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1:17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1

20世纪90年代,顾客满意度以及满意度测量理论开始应用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21世纪以来,教育满意度和教育满意度测量也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关于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高等教育是主要的测量范围。我国的教育满意度测量研究起步于2000年,研究范围包括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其中高等教育是研究热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研究有3项,最早发表于2011年。第二,学生是主要的测量对象。满意度测量的对象是顾客,现有研究显示,教育的顾客具有多元构成的特点,包括了学生、学生家属、用人单位[2][3]。但学生是各类各级教育活动的直接顾客,其教育满意度的测量对教育活动的发展和改进至关重要,因此,学生一直是教育满意度的主要测评对象。当前,我国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多以非正规教育为主,且学习者构成非常多元,因此,“学生”这个指称比较少用,较多使用“社区居民”、“社区成员”、或者具体的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等。例如金德琅的研究使用了“社区居民”这个指称[4],岑咏霆的研究使用了“社区成员”[5],方薇的研究使用了“青少年”[6]等。第三,学生教育满意度测量指标的构建呈现多样性。目前,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趋向一致地采用了现有的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尤其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7]。而在测量指标的构建上,特别是感知测量点的细化上呈现出不一致。例如刘武构建了7类感知测量点:自我发展、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图书馆、文娱活动和校园服务[8];王哲芳以学生为主体的满意度测量指标有12项,包括学校环境氛围、学生管理、食堂、文娱和安全、基础设施、教师职业素质、授课方式、个人发展、宿舍管理、教学管理、辅导员素质以及医院服务[9];谢永飞的测量指标有5个大类,分别是办学条件、教学状况、自我发展、后勤保障、管理服务与收费[10];张蓓的研究生教育感知质量测量点则包括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和管理服务三方面[11];金德琅的居民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点有三类:教育质量、教育适应个性化特点、教育保障[12]。可见,即使都是以学生为测评对象,由于具体教育活动本身的差异性,研究者对教育活动构成要素的分类标准的差异性,具体测量指标的构建也会有不同。综上分析,我们应借鉴教育满意度测量的研究成果,以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以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和居民的实际需求为现实基础,构建反映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特色的满意度测量指标,为社区教育满意度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为社区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要素分析

上文提及,满意度的测量,重点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测量。因此,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测量,我们首先要明确社区教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社区教育的影响因素,据此来确定影响社区居民感知社区教育的测量点。

(一)社区教育的特征当前,我国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普遍地界定为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所有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以促进所有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教育活动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服务对象的整体性,面向所有社区成员。第二,服务目标的社区性。社区教育活动,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素养,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二是通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发展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发展社区居民的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社区文化和社区意识,促进社区成员归属感的形成,促进社区发展。第三,服务内容的多样性。社区教育的内容,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需求和社区发展而进行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成员需求的多元性和社区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必然决定了社区教育的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它可以是正规教育,也可以是非正规的、非正式的教育;可以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也可以是休闲娱乐的。也因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实施形式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第四,服务机构的便捷多样。国内外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社区教育,必须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的承办机构,可以是政府行为,可以是驻社区的各种机构的行为,可以是社区成员自主发起等等。同时,便捷的距离也是服务机构吸引社区居民感知其服务的重要条件。第五,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并存。社区教育的服务形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硬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活动条件和场地,例如图书及其相应配套设施、电脑、教室等;二是软件设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的具体教育学习活动及其相关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志愿者)的各类服务活动。第一类服务可以称之为有形服务,无论服务活动是否进行,这些服务条件都是可以被看到或者被感知的;第二类服务形式,具有非存储性,其存在是与服务过程紧密相随的,随着具体服务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第六,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并存。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青少年、以及下岗、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因此,社区居民获取社区教育的方式,以免费服务为主。因而,服务取得的是否免费,是吸引社区居民是否参加、是否满意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对于社区教育的构成要素,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服务对象来划分,有老年社区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根据内容划分,有技能培训、公民素质、休闲养生等等。我们认为,第一种分类方式容易导致社区教育内容归纳的不周全,第二种分类方式易于社区成员明了社区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但是,存在构成要素分类逻辑交叉重复的问题。再者,在实际的社区教育活动实施中,很多教育活动是相互交叉,综合进行的,因此,在构成要素的分析上,应最大可能地避免前两者分类方式的缺点。我们认为,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在其中,人员凭借相应的设施和机构,实施具体的活动项目。在这样的分析视角下,社区服务的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等四个要素。各个要素的具体内涵如下:1.人员: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中专职工作者的配置及其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各类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社区志愿者建设等。2.设施:指的是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所提供的相关服务设施及场地。3.机构:指的是承担社区教育服务职能的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4.项目:主要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主要指各社区教育机构设置的社区课程,例如职业技能类课程、公民文明素养类课程、生活保健类课程等,它可以分为有形存在形态(例如课程教材、课程资源)和无形存在形态(例如讲座、活动等)。虽然各个社区的服务项目不尽相同,但以社区课程为主的“项目”作为构成要素之一是不会改变的。综上,我们认为,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是否满意,是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这个整体性评价的形成,来自于社区成员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的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因此,测量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应该以人员、设施、机构、以及项目为具体测量点。据此方法,满意度测量结果才能明确反映出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水平的具体因素,从而为社区教育的活动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确切依据。

三、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指标构建

(一)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的模型依据顾客满意理论、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理论、以及社区教育服务构成要素分析结果,我们构建了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模型显示出:1.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具备了满意度测量模型的基本特征,揭示出社区成员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期望,与他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际感知,进行比较所形成的心理状态。2.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期望,具体表现为他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活动的各个要素的期望。3.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总体满意,是基于他对构成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各个要素的具体感知和满意基础上,形成的对社区教育的整体性评价。4.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有免费和付费两种获得方式,因此,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由两个方面构成: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从当前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来看,社区成员对价值的感知途径是通过设施和服务项目的使用,因此,社区成员通过人员、机构、设施、项目四个要素感知质量,而仅仅从设施和项目两个要素感知价值。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构建的社区教育满意度测量模型,遵循了满意度测量模型的基本结构,反映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服务的基本特征,从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两个层面,将社区教育服务的感知对象分解为人员、机构、设施、服务项目等四类测量点,因而模型具有较好的现实操作性。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2

关键词:常州社区教育;艺术类课程;创意作品;开发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在城市,围绕“社区”这一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倡导的“社区教育、学习型社区、学习型街道”等一系列建设工程,日益彰显在当前社会全面进步和变革中极为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2009年5月,为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常州市政府以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成立了常州社区大学,这也是江苏省首家市级社区大学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常州社区大学以“让学习成为每位市民的生活方式”为办学理念,形成了“市社区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纵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教学覆盖面遍及全市各村委、居民社区。2013年2月,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与常州社区大学整合成立常州开放大学进一步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工作,自此,常州社区教育迈入发展快车道[1]。

1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课程分析

常州社区教育现有的课程类型和层次丰富,极大地满足了本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从实施途径看,主要分为3类,一是面授课程,由社区大学及分校选派教师“送教进社区”;二是网络课程,主要依托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为市民免费提供各类在线网络课程;三是电视课程,聘请专业的团队制作成电视教育课程,在常州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每周两讲。从课程内容来看,经过五轮修订主要分为6个大类,包括特色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职业技能类课程、教育辅导类课程、现代生活类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截至2015年11月,常州开放大学共推出五期共计500门课程。大批量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得益于常州开放大学着手打造的50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及资源研发团队。社区教育课程施行动态管理,具有鲜明的生活特色和地方特色。对于开设哪些课,如何上好这些课,很大程度上由社区居民们说了算。通过比对近两期课程,也发现一些不足。第一,课程受众细分还不到位,老龄化趋势明显。大多数课程说明中面向对象一栏为“社区居民”,而专门针对社区未成年人的仅有12门,针对社区干部的仅有10门,针对社区特定职业人群的仅有5门;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常州社区教育参与度最高的年龄段在50岁以上,中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不高。第二,技能类课程偏少。居民普遍反映理论类课程如常州名人、人际沟通、健康养生等课程较为丰富,而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技术、乐器弹奏、创意作品等数量偏少。第三,休闲娱乐类课程有待扩充。纵观五期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多为体育健身类别,且总体数量偏少,在往后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扩充。

