债务融资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0:50

债务融资管理篇1

(一)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理论

1.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源于现代公司制度下的两权分离,由于利益出发点不同,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问题”。委托人会根据人的经营业绩来进行激励或者惩罚,因此,为使得企业披露的盈余满足委托人的要求,进而获得更高的报酬,人会使用各种手段来粉饰企业业绩。基于这样的动机,使得委托理论成为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根源。

2.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契约被用来约束企业行为,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契约的“刚性”特性决定了契约一经订立,不得随意更改。因此,企业为了平衡契约各方的利益,只能通过调整会计信息,而不是通过修改契约来实现。为了影响最终的契约结果和利益分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者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

(二)与债务融资相关的理论

1.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是指外部投资者根据企业传递出来的信号来衡量企业的优劣。在众多传递出的信息里面,公司规模是衡量企业优劣的一个重要信号。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公司规模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公司规模越大,其价值也越大,债权人承担的风险越小,因此他们也愿意接受更低的债务成本。信号传递理论给管理者和外部投资的启示是,一方面,企业应当以适当的方式传递企业经营状况,以使债权人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债权人,对企业传递的信号应当正确分析处理,理性决定债务融资成本和规模。

2.融资优序理论

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一种顺序:经理人会最先选择内部融资,当内部融资不足以满足融资需求时,会转而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债务融资,如果上述两种方式还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经理人才会选择股权融资。融资优序理论的研究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基础上,并且考虑了融资成本。由于内部融资相比于外部融资,无需支付任何融资成本,因此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优先利用内部留存,只有当内部留存无法满足资金需求时,企业才会考虑外部融资。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

Healy&wahlen(l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来变更财务报告,用以误导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Healy(1985)指出,若将管理人员的奖金设定在一个区间内,此时管理人员更可能选择降低收入的盈余操纵;若不存在一个限定区间,管理人员更多地会选择向上的盈余管理。watts&Zimmerman(1986)指出,当债务相对较高时,管理者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债务条款违约的可能性。magnan,nadeau&Corniier(1999)以1976-1992年17家申请反倾销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这些企业为得到外贸法庭支持,在被调查年份会通过操纵短期应计项目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且盈余管理幅度超过了报告期总盈余的50%以上。陆正飞和魏涛(2006)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在配股前普遍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饶艳超和胡奕明(200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关注在银行信贷过程中,银行是否重视客户的会计信息,以及关注的何种会计信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对客户的会计信息非常重视,尤其是客户的长短期借款、应收账款和利润总额等会计信息。

(二)与债务融资相关的研究

Diamond(1991)研究发现,债务可以促使管理当局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以获得较低的借款成本。Shleifeeta(l1997)指出,治理结构越好的公司,其债务融资成本也越低。罗进辉和万迪日方(2009)研究了债务融资决策与第一大股东终极持有的现金流量权比例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负债能够有效约束非国有大股东的行为,但并不能有效约束国有大股东的行为。黄文青(2010)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水平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相对于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借款,长期债务和企业债券融资能够更好地监督制约上市公司经理层。钟海燕和冉茂盛(2010)对比分析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和国有上市公司的负债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前者的负债治理效应显著强于后者。

三、债务融资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影响

(一)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债务融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影响,即债务融资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盈余管理的发生;二是消极的影响,即债务融资成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以下对这两种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公司出现了两权分离。由于委托人与人所追求的经济利益不同,使得他们之间产生“问题”。人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可能在日常管理或者做出相关决策时违背委托人的要求,甚至从事一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问题。而引入债务融资能够形成一种激励机制,降低行为的发生。当公司存在债务时,债权人拥有优先于股东利润分配的权力,使得公司不得不先还本付息,再进行资金投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效率的投资,约束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支出。作为公司的人,经理人员必须勤勉工作才能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可以说,适度的债务能够有效制约经理人员的行为。在众多会计信息中,公司的盈余信息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资本市场会基于公司的盈余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分析师会根据公司的盈余对其进行价值预测。对投资者来说,盈余信息计算简单,容易理解,能够帮助投资人了解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既然投资者判断人经营效果效率的主要依据是公司盈余,那么为了获取额外的激励和报酬,管理人员便存在粉饰盈利的动机。在债务契约中,盈余信息同样被广泛应用。由于公司债务融资的获得、定价、信用评级以及债务契约的签订等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报告的盈余,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债务融资或者更低的债务融资成本,公司往往有动机来操纵盈余。

(二)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同样会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管理者操纵公司盈余的行为被传递给债权人后,债权人对公司披露的盈余进行调整,进而做出相关决策。但是债权人能够对披露盈余进行调整的前提是市场是有效的。在不同的市场效率下,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强势有效市场下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强势有效市场是指公司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资本市场得到反应,包括未公开或保密的信息。当公司不能满足债务契约条件时,往往会操纵盈余。而在强势有效市场下,一旦公司盈余纵,这一信息将迅速在市场公开,市场对企业的风险评估将可能改变,银行等债权人会通过诸如不发放贷款、减少发放贷款、提高贷款利率、加强限制性条款等手段来应对公司的操纵行为。这不仅能够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提高债权人的风险回报,而且也使得债务人企图通过操纵盈余来获得债务融资或者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目的无法实现。因此,在强势有效市场中,债权人能够获取充分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决策,而债务人则必须付出公允的代价。

2.半强势和弱势市场下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在半强势有效市场中,除了市场交易数据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外,已公开的与企业发展前景有关的信息也可以在股价中得到反应。在弱势有效市场中,市场交易数据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可以在股票价格中得到反应,弱势市场的效率最低。在半强势和弱势市场中,虽然全部公开的信息能够被资本市场所反映,但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盈利属于非公开的信息,债权人不能及时准确对此做出反应,甚至做出与强势有效市场中完全不同的决策。如果债权人不能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可能就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更廉价的贷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半强势和弱势市场中,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四、政策建议

(一)给债权人的建议

第一,从多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估。企业盈利是评价企业的基本依据,因此为了获得融资,企业会通过各种盈余手段来操纵盈利。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债权人应当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估,而不是单纯依靠企业盈利信息。这样,企业操纵盈利的动机也就降低了。第二,对盈余管理进行事前评估。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在签订债务契约之前,应当对企业进行评估和资信调查。在对企业进行调查评估的一套体系中,应当包含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事前评估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有助于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给管理人员的建议

第一,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长远来看,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会损害股东的利益。债权人承担与股东相同的风险,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债权人对企业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将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可以保障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建议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监督评价容易发生盈余管理行为的环节。

(三)给监管部门的建议

债务融资管理篇2

关键词:地方债务融资

2015年8月29日,《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确定将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控制在1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是省级、市级、县级、乡镇政府举借的债务。过去许多年,地方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造城”运动,产生了债务高企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去杠杆和结构调整仍将持续,创新机制驱动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长尚难以冲抵传统经济增长点的萎缩,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收入下滑,偿债困难的问题。我国投资驱动增长的格局决定了现阶段政府仍然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偿还存量债务和控制新增债务增加了难度。近年来,中央政府开始将地方债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进行融资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1.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情况

1.1形成原因

1994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权和事权划分上存在着矛盾。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大规模兴建了经济开发区、工业产业园区等新型城区,配套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些基础建设的投资金额巨大,回收期限长,大大超出了彼时当地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为使项目提前“上马”,通过城司等融资平台进行大规模融资,以获得土地出让金收入和银行贷款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弥补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逐渐累积了高额的债务。

1.2债务负担

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极大地增加了财政风险。审计署2013年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20.7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金额约9.8万亿元;省级约1.78万亿元,市级约4.84万亿元,县级约3.96万亿元,乡镇约0.31万亿元,合计地方政府的债务金额约10.89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作为主要的借债主体,其借债金额约为4.08万亿元,约占37.4%。近几年将是我国地方政府的偿债高峰,其中2015年需偿还债务约1.86万亿元,约占总偿债金额的17.06%;2016年需偿还债务约1.26万亿元,占11.58%;2017年需偿还债务为0.85万亿元,占7.79%;2018年及以后,需偿还债务约2.04万亿元,占18.76%。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中确认,截至2014年底,地方债约15.4万亿元,2015年新增债务6000亿元,即限制总额为16万亿元。

2.地方债务规范化管理举措

2.1“修明渠,堵暗道”,严控融资渠道

中央政府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开始规范地方举债机制。首先,严格限制借债主体的资格,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举债权限。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后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需由上级政府代为举借债务。其次,划清政府债与企业债的界限。地方融资平台回归企业信用,银行对其资产质量、现金流状况进行评估。再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划清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责任。投资者或项目公司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发债并偿债,政府承担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责任。

2.2“还旧债,限新债”,化解存量债务

中央政府颁布新预算法,在甄别政府债和企业债的基础上,将政府债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分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申请发行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偿债高峰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和债务风险。采取注入优良资产等多种措施,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增强项目自身的偿债能力。新增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制度,严控债务增长速度。

