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能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4:56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实训教学;职业能力;专业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6.02.11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自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迅速展开,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计算机、通信、电子和软件等多方面技术之大成,要真正建设好高职物联网专业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深化。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化能力的培育是高职学生的重中之重,也是区别于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显著标志,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靠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来保障和实现,只有建设规划好物联网技术实训教学体系才能完成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修成。随着国家“互联网+”、“工业4.0”等理念的提出与深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能物流等,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以智慧农业和环境监测作为高职物联网技术实训切入点,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培养主要面向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具有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工程规划与实施、系统服务与技术支持为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联网技术人才。

1专业课程与实训教学

1.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其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就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强化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教学,最终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物联网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成为具备良好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专业课程体系

从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出发来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满足一定理论知识需要的前提下强化实训课程内容建设,努力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最终使实践教学来内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为拓宽高职学生的成长空间打下基础。为此,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通识教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技术概论等。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要求,以智能农业、环境监测为系统实训平台出发,围绕这两大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展开,开设了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与实训课。如RFiD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组网技术、农业食品溯源应用系统实训、城市环境远程监测系统实训等课程。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表

公共素养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专业支撑课程

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概论、数据库应用基础、网络设备配置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

专业拓展课程

综合布线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1.3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它的特点是突出职业能力所要求的实训实践教学,完备的实训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时,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出发,按照“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展开,“认知”主要是强调基础性和启蒙性实训,“技术技能”主要侧重专业核心课程的配套实训,“系统体验”主要是对前面实训成果的系统综合和应用,更加贴近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技术基础与专业认知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应用实训。校内校外实训的有效结合来强化物联网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解决学生的岗位适用能力,校内实训室主要完成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实操和理论知识的内化。

2基础性实训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说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何等的重要。高职实训也是同一个道理,也要从基础性实训抓起。物联网应用技术基础性实训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专业基础实训和专业认知实训。

2.1专业基础实训

专业基础实训一般是指电子信息大类学生应具备的一些面向职业岗位的通用型技能实训。如计算机基础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通过这几门课的实训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编程知识有一定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两项实训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应用办公软件如office,掌握对各型计算机的硬件拆装和维修,训练高职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编程语言有一个基础性的学习掌握,为下一步技术技能的实训打下基础,如C语言学习。

2.2专业认知实训

专业认知实训是开启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大门的起初环节,目的是让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相关设备、相关领域和相关应用有一个认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专业技能实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职业面向行业应用面广,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依据专业培养定位来开设认知实训。针对面向农业与环境应用的特点,专业认知实训突出了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通过系统仿真和实际电路的调试,让学生对基本的模拟、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应用有个较好认知;通过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相关的实训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涉及的多类技术要素,了解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及相关的感知、传输和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在认知实训中强调以感观了解为重点,知识普及为重心,宜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如网上查阅、实地参观、现场交流与访谈等。

3职业技能实训

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面向社会就业之根本,也是体现现代高职教育之重心所在。高职教育的质量与特色大多体现在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上。从物联网技术层面来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信息智能处理与控制技术,因此,我们结合面向农业与环境领域的应用从三层结构来组织物联网专业技能实训。

3.1感知技能实训

感知技术主要是解决信息的获取,为最终的行业应用提供信息与数据。它包括多方面的信息获取技术,如各型传感器、RFiD系统、定位系统、条码等十分广泛。以农业与环境行业的应用为例,主要采用的也是前面所说的四大类设备,为此要建立感知技术应用实训室,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传感器、RFiD等方面应用技能实训,让学生了解各类型传感器和RFiD系统应用技能。传感器方面:如温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Co传感器的实物及其如何使用,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掌握其基本原理、性能和使用方式。RFiD设备方面:如各型电子标签、天线、阅读器等。通过RFiD原理实训台,让学生掌握各型电子标签的使用情况和基本工作原理,理解各频段RFiD系统的适用范围,以电子标签信息识别读写实训让学生对各类技术标准有一提高认识与消化。另外,也要适当增加控制方面的实训,如智能农业方面的调节光照和控制水源和通风等。

3.2信息传输技能实训

网络传输是信息高速公路,负责把由前端感知设备获得的信息实时准确上传到云端。这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二是远程高速网络传输。近距离无线网络传输一般采用Zigbee、wiFi和蓝牙技术,主要用来解决如各类传感器的信息汇集和集中转发上传到远程网络上。重点是实训无线传感网(Zigbee网络)的组网与使用,让学生了解与掌握无线传感网的基本组成、相关设备与工作原理,通过如节点之间点对点的通信、无线SoC端口控制与传输来强化对无线传感网的使用。另外,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来强化学生对局域网、宽带广域网的应用以及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3.3信息处理技能实训

在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最后一层是信息管理与应用(简称应用层)。应用层主要是完成经网络传输层上传到云端数据的接收、过滤与存储,然后结合行业应用进行控制与管理。主要涉及专业课程有数据库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等一些相关软件应用方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管理和前后台应用软件的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适当强化数据库(如mSSQL)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与使用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物联网系统应用中已十分普及,目前移动开发平台主要基于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基于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已占据主流,为此结合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在学习了Java语言后,通过“教学做”来培养学生开发小型app的能力。

4系统性实训

物联网技术的显著特点是集多专业之大成,涉及专业知识面广,容易给学生产生知识混杂和难学的印象,那么如何补救这一情况是专业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为此,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的理念,特别强化与设置了物联网系统综合实训环节。

