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小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0:01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1

这就要说到普通中小学教育了。我国实行的是双轨制,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是分设的。自然,职业中学的毕业生立刻走向职场,普通中学毕业生以升学为主。但事实上普通中学毕业生能够继续学习的也不是全部。据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中毛入学率为59.8%,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中毕业生要走入职业市场。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学校的录取率大致是60%,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毕业生要走入职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就不能只考虑升学这一途径,应该在教育内容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当然,在普通中小学设立许多职业课程是不合适的,这会违背普通中小学的性质,而且会两败俱伤,普通知识没有学扎实,职业能力又没有培养起来。但是给予一定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以适应一部分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同时这种职业素养对升学的学生也是有用的,毕竟他们最终要走入职业市场。

再从普通教育的基础性来说,普通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打什么基础?我认为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使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有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二是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三是走向社会的基础,具有高尚的公民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就业意识。因此,要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就有必要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不是要另搞一套教材,不是要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是要把它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想普通中小学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有职业意识教育、职业意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三方面内容。

第一,要告诉中小学生社会上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都是社会必需的,缺了哪一行社会就难以运转,因此各种职业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尊重社会上每个劳动者。可以让学生认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的职业,请他们谈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他们的贡献。这就是职业意识教育。

第二,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爱好。现在,我国中小学生只顾埋头读书,做作业,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做老师的为之担忧,担心他们将来变成平平庸庸的人。从小培养兴趣和爱好,对他将来的事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名家,不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是从小就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这就是职业兴趣、职业意向教育。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2

[论文摘要]在当前科学教育普及热潮之际,对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普教育运动作必要的回顾与梳理,从中汲取其普及科学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式对当前的科学教育普及将不无裨益。这些措施主要有:(1)创办科普教育实体,使之成为推进科学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2)发行通俗的科学报刊杂志,刊载通俗的科学作品;(3)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4)培养科学教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兴起了一场科学教育普及热潮,又称科普教育运动。主要表现为:以鲁迅、陶行知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思潮的形成。受其思想的感召与指引,一批教育界、科学界的个体和团体纷纷投人到科学教育的普及中来,遂在实践领域导引了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科普教育运动。其影响一直流衍于四十年代末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战后的民主建设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其在实践领域卓有成效的业绩不仅得益于科普教育思想的指导,更得益于一系列有效的科普教育举措。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普教育运动进行回顾和梳理,重温其实施的具体手段与措施,对今天科普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将不无裨益。

一、创办科普教育实体,建立普及科学教育的阵地

科普教育实体多是由热衷于科学(教育)普及的教育家或科学家汇聚在一起,相约创立的科普教育机构。在科学大众化运动中,这些来自民间的科普教育实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www.133229.Com这些机构往往集结了一批热心科普教育事业的专家和学者,在发行通俗科学报刊杂志、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以及培养科学教师等方面发挥着中坚作用,成为科学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

这一时期的科普教育实体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教育家创办的致力于科学教育普及的教育机构,另一类是由科学家创办的注重科学宣传和普及的科学团体或组织。前者以陶行知等人创立的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等为代表,后者则以中国科学社和中华自然科学社及其附设机构为主流。

1.陶行知创办的科普教育实体

1931年从日本流亡归来的陶行知,一方面有感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强在科学之发达”,另一方面鉴于中国当时科学教育的诸多弊端,开始发起科学下嫁运动,倡导把“科学”嫁给人民大众,与农民“喜结良缘”。是年夏,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的资助下,陶行知与戴伯韬等人创办“自然学园”,专门从事科学实验、科普创作和科学普及工作。1932年,陶行知又与上海儿童书局合办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在他看来,“儿童科学通讯学校,是普遍下层科学训练之发端”。其后,伴随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日臻成熟,他开始着手创办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实体。如1932年以后相继创办山海、更晨、萧场、报童、棉花等工学团,力图实现“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目的。此外,为使更多的下层民众,如老妈子、拾垃圾的孩子能了解现代科学成果,陶行知还与广播电台共同创办“空中学校”。由陶晓光每天用大众能听懂的语言,在科学园地节目中演播20分钟的科普知识,内容包括“老少通千字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等。抗战爆发后,陶行知的科普教育努力也未就此停歇。1938年11月,在香港创立中华业余补习学校。1939年7月,在重庆北磅创建育才学校,专事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希望将他们培养成“抗战建国之人才”。

2.中国科学社的科普教育机构及其主要活动

有鉴于中国科学落后,“知科学者有如凤毛麟角”的现状,中国科学社自其成立之初即负起“传播科学,绍介新知”的启蒙之责。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专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三十年代以后,在科普教育思潮的激荡下该社进一步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通过设立科学咨询处、建立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来推动科学的普及。

(1)设立科学咨询处。有感于时人有科学难题却无处咨询的情况,中国科学社于1930年7月设立科学咨询处。他们申明:“凡实业团体以及青年学子遇有科学上疑问无处解答者,可经函本社,由本社专家社员详为解答”。起初,所有问题和答案都刊载于《科学》月刊。后来,科普杂志《科学画报》创刊以后,科学咨询遂移至该刊。据悉,由于《科学画报》发行量较大,来信咨询者也逐渐增多,有时每月来信询问者达50余件。针对这种情况,科学社还成立了以竺可祯、韩组康等人为首的专门委员会负责解答。

(2)设立图书馆。自科学社迁回中国以后,即开始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筹建图书馆。经过积极而紧张的筹措,1931年1月上海明复图书馆正式开馆,其中馆藏中西图书2万余册,杂志200余种。图书馆除向本社社员开放以外,经过一定的手续办理也可以向非社员的一般民众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的普及。

此外,科学社还成立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专门负责科学图书的发行和科学仪器的制作,并通过举办各种科学展览等形式推动科学的大众化和社会化。该社生物所于1934年1月29日举行的生物学展览会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展览会原拟展览十天,由于观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又临时决定延长了六天。参观人员除本社社员、科技工作者之外,还有大量的社会民众,各类人员达1万人以上。

3.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科普教育机构及其主要活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同仁们认识到“我国科学之不发达,是由于懂得科学的人太少,以致国家的科学文化很难提高;要提高必须作好普及工作;科学普及了,广大人民就掌握着科学,能利用科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从而提高社会的科学文化和生产水平。因此决定走科学大众化的道路,从事普及科学运动。”特别是抗战爆发后,中华自然科学社还设立社会服务部,主持科学普及工作和科学生产事业,举办战时技术训练班、通俗军事科学讲习班,组织战时科学问题讨论会和战时科学服务团,利用中央广播电台和各地民众教育馆等处所,举行通俗科学讲演,实行科学电影教育,还编纂了《国防科学丛书》,在《科学世界》中充实有关抗战的科普资料,努力使科普教育工作服务于民族抗战的时代主题。

二、发行通俗的科学报刊杂志,铸造科学教育的喉舌

作为科普教育的先驱,鲁迅十分推崇通俗科学报刊杂志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即指出,“单为在校的青年计,可看的书报实在太缺乏了,我觉得至少还该有一种通俗的科学杂志,要浅显而且有趣的。”然而,时至二十年代末期,科普报刊奇缺的状况并无多大改观。为此,陶行知呼吁作一家及出版界“编辑出版一种真正的大众画报”,倡议投稿的人用新文字(拼音文字)写大众文,出版社编辑大众能看得懂的科普杂志。

