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1:20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1

摘要:高速铁路作为目前国内蓬勃发展的交通系统,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将加速城市之间各种要素的流动。对于渭南市而言,随着高铁的建设,城市空间将呈现“北跨、西进”的发展格局。论文阐述了现实需求状况下,高铁建设对渭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渭南市;高铁;城市发展方向

一、渭南市城市空间发展背景

渭南市位于黄河流域中游,西北黄土高原东南缘,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渭南地区在周、秦、汉、唐属京畿之地,是古代长安的东大门,交通发达,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沿海、华北与西北、西南互通的重要交通要道,距省会西安60km。

渭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重要商品粮基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55.5亿元,仅占陕西省的8.2%,位于陕西省第六位;市辖区GDp占全市比重为17.53%,远低于陕西省其他市。同年渭南市户籍人口543.18万人,占陕西省省总人口的14.4%,仅次于西安,位于陕西省第二位;市辖区人口仅占全市总人口的17.2%,在陕西省及周边地区中位列靠后,形成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特征,这与渭南城市是区域中心的地位极不相符。总体城镇化水平为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其中临渭区人口为95.79万人,城市化率为40.6%。从城市化率发展来看,渭南市即将进入城市化发展加速期,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势在必然。而现状城区对市域辐射能力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渭南城市所出的地理位置造成,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渭南城市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对城市整体用地发展带动不足。

二、渭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分析

渭南市现状城市空间形态由于渭南、南部塬地的限制,现状形成了沿陇海铁路、高速公路东西向分布,以工业园区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格局。根据已有研究和经验,高铁的建设将给设站城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城效应、文化效应及政治效应[1]。在快速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同时,由于城市交通区位的改善将使城市获得跟多的发展机会。随着区域中心城市西安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转移部分以劳动密集为特点产业的开始,大西高铁、郑西高铁的建设使渭南城市有条件成为这些产业的落之地,加上站点周边形成的以第三产业为特征的站点直接影响圈,渭南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在高铁建设的影响下必将发生变化。

要研究城市发展方向应从城市现状布局结构的生长方式及规律入手,综合评判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动力因素,它主要包括:用地自然条件因素(用地形态和地貌现象、地基承载力、地势与地下水埋深、土壤肥分、用地条件、植被绿化条件、坡度高程)、交通条件因素、现状建设条件因素、其他条件因素(区位优势、开发心理、土地本身经济效益)等,最终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根据渭南城市现状建设和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向东发展:从现状建成区(以原渭南市化工厂计)东侧边缘向东约1.7公里处存在由山体和渭河挤压形成的狭窄地带,南北距离仅有1公里左右,且被西潼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和310国道等交通线路切割,没有发展空间,不适宜发展。

向西发展:是历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之一,但发展空间不足,从现状建成区西侧边缘(以崇业路计)向西1公里即到临潼区零口镇行政边界,只有少量建设用地存量。鉴于现状城市空间骨架已经拉开,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适合填充式发展。

向南发展:南部主要是台塬地区,并且受到西潼高速公路、陇海铁路、西合铁路以及310国道等交通线的阻隔和切割,用地支离破碎,难以利用。向南发展还造成道路、供水等各项工程投资量大,而且破坏了南塬的生态环境,因此不适宜发展。

向北发展,地势平坦,用地条件良好,城市用地拓展空间充足且利用成本较低,渭河宽2公里的河道对于城市空间发展而言门槛较高。但现有三座平均间距在2.5公里左右的桥梁,按照跨河城市发展的一般经验,满足每2公里左右有一座跨河大桥可基本满足两岸的交通联系需求,故在一定时期内现状桥梁可基本上满足两岸交通联系需求。可跨越门槛向北发展。

因此对于渭南城市而言,向北跨越、向西填充的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分析高铁建设对发展方向影响因素的影响,确定对渭南发展方向的影响。

三、渭南高铁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作用

渭南高铁的建设将会影响渭南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产业发展选择、城市人口增长,同时站点设置在主城区北部,渭河南岸,站点周边用地条件良好促使它成为市域服务中心。因此对于渭南城市而言,这些因素将直接作用于城市布局,从而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

第一:渭南城市产业用地主要布局现已成规模的工业园区,主要位于西部和渭河北部平原上。也就是说高铁建设带来的产业将布局在这些区域,而之前在城市发展动力机制中已明确提出产业用地的布局一直是渭南城市空间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因此随着产业用地的布局,未来城市空间将向西、向北发展。

第二:渭南高铁站点设置在渭河南岸,主城区北部,站点周边地区现阶段处于未开发状态,依据国外高铁建设经验,站点周边将发展成为市级公共服务中心。而渭南城市空间将沿渭南两岸展开,渭河将成为渭南城市的内河,使渭河由“门槛”变身为渭南城市良好环境的创造主体。因此,站点的布局将成为城市向北发展的有力跳板。同时站点位于高新区的西北地区,站点周边形成的以第三产业为特征的城市功能将很好的解决现有高新区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局面,为城市产业向西填充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创造条件。

第三:从区域角度分析,随着高铁建设、关中环线、西咸北环线以及渭蒲高速的建设,城市跨河向北发展顺应了中心城区与市域北部五县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渭河以北地区将成为渭南中心城区与市域北部各县市联系的重要空间节点,为了渭南城市在区域中影响力的提高,向北发展已成为一种需求。而高铁建设、西潼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和310国道构成的东西向陇海铁路经济发展带和渭南城市与西安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城区西部地区因此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地区。

综合各种发展条件,向东、向南发展存在用地条件的限制;向西发展虽然存在行政区划的限制,但还存有发展空间;向北虽然存在渭河的天然门槛,但在高铁建设影响下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在高铁建设影响下渭南城市发展空间以向北、向西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张楠楠,徐逸伦,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2

第一条  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  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四条  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二十万以上、不满五十万的城市。

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二十万的城市。

第五条  城市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

第六条  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计划分步实施。

第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八条  国家鼓励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水平。

第九条  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城市规划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制定

第十一条  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十三条  编制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十四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

编制民族自治地方的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第十五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

第十六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十七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具备勘察、测量及其他必要的基础资料。

第十八条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大城市、中等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

第十九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市或者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十条  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近期建设区域内各项建设作出具体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第二十一条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本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以外的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三章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

第二十三条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定点,不得妨碍城市的发展,危害城市的安全,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

第二十四条  新建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施等应当避开市区。

港口建设应当兼顾城市岸线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保障城市生活岸线用地。

第二十五条  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当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

