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7:26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1

一、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止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利用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提高兴趣、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优等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部分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这样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方便他们去自我提高。

二、当前的阅读现状与冷静分析

现状一:数学教材——被冷落的“主角”

在公开课或者是平时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课上得非常精彩,但在课上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时候很少,仅把数学课本当成了习题集,甚至会有整节课下来没有打开过数学书。这就导致学生不了解知识的出处,缺乏对知识的系统了解,这也是导致差生的原因之一。

现状二:阅读能力——被揭开的“伤痛”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到底如何呢?课堂上做练习时,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自己读题、审题的时候高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自己订正错误时,有些题目就能正确解答出来。教师询问原因,学生的理由就是“当时没有看清楚”。

现状三:阅读指导——被忽视的“妙药”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而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这样的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阅读,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地读每个句子、名词术语、图表等,领会其内涵。同时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学生对话和小精灵提问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省略了数学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更需教师的阅读指导。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抓实数学教材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教材编委专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1)、概念、公式的阅读。正确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并能把符号与语言进行互译。

(2)、例题旁边“想”的内容的阅读。教材中在很多例题旁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或者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写出了“想”的内容和过程,这不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更提醒了学生相关的重点和难点。

(3)、“合作学习”的阅读。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打下基础。

2、“指点迷津”,提供数学阅读的时机和方法

(1)、课前阅读,激发动机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即预习。数学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拟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打破学生依赖教师的局面,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比较抽象难度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巧妙设疑,分散难点,螺旋式地提示问题的本质,内化知识。

(3)、以“探讨”促读,强化重点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高效课堂阅读能力现状与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并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的英语中考试卷,不难发现能力提高题正逐渐成为学生的棘手难题,因此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同时,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对阅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在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1.英语教学的总目标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同时,高效课堂一再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主动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始终扮演课堂活动的主角,不断探索研究问题,才能行之有效。

2.英语教学的现状

然而,我们发现,现实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积极性并不高,似乎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可能由于赶时间,并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采取相应的对策

3.1教材中Reading课文的处理

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必须重视教材中的Reading课文,要求我们既要侧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对文章结构的分析。高效课堂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3.1.1课文的导入要自如

所选材料尽可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或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并积极参与进来,利用已有相关知识,初步感知阅读内容,为进一步的泛读与精读做好准备。

3.1.2善于运用跳读与找读的策略

试着带着问题去阅读,边读边找答案,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利用大小标题,文章段落,关键词语,筛选信息,快速捕捉有效信息。

3.1.3把握精读的策略,也就是细节性阅读

通过问题导读,归纳阅读,排序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事实细节,考察学生对文章事实与细节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信息归纳,搜索概括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

(1)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同义词,反义词,同位语等猜测词句的意思;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精彩片段与结构,启发学生学会合理推断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具体事实或细节,分析作者意图与文章寓意,进一步确定文章主旨。

运用学习反馈策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作者观点加以评价,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使理论学习升华到一定的情感高度。常见做法:小组讨论,课文复述,采访,分角色表演等。学生通过学后反馈策略的指导,逐步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融合。

3.2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地参与英语阅读实践活动。我们要清楚,英语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补充与拓展,是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与范围。教师要善于选择贴近生活,能让学生触景生情的语言实践材料,同时把握好难度,从而逐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增长其智慧,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最简单的做法是我们用好手头的《阅读导航》与《同步阅读训练》资料,这两本书难度中等,贴近实际生活,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每天选做一两篇文章。其次是用好教室里的英语角,广泛阅读英语角的报刊杂志,或者朗读一些中英文对照的名著。除此以外,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文歌曲与影片来欣赏。这样,在不知不觉当中,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精心备课,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课外结构,认真进行阅读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加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主体作用,重视阅读课程,学会反思自己的观点,分享集体的智慧,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我们的英语阅读水平一定会得到突飞猛进地提高。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学生;个性化阅读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两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学科,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有点墨”,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若干建议

(一)根据小学生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不少教师认为这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起到很大的阻碍,所以对学生的个性加以抑制。如果教师能够反其道而行,善于将小学生这一特性与教学相结合,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成效。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提供给学生进行对话或朗读。如在教授猴子摘桃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准备另外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猴子捞月,然后准备一些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通过自身体验将寓言中的寓意渗透于思想中初步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

