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0:24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1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市场联结型商业系统价值链价值网络型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是moore(1993)首次提出的。所谓商业生态系统,就是由多个企业、顾客和其他各类组织或松散或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跨越行业界限的群体,彼此相互依赖,价值共享,以期获得各自良好的生存能力和效果。后来moore(1996,1999)更具体的阐释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应以“共同进化”为目标,不再把自己作为单一的竞争主体,改变以往战略思维定势,以整个商业生态系统迎接动态和无限的竞争。

iansiti和Levien(2004)则从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keystonespecies)引申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keystonecorporate)概念,并认为核心企业通过设立共享平台、架构和标准创造和分享价值使得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企业将依赖和分享关键企业优势(keystoneadvantage)。这是把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俯瞰的对象,揭示了部分商业生态系统的状态。

而双边市场(two-Sidedmarkets)的概念也揭示了相互联系的顾客和企业之间如何能够通过双边或多边联系和交易平台,降低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过程(eisenmann,2006)。这也是一种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笼统地研讨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和应用会使结论和方法缺乏针对性,也会影响适用性。本文试图从资源、经营活动和市场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区分不同类型商业生态系统的不同特性,给出不同的构建战略。

一、两种类型的商业生态系统

当我们从资源、经营活动,以及市场来划分商业生态系统的时候,可以看出两大类型的商业生态系统(见图1),在缘起和形成过程方面也在根本上存在实质的差别。

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共享为基础的商业生态系统,往往是在资源和经营活动上相互依赖,彼此互为各自价值增值活动中的一个部分。如果众多企业都共享或依赖某一企业的资源或经营活动,那这个企业就被视作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作为核心物种,在这类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持续发展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每一个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构成了自己的价值链,各个企业的价值链相互交织,再加上虚拟组织对资源的动态共享,形成了价值网络。如果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的结构具有可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就形成价值链或价值网络型商业生态系统。那种项目性和临时性或权宜性的资源和经营活动上的合作关系,不是商业生态系统。

价值链、价值网络型生态系统,以企业之间在运作过程中互相为对方创造价值为存在的基础,但所创造的价值,最终要在市场中实现。市场是所有商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源头。如果企业的顾客群能够相互融合,或将各自的市场相互联结,使得每个企业的市场规模扩大,或使自己的市场更稳固,忠诚度更高,则将这样的企业群落称为市场联结型商业生态系统。

不同于价值链价值网络型商业系统,市场联结型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和其他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在资源共享和经营活动上的联系有时较少或相对较少,而市场上的协同所构成的市场联结,却是这类商业系统的主要结构。比如电影业和DVD产业在各自的生产过程中鲜有联系,但是拍摄完成的电影用DVD光碟作为载体发行,却创造了电影院以外的市场,而能够在家看电影,也大大增加了DVD的顾客群。这种由于产品组合而扩大了市场范围,并且这一市场有相当的稳定性的话,就是典型的市场联结型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特点,在于个别企业的消亡甚至某一产品行业的消亡都可能不会在根本上影响系统结构关系的稳定,不会导致系统崩溃。因为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结构,源于资源利用和价值增值活动的必要性,以及产品组合带来的市场规模和顾客群的稳定性。而这些方面构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没有了这种可持续性,商业生态系统的意义就会丧失很多。系统内部的企业和很多生物种群的个体一样,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和谐共生和共同进化的依存关系。而竞争和多样化也是共同进化的推动力。

二、价值链价值网络型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这种类型的商业生态系统,往往源于对组织边界之外的资源的利用和彼此互补的经营活动。这类系统中通常存在众多企业为一个或少数企业提供不同产品或服务的现象。比如微软公司软件生态系统,就有开发服务商、独立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小型专业公司、各类经销商、应用开发培训机构等数万家企业作为其系统的一员。

这类系统中还有另外一种现象,一个企业为众多大小企业提供相同或类似的服务。比如台积电公司,通过提供优异的制造设施、生产技术和客户订制技术资料数据库,为很多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芯片设计企业提供制造服务。台湾的一些电子类代工企业比如富士康属于这一类,eBay网属于这一类。其他所谓多边市场或多边平台,也是属于这一类。

为了便于论述,我们把前一种类型的企业称为“中心型企业”,后一种类型的企业称为“平台型企业”。不排除有的企业既是中心型又是平台型,也有平台型企业为中心型企业服务。这两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也会相互交织构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两种关系模式分别如图2所示。

1.中心型生态系统的构建

中心型生态系统有两种类型的企业,其一是中心型企业,其他企业可以称作支持性企业。

一体化和多元化战略,是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这种不断扩张企业组织边界的战略,如果超越合理的限度,那么“大企业病”和越来越疏于其核心业务就会使企业变得庞大而脆弱,就像史前的恐龙一样,因此我们称过度的一体化和多元化战略,为恐龙战略。

为了应对动态多变的生存环境,企业必须足够灵活和强健,恐龙战略应该被商业生态系统战略所取代。具有一定实力和市场地位的企业,可以实施中心型生态系统构建战略。企业为了打造成中心型企业,首先要设法完善对企业组织边界之外的资源的管理。对于支持型企业应辅助其创造价值,同时要注意价值分享,不能竭泽而渔。

耐克和戴尔都遇过到血汗工厂问题,而被消费者呼吁抵制。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把生态系统中的支持型企业看作是传统的外包企业,这些企业如何经营管理与自己无关。适当的监控调整系统内企业的状态和行为是构建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所必需,同时注重价值分享,不能只为攫取利润迫使支持型企业不择手段的降低成本。分享价值使得主要的价值增值活动有足够的利润可图,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或使得现有企业有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得种群繁茂和健康。

其次,在强化核心业务和市场地位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缝隙市场,壮大系统种群。苹果公司在其经典的硬盘播放器器ipoD获得醒目的成功之后,增扩产品类型,增加了大容量闪存播放器ipoDnano,进一步占领市场,巩固了市场领先地位,同时也把闪存厂商吸收进自己的生态系统中来,丰富了种群的多样性。

再次,致力于主导系统的改善,而不仅是自身的改善。系统改善,不仅包括每个个体的改善,而且致力于个体的改善以系统强健性为目标和衡量标准。

对于支持型企业,首先是识别与自己专有能力相匹配的价值增值活动,如果认为这个增值活动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便可实施自己的针对性专业化战略。这种针对性专业化战略,针对的是具有结构性稳定的价值增值活动,而不是特定的中心型企业,也就是说微软体系中的支持型企业,它的专业化是站在电脑未来发展前瞻性思维的立场上,为电脑主流操作系统提供商,在某一方面提供难以取代的或者是有竞争力的价值增值活动。这个主流操作系统提供商是叫微软还是其他的公司,并不是重点。支持型企业的专业化战略,是把自己的改进和发展建立在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共同进化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克服短期自利行为和危及核心型企业发展的行为和措施。

有相关实力的支持型企业,可以选择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成为价值链、价值网络型生态系统中的平台型企业。

2.平台型生态系统的构建

不同于中心型企业,平台型企业或组织不是吸收其他企业和组织经营活动的结果或服务以完备自己的价值创造过程,相反,它是众多企业、组织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支持与共享部分。

平台型企业通常在下列方面确立自己的存在理由:

速度(快速、便捷):没有什么资源会比时间更稀缺。因此,能够节约时间资源的响应速度,方式和活动上的简化和便捷就成为平台企业被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

质量:拥有质量,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没有质量,则一定会被淘汰。质量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专业服务(工程服务、技术服务、指南和工具):比如台积电精心建立了一个供顾客使用的数据库,使得顾客不需要任何人工服务就能查询到所需要的90%上的技术资料。ebay网则为交易双方都提供了工具软件,以方便交易的进行。

柔性(弹性、适用性):平台型企业要把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组织通过自己联结起来,必须具有足够的柔性,以适应众多企业的需求。

信息和知识:当众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汇聚在平台的周围(不一定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汇聚),信息和知识就变得充分,也便于获取。而仅仅这一点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加入,平台型系统的多样性和繁盛就容易实现。

成本:降低成本是直接增加利润的途径。因此对低成本的考量,总会为平台型企业自己或它为之服务的企业组织和个人所重视,成为企业、组织和个人选择平台企业的重要因素。但是成本不是惟一的因素,过分强调成本,可能会使平台型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生存空间变得十分狭小。

平台型组织的构建战略,应该在上面六个因素上建立综合优势。而拥有这些要素的综合优势的平台企业可以通过优势的复制,建立更多的平台,形成各自的子系统。对于制造平台来说,就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贴近市场、贴近顾客、提高响应速度降低人员和物流成本等,在不同的地方建立多家工厂,对于eBay网络购销平台来说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多种语言的网页并使得合作伙伴本地化。

平台型企业如果和中心型企业建立稳定和可持续的系统结构,将易于成为健壮的商业生态系统。

三、市场联结型商业系统的构建

与价值链和价值网络型企业所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不同,市场联结型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结构是市场协同和产品组合。市场联结型商业系统的形成,主要是发现市场机会,识别顾客群的需求。市场机会可以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描述,从而形成一种有感染力的口号(范保群,,2006),也可以是基于复杂但有效的市场调研与论证,来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和现有产品、新产品和新产品、现有产品和现有产品之间的产品组合,形成新的市场,或扩大原有市场,或给原有顾客群带来新的满足,促进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对于中心型商业生态系统而言,中心企业的市场通常不了解最终产品是由哪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融入形成的。而对于平台型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平台型企业的市场在平台型生态系统的内部,成员就是客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价值链价值网络型商业生态系统完全不同于市场联结型商业系统。

中心型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支持型企业,和平台型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平台型企业,可以选择构建市场联结型商业系统,在市场中现身,让市场的力量促进自己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英特尔公司的“intelinside”战略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单独拿出英特尔公司的CpU芯片和其他产品,普通电脑使用者不一定认识。但是,英特尔产品和它的性能参数却是电脑使用者在购买电脑时的最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英特尔公司不仅通过每台品牌电脑外观醒目位置的“intelinside”标贴,以及后来用英特尔CpU类别名称来标示,来展示自己的存在,还通过大量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营销活动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抛离竞争对手。

市场联结型商业系统的构建战略,往往是同类产品、产品标准、产品框架的直接竞争中一种最为成功的竞争战略。早期索尼标准制式录像带失败于JCL标准制式的录像带,以及最近索尼蓝光新一代DVD击败东芝高清新一代DVD,都是典型的案例。这时候,谁拥有对方所没有的一类重要市场的支持,就会产生赢者通吃的局面,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录像带制式之争中我们看到JVC与电影市场的成功联结(JVC制式的录像带时间长度和电影一致),迫使索尼制式退出。而索尼在这次新一代DVD制式之争中,在自己广受欢迎的游戏机中安装自己的蓝光DVD光驱,使得索尼蓝光DVD率先与东芝所没有的游戏机市场联结,市场范围超过对手,使得其他市场上的企业如华纳电影公司、沃尔玛零售公司随后宣布支持索尼蓝光DVD,迫使东芝退出新一代DVD市场。

构建市场联结型生态系统,很关键的一点是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足够的适用性和通用性,在技术上和成本上利于其他产品联结。微软公司为了便于人们在其操作系统产品winDowS上开发应用软件,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大量的接口和软件包,使得在winDowS上开发应用软件变得很方便,也将低了开发成本。使得应用软件的客户群与winDowS系统的客户群相联结,扩大了各自的市场范围。

四、小结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果在实质上区别不同类型的商业生态系统,会使得相关应用战略更能够体现各自范围内的不同应用条件和不同要求,使得商业生态系统的应用战略更有效和更具可行性。

本文试图分析商业生态系统的类型,指出商业生态可以分为价值链、价值网络型商业系统和市场联结型商业系统(如表所示),并分析了各类商业生态系统在形成和构建方面的基本特点。两类生态系统在作用和构建方面存在重要的区别。不加区别地研讨商业系统,会使得相关的分析框架和构建策略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商业生态系统,也会由于缺乏针对性,而使得相关战略和应用不能具体和深入。

参考文献:

[1]moore,JF.predatorsandprey:anewecology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3,71(56):75~86

[2]moore,JF.theDeathofCompetition:LeadershipandStrategyintheageofBusinessecosystems[m].newYork:HarperCollins,1996

[3]iansiti,marcoandRoyLevien.Strategyasecology[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4,82(3)

[4]eisenmann,thomas,Geoffreyparker,andmarshallw.Vanalstyne.Strategiesfortwo-Sidedmarkets[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10),92~101

