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2:16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1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国家发展战略及建筑装饰行业的稳步发展都使得室内设计行业伴随着大的经济形式而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建筑装饰类人才的需求每年以4.5%的比例增长,发展前景看好。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部分,室内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个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讲,室内设计几乎涵盖了当代大多数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其专业内容是以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和室内物理环境设计两大部分。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电子化、网络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这也极大的充实和丰富了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的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构成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种设计类软件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好的电脑软件操作技能,但是却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这种现象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否先进的仪器设备就能快速提高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如果不是,问题出在哪里?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真正体现室内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作用,使基础课教学从一开始就树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我们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训”的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实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通过对每学期课程及所涉及的技能的解析,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为项目任务。在每个任务下,设置任务目的、条件、要求及标准等内容。力求实训项目和该学期专业课程衔接,并且在技能拓展方面加强课堂效果,通过“以训代课,以赛代练”的方式深化课程内容,从而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原有样式,尝试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组成综合的基础课程,在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实训周项目及教学模块内容,使每学期末的实训周项目化练习成为考验和考查基础课在实际设计中应用的最佳方法与手段。在考核方式上结合技能大赛的方式,以赛代练,并用奖励机制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前期的基础课的学习中。原来的传统课程内容仅仅作为创意的表达手段融合在项目过程当中加以训练,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技能知识,从而在心理上和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尽早进入设计的状态。

借鉴课程模块化教学,强化课程组织结构

1.在基础技能模块中,注重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结合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对专业基础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室内设计制图”等专业基础课进行了教学内容方面的大胆创新,改变了从强调光影素描等对专业基础要求很高的基础理论教学到具象实物写生等素描课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改用如摄影取材,改编临摹作品进行再创作等方式。这些教学环节的变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的关系,为之后的专业学习做好的铺垫。强调学生的绘画技能的提高与升华是绘画专业本科起点甚至研究生方向的专业要求,在那样的专业背景和人才培养模式下本无可厚非,但高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来讲整体偏弱,很多学生进校之前,可能都是半路出家,甚至没有任何的美术基础。让他们花上几个星期再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结果注定是为了画画而画画,最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而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学生在上完两门课程之后,能将两门课程加以联系的很少,一般都认为,设计素描训练还是形体、结构、比例、明暗的延续,如何将设计素描和色彩知识结合进行新的创造往往意识不足。其他诸如构成课程之中的形态采集、形态组合规律等知识、图形创意课程之中的图形组织知识之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定位及目标来强调项目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几门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模块打破课程的界限,设置工作任务,将按课程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一体,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规律设计课程训练项目的顺序,融合创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目标。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沟通,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进而解决学时的有限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进行相互学习,集体备课,形成教学理念统一的教学团队,集大家之优势为一个目标明确的方向努力,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专业技能模块中,以校内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专业技能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设计流程、实施方法和经营管理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重点加强专业周实训项目练习,根据每学期课程设置及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出从第一至第四学期不同的实训项目,集中在一周时间内集中进行项目练习,并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奖,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在岗位技能模块中,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设计与制作”,使学生掌握较强的设计表现能力,具备实际制作管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行业意识。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教学过程管理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下进行专业课程系统开发、设计专题研讨会,在确立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专业带头人组织教学团队教师进行集体研讨,依据市场行业调查及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的情况,按照专业课程系统开发、设计的要求,确立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系统开发、设计方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工程项目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整合,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要通过好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方法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能否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以适应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学的特征,也是合理选择教学组织与方法的依据。由于课程模式的更新,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既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训练的启示作用,又能将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融合,发挥出基础课程的实际作用。

另外,对于基础课程教学还要统一思想,经常性的组织教学的研讨和学习,要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

鼓励教学创新,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再完美,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是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学校来说,要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学生成绩的评定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综合成绩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可根据学生平时作业成绩及出勤情况评定,占总成绩的50%;期末成绩是本学期最重要的一次综合性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这样学生面对每一次作业和课程项目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将最终影响这门课程的总成绩;同时也避免了文化考试只是动笔,没有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水平根据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公开课、观摩课、讲课比赛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评价。避免要求严格的老师因为片面的评教影响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要抱有宽容的心态,技术上面支持和配套,另外,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配备,教学一线老师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性调动都离不开保障的条件。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2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装饰画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装饰画更能突出室内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装饰画作为室内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可以直观地增加空间的装饰效果。装饰画课程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装饰画课程在室内设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文章的研究关键。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模式,推陈出新,使装饰画这门课受到学生的青睐。

