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工作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1:52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1

论文摘要:构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必须基于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加大就业工作的力度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就业工作的部门是学生就业指导之家,用人单位求才的场所,高校了解社会需求的窗口。根据两类性质不同的就业指导,应分别采取无偿和有偿的方式开展工作。同时还应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也逐步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功能上,不但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等院校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概念。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多次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在学校。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构筑面向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一、必须认真区分面向市场与面向政府这两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不同点,才能明确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地位和职能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主要面向政府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体现出被动性的特点,其主要的工作着力于按国家确定的分配计划做好毕业生思想工作。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配置是整个计划经济中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直接面向市场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于就业市场的多变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高校及毕业生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要求,采取更为积极和灵活的态度,依托就业市场。同时,必须说明的是,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树立主动适应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建立不能仅仅理解为形势迫使我们采取新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解高校毕业生指导工作必须从三个层面上加以认识。

首先,从高等学校的职能上看,我们以往理解的培养人才是不全面的,按市场经济理论,人才的价值是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只有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才。由于以往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接触社会,其适应能力有明显缺陷,高校师生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利于转变办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其次,从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角度来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反映毕业生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达高校竞争十分激烈的美国,就业指导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更高,在高校排名的竞争中,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十分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在面向市场的商学院排名中更是如此。在国内,民办院校比公办院校更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只达到l0%一20%,有的省区和学校甚至低于10%,然而通过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某些民办高校在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民办高校。这说明必须打破两个观念:

第一,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就业推荐工作是被动的,只能依市场需求,无为而治。

第二,大学生就业工作在高校的众多工作中属于次要工作。

最后,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要体现。“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到高校中,广大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客体,是高校服务的对象。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般来说,工作化初期,就业需求有限,而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就业压力必然就大,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1998年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约为78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8%。经过三年的扩招,2001年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1300万左右,净增520万,增长66.7%。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3%。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没有过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的同时,也使我国高等院校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妥善安置毕业生就业,不但将难以巩固我国高校扩招的成果,而且将危及我国的社会稳定。

二、必须基于学生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思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及工作内容,才能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

有的同志认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和咨询。这种着力于指导的观念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包括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的指导、就业信息筛选的指导、就业心理的调试、求职技巧的训练;咨询包括具体就业过程中的管理,就业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毕业生推荐表的填写、就业协议书的审核,做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桥梁等具体事务性的工作。这种观点把就业工作限定为指导和咨询。

有的同志则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内容:1、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2、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3、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4、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各地的就业政策。

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功能分为指导和服务。

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学生就业指导之家、用人单位求才的场所,高校了解社会需求的窗口。

关于学生就业指导之家的内容,除了包括前述就业指导内容以外,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从就业指导中心本身能从事的工作来理解就业指导的范围,还必须注意到就业指导部门对高校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存在着共同促进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仅指各系的政治辅导员秘书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义务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指导工作,而且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对职业道德、从业人员守则、择业观、就业岗位预测等有更为清晰的把握。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必须成为用人单位求才的场所,这不但是对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要求,也是反映用人单位的心愿。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而人才的竞争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及其他组织的最为重要的资源,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因此,满足用人单位寻求最合适的人才的愿望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许多现象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不甚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国,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是将长期存在的。而事实表明,大学生求职难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珠江三角洲二百多家各种类型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求人难,不但是高级人才,也包括中低级人才,其难度不亚于大学生求职难,原因何在?其一,对人才的了解的途径不畅,用人单位往往只能凭借一纸求职信或推荐表,至多通过面试了解学生,难以对大学生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包括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把握程度、品行等。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用人单位对解雇员工一直是非常小心的,从感情上不愿意频繁解雇员工。其二,市场经济初期,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违约现象严重困扰着用人单位,用人计划往往因毕业生的违约而搁浅,大学毕业生的诚信已经遭到怀疑。在这种供求错位的大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积极工作,一方面向社会用人单位主动推介,树立营销理念,开展有效的营销策略推介学生,同时,树立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正性、权威性;在积极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要维护用人单位的正当权益,帮助用人单位寻找合适人才,服务于用人单位,才能扩大高校就业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才能成为高校面向社会的一扇窗口,是高校的形象大使。

