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医疗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1:30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1

关键词:智能agent;人工智能;中医诊疗;医案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5-0965-03

人工智能(arificimintelligence,ai)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门前沿科学。1956年,人工智能作为新兴学科被正式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成就已经引起人们能高度关注,有人把它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誉为20世纪的三大科学技术成就。

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是继3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并且指出:前3次革命延长了人手的功能,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人工智能则是延伸了人脑能功能。实现脑力劳动的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研究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机器人、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图像识别、地质勘探、石油化工、军事、医疗诊断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作为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成分,智能agent技术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建模,目前已开始初级应用。许多it企业,如:微软、iBm、oracle等都对agent的开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agent技术的广阔前景。本文搞针对智能agent技术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进行初步阐述和探讨。

1 agent概述

1.1 agent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尚无一个公认的对agent的定义,在国内多将其译为智能。m.wooldridge和n.t.Jennlngs于1995年提出的:“agent是满足特定设计需求的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系统,它位于特定的环境当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治性。”。这是agent目前普遍被人们认可的定义。

1.2 agent的特性 学术界通常认为agent具有以下一些的特性。

自主性:agent具有属于自身的计算资源和局部对自身行为控制的机制,能在无外界直接操纵的情况下,根据其内部状态和感知到的环境信息,决定控制自身的行为。

智能性:agent能够从用户浏览的网页中提取出网页特征或链接信息,与知识库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将最接近的知识应用到该网页上,自动将网页中的信息抽取出来并反馈给用户,能够根据用户查询信息的行为进行判断和分析,以提高查询准确度。

适应性:智能agent能够从用户日常的查询、浏览等行为中学习用户的兴趣点,推理用户的需求,为每个用户建立,个性化的用户框架,根据用户反馈对获取的知识和用户框架进行修正,以适应用户兴趣点的变化。

协作性:agent可以通过某种agent协作语言与其它agent进行多种形式的交互,有效地与其它agent协作工作,可以共享交流信息,实现协作式的信息查询,提高了信息查询的效率。

移动性:agent能够在互联网上跨平台漫游,以帮助用户搜集信息,它的状态和行为都具有连续性。

安全性:agent能够主动避免恶意的agent对计算机环境造成破坏。

由于agent技术具有以上诸多特性,这就决定了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医者作为诊疗过程中的主体,其认知具有经验性、灵活性、自主性、协作性等诸多特点,由此可见,agent技术在这一方面也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特征。在针对医者认知过程的研究中,智能agent技术是否可以充当记录、模拟甚至传播的载体,都是值得研究者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2 智能agent在医疗活动中应用可能具有广阔的前景

2.1 智能agent信息检索系统将是医生获取知识的得力助手笔者认为,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应用于医疗活动中的智能agent,将能够根据医生的个人需要提供动态、实用、指导性强的医学信息。近年来,互联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网上信息资源日益膨胀,搜索引擎只是初步解决了如何索引和查询intemet浩瀚无垠、零乱分散的信息资源的技术难题。相对于用户希望的“花最少的时间能得到最相关的查询结果”的愿望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专业领域定的用户群提供专业的、量身定造的信息服务,使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的找到最需要的信息内容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医学领域,我们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医学领域是一个时效性、交流性极强的学科范畴,往往在短时间内,临床工作者、科研人员就需要及时、准确的对应信息。网络资源虽具有纸介质媒体无法匹敌的信息资源,但分散、冗长的信息交错混杂,为科研工作增添了无谓的负担。缺乏专业、针对性强、灵敏的搜索引擎是科研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科研和医疗方面得以不同程度的应用。在科研方面,世界各国建立起了大量的医学、药物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信息服务,如包含9000余种美国处方和非处方药物信息的“药物信息库”,癌症数据库Cancerlit,有关艾滋病临床、药物研制及文献的aiDSDatabases,向医患人员提供的临床实验信息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包括健康指南、评价和消费者指南信息的全文数据库HStat,补充和替代医学资源nCCamResource,医学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等医学信息数据网络资源,诸如此类的网络资源极大的方便了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医疗方面,许多世界发达国家都在斥巨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国家卫生信息系统,英国的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美国的卫生服务信息框架Hii(Health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加拿大的电子健康系统(e-Health)和澳大利亚的电子健康网络(Healthonline),各种已经应用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RiS、和paCS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医疗管理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医院层次的电子病历研究探索刚刚起步,与真正的信息化、网络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医药方面的网络资源包括中医药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中国中草药大典、中药基本信息数据库、医学数据库大全、名老中医、中华药膳等,但由于中医药理论的自然哲学特点,信息化仅仅实现了文字的超文本化和图片的数字化。

有学者指出,基于智能agent的个性化信息检索系统是一个具有个性化智能化的多agent信息检索系统,它以用户为中心,挖掘用户的真实意图进行www搜索。

2.2 多agent是学术交流的平台 由于agent具有协作性

的特点,可以与多个agent进行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而传统的医学学术交流和解决疑难问题时,多采用专家会诊讨论的方式进行。因此,二者在问题解决模式上具有相通之处,甚至,agent技术可以实现控制和协调远程医疗系统中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在医疗活动及医疗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系统的整合。