2.3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按照各地区一般债务、专项债务、或有债务等情况,测算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等指标,评估各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议案》预计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6%,明确将“债务率不超过100%”作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整体风险警戒线。其次,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地方政府出现偿债困难时,要通过控制项目规模、压缩经费、处置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自偿债务。再次,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统计报告公开制度,重大措施如棚户区改造的政府性债务单独统计报告。另外,建立问责考核机制,把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

3.地方政府融资新模式

现阶段,地方政府需要多渠道地采取适当的融资方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有必要考察各种融资方式化解地方债务的能力。

3.1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

财政部在甄别存量债的基础上,将短期、高息债务置换成中长期、低成本的债券,有利于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的融资成本,化解集中偿债的风险。2015年,3月12日,财政部首次确认1万亿的地方债置换额度。6月12日,财政部再次确认1万亿的地方债置换额度。《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确认总额为3.2万亿的地方债置换额度。

3.2市场化政府举债机制

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适度发行债券的权限,同时,在全口径预算管理和严格发债程序的基础上,实施债务上限的限额管理,即地方政府每年新增债务需在考虑审计结果和当年财政赤字的基础上设定债务“天花板”。地方政府可以在每年的动态限额范围内自主发行地方政府债务。2009年,中央政府以“代还”方式帮助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经过不断发展,到2014年其规模达到约4000亿元。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10省市启动“自发自还”的地方债务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截至2015年8月底,地方政府共发行了约1.874万亿元的地方债,其中大部分为5-10年期的债券,对于缓解2015年的偿债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3.3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是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生产、提供或经营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2014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积极推动ppp机制,了两部委的《通用合同指南》,建立了各自的ppp示范项目库,逐步实现特许经营立法,完善财政补贴和预算制度,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等配套建设,为我国ppp项目投资发展创造了各种必备条件。我国尚处于ppp模式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ppp机制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短期内试图通过ppp模式来化解存量债务尚有难度。但是,通过新建项目和在建项目采购优先采用ppp机制,有利于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债务增量。

3.4境外发债

境外发债的优势在于能够获得较低的资金成本,并且少受上级政府的约束。例如,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在海外成立20亿美元中期票据计划。但是境外发债程序复杂,融资平台公司难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获得海外投资者的认可具有难度。境外发债机制处于艰难探索之中,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4.政策建议

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仍然需要依赖于我国各项改革综合发挥作用,如财税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等。2015年为解决当前偿债问题,需要使用各种新的融资模式,例如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高息债务,采用ppp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探索境外发债等。虽然各种融资方式发挥作用均有局限,不能完全解决存量债务问题和满足新增投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政府继续深化改革,规范债务管理,化解存量债务,严控新增债务,有利于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建议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从公司型变为公共服务型。建议转变投资建设思维模式,地方基础设施投资需要考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需要考虑资金层面的制约。建议继续完善“自发自还”的举债机制,完善ppp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的决议.人民日报.2015.8.30.

[2]李本松.论我国地方债务产生的根源和新常态下的解决对策.财政金融[J].2015.5.

[3]巴曙松.2015年钱从哪里来?[J].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2015(22-27).

债务融资管理篇3

会计盈余信息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高质量的会计盈余信息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便于缓解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使用者的信息风险。孙铮等(2006)研究发现,企业的会计信息与银行信贷资源的获得有显著的相关性。债权人利用企业的会计盈余信息可以评价其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企业的会计盈余越高,米来现金流入的能力越强,企业偿还木金和利息的可能J陛就越大。由于会计盈余信息在债务契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管理者为了达到债务契约中的相关限制条件会对会计盈余进行操纵(Grahameta1.,2005)。当前会计盈余的操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企业的会计政策来调节当前利润,该种方法不改变企业实际的现金流量,但会改变企业利润的列报期间;另一种是真实盈余管理,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生产、销售、投资等活动的时间和规模等操纵企业的利润,该种方法不仅对当期的利润产生影响,而且对于米来现金流也会产生影响。

既往关于盈余管理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应计盈余管理会使得会计盈余质量降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企业债务成木就会越高(13harathetal.,2008;Francisetal.,2005)。李四海等(2015)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木研究发现,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小,会计信息的噪音就越小,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企业的借贷成木就越低。会计制度和会计法律日趋完善,应计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且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应计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加大了应计盈余管理的机会成木,因此,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管理者开始转向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那么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是否能够被债权人识别?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是否会影响债务融资的成木?

以往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上,鲜有文献专门研究真实盈余管理与债务融资成木之间的关系。因此木文主要利用2007}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考查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债务融资成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债务融资成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债务融资成木越高,说明市场惩罚了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木研究拓展了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债务成木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国内外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关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Cohenetal.(200幻研究了萨班斯法案前后企业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研究发现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前企业采用应计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情况很普遍,但是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下降,而企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调节利润的情况增加。Zang(2012)研究发现,企业会交替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通常在会计年度内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操纵利润,在年末则通常口改革与发展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顾鸣润和山存志(2012)研究发现,企业在股权再融资前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会被交替使用,以此调节当前利润,但股权再融资结束后企业的经营业绩会显著下降。Grahameta1.(2005)研究发现,企业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外在环境来选择是采用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当会计相关法律更严苛、会计准则更完善时,企业利用应计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诉讼成木会加大,因此企业会更加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调节利润。

2.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Coheneta1.(2010)研究发现,企业在进行股权再融资时会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来调节当前利润。李增福等(2011)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前,会同时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来调节经营业绩,因此会出现股权再融资前业绩上升而股权再融资后业绩下降的情况,而且真实盈余管理对业绩下降的影响时间要长于应计盈余管理对业绩下滑的影响时间。Franciseta1.(2005)研究指出,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后的盈余信息不再具备价值相关性。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会使企业经营偏离最优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米来的价值产生影响。GL1t1tly(2010)研究指出,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企业米来的现金流下降,同时企业米来的价值也会下降。tayloreta1.(2010)研究了真实经营管理活动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发现那些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达到分析、预测盈余的样木公司,其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会导致企业米来的经营业绩显著下降。Kim和Sohn(2013)研究发现当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企业米来的现金流入水平与真实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企业的债权人通过会计盈余信息和其他财务信息来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及现金创造能力,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私有目的而对企、的盈余进行操纵。随着法律和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应计盈余管理更容易被外部投资者察觉,企业面临的诉讼风险会增加,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来操控盈余。李杉(2008)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利用扩大生产、增加销售、缩减费用的方式进行会计利润的调节,由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降低了企业米来发展的动力,因此降低了企业米来的获利能力。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调节了会计利润,增大了会计信息的噪音,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从而加大了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Cohen和Zarowin(2010)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会增加企业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关于当期利润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米来现金流的评估。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操纵后的利润不能再作为债权人评价企业米来获利能力的可靠信息,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增加了债权人准确估计米来现金流的风险,因此债权人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在制定信贷决策时会通过提高债务融资成木来弥补信息风险。Ge和kim(2014)研究了真实盈余管理与公司债券利差的关系,发现企业的销售操控和生产操控增加了债券的发行价格,债券持有人认为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增加了企业的信贷风险,因而会要求更高的回报。饶艳超和胡奕明(2005)研究发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制定信贷决策时非常关注企业的盈余。企业的盈余质量越高,盈余的预测能力越强,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违约风险就越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越低。因此,银行在制定信贷决策时会依据企业的盈余质量制定不同的信贷条款,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会计盈余质量就越低,银行等债权人要求的风险补偿就越高。    

由此,木文提出假设:在控制了应计盈余管理等其他因素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债务融资成木也会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木文选取了2007一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木,样木中删除了金融保险业、St和*St类以及数据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万德数据库,并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分位数的winsorize处理,木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tata11.0软件。   (二)变量设置

1.真实盈余管理。根据Cohen et al.(2008)和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木文将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分为三种:①销售操控,即通过提供销售折扣或者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方式扩大当前的销售收入,该种上升的收入很可能是新时的,销售操控会导致当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较低。②生产操控,即通过扩大产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中的固定成木,进而使得单位产品的总成木下降,最后列报在利润表中的销售成木降低。③费用操控,即通过对广告费、员工培训费、管理费等酌量性费用的操控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通过少支付酌量性费用不仅能够提高当前利润,而且能够降低当前现金流出量,增加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木文用异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a13CF0)的绝对值、异常的生产成木(a13YRoD)的绝对值、异常的酌量性费用(a13eX)的绝对值这三个指标来度量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程度。

(1)估计正常水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正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与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改变量之间线性相关,为了估计正常水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木文分行业分年度对以下模型进行回归:

CFos/at一1=(3‑+(31/art+a}saLet/ar,+a3saeet/ar,+e(1)