第二十六条  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合理利用城市现有设施。

第二十七条  城市旧区改建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八条  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

第二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三十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设计任务书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

第三十一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第三十二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的规划设计要求,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第三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拆除。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的具体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禁止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规划作出的调整用地决定。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广场、绿地、高压供电走廊和压占地下管线进行建设。

第三十六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挖取砂石、土方等活动,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七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必要的资料,检查者有责任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三十八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参加城市规划区内重要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资料。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四十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第四十一条  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单位的有关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三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未设镇建制的工矿区的居民点,参照本法执行。

第四十五条  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土地价格因素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地区经济的发展按照地区经济的总体目标来实现,重点发挥区域优势。自上世纪90年代,地区经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方针下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欧盟组织跨出成功的一步。也正因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中取得的成功,使得欧盟组织下的成员国成为无论从经济还是国力上,都称的上是强者。我国自与东盟建立贸易往来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顺应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全面推动地区内的经济协调发展。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对区域内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对作用于城市土地价格的因素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为土地市场的区域性统一的建立提供重要依据。

一、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阐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员国之间的类似人为的限制以及影响经济活动进行的障碍进行消除,使各国的市场能紧密相联,成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趋势,也是和经济全球化相辅相承的存在。经济全球化就是: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将在这个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里相互参与,从而得到他们想要的资源,让他们的优势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来,实现发展国家经济的目的。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很多,实行的范围也很广,所以在利益的协调方面是个难题,实现经济全球一体化难度很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之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在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小,对区域内参与经济合作的组织协调容易,从而使其发展迅速。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既存在对立,也有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内部表现了经济自由增强,这一点让世界经济的自由与开放也得到了体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其发展范围上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放性,才能使区域一体化经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且也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与东盟在通过贸易与投资的结合上,形成“引进来”到“走出去”的产业模式,全面提升了我国产业合力,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与东盟成员国形成了在贸易结构不同的产业梯次转移体系,这将更好地解决区域内各国间相互间竞争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不断发挥国有中资公司资金雄厚以及企业对外联络广泛的优势,强化外资投资和外资承包工程,并且与东盟国家紧密联合起来,推动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实现国家之间的资源共享。除此之外,也要通过不断的引进外资,鼓励我国企业资产重组,提升产业结构,这对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影响因素――我国城市处于东盟区域核心位置

核心影响因素在影响城市土地价格中,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区位条件和区位环境两个方面。一个城市的区位条件和区位环境是城市地租形成差异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东亚大国,在东盟的地理区域位置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样的区位条件与区位环境给我国城市土地的价格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随着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我国城市中,有距离市场活动中心较近的地块,由于处在城市的经济中心,对信息的获得有便捷的途径;又或者处在交通便利的优越条件下的地块,节省了高额的运输成本,对企业的效益有所帮助。在城市规模的大小、经济和资本集中的程度,劳动关系等因素的制约下,以及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使我国城市土地在区位条件和区位环境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受到了城市土地区位条件和环境的重要影响。

(二)外部因素――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我国城市的土地需求

对于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土地区位的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城市土地需求的改变等方面。而我国城市由于受到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土地价格的条件与环境,以及土地需求等。如果对城市的区位条件进行改善,加强周围的综合配套设施或者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都将为土地的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在城市中,房地产对开发投资的地块因情况的不同,对地价的影响也表现的不同,尤其是我国加入东盟经济组织以来,其对住宅地价的影响表现最大,对开发工业的地块影响则很小。

三、结束语

在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土地市场经济是必经之路。城市土地价格在受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还受城市人口状况的影响、政府的调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城市的开放度的影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城市的内部因素,在实现土地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价格的调控具有一定意义。除此之外,对于工业用地市场进行完善,在体现区位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城市在工业用地中的市场化程度。

参考文献:

[1]黎一畅,周寅康,吴林,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03).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4

    第一条  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鞍山市、海城市及海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建制镇、台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及台安县行政区域内其它建制镇。

    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其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计划分步实施。

    第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鼓励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  城市规划工作在鞍山市(以下简称市)、县(含海城市,下同)、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

    市规划管理局是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县、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规划管理局的指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第七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监察制度。城市规划监察人员有权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规划监察。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的义务,有权对城市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每两年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和总体规划批准机关报告。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十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城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本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

    (五)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合理扩大城市绿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

    (七)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市区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含独立工矿区规划,下同)。

    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分区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建设单位根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委托有相应规划设计资格的单位编制。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专业规划,在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各专业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第十二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具备城市规划地区地形、地貌、地物、地质的测绘图纸、勘察资料和其它必要的基础资料。

    各有关单位应当提供编制城市规划所需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资料。

    编制城市规划,应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多方案的比较论证。

    第十三条  承担编制城市规划的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属于城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城市规划编制任务,其费用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中列支;委托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的各种规划,其费用由委托单位支付。

    第十四条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市城市总体规划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海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辽宁省人民政府审批。台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其它建制镇总体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人民政府在向上级报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分区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市区中心地域、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区、技术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区、科研教育区、五公顷以上的居住小区以及市人民政府指定地区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其它地区的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海城市及其行政区域内的建制镇、台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及其行政区域内其它建制镇的详细规划审批权限由县人民政府确定。

    单独编制的各项专业规划,须经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国家另有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经批准的城市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用地规模、用地功能、道路系统、工程设施配置等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调整,由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视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变更:

    (一)城市性质中首位职能变更的;

    (二)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有较大变更的;

    (三)城市市区主要对外交通枢纽改变位置或重大工业项目布局调整,造成城市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

    (四)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变更的。

    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变更,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七条  城市规划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

    第三章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

    第十八条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依据城市规划,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十九条  城市新区开发应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并应避开地下矿藏、文物古迹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不宜修建的地区。

    第二十条  城市新开发居住区应当安排在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地段,适当配置无危害劳动场所。

    城市居住区相邻地段的土地利用不得妨碍居住区的安全、卫生与安宁。

    第二十一条  新建铁路编组站、铁路货运干线、过境公路、机场和重要军事设施等,应避开市区。

    第二十二条  城市管线综合改造和建设集中供热工程时,建设单位和有关单位必须按城市规划要求进行。

    第二十三条  城市旧区改建应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改善生活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绿化、美化环境。重点改建危房区及设施简陋、交通阻塞、污染严重地区,限制零星分散插建。

    第二十四条  城市旧区改建应当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综合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和市容景观。

    第二十五条  在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环境保护规定,各项建设不得危害居住区环境。

