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7:22

风险防控报告篇1

为了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好林场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林场广大干部职工抓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我场利用集中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学习了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全区廉政风险机制建设动员会议和区纪委刘利君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调研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深入分析了南沟林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研判,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廉政风险存在的现状

一是思想道德缺失。一些领导干部和个别工作人员由于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导致思想道德缺失严重,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二是岗位职责缺位。由于一些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岗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岗位职责缺位、错位,最终导致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三是业务流程错乱。一些岗位工作业务流程极不规范,有的前后矛盾,有的工作程序重复,有的重要程序缺乏,有的前后错位,甚至本末倒置,导致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四是机制制度不完善。个别岗位机制制度缺失或极不健全,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导致一些权力岗位运行过程中自以为是,随意性大,有的凭个人好恶和心情好坏开展工作,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五是外部环境不优。受行业“潜规则”、生活圈和社交圈对个人的不利影响,工作、生活中贪图享受,攀比、奢侈之风严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结果是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廉政风险是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存在腐败的可能。廉政风险机制是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建立的预警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把腐败程度降到最低,提前化解权力运行中腐败的风险。但有的领导和个别工作人员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重视,没有认真地研究它的作用和效果,在单位的工作中注重个人的得失,注重政绩,对廉政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有的从思想上就对廉政风险机制建设有反感情绪,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是工作开展不到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着力点就是预防体制的建设,预防就是要紧紧围绕“教育、制度、监督”这三方面开展工作。由于没有实质性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方案,也没有认真开展此项活动,难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导致反腐的力度不强。

三是科学履职不到位。建立科学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得当,掌握得恰到好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工作中沿用老的办法,只要完成任务,不讲完成质量。特别是社会的发展,许多的腐败行为更难发现,有的运用高科技、投资等手段进行腐败。

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主要措施

二是找准廉政风险点。防控廉政风险,找出风险点是关键。查找廉政风险是将权力公开化的行为,一般是采用自己找、互相查、群众提、领导点、组织审等方法进行。一是查找领导岗位风险。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以及监督权、审批权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二是查找中层岗位风险。查找行政、管理、执纪、执法等重要环节,排查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三是查找其他重要岗位风险。各类重要岗位人员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行使自由裁量权、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

二是加强廉政风险教育。把深入感知、认知廉政风险作为提升防控水平的前提。一是要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排雷”、“扫雷”是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教育、警示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风险查摆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和自我防范的过程。二是要树立“找不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的理念。通过广泛收集同类岗位曾经发生的案例,因岗施教、因人施教,提高廉政风险意识。三是要不断创新风险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模式,使党员干部对违纪条规行为的性质、后果了然于心,从而提升廉政教育的渗透。

风险防控报告篇2

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学工部扎扎实实地开展廉洁风险防控自查工作。截止目前,围绕学生工作主要内容和环节,学工部逐项进行廉政风险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完成了廉洁风险点的排查和自评风险等级工作,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

学工部高度重视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工作,明确了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步骤,提出了“通过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和化解风险的意识;逐步形成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逐级管理、责任到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发生”的工作目标。

二、认真部署、查摆问题

学工部从实际工作出发,将廉政风险排查工作与工作职责紧密结合,明确了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点岗位的定位,对照职责定位情况,分别查找出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并认真细化、分析风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综合判定风险等级,切实排查风险点并深入分析防范预警的有效机制。认真填写了《学生处廉政风险点、防控措施汇总表》。

三、发现的主要风险点:

岗位职责风险点:1、综合测评和各类奖助学金申报材料审核不仔细,把关不严,候选人资格审核不认真,奖助有人情现象。2、学院各类学生工作考评,材料审核不仔细,评审过程和结果不公正导致负面影响。3、学生违纪处理处理不尊重事实,不公正公开,不听取学生申辩,主观臆断决定处分种类。4、学生档案管理收集不及时,分发、交接、转递档案出现错误导致档案丢失;保管不善,违反规定归档,造成档案信息失真。