4.1智能农业应用实训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如火如荼,“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特别是食品溯源系统已日益成熟。将农产品种(养)植、运输、加工和流通的信息相关联,形成完整的信息追溯链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整个系统涉及溯源标识技术、监装技术、物流监控技术和数据采集与查询技术。溯源系统以RFiD、条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是一典型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这一实训系统基本涵盖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学的大部分专业知识,通过溯源系统的实训体验把原本分散的技术串联起来,强化了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兴趣,特别是强化了学生对RFiD技术应用的认识。实训的主要内容有网络环境的搭建、服务器安装与调试、电子标签制作与识读、数据库管理与应用、pDa安装与调试和app应用开发等。

4.2环境监测实训

基于无线传感网的环境监测实训是以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组建与应用开发为重点的专业实训,通过此实训让学生达到对无线传感网的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传感网组网及Zigbee协议的应用开发有一定程度深化,实训重点要让学生树立起系统性的理念。下图是物联网环境监测实训室功能总体框图。

环境监测实训系统

实训系统包含三种数传模式(wiFi、Zigbee、有线)环境监测传感器,形成一套覆盖三个层次的物联网教学平台。同时,其他内置wiFi模块的各种手持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也能无线接入该实验平台,成为物联网实验设备的一部分;师生教学、科研实践开发的其他感知模块,通过与标准的wiFi设备服务器连接,也能轻易接入该实验平台,完成测试、验证。这些设备的灵活配置为学生提供了从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较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应用模型。包含的实训:网络组网与无线信号测试、Zigbee协议栈应用、Zigbee网络拓扑、开发环境的搭建;ieee802.11协议介绍、接口程序代码开发、串口wiFi设备服务器设计、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查询显示等,重点是把从信息采集、传输和信息处理联动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无线传感网系统的体验,更加贴近了以后的工作岗位,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5结论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所在。实训教学必须以良好理念为先导,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符合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实训教学体系。本文以农业与环境应用为背景,从分析人才培养目出发,基于“认知―技术技能―系统体验”路径来研究并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以知识与技能渐进式提高构建实训教学环境,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茂.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6):49-52.

[2]邹洪芬.高职院校“专业对接园区,科研反哺教学”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6):12-14.

[3]张新.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思考[J].物联网技术,2014(5):80-82.

[4]刘雪梅.民办高职院校实训体系的建构和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2(11):18-20.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2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4-0181-03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信息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物联网行业如雨后春笋,成为新型信息技术行业中的一支主力军,造成物联网工程方向的人才严重缺乏。如今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物联网工程方向的专业,主要为物联网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为推动科技发展打造物联网精英。然而,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尚未形成高等院校、企业、毕业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物联网企业通过招聘,但很难招到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意识到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毕业生没有动手能力,也无实践经验,最终导致就业率非常低。那么高校物联网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效果,和物联网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守旧与落后,缺少专业与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如今,大多数高校物联网工程类专业还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实验室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大受到限制,最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产生很大的影响,无法适合物联网企业的需求。针对物联网企业招人难以及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看出很多高校的高等教育与企业实际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鉴于此,本人针对此问题,以我校为例,依托校企合作,进行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培养出“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专业人才,既有利于为物联网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也拓宽了物联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物联网专业建设

物联网专业经过多年建设,现已成为我校的品牌专业之一,建有“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以及“中央财政支持楼宇智能化专业实训基地”等。另外,学校还拥有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现代物联网实验实训中心”和“软件实训中心”是我院与多个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实验实训中心,并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该中心引进了目前社会上先进的物联网设备(福建新大陆产品),及教学用软件(青岛东信科技产品),从而做到了“学生在校所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与社会使用同步”,开创了教学(理论+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就业零距离的教学模式。目前物联网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物联网技术的主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国发展物联网技术还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物联网技术企业严重缺乏产品技术支持,产品技术维护维修等一线岗位应用型人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网络设备的使用量逐年增多,社会急需大量的网络设备维护人员以及物联网方向的技术人员,这为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为适应市场需求,我院抓住此契机,在2011年,物联网专业与多个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获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开始招生,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旨在培养物联网应用及其设备维护方向技术人才。

2.1前期调研等情况

我校物联网专业先后派出三批骨干教师赴南京、无锡、北京进行物联网行业情况的学习和调研,并参加中国物联网行业协会举办的会议。并且在2012年12月,由专业带头人带队,先后去无锡贝浮特通信有限公司考察,就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等问题达成合作意向,随后赴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和南京邮电大学参观物联网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学习并交流经验,为我校与相关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合作共建实验室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实验室建设

在已建设的实验室中,其中包含网络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楼宇智能化实验室以及与物联网相关的一些实验室,其中网络实验室能实现网络系统的仿真、设计,为物联网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演示平台,提高动手能力与设计能力;软件实验室与物联网实验室为我校与多个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专为我院开设物联网方向提供服务,学生在此实验室可开展物联网设备的维护及优化实习实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另外,目前已具备的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等也为现有专业包括后期物联网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学校以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楼宇智能化实训基地为平台。2012年以来,经过与多个物联网相关公司的反复沟通和深入交流,现已就共建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合作就业等达成共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框架协议。同时,合作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其中有已有物联网以及相关公司已决定在2015届毕业生中招收学员进行培训,并在我校开始开班授课,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为该公司物联网技术储备人才,并计划在以后每届接收物联网专业毕业生约几十人左右。

