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议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2:13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新高校会计制度财务管理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93-02

自1998年1月1日颁布至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已经实施了16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在2009年、2010年、2013年先后三次征求社会意见和修订制度内容,并于2013年底出台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的高校会计制度有效解决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对促进高校会计制度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

针对旧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新的高校会计制度综合考虑了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全面反映了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对比新旧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将旧制度下高等学校会计除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改为全部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业务核算。

第二,新增了呼应公共财政改革的核算内容,涉及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资产管理、工资津补贴等方面。

第三,执行了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将基建投资业务相关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统一核算、规范确认科研收人和非财政资金收人等。

第四,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细化,规范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更好地反映高等学校现实的收支情况。

第五,更新了高校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明确相应报表中的项目构成,增强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比性,进一步完善了报表体系。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适应了财政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会计制度执行力

近年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和政府收支分类等公共财政政策都涉及高校会计核算的调整和改进,旧制度严重滞后于财政体制改革,仅只能通过补充规定予以规范,不利于制度执行;而新的会计制度顺应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增加了与公共财政改革有关的核算内容,例如通过制度中新增“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帐户用款额度”等科目,真实反映资金的使用和结余状况,可以提高资金运行的透明度,促进了会计制度的落实执行。

(二)统一了会计核算主体,有利于反映高校完整经济活动

旧制度对基建会计实行单独核算,因此基建业务长期游离于高校事业财务核算之外,形成了高校财务管理“两本账”、“双扯皮”,造成高校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不利于加强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新高校会计制度将基建会计统一纳入事业“大账”反映,设有相应的核算科目和报表,统一了单位会计核算主体,对基建中的工程量、贷款、负债和还贷能力都有了具体反映,有利于更为全面和真实地反映高校的经济活动和资产状况。

(三)新增了资产补充科目,有利于反映高校资产的实际状况

按照旧制度规定,高校所有固定资产都不需要计提折旧,使得单位固定资产一直按资产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既不能反映资产损耗情况,也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单位资产价值虚增严重。而新制度中新增了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对固定资产依据资产性质、折旧方法和年限合理折旧分摊;同时增加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溢”等科目,确定高校资产实际价值,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高校资产情况,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

(四)加强了收入支出管理,有利于高校提供成本核算信息

旧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没有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导致高校不能提供科学的成本数据,高校实际收支情况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不利于高校加强成本核算和开展绩效评价。新制度针对现代高校收入和支出多样化特点,整合和新增了一些“收入”、“支出”、“结余”等相关核算科目内容,增设明细科目和辅助账目,同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用于满足现代高校收支多样化的实际情况,使高校的收、支、存等管理工作更加真实、全面和规范,对高校教育成本有了具体定位,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五)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有利于传递使用财务信息

针对旧制度会计报表的项目和内容不够科学、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等问题,新制度对会计报表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完善,对报表的种类、内容、编制基础和要求进一步的整理规范,并按照核算科目的变化情况调整了报表结构和项目。主要表现为会计报表包含了报表内容和附注,而报表也调整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既能较好地反映事业收支、结转结余等情况,又能直观反映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情况。新制度的会计报表体系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更加直接和完整地反映高校财务信息。

三、对执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优化建议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对于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规范会计核算和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当前高校财务工作形成一定的冲击和执行难度,需要高校自身进一步理清会计思路,优化会计工作内容,从而实现新制度顺利实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重视和工作宣传

要执行好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单位必须从思想上给予重视。首先,各级领导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当前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积极理解和学习新形势下高校会计制度的实施政策内容,及时更新管理方法。其次,要加强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的工作宣传,在全校范围内对教职工开展政策宣传,使人人都知晓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各项工作内容和措施。只有领导重视了,教职工理解了,并得到了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执行新高校会计制度。

(二)切实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综合能力

执行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主要是针对新旧高校会计制度的变化开展工作,而会计制度的变化势必会增加当前高校财务工作的内容和难度,并对财务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当加强相关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呈现多元化会计队伍。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实施,特别需要开展系统的、专项的业务培训,除了财务部门人员外,可考虑将资产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人员一起纳入培训计划,并结合会计业务知识、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等方面内容,建立复合型会计人才队伍,促进会计制度顺利实施。

(三)适应会计核算变化,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由于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在会计制度基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涉及内容多、变化大、范围广,这就需要会计工作必须根据会计核算变化情况,调整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在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基础上,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绩效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基建会计等方面加大财务管理力度,更好地服务高校财务、预算、资产、成本和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四)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从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完善高校资产管理,还是从加强成本核算、会计监督和工作效率等工作总体要求下,都必须利用好计算机技术手段,借助财务软件和管理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财务管理网络化、集成化和高效化,实现会计基础工作初始、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控制、会计日常核算、资金资产管理和部门财务决算一体化,推进高校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准确反映高校财务信息,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效能。

总之,新的高校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适应了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步伐,顺应了财务管理对会计制度的需求,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还处于实施初级阶段,依然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新制度还未涉及预算会计的科目,缺乏高校资产的预算管理,资产折旧方面没有统一制度规定,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等,这些都需要各高校以及财务人员跟紧新制度的脚步,在具体分析、实践总结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方法,进一步优化会计工作内容和方法,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确保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迪.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积极性影响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3)

[2]陈南宁.简析新高校会计制度的积极作用及实践探究[J].财经界,2015(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教育财务管理研究专项课题(2013ZCw024)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教代会;代表职权;民主管理

教代会代表职权的全面落实是衡量一个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上海电力学院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从1983年的第一届教代会开始,到即将举行的八届三次教代会,整整26年的时间,记录了我校教代会制度建立、规范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记录了教代会作用不断发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全面落实教代会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等四项职权,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源头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

我校党委从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高度出发,始终重视以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为基本载体的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校党政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是党扩大基层民主和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维护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的基本保证。民主管理、监督工作是积极推进校园民主政治建设,塑造高效、透明、公开、服务的行政运作体系,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推动学校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且能完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促进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教代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学校党委重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不断发掘教代会制度的内涵,使教代会代表充分行使审议建议权、通过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让广大教职工不仅知校情、议校政、督校事,还能评领导。为保证教代会代表的源头参与,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审议权、表决权和评议权,学校坚持每年召开1―2次教代会,凡是学校办学思想、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住房补贴等事项均经教代会代表讨论、审议、通过。对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以及涉及社会公众服务的规范等方面做出决策和行使监督职能。进入本世纪以来,教代会制度建设成为重点。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进行民主管理监督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2002年1月,六届一次教代会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暂行办法》,并对党政领导个人和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2002年5月,六届二次教代会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电力学院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04年11月召开六届五次教代会,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以86%赞成票通过《上海电力学院住房补贴货币化改革实施办法》,12月初开始实施。2005年12月召开七届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实行二级院系务公开的暂行规定》、《上海电力学院校务公开评估制度》、《上海电力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评估制度》、《上海电力学院教代会代表巡视工作制度》。2006年12月召开七届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关于提案工作的实施办法》(简称365天提案工作制度),并进行了第三次校级党政领导干部民主评议。2008年12月八届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办法》,第四次进行校级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实行了民主评议结果的全公开。

注重在教代会闭会期间发挥教代会代表的作用。有关学校及教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均先征求教代会各代表组长意见,后在教代会主席团扩大会议上讨论审定。如《关于校聘骨干岗位实施办法》、《上海电力学院人事争议处理办法》,等等。特别是2006年12月推出的365天提案工作制度,为教代会闭会期间教职工建言献策搭建了“全天候”平台,是将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和平时提案结合起来构建长效机制的一种新的尝试,教代会代表随时可以就所发现和思考的问题及建议形成书面提案提交,提案工作小组定期进行讨论。凡符合教代会提案立案的,由教代会审议后给予落实,不符合立案的,也给予答复。例如,在学校两校区办学过程中,学校通勤班车的具体安排成为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学校也就及时通过教代会代表将相关政策及具体情况告知教职员工,并征求教职工意见,不断改进班车安排,提高效率。此项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各级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还可以强化教职工参政议政的主人翁意识以及代表意识,为提升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层次和水平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校(系)二级教代会是学校教代会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渠道的拓展。二级教代会可让更多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实现民主监督的“零”距离。随着学校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深入推行和逐步完善,各院系有了更多的自。二级教代会的建设及整体工作水平就成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点。2002年5月召开的六届二次教代会正式通过了《上海电力学院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范了学校二级教代会的工作。为使其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八年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工会的具体指导下,各院、系以及校产业部门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各院、系分工会的积极运作,全校普遍建立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二级教代会的制度。议题的设置紧密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教职工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些部门还作了提案征集工作,如今全校二级教代会召开率已达100%。各分工会精心筹备,规范操作,以及教职工代表的积极参与保证了二级教代会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发挥并完善了二级教代会在基层的作用,夯实了全校工作的基础。