    第四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二十六条  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设计任务书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

    第二十七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持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审核:

    (一)认定建设用地定点申请;

    (二)征询并协调有关部门意见;

    (三)核定建设用地位置和界限;

    (四)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五)审查建设用地总平面布置;

    (六)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定的用地位置、界限和性质不得擅自改变,如确需改变,须重新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必须服从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规划作出的调整用地决定。

    第三十条  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用途、年限和其他条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拟定方案。

    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用途的,在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前,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十一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挖取砂石、土方及围填水面、设置废渣、垃圾堆放场等改变地形地貌活动,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在有关部门批准前,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临时建设使用土地必须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取得《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其它手续。

    临时建设使用土地期限不得超过二年,确需延长使用期限的,必须重新办理手续。

    禁止在临时用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五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翻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桥涵、管线或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建设项目的计划文件及有关图纸、资料,向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  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规划按下列程序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认定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

    (二)征询和协调有关部门的意见;

    (三)提出规划设计要求,发出《规划设计条件通知单》;

    (四)审查初步设计方案;

    (五)审查施工图。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按规定缴纳规划管理费。

    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到有关部门办理开工前各项批准手续。

    第三十五条  下列建设工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占用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广场用地、公共绿地、河道、风景名胜区、公共体育场或其它重要公共设施用地的;

    (二)压占地下管线、堤岸、防洪沟渠、地下文物古迹的;

    (三)在电力设施保护范围内的或水源保护区内影响水源保护的;

    (四)危及相邻建筑物、军事设施及地下人防工程安全的;

    (五)影响航空飞行安全或重要无线电通道的;

    (六)损害重点文物建筑、代表城市风貌的街区及主要街道景观的;

    (七)违反规定,影响周围建筑物采光、通风、消防的。

    第三十六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内容进行建设。

    建设单位或个人如需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内容时,必须经原发证机关同意,并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七条  对未取得《规划设计条件通知单》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不得予以设计;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施工单位不得予以施工。

    第三十八条  建设工程开工时,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单位放线,并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线合格后,方准动工。

    敷设地下管线,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线合格后,方准回填土。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接到验线申请后,须在三日内到现场验线。

    第三十九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参加城市规划区内重要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凡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上注明“验收”字样的建设工程竣工后,必须及时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划验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须在接到验收申请七日内进行验收。

    建设工程竣工后六个月内,建设单位应向城市建设档案馆报送竣工档案资料。

    第四十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同时,应向城市建设档案馆交竣工档案资料保证金;对注有“验收”字样的建设工程,还应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交规划验收保证金。

    建设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经审查合格后,退还全部竣工档案资料保证金。

    建设工程竣工经规划验收合格后,退还全部竣工验收保证金。

    第四十一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须向市、县(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取得《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到有关部门办理其它手续。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5

关键字:城市区位条件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

1.1地形

地形有平原,山区和高原之分。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便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中国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大部分就分布在平原众多的第三级阶梯,如长三角城市群均在沿海平原地区,武汉在江汉平原,长春、沈阳在东北平原,而华北平原的城市就更加的多了。但在山区,由于受到地形限制,城市一般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山西汾河谷地的太原,陕西渭河谷地有西安、咸阳等城市。而在高原地区,特别是在青藏高原,那里海拔高、地形崎岖、空气稀薄、生物量少、环境恶劣,独特的高寒气候极不利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仅有的两个较大的城市拉萨和西宁选择了在河谷地区发展,而人口却没有达到百万。虽然也发展成为大城市,但与平原地区的城市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地形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平原是城市安家的最优选择。

1.2气候

在中国,东北太冷,青藏地区高寒,西北内陆干旱又有大风沙,要顺应气候,城市应在哪里?很明显,是在中低纬度的平原或沿海地区。那里气候条件优越,有适度的降水和适中的温度,在我国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中,只有兰州、包头等几个城市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区,冰川、荒漠、戈壁滩和沼泽遍布,西北干旱区则降水极少,沙漠广布,这些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或城市密度、规模小。好的气候,不但人们愿意居住,也更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扩大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使地区经济增长,城市自然就兴起了。

1.3河流

气候和地形对城市地域分布的影响较大,而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向中下游,河流越开阔,城市越密集。

河流具有供水功能,如古代的西安,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河流众多,可解决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同时,河流又具有运输功能,如京杭大运河旁的扬州等城市均因交通运输方便而得到发展。而河流的不同位置也能使城市受益,如位于河流水运起点的江西赣州,上游水道太窄或有瀑布、急流等水运障碍,货物多在此转运,促进城市的形成;位于两条河流汇合处的宜宾、重庆、武汉等城市,它们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汇合出,有大量的人流、物流集聚中转;还有位于河口处的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能发展为货运码头,而且集河港和海港于一身,发展更快。同时,河流在城市的发展中还具有防卫功能,如中国古代的护城河,武汉、南京引以为托的长江天堑。都因有河流的天然保护而长足发展。

地形、气候和河流是城市形成的基本因素,地形平坦,气候优越,河流众多的地区往往形成城市,像西安、开封、成都等自古就是大城市,并一直发展至今;而区位条件不怎么好的地区,要么,城市像楼兰古城那样被风沙掩埋中途衰亡,要么难以形成城市,默默无闻。所以说,好的自然条件可以让城市发展赢在起跑线上。

2社会经济因素

2.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促使城市形成发展最直接的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劳动力和企业工厂,带动了社会各行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它可以使不毛之地迅速崛起一座城,也能让经济本不发达的地区一夜辉煌!如因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等;因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等;因煤炭工业发展的城市:大同、鹤岗等。在这个快速发展而又自然紧缺的时代,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成了整个社会的抢手货,有大把的资金、大量的人员流入,加上政策的倾斜,那么,获益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了。

2.2交通

交通是城市对外交流与联系的命脉,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城市多,发展快,各城市间相互联系强。而交通闭塞的地区,缺少交流与经济往来,很难发展为城市。故沿河、沿道路线、沿海地区多有城市形成。

在古代,南方城市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则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在现代城市中,在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等,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三线通过,被誉为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市形成初期,仅在湘江岸边平原、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布局,规模小,亦不能称之为城镇。后来随着京广线在该地域穿过,使城镇沿京广线分布,但规模较小且分散,特别是1949年前更是如此,后随着湘黔线、浙赣线的兴建,株洲市成为铁路枢纽,带动了株洲城市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可以看出:株洲市是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开通后而形成的城市,故称“火车拉来的城市”。

