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3:06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1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特征”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并且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判定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和研究平移、三角形内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以及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通常,平行线的基础学习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因此,学生对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只是还不够深入。在学习“平行线的特征”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够利用其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接下来的平行线特征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

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借助图形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初步掌握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合情说理和直观与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受到推理说明的必要性与作用。同时,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多次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与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积累了相当多的合作学习经验。

三、教学目标

从整体上看,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平行线的特征,能利用其特征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比较、联想、分析、归纳、概括的全过程。通过对平行线的特征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及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欲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平行线特征的探索及应用。教学难点是平行线特征的探究和平行线的判定与特征的区分以及综合应用。

五、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课堂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精神。

六、教法和学法

为了避免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教师要注意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选用引导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注意引导。俗话说:“老师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因此,学生要主动动手画图、测量、对比,主动动脑猜想、讨论、分析、思考,在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教学设备和教辅用具

在数学教学前,必要的工具准备是必须的,比如,多媒体、相关课件、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以及其他纸质模型等。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提问导入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授知识前,设置一个导入性的问题。譬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时可能说出以下答案: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果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教师应当做一些适当的补充。

(2)深入再问

这是导入问题后的第二个步骤,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再一次提出问题。接下来,可以结合图形提问,例如,“如图1是在三星堆考古工作中发掘出的一个残缺玉片,工作人员复原后发现其形状是梯形(如图2),并且已经量得∠a=115°,∠D=100°。你能不能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出本课堂的内容,即平行线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行线的判定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新课程,一是温故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数形结合,探究特征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让学生实践操作。比如,让学生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注: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接着教师可以提出研究性问题一:请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紧接着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将图中的任意一对同位角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最后,再提出研究性问题三: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并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展示平行线的特征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本课堂的重点内容,所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操作和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猜想、讨论、归纳概括出平行线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当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以后探究更多更复杂的图形性质打好基础,积累经验。

3.合作探究,归纳结论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

说理。

如图3,因为a∥b(已知)

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1=∠3(对顶角相等)

所以∠2=∠3(等量代换)

又因为∠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

平行线的特征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

等。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的特征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

学生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会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在说理和归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辨析关系,加深理解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五: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填写下表―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填写,让学生从结构特征上明晰平行线的判定和特征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结论的理解,明确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如何选择运用判定和特征。

5.实际应用,深化理解

为了深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应当举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讲解。

例1.如图4,已知aD∥BC,aB∥DC,∠1=100°,求∠2,∠3的度数。

例2.如图5,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设计意图:例1是特征的直接应用,例2是判定与特征的综合应用,题目的难度都不大,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和推理论证过程,感悟推理的依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养成合情推理的习惯。例2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自主提高,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特征来解决问题。

6.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课后教师应当布置一些练习题目,比如,1.解答本课堂前面提出的“残缺玉片”问题;2.课本随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练习题的方式,既巩固了新知,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阔性,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评讲纠正工作。

7.梳理反思,感悟收获

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的提问,如:谈谈本课堂你的收获?

(1)学生总结:a.平行线的特征;b.平行线的判定与特征的

异同。

(2)教师补充总结:a.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b.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c.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特征表述);d.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特征2和3的说理过程及例题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回顾,加强理解,形成知识体系,为运用打牢基础。

8.分层作业,培养能力

进行总结性发问后,教师还要布置适量的作业,并把作业分成必做题、选做题以及实习作业等,这就是检验学生是否将知识消化的措施。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去自行选择选做

题,减少不必要的作业负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之学有所用。

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汲取,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课堂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层层深入,最终得出了平行线的三个特征。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笔者的教学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董彩君.初中数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孙雅琴.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耿岩.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D].扬州大学,2011.

[4]牟丽华.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5]张力琼.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尤如龙.从一次课堂上的教学案例来认识初中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80.