2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艺术创意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产品再生产活动,在社区教育中融入艺术类课程,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更能有效提升大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当前,在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课程中加入艺术类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

2.1师资队伍优良,课程资源丰富

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艺术系和社区大学分校之一的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均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曾多次指导学生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双方联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的条件已经具备。课程教学资源方面,将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甄选出适合社区居民的作重点设计,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既便于操作,又具备艺术价值。

2.2百姓喜闻乐见,艺术课程人气高

从多次在常州市西林、荷花池社区教授创意书签和纸玫瑰制作的情况看,大众反响热烈,纷纷要求增加课程数量和教授内容。通过进一步调研,创意作品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一是简便易操作,一节课结束即可呈现作品,学员获得成就感;二是老少皆宜,可以开发针对青少年的初级制作,也可以推出针对成年人的进阶版。三是取材方便,材料多为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只要有想象力,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2.3休闲娱乐类课程的有力扩充

创意作品制作是艺术类课程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既可以作为一门技能教授,又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更符合变废为宝,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可谓益处很多。有效开发的创意作品制作课程,配以教师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讲解,不但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一项新本领,更有希望成为大家口口相传和交流沟通的友谊桥梁。

3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对策及构想

3.1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立足社区原则。社区教育课程及其开发应当立足社区,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的素养和生活质量为宗旨,确立“社区本位”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原则[2]。从本社区的实际状况出发,因地制宜开展课程开发与设计,集中体现社区特色与社区文化。

2)立足个体原则。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的核心要求,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教育旨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因此课程内容必然要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体现真实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景;第二,社区教育应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居民的实际情况,科学开发,统筹安排,合理选择相关课程内容;第三,社区教育的变化更新权在居民,课程的开设与退出,应该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体现最新的社会话题和时尚潮流,实现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循序渐进原则。由于艺术类学科普遍具备内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开设系列进阶课程。该原则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先引入初级课程和一般课程,等大部分居民掌握之后,再根据需要拓展到中级甚至高级课程。比对前五期常州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课程目录,从第四期开始才开设“寻访常州先人足迹”、“小学生口才与能力培训”、“走进常州名人”、“创建绿色现代化居住生活环境”等系列课程,且多为并列式内容。后期的课程建设中应多引入递进式的课程和培训内容[3]。

3.2成立课程建设团队

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业务素质强的团队是艺术类课程开发的首要保障条件。根据课程开发原则和常州市开展社区教育的经验传统,拟组建的课程建设团队主要包括:

1)专家教师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艺术系牵头,联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及部分在常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成立专家教师团队,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为目标,完善团队运作的各项制度,制订科学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计划,共同负责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工作。

2)课程咨询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牵头,整合社会资源,聘请社会知名艺术创意企业负责人担任课程咨询团队成员。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将社会和市场最新的技术成果和艺术业态与社区教育有机嫁接,保证社区教育课程持续的生命力和活力。

3)社区开发团队。根据立足社区、立足个体原则和常州市当前的“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成立由“社区学院教师———街道干部———居委会干部———基层学校教师”组成的四级社区开发团队。专家教师团队负责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和业务培训,社区开发团队负责提供社区的特色项目,反映普通居民的意见需求。

4)课程评估团队。聘请常州开放大学终身学习指导中心教师、社会艺术专家、居民代表组成课程评估团队,就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作出科学指导和建议,不断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课程基本体系

经过前期调研和西林、荷花池社区等地的试讲,建设团队确定了创意艺术作品制作这一艺术形式。第一批课程分为初级系列课程和进阶系列课程,其中初级课程分为:布艺类、纸艺类、黏土类;进阶系列课程分为:创意绘画类、创意礼品类。

3.4质量评价与动态更新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实现程度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活动构成的。作用包括: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相对价值;预测教育需求;确定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等[4]。艺术类课程的测评因素包括:师生的出勤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课程评估团队要突出社区居民的建议,注重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对于群众反映较好的课程应做细做靓,争创社区教育精品课程,对于不适宜开设的课程,应该及时改良或替换,确保课程体系的新鲜活力。课程的建设道路没有终点,对于初期推出的两阶段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深化,切实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随着作品种类的增加,将适时筹划社区教育艺术作品展,全面展现常州开放大学社区创意艺术教育的真实成果。不久的将来,团队将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和“常州开放大学特色项目工作室”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力求将社区艺术课程打造成常州终身教育的一道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刘维俭,罗健,徐澄范.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对策思考———以常州市的个案研究为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39-42,57.

[2]杜君英.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1-13.

[3]王国光.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2):24-27.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3

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特制订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以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为原则,充分整合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深入推进社区教育服务与发展,努力构筑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与平台,实现公共资源开放和共享。

工作目标

实现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拓展,健全机制,形成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为依托,人人参与、层次门类齐全,具有较高质量和效益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意识,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到2015年,80%的乡镇、街道达到市级创建标准,2—3个街道达到省级创建标准,1—2个乡镇建成化技术学校省级示范乡镇,基本建成服务型社区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区。

主要任务

(一)健全社区教育工作管理体制

建立“政府统筹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有关部门主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管理模式。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研究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推进规划的落实,对社区教育进行指导;组织培训社区教育人员等。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统筹辖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对社区教育进行统一管理。

(二)建立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建立起以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村社区教育办学点为基础的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发挥辐射作用,指导乡镇街道开展社区教育,并负责社区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要增加培训内容,拓展培训功能,扩大教育培训对象。

(三)广泛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

社区各类教育机构根据社区内不同教育对象,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依托社区内的各类学校,发挥特色优势,开展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及开放式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岗位技能及再就业培训;充分发挥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娱乐健身活动,使社区内的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加强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和外来人群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结合我区城市化建设,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

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域内组织、单位、家庭、个人举办和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各种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标准,组织开展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等先进学习型组织的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五)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社区教育队伍要因地制宜、专兼结合,充分挖掘社区内各类人员的潜力,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适应社区教育需要、富有社区教育特色的管理人员队伍和教师队伍。加强社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政策和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教师组成专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社区离退休、有一技之长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社区教育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区、乡镇街道两级社区教育师资库,形成教师资源共享机制。

保障措施

(一)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本区域、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目标和年度考核范围。围绕终身教育理念和创建学习型社会要求,充分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等广泛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各乡镇街道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学习型社区教育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4

1.加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建立社区教育的运行体制

发展社区教育不但纳入到全市教育发展规划,而且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社区建设规划。目前,已确定龙会社区、越秀社区、工农社区、东南社区、仙湖社区等5个社区为“四星级”社区。在此基础上,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创建3个省级、5个绍兴市级、8个嵊州市级“五星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2.充分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的培训网络

(1)以市社区学院为龙头,面向城市居民开展教育

嵊州市建立了市社区学院1个,街道、乡镇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共22个,村级社区教育学校370个。市社区学院在嵊州城区建立了三个校区,占地20亩,建筑面积6739.8平方米,教职员工56名。近三年累计培训90204人次,其中2012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30181次,占辖区总人口的35.6%,因此,当年被评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示范中心。

(2)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面向农村干部开展教育

将全市17个乡镇划分为长乐、甘霖、崇仁、黄泽、三界等四个区域性社区教育中心,各区域社区教育中心分别管辖3—5个乡镇。全市各乡镇都成立了集乡镇成人学校、党校、农函大、社区青少年培训中心于一体的社区教育中心。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全体党员、机关干部、村三委会成员、专业户、重点户、示范户,以及辖区内的广大青少年。

(3)以村社区教育学校为基础,面向农村居民开展教育

嵊州市463个村级社区,80%以上建有社区教育学校,建有社区教育宣传栏、社区教育图书室、社区教育培训站。例如:金庭镇坎头村社区教育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嵊州市农民培训学校”,学校从山区办到城区,学员从金庭招到全国,每年累计培训人次超1万,成为全省有名的村级社区教育学校。