与传统模式相比,agent技术为领域专家,提供了更广阔、更专业的智能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跨地区、跨医疗单位的综合问题求解及疑难医学问题探讨,对于医疗资源的进一步共享,公平分布,甚至学术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 中医诊疗智能化的探索

在过去几十年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讨中医诊疗过程已经取得了一部分成果。自1979年关幼波肝炎诊治系统的出现,为中医诊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随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旨在快速有效解决问题的医疗专家系统,但这些专家系统更注重专家诊疗经验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对于医者的认知在诊疗中的决策作用尚未进行深入探讨和挖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尝试运用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方法,在中医领域建造了第二代专家系统的外壳。发挥神经元网络的特点弥补了知识获取和深层知识推理的不足。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并未在医疗活动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但在中医诊疗智能化研究进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未来的智能agent中医诊疗平台中,作为一种理想,是要做到人与计算机之间形成同伴关系,即关键之处、需要经验知识之处必须靠人,至于可以形式化的处理的地方则靠计算机,两者密切结合,使得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甚至难以判断所使用的知识究竟是来自计算机的还是来自人的。这个理想将彻底改变人随机器运行方式进行思考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如何建立更适合医生诊疗操作、群体交流和能激发医者灵感涌现的智能agent平台,一方面有赖于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医案不妨作为理论研究模型构筑的切入点。

清代医家周学海认为:“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现代名医恽铁樵所云:“我国汗牛充栋之医书,其真实价值不在议论而在方药,议论多空谈,药效乃事实,故造刻医案乃现在切要之图。”通过对医案的学习和研究,了解中医各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辨证论治的特色,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上升为共性的诊疗规律,以便于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然而,医案方面的书籍众多,这为临床工作者在面临疑难问题求解是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传统方式的研读多是从名家医案入手,从中获得宝贵的诊疗经验,在临床上实践,根据病人病情的变化用心思索,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思索,实现经验积累,同时也在诊疗过程也是形成新的医案资料的过程。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整理古籍医案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错检、漏检、统计结果呆板,功能不全等问题。如何能从医案人手,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医案整理中数据完整,记忆准确的长处;发挥智能agent技术在构建人机界面时对诊疗思维的启发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发挥医者在诊疗过程的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2

人工智能到底神在哪里?

张海涛:的确,2015~2016一年多的时间里,现代医学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大数据、精准医疗、人工智能这些成为医疗领域的“爆款”词汇。智能医疗已经不是从科幻片中看到,是真实世界的真实事件。人工智能有多神,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医疗的人工智能完成了哪些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认知计算,人工智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读取海量文献,具备最全面的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这属于认知,很好理解。但重点在于智能要做到的不仅是录入,而是读懂,将海量外部信息转化为自身知识和结论。比如从文献中获取了他汀在某个数值下使用会减少冠心病发生,它会给出相应治疗建议,这是计算,即学习能力。人工智能能快速将患者病情的相关信息搜索一遍,通过统计运算给出最个性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再拿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举例,虽然它能监测人的心率运动量等,但无法给出进一步建议,未来的人工智是能根据不同患者的状况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的,告诉你食物摄入不足还是过多,运动量还需多少达标等等。

第二是深度学习,等同于人类直觉。打个比方,我们让机器人对某个物品做出鉴别,它需要根据这个物品的大小、重量及其他特定属性做出判断并得出结论。而具备深度学习的智能机器可以不需通过数据和逻辑得出结论,当它看到一位急症患者,会根据患者的痛苦面容、喘气速度、所选医院和科室等,迅速反应出他是急性左心衰。这种推测不需要输入患者信息,反应快,但不一定准确。

第三是智能数据。以前讲到的数据其实是小数据,我们对小数据进行抽样研究去寻找规律,但这种推理只能预测大概率事件,无法认识小概率事件。例如他汀输注后的横纹肌溶解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我们很难收据足够样本进行研究分析。相反,如果通过智能录入一千万例患者,按比例将有一百例患者,假设一百例都出现在北京,那么可认为发病与地域相关,如果其中九成是男性则可认为疾病与性别有关,如果其中又有九成是抽烟者,说明疾病与烟草有关。这对我们定位和救治小概率事件中的人群有重大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小概率事件的规律,可以理解为将架构师的脑袋放在大数据库中,可使我们的认识更接近真实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发现规律可以更好的预测未来。再比如,人工智能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血糖血脂以及个人生活方式进食方式等预测他在某个时间可能发生低血糖,可以在此之前提醒患者补充糖类来预防恶性事件发生。

用于心脏疾病的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什么?