[7]聂芬.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2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创造”的教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中对于“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的归纳是通过找余数与这个数数位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总结的,而任意一个自然数除以3只有余数0、1、2这三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通过余数发现与自然数的数位上数字的关系。因此,教师想到了如果先研究“能被9整除数的特征”的特征呢?任意一个自然数除以9有余数0、1、2、……6、7、8九种情况,与所研究的自然数的数位上的数字更容易建立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与理解。虽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部分,但是却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通过借助能被9整除数的特征,以及3和9之间的关系,去理解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分散了知识点的难度,同时也渗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创造”的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理念不仅告诉我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紧密想随,而且要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获取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1.设“井”激趣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片断一】出示:87602860、51001758、65064345、85992639师: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问:每个电话号码都是一个八位数,这四个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你怎么判断的?哪些能被5整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答:87602860、51001758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87602860、65064345这两个数能被5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问:哪些数能被9整除呢?你有什么办法吗?生:①看个位,认为85992639能被9整除。②算,可以口算、笔算,大数目可以用计算器帮助。③各数位上的数字和能否被9整除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发法,那就用你们想到的方法来找找看哪些数能被9整除。生:对这四个数进行验证,得出51001758能被9整除。交流想法:能被9整除的数看个位是不成立的,85992639不能被9整除;如果身边没有计算工具,算起来很不方便;如果各数位上的数字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这个方法比较好,很快捷。生质疑:看“各数位上的数字和能否被9整除”这个方法对于每个数都成立成立吗?为什么成立呢?在课上,同学们受“能被2或5整除数的特征”经验的影响,在验证、讨论的过程中,许多不正确的结论被一一否定,而只留下把“各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求和,看和与9的关系”的方法。这个方法学生们找不到反例,但又迫切的想了解为什么?这样不仅抑制了前面所学知识的负迁移,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学生意识到了“各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求和,看和与9的关系”这个方法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有了目标,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创设问题情境,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生在经历类似于数学家的探索创造过程中,激发探索意识,养成探索习惯,提高再创造的能力。2.追根溯源“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有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联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这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发展就会落空。判断一个数能否被9整除,不能只从一个数的某一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求和,如果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这一结论与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比而言不容易被发现,不容易理解。因此,就把重点放在了“说理”上,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在分析推理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分层次逐步进行研究。【片断二】⑴先引领学生集体先对整十数和整百数进行分析,找出整十数与9、整百数与99的关系,作为认识任意自然数能否被9整除数的特征的基础和突破口;问:10能被9整除吗?你怎么知道的?20、30呢?答:10÷9=1…1,所以10不能被9整除,可以把10写成10=9×1+1。20÷9=2…2,所以20不能被9整除,可以把20写成20=9×2+2。30÷9=3…3,所以30不能被9整除,可以把30写成30=9×3+3。生发现:①整十数都可以写成9乘几加几的形式。②余数正好是整十数十位上的数。问:那判断整十数能否被9整除有更简单的方法吗?答:直接看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字。过渡:整十数能否被9整除的我们会了,那整百数呢?问:100能被9整除吗?2000呢?你又发现了什么?答:100不能被9整除,因为100÷9=11…1,所以100去掉1个99还余1。100可以写成99×1+1。200不能被9整除,因为200÷9=22…2,所以200去掉2个99还余2。200可以写成99×2+2。发现:余数与整百数百位上的数字相同。问:要很快的判断出整百数能被否被9整除看什么?生:看整百数的百位就可以了。⑵再小组合作把几百几十的数变成几个百、几个十的组合形式,与9和99建立联系,分散难点,初步归纳能被9整除数的特征;问:100能被9整除吗?80能被9整除吗?180呢?你能用前面的知识,小组合作研究为什么吗?小组探究:因为,180100=99×1+180=9×8+8能被9整除1+8=9能被9整除所以,180能被9整除。发现:余数和与这个数的数位上的数字和是相同的,所以可以看这个数的数位上的数字和。⑶最后当学生发现这种暗含的关系后,他们可以把任意一个自然数变成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的组合形式,与9和99建立联系,重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中概括推力出结论的能力的培养。问:这有一个三位数216,你能马上判断出它能被9整除吗?怎么判断的?答:能。2+1+6=9能被9整除,216能被9整除。通过观察拆分之后的余数,学生发现余数和与所给数的数位上的数字和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看所给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能否被9整除。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了“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课上学生有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明、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39-01

以往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理论讲述,这在教学的实际效果上相对来说得不到最佳效果的呈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将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就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效果上也能最佳状态的呈现。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原则及重要性

1.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中的鼓励参与原则是案例教学法当中比较重要的应用原则,要能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并在案例的择取上要结合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要最大程度的融合,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参与课堂度得到加强[1]。另外就是适应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前者主要是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能和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需求相结合,后者则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1.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应用能对学生的抽象知识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加强,由于初中生的思想成熟度还不够,所以对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理解起到有着很大的难度,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情境教学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如此,还能对学生的社会现象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也能得到充分加强,通过案例教学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就在自方面有着很大的空间,所以对学生的讨论交流等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法也能有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应用特征及策略