(二)让学生在愉悦的阅读气氛中汲取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良好的课堂气氛。因为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引导,并且他们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点,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活跃的求知氛围。如在课文教学中,当发现学生都集中精神听讲时,教师就应把握时机,因为此时的学生可能被书中的情节所感染,对课堂内容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理清文章层次后详细阅读,对文章进行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阅读,可以对课堂积极性高的学生进行登记,然后期末进行表彰奖励,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正面引导,表彰奖励必然能够对学生产生刺激作用,进而促进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阅读教学的资料

许多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正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寻找新颖而又有吸引力的阅读资料,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授完某一课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应主题的文章,并制作成powerpoint文档,配置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能够有全方位的感受。在课堂上,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有了学习氛围,小学生就会自动融入其中,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扩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发现学生被文中内容所感染时,应引导学生及时做好笔记,把自己认为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标识、分析。长期坚持这做法,让学生建立专门的本子来收集受用的、感动的内容和语句,就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记下语句时,应让学生在旁边附上自己的所思所想。另外,课堂上,学生在观看教师提供的powerpoint文档时,也应及时做笔记,记下对文章的感受或对文章某一细节的想法。之后,教师在课程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周设立一节课让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上台讲授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一举多得。

(五)引导学生将语文阅读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能够把阅读所汲取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将生活易发生的事或自己做过的事,通过口述表达出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阅读能力。例如,在教授我国经典故事“小黄香为父亲温床”时,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如为劳累工作回到家中的父亲拿一双拖鞋,帮助母亲做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之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口述表达出来。小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教师能够给予正确引导,学生能够受用终生。

三、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特性,并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散训练,培养学生的情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层次和建立完善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阅读;阅读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开卷有益,阅读是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理解能力,特别在我们地理这一学科中,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阅读地图,还是阅读文字及相关资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空间和时域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堂上,一开始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学习的每一个良机,从而达到高效率的课堂。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充分地读,阅读课本中的地图信息、文字说明、有关资料的阅读,多读,会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地图和相关文字结合,利用图像的直观性来表达无法或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就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二、阅读地图、文字资料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1.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设计一些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进行解答的题目,学生在自学时就会一边认真观察地图一边结合文字叙述,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利用读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2.在分析问题、理解地理知识时,凡是有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阅读地图的讲解来学习掌握知识点,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相信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掌握知识的能力能够得以提高。

3.在我们设计达标测试题时,多出一些与地图相结合的题型,这样让学生觉得不那么枯燥,轻松快乐学习,多填图多练习,就一定会熟练多了,再也不会害怕读图题了。

4.在课堂上,对于那些较为简单的地图,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在课堂上完不成,可以在课下去继续做,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如“七大洲简图”、“气球五带划分图”等等。

5.注意知识点的及时反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请同学们到黑板上将知识点标注在地图上,或投影在大屏幕上,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意识。

6.在检测的过程中,在读图或作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会增强同学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好的教具,他展示给学生的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点和地形特点,能够帮助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难点、重要知识点。所以,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会读地图,只要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地理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首先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地图的方法,对于看地图的三个重要要素及基本要领要记牢,对于图例、比例尺、方向的运用要在实际的问题中多练习多掌握。引领学生学会根据半球、经纬度具体地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次序去读懂地图。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一定会有收获。要不失时机的变换角度去阅读地图,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一定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结合地图和文字说明,理解记忆。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它也是很好的工具,让学生慢慢的离不开地图才行。同时也为做作图题打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

地图中包含有许多文本没有叙述的内容,隐藏在地图里边的一些条件说明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好好的利用地图,会对地理事物建立起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结合文本阅读地图,我一般教会学生这样去做,对于地图的类型有明确区分,善于多视角去分析处理图像,对于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要进行思考,达到正确理解后,合理分析其地理特征、地理风貌存在的规律和其空间位置存在的联系。学习的目的要明确,带着问题去认真读图,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读图的收获,最后,师生互动,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述“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我先提出读图要求,找出几条有代表性的降水量线,再在地图上划出每一条线所对应的具体的地理位置,分析一下他们的降水多少、空间大小,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存在的相互关系怎样。从而总结归纳出我国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怎样,从中明白其规律形成的根本原因。