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也有影响:京杭运河的开凿通航和南北方贸易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得到发展,而后来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发展缓慢,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交通便利,就有人员和货物集散,有最新的科技和快捷的消息,这就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优势了。

2.3政治与军事

在中国,政治中心易形成大城市。如古代的京城――北京,杭州,南京等。在现代,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省级行政中心占了近60%,在国外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不是这样,其行政中心不一定是第一大城市,也许这就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吧。

军事重镇也能发展为城市,中国著名的因军事而出名的城市有嘉峪关,山海关等。而因宗教中心而成为城市非拉萨莫属了。

在政治,军事和宗教的影响下而发展为城市,具有一定的历史沿袭的性质,像南京是六朝古都,北京有五百多年的京城史,而拉萨则一直的藏民心中的圣地。

2.4科技与旅游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其中科技、旅游最为突出。因科技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中国农业科技城杨凌,积聚了中国农业的高端科技。同时,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品味提升了,精神需求增加了,旅游业兴起了。风景美,谁都想去,这样的城市不发展也难,因此兴起了旅游城市如张家界、黄山市等。

2.5国家政策

边境贸易对二连浩特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其位于中蒙交界处,两国的贸易物资在此聚散,人员货物在此交流,其因边贸进行而不断发展。另外,中国的改革开放则证明了国家政策对城市形成的极大催生作用。当初国家设立深圳,汕头,厦门,珠海四个经济特区,使这四个地区得到巨大飞跃,特别是深圳,直接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大都。可见,国家政策对城市的成长有多大的力量!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6

〔关键词〕城市总部经济,不均衡问题,原因,思路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5-0089-04

目前多个城市纷纷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与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目前我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城市总部经济均衡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将不同城市之间的资源、区位、定位等方面的要素禀赋差异作为城市总部经济的前提并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一、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均衡问题

我国城市总部经济存在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功能不到位导致城市总部经济的恶性竞争逐步升级。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然而,目前许多城市各自为政,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出台了多种优惠条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从而导致总部经济的恶性竞争。北京市是较早出台这方面政策的城市之一。1999年1月,北京市政府了《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性总部和研发中心。上海、广州、深圳、厦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全国性中心城市制定了相应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见表1),与此同时,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制定了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见表2)。

不同层次的城市争相发展总部经济导致了恶性竞争。从城市基础设施看,重复性和过度投资现象严重,如在珠三角地区方圆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分布有5个机场,不仅机场使用率受到影响,而且导致空中航道出现拥挤现象。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各地为发展总部经济提出的过于优惠的税收条件和土地价格条件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

第二,城市总部经济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地的产业特色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如在美国东北部是以纽约和芝加哥为代表的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部地区则是以休斯顿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基地,西部则是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城市总部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产业布局,而我国企业总部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分布。根据2012年《财富》杂志对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3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国设立了地区总部,其具体分布城市为:北京52家、上海70家、广州4家、深圳4家、杭州、南京、苏州、武汉、厦门、重庆、珠海各1家。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企业总部选择过程中更倾向于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各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见表3。

国内大型企业的总部分布也呈现出与跨国公司相同的趋势,东部地区分布了500强企业中的73%,而其他三个地区总共只有27%。企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得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在中西部发展城市总部经济所付出的成本更高。

第三,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均衡。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培育发展条件,在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基础上做好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而目前更多的城市以硬件条件为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根据《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中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数据〔1〕(p57-89),通过运用双基点法进行计算〔2〕,得出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各项发展条件的贴近度,在表4中将两个极值列出,并加入了以太原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的贴

度。可以看出各城市的发展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指标比较见表4和图1。

通过极差分析可以看出,在这六项指标中政府服务差距最大,其次是专业服务,随后分别是商务设施、研发能力、开放程度,基础条件的差距最小。同时可以看到这种发展条件差异特点是东部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以太原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在整个排名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而东部地区城市,如深圳、上海、北京在排名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城市,如西宁、南宁、贵州、兰州等地则更多地处于倒数地位。从中可以看出,体现硬件方面的基础条件在各城市之间更容易达到平衡,而在软件方面则是各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差距。因此,提升服务能力是缩小差距的关键。

二、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分析我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均衡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定位不清晰。城市总部经济对地区gdp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不仅自身产生经济价值,还会带动相关产业间接创造gdp,因此为区域gdp增长将提供源泉和动力,这是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城市总部经济的直接原因。但许多城市对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定位不清晰,从而导致无法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只能将总部经济变相发展成为地产经济,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开发大量总部大楼。同时未考虑区域整体规划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目前,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地区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极为严重。

第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吸引大量总部资源,而从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东部所占企业总部数量要远高于中西部。这主要是由于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资源禀赋差异,东部城市拥有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因此能吸引更多企业总部入驻。东、中、西部城市总部资源比较情况见表5。 可以看到,处于东部的上海除了社会基础和环境质量两项指标在20名左右外,其他指标都排名靠前,而处于中部的太原各项指标排名则在20名左右,西部的兰州各项指标排名则在30名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是制约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计划,但中西部城市对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总部的吸引力未能得到相应提升。

第三,注重政府作用而忽视市场功能的发挥。目前各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往往是贪大求全。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功能的发挥,目前总部经济不再靠单个企业而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必须具有专业的市场相配合才能使企业间分工协作程度不断提高,并形成以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企业网络,最终形成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中西部一些城市也提出与北京、上海一样的以吸引世界500强、国内大型企业等入驻的目标,政府希望能够通过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就能带动总部经济的发展,这就本末倒置了总部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充分的市场发展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才能够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进入,而不是通过政府先吸引企业总部再形成产业链。政府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做好服务工作,而不能越位替代市场。

三、推进城市总部经济均衡发展的思路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城市总部经济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一方面,不同城市应定位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总部资源。企业资源为总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总部经济的发展依靠众多的企业加以推动,不能将这些企业仅仅局限于跨国企业、大型国企,而应更多地关注具有本土优势的当地企业。在国内一线城市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在吸引跨国公司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发展总部经济可以定位为吸引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而二、三线城市则应更加注重培养本地企业,将这些本地企业培养壮大后以推动总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草根经济向总部经济的转型。这一发展路径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培养本土企业来发展总部经济,本地企业优先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区域化、城市集群化和产业集聚化日益明显,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以全国范围的视角进行产业集群的合理布局,围