关键词:

装饰画;创新能力;理论实践;推陈出新

一、装饰画课程的意义

装饰画是一门关于基础设计与形象思维创作的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装饰艺术的内容和表现规律,理解装饰艺术的内涵,训练创造性思维和将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形象化的创造能力,以及运用材料和利用各种表现技法、表现手段进行装饰形象设计的能力。近几年,装饰画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各种新的设计理念为装饰画课程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依据。装饰画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装饰画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类型装饰画设计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增强学生的整体方案设计和绘画能力。

二、装饰画是室内设计的基础

装饰画本身是一种具有形象特征的设计元素,其在室内设计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如何将装饰画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如何利用装饰画带给现代室内设计新鲜的设计元素,是值得室内设计师思考的。室内设计师需要发散设计思维,通过设计搭配,体现装饰画真正的价值。多元化的装饰画可以被运用到很多风格的室内设计中。完整的室内设计是指设计师对整个设计过程和细节进行系统、专业的思考与分析,并重视艺术与生活、整体与局部、前期装修与后期搭配的完整性。在这个过程中,装饰画便可以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室内设计师在构思设计方案时,不仅要重视装饰画本身的运用,更需要提前把后期的背景元素融入整体创意和风格,凸显装饰画的基础性作用。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装饰画的构成是需要很多要素的,它给予室内设计师很大的创意发挥空间。

三、装饰画课程对室内设计的作用和发展

1.装饰画课程的创新

装饰画课程的创新要经过仔细研究。装饰画课程是室内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装饰画课程应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而不断创新。装饰画课程具体的实践方法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来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让学生实地考察,增加对装饰画材料的了解,考察结束后,让学生制作考察ppt进行汇报。汇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增进实践成果交流。其次,通过优秀的装饰画成品分析教学,学生深入了解装饰画,提高案例分析能力。最后,增加学生在课外实践基地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多了解装饰画的种类及其不同的施工工艺流程。学生通过在课外实践基地的学习,能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发挥装饰画课程的实用性。在装饰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体现装饰画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对学生的装饰画创作训练,在教学方法方面推陈出新,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装饰画创作能力。

2.装饰画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装饰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会有新的突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课程创新的方法之一,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发展装饰画课程,使装饰画课程更具有吸引力。装饰画课程作为室内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室内设计课程的基础载体,装饰画课程的发展会推动室内设计的发展。教师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思路,重新定位装饰画课程,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让装饰画课程对室内设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结语

文章根据装饰画对于室内设计的基础作用,初探了装饰画课程对于室内设计的作用,认为装饰画课程必须进行创新,通过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装饰画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强装饰画课程对于室内设计的作用。

作者:周鑫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林辉,王向阳,宁柑霖.环境空间设计艺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周长亮.室内设计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程宜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陈凯.关于材料对装饰画制作的作用.现代装饰(理论),2015(12).

[5]吕晓冬.装饰画艺术在商业领域中的运用研究.艺术品鉴,2016(1).

[6]陈良.陈良〖装饰画作品〗.艺术百家,2015(1).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3

一、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笔者在对开设有室内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和相关公司的调查中发现,我国高职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有距离,而且实际操作与课程设置之间也出现了偏差。这些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不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美术技能,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的课程开设课时过少。主要原因在于师资的问题。有的高职院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时间不长,教师配备不到位,有的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美术院校,学的不是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不是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还有的基础课程设置明显过少。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市场的推动下,高职艺术教育向实用性、技能性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的环境下,高职教育逐步走“工学结合”的路线,课程设置上,专业实践课程明显增多,这样,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挤压。有的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诸如设计素描、三大构成等科目的课时明显减少。这种做法造成的直接影响便是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受到约束,动手能力明显减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设计创意,只能从事简单的设计制作工作,却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设计师。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岗位群对设计师要求的变化,学生要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掌握全部的室内设计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专业基础知识是全部知识中最稳定、持久的部分,也是学习一切专业知识的基础。只有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有助于其他知识的学习。

