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2:27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Q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引言

生物技术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学者均认为生物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我国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10几年来,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产业链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投融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均制约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着重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二、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生物、生化制品行业为例,2000年的总产值为135.6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2010年产值高达到1208.0亿元,增长了近8倍。近年来,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产值大体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2005-2010年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27.9%,然而,从2006年开始,产值的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普遍存在着低技术转让率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产业的稳定发展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实现其健康发展须深入探析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生物技术产业内市场竞争不能有效促使企业创新。以生物、生化制品行业为例,本文收集了1995-2010年的专利申请数(见表1)。可以看出,从1995-2009年大致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2009年的专利申请数为1074件,是所统计的9个年份中最多的,是2008年的4倍多。与此同时,2009年召开了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会上提出了生物育种等方面的建言献策,可以发现我国的政策支持对驱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有较大的影响。2010年,我国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但是2010年的专利申请数相比较2009年来说呈现出了骤然下降的现象。本文认为驱动企业进行创新的主要因素为市场竞争,此现象可以反映出我国虽然对生物技术产业进行了大力的扶持,但是整个产业内的市场运行环境不尽如人意,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也不能驱动企业创新。

表1生物、生化制品行业1995―2010年专利申请数(件)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生物技术产业化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5年左右。我国虽然研究成果丰硕,且初具一定的产业化基础,但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部分研究技术难以产业化。对于科研结构来说,由于资金原因,无法进行中试、产业化等一系列操作;从产业化角度看,上游和下游产业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从人力资源角度看,缺乏可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专业化人才。从企业角度看,陈继勇和周琪认为,中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的缺陷,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1]总之,生物技术产业化在诸多的环节均处于薄弱地位。

3.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管理体制不够健全。2010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2012年印发《“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之后,各地政府均把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出现了盲目建设的现象,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导致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整体优势缺乏。汤国营指出,我国生物医药最好的品种其销售额不过几千万元,而同样的药品在美国销售收入达20多亿美元(如促红细胞生成素)。[2]上述现象的发展,我国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难辞其咎。

三、政策与建议

上述现状分析表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水平滞后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

1.加大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我国政府机构应加大对企业创新的研发补贴,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压力,促进企业创新积极性。还应逐步建立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展我国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来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2.整合生物技术产业内部资源,实现快速产业化。首先,要鼓励同一产业链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攻克核心技术,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进而加速产业发展。其次,产业内部资源要形成有效的协同网络,促进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合作,增强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能力。最后,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力量,使生物技术产业快速产业化。

3.完善生物技术产业管理体制,加强法律保护。由于生物技术产业的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就决定了有关生物技术产业立法、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使管理职能更加专业化,并建立有效的投资与决策体系。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氢能;生物制氢;光合细菌;厌氧细菌;光解水;现状

abstract:Cleanhydrogenenergyisoneofthemostperspectivereplaceableenergyresources,andhydrogengenerationbyusingbiomassresourcesbecomesaninexorabletrendforhydrogenenergydevelopment.thetechnologicalprinciple,characteristics,presentsituation,obstacleanddeveloping

potentialforgeneratinghydrogenenergyfrombiomassresourceswereintroduced.thecurrentadvancesinmainbiologicalhydrogengeneratingtechnologieswerereviewed.thehydrogengeneratingtechnologyusingphotosyntheticbacteriaisremarkablyadvantageousinhydrogengeneratingproductivityoverothertechnologiesincludinghydrogenproductionfromaquaticplants,hydrogenproductionthroughanaerobicfermentation.thehydrogengeneratingtechnologyusingphotosyntheticbacteriawillbeoneofthedominatingdevelopmenttechnologiesforhydrogengenerationinthefuture.

Keywords:Hydrogenenergy;biologicalhydrogengeneration;photosyntheticbacteria;anaerobicbacteria;photo-hydrolysis;statusquo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时代逐步取代了过去以木材、秸秆为主的木质能源时代。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世界能源需求量的飞速增加。来自Bp公司最新的报告显示,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t石油当量,2002、2003、2005年分别达到94.05、97.4、102.24亿t石油当量,而2006年同比增长了2.7%。Bp公司预测,按照目前开采量计算,全世界石油储藏量只能开采40年,天然气为65年,煤炭162年[1]。能源短缺成为限制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以来,解决能源短缺,确保国家能源供给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考虑的首要因素,由此带来的利益争夺也成为当今世界部分地区动荡的主要因素[2]。

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化石能源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已占据21世纪世界所面临十大主要问题中的5个[2]。因此,寻求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课题。氢能因其清洁、能量密度高、制取方法多样、原料来源广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将氢能技术置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制定了有关氢能发展的国家计划,相继制定了有关氢能的“国家氢能路线图”,并由此提出了“氢能经济”、“氢能社会”的概念[3~5]。为应对能源短缺和改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国政府也将氢能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在制定“氢能发展路线图”的同时提出“摆脱依赖石油的日子,创可持续发展的氢能未来”[6]。

1生物制氢机理

目前,氢气的生产主要有化学法和生物法两种途径。利用化学方法制取氢气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制氢技术,其中以天然气、石油为主要原料的高温裂解、催化重整等方式制取的氢气成为工业用氢的主要来源,该方法对化石能源依赖性较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目前获取高纯氢气的主要技术方法,虽然该技术摆脱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但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作为代价,同时该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或强酸强碱的条件下进行,反应条件苛刻,电解电极昂贵,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商业用氢中96%来自于化石燃料进行催化重整,4%来自电解水[7]。

生物制氢是利用生物自身的代谢作用将有机质或水转化为氢气,实现能源产出。1931年,斯蒂芬森等人首次报道了在细菌中含有氢酶的存在后,nakamura在1937年观察到光合细菌在黑暗条件下的放氢现象;1949年Gest报道了深红螺菌在光照条件下的产氢和固氮现象;随后刘易斯于1966年提出了利用生物制氢的概念[7]。生物制氢作为生物自身新陈代谢的结果,生成氢气的反应可以在常温、常压的温和条件下进行,同时生物制氢可采用工农业废弃物和各种工业污水为原料,原料成本低,可以实现废物利用和能源供给与环境保护多重目标而倍受重视[8,9]。

根据所用的微生物、产氢原料及产氢机理不同,生物制氢可以分为光解水制氢、厌氧细菌制氢、光合细菌制氢等3种类型,其特点如表1所示。

表1不同生物制氢工艺的特点

项目优点缺点

绿藻以水为原料,太阳能转化率较高产氢过程需要光照,光强度的影响较大,系统产氢不稳定,同时产生的氧对反应有抑制作用。

蓝细菌以水为原料,产氢主要由固氮酶完成,可以将大气中的n2固定产氢过程需要光照,产氢速率低,产生的氧对固氮酶有抑制作用

厌氧

细菌不需要光照,可连续产氢,可利用多种有机质做底物,产氢过程为厌氧过程,无氧气限制问题,系统易于实现放大试验反应需控制pH值在酸性范围内,原料利用率低,产物的抑制作用明显