绕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泛渤海经济圈并依托已形成的城市群来对各城市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带动区域内城市总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以城市的比较优势为纽带,强化城市间总部经济合作发展。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总部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应对,打破以前的“企业一体化”模式,根据价值链将企业的各类功能进行重新组合。随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必须加强研发能力来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研发总部既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也可以以技术为导向来重新进行区位的调整,这样具有市场、技术、人才等优势的一线城市可以把企业研发总部吸引过来。而随着企业分工和协作的不断深化和加强,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则将生产总部与企业其他部门进行分离,选择在更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的区位之内,这样具有生产加工优势的二、三线城市则可以把企业生产总部吸引过来。如东风汽车将管理总部搬迁到武汉市,吉利汽车总部搬迁至杭州,而企业的生产总部继续保留在如十堰、宁波等地。通过管理总部的搬迁可以为企业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企业影响力和市场辐射能力,同时也将加强与生产总部城市之间的合作。

第三,发挥城市产业集群优势,为总部经济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与企业总部发展相似的服务需求,总部经济在产业集聚的推动下也在各地得到了迅猛发展,如温州轻工业产业群、福建晋江鞋业产业群等。产业集群将带来大量的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机构,除了生产企业外还有相关服务机构如金融、会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这都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产业集群优势是城市总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如成都经济开发区总部经济港就是通过汽车产业集群而发展的,通过建设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将带动相关产业产值30亿元以上。成都经济开发区总部经济港是为汽车产业集群提供的高端服务项目。虽然二、三线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无法与一线城市抗衡,但通过某些产业的产业集群优势将会产生巨大的竞争力。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服务功能。政府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功能:(1)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政策。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这种政策只能基于对发展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应有的政策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当地产业特点使政策能够真正发挥效果。(2)城市总部经济的协调规划。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相衔接,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利益。各城市之间应避免争夺有限的企业总部资源而相互恶性竞争。虽然在一定范围的竞争是有益的,但有些地区为了吸引大企业入驻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这也造成了城市稀缺资源的浪费和本地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政府应从全局出发,避免区域对总部资源的争夺,实现总部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3)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总部服务体系。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应针对地方特点来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总部服务以吸引企业入驻,如可以在资金、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还可以针对总部高级管理人员的购房、购车、出入境、子女教育等方面提出更加细致完善的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7

一、对微中心的理解与认识

(一)建设微中心根本上是为了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地

“微中心”的概念在《纲要》中被首次提出,其语境正是在“集中疏解”部分。我们认为,建设微中心的指向非常明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为非首都功能疏解寻找分散式的承接地,对集中式疏解承接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为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创造有利条件,这是对微中心的本质要求。因此,理解微中心的内涵必须要牢牢把握“疏解”这一要义。也可以说,微中心就是为了功能疏解才建设的,就是为了消化中心城的存量疏解资源而建设的,就是功能疏解的产物,重在“削减存量”,而不是为了建设微中心而建设微中心,重点不在“发展增量”。所以,那些没有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的“点”(园区、功能区、小城镇等)不能称其为微中心。从这一点理解,微中心与中心城就是承接与疏解的对应关系,微中心不可能脱离于中心城的功能疏解而自发建设。

(二)微中心须具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纲要》对“什么是微中心”并没有过多阐述,只是指出:沿京沪、京广、京九、京承、京张、京秦等方向铁路通道,选择若干中小城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若干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的“微中心”,发挥比较优势,推动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其中“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合一、规模适度、专业化发展”,刻画了微中心的五个显著特征,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

一是在功能定位上,要紧紧围绕中心城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根本指向。微中心可以有其他功能,比如城镇布局的重要节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但最主要的功能是要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同时微中心要具备功能承接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定位明确就是指承接中心城的疏解功能这一定位要明确。

二是在外在形象上,要具有鲜明的特色。特色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要求,对微中心更是如此。特色r明主要体现在微中心承接的具体产业或功能上,比如以承接大型国企、科研院所、大学、会议论坛、体育训练基地等中心城功能和资源,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微中心。

三是在内在功能上,要达到一定的综合服务水平,能够实现职住合一。一方面微中心要有产业或功能主导的特色,另一方面微中心也要具备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环境等公共服务条件,能够吸引人、留住人,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合一,避免形成人口潮汐流动。这也要求微中心与中心城或新城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遵循特大城市圈30公里最佳辐射半径(人口空间聚集特征相对稳定的分界线)的发展规律,要使微中心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四是在建设规模上,要适量适度,服从功能实现的需要。微中心建设要坚持减量化发展的原则,符合控制性、约束性发展的要求,控制开发强度,在建设规模、土地供应、人口容量等方面要有适度控制,不能贪大求全,肆意发展。

五是在发展方向上,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微中心主要承接中心城疏解的某方面功能,因此,要坚持特色化培育、专业化发展,在大都市区中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以专业化形成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微中心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三)本市微中心具有一定特殊性

《纲要》着眼于京津冀范围布局微中心建设,对微中心有共性要求。而本市郊区距离中心城区更近,在疏解-承接关系上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因此,本市微中心应该不同于河北、天津两市的微中心,相比而言具有一定特殊性。

一是在布局方向上,可以突破铁路通道。《纲要》提出沿京沪、京广、京九、京承、京张、京秦等方向铁路通道布局微中心,主要考虑交通便捷,通勤距离短,以时间换空间。由于本市高速公路、国道、轨道交通等路网发达,在同样的通勤时间内可以选择的方向较多。因此,可以突破铁路通道的布局限制,选择沿高速公路、市郊铁路、轨道交通通达的方向布局。

二是在建设层级上,可以突破中小城市。《纲要》提出选择若干中小城市布局微中心,我们理解,这里的中小城市是指县城以上,主要考虑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具体到本市来讲,结合中心城-新城-镇乡的城镇体系结构,微中心可以定位在小城镇及以上,且应以小城镇为主。主要考虑本市小城镇经过近些年发展建设,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符合承担疏解功能条件的小城镇不在少数,通过微中心建设既可以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还可以带动本地城镇化加快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用更加显著。

二、本市微中心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微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纲要》对微中心建设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但在具体推进工作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微中心的选择落地问题。微中心是要规划建设的,《纲要》给出了微中心的布局方向,但具体建在哪儿,落在哪个小城镇,首先有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具体而言,需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地理区位、交通条件、现有发展基础、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各种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选择标准是小城镇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

二是微中心的规划数量问题。本市微中心要建几个?建设时序怎么安排?这也是微中心建设要回答的问题。微中心建多少取决于中心城的疏解资源有多少,要以疏解定承接,并综合考虑京津冀范围内的承接布局,三地之间要在明确承接分工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适当比例。在微中心的建设时序上,要与疏解工作的推进力度以及时序安排相匹配,疏解与承接要同步考虑。同时,要避免各区搞平均主义,为建设微中心而建设微中心,在数量安排上要量力而行,成熟一批推进一批,先试点示范再逐步推进。