2.1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征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主要表现在客观性特征以及目的性特征、多样性特征方面。其中的客观性特征主要是教师对案例选择过程中要对事实保持遵守的态度,不能为了生动的诠释就忘乎案例的客观性,从而对学生的判断造成影响。再者就是目的性特征,也就是在案例教学中要能将教学目标饿到确定,并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对案例加以分析讨论并总结,这对学生提升自身的新知识能力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还有就是多样性特征,也就是案例内容的多样性[2]。

2.2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案例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能从多个层面加以考虑,首先要在语言的描述上要凸显出生动。对案例的情节要能真实准确的加以描述,不能过于累赘,在方式上要能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主,能够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案例的选择应当选取一些比较短小有着典型意义的,这样不仅能在效果上得以实现,还能节约时间供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另外就是对文字材料要能细致化的进行展示,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了解了案例情节之后倘若是有不理解之处就要采取做笔记的形式,在老师讲述过程中就可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能将多媒体技术得到充分利用,这能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目光,在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下,可以将所学的内容动态化的呈现,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对媒体进行案例教学能讲故事性和生动性得以充分展现。

例如: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主题为《河豚的故事》课程进行讲述过程中,可以通过课件的制作,通过动画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能够让学生对案例中的故事和画面形成深刻的印象,并促进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网络对相关的案例进行搜素通过多媒体进行放映,在学生的专注下引出所要将的内容,这样能最大化的将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3]。

还可以通过悬念的制造进行直观演示,老师可以在案例教学中通过一些巧妙的悬念加以设置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注意找准时机来插入相应的案例,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基本是和内容相整合的,倘若是脱离了理论教学也就和案例内容相脱离,所以这就需要在对案例进行讲解前要将理论内容进行铺垫,并找到恰当的时机将案例插入进去。另外也可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也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之前就要能创造愉悦舒适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安排分组,在案例讲解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的小组进行讨论,派出代表来阐述观念。通过这一方式就能将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和老师间的交流得到加强,在轻松的环境下能将学习的任务得以有效完成。

3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个人的思想观念的正确树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能加强案例教学法在其中应用的科学性,不断的进行优化和采取先进的技术加以辅助,这样才能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者居上。

参考文献:

[1]孙红霞.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4,(a4).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任职培训

案例教学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已从国外传入国内、从地方走入部队。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员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武警部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作为部队人才培养基地的任职培训院校,具有与部队联系密切,案例教学资源丰富等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理应率先在干部培训中积极尝试案例教学,为部队培养更多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军事人才。

一、把握案例教学特征,合理确定教学课目与内容

案例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需要教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武警部队任职教育院校任职培训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年,所有的课目与内容都采用案例教学来完成,既难以办到,且有些课目内容也不适合,应恰当取舍,选择最能反映案例教学特征,最能展示部队指挥管理干部实际工作能力的课目内容。一是要选定与管理有关的课目内容。案例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案例必须与管理有关,因此,在选定课目内容时,要从所有教学课目中挑选出与管理有关的课目、内容。二是要选定能培养学员应用能力的课目内容。案例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突出学员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选定课目内容时,应重点选出能够提高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内容。三是要选定符合部队实际需要的课目内容。着眼武警部队实际需要,是武警部队任职教育院校任职培训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选定课目内容时,要把部队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列为案例教学的重点内容。四是要选定与培训对象素质状况相适应的课目内容。在选定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员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也是案例教学一个明显特征。