光合

细菌产氢效率高,可利用多种有机废弃物作原料,可利用光谱范围较宽,不存在氧的抑制作用产氢过程需要光照,不易进行放大试验

(1)光解水制氢是光合生物体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分解水,生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氢气。其作用机理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相似,在某些藻类和真核生物(蓝细菌)体内拥有pSⅠ、pSⅡ等两个光合中心,pSⅠ产生还原剂用来固定Co2,pSⅡ接收太阳光能分解水产生H+、电子和o2;pSⅡ产生的电子,由铁氧化还原蛋白携带,经由pSⅡ和pSⅠ到达氢酶,H+在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H2。其中,利用藻类光解水产氢的系统称为直接生物光解制氢系统,利用蓝细菌进行产氢的系统称为间接光解水产氢系统。藻类的产氢反应受氢酶催化,可以利用水作为电子和质子的原始供体,这是藻类产氢的主要优势。蓝细菌同时具有固氮酶和氢酶,其产氢过程主要受固氮酶作用,氢酶主要在吸氢方向上起作用。蓝细菌也能利用水作为最终电子供体,其产氢所需的电子和质子也来自于水的裂解[10]。

(2)厌氧细菌产氢是利用厌氧产氢细菌在黑暗、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氢气。目前认为厌氧细菌产氢过程可通过丙酮酸产氢途径、甲酸分解产氢途径、通过naDH/naD+平衡调节产氢途径等三条途径实现,丙酮酸产氢途径和甲酸分解产氢途径有时也称为氢的直接产生途径[11],即葡萄糖首先通过emp途径发酵形成丙酮酸、atp和naDpH;丙酮酸通过丙酮酸铁氧化还原蛋白氧化还原酶被氧化成乙酰辅酶a、Co2和还原性铁氧还原蛋白,或者通过丙酮酸甲酸裂解酶而分解成乙酰辅酶a和甲酸,生成的甲酸再次被氧化成Co2,并使铁氧化还原蛋白还原;最后,还原性铁氧化还蛋白还原氢酶,所形成的还原性氢酶当质子存在时便使质子还原生成氢气。

(3)光合细菌制氢是利用光合细菌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光照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氢气。光合细菌是一类原始的古细菌,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将有机酸转化为分子氢。自1949年美国生物学家Gest首次证明光合细菌(Rhodospirillum?rubrum)在光照条件下的产氢现象后,大量的研究表明,光合细菌产氢是与光合磷酸化偶联的固氮酶的放氢作用下产生的。光合细菌只含有一个光合中心,且电子供体是有机物或还原态硫化物,所以光合磷酸化过程不放氧,且只产生atp而不产生naD(p)H。与绿藻和蓝细菌相比,这种只产氢不放氧的特性,可大大简化生产工艺,不存在产物氧气和氢气分离问题,也不会造成固氮酶的失活[11]。

2生物制氢技术现状及其障碍

氢能已成为两次能源危机后各国政府能源政策的支持重点,而生物制氢技术被公认为未来替代能源中最有应用前景的主要技术,成为目前世界能源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促进了生物制氢技术的诸多进展。

作为生物制氢技术中研究最早的制氢途径,藻类(蓝细菌)能直接利用水和太阳光进行产氢,被认为最具有前途的制氢途径,也是目前生物制氢中研究最多的技术。目前,美国、日本、欧盟、中国等在藻类分子生物学、耐氧藻类开发、促进剂等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开发了各式生物反应器,完成了藻类制氢从实验室逐步走向实用的转化[13~16]。但在藻类的产氢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氧的产生,反应产生的氧气除了能与生成的氢气反应外,还是氢酶活性的抑制剂,从而影响系统的产氢速率;同时当光强较大时,其主要进行Co2的吸收并合成所需的有机物质。因此,藻类产氢不稳定且易被其副产品氧气所抑制[17],[18]。与藻类相似,蓝细菌在产氢的同时也会产生氧气,而氧是固氮酶的抑制剂。通过基因工程改变藻类的基因提高藻类的耐氧能力是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19]。

厌氧细菌产氢由于不依赖光照,在黑暗条件下就可进行产氢反应,容易实现产氢反应器的工程放大试验,加之厌氧细菌能利用多种有机物质作为制氢反应原料,可使多种工农业有机污水得到洁净化处理,有效地治理了环境污染,同时还产生洁净的氢气,使工农业有机废弃物实现了资源化利用,也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产氢途径,引起了国内外氢能科技工作者的青睐,尤其是中国在厌氧产氢细菌选育、产氢机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进展。但在研究中发现,该途径存在厌氧细菌在发酵制氢过程中的产氢量和原料利用率均比较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从厌氧产氢菌细胞生存的角度看,丙酮酸酵解主要用以合成细胞自身物质,而不是用于形成氢气,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其次,反应过程中所产生氢气的一部分在氢酶的催化下被重新分解利用,降低了氢的产出率。同时在厌氧细菌的发酵产氢过程中pH值必须在酸性范围以抑制产甲烷菌等氢营养菌的生长,但当pH<4时,产氢菌的生长及产氢过程都受到明显的抑制。对厌氧细菌连续发酵产氢工艺系统而言,产氢代谢途径对氢分压敏感且易受末端产物抑制,当氢分压升高时,产氢量减少,代谢途径向还原态产物的生产转化。Co2的浓度也会影响厌氧细菌产氢速率和产氢量,同时在连续的厌氧细菌产氢过程中,产氢细菌不能利用乙酸、丙酸、丁酸等小分子有机酸,造成有机酸的积累而对产氢细菌形成抑制作用。虽然乙酸对产氢细菌没有毒害作用,但大量乙酸积累会限制能源转化率的提高,制约了厌氧细菌产氢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18]。

光合细菌作为一类古细菌产氢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以使用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质作为生长底物,曾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废水的降解处理。产氢现象作为光合细菌的一种特有生理特征,近几年才被能源科学界所关注,并逐渐成为能源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光合细菌在产氢过程中对光照的高度依赖性限制了光合细菌制氢技术的发展。一般根据光合细菌产氢稳定性对光照强度和光照连续性的要求,常常光合细菌制氢工艺中采用消耗电能或其它化石能源的人工光源技术,技术经济均不合理,市场应用前景黯淡,同时还由于光合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色素的分泌以及反应溶液本身的色浊度影响了光在反应溶液的均匀分布,降低了光能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光合细菌制氢工艺的能耗和制氢成本。

3生物制氢技术的发展潜力

产氢细菌(藻)的产氢能力是生物制氢技术向实际工程技术转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常见有机物生物制氢工艺的方程及其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表示为[17,20]:

厌氧细菌产氢工艺:

葡萄糖?C6H12o6+2H2o2CH3CooH+2Co2+4H2?G=-184kJ

C6H12o6CH3(CH2)2CooH+2Co2+2H2???G=-257kJ

光合细菌产氢工艺:

葡萄糖C6H12o6+2H2o6Co2+8H2???G=-34kJ

乙酸CH3CooH+2H2o2Co2+4H2???G=75kJ

光解水产氢工艺:

4H2o+光能2o2+4H2???G=1498kJ

虽然从产氢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规律上可以看到厌氧细菌发酵产氢十分有利,它们能从产氢反应中获得比光合细菌产氢更多的自由能,然而厌氧细菌分解有机物的速率缓慢及不彻底,显著降低了产氢速率和产氢量,1mol葡萄糖理论上只能产生2~4mol的氢气。

转贴于

在产氢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规律上,光解水藻类产氢大致与厌氧细菌发酵产氢相似,能从产氢反应中获得比光合细菌产氢更多的自由能。但由于藻类的光解水产氢在原理上受氢酶中介以及氧的抑制效应,其产氢体系很不稳定,不利于有效提高光解水工艺的产氢速率和产氢量。

在光合细菌产氢反应中,从产氢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规律上可以看到,虽然只能获得少量的自由能,甚至要付出大量自由能,但光合细菌可以通过光合磷酸化获得足够的atp使反应能有效地进行,理论上光合细菌可以将1mol葡萄糖转化为12mol的氢气[21]。显而易见,发展光合细菌制氢技术的关键是光照技术问题,而合适的光源选择和降低光照能耗成为解决光合细菌制氢工艺中的两大关键技术,利用太阳能作为光源的光合细菌制氢技术因能从根本上解决光照能耗和制氢成本等问题引起了能源界的特别关注,具有较强的技术可行性和潜在的发展前景。

4光合生物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外近几年已开始从提高光合细菌的光转化效率方面着手对光合生物制氢进行实验研究,其中以河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进展最具代表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国际合作等项目资助下,对利用粪便污水作为原料的高效光合产氢菌群的筛选与培养、产氢工艺条件、固定化方法、太阳自动跟踪采光及光导纤维导光系统、太阳能光合产氢细菌光谱耦合特性等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22~27]。

(1)在选育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光合产氢菌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具有代表性的6个地点获得24个典型样品,按照各类光合细菌的生长条件和营养需求,从培养基组成、pH值、光照时间和周期、培养温度、厌氧状态几个方面设计出相应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光合细菌进行了广泛地富集和分离,获得33株光合细菌,并按照猪粪的成分特点,对其进行了猪粪、相关小分子有机酸和产氢能力研究,筛选出7株具有极高的原料转化效率的光合产氢菌株。

(2)研制成功带有自动跟踪太阳且可调滤光的太阳能高效聚焦采集系统,并开展了该系统的光传输与光谱耦合性能优化研究。为了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已研制出菲涅耳透镜聚光型的太阳能光导采光系统,采用菲涅耳透镜聚光方式把太阳光聚集在焦点上,并把光导纤维置于焦点上,经由可调滤光器可选择性滤波后,通过光导纤维输入光合生物反应器内,实现太阳光的高效传输。同时,分别对筛选出的7株光合细菌进行了太阳光吸收光谱实验研究,提出不同太阳光波段下的生长特性和以猪粪污水为底物的产氢特性的相关关系,探索了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过程的光传输与光谱耦合性能以及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效率的途径。

(3)研制成功具有较高表面积和体积比的新型环流罐式光合生物制氢反应器,并系统地研究了光在反应器中传输过程的衰减特性。依据光合产氢细菌的生长和代谢特性,研制的环流罐式光合生物制氢反应器具有能够利用较高的光照表面积与体积比而减弱光合细菌细胞和畜禽粪便污水的相互遮光效应、通过控制反应液的循环流量使细菌周围产生“闪烁效应”、有效改善光的传播途径和质量等特性,并能对光合制氢反应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光合细菌处于最佳的生长条件和代谢条件下,通过温度、光照度、pH值、底物浓度、不同接种量、溶氧水平等等的优化控制,使光转化效率和氢气产率都能达到最佳。

(4)较系统地研究了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过程的热动力学特性,揭示生物制氢过程的热动力学特性对光合细菌产氢酶活性和产氢速率的影响规律,用热动力学的方法对光合产氢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热规律进行分析,获得太阳能光合产氢菌生长代谢的热动力学信息,研究光合生物制氢体系的温度场分布,建立表征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过程热动力学特征的模型,优化光合产氢菌的最佳生长代谢温度和能流工艺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光合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规模化生产运行试验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5结论

氢能作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将在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制氢技术因能在常温、常压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完成产氢过程成为氢能技术发展的新生力量。生物制氢在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制氢过程中降解了有机废弃物,达到了资源利用和能源产出的双重目标。从几种生物制氢技术比较情况看,具有较强产氢能力的光合产氢技术具有不产生对产氢酶有抑制作用的氧气、工艺简单、可利用太阳能以及能量利用率高等优点,只需解决某些工程技术问题便会实现生产技术的产业化。因而,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技术是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制氢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和Bp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2004,2005,2006.

[2]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顾钢.国外氢能技术路线图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7(4):34-37.

[4]U.S.Departmentofenergy.theinternationalpartnershipfortheHydrogeneconomy.

[5]nationalResearchCouncil.theHydrogeneconomy:opportunities,Costs,Barriers,andR&Dneeds[J].nationalacademypress(washingtonDC),2004.

[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毛宗强.氢能--21世纪的绿色能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miyake,SchnackenbergmJ,nakamuraC,etal.molecularHandlingofHydrogenase,in:Biohydrogenii,anapproachtoenvironmentallyacceptabletechnology[m].amsterdam:elsevierpublishers,2001.

[9]ilgiKarapinarKarapdan,FikretKargi.Bio-hydrogenproductionfromwastematerials[J].enzymeandmicrobialtechnology,2006,38:569-582.

[10]asadaY,KoikeY,SchnackenbergJ,etal.HeterologousexpressionofclostridialhydrogenaseinthecyanobacteriumSynechococcuspCC7942[J].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2000(3):269-278.

[11]任南琪,王爱杰,马放.产酸发酵微生物生理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2]杨素萍,赵春贵,曲音波等.光合细菌产氢研究进展[J].水生生物学报,2003(27)1:85-91.

[13]Kyriakosmaniatis.pathwaysfortheproductionofBio-hydrogen: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J].ieaBioenergy,2003(3).

[14]melisa,Happet.Hydrogenproducion:Greenalgaeasasourceofenergy[J].plantphysiol.2001,127:740-748.

[15]iea.internationalenergyagreementontheproductionandUtilizationofhydrogen:end-of-termReport:1999-2004andplans:?2004-2009.?/Hia_end_of_term_Report_2004.pdf

[16]UniversityofHawaii,Hawaiinaturalenergyinstitute.ReporttotheU.S.Dept.ofenergyHydrogenprogram,2000.

[17]朱核光,史家木粱.生物产氢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1):98-104.

[18]赵玉山.细菌产氢[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5.

[19]internationalHydrogenBio-producingtechnologyForum.Haerbin,China,2006.1.

[20]ReithJH,wijffelsRH,BartenH.Bio-methane&Bio-hydrogen:Statusandperspectiveofbiologicalmethaneandhydrogenproduction[m].DutchBiologicalHydrogenFoundation,2003.biohydrogen.nl/everyone/20804.