三是微中心的建设模式问题。微中心不同于重点镇,不同于特色镇,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微中心建设要重点关注模式创新。要注重规划先行,创新“三规合一”以及“多规合一”的政策机制,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要注重挖潜土地资源,借鉴国内外城市更新的经验,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减量腾退。注重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注重城市管理端口前移,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升微中心管理水平。

四是微中心与特色小城镇关系问题。当前,特色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从国家层面大力推进,并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及社会企业的高度关注,掀起一股特色小城镇建设热潮。微中心与特色小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点是都在小城镇建设,都注重突出特色功能,最主要的区别是微中心必须要对接中心城功能疏解,而特色小城镇可以结合中心城功能疏解,也可以不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因此,特色小城镇的内涵要比微中心的内涵更大些,适合建设微中心的小城镇范围更小一些。

三、本市微中心建设布局建议

(一)布局选择微中心的必要条件

一是交通条件较好。位于交通干道沿线,或者重要交通网络节点上。随着京津冀的交通布局由放射状向网格状发展,微中心选择在重要的交通网络节点上,可以方便与中心城、周边区域的联系,避免大都市中心单向流动的通勤模式。在微中心与中心城区的通勤时间上,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二是发展条件较好。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领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产城融合、职住匹配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特色的优势产业,能够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疏解,有一定建设空间,有较好的规划和土地条件,能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小城建设。

三是具有地缘优势。首先,是区域性的小中心,或者有潜力成为周边乡镇的中心,能够发挥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和服务作用。其次,要与中心城、新城保持一定空间距离,尽量避免城区的“虹吸”效应。第三,邻近津冀两地,有利于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四是具有政策优势。能够集成现有政策支持的区域,有利于推进微中心加快建设。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周边区域、北京新机场非拆迁区域、延庆冬奥会与世园会周边、二道绿隔地区“五区六镇”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试点地区等。部级改革试点区域也可以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如通州区、房山区、大兴区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大兴区的国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房山区和平谷区的国家中小城市改革试点等。

(二)微中心布局建议

目前,全市共有182个镇乡,其中74个已全部或部分纳入中心城或新城规划范围,108个为相对独立发展的小城镇,包括42个重点镇、66个一般镇。本文依据上述4个条件在108个小城镇中进行初步筛选:

1.交通条件较好的。位于铁路、城铁、高速公路、国道沿线,且有站点或出入口的小城镇。具体包括京昆高速(京广线方向)沿线的韩村河镇、长沟镇,新机场、大广高速(京九线方向)、京台高速(京沪铁路)沿线的榆垡镇、庞各庄镇、安定镇、魏善庄镇,京沪高铁二线规划站点的永乐店镇、于家务回族乡,京张城际规划站点的八达岭镇、康庄镇等。

2.发展条件好的。综合考虑公共财政收入、公共服务设施、城镇规划区面积等体现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因素,可以重点考虑台湖镇、西集镇、县镇、永乐店镇、庞各庄镇、魏善庄镇、北七家镇、窦店镇、马坊镇、古北口镇。

3.具有地缘优势的。如康庄镇,有冬奥会、世园会重大项目带动,还邻近河北,有利于促进协同发展。如雁栖镇,是周边乡镇的就业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中心,距离怀柔和密云新城有一定距离,可以保持一定独立性,现已具备一定独特功能。

4.具有政策优势的。如城市副中心周边区域的台湖镇,大兴新机场非拆迁区域的礼贤镇、榆垡镇、安定镇、魏善庄镇、庞各庄镇,延庆冬奥会、世园会周边的八达岭镇、康庄镇、大榆树镇、张山营镇,二道绿隔地区“五区六镇”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试点地区的长辛店镇、青云店镇、高丽营镇等。以及小汤山、榆垡、后沙峪、县等14个部级重点镇,小汤山、长沟、古北口等3个已纳入国家创建培育名单的特色小城镇。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8

关键词:小城镇;空间区划;空间管制;总体规划;方法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spacecontroltargetandspaceuseandcontrolreferencetorelatedtheory,inbuildinglanduseandspacecontrolplanningoperationplatformshouldfacethe,themethodtoimprovetheoverallurbanplanningtoprovidescientificreferenceideas.

Keywords:smalltowns;Spacedivision;Spacecontrol;overallplanning;method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空间管制目标

通过明确区域城乡空间开发管制范围,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措施,为各类开发建设行为规定必须遵守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

空间管制是为了协调城乡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等方面制定的强制性内容,通过划定非城镇建设用地,避免城镇建设用地在空间的盲目扩张,从而达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自然生态和城市生态相交融的富有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2空间管制运用领域

2.1土地利用

根据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管理目标,将区域土地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区域,并制定各区域的土地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途管制,目的在于确定土地使用的限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区。

2.2区域规划

基于空间利用而建立的一种以管制区划为主的实施机制,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综合考虑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的要求,划定不同方向的类型区,并制定其开发标准和引导措施,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3城市总体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是对城市所在区域用地进行全面的资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划分,从而对划分区域提出其管制要求。从城市整体出发,协调城市合理发展,避免城市过度增长带来的影响。

3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的定位与原则

3.1定位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相对于城市来说在规模上和性质上都有其特殊性。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实行的空间管制可以理解为是对城镇空间开发行为的指导,对比其他运用领域,城镇尺度的空间管制就更加细致,所指导的开发行为也更加具体详细。

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不仅考虑城镇土地用途,同时还包括对城镇未来发展方向、土地利用开发强度、镇域资源开发保护等内容,目的是在整体上协调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环境、村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平衡。对用地开发建设实施必要的控制引导,实现对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寻求合适的城镇发展模式。

3.2空间管制原则

3.2.1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进行综合控制和引导。对于跨行政界限的重大建设项目,组织不同区域的单位进行协调。在行政协调时,贯彻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产业布局的差异性和土地开发的适宜性,进行空间管制区域划分。共同保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合作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生态防护林以及跨区域的整治工程;共同推进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开发和保护区域内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水土资源,协调城镇边缘区的空间布局。

3.2.3市场调节与政府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要避免对空间开发中过多的强制性行政干预。在注重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区域各利益主体的管治和协调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市场规则的实施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清除市场规则实施的障碍;通过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配置,促进重点空间的优先成长,提升重点产业的发展水平;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公共投资,在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4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的方法与内容