[5]penrose,e.t.th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m].BasilBlackwell,oxford,1959

[6]porter,m.e.CompetitiveStrategy[m].newYork:Freepress,1980

[7]Barney,Jay.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urnalofmanagement,1991,17,(1):107~110

[8]argyres,nicholas.evidenceontheRoleofFirmCapabilitiesinVerticalintegrationDecision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2):129~150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2

生产与流通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之和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生产与流通1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称为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生产与流通n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0~(n-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称为n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单位时间单位劳动成本获取劳动成果的量称为劳动生产力。

生产与流通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之和是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生产与流通1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1级复杂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生产与流通n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n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所有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为货币金额,可称为劳动成果价值金额。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价格。

商品交换既是商品价值量的交换,也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交换”,由于商品劳动价值量是用劳动力价值量表示的商品价值量,因此,商品交换直接表现为商品劳动价值量的交换。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商品市场价值量,商品市场价值量与品牌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或称品牌商品市场价值量),单位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是商品市场交换价格(或称品牌商品市场价格)。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商品交换按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当商品交换以货币为中介时,商品成交价格=单位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

[关键词]商品劳动价值、商品价格、商品成交价格、证券价格

一、劳动成果劳动价值

所有劳动成果都可以用单位标准劳动成果计量为标准劳动成果数量,称为劳动成果量。单位劳动成果与单位标准劳动成果的比值反映劳动成果符合要求标准的程度,可称为劳动成果达标系数或劳动成果功能。劳动成果功能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劳动成果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称为劳动成果价值。劳动成果量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可称为劳动成果价值量。

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单位标准劳动成果=劳动成果数量×单位劳动成果÷单位标准劳动成果=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达标系数=标准劳动成果数量

劳动成果价值量=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达标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价值

获取劳动成果消耗的物品使用价值量及劳动力价值量的集合称为劳动成果价值成本。劳动成果价值成本与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劳动成果价值成本单位。劳动成果价值量与劳动成果价值成本的比值反映价值成本创造新价值的效能。

劳动成果有简单劳动成果与复杂劳动成果之分,简单劳动成果是人纯粹运用劳动力解决矛盾的劳动成果。复杂劳动成果是人运用劳动力和其他劳动成果解决矛盾的劳动成果。在简单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1级复杂劳动成果,在1级复杂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2级复杂劳动成果,如此类推,在(n-1)级复杂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n级复杂劳动成果。

生产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之和是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视为用生产消耗的社会劳动量度量简单劳动成果量的度量单位,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单位。

生产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视为用生产消耗的劳动力价值量度量简单劳动成果量的度量单位,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用生产过程消耗的劳动价值量表示的简单劳动成果价值量,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量,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单位。

因劳动成果的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不同,生产出来的劳动成果要通过运输、保管、交换等过程才能进入待消费状况,劳动成果从产品到消费品的运动称为流通。简单劳动成果在流通过程中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成本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在流通过程中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用流通过程消耗的劳动价值量表示的简单劳动成果价值量,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量,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与流通劳动成本之和是简单劳动成果进入待消费状态所消耗的劳动成本,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之和是进入待消费状态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单位。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量+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量。

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是获取简单劳动成果的劳动代价,生产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流通劳动成本。生产与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同样,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0至(n-1)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

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是被承认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生产与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1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是被承认的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生产与流通2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0~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2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2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2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同理,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n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工种社会劳动量与工种劳动能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生产与流通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之和称为简单劳动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之和称为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与n级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称为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

这里将获取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定义为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其与劳动成果量的比值是劳动成果劳动价值单位。劳动成果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与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的比值可称为劳动价值生产率。

单位时间单位劳动成本获取劳动成果的量称为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劳动成本)÷行为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社会劳动量获取劳动成果的量称为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果量÷(∑各过程消耗的工种社会劳动量)]÷行为时间。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是不同概念。

获取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消耗的物品使用价值量及劳动力价值量的集合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价值成本,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价值成本=劳动成果价值成本。获取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消耗的各物品劳动成本与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之和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成本。获取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消耗的各物品劳动价值量与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之和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二、商品劳动价值量度量

知识与技术用文字符号记录在纸张、磁盘等物质载体上,从而形成知识与技术产品,技术产品功能直接表现为技术功能与技术产品寿命达标系数之积,技术产品功能与技术产品数量之积称为技术产品功能能量,技术产品功能能量可用标准技术产品功能计量为标准技术产品数量。技术产品功能能量=技术产品功能×技术产品数量=标准技术产品功能×技术产品功能达标系数×技术产品数量=标准技术产品功能×标准技术产品数量。

行为权、使用权、管理权等权力作为商品出售时可按购买的使用时限表示权力出售量,权力符合使用要求标准的程度称为权力功能,权力功能与权力允许使用时间之积称为权力功能能量,权力功能与权力标准功能的比值可称为权力功能达标系数,权力功能能量=权力功能×权力允许使用的时间=标准权力功能×权力功能达标系数×权力允许使用的时间=标准权力允许使用时间×标准权力功能。

土地、气候等环境资源使用性能与使用性能要求标准的比值是环境资源功能,环境资源功能与标准环境资源功能的比值称为环境资源功能达标系数,环境资源功能与环境面积之积是环境资源功能能量,环境资源功能能量=环境资源功能×环境面积=标准环境资源功能×环境资源功能达标系数×环境面积=标准环境资源功能×标准环境面积。获取及保卫环境资源的劳动成果是拥有环境资源所有权,维护、改造环境资源的劳动成果是环境资源功能能量增加值。

技术产品功能能量、劳动力功能能量、环境资源功能能量、权力功能能量、物品功能能量、行为功能能量及各种劳动成果在用于交换时都称为商品。商品符合要求标准的程度称为商品功能,商品功能与标准商品功能的比值称为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具体表现为技术产品功能达标系数、劳动力功能达标系数、环境资源功能达标系数、权力功能达标系数、物品功能达标系数、行为功能达标系数、劳动成果达标系数等。

商品功能与商品数量之积称为商品功能能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能量÷商品数量=商品功能=标准商品功能×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功能能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标准商品数量。

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商品价值量。生产与流通商品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各物品劳动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称为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需求系数之积是用劳动力价值量表示的商品价值量,称为商品劳动价值量。

商品交换既是商品价值量的交换,也是商品蕴含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交换,因而,商品交换按商品劳动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这里将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定义为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商品平均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是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

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可称为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商品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之积是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在不合格商品被视为废品的情况下,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合格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合格商品平均劳动价值量,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合格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可称为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合格商品功能能量与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是单位合格商品劳动价值量,这时,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可用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与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表示大小。单位合格商品劳动价值量=单位合格商品功能能量×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生产与流通商品消耗各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各物品社会劳动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的总和称为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商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不同人对商品的需求不同,且不同人生产与流通商品的劳动生产力存在差异,因而,商品交换必须在统一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可以是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与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

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的计算方式是:将各地市场的a型号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的平均值视为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然后按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与a型号商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计算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

a型号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1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1品牌a型号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2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2品牌a型号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n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n品牌a型号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

a1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1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需求量÷a型号商品市场需求总量

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a1地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a2地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an地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n。

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社会需求系数。

单位标准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

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是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与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以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品牌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为参照,近似视其为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即: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拥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品牌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

所有商品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单位标准参照物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计量大小。参照物商品具有交换中介功能,交换时称为交换中介物,如商品货币。标准商品货币的大小可按流通便利性要求设定为几种规格,这里假设为a、B、C三种规格,各规格商品货币之间可设定为十进制关系,如,单位a规格商品货币功能能量=(1/10)×单位B规格商品货币功能能量=(1/100)×单位C规格商品货币功能能量。若将C规格商品货币称为元,将a规格商品货币表示为分,将B规格商品货币称为角,则商品货币功能能量就可以表示为XXX元X角X分或XXX.XX元。元、角、分是标准商品货币的规格代号,用于度量商品货币功能能量的大小,称为货币单位。货币单位的数量称为金额,商品货币功能能量可直接用货币金额表示大小。

交换中介物一开始表现为数种与所有商品都有固定交换比例的物品,称为等价物。当交换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等价物就固定为一种物品,称为一般等价物。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功能转变为单一的交换职能时,就成为商品货币。当商品货币供应量不能满换需求时,人们就用记录商品货币金额的可兑换纸币进行交换,纸币由政府统一发行就成为法定纸币。纸币的出现使货币单位成为交换符号。当记录货币单位的工具是磁卡时,货币就从物质存在转为符号存在,称为符号货币,符号货币是交换中介物的终极存在。

同一时期可以同时流通多种商品货币与纸币,不同商品货币或纸币的功能及社会需求系数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社会价值。获取商品货币(或纸币)的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货币(或纸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货币(或纸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其与商品货币(或纸币)金额的比值是商品货币(或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

商品货币本身是消费品,商品货币社会需求量由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需求量、储存需求量、社会消费需求量组成,某时段商品货币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是期间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社会消费需求预期增加量及预期出口量之和。商品货币社会拥有量由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量与社会储蓄量组成,某时段商品货币社会预期供应量是期间商品货币预期产量与预期进口量之和。

某时段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商品货币社会需求量+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商品货币社会拥有量+预期供应量)=(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需求量+商品货币社会储存需求量+商品货币社会消费需求量+期间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社会消费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商品货币预期出口量)÷(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量+商品货币社会储蓄量+期间商品货币预期产量+期间商品货币预期进口量)

当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时,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就等于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

当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大于1时,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就大于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此时生产商品货币与购买商品划算,消费商品货币与出售商品不划算,所以,人们就扩大商品货币的生产,降低商品货币的消费,直到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当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小于1时,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就小于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此时生产商品货币与购买商品不划算,消费商品货币与出售商品划算,所以,人们就扩大商品货币的消费,降低商品货币的生产,直至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纸币仅有流通职能,只存在发行与回收,不存在消费,所以,纸币社会需求量表现为纸币社会流通需求量与纸币社会储存需求量之和,某时段纸币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是期间纸币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与预期出口量之和。纸币社会拥有量由纸币社会流通量与纸币社会储存量组成,某时段纸币社会预期供应量是期间纸币预期净发行量与预期进口量之和。

某时段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纸币社会需求量+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纸币社会拥有量+预期供应量)=(纸币社会流通需求量+社会储存需求量+期间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预期出口量)÷(纸币社会流通量+纸币社会储存量+期间预期净发行量+期间预期进口量)

法定纸币由国家统一生产、发行,其功能等于1,因而,法定纸币货币单位社会价值=纸币社会需求系数,法定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法定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纸币面额与纸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纸币社会价值量。不同面额的纸币有不同的社会需求系数,当纸币社会需求系数=1时,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

当纸币社会需求系数>1时,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此时国家发行纸币与购买债券划算,回收纸币与出售债券不划算,所以,国家就扩大纸币的发行,降低纸币的回收,直至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当纸币社会需求系数<1时,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此时国家发行纸币与购买债券不划算,回收纸币与出售债券划算,所以,国家就扩大纸币的回收,降低纸币的发行,直至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商品货币与纸币统称货币,不同货币有不同的流通范围及社会需求系数、市场需求系数,本文将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与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统称为货币社会需求系数。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与货币市场需求系数、货币个人需求系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货币作为物品存在的社会重要性,后二者反映货币作为可交换资源存在的市场重要性。当纸币被电子货币取代时,货币就从物品存在转为符号存在,这时,货币社会需求系数恒为1。

不同货币有不同的市场需求系数,某时段金融市场货币需求量及市场需求预期增加量之和与该时段金融市场货币拥有量及预期供应量之和的比值反映金融市场货币供求情况,称为货币市场需求系数。

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之积是市场承认的货币单位劳动价值,可称为货币单位市场价值。

若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大于1,则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这时在金融市场出售货币(注:表现为向银行存款、购买债券与股票等)花算,购买货币(注:表现为向银行借款、出售债券与股票等)不花算;若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小于1,则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这时在金融市场购买货币花算,出售货币不花算。

不同人对货币有不同的需求系数。某时段个人货币需求量及需求预期增加量之和与该时段个人货币拥有量及预期供应量之和的比值是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其反映该时段货币对个人的重要程度。

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反映个人解决交换矛盾的能力情况,其与货币单位市场价值之积是个人承认的货币单位劳动价值,称为货币单位个人价值。若货币个人需求系数>1,则货币单位个人价值>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这说明货币对该人重要,此时该人出售商品换取货币花算;若货币个人需求系数<1,则货币单位个人价值<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这说明货币对该人不重要,此时该人出售货币花算。