异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a13CF0)等于实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去正常水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2)估计正常水平的生产成木。生产成木被定义为企业的销售成木加上存货的改变量,木文用模型(2)来估计正常的生产成木:

Ylzovt/ar,=a‑+at/at-,+a}SaLet/ar,+a3oSaLet/art+a4osaLet-,/ar,+e

(2)   异常的生产成木(a13YRoD)等于实际的生产成木减去正常水平的生产成木。   (3)估计正常水平的酌量性费用。由于酌量性费用支出的多少通常与企业销售收入的多少有关系,因此木文用模型(3)估计正常水平的酌量性费用:   eXt/arl=a‑+al/arl+a3SaLet-1/arl+e

(3)   异常的酌量性费用(a13eX)等于实际的酌量性费用减去正常水平的酌量性费用。

上述三个回归方程中的CFos表t第t期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SaLet表t第t期的营业收入,DSaLet是当期的营业收入与上一期营业收入之差,DSaL乓-i是第t-1期的营业收入与t-2期的营业收入之差,Y1ZoDt是第t期的生产成木,等于第t年的营业成木与当期存货变动之和,eXt是第t期的酌量费用,等于当期的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

为了综合反映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借鉴Cohenetal.(200幻的模型,木文将异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a13CF0)的绝对值加上异常的生产成木(a13YRoD)的绝对值加上异常的酌量性费用(a13eX)的绝对值来反映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由此,真实盈余管理综合变量计算如下:    

1ZeaLem=}a13CF0}+}a13Y1ZoD}+}a13eX}    

2.应计盈余管理质量。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会被交替使用,进而达到调节盈余的目的,因此为了避免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在研究真实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成木的影响时,控制了应计盈余管理。木研究的应计盈余管理采用Kotharieta1.(2005)的业绩匹配琼斯模型,该模型是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企业的盈利信息,分行业分年度对模型

(4)进行回归:

tait/ait-1=aii/ait-1+a10ReVit/ait-1+a3YYeit/ait-1+a31Zoait+sit                                     (4)   其中,回归方程中残差#ic的绝对值,作为应计盈余管理的变量。

(三)模型设定

CoS氏a13YRoD+陇a13CF0+a3a13eX+p4ReaLem+pgControl+pfiindustry+p7Year+s  (5)   木文用模型}5)来检验真实盈余管理对债务融资成木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可知,债务融资成木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0.28%,不同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木差距较大,说明样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实盈余管理的变量的最大值在0.4到2.78之间,真实盈余管理的各个变量的最小值都是。,主要是因为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各个变量取了绝对值,真实盈余管理各个变量的标准差都较大,说明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真实盈余活动来调节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的均值为o.oe,,最大值为0.4e,,最小值为。

(二)相关性分析

可以看出,真实盈余管理的各个变量(生产操控变量a13YRoD,销售操控变量a13CF0,费用操控变量a13eX,真实盈余管理的综合变量ReaLem)与债务融资成木均显著正相关,说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木就越大,初步验证了木文假设。应计盈余管理的变量(aQ)与债务融资成木显著正相关。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SiZ创、总资产回报率(RoaD、流动比率(CiJRR)、收入增长(GRowtH)、产权性质(Stat创与债务融资成木负相关,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期限(am)与债务融资成木呈正相关分别表t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债务融资管理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财务预警

一、构建债券融资中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1)债券融资预警机制能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债券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其也存在着财务管理的风险。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盈利率低于债券的融资利息时,企业可能面临着财务的管理风险。这不仅会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也可能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债券融资预警机制的构建,能为公司的财务管理者提供有效的预警,尤其是公司的资金链管理存在问题时,可以为公司提供资金链管理环节中的薄弱环节,使得企业管理者能有的放矢,有效控制公司的财务风险。(2)债券融资的预警机制能有效保障股东、债权人权益。公司采用债券融资时,是对公司资金结构的合理优化,能为公司提供大量的资金,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转。但是债券融资的成本相比信用融资而言较高,增大了企业的融资的风险,同时也增大了损害股东利益的可能性。因此在融资过程中就要考虑通过公司内部债券融资预警机制的构建来控制融资的风险,降低融资的成本,保障融资中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3)债券融资的预警机制能保障优势资源的合理集中。债券融资是对公司优势资源的有效集中。债券融资的预警机制在公司的内部控制中,以公司的财务管理为载体,同时通过对现金流的有效控制,保障资金有效的投向企业的优势资源,集中企业优势业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资源的有效集中也是确保企业盈利的重要保障。在债券融资的过程中加强对资金流的控制,集中优势资源能有效保障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

二、中小企业债券融资中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1)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预警指标的选定尤其特殊性,其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预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在相应指标选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效度和信度的分析以确保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能正确的反映公司的真实的财务管理状况。需要对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和企业的债券利息进行合理的平衡以确保企业有效的偿债能力,保障公司股东的权益。在指标的构建过程中要考虑指标的可侧性和可操作性。(2)预警的反馈渠道和财务行为。通过债券的预警系统,对公司的财务实际进行客观的评价,希望对其客观的评价来确保公司的财务安全降低财务风险,保障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预警的评价,就需要将测评结果有效的反馈到公司的下个周期的财务管理实际中,为公司的财务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这就要求构建合理的预警信息的沟通渠道,合理的反馈信息的同时,将信息转化成对公司有力的决策依据,并指导公司财务计划和内部控制行为的发生。(3)债券融资预警机制的更新机制的完善。公司的债券融资预警机制是对公司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指标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债券融资预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根据公司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具体要求,合理的对公司债券融资预警机制中的指标进行有效评估,定期的调整测评指标,保障其测评的有效性。

三、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财务预警机制实施

(1)预警机制机构的明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集中于财务部门,但是财务部门相比大型企业而言任务较重。不能有效的肩负起债券预警的职能,这就需要在财务部门中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赋予相应的管理职能,通过财务数据对债券融资的财务情况进行时时的监控。同时明确公司财务管理的目的和目标,在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针对性的进行财务管理的干预。(2)债券预警中的财务行为的发生。明确组织结构是对公司债券预警实施的重要保障,但是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财务行为的干预,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控制现金流提高其利用效率。这种控制和财务行为的干预,需要有相应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支持,明确企业债券预警控制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地位。赋予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管理协调,为公司提供管理决策的同时,合理的指导公司的管理实践,确保公司适当的盈利能力。(3)预警机制的绩效管理。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过程中的绩效,主要分为公司的融资绩效、管理绩效和个人的业绩绩效等。绩效管理也是对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测评,通过对企业和员工的绩效考核,反应企业的核心业务的运行情况,为企业的计划制定提供实际依据。对预警体系构建相应的绩效机制能保障预警机制实践的有效开展,同时也能提高公司员工的积极性,能有效的保障公司债券融资的有效性,提升公司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债务融资管理篇5

关键词:区县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传导与管控

国自中央和地方财权分配体制改革后,出现了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称的问题,毕马威国际全球主席JohnVeihmeyer认为,地方政府仅掌握国家50%的财政收入,却要负担80%的财政开支。同时,现有政绩观和政绩考核体制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膨胀。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型繁多,风险管控意识淡薄,导致地方财政风险骤增,被国际金融机构认为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两大风险之一。而区县级的融资平台可抵押资产有限,资产盈利能力有限,偿债能力较弱,其风险更高。因此,防范和控制区县级融资平台的风险对于管控宏观经济的基础风险,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县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其传导机制

(一)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层面的风险

1.财务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中最典型的特征是财务风险,而资金流短缺和较高的负债率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财务风险的最主要表现。融资平台自有资本不足,负债率高,导致财务风险偏高,融资途径过于单一和地方政府信息揭露及信用评估机制不健全造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风险。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类型多,以某市a区为例,融资平台公司有直属政府的,有行业性质的,也有园区的,但是通过实际调研发现,这些平台公司的管理较为松散、投资责任主体与融资决策主体不清晰、投融资活动效率、效果以及信息透明度不够,进而在筹资举债时,会对融资规模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筹谋,出现平台公司信贷资金调度难且混乱、政府监管漏洞多等现象,最终导致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均高于80%。融资平台存在注册环节抽逃资本的行为,自有资本不足,负债率偏高成为平台公司的重要特征,是财务风险的根源。2013年,审计署在对我国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的审计过程中发现,有15%的融资平台公司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共涉及金额总数为2441.5亿元,主要包括注册资本未到位、违规注资、虚假出资、抽逃资本等重大问题。