2.3师资队伍

目前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方向拥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爱岗敬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共五十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十几人。物联网技术作为综合型专业方向可整合我系师资资源进行课程教育。2013年,先后派出多批教师去多家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参加技术培训与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挂职锻炼,物联网专业教育的核心团队已初步形成。同时,结合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合作关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物联网一些专业课程教育,这也符合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建立“校企互聘互管”的制度,一线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承担企业的项目与产品的研发以及社会服务项目,必须到学校科研处签订相关的协议备案,作为后期晋升高一级职称评审以及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兼职教师的考核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教师的奖励制度、考核制度与评聘制度等。物联网方向的设立将为地方及周边省市培养高级应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满足合肥市及安徽省物联网人才需求,而且可以覆盖长三角经济圈甚至全国乃至全球。

3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建设

全力发挥物联网行业(中国物联网行业协会)、物联网企业(多家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优势,同时,将学校的人才输出、技能培训、研发、技术服务等功能充分挖掘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共赢局面,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教学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组织机制,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设良好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为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本科四年制和高职三年制两类,三年制是在四年制的基础之上,缩减部分公共课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下面以本科四年制为例,重点讲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四年制采用“3+1”的培养方式,其中3年在校集中学习,主要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工程基础知识三方面的知识、锻炼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培养综合素质。另外,累计1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并做毕业设计,重点培养、锻炼和应用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能力。前四学期“重基础”,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强化数理基础模块和注重专业基础模块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让学生更早了解工程背景,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第五、六学期开始进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即一方面使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设计、项目训练、专业实习等环节,将物联网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专业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第七、八学期“强工程”,学生利用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实训、毕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通过上述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企业。

3.3校企合作,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改革

要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归根结底要在课程中去落实,要在教材中去落实,要在教学过程中去落实。根据我校物联网专业教师于2014年去南京参加全国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发现,很多高校的物联网专业的都没有一个合适的课程体系,体系的建立没有依据;针对这种课程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我校以课程项目开发与改革作为突破口,实施教学内涵的建设。在进行物联网行业市场需求调研时,组织企业的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进行多方位的课程项目的开发。以工作就业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的设置,以职业能力发展、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出发点编写课程内容,以物联网服务为载体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完成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原则,另外,学生一边完成教学项目一边构建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其职业能力。最后让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年,进入相关物联网企业各项目组,进行项目训练,实地锻炼。

3.4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实训基地。而物联网设备的投入非常大,仅仅依靠学校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进行物联网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种重要的解决办法。我院物联网专业与广州粤嵌、福建新大陆等多家物联网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物联网实验室,在该实验室,学生可完成初步技能训练、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特殊训练等功能。

3.5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制定了相关措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社会服务、培训考证等相关途径往“双师型”教师转型,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物联网方向的师资队伍由本校“双师型”教师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另外,学校制定了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法,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了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要求及教学工作规范等相关文件;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出谋划策。

4总结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能否深入、长效的开展,要依据良好的合作机制与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各种平台为基础,不断创新,与外部企业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引进多家大型物联网企业加入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共建,通过学院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等多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以企业产品发展设计实训项目,充分显示实训基地的应用功能,积极培养“卓越物联网工程师”,大力发展各项教学的内涵建设,最终打造出以物联网专业为核心的特色办学模式,并向其他专业辐射,实现与物联网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轨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秋华.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8).

[2]李如平.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32):7267-7270.

[3]张雷霆.对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9).

[4]李如平,张玉荣,吴房胜.高职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201(5):15-18.

[5]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

[6]彭洋.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D].南京大学,2012.

[7]邵玉斌,龙华,刘增力,等.通信工程教学实践环节中仿真技术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20).

[8]褚丽莉.新形势下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25-127.

[9]李俊杰.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侨大学,2009.

[10]黄忠国,彭熙,贺建民,等.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2).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3

能信安科技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双软企业,拥有双重资质,双重商用密码资质,双重安全服务资质,企业信用等级aaa,在深圳和湖南设有两个技术研发中心,在全国设有30多个分公司或营销服务中心。能信安科技在强身份认证、人脸识别、加密存储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方向具有多项技术创新。

深圳市能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通物联事业部下设交通物联营销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咨询实施中心,还拥有专业的交通物联研发中心和交通安全教育研究中心。交通物联事业部设有硬件部、软件部、测试部、生产部等多个部门,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研发、生产、产品检测流程,并有人脸识别、加密智能卡、车载智能终端、活体指纹强身份认证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诸多应用经验。

能信安科技是交通运输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计时系统”的标准规范制定单位之一,受交通运输部邀请,分别全程参与了2013年10月和2016年6月交通运输部组织的《机动车驾驶员计时培训系统平台技术规范》和《终端技术规范》的全国宣贯培训会议。能信安科技自主研发的机动车驾驶员计时培训系统采用国内领先的第5代技术,实现了驾培“智能监管、智慧运营、自主选择、自由学习”的重要技术突破,属独家首创,比国内同类产品在技术上领先两代,是全国驾培行业先进技术的引领者。

在国家鼓励和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倡导“互联网+”的政策背景下,能信安科技推出全网络版的“道路运输从业资格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业务流程信息化、档案管理电子化、运政系统协同化”的先进理念,实现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得到了交通运输行业相关领导和从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广泛应用。