3.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

(1)在城市社区,侧重于提升市民素质

各社区都建立了市民学校,有计划组织市民开展政治、法律、文化、卫生、科技、安全、生活、文明礼仪、青春健康等学习教育活动。以学习型机关、家庭、社区创建为重点,以“浙商论坛”等高端讲坛为引领,在全市发起了“书香运动”,推进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引导市民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建立健全诚信约束机制,开展诚信单位(店、户)评选活动,积极倡导诚信立身、诚信立家、诚信旺商、诚信兴企的良好风尚。每个社区成立了文体艺术队伍,建立社区文体活动辅导队伍,指导居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满足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

(2)在农村社区,侧重于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社区教育,随着农村的社会结构、人员成分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民群众对就业、医疗、养老、社会救助和保障、职业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嵊州市先后在近郊农村仙岩镇西鲍村、剡湖街道八里洋村、集镇农村、崇仁镇张家村和富四村,以及边远农村三界镇八郑村进行了社区教育试点。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便民利民的原则,创建社区服务中心。然后,在市内大多数行政村建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结合村民生产、生活中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求,组织农技大师和专家面对面地开展劳动技能、生产生活科学知识等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素养和劳动技能。

4.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障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

农村社区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政府扶持为主,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5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社区内各类企业认真落实关于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近年来,嵊州市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大了社区教育资金扶持力度,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并做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广开各界资助渠道,积极鼓励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资助、捐赠。

二、主要成绩和工作成果

1.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建立了一支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嵊州市制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不断加强了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由300多名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街道和乡镇有专人分管社区教育工作。嵊州市努力解决社区教育师资的待遇问题,在社区教师的职务、职称、工资和进修等方面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视同仁。其他兼职教师都是由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人员担任。嵊州市积极推行了“农技大师”制度。所谓农技大师,是指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特点,按照产业分类,将全部农技服务资源做出有效整合,一个产业培养一名农技大师,并以此为总的牵头人,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每个产业设置农技大师一名,由技术过硬的农技人员担任,其他则为责任农技师。每年给予前5名大师分别奖励1万元至3万元,对于12大主导产业中考核第一名的大师奖励人民币1万元和价值5000元的奖品。

2.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有嵊州特色的社区教育不断加强了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推广各地发展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借鉴国内外开展社区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做法,积极搭建平台,设计活动载体,逐步形成有嵊州特色的社区教育。其中《基于社区教育的培训体系构建》、《远程教育在农民技能培训中的实践和探索》等5篇论文分别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构建社区教育培训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获得省论文评比三等奖;《多途径提高居民就业能力的实验》被命名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合格项目;《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模式研究》被认定为2013年省级重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今年7月浙江工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越乡嫂”成为“香饽饽”》;8月浙江省教育报第二版长篇通讯《为群众致富插上技术的翅膀》对嵊州开展家政服务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9月《嵊州市铸就“越乡嫂”家政服务品牌搭建社会就业“金桥”》的长篇信息,被省政府办公厅《浙江政务信息(专报信息)》第37期采用,副省长郑继伟还进行了专门的批示。

3.拓宽教育服务社会的渠道和内容,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比率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组织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学习型组织基本要求和标准,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积极开展评估促进工作。目前嵊州市各类学习型组织已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在城市社区,90%以上的街道社区干部每年接受各类教育培训,参加教育不少于40学时。城镇80%以上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每年不少于50学时,城镇失业人员通过培训掌握1-2项适合再就业的生产技能。在农村社区,嵊州市以“文明在农家”为载体,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全市各级政府组织共评出“三户”近两万户。80%以上的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劳动力每年接受科技培训,90%以上的乡镇(乡镇企业)干部每年接受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占35%。全市有12所中学、15所小学命名为科普特色学校,每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在校中小学生参与率达到86%。

4.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培育了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居民2009年至今,嵊州市政府已出资800多万元,组织农民一边学习职业技能,一边学习高中文化知识,累计免费培训“双证制”农民8561名,为受训农民就业或更好地创业就业夯实了的基础。大力实施“越乡嫂”家政服务品牌战略,培养了一大批家政服务人才。至今,已免费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66期,累计培训3295人,结业学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单是月嫂专业就举办了9期,结业学员438名。我们积极探索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社区教育模式,近三年累计培训30.5万人次。其中专业技能培训3.5万人,转移就业培训2.5万人,岗位技能培训3.6万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2761人;获得各类培训证书8.9万人,培训后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人数3.1万人。如棠头溪村领带培训班学员沈幼华雇佣了五六十人从事领带来料加工,每天要加工1500支领带,每年有三五万的收入。5.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的稳定与发展以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为总抓手,组织开展了“全民读书月”活动,评选产生“五十佳”学习型组织,在全社会营造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以“三大论坛”为平台,干部群众理论学习扎实有效,通过倡导文明行为塑造市民文明形象。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市级媒体开设文明礼仪教育专题专栏,营造了“大家学”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感动嵊州”年度人和事评选等活动,创设“大家评”的活动载体,选树先进典型,引领与激励市民共树文明形象。通过真切关爱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关爱合力、抓好四项教育上下功夫。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公民道德、责任义务、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积极探索“亲情电话”、“孝心考场”等一些好载体、好举措,有关做法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高度关注。

三、今后目标和对策措施

嵊州市社区教育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及特色,但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时期社区教育的基本思路与工作目标需进一步明确;体制运行机制不健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资源利用不充分;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平台不完善;社区教育研究工作滞后等。针对当前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提出促进嵊州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1.基本思路

社区教育要以十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教育现代化思想、终身教育原则,充分利用、开发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立足改革和创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全面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工作目标

社区成员年接受教育培训和学习的比例达40%;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达40%;下岗(失业)职工培训率达90%以上;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达40%;外来流动人员接受教育的比例达40%;外来流动人员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95%。社区内有一定比例的单位和家庭成为学习型组织;社区教育与服务的志愿者占社区总人数的1%;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开放率100%。社区共建活动成效显著。

3.对策措施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5

整合乡镇教育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民素质、致富农民、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整合乡镇教育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大局,有利于形成合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的需求。近年来,全县依托成人教育中心校、基层党校、党员远程教育站、人口学校、文化站等机构,加大对农村各类人员的培训力度,全县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得到较快提高,但也存在软硬件重复投资、资产闲置、人财物资源浪费等现象。通过整合,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统一配置,达到有限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提高各类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明确目标,统一成立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是在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依托,整合基层党校、人口学校、劳动服务站、党员远程教育站、文化站、图书室等教育力量于一体,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本区域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具有社区教育组织管理职能和承担社区教育培训任务的社区教育机构。

各相关单位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域发展的原则,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网络,形成推进社区教育加快发展的新机制。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社区教育中心的现有资源,加快实现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职能转变,依托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县××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将基层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校、人口学校、劳动培训中心等各类培训机构合署到社区教育中心办公,对内一套班子,对外多块牌子,专人负责管理,各司其职。到8月底,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要实现全覆盖(达市级标准,建设标准附后),其中等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建成省级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以县农民培训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中等专业学校等县级培训机构为龙头,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村(居)委会社区教育站为基础的城乡一体、水平较高的社区教育网络,不断满足社区从业人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三、整合资源,统一实施乡镇各类教育培训

一要整合培训基地。将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的校舍作为社区教育中心的专用基地,没有校舍或校舍面积不足的,各乡镇可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落实固定场所,建立专用的培训基地。各级各类示范基地、示范户可作为社区教育中心的教学示范基地,同时在重点企业增挂社区教育中心实习基地的牌子,作为培训中心技能实验基地。原各培训机构的所有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归整合后的社区教育中心所有,建立资产分类台帐,明确产权,集中保管,统一使用。

二要整合培训师资。乡镇分管领导任社区教育中心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工作,成教中心校校长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社区教育中心日常工作。每个乡镇都要安排不少于1名专职人员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每一个行政村(居)委会配备一名兼职社区教育管理干部。农村按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一点五的比例配足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选派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充实到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具体负责社区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同时,各社区教育中心可根据培训任务与需求,动员社区的农业技术专家、学者等科技工作者和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员成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为社会化教育培训提供教师资源。

