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旅游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52:42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1

当前,大学应届毕业生为客源的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受到旅行社和旅游景点的青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对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获得大学应届毕业生旅游的市场调研数据,对这一群体的出游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届毕业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通过分析,希望能为具有广阔前景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遴选了5所北京市的高等学校(中国传媒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于2017年1月在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食堂和操场等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90份,回收473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98.94%,其中男生占45.94%,女生占54.06%,专业分布上文科47.86%,理科51.92%,保持文理科基本持平。抽样结果概况基本符合现实状况。在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96.79%的毕业生(453人)表现出了毕业旅游的意向。

一、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驱动因素

著名学者艾泽尔・阿荷拉提出了旅游驱动力社会心理模型,他将旅游动机划分为逃逸因子、逐求因子,前者是摆脱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后者是通过到一个新的环境旅游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回报。在此,本文根据艾泽尔・阿荷拉的旅游驱动力社会心理模型,结合实际问卷调查,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出游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一般来说,在大众旅游中,逃逸因子占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思想观念、求知欲望、追求因素等方面有独特的特征,因此,学习和增长见识、体验新生活方式以及情感交友等逐求因子占据了关键性的作用。实际的问卷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见表1所示。

(一)逃逸因子

在上述的调查中,压力因素、时间因素等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的逃逸因子,这两大因素分别占据了55.85%和54.30%,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的重要驱动因素。

1.压力因素

旅游能缓和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现代社会充满了紧张感和压力感,大学生也不例外,面临着就业难的压力,也即将承受职场的压力,同时,也经历着毕业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压力。在这些压力下,绝大多数人都选择通过旅游暂时逃避学校的环境和学习的压力以及未来职场的压力,调整心态、放松身心。通过旅游中的心境转换,能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回归到现实生活承受压力。在调查中,55.8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因素;而在访谈中,“放松”两个字也被多数的应届毕业生不经意地提及。

2.时间因素

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毕业后,工作随时都能找,且工作后基本就一头扎进工作里了,但是毕业旅行不一样,出了大学校门,就很难再有大学里宽松的时间了。出于“时间上的自主控制权”这一原因,许多应届毕业生都在毕业季规划了旅游计划。因此,在调查中,54.3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驱动因素。

(二)逐求因子

在表1的调查中,学习、增长见识,旅游观光,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品尝美食,休闲物,情感交友等因素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的逐求因子,这些因素在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的动机中占据了决定性作用。

1.学习、增长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应届毕业生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学习行为,它能对人们的知觉、人格、动机等产生很大的影响,能通过旅游学习满足自身的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学习接受能力强,通常把旅游当作是学习锻炼、体验生活和接触社会的过程。基于这一层面的驱动因素,69.54%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表达了毕业旅游能“提高独立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开阔视野和增长见识”、“探索未知的事物”、“科考旅游、获取知识”、“去自己心仪的单位或城市考察”、“踏入社会、走上岗位后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的诉求点,怀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出游。

2.旅游观光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出游驱动因素多样,但是,基本上还是以浅层次的旅游观光为主,这成为应届毕业生毕业旅游的第二大逐求因子,占比56.29%。在出游过程中,他们更加地偏好于自然环境和风景较好的景点,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或见识祖国的雄伟风光,或欣赏古建筑、名胜古迹的美。

3.情感交友

在调查中,63.80%的人表示与自己的好友(好朋友、班级同学、舍友)一起出游,23.40%的被调查者情侣出游,还有6.6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个人或与家人出游,6.18%的人选择跟团出游。在对占比最多的“好友”群体的采访中,很多人表达了“出了学校大门,就很难再和同学们聚齐了”这一不舍心态。

4.其它因素

除了上述的逐求因子外,被调查者还表达了休闲购物(30.46%)、体验新的生活方式(27.81%)、品尝美食(18.10%)以及探亲访友、宗教朝拜、参观比赛和展览等其它因素(9.27%)诉求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去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体验、感受异乡淳朴的民风、了解异域的民俗风情,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并且,出国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诸如瑞士、法国、韩国、日本、东南亚等,都成为应届毕业生热衷的国外旅游地,对这些出游者来说,休闲购物成为仅次于旅游观光的另一大驱动因素。除此之外,出游的驱动因素也不乏探亲访友、宗教朝拜、参观比赛和展览等其它因素,但这都是比较弱势的驱动因素。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大学应届毕业生是整个旅游市场中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在时间上比较宽松,在思想价值观念上比较成熟,求知欲比较旺盛,重视情感交友,又爱追求时尚,注重精神生活体验,这种种因素,让他们在毕业季时选择了出行旅游,而毕业后即将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及时间上的自主控制权的即将失去,则进一步促使他们坚定了毕业旅游动机。

二、大学应届毕业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建议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可雇佣性需求特性动态改进

1.引言

2014年5月,主席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和深刻把握,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形势也日益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2%,较2012年同期下滑12个百分点,凸显了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根据另一项权威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量、实际从业者分别为6000万、4450万,世界旅游组织(worldtourismorganization,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我国旅游业就业需求人数将增至1亿人左右。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与旅游业人才需求缺口,看似矛盾的供需关系,实则反映了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间的严重错位。

2.大学生可雇佣性内涵

雇佣性即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是由英国学者Beveridge在1909年首次提出的,社会的变化使得其拥有了更丰富内涵,2004年iLo(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指出“可雇佣性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DFee(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将其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学者petertKnight&mantazYorker通过对雇主的调查后,提出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基于学科理解力(Subject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构建了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模型,对可雇佣性做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解析[1]。

