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5:19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720-03

teachingDiscussiononComputerprogramDesignCurriculumofCollege

YUJiu-jiu

(anHuiSanlian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Computerprogramdesigncurriculumsarerequiredcurriculumsforcomputerspecialtywhichopenedincolleges,theteachingeffectwillaffectsthecapabilityoncomputerprogramcodingforstudentsdirectly.thearticleisaboutthecharactersonprogramdesignlanguagecontactedwiththeteachingpracticeofseveralyearsforauthor,anddiscussestheteachingprocessforthiskindofcurriculums.

Keywords:programdesign;teachingdiscussion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如C/C++、VB、VFp、Jave课程等)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开设的必修专业课程。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须掌握除C语言之外的至少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通过学习,学生更好的运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但是近几年笔者在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总结了一些经验。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仅供大家借鉴。

1准确定位教材,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淡化程序设计算法思想

在教学伊始选好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目的,应当学到什么程度。具体的教学深度及难度要根据具体专业方向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该语言程序设计方法,能够利用它编写相对简单的程序,为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及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可能设想该门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就能使一个没有编程基础的初学者变成一个熟练的程序开发人员,教师应当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与估计。教师所选教材应着眼于近几年出版的,用容易理解的方法讲清楚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不宜选择篇幅过大、内容主次不分的培训类教程手册。否则在教学时会冲淡重点,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

任何语言程序在组织结构上都遵循一定的算法,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好的算法能使程序运行高效。但是算法在讲授该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所占地位如何却是有争议的。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认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程序语法,淡化程序算法。当然,淡化算法并非忽视算法,只是在完成某一程序的同时不必过分强调其算法的实现。因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要放在语法的使用上,及如何运用该语言编写简单程序。至于有关程序算法的研究和实现,可以放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计算方法》等课程中。加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初是没有算法设计基础的,教学中淡化算法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消化该课程语法本身,从而取得不错的听课效果。当然,在讲授某一具体程序实例时,教师最好要给出实现程序的算法流程图(这一块让学生完成是不适宜的),然后着重强调程序的语法组织结构,至于程序所采用的算法思想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不必作过多研究,也不必讨论有关该算法所实现程序的效率。对于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的程序,教师一定要事先给出算法流程图,以程序最终能否调试运行为考核标准,不宜追求程序算法实现的难易程度。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核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培养学生实际编程能力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制约高校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主要有以下三点:

1)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调试能力,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不足,造成编程时逻辑不够严密。

2)数学底子薄。程序设计的核心主要是将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高级语言源程序,并调试实现。大多数语言程序设计类教程编排和例题分析与数学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导致学生感觉抽象难学。

3)英语基础差。由于计算机高级语言普遍使用英文代码,运行平台也基本上以英文为主,所以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因此,要培养语言程序设计的能力,学生首先必须克服上述三个因素。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一般要学习两门以上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通常很多高校都采用理论教学2周后开始上机实践,从介绍语言的语法算法开始,然后讲书写程序,最后进入程序调试的教学过程。由于程序设计语言贯穿于由设计算法到书写程序与调试运行的一连串过程,复杂且抽象,再加上有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也就是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伊始便感到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难懂、难学的主要原因。

在学习之初,教师应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才不会枯燥无味。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核心是将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源程序,并调试实现,因此第一次课最好定为实验课。通过给出几个简单且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以及它们所对应的程序源代码,边介绍程序运行平台(如C\C++程序运行的Visual平台、Jave程序运行的eclipse平台等)的操作边指导学生自己编辑调试,观察运行结果。当程序成功的输出结果时,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自然产生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对程序进行一些简单的修改,使程序输出不同的结果,并解释原因,然后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第一堂课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从数学逻辑到计算机语言程序的转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

3采用阶梯法的实例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教师在高级语言教学过程中,都不一味地按书本去讲,而通过多举些实际的例子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但是教师对所教授的知识点如何举例,例子的难度如何,学生能否从所举的例子中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等一系列问题却摆在教师面前。笔者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阶梯法的实例教学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阶梯法实例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把同类型问题归结出来,将这些问题按难易程度排列举例,让学生从理解最简单的例子开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理解所学知识点。例如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在讲述C语言中求若干数中最小值方法时,可以举出:

第一层问题:2个数的最小值求法;

第二层问题:3个数的最小值求法;

第三层问题:4个数的最小值求法;

第四层问题:n个数(4个数以上)的最小值求法。

第一层问题的解决:采用简单if语句

main()

{inta,b,min;

scanf("%d%d\n",&a,&b);

if(a

printf("min=%d\n",min);}

第二层问题的解决:采用简单if-else复合语句

main()

{inta,b,c,min;

scanf("%d%d%d\n",&a,&b,&c);

if(a

elseif(c

elsemin=b;

printf("min=%d\n",min);}

第三层问题的解决:采用条件语句加上if语句

main()

{inta,b,c,d,min;

scanf("%d%d%d%d",&a,&b,&c,&d);

min=(a

if(min

if(min

printf("min=%d\n",min);}

第四层问题的解决:采用一维数组比较方式

main()

{inta[4],min,i;

for(i=0;i

scanf("%d",&a[i]);

min=a[0];

for(i=1;i

if(a[i]

printf("min=%d\n",min);}

这样通过阶梯法实例教学,学生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和问题较多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和发展。阶梯法实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目标具体,升级适度,符合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有成就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独立调试程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编程规范

