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相关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2:46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能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从更深层面以及改革的实质来看,在改革中仍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造成了限制。文章将对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中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为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在思想理念方面没有形成统一

从深层的角度来看,思想理念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结合是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事业单位改革造成限制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所使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往往与行政单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利益分配方面的思想理念受到的极大的限制,尤其是以职位进行分配的思想理念往往也会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打击,而事业单位尽管与国家政府挂钩,但其仍是企业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仍是实现自身的盈利,而员工积极性的小事则阻碍的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同时,也有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也会对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有所排斥。

(二)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现阶段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及阻碍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原因。事业单位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应当有一套与单位的性质、经营内容等方面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然而,就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所用的仍是与机关和行政单位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而由于早期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使用的是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国家对资源等有着直接支配的权利,且对于社会生产及相关生产活动的组织也能进行直接的控制,但这一统一的管理控制制度显然与经营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对事业单位员工积极性的激发有一定限制。

(三)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缺少相关法律规定的支持也是对改革中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造成阻碍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的法律文献,其中仍缺乏针对事业单位相关人事管理制度实施的条款支持,而已有的法律条文中也没有对事业单位中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的内容和细节权责的尽心明确,这也就导致我国在改革中的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施方面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而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也往往会造成事业单位在其具体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方面不规范,也将造成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丧失其应有的公平性,而大大降低员工的归属感及满意度。

二、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策略

(一)强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理念

要切实推动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就必须保证统一改革的思想理念,并对工作人员尤其是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自身的传统观念进行转变,以强化其意识中的改革理念。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对人事管理制度的理念进行宣传,并通过竞赛等方式强化并转变员工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认知,这一方式能有效消除事业单位员工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抵触情绪,并能对员工在改革中的参与度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要对事业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的理念进行转变,强化其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认识,既要让其在管理工作中正视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又要使其转变在员工任用中的传统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员工的技能和特长为基础来进行岗位的划分,以此来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以调动。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

要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要对传统的与行政和机关单位相类似的人事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并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人事制度管理理念进行转变,进而实现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实现对制度的完善。一方面,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研究探索,明确在领导层员工任用方面的原则与标准,以切实推动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更加科学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全面探索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面的新形式,以从根本上提高单位在认识管理方面的效率,进而从本质上对事业单位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转变。这也能有效对事业单位的平均分配制度实现打破,而根据员工的能力、技能等进行分配,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并切实促进员工技能个性化的发展。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能有效为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这也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能以市场的实际情况为考量,而一次为依据为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构建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进而有效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包括招聘、培训、考核等在内的认识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往更加法制化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应当以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依据,充分考虑自身的战略与文化来有效对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改革。而要注意的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应当要从事业单位的类型等出发,为事业单位提供以单位特征为依据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空间。而对于国家所强制规定了关于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内容,在事业单位中则应当进行统一的法律制度明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下,要是切实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就必须针对其内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也就要求我国的事业单位能针对其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的思想理念不统一和制度及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切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而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也更加重要。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要求日渐增加。但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效果和质量,制约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创新,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完善,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

随着事业单位的逐渐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具有科学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内控是事业单位为了确保相关财务管理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控制手段,以实现管理人员有效地对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掌握、控制,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并最终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能够有效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控制,促进事业单位的资源合理配置,避免资产的流失,降低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本,遏制经济犯罪事故的发生,确保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不够完善。现阶段,诸多事业单位都重视到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但是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仍旧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缺点。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或内部控制部门,内部财务管理主要是由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代行,而且,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仅仅是制定了一些相关规范,并没有起到实际效用。此外,财务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不清的情况也是制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因素。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现阶段,许多事业单位都制定了合理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够强,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内控制度可有可无,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内控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能顺利执行,制约了财务管理水平和内控水平,使得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束之高阁,真正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制约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监管力度不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需要良好的约束力,而这份约束力是由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够,致使内控制度效果不好,作用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外部监督没能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进行严格的要求,也就使得相关财务人员工作随意,积极性差。而且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收支平衡,但由于监管不够,会使得财务管理部门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一些违规现象的发生。

(4)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财务管理内控人员的素质是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效果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控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都存在欠缺,制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控效果。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

(1)创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通过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系,从制度上实现创新。首先,需要优化财务管理与内控的人员配置,设立独立的财务管理和内控部门,由专门管理人员进行内控,转变传统的职能交叉的现象。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审核制度,对事业单位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确保资金收支信息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并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流量进行严格的监控,避免不合理的支出的发生。此外,还需要明确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能,并制定合理的内部制约机制。避免责任不清和权力过剩的情况发生,确保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效果。

(2)强化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首先,需要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实现思想上的创新。针对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内控意识不够强的情况,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合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促使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参与到内控中。此外,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制,增加相关内控决策和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并在责任制的基础上实施合理的奖惩机制,提高员工执行的积极性,充分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实现监督方式的创新。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需要具有良好的外部监督,鉴于现阶段,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外部监督效果不佳的现象,事业单位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实现监督方式的创新。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财务管理内控能力,促使管理人员充分履行责任,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具体措施如下:1)健全内部审计体制,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体制,强化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与人员配置,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2)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地制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制定适宜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审计制度和规范。3)强化审计部门与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体制,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另外还需要国家的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转变原有的监督审计模式,结合信息技术,实现监督方式的创新,提高监督效果。

(4)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首先,需要培养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使得财务人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中,充分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单位资源、有效控制风险因素,实现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在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上,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思考、比较、辨别和分析。并强化管理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促使自身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积极促进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中,需要具有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针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创新,从而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能力的提升,促进事业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获取,推动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俞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探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1):59+37.