响应于这些倡议,在科普教育热潮兴起后,主要的科普教育推进个体和团体或撰著通俗的科普作品,或发行科普报刊杂志,或利用原有期刊登载大量的科普作品,一时间,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

作为科普教育的主要推进个体,鲁迅、陶行知、茅以升等大批的教育家和科学家开始积极参与到科普作品的撰作中来。此外,陶行知还亲自创刊《生活教育》刊载大量的科普作品,并于1934年5月,在《生活教育》月刊上专门开辟“科学新知”、“科学生活”和“大众科学”等栏目,开展科学普及教育,先后登载丁柱中等十余人的科普作品达180余篇。

作为科普教育的主要推进团体,中华自然科学社于1932年11月即率先创办国内第一份通俗科学刊物《科学世界》。这份刊物以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其宗旨在于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新颖的科学知识以造就民族自救和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为系统地介绍各门科学知识,该刊还创有化学、物理、医药、儿童科学等各种专号;为使小学生和一般民众了解科学,该社还另行编印了《科学浅说》多种,赠送给全国各地的通俗教育馆和图书馆。而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也于1934年正式改版后,重新厘定宗旨,以“高中及大学生”、“中等学校之理科教员”、“专门学者”和“一般爱好科学之读者”为主要对象,“力求科学知识之普遍化”,“务使初学者读之不觉深,专门家读之不嫌浅”。1933年,科学社还创办了专门面向一般民众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其目的在于“把普通科学知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于谐谈游戏都介绍给他们,逐渐地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受科学大众化热潮的影响,三十年代以后,不仅像《申报》、《读书生活》等综合性刊物开始陆续刊载科普作品,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大批具有科普性质的专门科技期刊。如《电业季刊》(1930),《陕西水利月刊》)(1932),《棉业》)(1933),《无线电》)(1934)等。

三、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使科学走入民间

在寻求科普道路的早期,鲁迅最先尝试的科普教育形式就是翻译和写作科学小说。在他看来,小说这一文体在中国浅文化社会层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性,是推行科普教育,启蒙思想的重要利器。虽然晚年的鲁迅对小说的编译工作做得较少,但用小说来进行科学普及一直是他从事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经他倡导,这一形式在同期及三十年代以后为多数科普教育工作者所继承和发扬。

三十年代前后,陶行知开始认识到科学小说、科学文艺于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1931年,他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在创办“自然学园”的同时,不仅亲自撰写科学小品文,还邀集高士其、戴伯韬等翻译或创作了大量通俗科学故事或小品,并邀请陈鹤琴出面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等共计108册。其中,《儿童科学丛书》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矿物、数学、农业、生理卫生等自然科学领域,旨在“引导小朋友把自己造成科学的孩子”。由于这套书注意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基础上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不单小朋友可以看,而且凡是幼时没有学过科学的成人都可以像小孩子一样从头学起。并且,这套丛书又“略依年龄学籍排列”,因此教师和家长还可以依照此书来指导不同学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科学,该丛书遂成为当时少有的科普读物和科学教材之一。

此外,受鲁、陶二人的影响,在科普教育热潮兴起的三十年代,我国科学小说、科学文艺的翻译和创作活动异常活跃。这一时期,董纯才翻译出版了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贾祖璋在推出《鸟与文学》之后,又于1936年后陆续出版了《生物素描》、《生命的韧性》等科学小品集。顾均正于1936年前后相继推出《科学趣味》、《电子姑娘》等科学小品集。同期,高士其也先后出版了《文明的抗敌英雄》、《细菌大茶馆》等科学小品集,并创作了《菌儿自传》这一著名的自传体科学小说。此后不久,郭以实发表了科学童话《太阳请假》,孙铭勋也发表了科学童话《自然太太》,等等。

除上述科普教育推进个体之外,主要的科学团体和报刊杂志也纷纷介人科学小说和科学文艺的创作与刊载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小说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大众化运动。

四、培养科学教师,造就科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科学教师是实施和推广科学教育的基石和灵魂。可以说,无论是造就科学的小孩子从而造就二十年后之科学中国,还是改造乡村教育以改造乡村社会,进而“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都必须依靠科学教师。然而,与科学教师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科学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科普教育需求的现实。有鉴于此,主要的科普教育推进个体和团体开始纷纷参与到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来。

1.创办师范学校,培养科学教师

如中华教育改进社继孟禄对科学教育的批评之后,就将调查和改进学校科学教育作为基本的社务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介人科学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事业。

大教育家陶行知于1932年筹建儿童科学通讯学校,除招收中小学生之外,还特别招收小学教师和师范学生,力图通过为期两年的自学和辅导,增进他们从事科学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1934年陶行知正式创行“小先生制”,鼓励接受了一定文化和科学教育的儿童以“即知即传人”的方式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并对小先生普及科学教育的方式、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和尝试。在战乱不息、经费拮据、正规的师范教育难以维系的情况下,陶行知推行的小先生制可谓“普及科学教育的急先锋”,用陶行知自己的话来讲,它可以攻破“先生关”—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可以攻破“娘子关”—解决中国女子的初步教育问题,还可以攻破“买卖关”、“衰老官”、“饭碗关”等普及教育的二十七大难关,最终将教育和科学的种子四处撒播开去,“创造新的中华民国”。

2.联合举办科学教师暑期培训班

受孟禄、推士等人批评的刺激,中国科学社等主要的科学团体也“着手把改进理科教学作为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并开始与教育团体联手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1923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杭州教育会召开第八次常务会,会上社长任鸿隽在致辞中说明该社今后的工作目标,决意把组织发展科学教育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会上还就中学科学教授法的改进问题进行了讨论。1924年,中国科学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等团体联合在清华大学举办暑期科学教育研究会。在研究会里,科学教师可以在暑期的数月中,通过专家指导,继续深人地学习研究,以提高教育水平。此外,中国科学社还在江苏省率先实验其科学教育计划。为了改进中国的科学教育,培养和辅助科学教师,中国科学社还特别设立了改良科学教育委员会,专事调查各中等学校的科学设备、教材书籍,并随时提供辅导以期有所改进。

3.面向中小学教师,出版刊载大量的科普读物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3

关键词:高等师范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常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指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而不需要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普通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的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而不要求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

在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着“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要求很高,除了具有专业学历外,还要到师范院校接受师范教育的第二学历的学习,之后才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在我国,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合在一起来完成,更为特殊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一些名牌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担任。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也不例外,其主要来源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接受的是专业美术教育,由于在专业院校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不了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普通美术教育特征,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却被其忽视。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培养几个艺术家,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以后的走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成名成家抱有强烈的愿望,这加剧了一些老师重视专业美术教学的职业心态。由于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上有偏差,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在“文革”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的美术作为副科而不被重视,普通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普通美术教育被忽视,专业美术教育得到重视,这种职业心理仍遗存在现在的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中。

