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7:57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1

稻草乐

盐官镇中心幼儿园吴晓娟大背景:

稻草在我们农村是取之不尽的,在我们孩提时代就有许多玩具就是用稻草来做的,并且都有是自己动手做的。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玩价格昂贵的现成的玩具,很少有自己制作,这些玩具可能阻碍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孩子的动手能力。而稻草玩具即可以让孩子动手制作,还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会给孩子一种成功的喜悦,并且这些玩具还会有一不同的玩法,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玩的兴趣。因此通过一次次的活动目的一是为了让孩子享受自己制作的快乐,其二就是为了提高幼儿基本动作的协调发展。其三就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加喜爱我们的大自然,喜欢我们农村的一草一木。

活动设计:稻草游乐城

活动目标:

1、体验玩稻草玩具带来的乡土情趣。

2、通过玩稻草玩具,练习多种跳(双脚跳、单脚跳、夹物跳,跨跳)的技能,掌握跨跳的基本方法。

准备:

草球,草梯、草圈、草网、草垫、草筐

图谱:单脚跳、跨跳、夹物跳

游戏场地布置:

草梯草绳草圈

投掷草筐

爬网草垫

过程:

一、引题、准备活动

今天,吴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特别的游乐城玩,好吗?我们出发吧

切段分队走成四路纵队。

游乐城里有些什么好玩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做一做吧。

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踏水筒、开碰碰车、溜冰、划船、玩具汽车、骑马。

(分析:从准备活动的设计,创编了和游乐城有关的动作,让孩子在活动中回忆体验在游乐城的玩耍的快乐。更激好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鱼贯式玩稻草玩具

1、这个游乐城里还有许多好玩的特色玩具,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都又有些什么玩具呀?用什么来做?

幼儿:有草梯、草圈、草绳;

3、你觉得这些玩具可以怎么玩?

幼儿1可以跳、走。

幼儿2可以爬、单脚跳

幼儿3:草圈可以转

——————

4、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幼儿鱼贯式的进行活动)

(分析:幼儿对这些玩具很熟悉,在区域活动中他们自已制作过,更能激发孩子玩的欲/:请记住我站域名/望,通过第一次的尝试,幼儿会想出各种玩法,而且这种鱼贯式的练习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规则,为后面的游戏打下了基础。)

三、按图示要求进行游戏,练习:夹物跳、单脚跳、跨跳

每个区出现图谱

咦,游乐城里有有新规定了是什么呀?

这些图是什么意思?

幼儿1:脚上夹一个球跳过去。

幼儿2:边示范边说“第二张图让我们一个脚跳?

师:一个脚跳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好听的词来说呢?

幼儿:单脚跳。

请幼儿讲述每张图的意思。了解每个区的活动规则。

幼儿选择区域并按图示要求进行活动

小结反馈:1、你是怎么玩的?幼儿讲解示范。

(略)

3、跳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幼儿1、我夹的球经常要掉的?

师: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幼儿:你把球放在两只脚中间,膝盖那里就不会掉了。

幼儿:我跨绳子的时候经常要绊倒的?

这时有好多小朋友都有相同的问题。

师:那我们请能跳过去的小朋友来告诉我们吧,让他们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大班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图示的功能远比教师的口头讲述好得多,它可以随时提醒幼儿玩的规则,让孩子更能按要求进行活动。况且识图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性的。在活动中教师还注重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始终站在后,不是急于帮幼儿解决问题,而是让幼儿互相解决问题,幼儿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学习跨跳的动作技能

1、刚才吴老师看到小朋友都在玩跨草绳的游戏,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跨过去的?

请幼儿示范并讲述跨跳的动作要领。(先要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2、提出问题:怎样让自己能够跨跳得更高(蹬地的时候要用力)

幼儿:脚要用力,那样就会跳得更高

幼儿:跳的时候要先跑,才能跳得高。

有的小朋友落地的时候会摔跤,怎么样让自己跳过去后会稳稳的站住呢?

(幼儿无语)

师:小朋友碰到难题了,老师教你们一个好方法,我们落地的时候脚尖先落地,腿要稍微弯一下这样就不会摔倒了,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幼儿一起练习跳起后落地的动作。

3、师小结跨跳的动作方法:跨跳的时候先要助跑,跑到绳前的时候一个脚用力蹬地,使自己跳起来,然后一个脚先跨过去后一个脚跟着也跨过去,落地的时候脚尖先落地、屈膝,保持平衡。

5、幼儿分组练习跨跳的动作。

师交代要求:小朋友跳的时候要注意安全,要一个一个排好队,每组商量好从哪一面开始跳,跳好了后从边上返回再重新跳,你可以先跳一跳低的一面,能跳过了可以跳一跳高的一面,你们这一组都能跳过这个高度,你还可以再把草绳放高一点。

6、小结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幼儿碰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教师适时的站出来,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那时孩子有一种迫切想学的愿望,这时的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在材料的准备上还体现了层次性,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锻炼,但也是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发现胆小的幼儿,通过老师和幼儿的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幼儿园克服胆怯心理。这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五、游戏:极速跳跳跳

游乐城里还有一个大型的游戏我们还没去呢?一起去看看吧。

师交代游戏方法:爬过草绳网,跳过草梯,跨过草绳,双脚跳过草圈,最后把草球投进草筐。

师提出过网的要求:用什么方法能够从草绳下过去,而且不碰到草绳?

幼儿:(幼儿示范动作)像叔叔爬电网一样。

幼儿:屁股不能厥起来。

幼儿:头不能抬高。

有的幼儿用手膝着地爬。

你们觉得用谁的方法能够又快又不碰到草绳爬过草绳网?

请一个小朋友示范游戏玩法。

师交代游戏要求:小朋友玩游戏时等前面一位小朋友返回时后面一位小朋友继续出发,看哪一组先把草球投完并看哪一组投进得多。

幼儿游戏。

(分析:活动中幼儿讨论的方法多次的运用,体现了孩子的主体性地位,也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很高,喝彩声此起彼伏,但没有忘记游戏规则。)

六、结束部分

1、评出游戏胜出的队。请每组一位小朋友去清点进球数。

2、听音乐按摩自己的双腿,

3、收拾游戏材料。

(分析: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仍要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培养了幼儿的劳动能力)

分析:

一、本土化活动器械大放光彩

项目

具体内容

适且班级与

利用形式

利用举例

班级

形式

自然资源

筛子

将筛子竖起来滚转;顶在头上练习平衡;幼儿趴在地上,筛子放在背上学小乌龟爬;奖筛子平放在地上,幼儿依次从筛子上跳过或从旁边绕过;一幼儿用纸棒当矛,另一幼儿用筛子当盾,模仿古代士兵作战,练习躲闪;筛子装上沙子,两幼儿一起筛沙子。

自然资源

蛇皮袋

1幼儿将身体套在蛇皮袋内,双手抓紧袋口,向前袋鼠跳,熟练后可多人并肩向同一方向跳;2幼儿将身体套在袋内,平躺于地上,双手抓紧袋口侧身滚;3幼儿将身体套在袋内,平躺于地毯上,双手抓紧袋口,依靠腰部力量向前移动;4在蛇皮袋内塞满稻草,扎紧袋口悬挂在树干上当拳击袋,让幼儿击打;5将少量黄沙置于袋内,让幼儿抓紧袋口拖着走。