由等式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可得: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金额=>货币金额÷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

式中,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标准商品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标准商品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货币金额÷标准商品数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货币金额÷商品数量。

同理,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标准商品成本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成本价格,商品成本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标准商品成本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商品价格与商品数量之积是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值,称为商品价值金额。同理,商品成本价格与商品数量之积称为商品成本金额。

所有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大小,表示为劳动成果价值金额。劳动力价值量也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称为劳动力价值金额。同样,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成本金额。

获取行为功能能量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各物品劳动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行为功能能量获取量的比值是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经济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是经济成果价值量金额,经济成果价值量金额与经济成果量的比值是标准行为价格。

自然物品使用价值量也可用货币金额表示大小,方法是:先将自然物品功能能量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计量为标准商品数量,再乘以标准商品价格。自然物品价值量金额=(自然物品功能能量÷单位相同功能标准商品功能能量)×相同功能标准商品价格。

三、商品交换价格

商品交换主要在市场中进行,标准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市场承认的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这里称为标准商品市场价值量。标准商品市场价值量与品牌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市场承认的品牌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这里称为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或品牌标准商品市场价值量。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购买者愿意承认的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这里称为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

单位标准商品市场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标准商品市场价格。单位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格或品牌标准商品市场价格,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标准商品心理价格。

商品交换按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若甲希望用商品a换取乙的商品B,则交换按标准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标准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的原则进行,由等式:标准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标准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标准商品a数量×单位标准商品a心理交换价值量=标准商品B数量×单位标准商品B心理交换价值量,可得:

标准商品a与B的交换比例=标准商品B数量÷标准商品a数量=单位标准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单位标准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单位标准商品a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标准商品B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商品a市场需求系数÷商品B市场需求系数)×(品牌商品a市场需求系数÷品牌商品B市场需求系数)×(商品a乙购买需求系数÷商品B甲购买需求系数)

=>商品a与B交换比例=单位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单位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单位标准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商品a功能达标系数)÷(单位标准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商品B功能达标系数)=商品B数量÷商品a数量

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与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货币单位市场价值与货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可称为货币单位个人价值或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与货币金额之积称为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若商品的市场交换以货币为中介,则商品的市场交换按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这时,交换过程分裂为:商品换取货币的出售过程与货币换取商品的购买过程,这二个过程可以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

由等式: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金额×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可得:

货币金额÷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单位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格×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

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的比值称为标准商品成交价格,单位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成交价格。商品成交价格=标准商品成交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标准商品购买者心理价格与标准商品成交价格之差是单位标准商品购买者心理交换利润,标准商品成交价格与标准商品出售者心理价格之差是单位标准商品出售者心理交换利润,二者可统称为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利润。交换成交行为只在购买者与出售者的标准商品心理交换利润都大于零时实现。

这里说明一下劳动力作为商品交换的情况。工种社会劳动量与工种劳动能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与工种劳动能量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量,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量与工种社会劳动量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市场标准价值,其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市场标准价格。同理,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量与工种劳动量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其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市场价格。

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量与劳动能量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是购买者愿意承认的劳动力价值量,称为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与工种社会劳动量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心理标准交换价值。同理,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与工种劳动量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

劳动力买卖按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由等式: 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 => 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力心理标准交换价值=货币金额×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 可得: 货币金额÷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力心理标准交换价值÷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工种劳动力市场标准价值×工种劳动能量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劳动力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工种劳动力市场标准价格×工种劳动能量购买者需求系数÷(劳动力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

工种劳动力心理标准交换价值与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的比值是工种社会劳动量换取货币的交换比例,这里称为工种劳动力标准成交价格。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与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的比值是工种劳动量换取货币的交换比例,这里称为工种劳动力成交价格。

由于工种劳动力社会功能=工种劳动力÷工种社会劳动力=(劳动成果量÷工种劳动量)÷(劳动成果量÷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量 => 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量×工种劳动力社会功能。

因而,工种劳动力成交价格=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工种劳动量)÷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力社会功能)]÷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工种劳动力标准成交价格×工种劳动力社会功能

出售与购买的矛盾称为买卖矛盾,买卖矛盾统一于商品交换过程中。解决买卖矛盾的商品交换过程可以产生商品需求利润与货币需求利润,商品需求利润与货币需求利润共同构成商业利润。

商品需求利润表现为:在甲地甲时出售X量标准a商品获取Z量货币,再至乙地乙时用Z量货币购买Y量标准a商品,则(Y-X)量标准a商品就是交换获取的需求利润,这利润是在买卖商品过程中获取的,因而称为商品需求利润。

货币需求利润表现为:在甲地甲时用X量货币购买Z量标准a商品,再至乙地乙时出售Z量标准a商品获取Y量货币,则(Y-X)量货币就是交换获取的需求利润,这利润是在买卖货币过程中获取的,因而称为货币需求利润。

令甲地甲时的单位标准a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为F甲,a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为S甲,品牌a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为J甲,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为K,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为H甲,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为p甲。令乙地乙时的单位标准a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为F乙,a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为S乙,品牌a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为J乙,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为H乙,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为p乙。令甲地甲时的标准a商品市场价格为G甲,乙地乙时的标准a商品市场价格为G乙,则

商品需求利润率=(Y-X)÷X=Y÷X-1=(Z÷G乙)÷X-1=[(X×G甲)÷G乙]÷X-1=G甲÷G乙-1=[F甲×S甲×J甲÷(K×H甲×p甲)]÷[F乙×S乙×J乙÷(K×H乙×p乙)]-1=(F甲÷F乙)×(S甲÷S乙)×(J甲÷J乙)×(H乙÷H甲)×(p乙÷p甲)-1

货币需求利润率=(Y-X)÷X=Y÷X-1=(Z×G乙)÷X-1=[(X÷G甲)×G乙]÷X-1=G乙÷G甲-1=[F乙×S乙×J乙÷(K×H乙×p乙)]÷[F甲×S甲×J甲÷(K×H甲×p甲)]-1=(F乙÷F甲)×(S乙÷S甲)×(J乙÷J甲)×(H甲÷H乙)×(p甲÷p乙)-1

商品需求利润与货币需求利润主要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商品需求系数、货币需求系数及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的差异产生,对商业利润的追求导致商人与商业组织出现。

四、证券价格、债券价格与货币兑换价格

产品市场是生产者向批发商出售产品的市场。批发市场是批发商向零售商出售商品的市场,消费市场是零售商向消费者出售商品的市场。货币作为商品买卖的市场称为金融市场。

出售者在交换过程中处于给商品定价的主导地位,购买者则处于是否购买的主动地位。生产者既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向批发商出售产品,也可以向零售商出售产品,还可以直接向消费者出售产品,或同时采用这三种出售方式。这三种出售方式有不同的出售成本和出售价格,生产者一般根据经济效益最大原则选择出售方式。

商品按用途性质可分为:企业、各种设施、各种环境资源、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产品配件、生活用品、货币等;按移动特征可分为动产、不动产;按存在形式可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在各种商品之中,企业是包括各种设施、各种环境资源、各种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生产资料产品、企业产品、货币等资产在内的、具有自组织发展能力的经济体,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1、企业既可购买其他企业经济体的所有权,也可自主出售自己的所有权;2、企业可以出售、出租自己生产系统或设施的使用权;3、企业是各种设施、各种环境资源、各种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各种企业产品等资产的买卖主体。

商品的买卖主体有企业、家庭和政府三种。家庭是经济体,有企业型家庭与生活型家庭之分。企业型家庭既是生活消费设施及生活消费用品的买卖主体,也是生产设施、生产资料产品、环境资源、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货币等资产的买卖主体,只是不进行自我买卖,是生产与生活相统一的混合经济体。生活型家庭只是生活消费设施及生活消费用品的买卖主体,对外只出售劳动力,是纯粹的消费经济体。

政府是国家经济体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进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资产买卖主体,但不进行自我买卖。

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资产根据需要在各买卖主体之间流动,形成社会交换运动。交换是商品所有权的交换,因而交换行为可以通过商品所有权证书或票据的买卖进行。

商品所有权的买卖票据统称证券。证券表现的资产称为证券资产。不动产的买卖通过不动产所有权证书与货币的交换实现,动产的买卖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实现,票据是交换行为实现的证据,可作为拥有商品所有权的证书。如,股票既是股东向企业投资或购买企业资产所有权的票据,也是股东拥有企业资产所有权的证书。

用商品所有权作抵押的债务票据称为债券,债券实质是货币债权证书。证券与债券都是资产所有权凭证,可在金融市场作为商品买卖。

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与证券资产功能能量之积是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与证券资产功能能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劳动价值的比值是证券资产社会平均价值金额。证券资产社会平均价值金额与证券资产证券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证券资产市场价值金额。单位证券资产市场价值金额称为证券资产市场价格。证券资产市场价格与品牌证券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证券市场交换价格。同类证券资产因各品牌证券的市场需求系数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市场交换价格。证券成交价格=证券市场交换价格×证券资产购买者需求系数÷(证券资产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

以股票为例。股票是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证书,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大小用股票份额表示,简称股份。若企业股票总数是n,则每张股票表示拥有(1/n)企业所有权。

获取企业生产功能能量消耗物品价值金额、劳动力价值金额及社会资源价值金额等的总和与获取的企业生产功能能量的比值可称为企业价值成本单位金额,企业价值成本单位金额与企业生产功能能量之积是企业价值成本金额。企业价值社会平均成本单位金额与企业生产功能能量之积是企业价值社会平均成本金额,企业价值社会平均成本金额与企业生产功能能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企业社会价值金额。

企业价值成本金额与企业负债总额之差是企业股票资产成本金额,企业社会价值金额与企业负债总额之差是企业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企业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与企业股票总数的比值是企业单位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企业单位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与企业单位股票资产成本金额之差是企业单位股票资产社会利润。

企业单位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与企业资产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企业股票资产市场价格,企业股票资产市场价格与企业股票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企业股票市场交换价格,企业股票成交价格=企业股票市场交换价格×企业股票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股票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

债券是以资产作抵押借款的票据,是货币买卖的凭证。在抵押资产市场价值金额大于债券票面金额时,债券票面金额与借款期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及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债券市场价值金额。在抵押资产市场价值金额小于债券票面金额时,抵押资产市场价值金额是债券市场价值金额。债券市场价值金额与票面金额之差是债券到期利息,债券到期利息与票面金额之比值是债券利息率,债券利息率与借款时间之比值是债券利率。

单位债券市场价值金额与债券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债券市场交换价格。债券成交价格=债券市场交换价格×债券购买者需求系数÷(债券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

不同币种之间的货币买卖称为外汇兑换。根据a币心理交换价值量=B币心理交换价值量的等式,a币金额×a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a币外汇市场需求系数×a币购买者需求系数=B币金额×B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B币外汇市场需求系数×B币购买者需求系数。

由此可得:B币与a币交换比例=a币金额÷B币金额=B币心理交换价值÷a币心理交换价值=(B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a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B币外汇市场需求系数÷a币外汇市场需求系数)×(B币购买者需求系数÷a币购买者需求系数)

结束语

人的生存过程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运动过程,需要是人的意识对具体矛盾的感知。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首先要满足生理需求和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生产需求,这一需求产生生活消费行为和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生产行为。在生理需求与物质资料生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保护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资源安全的需求,安全需求产生建设安全设施的行为和与他人进行生产合作与安全合作的合作需求,合作需求产生建立和维持利益合作关系的交际行为。在合作过程中,人会产生维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自尊需求,这一需求产生维护和保持自身利益和地位的行为。在维护自尊过程中,人会产生巩固自身地位或显示自身能力的成就需求,这一需求产生创造业绩的行为。满足成就需求的消费行为产生资源开发需求和新的物质资料生产需求。

这五种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人的生存轨迹。人在不同时期面对的主要矛盾并不相同,人们对矛盾重要性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水平决定人们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人们对主要矛盾的不同判断产生不同的行为需求,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结果。人们对主要矛盾的判断过程称为洞察,人们认知矛盾重要性的方式称为认知方式,人们选择解决矛盾行为方式的过程称为决策,人们认知矛盾重要性的角度称为价值取向,人们认知矛盾重要性的世界观称为价值观。