能信安科技以交通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和交通物联研发中心为支撑,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开发了专业的网络远程教育平台――“交通网校・中国”。目前已经上线的课程有“道路运输驾驶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道路运输驾驶员网络远程理论学习(初培)”“机动车驾驶员网络远程计时理论培训”“出租车驾驶员继续教育理论培训”“道路运输三项岗位安全培训”“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理论培训”等。所有课件均以3D动画、视频、Flas、图片、文字和音频等相结合的方式精心打造,培训过程采用能信安科技自主研发的动态人脸识别技术作身份鉴别。能信安交通网校是目前国内技术领先、种类丰富、规模超大的交通行业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能信安科技将联合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运输企业、培训机构和驾驶员,通过该平台努力践行“互联网+”行动,推广互联网远程教学,促进传统集中培训方式向网络远程培训方式的转型和升级。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4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科研团队;科技项目训练;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26-0012-03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相继开设了物联网专业。但是作为新产业背景下的新专业,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更好地建设物联网新专业,仍需深入思考和开展实践探索。实践表明,“专业对接园区,科研反哺教学”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专业建设背景

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告》。2012年,国家制定物联网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建设。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无锡的物联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无锡物联网产值200亿元,2013年无锡实现物联网产值15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无锡物联网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地处无锡高新区,位于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内,为了更好地顺应地方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于2010年率先成立物联网技术学院,次年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针对产业园区内物联网企业还处于培育期,企业以中小规模的高科技创业、创新型企业为主,人才以高端研发型、技能型的科研助理为主,学校积极推进“科研助理团队”建设,创新探索“专业对接园区,科研反哺教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快培养符合物联网产业急需的人才,努力实践新产业背景下快速建设新专业的路子。

二、新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人才培养方案需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是新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如果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的人才将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前后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的研究论证,缺乏连贯的知识体系,会使学生不能深入系统地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物联网专业作为新产业背景下的新专业,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物联网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要符合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要求,同时更要满足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专业师资团队需快速组建

物联网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又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网络等多个专业的知识。需要将学校的师资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分配,实现多专业师资的联合教学;对原有师资进行培养,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实现专业迁移;积极借助企业的研发团队,提高其教学能力,服务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

(三)实验实训设备需加快建设

学校实验实训室是开展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最重要场所。物联网专业作为跨领域的复合型新专业,严重缺乏系统的综合实训实验设备,需要校企联合开发研制。由于各学校资金、场地紧缺,在新专业建设过程中会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加大投入,规划建设好实验实训室,不仅要满足课程教学需要,而且要满足科研需求。另外,要加快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条件。

三、建设物联网专业的具体做法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专业紧密对接无锡传感网产业园,与园区内近20家物联网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与530高科技物联网企业开展“共推互聘”人才协作活动,学校聘请530企业的领军型人才担任产业教授,校企共同组建“科研助理团队”。由产业教授指导,企业研发骨干、学校教师骨干和优秀学生组成的科研助理团队,协助530高科技企业开展项目研发和科技攻关,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科研助理团队将530高科技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引入学校,将科技研发过程引入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了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专业技能提升、实验实训条件创建、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走出了一条顺应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专业建设之路。

(一)依托“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无锡高新区、区校一体的办学优势,依托无锡高新区政府牵头的“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专业对接科技园区,校企共建“科研助理团队”,共同研究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围绕物联网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师生共同研发物联网应用科技项目为载体,打破传统班级授课模式,组建“科技引领创新班”,推行项目化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实施“科技项目训练”教学模式,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步推进,为高科技企业量身定制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该模式已在2010级(嵌入式专业物联网方向)、2011级、2012级、2013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依托“产业教授”引领,打造能教善研的“校企混编”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学校教师骨干与科技企业技术骨干“共推互聘”,“产业教授”指导教师骨干学习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开发项目化课程,联合研制物联网实验设备,师资的研发能力和企业技术工程师的教学能力短期内均得到提高。三年多来,物联网技术学院共聘请9位产业教授,组建了25个科研助理团队,培养了10位骨干教师,同时对10多名企业工程师进行了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快速建成了一支能研善教、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校企混编优秀教学团队,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依托科研反哺教学,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科研助理团队”深入物联网产业园区和高科技企业调研,了解高科技企业物联网应用项目研发的工作过程,梳理岗位技能要求,确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行业项目实训课程四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将科研助理团队的成果积极反哺教学,科技项目转换为教学项目。一门课程一般由3~5个科技项目组成,由简单到复杂,涵盖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也就是完成科技项目的过程。目前,已开发30多个典型物联网应用教学项目,成功构建科技项目导向的实训体系,推进了7门主干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完成了物联网基础、传感器网络、物联网项目应用和科技创新孵化等7大实训中心的组建。

(四)依托科技项目实岗训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科研助理团队”既是企业的研发团队,又是学校的教学团队。团队实施科技项目实岗训练方式,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在工程实践环境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工程师、教师和学生亦工亦友,产学研用相结合,边学边做,将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该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技能大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物联网赛项和移动互联赛项均取得优异成绩。2010级学生60%进入530高科技物联网企业就业,得到产业园区和物联网企业的高度认可。

(五)依托校外研发基地,建设校企一体的实训体系

“科研助理团队”在产业教授的指导下,依托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在校内建成RFiD、SoC片上系统、传感网、嵌入式等8个“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实训室,同时在园区530企业建立12个校外研发基地,校企联合研发了RFiD、无线传感网、SoC片上系统等紧缺的物联网实验实训设备,基本完成了能满足学生基本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专业拓展能力训练、综合开发能力训练要求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三年多来,团队承担了20多人次的专业竞赛辅导,成功申报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无锡市物联网专项资金项目5项,授权专利30余项,省市课题6项。校企共管共用的实训体系为教育教学、师资培养、科技研发、学生技能提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2013-2015年)行动计划[e].苏政办发〔2013〕67号.

[2]吴春祥.广东省高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27-30.

[3]林江涌.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4):102-106.

[4]付云.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新专业开发探讨[J].高教论坛,2013(12):121-124.