制度机制风险点:1、学生奖惩机制运作不规范,优秀学生认定标准不科学。2、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不够完善,不够科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业务流程风险点:1、奖助学金评审流程不按规定程序评审,导致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受到质疑。2、奖助经费管理流程审核不细、不严,不按规定使用学生经费,造成经费使用不合理,不科学,使用效率不高。3、违纪学生处理流程不按程序处理,不公开处理过程和结果,不受理学生申诉。4、学生档案的归档、转递工作不及时规范,归入档案材料弄虚作假。

四、整改措施

学工部将排查出的主要风险点进行了认真梳理,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廉政要求、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明确了防控工作要求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

1、综合测评和奖助学金评审,认真制定评审方案,明确评选条件和范围,严格评选程序,加强监督,阳光操作。学院各类学生工作考评,认真制定考评方案,明确考评内容,严格审核,严格考评程序,公开公正,接受监督。学生违纪处理,完善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学生档案管理,增强法律、法规意识,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风险防控报告篇3

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和安排,我部门认真排查在廉政方面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全面开展以人为点、以程序为线、以机制为面的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工程,建立起融教育、制度、监督于一体,从源头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新机制,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廉政风险防范和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为了切实做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促进各成员廉洁从政,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各项防范管理措施落到实处,我部门成立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部门主任任组长,部门其他人为成员。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认真分析查找我部门工作运行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树立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认识;明晰风险点的岗位、部位和环节,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廉政风险防控和监管机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增强成员廉洁从政、依法行政认识,降低廉政风险。以党支部会、部门办公会等形式,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通过学习,使大家认识到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建立防控机制工程是融教育、制度、监督于一体,能从源头上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新机制,从而做到人人主动参与,人人提高认识。

二、主动部署,广泛动员

我部门召开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动员会,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工作的动员部署,强调“排查廉政风险、建立防控机制”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创新举措,它以关口前移的方法,把有效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人,从而建立预防腐败的长效工作机制,能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这次专项工作要求各成员要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推进源头治理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高度,认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组织实施。

三、深入查找,主动预防

根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我部门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以人为本、注重预防、突出重点、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全面开展了排查工作。围绕部门职能,进行权限梳理、确认、登记;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查找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和重点人员,在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产生不廉洁行为或诱发腐败的风险点。

经过自查,我部门的廉政风险点有两个,一是项目招投标环节,招标计划的编报、招标方式的确定、招标文件的拟定、投标单位的入围、评标、定标、合同签订与履行等都存在廉政风险。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我部门一直坚持信息不泄密、科学合理设置招标文件中的门槛、不带任何倾向、公平公正公开进行招标、评标。二是外出考察环节,因为工作需要,我部门员工经常被派遣出省考察外地图书馆的先进技术,外出考察过程中我部门坚决不得参与国家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明令禁止的活动,按计划方案实施考察,不擅自改变考察线路、延长日程、增加地点,不游山玩水,不住高档宾馆,不自行安排高档酒席,不突破既定的费用标准,不接受考察单位的吃请,不准接受企业安排的吃请,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单位规章制度严格约束自己。

四、完善制度,动态防控

风险防控报告篇4

一、大企业防控税务风险的重要性

大企业组织结构庞大,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涉及的税种多,纳税数额大且在全部税收收入中占有较高比重,左右着税务机关的收入指标的完成。

(一)事前谋划不足造成税收风险。大企业经营业务的多样性决定着涉及方方面面的相关政策。虽然财务人员精通财务会计知识,但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全面、不深入,经常出现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涉税事项应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不及时、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等应享受而未享受的税收政策的情况,不仅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也造成了税收风险。

(二)事中内部控制的缺失造成税收风险。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大企业组织结构庞大,一般财务核算及时、准确、规范,且有固定的财务审计等中介公司定期审计把关,纳税行为通常很规范。但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加之税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和滞后,实际纳税遵从度时有差异,出现应纳税而未纳税或少纳税等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的现象,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等处罚,导致税务风险。

(三)事后治理中沟通协调缺位带来税收风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负责人一般倾心宏观谋划,重点关注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方面的目标,对财务管理中涉税内容缺乏深入的分析指导,缺乏与税务机关特别是主管税务人员的接触沟通。而一些细致的、具体的涉税业务恰恰主要是由一线征管人员进行调查、审核、评估的,沟通协调的欠缺势必会出现因少缴、未缴税款而导致的税务风险。

