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0:07

第二课堂策划篇1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移动课堂’嵌入视角的校企合作营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30)。

摘要:本文以某211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管理与策划课程教学为例,探讨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为其他高校营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课堂营销专业课教学创新实践能力

营销专业课作为培养营销人才的最重要环节,对营销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而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是把比赛、实验等实践活动和企业、社会的相关资源引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来,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互动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的教学模式。加强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对营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作用的研究,可以明确其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具体促进作用,为高校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改善专业课教学效果和培养营销人才提供借鉴。

一、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与营销人才能力培养关联性分析

1.创新实践能力的构成

创新实践能力分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本文认为创新意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能力共同构成了营销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移动课堂嵌入专业课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第一,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移动课堂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新问题、在问题中提出新思路、在思路中形成新观点,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创新思维得到发散。第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移动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营销解决方案,锻炼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移动课堂教学把模拟情景实验等嵌入专业课,学生在紧贴营销实际的活动中用理论解决营销难题,通过参与市场调研、提供解决方案等环节接触社会,可以提高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移动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团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五,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移动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塑造学生的营销专业思维,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二、移动课堂嵌入营销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作用实例

1.营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营销专业课,营销管理与策划课注重培养学生对营销实务的整体策划与管理能力。整个课程的开设坚持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第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情景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营销策划场景,让学生运用营销策划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应对教师虚拟的场景,提高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源。在营销管理与策划的课程教学中,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员工到学校开展讲座等,以企业的实际营销策划经验给学生直观感受。如邀请企业营销部员工到课堂讲解市场调查、策划与推广的全过程,让学生与企业营销策划活动产生直接接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力和热情。第四,建立课程设计体系。在加强营销策划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和深化学生对营销策划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企业、产品和专题策划方向,主动查阅、分析资料并撰写策划方案,将营销策划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锻炼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五,加强实践活动。积极利用竞赛、学生创业等课堂外的活动,鼓励学生将营销策划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大赛,在比赛中学生自主思考、彼此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技能。

2.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教学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营销专业学生对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教学的实际感知,对已开设营销管理与策划课程的营销专业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41份,其中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9.4%。

通过对问卷整理分析,发现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一,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在营销学生对校企合作教学态度的调查中,高达89.0%的学生赞成校企合作教学,81.1%的学生期望人才培养方式是校企共同主导型,有85.8%的学生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教学中来,这充分说明营销学生对移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都很高。第二。能力提升作用明显。在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教学对营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用的实际感知中,82.7%的营销学生认为其提升了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不同方面,营销学生的实际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在对创新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中发现,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课均有效提升了营销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高达81.9%的学生认为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课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力,78.0%的学生认为其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只有75.6%的学生认为提升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对营销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弱。

在对实践能力提升作用的调查中发现,高达84.3%的学生认为移动课堂嵌入营销管理与策划课可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有81.1%的学生认为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有78.7%认为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但仅有71.7%的学生认为提升了就业能力,这表明对学生关注的的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仍有待提高。

同时,为提高移动课堂嵌入营销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共同推动营销人才的培养。要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加强学生能力考核与评估五个方面构建移动课堂教学的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移动课堂教学得到营销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但也存在着学生认识不深入、提升作用有待加强等不足,未来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共同配合,共同促进营销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德勤.“移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代诉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1(3):50-52

[2]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7-8,15

第二课堂策划篇2

 

翻转课堂被广泛关注源于人们对教学质量的持续追求,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认可。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初步验证了翻转课堂在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1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动因

 

埃里克·马祖尔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同侪互助教学方式,认为传统的教学偏向对知识传递的关注,同侪互助教学更强调对知识的吸收内化,他在研究中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课下完成知识学习,使教师把课堂的重心放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内化和指导学生间的互助学习上。Lage,platt和treglia在迈阿密大学微观经济课程中设计并实施翻转课堂,研究成果着重论及如何使翻转课堂激活差异化教学,并进行了教学效果的检验。[1]Strayer利用智能化教学系统开展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效果的对比研究,并在统计学导论课程中进行了实证,通过问卷、访谈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2]Roberttalbert提出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包括课前的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的练习,课中的快速少量测评、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与反馈。Johnson和Renner在中级计算机课程中,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开展翻转课堂对教与学影响的实践研究。[3]Kevin在中级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4]

 

项目导向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完成一个实战项目为单元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首要任务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体验性的典型特征,学习者通过参与完成实战项目获取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工作责任感及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5]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动因在于以下方面。

 

1.1使学生充分储备项目素材,掌握实战项目训练所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项目导向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解决的是生产服务中发生的现实问题,完成每个实战项目都需要综合性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以及大量的市场调研和项目素材搜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使学生在课下能够按照明确的学习指引,完成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必要的市场调研和项目素材的搜集,并通过协作学习释疑解难,相互启发,构思创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梳理知识点,做好实战项目的说明和引导,指导学生对调研资料进行提炼与分析,集中解答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关键核心技能的训练,组织研讨争辩和优秀作品的展示分析,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与提升。

 

1.2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多方位的潜在智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更为关注学习者学到了什么,而非教师传授了什么。项目导向课程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组织教学,根据项目进展的总体状况和各项目组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项目小组在协作学习和互动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在项目导向课程中融入翻转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延伸,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完成实战项目的综合技能都将得到提升,有利于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潜在智能,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1.3使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的便利性、趣味性和主动性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开发性,根据每个学习者的智能优势和弱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依托信息技术和学习资源的课下学习,为学习者构建了相对自由的、个性化、可自我控制的协作学习环境,不仅给学习者的课下学习带来时空便利,还可以通过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动画技术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方便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者的想象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

 

“营销策划实务”是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营销战略战术策划、营销活动策划及组织执行能力。该课程在前期的项目导向课程改革中,立足职业岗位,重构内容体系;引入真实策划项目,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组织教学;通过竞赛引领、教学做赛一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以积分累计的形式实现了全过程考核。在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尝试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1设计思想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了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学习平台的重大变化,强调对课上与课下学习环节的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设计。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上与课下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习内容框架的建构者,学习资源的建设者,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者。教学内容需重新进行系统设计,并丰富化其呈现形式。在教学实施上,大部分知识学习、材料收集与分析、策划方案撰写放在课下,知识与技能内化的教学环节放在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依托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和现代通信手段,创建具有网上教学、网上辅导、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作业、考核评价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

 

2.2设计方案

 

“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基于营销策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2+4+4”课程内容体系。2个基础单元为营销策划岗位认知和撰写营销策划书。4个重点项目单元为Stp策划、品牌策划、广告策划、营业推广策划,是技能训练的核心。4个拓展项目单元为价格策划、分销渠道策划、公关策划、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策划。每个项目单元都按照策划公司的工作流程,通过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策划项目来组织教学,包括实战项目需求宣讲、相关知识学习和案例解析、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案初稿的撰写、方案通报与评议、方案修改与完善等环节。学生以自愿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3~5人组成“模拟策划公司”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