自然资源

扁担

1、担平放在地面上成一条直线,幼儿从上面踩过去;2干扁担拼摆成各种图形,幼儿玩跳格子的游戏;3若干扁担平等置于地上,幼儿依次从上面跳过去;4幼儿分别握住两根扁担的两头蹲下,并反复将扁担分并拢,另一幼儿在中间双脚相应跳跃;5儿用扁担学习扛枪、打靶、刺杀、骑马等动作。

自然资源

稻草

草梯:跳格子、越障碍走、开火车、抓小鱼、平衡练习。

草盘:投掷练习、平衡练习、跳跃练习,过水洼。

草辫:揪尾巴、骑马。

草球:射门、抛接球、投篮。

草圈:套圈、滚圈、转圈。

草棒:接力游戏、投掷游戏、做器械操。

草轿:抬花轿游戏

草人:扎稻草人、给稻草人穿衣、扎辫等。

从上面的表可以证明,在农村幼儿园的活动器械缺少已不再是问题,教师们可以充分挖掘我们身边的一些废旧材料,让它们再现利用价值,成为我们孩子手中宝。并且它还能体现一物多玩,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一)、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儿童伙伴的角色参与其中的。在瑞吉欧的幼儿教育体系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权威人物,而是儿童的合作伙伴,是“更有能力的其他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而互动的内容就是儿童的活动本身。教师全身心投入幼儿的活动,把自己看作是幼儿集体中的一员,他们惊奇着儿童的惊奇,体验着儿童的体验,“教师和儿童的心智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他们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中。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

二)、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激励者

儿童有很大的自主性,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自主进行各种活动,但教师会适时介入儿童的活动,给他们提供指导,支持他们,激励他们。教师的介入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资源。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适时介入儿童活动。教师密切关注儿童的活动,他们认为当儿童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方案活动时,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疑问,这些问题和疑问会阻止儿童继续前进,从而构成一些认知“结”,这是教师介入的关键时刻。教师的角色就是鉴别这些认知“结”,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疑问。问题和疑问找出后,教师的任务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帮助儿童聚焦于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通过幼儿自主的讨论和经验寻求答案,在他们看来教师的目的不是使问题变得容易、顺畅,加速学习进程,而是通过使问题更加复杂、更具吸引力而激励学习,这样就使教师成为儿童学习的激励者、支持者和指导者。

三、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

在每一个活动中教师都应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包括: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更应让幼儿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幼儿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重任。

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是一个包括教育专家、美术室工作人员、家长、社区工作者和儿童等各种角色在内的统一体,其中教师角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多年来,它一直是瑞吉欧人关注的重要话题,经过多年的探讨、思考和实践,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教师角色理念,包括倾听者、合作者、伙伴,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激励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瑞吉欧的这些教师角色的理念与我们正在进行的学前创造教育非常吻合,本文从学前创造教育的角度来探讨瑞吉欧的教师角色。

一、活动的参与者和伙伴

在瑞吉欧幼儿教育中,倾听者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角色,他们把“倾听”儿童放在教师角色的中心地位。“倾听”的意思是教师要“努力追随儿童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并加入其中”,去认真倾听儿童的语言、观察其行为,理解儿童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同时,教师要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一种观察记录(documentation),这种观察记录将成为教师、家长和儿童共享的资源,成为教师了解认识儿童并与儿童一起制订活动策略的依据。在瑞吉欧,教师总是寻找机会倾听儿童的谈话、记录谈话,并认真对待这些谈话。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只是简单地去听、去记录,而是努力理解儿童语言背后所蕴涵的真实意义。倾听者角色表达了教师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向儿童传达了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信任、理解和欣赏。儿童也从“倾听”中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从而更加自信、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加入教师所组织的活动中去,这样,“倾听”既丰富了倾听者,又丰富了讲话者。

在瑞吉欧,幼儿教师和儿童的关系是通过儿童的方案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方案活动是基于儿童兴趣的由儿童群体来进行的关于某个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是瑞吉欧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它包括设计主题、编制主题网络、实地考察、儿童作品的展出等。在方案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以使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形成了教师的参与者和伙伴角色。

在方案活动的开始,为了确定小组活动或全班活动的主题,教师组织儿童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倾听儿童谈话、意见和儿童之间的评论,并将这一切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记录返回给小组或全班,让儿童对自己的或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以期更深的理解,从而产生一个“智力火花”,继续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儿童感兴趣的主题,作为小组活动或全班活动的基础。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儿童寻找一个想法(idea),并把它形成可以验证的假设,可以进行的经验比较或可以被尝试的一种观点,这对确定主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随着方案活动的进行,教师和儿童共同思考、探讨、学习、研究和计划一些可能的方式,以便能借助某些材料、活动、参观、使用工具等,使主题方案更加详细,并拓宽主题内涵。在方案活动结束时,教师同儿童一起将儿童的作品诸如绘画、手工、雕塑等等展示出来,与儿童、家长、社区成员以及前来参观的人员共享。

在整个方案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以儿童伙伴的角色参与其中的。在瑞吉欧的幼儿教育体系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权威人物,而是儿童的合作伙伴,是“更有能力的其他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而互动的内容就是儿童的活动本身。教师全身心投入幼儿的活动,把自己看作是幼儿集体中的一员,他们惊奇着儿童的惊奇,体验着儿童的体验,“教师和儿童的心智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上汇合,他们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中。这样的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①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哺育滋润着儿童的心灵。

倾听者、合作者和伙伴的教师角色,体现了瑞吉欧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围绕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而展开的。从学前创造教育角度来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这是营造有利于学前创造教育积极的精神环境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实施学前创造教育需要恰当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这两种环境中,精神环境是关键因素,只有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才有利于形成幼儿的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等动力特征,有利于形成幼儿的创造性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而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的标志便是能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的核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幼儿园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幼儿应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给他们自由和自主,②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精神环境的关键。因此,为了营造有利于学前创造教育的积极的精神环境,幼儿教师的角色应是倾听者、参与者和伙伴,这是学前创造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二、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激励者

在瑞吉欧的方案活动中,儿童有很大的自主性,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自主进行各种活动,但教师会适时介入儿童的活动,给他们提供指导,支持他们,激励他们。教师的介入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资源。在确定方案活动主题时的谈话和讨论中,当儿童的话题不能进行下去时,教师就会介入其中,以一种更清晰、更强调的语言,向儿童解释说明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帮助儿童揭示他们的理解和问题,鼓励他们继续进行谈话和讨论。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适当加入儿童的谈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儿童需要成人的支持,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支持,儿童会失去原有的动力和兴趣,从而使一个有意义的讨论终止。

在方案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适时介入儿童活动。教师密切关注儿童的活动,他们认为当儿童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方案活动时,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疑问,这些问题和疑问会阻止儿童继续前进,从而构成一些认知“结”,这是教师介入的关键时刻。教师的角色就是鉴别这些认知“结”,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疑问。问题和疑问找出后,教师的任务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帮助儿童聚焦于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形成假设。在他们看来教师的目的不是使问题变得容易、顺畅,加速学习进程,而是通过使问题更加复杂、更具吸引力而激励学习,这样就使教师成为儿童学习的激励者、支持者和指导者。