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是高校了解社会需求的窗口,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需求是市场经济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通过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实践,可以推动高校面向社会,及时了解学生需求的变化。就业指导机构通过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高校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依据;为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为专业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依据;为高校调整教师队伍提供参考;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概括地说,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对于推动高校的自身建设应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保持高校与社会联络渠道的畅通,是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三、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就业工作,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有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向更为高效的方向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其性质上来看可以分为义务和非义务两类。所谓义务工作,也可指高校教学范围的工作,是属于人才培养总体范畴内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就业心理的测试、模拟演练、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库、就业成果的统计、就业协议书、推荐表、档案管理等,属于义务范畴内的指导工作,学生可以无偿取得,学生已通过支付学费的方式来获得该项服务。非义务工作是指高校就业指导义务性工作以外的,由于推介毕业生所产生的工作,包括就业信息搜集,组织招聘会,人才中介等,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工作是属于社会性的人才市场的功能,只是我国政府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点在高校,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假如社会存在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高校人才市场的存在就是不必要的。但是,在现阶段,高校毕业生推荐工作,目前的难点也在于难以获得足够有效的就业信息,有人认为就业率低的原因在于学生期望值太高,而实际上,片面要求学生降低就业期望是不现实的,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不能被认为过高,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就业的压力不但是对学校而言的,迫于家庭及个人的考虑,毕业生更愿意尽快就业。目前尽管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属于义务性范畴的工作做了不少,许多学校也颇具特色。但是,衡量高校就业工作的核心指标——就业率却不尽人意,据广东省2002年各高校统计,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高校平均一次性就业率只能达到50%-60%,总体就业率也差强人意,其原因是高校就业工作中没有把就业信息的搜集和人才推介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导致这一原因的不是认识上的不足,而是工作方式上的错误。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学校内部都没有能够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这样缺乏激励的工作必然是无效的。这里容易引起争论的是两个问题,第一,采取有偿服务会提高效果吗?第二,采取有偿服务不会使学生对此有意见吗?回答是肯定的。从理论上说,市场经济没有免费的午餐,脱离这一原则。就必然会被社会所抛弃,高校就业指导在人才推介上与社会上人才市场运作方式的脱轨,必然遭到人才市场的拒绝,人才市场对人才的推介是有偿的,向被推介人收取中介费,而依目前的政策,人才市场推介学生是不能收费的。这样的结果等于是高校关闭了与人才市场联系的大门。许多有效的毕业生推介方式无法运行。采取有偿服务,就业指导机构与学生签订就业推介协议,按市场方式运作,能有效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可以充实就业指导队伍,增强就业指导能力,就业指导人员不够,经费不够等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学生自愿与学校签订就业推介协议,因而基于自愿基础上的协议是有法律效果的,学生和学校之间不会对此发生争议。笔者提出这一思路是有实践依据的,广东某民办高校建校于1998年,1999年开始招生,在校生不足3000人,至目前,每年毕业生不足1000人,但招生及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达40多人,经费达百万以上(包括招生费用),实际用于就业的费用在20万元以上,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第一次薪水在1200元人民币/月,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有偿服务的方式,不但保证了经费,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就业工作的效果,对学生而言,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严肃性有足够的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度和对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满意度都较高。

四、必须从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规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规划才能真正履行高校就业工作的职能。首先,高校就业工作应贯彻高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招生开始,就应当对学生是否具备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素质进行考察。进入学校以后,应该对学生就本专业的基本就业岗位及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等作基本的解释,让部分学生进行第二次选择专业,这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相关模块的心理测试,开展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的初次设计,为学生确立基本的职业倾向提供帮助。在第一学年,应该向学生宣传国家的基本就业政策,毕业生供求的基本状况,所有的这些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能力、知识的认识,有利于紧迫感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第二、三学年,应该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引导毕业生挖掘潜能,发展专长,弥补性格、能力上的明显缺陷,在毕业年具体指导毕业生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向社会推介毕业生。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2

高校毕业生信息化就业

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全面到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学府也在不断结合自身情况推进信息化建设。而就业工作不仅是对外联络的出口,更是学校毕业生的出口,信息化任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就业信息化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将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市场联络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对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来提高高校就业管理服务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调控能力,改进高校就业工作业务流程、工作机制及工作方式。全方位地向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教师提供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一、当前高校就业信息化的现状

1.高校层次不一,导致现有高校的就业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国内985高校、211高校的就业信息化程度普遍比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高出不少,这主要取决于不同高校间的人员素质、管理理念、经费资源等。而信息化的建设,恰恰受制于这几个方面。

2.随着国家、教育部等地方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就业信息化的建设做为就业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越来越突出。全国各地高校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很多高校在就业工作流程、工作机制都未完全理清的前提下,盲目推进信息化建设,并未达到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的目标。

3.部分高校就业信息化水平较高,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部分高校在就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理顺工作机制,简化业务流程。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市场招聘、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就业派遣的全过程管理。在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信息化平台,但是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平台的用户,特别是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对就业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信息化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并服务于他们的实际需求。

二、当前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

1.表面口头重视,实际投入少。由于教育部对于就业工作信息化的要求,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做推进就业信息化工作。但是不少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以及人员投入较少。或者只重视表面工程,所谓的信息化工作只是修改就业中心门户网站的页面而已,并未对核心的就业系统及数据库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高校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由于就业信息化的数据来源于本专科学生或研究生管理部门,而这些部门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由于体制及工作机制的差异,学生数据字段标准不一、且就业信息化所需要的一些关键字段缺失,导致学生数据的正确性大大降低,极大增加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工作量。

3.高校部分工作人员思维模式僵化。高校不少就业工作的老师年龄偏大,思维模式僵化,不愿意对现有工作模式进行改变,对新鲜事务较为抵触,由于这些老师的不配合,导致就业工作信息化推进缓慢。

4.高校就业主管部门部分行为限制高校信息化的推进。由于就业主管对就业信息数据字段要求的不断变化,造成现有高校需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不断修改增加数据库字段,从而给信息化平台带来不稳定性。