虽然针对可雇佣性的内涵,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可雇佣性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与后天学习的知识的表现,包含获得工作、维持工作的能力与素质。但是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不尽相同,本文综合利用已有研究成果,针对旅游类专业毕业生选取了适宜于评价其可雇佣性指标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

3.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雇佣需求特征研究

3.1设置调查问卷。

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是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特征。为此,2014年6月至9月,先后对南京、常州、镇江三市的旅游行业、酒店经理人员组织了一次较长时间的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此中包括旅行社行业330人,酒店行业40人,旅游景区、景点行业30人,回收问卷377份,其中有效问卷370份,三者有效问卷分别为:314份、36份、27份。

3.2旅游类毕业生雇佣需求特征。

3.2.1不同类型的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结合全国《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分析出我国旅游业现阶段需要:服务技能型、专业技术型、经营型、行政管理型四种旅游人才。对三市的调查数据统计进行分析,分析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对于服务技能型、专业技术型、经营型、行政管理型四种不同旅游人才需求情况,发现旅游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存在矛盾,其中专业技术型人才供需比有较大差距[2]。

3.2.2不同层次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对调查问卷中“企业最需要人才类型”一项统计,旅行社有效问卷中选择“基层业务骨干”、“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占比分别为53.29%、25.37%、21.34%。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旅行社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这也是旅行社行业选择“基层业务骨干”比例较大的原因,同时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也较大。酒店行业调查问卷中,选择“基层业务骨干”所占比例为45.27%,选择“中层管理人员”的占比为29.48%,选择“高层管理人员”则占25.25%,这表明,酒店行业对“基层业务骨干”的需求量较大。景区方面的调查问卷研究,显示选择“基层业务骨干”的占总数比例为31.45%,选择“中层管理人员”的比例达到37.40%,选择“高层管理人员”比例更是达到31.15%。在三个行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培养企业需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高等旅游教育的重要任务。

3.2.3不同专业知识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具有旅游专业方面知识和开拓旅游市场能力的人才往往是旅游行业的主要需求对象。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针对“现阶段本企业最缺乏的人才首选排列”一项,旅行社对“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公关、商务谈判人才”、“旅游产品设计、景区规划人才”、“外语类人才”、“一线接待、服务人员”、“其他”几个问卷选项选择比例依次为:52.29%、31.75%、28.62%、21.91%、10.21%、1.76%;酒店为分别为:61.87%、16.90%、2.92%、33.80%、23.94%、7.04%;景区分别为:49.94%、2.30%、4.29%、32.06%、1.91%、9.50%。这表明,“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已成为旅游行业雇佣需求的重点,对于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是个有益启发。

综合上述调查结论,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就可雇佣性因素可概括为:培养类型(包括目标、方式等)、专业知识。并且旅游业的雇用市场需求特征与其他行业相比,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综合素质结构,但是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可雇佣性培养与旅游市场雇佣需求特征存在较大的不匹配现象,贴近实际,深化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可雇佣性的一条紧迫而必经之路。

4.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可雇佣性提升策略

图1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毕业生方面普遍存在重教授知识轻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失衡(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应用型教育侧重理论、素质教育不全面等问题。为此,2008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指出:“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体系不完善的核心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培养结构失衡……应用型教育又存在偏向学术和理论化的倾向……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双线制’(如图1)人才培养的体系。”依据此理论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具体提出如下措施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

4.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产业,我国大多数旅游类职业院校偏重饭店、导游等教学内容,而且基本上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造成需求与可雇佣性的不对称,职业旅游类专业教育要转变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匹配雇佣市场需求特征,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打破专业面窄和单一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课的开设比例与开设时间是当前旅游类专业课程调整的另一个重点,要加大实践课比例,扩大实习范围,灵活开课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

首先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的具体实际,抓住存在的不足,充分吸收国外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其次,综合化设置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益。主要是课程模块化组合,各学科间优化组合组成有机的教学单元,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确保弹性学习制,这是灵活设置课程结构的具体保障。国外对于旅游类人才培养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如美国康奈尔模式、瑞士洛桑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对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有较强的借鉴意义[3]。

4.2培养综合能力,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结论,一方面,旅游类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因此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4―6个月”的实习期。应该努力优化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诚实守信”、“服务意识”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旅游类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要伴随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其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旅游行业市场需求特征,从而适应“一条主线、一个核心”的思想。即以旅游业需求特征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实施全面深入的素质教育。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动态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旅游行业对毕业生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始终把握市场需求特点实行动态的pDCa循环改进机制。

4.3加大师资培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不高,即使是已经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中,具有真正的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比例更低,专业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基本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与行业实际脱节严重。旅游类职业院校要通过学术交流会议或者进修、深造等方式努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可利用带队实习、在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建设真正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此外,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行业管理人员参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参加专业课程的讲授,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根据行业实际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

4.4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经验锻炼。

旅游类职业院校由于受专业和课时限制,因此,虽然设置的课程知识体系挺丰富,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完成不了应有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时“有重点”地讲解,学生学习知识不系统不深入,导致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间产生转化障碍,产生“两张皮”的现象。专业技能是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关键因素,只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大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互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知识与技能转化能力十分薄弱,知识学习上一知半解,不系统,实践经验少,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严重错位;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深度不够,学生缺乏综合技能的训练,成为制约其可雇佣性提升的短板。结合旅游行业雇用市场需求特征,对学生一定要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经验锻炼,找准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5.结语

综合利用关于可雇佣性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根据旅游类行业自身特点,提取适宜于评价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指标体系,制定了有关的开放式调查问卷,基于实证角度,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旅游行业对不同类型、层次、专业知识、素质结构、实习经历人才的需求特征。针对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毕业生方面普遍存在的重教授知识轻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失衡(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应用型教育侧重理论、素质教育不全面、学生可雇佣性与市场需求特征错位的现实,提出对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动态改进的“双线制”培养体系,以期能够为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实现其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2005,02:85-92.