瑞吉欧的指导者、引导者和激励者的教师角色,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均为主体。教学活动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是适时介入活动,给幼儿以指导、激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前进的策略,而不是一切包办,加速学习过程;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激励下会增强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这种双主体的教学过程与学前创造教育的教学过程观是完全一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这些角色非常有利于学前创造教育的实施。我们知道,学前创造教育的教学过程理念一改传统的教学过程观,变“特殊认识过程”为“交往活动过程”,形成了主体──中介──主体的双主体模式,师生均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教师的任务是创造性地激励、引导、指导幼儿,给幼儿以前进的动力,鼓励他们,支持他们,这是幼儿主体性发挥必不可少的,教师的主体性也正是体现于此。双主体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提高。因此,教师的指导者、引导者和激励者角色是学前创造教育的教学过程观对教师的要求。

三、教师是研究者和学习者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2

案例描述:

第一,随音乐《我上幼儿园》走进场,幼儿坐到座位上。教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唱着歌去幼儿园吧!”(音乐起,师带领幼儿走进场,让幼儿自己挑座位坐好。)

第二,导入。教师:“我们已经来到幼儿园了,你们爱干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幼儿把话说完整。)幼儿1说:“我爱玩积木。”幼儿2说:“我爱玩滑滑梯。”幼儿3说:“我爱唱歌。”

第三,观看课件学习儿歌。①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爱玩积木,有的小朋友说爱玩滑滑梯,还有的小朋友爱唱歌。那今天老师请来了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爱做什么呢?”②播放课件。(过程中请幼儿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③教师:“刚才你们看到了谁呀?他们爱做什么呀?”幼儿1说:“我看到了小鱼,在游泳。”(根据幼儿讲述,老师播放小鱼那部分的课件,引导幼儿正确讲述画面的内容:小鱼爱在水里游。)教师:“小鱼在水里是怎么游的啊?”(请个别幼儿表演。其余幼儿跟着老师边做动作边把这句话说完整。)幼儿2说:“我看到了小鸟,在飞。”(相同方法学习“小鸟爱在树上跳,小羊爱在地上跑,小朋友爱上幼儿园,唱歌跳舞真热闹。”)④教师:“你们看儿歌里的小朋友爱上幼儿园,那你们爱上幼儿园吗?你们来幼儿园会干什么呢?”幼儿1说:“我会搭积木。”幼儿2说:“我会画画。”幼儿3说:“我会唱歌。”⑤教师:“幼儿园里真好玩,小朋友都爱来我们幼儿园。老师就帮这首好听的儿歌取了一个名字叫‘小朋友爱上幼儿园’。”(幼儿跟着老师把名字说两遍。)

第四,师幼共同看课件朗诵儿歌。

第五,幼儿集体看课件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第六,请个别幼儿上台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第七,活动小结。①教师:“我看见小朋友们今天玩得真开心,看来你们是越来越爱我们的幼儿园了。那我们一起来唱《我爱我的幼儿园》吧!”(师幼一起随音乐唱一遍。)②教师:“你们唱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边唱边回自己的教室去吧!”(随着音乐,师幼一起排队离场。)

案例反思: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①激发对幼儿园的情感,使他们爱来幼儿园。②观察画面理解儿歌内容,较流利地念这首儿歌,并在动作表演中初步记住儿歌内容。③能发准“树”(shù)“跑”(pǎo)等音。活动中,活动的实施能够与教学设计内容相符合。

活动实施完之后,我发现本次活动的效果非常好,超出我的预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幼儿园、对语言活动的喜爱,同时也使我受到启发:如何使刚入学的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

1活动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现有经验和发展水平

本次活动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对于幼儿园的兴趣,而我班幼儿正好是处于刚上幼儿园的时段,正好符合这个特殊的时段。活动目标之二是让幼儿在动作表演中初步记住儿歌内容,这是符合幼儿还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的活动,还没有什么上课下课的概念,在这种前提下让幼儿去学会一首简单的儿歌的特殊情况。目标之三是发准个别字的音,这也符合刚入园的幼儿还没有学会标准普通话的情况。因此可以说本次活动内容围绕这三个目标而展开,正好是符合我班幼儿刚入园的各种情况。

2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

刚入园的幼儿有的较文静内向、有的活泼好动,要让这些性格差异很大的幼儿共同完成本次活动内容,就需要活动过程能够时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开始,我以音乐烘托气氛,让幼儿在欢快的气氛中使自己的心情愉快起来,能够以最好的状态来准备以后的环节。通过和幼儿谈话的形式让幼儿对话题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以课件形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课件播放对于幼儿来说就像在观看动画片,而动画片正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之一,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幼儿是全神贯注的,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去初步理解课件内容(即儿歌内容)。接着我还是以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去理解儿歌内容。但是一味的谈话形式时间一长也会导致幼儿的兴趣减少、注意力分散,因此在这个较长的谈话过程中,我还穿插了表演形式。如,“小鱼爱在水里游”,我问到:“小鱼在水里是怎样游的?谁来做动作呢?”幼儿表演了起来,有用两只手合在一起表示小鱼在水里游;“小鸟爱在树上跳”,幼儿就双手张开、跳来跳去……有了表演形式的加入,幼儿不仅兴趣更加提高了,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尤其是帮助了幼儿更好地记忆儿歌。在后来的环节中,我以朗诵形式、边表演边朗诵形式等带领幼儿巩固了对儿歌的记忆。

3活动中要多给予幼儿鼓励和表扬

刚入园的幼儿还保留着家里“小王子、小公主”的性格,比较的以自我为中心,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还是比较脆弱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每次都是以鼓励性的话语引导幼儿去倾听、去述说、去表演,在幼儿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有一点自己的表演时,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如:格格第一个上台表演后,虽然她非常紧张致使动作僵硬,但我还是表扬了她。而我却发现表扬了她之后,她的眼睛里迸发出了欣喜,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她的表现更加自然、活泼了。这就是鼓励和表扬的魅力。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3

1、学习看图示用正方形着小狗,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折纸示意图和教师的示范讲解,借助图示和相互学习从而掌握狗头的折法。

3、喜欢折纸活动体验折纸活动的兴趣活动重点:看懂示意图。

活动难点:看着示意图进行折纸。

活动准备:正方形纸人手一张,图纸示意图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方式导入

1、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粽子头,梅花脚,屁股挂把弯镰刀,黑白灰黄花皮袄,坐着反比站着高。((幼儿回答)师:谜底就是它——狗。(出示纸着狗头)

2、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种新的折纸方法,请小朋友看步骤图来折

二、带领幼儿看步骤图折纸

1、请幼儿看动画图示,让幼儿仔细观察第一步,请幼儿讲述。(正方形变成“倒三角形”)。

2、幼儿看第二、第三步骤图,请幼儿说一说,并请三名幼儿上台将第一、二、三步骤折出来。(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改正)

