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9:08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1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风险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风险

(一)微观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风险

一是偿债风险。国家审计署2011年通过对6576家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调查发现。有148家存在逾期债务80.04亿元,债务逾期率平均为16.26;有358家存在借新还旧的状况,借新还旧率平均达到55%;有1033家存在注册资本未到位、虚假出资等问题,涉及金额2441.5亿元。这些都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实际资产负债比例过高。

二是投资收益风险。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筹集资金的主要投向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而不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益性项目建设,都有着工期长、投入大、利润率低、资本周转率低的特点。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流向不难看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能获得的固定收益比较低。

三是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市场的变动将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成本,资本收益等方面来影响融资平台的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面临的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经济周期波动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二)银行业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首先是银行和政府融资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很详细地了解贷款对象的风险状况。其次是在法律上银行处于不利地位。第三是地方政府很可能出现道德风险。

二是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量贷款,占用了银行可以向其他工商企业发放的贷款,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暂时无法向社会投放资金,可能造成商业银行的暂时性的流动性短缺。

三是利率风险。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着政府背景,银行在放贷时,其本身的议价的能力比较弱,并且,由于大部分银行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比较安全,银行间存在竞争,导致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三)宏观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风险

一是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其他部门挤出的,由此而形成的挤出效应,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是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失衡的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建设的项目由政府自己选择,而政府意志的存在将削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造成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造成基础设施建设产能过剩,而私人的投资则相对不足。

三是土地价格上涨形成的资产泡沫风险。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还款方式无论是直接依靠土地出让收入还是地方财政,最终依赖的都是土地。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机,来通过提高土地价格,出卖土地来补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支出。许多地方政府成为当地房地产价格飙升的幕后推手。

四是通货膨胀风险。这里的通货膨胀风险是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盲目扩张有可能会绑架中央政府和央行,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到期无法偿还贷款,中央政府将不得不出面干预。方法一般为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的不良贷款和发行债券。其实质都是增加货币的发行。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风险防范

(一)微观视角的对策

一是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进行全面的清理,阻断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承担的无限连带责任。

二是尽量剥离政府融资平台建设项目中的公益类项目。即把完全不产生利润的,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剥离出来,将这部分项目直接由地方财政承担。

三是稳步构建和发展地方债务市场。四是构建平台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平台自身的构建,建立平台自身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

(二)中观视角银行业视角的对策

一是要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银行的关系。应扩大地方中小银行在经营上的自,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

二是银行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

三是推行银团贷款。将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共同分担,以把对单个银行的金融风险降到最小。

四是银行要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发放有长期、合理的规划,防止流动性风险。

(三)宏观视角的对策

首先,通过推动城镇化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金融风险。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投向这些最需要资金的地方,避免与民争利的现象。并且,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职能定位在弥补商业性投融资空隙和市场机制的缺陷。

其次,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行为,建立外部监督机构。本文建议加强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行为的监督,把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督责任也划归到人大的监督职权内。

再次,改革地方政府现有的考核制度。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不再以单纯的GDp增长作为评价标准,应考核地方政府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各种指标,以此来激励地方政府官员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

最后,推行财税制度改革,增加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地方政府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其支出相对于有限的收入来讲过于庞大了。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想尽办法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对此,可以适当加强地方政府的财权,使其有与其事权相匹配的财政支出能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西南金融,2009(9):9―10

[2]蔡丽平,马庆琰.后危机时代亟需防范政府融资平台风险[J].青海金融,2010(1):58―59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2

关键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开始出现以来,地方政府普遍建立了投融资平台,并且随着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投融资平台建设,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部分地区的融资平台当期债务本息已远超当地财政收入,潜在的金融风险一触即发。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特别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着眼于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一系列金融风险,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1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已经被国家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列为行业最高的三类风险之一。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债务率过高,普遍存在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举债,而且已经超过全年财政收入水平,这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再比如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注重自身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在开展投融资的过程中还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在投资领域过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收效不高,进而可能引发一定的偿债危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投资收益风险,比如某地通过对12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调查,投资收益风险主要来自项目建设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占比分别42.5%、31.7%、25.8%,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面临一系列投资决策风险。此外,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面临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风险,特别是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在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狠下工夫,这就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如何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特点,因而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缺乏高度重视,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该出现的风险。

2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尽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还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着一系列金融风险,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重大价值,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将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上升到战略层面,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相对比较突出。深入分析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却没有对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缺乏“量力而行”的意识。2.2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落后。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对于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深入地研究和积极地探索,特别是没有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入手将投融资工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甚至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和有效性。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同时也没有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及目标责任体系当中。2.3金融风险化解机制薄弱。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普遍面临一定的“债务风险”,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因而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公司治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设立的初衷是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平台融资后所投入的项目大多是半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的,因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项目投资计划、资金回笼情况、贷款余额、融资规模等普遍不对外公布,这也直接导致无法形成科学地监督机制,特别是外部监督不够到位,对于出现的风险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因而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愈演愈烈。2.4金融风险监测工作滞后。要想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但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对金融风险监测工作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无法更有效地化解。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对投资、融资等活动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缺乏数据收集与分析,金融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战略性以及针对性不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建设,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同时也重视投资收益,导致出现了一定的投资收益风险。

3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3

为了对金融风险进行预防、处理,金融风险预防保护系统必须得到建立健全。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得到提升、完善的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

金融风险;预警防范;防护系统;措施

1当前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决定了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系统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监督管理协调体系没有得到妥善正确的建设,而对金融风险预警这一问题进行关注的时间也并不长,就使得目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出现了问题,也难以进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协调主体不明确