二、民主评议党政领导有序推进

2000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教育工会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高等学校的意见》中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特别是对学校重大问题的审议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的要求。

我校属地化以后,为更好地服务电力融入上海,校党委提出了“把教代会民主评议校领导作为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重大举措,争创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校党委认为,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既是教代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校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对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检验。校级领导班子开展民主评议工作,有利于在全校建立有效的干部民主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有利于推进全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有利于完善我校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而要贯彻落实全总和上级党委的要求,真心构建学校民主管理工作体系,最有力的举措是校级领导班子率先行动,作出表率,就各自的分管工作向教代会述职,接受代表评议,是广大教职工对校领导分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行使监督权的一个重要形式与途径。特别是突破当时高校民主评议行政领导的界限,党委领导身先士卒,主动提出接受教代会代表评议,自觉地把自己放在群众监督之下,成为高校系统的一个亮点。而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的校工会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发挥作用,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科学运行机制的建立作出贡献。总之,我校是在上级党委有要求、学校内在建设有需要的背景下,开始了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的尝试和探索。在征得上海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党委和市教育工会的同意后,2002年1月我校六届一次教代会率先开展了教代会民主评议学校领导班子和校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全体代表对学校领导班子以及党委领导、行政领导进行无记名民主评议。2004年3月六届四次教代会第二次开展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在原有做法的基础上,又增加20多名普通教职工列席会议并与代表一起参加民主评议;2006年12月七届二次教代会第三次民主评议,增加新进教师代表31人聆听领导述职并参加民主测评。2008年12月八届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办法》。按新《办法》实施的、由全体教代会代表以无记名评议方式对学院7位党政领导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得票结果多媒体同步播放,实时亮给全体代表,受到教职工的称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在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全体教代会代表发扬主人翁精神的积极投入中,教代会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工作有序进行。经过校党政领导在教代会上述职述廉真诚交流,教代会全体代表认真评议,以及评议意见的规范反馈,我校的民主评议工作赢得信赖取得成效。特别是八届二次教代会130多名代表对7位校领导的述职述廉进行无记名民主测评结果的全透明,保证了教职工代表评议权的落实。

四次民主评议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教代会四项基本职权中较难落实的一项职权――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充分显示了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办法》的从无到有、评议结果量化细化处理等刚性且细化的规定,不仅落实了教代会民主评议权,拉近了群众与领导的距离,激活了民主办学的机制,而且推进了校务公开工作的深化,同时促进了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更好地做好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又为撤免不称职的干部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实践表明:思想层面充分发动,操作层面认真筹划,使得民主评议不仅评出了领导干部的干劲,促进了领导班子建设,使他们今后更好地履行职责,也评出了代表的水平和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让教职工代表感受到了平等参与、民主监督的氛围,激发教职工关心和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对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干部民主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完善我校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校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

在多年来开展校务公开工作的基础上,我校为了进一步发挥校务公开在实现民主办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检验校务公开效果,根据我校实际,教代会通过了校务公开评估等多项制度,并形成了学校每年向教代会提交校务公开工作报告的做法。2005年至今,学校每年均通过教代会向代表报告我校校务公开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巩固、深化校务公开工作的设想。并向教代会代表发放“校务公开工作意见表”,听取代表对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教代会代表在对我校校务公开工作进行无记名评估的同时,可以提出下一年的建议。2009年,学校教职工代表对我校校务公开工作评估结果为:对我校校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评估的满意度为97.33%(2008年为86.79%);对我校校务公开制度建设满意度为94.6%(2008年为81.22%);对校务公开形式评估的满意度为92.4%(2008年为76.41%);对校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评估的满意度为85.9%(2008年为73.33%);对我校校务公开的效果评估的满意度为89.2%(2008年为80%),结果可见:各项指标满意度与上年度的测评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说明校务公开工作成效,而教代会代表建议所体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表明了教职工对校务公开关注度的提高以及民主管理监督意识的增强。

为推进学校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加强二级院(系)务公开,从2005年开始实施我校二级院(系)务公开工作制度的暂行规定,并把民主评议中层领导干部作为两级教代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两级教代会质量的抓手,要求二级院(系)干部坚持“依法公开、求真务实、规范管理、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探索二级院(系)管理与改革的新途径,把院(系)建设不断推进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教代会代表四项职权的落实,提高了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体制中的地位,提高了学校各级领导和教职工群众对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形成了不同层面全面推进教职工群众民主政治、经济生活、精神文化权益全方面维护,教职工以源头、整体、根本上广泛参与,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我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硕士单位授予权,校园建设取得进展,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在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基本实现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目标,体现了坚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的良好成效。获得了上海市总工会授予的上海市民主管理百家示范点、上海市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3

论文摘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k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提出了三点建议: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在实现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要求在学校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话语权。其中。作为高校最主要成员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建议、监督和决策的权力,不仅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国内一些高校早已开始积极尝试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升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1月,南昌大学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校长助理正式上岗,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反馈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宣讲学校政策、制度,监督其实施,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列席学校有关会议和活动,并接受校长委托、布置的其它工作。他们聘期一年,“待遇”视同学生干部,没有月薪。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与欧美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不仅表现出参与程度低、层次浅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及制度上也远未达到成熟。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

2005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作出的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其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与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第41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各高等学校有义务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从而在组织制度上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予以保障

其次,大学生对学校所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有参与权和申诉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第5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等权利。其第59到第62条同时还赋予了大学生参与处理该等事项的权利.学生代表可以参加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有权要求学校重新研究对学生处分的决定。

此外,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组织机构来实际参与高校管理活动。

前文已述,南昌大学是国内第一家聘请大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的高校。之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其中,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学生校长助理的职责与权限是:“受校长委托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和处理意见。负责向学生反馈校领导针对反映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对于未被采纳的建议和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校长助理应当及时向广大学生说明原因。各职能部门应向学生校长助理提供相关资料和开放相关档案以配合工作。”“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有权列席学校领导的有关会议、学生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有权参加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相关工作会议。”

不过.校长助理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决策参与机制.而且校长助理也不是由学生选举产生,一般是由各院系推荐,由校团委组织考核,经岗前培训后,由校长发聘书就职。因此,他们并不对学生和学生组织负责,其代表性和广泛性受到制约。

相比较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的直接参与而言,学生组织是更为普遍地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这些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和学生申诉管理委员会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类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着程度不足,参与范围有限,参与效度不高的现象,往往局限于部分一般性决策和决策的初始阶段.而且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更多的是在管理人员和学工干部的指挥下承担事务性和联络性的工作,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新机制的三点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前的国情与校情条件下,笔者认为,要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能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集体责任感。这种培养应注重寻找和协调校方和大学生的共同利益来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解决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大学生们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既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又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监督和参与,必须向学生传达真实、准确的学校信息,以便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有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对学校重大决策、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管是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刊的传播,还是通过有关组织的宣传,只有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学校信息.才能更利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的实现。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4

[论文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教代会 民主管理

高等学校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20多年来,在探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及维护教职工权益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如何适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加速推动传统教代会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对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反思

(一)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萌芽于建国之初,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目前正处于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0—1984年),是教代会的酝酿期。从渊源上说,教代会是职代会的一个分支,教师是以工人阶级的身份参与学校管理的,因而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95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而教代会这种形式的出现,则开始于1979年部分高校参照企业改制推行的教代会工作试点。

第二阶段(1985—2009年),是教代会的法制化时期。其标志,是1985年1月28日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教代会制度的行政法规,在推行的20多年里,又进行了充分的法制化工作。其途径有两条:一是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之中。与《暂行条例》同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构成了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基本立法依据,并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七条、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三十条、1996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1999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条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二是出台配套法规。从1985年起,中央各部委及地方人民政府就陆续了有关《暂行条例》的细则、规定、实施办法,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本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法规体系。

第三个阶段(2010年之后),是教代会的转型期。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规划纲要》提出,要通过10年的努力,在我国高校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这对已运行近30年的高校教代会制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重新审视教代会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并将其导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轨道上来,是当前深化高教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教代会制度应当继承的传统权利