[21]nitaiBasak,DebabrateDas.theprospectofpurplenon-sulfur(pnS)photosyntheticbacteriaforhydrogenproduction:thepresentstateoftheart[J].worldJournalof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2007,23(1):31-42.

[22]王艳锦.畜禽粪便污水光合细菌制氢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3]李鹏鹏.光合生物制氢过程中的固定化细胞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4]原玉丰.利用畜禽粪便产氢的高效光合生物产氢菌群筛选及其产氢过程初步研究.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5]尤希凤.光合产氢菌群的筛选及其利用猪粪污水产氢因素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6]王素兰.光合生物制氢菌群生长动力学与系统温度场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7-0006-01

1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英文名为thebiotechnologyindustry,指的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产业。它包括传统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以传统生物技术为基础,同时又推动着传统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2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它是30多年来最高速发展的产业之一,为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食品、医药、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广泛运用,生物技术产业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每件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生物技术产业有明显的发展也存在着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存在的问题,以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2.1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取得明显的进步与发展,主要表现在:

1)生产快速发展,涉足领域越来越广泛。中国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已经深入到工业、农业、食品、医药、能源和环境等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各个领域。据统计,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2014年中国生物产业基地增长快速,产值达到8819亿元,同比增长21.41%,与高技术产业同期相比,增长高达9.62个百分点。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生物技术产业有着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产业化的成果在逐步增长。

2)生物技术的研发有重大突破,知识产权状况乐观。为了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一直将生物技术作为国家的重大科技计划。政府一方面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各个部门和地方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中国已经拥了一大批由政府和各部门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而且已经获得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和生物工程药物,并且进入创制阶段。与信息产业相比,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状况要很乐观。发达国家和大公司抢占的在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目前只是一小部分,所以中国要认识到这点,加大对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研究。

3)中国具有丰富的资源数量。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农产品资源、医药资源和海洋资源尤为丰富,这些都能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原料来源。

4)中国已经具备生物技术方面研发的人才基础。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达到2万人。每年还有大量的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甚至有很多的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中国在生物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具有人才基础,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研发队伍。

5)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前景广阔,中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生物技术公司达200多家,生物技术园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被建立,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达到400多个。

2.2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投入不足,研发能力有限。生物技术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高投入作为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国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投入比重远远没有发达国家的高,所以投入低产出低。中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中所需要的重要仪器、设备与装备方面主要依靠进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不具备自主研制和开发具有国际市场的生产技术产业的能力。

2)科研技术不成熟,缺乏相关信息。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没有按有关产业的标准要求来做,比如开发保健品的人员没有按照申请保健食品证书的流程要求来做。还有,科研人员持有的技术通常是实验室的技术,没有系统化规范化。没有相关信息,没有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就会给投资者带来不确定因素,影响生物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市场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需要的市场,经常受到假冒伪劣和外国产品的冲击。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中国产品没有外国产品的质量和资本上的优势,这两点是中国在生物产业方面需要重视的方面。

3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之一,中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另一方面,加大对生物技术的投入,注重投入产出比。在发达国家,生物技术产业不仅有企业的支持;同样政府对其的投入与资金支持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小的。

2)逐步完善科研技术,建立新型的研究基地。鼓励基础研究机构与大型企业共同建立具有企业机制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整理相关信息,完善可行性报告。

3)优化市场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区。据发展成熟的生物技术产业的经验表明,地理、信息、交通和政策较好的地区容易形成生物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的集聚区。中国可以根据生物技术产业现在的发展情况,选择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而且技术力量雄厚和投资环境良好的北京、上海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孵化器,集中力量发展更多具有潜力的产业集聚区,以优化市场格局,扩大发展规模,打破有限制性的格局。

4结论

21世纪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时期,生物技术产业在人类生活生产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应该大力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努力减轻并或避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机遇与挑战下,发展生物产业,积极创新,逐渐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水平日益领先并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超声空化;水力空化;联用技术;除藻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6-18-04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生产和生活废水排入天然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范围不断扩大,国内大中型湖泊每年都有水华现象发生。2000年的梅梁湾水华事件,使无锡供水出现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水华现象的产生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危害饮用水水质,严重制约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清除水体中蓝藻是控制湖泊水华暴发和富营养化的重要途径,但现行各种除藻方法因存在不同缺点而无法大规模应用到大中型湖泊。臭氧除藻是现行方法中处理效果较好的方法,但也存在利用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极大增加了处理成本。空化技术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的新型物化水处理技术,空化技术产生的高温、高压、高射流的条件能为其他方法处理微生物提供有利条件,空化技术及其联用技术处理微生物是未来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1空化技术的发展

早在1753年欧拉曾指出:“当水管中某处的压强降到负值时,水即自管壁分离,该处会形成一个真空区,这种现象应予避免”。1849年英国海军发现在螺旋桨转动时会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又立刻在水压力的作用下收缩内爆,导致螺旋桨产生剧烈振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空化现象物理本质的描述[2]。

近年来,随着对空化技术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空化时产生并释放的巨大能量可以为一般物理、化学反应提供有利的条件,并逐步开始利用空化技术。根据空化产生的方法,空化一般可以分为4种类型:声空化、水力空化、光空化和粒子空化[3]。目前,国内外研究较为普遍的是超声空化和水力空化。超声空化产生的空化效果强烈,能量集中,对水体中各种有机物有较好的氧化效果,经深入研究已产生了大量成果[4]。但超声空化产生的能量利用率较低,难以实现对污水的大规模处理。因此,人们将注意力逐渐转向对水力空化的研究。

2超声空化及联用技术

2.1超声空化机理超声波由一系列疏密相间的横波和纵波构成,其产生的辐射压可通过液体向周围传播。在超声波压力的作用下,液相分子间的距离随分子不断振动而发生变化,当液体处于超声波交变声压的负压半周期内时,在压力强度足够大的负压作用下,会打破液相分子间的引力,当分子间距超过物质处于液态临界分子间距时,液体会发生断裂而产生空穴,形成空化核。此后,处于声场的空化核不断吸收能量,产生振动、膨胀、收缩等反应,最终爆裂崩溃,形成超声空化效应[5]。

2.2超声空化处理微生物技术超声空化产生的高温、高压、高射流条件,能够使水分解为具有强氧化杀菌作用的oH-、H2o2。高强度超声波作用于水体微中生物时,强烈的高频超声振荡使生物细胞内含物胶体发生絮凝沉淀,凝胶发生液化或乳化,使细胞失活,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冯中营[6]对超声杀灭大肠杆菌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频率为20.1kHz,声功率为15w的超声作用下,20min时间杀菌率为68.2%;频率为29.5kHz,声功率为29w的超声作用下,40min时间杀菌率可达87.5%。随着电功率的增加,杀菌效率随之上升;但当功率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再继续增加,杀菌效率不再上升,反而下降。可能是因为当声强超过空化阈值后提高声强会使空化加强,但在声强超过一定的界限后,空化泡在声波的膨胀相内可能增长过大导致它在声波的压缩相内来不及发生崩溃,从而减弱瞬态空化。超声空化具有很高的杀菌效率,但处理量较小。王波[7]通过试验得出,超声空化产生的高温、高压、冲击波等能使藻类细胞表面产生坑穴和孔洞型的损伤,将丝状藻类的藻丝打断,破碎藻细胞的气囊结构,从而限制藻类的生长。单参数对比实验表明:提高超声的声强,抑藻效果随之增强,但会逐渐趋于饱和,其原因在于声压和空化强度的饱和;超声频率对抑制效果有很大影响,200kHz比20kHz和1.7mHz效果更佳;延长超声辐照时间会增强藻类的抑制效果,但也存在逐渐饱和的趋势,因此,低剂量、高频率的模式更利于长期抑制藻类生长。迟巍、万成炎等[8]也通过实验证明,在利用超声波控制藻类生长的过程中,超声波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会直接影响到其控制效果。