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金融防范预警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预警指标机制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在进行实例检验方面,1997年在亚洲各国家中发生的金融危机就可选作样本进行查验,将“信号法”作为检查的主要方法,另外,像信息体系方面的办法以及多元性统计法也是可采取的方法。不过,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风险信息控制预测方面,却很少有人运用到动态法进行决策。若从实践方面来看,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当监督管理的职能进行分化后,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进行建立完善是新的挑战,当前正在对此工作进行研究探索,完整的体系并没有得到建设。而另外一些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例如证券市场以及商业性银行,目前的研究重点依旧是对预警防范的系数进行划分、对预警指标进行选取,对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根本实现条件并没有做出深层次的思考。与此同时,中央银行、政府经济部门以及金融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能是不一样的,就造成了这些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难以进行,继而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的管理、预测、信息搜集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1.2预警机制不健全,合理分析方法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各方面的突破。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及地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体系进行了建设、完善,使得信息获得方法更加高效、科学、安全。另外,在对监督管理数据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数学模型建立以及数学统计方法、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工程建设技能等先进技术得到了运用,使金融管理工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得到了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在对问题的剖析处理上仍旧较为落后,不具权威性和高效性,仅仅以监督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以及判断技能作为对风险进行预测的主要方法。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上的使用,在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给决策带来了影响。

1.3风险配置系统不够完善

在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系统的基本配置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政府的周期性抑制以及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积累问题的出现。另外,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金融风险扩大化的潜在危险是金融体系革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不合理的改革工作又会使金融风险增加。由于二元金融机制在我国金融革新工作里得到了建构,就造成了合约进行交易没有安全的制度环境。而金融风险在配置体系方面的缺失也受到金融合约者个人素质、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超过了主体的预测范围,不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就不愿承担过多的风险,这样一来,势必会给金融风险的配置体系造成影响。[1]

1.4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缺乏良好的信息基础

首先,在金融风险预警的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规划处理工作较为缺失,复建的情况比较多,已经建设好的信息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主要是数据口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信息无法实现共同分享。其次,信息的搜集整理缺乏规范性。主要是由于数据接口、指标系统的不一致,造成信息采集工作重复,缺乏效率,也就使得工作人员难以进行风险预测管理了。另外,数据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会因为信息搜集整理的间断、拖延而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无论是在数据的口径方面还是在数据的指标方面,都不能达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工作的标准。最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信息数据公开程度低,人民群众对其缺乏了解,也就给数据指标的统计带来了不理想的社会预警效果。

1.5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

对金融市场主体的经济收益来说,政府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非常重要,影响的程度、范围都很广,金融系统在整体上也会受到其影响。比方说银根如果抽紧,金融活动里面的信贷量就会产生波动,继而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不稳健的银行来说,就会有流动性危机的产生,而非金融企业就将面临债务问题了。另外,金融资产的价格降低是由利率的增长引起的,继而会使许多企业的资产遭到缩水情况。由此可见,政府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他们的信贷能力、支付能力以及资产流动性都有影响,调控着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将增大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

1.6监管部门的合作衔接工作不足

首先,金融监管在工作理念上就存在问题。在监管部门的工作里面,主管和管制替代了监管和市场。其次,金融管理监督的体系没有得到完善。机构的审查批准工作是我国当前金融管理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金融机构是否符合标准以及规范是监督管理工作的目的,而没有对其中的风险进行防范、管理。再次,分业监督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金融方面的完整管理,分业监管难以进行掌控。金融市场出现了混合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划分不清,监管工作也就出现了真空情况,效率十分低下。最后,金融监管的法律系统没有得到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存在缺失,不具合理性、可操作性,也就造成了监督机构无法顺利进行工作。[2]

2应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2.1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地完善。主要是从三个层面上建设出先进现代的监督管理系统,而这里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就是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角度。对于全国性金融风险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检测就是宏观层面的预警体系,同时也对中观、微观预警体系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导以及信息接收处理,方便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解决。而局部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是中观层面预警体系应完成的事。接收来自宏观层面的指导,然后将处理风险的措施输送到管辖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并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地区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称之为微观预警。依据银监局通知的监督管理指示,对管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预测监督管理是微观预警的主要任务。之后也是将各种处理措施输送到管理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三层面预警系统的完善建立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工作帮助非常大。将其他国家应对金融风险的措施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不同层面的预警机制相互协调帮助,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以及银监会都要加入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中来,使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得到完善。[3]

2.2金融风险预测管理模型的研究

在依据前一时期金融风险数据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防范模型进行建立和完善,给日后一段时期的金融风险预测提供依据,也就是对金融风险做出管理、预警。为了使金融风险预测管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性,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措施,比方说:数量模型的建立。也就是依据变动的模型来对未来时期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把风险发生之前的所选变量情况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一组经济变量进行监督观测,如果其中一个变量超出了临界范围,那么就可将其作为预测的金融风险信号了,这也就是信号法。

2.3金融研究体系的合理构建

对于金融研究机制的完善建立,有不少的变量能成为预警指标。那么,对风险类别的剖析、研究就决定了对变量的选取、对风险原因的确定。对金融风险的预测识别来说,预警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首先是综合性,即意味着监督预测的指标在设计上要拥有全面涵盖性;其次是规范性,即需要依据国内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预警管理指标来对指标系统进行设计选取,使其具有安全性以及科学性;再次是互补性,也就是说各项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补充,对金融风险的问题与状态做出全方位的显示;而后是灵活性,意味着所选指标需要具有灵活度,能对金融风险的变化情况做出细致的观察预测。最后就是可操作性了,也就是说在金融风险防范指标的系统里面,各指标都可以从繁多的金融数据里取得科学可靠的资料,获取较为精准的数据,具有可操作性。

2.4提升技术保障和制度安排

对于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完善预警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还要关注到金融风险监督管理操作子系统的建设,使之分别从监督管理组织系统、制度管理系统以及预警防范措施方面发挥作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十分复杂,所以下面的子系统需紧密联系、相互协调,使风险预测管理技术得到保障。一方面要具备合理正确的组织系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安排,使其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可操作性。法律规章应包括以下几点,即预警的目标、方式、指导、信息管理、监督体系等。另外,为了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更好的运行,就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框架,使各环节的工作都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也是建设风险预警体系的重要步骤。因为在预警的体系里面,有大量的指标得到了运用,而指标也将进行回归、分析处理,但复杂繁琐的核算工作仅凭人工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开发、设置相关的计算处理工具,使得指标的计算工作得到妥善处理。[4]