从美术教育界内部来看,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条件优于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也高于师范美术教育。而从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来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些原因造成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内部人心浮动,师资不稳。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专业、学科上竭力效法专业美术,力图培养一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专业或学科的地位。或者,一些教师将成为艺术家作为目标,以提高知名度和在美术界的地位。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也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作用中形成的。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目的的演变,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由原来的师范美术教育分化为专业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两块,美术教育的重心倾向于国画、油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美术教育。财力、物力和优秀的教师资源都向专业美术教育倾斜,作为普通美术教育之一的师范美术教育常常被轻视或淡化,其规模从整体看不到专业美术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一些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的形成。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常常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等同于专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两种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走向是完全不同的。直接把专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复制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达不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化,并直接把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嫁接”给了学生。一些学生无法树立从事普通教育的职业观,他们不愿意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即使这些学生别无选择地到了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职业,也无法安心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其教学任务不可能按要求完成,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之我见

其一,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的工作走向。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的是普及美术文化和以审美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以及培养美术文化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和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其目的是创造更先进的美术文化。

其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必须认知专业美术和普通美术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普通美术教育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以及专业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及时把握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专业美术人才到高等师范院校从事美术教师职业,应对他们进行师范性教育,培训其正确的职业心理和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强化他们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意识,并对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此前提下进行专业美术教育,不能片面地对所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美术的教育。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4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步伐,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二、总体目标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6%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三残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6.5%、99.5%。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9.75%,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率控制在15%(市区)以内。以县区为单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95%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全市初中辍学率严格控制在0.3%以内。高一新生在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就读比例达90%。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破解“入园难”

1.创建省优质幼儿园22所,市优质幼儿园6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2.复审市优质幼儿园20所。为加强对市优质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的提高,2012年起,对已获得市优质幼儿园称号三年而未申报省优质幼儿园的的幼儿园,一律进行重新审核确认。

3.创建幼儿园管理规范示范园12所。在年市幼儿园管理规范示范园评估的基础上,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引领全市学前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4.加强园长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幼儿园园长论坛、后备园长培训班及十佳园长评选,提高园长的职业能力,促进园长的专业发展,做好储备学前教育人才工作。

5.创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优秀乡镇(街道)。强化政府职责,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力。发挥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督查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工作推进及学前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完成情况。开展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优秀乡镇(街道)的创建活动,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减轻“择校热”

6.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按照《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出台实施计划,落实建设步骤,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水平。

7.加强我市初中学校现状调研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初中教育发展一直处于薄弱状态,近几年,我市初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2012年,开展全面调查,摸清基本情况,找准问题症结,为下一步制定初中“追赶与超越”计划作准备。

8.推进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按照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按“一个不能少”的入学要求,进一步完善小学招生预报名和小升初“无缝对接”的招生制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小学和初中,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全部统筹安排入学。

9.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源配置。规定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面向县城以外乡镇招生,将四星级普通高中70%以上的统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推动初中学校均衡发展。

10.举办第四期市小学教育沙龙。关注小学教育新形势,研讨推进学校发展新举措,提高小学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将广大村小校长吸纳进来,通过交流,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11.举办第二届市初中教育论坛。深入研讨初中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思想和改革思路,推动我市初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消除“死里揪”

12.做好星级普通高中创建和复审工作。县第一中学申报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县高级中学接受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复评。

13.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学校类型、培养模式、学校特色、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多样化,尤其要突出多样化、可选择课程体系的构建,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

14.构建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的评估机制。结合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适时调整高中评估标准,优化评估方案,完善评估机制,引领普通高中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15.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各普通高中校要积极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把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作为普通高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1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四)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杜绝“瓜裂裂”

17.做好市中小学管理规范示范校创建和复审工作。2012年创建市中小学管理规范示范校18所(含特教校)。凡获得市管理规范示范校满三年的中小学,均要申请并接受复审。复审坚持标准、突出重点、以评促建,引导学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18.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建设幼儿园课程基地4个,小学课程基地15个,初中课程基地12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8个,通过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推进德育为先的学校工作格局。一是深入开展中小学“三养成”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实施途径,推广“三养成”活动教育成果30个,评选推广优秀德育案例50个。二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成长(发展)指导中心建设。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普通高中学校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并启动星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中心认证,评选优秀学生成长(发展)指导中心30个,评选优秀心理健康教师30名。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案例40个。三是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评选“市中小学十佳学生社团”、“市中小学优秀学生社团”20个及“市中小学学生社团优秀辅导员”30名。四是发挥各类“仪式”教育功能,评选“十佳开学典礼(成人仪式)”、“十佳毕业典礼”。五是推进教育系统“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落实市妇儿工委、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工作。

20.加强科技教育。引导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与科学活动,举办“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等活动,评选市“十佳科技节”。做好市科普宣传周有关活动;与市科协、环保局、地震局、民防局、无线电管理办公室、核电公司等单位共同开展各类征文、科技竞赛及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举办第二届全市中小学机器人比赛;开展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创建市防震减灾示范校、绿色学校、青少年科技特色示范校。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普渗透实践导向职教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66-0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职普泾渭分明,壁垒森严,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有改进的地方。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应该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建立“大职业教育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陷入公信力不高的尴尬境地,这也是困扰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大难问题。因此谋求职普沟通,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与吸引力,激发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大职业教育观”的指导下,学界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倡导“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职普融通”“职普渗透”“职普衔接”“职普沟通”等词渐渐地进入我们的视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是一个消解某种类型教育的特殊属性的过程,而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整体转型与发展的过程,是教育目标不断丰富与教育功能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与探索如何培养未来公民的实践过程”。

一、当前中职学校遇到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一是招生难,生源差;二是就业形势不乐观;三是社会认同感低。

(一)生源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职业教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没有得到人们足够重视,有的人甚至小视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陷入招生困难,生源相对少而且质量低,使得中职教育难于得到更好的发展。

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社会原因。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各行各业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一些单位完全不考虑岗位实际,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一味地招聘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来从事一些简单的不需要那么高技术的工作岗位,挤压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助长了不良的风气。在这种环境的驱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出现生源数量相对减少的现状。

其二是招生秩序混乱、招生环境严峻。社会上仍存在部分中职学校违规招生、虚假招生以及操控生源、倒卖生源、收取回扣等不规范行为,存在非法招生“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招生这种无序的招生现象,这些又给职业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为招揽学生来自己学校就读,有的中职学校拼命抬高自己、诋毁同行,有时甚至连哄带骗,让家长产生反感以及排斥心理,导致中职学校整体“差评”率变高,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宁可辍学也不上职高的学生和家长比比皆是,招生瓶颈也因此成为中等职业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道难以越过的坎。

(二)就业问题

近年来,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虽然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岗位,但适合中职毕业就业的企业一线岗位却出现用工不足的问题。中职就业可谓“一路凯歌”,就业率一值保持在高位。但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就业率高辞职转岗率也高,中职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低。这实际上隐藏着就业危机,就业形势不乐观。仔细分析起来,发现有以下原因。

1.产教脱轨

自从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逐渐从行业剥离出来,形成独特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虽然是以满足产业工作岗位为目的,但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却不相闻问。职业学校不了解产业,也不知道产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产业企业也不知道职业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其结果是产教脱轨。