4.1方法框架

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的关键点是对整个城镇区域内的用地建设开发进行管理和控制。而对用地进行分区管制是科学管理和控制用地建设行为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城镇空间管制的核心内容便是用地的管制分区。

在此基础上,其研究思路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空间分区的影响因素;第二阶段,划分以城镇用地现状资源为基础的空间属性分区;第三阶段,在空间属性分区的基础上划定具体空间开发分区;第四阶段,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4.2划定空间分区影响因素

城镇土地是城镇社会经济生活的载体,是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综合影响的产物,这些要素对用地的开发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进行空间分区的决定性因素。

对小城镇空间分区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确定城镇用地的影响条件。归纳起来,影响城市用地主要分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文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条件,根据不同的现状也可归纳出其他的影响条件。

其次,确定各类影响条件包含的影响因子,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地势等因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人均GDp、区位交通、劳动生产率等,人文条件包括城镇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风景名胜保护、历史文化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周边控制等因子,生态环境条件则包括城镇区域内湿地林地等生态资源以及重要河网水系等。

4.3空间资源属性分区

分区的范围包括整个规划区范围,即以城镇行政边界为界限的整个范围,依据城镇的土地利用现状、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条件、人文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对镇域空间资源属性叠加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空间资源进行分区。分区的类型不存在确定的模式,主要是根据当地城镇的实际情况,其中典型的小城镇空间分区类型有:

4.3.1城镇建设空间

即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空间范围多以城镇的集聚建设用地范围即镇区建设用地范围为依据。在确定城镇建设空间过程中,要根据整个城镇可供开发的土地总量,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现状,确定合理的城镇建设空间范围;

4.3.2村庄建设空间

村镇布局规划中确定的村庄建设规划用地范围,主要是村庄居民点、其他零星的且独立于村庄内部的建设用地。

4.3.3生态敏感空间

生态敏感空间是指对整个镇域内自然、社会环境具有决定影响作用,需要重点控制保护的大型生态实体和区域。该区域包括镇域内重要的河流水系、生态保护核心区和水源保护地等直接决定整个城镇甚至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高低的区域。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存在问题和建议;项目管理

前言:

走向未来,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国际商务区不仅是开放型经济的主战场,也是新兴的现代新城区,更是城市的现代化商务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深入实施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以打造全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牢固树立“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向全世界”的理念,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与沪杭同城、创新引领、生态立区”四大战略,加快转型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引领区、生态宜居新城区、现代产业集聚地的“三区一地”建设,努力推动开发区、国际商务区向产业集聚型、质量效益型、城市新区型、环境友好型升级转型,着力把开发区、国际商务区打造为省、市重点的开放载体和产业平台,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现代化水平,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置位于嘉兴城市南部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区域内,金桂路以东,长水路以北,长浜路以西,规划路以南。建设规模:总规划用地面积50.73公顷。

2.存在问题和建议

该项目预计资金投入总额46914.89万元,资金是否到位,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进展情况,在资金支付保证上有一定的要求,建议加强资金的筹措,保障有充足的资金。该项目前期资金占用较大,从资金的时间性方面考虑,应尽可能在较短的时期里完成建设工作。建议加强项目管理,按期完成,早日取得实效。

3.项目地形自然条件;地形地貌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和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带,是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十五个城市之一。市境为于东经120°18′至121°16′与北纬30°21′至31°02′之间,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处于沪苏杭“金三角”的中心。

嘉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范围内,区内呈平原景观,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较为破碎,地势较低,平均地面标高约2.0米(黄海高程)。地层为第四系所覆盖,由河、湖、浅海沉积构成。地表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如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杭嘉湖平原的有机组成部分。

3.1气候条件

嘉兴市地处北亚热带南缘东亚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夏季风交替明显,气温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在7月份,平均27.4℃,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6.4℃。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38天左右,多数集中在每年的四月至九月份,雨量占全年的65%以上,其中四、五月份为春夏季风交替,连续低温多雨,不断出现“春雨”,六、七月份为“梅雨”期,夏秋之交时有台风影响,雨水较多。历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瞬间风速≥17米/秒的大风平均每年为5.7天,由于受气候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偏东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3.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嘉兴市位于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属运河水系,河流流速平缓,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夏秋季节的台风暴雨常引起河水骤涨,而冬季水位较低。

区域多年平均水位2.74米,历史上最高洪水位4.38米(1954年),最低水位1.59米(1934年),一年中最低水位出现在1月,平均2.55米,最高位在9月,平均2.99米。区内地下潜水埋深较浅,随地势及季节起伏变化,其中以北部稻田区最高,冬季水位距地表1-1.5米,雨季小于0.5米,一般的建设工程需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3.3地震

嘉兴地区归属上海-杭州稳定亚区i3,该亚区为扬子断裂块区江南褶带、晋宁期基底和加里东基底;地形地貌表现为冲积平原为主,其间夹有丘陵、岛丘地形,基底断裂表现出一定的活动性,迭加断裂角a1=25-35度、a2=65度、a3=60度、a4=10度,地震变能(e)小于1.1×1020尔格,震级(m)小于5.5级,地震设防烈度为Vi度。

3.4基础设施条件

3.4.1交通条件

嘉兴市域通过沪杭、乍嘉苏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申嘉湖(杭)、杭浦等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相连,距上海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和萧山国际机场车程均在1小时左右,大运河穿城而过,沪杭复线铁路贯穿境内,市区与各县(市)均有两条城市道路相连,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市际市域交通十分便捷。项目用地位于嘉兴市政府区域,是嘉兴行政、经济的核心区域,因此交通条件和商业条件非常好。

3.4.2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

该项目处在嘉兴城市中心区域,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本项目实施可以依托该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满足给排水、供电、通信等的需要。

3.4.3经济、社会环境条件

嘉兴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水平列浙江省第三位,仅次于杭州和宁波,市和所辖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全部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市)称号

(1)经济条件

2010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两新工程年”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调结构稳增长、抓统筹推转型、优环境强基础、重民生促和谐”的总体要求,努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较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预期目标,从而为“十二五”规划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结果: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7%,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仍高出去年同期4.4个百分点。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12亿元,增长15.4%,其中工业增加值1191.02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827.58亿元,增长12.5%。

(2)社会环境条件

2010年,嘉兴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谐发展六大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旅游大市,推进富民强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发展的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4.项目管理