3总结

当前,金融管理运行工作存在许多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市场金融活动,给各类金融投资带来了损失,也严重侵害了金融防护系统。面对这种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菁.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J],2013(04)

[2]刘霞,陈小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J],2013(01)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4

关键词:网络金融;金融风险;应对与防范

一、网络金融风险的涵义、种类

(一)涵义。网络金融风险,顾名思义,主要是指,相关金融机构开展网络金融业务过程中形成的风险形式总称。网络金融是在互联网全面发展之后,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不断结合下形成的产物。网络金融风险的形式很多,其中,操作金融风险、安全金融风险、技术金融风险、市场金融风险等都是较为重要的风险形式。

(二)具体种类

1、安全风险与技术风险。就现阶段而言,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系统崩溃、病毒攻击、计算机磁盘破坏等内外因素。由于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客观、广泛存在,使得网络金融安全风险一直都是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重要所在。其中,来自黑客群体的有意攻击,已经成为网络金融安全风险不断滋生的集中体现。

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中衍生的技术风险,主要是伴随着支持网络金融发展的技术系统而客观存在的,任何开展网络金融的金融机构都需要选择一定的网络金融技术系统予以体现,然而,相关的金融技术系统难免存在技术缺陷或者系统漏洞,这都会引发技术风险,另外,我国各类网络金融机构的金融团队技术陈旧,系统更新不及时等一系列不良因素也能引起相应的技术风险。

2、市场风险与信誉风险。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中衍生的市场风险,主要是由网络金融机构与网络金融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很多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获取网络金融支持,一些网络金融客户利用信息不对称现象,将自己的信用情况进行“隐蔽”,结果使得相关的网络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难以对这些金融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明确了解,以至于引发相应的网络金融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中衍生的信誉风险,会因为计算机系统崩溃等客观原因,员工操作等主观原因的广泛存在而引发,对于从事网络金融的金融机构来说,上述要素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服务在广大金融客户群体中的信心,从而形成相应的金融信誉风险。

二、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风险的不良影响

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风险的形式更具多元化,且具有更为明显的风险破坏性,相对而言,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成本更高。

(一)风险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与传统金融不同,网络金融的交易范围更广,涉及技术更为高端,而网络金融风险受到网络金融高效性、广泛性、实时性的特点影响,其金融形式更具多元化特征。对于网络金融风险来说,其具体形式不仅包括:信誉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一般风险形式,也包括:技术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形式。网络金融风险形式更具多元化,意味着网络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各类风险,也会在更大程度地对网络金融的具体发展形成不同的不良影响。

(二)破坏性更大。网络金融的开展,是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的,互联网的日臻成熟不仅能够为网络金融的繁荣提供网络环境支持,而且也会对网络金融风险的滋生,形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乃至无国界性,使得网络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更具破坏性。总而言之,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风险的破坏性更大。

(三)防范成本更高。以商业银行柜台业务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主要以纸质货币结算形式为主,而传统金融风险一旦形成,则能够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必要的风险应对,其金融风险应对防范成本较低,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实时性、高效性鲜明优势,而网络金融风险同样具有相应的发展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网络金融机构发现已有的网络金融风险,却因为网络金融形式的实时性、高效性特点,为风险应对、风险防范举措的实施提高了解决难度,增加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成本。

三、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网络金融风险不断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特点,并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明显的不良影响,为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各类网络金融机构都要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一)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网络金融基础建设,需要从加强团队基础建设、硬件基础建设角度入手,其一,从团队基础建设来看,很多网络金融风险的滋生,都源于相关金融机构人才的缺失上,所以,加强团队建设,实现专业人才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形成较为优秀的网络进入业务专业人才建设,提供多途径、全方位的发展基础保障。

从硬件基础建设来看,我国现有的计算机硬件系统普遍趋于陈旧,并不能更好地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硬件保障,进而引发一系列金融风险,由此,相关政府部门、各类网络金融机构都需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情形,推动现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升级、更新,并积极形成核心技术生产保有优势,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更为良好的硬件基础保障氛围。

(二)构建防范机制。网络金融防范机制的形成、加强,是充分应对网络金融风险,保障网络金融业务不断有序、高效发展的关键举措。防范机制的具体实施,可以主要从强化防范职能、建设防范队伍、形成防范制度等几大方面入手,形成必要的防范脉络。其一,强化防范职能。网络金融风险贵在防范,所以,相关网络金融机构要重视金融防范职能的实施比例,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作为日常工作的常备部分予以保障性实施,其二,建设防范队伍。构建专业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团队,为实现金融防范工作开展形成必要的团队实施保障,其三,形成防范制度。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网络金融机构都要形成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将所有的业务防范行为都置于不断完善的制度之下,并逐步形成“制度防范保障+人才防范保障+职能防范保障”的风险防范脉络。

(三)强化法制建设。我国现有的法律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网络金融业务具体开展,所以,各级立法机关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建设情况,为我国现有的网络金融业务开展的安全性、便捷性,形成更具针对性地专有法律建设,不断填补、完善应有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不断强化网络金融法制建设的关键还在于,各级政府机构更要依托政府管理优势,促使不同地区的网络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法制观念,将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不仅满足、从属于中央、地区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下,更要依存于金融机构内部法制机制之下。

(四)形成全面信用制度。我国网络金融业务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信用制度的相对缺失,经常性地引发一系列潜在或者明显的金融风险,由此,在这一情况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引导各类网络金融机构形成必要的信用制度。归纳而言,我国政府部门要引导网络金融机构效仿传统金融机构构建个人信用制度,并逐步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业务充分开展,尤其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形成必要的信用保障氛围。

四、结语

本文以“网络金融风险应对及防范”为主要研究主题,着重从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种类分析入手,对网络金融风险的不良影响进行简要阐述,继而提出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龙泉校区)

参考文献:

[1]黄剑.论我国网络金融的风险防控[D].西南财经大学,2014.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5