从形式上看,教代会是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基本构件之一,也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渠道。这种管理是通过《暂行条例》赋予的四项法定职权来实现的,具体包括:其一,审议建议权。教代会通过听取并审议校长所做的工作报告,对本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长远规划、年度计划、重大改革措施、教职工队伍建设和财务预决算等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二,审议通过权。凡是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实行聘任合同制的集体合同草案、创收分配的原则和办法、岗位责任制方案、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要经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其三,审议决定权。高等学校的教职工住房分配原则、办法,教职丁福利费使用原则、办法等,必须由教代会审议决定。其四,评议监督权。这项权力是通过对学校领导的民主评议来实现的,评议的内容一般以干部的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为依据,包括德、能、勤、绩等。上述权力的有效行使,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表达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通道,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教职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必须继承的宝贵财产。

(三)教代会制度所要突破的传统局限

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是以服务于行政化管理体制为特征的。它所体现出的民主性,不论从范围还是程度上看都是十分有限的。主要表现在:其一,形式化问题严重。在高校,不少高校领导干部片面理解教代会的职能定位,重“形式”而轻内涵,甚至把教代会当作可以随意利用的“橡皮图章”,其地位与作用被严重弱化。其二,职权得不到保障。教代会的四项职权看似涵盖了高校管理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但在具体行使中却是畸轻畸重的,具有明显的功利化特征。落实较好的是审议权,其中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方案成为教代会的主要工作。这一方面增强了学校决策的透明度,扩大了教职工对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校长利用其工作报告的话语权“绑架”教代会、转嫁领导责任的意图也十分明显,这与民主审议的宗旨是相违背的。而许多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不经教代会通过或决定即行实施的情况则时有发生。至于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高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其三,工作机制不完善。尽管在相关文件中高校教代会的工作程序十分明确。但真正实行起来往往流于形式,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很难提上议程,尤其在教代会闭会期间其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其四,民主参与意识不强。从目前状况看,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动力不足,他们的政治素养、民主意识、政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等都存在不能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的情况。工会组织在运行中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很难作为教代会的日常工作部门而发挥作用。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的基本形态

(一)管理民主化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特征

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的共同特征。国际一流大学在其制度设计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普遍重视教职工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大学的教师联合会(aFt)和教师工会行使着组织大学教职工集体谈判、维护教师自身利益和民主管理学校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是由四个要素相互支撑的,即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和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机构,它们分别行使高等学校的领导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力。这种结构与欧美大学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的治理方式相比,在决策机制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欧美大学的监督职能一般是由校外独立董事来承担的,他们所代表的是一定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在我国,事关高校发展及教职工根本利益的民主管理和监督职能,则是由教代会来承担的,其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理念。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互动与博弈,形成领导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力之间的制衡关系。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职能的拓展

教代会作为高校的四种法定组织之一,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中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主决策。在任何一级组织中,决策都是管理的核心。因此,民主管理必然就包括了民主决策这一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实施民主决策,就是要通过教代会的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教职工的意志和智慧,形成对高校重大事项的正确决策。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包括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财务预决算、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应提交教代会审议决定。二是民主管理。其核心是落实教职工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主要形式是校务公开,主要渠道是民主参与,这些都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听证制度、巡视制度和新闻制度来实现。三是民主监督。这种监督是非权力性的群众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来实现的,目的在于帮助学校领导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克服,防止滋生特权和腐败。而对校领导工作的评议结论,可供上级组织部门奖惩、任免校领导时参考。四是支持和保障。教代会只有在尊重和支持校长充分行使职权,保证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不仅教代会有权决定或否决校长提出的任何方案,校长在执行教代会决议时如果确有困难,也可以提交教代会复议。只有校长的意志与群众的要求融合在一起,各项事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三)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的制度框架

现代大学制度下,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是靠规章制度来保障的。因此,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教代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制度包括:(1)年会制度。开好一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商学校建设发展大计,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平台和主要方式。(2)提案工作制度。提案工作是教代会闭会期间的经常性工作,也是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监督作用,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其三,基层教代会制度。高校的院(系)二级教代会是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扩大群众基础、拓宽民主范围的重要方式。多层次、多渠道推行民主管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调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四,代表巡视制度。通过巡视,加强教职工代表与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使广大教职工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其五,通报会制度。对学校重大发展事项,学校领导要定期向教职工代表予以通报,以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推进高等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

三、推进教代会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的途径

(一)理清各项权利的关系与边界

高校通过教代会实行民主管理,关键是要赋予其应有的权限与职能。在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过程中,民主管理的权限是通过两种渠道获得的:其一是政府的让渡。传统大学是政府的附属物,办学权尚不能自主,更何谈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厘清高校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权力界限,保障高校的独立法人资格、主体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的规则和程序,这是高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前提;其二是学校的配置。传统高校的管理是以行政化为特征的,行政权力凌驾于各种权力之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厘政权力、学术权力、教职工权力、学生权力的关系,保证学术自由,推动民主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师生参与管理的规则和程序,保障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及参与学校管理、决定学校事务的权利,这是实行民主管理的基础。

(二)明确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高校的管理是从内外两个方向实现的。从外部看,政府、社会合理参与学校的管理,其目的在于从外部环境上保证高校的发展。但这种管办合一、政事不分、权责背离、封闭僵化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也不利于高校的自主办学。因此,当前的要务,是推动政府转变职能,从对高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社会的广泛参与、市场的适度调节有助于高校形成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样也是民主意识形成的沃土。从高校内部看,关键在于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术自治、民主参与这四种权力的配置问题,明确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及广大师生在治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参与管理的途径、决策的规则程序、权力保障和救济等问题,使各种权力之间形成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5

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夯实校级决策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党委作为决策主体的核心领导地位,这是我国高校决策机制中的重要特点。学校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根本制度贯彻于各项决策行为始终,以民主集中制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载体,以协调党政关系为抓手,不断完善校级决策机制,尤其是重大问题的决策体系。

1.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规范学校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

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学校先后并修订了《中共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议事规则》《中共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职能与分工,特别是对议事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会议制度、会议议题范围、会议议题的提出和确定、会议决定事项的督促检查等具体程序和议事规则都作了明确规定,为校级的决策行为提供了全面、规范的制度保障。

2.以协调关系为抓手,推进学校党政分工协作

一是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明确党委是学校全局工作的领导核心,负有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作出决策的重大职责。校长在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工作。同时,强调党委讨论决定学校重大事项时,要事先与校长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充分尊重和支持以校长为首的行政领导班子的工作,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行政上的指挥权。二是协调好党委书记和党委委员的关系。党委书记充分尊重并注重发挥每个党委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大家的意见集中和概括起来;委员们主动参与集体领导和决策,在领导班子中形成了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议事氛围。三是协调好全委会、常委会以及校长办公会的关系。凡是涉及全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关系到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都严格按照程序提交相关会议讨论决定。

3.以“三重一大”为核心,健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

学校注重完善重大问题的决策制度,根据时代特点和新形势,对《北京科技大学党政领导班子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规定了招生录取、基本建设工程、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重要干部任免、知识产权投资等重要问题必须经党委全会或常委会讨论决定。特别是在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决策风险评估方面,建立起决策前论证、决策中民主参与以及决策后反馈的贯穿全程的科学决策机制。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在决策重大事项前要求相关单位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决策透明度;决策事项时邀请相关单位负责人、纪委负责人和有关师生参加会议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决策后由督察督办部门负责决议的落实和决策效果的信息反馈。

重视并发挥教授治学的主体地位,创新院级决策机制

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学术事务是高校各项事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高校学术事务和事业单位组成的矩阵结构特点,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重视二级单位的自主决策权,将学术决策权下沉到学院层面,就必须要尊重并发挥教授在学术领域的权威和主体地位,这是实现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两级管理的关键,也是高校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的内在需要。

1.规范党政联席会制度,提高学院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效率

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领导班子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组织实施学校有关决议、研究和决定学院重要工作以及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会议。会议成员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院长、党委书记、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组成,是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和领导班子集体议事的重要载体。为了规范学校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程序,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和效率,学校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出台了《北京科技大学进一步推进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所有学院建立起党政联席制度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了学院领导班子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组织实施有关决议、研究和决定学院重要工作的议事规则,明确了包括教学、科研、大额资金使用、重要人事任免和党的建设等事关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决策,必须经院领导班子集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决议或决定。