任何一种程序设计语言都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上机实验是语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要求布置好上机作业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学中,教师应该传授学生一些编程技巧,例如一些典型数学问题的运用等,让学生学会如何熟练应用该语言行为编程。由于高级语言语句书写灵活,教师在实验课上应重视学生书写程序规范问题。例如,强调变量命名应顾名思义,一行只书写一条语句,每一小段程序要有中文注释等。养成这些良好的编程规范对学生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程序,多编程序,多上机调试程序。当然,教师光教会学生如何编写程序还远远不够,教会学生如何高效地调试程序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语言设计课程,编写一个程序,无论大小,最初不可能一点错误都没有,无论是出现语法错误还是逻辑错误,哪怕是一点笔误,编译器都会报错。在这里,教师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编译器所报错误的类型找到程序中出错的地方,并加以改正。而非学生在编写程序时一发生错误教师就越俎代庖,帮学生解决问题。“授之以渔,则享其生”,这个环节尤其重要,否则让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

5加强阶段性实训

阶段性实训是实验课的巩固与提高。教师在所授课程每一章结束之后要安排一次规模较大的实训。在实训中采取分组的形式,五人左右为一组,使每位学生都可充分参与。教师根据所学课程选择合适的课题,课题大小要适中,使学生在实训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

在阶段性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申本次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指明每个小组实训要点和注意事项,对实训中的疑难之处或容易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提示或说明,对学生随时用到的软件工具教师要进行演示与讲解。在巡回指导中,教师应把握好各实训小组的整个实训进程,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一些共性问题要集中讲解。实训结束后,教师要对本次实训作归纳总结,明确撰写实训报告的有关要求。这样通过学生平时独立实验和分组实训相结合,全面巩固和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6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编程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很重要。要想真正科学全面的考查学生是否建立了严谨的程序设计思想,是否具备一定的上机编程能力,可以考虑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针对程序语言中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不同的考试形式。如:考查程序语言中常识性的知识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应用能力等可以采用开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的程序调试、改错等可以采用上机考试。当然在课程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所学课程内容相关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C++、VB、Jave、VFp等),获取证书,并宣布通过二级考试可以代替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为了能为今后就业增加筹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了程序设计能力。

7结束语

由于程序设计语言本身概念比较复杂,使用又灵活,要很好掌握它是有一定难度的。以上是笔者近几年来从事该类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但是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教什么)和教学方法(如何教)的合理组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现实中由于不同专业方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等因素千差万别,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唯一的原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理解程序设计语言本身的特点,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教学手段,一定能取得理想的

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体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解决策略之一被提出来。研究性学习重建了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换言之,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而面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1]。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冲击传统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促使新的教学模式产生。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始至终教师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扮演着被动接纳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差,以至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差。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促使学生学习的模式发生着繁体腹地的变化,科技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w方法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前进脚步。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极大地冲击,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现代日趋严重的教、学矛盾得以有效解决,使教师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2]。

二、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翻转课堂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组织课前、课上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在目前的教学设计领域中,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运用线性系统方法模型对一个学校的全部课程设置计划一门具体的课程、一个教学单元等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是教学主体,由师生共同构成了研究行学习,师生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对话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内容,组织讨论,并对所获得结论加以评判和指正,使学生的研究成果无限趋向于正确,最后加以全面综合的点评,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线上教学设计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包括网易云课堂、YY教育、多贝等。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发展迅速,学校的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与相对成熟的学习平台合作,共同开发建立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线上教学设计,教师主要负责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视频或微课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资源补充、讨论专区、通知、作业、管理、统计、考试等方面。教师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教师在线上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先形成自己的先期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疑问,加强学习的深度。另外,学生在课堂之上没有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线上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能够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扩充,例如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欣赏,对专门教科书的查阅,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上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对于线上班级的管理的作用也很重要,好的管理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线上教学的学习中,利用所学知识的趣味性,教师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如图2所示。

(二)线下教学设计

线下的教学设计具体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包络教学引导、教学分组、提出问题、分组探讨、集中讨论、教师讲评、分组实践等教育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对于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引导要有预先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前期过程巧妙的引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根据实践课堂学生的组成,科学分组,体育实践课多数为合班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班级,

彼此不熟悉,因此分组时纪要考虑到学生专业关联,又要照顾学生间的交流平台的搭建,还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别,进行合理分组,有利于探讨、交流、学习。分组之后,教师集中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提出需要学生自行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探讨之后集中让各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讲解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于踊跃发言,积极参与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分数、口头表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最后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动作要点、动作难点,讲解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教师讲评是课堂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最大限度的评价和指导,实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技巧、沟通能力、个人能力锻炼等诸多方面得到教师的广泛指导,从而在提高学生智力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体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技术动作,教师则进行教学巡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性进行个别指导,如发现共性错误,教师可进行集中纠正。教学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线下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教学能力,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保障。课堂的翻转,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角色虽然改变,但扮演着更加全面、更加重要的角色,更加体现教师驾驭教学的综合能力。在这里,“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

