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的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36:26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1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严格,但近年来,由于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现在很多化学工程要工艺专业学生都缺乏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多注意这方面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概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大学的一门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工程和工艺方面知识。目前,社会上许多行业在进行生产时都需要应用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面的知识,如炼油、医药、环保等。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首先,化学工程与工艺具有很强的工程特色,对于学生也是以实践操作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设计、优化和管理能力。其次,专业应用的非常广泛。通过系统的专业化学习,学生可以实现产品的开发和化学知识研究。

二.化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

1.缺乏相应社会实践能力。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教学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这门专业学习时,不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只重视自身的化学理论知识。因此,在现在很多高校当中,经常会出现化学理论知识非常优秀,而社会实践能力却非常弱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具体的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学校方面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知识,从而导致了这种高分低能情况发生。第二个,学生方面,在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这门专业时,没有培养自身社会实践的意识,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重要性,从而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于社会实践不重视,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2.教育设施不足。除了上述现状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校教育设施不足。目前,各大院校都有教育设施不足情况发生,具体表现为:一,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例不协调,教师无法满足学生正常学习要求。导致教师增加工作量,从而降低教师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二,学生的实现基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教育设施不足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成巨大的影响。

3.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较低。目前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只具备了相应的理论知识,而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当匮乏。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缺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困惑和迷茫时教师无法为其进行正确的知识引导。所以会导致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巨大的困难。此外,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有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上误区,从而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三.提高化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对策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可以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方式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相关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科技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校也应该多跟自己合作企业进行沟通,让学生在课外或者寒暑假期间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习。通过具体实习操作来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化学知识学习。

2.完善教育设施。要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要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相应完善,保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现有的教育设施进行相应更新,同时建立相应实习基地,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方式,来实现实习基地创建。其次,解决学生与教师数量不平衡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招聘方式来实现人才的引进,从而来弥补现在高校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提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加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组织教师去企业参观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第二,可以通过建立相应考核机制,通过制度上监督来调动教师学习化学专业知识积极性,提高教师化学专业水平。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2

为了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资源规划标准条件,内部人才市场应该结合国际竞争能效扩展基础进行系统认证和专业建设模式调整,争取细化教学改革内容,最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交相呼应的学科规划体制格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强化力度。目前大部分院校,在化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遵循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业管控理论渗透规则,争取与创新化学工业模型样式相协调。结合某地方院校化学工业发展形势和技术人才标准设定现象实现统筹观察,涉及充满地方特色的大口径扩展举动比较频繁。一直到整体专业建设活动布置完善过后,关于专业项目整体的师资团队构建和实验设施调用工作开始大面积运作起来,为了尽量维持教学质量的先进规划优势,过程中应该主动研究国内外领先技术样本的控制效用,最后为当地化工类人才聚拢探寻科学延展措施。根据社会过渡和专业协调标准分析,有关化工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安排活动,主要借助知名院校的课程规划系统进行同步验证,将重要结果提炼完毕并制定适合该校应用的课程归控体系。其实就是围绕课程设置的指导价值、应用前景,进行高分子材料搜集和化工工程创新发展条件的设计定位。全新的专业培养机制在相对陈旧的化工专业渗透模式结构之上进行高分子材料应用观念的灌输,包括聚合物加工工程等,同时不忘材料基础验证机构和深加工技术提炼部门的设置。

二、完善专业实验设施,提升人员创新技术应用实效

系统的设施布置条件是专业综合发展的必要前提,为了进一步扩充高校化工专业学生的技术实践掌控能效,积极开发人员创新开发能力,需要针对实验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仔细斟酌。该类专业自从建立以来长期受限于经费问题,令相关课程设置和资源规划同步效应严重下降,大部分业绩也只是根据验证性实验环节提炼,这与创新优势条件开发理念存在较大出入。截止至今,国家教育机构针对此类问题开始进行全面应对,争取发放合理项目开发资金,为高校化工专业优良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现下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设施的供应质量已经足够优越,涉及仿真模拟实验室和高分子学科项目开发等接连不断涌现。首先,加大专业项目的资金注入数量,为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专属操作空间提供建设基础,针对仿真实验流程实现全程跟踪式调查和经验梳理;其次,维护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规范实力,全面提升设备应用效率,稳定课程设计和实践机遇的平衡进展优势。