三、高校就业信息化的建议

虽然现在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就业信息化的推进是大势所趋。高校就业部门作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他们搭建信息化平台。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进:

1.对就业部门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传统的就业内容主要包含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就业管理三大块,需对其中的工作内容进行细分,特别是对事务性工作流程进行梳理简化,将部分工作通过信息化平成。

2.做好用户群体的调研工作。如何使信息化取得成功,用户群体的满意度非常重要。就业信息化的主要使用对象分别为用人单位、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信息化建设之初需对不同是使用对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从而明确其需求,再根据实际情况,使信息化建设能够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

3.保证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有效投入。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不仅仅是个短期的工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就业的信息化工作也要能够不断地根据社会要求进行调整适应,所以必须保证人才、财力、物力的持续投入。在搭建好信息化平台之后,还要根据就业业务流程的调整进行系统改造,并对部分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同时根据数据量需对数据库及服务器进行适当升级。

4.做好使用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使用者的素质能力。相对于用人单位和学生来说,不少高校老师的信息化能力较弱,而其作为就业信息化的主要使用者需对其进行完善系统的培训,保证其能够熟练、快捷使用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

5.与学校职能部门合作,建设信息一体化大平台。就业部门需与其他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实现资源数据共享。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式专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平台,需要树立开发合作的态度,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学校巩固现有社会资源,开发新的社会资源。

总地来说,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当前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何提高就业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还需花费较大的功夫。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足,当前的就业信息化水平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需要,发展道路值得进一步探索。通过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后,进行后续开发,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平台的服务功能。真正实现教育部所要求的“资源共享、信息、网上求职、远程面试、指导服务”五元一体的信息化就业模式,促进充分就业,并提升就业工作质量。利用信息化平台,对毕业就业生进行跟踪反馈,进而推动高校就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祝治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北方经济,2010,(8).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对策

一、前言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以双向选择作为主要发展趋势,对于高校就业工作来说其能否与用人单位之间展开积极、便捷的沟通与联系,则会对各大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合理配置和流动效率等方面产生影响,传统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的落后行与滞后性导致其效果普遍低下,因此,只有通过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才能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高校在就业工作开展中要注重各种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帮助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工作来进一步扩大其就业范围,对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向着更高水平层次迈进有着重要意义,确保高校通过信息化建设来达到高素质人才合理化配置这一目标。

二、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高校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需求开始着手于就业信息网的建设,通过就业信息网的建设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便于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更为便捷的双向选择,来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帮助高校就业工作在发展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高校所建立的就业信息网有针对性的选择毕业生,并可以详细了解高校毕业生生源、专业以及人数等基本信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以掌握第一手毕业生的信息资料,则其在人才选择方面可以占据巨大的优势,同时将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或招聘信息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这也可以有效降低用人单位的招聘周期和成本投入。高校毕业生从就业信息网中可以了解不同岗位的用人需求信息和招聘信息,并就用人单位所制定的简历投递规则也有一个准确认识,确定自己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后还可以对其整体状况有一个准确认识,所以说毕业信息网对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应用优势。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对提高该项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用有着重要意义,推动各大高校的就业工作向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过渡,确保我国政府所实施的人才战略可以落实到真正的实处,有效确保各大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可以通过就业工作来实现最优的合理化配置。

三、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滞后

现阶段我国政府与教育部门予以了大学生就业工作很大的重视,并且通过宏观政策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再加上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势必要与国际各大企业进行接轨,对于高校就业工作来说其能否满足国际化要求,会对高校就业工作在开展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产生影响。虽然我国一些高校在发展中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但是在网站功能和利用率等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高校在发展中没有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导致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2.指向过于单一

近几年来,很多用人单位都表示通过就业信息网招聘的毕业生,在面试中存在很多爽约行为,究其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在就业信息网中投递了多份简历,最终导致其面试时间方面出现了较大冲突而爽约,同时也透露出当前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对互联网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当代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中的指向过于单一,导致很多不具备明确价值观的毕业生陷入选择难题,并且其很少能通过调整心态来务实的选择一份职业,这也充分揭示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缺失与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出高校就业工作对毕业生准确就业的重要导向作用。

3.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对于各大高校来说信息化建设是其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的必然趋势,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才能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对于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来说其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专业队伍综合素质会对信息化进程产生极大影响,但是很多高校在发展中均没有基于这一需求来组建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例如,部分高校就业工作信息网站建设之后缺乏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维护,或者是信息网建设投入运行2年之内没有进行升级,这对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来说该网站在功能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缺位。

四、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建立专业信息化队伍

高校要认识到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硬件与软件作为支撑,而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只有专业队伍才能对其进行应用,对于高校来说能否建立与这一趋势相匹配的专业队伍,则决定了我国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例如,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要以最快、最合理、最科学的方式将就业信息出去,需要专业信息化队伍在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并要通过高校提供的培训机会来掌握更多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注重这支专业队伍在工作过程中的网或开发技能与操作能力,确保其可以实现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持续创新,同时也对进一步提高各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2.创建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当前很多高校都没有意识到在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强下,很多高校现行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其运行需求,同时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与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匹配度,决定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能否具备更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其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应就业工作发展需求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例如,高校可以选派专人负责各类用人单位的职位信息以及国家宏观就业政策等,并及时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反馈给社会,同时也要基于全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对就业工作进行调整,以便于可以针对本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新的举措。高校所创设的高效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遵循“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理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服务,并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毕业生的心态进行实时监控,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措施来不断督促各单位要大力支持与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3.加强信息化时代下的思政教育