关键字:金融;金融风险;金融法制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57-01

一、金融与金融风险

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讲,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风险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普遍特征,是指由不确定因素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业当然也存在风险,金融风险是指一定的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行业风险、机构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事风险、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不同形式。其中不同的风险种类在金融风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均等的。

二、我国法律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目前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主体法律主要有:第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如《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在各自监管的领域出台的大量的规范性文件。以银监会为例,自银监会成立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金融许可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在内的金融规章,以行政许可制度为基础,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管理。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单列了破化金融管理秩序罪一节,对防范金融风险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三、我国金融法制存在的缺陷

(一)金融法制不健全

目前金融法制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一方面,我国金融法律不健全,尚有法律真空的存在,比如信托法、期货法等;另一方面,金融基本法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金融法的发展时间不长,也秉承了法律制定宜粗不宜细的原则,金融法的制定也是细致不够。

(二)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

金融风险的防范主要还是要靠法律监管,而目前因为金融法制尚不完善,金融的监管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比如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及退出,对金融业务的监管,都是比较混乱的。

(三)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不健全

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直接关系到金融风险的事前防范与控制,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告诫人们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四、完善金融风险的法律防范

(一)完善金融立法

首先,完善金融主体法律。我国目前的金融主体法律并不健全,难以覆盖金融业的各个方面,原来制定的一些法律规范也因时代的发展变得不合适,因此,完善、更新金融法律是当务之急。其次,完善金融主体法的配套法律规范。金融主体法律因其规定的过于原则,在操作性上较差,而金融业的发展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要是法律规范跟上金融业的发展,必须完善金融主体法的配套法规。

(二)健全金融监管体制

首先,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但美国的次贷危机告诫我们,在探索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其风险的评估、防范。目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更应当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其次,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的自律机制。金融风险的防范,不仅要靠社会的外部监管,更需要金融机构本身的自律,金融机构的自律更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风险,预防风险和化解风险;最后,协调各监管机构的权力。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远未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准确、有意义、及时且具有透明度”的标准。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认真负责,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分析和识别风险,给金融业注射一剂风险预防针。同时,应当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法等相关预警风险的法律,逐渐建立起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6

【关键词】金融风险;特征分析;政府责任;对策建议

近年来,地方金融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地方金融业显性和隐性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本文着力于对当前地方金融风险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地方金融风险的特征分析,指出在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的地方政府(财政)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金融风险特征分析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分为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风险是宏观金融风险的基础,属于个体风险,主要由作为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来承担;而宏观金融风险是微观金融风险的整体反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的、全局性的影映,属于系统性风险,主要由政府来承担防范和化解的责任。金融活动与整个经济、政治、社会活动融于一体,因而形成风险的原因也错综复杂。从实践来看,地方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一)地方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金融机构的共性。地方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地方金融机构的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小规模法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金融巨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共舞,其脆弱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康运营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银行要有信心。如果储蓄者对银行出现信心危机,极有可能导致挤兑行为的发生;二是银行具备完善的委托能力,否则,储蓄者与银行之间的委托关系就会失效,导致金融资产质量的恶化;三是政府具有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备,将导致监管“真空”或监管失效,势必加大金融潜在风险。再加上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很难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有时候还会出于保持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而不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机构更加脆弱。

(二)金融风险的传染性

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紧密的链条,金融风险沿着这些链条迅速传染。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

因单个金融机构出现风险而殃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不少。例如,浙江省某城市信用社2004年2月通过中富证券上海某营业部购入3000万元国债,因中富证券的关闭没有追回2700万元国债资金债权②。同时,由于小规模法人的地方金融机构的特殊性,风险的化解、处置能力往往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财力。2001年,某城市信用社发生挤兑风潮,两天内大批储蓄者涌到该信用社挤提存款近两亿元;而当地政府对某城市信用社注入4905万元资金仍无济于事,一周后该城市信用社终因无力支撑而关闭。

(三)体制转型使金融风险显性化

为弥补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体制必须创新转型,但与此同时也会使金融风险显性化。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末,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浙江省清理关闭了资不抵债农村合作基金会478家,将565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66.70亿元资产负债业务并入农村信用社,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同时,在清理城市信用社中,大部分经营业绩一般、资产质量较差的城市信用社并入农村信用社,同样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到2002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实际资不抵债额75.29亿元。在清理信托投资公司时,全省有14家信托投资公司共认定资产损失33341万元③。

(四)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机构政企难分导致隐性风险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导致其一条腿在市场,一条腿在政府行政序列,政企难分。因此,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采用种种行政措施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干预,要求地方金融机构向一些指定的行业、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形成指令性贷款;而地方金融机构因利益驱动,往往也会看中有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或者直接将贷款发放给承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功能的各类建设投资公司。然而,这些地方政府背景的贷款隐藏着较大风险:一是借款主体风险。这类贷款的项目公司一般隶属于政府部门,多数没有营业收入的现金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营性企业,且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二是政策风险。政府背景的项目大多是公益性的,还本付息来源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和财政预算拨款等政府财力的支持,容易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例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2003〕70号)精神,2003年7月到2006年12月期间,浙江省开发区从原来的758个减少到134个,规划面积由4573.82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257.06平方公里,撤销的开发区个数和规划面积分别占原来的82.3%和72.5%④。被撤销的开发区和受限制行业的在建项目纷纷停建缓建,给已经发放的贷款带来极大风险。三是法律风险。发放这类地方政府背景的贷款时,大多由当地政府出具担保或者还款承诺,而政府担保不符合《担保法》规定,导致担保无效,形成法律风险。

(五)民间金融活动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测算,民间融资规模约占同期本外币存贷款规模的10%左右。民间融资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困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地方,民间融资甚至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但是,非法的民间金融活动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很大程度上成了孕育“地下经济”的温床,容易成为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工具,对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运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资金体外循环。民间资金流动的自发性、趋利性,往往流入一些国家限制甚至禁止的产业、行业,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部署,影响和削弱了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二是规范化程度低。民间金融活动是在亲情、乡情、友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金运作的规范化程度低,风险控制手段薄弱,容易为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诈骗敛财、洗钱活动提供可乘之机。三是影响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如丽水市“小姑娘杜益敏案”非法向社会公众集资两亿余元,涉及众多公务员、农民、无业人员和金融机构⑤。