2.3超声空化与其他处理方法联用技术

2.3.1超声空化与臭氧联用技术超声能显著提高臭氧在溶液中的传质效率。Lall等[9]的研究表明在超声功率密度为120w/L的超声场中,质量浓度为5.4mg/L时,臭氧的传质效率提高了90%。其原因为:一是超声促进了o3的分解速率,加快了羟基自由基的产生;二是超声空化效应加强了液体的扰动,降低了液膜厚度,提高了o3在溶液中的传质效率[10]。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生物监测技术;发展现状;环境监测;应用

生物监测技术是目前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之一,指的是通过利用生物群体之间或与个体种群之间的生态关系来对环境变化或污染进行检测以及评价的技术,可以有效的反应环境中的变化以及为提供快速解决的方案一定的参考,获得监测人员的广泛认可以及运用[2]。本文就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简单地概述,具体如下。

1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环境监测关注度的上升,环境监测的技术运用不断呈现为多样性,其中有3S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技术等,然而在这些技术中,生物监测技术具有经济、快速、简易、准确等特点,而且还将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等与化学、环境工程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不仅可以丰富环境监测的理论性依据,而且在环境监测技术上对监测结果起到精准等的推动作用[3]。相较其他环境监测的技术而言,通过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来进行环境污染严重程度的呈现的生物监测技术最具有直接性以及实质性。

2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物监测主要是通过生物学的角度对环境的污染状况进行检测以及评价,具有直观、实质性的特点,主要的监测方法有:微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物群落监测、分子生态毒理学监测等,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生物在环境中的表现形式来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从而为人们进一步保护环境提供实质性的监测基础以及解决措施的实施依据[4]。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土壤、大气、水体等均对人类生存具有息息相关的影响,因此,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监测技术在其中进行的应用体现。

3生物监测技术在土壤污染中的应用体现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生理具有毒性过量或营养元素过量的物质进入土壤,从而导致土壤的生理调节功能失衡,土壤出现恶性循环等现象,从而影响地下水以及矿物质的质量。而生物监测可以运用生物圈的关系来监测到哪一块土壤污染严重以及土壤中哪些生物的部分处于恶性生长状态。例如可以通过动物监测法进行,以蚯蚓为例,蚯蚓的整个种群生活在土壤中,对土壤中的成分非常敏感,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严重污染的土壤中,根本寻找不到蚯蚓的身影,因此通过蚯蚓来进行土壤的检测,使监测的结果更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再如植物检测,植物不仅要依赖于土壤的营养成分,同时也依赖于土壤底下的水质条件,因此植物同样对土壤具有敏感的变现。当植物的叶子颜色以及掉落情况变现为异常,例如颜色呈现枯黄的状态,叶子掉落严重,树干还有明显的疤痕等,可将其结果判定为土壤污染严重,根据植物的生理变化程度来判定土壤的污染严重程度,其结果的呈现实质性同样毋庸置疑。

4生物监测技术在大气污染中的应用体现

大气是由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固体杂质微粒等部分组成,在正常的状态下,按其体积计算,氧气占20.94%、二氧化碳占0.03%、而其他气体及杂质体积都大约是0.02%等,而大气污染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成分中与之进行融合或破坏,从而使气体的标准成分含量呈现为浓度过大的结果,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最为紧密。植物的生长少不了对大气的吸收,因此对大气的敏感程度较强,因此以植物为大气污染的监测对象不容置疑。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利用番茄、向日葵、柑橘等植物,以柑橘为例,在标准的大气环境中,柑橘的果实表现为硕大、颜色橙黄,叶子或叶脉的呈现形式为有规则、无异常,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量、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柑橘的果实则变为干瘪,颜色为黄褐色或棕色,甚至是白色,而在其叶子或叶脉的呈现形式上则出现伤斑或点状、不规则等。

5生物监测技术在水体污染中的应用体现

水体污染指的是水体因某种物质的过量介入,导致水体自身自净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水质的利用价值以及水中生物的生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为重要。在生物监测技术中,可以通过利用对水体污染敏感大、繁殖快的微生物或群体聚集量大的植物为监测的对象,例如指示生物法,可以通过利用浮游生物、鱼类等为监测对象,将它们生长的正常周期与其在观察区的水质中生长的周期进行比较,若发现被观察对象在观察区域的水质中出现异常生长或出现死亡等现象,则表示其水体的污染程度相当大。

6结语

生物监测技术是一种对环境变化或污染严重性进行检测以及评价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环境中生物群体之间或与个体种群之间的关系来达到监测目的,是环境监测技术中重要的技术之一。生物监测技术凭借着自身具有经济性、简易性、准确性等特点在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技术的竞争中站住了脚步,且不断发展成为环境监测中最为重要的监测技术之一,具有成为今后环境监测最重要的技术的发展前景,对今后的环境质量的提高具有意义深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孔令燕,赵婷婷.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J].中国化工贸易,2013(02):184-184.

[2]朱琳.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8):79-79.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炼焦配煤技术;生产实践;核心要点

构架在焦炭物资要素提炼生产技术活动的准备环节,配煤技术环节处于核心地位。配煤技术环节就是要针对炼焦煤物资要素遵照其实际具备的品种差异,推进开展规范分类处理,并且遵照生产技术方案预先设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完成相互混合操作,继而再严格遵照执行基于质量性层面的技术控制要求,选择运用性能先进的炼焦配煤技术形态,针对具体涉及的焦炭物资要素,推进开展提炼处理技术环节。在实际化生产技术活动推进开展过程中,通常倾向于同时选择运用多样的配煤炼焦技术方法,客观上有利于单煤结焦技术特性的全面发挥,促使实际涉及的煤炭资源物资要素,能够基于技术性能表现状态层面,基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取长补短特点,继而支持实现对炼焦煤资源要素种类覆盖范围的有效拓展,最终确保能够生产制造出具备更高水平质量品质的焦煤物资要素。