五、识图是学生读图能力提高的关键

要想学生读懂图像,第一步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识图,不同的图像代表着不同的地理信息,地图表达的信息主要还要依托第三要素,例如曲线图还有柱状图要依靠坐标的数字表达的意义来说明。所以要把理解各种图像的相关知识点的定义及其意思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快的读懂图像。要指导学生透过局部看整体,特别是那种区域政区图,不可以让学生单独地看地图上的一点一线,而要把视野放大到一块一面,对于一些重点区域,要把它放大看仔细,认认真真地看到其内部特征。

比如: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对于其“十字路口”位置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围,看到它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甚至美洲、欧洲、非洲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形象;同时,对于“十字路口”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认识,又应该把其范围缩小,把局部放大,细致观察它的准确位置和细部轮廓特征。这样把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看图,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六、培养用图习惯,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就得学会从地图中读到信息,结合文字阅读找到答案。还需要使用好多的地图知识,自然景观与人文地理知识,掌握各种地图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目标,经常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很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结构都由地图图像信息反应出来,经常需要我们教师将其中某部分分离出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从一方面来理解地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要有相当的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达成这些多元化教学目标,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一图多思”,“一图多用”的训练,在复习中国地理的课型中,我们一般采用多媒体投影片进行教学,首先出示中国地形图,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这张地图中你们能联想到哪些知识,并分析成因。学生得出很多知识:河流的流向,人口的分布,水电站的分布等。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展示具体内容的投影片,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像有些同学提出的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教师引导学生这种分布对我国西部开发有什么影响?假如人口大规模西迁对西部生态环境有何影响?这样课堂容量逐步增加,学生思维所达到的深度、广度是传统教学方式是远远比不过的。

七、记忆图像、文字的能力的培养

我们阅读地图及其文字资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记图能力,在脑海中形成“心里图像”。在课堂教学中,我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记忆的各种训练,地形想象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流向图为“几”字,广东像“象鼻”,黑龙江像“天鹅”),地理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充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等。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形成长时记忆,就会逐步养成“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良好的地理素养。

总起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地图、阅读文字资料的各种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就可能做好的,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将各种能力的训练穿插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去,相信学生,只要对学生有信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步伐,更快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贤洋.如何培养学生地理阅读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S1):61.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5

以“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花大力气培养的一种基本的语文能力,然而它只是“听说读写”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该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上。

传统语文教学以语言的储存为重点,通过多读多背,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种以语言储存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它的缺点是忽视语言理解对语言储存的作用,学生不理解也要死记硬背,结果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必须切实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

一、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归纳总结全文”的课堂教学三部曲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课文理解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课文中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以及大量规范的语言,学生是否内化,能否运用,则似乎成了学习课文的软任务,可学可不学。以学习课文内容为重点,那些政治思想色彩比较浓的课文,就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常识性课文就容易上成常识课。语文课为什么会上成地理课、历史课,究其原因,盖出于此。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无疑就异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课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对象,然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数学、常识等学科不同,后者教材的内容就是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要求,而语文学科则不同,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课文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学习课文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解课文情境,而是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从“理解分析”转为“运用表达”

能理解课文和会分析课文,其实是相去很远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小学生学习阅读,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读不懂到读得懂,从读得不熟练到逐步读得熟练。从学习水平看,毫无疑问应该确定在“领会”这一级目标水平上。读懂以后再做什么?从学习水平发展看,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在“领会”以后的“运用”上,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去“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内容以后,将进一步的目标定在“分析课文”上,由于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常常是学生能够读懂的文章,经过教师这么一分析,又变得读不懂了,所以有人说笑话,语文课学生是从“不懂”到“懂”,然后又到“不懂”。深奥的分析理解要坚决地降下来,按照儿童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把教学重心倾斜到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来。要按照“不理解―理解―能运用“的步骤来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三、从“学习语文知识”转为“掌握语文工具”

重视语文知识规律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过于注重理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比如总分、转折等各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静态、动态、语言、动作等有关人物或环境的各种描写方法,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改革必须遵循这门学科的规律,把重点转移到语文工具的掌握上来,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也不能为应付考试而教知识,要为“用”而教,教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语言的运用,要淡化知识的理性理解,而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