三要科学安排培训内容。积极有效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以及“两后双百”培训工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依托县中等职业学校网、中小学校校通、党员基层教育网等网络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信息服务网,及时把致富信息和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要紧紧围绕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举办多层次、多规格、多门类的培训,运用专家讲座、现场培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科技素质教育、法制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公民道德教育、人口教育、老年教育等,有条件的还可组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各类函授教育。

四、落实措施,确保乡镇社区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开展

一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各乡镇要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纪组宣、科教文卫、计生、工青妇、文化、涉农部门等组成的社区教育中心协调领导小组,基本形成以“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参与、社区自觉活动、干群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把社区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和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制订社区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通过建立议事办公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教育评估督查制度等,出台一系列推动和发展社区教育的文件,使社区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6

论文关键词:国外社区音乐教育;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

解决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除了对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笔者认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就我国现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深化;二是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为我所用。就后者而言,国外通过着力发展社区音乐教育,无代价释放创业资源的发展理念,对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机会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

造成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音乐学方向)传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对中小学或基层音乐教育,其他就业渠道并不畅通。由于近年来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超过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增加,从而导致供远大于求的局面。而以往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不屑一顾,秉承“皇帝女儿不愁嫁”优越心理的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生,由于就业压力也争先恐后地到基层教育岗位“插上一脚”,进一步加重了音乐类学生就业难的境况。

新形势下,新的“读书无用论”已有开始蔓延之势,消极情绪开始引发消极的舆情,近年来甚至开始出现部分地区高三学生因就业悲观心理临时放弃高考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业已引发就业心理压力,产生失衡心态,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面对当前困境,如何破解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我们能够做到的除了对我国现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深化,更为重要的就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使其优秀经验为我所用。我们要了解国外社区音乐组织和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史,对于他们在开展社区音乐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做法,尤其是通过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如何有力地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多元化教育形式、广泛吸纳音乐专业人才以及最大限度地扩大音乐就业岗位的成功做法与经验,深入借鉴,认真汲取。

二、社区音乐教育概述

社区音乐教育以区域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为基础。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音乐素养,并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普及性较强、充满人文色彩的、面向大众的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是对人进行美的教育,其中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教育内容课目繁多、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发展,互为变换,取长补短。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但满足了社区群众心理需求,促进了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更承载着完善社区成员美德的责任和义务。

三、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cmac)于1953年成立,成立大会上cmac主席依贡·克([德]egonkraus)提交了关于加强社区音乐教育建议的报告。随后该组织在推进世界各国社区音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特别是欧美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其中有代表性、具特色的有丹麦的社区音乐学校、英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中心、美国的社区乐团、加拿大的群族式社区艺术活动中心、澳大利亚社区音乐纲要基金等,他们均取得较大成就。

19世纪30年代,以丹麦、挪威等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纷纷建立社区音乐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区音乐所需资金基本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丹麦全国有14个郡(县),近300个社区。按其法律规定,每个社区相应建立一所音乐学校,所有青少年及儿童必须学习相关音乐技能或理论。师资由聘任产生,专兼职相结合,每所学校教师人数不低于10名,必须具备专业音乐水平。

20世纪中叶,伴随社区音乐教育在英国的迅猛发展,政府也逐步增加拨付款项,当时甚至出现社区音乐工作者供不应求的现象。为有效解决师资问题,约克大学、伦敦史密斯学院等一批学校纷纷增设社区音乐学课程和学位。此外,像盖茨黑德音乐中心等一大批社区音乐组织亦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养了众多的社区音乐教育人才。

18世纪初,美国早期社区音乐教育取得初步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组织既得到政府拨付专款的资助,也从慈善机构、公众和社区成员那里募资。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多数城市拥有社区乐团,乐团坚持定期为社区内的中小学生举办免费音乐会,旨在通过让孩子从小尽可能多地接触高雅音乐,给孩子带来积极、持久、有意义的正面影响。因此,乐团工作得到社区居民鼎力支持与参与,包括出钱出力、献计献策。美国社区艺术学校联合会有41个州的221名集体成员,开设社区艺术课程的学校多达400家。

族群式社区艺术活动中心几乎遍布加拿大的每一个社区。中心开设合唱、器乐演奏、舞蹈等课程,学习对象几乎分布于各个年龄段,此外,还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纳入学校音乐课程。鉴于社区音乐教育对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在加拿大已经形成制度和规模,甚至成为加拿大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社区音乐纲要基金成立于1978年,政府全额拨款且数额逐步增加,专款专用,坚持和任何商业音乐活动分开,和任何教育主管部门分开,尽可能地杜绝它们对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澳大利亚社区音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把参与音乐创作、表演的机会提供给社会弱势群体。

国外社区音乐和社区音乐教育取得蓬勃发展的根源在于,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包括学校在内的教育机构普遍重视并达成共识,成为一股合力推动其发展。同时,社区音乐教育运用适时的、嵌入式的教育理念,为社区音乐的广泛开展及时提供了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无疑对推动社区音乐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而社区音乐的大发展势必需要不断更新、吸纳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加盟,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就业岗位的涌现以及对社区音乐教育师资广泛需求的双重刺激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社区音乐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对解决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启发意义。我们有必要从国外成熟的经验中求根溯源、大胆借鉴,总结其丰富经验为我所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瞄向社区音乐这方“沃土”,探寻就业与创业机会。

四、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给予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三点启示

1.政府应充分重视社区音乐教育的就业途径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社区音乐教育要获得纵深发展,必须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都极大地带动了就业率的提升。因此,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多元化拓展就业途径、提升社区人员的文化涵养、有效解决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等诸多要素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像美国、英国、丹麦等国通过着力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开办各类社区音乐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社区音乐教育岗位。英国甚至曾因为社区音乐的大发展、政府拨款的逐步增加,一度出现社区音乐工作者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一大批社区音乐组织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养了数量巨大的社区音乐教育人才。这对于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可见,把发展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破解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引起政府的充分重视。

2.社会各界应着力拓展和整合就业创业空间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成功,除了政府重视、积极扶植,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鼎力支持。各级机关、社区、企业、慈善机构甚至公众,都应该积极承担起拓展和挖掘就业创业空间的责任,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其一,协议就业层面:(1)随着社区学校(学院)、老年大学等社区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音乐教师。(2)社区乐团、乐队、合唱团的指挥,文娱曲目创作、编配,日常社区文艺活动策划、组织,需要专职音乐人才。(3)社区政府宣传部门、社区企业工会和团委、社ix"村官”等岗位,也同样需要在文娱、宣传等方面独具优势的音乐类毕业生。

其二,灵活就业层面:(1)可以通过家教形式为社区音乐爱好者,特别是老人与孩子提供音乐理论、器乐技能训练、声乐演唱技巧等方面的有偿培训。(2)社区内私人音乐培训学校、琴行、艺术幼儿园、音乐书店及音响店同样需要具备音乐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灵活就业人员。(3)与社区管理部门签订灵活就业合同,以兼职身份参与社区组织的相关音乐教育和文娱活动,同时通过对地方本土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加以改编,为社区内的业余民间音乐团体提供技术指导和有偿服务工作。

其三,社区创业层面:(1)利用自身音乐专业优势创办社区音乐学校或社区艺术学校,通过招生收取学费;同时根据需要招聘社会资深专业人员或音乐类毕业生以兼职或专职身份解决师资问题。面对不同年龄段学员,既可开展乐器、声乐、舞蹈等技能培训;又可进行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音乐欣赏等理论教学;亦可辅导学生音乐相关知识技能参加升学专业选拔考试。(2)琴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琴行业的发展,音乐类毕业生创业经营琴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琴行面对社区居民不仅可以销售乐器,依据其特有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社区音乐学校的部分功能,一方面可以组织师资招生授课提成费用,另一方面可以为既无乐器又无场地的音乐教师有偿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各取所得。(3)开办音乐特长培训班相比办学校、开琴行,虽然做法保守却收入稳定。毕业生可凭借在声乐、钢琴、器乐、舞蹈或理论方面的一己之长进行专项教学训练,必要时亦可扩大教学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坚持在某一专业方向做精做细,逐渐扩大影响,最终形成品牌。(4)合唱歌咏活动历来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社会上形形的合唱团体却基本处于自发状态。针对大众对合唱形式的偏爱,创办社区少年或老年合唱团大有可为。资金来源方面:一是收取学员适当费用保证团体正常运转;二是面向社区大型企业争取长期赞助并以企业名称冠名合唱团;三是为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演出活动。