1配煤理论概述

常用的配煤技术原理为胶质层重叠技术原理和共炭化技术原理。所谓胶质层重叠技术原理,就是要遵照结合煤炭物资要素自身实际具备的黏结技术能力,在全面准确研究分析“煤炭物资要素”与“焦炭物资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基础之上,具体实现对焦炭物资要素质量表现状态和强度表现状态的清晰准确预测,且借助于此种手段,针对填充剂煤物质成分和主导煤物质成分展开区分,最终制定形成具备较强可行性的配煤技术方案。胶质层重叠技术原理,针对配合煤物资要素内部单种煤胶质体物质的软化空间适宜性,以及温度区间适宜性均提出了明确清晰要求,客观上能支持配合煤物资要素在高温炼焦技术环境之中始终处在良好表现程度的塑性技术状态,并且促使焦炭物资要素的质地表现状态更为均与,其表面更为光滑细腻,且在基本结构层面展示出更为充分的稳定性。胶质层叠加原理要求在配煤炼焦时,各单种煤的胶质体软化区间和温度间隔能较好的搭接,这样可以使配合煤在炼焦过程中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处于塑性状态,从而改善粘结过程,保证焦炭结果均匀性,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的塑性温度区间如表1所示。所谓共炭化技术原理,通常就是要将某些特定种类的非煤黏合剂物质成分,形如橡胶物质成分、沥青物质成分、有机渣油物质成分,以及沥青物质成分等添加到煤炭物资要素内部,继而推进开展炭化技术操作环节,其中添加使用黏合剂物质成分的主要目的,在于支持确保煤炭物资要素具体展现的结焦性水平,能够获取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对于共炭化技术原理而言,在具体选择运用黏结性水平相对较弱的煤炭物资要素过程中,对黏结剂物质的使用,能够在改善提升煤炭物资要素的黏结性水平过程中,对炼焦煤技术过程中涉及的废弃物展开程度充分的循环利用过程,继而支持实现针对各类基本资源要素的节约技术目标,以及针对各类基本环境问题的有效化解决处置目标。

2主要煤种以及配煤原则

在日常化推进开展的炼焦配煤技术工作环节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煤种应当被划分成四种,也就是肥煤物资要素、贫煤物资要素、瘦煤物资要素,以及焦煤物资要素。各炼焦煤物资要素黏结指数大致范围见表2,Y值大致范围见表3。从宏观性视角展开阐释分析,焦煤物资要素通常具备着表现状态良好的结焦技术性能,其在具体接受加热技术处理环节过程中,能够支持产生数量更多的,具备较强稳定性的胶质体物质形态,且实际产生的焦炭产品,通常能够展示出较高水平的强度,且其实际存在和分布的裂纹现象也相对较少,在整体性层面之上,展示较好的质量表现状态。与焦煤物资要素相对比,肥煤物资要素的主要技术优势,在于其在具体接受加热技术处理环节过程中,能够支持产生数量较为充分的,具备流动性表现特点的胶质体物质形态,其主要技术劣势,在于成焦技术环节结束之后,通常会形成和展示出数量相对较多的裂纹现象[1]。因此,在具体推进开展的生产技术活动过程中,肥煤物资要素通常更加适宜与主焦煤物资要素展开相互联合使用。在围绕瘦煤物资要素推进开展加热技术处理环节过程中,其实际引致生成的胶质体物质形态数量相对较少,且具备着焦块体积形制相对较大,以及焦块强度水平相对较低等技术特点,在具体推进开展的生产技术活动过程中,不宜单独使用。围绕贫煤物资要素推进开展加热技术处理环节过程中,其通常基本上不会引致生成胶质体物质形态,因此其在配煤炼焦技术活动开展过程中,通常仅能充当辅用煤角色。借由针对现有的煤种构成展开总结分析,焦煤物资要素,是推进开展炼焦配煤技术活动过程中需要选择运用的理想化煤炭物资要素品种。但是,我国煤炭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状态不平衡性,最近若干年间,在较高的生产经济成本因素及环境问题影响作用之下,我国焦煤物资要素的总体产量水平长期处在停滞状态,客观上导致运用焦煤物资要素推进开展煤炭产品生产技术活动环节,已经不具备可行性。

3炼焦配合煤的主要质量要求

基于水分层面的质量控制基本要求[2]。将水分含量控制在适宜水平,对于改善提升焦炭物资要素的生产制备质量,增加焦炭物资要素的生产制备数量,以及延长焦炉设备的使用寿命持续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水分汽化过程中,能够支持促使实际产生释放的热量,被程度充分地传递给煤料物资要素。通常情况要将送入焦炉设备内部的煤炭物资要素的含水量参数项目控制干预在7.00~10.00%之间。基于灰分层面的质量控制基本要求。在实际化推进开展的炼焦配煤生产技术活动过程中,配合煤物资要素内部包含的灰分,通常能够被直接性地传递到焦炭物资要素内部,且灰分含量参数项目通常被控制保持在9.25%左右。基于硫分层面的质量控制基本要求。在配合煤物资要素内部,含有硫元素的物质成分,主要分布在硫酸盐物质、硫化合物物质,以及黄铁矿物质之中,且绝大多数的硫元素最终都会残留在焦炭物资要素内部。配合煤物资要素中的硫分通常<1.50,且在此条件下能够支持实现对焦炭物资要素质量表现状态的充分保障。基于挥发分层面的质量控制基本要求。在配合煤物资要素内部,挥发性物质组成部分,是影响制约煤气物质产品,以及其他种类化学物质产品的总体性产出率水平的决定性技术因素。常规性技术条件之下,配合煤物资要素内部挥发性物质成分的含量比例,通常被严格限制在24.00~30.00%区间范围之内,且此项限制,对于改善提升焦炭物资要素在生产制备获取之后的总体强度水平,发挥着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4配煤控制方法介绍

在堆料技术环节具体化推进开展过程中,要首先将不同种类的煤炭物资要素遵照其种类完成堆放操作过程,为保证此操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通常可以针对煤质近似程度水平相对较高,自身物质组成稳定性相对良好,以及实际应用普及度相对较高的煤炭物资要素种类,运用平铺直取方法推进开展取煤技术操作步骤。要针对某些较为特殊的煤炭物资要素种类,选择运用细化管理技术方式,继而支持确保其实际分类结构,能够展示出更加充分的细致性。在具体化技术工作环节推进过程中,对于煤饼而言,应当结合其实际化的煤质类型,对其推进开展分质堆放技术处理环节。推进开展分类分级堆放处理环节,以及同质同类堆放处理环节,都能针对实际开展的配煤技术操作环节和煤质采样技术操作环节,创造并且提供扎实且充分的便捷性。除此之外,在针对煤炭物资要素展开长期持续堆放保存环节过程中,煤炭物资要素中包含的部分物质成分极易在空气中包含的部分物质成分的参与之下,因发生氧化反应过程,而具体形成和展示出变质现象,且此种现象在潮湿空气环境中的表现程度更加明显。鉴于上述情况,在具体针对长期堆放保存的煤炭物资要素展开取样技术操作环节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和保障存新用旧原则,继而支持确保库存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煤炭物资要素,能够在发生变质事件之前及时得到使用消耗,同时控制缩减煤炭物资要素仓库保存环节开展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支出数量。在具体推进开展配煤技术操作环节过程中,要借由针对工业全分析技术方法的运用,推进开展针对煤炭资源要素的质量控制干预环节,且还要借由联合运用逐步煤岩把关技术方法,控制规避针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以及不同质量水平的原煤物资要素实施混合堆放行为,支持确保具体开展的配煤技术工作环节,能够顺利获取到优质且良好的综合效果[3]。在针对煤炭物资要素的具体种类展开区分处理环节过程中,其实际依赖运用的基本技术原理,在于借助显微光度技术参数项目针对煤静质组的反射率技术参数项目展开具体的测算处理技术环节,继而遵照反射率技术参数项目的分布范围,针对具体的煤炭物资要素推进开展岩相分析技术环节,继而具体推进完成煤种划分过程。在具体制定形成配煤技术方案过程中,应当将煤源调查工作环节视作其首要性的工作环节,要通过对煤源调查工作环节的规范持续组织开展,全面认识了解周边空间区域分布煤矿的煤种产出种类组成结构、地理空间分布位置、煤炭物资要素生产技术能力、运输技术条件,以及开采生产技术支持条件等技术信息,继而运用已经学习掌握的基本信息,针对煤炭资源物资要素的供应经济成本水平和供应数量展开综合考量[4]。