[2]张家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创新的建议[J].经济师,2015(05):125-126.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模式

1.前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我国制定了新的会计制度,但它在促进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同时对其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部分企事业单位使用以前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习惯,短时间了一时半会改不过来,但为了不断适应我国新会计制度的同时,需要财务部门不断进行旧模式的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为此,不断进行财务管理模式革新以更好地迎合高难度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各个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当前至关重要工作之一。

2.新会计制度有关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财务方面制定了新的会计制度,将以前财务报告体系的报告期间和分部报告两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编写和上交报告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并且规定相关财务部门的会计要负责编写一年期间的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以更好地保证财务使用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并评价被投资对象前期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同时依据当下具体的经营情况作出今后发展的合理预期,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将不确定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规定分部报告在进行总结的时候要将企事业单位向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根据企事业单位相关的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取得的相关收入、目前拥有的具体资产和相关负债等相关详细信息进行报告总结,以方便集团管理局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各企事业单位有关财务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地规划整个企事业集团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定企事业单位或组织的财务部门(会计)还必须分析本企业或单位未来的经营风险,同时还要分析本企业或单位未来的经营报酬,以更好地实现财务和经济双赢效果。

3.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的现状

3.1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素质不高,综合素质欠缺

作为从事财务管理的事内人士,我们都知道高要求的财务管理报告和档案能够更好地综合反映整个企事业单位或组织的财务现状和经营状况,而要更好地促进企事业单位或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部分企事业单位或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关于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面对有些财务管理工作不知所措,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电子财务管理工作,比如财务报告或财务明细,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必备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不能更好地对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

3.2财务管理的法制观念相对薄弱,归档意识欠缺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无形中就改善了我国依法治档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敏感的财务方面必须进行依法归档,将相关财务报告依法归档,但在我国部分各行各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干部关于财务管理的法制观念仍然比较薄弱,档案意识欠缺,不但容易出现财务报告和明细档案归档不及时,而且归档的材料也不完整,甚至有些企事业单位或组织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不仅不符合我国制定的新的会计制度,而且还容易出现财务报告体系的财务报告或明细档案信息与企事业单位或组织经营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

3.3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缺乏更好地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产业向更高更快的方向发展,各行各业也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运用,电子档案也随之大量出现,但是在我国部分企事业单位中,部分财务管理有关的财务报告和明细档案管理仍然停留在过去那种手抄笔写的时代,进行手工方式相对比较传统的财务档案管理,而且这种财务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核档立卷所用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在工作中进行具体的查档时也十分的耗时,相当的费力,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由于查准率比较低,所以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3.4相关的专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作为从事财务管理的事内人士,我们都知道财务管理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化比较强的工作,不仅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工作相当繁杂,为了确保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有时候需要企事业单位组织其财务部门的全体员工全部参与其中,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准;但是就目前现状调查来看,仍然有很多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并不是特别重视员工有关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从而造成员工这方面的知识相关匮乏和欠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他们的管理意识比较淡薄,缺乏一定的参与激情,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是特别高;除此之外,部分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再招聘会计的时候,为了降低人力支出和费用,招的会计学历相对比较低,专业知识比较匮乏,而且对会计的考核力度欠缺,使会计工作不求上进,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工作思路老套死板,不会灵活变通;尽管实施了新会计制度,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管理者也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但是由于会计和工作人员依然掌握的是以前比较陈旧的财务管理知识,而且相应的实践经验也比较陈旧,相对比较落后,而且企事业单位为了节约企业财务开支,并没有投入额外资金开展相应的专业素质培养和训练之类的企业员工再学习和再教育,所以致使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更好地适用于我国制定的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专业会计工作人员,从而导致部分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一直停留不前。

3.5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控制和管理系统,它就犹如火车头一样,使得企业在科学的控制和管理之下井然有序的进行,同样的,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可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但就我国目前制订了新会计制度的情形下来看,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并没有建立完善而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从而导致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不符合新会计制度的工作失误,给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相对多的安全隐患,更不利于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实现财务的现代化管理,不利于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投资项目的增多和建设规模的扩大,不利于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4.在新会计制度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

4.1确定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模式目标

在新会计制度下,要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就必须确定符合新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模式目标,组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不断进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改革以前比较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引导企事业单位相关的管理者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不断根据新会计制度不断改进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且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断将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纳入到整个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发展战略规划当中,为了使得企事业单位所有工作人员更好地掌握并了解有关财务管理的知识,领导者和管理者可以组织需要的为期两天或三天的短期培训以更好地给员工普及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前景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且通过为期两天或三天的短期培使企业工作人员更好地学习新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会计,必须不断更新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并了解新会计制度相关的规定,提高会计工作专业性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化管理,不断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管理。

4.2努力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每个行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提高本行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拥有技能雄厚的工作人员,当然每个行业的财务部门也属于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行业经营状况和经营前景,所以在新会计制度下,要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就必须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培训水平,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业务,以防止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严重的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3努力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

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教育,使他们具备优秀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政治素质;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制培训,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的档案管理的法制法规,加强他们高度的法制意识,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意识,使他们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

4.4实现财务管理的数字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计算机是现代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方便。所以,在新会计制度下,要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的考核,使具备计算机相应的技术知识,学习相应的软件开发和设备维护技术,熟知现代的通讯技术知识,掌握现代的网络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现代化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现代应变能力。在新会计制度下,要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就必须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可以快速处理信息的功能,建立电子文档,集中录入原有数据和交易内容,为了方便查找,要建立电子档案目录,进行档案影的扫描,并且按先后顺序进行安排;建立相应的计算机检索体系,从而更好地提供现场便捷的查询服务,以更好地实现财务预算、财务核实、财务明细和财务报告的电子化、数据化,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一体化。

4.5不断强化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企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其管理制度,尤其是与财务有关的相关制度,更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为此,在新会计制度下,要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企事业单位或组织就必须不断强化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使其管理制度更好地符合新会计制度相关的内容,如果由于新会计制度不符合的企事业单位应当重新修订,以更好地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适应于企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为了更好地确保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加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也为了确保财务信息的公开性,企事业单位相关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将其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详细的融入到新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当中来,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其他发展比较先进的企业有关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同时规定其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要密切监测本企业的资金具体流向和主要开支,以更好地确保本企业财务处的资金是在企业财务流动规定的范围内流通,并且同时还符合新会计制度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从而更好地减少其本企业不必要的开支,更好地提高其本企业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在新会计制度下不断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实行档案管理制,进而更好地提高其财务档案的利用价值;有利于更好的加强财务管理的服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利于促进我国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一体化,在现达的计算机时代实现信息化和管理的系统化,有利于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更好地财务管理归档基础和借鉴,从而更好地促进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国育.高校项目绩效预算应用环境探析[J].会计师.2011(09).

[2]李蕴慧.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9).

[3]王珺.浅议美、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特点及启示[J].企业导报.2011(13).