 

将翻转课堂融入“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以1个项目单元为1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注重课上与课下环节的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课上关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创新,课下注重学习任务的明确、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建设、学习状态反馈和评价系统的跟进。经过研讨、论证、初步测试,构建“两下两上”四阶段教学过程模型,每1个四阶段循环完成1个项目单元的学习与训练。

 

2.2.1第一次课下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第一次课下学习阶段为项目准备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完成项目策划所需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调研工作。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完成以下教学活动:①制作学习工单。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制定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和学习指引;②制作微视频和相关的学习素材,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视频制作力求简短、精美、趣味性强,包括知识学习视频、案例分析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源如ppt、策划方案示例、优秀学生作品展示等;③设计同步练习与测试并上传到学习平台,实时检测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④设计调研提纲,指导学生完成市场调研和资料搜集工作;⑤保持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参与平台讨论区和QQ讨论群的讨论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

 

学生在此阶段的主要学习活动包括:①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按照学习工单的要求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包括自主学习微视频资源、案例、教材等;②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测试题,通过同步练习与测试检验学习效果;③同学协作,完成策划项目的基础调研工作,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④保持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参与线上线下讨论、提问,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⑤对于存疑问题,形成问题卡。

 

2.2.2第一次课上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完成对策划项目相关知识的吸收内化,明确实战训练项目的具体要求,各学习小组展开研讨并形成策划创意。

 

这个阶段在课上完成,要求教师主导、掌控课堂,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教师主要的教学活动包括:①通过提问或组织讨论的形式检查课前学习效果,系统概括课前学习内容和重点,并引导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②对于问题卡中的问题和课前讨论中的共性问题重点释疑;③以策划项目需求宣讲人的身份,对实战项目的背景、要求进行说明,并提供相关的基础素材,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课下调研资料进行分析与应用。④引领项目策划小组充分理解项目要求,分工协作,展开策划项目框架的设计和策划主题的研讨,形成策划方案基本框架和主题创意。

 

学生在第一次课上学习阶段完成以下学习活动:①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课下学习成果。在课上提出遇到的学习问题,讨论和解决,深入理解和掌握项目策划所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②理解教师布置的实训项目的要求和任务目标,对调研资料整理与分析,对策划素材进行补充和完善;③明确小组分工,搭建项目策划方案基本框架,开展创意研讨并明确创意主题。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保持实时指导,掌控各个学习小组的状态和进度。

 

2.2.3第二次课下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第二次课下学习阶段是集中实践阶段,主要学习任务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完成实战项目策划和方案书的撰写。

 

在此学习阶段,教师要与各小组保持密切沟通,保证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完成目标质量的策划方案。具体讲:①参与学生在学习平台和QQ群的交流和讨论,并进行在线指导;②主动与各策划小组联系,个性化地解决他们在项目策划过程中的问题;③了解各小组学习任务完成进度,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各策划小组的学习活动包括:①对策划项目所需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和分析;②按照任务分工,完成各自负责工作;③汇总策划方案并进行整合、讨论与修改;④参与学习平台、QQ群或线下进行的讨论与交流,保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小组成员内部信息通畅;⑤撰写完成项目策划方案书。

 

2.2.4第二次课上学习阶段的方案设计

 

第二次课上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技能的提升与知识的深化。主要学习活动是策划方案的展示、交流与点评、修改与完善。

 

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有:①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策划方案优劣的判别标准;②选择2~3个策划小组,对策划方案进行现场展示;③引导学生参照策划方案的判别标准,对展示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改进建议;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结点评;⑤指导各策划小组对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本阶段,学生要以较高质量完成策划方案书,主要学习任务有:①学习领会并掌握策划方案评价的基本标准,能够发现策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判断策划方案的质量;②积极参与策划方案展示,参与对展示策划方案的评价与讨论;③在互动讨论和教师系统点评的基础上,发现本小组策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具备独自从事此类项目策划的能力。

 

3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效果

 

3.1教学实施

 

在完成翻转课堂融入“营销策划实务”项目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以促销策划、广告策划两个单元为例,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中组织实施。现以促销策划为例,简述实施过程。

 

3.1.1第一次课下:项目准备阶段

 

以“营销策划实务”网络教学Bb平台为基础,在原来的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创建翻转课堂专栏,制作并上传了翻转课堂学习指引、单元学习工单、ppt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策划案例学习视频、同步练习与测试、前期调研提纲等学习资源。在学习工单上,明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①阅读学习指引;②观看“促销策划”教学微视频;③观看“促销推广策划”案例视频;④阅读“某太阳能热水器a县促销活动策划方案”等策划方案;⑤同学或小组之间对调研“某百货公司国庆促销活动策划”的情况进行交流;⑥以小组为单位把遗留问题汇总在问题卡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翻阅教材学习,也可通过Bb平台论坛、QQ讨论群等教学媒体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管理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3.1.2第一次课上:知识内化阶段

 

首先,通过提问和问题卡了解课前学习效果,关注共性问题,集中讲解重点难点,使学生完成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其次,教师以项目需求方的角色,布置实战训练项目。以促销策划单元为例,实战项目是某百货公司国庆促销策划活动方案。教师作为企业需求宣讲人,介绍促销活动项目背景和企业需求,实施步骤及要求。再次,教师分配和自由组合相结合的原则,3~5人组成一个项目策划小组,尽可能实现男女搭配、各种学习水平均匀搭配,每个班15个组左右,组员推选组长。最后,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明确项目要求,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讨论项目策划思路,明确促销策划主题,研讨创意,形成策划方案基本框架。

 

3.1.3第二次课下:集中实践阶段

 

此阶段是完成项目策划方案实战训练学习任务的关键环节。各小组在前两个学习阶段的基础上,选择广州一家大型百货公司,进行该百货公司国庆促销的策划,并完成策划方案的撰写。策划方案包括百货公司概况、国庆促销的Swot分析、促销目标、促销主题、促销活动设计、促销方案实施、预算安排、促销效果评估等内容。学生除了要在组内进行分工协作外,还应尽可能地登录Bb平台和QQ群参加群组和教师交流讨论,组织更为深入的市场调研、集体研讨,完成策划方案初稿。

 

3.1.4第二次课上:总结提升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策划方案的基本评价标准:①项目策划的完整性;②项目策划合理、科学、思路、结构清晰;③项目策划的可操作性;④项目策划的版面设计美观性;⑤项目策划的创意;⑥项目策划的应用价值;⑦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等。然后,从各小组策划案中选择广州市广百百货、广州市摩登百货国庆促销策划方案进行现场展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2个策划方案进行讨论、对比、评价,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点评。最后,各个小组对本组的策划方案修改完善,总结提升。

 

3.2教学效果

 