2.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知情权和话语权

作为教育教学人员,高校教职工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院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职工行使民利,对本单位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也是学院领导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渠道。学校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二级教代会实施细则》,13个学院全部建立了二级教代会制度,在同级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双代会”,院长定期向代表大会报告和通报工作,充分保证教职工代表对学院改革方案、发展规划、重要规章制度以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审议权和对干部的民主评议监督权。

3.试行教授会制度,发挥教授治学理教作用

2008年,学校研究制定了《关于在部分学院试点设立教授会的指导性意见》(校党发〔2008〕11号),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和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试点设立教授会,并逐步在各二级学院推广。教授会以学院为单位组建,由学院教授、研究员等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也吸收部分优秀的中青年副教授参加,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审议、通过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学科与队伍建设规划;审议学院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对学院整体工作提出咨询意见;选举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岗位聘用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机构组成人员;对拟引进的人才进行评价并提出评议意见等,是各学院实行民主管理、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最重要的机制。

由教授会选举产生的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岗位聘用(任)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审议本学院的学科设置、重点学科申报材料、科研成果的申报材料和科研成果,制定学位评定工作细则、组织毕业生答辩、审议毕业生学位资格,制定岗位聘任和职称聘任细则、岗位聘任和职称聘任的组织和审议。由以教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直接参与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重大事项决策,有效保证了决策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了学院的科学发展。

尊重党政工团学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权利,推进决策民主化

学校历来重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积极发挥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党政工团学组织的作用,为广大师生员工搭建起民主监督与管理平台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试行党代表任期制和提案制,开辟扩大党内民主、拓宽党员诉求新渠道

学校党委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北京科技大学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办法》《中国共产党北京科技大学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工作暂行办法》,按照“党要管党”和“党管大事”的原则,明确提出每件提案由1名代表提出,5名以上代表附议,内容要围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学生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以及其他涉及学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的重要事项”等方面的问题。以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为例,共收到了39件代表提案,经审查立案17件,22件作为意见和建议转至有关部门处理。党代表提案制度为广大党员开辟了利益需求与意愿表达的顺畅通道,实现了“四个百分百”,即全部提案办结率百分之百,代表对提案办理情况评价满意率百分之百,具体办理过程中承办单位做到百分之百与提案代表见面,办理结果百分之百听取提案代表意见。

2.依靠教职工办学,发挥工会和教代会在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

学校制定了《中共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北京科技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教职工之家”工作考核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保证工会、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中充分发挥作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人事制度改革、教职工岗位聘任等重大事项出台前都要听取教代会意见。5年来,教代会征集教职工提案98件,同意立案93件,提案办理满意率达到95%。工会“教职工之家”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校、院、系三级建家体系,先后有两个学院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小家”,4个学院被评为“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2008年荣获“北京市工会工作成果奖”,2010年荣获北京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奖”,并荣获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工会重点工作考核先进单位”。

3.构建团代会、学代会等育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多年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依托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同时,实现管理育人。团代会召开前,主要委员要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座谈,倾听学生心声,对学生意见进行消化和吸收后,纳入共青团下一阶段工作方针与任务的制定中,同时以团代会工作报告为主体,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等,接受全校团员青年监督。学代会的学生代表覆盖学校所有班级,主要负责审议和批准学生会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学生会的工作方针与任务;对学校和学生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学生代表大会休会期间,学生委员会负责搜集和答复学生代表提案,定期召集学生代表与学校各有关部门座谈,民主协商、解决提案中突出反映的问题。近5年来,学生代表共提出600余件提案,自习室安装空调、更换校园打卡机、设置自动贩卖机等一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全部予以解决,答复率100%。

4.调动党外人士、派、离退休干部等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学校发展合力

多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派和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坚持党外人士“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和与党外代表人物交朋友的制度,坚持重大决策前向党外人士征求意见,重要会议邀请党外人士代表参加,发挥党外人士在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和协助派加强自身建设,帮助派做好发展新成员的培养考察工作。5年来,协助派发展新成员8名,先后协助九三支社、民盟支部、侨联顺利进行了换届。目前,学校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人。党外处级干部占全校处级干部总数的11.5%,建立了一支36人的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

离退休老同志在职期间长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学校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宝贵财富。学校不仅通过完善离退休制度、建立医疗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举办老年大学等具体措施解决好离退休同志的政治、生活待遇问题,而且广泛搭建平台,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和经验优势,为学校发展作贡献。通过校领导每月接待老同志,定期通报学校各项事业进展情况;邀请离退休干部代表参加学校党代会、教代会等重大活动,在制订重大决策或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前听取老同志的意见;通过聘请老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学生心理咨询员、党建组织员等途径,引导离退休老同志在助学、助教、助研、助管等方面有所作为,让广大离退休干部一如既往地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校务委员会;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3-0016-02

【作者简介】宋红斌,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江苏南京,210018)校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开放程度、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管理中边缘性、交叉性的问题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往往超出学校内部关系的范围,仅仅依靠“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难以妥善处理。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协调学校内外部关系的新体制和新制度,对现行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补充。现行学校管理相对封闭――形成了“孤岛”。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的障碍之一。

校务委员会制度正是着力协调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关系,促进教育管理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弥补教育管理“缺位”的途径和载体。建立“校务委员会”制度,有利于形成以校长为中心的校本管理智囊团――“脑库”。同时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办学资源,使校长的办学思想得到大家的认同,也从不同角度助校长一臂之力,使之变成大家的意愿,才有可能让校长排除干扰,做成大事。

一、校务委员会制度的基本设计

一项制度的改革实验要能够取得成功,制度本身的理论建构和运行机制十分关键。参考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校务委员会应当是校长负责制下学校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的组织与渠道之一,是校长负责制的补充和完善。

1.明确校务委员会的性质及组成

在我们学校,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是“一主两翼”,即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以教职工大会和校务委员会为“两翼”,教职工大会相当于“小人大”,对学校重大决定和政策进行表决,听取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述职并测评;校务委员会则相当于“小政协”,由各方利益团体推选代表协商参加。

校务委员会委员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政府部门人员、法律工作者、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等人员担任(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可以有学生代表)。总人数根据学校规模和管理实际确定,以单数为宜,主任委员可以由学校领导或者其他委员代表担任。委员实行聘任制,每年度对委员工作情况进行一定的评议,对为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委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我们学校目前有9位校务委员。校方代表主要是校长、工会主席、分管领导3位,校外委员中有家长代表3位(低、中、高三个年段各一名),社区单位代表3位(长期与学校工作相关的联系人等,其中应该含法律界、传媒界人士)。三方人员组合有利于学校考虑各方意见,做出科学决策。以岗位定人选,人动岗不动,保证其代表面。另在校务办公室设1名兼职联络员,负责日常管理。

3.校务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校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每学期举行一次,有特殊需要可以由主任委员决定临时召集会议。校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可以根据需要,邀请上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行业专家代表列席。校务委员会会议必须有委员人数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举行会议时,委员除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请假以外,应当出席会议。不能出席会议的委员,可以提交书面发言。

校务委员会举行会议,一般应当在举行会议一星期以前由校务办公室将会议日期、建议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通知委员,并在举行会议三天前将讨论的主要材料送达委员审阅。临时召集的会议,可以临时通知。

会议除通报学校办学、管理和发展情况、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外,重点是审议决定学生管理、学生发展和涉及家长切身利益的相关事项。有关议题可以由学校提交,也可以由委员代表提交。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证校务委员会依法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应完善相应制度,修改学校章程,首先,将校务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写入学校章程,并经教工大会讨论通过,使其具有合法性,便于合理合法地行使校本管理的职责。其次,制订校务委员会章程和议事规则,形成制度。

二、对建立校务委员会制度的思考

1.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关键是校长负责制真正落实

绝大多数人认为,“当下的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管部门管得太多,学校自有限”,“校长任命制,专家办学特色不明,校长过分依赖主管部门”,学校“管”得太死,制度没有激活教师积极性。教师对于“论资排辈”,绩效分配“大锅饭”现象很是不满。部分家长和社区代表也觉得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建构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校长负责制”已实行近30年,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承担着决策者和管理者双重角色,承载着上级主管部门和外系统相关单位的多重领导、校内教职员工的复杂人事管理以及为全校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重任。校长成为学校各种矛盾的集合点,无法顺利实现自主管理学校的理想,这也是我长期苦恼的问题!校长办学过程中只能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生怕说错一句话而成为众矢之的,结果大家都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半步,许多鲜活的思想和举措被扼杀。广大校长非常希望能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办学环境,好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教育的理想。