[4]傅艳.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

[5]张平,陈迎梅.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J].金山企业管理.2008(03).

[6]曲秀丽.浅议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的新观念[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分析;具体对策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各个领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稳定的发展,就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各个企事业单位应该考虑的重点,而且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也会影响企业的稳定运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人事档案的管理中,这样就可以减少人事档案的工作量,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因此一定要重视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还存在的问题

1.1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度不完善

在大多数的单位中,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负责的,尽管有些单位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从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上来看却并不明确,并没有针对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定相关的制度,或许者制定的制度并不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的管理人员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就会变得随意,在没有制度的规范下,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会变得比较混乱。而且有很多的单位也没有向着具体化、实际化的方向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制定,有些职能部门在人事档案的收集上也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这样也就导致了原本应该被纳入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中的资料和信息度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存,这样在人事档案进行变动的时候,就会出现工作移交不清楚或者是档案资料丢失的现象。初次之外,档案目录的标准不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管理部门就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理解来进行人事档案的录入工作,但是各个部门在管理的方法上并没有统一,也就导致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查找的过程中,是极为困难的。

1.2制度的落实不到位

我国各个企事业单位在不断的改革,在新的时期,各个单位都必须要具备完善的机构,而且各个单位在落实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对考核目标和规章制度进行完善,这是新时期对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这些制度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各项信息化设置都已经达到了相关的标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也没有充分的发挥着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作用。各个部门也没有在沟通上达到一致,在处理基本的业务的时候,还要处理一些公共服务,也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1.3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低

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人事管理的形势下,也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这样也就给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安全性问题,从档案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也无法得到信息化人员的基本要求,无法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信息的管理就会亮比较混乱,有些从业人员就会出现故意行为和操作失误的现象,而且档案管理的真实性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风险性也极大。

2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2.1提高管理队伍信息化的意识与制度建设

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从根本上提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作为企事业单位一定要强化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加大信息化的宣传力度,还要提升员工对于档案信息化的意识,还要积极的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从制度上来看,要想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要完善,这也是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法律有着约束性的作用,可以保证员工和企业的根本权益不受损害。但是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升了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为企业必须要不断提升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储备工作。

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来,很多企事业单位开始走上信息化人事档案的建设进程中,为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就是要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一方面,要强化档案库房的档案保存环境,为电子档案的保存与信息化的设备提供环境基础。针对新建的档案库房制定新的标准,加大其信息化的设备建设,针对已有的建房应着重其改造。对纸质档案的库房管理应保证温度和湿度以及防尘因素,为人事档案的保存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信息化的档案,应加强对信息化设备运营要求的环境建设,对网络中心机房、服务器、电子档案库房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包括一些基本的防静电设施、防磁等基本设施,更要完善防信息泄露以及保密技术等。而对已建成的库房和已有的纸质档案,一定要分区进行保存,做好功能型结构的改造,并逐步完善相应设施。其次,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网络环境是非常关键的条件,很多企事业单位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网络布线凌乱、设备共享度低、安全隐患多等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科学措施进行改善。

2.3对单一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至今,由单一的档案管理方式发展为多类型的综合档案。随着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每天极速增加的人事档案数量。事实上,人事档案管理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实现人事档案现代化的方向。所以,在实际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运用起来,切实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来指导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同时,通过建立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和责任机制、以及信息化建设机制,从多个方面共同规范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促进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投入,并加快现代化管理进程的发展,以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实际作用。

3结论

总的来说,对于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充分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相关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与相关制度规范信息化人事档案建设,加强信息化人事档案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庆华.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

2014,23:79.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新常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10.299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我国事业单位受到政府指令计划调节,财政拨款为其主要经费来源,它承担着推动国家基础性工程和人民生活的保障工作。因此,财务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综合管理工作。但就目前情况看,财务管理相应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实际性问题的存在,从某些方面也抑制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所以说健全、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体系是目前的工作重点。

1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1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有赖于事业单位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转和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它们需要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来实现。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预算机制还不是很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甚至部分单位根本没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没有将预算与实际财务规划有效地结合,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2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效果的优与劣。而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必然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就目前情况看,财务人员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计账、报销;对财务核算、监管、控制不到位,对涉及财务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条文认识不足,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日常财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1.3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分离,内部控制责任不清晰,使得工作人员都会去做有利的事,没有利的事大家都不去管,使得问题无法解决,同时又造成资源浪费。

内部控制是通过控制事业单位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来有效地保证财务管理质量。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内部缺乏控制理念。由于部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层领导权力过于集中,这就造成了个人理念左右了单位财务的健康、正常发展,从而导致财务账簿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不强;第二,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目前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行业素质不高,缺乏职业道德,对财务信息的审查不深入,审计应有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怼

1.4资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已经与市场经济基本相融合,但是由于体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部分事业单位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资本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不完善;第二,部分国有资本没有完全市场化,仍需依靠政府管理。政府既作为市场的监督者,又作为管理者,这就容易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扰乱了市场秩序。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合理调配财务人员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合理调配每一位工作人员,积极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位财务人员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建立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来指导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工作应岗位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出纳人员、核算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设立专门人员负责,不能一人兼多职,并且财务工作人员也应该相互监督。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管理,可以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使财务人员充分了解各个岗位相关的责任与义务。为了让财务人员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单位应该加强学习培训和业务相关的财务制度、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从而使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财务账目真实有效,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

2.2预算管理执行到位,提升经费使用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拟定预算、预算执行与监督、评估预算执行情况。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它也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所在。

2.3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流程。首先,内部控制制度应具有前瞻性,由于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对滞后性,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很不匹配。对此,可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仅要结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还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员、支出等不确定的因素;第二,在新的内控制度实施前进行试点运行应选择现金流量大、业务多、收支复杂、资金周转率较大的部门。要不断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坚决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

2.4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体制

首先,实施监管的前提是分清国有资产的定位。对于竞争类的事业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向全社会开放资本准入门槛,不设股权比例,使其效益达到最大化;针对事业单位而言,要使单位财务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除了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完善的监管体制外,还要有固定的、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和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才能使财务账簿真实有效,才能使财务档案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体制,分清财务监管机构的职责。加强风险管理、考核分配、发展规划、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构建科学有效、全方位的财务管控体系。

3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的财务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民主公正的单位领导、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是保证财务制度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是保证单位财务账簿正确、有效的前提条件,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还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喜峰.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其相应对策[J].新经济,2013(23).