4.1实行工程监理制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该项目必须实行工程监理制,由相应资格的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负责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实施监理,监理工程师应依据监理合同及有关规定,维护业主利益,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投资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

4.2实行项目招投标制

该项目采用代建制,应按照《招投标法》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承包商,并与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明确业主与承包商的责任和权利,并严格执行工程承包合同条款,强化项目管理。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篇10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滨海地区、规划、发展

一、基于园区发展基础的思考

1、区域位置

金渤海岸位于大连北部沿海地区,是大连城市“北进”的咽喉要道,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上唯一的现代服务业园区。其距离建设中的金州湾国际新机场的最近距离约5公里,将成为未来东北亚国际门户枢纽空港的服务基地和面向东北亚地区的重要门户。现阶段园区仍然处于城市核心聚集区的边缘地带,虽然金州湾国际新机场已开展建设,但是其辐射及拉动作用尚不明显,园区尚需挖掘园区潜力资源,招商引资、扩大宣传。

2.景观环境

园区自然风光秀丽,区域内海岸曲折绵长,地势起伏有序,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大小海湾相连,湾内风平浪缓,水质清澈,拥有“八岛十湾”的美称。金渤海岸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区域优势为旅游业开发提供了理想之地,堪称中国北方的黄金海岸。

现阶段园区部分山体遭到开山采石工程破坏,影响园区的景观环境。要树立“生态保护”的理念,发挥“八岛十湾、青山碧水”的优势资源,认清环境资源是园区发展的根本,即便开发与建设也要在环境保护的基础进行开展。

3.交通条件

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未来城市人口向海转移、城市功能向海发展的前提条件。现阶段园区交通条件有待加强:

园区对外交通尚不便捷。园区对接大连市区及金州区仅有一处连接口―滨海公路(沈大桥洞)连接口,交通形式单一、形象差。园区近期发展主要面向大连主城乃至东三省区域,交通的瓶颈已制约了园区的发展,在对外交通联系上需要尽快加强。

内部交通条件亟待改善。现阶段园区内部主要交通有滨海公路、刘大线、七葫线、十七线、大金线等。除滨海公路全线道路质量较高外,其他道路多为村镇级道路,通行能力有限。需要尽快加强园区内部道路交通体系,改善内部交通条件。

4.发展情况

园区是未来的金州新区乃是大连市的风水宝地,开发热情很高。就现阶段来看,提出以下建议:

园区土地资源有限,要防止企业、开发单位大规模圈地占地。与开发单位签订相关协议,防止“只占地不建设”或者“滞后建设”的情况。

需设立门槛,筛选投资、开发单位,与园区发展主体功能相违背或不符合的项目禁止入驻园区。

园区是城市近郊地区,各项配套相对落后。要水、电、热、暖等市政工程,文、体、医、教等公共设施与开发项目捆绑开发,防止“空壳楼”“死项目”带来的相关弊病。

二、关于园区长远发展的思路

立足大连,依托辽宁沿海经济带,充分发挥紧邻空港的区位优势,发展面向东北亚的临空总部经济;合理利用“八岛十湾”的景观优势,打造著名的滨海旅游休闲胜地。将金渤海岸建设成为引领新区、服务大连、面向辽宁沿海经济带、辐射东北亚的高端化、特色化、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区。

1.坚持高定位、国际化发展思路

园区是未来大连城市的门户,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新星。在设施建设、政策制定、文化发展、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要突破原金州区的发展框架,引入国际上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坚持走国际化发展的思路。

2.坚持两条腿走路,“宜居”“宜业”并重发展

现阶段园区开发主要以天籁湾、世贸等房地产为主,参照国际成功案例,新区发展不仅要“宜居”更要“宜业”。

园区发展要坚持宜居宜业两条腿走路,提供滨海高品质住房的同时也要注重服务业、商贸类、办公类等就业项目的引入。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实现“小区域、大城市”的宜居宜业典范新区。

3.坚持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开发与保护一直是城市发展的矛盾体,园区的发展要坚持开发建设要在不破坏园区生态、景观、环境基础上进行。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生态本底,贯彻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山林、水系绿化和岸线景观系统,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

4.树立品牌观念

树立品牌观念,打造“金渤海岸”品牌。包括滨海高档社区品牌、生态环境品牌、宜居宜业品牌、空港物流品牌。以打造“沿海经济带服务示范区”为长远目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强化品牌意识,追求品牌效应,提高园区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区域性的服务企业品牌和专业服务品牌,增强影响力。

三、近期急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1、逐步改善园区形象,推动园区品牌树立。

开展滨海道路两侧整理,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整理滨海路两侧破烂住宅及违章建设,停止滨海路两侧开山采石,增强道路两侧绿化树木的栽植工作。通过统一的标示系统、广告牌设计、园区标志物等设计以及道路夜间照明及亮化设计,将滨海道路改造成为真正体现园区山水特色的滨海景观大道。

2.解决对外交通瓶颈,完善自身交通系统。

增加园区与大连主城区联系的交通联系口。目前大连主城区来往园区需采用通过滨海路(沈大桥洞)的联系方式,交通联系单一,穿越桥洞口形象差。建议近期研究金州和平路向西延伸,北接金州一号路至滨海路,增加通往园区的第二通道,有效改善两区的联系。远期在沈大高速公路金州下道口处增加西侧匝道,直接通往园区。树立金渤海岸园区下桥口指示标识,彻底改善对外交通的瓶颈制约。

建议增加下桥口关于金渤海岸园区的标识系统,引导交通便捷的通往园区。改善大魏家刘大线的交通条件,启动刘大线至滨海路的西延工程,完善道路两侧景观条件,改善园区与东三省联系的交通联系口。

启动大金线工程,逐步完善自身交通。现阶段园区内成规模道路仅为滨海公路,增加园区第二条内部通道―大金线,启动大金线工程。大金线是串联北海湾、世贸、前石等区域的重要通干道,通过大金线的修建可形成滨海路、刘大线、大金线三条道路内在交通网络,有效完善园区自身的交通系统。

3.逐步完善园区设施,统筹进行公共配套。

园区位于城市近郊区,无法使用周边的医疗、教育等公共配套,自身的自来水、供电、供热等市政工程也需要逐步进行配套。配套问题不解决,无法满足居住、度假、产业等功能的需求,园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制肘。要清醒认识到新区的各项配套将成为制约发展程度的第一要素。金渤海岸下阶段除了改善内外交通条件以外,需要重视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要分步骤、有计划、逐步将园区发展成为综合完善、配套齐全的滨海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