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中要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往往会导致一些毕业生无法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观,因此,高校要意识到信息化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与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对消除各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模式下的各项弊病有着重要意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力的武器,来帮助每一个毕业生都可以建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就业思想,帮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树立良好的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观念,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中华民族荣耀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高素质毕业生在社会各领域的合理化人才配置,这也是我国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中最终的目标所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程度依旧难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所以我国高校在未来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力度,结合高校毕业生用人市场、宏观政策以及毕业生就职需求来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整。

作者:陈霞单位: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鑫民.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供给错位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36):108-109.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4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校毕业生对策

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是我们全社会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我想以就业困难群体中高校毕业生为例,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注重、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2011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新的工作要求。2011年6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入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了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努力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全方位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深入挖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措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途径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积极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2.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据河南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主任李甄介绍,“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河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近几年每年达到40万,今年更达到近5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2012年河南省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60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近1/3,就业压力很大。

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继续加大,主要体现在:毕业生人数总量继续攀升、就业机会减少、“摩擦性失业”继续、需求上升带来消极效应、高校就业工作滞后,缺乏就业长效机制。

3.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3.1社会层面

3.1.1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效需求不足,就业机会减少

能否充分就业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大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遭遇到困难,用人需求减少,从而直接影响了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3.1.2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攀升,劳动力供大于求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3.1.3社会保障机制不到位,难以优化配置,供求信息不对称

3.2高校层面

3.2.1高校在专业设置、专业调整方面滞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各高校已经注重在专业设置的种类、数量,以及新专业建设方面不断适时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不可否认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步伐,明显滞后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1]。以我校为例,三年制临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而三年制食品专业的学生则供不应求。

3.2.2高校培养模式滞后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重理论轻实践技能、重智商轻情商德商、教学与实际脱节等等,无形中给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了障碍。

3.3高校毕业生自身层面

3.3.1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匹配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不仅要求毕业生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好的实践技能,而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需求,极大阻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据调查,7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就业中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2]。

3.3.2没有很好转变就业观念,择业期望值依然过高

就以我们学校来看,在2012年4月8号刚刚举行的校园双选会上,乡镇卫生院的招聘摊位前稀稀落落,而县级或县级以上医院的招聘摊位前却热闹非凡。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首选地区依然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3.3.3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欠缺。表现在:缺乏必要的求职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3]。而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基本礼仪的欠缺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3.3.4缺乏合理明确地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过于“理想化”,极大限制了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缺乏明确地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

4.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4.1社会层面

(1)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与加大社会就业岗位开发共同发展

(2)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一体化服务网络;建立权威的就业信息体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权威、更及时、更全面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3)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创业培训服务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5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粉巨大就业压力,特别是金触危机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响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质出发,系统地分析了街形势下,高校时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力求从解决市场供求的性矛质方面寻找解决矛质的忍路和办法。

1全国财经类岗位的提供情况和财经类就业市场的情况对比进行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上世纪情况来看,高校财经类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上最的人才之一,需求最热时有的专业需求比例高达40:1,然而,近年来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供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加人wto,对高校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约500所;从1991年到199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增长不到26%,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增幅达101.7%.

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很明显,目前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都出了矛盾,财经类毕业生的数量以每年10%的增幅,人数大量增加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今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十分明显,毕业生中,博士生、硕士生与本专科生比例失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难更多地表现为专科生就业难。”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十名高校毕业生中,就有一到两名学财会的。这种发展态势在当前的需求形势下显然是难免导致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近几年又有好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健全,随着我国加人wto,允许和鼓励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人我国进行经营,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成为吸收财经类毕业生是主体单位;其次,随着目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财经类大学生不再一直盯着金融机构这一个方向,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而这些企业也迫切的需要懂财经知识的高素质毕业生的加盟,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中小企业也成为吸纳和接受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另一个重要的渠道。

2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

虽然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而财经类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按照就业市场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方面。

(1)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人就业岗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外部原因,目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经济的存量严重不足,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岗位,全球失业率在今年达到最大值,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裁员,直接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具体影响,社会外部原因成为制约和束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

(2)是高校内部原因,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常的,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往往滞后,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和学生的理论素质已经与企业的要求严重脱节,高校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也是导致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高校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高校要不断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不断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不断改进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3)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是存量上存在问题,同时在就业结构上也存在偏差,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来看,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采取的市场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不断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将结构性矛盾不断改善。同时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教育层次对毕业生在不同岗位域中的工作机会和起薪有显著的影响。专科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如何摆脱“压缩性本科教育”的模式,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压缩大学生理论学习时间,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将学生培养的方向应对经济形势的转变,这将是未来中国高等专科教育健康、合理发展的关键。