此外,还可以创办音乐书店或者音像店、创办具有音乐特色的艺术幼儿园、创办灯光音响租赁或演艺公司、创办影音媒体工作室或midi音乐工作室等。

3.加强大学生对社区音乐教育价值的需求引导

国外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成果显示,在提升全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音乐教育功不可没。着力发展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不言自明。但长期以来,受音乐专业学习高投入期望得到高回报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就业创业难的今天,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宁愿待业或做家教而留在大城市,也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社区或基层工作。这种现象一方面形成了社区音乐和基层音乐教育发展的掣肘,另一方面又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7

根据教育的形式与模式不同,受众对象也有所不同,香港教育机构与教育形式主要面向各类对艺术感兴趣的或有意学习艺术的不同阶层的人士。香港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建立的宗旨大都是为了全民化学习的需要,有专业人士为提高职业水平的,有通过此途径接受再教育的,也有为提升工作技能的,甚至纯粹为个人兴趣和发展的。有些非营利艺术机构,受众对象很多都是来自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在某些艺术方向上有着很大学习兴趣的人。

二、深圳社会艺术教育发展状况

1.深圳社会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及教育机构

深圳市政府早已在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高度认识社区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统一规划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的宏观管理水平,政府组织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应进一步向社区延伸等一系列政策。深圳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暨2020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形成政府统筹规划、社会齐抓共建的社会教育管理体系;健全开放多元、覆盖全市的社会教育网络;全面实施公民道德教育,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培育高尚和谐的城市文明。其中具体措施包括健全社会教育设施。全市新建1~2个占地500亩以上的综合大型青少年校外基地,每个社区建1所多功能文化教育中心,合理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美术馆、科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的社会教育网络。还必须系统开展全民教育。推进学习型家庭、企业、机关、社区等创建活动,普及科学、医疗、卫生、消防、安全、国防等常识,形成全民读书、人人学习的社会风尚,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圳市政府提倡的社区文化,主要内容是发展社区的艺术教育,从各类艺术形式上拓展,发展社区文化。构建深圳社会艺术教育体系,实现人人学习、随时学习、随处学习已成为深圳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圳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首先是政府机构—深圳文化局,其次以深圳市文化局为总部,下设不同的处,如艺术处、公共文化服务处等,还设有群众艺术馆等。按照国家文化机构的统一设置,群艺馆(省、市级)、文化馆(县、区级)、文化站(街道、镇级)、文化室(村级)构成城市四级群众文化网络。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担负起组织全市群众文化工作的职能。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属下有很多社团,如深圳市少儿艺术团、杜鹃艺术团、客家山歌艺术团、京剧联谊会、本土艺术团、万丰村粤剧团、深圳民乐团、深圳艺术摄影学会、深圳市爱乐男声合唱团等。这些社团承担起了大量的对外文化交流、文艺下基层演出、大型文化活动等重任。

2.深圳社会艺术教育的表现形式

在深圳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高度认识社区文化的重要意义,政府也经常组织为社区服务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深圳的社区教育形式也逐步走向多样化,不仅仅是政府组织,很多社区自发地建立活动机构,并逐步探索完善的活动方式与组成模式等。如宝安区的桃源居就是在政府指导下的自治社区,因社区面积较大,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公司组织社区居民推选出了一些有热情、有学识的代表,成立了社区公益中心,由居民自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社区的活动项目分为经营性质和非经营性质,社区还成立社区文化教育基金会,一方面用于引导社区自治组织,利用这些基金进行社区文化、教育的后续发展,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面;另一方面用于支付各组领导人的工资,使他们能尽心尽力地为社区组织出力。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在社会文化尤其是艺术教育领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深圳的社会艺术教育活动大多以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为主,也有来自民间的各种活动。深圳市政府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文博会”“鹏城金秋艺术节”“深圳读书月活动”和“深圳爱心月活动”等,这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群众参与性。有的区政府提倡的“一公里文化圈”“十分钟文化圈”都对深圳开展社区艺术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活动大多是政府提倡和主张的。除了大型活动的形式外,社区活动组织也会以各种艺术门类的小组或协会的形式出现,如绘画班、书法班等形式来吸引有兴趣的各类社区群众。近年来,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在组织精品创作,承办市里重大艺术活动、引进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培训辅导群文骨干队伍、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深圳提出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就是我们讨论的社会艺术教育,也已延展出讲座、导览、工作坊、社区艺术论坛等多种丰富的形式。

3.深圳社会艺术教育受众情况

深圳的教育形式受众大多是开展活动的社区居民,年轻人参加得较少,多是年长者。有些小区也自发组织了长期的活动,但由于受教育的时间和场所都有限,参加者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深圳社区文化网上的民意调查中,从来不参加文化活动的人占了三分之一,虽然参加网上民意调查的多来自年轻人。许多艺术馆活动的参与人士也很难做到“普罗大众”,大多是艺术家或从事艺术的人士参加。

三、两地社会艺术教育状况比较分析

通过两地的社会艺术教育状况分析,虽然存在很大的不同,从政府的角度两地都是非常积极号召进行社会艺术教育的开展与实施,也都从不同方面强调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社会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香港政府在实施过程中比较注重提倡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艺术教育,鼓励各类形式的学习模式。而深圳则非常重视社区文化的发展。两地政府对于社会艺术教育都非常重视,并在政策方针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对终身教育的开展与执行给予了大力的推进与支持。在实施方针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两地在社会艺术教育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香港主张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各种活动形式,很多私营机构的活动也非常多样化。深圳则注重社区教育模式。从总体特征上来看,香港地区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形式较为多样化和多层次发展,而深圳在社会艺术教育机构的构成形式上更多来自于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两地在形式上表现也有所不同,香港地区在形式上注重长期的效应与模式,分类比较细致。深圳市目前在形式上注重实效性与渗透性,以典型的示范社区的运作模式来推广艺术教育。港深两地不仅仅是私营组织与政府组织主导型的区别,而且,因香港发展的历程较长,私营机构在机构建设和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比较健全并呈现多元化,形成了针对社会各个年龄层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教育需求平台。相比之下,深圳的社会艺术教育主要呈现针对学生为主的艺术教育。一些针对于成人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职业培训为目的、以公司营利为前提的成人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具有很大不同。由于两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已经开展了很多文化交流活动,这对开展越来越多的社会艺术教育形式形成好的开端,两地可以有更多的资源共享,发展更好的社会艺术教育的模式。

四、两地社会艺术教育状况对我国社会艺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社会艺术教育模式与深圳有很多相同点。我国对这一领域的建设虽然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在建立艺术教育终身制的形式和构建完善的艺术终身教育体系方面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教育对象覆盖不够广泛,只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忽视长远的对人格的整体培养和文化价值的渗透,缺乏对社会艺术教育体系长期的规划等。从整体上来看,民众很大程度上接受不到便利的社会艺术教育。我国的社会艺术教育非常缺乏民间机构或基金会的赞助,又未能形成一种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应对新的公共艺术教育语境。不少国内的艺术机构,都有意愿结合其他国家的优秀公益艺术组织、艺术机构来助力本土推动社会艺术教育,但缺乏本土基金会或民间机构的资助,又无从做起。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状况及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深港发展经验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1.发展社会艺术教育必须有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