二、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政府责任

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详尽研究欧洲金融史后曾指出:不管宏观金融风险还是重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如何,不管倒闭的金融机构属于谁,宏观金融风险或重大金融危机的最后损失总是由政府来“兜底”。即:金融风险最终会转化为财政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蔓延成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系统性风险时,政府就必须出面处置和救助。因此,地方政府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职责不断加重,而财政作为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在这一领域的职责也将越来越重要。

(一)地方政府(财政)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出资人应承担的风险处置责任

随着地方金融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地方政府(财政)是地方金融的重要出资人,政府(财政)既要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完善地方金融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管体制,加强地方金融资产协调和监管,全面、准确地掌握地方金融资产家底和财务信息,提高地方金融资产的监管效率,确保地方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进一步拓宽地方金融资产监管范围,重视提高整体金融资产质量,有效监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

(二)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应承担的风险处置责任

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第一,地方政府往往是担保主体。在经济生活中,地方政府出于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会对某些领域的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如城建项目担保贷款等),使其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一旦贷款难以偿还,其所提供的担保就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第二,地方政府往往是金融活动的干预者,特别是在财力拮据、过度追求GDp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直接或间接干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的行为。第三,地方政府有时候做了应该由金融机构来做的事情,往往形成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相悖。地方政府对微观过程的过度“重视”和“关照”,反过来使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过高期待,弱化了金融机构自身防范风险的动机和能力⑥。因此,地方政府(财政)需要承担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三)地方政府作为公共主体应承担的风险处置责任

作为公共管理者的地方政府对本辖区负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因此,也始终具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职责。根据国务院授权,财政部要求地方财政部门依法对地方金融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并相继制定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等一系列金融企业资产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职能下放省级政府后,要求各级财政加强对地方金融企业资产财务管理,规范金融企业资产财务行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社会和金融秩序。近年来,事实也证明,地方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来化解金融风险,除了履行金融机构所有者职责外,更多的是履行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等公共管理者的职责。

三、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做强做大地方金融业

1.切实加强对地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保障、创新、防范”三大重点,准确把握地方金融工作的定位和方向,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培育区域信用文化,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切实推进“信用”建设。努力构筑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平台,加强对地方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信贷政策的协调与配合,重视研究地方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坚持把地方金融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经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针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制定促进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金融资源的集聚,增强其发展能力。取消对地方金融机构的限制性政策和规定,为地方金融业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营造公平、有序、优良的竞争环境。严禁非法金融活动,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洗钱等金融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民间金融活动的监测和引导。

2.统筹协调各方,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机制。(1)明确财政、税务、人行、金融监管、公安等相关部门在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的职责,建立包括金融风险评估、金融监管协调和金融危机处理的金融联合监管协调机制;(2)按照防范胜于救险的原则,建立地方金融风险预警机制;(3)完善地方金融机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建立地方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的定期汇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4)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实行地方金融机构重大经营事项以及地方金融发展环境报告制度和风险报告制度,下级政府要定期向上一级政府汇报辖内地方金融业发展和金融风险情况,及时掌握辖内金融运行情况和突出的问题;(5)增强金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资产损失或金融体系遭到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警,并予以果断处置,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重大金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3.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优化地方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加快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信托租赁公司和城乡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建立规范的资本补充渠道,增强资本实力。选择信用良好、业绩优良、运行稳健、发展前景广阔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参股地方金融业。有序推进金融业开放,大力支持金融创新,积极推动地方金融业引进利用国际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和金融管理模式,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开展在资本运作、管理技术等方面深层次的国际合作。

(二)制定应对金融风险的财政应急预案

1.将金融风险纳入财政风险管理框架。财政部门作为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综合协调部门,应将金融风险纳入财政风险管理框架,更多地考虑金融风险对财政整体状况的影响。因此,财政部门要及时了解金融风险的进展情况,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动态监测,提前进入“角色”,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前瞻性研究,设计合理的财政风险管理程序,规范财政部门对金融体系的负债和其他风险的控制。

2.建立财政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强化对金融风险的前瞻性研究,防止出现只有等到金融风险到来时才仓促出台应对措施的情况,要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处置金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低财政化解金融风险的成本,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要健全应急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分工。财政系统的金融监管职能部门要针对地方财政金融风险中的重要问题、敏感问题,建立相应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并加强跟踪、监测和分析。在特别重大的地方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掌握情况,迅速上报上级部门,同金融监管部门沟通、协调与配合,研究提出财政应急保障政策措施与建议。

3.及时做好后期救助工作。财政作为“兜底”者,要明确承担金融风险的责任边界,对处置金融突发事件是否需要动用财政资金作出判断。只有当市场自身已无法吸收金融风险,且风险可能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和严重经济损失的情况下才能动用财政资金进行救助。确需财政出资救助时,要通过加强沟通、协调,确定资金的救助对象、救助方式,切实保证救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满足风险处置的需要,保证资金使用效率。

(三)强化地方金融资产财务监管,完善财政政策措施

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平衡稳固的地方财政是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前提条件,也是地方政府能够从容应对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作为公共风险的“兜底”者,只有保证雄厚的财政实力,才能尽快克服金融风险的冲击。反之,如果财政实力薄弱,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地方政府财力的可持续增长,做大做强地方财政收入“蛋糕”。同时要按照“适度举债、讲求效益、加强管理、规避风险”的管理思路,贯彻落实政府债务管理的各项具体措施和办法,切实加强政府债务借、用、还全过程监管,把握政府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2.强化地方金融企业资产财务监管。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政策,财政部门要从规范内部工作程序,强化金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转让审批、金融国有资产统计报表,加强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入手,真正做好地方金融资产监管工作。财政部门既要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又要履行社会监管者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范金融国有资产流失。要尽快建立金融企业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管理制度,将国有金融资本收益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规范国有金融资本收益分配秩序。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7