[2]陈特水,殷章馨.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征――以湖南省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6:103-106.

[3]Yorke,m.,Knight,p.t.embeddingemployabilityintothecurriculum[R].York:Highereducationacademy,2006:11-22.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竞争力

1解读竞争力

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出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测定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时间,但真正要准确测度出来又是比较难的。基于此,我们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竞争力描述为:该群体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并且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①核心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外在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③环境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所毕业的学校、学院的品牌效应、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

一般说来,核心就业竞争力是该群体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基础。外在就业竞争力是他们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方面,因为旅游行业是窗口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气质、仪容、仪表、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在求职过程中,这也是最被用人单位看重和容易被判别的能力。上述这两种就业竞争力是学校、教师、学生有能力改变的两种能力。相比较而言,环境就业竞争力一般是学校、教师、学生难以改变的或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能力。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关于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仅限于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和外在就业竞争力。

2该群体大学生竞争力的swot分析

本文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就业竞争力中并给予了一定的阐述,主要是想通过对毕业生其个人因素及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所启发。

第一,优势(strength)。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高级管理人才或是高级技术人才,而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此,该群体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随时灵活熟练处理生产第一线问题。此外,他们普遍具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学习能力强。

第二,劣势(weakness)。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对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这就业的竞争中更加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他们手中的这一张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但是,近几年,该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选择一些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用人单位;其二,对单位待遇期望值过高,忽略了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例。

第三,机会(opportunity)。近些年,国家政策的扶持、学校的就业指导、自主创业、实习基地、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以国家政策为例,全国好多省份相继出台了允许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自由进入的政策等,文件的出台,为毕业生就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威胁(threat)。目前,国家处于发展的转型期,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由中专向大专以上层次转移,在“大众化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此外,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在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门槛;国内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水涨船高”。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会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更高。

3如何适应环境,打造竞争力

作为该群体大学生,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打造竞争力:

第一,寻找市场机会。该群体大学生的市场机会应该说是很多的,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在旅游与休闲行业自主创业。面对这些机会,重在如何进行细分,并选择自身的目标。在旅游企业对旅游消费者进行需求管理的同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也要对旅游企业进行需求管理,及时发现企业的需要,从而更早地发现自身的发展机会。

第二,独特定位。定位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市场营销学,由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原意指“确定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位置”,定位的关键是企业要设法在自己的产品上找出比竞争者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特性。全过程大概包括三大步骤:①分析目标市场的现状,确认本企业潜在的竞争优势;②准确选择竞争优势,对目标市场初步定位;③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重新定位。那么,结合这一理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当如何做呢?从客房群(就业方向)角度看,可选择旅行社为主的相关企业;从竞争的角度看,该群体需要明确自己与非旅游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哪?比如掌握旅游基础理论、旅游操作实践能力强。同时也与同专业的、不同办学层次的学生相比,有没有优势?最关键的是,与同一个层次、同一专业的学生相比,自己有没有核心竞争可定位于技术领先者,因为该群体大学阶段主要在学习相关旅游技能。

第三,制定竞争及发展战略。竞争战略着眼于怎样竞争,而发展战略着眼于怎样发展。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不仅需要竞争战略,也需要发展战略。这就像部队一样,不仅需要谋划打仗,而且需要谋划发展,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

4结论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基石和有力支撑。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客观、辩证地实现自身利益相对最化大,既是自身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以小带大、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升级与发展的需要。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差异化;旅游管理;本科;就业;广西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5

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各大高校相继幵设經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然而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同时本科教育作为中坚力量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

旅游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屆家教育部1998年颃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鹿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然而由于学校缺乏对旅游行业特点的深刻理解在确定培养目标时不能准确把握行业的需求变化造成与市场需求脱节。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本科课程在设置时为了与专科教育相区别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了很多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却忽视了学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服务的行业对于一名旅游从业人员不管是专科生还是本科生,又或者是研究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服务技能才能搞好服务。

3、本科生缺乏竞争优势

从现阶段旅游企业对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来看,最受旅游企业欢迎而且需求量最大的是专科层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他们所具有的职业思想、适当的期望值、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的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更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而相对于研究生本科生在科研理论研究以及管理方面又有着明显不足。因此,造成很多本科生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二、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带有总结性、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是在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可以进一步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曾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也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最终效果影响重大。

作为传统文科教育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多以理论分析为主。学生没有做过任何实证研究,只是在阅读一些文献后对资料进行一番总结激作为自己最终的毕业论文。再加上个别指导教师对待毕业论文态度不够认真指导方式单一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本科生在缺乏实践的基础上弟纯的文字堆砌问题,也很容易出现抄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最后一次考核此一来,为学生在工作后实践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短时间内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埋下了隐患。

三、以模拟导游为基础的毕业设计改革

1、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归纳为重理论轻实践浮生动手能力差。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很难但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能更好的椴炼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这就跟我们的毕业论文结合到了一起。我们说过库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一次考核,是将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我们的改革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次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不再是毫无实践基础的文字堆砌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论文质置。