三、结语

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崭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正在引导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中对于翻转课堂教育理念的运用是大势所趋,翻转课堂不光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翻转课堂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体育学科自身的教育功能的优势也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得以体现,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教育人才的创造,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行翻转课堂的必备条件,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优秀的教育人才的具体实施,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真正体现体育学科的教育优势。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育资源是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不紧要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教育实施者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翻转课堂这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翔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中央电化教育馆,2011,(3).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我国艺术类院校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艺术设计类人才也不断涌现出来,随着我国社会一体化进程加快,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要求更加专业化和高级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面临当前我国新的发展趋势以及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社会及时展的需求,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教学理念进行完善,为社会创造出专业技能型、创造性及复合型人才。文章中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探索,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孤立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出现偏离教学方向的现象,在教学中过度强调速写、色彩及素描等内容,发展基础课程的规律。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又只是片面追求空间关系、细节刻画及光影效果等,在色彩教学中重视色彩冷暖偏差和强弱对比,忽略了基础课程专业性,因此总体看来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是孤立的。

(二)专业教学与基础教学缺乏衔接

艺术设计专业中基础教学内容和课本的内容不能进行正确的衔接,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往往忽视了基础课程教学所特有的要求、目的与规律性,且过分重视艺术设计的专业要求,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类课程成为一门专业课程。

(三)专业教学与基础教学的发展不同步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符合时展趋势和发展潮流,并积极引领时代,超前发展。但从我国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符合当前我国时展的要求,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后期主要是开设色彩、素描等人体写生,以及动画专业的人物、卡通造型的设计等诸多课程,专业教学和基础类教学发展不能同步,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前,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相关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从而让学生对多个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角度对外部事物进行审视,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脱离传统思维束缚[3]。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前我国艺术发展形式进行结合,对教学材料进行深入改革,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需要对艺术材料运用进行全面掌握和深入了解,学校可以举办相关学术报告会,针对教学重要课题进行研讨,与课程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并鼓励学生积极探讨,通过研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质上是设计和应用。在传统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误区,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没有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开展存在忽视,在高年级专业课程开展后,学生难以融入到学习中去[4]。因此,教学重点是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在日常生活或大自然中展开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法和视觉语言,对各类事物进行大胆推测或尝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与学习空间,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拓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提高学习针对性和学习主动性。

(三)大胆运用课题设计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基础课程中的明暗、结构、构成、综合表达、装饰、语言等形式进行整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并将一些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课题教学具体化和简单化,并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基础教学中,要引进主题设计理念,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提高。在设计专业课程中,课题的内容应是多元化的,并需要进一步扩大课题的研究范围,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5]。与此同时,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应积极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西方艺术理念,从而构成现代化的构成理念,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蕴含更多中国元素。教师还应广泛收集教学素材,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大开发教学软件,建立教学库,将课题的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多种教学资源得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总而言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现代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对专业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大,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增多,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使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衔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4(01):332.

[2]李纳璺,叶德辉.以创意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2):149-150.

[3]王健.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讨[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4):90-91.

[4]百世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案例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二维设计基础”与“三维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才智,2016(24):181.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制造业等迅速的崛起,使得设计类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国内的几代教育学者经过多年来不间断的努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加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这类人才的质量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及其他专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应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改正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整体提高向社会提供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1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概述

1.1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理论的主要学科涵盖了设计概要论、设计的美学、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研究学、设计艺术史论、设计文化学、民俗学等课程设置,在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具有十分关键的指导作用。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培养,具备娴熟的艺术设计技能是最基本的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来丰富个人的艺术设计素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可以锻炼设计师能够具备率先找到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还能够提高设计师的设计艺术鉴赏和批评指正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塑造并提高设计师的综合性设计艺术修养,这是目前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来设计师在市场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发展的瓶颈

2.1课程安排的不合理

学科的课程安排必须详细涵盖了理论性和专业性知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为今后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在关注实践应用的同时忽略了对理论课程的重视。课程安排的不当体现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很多被删掉;另外还体现在课程设置次序缺乏前后关联性,将多种行业的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成模板课,毫无学科特色。尤其是艺术设计史和设计理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之一,然而一些院校弱化这类课程的学习的做法,总体来说对规范艺术设计教学和学科建设无益,对学生个体来讲,也不能建立其完整的知识体系。

2.2课程安排的教学手段未能实现多样化

新课改指出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更应将创新的教育手段加以运用。但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学手段依然过于单一,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依然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以落实,“填鸭式”的教学仍然充斥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学生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没有什么改善。

2.3课程安排未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

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将艺术设计分成两部分理论和实践,各有不同的老师教授。理论课上只教授理论知识,实践部分只教学生如何操作,二者没有实现有效的结合。使得理论课与实践内容未达到很好的呼应。在这样的课程区分下,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每一学科,理论都是实践的基础,理论为实践服务。教师在讲授艺术设计理论课时,不能机械地将课本上的理论一味地注入到学生的耳朵里,那样不仅磨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目标也无法实现。艺术设计本身就极其需要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的启发,在实践的基础上教授理论知识。

2.4艺术设计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单调

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的原点也是终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弱化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任何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除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教学特色,教授学生专业的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理论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紧急情况的灵活应对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些都应该列入到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去。

3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对策

3.1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安排上,必须合理,要符合循序渐进的顺序规则、前后课程安排不能毫无联系,要针对专业课有选择地适时开设。譬如入学前两年依次向学生介绍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设计概论、设计艺术史等课程。随着专业技能课程的后续加入,后两年继续开始学习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民俗学、设计伦理学、设计思维、设计文化学等课程。还可根据学生个人的需求开设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课程。除此外,高等院校还应为师生配备报刊书籍等教辅资料,也包括影像资料、艺术设计类案例期刊等。让师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设计理论研究成果,这对提升教学效果有不小的作用。