二、突出案例教学重点,科学组织案例教材的编写与采集

应根据本单位教学实际多方组织编写与采集。一是根据编写案例教材基本原则选题。案例教材在选题方面都应遵循目的性、真实性、紧密性、代表性和创新性等基本原则,案例选题应是真实的,紧扣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和学员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广泛性,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选性,有利于开发学员智力,有利于提高其思维的敏锐性和创新性。同时,案例选题还应注重选新不选旧,选近不选远,选低不选高,真正使所选案例素材符合教学目的,符合部队实际,符合时代要求。二是根据案例教材难易程度灵活采编。由于武警部队任职教育院校任职培训的教学对象成份复杂,案例采编工作量大,加之目前武警任职培训院校平时教学任务重,光靠自身力量组织采编,是难以满足需要的。对此,可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其一,对前瞻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案例,可立足于自己组织力量编写。其二,对于理论性较强、层次性较高,又带有规律性的案例,可立足于各类院校援助。有些院校在案例教学方面已先行一步,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建有丰富案例资料库。我们根据自己教学需求,组织人员到各院校求援,既可以加强横向交流,又可以解燃眉之急。其三,对于特殊性、典型性、经验性的案例,可立足学员所在部队选送。部队中,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特定性的案例,可以根据学习对象来源要求学习期间对所在单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收集选送,也可由院校与部队或者是其它院校资深专家协商共同编写。其四,对于一般的、简单的、单课题的案例,可立足于从在学员选送材料中选用。任职教育学员大都来自一线部队,都有亲身管理、训练、教育部队的体验,采取布置作业或主动向他们求助等方式,先让每个学员都动手动脑编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再组织教员对这些案例素材进行筛选,从中选取一部分,加工整理,以弥补案例不足。三是根据案例教材使用特殊性科学撰写。针对院校改革后武警部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的特点,在撰写案例时应注意把握几点:首先,在确定案例教材编写类型上,应以编写课终案例为主,专题案例为辅;其次,在确定案例教材编写形式上,应以书面形式为主,多种形式结合;再次,在确定案例教材编写篇幅上,应以中短篇为主,辅以少量长篇;第四,在案例教材编写组织上,应以多部门多兵种专业联合组织为主,单方面、单专业为辅。

三、适应案例教学变化,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成绩评定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5

关键词:商务沟通和谈判;商务英语教学;案例教学法;能力培养

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在具体商务环境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商务沟通的能力外,还需要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综合能力通过实践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中能力培养要求

综合能力培养是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里的综合能力主要指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等关键能力。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商务写作和演讲、电话营销培养的是学生表达能力与个性能力,而商务谈判和产品推销和展销会则主要通过模拟任务操练锻炼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从上述能力培养要求可以看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的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商务沟通与谈判教学应该使用特有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二、案例教学法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特征介绍

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主题,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与教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的高层次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有效的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故其常常运用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领域中。

2.案例教学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法根据其特点,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由于其重视任务从提出到完成的过程,因此总体实施步骤比较好把握,现就以商务谈判为具体示范,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谈判能力。

案例主题:教学案例之“商务谈判会议记录”

教学任务:商务谈判的会议记录模式和现场模拟

教学目标:掌握商务谈判会议记录格式、文体特征和相关语言词汇学习

任务活动:小组讨论、口头报告、会议记录撰写和现场模拟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步骤:

步骤一,导入。教师把学生分成2~3人一小组,并提供一段商务谈判视频(案例),让学生在5分钟内对谈判内容做会议记录,此项任务完成后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记录信息,并初步讨论谈判中会议记录的要点和特征。

步骤二,商务谈判会议记录文体学习。教师在完成上述导入步骤后,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商务谈判英文文本资料(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该文本资料中的文体特征,并且找出文中文体使用表达不符合英语语言,使用不得体和不规范的地方,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讨论总结报告。

步骤三,商务谈判会议记录语言词汇学习。教师应根据商务英语文体特征,对商务谈判文本资料中的相关商务词汇和句型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相关性练习,从而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

步骤四,小组模拟展示。各小组针对上述的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商务谈判场景,并进行谈判会议记录撰写。

步骤五,任务完成性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对其组员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个性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内容可包括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小组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内部和外部环境

要合理高效使用案例教学法,要考虑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因素。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考虑案例材料的真实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以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案例进行自主学习。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类似商务沟通和谈判实操性强的课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尤为明显。但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校也需要考虑其实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便使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能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苗译丹.商务沟通与谈判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学园,2013(21).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6

关键词:区域地理;地理教学;中学

一、对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课程教学的认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课程,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知识板块。区域学习要求方面,“课程标准”除规定少量必学区域(极地地区、中国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外,只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一定数量的不同尺度区域。但课程学习强调对“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的认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课程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坚持“案例教学”,落实以下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了解各要素相互联系,感受不同环境的地理特征,即引导学生形成对地理环境“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认识,使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生活的环境,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力。教学中可结合生活感受,通过图表资料阅读及思考,重在建立对诸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特征的感知以及认识其对环境特征的综合影响,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中“有什么”、“怎么样”、“与人类关系如何”等。