[2]毕林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8).

[3]范添琪.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初探[J].商,2015(35).

[4]徐慧莹.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探讨[J].中国经贸,2015(15).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6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账务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强化内部控制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的效率。

【关键词】

事业单位;内容控制;财务管理

1引言

事业单位为了尽可能的规避风险、确保各项经济业务能够有序展开、保障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应用、最大化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的根本目标以及尽可能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就是事业单位实施的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当中还包括财务风险的管理,本文主要论述的事务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有效的识别、度量并准确的分析出现的各种风险,并要求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适当的预防和合理的控制,在对风险管理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上确保预期绩效管理能够有序展开。

2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以及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下述几种情况:会计人员在进行配备的时候不够科学合理、在进行会计操作的时候也不够规范、会计帐簿的登记杂乱、填写会计凭证没有充足的依据、编制财务报告时出现违法现象、会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清晰明了以及相关的机构设置不完善等。会计基础工作无法有序开展会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的单位财务管理措施内容太过单一,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对预算的编制以及管理工作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及时的采取新技术去识别并解决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为领导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

2.2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

在制定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时不够完善,很多时候会出现人员紧张的问题,导致个人的工作繁复杂多,各个岗位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有效的实施,在处理业务的时候不能按照程序进行,一些事业单位甚至采取专权制度,没有设置第三方进行严密的监督,财务公开栏的设定也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有效的作用;还有一些领导会指使下属会计人员对账本进行造假,会计人员如果不从会受到领导的威胁报复等,这些问题都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引起的。

2.3事业单位在对资金进行控制的时候存在缺陷

一些单位在进行财务开支的过程中都采取“一支笔”审批方式,领导签字以后就要实行,都不需要财务人员的审核,而一些领导对于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认识,很容易出现各方面财务开支不合理的现象;一些单位虽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实行的是政府采购,不过由于没有合理的操作规范,很容易在单位之间出现攀比的现象,车辆的购买等很多时候会出现盲目性,导致资产的大量闲置;还有一些单位甚至没有根据财务制度的规定,导致很多费用都超出了原定标准,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损害了单位在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3事业单位为了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采取的有效对策

3.1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内部控制意识。通过提高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带头作用,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有效的提高单位中各个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内部控制思想意识水平,激发单位人员参与内部控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进一步建设并完善会计队伍

会计人员在从事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效的行使各项服务,还应该承担起监管这一责任,这就要求从整体上建设并完善整个会计队伍,通过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工作人员,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定期展开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尽可能的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尤其要展开关于监督方面的讲解和培训,在会计工作人员中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3.3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的相关制度

在现阶段的条件下,事业单位应该尽快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该套制度中要明确资金的管理和审批过程、规定各个财务人员应该行使的职权以及承担的责任等各方面内容。

(1)首先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流程,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加强内部的控制力度。

(2)其次要制定展开内部控制工作时的相关标准。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以及主要的工作内容,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凭证检查、票据以及现金管理、会计核算、奖惩方面等编制有相关控制制度,并制定合理的控制标准。

(3)针对货币资金以及相关的票据证明等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要求在进行现金的保管、银行的印章等工作时都应该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避免出现共同管理的局面,导致责任划分不明确。

(4)做好事业单位资产的清算工作。在开展资产清算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家底情况,这是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事业单位的资产清算主要是指计算现有资产、统计设备的报废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对单位的资产进行适当的优化配置,让单位资产能够更加合理的进行流动。

(5)展开民主监督。为了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还应该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通过公开栏的形式向公众公开事业单位内部所采取的财务管理办法以及财务收支情况等,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中来。

3.4加大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监控力度,提高资金有效利用率

单位的资金的乱摊现象严重,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力度。对于需要报销的各项费用,必须提供相关证明;对于单位的各项支出;合理的分配各项资金的运用,有效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3.5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及对外投资的的有效管理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定期清查和不定期重点抽查来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监管,财务与资产管理相配合,运用新的资产管理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动态管理,达到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在对外投资方面,应做到严格按照审批程序,走正常渠道,通过对外投投资为单位增加收益。

4结语

总之,只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每个财会人员都能按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执行国家、部门有关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的法律法规,就一定能够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给单位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余维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0,(03).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7

1.1人事档案收集工作力度过弱

与档案收集相关工作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各个人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的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档案的收集工作不关心,对于规定的收集日期不重视,只能做到被动的接收档案。对于所接收的档案中所拥有的相关资料是否全面不在意,往往会造成在需要用到档案相关材料时干着急。并且对于档案中所拥有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考证不够严谨,人事档案的作用就是客观真实的记载本人的工作历程及个人发展情况,其真实性和唯一性是不容置疑的。

1.2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落后

在科技进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的21世纪,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某些事业单位的员工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已经实行信息化,已经将人员信息、档案资料在计算机上录入过的前提下,还是使用落后的手工操作执行资料的抽调,档案的阅读等,没有使档案管理员同等地适应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信息化,既不利于档案的长期有效保管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较大影响。

2、解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相关策略

2.1改善工作环境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并没有使用专职的档案人员,而是由其他职位的干部进行兼职管理,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过于随意。对于人事档案的整理、核对和鉴别工作总是要出事之后才想起来要做,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使领导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获取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增加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资金量,补充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的办公条件及基础设施,例如对于档案的保存要建立专门的档案保存库并严格按照要求使用防火防潮材料进行建造,注意档案物品的安全,设立独立的库房、档案阅读室及工作人员办公室,改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办公条件,以此激励各位工作人员更加用心的完成对档案的日常核对跟维护工作。

2.2健全工作制度

事业单位人事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宣讲《档案法》的相关规定,让档案管理人员知法守法,使档案管理工作也能实现依法管理,发展出一套程序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另外档案工作与其他部门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与其他部门相结合,在人事部门的领导下共同完成人事档案的相关管理工作是改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现状的有效方法。并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琐碎的工作,想要保障工作过程中不出错,就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对相关流程进行规范。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公司人事管理部门以及当前社会对于档案的需求,完善各项制度,使管理制度在制定得出后更具可行性并且能够为人事档案相关工作人员所接纳。