四、从“教师讲解”转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字:阅读教学互动课堂语言运用能力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31

在新课改提出的背景下,现在的学生不单单要考出好的分数,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学生更要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适应英语的课堂,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会使用一门语言。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使用,在英语课堂中,坚持用英语授课。遇到阅读中的生僻单词时,教师要有能力将其转换或同义或反义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不觉得它是生僻的单词,对于句子,可转换或句子释义等方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出同一个意思.并能从多角度来理解课文,单从学生角度而言,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考试中遇到生僻的单词可以很好的根据文章来猜意。下面以初中牛津教材中出现的2个简单

的句子为例:

(1)iwouldratherstayathomethangotothecinema.

ipreferstayingathometogoingtothecinema.

(2)Shemarriedwell.

Shemarriedarichman.

Shegotmarriedtoamanwithalotofmoney.

在课堂中,用英语去解析课文,会使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每节英语课堂都保持下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就会慢慢得以提高。

二:在部分阅读篇目较难的前提下,精讲课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让学生见到就明白其用意,在平时会使用,增加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精讲,才能省出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和思考问题。学生只有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学习和运用语言之必需。在阅读课的教学中,适当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学过的联系起来,必要时,要学生会综合性的归纳,通过总结与对比,使学生了解掌握知识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对于部分词汇及句子,要学会从句型上,语法上或词汇上进行归类。例如:

(1)riseraiseincrease的区别。

(2)othertheotheranotherothers这些词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

(3)continuetodosth与continuedoingsth的区别。

在平时授课时,教师要习惯引导学生将这样的知识精讲并总结比较,学生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进而语言运用能力也会提高。

三: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一定要辅助一些口语及书面的练习内容。这样既可强化口语也可加强学生笔试考试的一种能力。阅读教学课堂的设置就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课堂。所以适当的练习可提高学生口语及试卷中阅读题目完成的效果。在学校去年提出的学―教―练模式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我认为阅读理解的课堂除了本身练的环节外,更需要注重教环节中的互动,这样才能根本的练习学生口语及阅读的能力。练的环节就是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给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机会,促使其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因此,每教完一个新课后,我常通过下列形式组织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1)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通过文章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的提示,再加以自己的语言整理。(2)根据文章内容让同学以组为单位设计接下来发生的内容或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说采访这样的组内活动,可使学生增加语言的运用能力。

四:课堂上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从事阅读课堂中互动教学的重要条件。总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整个有效的课堂活动必须围绕课文及学生而展开。

课堂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知识想问题,也就不可能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在课堂就不可能配合教师所安排的活动,学生更不可能积极投入到练习环节中来。那这样的一节课对于学生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7

高一学生历史教学课堂阅读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随时抽一个学生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较准确的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出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学生明白课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老师就前面给同学的思考题向同学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同学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问题: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讲自己的观点。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自然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育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个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行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解释、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究“避免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学生写了一大篇,却使人找不到“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有三部分构成,既书上画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来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占的分值很大,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定要注重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真正的主人。但是教师要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不够重视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没有让广大的语文教师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对语文课文、诗词抄抄写写,记记背背。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感。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

2.偏差了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初中语文考试的试卷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不应该只让学生对书本的知识死记硬背,是要让学生对书本的内容进行理解。

3.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主动权。教师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不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思维能力。

4.阅读教学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仅只是对课内教材的教学,学生必须从多方面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许多的优秀中外名著,涵盖了天文、地理、科技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推荐一些给学生阅读。这样,不仅能增长学生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悟名著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重视阅读教育

为师者应该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上,教师不仅仅只是让学生熟悉语文课本,还要让学生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在课堂上,教师的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参与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才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学习是靠学生主动来得以实现的,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的指路明灯。也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维,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门功课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想要去认识、去了解、去研究并且掌握这门功课。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觉得是一种享受。阅读也不例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点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想要学生在阅读中达到期望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前提。而激发阅读兴趣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可以巧设情境,巧设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阅读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好的方法来实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要让学生只会老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主体性才能形成独立的思维,主动地去理解书本阅读。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效率。