2.为学生建立必要的地理事实表象

对地理问题的探讨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即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些必要的地理事实表象。例如,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征、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著名山系的分布、世界人口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地区分布、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的主要分布、世界主要气候区的环境特征、典型气候区的自然景观、我国地形及气候的主要特点、“秦岭――淮河”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等。这些地理事实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相关地理问题的基础,区域地理教学理应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地理事实表象。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背记具体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而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例如,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特征需要使用图表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地形、气候、河流特征的描述方法及其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区域主要地理特征的归纳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方法等,都应是区域地理课程需要落实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

4.引导学生明确区域的主要地理题

通过区域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在区域中存在的一些地理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灾害问题等,了解相关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初步了解其产生的地理背景以及它们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此为认识基础,在高中阶段学习相关地理内容时,能联系现实社会中的地理问题,应用系统地理的规律、原理及理论进一步进行较深层次成因分析。高、初中内容衔接举例(如表1)。

二、对区域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思考

1.坚持案例教学,引导方法迁移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区域地理事象的特征认定、成因分析、人地关系评价,需运用区域认识的一般方法,结合系统地理理论,对区域事实材料进行具体分析,进而作出相关认定和推断,不能建立在对相关区域特征背记基础上进行。对某区域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应引导学生从思考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候要素特征,结合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形成“阅读区域材料解读所需信息,归纳当地水、热特征,分析可能产生的地理事实,联系农业生产方式评价”的认识方法。教学中应依据“地理问题”,选择“典型区域”,展开案例分析。例如,以东南亚为例讲授“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西亚为例讲授“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美国为例讲授“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展开案例教学,一方面可通过探究及分析过程,形成认识相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可归纳、总结有关地理问题的一般结论。以此引导学生将认识方法迁移到其它区域问题的认识上,形成“典型区域教学,问题案例分析,方法迁移运用”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典型区域,应是地理问题的载体,不应要求对相关区域特征背记。但对学生而言,对我国一些较大尺度区域(如四大地理区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塔里木河流域、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基本环境特征,应在头脑中适当建立相关表象。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7

1.运用地图,建立空间概念,学会空间定位。

区域空间定位的一般方法如下:①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在识记时将轮廓赋予某种熟悉的形象,如黑龙江似天鹅、湖北似大盖帽,意大利似长筒靴,等等。②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如美国本土主体经纬度为西经75°至西经120°、北纬30°至北纬49°,西邻太平洋,东邻大西洋。③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如某区域标有鲁尔河及埃森等,则该区域有可能是鲁尔工业区。注意构建中国和世界的“心理地图”;加强对重要国家、特征区域和重要地理事物的心理记忆。

2.运用综合的方法,归纳区域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水系、植被、土壤等方面归纳概括,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人口、工农业、交通通信、城市等方面归纳概括。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地理观察能力是对地理事象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各种地理能力的基础。观察是同学们思维的触角,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得越细致、越全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深入,思维就越活跃。因此,地理观察力在地理智力结构中起着纽带的作用。

一个人地理观察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其中,地理感性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对观察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图所包含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同样篇幅的文字记载量,地图对地理事象的定性、定量、定位、定向、定型等五大方面的功能表现出较高的精确度,它还展示了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变化规律。可见,地图语言的内容最精炼,表达最直观,使同学们容易辨认、判断、理解和记忆。原因是图像系统比文字系统更形象、更直观。实验证明,同一地理信息,用语言描述传递,需2.8秒,用素描图像传递,需1.5秒;用彩色图像传递,只需0.9秒。可见,在同一时空,大家对地理事物的感知和有效反应差别较大,对清晰、形象、鲜明的图像系统反应灵敏,兴趣浓厚。

4.重挖掘,抓联系。

综合性是地理学的特征之一。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改变,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区域地理教学一定要抓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要素的内在联系,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不断“派生”新的知识。研究区域,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个思路:将任何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状况或变化引入下图中,用以解释和探讨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成因联系,综合分析的结果必然得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再联系人类活动,人类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植被、水域、土壤等),进而影响其他要素的思路继续深入探讨。这样思维线索的深刻意义是帮助学生解决任何一个区域的实际问题,从而渗透有用地理的学习理念。

5.利用案例教学。

5.1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于1870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从而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5.2地理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目前主要见于高中地理新教材,它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直观形象的典型案例,供师生使用。此外,高中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正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加快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和使用。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作用。