第二,学生课堂学习时间过长,而社会实践课程在实际操作中明显不足,即实践教学环节落不到实处。室内设计专业中有很多课程是需要学生直接在工地、在建材市场完成的。但课程设置中,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似懂非懂,一旦在实践工作中遇到问题就无法解决了。比如装饰工程预算与材料课程,有的学校实践课时比理论课时少,有的即使有足够的实践课时,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实训场地的缺乏以及教师意识的跟进问题,总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知识单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的,只有在实际的岗位中,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

第三,实践教学中理论支撑不足。近年来,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岗位群对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偏重于设计师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以致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时过于偏重主导专业课程,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明显与之不协调。例如,专业理论课中的中外建筑史课程中,有的只开设中国建筑史,有的只开设外国建筑史。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计划中,设计概论、设计史和工艺美术设计等理论课程全部删减了。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很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

有的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也忽略理论的讲解,从第一节课开始,学生就进入机房进行设计学习,老师也只是作一些简单的辅导,使学生对专业中的一些术语及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笔者曾参加过毕业答辩,有的学生对自己学过的专业课程全称都说不出来,专业课程中的有些名词都无法解释出来,笑话百出。这样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去是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的。

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施,所以,课程设置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就我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设想:

1、根据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确定培养目标

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设计艺术学、建筑学的理论和室内装饰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家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建筑安全、建筑装饰材料、技术、法规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系统掌握室内设计的理论、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具有较强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职业室内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以及具有多种相关职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艺术专业设计人才。

2、根据本校的软硬件实际情况,确定专业教学模块

我们的课程安排基本上构建了四大模块课程,即人文素质模块课程、基础能力模块课程、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和职业扩展能力模块课程。一般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基本完成基础能力模块课程的教学,二年级的时候突出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配合以职业扩展能力课程的学习,三年级还是注重核心模块课程的延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

(1)人文素质模块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人文基础与应用、公共英语、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最新信息讲座、入学教育、军训、社会调查、公益劳动、毕业教育等。

笔者认为,该模块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与其他模块比较起来不太协调,它甚至比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占的比重还大。

(2)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基础能力模块包括设计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建筑制图、计算机应用基础、认识实习、色彩风景写生等课程。其实,专业基础课程不应该只是技能基础课程,还应包括理论基础课程,如中外建筑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概论、设计史等课程。因为我们的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整体概念模糊以及艺术修养和艺术底蕴薄弱,在课程改革中,增加理论基础课程是必须的。

(3)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

包括手绘效果图、人体工程学、建筑装饰设计与实训、装饰工程预算与材料、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autoCaD、3DmaX、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作品展、顶岗实习等。在这个模块中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专业基础部分、技能实训部分和岗位实习。从课程设置看,我们的课程在设置上基本实现了与社会需求接轨,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以极短的时间,进入工作角色,并能够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但是在课时安排上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如装饰工程预算与材料课程只有32课时,人体工程学的32课时全部是理论课时,没有安排实训课时。作为室内设计专业主要的软件autoCaD、3DmaX的课时都只设置了64课时,应该适当增加课时量。

(4)职业扩展能力模块课程

包括美学与艺术欣赏、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史、透视、pHotoSHop、SKetCHUp、摄影与赏析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课程还是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适当设置诸如专业写作、商业洽谈等课程对学生日后工作能力的培养更为有效。

3、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课程进行大胆的整合与细化

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我们在将建筑装饰设计与实训课程一分为二,分两个学期教学,而且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项目化教学。将该课程分为三个项目,即住宅空间装饰设计、公共空间装饰设计、综合娱乐空间装饰设计。同时,每个项目下又有几个任务,教学时围绕几个任务进行。在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中,我们也将设计素描和色彩分为两个部分,分两个学期进行教学。笔者认为,除了对部分课程的细化之外,还可以将有些科目进行整合,如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三大构成课程,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门课程,即构成。在教学上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4、构建课程设置的保障体系

课程的保障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由教材、教师和专家组成。首先到企业、社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邀请建筑、室内设计行业的专家或高校学者参与课程建设,认真听取学者专家的意见,使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充分听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过去的大纲和教材的评价,根据本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适合学生和师资的实际情况的内容进行改革。再次,教材建设也是课程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不是最好的教材就是最适合的教材。要针对课程目标,充分考虑可行性,教材中要充分体现实验和实训内容。