2.行业性风险。一般来说,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贷款主要用于土地储备开发、城市公路交通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整治、各园区项目等行业,而其偿还的主要后盾是土地的增值与出让。也就是说,融资平台的债务偿还不是依靠项目的现金流的收益,而是取决于土地经营的收益。由此可以推断,地方财力受制于土地财政的影响,当土地价格上升时,地方财力会得到较大的提升;相反,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时,土地价格下降,地方财力会大大的削弱,甚至会引发系统性、行业性风险。因此,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仅仅依靠土地收入来偿还本息资金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地方的土地数量毕竟有限,价格也受到市场的影响,不确定性较大,尤其是在土地市场不景气时,平台公司的偿债能力将大大降低,区县级融资平台表现更甚,一是区县土地价值不高;二是区县在土地出让收益中分成比例较低,对平台债务偿还贡献小,a区的现状就是土地出让金收益的分成尚不够补偿拆迁成本。

根据审计署对我国4省17个城市的偿债审计的对比结果发现,这些省市2012年的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与2010年相比有所降低,比率为8.82%,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偿还本息总额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a区的政府融资平台大部分是没有实际运营业务的空壳公司,仅仅作为融资的工具,融到的资金全部交付政府使用,债务的偿还当然只能依赖政府以土地出让收入注入的财政补贴收入。

3.时滞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来源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其中,中、长期债务占比较高,这就导致一些项目工程出现靠贷款还本付息的现象,进而掩盖了其真实的项目资产质量,存在今后还款时间相对密集、还款压力相对较大、风险暴露时间滞后甚至难以规避的问题,存量债务也会使得人们错误估计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目前,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需要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的贷款资金已占总贷款资金的2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近几年是我国前些年发行债券的偿债高峰,预计将有1000亿元城投债券到期兑付,国家发改委正在进行企业债券风险的摸底排查,要求投融资平台公司按照约定落实偿债资金来源,切实防范投融资平台公司违约风险、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4.债务后摊风险。地方债务隐患不仅源于偿债能力不足,还存在债务后摊风险。鉴于借债利率较低的因素,融资平台一般会将土地经营收益先充入资本金后再投资,并不会急于还债,甚至会出现借债政府任期和债务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即:借债政府卖光了项目周边所有土地、还债政府却没有土地可卖,这就极易出现债务后摊的风险。以一家县级城司为例,该融资平台的绝大部分债务主要依靠政策性银行,其利率较低、借贷周期一般有6―10年,但是其偿债率却远远不足4%,因而出现了由现任政府举债并享有土地增值收益,但却要由五年之后的继任政府承担现任政府债务的现象。

5.法律风险。随着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模的扩展,信贷融资难度加大,各地出现了一些变通做法,如以私人名义新注册公司进行信贷融资、一笔财政资金来回注册,当做几个公司的注册资金或者项目的资本金,或通过其他公司借壳融资,债务法律关系复杂化,法律风险上升;此外,国家虽然明确规定地方财政部门不能对外担保,且2006年佛山中院也曾经对此做出了政府承诺函无效的判决,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政府还是会采取信用担保方式,主要是地方人大或政府财政部门出具的承诺函。因此,对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完善c地方政府融资相关的法律、建立和完善地方偿债机制及问责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融资法定化和平台融资市场化等方面进行。融资平台的担保可能导致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如a区的工业园区下属的融资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担保的现象较多,同时政府下属融资平台之间的互保现象严重,随意、混乱的担保关系在偿债风险的推动下极有可能导致法律风险。

(二)融资平台公司层面风险引发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从理论上讲,融资平台公司属于独立法人,其融资借款均有政府财政承诺函或人大承诺函的方式提供担保,融资平台债务实质上是地方政府债务,因此,公司的单体风险已逐步变为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根据2013年审计署的32号公告可知,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政府性债务规模达到30.2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占比达到59.10%,与2010年末和2012年末相比,债务规模分别增长了66.93%和12.62%,比2012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远远高出了9万亿元。债务依靠项目自身现金流不能偿还全部贷款,需要政府财政进行偿还。以a区为例,该区已经出现了乡镇和园区融资平台无力还款,由区财政设法偿还,财政背负极大的资金压力,容易诱发财政风险。区县政府客观上对土地财政依赖过度,财力有限,鲜有考虑还款资金来源计划;主观上还款意愿不强,向上级财政转移风险的倾向较强,使得平台的融资风险向上级转移、扩展,最终演变为系统性财政风险。

(三)财政风险衍生出可能的金融风险与经济风险

虽然政府和学界的研究都声称融资平台风险可控,但由财政风险演化为局部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这是由于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当平台公司的债务无法偿还时,将连带导致到金融系统风险的产生,甚至爆发局部的经济社会风险。具体来说,当地方投融资平台无法偿还个别银行债务时,一般会先考虑从其他银行再贷款,用新账还旧账;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将风险转嫁给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样恶性循环会将潜在的信贷违约风险迅速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监管的强化,在银行贷款渠道受控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表外项目继续负债,融资风险进一步集聚。地方融资平台在受到融资约束时,不断地拓展融资渠道,如短期融资券、中期融资票据、企业债、信托融资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地方经济出现衰退,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会导致土地贬值,此时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还债能力便大打折扣,进而祸及到整个金融系统,从而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息披露不健全,缺乏外部约束(白钦先、董亮,2013)。地方政府债务信息不健全进一步强化了债务风险程度,使得政府和社会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估不够,应对不足。

总之,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传导机制即由单体风险、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方向进行扩散传染。

二、区县级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政策的解析

在财政管理体制和政绩考核重大改革之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将持续存在,尤其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条件下,风险进一步突显,各地政府逐步认识到风险管控的重要性,纷纷出台相应的政府债务管理办法,笔者主要收集和研究了一些区县级别的政府融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南京六合区、长沙开福区、株洲荷塘区等,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对资金融通和使用过程的控制,采取的主要举措如下:

(一)梳理政府融资平台,明确各平台融资任务

以某市H区为例,梳理出6个区级平台:(1)H区国有资产经营(控股)有限公司:承担区委、区政府交办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融资任务;(2)H区金江交通工程投资有限公司:承担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城乡交通建设项目的融资任务;(3)H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担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市政基础设施、区域供水等建设项目的融资任务;(4)H区××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土地整理和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建设项目的融资任务;(5)H区土地储备中心:承担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土地收储与开发项目的融资任务。(6)园区融资平台:分别承担H区经济开发区等所在园区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融资任务。通过政府规范,清晰界定各个平台公司的融资任务,有利于融资计划编制、资金使用监管等工作的开展,为政府有针对性地管控平_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二)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体系,规范融资程序

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合理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并控制风险,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缓解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会成立投融资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对本级政府投融资进行管理,财政、发展改革委、金融办、国有资产管理、人民银行、审计、银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通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局,主要负责本级融资计划编制、政府性债务扎口审核、数据统计、监督管理和其他日常工作事项。监察、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融资平台的监督,审计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审计,监察必须每半年进行一次专项效能监察;金融主管部门负责融资资金的风险控制,对融资资金运行情况建立动态监控和预警系统,定期向人大、政府等报送融资资金情况和风险分析报告,及时掌握融资资金运行情况。成员单位要在政府性债务项目的立项、论证、预算、实施、竣工决算等环节各负其责,并协助监察局、审计局及时做好相关项目的财务审计工作。

各地政府还强化了融资程序的规范,基本程序通常包括:由财政局汇总各单位上报的融资计划,经审核后,报投融资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再由政府常务会议小组经审议批准后再执行;融资计划经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后一个月内,由财政局将融资计划下达给各有关单位;各单位根据下达的年度融资计划,在融资前编制融资计划审批表报财政局审批,凭财政局出具的政府性融资核准通知书,向银行办理融资业务。融资合同签订10日内,应当将合同副本报财政局备案。

(三)建立健全报告制度,增强债务透明度

财政部门要求平台公司每季度将资金情况向财政局报告,财政局向政府报告融资资金使用情况。有的区县制订了更具体的报告制度,如所有政府性融资资金必须实行半年报告制度,由各平台公司每半年向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应建立完善的地方债务报告系统,这样一方面可监督融资平台资金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让社会对该地财政实力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四)建立偿债风险准备金,降低偿债风险

政府可建立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模相适应的偿债基金,确保政府的偿债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由财政提供担保兜底的融资项目的偿债风险准备金,财政局根据相关规定负责提取,并设立专门账户进行管理,统筹安排,用于政府独资企业注册资本金储备、融资平台续贷办理等短期拆借,以及非收益性项目的偿债贴补。各融资平台依据自身的融资规模设立自身的还款准备金,中长期贷款还款准备金不得低于年度内应偿还贷款本息总额;一年一贷的短期融资项目,其还款准备金不得低于年度内续贷单笔资金的最高额。