2.转型期,社会参与办学尚待成熟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要求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一方面学校必须成立学校民主管理机构(校务管理委员会或行政中心),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求扩大学校管理主体的内涵,引进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如校务委员会或议事会),教育主管部门引进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专业评估,而这一切目前都不够成熟。

时下,大家对当前的“社区”和“家委会”参与学校办学的普遍看法是很不成熟,社区办学还停留在形式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目前我国社区办学积极性不高,很难从实质上参与学校办学。目前家委会大多属于帮助学校解决具体问题的机构,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办学过程中。家委会显得比较松散,成员的素质和积极性参差不齐,很难形成一股参与办学的力量。

社会参与学校管理是需要一定的必要条件的,如合理的民主参与制度、参与者的民主议事水平以及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缺乏明确理念的前提下提倡社会参与,不但容易带来妨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嫌疑,而且也关系到公共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在实行社会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教育的公共性与私有性之间的关系,采取谨慎态度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3.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相适应的领导力

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变革的时代需求,学校管理者领导力以及内部组织系统建设也应与时俱进,提升校长以及学校中层管理者的国际视野、组织协调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调整校内外系统组织架构,使之进一步与法治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匹配。只有学校有了自律性、自主性改革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水平,才能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才能真正落实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包金玲.教育去行政化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50-03

一、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利。这一系列论断,对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民主治校,促进高校和谐、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随着高校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逐步实现管理重心日趋下移,校内二级学院的管理权限、管理责任和管理事务不断扩大,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办学自主管理权[1]。在这种背景下,依靠学校教代会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学校二级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这样,与二级管理体系相适应的二级教代会制度建立将更加适应二级学院发展的需求。当前,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党组部署,各高校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二级教代会制度作为校级教代会的重要补充与延伸,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是落实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2],是充分调动基层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加强二级学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目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已普遍建立起来,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及依法治校工作向纵向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贯彻落实《工会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重要举措。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教育部令第32号)第三条规定:“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可以在其下属单位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该单位范围内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3]近期,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工会委员会联合发文出台新修订的《湖北省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4]。华中农业大学积极落实教育部、地方政府的有关精神,于今年及时出台了关于教代会的三个配套办法,即《华中农业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华中农业大学二级单位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华中农业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规定》等,因此,高校二级教代会从国家到地方再到高校,都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下来,应该说制度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也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二、二级教代会制度执行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摸清目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执行如何,且高校广大教职工对该项制度的认可度怎样,该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本课题组近期组织了一次关于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问卷调查,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本次调查实行无记名填写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3份,调查对象为学校下属5个学院的教职工,年龄层次来看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占比例66.37%,该群体正处于事业爬坡期,有想法,有主见,有思路,也比较关注学校事业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有代表性。另外,随机选择的调查对象中,有校级教代会代表,也有院二级教代会代表(占20.35%),但非两级代表占比例比较大,占63.72%,普通教职工从“局外”观察更清晰、有见地。纵览分析结果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高度一致。分析结果表明,认为有必要召开二级教代会的比例高达93.81%,(其中非常有必要占46.02%),且大部分都表示赞成一年召开一次,这反映了教职工的强烈诉求,重要性和必要性毫无置疑,同时也反映了现行出台的有关二级教代会制度文件完全符合“主流民意”。

2.充满期待,期望值高。调查结果显示,教职工对二级教代会的关注程度很高,很关注的占55.75%,不关注只占6.19%。同时,教职工还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希望二级教代会的召开能切实解决职工的切身利益,希望自身的权益能得到合理保护,同时也对二级教代会代表的履职也充满期待,“非常希望代表们能提出好的议案,并得以落实解决”。

3.关注议题突出一个“实”字。调查显示,关于二级教代会上“最应该讨论、审议和表决的哪些内容”,根据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依次为学院发展规划、年度计划、院行政工作报告、分配方案、队伍建设、福利制度、改革方案、财务状况、工会工作报告、聘任方案、教工考核、奖惩办法等,说明调查对象更关注学院事业发展动态、长远的规划,更突出一个“实”字,希望能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4.对二级教代会的总体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教职工对目前二级教代会执行的总体评价大多数认为是一般,占调查总数的60.18%。在问到“涉及本单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时候,二级教代会发挥的作用怎样?”时,有40.71%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同时,在关于二级教代会职权落实方面,有47.79%的认为是一般,且存在职权虚化现象。有58.41%的调查对象认为学院在二级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在问及学校二级教代会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哪些具体问题中,占前两位的分别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占75.22%)、“认识不到位,教职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占57.52%)。

三、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努力在教代会制度运行规范化上进行有益的探索,极力推进二级单位教代会制度运行的规范化。

1.认识到位,坚持教代会制度化。理学院目前拥有191位在职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58位,是全校教职工大院,也是教学大院。如何提高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学院党政工班子认为,坚持学院二级教代会制度就是一项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2007年,在学校启动二级单位教代会机制之初,理学院积极响应,率先召开了教代会,至今已召开两届共六次教代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且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自2007年召开第一届院教代会以来,教代会已成为我院民主办院、依法治院的基本形式,也为我院内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将涉及教职工具体利益的事项:如学科建设、分配方案、奖惩制度、院务公开、职称评审方案等,提交教代会讨论或审议通过,既能形成共识有效推进工作,又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如,2008年讨论分配方案之前,有些青年教师态度激进,后来把此方案提交教代会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一份合理的方案,达成共识,此方案至今仍在参照使用。

2.组织到位,推进教代会规范化。规范教代会工作程序是二级单位教代会顺利召开的必要保证,也是发挥教代会作用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实践,我院教代会逐步形成工作“三部曲”:(1)会前充分筹备。注重做好选好代表、拟好程序、预算好经费等基础性工作,重点抓好主题确定、提案征集两个关键点。学院党政领导联席会注重围绕学院当前的中心工作和教职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征集研讨,凝聚全院教职工智慧,充分酝酿会议主题及中心议题,做到一次会一个好主题。通过专题调研,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一次会一批好提案。(2)会中专心致志。会议期间,强调开会秩序和质量,要求与会代表集中精力、专心开会、认真研讨,充分履行代表职责。预备会议、开幕式、正式会议、分组讨论、主席团会、大会发言、闭幕式等基本环节做到程序到位、秩序井然,院长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工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和大会发言等文件材料做到精益求精、讲求质量,确保会议取得成效。(3)闭会认真落实。会后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教代会制度的重要内容,务必切实加强。会议精神的宣传和贯彻是先导,提案落实的督办和处理是重点,不能闭会就了事,确保每次教代会都能切实解决好一、二件教职工关心的实际问题。

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发挥工会干部的组织协调作用,将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与工会建设“教职之家”结合起来,动员更多的职工参与建家的具体活动中来,并及时将有关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形式和内容等通过在“建家”的过程有机衔接起来,并加大对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广泛宣传,逐步得到了学院教职工的认可。2012年底,经过学校评审小组集中验收和群众满意度测评,该院工会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先进教职工之家”验收。二级单位教代会已经成为学院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构建和谐学院的重要途径和院务公开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二级单位教代会制度既是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职工直接行使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权利的需要。

四、关于加强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积极营造氛围,进一步提高认识。当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执行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二级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没有坚持一年召开一次二级教代会的基本制度。教职工对二级教代会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群众基础。高校校院两级应加大宣传力度,包括对国家、地方、学校出台的有关法规、制度文件,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解读,大力营造氛围,进一步提高对二级教代会制度的认识,应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动员,提高认识,构建二级教代会制度的稳定长效机制,实现二级教代会制度全覆盖。在广大教职工中形成共识,提高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职工参与学校、学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院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

2.落实职权,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在学院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中的作用,会前应积极听取广大教职工对单位事业发展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各基层党组织、行政班子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畅通教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参政议政渠道,增强学院民主管理,加强监督,每次会议议题应该鲜明,多关注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对于一时学院层面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答复或解释,让教职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各二级教代会代表应本着为促进单位事业发展的原则,会前充分酝酿、深入调查研究,发挥主人翁意识,珍惜机会,切实履行好代表的职责,积极向会议建言献策,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反映教职工心声并切实可行的提案。提高认识,正确区别二级教代会与学院一般性全院职工会议、工作布置会的关系。确保该项制度执行不走过场、不留形式。