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导向课程改革实施前,对同学们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解读。实施后,组织了小组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策划方案完成情况对比分析。在问卷调研问题设计上,借鉴了KevinR.Clark[6]、martinForsey[7]、Jacobenfield[8]的研究量表,从学习者认知、学习者参与程度、学习效果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分别设计调查问题6个、8个、6个。问卷调查参与率98%,小组座谈参与率30%,深度访谈参与率5%。策划方案完成情况对比进行了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即与前两届学生策划方案质量的对比和与非实验班级策划方案质量的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所提高;翻转课堂使课程容量增加,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吸收,切实获得实战技能,8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具备独自开展营销项目策划的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协调能力,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但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完成不够理想,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应;课下学习时,遇到问题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不够及时;视频制作不够精良,影响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欠缺造成的学习困难等问题。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分析学情、教情、校情,找准对策,循序推进。

第二课堂策划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第二课堂现状分析

1.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兼顾语言知识的教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然而,光靠课堂教学,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因此,有必要营造一个理想的英语实践环境,补充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进行语言交际的机会,调动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第二课堂是当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针对如今民办高校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何优化第二课堂是发人深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2.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外为学生营造体验英语、学习英语和实践英语的环境及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第二课堂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特点,能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具体来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以下作用:

2.1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第二课堂活动是学习者自愿参加的,没有考试的压力,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有时甚至以一些新奇的方式来学习英语,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其英语学习兴趣,继而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另外,对于那些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可以弥补英语语言知识上的欠缺,发挥其语言交际能力,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这样其自信心在活动中得到增强,会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进而促进英语学习。

2.2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不足。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其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课本教材,有时甚至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脱节,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实际语言交际活动的需求。而第二课堂恰恰能在时间和内容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安排第二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得到更多自主学习、锻炼其语言能力的机会,使其学习内容更具适应性和针对性。

2.3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由选择第二课堂活动方式,这意味着,在活动中他们会更积极,更主动,语言实践过程中将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间互相了解,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宽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空间。

3.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存在不少问题,如:活动策划管理混乱,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学生参与面小;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繁重,无力参与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经费不足,活动效果不明显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中国的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仍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成绩的重要指标。即使四六级考试也在不断改革,高校逐渐取消了其考试成绩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各招聘用人单位仍然将其作为考查应聘者英语水平能力的凭证。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考试成绩的看重也造成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以上这些都无形地阻碍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

学校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的成绩而轻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相应地,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致使其管理混乱。对教师来说,其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大,第二课堂活动都是义务参与,使得教师们既没有精力时间参与第二课堂,又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也就甚少有老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就学生而言,他们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并没有认识到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其课堂学习的促进意义,即使参与活动,也没有很明显的效果,而且活动的趣味性不强,无法吸引学生,致使学生参与面小。

3.2第二课堂缺乏系统规划、管理和指导。

调查表明,学校曾举办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口语演讲比赛、英语角、英语播音大赛等。这些活动主要由学校里的社团组织,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规划。而且有时没有英语教师指导,很难将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没有系统的英语教学目标和计划,随意性很大,管理不规范。正因为有些是学生团体组织的活动,没有系统规划,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今年举办了的活动,明年是否还继续举办也不确定,这造成第二课堂活动的不连续性和无序状态。

3.3第二课堂活动经费短缺。

经费短缺是第二课堂存在多方面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开辟英语第二课堂需要一定的经费购置设备、开展活动等。但对于完全无国家教育补贴的民办高校,学校为节约成本不愿将经费投入第二课堂活动中去,即使有投入,也是相当少的,这就制约了第二课堂的进行和开展。另外,经费投入少也影响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在没有教师长期指导的情况下,仅靠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4.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

鉴于民办高校自身的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优化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

4.1精心策划适合本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系统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活动开展之前,活动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要认真细致地策划。最好的方式是由学校管理层充分考虑学生与教师的意见,总体负责策划管理建设真正适合学生的第二英语课堂活动。

4.2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团队。

20世纪30年代美国现代西方教育哲学重要流派之一永恒主义的倡导者艾德勒认为,教和学是合作的艺术(陆有铨,1997)。教师是指导者,学生具有天然的自主性,教师的感召力、创新精神直接影响被指导者——学生。因此,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需要一支分工明确、精诚合作的指导教师团队对第二课堂活动实行高效。分级指导,才能确保该活动能真正发挥其与课堂教学互补的作用,才能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水平。

4.3推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学分化。

大学英语是必修课程,其受众是所有在校大学生,这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提供了广泛的参与基础,但是第二课堂不同于课堂教学,学生对是否参加有自主选择权。一般情况下,有特长、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积极,性格内向、无特长的学生参与较少。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参与面不广,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学分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参与面,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第二课堂来学习英语,实践英语。

4.4建立配套专项资金,支持第二课堂活动开展。

为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配套专项资金,支撑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包括设备购置、场地租赁、评审费用、宣传海报制作及学生奖金奖品的购置等,至少从硬件上保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持久性。

5.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达到目前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民办高校中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还需要学校管理层、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以期建立、健全及优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制度。

参考文献:

[1]黄立鹤.大学外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新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62-6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岩,王桂敏.强化第二课堂教学,提高英语听说水平[J].山东外语教学,2005(6):56-58.

第二课堂策划篇4

第一章教学督导的组织机构

第一条学院实行教学督导制度,成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其他院级领导为小组成员。

第二条教学督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学督导室,挂靠科研督导处,设主任1名,秘书1名,专职教学督导员36名,兼职教学督导员612名。必要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兼职教学督导员。

第三条教学督导室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专门工作机构,是在学院教学督导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全院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及教学工作状态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

第四条学院成立院、系(部)两级管理制度,各系(部)相应建立教学督导小组,由系(部)书记负责并聘请2-3名本系(部)有丰富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领导和有关学术带头人或专家担任教学督导组成员,系(部)秘书兼任本系(部)教学督导组秘书,形成与学院教学管理相配套的教学督导体系。

第五条教学督导室主任按中层干部聘任条件聘任。

第六条教学督导员聘任条件

(一)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治学严谨,学术水平较高,热心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二)坚持原则、办事公正、作风正派、实事求是、乐于奉献、责任心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三)原则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研究生学历,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

第七条教学督导员的选聘

(一)教学督导员的人选由教学督导室提名,经学院教学督导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由院长聘任。

(二)教学督导员聘期为一年,可连续聘任。

(三)教学督导员在聘任期间因身体等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或不能履行职责的,可随时终止聘任。

第八条全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按本规定接受督导。

第二章教学督导工作职责

第九条教学督导室工作职责

(一)组织策划

1.负责制定全院教学督导工作的规划和安排年度督导工作。

2.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督导组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3.负责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培训和绩效考核。