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提升教学调控质量

近几年来,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规划条件逐渐丰厚,不同创新格式的技术项目争相涌现,环境和材料考量学科的交融效应也活跃起来。结合全新内容体系归控标准分析,将近期科研成果和实验经验全部融入课堂教学环境之中,能够带动教学改革效益的突飞猛进,同期提升学生知识跳跃幅度。高校专业教育人员应该主动引领学生开展学术探讨活动,重视他们在实验活动和理论学习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争取全面开发其学习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尽量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缩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一定的适应空间;运用案例和归纳教学方式,结合计算机网上资料阅读,丰富人员综合技术的扩展条件。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3

(1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发酵工程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0;

2.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化工原理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对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化工原理课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主要研究化工生产中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其设备的设计、操作与控制。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工原理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化工原理课程处在自然科学基础课和工程科学专业课之间,起着由理及工,承前启后的作用[1]。但是化工原理此门课程综合了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计算技术等基础知识,综合起来学习负责枯燥。在教学中我们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学院办学特色,对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和实践,以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的理论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

1明确课程地位,重视第一堂课的讲授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院校修订本科生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生物工程系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明确了化工原理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主导地位。

研究表明,态度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它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2]。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第一堂课授课老师的讲解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所以授课老师在第一堂课,利用渊博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培养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化工原理课程是学校在大学三年级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授课老师强调此门课程是发酵相关专业考研参考书,也是研究生学位课的基础,使学生明白学好化工原理的重要性;通过简单的介绍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再利用旁征博引列举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实例,如冬天北方城市的供暖、用离心泵灌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结合化工原理中的单元操作知识点解答这些生活实例,消除学生的抵触、害怕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选择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堂课中将我们使用的教材进行介绍,我们学校选择的是夏清、陈常贵主编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工原理》,强调该教材是许多院校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参考书[2]。提高学生尤其是有考研计划的学生的重视。

但由于独立学院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该教材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讲课的时候我们须要抓住重点的单元操作进行授课,使化工原理的教学符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对于独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教师需要从教材和讲授内容上因人施教,提高学生成绩。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生产实习和实验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化工原理课程需要重点论述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其中包含许多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启发式教学,将抽象的原理以小视频、flash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室中就了解到工厂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如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中,使用动画或者Flash影片播放各种输送机械的工作过程,如离心泵、往复泵等,第四章传热中列管式换热器使用三维动画生动地展示其工作原理,使学生直观的理解。

我们从之前的教学经验发现,单纯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讲解,公式在屏幕上显示直观感觉“乱”,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而且许多学生往往还没有反应过来,页面就已经翻过去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造成多数学生不爱听,失去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此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借助板书,手写推导,随写随看,诱导学生进入动态思维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此外,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只能让学生对化工原理涉及的单元操作和设备简单的理论了解。安排学生进入化工厂参观实习及实验操作,结合工厂工程师的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知识转化为实践,使学生对化工原理的知识掌握不再是“纸上谈兵”。

3重视预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化工原理课程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技术等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化工类生产过程中各种物理操作问题的技术基础课[3]。课程学习相对于其他科目难理解、难推导、难掌握,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抵触、害怕的情绪,使得学习和讲授过程相对较难,互动较少,学习效果差。在第一堂课的授课过程中消除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害怕抵触情绪,之后的教学中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熟悉课堂内容,查阅资料[4]。课堂上以回答问题和分组讨论的形式检查预习情况,发现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再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将课程内容理解掌握,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内容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了自学能力。

对于流体输送机械、沉降与过滤、传热、精馏塔、干燥几章内容,涉及到设备的结构与操作原理,采用以学生自学、查阅资料为主,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以讲课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5]。

4习题课的重要性

课后习题是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巩固,每个重要知识点结束后,布置相关的习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如布置第一章中流体流动中流体静力学方程式、伯努利方程式的应用题,让学生课下完成。下次讲课之前,用10-15分钟时间进行习题的解答,由学生解答习题思路,在讲台上板书讲解,其余同学对其思路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上。如果课时允许,可以设置专门的习题课,对习题进行集中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方法、基本工艺计算的理解,从而巩固课程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结合化工原理课程和生物工程的专业特点,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围绕新的课程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为培养具有工程概念的生命科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洪,唐涌濂,王凌华.面向生物工程学科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19-21.