价值是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人对有用性与重要性的判断是对价值的认知,这一认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价值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因而价值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价值的承认表现为价值实现,价值的实现表现为价值承认,二者互为一体。价值承认通过(能量)交换进行,价值实现通过(能量)消费进行,实现价值的(能量)消费过程同时又是承认价值的(能量)交换过程,承认价值的(能量)交换过程同时又是实现价值的(能量)消费过程。

实现人生价值的含义是通过努力获取社会承认,社会承认表现为用社会地位、荣誉与金钱换取人生的努力。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只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就会获得社会承认,其人生就具有社会价值。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判断主要矛盾的世界观直接决定人的人生追求及其社会价值的存在程度。

不同矛盾存在形式产生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如使用价值、行为价值、劳动价值、技术价值等。不同形式的价值存在都可以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度量大小,无形的劳动价值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为有形的货币金额,从而形成以货币为中介运行的价值度量体系。价值在认知、度量、交换、实现等过程的表现原理称为价值原理。

以追求可持续生存能力为目的的组织称为经济体,由于拥有货币就可以通过购买行为满足消费资源的供应需求,因而经济体的运行成果可以用货币收入衡量。影响经济体解决主要矛盾的消费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经济体的经营成果统称为利益,不同的利益追求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经济体的价值观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形成,经济体以利益追求为出发点判断行为的价值,进而按价值最大原则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经济体按利益最大原则选择最经济的运行方式,不同的利益追求产生不同的运行方式。当经济体内部矛盾的发展或受外部力量作用导致主要矛盾发生改变时,就会产生利益追求的变化,从而使经济体利益构成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现有运行方式不经济,这时就会产生运行方式变革行为。社会由个人、家庭、企业多种经济体组成,当各经济体具有共同利益时,他们就会相互协作共同组成更大的经济体;当各经济体相互利益冲突时,他们就互相斗争,最终形成新的利益合作方式。

不同利益追求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在利益追求过程中,人们根据价值最大原则进行行为决策或选择行为方式,人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及主要矛盾判断方式(即价值判断方式)共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价值观、价值取向及主要矛盾判断方式称为价值观念。社会道德观念是人们从维护社会稳定角度产生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表现为社会风俗习惯。个人道德观念是从个人生存角度形成的价值观念,个人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表现为个人行为习惯。文明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文化表现,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存在表现,如文学作品、雕塑、绘画、礼仪等。

企业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的运行效率,民族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民族的活力和前途。唯心价值观产生迷信文化、神灵崇拜文化及唯意识论文化等文化;唯物价值观产生祖宗崇拜文化、现实主义文化及唯物论文化等文化。商业活动发达的社会容易产生唯物价值观,商业不发达的社会容易产生唯心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人生价值观。文化通过影响人的人生追求来创造历史,历史上存在过许多种文化,有的文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益而存续下来,有的文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益或有害而被历史淘汰,因此,建设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文化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使用价值、行为价值、劳动价值、技术价值等价值的表现形式、度量方式以及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表现原理,对于价值在社会文化与社会组织形成过程中的表现原理以及价值在政治活动中的表现形式等内容没有涉及。

主要参考文献

1、《攀登者的探索》,弓孟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

2、《哲学原理》,a.Τ.斯比尔金著,求实出版社,徐小英译,1990年版

3、《价值论》,李德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价值学说史》,何炼成著,1984年4月。

5、《价值和价值观》,王玉?胖??988年8月。

6、《价值哲学新探》,王玉?胖??993年8月。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3

内容摘要:“顾客让渡价值”概念反映了顾客价值和顾客成本两个方面,可以对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描述,但因其是绝对数而非相对数,所以很难对不同类型尤其是价值差异较大的商品的竞争能力进行比较。本文以商品市场能数为分析工具,提出企业提升顾客让渡价值进而提升商品竞争力的路径。

关键词:顾客让渡价值商品竞争力商品市场能数提升路径

对商品竞争力的认识目前没有普遍统一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是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在多大程度上为市场所接受;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顾客总价值的大小决定了商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而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差,即所谓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liveredvalue)的大小则与提供该商品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还有一些学者则将之等同于顾客内心世界所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认为实质上就是使用产品所获得的“满足感”或“顾客价值”与所付出“代价”的比值。对于企业竞争力,经济学的解释是:经济效率或者生产率的差异,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概念反映了上述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成本两个方面,应该说可以对商品竞争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描述。因此肖灵机提出一个商品市场能数(indexofmarket-energy)的概念,用以作为衡量商品竞争能力的指数。商品市场能数(ime)=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成本(customercost)

即:ime=Vc/Cc

商品市场能数(ime)量化表征商品竞争力,对存在价值差异的不同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统一度量。商品市场能数ime的数值量化了商品竞争力的强弱大小。

理论解析:顾客让渡价值、企业成本与商品市场能数

包含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一组收益的顾客价值,以及包含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体力成本等一组付出的顾客成本(philipKotler,1994),都是企业所支付于其商品的单位总成本的函数。假定行业内不同企业的投入边际回报效果同等,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投入的单位总成本越高,消费者得到的顾客价值也越大,而需要花费的顾客成本会越小。顾客价值Vc与顾客成本Cc之差就是顾客让渡价值Vcd,即Vcd=Vc-Cc,其值越大,消费者对商品就越青睐。

企业供应市场的商品不仅仅面临单个消费者的评判与选择,而存在着消费者群体。广大的消费群体由于消费偏好和个人特质的多样性使得对企业投入同样成本带来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成本评价更为复杂,几乎每个消费者都会有与之对应的顾客价值曲线和顾客成本曲线。

即,存在Vci=fi(Ce)和Cci=ζi(Ce)的曲线簇。其中:i代表行业所有的n个消费者中某一个,i=1,2,3,…,n

对应于企业投入的成本变化,不同消费者虽然会感受到与己对应的互有不同的顾客价值曲线和顾客成本曲线,但当企业投入的资源配置及运营方式既定时,在任一消费者看来都不会超越的同一商品的顾客价值的极大值Vcmax应该一样,顾客成本的极小值Ccmin也应相同。所不同的是Vci=fi(Ce)曲线和Cci=ζi(Ce)曲线趋近Vc=Vcmax线和Cc=Ccmin线的快慢有所差异而已。

Vci=fi(Ce)曲线和Cci=ζi(Ce)曲线趋近Vc=Vcmax线和Cc=Ccmin线的快慢有所差异,导致如下情形:

mVcdi=(Vci-Cci)/Ce=d[fi(Ce)-ζi(Ce)]/dCe=0(i=1,2,3,……,n)

即,理论上存在数可多达n条的边际顾客让渡价值为0的界限线。这些界限线最左边的与最右边的线划出一个mVcdi为0的界限域。同理,Vci=fi(Ce)=Cci=ζi(Ce)的交点,即等值点,理论上最多也可达n个,位于最左边的与位于最右边的等值线之间形成了等值域。

等值域与界限域的存在印证了实际经营中市场绩效与企业支付的单位总成本难以精确对应的规律。

企业按Cebas域投入成本,能够取得部分消费者“物有所值”的认可,企业供应商品的拓展市场的能量一般,竞争力平平。企业在Cebas域的范围内的企业成本投入是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参与市场竞争最基本的条件。

在等值域与界限域之间是全体消费者共同认可的顾客让渡价值Vcdi大于0的超值区,消费者得到“物超所值”的消费,企业存在利润前景的激励而“甘愿供给”。提供这类商品的企业具备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按Cemax域投入成本,几乎能够让所有消费者得到超常的顾客价值,但企业濒临亏损,不能形成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在等值域左侧的劣值区,消费者不参与交易,企业供应的商品没有市场竞争力;在界限域右侧,企业增加的成本是无效投入,不再增进顾客让渡价值,属于企业经营的无可能区。能够得出如下结论:

处于等值域的商品,部分消费者认可其物有所值,其ime≈1;

处于超值区的商品,全体消费者共同认可其物超所值,ime>1;

处于劣值区的商品,全体消费者共同认可其物所不值,ime

即对群体消费者:ime超>ime等≈1>ime劣

作为等值品的物有所值或货真价实的商品,其商品市场能数等于1或近似于1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说明了等值品的成功交易能够反映“一分钱一分货”这一买卖双方都基本满意的交易原则。

理论应用:不同类型商品间竞争力比较

上述研究关注消费者对待同一商品的评判,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对某一商品竞争力强弱分析的工具。但当要对不同类商品或价值差异大的类似商品进行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分析时,仅靠停留在上述层次的研究成果远远不够。在此,本文以同属一类但产品档次等级不同的商品的竞争力分析作为切入点,展开存在价值差异的异种商品的竞争力比较研究。

产品档次等级通常是指按产品的款式设计、功能多少、品质高低或品牌名气等依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排列的结果。产品档次的划定或档次归属的类分,很大程度上由生产者赋予,至少也受生产者的引导或暗示而后才被赋予和认定。当考察小件低价、低值易耗品及大件昂贵、高价耐用品的市场竞争状态时,发现高档高值不等于畅销,低档低值不等于滞销,存在十分复杂的态势。产品档次等级与该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后所具备的商品竞争力大小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顾客价值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判(其本质上是由顾客内心世界所感知并认同的价值),它会在似无意识的状况下引导顾客的价格接受行为。而“产品档次”归属的类分,很大程度上由生产者赋予,至少也受生产者的引导或暗示而后才被赋予和认定,往往被企业作为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

当某企业的成本投入的资源配置及运营方式既定,除买价以外的部分顾客成本应该具备一定的恒定性,产品售价p能够按一定比例较真实反映总的顾客成本Cc的假设具有充分性。

顾客成本Cc与商品售价p具备一定的比例对应关系,即可作如下近似:

Cc≈kp(k>1,近似为常数)

对市场能数相同商品的表述可近似为:(Vc/kp)高档品=(Vc/kp)中档品=(Vc/kp)低档品=(Vc/kp)0

即无论档次高低,其市场竞争能力一样大:ime=(Vc/kp)0

对等值品的表述可近似为:(Vc/kp)高档品=(Vc/kp)中档品=(Vc/kp)低档品≈1

即,虽然有档次差异,所有等值品的市场能数都近似为1:ime等值品≈1

产品档次等级是生产者导向的产品或服务依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排列的结果,与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成为竞争性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商品竞争力取决于代表商品市场能的指数―ime数值的大小,而非取决于商品的档次等级,是消费者对顾客成本(产品售价是主体部分)与顾客价值比较的结果;ime数值能很好解决进行小件低价商品或大件昂贵商品各自的与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市场竞争力的比较和量化问题。再以奔驰汽车和耐克运动鞋为例,假定某款奔驰汽车的顾客成本C=300000元,顾客价值为V=330000,其顾客让渡价值V-C=30000元,假定某款耐克运动鞋顾客成本C=500元,顾客价值V=600元,其顾客让渡价值V-C=100元,远远小于奔驰汽车,但是否运动鞋的竞争力不如奔驰汽车呢?再来比较其商品市场能数,奔驰汽车的商品市场能数i=330000/300000=1.1,而耐克鞋的商品市场能数i=600/500=1.2>1.1,则运动鞋的竞争力大于奔驰汽车。

研究结论:提升商品竞争力的路径

通过技术革新,使得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在企业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给消费者提供更高的顾客价值和更低的成本。

虽然企业投入成本增加,但所带来的顾客价值的增加幅度和顾客成本的降低幅度远大于企业成本的增加幅度。

维持顾客价值不变而通过产品制造和经营价值链各环节成本的降低,以获得定价的主动权,保证Vc/kp>1,使商品具有超值品的市场竞争力。

维持顾客价值不变而通过改善服务减少消费者时间、体力及精力耗费,使顾客成本Cc无限趋近商品售价p,即Cc≈kp式中的参数k无限趋近于1,以确保Vc/Cc≈Vc/kp≈Vc/p>1。

参考文献:

1.金碚.经济学对竞争力的解释[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2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4

[关键词]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商品期货

[Doi]10.13939/ki.zgsc.2016.29.075

1引言

农业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仅有全球7%的耕地,但是要解决全球1/5的人口的吃饭问题。曾经国外有人曾担心“谁来养活中国”?而中国做到了自己养活自己。棉花种植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数千万棉农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棉花这种农作物容易受到环境、病虫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棉花的质量和产量产生不确定性,因此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时候价格也不相同。交易者通过在期货市场上买卖棉花期货合约,提前确定了棉花的价格,降低了因为价格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进一步确保了种植者收益的稳定性。