5工艺流程

为支持确保实际推进开展的炼焦配煤技术工作环节的顺利推进和效果良好,最为常用的炼焦配煤工艺技术流程涉及如下内容:推进执行先配后粉技术工艺流程。要遵照执行预先已经设定的配合比参数项目,针对预先已经准备好的各类单种煤物资要素推进开展相互配合技术操作环节,继而再接续完整粉碎技术操作环节。源于该种技术工艺流程具备着空间位置分布状态相对紧凑、技术操作步骤相对简单、黏结性表现状态相对较好,以及具体需要使用的技术设备数量较少等基本特点,客观上已然获取到在我国焦化厂企业组织内部的广泛充分引入运用。但是,此技术流程在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先配后粉技术工艺流程无法遵照具体涉及的煤种技术控制要求,针对实际达成的粉碎度水平展开控制干预。推进执行分组粉碎技术工艺流程。遵照结合单种煤物资要素实际具备的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性质表现特征,要先针对实际运用的细度粉碎技术方法展开选择环节,后续推进开展混合技术操作环节。分组粉碎技术工艺流程具备着基本操作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引入使用的粉碎机技术设备数量相对较多,以及脱离运用混合技术设备条件下无法独立化推进等技术缺点。推进执行选择性粉碎工艺技术流程。源于不同种类的单种煤物资要素,以及岩相组成物资要素在基本物质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具体推进开展粉碎技术环节过程中,要注重选择适当方法展开筛分处理环节,继而接续开展后续的粉碎处理技术环节。

6结束语

综合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知道,炼焦配煤技术的有效开发运用,在改善提升焦炭物资要素的生产技术环节实施效率方面,发挥着极其充分且不容忽视的促进性作用。配合煤的水分一般控制在7%~10%;成焦率70%~80%计算,配合煤的灰分全部转入焦炭,焦炭灰分为配煤灰分的1.3~1.4倍,煤种的硫约有60%~70%转入焦炭,焦炭硫含量约为配合煤硫含量的80%~90%,可根据焦炭对灰分和硫含量的要求,计算出配合煤的灰分及硫含量上限。兼顾焦炭以及焦炉煤气和炼焦化产品产率出发,通常将装炉煤挥发分控制在28%~32%。为了获得熔融良好、耐磨性较好地焦炭,在对配合煤的煤化度进行控制时,还应兼顾粘结性指标,大多数室式炼焦煤的黏结性指标范围为:黏结指数GR.i=58~72,胶质层最大厚度Y=17~22mm。炼焦配煤技术形态作为引入推广应用时间相对短暂的新型炼煤技术形态,能够基于较大幅度之上改善优化焦煤产品物资要素的整体质量表现水平,同时还能够支持实现针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高效运用技术目标。鉴于上述背景,我国现有的煤炭生产加工企业组织,应当积极主动地针对炼焦配煤技术形态加以引入运用,继而充分发挥彰显炼焦配煤技术形态的最佳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冯亚威,侯婧,郭瑞.吉氏流动度测试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J].河北冶金,2021(10):5-7+36.

[2]蔡明珠.配煤中添加生物碳材料炼焦的技术可行性研究[J].燃料与化工,2020,51(5):59-60.

[3]李伟.炼焦工艺及用煤技术发展分析[J].生物化工,2020,6(3):151-153.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7

【摘要】总结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为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生物制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已经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生物制药经历了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一、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美国发明了生物技术以后,该技术就迅速被应用到新型药物的研制上,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自1971年世界上第1家生物制药公司诞生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并将此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生物制药产业市场广阔,但是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又是首次应用该技术的国家,美国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面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的生物技术企业,约占世界总量的2/3;生物技术市场资本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每年的科研经费超过了50亿美元;已经成功研发出30多个重要的治疗药物,正式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药物也达到了40多个。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癌症、糖尿病、肝炎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欧洲在生物制药方面整体落后于美国,但是发展迅猛。英、法、德、俄等国在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药品方面成绩斐然,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甚至赶上并超过美国。如俄罗斯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莫斯科妇产科研究所及俄罗斯医学遗传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基因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日本在生物制药产业上也发展较快,并将生命科学相关的产业作为21世纪重点扶植培养的产业,从而能够增加同美国和欧盟等的竞争力;同时重点展开生物信息技术及纳米生物技术等的基础研究、疾病相关遗传基因及其产生的蛋白质结构研究等,以“基因新药”为目标来推动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日本已有65%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于生物医药研究,部分公司的技术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之外的其他亚太国家在生物制药产业方面也发展较快,尤其是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国家在政策引导下,不断吸纳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在世界范围的市场正不断拓展壮大。

二、我国生物制药技术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部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三、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分析

1、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3、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

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我国通过不断参与国际前沿生物发展课题来提升科研水平,如在人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方面参与到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药物相关基因药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基因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1):92-96.

2、胡显文,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1):16-31.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采油技术;现状;未来展望

石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在节省石油能源的同时,还要对石油开采技术进行研究,以此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

1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分类

在最近几年中,很多国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都通过各种方法应用了采油技术。石油的采收效率因此而增加。国际上把采油技术根据应用时间和技术上的原理分为三种采油技术,即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一次开采是指运用天然气能量对油田进行开采,这样的采油方式主要包括溶解气驱、气顶驱和弹性水驱三种方式。二次采油指的是在一次采油的影响下,会对地层压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运用平衡油井注水来减弱地下能量。二次采油在注水的时候,通过化学和物理手段使流体的性质和状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进而提升注水的影响范围,使采油效率逐渐提升。

2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

2.1完井技术

在石油工程完毕之后就应该进行完井技术,这项技术是进行钻井和采油工作的连接点。在现阶段,我国在直井、水平井、丛式井和定向斜井上都进行了技术创新,在完井的方法上也得到了提升。比如,下套管射孔完井、裸眼井补管完井等,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结合采油的外部环境运用专门的完井方法。这样的情况下才会使完井技术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在石油的开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采油钻井联合协作的出现保护了油层,进而提升了石油的产量[1]。