[5]朱应煌.新产业背景下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2012(10):40-42.

[6]谢秋丽.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报,2011(3):44-46.

收稿日期:2014-07-25

作者简介:邹洪芬(1969-),女,江苏无锡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赵航涛(1972-),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explorationonnetworkingSpecialtyConstructionof“professionalDockingparks,Researchnurturingteaching”ofHigherVocationalschools

ZoUHong-fen,ZHaoHang-tao

(Collegeofnetworkingtechnology,wuxiVocationalCollegeoftechnology,wuxiJiangsu214000,China)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5

本次竞赛中职组裁判、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带头人马兆丰老师向记者介绍:“竞赛以智慧生活为主题,从智能健康管理、智能商业应用、智能环境监控三个应用领域出发,考察并锻炼参赛选手物联网的基础知识、物联网平台搭建与配置(感知、识别层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平台使用与维护(物联网网络传输层连接与配置)、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部署与配置等几大方面知识及技能,重点考察参赛选手对物联网认知,物联网设备部署、实施、应用安装、系统运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中职学生于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团队风貌。”

此次竞赛为全国同行提供了了解浙江省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发展历程的窗口。

校企各展所长 共育物联网英才

——记浙江省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

文/本刊记者 刘 飞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应用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环保、物流、交通、安全、家居、医疗、电网等,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是一门关联程度非常强的专业,可以辐射众多领域,是职业院校的新兴专业。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从此拉开了浙江省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序幕。

浙江省职业院校在建设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过程中,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学校强势专业为依托,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并与物联网企业及行业紧密合作,形成各自的物联网专业特色。

因地制宜,原有专业衍生“物联网”

在比赛现场记者了解到,浙江职业院校已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大多是从原有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或信息等专业的基础上衍生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任苏红富向记者介绍:“2012年,我们学校在信息工程学院原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新增物联网专业方向。2014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始单独招生,学制三年。”该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凭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有的办学基础,主要培养偏向软件技术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具备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感知识别、传输处理和控制的能力,能进行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培养社会紧缺型技术工程师。所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三个方面发展:大型软件公司从事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客户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运营、系统集成单位从事物联网络施工管理与工程管理工作,以及联想服务及其战略合作伙伴的设备维修。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依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集合了通信、网络、楼宇智能等专业优秀教师进行授课,下辖Cisco授权网校、联想工程师合作培训中心,并提供智能安防实训室、电子产品检测中心等共享型实训室。专业教学以aSp.net技术学习为主线,逐渐上升至网页设计、高级程序设计乃至整个物联网项目的开发。该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还包括物联网工程制图识图、嵌入式系统应用、传感器与测控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安装与调试、综合布线技术、服务器配置与管理、C#程序设计基础、aSp.net中高级编程等。专业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将网络部分(教务系统、网上图书馆、iC卡管理等)的工作根据学校现有实训设备以项目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进行系统集成实训,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本次竞赛为金华职业技术学校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现技能的舞台和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劳银翔向记者介绍说:“比赛以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工程应用实训系统2.0为平台,内容涉及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环境安装部署、物联网感知层设计开发、智慧城市物联网android平台应用设计开发、智慧商超物联网pC平台应用设计开发。要求参赛学生具备物联网工程部署、物联网设备调试、嵌入式产品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net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了团队成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参赛团队获得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除了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从原有专业衍生外,中职学校虽然目前尚未获得物联网专业代码,没有专门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但不少中职学校也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细化出与物联网相关的专业方向,培养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人才。

真枪实弹,真实项目引领教学

嘉兴技师学院自2014年起开设通信网络应用(物联网方向)专业,学制5年。学生前两年主要学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相关课程及通信网络专业的基础课程。两年后,经过校内统一选拔分流,达到物联网技术方向要求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课程。

同高职院校相比,嘉兴技师学院的物联网技术方向更加注重真实项目引领教学。嘉兴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钱琴梅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该专业的教学想以‘智慧实训大楼’项目建设为引领,让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而不是仅仅止步于实训室中实训设备的操作。”

嘉兴技师学院有7000多平方米的电气工程实训中心,预设的管理系统完全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设计建设。例如学生考勤系统,中心内的每一间实训室门外都有电子班牌,除了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学生考勤之外,还可以展示上课班级的基本信息以及实训中心的环境指数等内容。除此之外,基于RFiD以及二维码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跟踪实训资产的领用及归还。实训中心智能管理系统项目的设计依托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以及该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以“智慧实训大楼”项目引领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完美对接。

嘉兴技师学院副院长沈民权说:“此次全省‘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竞赛就是一次对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学的检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也为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企业参与,全方位助力人才培养

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作为本次竞赛的设备提供方,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全程全方位参与了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该公司物联网产品中心产品支持部经理邹梓秀向记者介绍:“公司物联网产品中心下设产品支持部,专门负责将公司研发产品的使用方法转化为专业教材,为各院校物联网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方便。”学校具有物联网专业的理论优势,企业具有实践优势。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公司邀请学校老师介入,并进一步了解物联网专业的课时设置,与老师共同撰写课程大纲以及教材目录,力求编写出以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的理论教材。

公司销售经理贺育华说:“除了为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之外,公司还通过协助政府完成国培、省培计划,针对单体学校开展定向培训,组织区域学校物联网专业师资定期培训等,助力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师资建设。”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6