关键词:自贸区;金融创新;金融风险

金融改革和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手段。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是金融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金融改革与金融风险往往相伴而生,因此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要并举并重。本文以自贸区金融改革为例,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进行初步分析。

一、自贸区金融改革对于风险防控要求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是自贸区建设中重要部分,有效防控各类风险的要求贯穿始终。从上海自贸区到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一行三会”出台了百余项金融支持自贸区发展政策和措施。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指导意见为例,“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坚守住金融风险底线”写入了意见的总体原则,一方面强调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强调了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及时化解和处置风险隐患,守住风险底线。这充分说明,自贸区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并举并重。既要坚持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原则,为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又要时刻绷紧防范风险这根弦,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定,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创造良好条件。自贸区建立以来,没有发生任何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没有发生任何一单重大的金融风险个案。

二、自贸区金融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自贸区金融改革中主要面临着以下五方面风险:

一是政策风险。即政策设计中,存在瑕疵,导致政策实施中引发风险。

二是操作风险。随着自贸区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银行办理业务复杂度不断提高,加之自贸区虹吸效应带来的业务规模扩大,金融改革带来的产品创新,都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大的操作风险。

三是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自贸区作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沿,随着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及跨境人民币使用进一步扩大,资金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程度加深。资金的跨境流动会更加频繁、迅速,特别在利率汇率改革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资金流动与境内外利差、汇差相互作用,可能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四是统计监测风险。目前仅有上海自贸区“一行三会”通过两年的摸索建立了金融安全网、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以及信息监测系统,较好地实现了自贸区金融一体化统计监测。其他自贸区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监测系统,更没有针对四地自贸区整体金融数据统计监测系统,技术支持不到位,难以及时识别风险,弱化了金融风险监测效果和防控。

五是监管风险。随着自贸区不断开放,金融机构创新动力增强,跨区和跨境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也将大大增加。现行分业监管方式难以有效应对越发复杂的金融风险,对创新金融产品易产生监管盲区。此外,自贸区不是一个独立的金融系统,而是衔接境外与境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通道,也是金融风险传递的跳板。跨境、跨区域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以及资金来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热钱”和洗钱活动,将使风险逐步体现,自贸区内的金融风险会通过跨境、跨业和跨市场等渠道对境内区外金融体系进行渗透。

三、自贸区防范金融风险主要举措

在自贸区金融创新制度设计以及金融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金融改革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强化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及管理要求。银行作为金融交易经办主体,抓住银行的牛鼻子对防控风险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平稳落地,要求金融机构遵循“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等原则,完善业务真实性、合规性审查机制。比如,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中,明确要求注册在自贸区内的银行以及办理自贸区内业务的省(直辖市)所属地区其他银行,应切实按照实施细则规定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并报外汇局备案。天津市各银行机构开办自贸区外汇业务时,均向外汇管理部门报备其相关内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内控制度的建立及管理要求的明确,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业务办理中合规性操作风险。

二是强化履行“三反”义务。为防止企业、个人借助自贸试验区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与多元化金融创新工具非法转移资金,四地自贸区人民银行金融支持意见中均明确要求,经办自贸试验区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切实履行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义务。201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了《关于切实做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相关措施及要求,防范非法资金跨境、跨区流动,确保各项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措施在自贸试验区的平稳运行。

三是构建自贸试验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建立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设定灵活的、切合实际的、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灵活调节的宏观审慎系数,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调节宏观审慎系数,实现对风险的管控。如今年1月份在四地自贸区同时落地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通过调节相关系数和因子来直接调控市场主体的跨境融资规模。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和完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监测分析跨境资金流动,完善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防止跨境资金大进大出。

四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为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的统筹协调,四地自贸区通过不同形式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如天津、上海分别成立了自贸区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小组,均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共同做好创新促进、监管协调、风险防范、环境营造工作。

五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和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基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了跨部门的跨境资金监测分析与应急协调机制,综合运用自贸试验区信用平台和各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提升风险联合防范和处置能力,共同应对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六是探索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机制。当前跨境本外币交易同质业务政策存在差异,监测系统不同、监管分属不同部门。相关主管部门以自贸区为切入点,试点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政策,如在自贸区推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统一了本外币外债管理要求。与此同时,不断深化跨部门联合监管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利用金融机构及企业主体的本外币数据信息,对企业、个人跨境收支进行全面监测、评价并实施分类管理。

七是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自贸区内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客户权益保护机制,担负起保护消费者的主体责任。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产品相关知识普及,重视风险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尝试建立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行业组织以及司法部门间协调机制,探索构建和解、专业调解、仲裁和诉讼在内的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

四、基于自贸区发展,对于金融改革和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要在坚持稳中求进、强化底线思维的前提下,统筹好防风险与促改革的关系,继续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在未来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中,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政策的适用性、规范性、有效性、协同性。一是要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度,紧紧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单纯发展金融;二是结合各地自贸区侧重点,比如天津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重点、有针对性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三是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金融支持政策的出台要有前瞻性、预见性、长远性,要为自贸区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助力。

参考文献:

[1]种卿.央行:自贸区金融改革底线风险得到全面掌控[eB/oL].shtml,2015-10-2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3-09-1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Z].2015-04-08.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8

1.1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调整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制度已经完全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经济本身的特征,即金融风险的不可避免性,成为目前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国家对重要经济命脉的掌控虽然能够减少或者延迟金融风险的来临,但市场经济机构的健康程度才是规避金融风险的关键,经济结构越健全,流通于市场中的货币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支付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就越低。市场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为我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提供方向,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是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宏观调控效果是规避金融风险的第一个策略。我国目前采取的产业集中转移策略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表现,2010年,国务院了中西部低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书,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这是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同时综合运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谋求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用以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提升人民币购买力,促进消费,是我国采取的第二项金融风险防范和规避策略,具体表现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不断协调资源配置,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引导社会消费能力提升上。例如,国家对节能减排的电器、车辆给予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引导公民的消费方向和消费水平、加大社会保障的资源投入力度,使公民更愿意将财富用于社会保险购买、控制房价,按照房地产经营状况以及银行承接的房屋贷款情况不断调整公民购房标准,刺激刚需。