(五)规范资金使用,建立问责追究制度

对不按规定使用政府性融资资金,以及因工作失职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的具体举措

(一)强化融资平台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在现实中却只是政府的融资工具,缺乏有利于公司良性发展的治理结构和机制,自然也没有风险控制意识和机制,客观上助推了融资平台的负债风险。鉴于融资平台的政府背景,应客观科学地划分地方政府的的监管职责和融资平台的经营职责。因此,从融资平台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政府应避免将平台公司仅仅作为融资的壳资源,而应尽量注入具体的经营业务,实体化运作,从而做实做强融资平台。地方政府要支持市场化,参与城镇建设项目,积极采取资产证券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融资手段,充分挖掘变现能力强的资产项目,实现融资平台公司质的飞跃。当然,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还需要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融资平台公司按其业务性质共分为三大类,分别为经营性业务、半经营类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其中,经营性业务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应大力鼓励平台公司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来经营更多的项目,争取做大做强;半经营类是指经营收益一定,但却难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产业或公司,例如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对于这类行业或企业应尽可能地提升其盈利能力,降低非营利业务的比例;而非经营性则是指公司不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经营中去,而是以社会公共福利和效益为主旨,切实为公众服务类的业务,这类项目完全依赖于财政,风险传递效应较强,原则上要严加控制。

(二)调整资本结构,规范融资和担保行为

地方投融资平台筹资渠道单一,银行信贷是主渠道,资金来源少、风险系数高、风险隐患大等往往成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通病。为克服此类问题,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筹集资金的方式上要通过资本市场综合运用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及项目融资等方式,尤其需要强化股权融资,实现自有资本稳步增长,资产负债率有序降低的局面;二是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上可以综合采用合资合作、整改资产管理公司等方式。为此可尝试引入市政债、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集中推介招商、Bot、ppp等新型融资方式。

我国目前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主要来源于银行,融资成本较高,同时也积聚了较大金融风险,试行地方直接发债成为缓解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的一个举措,目前包含江苏在内的10个地区的政府具有自行发债的权利。我国财政部国库司有关领导负责人曾表示,2014年在我国的4000亿元地方债发行规模中,上海等十个地区试点地方政府债券实行自发自还的方式,其债券总规模达到1092亿元,其中江苏占15.9%、广东占13.6%、江西占13.1%、山东占12.5%、浙江占12.5%、上海占11.5%、北京占9.6%、宁夏占5%、深圳占3.8%、青岛占2.3%。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政策直接发债融资,降低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压力,以债务期限的结构性转变促融资成本的降低。

为减控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的风险,其规模应当以平台公司的经济实力、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为基础,包括其发行债券的期限和政府任期相一致,此举同时也可增强投资人对融资平台偿债能力的信任度。同时,地方政府应当依法进行与融资平台相关的承诺和担保,建立严格的投融资责任制度,在地方政府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清偿债务的情况下,要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积极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各项规范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将制度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例如,实行专家评议制度、项目公示制度、投资监管制度等等,进而保证从程序上规范平台公司的融资和担保行为,提高行为的合规程度,降低平台公司潜在的法律风险。

(三)完善地方债务风险预警制度

我国部分省份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办法中设置了预警指标体系。《江苏省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地方财政实力、GDp水平、债务风险等情况综合测定债务率、负债率、偿债率等指标并进行债务规模的控制。债务率等于年末政府性债务余额与当年地方政府综合财力之比;负债率等于年末政府性债务余额与当年地方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偿债率等于当年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地方政府综合财力之比。

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应进一步细化到两个层面:一是平台公司层面的,利用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体系建立公司层级的预警指标体系;二是政府层面的,利用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借新还旧率等指标建立政府级的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模糊评价方法综合分析评价平台融资风险,设定预警值,并进行对应的债务管理决策。

(四)政府加强对融资平台风险的监管

财政部门根据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报告制度,实时掌握融资平台债务余额、来源、用途、结构及其变化情况等,实现对融资平台债务状况的动态管控;进一步规范债务审批程序,实行“审批卡”制度,确保举债依据充分、程序完备;规范融资平台债务资金投向,确保债务资金全部投入到公益性项目建设,严禁随意改变债务资金用途,保证债务资金安全并充分发挥效益;限定融资成本,督促融资平台审慎选择融资方式,严禁举借成本过高的债务;在融资过程中,所有融资平台企业都应该提供真实、规范、符合银行相关要求的财务报表。严禁政府对融资的不当担保和承诺等。

(五)优化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控制债务增量

北京大学周黎安等学者通过对省级官员的升迁率与其任职省区GDp的增长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两者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每年中央政府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GDp增L率目标更促使地方政府一切以GDp论,盲目追求GDp的“达标”、高速增长。因此,对地方债务的控制也应作为政绩考核的要求之一,按照中央新的要求,建立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将政府债务纳入官员考核问责机制的范围。各级政府要对担负起相应行政区内的地方性政府债务,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责任,明确责任落实,切实履行首长负责制,认真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对于区县级融资平台的债务控制关键在于一方面消化存量;另一方面需要控制增量。在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地方债务规模量化指标体系,具体包含偿债率、负债率、负债收入比、债务依存度与担保债务比重等,从而实现地方债务总量和增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李伯侨,陈耿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法律风险研究――以商业银行贷款为视角[J].兰州学刊,2013,(8).

债务融资管理篇6

【关键词】地方债;地方债务风险;风险防范机制

2011年6月审计署报告显示,到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2010年的全国GDp总量39.8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8.3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即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如果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则为70.45%。从偿债年度看,将迎来还债的高峰,2011年、2012年到期偿还的占24.49%和17.17%,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因此,地方债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极为突出的问题。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的影响,地方税收和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增长幅度急剧下滑,中央转移支付也因中央本级收入增长减缓而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地方债几乎成为唯一选择。2009年3月,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发行。为了解决地方政府的自行发债问题,2011年10月,财政部《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地方自行举债终于破冰。

一、我国地方债问题的突出表现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调研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情况,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和办法等,调研县级财政基本情况以及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这说明,地方债问题已经成为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个重大事件,地方债问题尤其突出的两方面表现如下。

1.如何重塑地方融资平台。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的各种融资平台达8000多个,在2009年一年内就通过各类融资平台融资达3万亿元,因此如何处理发行地方债券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重要。截至2010年6月末,商业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其中存在严重偿还风险的贷款约占23%。这意味着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敞口约1.5万亿元,而同期银行业的拨备仅仅约为

1.3万亿元。据中国社科院调查,全国地方融资平台中仅有10%左右是以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其他主要依赖配套土地出让金来归还银行贷款及利息。但是当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厉调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锐减,使得融资平台风险凸现,如果处理不得当,甚至会酿成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

2.建立完善的地方债券发行机制。政府财政收入来源除了依靠税收收入外,还包括非税收入,如发行公债等。但是《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独立发行公债,因为其变相发债的缺陷比较明显。第一,地方债的发行主体不明晰。在无法突破现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能通过成立公司或信托的方式变相发债,而由于缺少科学的评级体系,这些准地方政府债券实际上存在着潜在的信用风险。第二,地方债的发行方式缺乏透明度。债券发行很少经过招标程序,利率水平的确定没有明确标准,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投资判断。第三,财政部地方政府债券存在被反噬的风险。财政部地方债券虽然能够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并且带动就业和促进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地方政府可能为了维持本地公共运转的需要,将债务资金挪作他用。而监督机制的缺乏,无法遏制地方政府过度发行债券的冲动,形成的风险又反作用于中央财政。

二、加强对地方债务风险问题的研究

1.加强关于地方融资平台建设研究。发改委明确允许依托投融资平台的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筹措资金,这种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实际上是变相放行了地方债。封北麟(2009)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对本地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情况不了解,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资金基本脱离了地方政府的监管,结果债务规模失控。因此,必须加强从外部加强地方投融资平台举债的监管,将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巴曙松(2009)认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增长最为活跃的主体,过度负债的地方投融资平台所形成的风险是多维度的,因此,应当着手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规范化及市场化改革。

2.加强关于对国外地方债风险防范措施借鉴的研究。地方政府应该深入分析其目标函数及其实现途径,建立债务风险管理体系,应对债务风险。主要做法就是通过对国外地方债券监管手段、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发债制度等方面的借鉴,提出化解地方债风险的措施。靖培建(2009)认为美日给我国地方债管理的启示是地方债实行法制化管理并提高信息透明度。庞德良和唐艺彬(2011)指出日本地方债已经从许可制转变为协议制度,融资结构也已经从政府主导转为民间资金主导。美国学者

Hanapolackova(1999)等经过分析发现,为了实现财政平衡,一些国家把大量政府活动转移到财政预算外,产生了大量隐性和或有债务,增加了长期公共融资的不确定性,威胁着长期财政稳定。而allenSchick(2002)则在考察各国债务风险管理实践和总结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标准。黄观水(2010)则综合地研究各国防范地方债风险措施:美国通过发展发达的二级市场、澳大利亚则通过严厉监管、日本则通过改革审批制度、法国则通过集权式的财政体制分别建立有效的地方债风险防范机制。因此,结合以上国外成熟的债务风险管理模式,建立符合中国情况的地方债风险防范机制。