目前市场上和物联网联系紧密的产品市场主要包括大致三个层面:较低层面的传感器研制、数据采集系统、RFiD产品及应用、生物识别、现场总线等;中上层次的无线通讯、工业控制、智能电力、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环境监控等;较高层次的大致有系统集成、项目实施、软件外包等。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技能要求,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联网企业一线高技能产品人才:可以在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物联网项目规划和具体实施,包括现场布线、相关产品和部件安装、设备调试、设备使用及运行维护、针对客户的简单使用培训等工作。②物联网企业研发助手:可以按照研发工程师的要求,进行相关智能终端产品的辅助设计和生产测试;进行相关物联网系统的简单二次开发和运行调试;进行相关产品资料的整理和维护等工作。③物联网企业销售和售后服务人员:可以发挥其专业知识,进行物联网整体项目和相关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进行客户关系拓展和巩固;进行项目后期使用跟踪和售后服务等工作。

2师资队伍建设

应探索培养具有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培养知识结构覆盖嵌入式、通讯、射频识别、传感器、手机应用开发、电子电路技术、单片机等领域,具备物联网项目规划、新技术开发以及工程管理能力,获得相应资格认证证书的专业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增多相关教师进行外出调研学习和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以利于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鼓励其取得相应的资格认证证书。②定期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进而使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③经常性地开展专业前沿知识专题讨论,及时跟踪专业和技术前沿。④主动承担和自行组织实施专业相关项目的研发,实际提升教师技能水平。⑤组织并积极参加各项物联网技术技能大赛,帮助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3实训实践环境建设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7

关键词:物联网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一、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及岗位分析

物联网的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和用户六个环节。为了满足这些产业链需要电子设备开发人员、设备维护人员、传感器设计及制造人员、系统集成人员、软件技术开发人员等。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既满足企业需要,又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的物联网就业岗位如下:

主要岗位:

物联网终端设备操作技术员:主要负责设备的常规操作,物联网终端设备生产、安装、物联网终端设备的调试、运行与维护。

物联网网络构建技术员:主要负责传感网络组建、调试。

物联网系统软件程序员: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客户培训与技术支持。

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员:主要负责应用系统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物联网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物联网硬件及软件系统管理与维护。

二、知识、能力结构

根据现行的有关物联网技术的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对各企业所需要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的结果,按职业能力要求对有关知识点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后,同时考虑到学历教育课程的人性化要求,得出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与要求。

(一)知识结构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知识结构整体性、递进性的原则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拓展知识三个层面,并明确了每个知识层面的具体要求,同时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得出了适合高职院校实施的课程结构。具体描述见表2。

(二)能力结构

为了满足企业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一专多能”的技能要求,将本专业技能结构分为:一个核心职业技能和两个辅助职业技能,并对每项技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为了使本专业学生达到技能要求,特设置了相应的教学课程。能力构与要求具体描述见表3。

三、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4321”模式。“4321”是指“四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融合、一专多能”,具体说明如下:

1、在整体课程组织上,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阶段:单项阶段。单项技术的学习。

第三阶段:复合阶段。复合技术的学习。

第四阶段:应用阶段。综合能力的训练。

2、在实训课程组织上,本专业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层次”

校内实训课程组织:

第一层次:课程实训。针对课程中完成某个单项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所需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

第二层次:专项实训。针对完成一些任务组合所需的组合技能训练。

第三层次:综合实训。突出本课程的综合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以达到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采用的形式是校内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

校外实训课程组织:

第一层次:在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由实习负责人(企业技术员或教师),介绍工作过程及讲解技术应用。

第二层次:在企业进行参与式实习,由实习负责人(企业技术员或教师)安排工作任务。

第三层次: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岗位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按企业模式对学生进行面试与招聘并择优录取,安排工作岗位。

3、在教学内容上,本专业采用“两个融合”

第一个结合: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相结合。围绕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选取组织课程内容,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个结合:专任教师与技术专家融合。围绕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实现“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线去实地参观学习,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并把相关专业的专家请到学校里来传授经验,现身说法,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学到最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识。

4、从能力结构上,本专业采用“一专多能”

一专多能:一个核心技能伴随多个辅助技能,这种技能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并从多方面满足了企业用工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设计来源于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但为满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还应略高于职业能力的要求。按照职业养成规律从职业基本素质、岗位能力要求两方面着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职业素质中确定职业基础课程,从岗位能力中确定职业技术课程和技术训练课程,并依据岗位的核心能力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根据课程之间的联系,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小结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8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本研究以《刚要》为指导方针,依托国家实行“大交通”的行业背景和目前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条件,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面向物流行业物联网管理与技术应用岗位,培养了解物联网相关法规和发展动态,懂得现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物联网基本理念和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应用软件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管理与应用等工作,具备规划、运行和维护物联网的基本能力、物联网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高尚、操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突出、专业特长鲜明的高素质高技能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融合”专业办学模式

1.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针对行业发展变化、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要求对专业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把脉,确保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2.实行柔性化教学改革

聘请高层次专家团队和客座教授,把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带入课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以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产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

与相关行业协会形成紧密互动,在技能证书和员工培训、科研、实习、招聘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三、“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融合

依托物流行业,根据行业企业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以需求为导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深度对接。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基于物流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综合考虑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职业标准,依据职业标准制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并以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

3.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项目课程。课程开发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课程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将教学过程和真实工作过程进行“融合”。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积累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支撑。因此,不但要在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课内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还要在课程考核中实行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专业系列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合格”考核制度。

四、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行业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整合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物流企业的互动合作,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通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能力探析、职业情景搭建,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构建“物流企业管理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知识学习的承接性和重要性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为凸显高职类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与本科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了实践课程比重,将实践课程又分为课内实践课程、集中实践课程、课外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具体体现与本科院校相区别的“理实交互”特色,即课程内部理实交互、课程之间理实交互、课程体系理实交互。