5、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比重

在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基本没有了专业选修课。其实,开设专业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方便学生完成选修课程的学习和学分的获得。专业选修课可以有:室内设计精品欣赏、优秀建筑欣赏、建筑(装饰)工程管理与法规、建筑装饰水电安装设计、园林设计、家具设计、商业洽谈等。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4

一、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室内设计行业从建筑设计领域的装饰行业中演变出来,研究的内容集建筑风格、结构形式、装饰材料的性能、品种、先进施工技术和设备等于一体,是对知识、技能涵盖比较宽泛的综合性行业。近几年,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给室内设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需求量很大,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橱柜设计、陈列设计、施工监理、材料经商等诸多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室内设计行业内的分工也日益明确,也进一步对室内设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鉴于此,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根据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对室内设计类课程认真进行不同的设计定位,尤其是对培养目标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进行准确定位,以更好地满足行业的不同需求。本科院校由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学习自觉性较强,对所谓“学院派”式的授课方式也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上,多是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创新能力;在授课方式上,主要是老师讲,学生练,通过大量练习,培养锻炼上述能力。高职教育应以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培养面向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如果不对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加以严格界定,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本科教育的翻版和补充,不但失去了高职教育的意义,更谈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专科层次毕业生要想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娴熟的手绘功底、熟练的电脑绘图能力、现场配合及指导施工的能力。根据就业导向原则,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应更加重视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教学还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虽然老师在课堂上精心准备了教案,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却未必能提起他们的兴趣,更不用说课后练习了。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思维活跃,比较喜欢实际操作课程。因此,高职院校不能一味效仿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授课方式,采用项目教学,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二、室内设计类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室内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类课程如果继续细分,一般可以分为绘图基础类、室内方案设计类与工程技术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又各自呈现不同特点:绘图基础类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色彩基础、透视、效果图表现、计算机效果图软件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室内设计表现技能,知识和技能要求对应室内设计效果图绘图职业岗位。该类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室内设计知识的基础要求不高,但对绘画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此类课程作为职业技能基础课,放置在一年级开设。室内方案设计类课程是室内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是靠设计师多年的知识积累起来的。室内设计师除了要知道室内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外,还要掌握人体工学、室内设计风格流派、空间划分和界面设计、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室内光环境设计,以及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技巧等等,知识和技能要求对应室内设计师职业岗位。工程技术类课程对学生的绘画技能要求不高,但要求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实地调研、动手操作等途径,掌握材料、构造和施工工艺,能够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绘制出施工图,并在设计过程中很好地运用材料构造体系、空间尺度体系和施工工艺。综上所述,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应不同职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针对性,是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共同的要求。

2.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材以及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系统化。传统室内设计课程,体系结构大致包括室内设计概述、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室内空间与界面设计、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室内光环境设计、室内陈设与绿化设计等几方面,体系庞杂,理论偏多,容量偏大。教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看似在认真完成“教”的任务,其实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艺术思维和感受力、表现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学”的感受。加之课时有限、教学容量过大,“满堂灌”在所难免。结果是造成学生对理论学习由畏惧到厌恶,甚至产生抵制心理和情绪。此外,室内设计类的课程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够好,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往往忽视了和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在室内设计类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反而出现了体系不应有的断裂。

第二,学生缺乏实践性训练。让学生实际动手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既是手的训练,也是脑的训练;既是组织能力的训练,也是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这些都是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脑的训练就是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交错训练,包括对自然的洞察力、理解力、形象的记忆力、想象力、把想象变为现实的设计能力的训练,等等。但是,现在大部分学校不太重视这种实践性训练,即使安排训练,往往也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能够出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到了实际工作时却无从下手。企业反映学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学生也抱怨在学校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一些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设计能力不足,与缺乏实践性训练有很大关系。

三、室内设计类课程改革思路论证

近几年,我院的室内设计类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项目教学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和考证等,取得可喜成绩。比如,学生参加2009、2010年江苏省青年室内设计大赛并获多项奖项;参加全国itat设计大赛(CaD图)获一等奖;参加了2010年江苏省小型项目管理师、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多证考试。笔者认为,上述改革尽管必须,但还不是根本性的改革。室内设计类课程的深层改革,要从观念改革入手,进而扩展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法手段革新等多个方面。