2.校企脱节

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工作岗位,企业把职业学生招入之后,还得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培训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不得不从头学起,之前在学校学的那些知识几乎没有用,造成不良的影响。

3.就业歧视

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社会背景下,不仅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职业对学历提出很高的要求,就连电信、银行柜台工作岗位,甚至超市收银员、导购员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各行各业对中职毕业生有一种歧视意识,因此中职生出现就业歧视的现象,使得中职生的就业之路越来越窄。

(三)社会认同感问题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并着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我国有着浓厚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们倾向于追求高学历,更愿意选择普通高中教育,继而再接受高等教育,从而导致社会价值观日趋“高学历化”。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往往仅停留在以考试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上,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才有好工作。加上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偏颇,对强调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不认同甚至鄙视的态度。相对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在社会大众、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往往是无奈的选择。中职学校教师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为一线技术工人,社会身份地位受到限制,社会认可度较低。中职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非主流”,连带中职学校教师也因此被社会看作是“非主流”教师群体,他们往往缺乏职业自信心,职业幸福感弱化。

而其中生源问题始终是瓶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追根究底在于其内部原因,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即中职教育并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更注重的是学校在市场中的地位,追求的是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换言之,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市场这个大熔炉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就促使我们反思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时下推行“职普渗透”,以期对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激发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改变我国轻视职业教育的现状能起到催化剂功效。

二、“职普渗透”拆解中职校招生就业困境

(一)“职普渗透”的内涵

“职普渗透”的学术表达在不同时代的学者研究中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解与内涵,其有别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职普融通”或“职普互通”。职普融通回答了“通过何种形式的教育内容融通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的渗透、整合,表现为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整合,以及职业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而本文所指的“职普渗透”,是指向普通教育阶段的在校中小学生,有针对性地渗透职业教育理念和相关知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普通教育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以实现二者融合、沟通与协调发展。任何一种教育,“其内容既不能纯是普通教育内容,也不能纯是职业教育内容”。其具体做法是在不改变普通中小学学制和管理体系的情况下,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动员、组织、监督和管理,以职业学校作为主要的施教主体,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普通中小学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要抓手,培植中小学生职业意识和情感,让中小学生体验职业生涯,学习职业技能。

(二)“职普渗透”的模式

以北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面对中小学尤其是初中学段实施“职普渗透”教育,选取了北海市辖区内的20所公办民办初中学校开展“职普渗透”教育活动,市外选择了20所初中学校作为课题成效的统计检验对照组。

1.学校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将“职普渗透”教育放在中小学校,以类似于中小学常规的劳动技术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此种做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1922年的“壬戌学制”,“根据地方情形,在中小学课程中设职业科,通过与普通教育的课程渗透,或与普通教育混合为综合制,尝试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关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分工、企业生产运行等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普通中小学开设的劳动技能课并不是指向职业,大部分跟手工技能相关。所以,实验学校主要采用了分科教学模式,主要开设“职业生涯”和“职业技能”专项教育,安排专任教师授课。其中,七、八年级每周1课时,按课表安排授课;九年级6到8课时,适当结合高中和中职招生宣传、填报升学志愿等活动集中安排讲座或咨询。通常这类课程主要是一些不甚复杂的、简单实用的、趣味性的职业课程。如摄影、数码艺术照片制作、网店商品拍摄和广告、导游讲解、朗诵主持、职业礼仪、棋艺、茶艺、面点制作等。这些课程不需要大型的机械,不需要准备太多的器材,更多的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宣讲以及一些简单实用的职业技术的传授。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总体要求来进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体现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前提,以学习者为主体和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为中心,旨在“职普渗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2.职业体验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与初中学校携手合作,在初三年级开设“职普渗透”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当前社会上对中职学校还存在一些偏见,职业教育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根源在于其对中职教育的不了解。为了鼓励更多的初三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必须让学生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因此采取邀请初三年级学生到北海中职校参与“职普渗透”教育实践活动。该课程主要包括一些不需要大型的不方便搬运的器械或专业器材等作为活动工具,如港口物流特种车辆驾驶、汽车钣喷项目、汽车美容项目、汽车养护项目、家电维修、影视制作、动画制作、平面设计等。学生到校后先是走进各个专业的实训室参观学习,再亲自动手操作进行职业体验,借此了解职业学校、了解各个专业。通常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未经历的,往往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之所以邀请初三的学生到学校参加“职普渗透”课程学习,除了对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培植职业意识、情感和技能之外,也是展示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教师职业教学水平的极好的手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破除学生对中职校就是中考落榜生去的学校的偏见,让一些自认为考不上普通高中就弃学的初三学生感觉到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未尝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好去处。

3.家庭邀请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施“职普渗透”,北海中职学校筹建了职业教育体验园,开发出亲子互动式的课程。这类课程通常是一些专业的职业课程,需要大人从旁协助以确保安全。如北海小吃、中餐热菜、果蔬雕刻、中式面点、西式面点、贝雕艺术、根雕艺术、陶艺制作等。孩子们看着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是贝雕等具有北海地方民族特色的作品时,无不啧啧称奇。对于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乐在其中,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个性化设计与制作能力。这类课程通常是利用周末时间,开放学校的职业教育体验园,邀请父母亲带着孩子来到学校进行职业体验。要想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破除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很关键的一步。随着孩子们开展活动,家长们在旁边用手机记录着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最后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家长在这种亲子实践课程中,会渐渐了解职业教育并且解除之前对职校的误解。通常最后家长们还会将这些活动放到朋友圈,无形中宣传职校,这也使得社会上更多人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对职业学校的发展极有利。

三、“职普渗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破解招生困境

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一县三区深入开展初中“职普渗透”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切入c,具体以“学校教育模式”“职业体验模式”“家庭邀请模式”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渗透形式,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开发符合普通初中学生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建设职业教育体验园区,吸引了众多的初中生来参加培训,招生效果很好,招生人数迅速增多,2014―2016年,招生人数分别为2134人、2552人及2970人,连创历史新高,每年均超额完成北海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任务。通过“职普渗透”教育,让考试并不很理想的初三学生,到职业学校体验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职普渗透”实施一年后的2016年与2014年中考招生相比,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由原来1∶3.23提升到了1∶1.39,辍学率由11.3%下降至8.55%。经统计学t检验表明,“职普渗透”实施前后控辍保学的多组评估数据差异显著(p

(二)缓解就业形势

产教脱轨、校企脱节、就业歧视是中职校普遍存在的就业形势问题。通过“职普渗透”让更多初三毕业生来中职学校学习,响应国家要求的“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选择专业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学生在学校或企业里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或参与学校创业园的创业培训实践。同时,通过每学期开展的全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让所有在职校学习的学生掌握必需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企业需求的生产经验。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培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职普渗透”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灌输职业技能等级和就业、职位、工资等关系的意识,同时以专业课程为抓手,突出体现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互相匹配,产教合一、校企合一,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能找到合自己心意的体面工作,在解决“用工荒”方面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提升社会认知度