2.3提高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遵循此工作的业务性、保密性、和政策性。在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及各项工作的深入展开,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个人品质问题,档案管理工作性质特殊,需要相关人员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兢兢业业、保守秘密、踏实进取。而且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做到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人事部的主管部门也应当极强对从业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使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步。

2.4建设发展信息化

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实行信息化管理对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完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服务于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储存库,合理利用库存信息,发挥这些信息的最大作用,就需要我们能够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及创新的管理模式,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时效性。想要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实现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让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各司其职,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

3、结束语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8

——变事后治理为制度治理和全程治理

人事档案质量审核工作及人事档案清理工作的做法,均属于事后治理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其效果是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积累的数量和整理质量,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事档案管理的整体制度水平,即建立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人事档案数量和质量的制度规范,防止日后再一次的清理、审核。所以转变人事档案管理的“治理”思想,变事后治理为制度治理和全程治理,才能保证人事档案的齐全完整和质量优化。

第一,整体设计规则。保证制度建设的体系性和有机关联性,避免制度建设的零散性和矛盾性。

第二,整体推进规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一旦确立之后,就应当采取整体推进的方式予以落实和实施。不能搞所谓“成熟一个,推出一个,落实一个”的亦步亦趋式的制度执行,因为这样会造成执行者的困惑。由于新制度和旧制度(未改变的传统制度)在内容规定上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和对立,在旧的(原有的)制度未被废止之前,新的制度很难达到预期制度治理的目标。所以,坚持整体推进规则,为保证人事档案改革工作的正常进行,是必须要予以遵守的一项基本行为和思想规则。

第三,长期实践规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理论思想成果。在人事档案治理思想中,我们也应始终坚持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能认为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体系一旦建构完成,就不能加以改变了,而应当根据人事档案信息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和特点,以及国家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不和谐”因素和规定事项,保证人事档案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信息资源的实现。

第四,有效落实规则。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治理的思想观念、制度体系、保证措施的落实,是衡量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没有落实,好的观念和思想及合理化建议只是停留在“学术思想交流”层面,而在国家的人事档案管理政策、立法和制度层面却毫无反映,那么再好的“治理”思想和制度构想都只能成为泡影和空中楼阁,无异于“画饼充饥”。

第五,系统更新规则。对制度内容的调整或改革,不可只针对其中的某一项制度搞“小型手术治疗”,而应该充分注意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整体性和内容的相互关联性,对制度的“诊断”和“治疗”均应全盘考虑,作到整体更新,以达到联动高效的制度建设目标。

二、“规制”思想

——变管制、控制为规制

通常意义上的“规制”是指依据一定规则对特定社会背景下组织的人事档案管理活动进行限制。其内容包括:规制的依据,即国家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规制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须有比较充分的依据;规制的主体,即由什么组织和部门来制定和监督“规则”的执行;规制的范围,即规制所涉及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领域和范围;规制的对象,即规制作用的组织、团体和人员;规制的特性,即规制实质上是一种限制。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有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政策,激励社会组织为其从业人员建立完善的人事文件材料和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保存、鉴选和利用制度,并通过提供有关的制度范本,引导各社会组织自觉地维护人事档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如知情权、修改建议权、无偿的信息获取权等)。国家应根据现代社会人才流动的特点,从直接控制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扮演一个游戏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激励机制和规范机制。这种变革思想,不仅可以使国家,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有效地减少管理成本和大量的事务性劳动消耗,而且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社会组织的资源,达到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实践表明,政府部门如果什么都直接去管,反而会出现许多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的漏洞,“挂一漏万”,而采用规制思想,则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管理更加井然有序。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思想是直接管制性的,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思想则应当是更多地采用“规制”思想,间接地实现管理目标。从目前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看,一种主流意见就是对“体制内人员”的人事档案采用直接“管制”的方式,严格地加以控制;而对“体制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则采用“引导”方式来进行管理。这种思路看起来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人事档案改革思路,但是并没有真正起到良好的现实作用,其有效性依然值得怀疑。因为,这种所谓的改革思路依然是以承认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基本合理为前提,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转型变革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暴露出来的实质性问题。正如近年来中组部组织开展的人事档案审核工作,虽然是想对“体制内”的国家公务员的“干部档案”管理规范化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却使得整个社会中的许多单位和部门“闻风而动”,大规模地开展人事档案材料的“补充和完善”工作。尽管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事后补充的材料”并不是伴随着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然形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性,也给许多单位和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额外的工作负担,甚至出现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形。因此,转变管理理念,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事,是每一位关注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人士都应首先确立的基本指导思想。

人事档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控制”工具和手段,而应该是组织合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积极作用、增强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价值的工具和手段。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尊重人才,客观地反映和记录有关人员的德、才、能、绩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新时代人事档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基于此,我们认为当今中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首先应该消除的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为每一位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活动的“社会人”都留下比较客观的历史记录,而不应该使“人事档案”成为某些特殊人群的“专有物”。无原则地放开所谓“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思想,无助于国家掌握社会人才分布和使用状况,以及人员能力、社会诚信等状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我们制订有关人事档案管理政策和人事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指导思想,符合人员合理流动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三、“公开透明”思想

——赋予人事档案相对人以合法的知情权

人事档案的内容是否向相对人公开,是反映一个国家公民人权状况的重要尺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的人事档案和户籍档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对国民进行有效地区性控制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基础上的。通过“户籍档案”把人控制在一个地域范围内,通过“人事档案”把人控制在一个“单位”内,从而实现对人的严格控制。这种政策和做法在封建时代和社会发展初期对有效管理社会居民,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利用社会人力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城乡之间、单位或部门之间流动,寻求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与此同时,一些现代企业和单位为了谋求更强的生存和竞争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采取各种措施招揽人才。正是在这种人与组织的交互需求的驱动下,社会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开始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户籍”和“人事”管理的藩篱,从一个地区到了另一个地区,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从一个单位来到另一个单位,从一个部门来到了另一个部门。然而,我们不难看到,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已经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城市绿卡”制度的实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政策的变革等都张显了党和政府适应时展需要和努力改革的决心。然则对于“人事”管理制度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却依然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一方面理论界、法学界、新闻界等社会层面的呼声很高,理论研究也提供了许多改革现状的思路,可是在实践层面却未见有什么根本性的变革措施出台。就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人事档案知情权问题来说,我们的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和社会劳动与保障部门都依然故我地明文规定“禁止本人查阅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档案”或“本人不得查阅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档案”。这类规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呢?也许只是按照“战争年代”或“以政治为纲时代”的封闭性管理要求所确定的“惯性”做法和规定,“顺水推舟”地沿袭下来罢了!