张海涛:现在来看至少能实现两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心脏病患者在出院后要满足用药达标和生活方式达标,如果患者仅有高血压,用药达标是较容易实现的,如果患者在高血压基础上还合并高血脂、消化道出血,或合并前列腺问题,有阑尾手术史、脑梗史,有牙科问题等,这时需要综合各专科的知识来做决策。但人脑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足的,人工智能却可具备最全面正确的知识和诊疗标准,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另外,它可以连续观察患者出院后的运动状况,根据其身高体重心律血压用药状况等给予运动方式建议,并做出评估。

在6月17-19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上,人工智能作为会议的亮点之一会有很多精彩的报告。可以说,心脏重症领域要正式“触电”大数据、智能医疗、精准医疗,去拥抱新思潮、新设备、新话题和新模式,非常希望届时与更多医生探讨这一话题。

人工智能可以治病,医生做什么呢?

张海涛:智能医生只能为数字人看病。什么是数字人呢?从某种意义上,人具有生物人和数字人两种基本属性,血型、身高、体重等构成数字人。人工智能可像人一样读文献,超过人的精力,24小时不间断的读录文献,具备最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并且具备超强的运算能力,可快速将患者信息统计运算,给出最个体优化的治疗方案,但它无法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说到底,医学是文明的产物,医生不是修理工,我们的医疗过程会涉及到感情、文化、患者意愿等,这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未来,人工智能是医生的助手,为医生的决策提供参考,医生根据患者意愿、经济能力、依从性等综合考量并做出决定。

医生在临床决策出现冲突时怎么办?医生的权威性会受到挑战吗?

张海涛: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首先,不但人与人工智能间会遇到决策不一致,人工智能本身也会遇到,它能录入巨大数据,其中必然有观点相悖的信息,但它比人更理性,会一遍遍学习从而得出最优建议,而人类在治疗中感性成分更多。从另外的角度想想,其实没有一种方式是非常完美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利弊,所谓的决策的冲突和矛盾属于真实现象,是允许存在的。

医生的决策与人工智能发生冲突时呢?通常觉得,医生对同一种疾病应该有相同的诊断、相似治疗方案,实际不同医生在同一疾病的诊疗方案会相差很大,这受医生教育、利益、地域文化的影响。比如女性更年期后服用雌激素的比例在美国是28%,在中国不到7%。中国女性的观念倾向于不用,因为服用雌激素可能引发肿瘤,而美国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高,她会选择使用。医生与智能出现决策冲突并不奇怪,医生需要根据不同需求确定医嘱,无关对错。所以,医生仍需查文献、不断学习,需要综合判断,智能给出的只是参考,它只是医生的助手或患者的顾问,绝不会取代。

未来,手术也可以被机器取代吗?

张海涛:手术操作其实是创造“艺术”的过程,需要更多层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机器在精细操作方面远不如人类手指灵活,它的优势是运算速度和自我学习能力。虽然现在达芬奇机器人下的手术在很多医院开展,但真正实现机器人做手术还很长远。

如果人工智能能可实现基本医疗任务,患者来院的刚需是什么?

张海涛:患者需要医生的建议以及最终的处方权。人工智能得出的结论只是一个参考,医生可信可不信,如果它提供的数据比医生知识所涵盖的要准确,医生要考虑依从。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3

智慧医疗以人为中心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人民幸福指数最直接的体现。医疗体系的方方面面无不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然而我们也正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对昂贵的医疗卫生体系的价值期望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医疗质量以及患者安全问题、市民对医疗保健可选择性需求的不断增长、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用于改进医疗保健事业的新途径所带来的挑战等。

智慧医疗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智慧医疗是一个新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医疗领域的信息化。高效、高质量和可负担的智慧医疗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更可以有效地阻止医疗费用的攀升。

目前,全球有1亿多人每年的个人医疗支出处在贫困线以下,21世纪的医疗保障体系必须以病人为中心组织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病人提供帮助,使病人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第一,向病人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第二,让病人参与医疗卫生服务的计划和管理;第三,建立信息服务体系,让病人能够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得到所需要的信息;第四,根据病人的就医经历,评价和运转医疗卫生服务;第五,帮助医生提高支持服务能力。要做到这些方面,智慧医疗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智慧的医疗体系可以建立协同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有效地预测和预防疾病,同时,还能让每个人作出更明智的选择。智慧医疗是为转型的临床举措建立更有效的it基础,通过自动追踪和记录患者、医疗设备和资产的状态,帮助医生定位患者,并确定医疗活动的优先级;通过优化对临床信息的管理而实现儿科研究中基因的潜在优势;能够通过单个可靠的视图访问患者全面的医疗历史记录;主动地推动组织内的技术、流程和人员整合。

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的主线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应用深度整合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表现。

智慧城市是人的智慧与信息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透彻感知、泛在互联、高效协同、精准管控、创新应用等主要特征。智慧城市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最终构建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伴随着智慧城市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智慧医疗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智慧医疗首先要解决区域卫生问题,把区域内的医院、卫生机构、卫生管理单位、社区医院、妇幼医院等与卫生相关的机构,它们的信息系统、数据、流程要整合起来。