1.告别“基础先行”旧思维

本科教育往往强调低年级打好基础,高年级锻炼能力。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按部就班,遵循先基础后专业、先理论后实践、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套路,无形中割裂了知识传导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无论什么专业都不能仿效本科教育模式。室内设计类课程教学必须告别“基础先行”的旧思维,采用“破”与“融”的方法,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程的界限,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破”,就是打破原来基础课程的“完整性”,课程教学以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唯一标准;“融”,就是稀释基础,模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把处理过的基础课程中核心的内容提前融合到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去,使基础具有服务能力培养的真正意义,并把“基础”和“专业”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2.工场化教学环境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设计

实训工场建设是营造良好实践环境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室内设计属于交叉学科,既有艺术层面、又有技术层面。在课程设计上重艺术、轻技术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一个好的创意、好的设计思路,必须通过绘制施工图去体现它的具体细节;掌握不了材料的质感和纹理,或者施工工艺知识缺乏,都会影响创意和设计思路的的整体效果;必须考虑要让学生懂材料、懂构造。所有上述要求,都可以通过实训工场解决:可以把市面上最新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可以把地面、墙面、顶面的常用工艺用半剖的形式做出来让学生观看,以增强感性认识;选择工艺简单但又具代表性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装饰工艺操作实践,熟悉装饰设计、施工绘图、测量预算、材料选择、工具准备、流程计划、施工管理、验收标准等工艺流程;学生可分为小组,模拟分组承包方式,遇到问题共同协商,锻炼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学生对实训环节跃跃欲试,兴趣浓厚。特别是当装饰工艺操作实践最后完工时,凡参与其中的学生无不充满成就感,纷纷在自己的“作业”上签名。仅此足以说明工场化教学环境对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性。工场化教学环境未必仅仅局限于实训工场。校内条件有限,实训工场无论怎么“仿真”,毕竟受到种种局限,无法完全复制真实生产环境。因此,工场化教学环境的设计应设法将实训工场、校外实训基地、设计展厅和工作室整合为统一的实训平台。其中,专业教室(项目工作室)的建设可以作为院内工场化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室可仿照公司模式,也可按教学模式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建设,要配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自带电脑上课,自主查阅资料,完成设计项目或进行实际操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工场化教学环境的设计,有利于解决实践、实训问题,并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搭建了物质的、技术的平台。但是,工场化教学环境的实现,并不能替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渗透。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的精髓是“工学结合、学做合一”。教学内容改革应着重于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内容,将“项目”、“任务”和“工作过程”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通过实践项目、完成任务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的实施上,应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模式,把室内专项主题设计纳入课程体系,由教师深入行业,寻找优秀典型项目案例,并把它们编制成教材,进行项目的模拟操作;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引进真实项目,让学生在老师和企业专家的带领下进行实战演练,在实践第一线了解项目运作的实际过程和设计步骤,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实践

考察博物馆、各类美术文化遗迹,观摩美术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体验艺术设计生活、展开艺术设计创作等等,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践中完成,这不仅是加强课程教学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学从课堂向社会的拓展和延伸。在考察中,让学生开拓眼界,体会各种设计风格,尝试不同的设计实践。每个学生都必须递交实践报告或设计作品,作为考察后的思考与升华。学生走向社会,教师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5

环境设计是集艺术、人文、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设计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各个领域。“室内设计原理”是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课程系统阐述了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密切联系建筑技术、关注建筑室内设计发展趋势。通过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完成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设计观,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工作的人才奠定坚实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室内设计的含义、发展,室内设计的分类和方法步骤、室内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室内采光与照明、风格流派、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以及室内装饰材料、陈设与家具、室内色彩、室内绿化及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1“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

“室内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课,是专业设计先修课程,对设计初步与表现、设计基础、创造性思维等基础课程起到汇聚及导向,在环境设计专业几大方向课程体系中都有着对相关课程的链接作用。同时,在专业教育进程中室内设计原理处于理论基础到设计实践的过渡课程,发挥着引导基础理论课和支撑核心设计课的作用。