3.2提高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艺术设计理论教学的质量,首先就要确保授课教师的从业质量。针对目前设计类专业人才不充足的市场,一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让人满意。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拥有绝对发言权,所以在讲述设计理论时才能确保专而精,不会出现以偏概全或含混其词的情况。这样也就保证了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地有效教授。针对工业产品设计行业、建筑行业等不同的设计领域都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其他行业的补充,使得学生扩大本专业知识面。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从容应对。

3.3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院校更应该深入落实这一理念。实现多样化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课堂,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可以在课上就某个重要设计理论知识,开展课堂实训,这样不仅使得理论知识被深入理解,实践能力也得到拓展。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设计创作技巧与经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有助于学生设计艺术素养和设计鉴赏能力的提高,更能有效提高其实际创作能力。

3.4丰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知识的更迭速度越来越快,单纯把课程目标定位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上已经远远不够。这要求学校在教授设计理论知识外,还要增加对相关学科如社会经济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社科类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素养又能准确分析市场需求的经济走向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教学目标还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能够巧妙运用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史上的经验,灵活解决当代各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难题,依靠理论和历史元素,再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创新。

3.5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也要注重联系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使是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中,也不能一味讲解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更决定了其今后在设计行业的成败。因此,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也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教授学生理论。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和训练的机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强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4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市场也不断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这就给各高校教师在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速度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教授课程、并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中适当增设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为设计领域提供更多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红.《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2011(3).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网络教育;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416-02

网络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开始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基于此,我们设计和开发了高校体育教育网络课程,对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希冀给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一些启示与思考。

1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

1.1 设计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

1.1.1 应重视对课程的二次开发网络课程不应是书本内容、传统课程的搬家,或者仅仅是传统课程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而应成为能够体现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的网络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按照网络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和筛选。

1.1.2 交互性要强 注意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使网络课程所表现出来的教材既生动,又有很强的交互性,从而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环境。

1.1.3 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采用同步教学或分布式异步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1.1.4 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要丰富在网络课程学习时,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这样,教学资源库便成为学生直接的和主要的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资源库一定要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1.5 方便使用网络课程不应该含有复杂的操作技巧,使得学生上网后就能够方便地进入任何内容。这就要求网络课程的人机界面设计要高度的人性化。

1.2 设计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基本原则

1.2.1以方便学生学习为根本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设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便于学生学习。因此,设计网络课程时,必须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文化层次较高的优势,充分分析学生的各种需求,一切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学生的学习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1.2.2 突出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运动的特点在于它的运动性和实践性。运动性指的是无论是那类项目的教学活动,都牵涉到身体运动。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网络课程不同于别的课程,要通过身体的运动使学生学习运动,学会运动。实践性指的是学生仅仅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并不能够完全掌握学习内容,尚需要通过亲身的运动实践去学习,去体会,不断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展示手段必须要多样化,既要有相关知识的介绍,又要通过动作录象、动画和动作分析和解析加深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同时要求教师通过相应的交互手段加强对学生运动实践环节的指导。

2 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2.1 分析与选题 从下述三个方面论证网络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以确定网络课程的选题和定位问题。

2.1.1 社会的需求 网络教学是最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而体育教学网络课程在国内甚少。有必要对此进行尝试。

2.1.2 学生的需求 随着大学生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各门课程的课时数不断压缩。因此,在更为有限的学时中要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必须在课堂教学之外,辅助以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同时,大学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体育教学网络课程正是顺应这个潮流。不仅可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更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场所。

2.1.3可行性我们申请到广东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高校公共体育多媒体教学开发与应用》和暨南大学科研课题《暨南大学体育教学网络资源库》建设。我们以此课题作为基础,加之学校具有比较先进的网络教育设备,学科具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并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这些都为建设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强力保证。

2.2 脚本的撰写

2.2.1 文字脚本的撰写文字的撰写在内容上不仅要考虑教学知识点,还要将教师的讲解过程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尤其要注明技术动作要点、难点、易反错误与纠正方法,另外还要在引入图形图片、动画及视频的文字处及超文本连接处作出标记供后期的制作者使用。实际撰写时,要求撰写的教师以教学大纲作为基础,并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和学习特点。

2.2.2 制作脚本的撰写通过制作脚本,才能将各知识主题的超媒体结构中的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策略、情境变为现实的网络学习环境,变为现实的文本、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和多媒体应用程序,集成于web应用程序之中。同时在这阶段,开发出各种公用的认知工具和教学管理工具。

2.3 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

2.3.1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工作,它包括功能设计和知识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方便。知识结构设计应以有利于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并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思维。

2.3.2 知识结构设计主要内容以三级结构形式反映。主页面是一级结构(一级页面),列有总目录,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等一系列的运动项目。从一级页面的总目录点击各项目,进入二级结构,即各单项页面。单项页面列有本项目的细分章节内容,由此点击进入三级结构,该页面是主要学习内容细分的页面,点击进入具体学习内容。每级页面都设有转入其它页面的导航键,以便于学生学习其它技术动作及知识点的查询。

2.3.3 功能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的总原则是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鉴于体育课程学习的运动性特征,我们在主要教学内容均以视频教学为主,拍摄健将级专业人员的技术动作,配合声音解释,尤其注意结合慢动作解析,配音来讲解该技术动作方法、要点、难点、易反错误与纠正方法、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篮球、排球等技战术教学时,运用FLash等工具,并辅之配音解释,显示具体战术的动态变化。