3.进一步完善制度和运行机制。随着二级单位教代会在二级单位的不断普及,建立二级单位教代会评估和激励机制,成为巩固、健全二级单位教代会制度、落实二级单位教代会职权、维护教职工主人翁地位、推进民主建设的重要保证。要与学校党政对二级单位的工作考核联系起来,与组织人事部门对中层干部的考核联系起来,与校工会对各单位工会建设“教工之家”的考核联系起来,与学校、工会评先评优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推进二级单位教代会制度建设向纵深发展。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使其运行更加规范化。包括代表产生、议题选择、议案征集、议案回复、会议流程等应进入规范化渠道,并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真正实现二级教代会制度作为学院依法治院、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

4.加强对二级单位的支持。当前,各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不一样,有的完全实行人财物二级管理,有的部分实行二级管理,有的还在摸索当中。虽然各高校都在呼吁工作重心下移,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高校管理仍然处于相对“集权”制,各种资源还是相对集中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二级单位的权限也是非常有限,这样才会导致有时确实难以落实教职工提出的一些焦点、难点问题,尤其涉及到民生问题(比如住房、物理空间等)。因此,为了能维护二级教代会制度的权威,对教职工提出的问题,如是学院自身职权范围内,必须做到全力解决,权限之外不能解决的,一定要及时向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反映,力求得到解决。

5.加强工会干部的素质培训。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具体执行机构都是各单位工会组织,工会干部的作用发挥如何,决定该项制度执行的质量。由于各种因素,现有的高校下属单位基层工会干部都是兼职的,且存在着一些素质也不是很高,服务意识也不强,责任意识淡薄,干与不干差不多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在全校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工会干部的素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精心组织培训,让每位工会干部有归属感,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培训,可以大大增进各工会之间的交流,培养对工会工作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李杰.基于民主管理的新时期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33-34.

[2]胡国胜.高校院系教代会民主管理过程中的难点与途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5(2):69-71.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举措

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发展,高校的综合改革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正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已经由理论概念、区域试水进入到了全面放开、整体施行的阶段。随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一方面,高校各二级学院对人、财、物的管理自越来越大,职称评选、奖励发放、工作考核各种涉及基层院系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决策的制定程序和贯彻落实情况受到广泛关注,更多的教师对参与学院管理监督的工作热切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铁饭碗、大锅饭”等传统管理方式日废止,取而代之的是愈加灵活的聘任、考核、奖惩措施,尤其是近年来聘任制、年薪制、竞聘上岗等管理制度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和施行,这些制度的制定、贯彻落实和评价监督等工作,因与教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为教职工重点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二级教代会作为畅通民主渠道、真实反馈群众意见最为有效便捷的平台,在增强学校民主管理的科学性和提高管理的效能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二级教代会制度及其制度体系的建立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推进高校民主管理、民主建设的现实需要。建立二级教代会为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对校级教代会而言,二级教代会所涉及的对象是处于改革发展前沿的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科研岗位的一线工作者,它所讨论的问题是教职工考核聘用、职称评审、评先推优、奖励分配、工作量计算、岗位业绩津贴发放等基层群众最为关心和关注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它所直面的均是涉及到学院发展和与教职工息息相关的人、财、物。因此,二级教代会更加直观改革进程、更加贴近广大教职工实际。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实现教职工民主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和知情权,为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而且,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体现了高校对广大教职工地位的重视。与一级教代会不同的是,二级教代会是校级教代会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它搭建的是教职工与管理机构之间更为便捷的平台,也为教职工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发表意见建议创造了更为直接的机会。它的建立既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教职工主人翁和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认,是对广大教职工主体地位、情感、尊严的重视和强调;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新理念、新思路。

三是提高二级学院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高校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服务社会的重任,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也让高校和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因而不断加大。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综合研判、汇聚众智加以解决,也将有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向制度化、法制化和民主化迈进。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在人事聘任、教育教学管理和收入分配的自更大,学校固然有全局性的校级统筹管理,但更多的管理工作其实是需要依靠二级学院自行制定实施方案并开展落实。权力和责任同属一个硬币的两面,二级教代会作为有效的桥梁,搭建起了行政决策系统与广大教职工参与监督的纽带。在二级教代会的平台上,各项涉及二级学院发展、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议题得以全面审议和集中讨论,二级学院制定的决策更加趋于符合院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更加符合院系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同时,在以二级教代会为平台的民主建设中,教职工也能够全面了解二级学院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动态近况,二级学院的决策层和普通教职工得以良性互动和增进共识。

四是增强教职工的民主意识、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方法。二级教代会制度的逐步建立,使越来越多的教职工有机会参与管理。作为教代会代表,他们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感和压力,要求他们不再是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时刻关注本单位的发展,发现并主动寻找存在的问题,潜心倾听、辨析汇总并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同时,在直接参与二级教代会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教职工的参政议政能力得到了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民主意识日趋成熟;在落实教代会代表的责任过程中,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强化,对二级部门乃至整个学校的感情得到升华;在与其他代表和教职工的配合和交流中,团队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情况―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具有上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为了解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的有关情况,课题组设计相关问卷,就北京工业大学二级学院教代会制度的建设情况、落实情况,以及通过教代会制度落实后的实际工作效果情况开展调查。

从反馈的问卷情况看,学校的二级教代会都有制度文件,包括二级教代会全体代表会议制度、日常工作条例、提案工作办法等,有些学院还相应地制定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作实施细则等更为细致和可操作性的工作规范。

在执行过程中,大多数学院愈加重视教代会的重要作用,能够借助教代会让更多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许多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能够通过教代会向广大教职工征求意见、审议讨论。例如:学校城市交通学院,仅在其成立二级教代会不到1年的时间中,已听取院长年度工作报告1次;讨论学院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两次;听取并审核2014年度城市交通学院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听取并通过了学校城市交通学院教职工重大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关系到学院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福利和分配制度方案。

但是,从各学院横向比较的情况看,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建设就显得参差不齐了。例如:有的学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可以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有的学院则把多项工作集中在一个制度文件里加以规定,缺少分门别类的细则;有的学院将相关要求一笔带过,未有更加详尽的补充说明和工作流程等附加文件和规定,使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少规范;还有些学院,虽有制定好的规范性文件,但总有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制度执行不力,工作走过场、重形式、打折扣,随意性强。同时,从总体来看,对于教代会文件的归档和保存,各学院重视程度都不是很强,基本上都归于学院办公室来进行留存,除个别学院外都没有做成单独的卷宗,也未制定有关存档制度。

健全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体系的举措

一是增强二级学院党政领导思想认识。作为高校校级教代会制度的延伸和拓展,二级教代会推进了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尤其在二级单位民主管理、依法治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认识不到位、运行不规范、职权落实不力、核心激励缺乏等题。一些学院的党政领导对二级教代会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念层面,认为学院已有学院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院务会议、教授委员会议等一整套完备的议事制度,没有必要将二级教代会作为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纳入到学院的管理体制内;或者即便纳入了,在地位上也未达到应有的重视,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由此,推进二级教代会制度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大力宣传二级教代会的目的和意义,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氛围,提高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的认识。

二是规范二级教代会运行机制。虽然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配套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各高校也都纷纷建立了校教代会工作制度,但就基层单位而言,许多二级学院并没有根据校情、院情的实际制定出有操作性的二级教代会工作细则或实施办法,这就导致了二级教代会召开的时间、会议的内容等随意性的加大。高校教代会发展的三十余年实践证明,只有坚实和完备的制度保障,教代会的作用才会充分发挥。如果由于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教职工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不能被纳入议程,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这四项职权不能得到较好落实,教代会形成的决议贯彻不力,不仅会严重挫伤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弱化其主人翁的意识,也必然影响教代会的声誉,进而影响学校民主管理工作进程。即便有校教代会出台的指导性意见,由于各二级单位在规模、管理模式、民主工作基础上不尽相同,各基层单位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二级教代会工作细则,规范其运行程序,这也是做好二级教代会工作的前提。同时,还应大力支持和促进二级教代会与学院管理体制的整体性融合,不能为了建设二级教代会制度而建设,使其自成一体,甚至与学院现有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南辕北辙;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三是确保职权落实,强化监督和激励。有工作没要求、有要求没制度、有制度不执行、有执行不彻底,这是我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由于二级教代会缺乏明确的实施办法与工作规范,职权的落实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造成了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四项职权落实不力,最为普遍的就是二级单位在履行教代会这四项职权时,往往规避难题、避重就轻,讨论倾听了但不采纳,评议监督了但不公布。一方面,这说明制度的制定不够完善;另一方面,这表明制度执行缺少评估与激励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评估和激励机制,校教代会对二级教代会履行职责的情况既无考核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二级教代会制度执行到位不到位一个样,效果好坏一个样,有无影响一个样,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二级教代会发展。因此,二级教代会在制度体系建设工作中亟须建立和完善考核、监督和评价机制,校教代会主席团和作为二级教代会的日常工作机构的院系工会组织也要全面加强对二级教代会工作的考核和监督。