2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2.1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其实就是指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就是进行期货合约买卖的场所,是期货市场的核心部分。期货市场在一定程度的成熟下上相当于一种完全竞争的经济学中最理想的市场形式。因为期货市场进行的是期货合约的交易,因此期货市场并不会在达成协议时立即进行交易,而是在现在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行交易。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发你别是生产投机者、经营者和套利者。期货市场的第一个运行特征是交易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交易双方并不直接接触交易所和清算机构充当所有期货买方的卖者和卖方的买者,匹配买卖、撮合成交、集中清算,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市场流动性和交易频率,降低了违约风险。

2.2期货的套期保值

期货的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运用期货市场的特性,转移交易时所承担的价格风险,把准备未来在现货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商品用同等数量价值的商品的期货合约进行代替,是一种十分保险的交易方式。

期货的套期保值可以分为多头套期保值和空头套期保值两种类型。

空头套期保值:空头套期保值也被称作卖出套期保值,空头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为了降低自己在商品现货市场上由于商品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商品现货价格下跌而造成的损失,所以在商品的期货市场上卖出与再现货市场中交易的商品现货数量价值相等的期货合约。[1]空头套期保值交易者持有空头头寸,只有担心价格下跌的投资者才会运用空头套期保值的方法,比如在现货市场持有现货多头头寸的投资者会在期货市场上持有空头头寸来进行套期保值,这样对投资者而言,确定未来的卖出价格有了很大的保障。[2]因此,空头套期保值又被称为“卖空保值”或者是“卖期保值”。

多头套期保值:与空头套期保值正好相反。多头套期保值是指交易者为了降低由于在现货市场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该商品现货的价格上涨而造成的风险才会采取多头套期保值的方法。空多头套期保值交易者持有多头头寸,只有担心价格上涨的投资者才会运用多头套期保值的方法,比如对于计划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买入一定量标的资产的投资者或者是已经卖空标的资产的投资者来说,在期货市场上持有多头头寸来进行套期保值,这样对投资者而言,对于确定未来的买入价格有了很大的保障。

2.3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简单来讲就是说商品经营者在现货市场进行商品买卖的同时,为了保障自己的利润同时在商品期货市场上以与在现货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商品的数量价值相当的期货合约进行期货合约的买卖。套期保值之所以能够规避风险的基础是以下两个原理。

2.3.1同一种商品,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对于商品的供求关系有着许多的影响因素,但是同种商品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中影响商品供求关系的因素是大致相同的。当某一种因素影响商品期货价格的变化的时候,这种商品在期货市场的价格也会一起发生变化。但是,不同的商品的品质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也会导致商品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发生比较不稳定的变化。

2.3.2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将在期货合约到期日趋于一致

期货合约可以通过到期交割结算和平仓两种方式来进行交割,在实际交易中,绝大多数的期货合约都是经过平仓来完成交割的,对冲平仓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商品在现货市场上的价格和在期货市场上的价格相同,这样一来,在期货合约到期日,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就具有了收敛性。在合约的最后交易日,如果商品的期货的价格和现货价格并不相同,那么这时候交易者就会选择在商品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选择在价格比较低的一方市场买入然后在价格比较高的市场上卖出,这样通过在两个市场中买卖价差来保证利润降低风险进行无风险套利。但是最终这种套利形式也会让商品在期货市场上的价格与在现货市场上的价格相等。[3]

2.4套期保值的作用

套期保值的主要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转移或降低由于现货价格不稳定而带来的风险

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者而言,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了转移或者降低由于商品在现货市场当中由于价格的不稳定而所承担的风险。这帮助了企业生产经营者提前确定了商品的经营成本,从而有利于商品经营者确保商品买卖的预期利润。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者通过预期利润制定和改善经营策略并且实施相应的计划。

2.4.2节约成本,增加了可用资金额,提高了企业的信贷能力

由于期货的套期保值帮助企业生产经营者提前确定了商品的经营成本,这样企业的预算就不会超出也节省了一部分的资金。同时,这也为企业经营者利用较少的资金来控制较大的资产提供了可能性。这样一来,企业的借款能力和信用评级都得到了一个较大的提升,是的企业可以从银行或者其他的资金市场获得更多的融资。

对于期货交易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价格风险的转移,经过期货套期保值的交易,将风险转移给了期货市场的投机者进而降低了自己在现货市场中所承担的风险,从而获得利润。

3我国棉花期货市场

3.1棉花的特征

3.1.1棉花的基础知识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植物纤维,在各国农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各国纺织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棉花的生长周期为一年,一年只成熟一次,因此和其他的农作物相比较,棉花的生长周期比其他的农作物要长。而且,棉花这种农作物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例如虫害。棉花的品种也并不是很多,只有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海岛棉四个棉种。

3.1.2棉花的生产和消费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棉花生产国家有美国、中国、印度等七个国家。我国既是棉花的最大生产国之一,也是棉花最大的消费国。我国的棉花进口量和出口量差距十分大。棉花的进口量要远远超过棉花的进口量。

3.2棉花期货上市及其意义

棉花是纺织行业的根本,纺织行业对于棉花的依赖程度非常之大。由于棉花这种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的特性和我国对于棉花的需求之大的原因,棉花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保障。

棉花这种农产品具有产量大、品质易区分、方便储存、便于运输等的特点,但也因为棉花的生长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棉花的价格也会比较不稳定,因此棉花这种商品非常适合期货交易市场。将棉花这种商品运用于期货交易,可以通过商品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让企业经营者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引导棉花现货的采购,降低了企业经营者的成本,节省了资金。而且因为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的履行由加以所或者是清算机构提供担保,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一旦出现一方违约的情况,另一交易方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这也就避免了违约风险,提高了履约率。

棉花在期货市场中的交易帮助企业增加了利润,加强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稳定了棉花的价格,农民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保障,有利于国家对于棉花产业进行及时、有效、科学的宏观调控,也是的我国棉花价格与世界棉花价格趋于一致。

4我国棉花期货套期保值

4.1数据的选取

本研究的棉花期货价格数据和现货价格数据都来自于wind资讯。本文采集了棉花从2015年1月5日至12月24日区间段的数据。使用eviews3.0进行进一步分析。

4.2aDF检验

第一,运用eviews软件,输入商品期货与现货的数据后,进行趋势图的分析,可以得到,棉花在期货市场的价格和现货市场的价格是有一定时间趋势的,而且有明显的波动。

接着检验棉花期货和现货的平稳性可得,分别在1%、5%和10%的置信度水平下,棉花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平稳性检验的单位根检验值都大于0.05的临界值,说明棉花的现货与期货价格是不平稳的。

第二,利用差分法调整。利用差分法对之前的结果进行调整,可看出,分别在1%、5%和10%的置信度水平下,棉花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平稳性检验的单位根检验值都小于0.05的临界值,说明棉花的现货与期货价格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都属于平稳过程。

在序列X、Y是平稳的。

4.3协整检验

进行协整性检验可以发现,序列e是平稳的,说明现货序列和期货序列协整,即棉花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存在协整。

4.4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

运算得到最优的套期保值比率为0.787637。

4.5总结前面的实证结果

通过进行协整检验得到,棉花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存在协整,所以棉花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有着较为明显的均衡关系,且这种均衡关系是长期的。[1]通过棉花的现货与期货价格的这种关系,如果政府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那么棉花在期货市场中的作用会更进一步,对于改善棉花的种植和棉花产业的产业结构也将有很大的好处。

商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棉花的期货交易,提前确定商品在现货市场未来的销售价格,保证了经营收益。一方面稳定了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自1990年10月经由国务院批准成立郑州粮食批发部标示着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成立以及至今为止的发展,同时经过实践我国的期货市场也越来越完善,在国际期货市场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慢慢成长成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和第一大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而棉花期货作为我国农产品期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依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湛辉.我国股指期货对上证180etF套期保值绩效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以商品市场能数为分析工具,提出企业提升顾客让渡价值进而提升商品竞争力的路径。“顾客让渡价值”概念反映了顾客价值和顾客成本两个方面,可以对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描述,但因其是绝对数而非相对数,所以很难对不同类型尤其是价值差异较大的商品的竞争能力进行比较。

对于企业竞争力,经济学的解释是:经济效率或者生产率的差异,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概念反映了上述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成本两个方面,应该说可以对商品竞争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描述。因此肖灵机提出一个商品市场能数(indexofmarket-energy)的概念,用以作为衡量商品竞争能力的指数。商品市场能数(ime)=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成本(customercost)即:ime=Vc/Cc

商品市场能数(ime)量化表征商品竞争力,对存在价值差异的不同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行统一度量。商品市场能数ime的数值量化了商品竞争力的强弱大小。

理论解析:顾客让渡价值、企业成本与商品市场能数

包含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一组收益的顾客价值,以及包含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体力成本等一组付出的顾客成本(philipKotler,1994),都是企业所支付于其商品的单位总成本的函数。假定行业内不同企业的投入边际回报效果同等,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投入的单位总成本越高,消费者得到的顾客价值也越大,而需要花费的顾客成本会越小。顾客价值Vc与顾客成本Cc之差就是顾客让渡价值Vcd,即Vcd=Vc-Cc,其值越大,消费者对商品就越青睐。

企业供应市场的商品不仅仅面临单个消费者的评判与选择,而存在着消费者群体。广大的消费群体由于消费偏好和个人特质的多样性使得对企业投入同样成本带来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成本评价更为复杂,几乎每个消费者都会有与之对应的顾客价值曲线和顾客成本曲线。

即,存在Vci=fi(Ce)和Cci=ζi(Ce)的曲线簇。其中:i代表行业所有的n个消费者中某一个,i=1,2,3,…,n

对应于企业投入的成本变化,不同消费者虽然会感受到与己对应的互有不同的顾客价值曲线和顾客成本曲线,但当企业投入的资源配置及运营方式既定时,在任一消费者看来都不会超越的同一商品的顾客价值的极大值Vcmax应该一样,顾客成本的极小值Ccmin也应相同。所不同的是Vci=fi(Ce)曲线和Cci=ζi(Ce)曲线趋近Vc=Vcmax线和Cc=Ccmin线的快慢有所差异而已。

Vci=fi(Ce)曲线和Cci=ζi(Ce)曲线趋近Vc=Vcmax线和Cc=Ccmin线的快慢有所差异,导致如下情形:

mVcdi=(Vci-Cci)/Ce=d[fi(Ce)-ζi(Ce)]/dCe=0(i=1,2,3,……,n)

即,理论上存在数可多达n条的边际顾客让渡价值为0的界限线。这些界限线最左边的与最右边的线划出一个mVcdi为0的界限域。同理,Vci=fi(Ce)=Cci=ζi(Ce)的交点,即等值点,理论上最多也可达n个,位于最左边的与位于最右边的等值线之间形成了等值域。

等值域与界限域的存在印证了实际经营中市场绩效与企业支付的单位总成本难以精确对应的规律。

企业按Cebas域投入成本,能够取得部分消费者“物有所值”的认可,企业供应商品的拓展市场的能量一般,竞争力平平。企业在Cebas域的范围内的企业成本投入是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参与市场竞争最基本的条件。

在等值域与界限域之间是全体消费者共同认可的顾客让渡价值Vcdi大于0的超值区,消费者得到“物超所值”的消费,企业存在利润前景的激励而“甘愿供给”。提供这类商品的企业具备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按Cemax域投入成本,几乎能够让所有消费者得到超常的顾客价值,但企业濒临亏损,不能形成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在等值域左侧的劣值区,消费者不参与交易,企业供应的商品没有市场竞争力;在界限域右侧,企业增加的成本是无效投入,不再增进顾客让渡价值,属于企业经营的无可能区。能够得出如下结论:

处于等值域的商品,部分消费者认可其物有所值,其ime≈1;

处于超值区的商品,全体消费者共同认可其物超所值,ime>1;

处于劣值区的商品,全体消费者共同认可其物所不值,ime<1。

即对群体消费者:ime超>ime等≈1>ime劣

作为等值品的物有所值或货真价实的商品,其商品市场能数等于1或近似于1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说明了等值品的成功交易能够反映“一分钱一分货”这一买卖双方都基本满意的交易原则。

理论应用:不同类型商品间竞争力比较

上述研究关注消费者对待同一商品的评判,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对某一商品竞争力强弱分析的工具。但当要对不同类商品或价值差异大的类似商品进行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分析时,仅靠停留在上述层次的研究成果远远不够。在此,本文以同属一类但产品档次等级不同的商品的竞争力分析作为切入点,展开存在价值差异的异种商品的竞争力比较研究。