(四)税收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税务风险。大企业经营形式多种多样,现行财会制度尚未完全统一,一些行业部门过时的老规定仍在运行。而税法的透明度不够,税收政策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高且不可能一概而全地完全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税务机关可以行使税收法规的行政解释权,在具体的处理问题中还有自由裁量权等等,极易造成企业对税法的适用有自己的看法,而税务机关却做出不同的解释,纳税差异的存在不可避免。

基于上述原因,大企业出现税务风险概率很高,控制税务风险很有必要。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防控现存问题

(一)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税务管理部门和岗位

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是有效规避“税务门”事件发生的举措之一,而长久以来税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作为大企业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被忽视。据了解,我市的大企业中仅有开滦集团内设税价科、三友集团内设税管部、唐钢集团设有专门的办税人员一位,其他大企业均未设立相应的、专门的涉税管理机构。

(二)企业缺乏实行动态管理的评估机构

企业应对税务风险实行动态管理,以及时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而现有的大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基本上是由企业聘请具有较高信誉、一定资质且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进行,属于事后评估。因此,很难及时发现和规避税务风险,而且极易因中介机构对企业经营情况了解不深造成新的税收风险。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个别企业在经营中很少主动的去规避税务风险,只是被动的由税务机关进行检查。当违法行为被揭露时,主要是依靠人脉关系去沟通以尽量减少罚款;而税务部门往往碍于情面,对大企业违法违规案件曝光力度相对较小,给予的法律制裁相对较轻,没有对其声誉造成损害。因此,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普遍较淡薄。

三、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探索助力大企业防控税务风险的途径

(一)提前介入,加强宣传辅导

一是充分利用大企业的纳税遵从愿望和内控要求,将管理重心适当前移,注重宣传辅导,提高税法透明度,提前介入,变事后管理为事前辅导和事中监督,尽早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及时汇编企业适用的税法并定期更新。

(二)配合社会中介组织评价企业税务风险

中介组织具有独立性、公正性,不受税务机关和企业的影响;且专业性强、有从业规则和行业约束力,人员具备从业资格、业务能力高,但起行业准则和操作规范尚不完善。因此,税务机关应配合中介组织做好大企业的税收风险评价,及时发现和完善相关风险的预警及应对机制。

(三)定期指导企业内部机构进行评估

税务机关一定要注重评估与检查的有机结合,通过测评企业涉税内控机制,分析企业不遵从税收风险的几率和分布情况,并利用评估机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入户检查,既可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四)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风险防控报告篇5

时间:2019年一季度

主题:有效防范明确责任

内容:

一是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广泛营造廉政风险防控氛围。办公室先后组织学习了中石油和渤钻有关廉政工作文件的规定,学习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领会精神实质,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上来,预防和控制党员干部失误,以制度保持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风险防控报告篇6

2020年X月

为进一步推动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地,确保嵌入式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发挥实效。按照公司的统一部署安排,XX分公司对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情况开展了全面自查,结合公司特点,认真查找风险点,完善风险防控措施,规范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求各风险岗位严格遵守岗位职责,自觉接受员工群众的监督。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开展自查的目的

针对容易产生风险的岗位进行分析评估,有效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大力推行重点风险岗位考评制。通过考评增强风险岗位人员的防范意识、责任意识,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改进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权力运行的动态监管模式。从源头上拒腐防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为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提供保障。

三、自查内容

(一)XXXX:共6个风险点,其中a类风险点2个,B类2个,C类2个。由XXX负责,自查过程中未发现违规情况。

(二)XXXX:共6个风险点,其中B类风险点2个,C类4个。由XXX负责,自查过程中未发现违规情况。

(三)XXXX:共10个风险点,其中a类风险点2个,B类5个,C类3个。由负责XX工作的XXX负责,自查过程中未发现违规情况。

四、今后的风险防控工作措施

(一)XXXX方面,要严格把控各类验收和费用关口,未达标准的决不验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二)XXXX方面,一是要对业务受理人员经常性地进行风险提醒教育,防范风险发生;二是对受理情况做好稽核跟踪,做好事前防控,事后监督。