另外,各二级单位还应不断拓宽和丰富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新举措,确保将完备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全面贯彻、真正落实,而不是纸上谈兵或束之高阁,唯有让制度切实作用于学院的民主建设和管理,方能推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民主进程。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课题“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L2014-B31)成果

参考文献:

[1]齐济友.高校工会在推进教代会制度建设中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2]申圣庆.关于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原小梅.关于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思考[J].才智,2014(30).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9

正是在此背景下,为拯救基础教育校长制面临的危机,日本立足于校长的权限、选任、资格、决策等方面,推出了系列改革举措。

一、梳理政府与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能,创设校长自主办学必需的宏观背景

有效梳理、界定政府与学校的管理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确立学校自主性,重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这既是为校长自主办学创设必需的宏观背景,也是校长自主办学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这意味着学校的管理权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特别是校长之间的重新配置。这方面的改革集中体现在修改学校管理规则,对其管理职能重新界定,改革后这种职能的主要变化包括:

1.由主导强制型向辅助支援型转变

修改后的学校管理规则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在教育内容及方法选用等具体运营事项上,由强制性命令、指示型领导,转向非强制性指导、建议性领导,把这些事务的管理第一责任者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转移到学校校长,进一步增强对于学校的辅助与支援机能。与直接控制减少相对应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支持性和服务性机能的加强,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学校处理一些特殊情境,如突发事件、向父母及居民做出某些说明、与有关机构的联系协调、媒体宣传等;二是为学校提供必需的相关专业服务,如涉及儿童的保健卫生、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及法律诉讼方面。

2.由直接管理型向间接管理型转变

修改后的学校管理规则重新界定了政府与学校的职能,放松、弱化管制的程度,重新明确规定了在各项管理规定中,哪些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或认可做出的,哪些是只需学校事前呈报或事后报告的。批准、认可、事前呈报、事后报告,放松、弱化了管制的程度,反映了依法递减的控制强度,从而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各领域的层级控制。这种在一些领域控制强度的降低与淡化,也正是学校自主增强、权限扩大的一个方面。例如,一些学校例行的活动如需要在外留宿,原是需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改为事前呈报则强调了学校在这方面的决定权。

3.由微观管理型向宏观管理型转变

此举有助于减轻学校的行政负担,因为政府大量微观管理行为不可避免地给学校带来繁杂的行政事务。日本的基层学校每年都承担大量的各级各类调查统计、各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任务,应付来自都府县各相关部门的事务委托或工作询查,因此学校核心管理业务以外的行政负担非常沉重。为使校长及教职员专注于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致力于通过整理,停止、精简或减少对学校的依赖来减轻学校基层的行政冗务。

二、扩大办学自,改革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校长自主办学权力的扩大既意味着责任和使命的进一步加重,也意味着校长将拥有更多实现自己教育理念和进行教育创新的机会。在这次学校管理权的下移和学校自主性与自律性增加的改革中,校长自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校人事管理权

现行制度下,教职员的人事调动,包括新人采用、退职、转岗、职务升迁等人事权限方面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虽然《关于地方行政的组织及其运营的法律》中规定校长在人事的结构和人员的变动上具有提出意见的权力,但实际情况是这一权力形同虚设。正如日本一些普通初中的校长所说,学校有空岗待补时,校长的责任是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岗位要求,然后就是等待被确定的人选来跟他会谈,中间的其他事情都与他无关。依照上述咨询报告,在代课教师和特别非常勤讲师的录用上,允许校长推荐具体人选,提供给校长多名候选人,以此赋予“意见提出权”实质上的意义。此外,校长对特别非常勤讲师的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以后的录用,而日本正计划实现“学校生力计划”,计划在3年内,采用引进社会人非常勤讲教师和短期制教师5万人,这为校长在该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了机会。校长还将在同一地区内小学、初、高中之间实行教职员兼职的改革中拥有很大的决定权。2000年教育国民会议提案中提出将校长的人事权扩展到所有正规编制的职员。比如2003年,大阪府教委有如下举措:高中校长可以自行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限额两人),并亲自主持选考,合格者由校长向教委举荐。虽然最后的决定权仍在教委手中,但校长的意见会被充分尊重。[2]

2.学校的财务预算权

日本中小学学校的财务预算,由地方政府的预算委员会负责编制。预算基本决定于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的规模,在编制流程中有听取学校意见的环节,但编制决定权在地方政府,预算的执行权原则上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教育行政部门接受委任行使辅助执行权,并进一步委托校长执行。如此一来,校长在预算执行中的权限已经非常狭窄了。改革要求除了在预算编制时可以更多考虑校长的意见外,专门设置能由校长商定的项目,以便支持本校个性化和特色化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同时,赋予校长在一定的预算额度内自主决定财务内容的权力。在校长的“财权”方面,一些地方在制定学校预算时,开始听取校长的意见,并给予校长一定范围及程度的预算编制权。横滨市2001年开始,从财政中拨给每个高中500万、初中400万、小学300万日元作为“创办特色学校推进费”。校长可以自主地编制“推进费”的具体使用项目,年度使用中即使中途变更已制定的项目也被允许。

3.校长课程管理权

进一步下放课程管理方面的权力,扩大校长课程管理权。在制定学校教育目标、指导重点、学校经营等重点方面,校长却拥有较大的自。在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及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中国的课程标准)基础上,校长可以根据地区性特点(包括自然环境、人文背景、教育环境等)以及学校的传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目标。有调查表明,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主要有三种类型:法规型(与法规规定的目标相近)约占10%,实态型(具有浓厚的地区性及学校、学生特点的色彩)约占10%,并列型(法规型及实态型同时存在)约占80%。教育目标一旦确定,教学及学习指导的重点、学校经营的重点、课程的安排等都要围绕它展开。此外,校长拥有校本课程商定权,有权决定在本校采取一些灵活的、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教育特色形成的课程及其组织方式,如学生自选课程、自定节奏的选择学习项目;实行弹性班级规模,生活和学习可以采取不同的编班,使用同一教材的学生可以根据习熟程度再分为小班教学;校外人士参与学校教育;优秀教学法共享;促进it教育、英语教育中与真实场景和实物的结合等等。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校长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自主办学的成功与否,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确保扩大的校长办学自直接发挥作用,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这次改革中对校长的任职资格更加注重经验能力、独立见解与创造性。在校长的选任方面,各地方教委已向社会公开招聘。2000年文部省修改实施的《关于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等的部分改正的省令》中,原定校长必须持有教师许可证并具有5年以上相关教育职位的履职经历,现追加为具有10年以上相关教育职位经验者,即使没有教师许可证,也可被视为具有同行任职条件(在日本被称为“民间人”或“社会人”)对待,都可以应聘。原先以知识考察笔试为主的选拔考试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校长的年轻化、任期长期化、开辟校外人士担任学校领导的途径、鼓励校长吸收企业组织管理经验的培训计划、建立替代年功序列的新的评价体系等,也在积极的酝酿当中。截至2003年4月,已有125人通过选考后走马上任,其中58人是“民间人”校长。被聘用的“民间人”校长一般都是些银行或大企业等部门经理级人物。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校与地方的交流和协作,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

三、学校职员会议、协议会、评议员制和顾问制度携手,完善校长辅助决策机制

现代决策非常重视辅助决策机制的构建。完善的辅助决策机制,无疑是校长办学自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顺应现代决策理论发展趋势,通过学校职员会议、协议会、评议员制度和顾问制度携手,共构校长辅助决策机制。