4.定期组织专项教学督导活动。

5.组织学院教学信息站开展常务工作。

6.接受院长委托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活动。

7.参与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研讨策划。

(二)督察检查

1.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检查、抽查、督察活动。

2.定期召开师生教学座谈会,了解师生教与学课堂教学信息和教学动态发展情况。

3.参与学院举行的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和教学竞赛、评选活动。

4.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指导活动,开展对教学管理的监督与检查工作。

(三)调查研究

1.组织开展教学问卷调查活动,广泛采集教学信息。

2.调查、核实、处理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有关教学质量的问题。

3.组织开展教学信息专项调研活动。

4.组织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专题研究。

(四)反馈评价

1.对教学督导工作组采集的教学督导信息及时与相关管理部门、教学组织部门、各系部进行沟通交流,反馈意见。

2.对被评价对象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审议复议,把复议评价结果由教学督导委员会在三周内向被评价对象做出答复,通报督导评价结果。

3.组织汇集整理教学信息,每月一期教学督导简报。

(五)提出建议

1.收集有关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提出改进教学及其教学管理建议。

3.参与各系(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评价、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咨询、论证工作,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第十条教学督导组工作职责

(一)贯彻制度

1.贯彻执行学院督导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2.负责制定督导小组工作计划、方案与措施。

3.按学院要求做好本督导小组各阶段性的工作小结及学期、年度总结。

4.按学院要求登记本督导小组具体开展工作详细情况。

5.根据学院督导室的督导工作日程,每半个月自行组织开展教学督导组工作交流例会。

(二)督察督导

1.定期检查课堂教学情况。除特殊情况和执行其他督导任务外,组织开展常规听课活动。

2.不定期抽查课堂教学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情况随机抽检,包括各门课程(包含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师教案编写情况、作业与实验报告布置审阅情况等,对不符合要求者向本人和所在部门提出书面改进要求与建议。

3.记载课堂评价与建议。组织课堂教学督导评议、交流研讨活动,对被听课的教师评议,要进行书面语言的记载、评价与建议。

4.必要情况下,全面检查质量保障体系(含学生管理、教学经费保障、教学设施设备保障、后勤生活保障等)的运行情况。

(三)检查督导

1.查阅教学文件编制情况。每学期第一个月末和最后一个月初对各系(部)编制的教学文件进行定期检查,内容包括有关部门及各系(部)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学总结、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各种教学文件与资料。

2.检查教学环节执行情况。期初、期中、期末定期对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调阅教师教案准备、了解课堂准备、调查课后辅导、审阅作业批改、巡视实习实训、查阅毕业论文、考察考试试卷编制等,督察督导各系教学管理。

3.教学工作巡查。为了督促教学有序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发生,根据学院督导室部署有计划进行每学期两次的教学工作巡查,并做好记录。

4.教案作业检查。负责每学期期中进行一次全校性教师教案编写和学生书面作业或实习实训报告等文稿批改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5.参与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特别是对学生投诉的任课教师课程的评估以及任课教师自己提请的任课课程教学的评估。

6.参与学院组织开展的教学工作质量检查、监督、评估与指导工作。

(四)信息处理

1.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汇总本督导小组教学督导信息,并按要求及时向学院反馈。

2.参与学院督导室教学信息整理分析,协助调查、核实、处理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有关教学质量的问题,参与讨论处理意见。

3.负责组织听课情况交流,共同商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教学建议。

4.参与学院教学督导简报汇总、编辑、出版。

5.参加教学督导工作的调研活动,并撰写研究报告。

(五)培训指导

1.根据学院实际开展专题讲座,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培训指导。

2.组织开展全院性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践课堂教学的培训指导。

3.组织召开督导组座谈会交流研讨课堂问题,深化检查督导实施,增强教师感悟性的培训指导。

(六)提出建议

1.收集和反馈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师对学生学风方面的意见和学生对教师教风方面的意见。

2.针对督导反映的教学突出问题,积极开展专项调查和组织课题研究,为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七)各系(部)教学督导小组职责

1.在学院教学督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本系(部)教学督导工作。

2.制定学期督导工作计划并报学校教学督导室备案。

3.对本系(部)教育发展规划、学科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重大事项提出咨询、建议。

4.对本系(部)教师进行随机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必要时及时向被听课教师提出改进意见。

5.定期组织召开本系(部)的师生课堂教学座谈会,了解广大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反馈信息和提出指导性意见。

6.定期召开碰头会,汇总、分析有关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

7.每学期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书面汇报一次督导工作。

8.与学校督导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流沟通。

第十一条教学督导员工作职责

(一)对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等进行随堂听课检查、指导,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

(二)根据听课需要,随堂向教师本人调阅教学准备资料,如授课教案、教学电子文件、教学辅助资料、授课计划等。

(三)专职督导员每周听课时间不少于4课时,每位全期听课不少于60节次,兼职教学督导员每周听课时间不少于2课时,每位全期听课不少于30节次。

(四)根据听课需要,有义务和权利及时对被检查督导的教师进行直面交流,反馈课堂教学信息,对教师教学精彩的闪亮点予以首肯,指出其严重不足地方,提出向导性建议。

(五)随组织进行检查各教学单位和教学部门的教学安排情况,重点检查教学大纲、教师备课教案、课堂教学、授课质量、实践教学的情况。

(六)随组织进行抽查部分期末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总结

(七)发现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严重教学质量、事故问题,要积极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八)按时参加督导室工作例会及师生座谈会,积极收集和反馈师生对教学工作、学风、教风、校风等方面的意见

(九)针对教学的突出问题,积极进行专项调查和研究,为学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十)参与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院安排的相关教学的评估工作。

(十一)积极参加督导组例会,交流听课情况和常规检查情况,共商教学督导问题。

(十二)制定个人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参与教学督导室、督导组组织的教学督导信息整理、分析、总结,参与教学督导简报编辑出版。

第三章教学督导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教学督导工作实行规范例会制度。

第十三条教学督导工作执行听课、评课制度。

第十四条教学督导参与学校评奖评优、晋职工作,对有关教师提出公平、公正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并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第十五条开展教学研究培训制度

(一)组织有关教学督导员参观、考察校内外先进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经验。

(二)对新教师以及对教育教学基本方法、规律认识不清的教师进行组织课堂教学培训。

(三)对教学中存在的重大的共同性问题,开展教学方法、方式和教学手段等调查研究,如组织报告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为学校教学计划、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评估、专业设置提出咨询意见、提供教学决策参考,提高督导水平。

第十六条执行教学巡查制度

(一)开展开学上课、期末复习与考试巡查工作,以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端正考纪考风。

(二)组织开展日常教学不定期巡查活动,巡视上课、听课情况,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第十七条建立教学督导反馈通报制度

(一)各督导组以及学院教学督导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的定期、不定期教学工作抽查检查,须及时把有关教学督导情况书面汇报反馈教学督导室。

(二)教学督导室对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严重情况,向教学督导领导小组、教务处、教学评估办、各系(部)及时反馈,并与有关职能部门共同进行调查,协调解决。