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不高,职业学校得不到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可,一度陷入很尴尬的境地。北海中职校实施“职普渗透”后,经统计学检验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多项态度指标,如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对子女将来接受职业教育态度和支持率等,与“职普渗透”实施前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且差别显著(X2=21.98,p0.05)。检验数据有力地证明,通过“职普渗透”的实施,能有效改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职业学校偏见,提升职业学校的社会认知度。

四、“职普渗透”教育实践的体会与反思

(一)体会

首先,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是基础,这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通了渠道。其次,师资培养是关键,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教法上还是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差异都很大,学生很难适应职业学校教师的教法,邀请中小学教育专家来给实施“职普渗透”的教师进行培训,从初中生心理行为、接受知识等的特点出发,摸索出合适的教法。最后,学生成就感是动力,“职普渗透”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职业能力却是能够立即体现的东西。实践中那些能让学生“露一手”的技能特别受欢迎,例如烹调、面点等。而诸如茶艺等学生接触机会少、展示机会少的项目则不太受欢迎。如将这些课程进行交叉学习,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关注教材选题的细节问题,必须要考虑渗透的内容是否存在中小学生不喜欢或抵触的内容。还应实时关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法规,力争通过政府行为,充分利用政策倾向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的良好契机,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更快发展。

(二)反思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走在最前列的国家,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有其合理性,其“双元制”自然是绕不过的,但其在“职普渗透”方面也异常成功。德国在普通学校中渗透职业预备教育,其职业教育贯穿在从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从职前教育到职后教育等若干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形式的教育之中。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灵活的职普渗透的机制,构建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下转第72页)(上接第68页)教育的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不是教育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理念和实践变革的有效历程,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于公民素质养成的学校教育体系才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桂春,卢丽华.职普融通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公民素质培养的视角[J].教育科学,2014(5)

[2]朱宏亮,刘晓东.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3]肖凤翔,贾F.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职普融通研究[J].职教论坛,2015(1)

[4]张晓明.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J].业教育研究,1990(2)

[5]徐涵.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渗透模式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32)

[6]莫丽娟,袁桂林.普职分殊:研究普职规模结构的逻辑起点[J].上海教育科研,2011(5)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6

关键词:河北省;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定性分析;定量研究

众所周知,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河北省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教育的巨大作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河北省就提出了“科教兴冀”战略,目前已取得实效。但是,当前的教育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本省教育更好地发挥对地区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年来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教育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梳理河北省教育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并提出未来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促进全省科教事业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河北省教育结构各组成部分数据的定性分析

根据河北经济年鉴最新统计数字,河北省目前有普通高等学校88所,普通中学4164所,其中高中761所,初中3755所,职业中学291所,普通小学17340所。我们知道,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限于资料,本文所探讨的教育结构,仅限各教育层次的规模结构、高校分学科结构等方面。本文采用河北经济年鉴2000至2007年数据,并做必要加工计算。

1,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各阶段受教育学生在校生数变动趋势对比分析

由河北经济年鉴相关统计资料可直观地看到,2000-2007年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高中在校生数和普通高等学校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5043.96亿、70.04万、24.39万增长至2007年的13709.5亿、140.86万、90.22万,除个别年份外年名义增长率几乎保持在5%-44%之间;而普通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数呈现下滑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813.73万、411.71万下降至2007年的465.44万、306.24万,绝大多数年份名义增长率均为负增长;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终由2000年的41.61万增长至2007年的51.56万,特别是2005、2006两年,其名义增长率均保持在20%左右。

2 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普通高等教育分专业在校生数变动趋势对比研究

由河北经济年鉴相关统计资料可知,从2000-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工学、医学和管理学在校生数的绝对量呈逐年较快上升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5043.96亿、9.54万、2.57万、1.76万增长至2007年的13709.5亿、33.6万、9.81万、17.35万,其年名义增长率几乎保持在10%-45%左右。哲学专业在校生数的绝对量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46人下降到2007年的149人,其年名义增长率均为负增长。而其余学科在校生数的绝对量和名义增长率则有增有减,如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农学的名义增长率均有一年呈现负增长,其他年份呈现较快增长,名义增长率最高在50%左右;教育学和历史学在校生数的绝对量均有两年呈现负增长,其他年份出现较快增长,名义增长率最高在75%和103%。

二、对河北省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进行数量统计分析

本文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灰色系统理论已在国内外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作为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农业、工业、经济和管理等众多行业和领域。灰色关联分析实质是几何曲线间几何形状相似性的分析比较,几何形状越接近发展变化态势越接近,则关联度越大。

1 给出原始数据序

参见河北经济年鉴相关统计数据构建原始数据序列。其中,x0-地区生产总值GDp(亿),x1-普通小学(万人),x2-普通中学(万人),x3-高中(万人),x4-初中(万人),x5-职业中学(万人),x6-普通高等学校(万人)。

2 计算灰色绝对关联度

ε01=0.5334,ε02=0.5042,ε03=0.5070,

ε04=0.5028,ε050.5005,ε06=0.5057

3 计算灰色相对关联度

γ01=0.7364,γ02=0.0.5895,γ03=0.9959,

γ04=0.5814,γ05=0.5987,γ06=0.7269

4 计算灰色综合关联度

鉴于该系统因素的性质差异较大,各变量间量纲也不一致,数据差距明显,笔者认为应该对变化速率看的更重一些,故θ可取值小一些。基于综合考虑,本文θ均取值0.2。

经计算可得:

ρ01=0.6958,ρ02=0.5724,ρ03=0.8981,

ρ04=0.5657,ρ05=0.5791,ρ06=0.6826

从计算结果来看,

ρ03=0.8981>ρ01

ρ05=0.5791>ρ02=0.5724>ρ01=0.5657。

5 结论

由此可见,河北省高中教育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最大,即高中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普通小学教育,然后是普通高等教育,再次是职业教育,初中教育的影响最小。

同理,我们对经济发展关联度比较大的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具体分学科情况与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可得,河北省普通高等教育分专业在校生数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理学、农学、医学、文学、哲学、工学、

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由此说明,本省高等教育中的理学对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农学、医学、文学、哲学、工学、法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影响最小。

三、河北省推进教育结构调整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

1 河北省目前各级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在学校建设上缺乏标准,造成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出现了薄弱校和重点校,许多学校由于规模小、条件差,管理粗放,教师任课难以实现学科专业化,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由于学校之间、地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客观上使“择校”和乱收费屡禁不止。同时,河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投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但在投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杂费收入所占比重过高、生均教育经费仍然偏低、基建拨款逐年下滑等。由于教育经费增长缓慢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多数高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许多高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要求,一些高校出现了巨额债务。

2 河北省推进教育结构调整的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河北省决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应由注重数量扩张转移到注重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轨道上来,实现任课教师学科专业化,追求学校规模效益的最大化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普通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如何实现投资结构合理化、进而推动河北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为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1)夯实实“普九”义务教育,是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基

从宏观上看,普九义务教育是培养各项人才最根本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工程。对于我省跨入全国经济强省行列,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过去的学校布局调整中,学校建设没有标准,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办法,其结果是许多呕心沥血建起的新校合,不长时间就成了空房。以河北为例,1998年全省小学曾达到4.62万所,到2003年,减少到2.57万所,就是说,全省有2.05万所小学校舍已经闲置,如按每所小学平均投入15万元计算,总额为30亿元,这个数字恰好相当于全省“普九”欠债资金总额。正是由于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缺乏标准化意识,不注意规模效益,忽视学校持续发展问题,从而造成了义务教育的极大损失。因此,各级政府要下最大的决心和投入,按质、按量完成“普九”义务教育,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机会均等,提高全省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