3.加强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方法的研究。在研究债务依存度、债务负担比等传统债务风险衡量指标不足的基础上,世界银行专家williameasterly和DavidYuravlike(2002)尝试了运用资产负债表来评估政府财政风险的方法,提出两种评估政府债务风险的方法:其一是估测资产项目减去负债项目后的差额,根据差额正负状况来评估政府债务风险;其二是从流量角度评估债务风险。imF(2005)研究了政府担保引发的债务风险问题,并建立了一套评价政府担保水平的监测指标体系。世界银行(2002)建立了一套以预期最低和最高借款需求为基础指标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体系。裴育、欧阳华生(2007)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预警应该遵循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并阐述了地方债风险预警目标以及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谢虹(2007)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12个直接负债与或有负债指标进行了地方债风险预警研究。邵伟饪(2008)分析了一些国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预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构建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基本框架。

三、基于外部的地方债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系统。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首先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其中应该采取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的方法,这样不仅对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明确的管理作用,而且也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产生较大的约束力。这是促使地方债管理走向公开透明的关键步骤。因此,当前要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评价体系和地方负债投资项目的监督机制,形成全国统一标准的地方债管理体系。

2.建立健全债务信息报告披露制度。加强地方债信息批露的制度建设,使之成为一种强制性准则,强制规定地方债发行前信息批露的内容和格式,而且在地方债的存续期内,发行人也必须及时批露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并且对信息批露的真实性负责。各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按照要求,严格核实并按项目逐笔填列本级的债务信息,从而确保地方债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对于历史债务项目要进行清理、核实、录入和上报工作,对于新增债务项目,应该及时录入债务管理系统,实现上级监管部门对新增债务的动态监控,以提升地方债务管理水平。

3.逐步把地方债券市场纳入到资本市场。从当前经济背景看,地方债的发行动因将会越来越强劲,尤其是在分税制没有进行有效调整之前,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成为地方债旺盛需求的最佳借口。所以必须把地方债市场纳入到资本市场中进行统一管理,从发行到交易都采取市场化手段,形成一套完备的地方债运行管理机制。地方债具有国债的某些特点,信用程度也高于企业债券,因此统一纳入资本市场,与其他证券品质实行统一的交易、登记管理,市场化的管理手段既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同时又为中央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宏观调控工具。

4.探索地方债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尽快成立专门的地方债监督机构,采取垂直管理方式,负责全面监管地方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评估监测机制,以及地方负债投资项目的监督机制,形成更为完善的政府负债管理体系。地方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必须结合国际上有关如地方债占GDp比重、地方债依存度及地方债负担率等地方债券风险衡量指,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以便能够实时掌握地方债的存量、增量、结构、偿还等方面的指标,从而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

5.构建地方债信用评价体系。由政府主导、以市场主体具体操作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把国内外有较好信誉的评级机构纳入到评级体系之中。各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之前必须经过商业评级公司评级,并向市场公开其总体信用状况和负债水平,从而大幅降低地方政府对其资产和资源的自由支配权。信用评价体系不但能帮助投资者识别并降低地方债的风险,增强其投资信心,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债的无节制发行冲动。

6.重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制。现行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表现为地方政府主导、市场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等特征。长期低水平的投融资运作造成其真正功能的缺失,最终导致资金的配置仍然采用计划体制下财政分配制度完成的,不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投资效益也毫无效率可言。因此,从根本上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地方市场化融资渠道问题的解决。采取重新改革税收制度;继续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决策机制以及项目的管理方式;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预算约束机制等等措施,重新塑造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制。

参考文献

[1]封北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研究评价及对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2]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09(9)

[3]黄观水.国外构建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机制的经验借鉴[J].南方论刊.2010(1)

[4]庞德良,唐艺彬.日本地方债制度及其变革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

2011(5)

债务融资管理篇7

为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信达、长城、华融和东方等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先后正式成立。新成立的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其主要业务有四部分:一是债务追偿和重组,资产置换、转让和销售,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及阶段性持股;二是投资咨询和顾问,财务及法律事务咨询和顾问,企业审计及破产清算,资产及项目评估;三是商业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发行债券;四是资产管理范围内的推荐上市和债券股票承销,直接投资、资产证券化。

各国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重组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银行积累的不良资产规模很大,单靠银行自身的盈利和正常的呆账核销已难以化解这些不良资产;另一方面是由于分工经营的限制,银行盘活不良资产总是遇到种种限制和困难,资产管理公司所具有的特许的法律、政策优惠和多种业务手段,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各国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使命是收购、管理、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与国外相比,我国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除了这一使命外,还同时肩负着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使命。即运用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资产置换、转让和销售等市场化债权重组手段,实现对负债企业的重组,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转变经营机制,最终建立现代制度,达到脱困的目标。

一、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难点

(一)道德风险问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为商业银行卸去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同时赋予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处理不良资产很大权力。因此,很容易产生商业银行借机扩大不良债权和资产管理公司本身,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道德风险。避免商业银行借机扩大债权,就必须确定从银行中剥离不良资产的标准。

1.确定时间。我国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确定剥离的是1996年底前的不良资产。这是因为在《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前,4家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自,并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业务,相当一部分不良资产是因为承担的政策性业务过多造成的。

2.合理确定剥离的不良资产的数量和范围。剥离不良资产的目的是使4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不良资产后达到相当健康的标准,从而稳健运营。对不良资产划分的方法要继续沿用“一逾两呆”的传统办法,这样便于操作。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平价收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由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以平价收购,意味着不良资产形成的损失完全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承担。因此,资产管理公司不可能盈利,只是亏损多少的问题。鉴于此,必须制定合适的标准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考核。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保持整个资产处置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绝操作中的随意性。同时,应设计市场化的机制,防止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工作人员,使国家遭受损失。

(二)资金问题。资金问题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按账面值收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然后进行处置。每一家所需的几千亿元的收购资金来源包括注册资本、发行公司债券、商业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人民银行再贷款、营业收入。其中,注册资金100亿元人民币由财政全额拨入。不过,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弥补几千亿元不良资产造成的损失,100亿元是远远不够的。直接融资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鉴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性应由财政担保;向金融机构借款额要低于可以回收的不良资产额,以保证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避免国有银行发生新的不良资产;中央银行再贷款是投放基础货币,要防止发生通货膨胀;商业借款要有法律和政策优惠。

(三)不良资产的回收率问题。要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就必须弄清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我国不良资产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信贷资金财政化,用银行贷款充当国有企业和建设项目的资本金;2.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混乱,大量贷款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中收不回来;3.政府干预,银行对经营管理水平低下、重复建设、产品无销路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发放的贷款;4.企业还款意识不强,盲目借款,盲目扩张。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后,对占较大比例的承担财政职能的信贷资金而形成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债权转股权的手段有效降低企业和建设项目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减轻财务负担,然后通过重组和包装上市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收回资金;通过对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充当财务顾问,促进重复建设的企业和项目兼并和重组;对房地产贷款证券化;对政府干预、泡沫经济破灭、企业盲目扩张等无法救活的企业的不良资产可以采用大宗折价出售等方式收回资金。所以,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应当是比较理想的。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效率问题。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涉及数十万家企业,如果处置不良资产效率不高,一方面会影响不良资产的回收效率,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化解不良资产的过程无限制地延长。为此要做到:对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宽松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对内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目前的情况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些业务手段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有的甚至与现行的法律相抵触。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特别法》。政府要给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更多的政策和手段,如自主决定不良资产的转让价格,能够开展各项投资银行业务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要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否则,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就不一定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

二、债权转股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突破口

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把债权转股权作为运作的突破口。所谓债权转股权,就是将国有企业所欠的30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务转变为股权,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债权人变为股东,国有企业由债务人变为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股的公司。

债权转股权,是国有企业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奕选择的一种结果。

首先,从国有企业来看,愿意债转股的比较多。因为大部分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很高,债转股后,企业不必再付利息,大大减少了企业的财务费用,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具体讲,有3类企业迫切希望债转股。第一类是发展前景良好,经营管理较好,但债务负担重,缺乏偿债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债转股后可以轻装上阵,更好地发展。第二类是目前债务负担沉重,经营尚可,但前景极不确定的企业。

这些企业债转股的目的不仅在于减轻当前的财务负担,还要与银行分担将来经营的风险。第三类是目前债务负担沉重,经营困难且前景不好的企业。这类企业债转股的目的是逃避债务。

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角度看,只有将经营状况、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进行债转股才符合自己的利益。因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只有在资本金安全,在债转股后收益有所增加或至少保持不变时,将债权转化成股权才是适当的,这时他们也才愿意债转股。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债权转股权规定了五个基本条件:1.产品品种适销对路,质量符合要求,有市场竞争力;2.工艺设备为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生产符合环保要求;3.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债权债务清楚,财务行为规范;4.企业领导班子强;5.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方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各项政策措施有力、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任务得到落实。可以说,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也是好企业。