3、观看第四、第五步骤示意图,请幼儿讲解并示范折。

三、出示第一至第五示意图,请幼儿回忆并排好。

1、老师把折纸的每一步都画成了图画,请你将他们按照顺序排好。

2、再次观看动画。

四、幼儿练习,师个别指导给每张桌子上提供一套示意图,请幼儿相互学习折狗。

五、评价幼儿能在实物步骤图的引导下,折出完整的狗头。注意边和边整齐、折线平整。

延伸: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4

从高校的角度分析,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类课程偏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性、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高校招生人数增加过多,好多高校依然偏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授受。第二,高校教师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缺乏深入的了解。与活跃的幼儿园教育改革相比,高校的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有些高校教师不熟悉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全貌,对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进展了解甚少;有不少高校教师没有幼儿园工作经历与体验,他们对幼儿园的了解仅限于书本或有限的幼儿园观摩经历。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容易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脱节。第三,高校与幼儿园之间没有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与幼儿园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的质量。他们与幼儿园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幼儿园作为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的基地。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高校与幼儿园的关系依然处于松散状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从幼儿园的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工作中,幼儿园似乎处于“局外人”的地位。作为高校的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只负责安排教育见实习活动。幼儿园对自己在职前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有幼儿园教师把指导教育见实习的任务当做额外负担。他们认为,准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限、专业能力较差,由这些人带班会扰乱正常的班级秩序,会给幼儿园的常规管理带来麻烦。此外,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园单向付出的时候居多,高校没有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多少实质性的援助。这种单向合作关系使得幼儿园并未真正参与到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来。在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准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的实际状况知之甚少。即使小时候上过幼儿园,但能记住的信息对于他们理解教育理论的作用很小。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经验必须来自幼儿园一线。如果没有机会经常到幼儿园观察,缺少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了解和思考,那么,他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就难以内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准幼儿教师必须经常到幼儿园去,必须将幼儿园作为学习的现场,在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观摩、感受、体验和实践。因此,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幼儿园必须“在场”。高校与幼儿园要突破多年来互相疏离的状态,在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目标引导下携手合作。

二、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实践

转向自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四大教育支柱之后,“学会做事”、“能力为重”不仅成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点,而且成为世界各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就明确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1年9月开始执行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多年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观念与幼儿教育实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推动着我国幼儿园课程发生范式转换,从以‘教’为中心的课程向着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变化”。随着幼儿园课程范式的转换,对幼儿教师能力的要求也从“吃透教材、预成教案、讲授知识”转向“吃透幼儿、创设环境、与幼儿对话”。这种转变要求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根据社会和幼儿园教育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处理好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关系,重视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准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专业人员,准幼儿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要获得两类知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属于一般原理,学习者可以通过理论课程学习或自主性阅读获得。“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知识理解和内化后带有个人特色的认知,多是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累积而成”,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自己对实践经验的反思而形成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着主导作用。实践性知识与教师的专业能力之间有着很大的相关,两者具有共同之处:第一,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任务相联系,学习者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教育情境才能领会其实质。第二,都要通过学习者的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对于准幼儿教师来说,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体验式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情境。“U-K”专业实践共同体可以为准幼儿教师提供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情境,展现真实的幼儿园教育现场,使他们获得真实的体验,为他们习得实践性知识、形成专业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探索

“U-K”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成员有幼儿园教师、高校教师和学生,他们都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每个人都在共同参与的专业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U-K”专业实践共同体把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统一起来,关注共同体成员的心灵世界,以引领准幼儿教师的成长为核心,同时促进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签订共建协议,构建合作保障

“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高校与幼儿园双向互惠、深度合作的产物。他们共同承担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双方可以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职责和义务。高校应当选派本校教师为幼儿园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与幼儿园合作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利用本校专业教师的资源优势,为幼儿园师生和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咨询与心理服务。幼儿园应该接受师范生进行教育见实习活动,为师范生推荐指导教师,确保教育见实习的质量;为高校推荐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与高校共同开发教师教育课程;接受高校教师参加本园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其开展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为高校提供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案例。通过合作协议的规定,对双方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约束,确保双方能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研互动的基础上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将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真正统一起来。

(二)协商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

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当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实践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与共同体中的专家型幼儿教师共同研讨,确立适宜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共建的过程中,高校还可以与幼儿园合作,共同开发教师教育课程和教材。来自幼儿园一线的教师,拥有大量的幼儿园教育经验和鲜活的教育案例,他们的加盟有助于纠正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中偏重理论的倾向,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贴近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要,为幼儿园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换一个角度看,高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要,能够尽快进入专业的工作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三)改革教学方式,在反思中成长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5

关键词:幼儿球类游戏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49-01

幼儿园的球类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准备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指教师在开展球类游戏中将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1在球类游戏教学中开展案例研究的内容

1.1幼儿喜爱的球类游戏活动类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生理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精心选择适合我园实际条件的球类,如抛接球、滚球、踢球、拍球、打球等,经过实践探索,发现幼儿在球类游戏类型选择上的差异,并及时记录和统计观察结果。

1.2对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有效的指导

观察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积极对幼儿球类游戏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和指导、投入到实践中进行不断检验和调整,挖掘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方案,培养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

1.3对幼儿的球类游戏情况进行记录

在开展幼儿的球类游戏时,教师可以将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事例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能对幼儿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来提高幼儿玩球的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在球类游戏教学中开展案例研究的意义

在开展幼儿园球类游戏时,它已经不止是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在球类游戏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另一种间接指导。

2.1开展球类游戏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实施球类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幼儿提高与发展的过程。它是技能技巧要求较高的游戏,要求掌握各种球类的运动技能,其中手眼协调更是关键,它也有着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让幼儿在扮演角色、同伴交往等活动中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如:自信心、快乐、大胆、荣誉感、合作等,从而进一步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得到健康的发展。

2.2利用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注重引导、有效指导、及时肯定,增强幼儿参与球类游戏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仔细观察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情况,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能够挖掘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方案。在幼儿球类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出现问题,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但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是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引导他们游戏,让他们体会自己探索发现的乐趣,让教师的游戏指导成为解决矛盾、提高游戏水平的阶梯。在球类游戏中,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幼儿也是非常有用的,在活我们要注重对幼儿能力的肯定,激励他们的进步和兴趣。

2.3真实客观的记录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球类游戏进行案例的研究,把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学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要针对每个案例而言的,因此必须在球类游戏的观察中将真实的行为记录下来,在分析中要以真实的例子作为依据,记录时要原汁原味,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推断。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3如何正确开展球类游戏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在球类游戏中进行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游戏的另一种间接指导,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尽快提高幼儿的球类水平。

3.1提供丰富的材料,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球类游戏内容

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材料作为辅助,来激发他们对于球类活动的兴趣。在选择辅助材料时,材料要丰富具有吸引力,能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要多元、操作方便、耐玩实用的原则。我们相继开展了各类球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呼啦圈、平衡木、梅花桩、椅子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与这些材料进行互动,激发幼儿探索新游戏的欲望,以及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对球类游戏的掌握能力。

3.2细心观察,随机介入,有效地指导

在幼儿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非常重要,可以寻找出最适合幼儿的球类游戏活动内容,培养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可以帮助幼儿提高他们游戏的能力。观察主要是看活动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材料是否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幼儿在活动中是否遇到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对幼儿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在对幼儿指导的过程中,不需要单纯的灌输,而是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探索出方法。

3.3正面评价幼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不能快速的掌握各种技能,但教师还需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进行正面的教育,促进每位幼儿都树立自信心。在活动中多说说“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加油”,消除他们的挫败感,保持活动的积极性。

3.4真实客观的记录幼儿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

在幼儿活动过后,我会在球类游戏的观察中将真实的行为记录下来,在分析中以真实的例子作为依据,记录时原汁原味,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推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球类游戏的案例研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6

因此,园本研修成为我园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内驱力,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园本教研;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8—0164—02

“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开展以来,在项目组以及我们齐齐哈尔市、区教研室领导的关怀鼓励下,在园领导“以人为本、以园为本,以园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教师成长促幼儿园发展”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幼稚单一到逐步成熟多样的历炼与蜕变。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研机制,构建发展共同体

我园根据幼儿园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建立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强化研修的职能作用,对园本教研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构建三级教研网络和四级培训、分层体系,加强教研管理长效机制