政府要鼓励多元化、多渠道、多途径,灵活多样的学历互通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格局,稳固地建立起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政府须围绕这一目标,积极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新路子,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鼓励和倡导无偿的、低偿教育服务和非营利教育,建立相应的财政性资金拨配制度;否则社会艺术教育将难以为继,效果甚微。

2.大力发展和建立新型适应时代需求的社区

教育的同时,借鉴香港的社会教育机构的模式与教育形式,多维度、多样化发展社会艺术教育我国很多社区教育的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新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社区教育必须是大众化的、普及化的教育,也可以是休闲文化或职业技能的教育。要改变政府机构独揽天下的局面,使社区教育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真正体现社区教育的价值,体现社区教育的受众在起点、基础、要求、能力、职业、爱好、时间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社区教育能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在大力发展新型社区艺术教育的同时,借鉴香港的社会艺术教育的模式。香港艺术发展局以平行教育形容社会教育,指出了两者平衡、相辅相成的角色。香港社会艺术教育的机构构成方面可以分为政府机构、非营利慈善机构、私营机构等。香港各大机构与学院对所从事的艺术类别进行了分类来更好地突出各机构的发展方向,以多方面、立体化、多维度的形式来保障社会艺术教育的开展。我国很多城市可以借鉴成功的社区教育模式和多样化机构的建立模式,鼓励多样化的开展形式,不再单是政府组织活动,充分调动民间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全方位的社会艺术教育。

3.充分扩大社会艺术教育的受众,充分发挥终身教育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8

一、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前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党员队伍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党员标杆降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入党动机功利性较为明显;理想信念不同程度淡漠;宗旨观念出现松动;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党员不作为倾向加剧等六类。在调查中,有37.5%的党员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谁讲奉献谁吃亏;有12.7%的党员游离在所属组织管理之外,成为“两不管”的流动党员;有的党员角色错位,岗位意识不强,34.1%群众认为平常对于身边党员没有什么感觉。究其原因:

一是党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教育对象由简单转向复杂,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亟待加强。随着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步伐加快,大量党员从单位流向社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生活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党员,其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日趋多样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不同的教育需求,单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很难有的放矢,党员教育在“全覆盖”的要求下,教育“真空地”仍然客观存在;同时,教育对象层次复杂,使得传统的“”制度面临不断创新和完善。构建符合不同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是当务之急。

二是从灌输型教育到学习型教育,教育需求由单极转向多极,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亟待拓展。近来,在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菜单式”、“拓展式”、“体验式”等好的载体,但受成本和资源制约,党员教育管理中“灌输型”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许多党员陷入了即使没兴趣,但又不得不参加的尴尬境地。党员普遍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有的希望增强理论水平、有的希望注重技能培训、有的希望注重时政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整合资源,构建更多教育管理载体。

三是从利益竞争到和谐发展,教育评价由利益多少转向价值高低,党员教育管理的先进价值取向亟待重视。竞争是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征,发展则是社会进步最主要动力。由于经济增长不能完全带来利益公享,目前,群众对党员的期望与评价也从岗位的佼佼者,转向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者,他们更重视党员在团队建设、公正廉洁、社会和谐中的表率作用,谋求解决诸多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渠道,实现竞争与发展的共赢。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类别党员特点,以先进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调整教育内容和结构,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人的价值取向是在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基础上,所表现的自由、自觉的行动。不同的社会地位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有一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人愿意接受教育,就是因为人具有超越现实生活与价值实现的共性理想,这是我们能够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的基础。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的意义在于:

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竞争和发展。针对不同社会层面的党员群体,开展符合他们价值要求的教育,可以树立不同社会层面党员的模范形象,从而带动不同社会群体奋发进取,消除利益竞争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和不稳定因素增加,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互助。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融洽,社会更稳定,环境更美好。

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成效。党员工作、生活在不同领域形成不同类型,处于不同状态形成不同类别。类型和类别的交叉构成了党员的不同群体,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开展具有不同教育内涵的主题实践活动,讨论确定不同群体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并以不同的先进性具体要求为基础,开展先进的价值观念教育,为他们提供超越自我的思想保障和素质保障,党员意识得到增强,群众认可得到提高,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教育,能够奠定党员永葆先进的基础。教育从来都是与价值判断、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紧密相联。“教育什么”、“拿什么来教育”是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重点问题。因此,作为党员教育的主管部门,只有掌握不同群体党员的价值判断、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并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引导党员、教育党员,充实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制度,才能够使教育适应不同群体党员自身发展需求,奠定党员永葆先进的坚实基础。

三、以先进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管理教育的一般原则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调研中,我们认为:党员按照工作和生活的领域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社区党员和企业党员。按照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即在职在岗党员、流动党员和离退休党员(见图示)。类型和类别的交叉,构成了党员的不同群体。这是党员分类的基础。在教育管理上,则应该坚持分门别类、条块结合、上下贯通原则,通过完善制度和管理监督,进一步形成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整体合力。具体讲:

鼓楼区不同群体党员结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党员总数:18124人

类别在职在岗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

机关事业19.3%0.2%10.0%

社区1.0%9.2%43.1%

企业12.0%3.3%1.9%

1、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岗党员要围绕“公正运作、服务周到、廉洁高效”的价值目标开展教育工作。机关事业单位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职在岗党员数占党员总数的1/5,是党员教育管理的重点。“公正运作职权,周到服务群众和廉洁高效从政”是这类群体党员先进价值取向的核心。在措施上,一是抓宗旨教育。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岗党员开展教育的核心,要通过身边优秀党员的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党员,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带头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二是抓素质教育。如何把党员培养成为岗位能手和工作骨干,使党员的先进性与骨干作用相结合,形成学习型、进取型的团队,是开展教育的重点,要通过不同的学习载体和方法,提高党员素质,激发党员争创一流的意识。三是抓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党内外群众监督、评价,了解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建立不同班次的教育构架,把教育作为弥补党员自身缺陷的重要手段。四是抓制度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的教育要有中长期规划和年度任务目标,针对不同对象,开办不同班次,形成二至四年的轮训制度。同时,严格按照《》和党的有关规定,加强此类党员管理,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的党员,对群众和组织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要坚决予以处理,畅通出口渠道,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2、社区离退休党员要围绕“发挥党员作用、树立党员形象、建设和谐社区”的价值目标开展教育工作。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社区离退休党员数占党员总数的2/5左右,是党员队伍的主体,也是党员教育管理的重点。发挥好离退休党员的作用,在社区高扬党的旗帜,使广大社区党员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骨干力量是先进价值取向的核心。在措施上,一是加强党性教育。让离退休党员认识到,“工作退了,党员标准不能褪”,“年龄大了,服务群众热情不能低”。要通过评选“社区好党员”活动,激励他们关心社区事务、服务社区群众、支持社区党组织工作,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二是开展关爱教育。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抵制不文明现象和危害社区稳定的行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作为社区党组织,如何从关心社区离退休党员的健康和生活入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同时,如何组织社区离退休党员关心社区群众的困难,为他们的诉求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是开展教育的重点。三是开展社团教育。根据社区离退休党员的身体状况、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促进社区自治的良好途径。作为社区党组织如何充分调动离退休党员的积极性,促进“老有所为”,通过社团文化和社团服务增强党联系群众的能力,使社区党组织成为凝聚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的坚强堡垒是社区党建的题中之义。四是开展民主法治教育。要通过公推直选、议事协商等方式,调动广大社区离退休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党内民主推动社区民主自治的深化;加强社区党员依法、守法的自觉性,以社区党员的模范言行引导社区文明公约的形成,从而化解社区各种矛盾。