5.2.1便于理解知识

采用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

5.2.2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地理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有助于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巩固,有利于地理学习的内化。

6.树立区域整体性思想。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特别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一。它为认识区域总体特征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等要素构成的,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理学十分重视在区域内把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在一起研究,力求从整体中观察事物的特性,从各种事象相互关联中把握整体属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从地理要素之间、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综合性。

7.讲练结合。

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赶进度,因而每节课老师都把内容安排得满满的,直到下课铃响,老师还意犹未尽,恨不得再拖堂几分钟。老师这样做的心意是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好心不一定就能办好事,学生长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慢慢地就离不开老师的“教”,离开了老师便不会“走路”,能力也就退化了。洋思中学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应适当穿插一些经典的高考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这样做的目的,重点不是教会学生解这些题,而是在解题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探寻解题思维方式或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感悟高考试题,知道高考是怎么在考,从而把握高考的方向,树立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白令海峡.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8

狭义的样例,是指具有详细解答步骤的事物或例题,包括对问题的陈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问题的答案.作为样例的例题,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领悟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技能.正确的样例及其学习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由此,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例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高中选用率接近50%的理科物理主流教材《物理:原理和问题》2005年的最新版本的例题有值得借鉴的特点.

1展现问题解决过程,突出表征和监控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过程包括表征问题、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这四步.美国教材例题中的分析概括问题包括表征问题和设计解题计划,求解未知量对应执行解题计划,验证答案对应监控.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淡化了表征问题这一重要环节,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也没有出现监控这一环节.借鉴美国教材的这一特点,对“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中的例题进行优化实践.

案例1假设你的质量为75kg,且你正站在放置于电梯的磅秤上.电梯从静止开始,以2m/s2的加速度向上运行了2s后,在这个加速的过程中,磅秤的读数是多大?

分析问题如图1所示.

验证答案符号否有意义?正号与坐标系上显示的一致.数值是否合理?电梯加速上升时.

通过教学实践,把例题的学习指导流程归纳如图2所示.

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步骤,习得程序性知识.例题对计算结果再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置于一种自我监控的过程中,这样会让物理思想方法浸润其中,不仅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反省认知水平.

2系统介绍解题策略,展示操作性步骤

美国教材系统介绍了解题策略,解题策略被描述为一系列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步骤,并且通过例题展示给学生.在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物理问题的解题策略及其蕴涵的思想方法属于认知策略的范畴.而认知策略是程序性知识的一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考虑执行这一程序所需的外显规则,并练习广泛地使用这些外显规则,最后会高度综合和协调地以高速、准确、自动、内隐地使用这些规则.

案例2在上述案例1中,系统介绍解决此类问题的可操作性策略.

解题策略求解有关力和运动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解题策略.

(1)仔细审题,作出受力分析图.

(2)选择研究的对象,选取一个坐标系.

(3)确定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量是未知量.

(4)画出运动示意图,指出加速度的方向,标出合力的方向.

(5)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求解.

(6)验证答案,看看它们是否合理.

案例3一根质量为22kg,高出地面13.3m的大树枝下落到离地6m的屋顶上.忽略空气阻力,求树枝落到屋顶时的速率是多少?

解题策略求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题目时,可以采用以下解题策略:

(1)仔细审题,选择研究的系统.

(2)画出受力分析图.

(3)判断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4)写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的表达式.

(5)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

(6)验证答案.看看它们是否合理.

实践中发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虑执行这些步骤.学生经过适当的练习后,可以把这些步骤联结起来.再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可以高度综合和协调地使用这些步骤并迁移到解决其他问题情境中.

3设置相似问题情境,保持例题与习题统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以命题表征的概括性命题知识向以产生式表征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转化的关键条件,是规则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和运用.在知识转化和应用阶段题型或情境的变化,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熟?解决问题的技能.值得指出的是在概念和规则习得的最初阶段,宜设置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进行练习,练习课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同一性.

案例4二维空间中的库仑定律.已知小球a所带的电荷量为+6.0μC,小球B所带的电荷量为-3.0μC,B球位于a球右方4.0cm处.

(1)求B球对a球的作用力.

(2)如果所带电荷量为+1.5μC的第三个小球C加入该系统,它位于a球的正下方3.0cm处,求此时a球受到的静电力.