(三)教学督导室对教学督导情况向全院教职工定期通报。

第四章其他

第十八条根据教学督导员完成督导任务情况,学院给予相应工作津贴。

第二课堂策划篇5

关键词: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66-02

一、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之外,为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第二课堂知识面丰富、方式灵活、实践性强,深受学生喜爱。

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是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之外,为增长学生政治知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开展的课外活动。由于思政课理论性强的特征,在第二课堂的有效辅助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较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原因,思政课第二课堂开展的相对薄弱,存在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相对单一等问题,这也给医学高校教改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结合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可以进一步强化第一课堂教改,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校园活动,加强医学高校人文建设。就挑战而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医学生专业课相对丰富,如何合理的规划和开展好第二课堂就是一个难题。

二、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途径

1、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

第二课堂在开展方式上有别于第一课堂,因此在备课时,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备学生,在第二课堂开始前,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第二课堂,这样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备方法,第一课堂常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第二课堂实践性强,因此在方法运用上要源于第一课堂而高于第一课堂,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备环境,由于第二课堂很多都是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对第二课堂开展的环境有深入的把握,包括相关物资、卫生、安全等保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医学高校由于专业课多,因此相对教师配置主要侧重于专业教师队伍,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薄弱,这也制约了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开展。

医学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富于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师队伍。同时,开展思政课第二课堂,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有效调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实践。

3、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

如何开展好思政课第二课堂,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医学高校管理能力的挑战。如何有机协调好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乃至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难点。

因此,医学高校一是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必要的第一课堂教学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需为第二课堂留足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在学生管理部门,特别是团委开展工作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三是后勤部门,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物资保障。四是加强与社会的对接。第二课堂很多需走出校门,因此学校还需与社会各界有效的对接。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思政课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人文属性。因此医学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环境,人文气息对医学生有着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教育。

医学高校可有效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在教室设计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运用墙壁等载体,宣传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人文景观设计时,也可将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融入其中,强化第二课堂。也可有效运用人文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开展有关医学人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医学人文周、人文月活动,在其中有机融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知识,强化第二课堂。

5、加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伴随着医学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特别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大学的概念在深化。

医学高校可采取“校院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将专业课第二课堂、思政课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依托纪念馆、烈士墓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第二课堂。切身的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力,了解中华民族的昨天,把握中华民族的今天,憧憬、建设中华民族的明天。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扬爱国主义、荣辱观、创新精神等中国精神,汲取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三、医学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的意义

1、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

要发挥好医学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政课教改,而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第二课堂教改,可以强化第一课堂交给,真正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2、推动医学高校教改

医学高校教改是一个大体系,而思政课教改是其重要环节。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是服从、服务于整个医学高校教改的。因此,思政课第二课堂教改,不仅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辅助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使教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二课堂策划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就业能力

近年来,秘书人员和秘书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秘书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无论是文秘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观念意识、专业能力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生涯规划不理想,专业能力认识模糊,毕业后缺乏职业坚韧性,短期内反复跳槽现象严重,就业率难以巩固,学生对企业严格的劳动纪律制度和高标准严要求不相适应。如何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有效提升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一、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以提升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的就业能力

最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家政策和学校就业机构的推动下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诸如高职高专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认识不深刻,学生职业目标定位不明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路径缺少逻辑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督等诸多问题。为此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学生不仅要对文秘职业进行分析,了解文秘职业现状,职业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高职高专的文秘学生在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尤其要明确文秘这个职业的特点,要明确职业能力目标,尽可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力度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1.职业生涯规划要让学生明确文秘工作的特点

根据相关调研显示,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在中小型企业就业,这些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对秘书的分工不太细致。秘书往往兼有文秘、财务、法律事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这种工作特点要求高职高专文秘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多层次职业能力。高职高专文秘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必须明确这些特点,才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个人的努力方向,才能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综合素质和多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是指择业者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根据自身条件和一定的择业原则,按照定位程序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过程。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是否具有求是性和合理性,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而且影响着他们今后事业的发展。

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我们学生的第一职业目标应当定位在当一名优秀的秘书。因此,高职高专文秘学生首先要必须结合文秘工作的特点对社会需求和自身客观实际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自身优势所在,对自己的客观优势与劣势进行正确评析,以便在学习中能够取长补短,有的放矢。

3.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明确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的能力目标

上文说到高职文秘绝大多数在中小型企业就业,往往往兼文秘、财务、法律事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具备多种能力。所以高职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明确这些能力,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根据有关调查,这些能力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办公设备应用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把握机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倾听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独立性与责任心、方案策划能力、控制情绪能力、明确主题能力、当众讲话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办事能力、把握人脉能力、承受工作压力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细致观察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化解危机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化解与人矛盾能力、善于借助外力能力、看透他人能力、决断能力、自我反省提高能力、克服自身弱点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生定位能力、说服他人能力、外语沟通能力、系统规划任务能力、预见能力、广泛兴趣、破解人生难题能力、社会理解能力等。

4.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文秘专业学生也能够认真写出格式形式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但是规划书制作出来后学生往往束之高阁,这样虽然《职业生涯规划》的学分是取得了,可是学生的文秘专业能力却没有半点提高。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书关键的要看学生的执行力,而不是《职业生涯规划书》是否完美。为此,高职高专文秘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详细制定行动计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该适时调整方案,提高职业生涯的可行性。教师评定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成绩不应该在上完这门课后进行评定,而是应该在毕业前夕进行,并且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学生的执行情况。这就要求指导老师要随时督查学生的执行情况。如果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有较好的执行力,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一定会有显著提高。

二、提升第二课堂的质量以提高文秘专业学生专业能力

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照其类别(主要是其培养的学生素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

实践证明,定期在第二课堂中进行专业性技能竞赛、模拟游戏、行业专家与专业人士专题讲座与座谈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就业需求、成为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前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许多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反馈来的信息说明,在第二课堂中提升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操、推销自我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社会沟通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的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正式文秘专业能力之核心。

高职高专文秘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作为第一课堂文秘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覃彪喜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里面说:“读大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毕业后能够胜任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走出校门以后将要面对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整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而第二课堂却是学生学习纷繁复杂社会的有效途径。尽管大学校园与外面社会的情况有天壤之别,但是大学校园毕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

三、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文秘专业就业竞争力

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技能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如今,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秘书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职业,必然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对各等级报考者规定的条件不是很高,秘书资格认定制度化对秘书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促使秘书人员不断地进修业务,全面提高能力,努力构建更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除了高级文秘从业资格证,高职文秘专业学生还应该积极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机动车驾驶证、普通话证、英语过级证、计算机证等等,这些证书的获取是文秘专业能力的有力证据,在就业的过程中明显更具就业竞争力。

四、积极鼓励学生掌握国家就业政策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掌握国家就业、创业政策,让学生明确就业创业政策的重要性,了解一些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得到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支持与保护,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邓小康.提升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2).