债转股并没有给企业注入新的资金,它只是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但债转股改变了企业的股权机构,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因此,债转股最主要的效果是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机制。

三、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公司核心业务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仍具有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良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真实出售、破产剥离以及信用升级等手段转变成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以融通资金、改善信贷资产质量。资产证券化克服了银行贷款期限长、流动性差的局限,使银行贷款成为流动性的证券。通过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改善资产质量,扩大资金来源,分散信用风险,增加业务收入。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有一定难度。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发挥证券市场流动性优势。资产证券化是依托资本市场的,用流动性带来盈利性和安全性。世界发达国家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过程中,都是依托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以减少债务重组的成本。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欠发达时期,特别是没有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债券市场,公司债券市场很小,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和实力很弱,吸纳不良资产的能力有限。其次,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能够将这些资产按照风险、金额、还款期限等各方面因素分组打包,使每组中的资产在各方面特征上都基本一致,从而才可能对其进行分析和定价。而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中大部分属于对亏损企业的贷款,这些债权中许多记录不全,债务人产权关系不明,很难衡量风险,至于将资产进行分组打包、证券化、定价等,处理起来难度大。最后,债权证券化需要债务追偿上的充分服务,以及这方面配套的法律和操作规范。债权人如果无法有效追账,则债权失去价值;如果追账没有成熟的规范,债权一旦证券化,原来的债权人就会有道德风险,不会全力以赴追账,各个债券投资者又只在每项债权中拥有很小的份额,也不可能自己去追账,结果使证券大大贬值,影响债券市场的发展。

要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一个可行的选择是提高资产化债券的信用等级。增加信用等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财政部门担保。由政府对债券提供担保,当不良资产的清偿出现问题时,由财政部门弥补该清偿缺口,以保证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2.超额抵押。用超额不良资产作为发行债券的抵押担保物。

债务融资管理篇8

关键词:财务报表,编制,分析

abstract:tomakegoodfinancialstatementanalysiswork,cancorrectevaluationofenterprisefinancialposition,operatingresultsandcashflowconditions,thispaperrevealsthepayandriskoftheenterprisefuture;Canchecktheenterprisebudgetsituation,assessmentoftheperformancemanagementpersonnel,establishandperfectthereasonablefortheincentivemechanismofhelp.

Keywords:financialstatements,establishment,and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管理用财务报表对通用财务报表的改进

1.管理用财务报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通用财务报表中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计量模式,这种对经济业务不区分而采用双重计量模式的做法,增加了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管理用财务报表克服了这个缺陷,按照经济业务的不同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计量属性。

2.管理用财务报表提高了报表列报的明晰性和一致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的《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中建议,财务报表列报应区分营业活动和融资活动,要求会计主体提供一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财务报表,主体财务报表应尽可能相互补充。而管理用财务报表对通用财务报表符合国际财务报表改革的趋势,按业务性质将企业经济活动区分为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列报都重新分类,统一列报顺序。

3.管理用财务报表更加注重现金流的列报

通用财务报表的一个缺陷是重视利润、轻现金流量,而对企业来说,现金流是及其重要的,很多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操纵的利润很高,但其现金流是枯竭的。通用财务报表注重利润流的理念会导致在企业日常管理中注重账面价值而忽视经济价值。管理用财务报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做法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预测会计主体未来的现金流量。

二、管理用资产报表的编制

企业活动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两个方面。因此,编制管理用资产负债表需要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一系列调整,具体如下。

1.将资产分解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资产

(1)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本身是金融资产,但是有一部分货币资金是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理论上,对货币资金的处理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将全部货币资金列为经营性资产;二是根据行业或公司“历史平均的货币资金/销售百分比”以及本期销售额,估算经营活动所需的货币资金数额,多余部分列为金融资产;三是将其全部列为金融资产。(2)应收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投资,属于金融资产;如果是无息应收票据,视同为商业信用产生的应收账款,归入经营性资产。(3)短期权益投资属于金融资产,长期权益投资属于经营性资产。(4)债权性投资: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债券和其他带息的债权性投资都是金融资产。

2.将负债分解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负债

(1)应付票据:如果是以市场利率计息的,属于金融负债;如果是无息应付票据,视为商业信用产生的应付账款,归入经营性负债;(2)优先股:从普通股股东角度看,优先股属于金融负债;(3)应付项目:大多数应付项目属于经营性负债,“应付利息”是债务筹资的应计费用,属于金融负债;“应付股利”中由优先股产生的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由普通股产生的部分属于经营性负债;(4)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产生原因一致,应属于经营性负债;

3.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管理用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为:

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

其中:

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

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

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企业持有净金融负债,这表明企业利用债务资金购置了经营性资产,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筹资人。这种状况下,市场的中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通过企业投入经营活动获得市场先机,经营性投入产生的主营业务利润可以用来回报投资者,也就是通过实业产生利润。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持有净金融资产。这表明有一部分权益资金被用于购买债务工具,企业是债务市场的净投资人。从投机动机来看,投资损失由投资者承担,投资收益绝大多数归企业所有。

三、管理用利润表的编制

1.区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并分摊所得税

金融损益涉及以下项目的调整: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应将“财务费用”全部作为金融损益处理;财务报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属于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损益应计入金融损益,其数据来自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的“投资收益”中,既有经营性资产的投资收益,也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前者属于经营损益,后者属于金融损益,其数据可以从财务报表附注中获得;

2.分摊所得税

区分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后,根据企业实际的平均所得税税率计算经营性损益和金融损益应分摊的所得税。

3.管理用利润表的结构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调整,管理用利润表的基本结构为:

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前经营利润×(1-所得税税率)=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

从管理用利润表可以看出:

净利润=经营性损益利润+金融损益利润

对一般非金融企业来说,金融损益利润下的利息费用为负数,如果出现正数,结合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就可以看出,企业是把部分来源于金融负债的资金购买了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如果金融损益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过大,这就表明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自于主营业务,利润不稳定。

四、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区分经营现金流量和金融现金流量

经营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营业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生产性资产投资活动产生的现流量;金融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和金融市场投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代表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成果,又称为实体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也可以按下述方法计算:

实体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毛流量一净经营资产总投资=(税后经营净利润+折旧与摊销)-(净经营资产净投资+折旧与摊销)=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净投资

2.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从实体现金流量的来源的角度看,它是营业现金毛流量超出净经营资产总投资的部分,即来自经营活动;从实体现金流量的去向的角度看,它被用于债务融资活动和权益融资活动,即被用于金融活动。因此:

营业现金毛流量-净经营资产总投资=债务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融资现金流量

通过管理用现金流量表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多少净现金余额,以及产生的现金的去处,即多少用于债务现金流,多少用于股权现金流量。

债务融资管理篇9

根据省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规范管理工作的意见》(政办〔〕211号)和全省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规范政府信用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推动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就认真做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化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服务大局,切实做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化管理工作

近年来,全州各地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公益性和民生事业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各项重大部署决策,认真践行速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今年起中央为了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要求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推动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充分认识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通过清理核实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明确管理主体与责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融资担保行为,逐步建立起职责明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监管严格、责权利相统一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监督管理体系,为全州“两区”建设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二、把握重点,落实任务,全面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一)全面清理核实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设立、谁清理、谁监管”的原则,对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清理对象主要是指年6月30日前,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以及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债务清理核实后按以下原则分类:(1)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2)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项目本身有稳定经营性收入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的债务;(3)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非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的债务。

(二)妥善处置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

要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债务性质,对原计划由融资平台公司承担融资的在建项目,对其后续资金应根据不同情况妥善处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核项目投资预算和资金来源,各类资金要集中用于项目续建和收尾,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对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在建项目,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再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应通过财政预算等渠道,或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对使用债务资金的其他在建项目,原贷款银行等要重新进行审核,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及信贷审慎管理规定等要求的项目,要继续按协议提供贷款,推进项目建设;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尽快进行清理,妥善处置。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原则,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有关债务人偿债责任。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债务,要按照协议约定偿还,不得单方面改变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不得转嫁偿债责任和逃废债务。融资平台公司等要统筹安排资金,制定偿债计划,明确偿债时限,切实承担还本付息责任。

(三)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年月30日前已经设立的融资平台公司,按以下要求进行清理规范:

1、对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今后不得再承担融资任务,要在明确还债责任,落实还款措施后,对公司做出妥善处理。

2、对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同时还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运营任务的融资平台公司,要在落实偿债责任和措施后剥离融资业务,不再保留融资平台职能。

3、对承担有稳定经营性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以及承担非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的融资平台公司,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充实公司资本金,完善股权结构,通过市场化途径实现商业运作。