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法律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组织人事部门变革我国传统的、僵化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法律依据。还权于民,把本应属于公民的人事档案知情权还给每一个人事档案相对人,并不是组织和人事档案部门及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对人事档案相对人的施舍和怜悯,而是历史性地重新确认了人事档案相对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民利——对记录自己德、才、能、绩等各方面数据和信息的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知情是人事档案相对人对有关组织和单位错误记录和不合理、不合法的“组织结论”进行申述的前提。新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必须明确规定相对人的这种基本民利。就实践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来说,多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根源就是对自己人事档案内容的不知情,不知道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对自己做出过什么样的“结论”。例如,一位到某所大学进行深造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后来才知道自己的人事档案中有一条这样的记录:“该同志由于经济方面的问题从本单位辞职”。这种不明确的组织揭露被许多用人单位误认为是:该同志由于在经济上存在贪污、渎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才被迫离职求学的。类似的问题还存在很多,有的组织为了限制人员的合理流动就在人事档案中“塞入”了一些不客观的“组织结论”,致使一些相对人长期无法找到工作,甚至造成终生的消极影响。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实施人事档案管理透明体制的必要性。

四、“多元管理”思想

——将人事档案的建档权和管理权赋予用人单位,彻底改变“档随人走”的一元化管理思想

作为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一项典型制度就是“档随人走”,相对人在组织之间的工作调动发生时,其人事档案也要转到相应的组织或单位的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部门集中管理。“档随人走”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一套完整的反映相对人以往历史经历的记录材料,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该制度规定却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人事档案成为一些单位限制人才合理流动的工具。在一些用人单位看来,你不是人才吗,你不是想流动吗,我偏不允许你流动,不给你调档,看你怎么办?急需人才的单位由于档案相对人的人事档案不能正常转出,也不能正常接收聘用。虽然有些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单位,“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有关急需人才“重新建档”,但却都苦于没有政策依据,只能当作权宜之计。

第二,人事档案被一些“弃档”者视为“鸡肋”,成了事实上的“无头档案”。由于目前社会用人、用工制度的变革,一些用人单位也不需要人才原单位提供什么人事档案,只要你人来工作就行了,所以,这些人员的人事档案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头档案”——找不到档案相对人下落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功能和作用丧失殆尽!管理这些人事档案就成了社会的一种负担,没有什么管理效益可言。

第三,由于一些人员在办理出国手续、医疗与社会保险、子女就学等事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人事档案还有用,所以到有关单位或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及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去寻找相关的政策所要求提供的“人事档案证明”材料,却发现本人的人事档案已经被转到了原籍所在地的档案馆或街道,而且记录不全。一些人找到了自己的人事档案后却发现原来人事档案中的相关证据材料根本就不存在;一些相对人即使找到了自己人事档案的下落,也被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所要求补交的巨额管理费吓倒,不得不无功而返;一些出国回来报效祖国的留学人员也发现自己的人事档案内容匮乏,无法给用人单位提供相对完整的人事档案证明材料。

重视人才的能力和在新单位中的工作业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基本诉求。消除人事档案的一些不应存在的政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遍呼声!放开人事档案的建档权和管理权,让每个用人单位都能有权利为所任用或聘用的人员建立反映员工在本单位工作活动中的能力表现和工作业绩的新型人事档案,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上述矛盾,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并使人才为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减少不必要的后顾之忧。因此,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变革方面,改变“一元管理”制度设计的内容,实行“多元管理”的新制度,即坚持人事档案管理的“属地原则”(档案在哪个单位形成,就保存在哪个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建档原则(每个用人单位都可以建立人才或员工的人事档案),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公民的人事档案记录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党和国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要求。

参考文献:

1、邓绍兴:《完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管见》,《档案与建设》,2008年第1期。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与财务相关的制度正在不断革新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法也出现明显变化。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精细,以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过时,不足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为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顺利完成单位各项工作,促进事业单位快速健康发展,政部根据我国国情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施行以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事业单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这将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故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顺畅,更加科学、合理。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仍有所欠缺,甚至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首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后,部分事业单位仍沿用本单位旧的财务管理制度,未能结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台新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其次,部分事业单位虽已出台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内容不健全,未能全面深入的诠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再次,部分事业单位未能充分领悟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深意,重新制定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未能发挥出其管理职能,形同虚设,甚至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现矛盾。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将极大降低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难以体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先进性。

2.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

首先,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并未理解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未针对此项工作成立相应的机构。其次,部分事业单位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预算管理工作,但预算管理观念落后,过于注重预算收支,疏忽预算编制和评价,使得预算管理仅仅只是一种形式,未能充分展现出预算管理的功效。由于轻视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旦遭遇问题难免随意更改预算、求助于上级财政主管部门,最终导致预算管理工作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使该工作愈发难以推行。再者,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依据不充分,不注重衡量资金的分配及使用效益,未能将有限资金用于刀刃上,使得很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成效,个别有价值的项目未被接受并得到资金支持。

3.资产管理方面漏洞偏多

资产是事业单位的财产,是其发展的物质基础,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质量和速度。首先,固定资产管理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依旧比较混乱,未能充分发挥出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事业单位应按照新制度精神做好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核算工作。然而,许多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依然按照以往的方式来核算,并未计提折旧或摊销。其次,部分事业单位货币资产管理存在漏洞,其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部分事业单位未将出纳、会计这些不相容岗位分开,对单位印章的管理不善。再次,未能有效配置和使用单位资产,造成大量资产闲置,未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

4.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很多事业单位在施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并未严格按照新制度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导致各种问题不断发生。首先,部分事业单位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没有严格依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本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要求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仅仅通过自身的经验来处理各种业务。其次,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经常出现断断续续现象,当领导层出现人员变动时,会计工作也会有所不同,主要按照领导意愿而非制度要求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这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巨大的人为变动。