1、设立教研三级管理网络:

第一级:以园长为核心的教研活动领导小组。园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和完善教研工作的保障机制,促进和评价幼儿园教研工作。

第二级:以教研主任、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活动研究小组。在教学园长的具体指导下,全面指导园内教研工作的开展;由教研组长负责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保障每次教研活动的具体落实。

第三级:全体教研组的教师团队。教师是幼儿园具体教研活动的执行者。

四级培训与分层体系:建立省、市、区、园本四级循环的“多层面、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培训以“学习—实践—反思—重构”为主线,注重教师成长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注重教师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根据教师的兴趣、需要、个体差异,实施优化组合、自主管理和分工合作,将教师教师研究团队分为资源共享层、专题共研层、互补并进层、同步共赢层等多层次的教研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的积极性。既能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优势进行专业的引领,又能有针对性的共同研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使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建立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完善科学的教研管理

我园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规范了教研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了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园本教研制度建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针对教师的制度:a、自主学习制度;B、自我反思制度。

2.针对教师群体的制度:a、园本培训制度;B、园本教研工作制度;C、教学反思制度;D集体备课制度;e、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制度;F、随机听课制度;G、考核制度;H、教研考勤制度;i、对话交流制度;J、教育活动评价制度;K、园本研究成果奖励制度。

3.针对课题研究的制度:a、科研例会制度;B、科研成果交流总结制度。

以上的各种教研制度,确保了幼儿园教研工作的有序进行,激励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成长。

(三)营造教研文化氛围,构建研究型、发展型的教研团队

幼儿教师工作琐碎,为了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中得到精神的愉悦,我园精心为教师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努力营造开放、自主、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氛围,灵活的运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说课评课、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总结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二、创新多元化的研修方式,提升园本研究的时效性

我园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习、互动、观摩、评析、研讨、反思、实践”循环式的研究方式,使教师真正体验专业发展带来的快乐。

(一)体验式教研

我园以国际倡导的“幼儿生态体验式学习”为切入点,全力创建生态体验式的园本课程及园本文化。因此园本教研也尝试是突出“生态”、“体验”、“尊重”、“感动”。体验式教研分二步骤:亲身体验、反思感受、形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策略、思想碰撞。

体验式教活动研中,我们给了老师最大的发挥空间,也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每位教师在亲身经历后所获取的经验是明确的、深刻的,获取经验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有第一阶段的亲自身经历,第二阶段的发现反思,不断的在教育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二)同课多研式教研

我们针对教学中具有共性的某一问题或几个问题,以一个案例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通过设计活动、集体备课、同伴互助、协作反思、实践反馈、互动点评、再次修改活动设计进行施教等方式不断的进行研讨。

1.示范引路、反思验证、平行辐射

2.集体教研、互助观摩、分层评价

3.同课异构、集思广益、提升经验

(三)案例式教研

我园经常收集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案例,探索如何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搭建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平台。

案例:在幼儿园中班社会《巧用工具》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这样的环境,提供可操作的材料进行小组活动。

第一组:装有棉花的玻璃瓶,任务是请小朋友动手将玻璃瓶中的棉花取出来;

第二组:装满绿豆的盆和相应的饮料瓶,请幼儿将瓶中装满绿豆;

第三组:掉了螺丝的小汽车玩具,请幼儿帮助把螺丝按装上;

第四组:在盆中装满黑豆和小米,请幼儿将黑豆和小米分开。

限时三分钟,每组五人。幼儿明确任务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任务开始操作。

小组活动开始了,第一组的孩子们努力的将手指伸进玻璃瓶中,够取棉花,由于瓶口小,棉花又柔软,手指够不到,孩子们想办法,再将瓶口对准掌心用力的磕一磕,而那棉花就像吸到玻璃瓶的壁上一样,怎样磕也倒不出来。

第二组:由于绿豆较多,饮料瓶的瓶口较细小,幼儿用手抓绿豆往饮料瓶内装,每次进入瓶内的绿豆较少,还有部分绿豆会撒到饮料瓶外面的托盘中。在三分钟的时间内,幼儿没有完成全部任务。

第三组:孩子们努力地将螺丝用手指拧到指定位置,但螺丝总是掉下来,一次次的失败让孩子们吃尽了苦头。孩子们的耐心在一次次的经受考验!一小朋友说:“有螺丝刀就好了。”他们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第四组:开始,孩子们是一粒一粒的将黑豆从小米中拣出来,发现太慢了,就改变策略,随意抓一把放在手心中,将指缝微微张开,并同时抖动手,让小米从指缝中漏掉,手中剩下黑豆,最后将黑豆装入小碗中。方法虽有改进,由于工作量大,还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针对案例中幼儿的表现,每个学年组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教师的介入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干预:“请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呢?”

如果个别幼儿说需要用工具才能完成,“是什么样的工具能帮助大家呢?”

老师出示准备的工具,锤子、纸杯、镊子、小碗、筛子、螺丝刀、笤帚、撮子等。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一看,这些工具中,哪种工具能帮助你?请大家选择,用后送回。如果你选择的工具没有帮上你的忙,请送回原处。帮助你的工具用后也要送回,并请大家完成任务后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幼儿观察思考后,选择工具回到操作区里,大胆尝试。

孩子们认为用镊子在玻璃瓶中取棉花最省时间;而漏斗能将绿豆在短时间内装入瓶中;螺丝刀是最好使的安装螺丝的工具;使用筛子比用手分开小米和绿豆更省时间。最后,大家经过探究、对比、思考后,在记录表格中选择出了本组最好用的工具。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们打开思路,充分挖掘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案例式教研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学会总结并找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问题的途径。教师在搜集案例、感悟案例的过程中自我反思;在交流案例、分析案例中互动参与;在运用案例、推广案例中实践成长。真正将接受式的教研活动导向参与式教研,提高了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立足科学发展,有效提升园本教研策略

结合研讨内容,以多维的培训方式满足教师们的多样性需求。

策略一:多种形式培训,提升理论素养

1.自助反思式培训

结合主题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请教师自己通过多种形式,从材料的多元教育价值,提供材料的层次性、如何让材料与幼儿有效的互动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反复思考、相互协助最终达成共识。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参与互动式培训

对于每次从外面研修回来的教师,都要为全园教师进行培训。自制ppt演示文稿,将所学的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播放,拓展教师的视野、提升理论水平、丰富实战经验。

策略二:倾听教师心声,了解教师需求

为了更好地把握园本研修的方向,在指导教师开展工作时,及时的了解班级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倾听教师的困惑,适时的组织教师进行座谈,对共性的问题加以解释,个别的问题个别指导。

策略三:设立专项负责,保障科学发展

设立教研、科研专项与专题的负责人,集中骨干教师组成“先导式教研小组”,树立带有共性的问题,挑选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进行策划、组织、协调、管理、调查、实施、评价等等,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幼儿工作园实际,延伸或生成下一次园本教研的研讨主题,确保研修活动的系统性、持久性和发展性。

策略四:实际跟踪评价,评价激励成长

由教案领导小组成员实行跟踪评价,通过推广教师优秀的教研活动、案例、经验,通过专业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策略五:尝试轮流坐庄,凸显个性多元

教研、培训可园长、主任、骨干教师轮流坐庄,坚持个性发展的原则,强调教育的多元化,避免“一人独唱一台戏”的不平衡局面,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研修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策略六:家园有效互动,分享成功经验