2.4 导航设计 导航设计是网络课程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导航可方便学习者进入学习,减少其他信息的干扰,提高学习效率。简单明了的导航表现为信息服务分类的明晰、导航策略的简单易学,整个站点的页面保持统一的导航策略,会使学习者迅速进入到学习中去,减少信息迷航的可能。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多种导航方式如线索导航、浏览导航并辅之以声音导

航的方式,这些导航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是否方便学生学习而定。网络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探索者,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自己掌握,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指导,易发生迷航,因而,设计导航尤为重要。常用的导航方式有:演示导航、检索导航、浏览导航、线索导航、书签导航、菜单导航等。

本网络程中主要通过导航条、导航图、图文链接等方式实现导航。在每个页面,都有前进和后退的标识图标并始终保持一致。而且,在任意页面,均有随时进入主页的图标和直接进入其他项目的图标(各项目图标以该项目的代表性标志表明,如篮球项目用篮球),便于点击后直接进入该项目。

2.5 界面设计 界面是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的窗口,包括显示界面和操作界面。在设计时注重界面友好,操作方面,交互性强可控性强。本网络课程在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图标作功能菜单按钮,其始终位于屏幕的上部,方便学习者随时进入任一功能模块;2)选择章节内容进入后,采用简明直观的按钮作为节内容选择,其始终位于学习内容的左边,方便学习者随时进入任一节学习。3)相关内容采用新开窗口的形式呈现,两窗口可任意切换,并可调整大小。

2.6 反馈设计 运动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通过实际的运动实践去理解和体会。所以,即或通过网络学习对需要学习的内容建立基本概念后,学习者还需要通过在运动场地上进行具体实践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不断遇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所以,在设计体育网络课程时,注意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尤其重要。学习者在理论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要能够通过反馈渠道及时反馈给有关的专业教师(或同学)。因此,我们在主页和每个项目的次级页面均设置了交互平台,给出学习者请教的对象(负责的教师)的联络方式,通过BBS等进行交互。

3 总结与展望

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和终生体育体系,建立全民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组织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对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希冀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到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

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网络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网络课程必将迎来它的高速发展时代。

投稿日期:2005-11-16

基金项目:广东省“十五”规划课题,全国高校论文报告会获一等奖。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字体设计;文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1—0114—02

一、高校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中国字体设计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与拉丁字体一样清晰而悠久,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字体设计概念一直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反映在各个时期人们对它不同的称呼和叫法上,如“美术字体”“装饰字体”“变形字”等。它们分别反映了人们对字体设计不同时期不同的认识与理解。甚至认为字体设计就是对字形进行笔画上的装饰变形或美化,这是一种较为片面的观点,缺乏对字体的应用与功效进行整体研究与构思。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外三大构成理论以及其它现代设计理念的引进,我国教育界、设计界开始起用现代平面设计观念来重新审视字体的教育与设计,使之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计训练手段之一。字体设计作为一门探讨文字的造型理论与视觉规律的设计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字体设计是现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目前大部分的艺术类院校的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基本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侧重于对汉字结构、笔画的书写的研究,训练的内容往往是基本字体或笔画的临摹及其变体等。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内容与形式也变得多姿多彩,对于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来说,只是依靠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手段,已经很难跟上新时代的步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介入,“单纯”的复制摹写技能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拓展学生的字体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人们在认识到字体设计对于社会、企业的价值并策划更充分地利用其价值,往往受设计定势的困扰。将“老旧”的技法训练改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目前字体设计教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引导,将是高校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

谈到“字体设计”,我们不能不对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所发生的重要的变化进行一次回顾。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介入现代设计,这种新工具、新技术的介入,可以称为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一场“设计革命”,从根本上打破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师可以把握设计到印刷前的所有程序,把“设计命运”牢固地掌握在设计师的手中。对字体设计的排版与控制成了设计师自己的工作,可以根据设计师自己的设计意图,用自己的智慧自由地去对“字体设计”做出合理的布局与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对于文字所能带来的功能,及其对字体设计最大值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手段与趋势。“字体”在设计中的应用与开发,已经成了一种追求与时尚。只要对近年来设计领域的动向有所关注,就会发现“字体”已经成了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元素与设计本源,因而产生的“字体效应”有如一股新潮流,成了视觉传达设计中举足轻重的表现形式。不仅如此,这种“字体效应”已经从最初的平面设计领域向外延伸、拓展到了诸多设计领域,形成了一种设计风格与潮流。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字体在设计中的功用被不断地开发与拓展,审美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提高与发展中,形成了字体设计一种新的理念。

二、对高校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1.现阶段高校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存在的弊病及对策