4.丰富阅读形式

其实丰富的阅读形式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形式之一。比如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课堂阅读教学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去讨论、去研究课内阅读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将这些小组所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总之,初中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2]张继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之见[J].科技资讯,2008(19).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说教学课堂教学思维发展

一、引言

著名教育学者、文学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现代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方向。传统语文教学重在知识的传统,忽视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现代教学理念则注重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语文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的阅读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读说教学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二、通过读说教学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读说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探讨、口语交际等形式进行语文教学的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读说教学之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其实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将视听结合,同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因此教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往往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导致教学量剧增。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更无法让学生形成具有创造性的语文思维。而读说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读说教学激活了语文课堂,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课堂学习。读说教学这种模式把语文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感知语文,引导学生体验语文,融入语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语文学科思维模式。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读说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同学们,自由阅读课堂,然后分组讨论,想想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有效的思考方向,同时用分组探讨的方式,激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培养语文创造性思维。

三、优化读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优化读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学科学习中不断训练,在学习中自觉培养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能力体现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读说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语文学科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教学速度,增加课堂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虽然加快了教学的速度,但是教学质量没有达到要求,课程教学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散乱,知识结构没有形成系统化。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读说教学方法要从增强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入手。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相结合,语文思维能力与语文学科问题相结合。在读说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把握语文文本的层次性,抓住语文文本的主要内容,善于提纲挈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及语文交际能力。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不要忙着让学生划分段落,分析文章的结构,归纳中心思想。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桂林山水》中优美的文字,通过分文本体验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朗诵大赛”,让学生把文章读出来,有感情地读出来。运用读说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语文文本的感知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知识,二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情感培养。读说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优化语文读说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在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模式为目标。要将各种不同的语文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完善语文知识体系。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鉴赏方法。

四、语文读说教学要增强阅读的效果

语文教学将读说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读说教学就是将语文阅读与语文交流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新的思路,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不能简单地增加阅读数量,更要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运用读说教学增强阅读效果。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拓宽阅读面,不能仅仅读课本中的文章,还要阅读课外的美文,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到语文文本阅读的感觉,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形成有效的阅读思维。其次,要引导学生精读,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不仅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更是提升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良好机会。

五、结语

语文读说教学能够将读说相结合,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基础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最基础的语文思维,为今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读说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读说教学方法,同时要求语文读说教学增强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篇10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对课本内容知识的评价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专注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缺乏阅读动机。

2. 学生课外阅读量小且范围窄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阅读面窄,老师将教学与评价的目光盯在基本篇目上,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忽视课外阅读。

3.学生读书存在盲目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外阅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读书、看看报”的“小阅读”了。呈现在21世纪中学生面前的,是由书籍、期刊、报纸、声像资料、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多层面交汇的“大阅读”环境。课外阅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方法技巧,都在迅速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极其强烈的中学生,却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培养,没有较为科学合理的阅读主体意识,陷入了阅读的盲区。

4.学生读书缺少情感交流

很多学生课外书看了不少,但只是泛泛而读,并不反复品味、深入思考和领悟书中的情感,体会不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收获并不大。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的原因

1.学生阅读活动局限在课文上

这种缺失很大程度归结为语文教材的使用观。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即把掌握教材当作教学目标,不看教学对象,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将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去关注对学生的阅读情感、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只注重对阅读内容的解读,更不用说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了。

2.学生的阅读活动局限于课堂,忽视向课外阅读迁移

课堂阅读教学缺乏对课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割断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很少涉及课外知识,也很少介绍其他作品给学生,从内容和能力上都缺乏对课外阅读的迁移和拓展。

3.教师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以“讲读”为中心。阅读教学局限于对课文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训练与习得。所谓的阅读被机械的做题所替代,教师进行功利性的讲读,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特点和个性。

三、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情感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文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同样会感染老师,当师生都进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时,智慧的火花就会迸出,学生的阅读情感就形成了。让学生把这种阅读情感带到课外,就不会觉得课外作品枯燥无味。

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置身于阅读情境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情感。

此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兴趣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好奇心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课堂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讲解课文、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借助课堂中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中的课文的讲解只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例子”,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途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有效阅读。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课外读物

不同的学生,其课外阅读的需求是不同的。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如上所述,既要关注不同的学生的特点,也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将其阅读兴趣引向高雅、经典读物。

4. 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