图1课程体系结构图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政治与国防教育、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事物有着正确的审美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对英语、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好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部分。

2.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经济学、管理学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物流管理、物联网导论,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

2.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技术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物联网信息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终端设备选配、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嵌入式应用系统、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安全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eRp原理与应用、二维条形码技术原理与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案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核心知识。

2.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物流统计、市场营销、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物联网英语、管理与沟通等,使学生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和能力上升空间。

3.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课内实践课、课外实践课和集中实践课。集中实践课主要包括:管理基本技能实训、供应链业务实训、eRp业务实训、职能仓储管理实训、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实训、车辆调度实训、立体苦点、线、面业务实训、企业物联网构建方案设计等。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能力。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9

学校校长童礼荣说:“机器人与物联网是未来制造业的核心,职业院校理应乘势而为,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学校在2016年10月就与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一致,合作开办海尔物联网学院,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家居方向)专业。”对于海尔物联网学院的发展,童礼荣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新学院的发展有三个巨大优势。

优势之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专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自办学以来,新港中专在专业建设上秉承一个原则――专业围着产业“转”。近年来,我国物联网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覆盖许多行业。这使得物联网产业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物联网技术人才也将迎来大有作为的时期。

海尔物联网学院的成立可以说是顺势而为,可童礼荣并不是立刻就下了决心,而是经过了慎重考虑。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很好,但是我们还是要因地制宜,考虑它是否和学校的发展方向一致。因此,学校请有关专家对学校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做了充分的调研,并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

根据江苏省的物联网产业“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业务收入将突破9000亿元。届时,江苏将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发展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就南京市而言,2015年,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南京市物联网产业重点项目计划》,规划了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节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健康医护、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灾害防控、智能家居等示范工程,以及基于“智慧南京”的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综合服务应用工程。

物联网应用范围广泛,专业发展方向多元。新港中专选择了智能家居作为学校培育物联网人才的方向。“选择智能家居方向,一方面是因为海尔是做国内智能家居产业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还考虑到南京本地智能家居的发展情况。目前,在南京已销售的商品房基本实现了智能小区管理,部分住宅已较为广泛地使用了智能家电,智能家居在南京房地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这为学生的实习和未来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童礼荣说。

优势之二:依托强势专业,办学基础雄厚

海尔物联网学院依托新港中专机电工程系和信息服务系而建。这两个系部是学校最具实力的系部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科研梯队、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以及与校企联合等方面都有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机电工程系主任施向军说:“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大多是从原有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或电子等专业的基础上衍生的。而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正是我们学校的优势专业,特别是电子技术专业已有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实习和实训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流程。因此,开办海尔物联网学院,我们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海尔物联网学院的顺利发展,与新港中专一批教育人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其中,该校电子技术应用教学团队和计算机数码及外设教学团队是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在学校专业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对外辐射推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诸多探索。

电子技术应用团队带头人潘振芳向记者介绍道:“电子技术应用团队由核心成员――10名教师组成,其中专任教师7名,全部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双师率高达100%,教学经验丰富,还有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3名。3名兼职教师全部来自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具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团队成立以来,除在课程开发、两课评比、青蓝工程及课题研究方面屡出成果,还开创了CDio教学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如在《一种DiY单片机开发操作平台》的项目教学中,通过CDio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合《模拟电子线路》《电子装配工艺》《电子仪器仪表测量》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达到精化、创新动手技能,彼此间相互配合,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该项目产品获得第七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被授权为国家专利,并编写了《单片机技术应用项目设计与制作》的校本教材。

为提升专业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学校积极探索专业教师企业岗位顶岗实践活动模式,每年都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同时,学校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技能水平。“多管齐下”的培养措施,使得新港中专磨炼出一支既有丰富教学理论又擅长专业领域实践的最强教师团队,而这些优秀的老师也将成为未来支撑海尔物联网学院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

此外,学校建有10个实习机房、计算机维修组装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实训场所。学校还是南京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拥有较好的网络学习条件,为海尔物联网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和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优势之三:校企合作共育专业人才

物联网应用技术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职业院校还不多,中职学校就更少了。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港中专扮演了先行者和探路人的角色。

“专业教材的选取和编写、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的考核标准……。”童礼荣向记者列举了一长串海尔物联网学院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前面没有现成的路,我们只好自己走出一条路来。学校联合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全方位参与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双方在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共享教材、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

在海尔物联网学院组建期间,学校专门派老师到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践培训,从企业一线收集市场信息,参与实际运作,更新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实践动手技能。“经过这次实习培训,老师们以往一些不太理解的知识点通过一线实习解析,建立理论和应用的对接。同时,实习也让老师们了解了目前市场上智能家居的发展情况,对今后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重点的划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施向军说。

学校还与海尔共同编写了专业教材。海尔物联网学院在教材方面遵循“选用为主,编写为辅”的原则,一般教材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规划统编教材,而诸如智能家居技术应用、物联网家居安装与维护等技能性强的课程教材,则组织专业教师与海尔公司合作编写。由海尔提供公司最新研发的产品的使用方法,教师将其整理转化为专业教材。这样将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力求编写出最合适的专业教材。

物联网技能培训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实训基地4i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0-03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大集合里的智慧职业教育、智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如何开展顶端设计,在完成实训基地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智慧”“服务”,探索这个问题的意义重大。

1概念的提出

该文提出的4i建设模式是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的众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调研、了解的前提下,融合互联网技术提出的。