相应的习题:

(1)在例题1(即本文中的美国教材例题)中,如果B球所带电荷量为+3.0μC.试作出示意图,计算a球受到的静电力.

(2)a球位于原点,所带的电荷量为+2.0×10-6C.B球位于x轴上的+0.60m处,所带的电荷量是-3.6×10-6C.C球位于x轴上的+0.80m处,所带的电荷量是+4.0×10-6C.试确定作用在a球上的静电力.

人教版教材在课后的问题与练习中也给出了相应的习题.但是,美国教材的习题与原来的例题之间的情境更为相似,即在例题与习题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同一性,这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习得解题策略.

4从新手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成为专家

广义的专家是在某个领域或方面有专长的人,狭义的是指对某种学术、技能有特长的人.心理学研究给出了专家与新手的问题解决的特征,如表1所示.

从专家与新手的问题解决的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教材更好地体现了专家的问题解决的特征.美国教材花费了不少笔墨对问题进行表征,在解题策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监控问题解决的过程.但是人教版教材的问题策略?鹊牟街琛⑺承蛟诒嘈瓷暇褪迪至俗远?化,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在例题、习题教学中,可以借鉴美国教材,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重视问题的表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解题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

案例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例1有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两段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m和64m,连续相等的时间为4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

例2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该公路每隔15m安置一个路标,汽车依次通过路标aBC,汽车通过aB两相邻路标用了2s,通过BC两路标用了3s,求汽车通过a、B、C三个路标时的速度.

例3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两段长分别为x1、x2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学生解答之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例3更本质,它归纳了例1和例2.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从单位上对例3的计算结果:a=2(x2t1-x1t2)t1t2(t1+t2)进行验证,学生发现计算结果的单位正好就是m/s2,计算结果从单位上是合理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监控,有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此类运动学问题的解题策略.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式教学;学习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生动概括,是教师教学策略理念实施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进行有效锻炼的重要“舞台”。传统问题教学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不注重数学问题的典型性和功能性,致使所设问题体现不出教学目标要求,问题教学活动达不到设定的预期目标。而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纲要指出,要凸显问题教学的典型特征,设置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典型具体的数学问题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典型案例解答中,使其学习素养和学习技能得到提升。近年来,本人在高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中,就如何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开展了有效问题教学活动,进行了尝试和探究,现进行简要论述。

一、问题案例设置要体现精准性,深刻反映教学目标要求

数学问题案例的设置要渗透教材的目标要求,要贯穿能力的培养要求,要反映教师的教学意图。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案例过程中,不能不经甄别、加工和创新,而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领会教学要求,把准教学重难点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出贴近教学纲要,反映教者意图,体现教学理念的数学问题案例。

比如,在“平面向量”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数学问题案例的典型性和经典性特征,根据该知识点的“加强向量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明确研究向量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向量法的思想实质”目标要求,同时,抓住“重点是向量的概念、运算及坐标表示,向量共线的条件及其坐标表示,向量垂直的条件及其坐标表示;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等教学重难点提示,在创新、“加工”现有问题案例基础上,设置出“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向西行驶了100公里,到达B地,可以用向量a表示,那么从B地出发到达a地应如何表示”的问题案例。这样,所设置的问题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教材的目标要求,更加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意图。

二、问题案例解答要体现能力性,能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众所周知,问题解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锻炼、实践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案例式问题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将解答问题的过程演变成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题分析、思考、解答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问题:已知tan2θ=-2,π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能力发展”理念,将解答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在解答该问题活动过程中发现,解题目标中含有角、θ+。因此,可以向θ角的方向转化,以便出现tanθ,从而求解。加之该问题条件中有tan2θ=-2这一条件关系,因此,可向tanθ方向转化,这样,就能够消除解题目标与解题条件之间的差异。其解题过程如下。

原式===,由tan2θ==-2,解得tanθ=-或tanθ=,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向学生指出,该问题解题的重点在于做好差异分析。因为,在实际问题解答中,有时需要从条件和解题目标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分析,这种相向而行的思维方式,可以快速连接解题的思维线路。

三、问题案例教学要体现思想性,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思想

问题:已知函数f(x)=x2-(m+1)x+m(m∈R),若tana,tanB是方程f(x)+4=0的两个实根,a、B是锐角三角形aBC的两个内角,求证:m≥5。