我园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提高家园共育的能力,加强教师科学指导家园合作相关理论的学习,收集课程资料,分享家教成功的经验,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重视对幼儿园工作的配合,使家园协调一致的教育合作达到1+1>2的效果。

四、立足园本研修实际,不断的体会、反思、总结

1.明确职责,确保园本教研健康发展

要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要明确的认识到园长是园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体。要充分落实分层管理原则,明确各自职责。

2.开展园本教研应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园本教研的设计与调控;要注意趋势引领与现状引领同步;要调整评价思路,拓宽评价范围,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7

关键词:转型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7]edwards.C.Gandini.L&Forman.G编著.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193.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五步教学法

《学前儿童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职前职后培养,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乃至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且需要在实践中体现理论的特点,加之传统观念对于专业技能(弹、唱、跳)的过于重视等原因,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着力“活化”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师生共同探讨,重构了学科知识体系

1.教师梳理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目前,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与指导(分领域撰写)。就学科体系而言,是较为完备的。以《学前儿童科学活动与指导》为例,包括绪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目标等十一章。如果逐章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因而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和取舍。首先,突出重点教学部分,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重点讲授和实践的内容。其次,设定自学内容。例如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理论基础、科学教育活动资源改为课后自学,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内容较简单易理解;二是诸如理论基础等内容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前导课程中已经学习;三是补充课外知识。再次,适当补充。现用教材列举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未能按年龄阶段有效分队,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在校生理解,因而,我们结合《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作了一定的补充。

2.学生评估学习内容,体现主体性。开学初,教师便将修订后的教学内容初稿提供给各班,并告知在第一次课堂面谈,要求以寝室为单位派代表发言。讨论后,学生提出了许多意见,如删去集体数学活动“时间和空间概念”中的“空间概念”而补充“时间概念”的学时,因为大家对“年”、“时钟”、“一分钟有多长?”等对幼儿来说较抽象概念的教学感到更为棘手。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析、整理幼儿发展年龄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

了解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是组织好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学前师范生应具备和不断充实完善的基本功。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研人员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对幼儿发展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鉴于此,我们专门给出6课时研读幼儿发展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我们将此部分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各年龄段、各领域的幼儿发展目标和典型性表现。尽管《指南》给出了5大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发展目标和若干个典型性表现,但根据当地幼儿园的教育实际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幼儿教师参考书,以《指南》为蓝本,作了一定的补充,使每一个目标在各年龄段的表现更具体,更有操作性,也算是“本土化”的处理。

能牢记学前儿童的发展目标及典型性表现必将为专业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已经梳理好的幼儿发展阶段特征。也就是说,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三、收集整理,归纳一般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学前师范生而言,基本方法的积累非常重要。然而,时间和空间条件不允许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吸收前人经验,归纳和总结基本方法当是重要途径。目前,五大领域教学是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不论是哪种形式、哪种内容,归结起来都会有一般的教学方法。因而,我们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按教师给定的领域或是领域内的某个子领域收集、整理八至十篇教案,重点对导入环节、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活动延伸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纳。在下一次课堂上,以随机点名的形式抽查完成情况。这样保证了人人都参与,课堂互动环节才也有了更多的知识生成。下表是师生共同总结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学基本方法。

表音乐欣赏各环节基本方法

四、层层递进,模仿中积累教学智慧

基于学生的学情及目前幼儿园教学多以现成教材为参考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生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能力的培养拟定为“模仿教学”,在模仿中体会教学的意味,积累教学的智慧。整个模仿教学环节“循序渐进”,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由视频到教案;参与人员,由个体到小组;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教学场所,由学校到幼儿园。

1.教学内容,由模仿教学视频到模仿教案。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进入模仿教学的状态,我们选择从模仿同一教学视频着手,待学生对幼儿园活动的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之后,再进入模仿同一教案。之所以强调“同一视频、同一教案”,原因在于经过几年积累,我们发现这种“同一性”能有效增强实训效果,只有大家熟悉了,都认真准备了,才会用心看别人试教,才会在研讨环节有更多想法和认识。在2010年修订的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学前儿童活动设计》共144课时,分三个学期完成。我们在第一个学期和第二个学期前半段,主要是进行教学视频模仿,后半段主要以教案模仿为主。

优质的教学案例好比一架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探索和收获教学活动的乐趣和智慧。教学视频,如中班的歌唱活动《快乐小乐队》、社会活动《找路》,教案科学探索活动《笔宝宝站起来》、综合活动《一分钟有多长》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训学生,由个人参与到三人小组。在共同分析视频、教案,梳理出关键知识点后,紧接着就应实际操练。我们把参加模仿教学的学生由“个体”逐步过渡到“三人小组”。在此过程中,“个体参与”是关键。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个体参与”特指在模仿视频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准备到试教都由个体独自完成。因为模仿现成的教学视频相对简单,引导学生“背”课、“记”课的过程体会原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智慧。

经历七八周的个体视频模仿之后,便开始“三人小组”模仿学习,其主要学习任务是“教案模仿”,共同完成选择、修改教案,撰写说课稿,教学准备,执教,课后反思等工作。相较于“视频模仿”,这项学习任务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更能体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另外,此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在交流中成长与进步。

3.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一课多研”与“同课异构”都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常用形式。“一课多研”,即不论是模仿视频还是模仿教案,我们都坚持每一次课后,先反思,再集体点评(此时,前期人人准备的作用便发挥出来了),提出应修改和完善之处,并要求执教学生在下一次课前提交修改后的教案稿,未执教学生要在原教案稿上用醒目的标记做教研笔记。下一次课前再抽一两名已试教的学生展示,以评价改进意见是否得当。为防止疲劳效应,同一活动一般进行两次课的试教。每次课上记录表现较好的学生留待实习、见习期间再组织学生执教、观摩。

“同课异构”也是幼儿园主要教研活动形式,比“一课多研”高一层次。在课堂中,主要是指对同一份教案,提出不同的改编意见,可以改动部分,也允许全部改编。学生对于“一课多研”之后的教学案例改编较少,而对于新案例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主要集中于改变导入方式、活动延伸等较容易把握的环节。也有个别案例,学生在实际执教之后,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即“改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的全部改编。

4.教学场所,由学校走向幼儿园。幼儿园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我们利用见习、实习、国培顶岗置换项目等机会,引导学生带着在学校里“磨”好的教学活动到幼儿园“试水”。例如,利用担任2011年顶岗置换进贤县片区指导教师的机会,组织学生将在课内模仿的《快乐小乐队》、《毛毛虫和蝴蝶》、《中国功夫》、分享阅读《我爸爸》在幼儿园中试教,同样采取现场点评、平行班执教,在“一次教学—发现问题—二次执教—发现问题—三次执教”行动研究式的“一课多研”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也逐渐领悟到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可以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的,为其今后的教学和专业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尝试自主设计教案,组织教学

在学生经历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模仿和改编、仿编教案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便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设计教案。即教师给定、学生自选一个题或一个案例,从设计教案说课组织教学反思由学生个人或三人小组完成。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创造力及机智的环节。由于教育价值观和对幼儿年龄特征理解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案例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个环节,同样强调案例的共享性。即每次呈现的案例,应是全班同学都做过充分准备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效自评与他评。

通过以上环环相扣的“五步教学”,基本上实现了学生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之间的无缝对接,学生不仅基本掌握了幼儿园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方法,而且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教育的智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寄石,虞永平.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9