多年来,国内很多高校的字体设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回避汉字的设计,过于重视学习西方拉丁字母的设计现象,学生作业“西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各种设计领域中汉字的设计与创意很少,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盲目模仿西方风格之外,对汉字设计难度的恐惧,是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这几乎成为当今中国各设计领域的一个通病,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改进的地方。在教学中出现如此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视的状况,显然是我们高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灌输给学生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学习方法,在学习西方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把研究与和开发中文汉字的设计与应用提上日程。作为中国高校的教育者,面对中国未来的设计师,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大部分工作或作品面对的将首先是中国的受众,对中文汉字的设计应用的研究与探索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工作,更是我们高校字体设计教学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我们面对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字设计的时候,认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汉字与拉丁字母从形态到应用手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需要从了解这两种文字本身的生成的结构入手,只有在了解最根本的结构之后,才能更好地学习与创造出更好的文字设计。从文字的形成特征来说,中文汉字属“方块字”,是一个独立的单位,词组、句子的组成都由这些独立的“方块字”构成,组织形式比较“平稳”与“呆板”,节奏感不强。而欧美的拉丁字母则有所不同,一个单词或词组可以由很多的字母组成,形态上有大小写的差异,字词的形态跨度相对比较大,节奏感强。对于中文汉字,一套国标字库需要有6763文字作为基础,而欧美拉丁文字则是由26个字母的各种组合而成。笔者认为,在组织的结构及对文字的设计实际应用中,欧美拉丁文字应侧重于个体字母的创新上,汉字则是组织与节奏感的追求上有比较大的难度,这正是我们需要积极面对的切入点,也是高校字体设计教学的难点。当我们能够看清我们所面对高校字体教学中的文字的特点,了解其中的难点所在,接下来就是应该如何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校的字体设计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根据各自课时量的多少,有效地安排相关的练习,合理安排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教学环节,这些都是学生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将会面对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2.高校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思路的拓展

当代中国,字体设计的境况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这不仅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其根源在于文化,不同的东西方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字特征。欧美发达国家所使用的是拉丁字体,只有26个字母,其基础字母符号相对简单,东方的“方块字”就复杂很多,英文等单词是有不同数量的字母组成的,所以会形成一定的节奏感。欧美发达国家设计师较早地应用电脑到设计领域,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文字的应用及运用相对比较成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由于汉字的形态多样,但组织结构比较单调,都是“方块”,设计每一套字体,都会涉及到6000多个文字,非常复杂多变。诸多原因,使得汉字在字体设计与开发上较西方字体设计相对滞后很多。字体设计的理念及其应用在中国起步比较晚,虽然在经济飞速的中国,设计越来越被重视,字体设计的社会效应与功能也有所提升。

在“字体设计”的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字体设计作业或实际的设计应用上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为了设计而“设计”,文字失去了其最本质的信息表达功能。文字的直接功能是对信息的传达,而对文字的“设计”,是通过艺术性与创新的手段去设计一种视觉效果,增强视觉的冲击力,使作品更具张力,达到提高信息传达的效果。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必须保持其信息传达的功能,“恰如其分”才是最合适的评判准则,如何把握字体设计的“度”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字体设计”教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毫无疑问,对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的设计与应用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从国际化的角度而言,对欧美拉丁字母字体设计的认识与借鉴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内容。现行高校教学的方向与方法,笔者认为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具体体现在这几方面:一、字体设计评判准则的时代性的问题。二、什么是新时代的字体设计基础的问题。三、教学中只顾表面的形式,或者说过于追求“自娱自乐”而忽视文字的传达功能的问题;另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盲目“西化”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忽视了更为重要东西,就是本民族的字体设计特别是汉字的教学与研究。在短短的几周课时中,如何选择最有效的知识点,使其具有“时尚精神、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是高校字体设计课程教学的最高追求。当我们面对着这种时代的变革,面对着这种对字体设计从工具到理念所产生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校设计教学领域,我们责无旁贷地应该对字体设计的教学进行一次新的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历史的使命。现代设计的风格及形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的时代。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做的就是将各专业的课时统一、内容统一,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的统一,培养学生对字体基本原理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设计的表现方法、内涵等内容形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接受社会激烈竞争的挑战,面对高校字体设计教学如何改革,我校的教学团队一直在思考、探索。我们把字体设计课程的重点放在字体创意设计上,采用多媒体、微格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大量欣赏中外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引导学生对字体的结构、字型、笔划等进行夸张变形或装饰,运用现代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重新打散、重构、以抽象或具象图形创建新的图形字体,进一步拓展字体的表现空间,增强创意字体设计的视觉冲击力。中国汉字内涵丰富,将字体设计教学与本民族地域特色紧密联系,开拓字体设计教学新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字体设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字体设计教学这个环节上,高校字体设计教学的发展一直都比较缓慢。其实我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找到一些共通的规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因为每个人对于美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调整与提高的,字体设计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意想不到的可变性和多样性,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创造“意外的惊喜”。如何针对中文汉字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借鉴西方的经验,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使高校的字体设计教学能够真正随应时展的诉求。

〔参考文献〕

〔1〕王雪青.字体设计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教研教改多媒体课件标准化课件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95

一、开展设计类软件课程的必要性

(一)教师们之间缺乏沟通与探讨

目前不管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设有相对应的设计类软件课程。可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都是独自备课,教师们之间缺乏沟通与探讨,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不同,如果部分老师帮忙代课,就会导致学生们无所适从,不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

(二)教学内容过于老旧与专业不符

目前不管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设有相对应的设计类软件课程。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新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可是教学内容过于老旧,跟不上社会的变化。甚至有些教学内容过于刻板,一成不变,与自己的专业也对应不上,无法帮助学生们很好的吸收自己所学的内容,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

(三)设计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以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的不了解,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从而大大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深化设计类课程的难点与思路