[2]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4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郝庆兰,张建伟,杨金泉.化工原理教学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5):38-41.

[4]孙炜,唐正姣,陈中.浅谈在化工原理教学中对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08-110.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专业课;轻化工程;制浆原理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09-03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全球化,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育部于2001年8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的l2项措施,要求各高等学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派出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学习,提高师资水平。明确要求今后本科教学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以期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国际化、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全国高校掀起了双语教学的高潮。我们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的专业课《制浆原理与工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下面谈谈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一、《制浆原理与工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内容的确定。双语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未知的制浆专业知识的时候采用了学生不熟练的非母语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大大难于母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选用适宜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难度大的教学内容,用中文教学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用英文讲就更难懂了。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考虑教学效果;第二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第三是授课学时数;第四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英语知识。我校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就业。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双语教学是必要。但是,外语教学内容不一定像中文教学那么深,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双语教学效果不太好。因此,我们选择的双语教学内容主要是概论性、实用性的知识,包括有关制浆的名词术语、工艺流程、技术参数以及主体设备等。理论性强并且难度较大的内容只用汉语讲授。这样可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证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2.教材的选择。教材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原版英文教材虽然具有语言规范、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等优点,但由于中西学科体系的差异,原版教材与现行课程教学大纲不是完全符合,而且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学生负担太大。另外,按照培养计划所安排的专业课的授课学时较少,使用原版教材授课学时不够。根据上述情况,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以中文教材为主,英文讲义为辅。学生使用的英文讲义包括原版视频光盘makingpulpandpaper中的全部文字内容、原版教材选编和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等。英文原版教材仅作为教师用书。通过对几种版本的英文制浆教材和专著的考察,最终选定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GoeranGellerstedt等人编著的pulpandpaperChemistryandtechnology中的第二分册pulpingChemistryandtechnology和美国SmookGarya.主编的Handbookforpulpandpapertechnologists作为教师用书。前者内容比较新,后者简明扼要。

3.授课方式。授课方式以ppt、视频和板书相结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主要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讲解,要求学生能够以两种语言掌握基本概念,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在国内工作,必须具备汉语知识,仅掌握英语知识是不够的。授课时,对重要知识内容,在ppt或板书中分句或分段用双语穿插列出。视频使用美国制浆造纸协会(tappi)出版的makingpulpandpaper(CD-RomSeRieS)。播放光盘与中文讲解相结合。播放视频之前,先用中文和英文讲解名词术语。并且将makingpulpandpaper中的文字内容编写在讲义中(提前请几个学生阅读讲义,将其中不熟悉的词汇标记出来,并注明中文含义),学生可以预习,上课时可以对照英文讲义观看视频。视频的使用可使授课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播放视频时一般放两遍。第一遍播完后,教师用汉语或英语将重点词句解释一下,然后再放第二遍。使用原版视频还可避免或纠正教师发音不准带来的问题,使学生学到正确的专业英语。上课前和课间常常播放视频,营造一种语言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学到较多的英文专业知识。

4.教学效果。几年来,尽管我们不断努力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但实事求是地讲,双语教学的效果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付出也不成比例,教师付出了很多,但学生掌握的较少。每次考试后,我们都会总结,分析原因,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二、几点意见

双语教学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及文化素养的途径,也是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双语教学刚刚起步,从高校专业课教学情况来看,多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包括我们开设的《制浆原理与工程》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就轻化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和授课学时的设定。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基础知识水平,选择难度适宜的课程。自从扩招以后,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再加上为了拓宽知识面,学生所学的课程多了,而与轻化工程专业相关的课程的授课学时少了。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和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不如以前的学生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难度比较大的专业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几年的《制浆原理与工程》的双语教学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掌握双语专业知识难度较大,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制浆原理与工程》是第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从理解和掌握知识方面,学生就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讲到设备时,尽管我们运用了视频、动画等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再用英语,学生就感到难度更大。二是学生的英语水平,许多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较好,而听力较弱,即使播放标准美音的课件,学生听懂的很少,更何况中国人说英语,口音较重、发音不准,学生又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听起课来就更难了。三是教师的外语水平,不能生动地用外语讲课。原本能够旁征博引的精彩内容,变得平淡无味,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四是授课学时太少。要用双语上好专业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安排足够的学时。作为第一门专业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专业技术知识,他们既要掌握中文的含义,又要掌握外文的含义,至少要用两种语言各讲一遍,这样,所需要的时间就长了很多。就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是在本国就业,他们仅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汉语的专业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学时数比汉语教学的学时数需增加一倍多。有研究者认为,原来用母语教学10分钟就能完成的知识点,用双语后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目前,专业课学时在不断减少,要增加那么多学时,一般难以做到。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至于因为采用双语教学而显著影响教学质量,建议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时要适当增加授课学时。并且,所选择的双语教学内容应与授课学时相匹配,不一定所有教学内容都用双语教学。实用性强的内容用双语讲授,理论性强的内容只用汉语讲授。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以选修课为宜,例如蒸煮新技术、纸浆漂白新技术等。其教材可从原版教材、专著或技术丛书以及期刊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自编成适用于该课程的教材或讲义。