(2)抓好普通中学教育,是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

近年来,我省高中段教育进步很大,2002年底全省拥有普通高中791所,比上年增加39所,在校生达到94.8万人;2002年新增了16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全省高中段教育在校生达到了170万人。尽管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与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与建设现代化河北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相比,还有差距。实证分析表明,在各教育阶段的规模结构中,普通中学在校生数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大,即二者关系最密切。为此,河北省将促进示范性高中发展与改造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值得借鉴的是相关专业人士提出的河北省调整教育结构、普及高中教育的三种方案,一是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即完成“普九”后,接着普及三年高中教育;二是普及十二年基本义务教育制度,即在“普九”后,实行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投入、合理负担、以城补乡的三年高中基本义务教育制度;三是差别补偿式普及三年普通高中教育制度,采取有偿接受教育的基本方式,依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个人富裕程度差别分别设置地区、城乡、个人有偿负担额和国家专项基础补贴权重。

(3)强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普及高中教育的同时,河北省将实行均衡战略,让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培养规模,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同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当前,本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已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07年在校生已经达到51.56万,较2000,年增长了近25%。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加大调整和改革的力度,为在我省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升高等教育,是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通过定量分析得知河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各式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所以,我们要在保持适度培养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高等教育投资来源多元化,重点发展理学、农学、医学等优势学科专业,为加快建设全省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视角,以调查数据对黔东南州教育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将给黔东南州未来教育发展一些启示。

一、黔东南州基础教育的现状及普及程度

1.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

基础教育是普通国民教育中的基石。基础教育在我国大致划分为小学教育、普通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几个方面。当前黔东南州的基础教育主要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相对过去而言,黔东南州的基础教育发展已发生巨大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据2001年黔东南州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73.79万人,其中小学54.02万人,普通初级中学16.04万人,普通高中2.24万人,2000年招收新生16.23万人,比1999年增加0.35万人,其中小学新招收8.12万人,普通初级中学6.52万人,普通高中1.04万人。全州有锦屏县、天柱县和凯里市现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全州以县为单位验收的“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25.1%,比1999年提高10.48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06%,比1999年下降0.1个百分点,高中扩招比例为3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

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得到发展。全州现有幼儿园169所,比1999年增加26所,在园人数4.69万人,比去年增加0.23万人;2000年全州举办扫盲班(点)2894个,参加扫盲学习人员达到5.22万人,其中妇女3.68万人,完成州政府下达任务100.94%;全州现设有特殊学校5所,在读生有0.26万人,比1999年增加191人。

全州各级各类学校有专职教师33683人,比1999年增加815人,其中:幼教1389人,小教21599人,中学教师8791人,职业学校教师787人。教育素质普遍提高,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76%,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38%和58.89%。

2.黔东南州义务教育普及的程度

以榕江县计划乡为例,就入学率而言,2005—2006学年度小学为98.43%,女童入学为98.1%,比2003年前上升了21个百分点,其中女童上升了26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为67.2%,比2003年前上升了30.5个百分点;就辍学率而言,2005—2006学年度小学为1.84%,初中为1.18%,小学初中比2003年前分别下降了8.1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就完成率而言,15周岁完成率为95.8%,17周岁的完成率为24.7%;文盲率:15周岁的文盲率为1.06%。近年来,由于得到贵州省教育厅和世界宣民会的关心、支持,加上广泛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投工投劳,几年来共新建校舍5392平方米,占全乡校舍总面积56%。全乡有小学教师58人,其中已评定职称53人,小学学历合格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19人,均取得大专学历,学历合格率为100%。教师的缺额逐渐减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

二、黔东南州教育发展的存在问题与缺陷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教育是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开始和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即从历史来说,黔东南州的教育发展状况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据相关统计数据可见,黔东南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

1.教育投入不足及安全问题困扰教育发展

农村地区“普九”的艰难在于很大程度上是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高、教育的必要投入不够。辍学率上升与近几年学校分布调整,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提高不无关系。黔东南州各级学校的办学设备严重不足,校舍、教学设施紧缺,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十分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难以普及,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图书配备等方面不能达标。这种有限的办学条件与接收更多适龄学生入学接受教育之间的矛盾,制约了黔东南州教育的发展。同时,安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师资短缺问题突出,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黔东南州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不足,普遍缺编,“超级大班”存在,代课教师数量居高不下;外语教师、双语教师奇缺,边远地区的师资水平较低,学科不配套,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黔东南州的中小学代课教师有2540名。在榕江县计划乡九秋小学有163个学生,学校开设一至四个年级,共有3个教师,其中代课2人,(一人为“普九”期间临时聘请的初中毕业生)。摆拉教学点共有61个学生,开设一至三年级,只有一个五十多岁初中学历还达不到的代课教师。全乡各村教师普遍欠缺,这些村不通公路,办学条件极差,有的离乡所在地要七八十里路,这些学校的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资待遇低下(每月仅仅200元),不少村小、教学点教师不是因条件艰苦不愿干就是因一些原因被辞退,更换频繁,缺编严重,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实现黔东南州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考

1.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转移支付制度,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义务教育的投资结构上,应多向边远地区农村倾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完善并加大对地方各级政府实行转移支付的力度。由于省及以下稳定的骨干税种保留在上级政府,因此县、乡政府没有稳定的税源收入,这就是要求加强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鼓励教育捐款、社会力量办学的法制建设,对公司、个人捐款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做出减、免税的具体规定。

2.改革义务教育的投入和教育体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构建和谐社会人口的软环境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良好的身体、道德、心理素质。而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对黔东南州这样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言,要构建好和谐社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基础教育。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振助,张钰,沈百福,傅禄建.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杨军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贵州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9.

[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上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9.

[4]贵州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0.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8

片头词:

小学始建于1957年,学校占地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多年来,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治校,文明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开展学法、知法、守法活动,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制定了《“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法制工作计划,聘请了法庭庭长李洪义为法制副校长,聘请了司法局局长陈玉春为法律顾问,以维护广大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的水平。

山河小学实现了集中办学。农场先后投入1347万余元兴建了新教学楼、集中办学后的山河小学,实现了办公设备配套,教学仪器配套,艺术教育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教学园区。校园布局合理、优雅美观,集美化、绿化、净化、人文化、素质化于一体,营造了文明、愉悦、和谐的育人环境。

祖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一直是我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五五”普法规划中,在场党委的领导下,在农场司法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稳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稳定和发展。

第一辑:领导关怀

我校党支部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始终把“五五”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长抓不懈,建立健全了民主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确保“五五”普法工作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学校成立了“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党政领导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普法规划、实施方案、标准。根据《农场“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按照规划和会议精神,进行层层发动,制定了规划,健全了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狠抓普法工作任务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努力构建新的普法工作体系,将普法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第二辑:普法活动篇