3促进决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全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形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合力,不断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金融企业的用人机制和环境,为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空间,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我省人事、教育、劳动等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在人力、物力等基础上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不断教育、指导毕业生善于识别和选择就业市场,积极组织本校学生参加规范的、社会公益性的就业市场活动。争取劳动、人事部门的合作,联办多种形式的就业市场,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指导工作;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正确意识形态领域的先驱,规范了就业创业新系统,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偏差、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职业指导课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体现出职业指导工作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是必不可少的。诸多学者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已做出大量研究,但在职业指导工作途径方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新时期,要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需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科学的引导下探索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途径,[1]为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1高职院校就业形势分析

为贯彻国家政策方针,高职院校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然而,这也极大增加了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毕业生就业问题接踵而至。本文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将其概括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

1.1就业形势的有利因素

第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面对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相应的就业辅助政策,促进多元化、多渠道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也十分关注,各地招聘人才政策也倾向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和更多的就业岗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以吸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服务西部经济发展。

第二,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规范化。为保障大学毕业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的切身利益,国家特别制订了由用人单位、学生、学校这三方达成的就业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了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学生需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向用人单位介绍清楚,并按用人单位要求时间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需明确对毕业生的要求及使用意图;学校做好推荐工作并组织毕业生体检,三方均按照规定签订协议。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大学生就业形成了初步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良好局面。

第三,社会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目前,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各行各界均会出现需要一大批年轻工作者对社会需求的补给,正因如此,为提高技术工作者整体素质,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人员。

第四,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加大技术监管力度,逐步形成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局面。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步进入一个经济优良循环的就业环境,企业单位对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保持一个长时态的需求,而高职院校也不断向社会各界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1.2就业形势的不利因素

据统计,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自1999年扩招以来逐步增加(见下图),大学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学校专业设置同社会需求之间的整合匹配较慢,毕业生对就业认识的偏差等均对就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学生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对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了解甚少,这就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否对专业产生兴趣,从而能否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在就业时能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又是否能够兢兢业业。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职业指导工作”成为贯穿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工作之一。

第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并没有与社会需求进行良好的资源配置。社会需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各大高职院校均出现供需结构错位的现象。例如,有些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有些专业的学生却只能跨专业就业甚至失业,还有些社会需求的高技术专业在社会需求量较大时,才开始申报招生等种种问题,资源配置失衡造成大量人才浪费。

第三,大学生对正确就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职业价值观偏差,对专业技术提升不重视,注重薪资待遇等。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对就业正确认识也应受到重视。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图

第四,高职院校缺少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教师都是由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或辅导员兼职担任,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较少,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面面俱到,因此加强兼职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培训,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素质应同步于其他各项学生工作。

2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是对学生求职、就业过程提供具体帮助的一种方式,也是职业指导教师的职责。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职责的要求,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合格的劳动者,达到人与职业优化组合的指导过程。[2]职业指导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全面的认识自我,指导学生完善实效的职业规划,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有效开展,[3]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正确途径顺利就业。

2.1职业指导工作服务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职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体现在学生从树立观念到正确就业的整个环节中,是连接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桥梁。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就业市场信息的供给,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择业技巧、面试礼仪技巧的咨询与指导,基本利益的自我保护等。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职业指导也应进入一个新的层次,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更加精细化地为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2.2职业指导工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职业指导能够为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关信息及指导,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需求,不断地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促进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深入了解,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定位就业方向。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力供需合理调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就业方法和就业技巧、更加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在推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只有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核心内容,深入了解职业指导深层目标,帮助就业稳定实现职业发展,把职业指导工作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4]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品德素养,[5]从而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2.3职业指导工作规划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指导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来确定大学生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非常有必要提前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准确地实施有效的行动与策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正确地自我评价,树立与自身相匹配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建立目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院校有规划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要适应新时代的高标准、高要求,就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思想体系来武装和锻炼自己,积极完善适合新时代要求的职业生涯,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前做好规划。

3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学生就业也已从“统筹安排”转向“自主择业”,自此我国高校开始了职业指导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要不断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探寻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途径,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3.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职业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而是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希望职业目标与个人需求达到高度统一,甚至有些没有职业目标,盲目从众。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树立与自身素质能力相匹配的职业价值观。[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建立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有利于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工业发展、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3.2职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目前仍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只针对毕业年级学生进行指导,却忽略了其他在校生,导致很多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对职业规划的考量,导致在毕业时面对就业、择业都很盲目。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能不能顺利就业,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面对就业市场竞争压力的能力,有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高峰压力,认为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历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在目前情况下延缓就业并非长久之计,应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把握机遇、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中,职业指导工作应当渗透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要不断深入引导教育,把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正确的结合起来。[7]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以及对顺利毕业后身份的转变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个人素质能力上的充分准备,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3.3完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包括对学生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指导工作。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职业指导教师储备数量明显不足,高职院校普遍缺少专职职业指导教师。而兼职教师对职业指导政策法规、课程设计、人才的需求还缺乏深入了解,对专业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还缺乏充分的认识,难以全面的指导学生完成建设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要改变职业指导教师的现状,必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奉献精神、专业水平和敢于创新的高素质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面临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职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实行了职业指导专业人员的上岗考核制度,但目前全国取得职业指导资格(包括员级)证书者仅有3万人左右,且部分现有从业人员仍存在对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与就业相关的知识缺乏系统学习,综合素质达不到专业层次。因此,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加强职业指导人员工作培训,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工作能力、自身综合素质、整体业务水平和专业化水准,已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需求。