(一)基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设计改革难点在于既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类软件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改革思路:内容设计将以设计软件课程重要知识点为主线,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引领,结合高校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突出高校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难点在于如何改变以往课堂集中授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思路:采取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体验职业场景,学习实践职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三)基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改变以往“填鸭式”向学生输入所学知识的传统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由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设计类课程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高校设计类软件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教师自身拥有的魅力来渲染学生,释放学生对软件应用的活力,引导学生走向设计类软件的知识领域。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教学意识,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大胆猜疑,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课堂上的实验环节,以此扩大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对软件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项目化。开课之前教师之间要互相沟通,互相探讨,针对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突出高校教学实践性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2.教学内容新颖化。教学内容力求及时反映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教学过程应用先进的设计类软件,指导学生运用软件制作东西,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学习知识、分析思考和动手实`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文明守时、团结协助和敬业负责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训练习模拟等。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抽象理论的组织概念具体形象化,培养专业职业技能。

(四)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高校学生特点,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实践、交流汇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五)加强教材建设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程序设计反思性教学反思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1-4;G43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高校课改的大环境下,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程序设计课因为其具有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特点更是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再通过反思结果进一步改进及推动教学是提高程序设计课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1反思教学法及其特点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的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中受到关注的概念,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种反思过程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对教学情境进行感知,又要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性教学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图1:教学反思的循环过程

反思性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

(2)反思性教学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

(3)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道德感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责任感,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反思性教学既注意教师教学的技术问题,又把教学伦理与道德问题摆上重要日程。

2高校程序设计课的反思式教学

在反思式的程序设计教学中,要求教师将过去更多关注的是程序设计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维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转变为着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上来。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要关注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练习,更要具备自我发燕尾服的动力和能力,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最终达到专业化素质的水平。

程序设计课进行反思教学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1)课前反思,即备课时的反思,教师在备新课时更多地考虑学生掌握有多少程序设计知识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旧课进行反思,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设置教学情况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思考引入深处,为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一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不是很高;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一个班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精心设计课堂,启发每个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有效地参与课堂。

(3)课后反思,教授完毕根据学生学习反应及教学效果特别是对学生上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自己教学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要注意的环节,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的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以期后面的授课中进行改善。

除此之外,程序设计教师还可以根据以下反思教学法策略进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相互听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程序设计的年轻教师可以听资深教师的课借鉴其身上宝贵的授课经验,包括有效的课堂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或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2)反思日志,教师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可适当抽时间记下教学体会,总结当日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外和不足,并对其进行分析对并以改进运用于下次的教学中。

(3)信息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提取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馈,并对之进行调查研究反思。也可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得到真实的反馈信息就需要教师平时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3总结

实践证明,反思式教学对程序设计课的教学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善于在备课时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反思,课后反思,善于向他人取经学习善于虚心接受意见和反馈信息的教师其成长和发展的步伐是很快的。如果每一程序设计教学老师都能自行教学反思,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那么程序设计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完全是可期待的。

参考文献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87-02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实现培养目标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仍是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多年来,教育界一直都在大力提倡课堂教学改革。未来的大学校园将成为信息化校园,这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平台。课堂教学环境较之先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多媒体的应用、网络的应用,很多教师实现了真正地无尘教学,各个专业、各门课程风起云涌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漂亮的ppt课件,在很多课程的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讲课基本上变成了向学生演示ppt。当然,还有各种模拟软件、监控软件的广泛应用,给课堂教学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模式,但是实际教学效果怎么样呢?是不是所有这些教学模式都适合程序设计类的教学呢?

一、现状

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来实施教学。但实践证明,教学工具的更新并没有必然地带动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参与度与能动性并未充分调动。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点,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较高。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如此,教学与实践过程与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目前很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已在机房实施,借助相关机房管理软件实施课堂教学。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授课与学生实践的良好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对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建立新的教育机制,让信息技术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水平,打开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高专程序设计类课堂教学新途径,并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二、实施方法

程序设计类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握程序设计类课程、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学生生源状况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紧密关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并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大胆地探索,打开一条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高专院校课堂教学”的工作思路和模式。

1.设计实用具体的课堂教学项目,并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

通过对日常教学内容的概括,结合课程知识点,设计出一系列微型项目,涵盖教学计划要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形式上,微型项目和课堂教学相互穿插。带着这些项目,有目的性的学习相应的知识,达到巩固与应用的目的,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体又实用价值的项目为背景,该系统有一定的规模,能满足一定的设计需求,解决设计的问题。在课堂授课中,贯穿整个学期。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经验的丰富和技能的增强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才更明确,更能调动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把大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案例。从案例中分析思路和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性强,思路清晰。

2.教、学、练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制作

选取典型程序设计课程,制作出适合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练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既描述知识点,又要有较强的引导性,教学目的明确,资料翔实,同时还要保持传统板书优良的教学习惯,使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课堂信息量和学生的接受度。

3.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资源的配置、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安排怎样的教学结构以及信息反馈等多个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都有了很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得以充实,更趋合理,给教师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对上课及实训设备投资较大,基本所有的教师都安装有多媒体设备,且有些教室具备联网条件。同时实训设备都能保证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理论教学也在实训教室进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下,探讨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教室电子教室等软件,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由显性,转变为课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情况越来越少,但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设计和过程控制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微课的发展也给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补充,教师制作与课堂教学同步的微课,学生可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这些做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非常适合于学生的预习、复习、反思和研究。