2、模拟导游的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存在的问题箱合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方针,对我校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毕业论文以毕业设计的形式来完成。通过指定一个未开发的景点,要求学生在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规划幵发认识、了解、分析、借鉴的基础上对该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开发,并模拟导游进行现场讲解,以一段完整的旅游景点讲解视频作为毕业设计。使得学生独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距离学校5公里的洞林寺和洞林湖(合称为洞林景区)作为此次毕业设计的研究景点,并以《郑州市洞林景区模拟导游设计》为作毕业设计的题目,选择十个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完成此次任务。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对洞林景区的实地模拟导游设计对景区进行规划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把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景区规划与开发上。学生需要亲身体验,对洞林景区各个景点深入调查及导游词的编写,直至完成最终的视频拍摄。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洞林景区的深度调研,资料汇总;(2)洞林景区导游词编写,场景设计,编写脚本;(3)洞林景区讲解路线的设计与整体规划(4)洞林景区模拟导游的拍摄、后期编辑与合成。

3、模拟导游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安排

《郑州市洞林景区模拟导游设计》是一次全新的毕业设计改革,它摆脱了传统的文字性的论文形式最后的毕业设计将以视频的形式完成。

由于是试点改革我们只在08级毕业生中选取了十个学生,分成两组来完成。每一组成员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需要负责洞林景区其中某一个小的景点这个小景点的导游词编写以及讲解都由该同学负责而对于整个景区的规划、游览路线等则是由整个小组通力合作完成的。

这次毕业设计虽然是小组合作完成,但毕竟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最终还是要以成缋来体现,因此,不仅两个小组间会进行竞争海一个小组间组员也会分高低。评判的标准就由每个学生在视频里的表现来决定,这也会成为学生们毕业设计最后的得分。

按照学校的要求庠业生的毕业设计在大四第一学期末幵始进行到第二学期的五月底进行最终答辩,期间我们共有14周时间准备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1)第1周一第2周,洞林景区模拟导游总体方案(路线重点景点)和表达形式(图,语言解说动画,视频)的拟定浣成幵题报告和文献综述;(2)第3周一第4周,每人所负责景点的场景设计,编与脚本(3)弟5周一弟9周,景点表达形式制作(图,视频,解说词);(4)第10周一第12周,景点表达形式编辑与合成。(5)第13周一第14周編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4、毕业设计改革的推广应用

(1)纵向推广

《郑州市洞林景区模拟导游设计》是在我校08级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中进行的一次试验改革,最后的毕业设计将以视频的形式完成海个学生负责其中某一个小的景点,视频包括了对整个景区的规划、游览路线设计、导游词的编写以及讲解。毕业设计完成之后,我们将最后的成果播放给其他年级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其观摩,并作为新的毕业设计思路,为之后的本科毕业生提供新的论文选题素材,受益范围覆盖了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例如,在08级学生尝试新的毕业设计之后,我们紧接着在下一年让09级毕业生接着做这个课题,令人欣喜的是,由于09级学生之前看过08级的作品他们能够吸取前人的经验,做出来的成果无论是在路线安排还是在讲解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横向推广

《郑州市洞林景区模拟导游》只是我们这次毕业设计改革的第一步,我们不会只满足于做这一个景区。我们学校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郑州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很多成熟的景区,也有很多开发不完善或者待开发的景区。如果我们能够吸取这一次改革的经验,并将这种设计经验推广到其他旅游景区,例如黄河游览区、山风景区等等,指导学生在更多的旅游景区内开展模拟导游设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为我们的学校争取到校企合作的机会,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选择。

四、结语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6

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知识很广泛,广泛的专业知识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也因此很广泛。然而有些毕业生反映旅游管理专业也存在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缺点,导致在就业方面单独跟同样为林学院的园林专业、木工专业对比,缺乏竞争力,由此进一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薪酬待遇普遍不高。为了获知其真实详细的旅游管理专业总体就业状况,由此以2011至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长久以来对其的就业状况信息登录档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走访等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同时跟进旅游管理专业在学院召开的招聘会上的求职状况,以求更客观、全面、正确地得出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以华南地区为主的区域内就业的真实状况,由此对高校应如何改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方式以帮助其学生日后更好就业提出建议。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研究背景

郭倩倩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存在以下问题(1)在校期间盲目考证,实习缺乏针对性,就业随意性大。(2)旅游专业本科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找不到对口的岗位。(3)旅游专业本科生初次就业后,跳槽率高,排斥服务行业:[1]。

林佚、陈文捷、杨永德三位学者表明:“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是(1)用人单位。就用人单位方面,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因为人员编制有限,能接纳的毕业生寥寥无几。(2)毕业生方面。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由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需求量较小,竞争较为激烈,因此真正能进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屈指可数。而对于旅游企业,由于所需求的岗位相对较低,同时,在企业内部论资排辈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生不愿意进入旅游企业就业。(3)高等院校方面。从学校的教学来看,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而在操作技能的培训上则显得相对弱些,使得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比较欠缺2]。

2旅游管理专业2011至2014届就业信息

从往年三届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选择在广州市的就业人数在每一届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第二大比重的是佛山市。并且就业地的选择基本集中在属于华南地区的广东省,少数会选择去到其它省份,而经过对选择到其它省份就业的毕业生生源地进行调查,发现,除了香港市区及上海市之外,其他人选择其它省份是因为其生源地就在该省,即这些毕业生是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省份去找工作。