(三)XXXX方面,要重点做好资金监管,严格按天进行营业款稽核,确保营业款零风险。

XXXX分公司

风险防控报告篇7

一、201x年主要工作

(一)定期开展案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认真落实案件风险防控工作的各项措施,每季度开展案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并且根据会议要求,切实完成各项工作,包括规范旺季网点经营工作、通报邮政金融网点合规情况、通报人行反洗钱检查及执行情况、通报人行会计营运检查及执行情况、邮银联动业务“质量提升年”、“市场乱象整治”等活动的沟通情况。各部门各条线加强管理,严密部署,保证了案件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定期开展合规排查工作

2018年来,XX市支行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的员工进行合规教育,严格按XX规定对员工进行家访、行为排查工作,严格按照市分行案件防控工作会议要求,提高排查手段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重点关注员工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消费圈”,多渠道、多维度监测员工八小时内外的动态。先后开展了对重要岗位员工的不良行为排查以及涉及民间借贷、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的排查,共排查了XX员工,排查率XX,组织员工签署了XX份合规承诺书,填写家访表XX份,通过排查,切实有效的减少了风险,排除了隐患。

(三)定期开展案件防控培训工作

风险防控报告篇8

一、纪检监察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政治思想建设。

(1)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严格按照市区两级纪检组的工作安排,制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学习贯彻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强化创新理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以求真务实作风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强化思想作风建设。认同党的性质、纲领、宗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局干部职工必备的素质,讲政治,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底线。坚持思想上行动上的自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做到清正廉洁、勤政务实,把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局内《“三重一大”事项议事规则》,凡涉及“三重一大”事项一律在局党组会上议定。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1)制定全年目标计划。认真落实市派驻生态环境局纪检组及区纪委监委部署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制定年度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及班子成员责任清单;落实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科室负责人层层签订《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把责任明确到主管人和具体承办人,使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目标清晰明确,做到层层抓落实;组织好本单位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述责述廉大会,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责任。

(2)定期开展提醒谈话。每季度由局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进行提醒谈话,及时了解掌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共同研讨措施,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尽力抓早、抓小。

(三)加强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重点针对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行政审批、执法检查、科级以上人员职务晋升等重要领域的自查自纠工作,岁末年初、重大节日等节点,定期开展专项督促检查;对服务窗口规范服务情况、干部职工在岗在位情况、工作状态等情况开展不定期抽查。

(2)完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建设。制定成华生态环境局《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表》,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认真清理自身和本科室职权,梳理廉政风险点,将行政执法、行政审批等权力事项纳入监管内容,真正达到预警在先、监督防范实时的目的。

(四)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工作。

(1)广泛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结合“反四风”“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广泛开展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领导干部敛财专项整治、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专项整治、违规收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等整治工作,并取得实效。    

(2)开展专项治理“微腐败”工作。征求、收集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及诉求,发动干部职工针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积极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3)持续开展正风肃纪活动。实时关注本单位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不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收集服务对象和办事群众意见建议,严查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

(4)持续开展警示教育。在重大节假日向全体干部职工发送廉洁信息,重申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弘扬清风正气;及时学习传达中央、省、市纪委关于违法违纪行为相关通报,督促领导干部学习《党的以来查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案件警示录》及《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阅读《忏悔实录》、观看反腐教育警示片等反面教材。积极参加成华区纪委监委组织的“清廉成华,评政问廉”电视监督问责活动,使干部从中受教育,强化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一)机构改革以来,成华生态环境局接受市派驻纪检组及区派驻纪检组的双重领导和监督,日常工作量大,单位岗位责任风险点多,纪检监察工作由办公室人员兼职,工作难以胜任。建议各区(市)县增设纪检监察室,指定一名副局长分管此项工作,日常工作由专职人员负责。

风险防控报告篇9

关键词:内部报告体系;业财融合;涉财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将会计分为对内的管理会计和对外的财务会计,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告被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其中外部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报告是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报告,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内部报告通常被定义为企业根据其内部管理需要编制,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所使用,为企业经营提供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信息的报告。