证明:f(x)+4=0即x2-(m+1)x+m+4=0.依题意:=(m+1)2-4(m+4)≥0tana+tanB=m+1>0tana·tanB=m+4>0,又a、B锐角为三角形内两内角,0m+4>0>0,m≥5

上述问题案例是关于函数章节的一道综合性数学问题案例,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案例过程中,求证m的取值范围时,运用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这时,教师向学生指出:“解答该问题案例时,要深挖题意,做到题意条件都明确,隐性条件要注意,列式要周到,不遗漏。”

通过上述问题解答过程可以发现,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数学问题的思想性,利用数学问题解题策略的规律性和方法性特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和思想。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典型性的数学问题案例,进行专题性训练,实现学生解题数学思想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案例教学的特征篇10

关键词:photoshop;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10-0177-01

photoshop是一个艺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其工具繁多、内容丰富,具有丰富多彩的图片效果。对这门课的教学虽然生动活泼,但提高教学效果却很难。特别是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个人审美、兴趣等方面的素质存在差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每一位计算机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必须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在photoshop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就是结合教学目标的实际需求,通过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已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的理念不是传授客观知识,而是通过教师对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演示,调动学生对案例中提供的问题进行思考,各抒己见、参加讨论,从而对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潜能进行挖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对案例的研究分析中积累经验,同时强化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的独立研究分析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指导、传授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引导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意识;同时也在同学的讨论、交流中深化了对知识的学习。

二、案例教学在pS教学中的实践

本文所设计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演示案例、上机指导、作业评价。下面就结合一次教学实践,选用photoshop中的“自由变换工具”与“选框工具”的使用为例,介绍在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本案例主要为了学习photoshop的“自由变换工具”与“选框工具”的使用。现行的教材中虽然也包括这类工具的使用实例,但大部分实例都只是针对某一个工具,整体性缺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按照课本的步骤,使用课本配套光盘的素材,完成一样的图片制作。但如果将这些工具都整合在某个具体实例中,学生往往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突破课本实例的局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演示案例。案例演示是案例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案例演示要遵循展示案例、分析案例、演示案例循序进行。

首先根据本次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几幅精编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并且让学生找出这些图片的特点,然后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先在组内讨论,讨论结束后选代表发言,说出自己发现的图片的特征。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图片特征:或图像大小根据情况改变、或由多幅图像组成等。

在学生所研究出的图片特征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寻找其它特点。通过适当的提示,学生会找出例如图像叠放顺序等其他特点,对于图像叠加的图像,教师需要使用“选框工具”单独选出所需的图像,然后对学生找出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作品设计所具备的特点。然后教师需要演示使用“变换工具”图像大小进行变形,需要提醒的是,在某些图像整合时,要注意不同角度与颜色的匹配下,光源照射的明暗程度;要通过图层功能的使用来完成对图像叠放顺序的控制。在某些无法单独使用“选框工具”完成需要图像部分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使用文字或画笔等工具进行修饰。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了解图片的特征之后,教师将继续演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并且在演示的同时需要提醒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二)上机指导。在案例演示结束之后,教师就应该安排上机操作。首先需要进行案例讲解与上机演示,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案例的设计过程,从而可以进一步掌握各类工具的应用方法与使用技巧,并产生进行自主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在上机实验中,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作业评价。作业评价也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作业评价中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改进,为将来学习的创新打下基础。案例作业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首先,在案例展示的时候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并且各小组选择代表对操作课中设计的图片进行点评。案例完成之后,每个小组制定代表发言,对所在组的作品进行介绍,并且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主观评价,既要包括作品的长处,还要包括作品的缺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积极参加,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要对别人发言进行客观接受,从他人发言中提炼合理因素,从而提高交流水平。

然后,教师针对每组发言进行总结。教师在评价总结时,需要对学生意见充分重视,首先应该充分肯定不同见解的合理性,并且对意见中的不足地方提出建议与意见,引导学生补充思考,对于photoshop此类实践性课程,本来就很少存在着“标准答案”。教师完成总结性评价之后,再组织学生总结在案例准备、实际演练、小组讨论以及相互发言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能把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为主”的模式,在激励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将学生被动听的教学转变为学生踊跃参与教学、进行思考的开放性教学,并且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深化了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案例教学法运用到photoshop教学中,还可以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培养,学生可以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上进心与学习能力,开发了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在photoshop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案例教学将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案例教学的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2]马月进.“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o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