智慧医疗在我国刚刚起步,上海电信和第五医院联手推出的远程诊断“智慧医疗”;浙江富阳“智慧医疗”:通州首批健康“一卡通”发放,已经率先开启了“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的成果即是医疗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的满意度均得到提升,每个人将享受到一个协同、协调的医疗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目前,国内的CHaS临床与科研信息整合平台(简称CHaS)可以帮助医院内部以及医院集团各个分院之间实现复杂临床信息的整合,提高临床信息的再利用能力。此解决方案的核心是标准化的临床信息模型和iBm医疗集成框架,能在医院的各个系统之间实现紧密的信息共享,最终将与医院外部的其他医疗机构实现信息共享。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建议

推动智慧医疗发展的机遇无处不在。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这一著名的学院医疗中心表示,8年来智慧医疗降低了3000万美元的资金和运营成本,使他们能够实现锐意进取的临床计划。位于宾夕凡尼亚州的这个领先的、完全集成的提供商通过先进的HeR系统,利用其10年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临床信息仓库,帮助医生提供最佳实践病人护理,并支持医疗研究;SeS部署了一个地理区域集成的医疗系统,可以管理所有的医疗记录,使该地区的任意一家医疗中心都能够访问超过100万人的记录。该系统完全实施完成时,将有超过5000名医生能够可以同时使用。

而我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落后,智慧医疗建设起步较晚。基于这一现状,现阶段我国的智慧医疗建设应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已有成果和资源。纵观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历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滞后,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在智慧医疗建设过程中应汲取教训,加强标准和规范领域的法制建设。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出台相关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建议成立智慧医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地负责总体规划、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能、统筹建设资金的使用等,牵头制定《智医疗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建设规划、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确保信息安全。在智慧医疗建设的过程中,一是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二是要做到技术防范和制度防范并重。三是要重视数据安全,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智慧医疗建设是医疗卫生领域全局性的规划和管理问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智慧医疗,但是智慧医疗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要想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需要实现城市信息一体化,共享城市的各个方面信息,整合城市内各种资源。

相关链接

智慧医疗缓解温州市民就医难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在国内推出“智慧医疗”手机门诊系统,温州公众实现了复诊病人“足不出户、在家看病”的就医新模式,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目前,温州“智慧医疗”由“智慧医疗・客户端医生版”、“智慧医疗・客户端大众版”、“智慧医疗・手机门诊热线”这三部分组成,能为医生看病、市民就医同时提供极大的方便。

现在,市民只需登录“智慧医疗”大众版,就能在手机上进行预约挂号、取报告单、智能分诊、医院导航等;符合一定条件的病人(具体条件见本文最下面),还能拨打手机门诊热线15988711580,在电话里就可以请医生开出化验单、特检单。

另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通过登录“智慧医疗”医生版,在手机上就能给病人开诊断单、化验特检、复诊挂号,非常智能和便捷。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4

自2012年进军医疗卫生行业以来,联想集团大步快进。依托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联想集团实现了对业界优势资源高效整合,截至目前,联想已经与全国医疗行业近70家iSV厂商开展合作,参与5个省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功进驻363家三甲医院。

据CHima荣誉主任、中国数字医学杂志主编李包罗介绍,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份额仅占医疗卫生行业总投入的1%,即200亿人民币,但每年在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

“美国前10的医疗信息化企业占市场份额的60%,而中国前10的医疗信息化企业占比15%不到。”李包罗对此表示,“这说明目前这个市场并不成熟,我们期待大鳄进入,更好地规范市场。”

而所谓的“大鳄”,不应仅局限于开发移动设备终端,而应考虑构建数字化医院,运用it技术促进革命性的健康保健服务模式的产生。

这个理念与联想集团当前的战略不谋而合,联想致力于成为医疗行业整合方案提供商。“近几年,信息孤岛问题日益严重,医院内部及医院间的信息化建设陷入无法整合的困境。”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新兴行业总经理王云峰进一步说明,“各级医院迫切需要整体解决方案,对业务进行前瞻性和规划和管理。联想将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流程再造,创造医疗新体验。”

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医疗卫生行业总监瞿忠表示,目前国内具有整合能力且能够真正构建智慧医院的供应商,也仅在10家以内。