3、企业在职在岗党员要围绕“融入企业发展、培育企业文化、维护职工权益、争取广泛认可”的价值目标开展教育工作。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在基层区县,非公有制企业是企业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党的工作基础薄弱,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已经成为共性问题。企业在职在岗党员数占党员总数的1/8以上(由于口袋党员的存在,数据无法准确详实)。增强党组织在企业的向心力,打造企业党的团队效应,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建立符合企业形象的企业文化是先进价值取向的核心。在措施上,一是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克服狭隘的“雇佣”意识,树立党员的先进性意识,让广大企业党员认识到,无论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党员就是群体的先进代表,就是广大职工最根本利益的代表,把党员的价值定位从局域性扩展为社会性。二是开展“共赢”教育。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党员的价值追求已经从谋求生活转向谋求事业,如何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在企业发展与自身发展中形成良性互动是这类党员教育的重点。通过党员个人素质提高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从企业又快又好发展中开拓个人更广阔的事业空间,增强党员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形成“发展共赢”格局是迫切和必要的。三是开展“双培”教育。如何培养党员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成为骨干,如何把企业各类骨干培养成党员,是党员队伍能否得到企业广大职工认可的关键,也是企业党的团队建设的核心。实行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同频共振,互动发展,使业主和企业高管层不能忽视党员团队对企业发展的主力作用,是评价教育成效的基本尺度。

以上三类群体党员的人数占党员总数的75%左右,是党员教育管理的急需,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对于流动党员和其他离退休的教育管理,其主体可以纳入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之中,在方式、方法上,应更加灵活,更加符合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多管齐下,全面覆盖。

四、以先进的价值取向开展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运作构想

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调动各类群体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群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靠党员的作用影响群众,靠党员的形象凝聚人心,才能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1、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分阶段开展符合不同群体党员特点的,以先进价值取向为基础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是践行党员先进性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要根据不同群体党员的教育重点确定活动主题。如: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可以围绕“做勤奋学习的模范,岗敬业的模范,做廉洁自律的模范”等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企业党员围绕“岗位比贡献”、“我与企业共进步、共发展”等主题,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运用市场经济、现代管理、科技等方面知识,争做学习型、技能型、实干型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围绕“失业不失志”、“发扬优良作风、再创明日辉煌”等主题,引导他们自强不息、奋力拼搏。通过开展主题实践,使广大党员在活动中增强锤炼党性,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2、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党员人才培养,在不同群体党员队伍中树立一批高素质典型,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形象的应有之举。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党员在知识结构、工作性质、年龄结构等方面差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党员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如: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党员要坚持把政治思想好、作风纪律硬、能力素质强作为培养考察重点;对于企业党员要把建立优秀党务干部、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作为工作重点;

对于流动党员应以提高实际能力为主,积极提供创业条件,努力促使他们争当致富的能手、市场的能人。通过党组织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及优秀人才建功立业的先进效应,进一步增强党员队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9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需求

一、问题提出

法库县社区教育学院于2013年6月申报了《探索县级职教中心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的实验》这一省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给实验项目开展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和铺垫,也是为了完成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的要求部署,我院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法库镇包括吉祥社区、晓东社区、石桥社区、边门社区、河南社区、团结社区、正阳社区、东湖社区共8个社区以及社区常住居民。

2.调查内容

社区教育课程现状、需求以及居民对社区教育培训的需求情况。

3.调查方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走访

4.调查人员

实验项目组全体成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分两部分:社区问卷下发8份,有效收回8份;社区居民共发问卷240份,有效回收239份。同时,为了增强调查的针对性,我们采取了自编问卷的方法。

1.社区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统计课程开设现状:

(1)目前已开设的课程。共开设卫生保健、摄影知识、道德讲堂、音乐、国学、心理咨询、手工制作、合唱等课程共38种,涉及健康类、文化类、技能类、求职类等多个方面。

(2)特色课程。社区开设的特色课程比较少,有辽文化研究、鱼梁特色系列教材讲座、道德讲堂、广场舞、羽毛球、足球、小提琴、国学8种课程。

(3)组织教学的形式。定期聘请专家和老师到社区授课,安排教学计划和课程表,或者组织学员实地参观、手把手教学。学员还可以通过社区网络进行网上学习。

2.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教育课程需求调查问卷

(1)基本情况。

①男女比例:男性为109名,占被调查总数的45.6%;女性为130名,占54.4%。男女比例不是很平衡。

②年龄结构。

③文化结构

④就业情况。在被调查人员中,在职人员24名,占被调查总数的10%,非在职人员215名,占被调查总数的90%。

从统计中发现,在40岁至60岁之间年龄段人员大多数为初中或高中学历,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社区人员教育水平的现状。

(2)培训需求。

①关于“是否有继续学习的打算”。被调查者中,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的为34名,仅占总人数的14.2%;没有继续学习打算的有22名,占总人数的9.2%;其余183人对继续学习的事持无所谓的态度,占总人数的76.6。由此可见,社区对于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如果社区加强引导和宣传,工作做到位,社区培训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

②关于“希望社区学院开设的培训与讲座”。调查显示,居民希望开设的培训与讲座主要有:健康类的有115名,占48%;技能类66名,占27.5%;文化类13名,占5.4%;求职类46名,占19.2%。各类需求的年龄分布如下:

③关于“你愿意以哪种形式参加社区教育”。148名居民还是愿意接受社区的培训,占总人数的21.9%。他们认为社区教育时间比较自由,可以自己选择,而且也比较直观,有和专家学者面对面接触、学习、交流的机会。因此,社区有理由把社区培训做好,让居民获得更大的利益。

④关于“培训时间的安排”。对这个问题,被调查对象回答比较分散,希望安排在双休日、白天或晚上的人数相差不多,这与我们的预想是完全吻合的。

⑤关于“对现今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看法”。51.5%的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表示满意;5%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呆板、单调;18.4%的居民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学习习惯;17.2%的居民认为不适合成人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⑥关于“对本社区开展的社区教育是否满意”。在239位调查者当中,仅有77人对社区教育满意,仅占总人数的32.2%,其他人都表示基本满意。这说明职教中心在服务社区教育功能这一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不断地完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乡土教材和实践指导

由于区域资源的差异性,产生了各地别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居民对教育的需求也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教育培训必须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和经济发展主流,开发适合地区居民需求的乡土教材,并提供高水平、优质的教育服务,使教育真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但目前这种乡土教材还很缺乏,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实践环节较少。

2.社区教育师资不足,整体师资力量比较簿弱

对于农村或社区的普通百姓来讲,对学历教育的需求不是很大,而对各种短期培训、技能性培训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他们要求学了即会,会了即用,在指导中学,在实践中学,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五、几点建议

1.要建立建全社区教育管理体系

这是规范社区教育行为,理顺社区教育管理关系,保证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

2.要整合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场地和部门优势,为基层创造和谐、有序、健康、丰富的社区教育发展环境。

3.各级各类教学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

社区教育的分类篇10

关键词: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现状;课程;转型

作者简介:杜君英,女,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学习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2001年,上海市闸北区最早设立街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至今已走过了14年的发展之路。作为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社区教育课程和教学问题日益突出和重要。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如何“教”,以使居民“优其学”、“乐其学”,这是所有社区教育工作的根本。他们是否胜任社区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立足社区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专职教师”,以“社区教育教学”为切入点,发现、提出问题,思考、提出对策,以期丰富“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理论,指导“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实践。

一、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开展教学的意义

(一)社区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社区教育同样如此。在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现阶段,课程已作为核心在运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未来阶段,教学应该成为另一项探索领域和工作重点,引起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关注。目前,社区教育的教学工作由社区学校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其中又以兼职教师为主。但是,相对较大的居民规模,日益旺盛的学习需求,社区学校师资明显供不应求。其中,兼职教师呈现年纪大、不稳定、无教学经历等现象;同时,存在一定的青黄不接,即他们在某一社区学校结束了教学使命后未必有后续替补师资;远水解不了近渴,即本社区学校有需求的课程却缺乏相应师资,外社区学校师资由于距离太远不便前来授课等问题。这些现状均要求重视并发挥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身份、经历、特长优势,为社区教育课程教学长效有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明确提出:“从事终身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应当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终身教育培训机构的性质,将从事终身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纳入相关行业职务评聘系列。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可以在教师职务系列中增加设置相应的学科组,参照国家教师职务评聘的相关制度执行。从事终身教育的专职教师在业务进修、专业技术考核等方面与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权利。”[1]近两年,上海社区学校专职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已付诸实施。其中,教学是其职务评聘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参照依据。因此,教学,已经并且仍将继续成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三)从事社区教育整体工作的需要