从数据调查可以看出,从2011至2014届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类型选择方面大部分选择股份、责任公司,而选择升学、国有企业、外商企业、私营企业、教育行列的只占小部分,三年来在这小部分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国有企业,最小的是教育行列。在往年三届本科毕业生统计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基本都没有,在自主创业这一块存在着空缺,往年三年应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从数据调查可以看出,2011-2014届这三届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以在1001-3000元的范围内的人数占大部分,约占四年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64.1%,其中又以2001-3000元范围的人数为最多,约占总人数的47.5%。而2011届与2012届、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0个人的工资水平在5001元以上,在2013届旅管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只有1个人工资水平在5001-6000元的范畴内,但同样没有人的工资水平在6001元以上,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刚出到社会工作的工资待遇水平尚且属于中低等水平。

3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总结分析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7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世界旅游业整体发展迅速,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专业人才有极大的需求,而目前的专业人才供给状况远远满足不了行业需求,从整体看,旅游专业的学生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前景良好。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国内知名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98%,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了95%以上。从近几年对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75%以上的毕业生在酒店或旅行社等旅游相关的企业工作,有部分在与此专业相关的政府以及其他行业就业。

从旅游、酒店服务人才市场需求的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呢?旅游行业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认为,该行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踏踏实实、非常热爱这个行业的员工,只有这样,员工才能长久地干下去。企业领导比较认可高职院校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反而不太看重本科院校的学生。因为本科生理论知识好,技能差,吃苦耐劳的精神差,思想也不稳定,不安于现状。虽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学生就业形势好,企业也看重,但从事旅游和酒店行业后的改行者较多,从业人员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太少。

我们对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0、2011、2012级158名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在本行业的就业意愿度较低,所有学生中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仅有一半左右。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更是呈递减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统计的还只是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不包括毕业时在旅游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其他行业的第一次就业,所以最终选择在本行业就业的比例会更低。

二、对影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原因分析。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偏差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旅游理念和素质,熟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和手段,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旅游企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很明确,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一线人员,而从旅游业的特殊性来说,一线岗位在旅游业是相对充满变化的,工作过程中有很多可变因素,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各种技能是否与旅游行业需要的相吻合。

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建时间较短,原有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人都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虽然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并且很多学校都加人了实践课的教学比例,课程实践与理论的比例有些甚至己经超过了1:1,但是由于学校在专业硬件或师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校内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另外虽然很多学校也加人了校企合作的力量,但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学生职业认知的偏差

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有些学生因为喜欢旅游,认为学旅游管理能经常出去旅行,才选择填报这个专业,到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事实远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就对专业丧失了信心。有些学生是因为不能准确评价主客观条件,对自己的素质、能力和企业所需的素质、能力的估量不准确,根据我们对学生和旅游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变能力、业务技能、善于学习是旅游行业最需要的,而旅游行业则认为,对员工而言,团队精神、责任心、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偏差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准备、职业适应预期和努力方向。还有部分学生毕业时一味追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不愿呆在当地的旅游企业,希望工作轻松些、待遇更高些。另外,社会和家人对旅游业也有一些误解,认为做导游就是吃青春饭,这样也使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影响。

3.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滞后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提高他们的职业修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椭。自2003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后,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却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指导。从大形势看,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能胜任职业指导的教师很少,有些学校甚至一个都没有,指导方法和手段也单一,满足不了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

4.旅游行业用人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希望用人单位能提供学习提高和晋升的机会,但旅游企业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重视。旅游企业带着较强的功利性来招聘人才,他们往往倾向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对高职学生并未给予特别重视或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有些企业甚至把高职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这些都会影响学生选择在本行业就业的意愿。

三、改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几点建议

1.企业方面

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员工培训体制,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对于刚刚毕业踏入社会的高职大学生,应充分尊重其劳动成果,结予合理的薪酬,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满意度;尽量结合员工的兴趣和特长,安排其到合适的岗位,工作任务安排循序渐进,使其感受到工作的挑战性和自身的成就感;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认可员工的付出与努力;最后还应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实度。

2.学校方面

针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实现“按季顶岗、现场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大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二是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三是密切校企合作关系,打造工学结合平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五是加强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生方面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高职院校学生要调整心态,切忌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三是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和视野的开阔;四是学会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在融洽的环境中学习更多的东西;五是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每行每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必定是经受过长期的磨练和考验,从基层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参考文献

[1]王丽.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27).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49-02

[作者简介]王丽(1983-),女,汉族,山东兖州人,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与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为了做好毕业生质量反馈工作,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积极做好应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并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从而科学合理地促进旅游系各专业设置、教学目标等合理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本次跟踪调查采取实地发放和寄发调查问卷、电话访谈和召集部分毕业生进行座谈会的方式。调查问卷分为用人单位填写表和毕业生填写表。共计对132名应届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经统计,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5份(见表1)。

为了便于用人单位填写,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四个方面: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工作效果和综合评价。此次调查相比往年增加了平均月薪的调查,向132名旅游专业2012届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了调查,经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1903元。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跟踪调查意见反馈

1课程设置方面

以下三类课程对毕业生帮助较大:第一类是语言类课程,主要是大学英语、导游英语、饭店工作英语。第二类是专业课程,主要是旅游法规、导游服务技能、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线路设计等。第三类主要是计算机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还有酒店管理等辅修课程。