产品档次等级通常是指按产品的款式设计、功能多少、品质高低或品牌名气等依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排列的结果。产品档次的划定或档次归属的类分,很大程度上由生产者赋予,至少也受生产者的引导或暗示而后才被赋予和认定。当考察小件低价、低值易耗品及大件昂贵、高价耐用品的市场竞争状态时,发现高档高值不等于畅销,低档低值不等于滞销,存在十分复杂的态势。产品档次等级与该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后所具备的商品竞争力大小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顾客价值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判(其本质上是由顾客内心世界所感知并认同的价值),它会在似无意识的状况下引导顾客的价格接受行为。而“产品档次”归属的类分,很大程度上由生产者赋予,至少也受生产者的引导或暗示而后才被赋予和认定,往往被企业作为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

当某企业的成本投入的资源配置及运营方式既定,除买价以外的部分顾客成本应该具备一定的恒定性,产品售价p能够按一定比例较真实反映总的顾客成本Cc的假设具有充分性。

顾客成本Cc与商品售价p具备一定的比例对应关系,即可作如下近似:

Cc≈kp(k>1,近似为常数)

对市场能数相同商品的表述可近似为:(Vc/kp)高档品=(Vc/kp)中档品=(Vc/kp)低档品=(Vc/kp)0

即无论档次高低,其市场竞争能力一样大:ime=(Vc/kp)0

对等值品的表述可近似为:(Vc/kp)高档品=(Vc/kp)中档品=(Vc/kp)低档品≈1

即,虽然有档次差异,所有等值品的市场能数都近似为1:ime等值品≈1

产品档次等级是生产者导向的产品或服务依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排列的结果,与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成为竞争性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商品竞争力取决于代表商品市场能的指数—ime数值的大小,而非取决于商品的档次等级,是消费者对顾客成本(产品售价是主体部分)与顾客价值比较的结果;ime数值能很好解决进行小件低价商品或大件昂贵商品各自的与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市场竞争力的比较和量化问题。再以奔驰汽车和耐克运动鞋为例,假定某款奔驰汽车的顾客成本C=300000元,顾客价值为V=330000,其顾客让渡价值V-C=30000元,假定某款耐克运动鞋顾客成本C=500元,顾客价值V=600元,其顾客让渡价值V-C=100元,远远小于奔驰汽车,但是否运动鞋的竞争力不如奔驰汽车呢?再来比较其商品市场能数,奔驰汽车的商品市场能数i=330000/300000=1.1,而耐克鞋的商品市场能数i=600/500=1.2>1.1,则运动鞋的竞争力大于奔驰汽车。

研究结论:提升商品竞争力的路径

通过技术革新,使得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在企业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给消费者提供更高的顾客价值和更低的成本。

虽然企业投入成本增加,但所带来的顾客价值的增加幅度和顾客成本的降低幅度远大于企业成本的增加幅度。维持顾客价值不变而通过产品制造和经营价值链各环节成本的降低,以获得定价的主动权,保证Vc/kp>1,使商品具有超值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碚.经济学对竞争力的解释[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2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6

物业税的概念自从进入国人的视野,多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所谓物业税,主要是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都缴付一定税款,税额随房产的升值而提高。物业税是一种房地产在保有期间征收的税种,征税的基础是房地产在评税时点的价值。因此,房地产评估值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物业税征收的准确性。虽然物业税的开征比较复杂,2011年我国选择上海、重庆作为试点城市,暂时进行房产税改革,采用市场价格作为税基,不过对物业税计税价值评估值的采用是其发展的必然。从一般的房地产评估角度来讲,进行房地产个案评税能够尽可能的准确评估待估对象的价值。但是物业税征收对象数目庞大,评税时间以及资金有限,使得房地产评估必须兼顾准确与快速高效两个原则。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地税总局提出实行批量评税的思路。试点评税证实这种思路是完全可行的。物业税的评估工作试点城市中有像北京、上海、重庆这样的大型城市,也有像焦作、马鞍山等偏小型城市。由于城市间的发展程度不同,评税采取的房地产价值评估方案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将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评税价值评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计税价值评估基本方法

无论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如何,房地产估价经常采用的方法不外乎市场比较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在房地产模拟评税中,同样主要应用这三种方法进行房地产价值评估。从本质上来讲,模拟评税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普通房地产价值评估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由于考虑到评税快速高效以及实际可行性的要求,模拟评税的实际工作中采用批量评税的方法。采取批量评税的关键步骤是分区和求取基准价格。

(一)成本法是求取估价对象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重新构建价格,扣除折旧,以此估算估价对象房地产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通过分别评估房产价值和地产价值,以二者之和作为房地产整体价值。其中房产价值评估采用重置成本法,地产价值评估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土地分区即为城市土地分等分级。成本法可适用居住、商业、综合、工业四类房地产的房地产税计税价值评估情形,综合、工业类房地产评估首选成本法进行。

(二)市场比较法是在待估房地产所在的评估分区范围内按房地产的细类划分设定有代表性的样本房地产,通过大量(三个以上)同一分区的相同细类可比实例评估样本房地产的价值,进而由样本房地产价值修正待估房地产价值的方法。市场法评估的基准价格为标准样本房地产市场单价。另外为计税的方便性和易操作性起见,市场法评估分区是在房地产价格聚类的基础上,又综合考虑行政区位和土地级别的影响因素得到的。市场法可适用居住、商业、工业、综合四个大类房地产的房地产税计税价值评估情形,在居住类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中应用广泛。

(三)收益法适用商业类房地产的计税价值评估情形,是一种依据商业用房的经营纯收益反算其市场价值的方法。在待评税房地产所在的评税商业分区范围内,按要求设定在区域内同类房地产中具有代表性,能集中反映分区内同类房地产典型特征的商业样本房地产,作为原始样本商业用房。然后收集与原始样本商业用房类似的商用房地产的租金及售价价格案例测算原始基准价格。在此基础上通过因素修正确定待评税房地产的评估值。收益法的分区的依据有:商业房地产租金收益数据或经营收益数据,城区商业用地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体系,城市行政区域。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计税价值评估特点

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总体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评估市场化程度较差。以下是笔者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评估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总结出的房地产评税价值评估特点。

(一)房地产交易市场不成熟,安置房以及早期企业福利分房占居住类房地产比重相对较大一个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是否成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化程度。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开发相对落后,新开发的房地产比重小。在房地产市场化前大量的企业内部分房以及拆迁类的安置房等如今进入房地产交易市场,占据了交易市场的一席之地,影响了房地产的正常交易,并使得在房地产价值评估测算过程中出现多种评估方法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二)一定时期内房地产市场中发生的正常交易案例相对较少,交易成交价参差不齐应用市场法和收益法进行房地产价值评估时,房地产市场越繁荣、原始数据越多越广泛,越能够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如果评税基础数据太少则会使得评估结果不能很好的表达房地产的实际价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某些特定评估分区中,往往合适的数据量相对偏少,这给评估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例如,利用市场法对某市经济开发区居住类房地产进行价值评估,该市有关部门提供的交易案例共5宗,其中一宗案例年代较为久远,另外四宗案例则出自同一个小区a,并且四宗案例中的一宗成交价格远低于其他三宗。这种情况下得到的样本房地产价值显然只能够用于修正a小区的房地产价值。

(三)商业房地产发展落后,商业物业分布不集中,商业形态样本量少,同一区域内相同商业细类房地产经营情况差异较大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商业房地产发展相对落后,商业类型少。较为繁华的商业街只有一两条,其余的商业物业多呈点状分布,较为成熟的商圈相对较少,这样的布局显然不利于评估分区的划分。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某类商业形态样本量太少(比如商场类物业),使得评估结论说服力不强。另外,尽管是在同一评估分区内的同种商业类型,也存在租金程度和收益水平差别较大的情况,给原始样本商业用房的选取带来了困难。

四、经济欠发达地区计税价值评估方法探究

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评税价值评估最突出的特点是房地产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建设和交易不活跃,房地产交易中福利性住房比例偏高。这给房地产评税价值评估工作中分区和确定基准价值带来了难度。鉴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房地产评税价值评估方面的这些特点,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就要求参与人员在利用三种常用房地产评估方法时根据地区的特点制定适合该地区的评估方案。

(一)基础数据是房地产价值评估的基本条件,要尽量获得更多的有效数据一般来讲,大型城市房地产评税价值评估基础数据量大,价格聚类性明显,价格变化层次性好,分区数量要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在选取可比实例时要合理选择适当的可比实例,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样本房地产、估价目的和估价时点来说,有些交易实例并不适用。在评税过程中,三种基本的评税方法都需要相应的基础数据。有效数据是房地产评估准确与否的基础条件,必须做好数据的搜集工作。这就要求委托方尽可能地提供条件,使得评估人员能够获取更多的有效数据。

(二)收益类房地产评估中应适当确定原始样本商业用房的设定标准评估分区原始样本商业用房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较好的表达该地区的商业细类发展水平。在聚类明显的商业区内选取原始样本商业用房较为容易。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其商业物业分布不集中多呈点状分布,这无疑加大了样本房的选取难度。因此,在设定不同商业类型原始样本商业用房时,要在分析该地区客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参考土地分级,合理确定原始样本商业用房,同时也要对部分修正因素进行调整。特殊情况下,可对具体对象进行个案评税。

(三)评税地区局部出现住宅类物业基础数据量不足的可以考虑采用成本法替代市场法进行评估上文提到某市开发区居住类用房的评估案例,由于可比实例不合理,不能应用市场法进行评估的,可以应用成本法代替市场法进行评估,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考虑个案评估。一般来讲,每个评估分区内都能找到三个以上的可比实例,但是无疑可比实例数量越多房地产评估的结果越接近真实价值。当住宅类房地产基础数据量较少或不足时,可以考虑参考成本法评估待估房地产价值。

(四)利用成本法和市场法评估结论存在差异性的探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采用不同方法评估同一宗房地产结果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基础数据的缺乏导致评估结果偏离实际价值,解决的办法在上文中已经分析过了;第二种情况是针对安置房和福利性分房比重较大的地区出现的大量居住类物业成本法评估价值高于市场法评估值的现象,应尊重市场法的评估结果。从房地产评估原理上讲,市场法的理论依据是替代原理;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可分为从卖方的角度和买方的角度来看。从卖方角度来看,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费用价值论,是基于房地产的“生产费用”,重在过去的投入,即卖方愿意接受的价格,不能低于他为开发或建造该房地产已花费的代价。从买方角度来看,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替代原理。即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不能高于他所预计的重新开发或建造该房地产所需花费的代价。可见,如果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大量卖方房源来自于企业福利分房,这些房地产并不符合严格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因为这种获取方式不同于重新构建一宗房地产的获得方式,卖方获得该类房地产所付出的直接投资远低于开发或建造该房地产花费的代价。而市场法的评估很好的遵循了替代原理,因此选用市场法的评估结果更具科学性。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7

关键词:商业模式戴布拉图创新价值

一、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部分企业和一些产业由于固步自封而走向衰亡,在竞争格局的改变中,那些有效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的企业则异军突起。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赖以生存的日常经济业务活动方法,目前广为接受的商业模式解释为:“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达成持续盈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定义从系统、盈利、运作和价值创造的角度描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其中主观目的是“客户价值最大化”,客观结果是“持续盈利”。

商业模式从最古老的通过开设店铺展示产品和服务的(shopkeepermodel)店铺模式发展到今天的各种依赖于互联网全新的创新模式,新兴的技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以更小的代价获取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商业模式创新后不仅要能够有效地运行,还要能满足客户需求,取得商业成功,并带来潜在的商业机遇,创造新的价值。它的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价值链中是最本源的创新。

创新创造了价值,那么如何进行评价呢?商业模式创新价值评价可以分别从价值和创新度两个维度来深入分析。

二、价值维度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相关要素

从价值的维度分析,商业模式创新分解为四个相关的价值评价要素,分别为运营效率价值、客户价值、财务价值、未来潜力价值。

运营效率价值:企业在内部和外部运营过程中合理配置利用资源,获取最大价值。内部运营主要包含资产周转率、进度控制效率、新产品开发周期。外部运营主要是指对外的短期的合作效率,长期战略合作期限和数量。

客户价值:针对客户接收为目的,创建满足客户需求、技术规格需求获得的价值。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产品功能创新价值。