5.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财务管理理论的不断更新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信息化转变,财务管理模式及方式方法也出现大量变化。这时,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需具备足够的计算机和财务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态势。然而,很多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个别人员计算机水平很低,有的人甚至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对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是知之甚少,这对财务管理工作极为不利。同时,在现实工作中,很多财务人员习惯于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开展工作,不熟知也不屑于研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导致会计工作无法合法、有序的开展。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举措

1.制定合理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大方向上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但是无法在细节上做出详细的规定,故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详尽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业务的开展。对于以往的管理制度,要从中汲取精华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改进和优化,促使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可靠、有效,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修订内部核算制度。其次,制定新的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对单位各项资产活动进行管理,对各工作环节提出相应要求。比如,强调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使用企业各项资产,详细、透明的记录资产流入与流出情况。再次,事业单位还应改进和完善内部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包括内部及外部监督,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督等。在制度中明确要求对于发现的问题,相关人员须尽快处理。

2.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工作包括制定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与考核预算等环节,其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事业单位首先要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的方法,实行零基预算。同时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要做到统筹兼顾,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预算中,从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需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尽最大可能将预算资金分配至具体部门、项目中,减少资金再分配环节,避免资金被违规挪作它用。对于预算管理办法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改进。

3.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首先,要对单位资产进行盘点统计,确保资产账实相符,并详细记录单位资产情况,认真核算资产净值。其次,相关人员应深入调查事业单位资产需求和使用情况,对资产展开整体统筹分析,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及采购计划,避免出现重复购买及资产闲置情况,确保资产最大程度被投入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单位各部门在资产使用上应建立紧密联系,充分实现资产共享。最后,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资产使用的监督检查,对使用不当行为进行警告、处罚,对使用良好的部门给予奖励。

4.完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背景下,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部门绩效考核相挂钩,通过绩效考核增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督促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务必加大监管力度,不仅要在总体上实施绩效评价,每一工作环节也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使评价行为更加准确、透明。对于那些违纪违法的财务管理行为,事业单位应根据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进行处理,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不断实施和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5.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事业单位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坚持自我学习,丰富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现代社会经济状况相结合,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灵活\用相关知识。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在现有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不断学习研究各种新制度新办法。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快速适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发展极大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在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后,事业单位应不断探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法,认真做好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结红.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加强和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127-129.

[2]王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加强和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J].会计师.2015(08):54-55.

[3]谢淑霞.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加强和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5):21-24;

[4]常彦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12):66-67.

[5]赵淑燕,郑峰斌.关于事业单位报账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核心思考[J].经济师.2017(01):25-26.

[6]胡永红.改革和完善教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2):100-101

人事相关管理制度篇10

——变事后治理为制度治理和全程治理

人事档案质量审核工作及人事档案清理工作的做法,均属于事后治理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其效果是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积累的数量和整理质量,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事档案管理的整体制度水平,即建立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人事档案数量和质量的制度规范,防止日后再一次的清理、审核。所以转变人事档案管理的“治理”思想,变事后治理为制度治理和全程治理,才能保证人事档案的齐全完整和质量优化。

第一,整体设计规则。保证制度建设的体系性和有机关联性,避免制度建设的零散性和矛盾性。

第二,整体推进规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一旦确立之后,就应当采取整体推进的方式予以落实和实施。不能搞所谓“成熟一个,推出一个,落实一个”的亦步亦趋式的制度执行,因为这样会造成执行者的困惑。由于新制度和旧制度(未改变的传统制度)在内容规定上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和对立,在旧的(原有的)制度未被废止之前,新的制度很难达到预期制度治理的目标。所以,坚持整体推进规则,为保证人事档案改革工作的正常进行,是必须要予以遵守的一项基本行为和思想规则。

第三,长期实践规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理论思想成果。在人事档案治理思想中,我们也应始终坚持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能认为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体系一旦建构完成,就不能加以改变了,而应当根据人事档案信息发挥作用的规律性和特点,以及国家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及时调整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不和谐”因素和规定事项,保证人事档案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信息资源的实现。

第四,有效落实规则。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治理的思想观念、制度体系、保证措施的落实,是衡量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没有落实,好的观念和思想及合理化建议只是停留在“学术思想交流”层面,而在国家的人事档案管理政策、立法和制度层面却毫无反映,那么再好的“治理”思想和制度构想都只能成为泡影和空中楼阁,无异于“画饼充饥”。

第五,系统更新规则。对制度内容的调整或改革,不可只针对其中的某一项制度搞“小型手术治疗”,而应该充分注意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整体性和内容的相互关联性,对制度的“诊断”和“治疗”均应全盘考虑,作到整体更新,以达到联动高效的制度建设目标。

二、“规制”思想

——变管制、控制为规制

通常意义上的“规制”是指依据一定规则对特定社会背景下组织的人事档案管理活动进行限制。其内容包括:规制的依据,即国家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规制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须有比较充分的依据;规制的主体,即由什么组织和部门来制定和监督“规则”的执行;规制的范围,即规制所涉及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领域和范围;规制的对象,即规制作用的组织、团体和人员;规制的特性,即规制实质上是一种限制性行为。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有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政策,激励社会组织为其从业人员建立完善的人事文件材料和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保存、鉴选和利用制度,并通过提供有关的制度范本,引导各社会组织自觉地维护人事档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如知情权、修改建议权、无偿的信息获取权等)。国家应根据现代社会人才流动的特点,从直接控制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扮演一个游戏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激励机制和规范机制。这种变革思想,不仅可以使国家,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有效地减少管理成本和大量的事务性劳动消耗,而且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社会组织的资源,达到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实践表明,政府部门如果什么都直接去管,反而会出现许多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的漏洞,“挂一漏万”,而采用规制思想,则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管理更加井然有序。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思想是直接管制性的,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思想则应当是更多地采用“规制”思想,间接地实现管理目标。从目前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看,一种主流意见就是对“体制内人员”的人事档案采用直接“管制”的方式,严格地加以控制;而对“体制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则采用“引导”方式来进行管理。这种思路看起来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人事档案改革思路,但是并没有真正起到良好的现实作用,其有效性依然值得怀疑。因为,这种所谓的改革思路依然是以承认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基本合理为前提,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转型变革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暴露出来的实质性问题。正如近年来中组部组织开展的人事档案审核工作,虽然是想对“体制内”的国家公务员的“干部档案”管理规范化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却使得整个社会中的许多单位和部门“闻风而动”,大规模地开展人事档案材料的“补充和完善”工作。尽管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事后补充的材料”并不是伴随着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然形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性,也给许多单位和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额外的工作负担,甚至出现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形。因此,转变管理理念,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事,是每一位关注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人士都应首先确立的基本指导思想。