联想在会议现场展示的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联想移动医疗解决方案、联想移动护理终端解决方案、联想医生护士工作站解决方案、联想影像中心医技工作站解决方案、联想虚拟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等15个子方案。联想将前端业务应用与后台数据运维紧密结合,提供从iaaS到paaS再到SaaS的云服务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5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iBm和微软的云计算技术架构一个涵盖医疗信息化全过程的医疗云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集成医院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云平台、护理岗位绩效考核云平台、医院不良事件上报与预警云平台、公共医疗信息服务云平台、移动医疗云平台,研究系统控制策略和运营机制,探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云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安全、系统监控与运行服务机制,率先在连云港建立起一个架构技术先进、业务功能完备的医疗云应用示范工程[2-4]。本系统要研究以下几项内容:1.1基于云计算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研究。如果采用云计算技术来构建医疗信息平台,开展医疗云服务,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融合现有各类医院信息化系统;因为目前的医疗由于多年来的发展,陆续引入了多种异构的平台,如何让这些平台无缝集成起来,是医疗信息资源融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存储问题,比如对于共用的信息资源,如何解决共享及访问冲突的问题;最后是如何平衡不同管理模式和管理需求下的功能冲突。本项目拟采用微软最新的云计算开发技术打造一个通用的医疗云平台,对各平台底层数据整合,实现各平台基础数据的无缝集成和共享,减少数据冗余,消除信息孤岛,降低数据维护成本,并可根据用户规模动态分配软硬件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1.2基于物联网的移动医疗技术研究。由于全球都在设法利用无线网络技术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快捷性,因此医疗系统具备了构建移动医疗的平台。开发移动医疗可以使医护人员更准确、快速和高效地获取病例信息,制定决策和采取措施;更多的医疗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协作,使患者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5-7]。移动医疗信息系统充分利用HiS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整合,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帮助医院实现临床服务的无线化、移动化和条码化管理,是智慧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1.3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知识发现与服务研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人工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系统,通过智能诊断实现对每位病人治疗过程进行实时分析并提供预警、提示和智能辅助决策支持[8-10]。还可以利用个性化推荐实现病人的个性化医疗,为自己量身制作医疗方案,可以有效解决重复检验检查和重复治疗问题,同时能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加强对医疗差错的控制,提高病人从医的满意度,从而使病人真正从智慧医疗中获利。

2实现方案

本文结合iBm公司的云服务硬件解决方案和微软公司的云计算软件解决方案架构医疗公共服务支撑云平台。2.1区域医疗云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医疗云服务平台自身是一个融合多个业务子系统与异构的管理软件、是一系列软、硬件和医务与职能部门人员、各项政策支持的综合系统体系。医疗云平台以emR(电子病历)为核心,将Cpoe、转诊管理和医嘱管理融入云计算平台中,将医疗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相关业务独立出来,第三方系统提供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统一数据规范和接口标准扩展自己的服务[11-13]。平台提供对各个分院、社区医疗点的业务支撑、病人信息共享和居发健康档案试点,并逐步与其他医院原有的HiS系统、LiS系统等进行数据接口集成,实现与其他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与数据融合。2.2移动医疗系统架构。为了有效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移动医疗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各层业务相对独立,层次划分结构清晰。终端分为移动护士工作站(护用pDa)和移动医生工作站(医用tpC)两种。为了适应大规模和复杂的应用需求,应用服务器能可根据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随时进行动态响应,并且可以方便的访问异构数据库,能有效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与系统的安全性。对于病患的识别技术采用基于13.56mHZ的被动式RFiD,将RFiD用于移动医疗,即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服务,又可以保护患者的隐私数据[14-15]。采用RFiD技术实现对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跟踪确认,协助和指导护士完成医嘱,由于有了医嘱执行项目的电子化确认过程,可以实现对护理质量的监控和对护理工作量的量化,从而实现病人诊疗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2.3医疗信息智能决策平台架构。随着智能决策与个性化推荐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渗透,将智能决策融入到医疗信息化平台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势。医疗信息智能决策平台的框架结合了中间件技术的多层构架,底层为数据交换和共享层、中间为数据中心和决策信息支撑层、上层为决策支持应用层和服务门户层。平台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解为四个层次结构:部门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统一应用平台以及贯穿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维护平台:

3结论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6

触摸医疗智慧健康

现如今,“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公共医疗水平还远未满足人们的期望。医疗行业需要迎接三大挑战: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现状,而这些挑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够均匀。

新医改政策出台后,从跨国it巨头iBm、微软、英特尔、惠普、戴尔到本土方案商华为、曙光、东软、用友、金蝶、神州数码等,纷纷强势挺进医疗市场,与以天健科技、西安华海、浙江联众、广州怡捷、中域海量等为代表的专业医疗信息化方案商,纷纷争抢新医改带来的商机。Ge通用、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医疗巨头也纷纷进驻中国基层医疗机构。

iBm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面向区域医疗卫生和大型综合性医院集团,包括区域医疗信息网络、CHaS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医疗协同平台、基于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智慧医疗等,旨在以信息化推进医患资源的优化流动,助力新医改扎实启程,从而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智慧医疗体系。

华为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联动协同;同时有效的实现患者、医生、医院,以及医疗设备之间的沟通。在中国新医改的背景之下,华为智慧健康解决方案努力实现让智慧医疗走入寻常百姓家。

技术为基完善医疗

智慧医疗的实现需要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其关键技术分布于物联网体系中,涉及到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感知层,涉及到射频标识(RFiD)技术、定位技术、体征感知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等。智慧医疗的数据主要从医院和用户处传出信息的传感器获得,并实现检测对象数据的准确采集、检测、识别、控制和定位。在网络层通过信息互通类技术实现检测数据的上传工作,实现用户和医疗机构、服务机构之间健康信息网络写作的数据沟通渠道,并及时给用户提供必要的响应。在应用层,通过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为监测数据的开放提供做好准备。