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赖于前端业务执行的合规性。然而,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部分地市公司在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竞争不利变化下,收入增长趋缓,成本空间缩小,但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尚未改变,刚性成本扩张难以控制。从而造成财务集中后地市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出现下属地市公司运用不对称信息来操控业绩以达成Kpi目标的现象。同时,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或者办理业务的时候,对于财务政策规定的要求和严肃性缺乏足够认识,可能为公司运营及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和潜在风险。因此,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将财务视角延伸至业务前端,面向业财融合建立发现、预警、整改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来说,由于内部控制自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中的重要性,内部报告更加偏重于风险控制问题的报告和解决。而作为集中化核算的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存在对下属地市公司财务审核及业务稽核的特殊地位,在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内部报告的主体。

为此,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对外定期报告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集中监控和业财数据整合,构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面向管理层、地市公司、业务部门、员工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信息,有利于提升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意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效运用。

二、内部报告体系的内容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报告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从内部控制要素看,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业财融合不仅要求财务集中在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至业务部门整改,更是业务和财务协同处理跨部门、跨地市的风险问题,有效推动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解决。价值管理是指以财务集中核算人员为风险管理的主体,以价值异常变动为风险的着眼点,以价值保障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业财融合防范风险的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内部报告体系在完善的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下形成。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对涉财风险问题的财务集中监控发现、预警整改、报告巩固的流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涉财风险问题防范及治理中的责任和行为。

(一)风险问题发现机制

随着财务集中的全面完成,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共享中心以“核算零缺陷”为目标,逐步将视野转向业务规范管理和业财风险的防范,强化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

从2010年开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会计发现机制,将在核算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的财务问题及业务风险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由内控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地市公司整改情况,形成对核算质量管理、业财风险管理的闭环。

具体实施如下:

1.风险问题发现机制,借助财务集中管理平台,集中核算人员在进行账务审核时,对支出的合同安排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合同支付额度是否合规,业务模式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等进行有效监控。通过与业务计费和收费系统集成的营收款稽核系统,对具体业务的应收、实收差异进行稽核,对合作模式及合同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从而发现业务设计的不合规风险点。核算人员在发现风险问题后,分析不合规风险问题的性质、违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条目式会计发现备忘。

2.会计发现简报通报制度,内部报告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核算人员提交的会计发现备忘,并对备忘中记录的会计发现点进行审核确认问题是否属实,讨论确定后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向全省各地市、中心财务一把手通报,以形成风险管控信息共享机制和警示。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发挥了集中核算人员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作用,提升核算对业务管控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通报形式形成风险警示、信息共享,地市公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以点带面消除风险隐患。

(二)风险问题预警整改机制

为促进省、市公司对涉财风险问题的及时协同整改、解决,财务部制定了《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办法》,对财务会计问题的预警—整改—反馈机制进行规范,以有效防范公司运营风险,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预警分为黄、橙、红、黑四个级别。财务会计问题出现时即予以黄色预警;问题发生单位对财务会计问题特定时间内不响应或整改不力,将自动进行预警升级。根据预警级别,省公司向市公司发送点对点短信进行报告,并发送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预警级别越高,所发送短信的领导级别也越高,从地市财务、专业部门经理到地市公司总经理,省公司分管领导到省公司总经理。

在接收到省公司的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后,地市公司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发生问题的业务部门与所在财务部门协同处理,最终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风险问题。在问题处理和整改完成后,责任单位(市公司)应及时向省公司提交财务会计问题预警整改处理结果报告。省公司预警工作组评估后解除问题预警。

必要时,由内控人员对地市公司的问题发现及整改情况进行重点巡检,对于会计发现问题遗漏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力的情况敦促其深入落实执行。

针对本部各部门的风险问题,可通过督办机制来强化问题整改执行力,将风险问题的描述以及性质、金额、整改措施、整改日期等纳入督办,各部门于次月内部报告会议之前反馈督办情况,从而保证了业务部门风险问题的整改。

(三)涉财内部报告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为更好地加强本部部门层面的业财信息沟通,进一步推动业财融合,促进发现问题的解决与整改,可建立“涉财内部报告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本部部门层面涉财内部管理报告会。

会议由财务部编写报告材料,内容主要是近期财务集中监控及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风险事项,近期重要涉财事项解读及工作安排。会议邀请涉财内部报告中的风险事项相关的部门的分管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及业务骨干参加。与会业务部门对报告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有关风险问题防范及整改措施、如何强化市公司执行力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议后,形成会议纪要,与内部报告汇报材料一同,形成一期涉财内部报告进行,由相关部门跟进风险事项的整改。