2.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英语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英语授课,使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掌握本专业的外语。更重要的是,双语教学不仅仅老师用外语上课,师生之间还要用外语进行交流和互动。吴平的观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各个学科自身的知识点,不能以降低课程或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一门孤立的全英文及双语教学”。我们也赞成这一观点。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课是上大课,一百来个学生听一个老师讲,这种授课方式,用于以汉语讲授专业课还可以,如果是双语教学,效果会差一些。在课堂上很难互动,教师可以使用扩音器,但学生不能,学生的发言会因声音小和发音不准等原因使大家听不到。如果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能像基础英语课教学那样采用小班上课,效果会好许多。

3.双语教学授课对象。从学生考试答卷情况看,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学生英语水平影响很大。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较低,感觉这些学生不适合接受专业课的双语教育。韩建侠等人通过研究得出:“我国高校要成功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储备。也就是说,只有达到Cet6考试及格或Cet4成绩优秀(80分以上)的英语水平,才能较成功地实践双语教学活动。”张志颖等人在文章中说道:“我国大多数本科生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可以接受英语授课的能力,致使学生有可能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双语教学要因学生而异,双语教学应先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推行。“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较好,英语水平较高,学习习惯较好,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他们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具有参加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选修课采用双语教学,其效果会比较好。当然,在选修课开展双语教学,可能只是部分学生掌握了双语专业知识,有可能达不到双语教育的目的。

4.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对教师而言,却是“通过外语教授学科知识”。高校双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能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技术交流、运用国外先进工程技术、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目标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师既要精通专业,还要精通外语,要能够像专业课教师那样全面系统地讲授专业课,也能像专业英语课教师那样流利地讲授专业英语。教师是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双语课程开设的数量与质量都取决于师资力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选送专业课教师到国外进修一段时间,以提高师资水平,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工科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发展阶段,尽管目前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通过双语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将来更快地融入国际化环境,更直接地占领学科的前沿阵地,更有效地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3]张志颖,李忠,余丹.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27-28.

[4]王丽琼.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浅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2,(1):102.

[5]孙雪.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前沿,2012,(2):197-198.

[6]龚刚.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182-183.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职业教育;中职化工专业

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改革下,诸多课程内容得到了质的改变,这样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最近几年里,我国教育工作人员始终坚持“以学生作为中心”的改革理念,使课程系统变得更贴近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做出了诸多的研究,而经过不懈努力下有着显著的效果。其中,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这样一个发展形势下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当前,我国诸多职业院校试着采取这种教学手段,同时也应了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项目教学法研究的意义

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在项目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改变和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有利于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实施整体教学,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也为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设计

项目一:生活中雨水的pH测定

目的:教师事先对pH测定的方式进行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教师在上课的前期阶段对学生展示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雨水,然后再将项目展示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的谈论该项目是否存在可行性,经过教师得到肯定以后才能够确定实施该项目。接着教师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通过对雨水pH值进行确定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让学生去自主探索雨水具有的酸碱性。最后以小组的方式做好相应的呈现工作,当项目结束以后教师就可以客观的评价以及总结。

点评:该项目任务不繁琐,目的较为明确,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为调动所有同学参与到项目中带来益处,这样也使平时基本功不好的学生也会充满自信,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积极探索的心情。