智慧医疗一直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医疗作为iBm沃森最早进入的应用领域,2011年8月开始,沃森就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医疗机构“实习”了。沃森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可以直接阅读医学文献和各种医疗文档。除此之外,沃森还具备学习能力,它可以从医生看病的活动记录中学到相应的经验。由于具备了主动学习知识和获取经验的方式,沃森的准确性要远远高于过去的医学专家系统。

医疗行业的数据量大而且类型复杂,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信息价值,如果能够有效地对其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就可以辅助医生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诊断和用药决策,甚至帮助相关研究机构实现医疗方法和药物的革新。英特尔公司的开放架构大数据平台是英特尔针对医疗行业用户开发的。它由双路至强处理器和英特尔apacheHadoop发行版软件组成。英特尔双路至强处理器能够实现对存储子系统的优化,可用于打造存储服务器,支持横向可扩展存储方案。英特尔apacheHadoop发行版软件是专门为大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查询需求开发,且针对英特尔至强平台进行了充分优化。

关注民生智慧未来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7

【关键词】智慧社区;多媒体通信;智能医疗;安防报警;智能管理

随着独一代的长大,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建设智慧社区,让大多数的老人能够在家中安度晚年,已经成为我国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新一代的有线广播电视网就是能够让理想实现很重要的途径。电视将不在只是用来看的,它还可以是拿来用的,家家户户的电视机将成为多媒体信息终端,通过连接多个各种的信息终端,新一代的广播电视网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互通、实现人与人、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让我们生活过得更简单、更方便,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快乐,年轻人在外工作更安心。

一、可实现的应用

依托双向广播电视网,可通过家庭终端设备,完成多项人们所需要的服务。实现安防报警,可视电话,监控,有线电视接入,家电智能控制,宽带接入等等功能。具体应用有:定制雇佣服务请求,如:家政服务、维修服务、餐饮外卖、票务服务、叫车服务、旅游服务、卫生医疗服务、购物、教育、交友、法律援助、金融、理财、电信、娱乐等。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广电网络接入家庭的终端设备,有无线路由功能,能够无线连接和管理各种传感器和控制开关,包括摄像头和麦克风、红外线报警器、烟雾报警器、煤气报警器、安防传感器,以及电灯、窗帘、电视机、空调、电冰箱、电饭煲等控制开关和调节器。

二、总体解决方案

智能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多媒体通信系统、智能医疗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监控报警系统四个部分。

1.多媒体通信系统

通过家庭智能机顶盒、电视机、麦克风、摄像头等组成,可以让老人和自己的子女同时了解对方的生活情况,它采用电视机做为终端显示器,在电视机前,老人与子女视频通话,由于屏幕宽大,子女可以完整地感知到老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而只需移动摄像头方向,双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家中的各个角落。

2.智能医疗监控系统

由带有无线收发信号功能的检测仪组成。利用该系统,可实现监测老人的血压、心电、脉搏等生命体征,检测结果可以自动发送到绑定的亲友手机上,或者自动发送到呼叫中心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库中,当出现意外时,智能医疗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发短信到亲友手机上请求帮助。它所采用的医疗终端技术如下:

(1)无线心电监护仪

无线心电监护仪,具有无线信号发送功能,能连续检测人体的心电信号,同时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家庭智能网关发送到健康管理数据中心。

(2)手表式无线电子血压仪

手表式无线电子血压仪,同样具有无线信号发送功能,只要按启动键即可自动进行测试收缩压、舒张压和脉搏,并把测量数据通过家庭智能网关发送到健康管理中心。

(3)无线指套式血氧仪

无线指套式血氧仪,在测量时,只要将手指插入指套式光电传感器中,显示器就会直接显示所测血氧饱和度值,它也具有无线信号发送功能,可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无线接收设备上。

(4)智能医疗数据中心

智能医疗数据中心是依据智能社区的管理平台所建的医疗监控中心,它能实现与各种医疗终端的信息交互,数据处理,维护用户的健康档案,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实时测量血压、心电、脉搏、血氧,并将这些代表生命体征的测量结果显示在电视上,通过广电网络自动发送到系统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库中,也可以自动发送到绑定的亲人手机上,便于亲友及时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当出现意外时,智能医疗系统会自动向当地急救中心发求救信息,并发短信到亲人的手机上求救。如果用户是在室内,短信还会自动附带上老人的详细地址,便于救助时定位。

3.智能管理系统

智能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智能化的用户管理方案,在智慧社区中,每一用户会配备一个RFiD电子标签的识别卡,持有该卡可以在社区内食堂、商店、室、游泳馆、健身房、台球室、歌舞厅、保健中心、医疗中心等等多种地方进行身份认证和计费操作,从而实现智能管理,统一高效,便捷利民。