高校大学生求职过程既是素质能力的比拼,也是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大多数是在顺境中成长,受挫能力很差,遇到就业碰壁,很多自暴自弃,甚至毕业很久都是待业状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做好大学生求职心理指导,能够使毕业生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4丰富职业指导教学内容,创新职业指导教学方法

第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很多职业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以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等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从匹配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在面试技巧、求职技巧、简历制作技巧及各专业的职业方向评估等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现在高职教育多以“2+1三年制”“2+2+1五年制”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多以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因此,在学生实习期间可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单位、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与工作人员座谈、交流、学习。每年学院大型招聘会可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一方面服务于招聘会会场秩序;另一方面学习求职者如何应聘、面试,使学生在实践与观摩中累积经验。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入到职业指导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其中的深邃内涵,[8]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未来就业需达到的社会要求。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学,创新职业指导教学方法。高职院校都有学生自己的活动组织,一般有学院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把职业指导教学渗透到学生活动中去,开展技能训练,如开展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等。通过参加活动,让学生了解面试程序、面试礼仪等方面知识运用,职业指导教师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予以分析解答,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人际交往技巧、沟通技巧、组织能力等才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将素质发展和能力发展结合起来,并从中得到指导和提升。

3.5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我国现阶段处于信息化膨胀时期,快速的信息化时代和新媒体的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职业指导工作应顺应时代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更高效的开展工作。例如,通过新媒体传播职业指导相关信息、传递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开设职业指导微信平台,加强与高校大学生就业知识互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网站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板块或就业网站,包括职业指导网上咨询、招聘信息公告、毕业生简历制作指导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创新促发展的前进方向,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网络化,使更多的学生可以便捷高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就业信息、拓宽思路,要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深化对职业和就业单位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最终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在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也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渗透到职业指导工作的各个方面中去,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为依据,着重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是职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三是完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四是丰富职业指导教学内容,创新职业指导教学方法;五是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五个方面,以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下,能够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体制,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芬,李洁.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0):43-46.

[2]彭文君.高校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支持体系之探讨[J].北方经济,2012(10):79-81.

[3]建,吴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途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5(8):93-94.

[4]蔡妮娜.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职业,2012(22):128-130.

[5]石磊.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1):54-57.

[6]王晓莉.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J].陕西教育(高教),2015(3):80.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7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至今,高校的就业工作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办理学生毕业分配手续的管理部门,到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提供就业信息的服务部门,可以说,随着“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逐渐形成,就业市场专门化的运行模式,市场共建、品牌共创、信息共享正在越来越深地浸入到高校就业工作当中。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正在成为全国高校共同面临的使命和难题,也是高校就业工作性质转变与角色转换的必然趋势。

1观念先行是高校就业市场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不相适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与此形势不相适应的是就业观念的滞后。

大学生就业机制是“以市场为导向”,那么无论从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方式上,高校就业工作都与“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改革以来,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搭建平台。从大学生就业计划分配时代到市场导向的今天,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很多高校对于就业市场建设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共识。有先行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地组织人员开拓市场、走访市场,努力尝试与市场建立相对稳固的联系,到今天已能从具体实践上升到理论构建,而一些高校至今仍然未曾打破坐等用人单位上门的“惯例”。作为发展中事物,高校就业市场建设从理论建设到实践角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就业市场建设也是高校就业工作性质转变与就业部门角色转换的必然趋势。

2推动就业市场的专门化建设,实现专门化需求与专门化供给的有效对接

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初级市场阶段,现存的矛盾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供需不对接。根源在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不能随经济结构调整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变化而创新,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以统一的模式培养人才。

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运行模式是以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为主要特征,决定了高校的市场触角短,市场反馈不灵,或反馈错误。对于市场的产业结构瞬息万变的调整和变化应接不暇,对于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专业,需求数量等并不清楚,盲目调整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现象,造成毕业生的结构性不就业。

我国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自发性、自由性和散在性。没有专门化的市场体系,缺乏统一的市场预测和规划,缺乏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基本估计,只管招生不管分配,只管培养不管使用。没有规范、科学、系统的市场信息,培养和生产的市场指向不明,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形市场,开发无形市场,加强特色市场建设。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通过专门化培养、专门化配置满足专门化需求。实现市场专门化需求与专门化供给的有效对接。

3努力将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就业市场建设,对于就业指导人员的市场开拓方面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工作毕竟已经不是行政管理工作,职业辅导需要专业理论支撑,市场开发同样需要具备专业市场开发素质的人员来担任,而这对于高校的就业市场建设更是增加了难度。

近几年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激增态势,但就业专职人员并没有随之而增加,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还没有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不低于毕业生500:1的要求配足,从而使就业指导教师长期处于忙于事务工作之中。

虽然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但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中具有职业指导咨询师资格的还很少。