项目二:美丽喷泉实验

目的:通过此项目让学生掌握氨气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式:教师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喷泉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搜索准备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学生在自己探究美丽的喷泉实验后,教师将知识拓宽从而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氨气的其他性质以及铵盐的性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巩固,在成果展示时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点评:本项目继续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切入,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协作能力。

以上这些项目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对于这些项目活动的研究来说,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而且还需要学生将这些主要的元素以及有关规律铭记在心。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元素的规律做到熟练掌握。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手段的时候,不应看重结果,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去大胆的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

3项目教学法在化工专业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及结果

3.1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中的实施

本次对象为某省中等专业学校化工专业化工101班和化工102班,化工101班为实验班,化工102班为控制班;两班学生化学成绩基本情况较接近甚至实验班整体情况还略差于控制班。实验班46人,控制班48人,均由本人担任化学课程的教学,保证实验班和控制班在课程设置、教材范围、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基本一致。

实验方法:对选定的教学内容,实验班运用项目教学法模式教学,而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开展短期教学实践。

3.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工专业化学课程中的结果

依据相关数据可以得知,诸多中职学生对项目数学法引起了兴趣,并且教师在进行项目活动中表现的较为主动和热情,在课堂中情绪较为高涨,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愉快,有着较好的合作精神,和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显鲜明的比较。通过相应的评价表能够在第一时间呈现出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的程度,为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带来益处,与此同时学生能够依据这节课的内容对自己进行评价,这些方面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评价形势:第一种是学生自评;第二种是小组评价;第三种是老师评价。这三种评价手段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传统教学手段通常不能对一节课的内容做到及时的反馈,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教师不能对学生掌握的程度准确的把握,进而不能在第一时间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综合以上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控制班后测差距较明显,在实验过程中看到,控制班学生大多不能合作或独立完成布置的任务,而实验班学生大多能根据任务讨论确定项目,并能按照任务要求制定解决方案,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项目的实施及拓展,最后进行项目展示和评价总结。在此过程中,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整个项目设计任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协作性充分地被调动了起来,与控制班学生出现畏难情绪,不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束语

总而言之,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项目教学法主要贯穿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意识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即使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项目教学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全面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时代的改革呼吁更多教育人员应当不断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大胆的设想,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该教学手段一定会普及到中等职业院校中,从而使学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绿色化学

一、化学实验室三废问题的现状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等方面,具有课堂讲授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然而,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或释放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化学实验室都是一个环境的污染源,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下水道或散发到了大气中。随着高校扩招和科研活动的日益频繁,高校实验室排放物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实验室的三废问题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为规范和加强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天津市教委将转发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将高校实验室纳入环境监管范围,此外,在《天津市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试行)》中,也对高校实验室的环境安全、废弃物的处理做了明确规定。高校培养的化学化工类人才,今后都将是我国化学化工行业的顶梁柱,将直接影响我国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若不具备绿色化学意识,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残渣、废液任意处理,将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

二、绿色化学实验室

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BenignChemistry)、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mentallyFriendlyChemistry)或清洁化学(CleanChemistry),是指从污染预防的基本思想出发,在化工生产、化学实验始端就采用预防的科学手段,使整个过程和终端达到零排放(Zeroemission)或零污染。绿色化学是研究如何从化学反应的设计、反应的进行、产物的使用及废弃过程中使污染减少到最小的新兴科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被认为是未来化学发展的方向。

建立绿色化学与化工实验室被认为是解决实验室三废问题的主要途径,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进入21世纪,国内外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呼声逐年提高,国内有多所大学,如大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二炮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四川师范学院、深圳教育学院以及沈阳农业大学等,都先后建立或提出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甚至一些中学也都提出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的概念。

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其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与化工实验,采用“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解决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目的是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成立绿色化学实验室,将减少化学实验污染,与绿色化学零距离接触,将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使绿色化学成为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当前化学教育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

三、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如何改革化学实验室,使其成为绿色化学实验室,是目前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广为应用,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用于许多场合,用于化学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用在课的开始,可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求知欲望的积极作用;用于验证假说,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推断、作出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于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考核学生观察、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用于解答化学问题,能启发学生解题的思路。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学到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受到教师良好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教师可运用录像、VCD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优化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演示实验应使每位同学都能看清楚,对于一些现象细微或瞬间完成的实验教师应借助实物投影仪把实验放大,使学生看得真切;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2.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国际公认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仪器微型化和试剂用量少,具有污染少、现象明显、快速、节约、安全等优点。微型实验的开设对毒性大、药品贵、耗量大、易燃、易爆、污染严重、操作复杂的化学实验尤为重要,它能杜绝或明显减少实验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原则。化学实验微型化是微型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型化学实验相对大多数常规实验是有优势的,但是,微型化学实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微型实验由于仪器、装置都小,实验的可见度低,如果不采用投影放大实验现象的补救方法,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就不宜用于演示实验。另外,微型化学实验在搅拌、抽滤、分液、控温实验操作上难度较高。