关键词:幼儿园;收费定价;调查与分析

一、幼儿园收费定价现状

(一)河北省幼儿园的基本现状

在调研中,我们对河北省幼儿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幼儿园结构以及幼儿园教育入学率来看,截止到2016年6月,河北省拥有幼儿园共12959所,其中民办幼儿园5539所,可容纳幼儿数量为89.63万人;公办幼儿园7420所,可容纳幼儿数量为142.09万人,幼儿园毛入园率为81.8%。从幼儿教师的数量、教师资源来看,截止到2016年6月,教职工和幼儿的比例为1∶15.53,专任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比例甚至达到了1∶23.63,而国家教育部规定了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之间的比例要在1∶5到1∶7之间,半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也要在1∶8到1∶10之间。可以看出,当前河北省幼儿园的师生比例严重超出了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幼儿园教职工数量、专职保教员和专任教师数量都严重不足。

(二)幼儿园现有的定价形式

幼儿园定价形式的区别与幼儿园类别直接相关,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对应不同的定价形式。政府定价就是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根据相应定价依据,遵照相关定价程序确定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最高浮动价格。遵从这种定价形式的为公办幼儿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主办的公办幼儿园,这部分幼儿园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类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部队以及村集体主办的公办幼儿园,这部分幼儿园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完全靠幼儿园的收费来弥补其运营成本。市场定价是幼儿园经营者自主制定,在幼儿园教育产品市场的供求影响下形成的价格,这种定价形式适用于民办幼儿园。在市场定价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为合同约定方式,指以政府合同的形式约定享受政府补贴或者优惠政策的民办园的具体收费标准。这种定价形式适用于普惠制民办园,普惠制民办园的性质介于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之间,其性质为“半公半民”,实质上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具体形式。

(三)当前河北省幼儿园的收费定价制度情况

当前,河北省幼儿园的收费定价方面的制度,主要由河北省物价局、河北省财政厅以及河北省教育厅于2014年8月联合的《河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这一指导性文件所规定,并辅包括《河北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财政扶持管理办法(试行)》《河北省学前教育资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城市幼儿园分类评定标准(试行)》等省级文件以及各个地市地方政府颁布的各项收费、补贴、定价有关的文件等。这些文件、制度和措施主要对河北省幼儿园的定价主体、定价程序、定价依据以及收费项目、各个地市具体的收费标准等进行了规定。1.定价主体。幼儿园定价主体的区别主要跟幼儿园的性质有关,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定价主体也有所区别。对于公办幼儿园来讲,定价主体为地方政府,对于民办幼儿园来讲,定价主体就是幼儿园的经营者,即幼儿园的办园主体。2.定价依据。公办幼儿园定价依据为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从政府投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成本以及家庭可承受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并依据幼儿园的评定等级适当拉开收费差距;住宿费收取标准按照实际成本确定,不以营利为目的。民办幼儿园保教费和住宿费收费标准由幼儿园自身根据其办园成本,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可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3.定价程序。公办幼儿园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其保教费和住宿费标准的制定都需要相关部门合作履行相关定价程序。具体由具有定价权的行政地区相关行政部门根据各地情况,提出对本地公办幼儿园分类进行收费的具体意见,价格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根据上述定价依据,履行相关审核程序,报当地政府审批后执行,并报与省级价格、教育、财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民办幼儿园的定价根据上述定价依据,报与办学审批机关同级的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后执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享受财政补助(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和税收、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安排专项奖补资金、优惠划拨土地等)的民办幼儿园,当地政府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以合同的方式约定幼儿园的最高收费标准,由民办幼儿园在该范围内具体确定收费标准,并报当地价格、财政、教育部门备案后执行。4.收费项目。根据《河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无论民办幼儿园还是公办幼儿园,在收费项目上,只允许收取保教费、住宿费(住宿类幼儿园收取)、代收费(幼儿体检费)以及服务性收费(包括延时服务费、组织幼儿外出的活动费、接送幼儿的校车费)四项,并提出为幼儿提供伙食的幼儿园,可据实收取伙食费(包括正餐、两餐之间的水果、点心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二、幼儿园收费定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办幼儿园供不应求,造成“入园难”现状

当前公办幼儿园在供求上不能达到平衡,供给远小于需求,从而造成了幼儿家庭对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哄抢”,从而导致了当前幼儿园入园难的现状。1.入园难的现状。从公办幼儿园教育的供给来看,当前河北省在册的公办幼儿园共有7420所,占全部幼儿园数量的57.26%,而公办幼儿园共可以容纳幼儿数量为142.09万人,占所有在园幼儿数量的61.32%,占全部适龄幼儿数量的50.16%。且经过调研发现,各地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增长,甚至出现了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部队以及村集体主办的公办幼儿园倒闭、被收购等现象。例如,在石家庄市,主城区在册的283所幼儿园中,政府部门办园为22所,占比仅为7.77%,且经过调研跟踪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今,石家庄市主城区企业办园从32所缩减到19所,村集体办园从76所缩减到52所。而从公办幼儿园的需求来看,从初步的问卷调查中,具有公办园就读意向的幼儿家庭占比高达87%,仅石家庄地区意愿入公办园的幼儿家庭占比仍然高达83%,这一比例跟公办园可容纳幼儿数量61.32%的比例相比,明显公办幼儿园供不应求。2.入园难现状产生的原因。(1)优秀教育资源稀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大众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优秀教育资源逐渐开始供不应求。产生公办幼儿园入园难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办幼儿园往往掌握着稀缺的教育资源,而这些稀缺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够满足每一个有需求的消费者,再加上公办幼儿园的数量以及容纳幼儿数量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从而导致了公办幼儿园供不应求,入园难的问题随即出现。(2)公办园收费偏低。公办园收费偏低是跟同等质量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以及公办幼儿园的办园成本相比较而来的,大部分公办园在办园场地、办园设备等方面支出较少甚至为零,且大部分公办幼儿园有都享有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补贴,导致公办园的收费标准远远低于其所掌握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水平。收费偏低与教育质量水平偏高的矛盾给幼儿家庭带来对公办幼儿园需求加大的心理偏好,加重了公办园供不应求问题。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公办幼儿园的收费低是幼儿园收费定价制度中的问题,改善公办园入园难问题就需要相应提高公办园的收费水平。但是,我们并不这么认为。收费偏低是当前公办幼儿园收费制度中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需要辩证来看。首先,从幼儿家庭角度来看,公办幼儿园收费偏低是与同等水平的民办幼儿园以及公办幼儿园自身的成本相比较而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办园的收费水平的确偏低。但是,调研实践中发现,公办幼儿园只是从表面显性成本上来看收费偏低,幼儿家庭选择公办幼儿园的成本收益率最高。然而,从隐形成本的角度深层次挖掘,选择公办幼儿园所付出的成本也不一定偏低。考虑到幼儿家庭为了让幼儿可以顺利就读公办幼儿园所付出一部分隐形成本,如:为了达成就读公办幼儿园的目的,对幼儿园或幼儿园管理部门进行寻租等,如果将这部分寻租成本也计算在公办幼儿园的收费中的话,公办幼儿园的整体收费水平并不一定偏低。其次,从公办幼儿园运营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收费标准偏低反映了幼儿园收费标准与政府财政投入的标准两者之间关系理不顺的问题。调研中了解到几乎全部公办幼儿园都反映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偏低,这些保教费的收取并不能够完全弥补办园的运营成本,而在定价过程中规定本应由政府负担的部分成本并没有得到实现,政府在公办园成本分担中比例不明确。偏低的收费标准与政府投入不足形成矛盾,阻碍了公办幼儿园的发展。