4.监控报警系统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8

与传统复合手术室构建思路迥异,Ge一体化复合手术室既为精准诊疗与医疗安全提供良策,又是Ge医疗践行“关爱先行”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实现从产品、服务到个性化和全方位解决方案的根本转变。

有专家预言,未来3年,以Ge为代表的一体化复合手术室或成为三甲医院学术竞争力的新增长点。

复合手术室敲门

追本溯源,复合手术室问世更多与心血管病高发、治疗模式创新休戚相关。

8月8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且持续增长,平均每5个成年人有1人患病;心血管病死亡率高居榜首,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有1例患者死亡。

受之影响,中国心血管介入与外科手术井喷式增长。

考虑到复杂心脏病变仅依靠单一治疗手段很难奏效,一种全新的心血管手术模式悄然涌现。1996年,英国学者angelini及同事为多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合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这是全球首次将介入与外科相结合开展复合手术的成功案例。

11年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创建亚洲首间复合手术室,将介入手术设备、临床信息系统整合入外科手术室,使医生在手术室内既能行常规外科手术,又能直接完成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并经多模式影像学信息辅助提高手术效率。

以此为起点,中国心血管病治疗的“复合手术时代”来临,并渗透到各专业领域。截至2013年初,中国各类复合手术室已达200余间,心血管复合手术室超过90间。

理想复合手术应为“一站式”,这要求复合手术室具备完善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和基建要素,并集临床、教学、科研功能于一体,有助重点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遗憾的是,囿于高效运转医生团队缺乏、多学科管理协调困难、繁多设备/系统无法互融互通等因素掣肘,国内多数复合手术都停留在“分站式”阶段,真正“一站式手术”仍如水中揽月。尤其面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高端复杂手术需求时,无论手术环境、介入影像设备,还是技术操作规范,国内现有复合手术室更显捉襟见肘。

“智”解困局

智能化复合手术室或可打破这一僵局,诚如Ge医疗新近推出的一体化复合手术室解决方案。

Ge医疗一体化复合手术室解决方案,以iGS智能移动介入机器人DiscoveryiGS730血管机为核心,整合超声、麻醉机、监护仪和灯床塔等系列设备。它通过智能化技术、一体化控制、信息系统和专业完善服务,以医生和患者为中心,实现内外科融合,Ct、磁共振与血管造影/血管机优势互补,加之卓越的影像融合技术,为心血管、神经、外周血管和肿瘤疾病复合手术提供强大治疗平台。

iGS智能移动介入机器人通过创新的激光制导、动平衡、虚拟轨道和智能避障技术,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实现按预设轨道精准自由移动、确保移动过程稳定安全的医疗设备。作为迄今少有“具有主动空间管理能力”的大型医疗设备,它全面满足高端复杂手术要求,提供更自由的手术操作空间和更灵活的手术站位;凭借无天轨设计,借助独有的术中5秒旋转采集高清影像、多源影像直接引导手术、三维融合影像实时联动、床旁/控制室一键操控等功能,它还可实现复合手术简捷化、高难手术精准化,助推医院迈入“三维手术导航时代”。

企业方透露,2012年一经推出,iGS智能介入机器人荣登“美国工业协会设计金奖”,已在法国里尔大学医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圣卢克大学医院、斯坦福大学医院和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顺利的话,中国首站将落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9

人们对于二维码当然不陌生。如今的“扫一扫”早已不局限于手机支付和社交网站/软件登录等,商品上的二维码可以用来追溯其来源、辨别真伪,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成为一把天然钥匙,二维码式的电子凭证也因方便、安全、抗毁损等走进了公众的生活……

在这个“扫一扫”成为新常态的时代里,政府工作报告上的二维码,拉近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而一份数字化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政府职能正在向智能化转变的信号,而“互联网+”行动的深入实施也已经初见成效。下一个互联网技术的爆发点

以往的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中,字幕需要人工打出来,在直播的延时中迅速配好或后期添加,而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网络直播中,科大讯飞通过其语音识别技术提供了配套的实时讲话字幕,令人耳目一新。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进入到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几乎所有行业,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为此,他建议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有利于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而源头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到典型应用示范创新等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可以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

“应在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与专项规划”,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说。这一点,已经成为互联网科技企业代表们的共识,他们希望可以因时制宜,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强人工智能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动行业数据的开放与共享,从而促进人工智能在我国的综合发展。

早在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就曾提议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现在,脑科学研究已经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中国大脑”也被赞为最具前瞻性的提案。今年,李彦宏着力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的当下,谁率先在应用上实现突破,谁就有可能在智能时代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他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总体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智能+经济”的发展,从观念引导、制度创新、数据开放和专项支持等方面,为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些代表委员们,以企业为平台,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和群体智能方面深入实践。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将成为继“互联网+”、虚拟现实(VR)之后,下一个互联网技术的爆发点。

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站在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上在思考,强调“云制造”的概念,为这一观点做了另一个层面上的佐证。