因此,在大学应推广微型化学实验,但这么做并不意味着要用微型化学实验取代所有的常规实验,而是要使两者取长补短。

3.循环实验

“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是国内外很多化学化工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口号,其实在大学化学化工实验室也应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实验”的口号。

我校在循环实验方面取得了一个成功的实例。大学的物理化学实验《二元液系相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实验项目。该项实验使用无水乙醇和环己烷试剂,在玻璃蒸馏器中两种试剂配成不同组成的混合物,测定混合物的沸点和汽液相组成,绘制出具有最低恒沸点的二元液系相图。通常,每组实验要产生近200mL的乙醇-环己烷废液,试剂费用也较大。一直以来,实验结束后,都将废液倒入下水道,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也对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依据学校化学化工实验室现状及面临的形势,理学院提出跨院系建立绿色化学化工实验室的设想:在理学院化学实验中心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实验室之间,开展绿色化学化工实验改革。从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化工实验,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

2005年设想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学校立即设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实验室的建设。“建立绿色化学实验”项目立项以来,化学工程系教师与物化实验室老师积极配合,对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经过多次的实验摸索,教师们尝试将专业实验之一《共沸精馏实验》变更为《实验室乙醇-环己烷废液的分离与回收》。如今,物化实验室的老师们指导同学将实验废液收集起来,送到化工实验室进行实验回收,回收后的无水乙醇、环己烷可重新用于物化实验。在节省化学药品、减少实验开支的同时,绿色循环实验的开设有效引导学生全方位树立环保、循环经济以及绿色化学意识。目前,已有六届物化实验、化工专业实验学生参与了该项实验项目的改革,实验改革成果已在中国轻工教育上发表。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实验教学始终。

《实验室乙醇-环己烷废液的分离与回收》实验改革,化学工程系老师带领学生不仅尝试了新的实验内容,还尝试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由原来教师做好实验各项准备工作后学生单纯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转变为学生独立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和独立操作实验。从仪器的配套选择、安装测试、药品的领取、溶液的配制以及废液处理等方面,实现学生全方位参与,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实验涉及萃取、蒸馏、精馏、检测等四大环节,综合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和仪器分析等多门课程的几种实验技术,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相关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外,大大锻炼了同学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近年来,同学们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踊跃参与各项开放性实验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先后多人次在天津市及全国性课外科技活动大赛上取得好成绩。

总之,化学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大学教学中一个永不褪色的题目,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实现多种实验方法相结合,实现真正的“绿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克华,李爱国,童金强等.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399-400.

[2]衣守志,杨迎花,肖玲.建立绿色化学与化工实验室的设想[J].中国轻工教育,2006,(35):3-4.

[3]徐汉生.绿色化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10.

[4]王秋长,解涛,孙雁.理科化工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01):56-58.

[5]杨仁柱,朱福华.用微型实验探究化学演示实验[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54-56.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7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8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增加招收人数,目前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核心。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来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招收4届。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及管理体制一直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化学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

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结合学院实际学科研究方向,确定了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应修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17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校级基础课2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技术课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少于2学分);综合环节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化学工艺学、高等化学反应工程、新型分离技术、化工传递过程原理、化工过程建模仿真与优化、现代电化学、化学工程前沿讲座、经典学术专著选读、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合成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近代有机合成技术与方法、化学电源、精细化学品化学、液相色谱手性分离、应用腐蚀电化学、绿色化学与化工、化工网络资源与化工软件、现代实用电镀技术、高性能树脂合成方法的应用等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验、科研实践、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知识产权基础与实务、工程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利用等内容。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保障,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保证学生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学院把建设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工作,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建立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如学校层面上建立的大型实践基地,学院层面建立的中型实践基地,以及指导教师通过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小型实践基地,都可以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在学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指导教师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直接影响,实行“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又一区别。“双导师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具有优越性。目前,企业导师的选聘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制约因素。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愿意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不多。目前,学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是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业推荐;二是在科研项目合作过程中积极争取。进一步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学校导师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负责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把握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将学生的研究与企业的工程、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更有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现在运行的情况看,效果良好。