[2]史振洪,等.秘书职业能力的分解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

[3]陈琳.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4]卢亮.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关系初探.北京共青团网.2007年4月

第二课堂策划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吸收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和预习。备课同样应该注意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策略三个环节。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既要超越传统教学,又不排斥传统教学。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设计有自己独特的步骤。

1.反思实践,明确课题

鼓励语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运作模型上检验、评估并重新构建自己的反思性教学模式。通过这个过程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模式可以建立在杜威的一个等式上:经验+反思=成长。反思实践是语文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实践或整体的教学实践,将脑海的想法反复进行思考,并且对其进行严肃而又逻辑严密的整理。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本质是“课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在一般意义,明确问题即明确课题阶段,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强调发现真问题,在教学的初期,主要把握个别问题,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运作要求教师从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着手,能较快地把感性问题、理性问题理顺。当然这里的问题有特定的意义;它不是单纯的“不是”或“缺陷”这种意义上的问题,而是中性的,即课题的意思。

2.确定目标,写反思日记

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有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二是让教师学会教学,即发展学生与发展教师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把目标具体化到每一次批思性教学动作活动中。语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运作中学会教学至少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会教必然使学生学的更多更好,教师取得更精更巧的目标也得以实现。借助反思性教学的备课活动,把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到反思性教学计划中去。

笔者认为写反思日记很重要。例如,新入学学生知识、家庭的教养、是否下岗工人子女,对后进生的精细观察及转化之道、教学艺术的探索,这些记录无疑是反思和创造的源泉。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必须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3.设计方案,撰写计划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用的计划不仅有发展学生的目标,而且有发展教师的目标。发展教师的目标必须写在教学计划。反思性教学运作计划必须要有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学期计划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时间、教学总结。这是学期计划的基本内容。语文反思性教学运作不欢迎做秀和偷懒的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课时计划安排上也较易操作,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目标,主要说明学和教师在本次课堂的发展,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第二,教学重点,难点。第三,教学工具。第四,教学方法。第五,教学过程,主要是增强师生的自我效能感,保持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二、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教学策略

1.沟通与合作

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可以在建构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的问题,教学模式中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沟通和合作。语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运作过程中以问题的方式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这个教学过程是主客交互、建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例如在反思性教学的运作过程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语文总复习课,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制定学习目标,粗略设计学习策略,热烈地争论问题,让他们畅所欲言,懂什么说什么,人人都有发表自己主张和见解的权利和机会。沟通和合作的浓厚氛围逐渐形成。高三语文每次模拟考后,可以变自己讲评为学生集体评议,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反馈网络。测试完后要求学生集体交叉互批互改,最后本人书写一份反馈信息表,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亡羊补牢。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合作沟通和情况下进行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关系是一种真诚合作的关系。

转贴于

还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六人一组,教学过程中属个人钻研仍不能理解的争鸣性难点,可以自由让他们开展讨论;六人小组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级或班级之间开展讨论。小组讨论中优生能起到小老师的辐射作用,对中等生起促进作用,对差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作文的批改,是建立沟通和合作的最佳渠道。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教师、学生在沟通和合作中交流各自的见解,发展了思维,进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高,这就是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建立沟通和合作机制的魅力所在。

2.个别化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效果将产生最大的功效。笔者认为,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笔者一直深感,班组教学不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探讨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我追求反思性教学实践乃至成功的光辉顶点。多年来,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的个别化教学虽然加重了笔者的工作负担,但是其中的乐趣却在我心头永驻。笔者决不歧视学习病苗、无视晚苗、放弃弱苗。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中获得人才大面积丰收,离不开分层逐人地因材施教。

(1)个别规定教学

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发展中心制定。主要实施步骤有:第一,规定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态度与兴趣,分别规定学生阅读,同时使用电化视听媒体。随时掌握阅读进展情况。第二,学习后评价,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课堂针对学生所做的材料进行点评。

(2)凯勒制的人格化教育

由美国心理学家创立。笔者大致做法是:第一,每学期之初,笔者介绍学习方法并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同时发单元学习指南。第二,学生自学教材,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地点与时间。第三,结束单元学习时,笔者都进行总评。

(3)计算机个别辅助教学

现代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真切化及便捷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方式所能比。文字意象的丰富性、开放性、复杂性乃至抽象性等特点,都可通过课件不同程度加以体现。如笔者教《阿Q正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阿Q的性格,播放影片《阿Q正传》。多媒体提供的形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形象地了解人物,让学生感到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

总之,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做为一种教学模式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首先,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采取知情行动。其次,语文反思性教学的运作有助于形成师生的情感基础。最后,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运作是有效的。语文反思性教学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借鉴价值、实践意义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第二课堂策划篇8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教育以外进行知识、信息传递,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大学生全方位素质提高具有极大促进作用。面对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时展之变,既要针对第一课堂教学设置与安排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践环节等进行调整,更要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等方面进行二者的衔接和互补,使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不断完善第一课堂教学前提下,认真研讨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以及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行业特点决定旅游教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前沿性,同时,旅游学科是综合叉学科,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重视和完善第二课堂的辅助教育功效。第一课堂教育是围绕专业培养计划开展实施的,其调整既受限于时间,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一般不变动,同时也受限于内容,教学计划一部分课程设置从学分、学时到开设学期必须根据国家相关专业培养要求制定,是面向该专业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另一部分课程根据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特点进行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统一模式的。第二课堂具有内容安排灵活丰富,形式多样富于个性化,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等优势。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拓展多渠道学习方式,促进信息沟通和新知识的跟踪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便于不断跟进、学习和掌握业态和产品新的变化。

二、第二课堂教育研究现状

关于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第二课堂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些学者大部分是从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出发并进行分析。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某一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探讨其现状和发展对策或建议,如英语,物理学、病理学、临床药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等课程;(2)围绕人才培养探讨第二课堂建设,如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如何设计经营第二课堂以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等;(3)围绕第二课堂的定位进行思考。学校管理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度及教师的意识等方面展开,如彭惠芬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中就指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学生或教师管理者进行资金或举办场地等资源申请时,如果是与学校其他活动的安排相冲突的时候,以第二课堂活动退让或者是首先保障第一课堂教学而导致活动的不能正常开展;教师意识不到位,学生积极性不强;(2)学校在第二课堂的规范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或对策,张科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指出,要引入学分制和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呼吁教学辅助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使学生社团活动有序渐进,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参与社团活动。具体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相关研究比较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目前共发现文献数量仅有7篇,主要探讨该专业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目前缺乏。

三、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内容

(一)培养目标

确立科学的第二课堂培养目标是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切实完善和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核心问题。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延续和必备的补充。因此,第二课堂应该具有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的相应独立的培养目标。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把握未来高等教育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针对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面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教学科研部门,着重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围绕第一课堂以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为原则确立该专业第二课堂培养目标:立足地方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将“寓民族文化于旅游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特色培养环节;依托桂林旅游行业优势,在强化校地协同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就业能力;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优势,注重学生内涵发展,拓展国际化视野。