1.2加强对金融行业活动的监管

金融风险的产生于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行业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一旦业内某一家或几家大型银行、信托机构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则直接引发区域或全国性的金融危机,由于国家间的金融贸易往来,金融危机会扩展到全球。除了经济结构失衡导致了金融风险之外,银行监管的失控、漏洞和无力,使银行投机活动乘虚而入,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这意味着,加强对金融行业活动的监管,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关键。内部控制是防范化解银行风险的根本。在目前操作风险突现的情况下强化内部控制是银行业自身采取的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是在完全识别风险的条件下根据业务处理过程的风险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制度防线;二是建立从上而下且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使其能完全行使监督权力,以达到必要的监督效果;三是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达到处分一人、警示一片的效果;四是加强后续检查,把日常业务操作和日常业务监督纳入检查范围,使检查制度化、经常化。金融行业的活动面向全社会,因此,除了内部控制之外,加强政府对金融行业的管理以及建立社会监督系统也是极为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完善金融法律和法规、进行不定期的会计信息检查等方法,进一步控制金融行业中的违规行为;而公民则可以通过银行信息举报、银行信誉评估等方式,进行金融活动监督。

1.3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发展的结构、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金融业的业务结构、总体规模和先进程度。所以,一个平稳、健康的国民经济环境对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公民参与社会金融行业的发展,为金融风险规避筑起一道坚实的堡垒,来源于社会的资金被集中利用,进而形成社会闲散资金的价值再创造,从而提高国家资金储备量,使国家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结构调整。因此,丰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技术、完善金融服务是进行金融风险防御的有效策略,我国各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网络金融的发展也为现代金融服务的进步提供支持,公民通过各种理财产品的购买,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财富增值需要,还能够拥有更多的资金满足生活的需要,进而形成了国内经济环境的平衡发展,这是金融行业主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举措;全球化经济局势的确立使经济环境发展面临了来自于国外资本注入的挑战,同时,国外资本注入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股动力。平衡国际贸易的收支,使全球化经济局势成为我国经济环境发展的有利背景,是目前改善国家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之一,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包括向国外进行产业投资,如石油业的跨国发展等,还包括了国外资金技术引进条件的优化,如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些行为都为国际间的金融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1.4提高金融行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不同国家造成的影响完全不一样,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普遍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而美国、德国在金融危机中却能够迅速脱身,在经济结构、金融行业活动监管、经济环境区别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能够迅速恢复,最大程度上减免了风险,有赖于国内金融行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的提高。相较于其他国家,美国和德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更为科学,为我国防范和控制金融危机提供借鉴,即,通过市场经济行为和一定的国家政策促进银行自身进行改革,从而适应银行规律和银行全球化趋势,这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基础。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使国有银行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当中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并借鉴商业银行的组织模式,以科学的、民主化的管理模式促进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行为改革,这样的改革措施能够使国有银行迅速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使银行内部的管理者、理财工作人员等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银行自身实力的提升;第二,加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发展银行自身对金融危机的研究能力,通过经济学研究的参与,为金融风险规避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建议,进而从金融行业自身运营过程的调节,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2.在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金融业和经济具有系统性特征,但在同一时期爆发的金融危机,在不同区域造成的影响不一致,能够对金融危机进行主动防范和迅速处理的国家、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其前提都是对金融风险形成了客观的认识。因此,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无论是政府还是金融行业、企业,都应该主动掌握与其相关的资料,为风险预期提供依据;此外,金融风险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风险的危害也不一样,金融行业以及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合适的防范措施,合理利用资源,有的放矢地应对风险。

3.结语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9

关键词: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

1引言

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企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当前我国的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金融会计工作是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企业工作之一,良好的金融会计工作是可以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的。但是与此同时金融会计工作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企业的会计部门应当要重视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中的风险防范措施,要让企业的发展得到保障,从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

2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金融会计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是可以让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现今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比较的险恶的市场环境,一旦出现金融会计风险就会让企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现今我国的企业的领导部门就应当要重视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要让企业在平稳的轨道上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

3.1企业对于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不够的重视

现今的社会企业的领导部门在进行企业决策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决策的重点放在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中。他们所推行的决策的目的是为了缩减企业的经营成本,拉动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决策方式虽然能够短时间内让企业得到发展,但是这个经营方式是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的。由于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的漠视。企业的金融会计的功能并没有全部地发挥出来,其监督和审计的功能没有引起重视。

3.2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现今多数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是非常的健全,这就导致了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没有科学的指导。由于缺乏指导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中的风险自然就会提升,金融风险的提升就会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缺乏保障,企业的发展势头就会减缓。除此之外,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的金融会计在财务这一方面存在着职务分离的现象,这也是不利与企业经纪效益的提升的。因此,当前的社会企业就应当要重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3.3企业的会计人员缺乏风险防控意识

企业的会计人员是促进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落实的一线工作者,因此现今的企业中从事金融财务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当要拥有良好的风险防控意识。然而现今许多的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人员是没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他们的财务会计工作是不完善的。除此之外,许多的企业的金融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并不强,他们在金融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资本结构、投资报酬等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诞生的因素之一。

4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分析

4.1企业应当要重视自身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工作

现今的社会企业的领导部门应当要意识到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工作内容逐渐增多。因此,企业的领导部门就应当要重视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要将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实际金融会计工作过程中,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者要认真地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要将金融会计工作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相互的结合。除此之外,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部门在进行财务工作的时候要做到依法行事,从而降低风险,维护企业稳定发展。

4.2建立健全的企业金融会计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来说,良好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是相当的重要的。企业想要降低金融会计工作中的风险就一定投入精力和物力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在实际的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首先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当要结合企业发展的情况,建立起契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化应当与时俱进的作用会计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其次,要建立一个内部监督制度,要充分地发挥出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减少企业坏账和烂账的概率,从而降低风险。

4.3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是保障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工作落实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今的社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就应当要重视起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风险意识的提升。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要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让他们拥有良好的财务会计工作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提高企业金融财务会计工作的工作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企业想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就一定要重视自身的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实。然而现今许多的社会企业的领导部门并没有意识到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的领导部门就应当投入精力和物力去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会计工作制度,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浅议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2]李焕.基于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30).