财务价值: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衡量企业商业成功的系列价值。包含最具代表性的系列财务价值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成本利润率、收入增长率。

未来潜力价值:商业模式开发新市场、新产品线或新技术带来的新的技术和商业机遇。有品牌提升价值、市场占有增长率、技术投入占比,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维度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相关要素

商业模式价值的创造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价值的实现不仅以产品为基础,而且要有有效的细分市场、准确的市场定位为保障,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就成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源头和推动力。

从创新维度分析,创新度以市场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是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不断进行系统改善的进程。翁君奕认为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了商业模式价值的三维空间,商业模式创新是在给定的平台环境下,发现客户环境、伙伴环境、内部环境以及三者关联中所存在的价值潜力,获取能够持续超越竞争对手和现有商业模式的盈利能力。

创新维度的评价相关要素包括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和独特性。有效性有战略目标吻合程度、市场渗透率、经济可行性、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独特性有不易模仿性、产品差异程度等因素。

四、运用戴布拉图评价商业模式创新价值方法

戴布拉图是一种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因其外形状似雷达,也称雷达图或蛛网图,如图1所示。戴布拉图可应用于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的评价。

图中心3个同心圆被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可以均分为90度,分别代表价值评价四要素。也可以根据运营效率价值、客户价值、财务价值、未来潜力价值这四个不同的比重权数划分区域的大小。中心参照表1(表1用数字表示企业符合行业标准程度的创新度评价)的等级有3个同心圆,同心圆中圆心为等级0,即没有创新,这是最差的极值情况,最小的圆代表等级1的创新度达不到同行业平均水平的1/2值,中心

代表创新度为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或符合特定比较对象标准的水平,可以看作标准线(区),大圆表示创新度为同行业领导者或最前沿状态。

在4个区域内,以圆心为起点,画出相应的放射线作为比率线。然后,在相应的比率线上标出企业一定时期的各种价值创新比率。再将各种比率值用线连接形成一个不规则闭环图。通过闭环图与标准线的比较,可以清楚看出企业创新价值。如果企业的比率值接近或低于小圆,则说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处于极低水平,如果比率线位于标准线以内,说明企业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同理如果超过了中圆或标准线,甚至接近大圆,则表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的优势所在。

五、运用戴布拉图对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的实证评价

自2009年创业板推出后,至今已有355家中小企业在该市场上获得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或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其独特的盈利模式、独特的市场运作、独特的技术价值等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性成为这些企业获得额外价值的基础和保障。为研究评价这些创新价值,从中选取工业工程、医药生化、移动通讯、能源、服务运输5个行业中的中际装备、戴维医疗、宜通世纪、通源石油、新宁物流等25家公司2012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价值维度和创新维度评价绘制戴布拉图,发现企业比率值综合超过标准线。

商业模式创新使企业价值创造基本逻辑发生了创新变化,新商业模式的引入,为企业创造了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价值,戴布拉图成为实现对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直观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过程——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魔方的旋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荆浩,陈静,贾建锋.创业板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效率评价[j].商业研究,2010,(11).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8

【论文摘要】设计价值观是直接影响设计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设计市场纷杂多变,设计价值观有着多元分化的趋势,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对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正确的设计行为也是设计价值实现的必要保证,设计师在完成商业价值的同时,还应完成其作为设计师执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边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对于设计师而言,在其设计行为过程中对设计的价值、设计的社会责任和荣誉、设计工作趣味等的个人价值追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分量比,就形成了个人的设计价值观。由于对设计行为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设计师所处的角色差异,也就形成了差异化的设计价值观。这种差异性的设计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设计师个人的设计行为,甚至于整个设计业市场的良性生存与发展。设计师的设计行为、责任义务及其设计理念等都与设计师设计价值观有着直接的联系性,设计行为同时也是设计价值观的行为体现。设计艺术之所以是一门实用艺术,是因为它以实用功能为本质目的而存在的,是为解决商业行为及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存在的。首先设计要面临的问题是解决客户的市场问题和提供市场策略,同时,设计定位于市场及受众的需求,最后这些需求都需要在设计产品上得到体现或解决。

在市场环境下,客户的需求显而易见,就是要通过设计来达到商品的利润最大化,这种利润最大化所需要的设计行为具体体现:塑造品牌形象,或通过设计增加产品视觉美感,或通过设计加强消费者购买动机和需求等等。客户的设计价值观,是建立在设计所能带来的附加值价值和市场评价的基础上的。在此评价过程中,社会大众文化程度以及审美观的提升越高,对设计的重视程度就越高。那么群体在满足于事物基本需求的同时,就越注重设计和接受设计附加值。

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多重因素,同时,也会随着社会阅历以及经济地位的转变而变化。在社会角色中,设计师也和芸芸众生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在寻找和实现着自我价值。影响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对设计的价值认可,具体的体现就是设计的市场价格。同时,正确的设计行为也是设计价值实现的必要保证。设计师在完成商业价值过程中,还应完成其作为设计师执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一、设计市场价格与设计价值观

设计如果脱离艺术层面创作后,其本身是一种有责任和目的的有偿服务行为。它与业主之间还是一种被雇佣的商业关系。这种服务性的设计行为是以满足业主的商业需求或解决设计问题而进行的设计创作,并最后主要以设计报酬的形式来体现设计劳动价值。

在影响设计师设计价值观的诸多因素中,设计价格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设计的价格回报是设计师生存、发展以及自身劳动价值的重要体现。

目前,设计行业存在着缺乏行业自律,恶性低价竞争,导致低下的设计价格市场。这种低价竞争的起因往往是由于生存危机而失去了正确的设计价值观。设计市场的廉价竞争,往往导致降低设计要求,产生大量快速重复低要求的设计品,并直接影响到市场整体审美水平的低下。缺乏设计师市场行业自律,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设计价值观的体现。影响着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有设计师从业的市场经验,设计任务的技术难度,及其设计市场需求关系,设计任务的影响面,设计的可复制性等等。但设计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也有着设计行为本身的特性因素。

1.首先是设计价值评价的不确定性设计成功往往是依附于整体商业行为之中的,设计价值要在商业行为的运作之中或最后成功后才得以体现。商业行为的最后成功与否具有诸多的相关因素,所以设计本身的成功及其价值的体现有着太多的不自主性和制约性。如商业行为的资本状况、管理及营销的能力等等,这些看似设计行为以外的商业行为能力,都直接影响着设计行为的最终价值实现。

2.设计行为往往是针对性、量身定制的因其独特性,它的行为后果没有准确可针对的成果价值参照。而设计行为价值的最终体现往往是不可预估的。每次的设计后果因机遇、市场等因素变化,结果也不相同。而设计师对这种后果价值的估量往往来自于案例的操作经验以及对市场的定位准确度。

3.设计行为是非时间工作量所能等比计算的创造性脑力劳动

思维性的劳动,同时又带有设计成功的偶然性和积累性。工作价值就不能完全以工作时间来量化。设计师的创意和思维需要有生活阅历、经验来厚积。这样的创造性劳动价值需要有共同价值观的认可。

二、规范的设计行为是价值实现的必要保证

1.设计行为的流程规范

设计行为的流程规范是由设计合约、设计工作流程,以及设计执行几部分组成。在一般设计行为程序中,我们往往强调设计的工作流程科学性,如目标市场的调研,市场定位,设计创意与表现等等。而往往忽视了设计行为的合约程序及设计后的执行程序。在商业活动中,设计合约是一种先行行为,它规范了设计活动的工作任务、时间以及劳动报酬等。在没有行为成果或预估评价成果不确定的情况下,设计报价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它也是设计师价值观与雇主价值观的直接碰撞。目前,设计市场竞争激烈,设计师往往背离了这一与客户间平等对话的正确途径。在没有合约约束或保证金的情况下先执行设计或进行设计竞标。而这一行为的结果就是造成设计师和客户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设计价值的贬值化或设计师人格尊严的损失。客户在没有付款或没有合约约束的情况下看设计师的稿件,他的心态是没有责任的,设计师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设计师生存与发展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行为过程中,强调先签订设计合同再进行设计工作程序展开。用合约程序进行自我行为价值的保护。

设计的执行程序是设计方案能否正确反映设计意图以及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往往因为执行力不够而显得没有市场价值,设计不能抛开执行程序而独立存在。否则,设计在展开在人们面前时,往往会离设计师的原意很远。

2.设计行为过程中的形式与功能关系

设计师必须以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来处理设计行为过程中形式与功能的相互关系。设计形式是设计形式美的体现,是设计具有艺术审美性的重要因素,但某些设计师往往在追求设计形式感的同时,削弱了设计的本质功能属性。任何以损失设计的功能性,过度以形式美为上,是设计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设计行为的展开是有局限性的,它受到了功能、价格、材料工艺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书籍的基本功能是阅读,如果书籍装帧的设计形式破坏了基本的书籍阅读便利,成为阅读障碍,那么,这种设计形式是为设计而“设计”,是最终不被人接受的。在书籍材质及其工艺的选择上,生产成本超越了读者所能接受的价格范围,那么,也是不被市场所接受的。形式和功能的和谐统一,是设计行为成功和价值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是正确的设计价值观的体现。

3.设计行为的功能自我夸大与自我满足

设计的自我夸大就是盲目地扩大设计的功能性,也是盲目自大设计价值观的表现。在商业行为中,设计虽然作为重要因素存在于整个流程之中,但不可否认,它始终是从一个从属的服务性商业行为。设计的成功或者商业价值的体现是依赖于整体的商业行为成功之中的。它就像中医疗效中的“药引子”功能,在整体效果的发挥中起到了引导和催化剂的功能作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装修设计精美的酒店,虽然从设计的角度讲,非常的到位,但是由于其它的经营原因,导致商业行为失败,再好的设计也无法挽回败局,更谈不上体现设计价值。设计在商业行为中的功能是有局限性的,而不是万能的。其次,任何脱离市场定位的自娱自乐的设计行为,也是不正确的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价值观的表现。设计不是拿来做着玩的,设计价值观必须贴近现实社会,应该是一种责任,体现的是为客户负责,为市场经济行为负责。

三、设计行为的隐性责任与设计价值观

设计行为除了它的商业价值功能体现之外,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以及在设计行为中还应具有社会的责任因素。这种隐性的责任来自于对美的形式的创造和传播,对社会大众审美和大众时尚消费具有引导性的功能和责任。并且做到适度合理的利用设计资源,节约社会资源,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和良好的设计行为是设计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下,设计真正体现其价值的重要保障之一。

同样设计除了它的商业属性,产生市场的设计价值以外,还因设计所具有的形式美创造以及设计理念的传播,而成为一种非商业的艺术表现形式手段。很多设计师从设计趣味和设计的交流中体验着创作带来的快乐,他们不追求商业的丰厚回报,而通过设计来表现自我的精神理念和艺术追求。所以从价值观的层面上讲,设计还具有自我实现和审美满足的功能属性。这也是设计行为之所以是艺术创作行为之一的原因吧。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9