(二)课程体系

分析、总结目前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相关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对其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从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延伸其深度,同时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驾驭知识的业务能力等角度出发提出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内容设计既要根据培养目标完成第一课堂延伸和补充作用,提升专业素养,又要实现学生社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其内容设计可以分为针对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两大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行业发展急需的新课程和反映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旅游相关课程,对于行业新动态因没有系统的或成熟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报告和专题讲座方式完成,民族旅游方面可以将一些已成体系的民族旅游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借助于国外相关高校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及桂林涉外旅游等相关平台,在第一课堂相关双语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设置部分双语专业技能和实物操作类课程,培养对外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最后,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学习机会,可以采取职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立项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该种模式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组织。社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借助于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类竞赛、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该种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组织进行,同时自我组织过程也是社会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实现学中教,教中学,学生自我教学相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专业教师以顾问或参谋的角色定位进行建议和指导,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教辅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以学生为本,突破第一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地位,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使学生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乐于在该领域探索并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必须分析、论证适合的、突破传统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角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因其课程专业性较强,所以,一方面避免类似于第一课堂的讲授方式,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seminar和演讲并辅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主题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围绕业态新知识进行探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针对比较成熟的相关知识体系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慕课等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学科相关知识,专业教师负责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点问题的解惑,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自助学习教学手段。专业教师给出某方面的核心问题之后,学生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和归纳,最终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针对社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目前各高校在此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其内容和形式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党校、团校进行,社会实践和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和文体类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但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管理和避免活动随意性以及如何使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相互补充和受益。

(四)建立师生双向交往系统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直是困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一课堂是专业素养教育的基石,是通识教育,教学主要是讲授为主的师生单向交往系统,学生的参与、选择性和自主发挥受到一定的局限。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应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多方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时在授课方式上,贴近生活和现实,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具体实践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建立第二课堂双向的师生交往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实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基本是围绕课程开始和结束,教师完成指定的教学时数后结束一门专业课程,师生交往也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雁山校区,教师居住在屏风校区或市区,大约1小时的两地交通使得学生基本是课外与专业教师很难随时相见探讨问题,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存在实际困难,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可以搭建多种网络平台,如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实现网络化教学和师生的即时沟通、信息共享。根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不同模块,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进行具体分工,几位教师负责网络平台某一模块内容的课程设计和指导,学生在该网络平台上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网络提供的多渠道、可交互的开放环境,建立高效的师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沟通双向交往系统以促进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核算教师的工作量和进行考核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监管。

四、结语

第二课堂策划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72-03

1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创新的要求产业企业是职业院校的最终顾客,是从学习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中获益的组织,因此满足产业企业的需要是职业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只有紧贴行业发展的脉搏,适应产业、企业和职业的发展,才能在服务企业社会的同时不断推进自身发展。

1.1课岗对接

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分析,课程定位和目标满足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并按职业工作过程组织与安排好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设计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进行单元设计,并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体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2课证对接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接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营销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营销师(高级营销员)、外贸跟单员、营销策划员、市场分析师等营销职业资格内容。

1.3课赛对接

课程目标的定位对接国内外专业技能竞赛,在课程标准中融入竞赛的要求,课程实施过程同时体现作品形成过程。

2基于“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高职课程模式设计的过程及内容2.1专业及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研究目前高职专业及课程的现状,剖析存在的与社会、产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重点查找课程中存在的差距,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2.2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研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研究当前对高职专业人才需求的总体现状与特点。

2.3企业职业群工作任务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按职业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分析研究专业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任务,对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研究提炼并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及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能力。

2.4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

在征求企业专家及学校教师、专业学生等多方面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研究并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2.5专业具体课程开发

根据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具体学习领域,研究和提炼相应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选择并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等。

2.6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设计

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技能竞赛标准,进行单元设计,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2.7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设计

设计是基于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合作的、体现“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专业及课程评估模式。

3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设计的主要方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服务化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是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几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行业企业的营销人才,探索设计并实践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岗证赛”深度对接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式。

3.1“3343”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依据德国双元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我们设计了基于职业导向的“3343”课程体系开发模式。

(1)三个阶段。一是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三是课程体系开发。

(2)三个课堂。第一课堂,即以“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与行动领域对应的专业课程。依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即培养“能说、能干、能想、能学;会推销、会调研、会策划、会管理”的“四能四会”应用型营销人才,我们对营销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出36项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18项行动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序化为10个学习领域即10门课程:化工产品商务基础、市场营销环境、购买者行为分析、市场调查预测、营销策划、营销成本控制与风险防范、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产品销售、客户管理、营销管理。第二课堂,即与第一课堂紧密相关,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职业考证、学生专业社团、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第三课堂,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课堂。主要包括专业实习、专业实训、专业实践等。通过实践教学课堂“识岗—顶岗—上岗”三个层次的训练,实现初学者—实践者—熟练者的递进,从而提升营销职业人需要的相关核心能力。

经过几年的研究设计和实践完善,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第一课堂(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第三课堂(实训训练)的“三堂”有机融通。

(3)四个转换。一是将重点产业、企业营销职业的典型工作转换为行动领域。二是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关联的学习领域即课程。三是将学习领域转换为相应的学习情境。四是将学习情境转换为具体的学习单元。

(4)三个保证。通过课程教学的实施,以教学单元支撑学习情境能力目标,以学习情境支撑课程能力目标,以课程支撑专业能力目标。

3.2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与成熟的传统产业匹配的工科类专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能满足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难以体现营销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而且这种模式仍然将教放在首位,通过教师的教,推动和实现学生的学,并引导着做,本质上未跳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方面,我们创新并实践了“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学生能做会做为引领,根据营销职业人员要求实施相关项目任务;以知识够用实用为要求,在“做”中体现“缺什么就补什么”;以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为原则,结合学生“学”的需求和营销职业工作任务的需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学生善说贯穿始终,在“说”中提高学生沟通能力,锤炼团队合作精神。该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做什么、怎么做。课程围绕专业、专业围绕职业是我们确定“做什么”的准则。如根据企业营销管理活动相关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确定营销管理职业对应的课程工作项目与任务。我们在《营销管理》课程中设计了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5个项目:实施营销战略与计划管理;实施营销组织与人事管理;管理营销费用;管理营销活动;管理营销业务。在营销业务管理项目中设计了营销信息管理、销售区域管理、销售合同与订单管理、中间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应受账款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2)学什么、怎么学。在做的同时需要理论知识跟进。我们以知识够用为原则,融合国家高级营销员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对应各项目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序化,作为课程学习内容。比如《营销策划》课程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234:即1个中心(以撰写营销策划书这个课程总项目为中心)、2个分析(企业自身优劣势分析和市场环境机遇威胁分析)、3种工具(市场细分、目标市场营销和市场定位)、4方面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3)教什么、怎么教。教为学服务,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特点、营销职业特点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行之有效而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比如我们把《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第一部分确定为项目任务安排与准备,成立“南京拓展化工贸易有限公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产品营销部。教师职业定位是公司的营销总监,同时又是营销策划方面的咨询师,学生的职业定位是按不同产品营销部划分的营销经理和营销策划员。同时重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融教室与策划工作室于一体。将课程教学最后一部分安排为编写营销策划书,学生做演示介绍,并进行团队自我评价、团队相互评价、指导教师综合评价等活动。