4i模式包括:专业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professional)、院校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collegesanduniversities)、校企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schoolandenterprise)、管理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management)。

专业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professional):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分区域建设专业基地,实现不同基地不同课程的交叉组合,实现培养传统行业升级为“互联网+传统行业”过程所需人才的目的。同时,实现设备投资最小化、设备使用率最大化。如果把每个分区域建设的专业基地比喻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岛屿,那么互联网就是链接它们的跨海大桥。

院校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collegesanduniversities):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院校间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如果把每个院校比喻为一个城市,那么互联网就是链接它们的高速公路。

校企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schoolandenterprise):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基地为企业用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企业为基地提供生产、研发项目及资金支持。

管理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betweenmanagement):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基地智能管理,为自主培训、体验式学习管理制度的执行提供硬件条件。开放实训基地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实F远程控制和管理,确保实训室的开放和安全。对学生可限期授权,也可通过选课获得授权,刷卡(支持校园卡)进入实训室,通过触摸屏派位,直接就位在打开电源进行自主学习、训练。通过开放式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为教师的开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为领导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

2理论基础

2.1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早就对职业教育应当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过要求。因此,应用好“互联网+职业教育”战略思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为现代智能制造业培养重要的技能人才的智能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更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政策支撑。

2.2技术保障

日渐成熟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为用户实现跨专业交叉组合学习;实现院校间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实现基地为企业用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企业为基地提供生产、研发项目及资金支持;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基地智能管理等设想成为现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3“互联网+职业教育”大趋势

传统职业教育将升级为开放式实训环境、以大数据为智能管理平台、任由学习者任意挑选可实现多专业融合的学习培训环境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意义深远。极客学院创新上线,“互联网+”职业教育不但可以在线上教育平台提供职业培训,还可以实现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等功能。“互联网+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4国内已建公共实训基地的经验

公共实训基地具备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等特点,是提高职业培训和培养技能人才水平的重要平台。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建成并使用的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经验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上海市公共实训基地的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和公益性,兼具有职业技能实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双重功能。深圳市公共实训基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员工培训的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青岛市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是全国第一个由中央和当地政府财政共同投资建成的区域共享、覆盖城乡、公益为主的大型实训基地。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为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产业一线急需高技能人才提供公共平台,具有引导性、补充性和置换性三大功能。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主要面向绍兴籍学生,完善人才培训工作,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满意的培训项目和服务。

3建设的思路

3.14i模式的“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产生,社会用工岗位必将导致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现在的中职学校与高职衔接,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公共实训基地是走质量生存的必由之路。

思路:以“互联网+”战略思想为指导,通过省专家指导,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兼容共享,学校承担具体建设任务。

目标:服务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和基地运行模式,为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高职衔接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3.2携手企业,共建基地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企业密切合作,努力实现“企业设备、技术进基地共建环境;企业技术人员进基地共建师资;企业生产加工标准、操作流程进基地共建课程;企业制度进基地共建文化;企业生产任务进基地共建实训(教学);企业新员工进基地共建培训;企业新技术、新设备进基地共建(新技术)普及、推广平台”的7大共建目标,并给此目标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现携手企业,共建“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

4建设的意义

以“互联网+职业教育”战略思想为指导,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打造“智慧”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完成实训基地复合功能的创新建设,最终实现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目的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4.1对升级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互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通过组建新兴专业,按照职业岗位和技术活动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之配套的专业互联型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创新培养应用技能,这种建设模式的探索,对升级中职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2对职业院校主动适应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工序为流、以技术标准为培养目标的基地建设模式与新形势下传统行业升级的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服务。

4.3对提升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完善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探究、完善建设思路,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基地的建设思路、细化建设环节、深化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比。这项工作对提升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完善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4.4对实现“政府主导、学校管理、校企共建”,达到社会、企业、学校“多赢”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特点,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提供支撑产业升级的新能力。“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就是顺应这一现实形势提出的,这一探索对实现“政府主导、学校管理、校企共建”,达到社会、企业、学校“多赢”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4.5对创新跨界思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互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实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系统化、融合化、综合化,搭建通用能力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破除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的倾向,增强学生发展潜力和后劲。针对智能制造、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岗位能力要求,针对省电子信息公共实训基地的设备情况,设计课程体系,制定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修订了课程标准、技能鉴定标准、基地建设标准、教师标准,推进了专业升级,创新了跨界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

4i模式的“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较以硬件实物为主的传统公共实训基地具有虚实结合、设备使用率高、易于实现开放式实训、易于实现智慧管理,能更广义地体现“公共”二字的优势。但由于4i模式的公共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比较新、运作载体的虚拟化数字化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备、有效教学资源大数据不够丰富、物联技术局限性等现实原因,会给公共实训基地的运作带来很多问题,如虚拟实训基地很难开展实训载体以硬件为主的训练、即时评价存在统计风险等现象。比较之时,优劣之处势均力敌,但在“互联网+”洪流面前,在完成实训基地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智慧”“服务”这6个字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贲志宇,孙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m].沈阳出版社,2013.

[2]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85-88.

[3]梁克瑞,徐广智,陆玲.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技术与教育,2014(2):35-37.

[4]彭晓兰.基于“产学融合、实境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70-171.

[5]王晓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12.

[6]王俊山,杨天英.基于专业群理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25-27.

[7]姚晓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J].成功:教育版,2013(24).

[8]朱雨兰,邹定南,陆春其.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专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19-21.

[9]马越超.基于内外互融的5D式实训室管理模式探索及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3(2):226.

[10]谭静.中职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Z].

[12]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Z].

[1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