4、对其他兼有不同类型融资功能的融资平台公司,包括为政府投资项目(含公益性项目)融资而组建,不承担具体项目建设、项目经营管理职能,且与下属子公司仅是股权关系的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等类型的融资平台公司,应依照以上办法进行清理规范。

各地区今后确需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足额注入资本金。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资产不得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公司。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融资信贷管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等要严格规范信贷管理,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要落实借款人准入条件,按商业化原则履行审批程序,审慎评估借款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凡没有稳定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的,不得发放贷款。向融资平台公司新发贷款要直接对应项目,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资本金的规定。严格把握贷款集中度,加强贷款风险控制,坚持授信审批的原则、程序与标准。要按照要求将符合抵质押条件的项目资产或项目预期收益等权利作为贷款担保。要认真审查贷款投向,确保贷款符合国家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要求。要加强贷后管理,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适当提高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风险权重,按照不同情况严格进行贷款质量分类。

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和担保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经清理整合后保留的融资平台公司,其融资行为必须规范,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必须落实到项目,以项目法人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并符合有关贷款条件的规定。融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要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履行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要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讲求效益,稳健经营。

(五)坚决制止违规担保承诺行为

各地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政府债务的监管职能,坚决制止各种违规担保行为。对于融资平台公司的新增债务,各地政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实现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内部化。如果债务人无法偿还全部债务,债权人也应承担相应责任。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各地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机构和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均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国有资产,或其他任何直接、间接形式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三、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化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为切实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规范化管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州已成立州融资平台公司清理规范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州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清理规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州政府主管副州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州政府副秘书长、财政局局长担任。成员单位有州财政局、经发委、人行中心支行、银监局、国资委、国土资源局、审计局和监察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州财政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行委)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债务融资管理篇10

(一)弥补投资所需资金不足在营运过程中,企业经营规模总是不断扩大的。而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又以资本的补充为前提。企业补充资本可以采取内源融资方式,也可以采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相对于投资人)等外源融资方式。内源融资规模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盈利水平及其股利政策,是有限的。因此,企业需通过外源融资的方式筹集资本。

就企业外源融资来看,无论是股权融资方式还是债权融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均来源于投资者的储蓄。企业采取何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及能筹集到多少资金,取决于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偏好程度。在投资者队伍中,有的投资者偏好风险,追求高收益;有的投资者则厌恶风险,追求稳定收益。股权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而债权投资则是低风险投资。投资者对风险偏好程度的不同及其对投资方式选择的不同,决定了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方式筹集到的资金只能是偏好风险的投资者提供的资金。企业要想取得风险厌恶投资者的资金,只能选择债权融资方式。在储蓄与投资均衡的情况下,企业采取股权融资方式筹集到的资本总是有限的,为弥补股本资源的不足,企业必须采取债权融资方式筹集资本。

(二)降低企业成本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权分离。两权分离产生了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合约的不完备性,企业客观上存在着问题和成本问题。依据资本结构理论,成本的大小等于内部人拥有全部股份的企业价值与只拥有部分股权的企业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在人拥有部分股权的情况下,增加投资总额中负债的比例,可以相应提高人在企业中的持股份额。随着持股比例的提高,会逐步缩小人与股东目标函数的差距,从而为人最大化股票价值提供内在激励。同时,随着企业负债比率的提高,债权人为了自身利益也会主动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对人行为实施有效地监督。此外,破产机制、相机控制和自由现金流量的约束等都会对经理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债务资本成本的情况下,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会优先选择债务资本用于项目投资,以最大化股东利益,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

(三)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债务融资的财务效应是指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而给企业股东财富带来的变化。用公式表示,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负债利率)×产权比率]×(1-所得税税率);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1-所得税税率)。有负债企业的财务杠杆收益率=有负债融资的权益资本收益率-无负债融资的权益资本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负债利率)×产权比率×(1-所得税率)。由此可见,只要企业投资报酬率大于债务利率股东就可以获得负债经营的好处,从而通过资本结构的调整,可以最大化股东财富。

二、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形成

(一)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因素总体上看,企业的一切风险都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债务融资风险也不例外。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活动或经营活动。对企业债务融资活动而言,其风险因素具体表现在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债务结构以及利率和汇率风险等方面。

(1)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不同性质和来源的资金一旦进入企业,都会转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存在经营风险,债务资金也不例外。投资活动包括企业投资期的建设活动和建设期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显然,如果投资项目可以取得很高的收益,那么所筹资金即使是借款,一般也是可以按期归还本息的。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投资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存在投资风险。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可能低于债务资本成本,由此决定了筹资风险的发生。

(2)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结算资金等企业资本在时间上的有序继起和空间上的合理并存,具体体现为生产经营资金的合理安排和应收款项的及时收回。在投资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的情况下,如果资金安排不合理或不能及时收回应收款项,即存在现金流量风险。当债务到期,缺少足够的现金存量用于了结债权债务关系时,企业就可能出现财务危机。

(3)债务结构的不合理性。债务结构的不合理性,即债务体系内在的脆弱性,表现为企业债务融资比例过大或债务期限结构的不合理性。大量经验研究表明,较高的资产负债比率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和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企业的短期负债在企业负债中所占比例较高,通常意味着企业采用的是激进的经营策略,一旦出现经济衰退,企业就可能引发筹资风险,陷入财务危机。

(4)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在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企业债务可能面临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汇兑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企业以外币衡量的债务发生损失或产生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市场利率的波动和外汇汇率的变化是通过影响债务价值的变动导致的企业偿还到期债务时现金流出的增加或减少。

(二)企业债务融资风险传导的一般路径在外部环境中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企业生产技术效率和组织管理的应对决定了企业投资风险的大小,企业的组织风险管理政策和行为也决定了企业的现金流量风险和债务结构风险,外部环境中的宏观金融环境决定了市场利率风险和外汇汇率风险。企业与债权人的合约一般都规定了债务资金的用途、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还款金额。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预期效益,现金流量与债务期限结构失衡以及宏观环境产生重大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在本质上是一种企业债务危机。债务融资风险的形成和传导的一般路径可用图1表示。

三、企业债务融资风险防范

(一)树立整合性风险管理理念,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整合性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流程等各个环节,风险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战略相适应;风险管理组织、流程、工具和系统必须服务于风险管理战略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将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锁定为从事经营活动的第一行为人。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首要责任人不是专门设定的风险管理部门,也不是财会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相反,第一行为人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才是形成企业风险的根源。由第一责任人直接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判断并加以管理,才能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水平。整合性风险管理强调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应该是一个宽视野的、一体化的、连续的和全方位的整体;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管理者之间相互合作;风险管理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风险管理应与资本市场相融合。

为此,在应对机制上,企业应将债务融资风险与企业其他类别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有效整合。在治理层面构建适当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顺畅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等;在运营层面,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和科学的财务预算制度等。

(二)具体防范措施债务融资风险的防范是针对其风险的直接来源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对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债务结构风险和利率、汇率风险的防控等方面。

(1)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依据债务融资风险计量模型“筹资风险=(筹资杠杆系数-1)×投资风险”,如果企业不存在投资风险,也就没有筹资风险,筹资风险与投资风险呈比例变化。因此,在筹资杠杆系数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及其风险的大小,是导致筹资风险的直接因素,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资金使用效率的不确定性。

(2)合理安排债务期限,适度举债,优化资本结构。利用债务资金可以发挥筹资杠杆作用,增加股东财富,强化公司治理以及扩大企业规模和获取竞争优势地位,但盲目利用债务资金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破产概率。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时代,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都客观地存在一个资本财务存量和最优的资本结构。企业应根据行业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等内外限制条件,在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债务融资期限、规模和合理的资本结构。

(3)科学安排预算,降低现金流量风险。现金既是企业资金循环与周转的起点,也是其终点,也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最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企业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率,合理化债务期限和规模,虽然可以降低到期支付风险,但是如果现金预算安排不当,也会出现暂时无法支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最终也会导致企业信用上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强化现金预算管理和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如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制定恰当的应收款项赊销政策,及时回收应收款项以及处理企业呆账和坏账等。

(4)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进行货币业务的套期保值交易。对于受利率和汇率影响较大的企业应选择恰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保值和套期业务。对于生产经营性企业而言,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是用来转移风险,而不是用来投机获利的工具,滥用金融工具进行投机活动,只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5)建立风险基金或购买信贷额度,增强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看,企业可以视为各种风险活动的集合。企业既需要资本进行各项经营活动,也需要资本应对其中所包含的风险,即需要资本来缓冲不利的财务业绩,需要资本是外界人士相信企业在财务上是健康的,因此,现代企业资本一般是由运营资本、风险资本和信号资本等三部分组成。建立风险基金可以满足大额债务偿付需求,购买银行信贷额度能够发挥信号资本的传递作用,同时也相应地提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