教学应该成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社区教育工作日趋丰富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这对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25需要一支具有职业化的素养和规范,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社区教育管理、教学、指导、服务和科研等任务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出现。着力提高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其原来作为教师的优势,可以为其从事社区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和科研等整体工作起到较好的辅助推动作用。因此,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承担教学,是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整体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社区学校专职教师胜任教学,满足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是社区教育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的可能性

调查闸北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发现有83%的教师已经适应或较好地适应社区教育教学。其中,利用专业学科优势、发挥个人兴趣特长,是其能够从事社区教育教学的有利因素。

(一)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从事教学

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多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转岗而来,部分教师原有的学科专业可以在社区找到用武之地,如音乐、钢琴、英语、拼音等。调查发现,在闸北全区共47名社区学校专职教师中,利用其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时的学科专业优势从事社区教育教学的教师比例占28%,即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能够发挥原有学科专业优势从事社区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转岗到社区学校的专职教师,在教学时,将原有学科专业转移到社区学校课堂,针对学员的不同,进行迁移、创新、做到因材施教,是其实现教学转变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职教师在社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的专职教师可能没有担任完整学期的课程教学任务而只是短期讲座,我们也认定其实施了教学任务。

(二)发挥个人兴趣特长从事教学

面对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完全不同的社区环境,教师原有学科专业在社区中需要重新衡量和检视,以适应居民五花八门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转化角色。在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学向全体居民教学的转化和适应过程中,当发现自己原有的学科专业优势在社区无用武之地后,有的教师从居民学习需求入手,重新培养个人兴趣特长,开发出了电脑、摄影、上海话等新课程,较好地胜任了社区教育教学。这一过程也是社区学校专职教师从事和践行终身教育工作的最佳写照。面对崭新的社区教育教学挑战,他们选择了终身学习,继之再服务居民的终身学习。这类教师比例占55%。

三、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现状

由上所述,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理应承担教学,而且也能够承担教学。而实际上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的情况到底怎样,中间有哪些经验,仍然值得深究。基于此,笔者利用观察、访谈等调查手段,对其进行梳理,发现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对教学与社区教育整体工作的关系认识准确,开设了量多类广的课程,教学能够基本适应居民学习需求。

(一)正确认识教学与社区教育整体工作的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仅占其全部工作的21%;而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占20%,从事教务管理占18%,从事课程开发占15%,从事社区教育活动占12%,从事兼职和志愿者队伍管理占9%,从事其他工作占5%。显而易见,专职教师工作面极广,教学工作仅占其工作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并非其主要工作职责。因此,需要我们正确看待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教学与社区教育整体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对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开展的“你认为社区教育教学在社区教育整体工作中有何作用?”、“你认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教学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有何作用和价值?(与兼职教师和志愿者相比较而言)”访谈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专职教师能够正确看待教学与社区教育整体工作的关系,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与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学的区别。如有观点认为:“既是专职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教师的本分就是教学,就是能进、应该进课堂上课;其次就‘专职’而言,除教学之外,还应肩负管理、指导教学点、开发新课程的职责和任务。”这种观点表达了专职教师教学的必要性,同时,也表达了除教学之外,专职教师还要承担好管理、指导教学点等职责。又如,“我认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教学在社区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是有机整合其他二支队伍,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核心与骨干力量。专职教师了解不同年龄学员的心理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在课堂上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多种方法,使教学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社区教育又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且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没有哪所学校能够拥有门类那样齐全、层次那样众多、适应能力那样强大的师资队伍,因此,兼职教师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社区教育还要有一支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由社会力量组成,其成员主要是教师、医生、科技人员和社会上有所专长的成员,可根据需要临时请来做教育活动辅导,他们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这种观点强调了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在教学上的侧重和互补。专职教师应发挥其作为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兼职教师可以基于其专业的多样化而为居民提供多元教学内容,志愿者可以灵活作为补充和辅助。尽管专职教师身兼数职,教学只是其整体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对这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识到位、准确,并能够在实践中践行,努力去适应社区教育教学。

(二)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执教课程门多类广

据对闸北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调查统计,47名教师中共有43名教师开课,课程类别主要集中在以汉语拼音、普通话、上海话、英语为主的语言文字类(12人,27.9%);以电脑、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类(8人,18.6%);以及以串珠、编织为主的休闲技艺类(7人,16.3%)。上海市普陀区开展的一份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50名专职教师中,执教课程类别达2至3门的比例为32%。其中,比重最大的为计算机类(27%),内容主要为网上冲浪、常用软件操作等;其次为文化基础类(22%),内容主要为汉语拼音;再次为其他类别(17%),内容主要为礼仪、法律、财政、德育、体育和乐理基础等。另外,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执教课程还涉及舞蹈、手工、外语、器乐演奏等类别。在上述两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执教课程类别中,均以汉语拼音和电脑类课程居多。这也说明在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学向社区教育教学转变的过程中,拥有语文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适应社区教育教学较为顺利容易;而由于当今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多接触、使用电脑的原因,为居民开设电脑、网络等课程则也变得相对轻松容易。

(三)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教学受社区居民欢迎

由上可知,社区学校专职教师已经在“施教”,而其施教“效果”到底如何更为重要。通过对闸北区社区学校专职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目前,社区学校专职教师的教学效果较好。通过对6名专职教师的访谈得知,他们来到社区的时间长短不一,长的达“十多年”,短的则只有“9个月”。可以说,她们较好地实现了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学到社区教育教学的转变。分析、概括其转变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六点。

1.教学态度亲和。“把学员当作亲人、长辈,打心眼里尊重他们”,“每首歌曲放大n倍抄写在纸上”,“用鼓励的话,让他们保持继续学习的信心”,“回到家还经常接听学员的咨询电话,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尊重学员、爱护学员的教学态度,符合了社区教育中“以学员为本”的最基本、最朴素的思想,这也是社区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2.教学思维转变。“在教学中,先在家中试教,给父母上课,看他们是否能听懂,看他们学习的疲倦度,听他们对自己说话语速的适应情况等,以调整授课内容和速度”……社区老年学员的身心特点不同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学生,教学对象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做出思维和行动的一致改变,才有可能保证教学取得成功。

3.教学内容实用。“收集大量的时事新闻,在分类讲述中对他们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卫生、防诈骗等安全教育,传递跟老人有关的最新国家政策”,“中老年朋友通过上汉语拼音课学会了一种技能,在生活中应用”……社区成人学习的最显著特点是“学以致用”、“学后即用”。因此,契合学员实际需求的内容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必要和重要因素。

4.教学方法得当。“每首歌从曲谱到歌词,一句一句地教唱,不厌其烦”,“汉语拼音依情教学,以方便居民的学习记忆为目标”,“在汉语拼音课程教学设计的环节加入了短消息发送的练习环节”,“顾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往往将一个内容反复讲几遍,手把手在他们身边作演示”,“把一些非常专业的字句改成中老年居民能听懂的词语,比如‘点击’改称‘点’”……社区成人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呈现反复、方便、简单等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得当的教学方法。

5.师生教学相长。“和学员相处,已经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其实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电脑学习方面可能自己是老师,但其实在生活或者其他方面,他们又是自己的老师”……社区教育师生关系可谓真正的“教学相长”。在这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教学资源提供。汉语拼音老师“自编教材”;数码照片制作老师“根据《数码照片制作》的不同版本,购买了一些书籍,还找来‘多媒体制作员’考试试题。将这些资料细细研读,认真选择、删减、添加。因为书籍里的一些内容,在操作上往往少几步,对于老年学员来说,少一步就会做不下去。从最基础的内容出发,编写了从界面的认识到实例操作的12个内容的教材。在教学中,边教边修改”……社区教育作为新生事物,没有像中小幼教学的现成教学资源。因此,借鉴、改造、创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优秀教师在教学资源方面做出的伟大创举。上述6名教师只是社区学校专职教师成功适应社区教育教学的缩影。透过这些案例,让我们认识和感受到,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用心施教,是他们成功转型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