2人才需求方面

毕业生反映,在当前旅游市场上,高素质英语导游、小语种导游、实践经验丰富的旅行社管理人才更受欢迎,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普遍比较稳定或者相对稳定,专业对口率在63%以上,自我评价良好,基本都认为自己能学以致用。从收入来看,就业毕业生的基本收入大多在1000~3000元之间。从就业途径来看,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自主择业和经老师、同学介绍就业的占主要部分。

3教学和管理方面

毕业生建议学校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语言教学和酒店信息管理教学,注重实践,让学生在校时就学会使用目前旅游业普遍流行的酒店管理软件;加强晚自习的管理。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根据毕业生所在单位填写的调查表,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毕业生的评价统计结果如下: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予以充分肯定,称职率达到了100%;对学生的工作技能、专业技术能力、工作态度都比较满意,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用人单位也提出部分学生业务还不够熟练,缺少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不够强的意见。

三、对策与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加强学院的就业工作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针对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以下措施:

(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推行“双证制”

注重理论、实习、实训教学与学生考证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多种技能证书,如导游证、相关英语证书等。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应突出以技能培养和基本素质教育为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素质教育。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上,突出“技能本位、理论够用”的原则;在考试改革上,重点考察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二)注重培养技能,加强素质养成

实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要着眼于对学生“五种素质”和“三种能力”的培养。“五种素质”是指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德指品德,包括道德品质、职业道德、个人心理品质三个层面;识指见识;才指才能;学指学识;体指体魄。“三种能力”,一是语言能力,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既要精通国语又要熟悉外语,增加旅游情景英语的实践教学环节。二是独立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走访有代表性的各类型旅游企业,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在与企业的不断交流中,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优化和完善。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反馈机制,使教学内容得到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使之始终能动态地适应学生就业和社会需要。

(三)加强营造专业氛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目标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实行考核制度,限定期限通过考核,确保每一个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用形式多样的学生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引导在校学生关心专业、热爱专业、钻研专业;适时邀请旅游界人士前来教学,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活动,以吸引学生自觉培养专业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

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实习合作项目,以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加强实践教学,专业教学就要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职业技能训练要适应企业和技术发展需要,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和技术工人上岗前的岗位规范要求。

(四)强化教学巡视,实施及时沟通

应强化毕业生的教学巡视,每次开始巡视工作前,应制定详细的巡视计划,每个巡视点都要有指定教师负责。教师每次进行教学巡视应提前申请,中间要有系部中期寻访,了解教师实际巡视情况,督促教师尽职尽责。同时,应适时召开座谈会解答毕业生常见问题。举办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来分享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何树莲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9

一、实习目的

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在实践中印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作为一个实践型专业的毕业生,更要在实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撰写实践报告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本次实习,学生要自主选择一个具体领域,深入到其内部进行实践,将所掌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知识运用到该行业中,提高在相关领域的实际技术水平,并初步培养动手能力,为毕业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其基本目的是了解所在地区、所在行业部门的一般概况,所在单位的性质、职能,经营、管理水平,特点与创新,发现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办法与策略等。

通过毕业实习,达到如下目的:

1、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工作的关系及重要作用,熟悉现行管理体制及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补充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环节,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3、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4、培养社会交往和公关能力。

二、实习地点、单位和时间

时间:20xx年x月3日至20xx年x月22日

20xx年x月x日至20x年x月x日

毕业实习地点:学院实习基地及由学生自行联系确定的其他单位。

实习岗位:由实习单位具体安排,主要是市场营销相关工作岗位。

三、实习的基本内容

经济管理教研室关于实习内容的建议如下: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在相关岗位上的具体操作练习,应了解实际工作中具体作业流程及不同模式,从而使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本实习原则上应选择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关的部门进行,内容包括商品销售、市场调查研究、生产与供应、开拓市场等。毕业实习的基本内容:

1、收集实习岗位相关资料,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尤其是旅游企业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及其职责权限的划分情况。

2、参与实习单位的工作过程。

3、观摹实习单位的工作活动。包括:商品销售、市场调查研究、生产与供应、开拓市场等。

4、在实习报告中分析评价实习单位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

eg1:旅游饭店实习

现代饭店是一种综合复杂的商业部门,包括前厅部、客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营销公关部等服务部门。因此要实习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总的要求,经过有关服务实践,了解掌握现代饭店的管理理论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经营战略与决策、市场营销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督导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饭店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实习的具体内容如下:

1、了解和掌握现代饭店服务的标准。

服务的态度标准;服务的行为语言标准;服务如何满足宾客个性化需要的标准;服务工作的指导方针。

2、前厅部

前厅部的工作特点及其基本职能;前厅部的组织管理;前厅部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了解前厅部的区域环境设计与设备设施;了解前厅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前厅预定工作管理;前厅接待工作管理;前厅问讯工作管理;前厅收银和收入审计工作管理;前厅商务工作管理。

3、客房部

组织结构及主要岗位职责;客房部区域环境艺术和布局装潢设计;客房的清洁保养工作和管理;客房服务工作及管理;客房部物资设备的管理;客房部的劳动管理。

4、人力资源部

饭店员工的配备与储备方法;饭店员工的培训管理方法;饭店员工的考核评估方法;饭店工资制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饭店的动力管理方法。