我校的“五五”普法教育活动,以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为重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创新普法形式,深化学法用法活动。为完成“五五”法制宣传教育程,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辅助,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普法氛围,推动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利用法治学习中心小组,将法制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之中,增强对“五五”普法的意义、目标和任务的认识。在学生中开设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山河小学法治教育读本》课程,以考促学,普及法律知识。学校分别聘请法制校长李洪义和法律顾问陈玉春讲法律知识,请老干部讲北大荒创业史,请交警部门讲交通安全常识,请消防部门讲消防知识,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提高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发挥悬挂张贴标语、墙报、宣传橱窗、广播站、校园网的宣传作用,学校还利用纪念日、重大节日、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课堂教学渗透等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同时请离退休老干部到校为学生讲场史、邀请民警进行禁毒和交通安全讲座,以致家长一封信、家访、家长会等形式进行互动,利用寒暑假及平时假期到青少年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学生走入社区进行植树、拔草、清捡白色垃圾等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平台上,形成合力来进行法制教育,营造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氛围。通过制作“五五”普法专栏,“五五”普法图片展等,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五是以师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升国旗、法律咨询、法制讲座和培训班、播放录相、法律知识竞赛、参观和旁听审判活动、观看和教育有关的法律案例等,少先队每学年突出一个月为法制宣传教育月,利用画廊、橱窗、板报、红领巾广播电站、学校网站等阵地,对学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学校每学期至少请学校法制副校长给全体师生讲座一次,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义务宣传、实践活动一次,组织学生看法制教育展一次,组织学生参加法制知识竞赛一次,观看法制教育影片不少于一次,使普法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同时也加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全校师生员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学校在全面推进“五五”普法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普法教育为先导,在普法对象、普法内容、普法方式三个方面突出重点,分层学习,激发教职工和学生的学法热情,从而保证学法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落实。在普法内容上主要是以《五五普法读本》为教材,同时根据国家的立法进程,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教育教学、廉政建设的任务,不断推进依法治校的进方面的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宪法》、《义务教育法》、《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环境法》、《交通法》和师德规范等内容。在普法学习时间上,领导干部的总学时不少于120学时,教师和职工不少于80学时,学生的法律常识课不少于36学时。在普法对象上,中层以上干部以参加培训、讲座与自学相结合为主,重在提高依法办事、决策能力;教职工普法以自学为主,重在提高法治意识;学生以课堂教育的《山河小学法治教育读本》教材为主,重在提高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同时学校还聘请了法庭庭长作为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在普法方式上,采取课堂教育、参加培训、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自学和讲座相结合的办法。为便于自学每年都购买有关的法律、法规资料。为了掌握法律知识,学校骨干先后参加过农场培训班,每学期学校主要领导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坚持每周两小时学习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记法治笔记不少于1万字。为检验学习效果,先后组织了专业法律知识竞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热情,保证了普法教育的效果。

第三辑:普法成果篇

“五五”普法,硕果累累。几年来,学校以“四五”普法、“五五”普法为契机,坚持把普法工作与依法治校相结合,把普法工作与平安创建相结合,把普法工作与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学校先后被授予:九三分局教育先进单位、九三分局先进单位、分局级“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分局级先进学校、总局级文明单位、总局级示范小学、总局民主法制示范校、总局级绿色学校、总局“三八”红旗集体、垦区“十五”基础教育德育改革“先进集体”、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学校、又通过省标准化学校的初检、荣获黑龙江省一类学校等多项殊荣。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9

一、加强机制建设,推进普法教育向纵深发展

1、建立组织机制。区教育局建立了普法教育组织体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市南区教育系统普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督导室、团委、教育科、安全科、体卫艺等部门和科室,制订了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加强联合指导监督,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各学校也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协调和督查普法活动的安排部署和落实工作,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制度、有考核,使各项计划、要求和任务落实到位。

2、健全运行机制。区教育局和各学校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普法教育制度,做到“五有”,即有规章制度,有工作计划,有辅导教师,有活动场地,有检查评比,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常抓不懈。各学校还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符合法律原则与规定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具有法治理念的校园秩序和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学生参与法治实践、培养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场所。

3、重视队伍建设。各学校安排综合素质高、教育能力强、法律知识实的教师担任法制辅导教师,并有组织地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了他们的自身素质。区教育局还高度重视整合利用社会和各部门的资源,为校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供人员支持。区教育局联合区综治办开展了“校园综治工作站”工作,整合了全区11个部门的资源,为每一所中小学都配备了“综治服务联络员”,并把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作为他们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我区各中小学共聘任了法制副校长、校卫警官、交警辅导员、消防官兵等近200名“综治服务联络员”,为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加强主渠道渗透,拓宽普法教育实施途径

1、建立普法教育课程体系。各学校坚持把法制教育列为学校的必修课,认真抓好法制教育的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工作,逐步建立了较完备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各学校还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扩展学生的法制视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让学生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2、多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要紧密结合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为此,各校尤其注重学科教学的渗透功能,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找准一个“点”,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结合点;设计一个“法”,即在学科教学中精心设计渗透的方法,既要不违背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又要有机渗透法制教育,做到含而不露,润物无声。

3、重视环境氛围营造。各学校充分利用专刊、橱窗及班级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张贴法制宣传画、法制剪报;利用学校电视台和广播,宣传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通过营造浓厚的法制宣传氛围,让师生了解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号召全体师生统一思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及争做守法公民的进程。

三、加强载体建设,搭建普法教育一体化平台

1、加强校内载体建设。区教体局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让法制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动,取得良好的实效。一是体现常规性。区教育局在3月份和9月份设立了“法制教育周”,积极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观看一部安全、法制教育专题片;开辟一期安全、法制或预防主题手抄报;开展一次安全、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举办一次法制教育主题征文;举办一场安全、法制专题知识讲座;征集一条法制宣传标语等。每个法制宣传周主题不同重点不同,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体现创新性。区教育局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的法制教育新途径,联合区综治办、市南区法院在中小学尝试开设“少年模拟法庭”,让师生了解和认识了法庭审判案件的一般程序,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而且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亲身实践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将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区教育局在大学路小学组织了一次“少年模拟法庭”现场会,全区中小学师生代表200余人进行了现场观摩,取得了“少年模拟法庭、教育儿童少年”的良好效果。三是体现针对性。区教育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开展了不同的教育活动,比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的“法制童谣”进课间活动,让低年级学生通过编写童谣、背诵童谣、传唱童谣等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接受到普法教育;在中年级开展“我与法制”小故事评选活动,将学生对《交通法》《消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理解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在高年级和初中开展“安全法制情景剧”剧本征集活动,让学生通过创作、表演、观看小话剧的形式,宣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普通中小学教育篇10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工作路径和要求

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年度工作总体目标要求,全市基础教育将努力追求“三个进一步”,大张旗鼓地奖励表彰基础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

进一步坚持“四个不动摇”的基本思路。即:坚持“四个狠抓、四个促进”(狠抓基础建设、促进内涵发展,狠抓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均衡,狠抓高效课堂、促进质量提高,狠抓学校管理、促进规范办学)不动摇;坚持推进两项基础工程(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科备课组建设)不动摇;坚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不动摇;坚持减负增效不动摇。从而形成在坚持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提高的工作格局。