(二)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造成“入园贵”现状

入园贵主要体现在民办园比同等质量公办园收费价格要高得多,一方面“天价”收费,另一方面花样名目繁多的乱收费等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1.定价高。从调研中发现,河北省各地的民办幼儿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入园贵的问题。如,石家庄市与省级示范园教育质量水平相同或相似的民办园收费在1500~2000(元/月•生)之间,是公办园收费的3倍~5倍之间;衡水市与省级示范园各方面条件接近的民办园收费均在700~900(元/月•生)的区间内,民办园的收费是公办园的5~7倍之多。造成民办幼儿园定价高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民办幼儿园的定价是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由于优秀教育资源的稀缺,拥有优质教学资源的民办幼儿园需求量较大,价格自然较高;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中的民办幼儿园实际定价依据与《河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定价依据不符,当前民办幼儿园实际定价依照市场供求,而《细则》中民办幼儿园的定价则要求依照办园成本,这两种定价方式的分裂直接导致了从民办园的收费来看,价格要高于成本,从而出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入园贵现象。2.乱收费。调研中发现民办幼儿园收费极其不规范,不进行备案、不按照备案价格收费、巧立名目收费等现象十分严重,“今天收100,明天加200”的现象层出不穷,间接提高了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深入挖掘发现,实际上当前民办幼儿园的定价方式为市场供求决定幼儿园的收费价格,而《河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却规定民办幼儿园要按照其成本进行定价,实际情况与制度规定相左,是导致民办幼儿园备案制度名存实亡的重要原因。

三、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增加财政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

增加财政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是解决当前公办园中普遍存在的价格倒挂现象的重要途径。无论从学前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方面来看,还是从幼儿园学前教育所表现的正外部溢出效应方面出发,提高财政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都是一个重要的、根本的方法途径。加大财政投入,减少幼儿园的运营压力,明确政府和家庭的成本分摊比例,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摊方面,要保证50%的分摊比例。此外,在学前教育投入方面,不应该完全由地方政府负担学前教育的成本分摊,中央财政也要转变自身思维,加强对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中央、地方两级财政间的适当投入比例,一方面有助于地方财政负担的减轻,从而更加有效保障幼儿园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中央财政的投入和支持不仅有利于幼儿园学前教育更好发展,更有助于学前教育地位的上升,促进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进程的推进。

(二)对民办幼儿园进行明确分级,发展普惠性

民办园针对幼儿园入园贵、入园难的现状,缓解幼儿园学前教育产品供求不均衡需要政府介入,完善幼儿园信息公开制度,并对幼儿园进行分级。对幼儿园分级不仅包括对公办幼儿园分级,还要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分级。在民办幼儿园分级方面,就要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大力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民办园的评定分级需要与普惠性民办园的建立相结合。所谓普惠性民办园,就是政府与民办幼儿园进行合同约定,由政府购买一部分民办幼儿园的服务来提高民办幼儿园的普惠性质,增强民办园的信息公开程度,降低优秀学前教育资源的垄断性。政府要按照相关的普惠性民办园构建标准,鼓励普通民办园发展成为普惠性民办园,并且通过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对教师进行补贴等间接规制手段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这一系列问题。

(三)明确备案制中三个相关部门的规制权责,提高规制效率

明确备案制中的部门权责,对于解决当前备案制名存实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可以将涉及备案制中民办幼儿园收费等相关行为监管的价格、教育、财政三个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划分,例如:对于不备案行为、不严格按照备案收费行为等明确由价格部门进行监管,而幼儿园具体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验收和监管由教育部门进行负责,对于民办园成本的规范化管理、保教费的规范化使用以及财政购买服务或财政补贴的使用等则由财政部门进行监管和具体负责等等。规制权责的明确,不仅有助于政府规制效率的提升,对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运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Z].2011-12-31.

[2]河北省物价局、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Z].2014-08-08.

幼儿园案例教学教案篇10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规划培训方式实践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13-01

近两年,教育部、财政部加大了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从“国培计划”到“省培计划”,对幼儿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国家的一系列举措,极大的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园园长的专业化问题也受到了普遍关注。1996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试行)》,对幼儿园园长的任职条件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继出台,不仅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方向,对幼儿园园长的专业化发展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幼儿园园长的培训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也逐步纳入到各级培训之中。如何使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更有针对性?什么样的培训形式更有利于农村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如何选择培训内容?怎样能够确定考核评价的标准?要想使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1.为农村幼儿园园长制定培养发展规划

幼儿园园长在教育领导者当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与中小学校长有着极大的区别。尤其在农村,民办幼儿园园长占大多数。要想对其进行培养培训,首先就要了解农村幼儿园园长工作现状及发展需求,将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分层分类。再此基础上,为农村幼儿园园长制定连续的、系列的、循序渐进的培训规划,或是主题式培训,或是综合性培训,或是实践性培训,或是理论性培训,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既要让农村幼儿园园长提高理论认识,又要能够解决园长在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例如,对于新任园长培训的目标要以迅速掌握履行园长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园长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为重点,具体包括通过研修,使园长熟悉科学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明确办园方向。熟悉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具有依法治园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研修,夯实新任园长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了解幼儿教育科学新知识,掌握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方法,树立终身学习观,开拓知识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研修,使园长了解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幼儿园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科学管理幼儿园的水平。对于骨干园长来说,培训就要以更新办园理念,形成办园特色为重点,以培养专家型园长、完善领导艺术为目标,提高园长的业务指导能力和示范引领能力。

2.为农村幼儿园园长设计多样化培训方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充分考虑园长需求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积极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园长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每门课程注重结合幼儿园教育和管理案例施教,保证一定的时间用于问题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活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教学评价和反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保证效果。例如,专题报告,围绕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与热点专题,通过内容精当、观点鲜明、素材翔实、表达生动的讲座,辅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让学员最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理念和知识,倡导报告中的现场对话;案例教学,精选幼儿园管理中的典型案例,突出实践性资源与案例,通过文本与视频两种载体呈现,突出案例中的问题特征与方法价值,引导学员在广泛充分的参与体验中收获提升,倡导评析中的思想交锋;教育实践,走进幼儿园,通过现场观摩、讨论交流、跟岗实践,让学员在现场的参与体验中丰富感性认识,链接教学实践,帮助学员深化对学前儿童和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了解,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转化为实际的管理能力,倡导实践中的双向互动;互动研讨,瞄准学员普遍关注的疑难问题,在理论或实践导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以专题研讨,提高学员参与的广泛度和问题研讨的精细度,并通过小组间论辩的方式把研讨引向深入,倡导研讨中的求同存异;交流分享,对研修过程中,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与体验、感悟与收获,在小组与班集体中加以交流,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倡导分享中的个性经验;参与式学习,授课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员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教师与学员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倡导参与中的能力发展。

3.为农村幼儿园园长创设实践培训模式

3.1“帮扶结对”的模式

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作用,将示范园中的园长或副园长与农村幼儿园园长进行结对,定期到农村幼儿园进行幼儿园管理指导和业务工作指导。并对帮扶指导时间、指导内容、指导方式等制定统一的规定或实施细则,设定最低帮扶标准和考核标准,对结对双方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帮扶工作的质量。将帮扶结对工作作为考察示范园的硬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