4.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方法的形成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以行动为导向教学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法等)。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样性是必要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新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和意义重组,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堂互动方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主动被动越来越像平等和谐的关系发展。在设计良好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向教师提问的方式更多,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现学生的特点并进行个别性的辅导或对全体学生集体辅导。尤其是高职高专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大多已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保证同步、异步互动的实现,更好地使教师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

另外,互动要有互动的内容,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诸如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路径取舍、方案选择等内容。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引导学生的思路,就能使课堂真正动起来,一言堂就会真正成为群言堂,教师角色才会真正得到转变,学生才会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

6.认识学生

教师认识学生的过程――特别好学的学生,特别不好学的学生,爱思考的学生,勤奋但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爱坐教室后边的学生,需要记姓名的特殊学生。叫出学生的名字,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叫出学生的名字可以让他感受到教师在关注着他,对他有所期待,他受到了重视和尊重,从而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

7.改革信息环境下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在“讲―演―练―评”的教学方法实施中,设计符合课程自身特点并结合程序设计类课程特点的考核方式与标准,使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更加科学。信息技术环境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考核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最终一次的期末考试。

平时的每一次课堂的表现,比如利用电子教室管理软件来进行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价,例如可以(包括屏幕监看、窗口遥控、分组教学等各种控制技术来查看、作业提交、查看作业、进行课堂提问、即时测验、电子抢答等)实现课堂教学的管理功能和考核评价,为评价和管理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教学管理、智能评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手段。同时设置阶段性作业,提交后分组讨论并向全体学生展示,最后再进行课程作业的方式体现过程性、阶段性和进步变化状态。最终科学的给出评价。

三、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1.课件的设计

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高专的教师课时工作量都比较大,使得教师在开发教学资源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这就要求建立课程教学团队,使团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备课,保证高质量的课堂课件的完成。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组织方法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模式的建构创造更好的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材多媒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是建立在数字化、交互性和多媒体的基础上,这就对教师的备课内容、备课形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充分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四、结论

信息技术积极且合理地应用让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授课与学生实践的良好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对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建立新的教育机制,让信息技术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并不断提高课堂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水平,打开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高专程序设计类课堂教学新途径,并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悦,陈素清.基于tHeoL的“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438-441.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篇10

1.高校体操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高校体操课程的目标依附于高校体操课程目标体系之中,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的体育实践课和体育理论课主要解决的就是基础性目标。“健康第一”的内涵赋予了高校体操课程诸多内容,并将其视为目标的价值核心。体操课程则是在基础目标之上更注重发展性目标,而“以人为本”所赋予的对体操课程人文精神的传递,可视为课程目标的重点。高校体操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立体化、多元化目标的确立,促进体育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为体育的持续改进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确立体育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如技能学习目标、体质健康目标、体育习惯改善目标等可以纳入基础性目标的范畴,而娱乐身心、心理干预等可以纳入发展性目标的范畴。但是各个体育教学目标要想得到有效的实现,仅仅依靠体育实践课程很难完全实现,所以需要对传统体操课程的知识内容结构、目标设置以及实现路径等进行创新和完善。

体操课程让学生对体操课程的本质属性、价值内涵和教学目标都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的行为、情感和价值理念等的发展作用,丰富高校体操的教育与辐射功能效应,使课程目标最终指向人的关怀和发展,实现体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文化空间和氛围,使学生明白体操精神和形态对指导文化行为和实践的核心价值,达到对体操的自觉实践和主动追求,这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品质。从体操认知到实践,从理念形成到自觉创造,完成体操的创新和再生产,这也符合w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2.高校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理论思维

学生对高校体操课程的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高校体操课程始终在寻求与现代教育理念、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以及现代高校生思想特征的协调发展。高校体操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体操的讲授、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和谐、个性与多元的文化环境,要涵盖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三个维度的理论内容。其中体育自然科学要涵盖体育与健康、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体育人文科学要涵盖美学、哲学、历史、伦理、体操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体育社会学要涵盖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但由于授课时间相对有限,教师资源的配置也相对短缺,所以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制定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如体育哲学和美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对体育与人、体育与自然、体育与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在参与体育过程中展示美、创造美和发现美的审美品位。

3.高校体操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其一,体操课程在初始阶段要求学生参与体育时达到自觉与自律,在参与阶段让学生理解体育就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可见,高校体操真正是面向学生群体的,着眼于全体学生乐于参与体育,并从中体验快乐。同时,高校体操课程注重学生情感、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并非单纯的体育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学习,而是通过生动的文化价值因素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智能。体操课程通过学生共同体验,发展个性,进而增强其对体育的自我认知和理解。体操课程强调对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体育素养的培养,通过体育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运动能力。体操课程使高校生的体育素养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体操本身魅力对学生的天然吸引力。体操课程教学的效果没有体育实践课那样立竿见影,但体操吸引力的持续性效果是基于思想理念的主动性接受。课程教学价值本身就是一个逐渐释放的过程,使人的自然属性通过参与体育得到社会的最大认可。

其二,高校体操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强调普及和引导,普及是以全体学生为基础的。这些体操知识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高校文化相关和衔接,其内容可以是刻意的、不在意的或完全不知不觉的,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能唤醒人的记忆,特别是那些与体育有关的记忆,学生会欣然接受和认同,或勾起更深刻的情感体验。高校需要这些带着丰富情感体验的体操认同,因为这也是学生身份认同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