2.2分层注水技术

分层注水技术也是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一种。在通常情况下是应用在二次采油的阶段,这项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有效的提升水波在地下产生的效率。较早运用分层注水技术的代表性油田就是克拉玛依油田。分层注水技术在支撑式封隔器和管式活动配水器上的成功研究,使油田在分层注水上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成功研制分层注水技术的油田主要有河南油田和大庆油田。他们的成功研制使注水进入到了可调整和可测试的阶段。

2.3人工举升工艺技术

油田中的流体在性质状态上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进行技术开采时也应该运用不同的开采技术。我国根据国外的先进人工举升工艺技术的运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了人工举升工艺技术。研发了机杆泵这类技术,这些举措使采油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4电动潜油技术

在机械采油技术的发展中,电动潜油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一种,电动潜油技术主要分为地面、井下和电力三个重要的部分。我国在现阶段对电动潜油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但是结合我国石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开采情况上来看,电动潜油技术是不能忽视的一种先进技术。

2.5热超导技术

热超导技术把化学技术和物理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物质的热阻被化学技术阻碍,把物质的差值降低到零。在进行该项技术的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地下注入超导液,使超导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井口的液体温度随着地下热量的转移不断地上升。热超导技术有一定的优势,在能够进行环境保护的情况下又能够节约成本,这样就使得我国在该项技术上进行了广泛的应用[2]。

3石油工程采油技术未来的展望

3.1物理采油技术的发展展望

和化学采油技术相比,物流采油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简化采油工艺的呈程序,使采油成本降低,另外还能是采油技术更加适应采油状况,这样的情况下就极大地降低了采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研究表明,运用物理采油技术适用性能比较强。在以后的石油工程技术运用上,在运用物理采油技术的基础上提升采油效果,还可以使其和化学技术相结合,体现出优势互补的特点,在采油技术上形成复合性技术,进而提升采油的效率。

3.2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展望

我国在微生物采油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微生物采油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作为驱油剂,在此情况下提高采油的效率[3]。通常情况下来说,微生物采油技术可以分为地面技术和油层技术这两种。虽然,我国的微生物技术在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此项技术有着环保性的特点,使用上运用很低的成本,开采石油的效率很高,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石油开采技术。结合完井技术、分层注水技术、人工举升工艺技术等的现状,从物理采油技术和微生物采油技术对石油工程采油技术进行展望,为石油的高效利用提供准备。

参考文献:

[1]周琳.浅析新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6):45+47.

[2]焦向东,周灿丰.海洋石油工程自动焊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焊接,2015,(12):6-11+69.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高新技术;采油工程;应用现状;展望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背景下,石油在我国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的工业生产、社会生活、交通运输等方面,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基于这样的原因,采油工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阶段,采油工程中,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为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油效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1采油工程中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1.1微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微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近年来在我国采油工程中的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相比较于其他技术,其具有反复使用率高、操作性好以及成本低的显著优势。现阶段来说,微生物技术在降低石油粘度、低渗透驱油以及清蜡等方面发挥着良好的效果,与化学试剂相比,微生物技术也更加有效,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对较小,可有效保护地层环境、原油品质,有利于实现采油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优良菌种培养上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微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为了实现微生物技术的良好发展,必须提高其精确性与科学性。

1.2人工智能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石油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加强,近年来,采油工程中越来越注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由硬件、编程、网络、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构成,其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改变现阶段存在的井下不可控的局面,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利用零部件或机器人,便可以实现井下操作的可见即可得。例如,井下存储测试便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而研发的,通过网络实现感应设备、传感器之间的有效连接,收集传感器数据的同时,计算机芯片能够进行实时监控,并将数据存储起来,进行相应的计算与测试,最终得出最优操作方案。

1.3纳米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驱油过程中使用新兴纳米物质材料的一种技术,采油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纳米mD驱油膜[2]。通过利用这种技术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相比较于普通的表面活性剂,驱油膜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呈现的状态为“非胶束”。其是由水溶液聚合物所构成的,主要包括生物酶、大分子以及蛋白质等,通过利用水这一介质,可以产生非常高的静电排斥效果,从而有利于降低岩石表面与石油之间、石油分子之间的粘附力,从而有利于降低石油开采难度、提高石油开采效率。1.4热超导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热超导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热超导物质基础上而兴起的新兴技术,对一些物质进行相应的特殊处理后,使其热阻无限接近于零,实际应用过程中,将复合化学剂注入封闭导管,这时,导管两端会出现受热不均现象,其中的介质迅速出现相变,形成气体分子状物质,从而带动原油在管道内加速传递,这就实现了采油效率的有效提高。

2采油工程中高新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采油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微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纳米技术以及热超导技术等高新技术。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并逐渐发展成熟,基于此,这四种技术也是接下来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与传统采油技术相比,高新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良好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高新技术也有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应用领域、适用范围相对较小[3]。高新技术之所以称之为高新技术,关键在于“新”,这也就代表着,其尚存在一些不完善、不成熟之处。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原件的构成材料,还要全面考虑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局限性,这就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应用规模普遍较小,相比较于传统技术,高新技术通常情况下是针对某一油井或者是某一油田进行作业,无法实现大规模普及应用。但是,从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高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区间与旺盛的生命力。石油是一种矿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必须实现对石油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确保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传统技术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从而降低了采油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在采油工程中利用高新技术,便可以同时改善这两个问题。如,纳米橡胶产品的应用,可以实现分隔器耐磨性的加强,有利于延长井下工具的寿命,从而能够降低维护费用,减少采油成本。

3结语

综上所述,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采油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微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纳米技术以及热超导技术等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油效率,从而能够实现采油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信博.浅谈高新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石化技术,2017,(03):282.

[2]张云鹤.新技术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及展望[J].石化技术,2017,(01):227.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篇10

1.1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作为从物流衍生出来的物流管理这一名词,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其的看法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最早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认为物流管理是对原料,在制品,制成品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以满足客户要求的过程。反观在国内,认为所谓物流管理,就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还要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对物流管理的定义都是建立在国外已有定义的基础上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我国对该定义没有国外研究的透彻,但是我们通过摸索减少了很多时间,这就注定了我国物流管理的飞速发展。

1.2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

2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2.1研究现状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果物流少了信息化,那么许多物流现代化的设想也就无疾而终,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物流的面貌。正因为如此,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在时代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将会飞速发展,理所当然的一些条码等技术便应运而生,并在物流运作过程中越来越得到重用。

2.2应用现状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物流信息技术也随之更新换代,尽管更新速度快,但归根到底,其核心还是离不开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者三大板块。其中包括了在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仓库管理技术、智能贴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端科技。合理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3物流信息技术案例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下面我们以长三角地区,上海爱普香料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分析研究常见条码技术应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繁重的生产任务中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工作行为?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重阻碍,缓慢了企业发展脚步。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爱普香料有限公司在企业的各个业务区域建立一个高效、全方位的无线网络,便于各项数据能够实时、准确的进行业务流转引入条码应用技术;根据企业现状建立条码应用管理系统,以使用手持式移动数据终端采集条码获取数据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手工记录并贯穿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条码技术给上海爱普香料有限公司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