通过涉财内部报告会这个平台,财务部宣传财务政策,扩大财务影响,建立良好的理财环境,树立财务权威的窗口。针对与会部门的涉财信息需求,财务部应做好信息沟通传达、服务支撑工作,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三、内部报告的类型及成效

内部报告体系面向业财融合,支撑公司价值管理,在财务集中平台上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不合规的涉财业务风险进行记录、报告和整改,有效强化涉财业务合规性风险管控,强化业务人员的涉财风险意识,提高业务部门对财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和风险管控的自觉性,与业务部门建立业财伙伴关系,提升业财合作的和谐氛围。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上述涉财风险问题的发现、预警、整改、报告机制下,针对公司运营管理战略支撑的热点和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先后形成了公司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全称本管理信息报告、酬金监控报告、收入分成类结算报告、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库存管理报告、投资一体化专项报告、一站式财务服务报告等内部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营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执行进行监控,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公司整体持续稳健发展。

全成本管理信息报告以全成本管理信息共享,搭建业财联动的桥梁,助力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实现。

酬金监控专项报告,实现酬金预提模板的统一,建立闭环式全在线酬金管理模式,确保酬金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收入类结算内部报告的实施,有效防范结算人为失误的风险,杜绝了重复付款的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付款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内,账务处理人工耗时减少了50%以上。

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借助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对省市公司银行资金、营收资金进行一体化、可视化监控管理,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增值。

库存管理报告实施后,累计完成库存闲置物资处置约6828万元,占总额2.03亿的33%。全省总体库龄超6个月库存物资比例达到20%以下。

投资一体化实施后,2011年转资率达到70.8%,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转资率目标。2011年工程建设进度及转资效率加快,较以前年度同期转资率大幅提升。

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财务服务得到员工的肯定,财务服务满意度水平逐年提升,从96%提升到99%。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推动内部报告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和报告体系的全方位覆盖,加强督办整改执行力,发挥内部报告体系对公司的价值保障和价值筹划功能。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有着明确的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重点在于防范企业的资源运用的违规、低效、信息失真等风险,强化省市之间的财务治理和不对称信息下的财务监控,对于国企尤其是央企集团对下属省市公司的管控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艳.基于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J].财务与会计,2008.

[3]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

风险防控报告篇10

一、政府审计内生风险控制体系功能需求分析

(一)有针对性的对风险进行预警和监控审计面对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政府审计作为政府权力的组成部分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审计机构自身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与道德问题也会相应增加政府审计的风险。构建的风险控制体系必须能动态地识别这些内外部风险,并进行有效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预警和监控,及时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二)协调和调度审计机构各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不健全、员工存在道德风险,都会相应地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而审计机关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的学历结构无法适应政府审计工作宽口径和信息化的需求,审计流程运作不合理等也都会增加政府审计的风险。因而风险防范体系应能够协调审计机构各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同时监督和指导成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合理调度和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补救风险在对风险的诱因及其作用结果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事先拟定短期应急的方法及中长期的整固措施,当风险迫近或爆发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防范、控制和补救。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应该具有全面、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能够实现从审计准备阶段到审计报告阶段全过程的审计风险控制,同时还应该包括激励和约束的因素,促使政府审计人员自发的、主动地参与到风险控制过程中去,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二、政府审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思路

(一)设计思想在构建政府审计风险体系的过程中,其设计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全过程运作的风险管理思想。因为风险贯穿于审计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所以要将风险防范工作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始终,贯穿于审计的每个阶段;另外,当某一阶段的风险被消除之后,类似的风险又会出现在其他阶段,也就是说,风险管理本身在减少损失的同时又可能引发新的风险。因此,政府审计全过程运作的风险防范又是一个连续的、多次反复进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行动序列。

(2)坚持积极风险控制思想。风险防范与管理不可能预防并解决所有风险问题,但是却可以消除某些威胁,而风险是潜在的威胁,风险与威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关系为预防和化解风险提供了解决思路,即,只要能够系统的识别潜在的威胁,探寻风险产生的原因,管理控制风险发生的条件,将会产生良好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效果。所以管理控制风险最好的方法是从审计任务开始就开始运行风险管理思想,防患于未然,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