进一步突出“四个更加关注”。即:更加关注教学与课堂、更加关注质量、更加关注学校管理、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创新。

进一步突出“四个更加强调”。即:更加强调规范发展、更加强调内涵发展、更加强调特色发展、更加强调均衡发展。

引导全市基础教育拓宽视野,明晰思路,回归基础,不断创新,练好内功,强化管理,培育典型,提升品位,营造环境,全面完成各项任务。自觉接受监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三.绩效目标

(一)小学在校生年度辍学率,中心城区控制在0.5%以内,新城区控制在1%以内;初中在校生年度辍学率,中心城区控制在1%以内,新城区控制在3%以内。

(二)城镇3—6岁儿童95%以上接受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学前一年入班率保持在94%。

(三)6—14周岁盲、聋、哑、弱智少年儿童入学率,中心城区达到95%,新城区达到90%。

(四)组织指导全市150所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计算机教室。

(五)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六)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坚持按照《2008—200年度基础教育工作要点》安排,继续推进各项工作

一是坚持从五个着力点推进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等基础教育各学段及各专项教育基础工作。

二是持续推进班主任队伍和学科备课组建设两项基础工程的实施。

三是切实加强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

四是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

五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六是大力培育和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七是组织开展好各项论坛活动和表彰活动。

八是继续贯彻实施好关于切实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指导与管理、深入推进小学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加强中小学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管理等文件和政策规定。

(二)坚持依法治教,切实规范基础教育教学管理

1.规范基础教育招生入学管理。一是要规范学前教育新生入园管理;二是要规范义务教育新生入学管理;三是要规范普通高中招收分配生、“宏志生”及试行网上招生等特殊类别招生管理。坚持全市统一的政策安排,2009年4月前全部安排到位。

2.规范学生服务项目管理。严格按规定时间、按幼儿园等级标准,认真做好幼儿入园工作。严格“创新素质实践行”优秀作品评选,三好(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女生优胜奖”评选等工作。严格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分配生测试等工作。

3.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与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武教基[2007]55号),坚持做到“两严格、两减少、一严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规范中小学作息时间管理;严格控制学生书面作业量,规范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减少学生考试次数,规范中小学考试管理;减少学生竞赛项目,规范中小学竞赛管理;严禁违规办班、补课,规范中小学分班、补课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作息时间、办班、补课、作业、教材、学籍、竞赛、考试、招生等管理工作。坚持“减负”工作绩效目标管理,严格量化考核办法(各区全年关于违规办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投诉、举报、报道等不得超过20次,同时经核查属实的不得超过10次)。

严格教学组织、教学运行、教学考核、教学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事故。对教学事故视情予以严肃处理。

(三)调整初中《科学》课程设置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试行)><湖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和<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鄂教基[2002]17号)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的有关要求,初中阶段实施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新课程实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按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分科改革实验。基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再开发的课程,对*版《科学》教材,按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再开发,予以修订完善,体现*特色,作为课程资源,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列入地方课程管理和教学。

为迎接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统筹安排,从2009春季进行《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分科课程实验。七年级开设《生物》、《地理》,八年级开设《生物》、《地理》和《物理》,九年级继续开设《科学》。2009年秋季起在九年级开设《化学》、《物理》。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仍然考查《科学》科目。

组织力量,加大对现在的九年级以及高一、高二年级教学研究与跟踪指导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相关学科学习内容衔接。

(四)积极行动,充分做好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各项准备工作

1.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做好思想、组织、师资、条件、教学等准备工作。

2.认真抓好落实,积极主动做好各项适应性准备工作。成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研制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的行政管理与专业指导。研究制定*市《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工作若干意见、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配套文件。

3.坚持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实施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开发、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五)大力表彰基础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1.表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管理奖、教学能手奖。

2.表彰全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先进单位。

3.表彰全市中小学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名校、特色校、先进校、进步奖。

4.表彰全市学前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六)组织举行好5次论坛会议

2009年上半年,一是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在省教育厅决定正式启动后进行);二是召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工作经验交流会;三是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

下半年,一是组织举行全市第三届中小学班主任论坛;二是组织举行全市中小学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论坛。

五.月度主要安排

1月

1.部署全市中小学生寒假教育活动,安排假期有关工作,加强元旦、春节期间安全燃放烟花爆竹教育管理。

2月

1.督促、指导全市中小学生寒假教育活动;

2.督促、指导、检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春季开学工作;

3.督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执行课程计划情况和规范办学工作,督促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防流控辍和学生入学情况统计工作;

4.2-3月,筹备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表彰大会;

5.2—3月,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校及周边治安问题摸排,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春季开学前后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整治行动。

3月

1.组织开展2009年度“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获奖初中毕业生升学优录工作;

2.组织开展2008—200年度全市三好(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评选工作;

3.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

4.召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减负增效工作经验交流会;

5.部署2009年上半年全市学校及周边治安集中整治行动。

4月

1.组织开展2009年度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女生优胜奖”评选活动;

2.组织开展2009年度全市小学、初中非毕业年级及高中“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优秀作品评选工作;

3.指导完成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4.部署2009年全市义务教育新生入学工作;

5.4-5月,组织全市实施“分配生”、“宏志生”招生及“网上招生”有关工作。

5月

1.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第六届“十佳班主任”、“百名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

2.组织开展全市示范性幼儿园教育教学展示研讨活动;

3.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大会;

4.督查各区初中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加强招生秩序管理。

6月

1.6—8月,指导各区做好2009年义务教育新生入学有关工作;

2.部署2009年全市中小学生暑期教育活动和暑假有关工作,开展“6.26”禁毒及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3.配合组织开展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考试工作;

4.6-8月,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校长新课程改革学习培训;

5.总结2008—200年度全市基础教育工作,研究2009—2010学年度全市基础教育工作;

6.开展2009年全市基础教育绩效目标管理督查及上半年完成情况小结工作。

7月

1.指导全市民办初中学校新生入学电脑派位工作;

2.7—8月,组织、指导、督查、规范全市开展大中小学生暑期教育活动;

3.研究制定2009-2010学年度全市基础教育工作要点。

8月

1.组织、指导、督查、规范全市中小学生暑期教育活动;

2.8—9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暑期和秋季开学前后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整治行动;

3.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学年度总结部署会。

9月

1.督促、指导、检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秋季开学工作;

2.督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执行课程计划情况和规范办学工作,督促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防流控辍和学生入学情况统计工作;

3..开展第六届“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4.组织开展第四批“*市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园”评估活动;

5.调查统计全市普通中小学生、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孩子、残疾儿童少年就学情况及“四率十项”指标;

6.研究、布置2010年春季全市普通中小学教材选用、征订工作,组织开展全市普通中小学教材教辅使用情况专项检查。

10月

1.举办第四届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育人艺术论坛;

2.协调开展全市学校及周边治安问题综合整治行动;

3.开展2009年全市基础教育绩效目标督办工作。

11月

1.组织举行*市中小学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论坛;

2.组织开展全市学前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活动;

3.召开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

4.布置*市2010年普通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申报工作;

5.检查、督促落实2009年基础教育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2月

1.总结表彰全市中小学生假期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