在就业政策法规的把握,就业程序处理,毕业生心理指导和咨询,就业知识结构,个性化咨询等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他们还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服务。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向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要加快建设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4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拓展质量管理功能,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质量管理系统内外互动的和谐局面,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合理地就业。

各级政府在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雏形,在毕业生资源的信息统计、,供需信息收集、交流,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离成熟和完善还有相当的距离。就当前情况来看,每年各地组织的一些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信息交流会和双向选择会,虽然参加的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很多,但签约率很低。为此,要将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加快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主要包括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校际联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省市主管部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区域性毕业生市场以及由国家设立的全国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就业市场相互补充。在就业市场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注重各层次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扶持重点人才信息报刊,并据此沟通不同行业、不同系统的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供求信息。

4.2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配置毕业生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现阶段,不管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还是高教体制的改革,都要求有市场的推动作用,要求大力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创造以市场为导向的良好就业氛围。

4.3促进就业市场规范化发展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8

陈云贤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利于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在稳定较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的质量水平。2013年,广东第一产业占GDp的4.8%,第二产业占47.4%,第三产业占47.8%,第三产业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趋势、主流,这样的产业格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有利的。高校要考虑,专业设置能否符合国际市场需求、新兴业态需求、人民群众需求。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实干意识,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要健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服务保障机制,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育专业建设,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建立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要启动政府协调机制,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确保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就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他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加强三个引导,即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提早谋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积极探索,搭建形式多样和更加高效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服务平台,确保供需见面会安全有序地进行;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完善网上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功能,做好就业监测系统的使用工作,推动就业管理工作升级,使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共享,也可尝试网上招聘平台、测评,降低毕业生求职、企业招聘的成本;要开展好“雏鹰行动”,实施好“农村教师上岗退费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要强化“双创”教育,努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要聚焦重点群体,着力做好困难帮扶和就业援助;要健全就业反馈机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形成本校“行业―专业―就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使就业数据库与学籍数据库互通,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据介绍,在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共计约70万高校毕业生在我省求职,初次就业率已达95.8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72%,本科生就业率为94.93%,专科生就业率为96.96%),与2012年同期就业率(94.65%)相比略有上升。我省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培训实现了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在“华普亿方杯”首届全国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黄明睿老师获得特等奖,展示了我省高校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此外,“春暖校园”系列招聘活动有力地搭建了学生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形成了“期期有专场,月月有市场,周周有招聘,天天有面试”的特色,为全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鲜经验。对贫困毕业生的帮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广东医学院推行了“1对2模式”,1位老师重点关注、推荐、服务2位毕业生,近5年内共帮扶了1300多名毕业生。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9

论文摘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是保证高职学生顺利就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要针对学生中较普便存在对职业期望职过高等心理问题,结合社会需求来发展,此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学生的高就业率,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都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反之,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合适,就业指导工作却跟不上,学生的就业率也不会高,使学校为培养人才所做的前期工作都付诸东流,没有用处。因此,为保证高职院校自身的各工作环节的良性循环,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务之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生由于在校学习任务较重,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缺少了解,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脱离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少全局观念,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看重的是利益,只看眼前而没有长远打算;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些均需要学校去做耐心细致的指导。由此可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

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既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又必须围绕社会职业需求标准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就业期望值偏高;追求利益过多;职业目标不够灵活;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由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深人到学生中去,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思想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受益,也才能使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依照社会职业需求标准对高职生开展就业指导。学生就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标准,毕业生就能顺利就业。否则,就会出现毕业生和职位需求错位等问题。所以,就业指导者要认真研究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需求标准,并把这种标准与学生专业情况做对比,分析学生对社会职业需求的适应程度,从而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要求

1、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应纳人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并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贯穿于高职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既有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求职面试方法技巧等相对稳定的内容,也要有根据每年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反映新情况、新趋势的就业市场分析内容。

二是开展求职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根据学生求职的意向及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这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就业指导方式。为了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有较强的实际效果,把专题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专家主讲,后一部分由学生根据他们切身关注的问题提问。对专家主讲的内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要把关,要保证其内容的生动性、直接性和时效性。

三是顶岗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行业职业现状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并在实习中调整自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调整自己的择业心理,择业方向。2、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准确定位,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择业;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本专业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帮助毕业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良好的求职技能,以便在职场上“推销”自己;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的心理障碍,正确的认识自己、估计形势,沉着、冷静地应对在择业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对就业做好心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使自己较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搜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

1、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是具有组织就业活动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要了解市场、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善于协调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是具有较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开展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推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做好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在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之为学校制订就业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起到参谋作用。

2、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

一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成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者。

高校就业工作要求篇10

关键词: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精细化;全程化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34-02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高校在实践和研究中,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就业常规工作体系。根据笔者所在的学校近期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的一项“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为85.6%和72.2%,就业指导工作还有提升空间。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在常规中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一、就业工作需全员化

目前,各高校就业工作机制大都是“一把手”负责、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大都设有就业指导办公室,由就业办主要统筹协调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的做法值得借鉴,就业工作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合作完成。