三、加强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从选题开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就需要密切合作,加强对选题的评估与论证,明确选题技术背景和研究目标,使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论文完成后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论文研究进入到中期阶段,学院将联合企业一起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检查,一方面督促学生保证论文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提出警告,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并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使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此期间,加强对于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定期交流的管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在后期阶段,学院主要结合学位论文对学生加强管理,在双方导师修改同意后,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学院将在校内外选择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进行评阅,对学位论文给出评价,并做出是否同意提交答辩的结论,学院根据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学生参加论文答辩。这使得学位论文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1.实习基地的建立。企业与学校密切结合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目前,能够主动与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不多,学校更多的时候是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来寻求企业的帮助。企业从技术保密、安全生产等方面考虑,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企业积极性,是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难题、提供优秀毕业生等方式,要求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这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企业服务于教学,如在税收、政策上对服务教学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鼓励企业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9

关键词:轻化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方法;生产实践;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71-02

一、引言

随着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学科与领域,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对于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要求掌握有关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部分,其中高分子化学部分侧重高分子合成的基本理论知识,高分子物理部分则侧重于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1-3]。该课程是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科平台课之一,课程的学时数为48学时,在这样少的学时条件下,要使那些对于高分子完全陌生的学生理解并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和讲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教学实践,作者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方法尝试

(一)课堂教学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

虽然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基础知识所涉及的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但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来说,要求不很深,希望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运用,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逐步聚合反应机理和特点时,通常会介绍聚氨酯的合成,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可与后续专业课《纤维化学与物理》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采用举例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例如介绍聚氨酯弹性纤维(俗称“氨纶”),这种纤维织物具有很好的回弹性,穿着时伸缩自如,增强了舒适感,并能显现出优美的体型和曲线美,可制作各种内衣、游泳衣、紧身衣、弹力裤和丝袜等,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再如,在讲授自由基共聚合时,就可与《纤维化学与物理》和《染整工艺原理》课程中腈纶的染色进行结合,均聚聚丙烯腈制得的纤维不易染色,手感及弹性都较差,还常呈现脆性,不适应纺织加工和服用的要求,为此聚合时加入少量第二单体(结构单体,通常选用含酯基的乙烯基单体,可以减弱聚丙烯腈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改善纤维的手感和弹性,克服纤维脆性,有利于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内部)和第三单体(染色单体,使纤维引入具有染色性能的基团,改善纤维的染色性能,一般选用可离子化的乙烯基单体),一般成纤聚丙烯腈大多采用三元共聚物。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自由基共聚合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贴近生活。通过大学生工业见习、实习提高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本科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认识实习的目的在于认识与专业对口的相关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结构、原理等,促进学生在完成业务实习目的的基础上,实现劳动教育和认识社会教育相结合。因此,我们利用暑假安排学生参与高聚物合成和加工的相关工业见习。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将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并得到巩固提高,通过深入生产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参与生产劳动操作,充当生产一线工人,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这些工作扩大了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基础知识的理论。

此外,高分子材料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所不可缺少的材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制品所用的原料很多都是高分子材料,为了帮助学生认知聚合物,在讲授聚合物的分类和应用时,将具体的生活制品用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记忆聚合物的名称和具体应用。例如可以讲解“限塑令”、保鲜膜的质量问题、汽车轮胎、电脑外壳、装修过程使用的涂料、油漆等,每一个都与高分子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避免单纯讲授抽象的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而是从一些实际现象引出问题,再通过理论分析加以解释、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形成了纺纱、织布、染整和服装设计与表演等完整的学科体系,尤其在纺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依托科研背景和科研实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除了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科研资源优势,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引导优秀的学生参与前沿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如在国家、江苏省和江南大学等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支持下,以大三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吸收他们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选题和实验方案设计,使得学生了解了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加深了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有效建立了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与体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例如,在讲授高分子溶液时,就可与自身的研究方向进行有效的结合。我们知道生产实践中可分为浓溶液(如油漆、涂料、胶粘剂、纺丝液、制备复合材料用到的树脂溶液——电影胶片片基等)和稀溶液(如分子量测定及分子量分布)。而在科学研究中,正是利用高分子的浓溶液(纺丝液)经过静电纺丝就可制备直径小于1000nm的纤维(俗称“纳米纤维”),这种纤维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独特的网路结构和丰富的孔隙率等优异性能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可望广泛应用于过滤和分离材料、防护服、固定酶、生物医学(如细胞支架、创伤敷料、组织工程、药物缓释和Dna传输)、电子器械(如传感器和晶体管)和能源应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生物燃料电池)等,在制作课堂幻灯片时引入直观的图片,并加以说明。这些知识的引入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也拓展了学生对微观纳米材料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