1.学校职员会议

“职员会议”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加、定期举行的会议。一般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如遇重大事情也可随时举行。日本中小学中普遍设有职员会议,审议讨论学校的一些重要事项,这是教职员参与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渠道。但是职员会议的设置、构成和运行,一直是依照惯例而行,没有法令上的明文规定。于是关于职员会议的性质和功能,究竟是校长的咨询和辅助机构还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莫衷一是,影响了职员会议辅助功能的充分发挥。鉴于“职员会议”性质不明确的状况,在2000年文部省颁布的《关于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等的部分改正的省令》中,“职员会议”被定位于校长的辅助机关,校长成为“职员会议”的主宰。但另一方面,校长也有责任把自己的教育理念、管理经营方针,以及有关校务方面的决定告知“职员会议”,并听取教职员的意见。尤其是在教学方面,由于教师拥有“掌管儿童教育”的权利,因此校长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可见,现在“职员会议”的组织活动,更体现出“民主集中制”的特征。2000年1月《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的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职员会议的辅助功能,职员会议是由校长主导、促进教职员间沟通、辅助校长决策的机构,它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校长的领导权,协助校长进行正确决策并更好地贯彻决策。这将有助于完善校长决策机制。

2.学校协议会

现代新型的学校制度特别注重建立具有亲地域性的开放学校,以改变由于封闭办学造成的地区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隔膜和不信任感,使学校走向“社区的学校”。同时,家长、居民和企业的参与也是提高校长决策质量的保证之一。日本此次改革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学校协议会的作用。日本的学校协议会是依各学校或地区的需要而设、结构弹性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辅助管理机构,促使校长决策时充分考虑到地区社会的理解和需要,是家长居民和职员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决策水平。日本学校协议会尽管从构成上类似于英国的学校理事会和美国的学校委员会,都包含有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教职员代表,但其所履行的职能却与英国学校理事会、美国学校委员会有本质上的差异。英国学校理事会的构成、选举和职能是以1988年教育改革法为依据,有着包括参与校长任免在内的实质性的学校管理权限;美国学校委员会,以芝加哥学区为例,是以1988年的《芝加哥学校改革法》为依据构成和运作的,直接参与校长的选聘、签约和履职考核、审议学校计划、预算和教职员聘任等工作,也具有实质性的管理职能。

3.学校评议员制度

2000年文部省颁布的《关于学校教育法实施规则等的部分改正的省令》明确规定设置学校评议员制度。学校评议员由本地区各行业推荐,经校长决定,由当地教育委员会委派一定的校外人士担任。职责是应校长要求对学校教育提出建议,使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校长每学期都要与评议员逐个会面,听取其对学校管理运行的意见和建议,以使决策更加符合学校所在地域社会的实际状况,更加符合本地区儿童的教育需要。这并非一个合议制的委员会与许多地区业已存在的学校协议会不同,该制度注重评议员作为个人的看法。虽然法令并未规定每所学校必须设置,但事实上学校评议员制度推行非常迅速。据文部省2001年4月1日调查,都道及县立学校(含指定都市立学校)中已设置学校评议员的占57.5%,市町村立学校中占41.9%。另据文部省调查,有47%的公立学校已经引入学校评议员制度,30%的公立学校准备引入学校评议员制度。《日本二十一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彩虹计划)》还将学校评议员制度确定为改革战略重点之一。

4.学校顾问制度

在日本中小学校经营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欺负行为、精神压力、不想上学、班级崩坏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学校病”的出现。这些问题往往又不是学校自身所能解决的。为了解决学生和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困惑和烦恼,各地方政府先后采取了建立教育相谈体制等办法。1995年起日本政府文部省决定向学校派遣“学校顾问”,正式导入学校顾问制度。学校顾问往往由心理专家组成,每周两次到学校进行教育相谈指导,各地政府部门、学术研究团体、民间团体等也相应设立“适应性指导教室”、“心的教育相谈”等机构,广泛参与学校教育经营,以防止出现校内暴力、欺负行为、不想上学等,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日)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报告:变革教育的17条提案[Z].2000-12-22.

[2](日)李东林.日本校长的选拔与权限[n].中国教育报,2004-08-17.

[3]赵健.学校管理本位化与学校选择自由化:日本公立中小学改革的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1):67-69.

[4]朱英福,姬广新.日本的学校评议员制度[J].中小学管理,2004,(2):52-53.

高校会议管理制度篇10

——竹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民主评议整改报告

全省中小学民主评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学校领导班子迅速召开了专题会议,确立了以民主评议活动为契机,打一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硬仗,加快学校改革步伐的工作思路。开学第一天,就在校园醒目位置挂置了“校长信箱”、召开高三年级学生座谈会,建起了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相互沟通的“绿色通道”。以教职工打扫教室、学生寝室迎接学生报到为起点,掀起“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社会评学校”民主评议行风建设高潮。

一、民主评议的基本做法

学校严格按照省中小学民主评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及市、县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开展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操作。成立了由校长孙延德任组长,党支部书记解世友、纪检组长周端方为副组长,学校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了《竹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召开“三会”(动员会、座谈会、讨论会)形式,借助校园广播、专栏、《学校管理简报》等平台,大力营造民主评议氛围,提高了教职工参与民主评议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确立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新的办学理念,制定了“一年大变样,三年铸辉煌”的办学目标和“管理强校,质量立校,礼仪兴校”的发展思路。在民主评议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民主评议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重点,评改结合,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教、以评促管,努力使民主评议工作取得实效。

学校主动开门纳谏,以召开学生代表会、教职工会、退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座谈会,向各层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四会一卷”的形式,就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教育收费、师德师风建设、校务公开及民主管理等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新闻媒体上《竹溪县教师进修(应用科技)学校民主评议行风承诺书》;聘请了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相关单位、学生家长、退休教师担任学校行风监督员。公开民主评议热线电话、举报电话,设立了校长信箱,主动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批评。

学校认真对待收集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认真研究整改措施,明确了整改责任人、责任处室,建立了民主评议工作整改台帐。班子成员根据分工情况,牵头搞好整改自纠工作,落实整改任务。对收集的意见能解决的尽快解决,解决有困难的创造条件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截至日前已整改到位6条。

二、正在整改的问题

在民主评议活动中,共收集到12条意见和建议,除已经整改的6条外,另外6条需要整改的意见和建议是:

(一)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多关心普通教师。

(三)积极争取政府扶持,扩大办学规模。

(四)改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

(五)学生心理健康资询和教育问题

(六)信息课加大实际操作。

这些意见和建议,有学校发展中的新问题,有受经济条件制约没办好的问题,有制度落实不力,监督检查不及时的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改革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问题。

三、强化措施,标本兼治、全面整改,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落实整改任务。学校民主评议反映出来的意见和建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我们必须把搞好整改放到关系到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不满意的关键、学校能不能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及时督促解决落实并及时反馈信息。在整改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学校行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做到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从而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职工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二)以践行“三基”为依托,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树立“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观念。本着对每一位家长负责,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的态度,对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落实“首问责任制”和“首视责任制”,全面推行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督查制度,“刚性”化课堂教学、安全卫生、班容班貌等项工作,使学校工作作风得到根本转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三)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抓好安全教育、检查、管理和整治工作,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学校、班主任、家长、学生共同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做到每周一小结一强调;每月一次全面大检查,一次书面汇报;每学期至少一次请派出所干警与交警到学校作安全讲座;班主任每天一强调;科任老师每节课下课前向学生提一至二句有关安全方面的警示性语言,做好防范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四)完善学校的监督机制,规范学校的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校务值班制的落实。值班干部每天挂牌上岗,深入到教室、寝室,检查教师到岗、教育教学情况及班风班貌,深入到学生食堂维持就餐秩序,了解食堂饭菜质量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进一步办好《学校管理简报》,发挥其引导、表彰、督促、宣传等功能,推动民主评议工作。三是加强“校长信箱”、投诉电话管理,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五)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规范和落实教师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作业批改、资料征订等各项制度,加大检查和奖罚力度。要求班主任从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出发,多点耐心少点急躁,多点爱心少点歧视,多点宽容少点严厉,多点和蔼少点训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发动全体教师对学生“帮学习、帮思想、帮生活、心理疏导”,班主任和课任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找各类学生谈心交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帮助和辅导,加强与家长和沟通与交流。

(六)由于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教育必须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严重短缺,影响学校的发展。学校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获得政府的扶持。二是向内挖潜,挤出资金,添置一些设施设备,并通过加强管理,延长设施设备使用寿命。三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横与有实力的中专“强强联合”,下与乡镇中学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借船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