(3)树立审计风险控制系统性理念。经过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政府审计目前的问题所反映出的风险是多样的,如主体风险,客体风险,环境风险等,另外政府审计风险涉及的机构、人员和环节也非常多,且这些风险的成因涉及到多个方面,各风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触发,所以需要对风险进行整体规划,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4)注重控制系统的合理性与效率性。所有风险管理控制工作都必须是合理和有效率的,它必须在整个期间内一贯地、如期地发挥作用,所有的相关人员都必须认真遵守,即使当关键的人不在或工作任务很重时,也不应被忽略;审计人员在实施控制时应遵守成本―效益原则,即实施控制的成本应大于由此带来的收益;所实施的控制应该是有效率的,不应对政府的审计活动造成过多的障碍和影响。

(5)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审计人员,积极的参与风险控制工作。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审计人员,坚持以人为本[3];要引导审计人员将自我实现的需求与审计工作的成功结合起来;要努力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提升整体的综合素质,满足日趋复杂的经济发展要求;要将廉政建设视作政府审计的生命线,从思想和制度两个方面严格治理审计队伍;要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二)框架体系政府审计风险控制体系的架构包括预控体系、外生控制体系和内生控制体系三部分。其中内生体系的基础是政府审计机构的业务,保障是政府审计风险管理机构协调性建设和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内生体系根据政府审计的特点识别出风险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审计组织机构风险、审计人员风险和审计全过程质量,并针对每种具体的风险提出较为切实可行的防范建议或措施。另外,法律体系、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构成了外生体系。这一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架如图1所示:

三、政府审计内生风险控制体系内容

(一)组织机构控制现阶段政府审计的主要风险之一是体制风险。审计工作主要由上级审计机关领导,这在一定程度强化了对同级政府的约束,增强了独立性,但作用有限。党的十六大特此提出要有效地发挥行政监察、司法机关和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与约束作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国家审计不应该仅仅是政府内部的自我约束方式,更应当成为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然而,从一方面来看,政府审计的职责范围超越政府内部监督机构的体制限制,成为审计风险存在的重要因素。

为了降低审计体制风险,要以保障审计独立性为前提,加强组织结构控制。积极协调与有关领导机关的关系,建立各种诸如经费保障制度、项目计划管理制度、审计结果独立公告制度等有利于实现审计独立的工作制度;解决经费受制于财政,项目管理多头交办的问题;加强审前调查的资料收集工作,细化调查方案,明确审计工作步骤;改进审计方式,各级审计部门应当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保障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保障日常运行经费及时到位;审计结果公告要逐步制度化并公开透明化;转变审计监督观念,将抽象监督变为具体监督,抓好审计改革的贯彻落实,避免监督流于形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将其与经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从根源上杜绝贪腐,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促使国家审计体制由行政型审计体制转变为立法型审计体制,即隶属于立法机关,使得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得到根本保证。

(二)人员控制人员控制的关键是要提升政府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这也是审计风险得以控制的有效保证。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也就是用正确、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审计人员客观准确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审计人员具有一种客观辨证的哲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具体地融于审计活动之中,正确地处理好审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做好审计工作。

(2)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或实际性的审计风险,他们的暴露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审计项目组成员需要团结一致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协同配合整个团队做好审计工作,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严格把控任何可能的风险隐患。

(3)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法律方面的知识水平。审计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使得审计活动波及到财经领域的各个层面。在某种意义上说审计活动是一种运用和执行法规的艺术。为了给充分运用审计法规,必须要有专人收集、整理和研究审计工作中所需用到的政策法律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知识条件。

(4)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审计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一方面应通过加强业务培训,补充和更新与审计相关的各种知识,改善我国政府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现状。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审计活动在知识经济下面临的挑战会更加明显,审计机构应将实际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注重员工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的培训,以此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化知识水平。为了应对科技发展而增加的审计风险,要充分重视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鼓励并积极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审计全过程质量风险控制(1)做好审计计划。审计机关应该自主掌握审计计划的制定,充分保障审计所需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对于上级领导交办的超出审计管辖范围的审计项目,应该及时反映与沟通,以取得上级领导的理解与支持,时刻保持审计计划的独立性,使审计质量得以保障。审计机关要严格规范审计程序,在审计程序制定过程中遵守合理、合法、有效的原则,防止审计权力的滥用和错用,不断强化自我控制与约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规避审计风险。