三、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这些措施,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该专业的毕业生中有很多人从事与高分子相关的行业,学科交叉特色明显。本文简单介绍了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本科生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对其他开设轻化工程专业的高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晓冬.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2010,(5):74-78.

化学工程的专业篇10

关键词:一体化;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24-02

制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调整后的整合专业,涉及化学化工、生物技术、药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内容和知识,是利用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解决制药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专业[1,2],主要学习化学、化工、药学、制药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的基本内涵,并掌握药物工程设计基本方法,具有对药品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熟悉关于药物生产、设计、研发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

太原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由原有的精细化工和工业分析两个专业整合而成,目前制药工程的专业实验主要包括天然产物提取、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和药物制剂等几部分,其中天然产物提取包括茶叶中咖啡碱的提取、蛋黄中卵磷脂的提取;药物合成包括阿司匹林和苯妥因纳的合成;药物分析包括气相色谱法测定牛黄解毒片中的冰片含量、滴眼液中氯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银黄注射液中黄芩甙和绿原酸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和阿司匹林的红外光谱分析;药物制剂包括悬浮型液体制剂、乳剂、片剂等剂型的制备,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尚存在以下不足:(1)各实验单独设置,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局部性,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关联性;(2)没有充分考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相互联系,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实验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实验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关联,导致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利于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依据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本项目拟在制药工程现有专业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实验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延续性,以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均能得到长足的锻炼和进步。

一体化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可以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一体化教学体系可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重复开设,通过一体化整合可将教学目标及开设次序前后相关联的内容合理设计,有利于培养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型人才。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3],本文针对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现状,拟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进行改进。

一、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施思路

将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改革,完成并实现专业实验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天然产物的提取。在茶叶中咖啡碱的提取、蛋黄中卵磷脂的提取实验中增加柱层析和薄层色谱分离、纯化方法;实验中分组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并让学生结合实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采用颜色反应、红外光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紫外光谱等手段对提取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化学药物的合成。围绕阿司匹林和苯妥因纳等化学合成药实现如下一体化过程:

二、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采取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的方式,主动引导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气氛。教师除在关键环节进行把关外,对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学生应适当放手,充分保证学生的独立操作性,让学生在实验中领悟专业真谛,进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一体化实验教学实现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剂型、药物分析等全过程的有机统一,加强实验内容的延续性、系统性及完整性。

拟采用的实施方法如下:(1)项目组成员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与实验指导老师就一体化实验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完善和确定一体化实验方案;(2)在向学生详细介绍一体化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老师精心挑选”的双向选择方式完成一体化实验的初期参与人员的确定;(3)项目组成员、实验指导老师与学生就一体化实验方案再次进行充分交流与讨论,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方法;(4)实验后组织参加一体化实验的学生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验中的收获和感受进行深入讨论,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实验方案;(5)分析比较分别参加一体化实验和传统实验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及其得到的锻炼,证明一体化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验模式,进而实现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全面一体化。

上述实施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三、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施目标

通过对制药工程的专业实验进行深化改革和整合,进而实现专业实验的一体化模式,加强实验的延续性、系统性及完整性,使专业实验教学实现由目前的传统实验向一体化实验模式转变,具体如下:

四、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施意义

在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现状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及继续深造硕士研究生对制药工程毕业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提出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进行改革,拟建立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体现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现药物的合成、提取、分离、提纯、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制剂研究等全过程的一体化。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药物制备技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检测方法及药物制备过程中的设备布置、连接、作用和控制等,培养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涛,苏琼.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一体化的初步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