(4)说什么、怎么说。营销专业和职业特点之一是沟通,我们将“说”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说什么”方面包括说思路、说观念、说策略、说方案、说报告、说建议等若干方面;在“怎么说”方面包括个别交流、团队沟通、方案报告交流、项目成果演示汇报等多种形式。

营销管理项目四(营销活动管理)“做、学、教、说”教学模式能力训练任务名称1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做)1相关支撑知识(学)1训练方式手段(教)1可展示结果(说)营销活动的管理1能够策划营销活动的管理方案1营销活动的计划方法、场地选择、成本及预算、效果评估1案例分析、团队讨论1本团队营销活动的管理方案续表能力训练任务名称1拟实现的能力目标(做)1相关支撑知识(学)1训练方式手段(教)1可展示结果(说)会议营销的管理1能够策划会议营销的管理方案1会议营销的步骤、礼仪、管理、展览会1任务驱动、团队讨论1本团队会议营销的管理方案时间管理和效率管理1能够编制时间管理方案1时间管理的误区、六项基本原则、效率管理常用的方法和工具1案例分析、学生讨论1个人的时间管理方案

3.3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营销商贸类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游离于行业企业、少有主要服务对象行业企业的参与、基本上限于教育系统内的循环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成立由服务行业企业的市场营销及人力资源专家、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代表组成的市场营销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内容,共同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建立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自我评价、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共同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设计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营销专家评价与教学常规考核、行业企业考核、取证合格考核、竞赛成果考核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在内的所有课程标准,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纯实践环节,制定了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并逐步推行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办法;推行“双证书”制度,通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要求学生取得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上岗能力。通过健全专业及课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多方合作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完善专业及课程考核评价的制度规范,以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满意。

第二课堂策划篇10

[关键词]《农村发展规划》;科研成果;教学资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163—02

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分析

(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缓解和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需要

随着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生均教学资源不足,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其形成的表征是:各行业需要的人才招聘难,而大学培养的人才就业难。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快教学资源建设,提高生均教学资源水平,而科研成果是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若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案例,编入教材,内化为教师的知识,这无疑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有益,同时,也是增加与提高课程教学资源数量与质量的重要途径〔1〕。

(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需要

课程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师资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老师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研究者。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职责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课堂的教学与实践中,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专业教学资源的好坏,而专业教学资源是由各课程教学资源组成的。据魏红(2006)研究,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教师的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总体看,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高于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同样地,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其科研工作也显著地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可见,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科研成果是高校校教师根据学科或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这种研究是结合学科或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一般针对性强,因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实现教学创新,同样地,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教师会将自身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等传授给学生,学生不但学到了理论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索与创新,从而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科研成果的特征是转化的基础

科研成果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性、教育性和适用性。科研成果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其学术价值上,任何科研成果都是教师结合专业发展而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科研成果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教育价值;科研成果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成果使用上,由于科研成果是以针对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选题方向,其研究形成的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更易转化。可见,科研成果的特征是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基础。

(二)教师的积极性是转化的内生力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命题,也是高校教师终身的使命,因此身为高校教师应把提高教学质量贯穿于毕生工作之中〔2〕。教师是科研成果的研究者,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他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对成果转化率高低起到最重要的影响。从客观现实分析,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层次,都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都渴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同行认可,都期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这些,正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内生力量。

(三)教学资源的的严重短缺是转化的外生力量

自1999年我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生均教学资源剧激下降已是不辩的事实。而从大学扩招后的人才培养质量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这些也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3〕。为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轮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可以反映出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从上轮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看,反映大学教学资源的指标占据重要的位置与权重,从各高等教学实践看,都十分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分别制定了政策和运行机制,这些,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了外部的推动力量。

三、案例研究——以《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为例

(一)课程简介

《农村发展规划》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在福建农林大学的设置可追朔到1996年农业推广本科专业的设置,也是以专业核心课的身份列到培养计划中。经过5轮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完善,目前,《农村发展规划》由课堂教学和校外课程实习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60学时(课堂授课48学时,实验课12学时),校外课程实习一周。在48学时的课堂教学中,共介绍14章内容,具体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农村发展规划的主要方法;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第五章农村土地总体规划;第六章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第七章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第八章农村工业发展规划;第九章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第十章村镇发展规划;第十一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第十二章农村生态环境规划;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第十四章农村发展规划的实施、监测、评价与反馈。

(二)案由

《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做为农业推广专业的核心课,在1996年设置时,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课程教学资源不足,具体表现为:没有合适的教材、实验仪器设备不够、实践基地少以及教师单一等等〔4〕。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课程建设,就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积极探索。

(三)主要做法

1.以建立科研成果直接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进课堂

根据课程组成员长期从事农村发展规划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在完成委托单位规划任务的同时,有意保留一套完整的规划项目基本资料,提供给每位同学,让同学们再现一个规划过程,由同学们自主完成规划文本后,教师进行讲解与点评,最后把课程组完成的规划最终文本提供给同学,让他们在比较中学习。由于这种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使得本课程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得课程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实现最新成果进课堂的教育理念。

2.以主编部级教材为抓手,促进科研成果进教材

教材是课程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课程组积极参加《农村发展规划》全国统编教材的建设工作,利用课程组负责人被遴选为该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独立主编这个机遇,凝练了一些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如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编写时,我们凝练了8个科研成果编入教材,既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又使得教材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性。

3.以构建课程网站为载体,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了促进《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特别是全国各相关院校教师科研成果的交流并有效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提高转化后的教学资源利用效果,课程组从2005年开始创建全国共享的《农村发展规划》课程网站,为全国不同院校相关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个载体,同时也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效率。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作,要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首先必须在全校师生中,尤其是教师中形成共识,在提高对转化的必要性认识的基础上,一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提高学校教学资源着眼,去从事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二要转变科研目的的观念,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三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

(二)出台政策,形成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必须出台各种有利于转化的政策,如出台激励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政策,调动转化的积极性,增加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内生力量,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形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制度。

(三)积极引导,规范程序

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成立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领导机构,积极引导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建立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信息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制定转化的基本程序,共同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有序转化。

(四)营造氛围,形成常态

各院校应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领导机构的领导下,以系或专业或课程为单元,认真制定转化方案,积极营造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同时,着重落实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各种政策,促进教师自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魏红.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2).

〔2〕于晓霞,康学伟.教学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