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认为,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是由供求所决定的,但这只是对问题认识的一般开始,而不论从供给和需求的哪一方面看,任何一种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形成,又都存在着各自的经济和社会的形成机理,即把商品或服务的买或卖当作两种劳动的交换来看待时,这两种劳动的价值形成过程又都要受到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时决定一单一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就并不仅表面限于供求调节、制衡那样简单。因为作用条件的不同,商品或服务价值含量也会不同.如果影响商品或服务价值的诸因素的作用组合、作用方向、作用力度是与社会的市场化取向吻合的话,这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与需求期待就不会存在多大差异。由此,就必然会派生出商品或服务价值的形成秩序问题,由此也更会衍生出某一商品或服务的市场化秩序问题。保险是一种以管理风险和转移风险为核心功能的独特社会服务,影响其价值形成的因素自然会异于其它,因而也自然会存在异于其它的价值形成结构及秩序,而在不同的社会市场条件下,其服务价格之形成亦必会存在市场化秩序问题。而如何有效地协调这一秩序,并能力求与社会的市场化取向趋向一致,既会关系到这一服务业本身的健康发展及产业效率,又会关系到全社会的保险福利水平。这也是在推进中国保险市场化进程中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保险是保险人向公众提供的一种以风险保障权利为载体的独特专业服务,是一种特别的使用价值,因此其价值内涵的成份及形成与其它的商品或服务会有相同之处,更会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如果说保险服务具有价值,首先是因为保险人提供给公众的风险保障权利也是要在满足一定的资源条件下才能被“生产”出来,投资人也是以一定数额的“预付货币额”来换取具有一定质和量的劳动力,购置适应这些劳动力工作的场所、设施、设备为先导行为的;同时,还要购买可保障保险人自己持续经管的另外一种风险保障权利——再保险,拥有和运用可把自己所接纳的不同种类的风险进行同质化处理的专业技术,并以此形成风险保障权利的一部分价值;除此之外,在保险人提供给公众的风险保障权利中还要包含另外一种价值成份——平均分了的单个风险转移对价。无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人们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并希望把自身不欲承担、不能承担的风险转移出去,通过向保险人付出风险转移对价来购买风险保障权利就成为了公众转移风险的一种形式。然而,具体到每一社会成员,不仅其各自所面临的风险会各有不同,而且这些风险运动变化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即每种风险于未来会否有损失发生都是不确定的;如果以可能发生在单个社会成员身上的损失量为依据而要求这一社会成员支付与损失量等量或高于损失量的费用来购买风险保障权利不仅是行不通的,同时对社会财富也不是一种增进,因此,就需要对存在于一定人群的全部风险进行总体量化,并依据各种风险性质作出损失概率推断,据此计算出可从存在此类风险的一定社会成员平均收取的、与这部分社会成员潜在的损失总量达至平衡的风险转移对价。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原本单个社会成员所要承担的较高的不确定的支出变成确定的低水平支出,也可以说是把未来的单个社会成员的损失在其他全部成员间作了平均分配。而不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其为获得风险保障权利而向保险人付出基于一定风险量计算出的风险转移对价,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一种必要的价值转移,没有这一部分价值转移,保险人提供给公众的风险保障权利中就会出现价值缺失。因而,就如同物化劳动会成为商品价值一部分一样,保险人向一定人群收取的风险转移对价也自然而然地要成为保险价值的一部分。

任何社会主体从事商品生产或提供专业服务,其根本目的都无非是要通过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交换价值而最终获得一定数额的利润。而商品或服务的交换价值实现水平又总是和一定的市场条件紧密相联的。概括而言,一定的商品或服务只能在两种市场条件去实现自身的交换价值: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和非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比较容易理解,是指商品或服务进入不存在障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对其不设置管制的市场条件;而非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则包括多种情况,一是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仅存在一个提供者,不存在另外的竞争者,实际上也就是寡头市场;二是市场上存在进入障碍,政府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实行控制,这其中又分为不同的情形,如政府对所有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实行控制,也可能是政府对某些部门的商品或服务实行价格管制,而对另外一些部门的商品或服务则不设置价格管制。毫无疑问,各种不同的市场条件对一定商品或服务交换价值的实现所具有的影响也自然是不同的。但不论在何种条件下,只要商品生产或专业服务是受到盈利目的所驱动的,只要是从事商品生产或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主体存在着较强的于商品或服务的交换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交换价值的愿望,这些社会主体就不会只把经营管理的注意力仅放到商品生产或专业服务组织的某一阶段,而会循总资本循环的秩序、由始至末地逐阶段控制和削减一切可对商品或服务交换价值实现不利的成份及元素,以求最大可能地摄取商品生产或服务经营的交换价值。特别是在商品或服务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条件下,因不仅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价格控制,同样在商品生产或服务组织阶段之前的相关要素动员、购置阶段也都不会存在或较少存在价格控制;而由不同的社会主体所生产出的商品或组织的服务并不能按个别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去实现个别的交换价值,一般只能依照同部门产出的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一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平均化的社会价值,即“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资本论》第3卷119页)去实现自身的交换价值。而那些对自己所生产的商品或所经营的服务抱有较大的于市场交换中实现交换价值期望的社会主体,无一不是不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购买开始就作出严谨的和经济性的选择,力求以最小的“预付货币额”来换取最多可能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为随之而起的商品生产或服务经营奠定至为经济的价值基础。这样的一种价值转换在此后的商品生产或服务组织、以至于流通领域中实现交换价值过程中都属首要的一环,如果讲在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交换价值全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前后秩序的话,那么,这种价值转换在这一秩序演化中天经地义地会永远处于前置地位,并会对后诸节秩序的价值转化产生影响。

保险产品交换价值的取得与其它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于机理上是无什么本质区别的。但在从非充分竞争向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转化过程中如何确定保险服务价值市场化和构成保险服务价值的两类劳动基础要素市场化孰先孰后秩序以及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却会对保险业的产业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不言而喻,保险服务价值的市场化是应当建立在构成保险服务价值的两类劳动要素市场化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前者实现的重要前提。市场化是一种商品生产和服务经营所需要素以及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价格逐步被市场所决定的过程。除了包含政府会逐渐解除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控制外,市场化还包含生产经营要素于成本、质量、效率方面必须统一,高质量的生产经营要素始终要向高效率经济活动领域流动,一商品生产或服务经营主体欲长期占有高质素的生产经营要素就必须持续致力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等内涵。在现代保险服务的专业经营中,影响其价值构成的要素是多种类的,会涉及到资本、劳动力、场所、设施、技术、管理等。由自身所独有的内在价值增殖扩张本性所决定,资本对商品或服务价值形成的影响无疑要重要过其它要素,可以说资本是商品或服务价值形成的起点的起点。在具体的保险经营中,资本对保险服务价值的影响主要看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资本是以何种条件被占有、占用的,二是在全部经营所需要素组合中资本对其它要素的约束程度如何。如果资本的占用是有效率的,资本对其它要素的支配约束力大,受此影响所形成的保险服务价值就会比较容易在市场上实现其交换价值,否则,就将是另外的一种结果。而欲使劳动力在实现保险服务交换价值中更多地发挥作用,也依然需要两个基础性的条件:以相对经济的支出换取一定质和量的劳动力及创造条件提高劳动力的单位产出。在讨论劳动力对保险服务价值影响这一问题时,亦需对另一客观存在的问题作出回答,就是管理对一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形成是否具有影响。在一些传统的经典理论中,管理是被排除在价值创造范畴之外的,而实际上管理也是一种劳动,与一般的劳动力一样也是参与价值创造的。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在一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管理从属资本的性质同时,另一方面又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与各种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象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明确地承认了企业管理者的劳动也参与了商品价值的创造。而具体的管理如何对保险服务交换价值产生影响,其作用原理同劳动力对保险服务交换价值的作用原理完全是一样的。而从通过对物理属性的消耗而实现价值转移并最终影响到保险服务交换价值的物化劳动与一定数量货币资本的转换条件分析,若使这部分劳动能对保险服务交换价值的实现产生积极作用,除了避免对这部分劳动的非经济性配置、占用而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这部分劳动与货币资本的交换也是在至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的。与一般商品生产或服务经营不同,保险服务价值中还应包含一部分保险人为确保自身经营稳定、必须从外部购买再保险保障的那部分价值转移支出,并且这部分价值转移支出的水平会受到另一个市场条件的限制。但无论如何,这部分价值转移支出能否维持较低的市场价值水准并与保险人从投保人处所收取的风险转移对价相应一致,最后也势必影响到保险服务交换价值的水准。保险经营属技术性较强的产业,其运作会涉及到风险处理及转移技术,也会牵涉到资产管理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存在价值占用高低以及应用范围、程度及效率等问题,毋庸赘言,这些也都会对保险服务交换价值的实现带来影响的。从上述种种可以看出,不仅保险经营所需的各种要素占用水平、配置结构等会对保险服务价值、保险服务交换价值、直至对保险服务市场化程度产生影响,以什么样条件动员和占有这些要素、为此所要付出的价值转移处何种水平同样亦会影响到保险价值形成、保险服务交换价值乃至保险服务市场化程度。如果能在无价格约束的市场条件下以较低的价值转移水准换得保险服务经营所需的各种要素并加以经济性配置,保险服务就同样会比较容易地在无价格约束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其交换价值。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保险服务经营所需各种要素的市场化,就不会有保险服务交换价值实现的市场化。

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篇10

近来经常有人问价值网络与价值链有什么不同。尽管可以列出种种不同,比如链与网的不同、组件化、商业生态系统等等,人们还是似懂非懂。因为光从管理角度谈,人们还是抓不住实质。本文试图从更高的经济学的角度概括,希望把价值网络说明白。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说,企业替代市场,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价值网络可近似理解为一个反向过程,是用市场来替代企业,只不过这个市场是特殊市场。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最大区别在于,价值链的前提是企业的存在,而价值网络的前提是企业的消亡。这里说的“消亡”是指企业边界的消失,它源于对资本专用性规律的扬弃。

从两次现代化高度理解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区别

价值网络是企业领域的新一轮现代化运动。

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分开来看,它们原是两次现代化过程。工业化的现代化特征,是“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二分,表现为“市场一企业”二分、“委托”二分,突出中间环节价值;信息化的现代化特征,是企业复归市场,人复归委托人,突出最终环节价值。桑福德反复谈价值网络的根本特点在于消费者价值导向,所谓“消费者的需求引导商业需求”。但这类话现在不分场合被用滥了,让人反而不易体会出这是有特指含义的最终价值导向。

沿着这个思路去理解桑福德,对价值网络才能一通百通。桑福德罗列了一大堆现象,如组件化、商业生态系统、商业平台、开放标准、“突破各种界限”、“不再依赖内部资源”、利用外部资源、外包、协调、端到端、分享价值,都是人们十年来已听麻木了的概念,但假设聚焦到“企业消亡”这一点,所有这些马上就会显示出新意来:如果所有这些都实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还存在吗?价值网络的关键就在这里。

从制度经济学源头思考,企业出现之前,商业价值存在于市场之中。企业可以理解为是消费者这个委托人,从市场“外包”给企业这个人组织体的产物。企业的存在,有赖于企业边界的存在。这个边界决定了什么是企业,什么不是企业。价值链承认企业这个底线,是以企业为单位,谈企业之间的合作;价值网络则挑战了企业这个底线,可以车间对车间合作、组件对组件合作,除了合作本身是确定的,合作的边界划在哪是不确定的。既然是这样,商业行为与其说更接近科斯说的企业,不如说更接近斯密说的市场。当然我们后面会谈到价值网络和市场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消亡”了。

企业消亡,并不意味着企业原来对应的实体经济消亡,只是意味着原来的实体功能不再按企业这种组织形态排列组合,而按别的方式――价值网络的方式――重新组列组合。企业消亡,商业还存在。新商业的现代化级特点最根本的一条是,最终消费者这个委托人“发包方”收回了权力。取消企业边界,让企业名存实亡,企业不象企业,只是这种“收回”行动必需的外在手段。在这个意义上,价值网络应被理解为最终价值方的存在形式,是人类继市场、企业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形式。托夫勒预言的产消合一、在家办公,都是其中一些具体样式。当然现在还没有走到那一步,现在先是企业自身的整合,《互联网周刊》戏仿的“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就一定会实现”,就是这个阶段特点的表述。

从企业理论看价值网络将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价值网络带来了企业基本特征的改变。

第一,要素流动去刚性化。在《开放性成长》中,商品化与组件化是一对矛盾。桑福德从资源配置角度,给商品化赋予了刚性化这一特殊含义。企业和市场的区别之一,是要素流动刚性的强弱不同。组件化意味着生产要素以能力为单位,可以在企业内外自由流动。这就取消了企业作为制度经济学概念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这主要取决于缔约交易费用变化,相当于用一系列连续的短期临时契约,替代了一个叫做“企业”的长期契约,其临界条件是互联网让前者的成本小于后者,而价值网络恰好做到了。

第二,资本非专用性化。资本专用,是企业存在的又一基础,而价值网络从根本上瓦解了这一基础。桑福德用的是it术语,叫做商业生态系统、“整合开放价值网络”、平台、端对端。首先,商业生态系统、“整合开放价值网络”说的是商业体合作的非契约性质,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一个平台定义为一套商业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其他的能力,并把原有能力与其他能力连续起来,进一步增强到扩展”;再次,平台同时又被等同于端对端(“以平台为中心的观点,最显著和深远的结果便是端对端”)。“翻译”过来,实际是说,企业应区分为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两层,前者就是平台,后者就是终端。平台上应打破资本专用性,而“分享价值”;在平台上长出终端增值业务,这些增值业务端对端开放地嫁接在平台上;“组件化将传统的价值链分解开来,企业不再依靠内部资源”,取而代之的是外部协调合作,如外包。也就是说,企业不再完全建立在资本的内部性基础上,而是内部性和外部性结合发展,甚至以外部性为主。价值网络在这里挑战了企业理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