他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云制造的实质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云制造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通过360度全景的数字视角,为制造业提供预测自主维修、决策支持分析,促进智能工业的自适应、自感应、自调理和尽可能的零宕机、零排放、零维修,打造智能化供应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6年,我国就已经在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骆沙鸣认为,除北京、杭州、深圳外,在全国各地建立分布合理的工业大数据中心,促进中国云制造,将有利于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以创新转型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产业共生、协同创新、智能制造、品牌升级、服务增值、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打造创新型制造业强国的节奏。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不仅属于it领域,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极大地提高诊疗效率,对于我国医学资源稀缺的情况而言,具有战略价值。

葛均波建议成立人工智能医学应用开发专项办公室或研究院,由计算机科学家、医学家等组成团队,完成人工智能医学领域的理论框架建设。同时,政府要引领并邀请社会各界共同设立基金,扶持相关开发单位:鼓励各专科领域的优秀医学家参与人工智能开发。

一言概之,人工智能融入医学对于精准医疗和快速诊断的发展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谈到医学应用,“看病F”也是个绕不开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认为,大数据将会在极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城市公立医院的广泛深入应用,处方的数字化、住院结账单等数字化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只要有关部门将这些数据归集起来,采用一定的数据分析判断,就能够全面归集病人、接诊医生、主治医生、治疗处方、住院费用以及结账单等基础信息。据此,可以为准确、科学、公正评价医生诊疗效果与费用、医院管理提供全面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撑。他还建议,在大数据基础上,建立科学可行的治愈率随机抽查机制,防止为降低病种诊疗费用不顾治疗效果的现象发生,将费用控制与提高治疗效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看病贵”的难题。

李彦宏的提案更关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帮助解决儿童走失和交通拥堵问题。我国拐卖儿童案件已呈现“低发高破”态势,但仍然有案件因线索不足难以侦破。现在的人脸识别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图像侦查效率,还能够实现海量人脸数据的跨年龄比对。为此,他建议建立适用于搜寻走失儿童的人脸识别模型,建立覆盖全国的走失儿童数据库,同时将人脸识别技术与治安、交通监控系统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儿童走失案件的侦破效率与破案率。

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李彦宏认为目前我国交通信号灯系统在数据采集、算法优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在缓解交通压力方面的作用。他提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图像分割等技术提升交通流数据采集能力:加强智能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算法研究:建议在有条件地区开展智能交通信号灯应用示范项目。

人工智能医疗方案篇10

中国医疗变革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时期,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人员集中在大型医院,导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实体资源利用率接近极限,不得不不断扩张。基础医院病床空置率偏高,设备使用率偏低,医师养成周期慢。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多次强调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扶持,并实施了远程医疗及双向会诊等措施。但由于存在远程通信传输质量不高,系统兼容性差,远程传输存在安全问题,缺乏终端执行操作平台,缺少大中型医院与基层医院医生“医医沟通”平台等诸多问题导致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形同虚设。

为了配合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本次展会上同样云集了众多远程医疗智能化产品,是医疗信息化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和产品的一次集中展示。远程医疗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有效达到大型医院与基础医院、基础医院与门诊部、医院内部之间高效接洽与服务水平的相融合。此次一康智参展的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系统正迎合了市场需求,会上的咨询与会后的交流也恰证实了这次产品的成功亮相。

而一康智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系统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如何呢?

首先农村、社区基层医院通过信息化医疗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患者信息,相当于大型医院中央监护系统延伸至基础医院每张病床边,为基础医院搭建患者的服务平台。其次采集的患者信息(可能含paCS信息、LiS信息等)由区域电子病历中心系统通过专网(高速专用网络)上传,运用远程会诊平台随时发送会诊请求。再次,大型医院的医生通过移动医疗平台随时随地获得全部医疗临床信息,并根据上传信息进行远程会诊,在不影响现有工作时间及地点的情况下顺利完成远程会诊,甚至进行视频指导诊断、治疗或转诊,让远程会诊日常化。

此解决方案的具体流程可概括为:基层医院对患者通过服务终端刷医保/社保卡,识别身份(个人身份兼医保、社保多功能健康卡结合终端实现病例的采集、存储、传输一体化);然后农村、社区基层医院医师对患者检查、生成电子病历;选择远程会诊申请,则可直接选择某大型医院的科室/病区与专家;信息传输到大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会诊列表,等待会诊通知;专家通过电子病历查看远程会诊病人监护信息,了解当前状况及其病人完整电子病历(含技诊报告);通过视频查看病员情况;诊断完成后发送远程会诊结果。以上流程,运用计算机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言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面对面”会诊。

远程医疗克服了时空距离给求医问诊造成的障碍,以其便捷、快速、经济、权威等传统方式无法达到的优势,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发挥了实质作用。远程医疗实现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和互补,缩小医疗水平的差距。对医院来说,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病人的信任度;对医生来说,既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又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隐患;对病人来说,能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意见,既可把握最佳的诊疗时机,又节省了异地就诊带来的巨额的费用开支,从而减轻经济和精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