人事档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控制”工具和手段,而应该是组织合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积极作用、增强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价值的工具和手段。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尊重人才,客观地反映和记录有关人员的德、才、能、绩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新时代人事档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基于此,我们认为当今中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首先应该消除的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为每一位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活动的“社会人”都留下比较客观的历史记录,而不应该使“人事档案”成为某些特殊人群的“专有物”。无原则地放开所谓“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思想,无助于国家掌握社会人才分布和使用状况,以及人员能力、社会诚信等状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我们制订有关人事档案管理政策和人事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指导思想,符合人员合理流动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三、“公开透明”思想

——赋予人事档案相对人以合法的知情权

人事档案的内容是否向相对人公开,是反映一个国家公民人权状况的重要尺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的人事档案和户籍档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对国民进行有效地区性控制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基础上的。通过“户籍档案”把人控制在一个地域范围内,通过“人事档案”把人控制在一个“单位”内,从而实现对人的严格控制。这种政策和做法在封建时代和社会发展初期对有效管理社会居民,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利用社会人力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城乡之间、单位或部门之间流动,寻求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与此同时,一些现代企业和单位为了谋求更强的生存和竞争优势,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采取各种措施招揽人才。正是在这种人与组织的交互需求的驱动下,社会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开始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户籍”和“人事”管理的藩篱,从一个地区到了另一个地区,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从一个单位来到另一个单位,从一个部门来到了另一个部门。然而,我们不难看到,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已经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城市绿卡”制度的实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政策的变革等都张显了党和政府适应时展需要和努力改革的决心。然则对于“人事”管理制度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却依然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一方面理论界、法学界、新闻界等社会层面的呼声很高,理论研究也提供了许多改革现状的思路,可是在实践层面却未见有什么根本性的变革措施出台。就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人事档案知情权问题来说,我们的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和社会劳动与保障部门都依然故我地明文规定“禁止本人查阅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档案”或“本人不得查阅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档案”。这类规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呢?也许只是按照“战争年代”或“以政治为纲时代”的封闭性管理要求所确定的“惯性”做法和规定,“顺水推舟”地沿袭下来罢了!

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法律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组织人事部门变革我国传统的、僵化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法律依据。还权于民,把本应属于公民的人事档案知情权还给每一个人事档案相对人,并不是组织和人事档案部门及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对人事档案相对人的施舍和怜悯,而是历史性地重新确认了人事档案相对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对记录自己德、才、能、绩等各方面数据和信息的人事档案的知情权。

知情是人事档案相对人对有关组织和单位错误记录和不合理、不合法的“组织结论”进行申述的前提。新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必须明确规定相对人的这种基本民主权利。就实践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来说,多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根源就是对自己人事档案内容的不知情,不知道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对自己做出过什么样的“结论”。例如,一位到某所大学进行深造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后来才知道自己的人事档案中有一条这样的记录:“该同志由于经济方面的问题从本单位辞职”。这种不明确的组织揭露被许多用人单位误认为是:该同志由于在经济上存在贪污、渎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才被迫离职求学的。类似的问题还存在很多,有的组织为了限制人员的合理流动就在人事档案中“塞入”了一些不客观的“组织结论”,致使一些相对人长期无法找到工作,甚至造成终生的消极影响。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实施人事档案管理透明体制的必要性。

四、“多元管理”思想

——将人事档案的建档权和管理权赋予用人单位,彻底改变“档随人走”的一元化管理思想

作为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一项典型制度就是“档随人走”,相对人在组织之间的工作调动发生时,其人事档案也要转到相应的组织或单位的有人事档案管理权的部门集中管理。“档随人走”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一套完整的反映相对人以往历史经历的记录材料,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该制度规定却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人事档案成为一些单位限制人才合理流动的工具。在一些用人单位看来,你不是人才吗,你不是想流动吗,我偏不允许你流动,不给你调档,看你怎么办?急需人才的单位由于档案相对人的人事档案不能正常转出,也不能正常接收聘用。虽然有些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单位,“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有关急需人才“重新建档”,但却都苦于没有政策依据,只能当作权宜之计。

第二,人事档案被一些“弃档”者视为“鸡肋”,成了事实上的“无头档案”。由于目前社会用人、用工制度的变革,一些用人单位也不需要人才原单位提供什么人事档案,只要你人来工作就行了,所以,这些人员的人事档案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头档案”——找不到档案相对人下落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功能和作用丧失殆尽!管理这些人事档案就成了社会的一种负担,没有什么管理效益可言。

第三,由于一些人员在办理出国手续、医疗与社会保险、子女就学等事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人事档案还有用,所以到有关单位或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及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去寻找相关的政策所要求提供的“人事档案证明”材料,却发现本人的人事档案已经被转到了原籍所在地的档案馆或街道,而且记录不全。一些人找到了自己的人事档案后却发现原来人事档案中的相关证据材料根本就不存在;一些相对人即使找到了自己人事档案的下落,也被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所要求补交的巨额管理费吓倒,不得不无功而返;一些出国回来报效祖国的留学人员也发现自己的人事档案内容匮乏,无法给用人单位提供相对完整的人事档案证明材料。

重视人才的能力和在新单位中的工作业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基本诉求。消除人事档案的一些不应存在的政策性功能,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遍呼声!放开人事档案的建档权和管理权,让每个用人单位都能有权利为所任用或聘用的人员建立反映员工在本单位工作活动中的能力表现和工作业绩的新型人事档案,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上述矛盾,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体现社会公平原则,并使人才为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减少不必要的后顾之忧。因此,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变革方面,改变“一元管理”制度设计的内容,实行“多元管理”的新制度,即坚持人事档案管理的“属地原则”(档案在哪个单位形成,就保存在哪个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建档原则(每个用人单位都可以建立人才或员工的人事档案),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公民的人事档案记录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党和国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要求。

参考文献

1、邓绍兴:《完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管见》,《档案与建设》,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