[3]王琦.略论当前企业的金融风险问题及预防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

[4]史辰琢.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商贸,2014(21).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篇10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

金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对外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金融体系的健全以及金融运行机制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经济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金融,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金融风险防范得当,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如果金融防范失策,也将对国民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首要任务。金融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通过控制金融风险来保证金融安全。从未来发展来看,我国经济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深入研究金融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因素,探究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构建三维一体的金融防护网络,全方面实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策略,有效地应对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和影响

首先,东南亚国家汇率较高,且大部分国家坚持的汇率制度以美元为主,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与此同时,美国的利率高,这些国家也相应的保持着较高的利率,汇率的高估时常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其次,由于国家的各项法规、制度不健全,盲目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与金融的操作失误,货币与外汇政策不统一,贷款准则过于宽松,国家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向外资开放了国内市场,金融的自由化步伐过快,国内又缺乏成熟和有效的金融监控机制,国家大量投入投机性强的行业,如房地产、证券市场等,但是没有正确的外资投向作为指导,同时也没有有效的管理,使银行的贷款难以回笼,导致了金融的动荡。再次,国家的经济基础、资金调控能力不够强大,经济增长方式也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转换,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外贸逆差递增;外汇储备逐年减少;外资使用效益不高等等,影响了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金融风险对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影响是经济发展的减退;通货膨胀的加剧;货币大幅度的贬值,银行处境越发艰难,企业发展受挫。金融风险会导致态度转变,从积极变为谨慎,币值下跌,资金成本增加,从国际市场上借来的资金无法偿还,银行筹资不易,中小企业贷款难,扩展能力减弱;大集团公司由于货币贬值,利润大幅下降,原定的进一步的发展计划取消或延期。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虽然没有带来明显的冲击,但产生的间接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由于东南亚各国货币贬值,产品出口竞争也相应增强,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金融风险使一些积极向外扩张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重创,国家的实力受损,投资能力减弱。金融风险对我国的旅游业带来了影响,受到损伤的亚洲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元气,降低了市民出外旅游的欲望,亚洲多数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但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相当于我国内地旅游价格上升,不利于我国吸引游客,这样一来,使我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影响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

二、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防范的认识

金融风险的防范是保我国金融安全的根本,并且这一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1、如今,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风险,而且影响范围和力量越来越集中。金融经营相对集中,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使金融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地位。金融的流动状况直接影响着市场发展的方向,社会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源配置和技术资源流向都以金融的运行为中心,形成一定的、相对集中的金融环境体系。相对集中的金融环境体系,给金融投资运营增大了投机的可能性。因此,一些与经济实体完全脱离的、纯粹进行金融资本经营的形式大量存在。一旦失去了经济实体产业的有力支持,必将使金融营运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其面临的风险性也就大大增加。一旦当集中性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中断,甚至影响破坏实体经济效率,以及社会生活秩序。

2、金融体制本身客观具有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是各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金融变革,对各个国家金融机制提出新的新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不顾及自己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情况下,就盲目地实施所谓地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接轨的战略,极其容易使实体经济与金融现状之间产生不相适应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状况下,更容易使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因素增大,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进而滋生一系列的金融风险问题,如金融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及犯罪风险等。在金融发展改革的进程中,与之相配套的金融法律建设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从最初时实施严格的管制,到后来执行严格的监管,再到现在的放松监管,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实施的“放松监管”并不是指的不监管,而是执行“有效监管”。在一些金融法律起步较晚,法制建设还不健全的国家和地区,“放松监管”的真正含义被扭曲,误解成了“不监管”,任其自由泛滥,致使金融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无法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管效果甚微,增大了金融防范的难度。

3、金融风险防范的防范与化解与政府财政是密不可分的。政府是金融的宏观调控者,是金融风险防范的主导者。因为,一旦出现重大的金融事故,如某家金融机构破产,必然会影响到很多企业和家庭的利益。特别是像当今世界出现的金融危机,能否及时有效地遏制危机的蔓延和扩散,就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实力,而不是仅仅依靠金融行业自身或是某几个企业能够解决的。所以说,金融风险防范的防范与化解与国家政府财政是密不可分的。

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建议

从我国的金融运行的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数额巨大,但是,基本上都是属于长期直接性投资,受到短期资本投资不稳地因素冲击的问题相对非常小。我国实行的外汇体制改革,在防止大量投机资本肆意入侵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确保我国经济呈良性态势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争取外国资金合作方面,我国主要与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争取大量资金支持,并把这些资金直接投入到能源与运输系统的改造、产业部门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了投资运行的稳定性、长期性和增值性。我国长期坚定不移地实行独立自主政策,主动性较大。因此,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增长速度,人民币的币值一直比较稳定,这是我国抵御金融风险侵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坚实的基础力量。我国要保持金融方面的优势,同时还要加快银行体制的改革,将银行的资产活化。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清理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杜绝资金的财政化。按金融信托应有原则进行改组,实行平衡过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积极调整股权结构,使产权明晰化,减少上市运行的风险,促进我国证券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健全金融法律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优化监管措施,加大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我国的金融活动,维护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的金融秩序。同时,还要做到对突发的风险做到能够将大化小,做好足够的准备应对,具备处置风险的能力,能预警风险的发生,冷静应对,及时分析处理,抓住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总结:我国要防范金融市场风险,金融的稳定、协调和发展,有赖于制度的严密性、金融调控的权威性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要不断树立良好的信誉,充分发挥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为建立金融新秩序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新国;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问题的深层思考[J];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陈金贤,刘大富,陈琳;中国金融安全的战略分析――兼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