(一)“健全”就业制度保障

高校需成立专门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每年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总结交流会、毕业生就业座谈会等主题会议纳入常规工作,注意做好会议总结,作为毕业生调研的有效数据参考,在探讨交流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下发学校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督促指导各部门有序、有效地开展就业工作。严格的检查和评价监督体系也是就业工作的保障之一,可定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效果进行评估考核,激发就业工作团队的活力,督促一线教师不断进步,加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二)“全面”调动就业资源

就业指导工作要调动各院系参与就业工作的主人翁意识。据笔者所在单位调查,在就业办接到的用人单位来电咨询中,近85%的用人单位会直接提出需要某一学院或者专业的毕业生,更愿意同所需毕业生所在的院系直接联系。因此,要让院系充分意识到参与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由各院系根据本专业特色展开就业指导服务和教育工作,与就业办通力合作,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要调动学校相关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如将每年针对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报告反馈至学校教务处,便于教务处适时调整学校专业的设置,使之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相适应。

就业工作要调动用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高校就业办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就业工作要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就业工作人员可利用参加校企合作交流会、企业访谈等机会,了解企业需求,定期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讲座,不断向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就业情况,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更为便利的双选服务平台。

(三)“全过程”监督就业工作

日常就业工作中,高校就业办可建立就业进展状况的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对本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的跟踪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准确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

要定期进行就业工作考核。可每年对各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考研率、毕业生就业率、网站建设、特色服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课程效果等进行考核,同时,可将定期开展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数据作为衡量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

二、就业指导服务需精、细、深化

(一)就业信息宣传精细化

首先,与时俱进增加新的宣传手段。编制毕业生宣传资料、利用就业信息网、设置就业信息宣传专栏等方式是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宣传招聘信息的方式,高校可在此基础上,创建微博、微信、QQ交流群等学生便于接收信息的新手段,畅通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的宣传渠道。第二,可以通过建立院系和就业办共同协作的就业工作机制,通过各院系分别建立独立的就业信息网,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便利。第三,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展示宣传学校和毕业生形象,如在校园活动开放日活动中,增加企业进校园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为毕业生搭建更广泛的就业平台。

(二)就业帮扶工作人文化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更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第一,就业帮扶由传统的“服务型”变为“教育引导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除了常规的传递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外,更要注重发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第二,通过便利的测评工具、访谈座谈、调研问卷等方式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的个体需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切实帮助到学生。第三,建立帮扶群体信息库。对于学校的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等就业困难学生,建立信息库,及时了解其就业动向,为其解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定期调研、跟踪、帮扶,并向用人单位做重点推荐,帮助困难学生就业。

(三)就业工作理论水平深化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既要做好各种常规的事务性工作,更要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实践中善于总结,在总结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的途径,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水平。同时更要注意积极参加校企合作洽谈会,了解企业需求;将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纳入常规工作,成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工作小组,院系与就业办共同合作,保证调研工作的科学性,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统计分析,以全面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状况,获得有效数据,作为日后调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同时将调研结果反馈至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

另外,学校应定期组织针对于毕业生就业择业的专题研究,有条件的可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指导课程完善工作,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就业指导教研室亦可组织探索编写适用于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材,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水平。

三、就业指导教育需全程化

(一)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学校要避免走入“就业指导只是针对于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的误区,就业指导教育要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要分年级、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实施。在低年级时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树立发展目标、科学进行职业规划。针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可设置些生涯训练营、主题工作坊,组织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引导学生围绕着自我的目标定位锻炼与就业能力相关的职业潜能,如:人际交往能力、领导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二年级学生可接触关于创业的知识,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若有创业的意向,可在大二期间可申请入读学校的创业学院精英班,接受系统的创业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指导。三年级可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掌握收集、辨认就业信息的方式,掌握求职简历的写作,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能力,同时侧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四年级可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使毕业生了解最新政策、求职程序,掌握面试技巧、职场礼仪,做好新入职场的心理调适。

(二)就业指导教育实施方式多元化

就业指导教育要更有针对性。低年级的学生对自我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不同专业就业市场不同,因此,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可由各院系结合本院系和专业的特色统一组织开展,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更有针对性。

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拓展就业指导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一,就业指导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生涯训练营、主题工作坊、精英训练营、模拟求职、职场辩论赛等活动都可作为就业指导教育实施的方式。第二,可推进“学长计划”,开展“职业讲师团”授课活动,即通过严格选拔一批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生职业规划讲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分班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课,激励新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第三,可结合校园学生活动,普及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和就业知识,如举办企业调研大赛,促进学生积极调研,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引导学生主动提升就业创业技能。

(三)全面完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和辅导员担任,鉴于就业指导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业指导教育可借助外聘企业家、杰出校友等力量,即由教师团共同完成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理论课由教研室教师和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与专业导论由各院系教师团组织完成;就业指导讲座由外聘的企业家、杰出校友等担任。要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师资水平。尤其是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方面,可充分调动学校工商管理学院、杰出校友等师资力量,通过开设创业课程、成立创业基金、进行创业基地实训等方式,为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条件,引导毕业生科学进行创业。

总之,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引起各大高校的普遍重视,但在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的今天,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一环,高校的一线就业指导工作者们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就业工作要实现“全员化”,就业指导服务要精、细、深化,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努力寻找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新突破点。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里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