(2)做好审计准备。审计调查是减少审计准备风险的关键点。审前调查的充分性与完整性对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质量有直接影响,为了明确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保证以后阶段审计活动的顺利实施,在依据审计项目的性质与规模制定审计方案前,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分析评价,认真完成审前调查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在考虑审计项目规模与复杂程度,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安排调查时间及调查人员;灵活的采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方式,及时并较全面的收集审计资料;对于审前调查中发现的重大审计线索,要注意保密,谨慎选择进一步审计的方法。

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方案安排和指导审计实施工作,并据此控制和掌握实施工作的进度和效果。以审前调查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中容易发生差错的环节和业务领域进行的分析、估计和评价为基础,遵循重要性和谨慎性的原则,制订科学可行的方案。审计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其针对性的强弱及其详细程度,直接决定着审计项目完成的质量与效率。

(3)审计实施阶段风险控制。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此阶段的工作指导是审计实施方案,在实际工作之前应该仔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具可操作性的审计步骤和方法、突出证据的有效性、明确审计组的分工,将各个责任落实到人,并在实施工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审计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审计资料承诺制。审计人员应该按照审计程序要求,认真做好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承诺工作,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要认真检查核对,保证审计证据获取程序和方式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保证搜集的审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尽量减少或避免出现故意遗漏重要凭证、隐藏舞弊事实的案件发生,从而导致审计失败。

重点环节重点审计。审计实施过程中还要重点抓住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薄弱环节和审计风险较大的会计账户、经济业务领域,对重点环节与业务进行重点审计,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降低检查风险水平。

(4)审计终结阶段风险控制。在审计终结阶段,规范审计报告编审工作,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是重点。

一是审计报告编制风险控制。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报告过程中应该:将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对照审计实施工作方案做好复查记录,为编写审计报告打好基础;有目的、有重点的提炼和整理审计人员掌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报告的中心议题,拟定报告提纲;编写审计报告时还要进一步审查分析和鉴定审计证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确定是否还需执行补充审计实施程序;认真接受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反复细致的修改上交审计小组集体审议的报告初稿。

二是审计报告内容质量风险控制。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要求:证据确凿、内容完整、陈述客观,在最大程度上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语言简明,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让报告使用者看得明白并对此感兴趣;评价得当,建议可行,提高报告的使用价值,并同时避免报告风险。

三是审计报告文书审核风险控制。审计机关各领导及权利机构应有针对性的对审计报告进行严格把关,要保证审计报告重点突出,避免事无巨细,忽视本质和关键性的问题;保证审计报告言简意骇,在反映问题时不以偏概全,在评价中不主观臆断;保证审计报告所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保证审计报告条理分明、结构严谨;保证审计建议切实可行,不提出泛泛而谈、行之无效的审计建议。

(5)审计后的风险控制。在审计结束后,对于当前使用的审计程序与方法进行经验总结是目前大多数政府审计所欠缺的,审计后的风险控制对于审计业务水平的提升与审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及时总结审计工作,加强审计档案的管理。每一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经理都应组织审计组成员将所有的审计工作重要的资料进行归档整体并妥善保管,同时进行审计工作总结,阐述此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对今后工作的警示与借鉴作用,及其在不同行业和系统中的作用与意义。审计总结和审计档案是审计机构的宝贵财富,可以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政府审计风险。

二是突出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的跟踪工作。重点要突出审计决定、审计意见是否在被审计单位中真正都能够得到整改与落实,特别要关注党政领导批示的审计决定、审计意见中所提及的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是否真正落实,查清不能落实的原因与理由并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意见与对策,及时地向党政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提出落实整改,避免屡审屡犯问题的反复出现。

三是审计信息传递阶段,淡化审计处理权,提高审计透明度。政治民主进程的加快使得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已日趋透明。道德和社会舆论力量在追究和处理违纪违规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阶段,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实现审计信息与结果的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逐步淡化审计处理权,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某些政府官员利用审计处理处罚权达到不正目的、获得不当利益的行为发生,保证政府审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磊:《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政府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