5、营销公关部

饭店的需求分析;饭店市场细分与营销战略的选择;饭店的产品设计;饭店的价格决策方法;饭店营销的沟通技术;饭店的主要推销方法。

eg2:旅行社实习

1、导游接待部

接受旅行社分配的导游任务,按照接待计划安排和组织旅游者参观、浏览;负责向旅游者导游、讲解、传播中国文化;配合和督促有关部门安排旅游者的交通、住宿,保护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事项;反映旅游者的意见和要求,协助安排会见、座谈等活动;解答旅游者的问询,协助处理旅途中遇到的问题。

2、计调部

排好线路,安排好行程。联系酒店、旅游车、以及用餐的地方。出好票据,并事先核实所出票据的准确性(数量、时间等)。如是组团社需联系地接社,用传真或电话协商好接待标准及价格。做同行业的游客输送简称同业。多以电话和传真来完成。

3、接待部

热情周到的接待所来办理、咨询相关旅游业务的人员。向游客介绍特色的旅游线路。

4、外联部

利用相关的旅游信息到有旅游需求的地方介绍自己的旅游产品。联团、调查市场同业价格、组团等相关工作。

注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企业的需求,选择其中的若干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实习。

七、实习的有关要求

1、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2、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开始实习两周内,将实习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反馈给导师。

3、实习结束后,需提交实习单位加盖公章的鉴定意见和个人实结。

4、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严格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

5、尊重单位领导和职工,虚心请教,深入细致地开展实习活动;

6、爱护公共财物、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公益活动;

7、加强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8、加强安全意识,保证实习顺利进行;

9、服从实习领导小组及实习单位的协调和指导;

10、重大问题和困难及时与实习领导小组取得联系并作汇报;

11、按时返校进行实结;

12、违反上述要求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及扣除实习成绩的处理。

八、毕业调查报告的书写

(一)选择与联系实习调查单位

建议选择所在实习单位。如确认有更合适的调查单位,可以另选,但必须附有调查单位的通讯联系资料。

(二)拟订实习调查计划

1、调查目的

根据本专业特点,通过调查侧重掌握旅游景区或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企业发展现状、前景,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于解决对策的思考、旅游文化形式、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内容。

2、调查计划

从上述内容中,选择调查的核心主题,并做适当延展,拟订调查计划——调查什么、如何调查、从何处入手。要调查部门、人员,具体布置和时间安排等。

(三)整理资料及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前一阶段所获的均为原始资料,本阶段应注意围绕调查目的。对原始资料进行筛选,确保真实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然后对之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之印证,要能通过调查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将分析研究的结论撰写出来。调查报告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流畅,逻辑性强,不少于1500字,并连同调查提纲、调查记录按时提交被调查单位和实习指导教师。

(四)毕业实习报告的内容要求

1、报告标题

2、实习地点

3、实习单位

4、具体部门

5、实习时间

6、实习内容

7、实习收获:了解所在地区、所在行业部门的一般概况,所在单位的性质、职能,经营、管理水平,特点与创新,发现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办法与策略等。

毕业旅游市场分析篇10

论文摘要: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根据涉外旅游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4个模块、3个阶段、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明确了教学目的,优化了课程安排,最终达到培养符合涉外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的目标,同时符合涉外旅游专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涉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纷纷开设涉外旅游专业。高职教育具有两个属性,一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一为高等教育的属性。目前,我国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两个属性,尤其职业技术教育属性,导致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不准确,培养方式与就业有差距。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学校的课程。课程设置指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课程设置的结果就是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性课程体系和实践性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设置,尤其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水平。

1当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高职院校的涉外旅游专业从设立之初起,各学校就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尚未对此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缺陷不少,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1.1课程体系专业定位模糊

目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体现出定位模糊的特点,没有认清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职业中专的区别,出现两个极端,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盲目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使培养出的人才没有明显的高职特色,实践能力达不到要求;部分的高职院校把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旅游业大量需要的初级技术职员和一般服务员的层位,为保证高就业率,而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指导,学生潜力无法得到可持续的充分发挥。

1.2课程体系与就业脱节

课程体系的制定者对旅游行业和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够,闭门造车现象突出。教师到行业从业很少,造成课程体系死板僵化,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需要严重脱节。教学手法传统单一,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还要再一次进行实践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

1.3课程体系带有拼接色彩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拼装特色,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类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导致涉外旅游专业往往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附属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外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分离现象十分明显。还有部分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过多,涉及的知识涵盖了旅游专业相关学科的很多内容,学生普遍感觉到什么都学,但到具体应用时却感觉到了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深度不够,不能熟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自身的发展陷入被动,这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

1.4课程体系受教材制约

当前市场上适合高职用的教材很少,受教材制约,导致外语教学与旅游专业知识教学脱节。比如现在在市场上就很难找到适合高职涉外旅游(韩语方向)专业用的教材,现有的大部分都是纯语言而没有结合专业的教材。由于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教材的问题,导致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只能把语言课和专业课分开开设,能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课很少。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有旅游管理和外语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只是简单地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多设置几节外语课,或者是在外语教学中加入简单的专业知识;另外一种是完全就搬本科院校的设置方式,基本不考虑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根据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定位,结合旅游市场的情况和用人单位用人的情况,涉外旅游教学有必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教学特色、突职业教育、多学科结合的课程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模块,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的结构。”模块课程体系,是指整个课程结构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构建,根据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将几门课程组成一个大的模块,几个大的模块组成某一专业的课程计划,也有人将之称为板块。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根据市场需求先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该目标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同时,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并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模块课程体系以其灵活性与开放性受到高职院校的欢迎。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2.1就业导向确定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内容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考虑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职业方向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每个课程模块都有明确的就业指导目标,同时兼顾到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性。

2.2用模块化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建设课程体系首先对行业就业岗位的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进行模块的划分,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为文化素质模块;再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课程设计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模块,以上两个模块为专业通用的课程;最后将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及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方向模块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学生潜力培养模块、专业素养培养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技能模块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2.3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通过选修课程模块和预实习选择专业方向的设计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确定好的模块有的放矢,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所选的模块上,不断地钻研直到精通,强调专项技能的强化。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模块,做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指导和评价,让学生也能负责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

2.4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灵活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很强的灵活性。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门针对市场上对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一些模块的学习,这一部分在设置的初期留出一定的时间,到需要的时候灵活设置,适时调整,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和专业讲座等来实现。

3就业导向的涉外旅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构建就业导向的涉外旅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根据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涉外旅游专业的特殊性,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

3.1对涉外旅游市场进行调研

作为面向职业和岗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一定要与市场紧紧相扣。构建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有计划的到涉外的旅游市场和企业中去进行调研,确信将要开设的课程是目前企业需要和正在使用的。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编制过程一定要与企业相联系进行。组成由校内、校外人士(主要是企业的专家或管理人员相结合的专业委员会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

其次,对涉外旅游企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涉外旅游专业对应的职业方向,确定职业方向所需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教育模块;分析每个职业方向模块应具备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得出相应的调研结论。

再次,调研人才市场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每个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调研情况对学生选修人数做调整,有必要的时候要通过竞争来达到合理的学生学习人数控制。

最后,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目标。设置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要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

另外,教师也应该增加到行业就业的经验。教师如果没有到行业锻炼的实践经验,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就不会符合市场的需要,教学活动也会与就业实际脱节。

3.2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

在市场调研和学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首先以旅游市场就业需要为目标,分解目标,逐步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所以,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要考虑涉外旅游市场的需要、教学时问和学科特点几个要素来进行设计,并且与实践教学联系。根据以上这些要素,构建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框架如图1。

该课程体系的创新体现在4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理论+实践”的高职教学原则。此体系中,实践课程不再是学生学习周期结束后的最后一项学习,而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实践训练。第一阶段是通过学生到企业预实习的方式进行;第二阶段通过周末顶岗实习进行;第三阶段通过最后的毕业实习进行。3种实践方式的成绩最终都纳入学生学习的总学分中,在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这3项的学分就无法拿到毕业证书。

(2)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根据涉外旅游市场就业情况的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同时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培养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潜在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分3阶段完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3个方面的培养。根据“基本素质一职业能力一岗位技能”的培养方向,确定每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然后在目标的指导下确定课程培养模块,最后分析这一模块中包含的课程内容,确定具体的课程体系。再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灵活的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于所有学生都必需掌握的核心内容,采用必修课形式,对于非核心性课程则采用选修课形式,以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学习时间上,适当的把暑假时间纳入课程体系中。暑假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生自由安排,但是要求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暑假学习制定评价体系纳入学分中。现阶段高校学生有两种来源,一类是参加工作后再参加高考的,还有一类是高中文理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再考入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来学习的,学生的目的性很强,其工作期间的实践可以算入学分中。高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入学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企业进行为期2~6月的预实习,学校通过带班师傅的鉴定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纳入学生毕业学分中。通过预实习的过程,让学生对行业有感性的认识,以后的学习就更加有针对性,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4)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同步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强了外语的学习,但是不是单纯的加多外语课程的课时,而是在原有专业课上采用双语教学,形成外语教学的外语基础课程到专业外语基础课程再到双语教学专业课程的渐进培养方式,旅游专业知识学习与外语学习从原来的分开进行到同步进行转变。

4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支持体系面临的挑战

4.1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必将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

首先,学校学分制度面临挑战。由于预实习、周末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加人到学生学分统计中,对学校学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现行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体系实施后,由于学生选修与选专业方向的影响导致班级设置会受到影响,班级管理、学生评优等出现新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信息化的学生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排课方式将进行大的调整,选修、重修等也将遇到新问题。

4.2教材

目前,尽管开展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学校为数不少,但教材编写工作并没有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实践的需要。

首先,专门教材较少。当前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教材很大部分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压缩版,针对高职高专涉外专业的教材很少,这些教材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偏难、偏深,课程内容不同程度交叉重叠。更有一些专业方向,尚没有相应的专门教材,比如韩语、日语方向等很难找到专业与外语结合得很好的教材,这为课程体系中双语教学的开展提出了难题。

其次,教材的更新较慢。涉外旅游专业的教材的老化问题严重,最新的行业信息难以很快反映到教材中来。教材跟不上课程体系的需要,导致最终出现课程体系向教材“妥协”的局面。限制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

再次,技能性的教材较少。目前大部分教材普遍强调理论基础,技术应用性知识少。

4.3师资

课程是靠教师来实施的,合格的高职师资对于课程实施的效果至关重要。目前要实施这一课程体系,师资水平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高职涉外旅游课程体系是应用性的课程体系,教学中也强调应用性,同时它强调外语的应用。它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旅游理论水平,还要有旅游行业实践的背景,另外还要有专业外语能力。在专业课教学方面,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应用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同时要能进行双语教学。不但要懂理论,还要懂实践,能灵活应用双语的“双师型”教师是涉外旅游专业的基本要求,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达不到要求。由于旅游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专业教师都比较年轻,因此,专业教师队伍不稳定,高学历、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未能及时得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