2“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设计实践课教学,回顾近年来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体系,“室内设计原理”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基础理论课从课堂教学、辅导教学、教学效果反馈、考核评价机制等教学环节均反映出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1)传统授课模式滞后“室内设计原理”传统授课模式为理论知识系统讲述,图文结合进行大量设计案例解析。授课模式虽有丰富性,但对于一门以“空间设计”为核心,以建筑设计为背景的专业理论而言,授课方式过于平面化,缺乏新意,难以体现专业特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雷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训练。另外,大量实际案例解析涉及面广,内容宽泛,难有知识点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脑海中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处于割裂状态,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在授课方式上考虑迎合学生心理,授课方式需要新颖,授课内容需要更加直观。(2)理论学习难以紧密联系设计实践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中,知识点相互关联的课程应紧密联系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现阶段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与室内相关设计课的时间安排跨度过大,设计实践课时间设置相对滞后,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训练当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从概论到设计要素各个层面,知识点比较分散,概论式讲解针对性差,欠缺有效归纳总结,难以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后续专题设计,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因此,从教学内容的完善、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课程时间安排方面都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此外,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欠缺灵活性和客观性。目前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考核内容为设计案例分析与评价和建筑小空间环境设计。考核结果反映出学生往往从较浅层面分析空间布局、美感与设计缺陷,深度不够,对设计规范、材质应用知之甚少;环境设计只能进行简单的家具摆设、空间分割,无法应对稍微复杂类型的空间设计。

3解决问题的教学新思路

3.1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依据环境设计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动态”教学模式,其作为一种新的直观教学手段,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动态步骤、动线引导”“人视三维立体空间”“可变换设计元素的体验式多媒体设计”(见图1)。(1)“动态步骤、动线引导”演示性教学该教学模式是“动态”教学模式中重点的理论授课方法,以单个空间界面逐步动态组合为各种类型整体空间,加之视线、交通流线,以动线引导的演示方式进行教学展示。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如空间构成、空间序列、空间分隔与过渡、空间类型等均适用于此教学模式。(2)“人视三维立体空间”体验式动态教学“人视三维立体空间”体验式教学主要应用于室内专题设计的解题和辅导环节,针对不同功能的空间类型如居住空间、餐饮空间、售卖空间以及观演空间设计,根据场地平面图构建三维立体空间模型,以人视角度进行三维空间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空间结构、尺度、界面肌理等。(3)“可变换设计元素的体验式多媒体设计”此动态模式借助可变换设计元素的多媒体平台,在既定空间内进行界面材质、色彩、灯光照明、家具陈设的变换,快速形成不同功能、风格的成品空间模板,启发学生对不同类型设计风格、设计流派产生体验进而认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本课程大部分理论知识教学,如室内照明设计、室内色彩设计、材质设计、家具设计。以本课程建设为先锋率先实行“动态”教学模式,融入现有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完善,确保课程发展的多元化与统一性,使学生对知识结构和课程目的更加清晰。

3.2针对性整合知识点,分解嵌入以联系设计实践

教学模式的革新,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室内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骨干课程与先导课,承上启下作用十分明显。应立足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更新课程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整合与其内容紧密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使之形成课程群链接关系。从知识结构出发,把课程内容与课时分解为基础理论与专题指导知识两部分,先进行本课程基础理论讲解,随后将专题指导知识针对专题类别分解,分别嵌入在后续各个设计课程中,在专题设计开题阶段进行专题解析,发挥及时、全面、深入和针对性强的作用。将基础理论教学作为铺垫,确保专题指导知识教学能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支撑实践课程中的各专题设计,以达到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无缝对接(见图2)。

3.3科学安排相关课程时间表,丰富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虑到知识体系完整性和学生的记忆时限,“室内设计原理”与课程群中的其他理论课及实践课需在课程安排上紧密联系,且先行于设计课开设。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类型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客观性的立体式考核机制。在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加入形式丰富的测试环节,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考核,监督、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由认知到深入理解,由深入理解到掌握的渐进过程。(1)分解调研。细化考核内容,进行分解式调研,将调研内容拆分若干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点,完成小案例调研解析报告。目的是通过感知体验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点深入思考的过程,达到由认知到深入理解的目的。(2)分解设计。进行点对点的小课题设计,提取重要知识点,进行针对这一知识点的快速设计,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快速分析的能力,达到由理解到逐步掌握的目的。

4结语

在专业发展引导下,社会发展新形势及人们对环境的新理解促使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与完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地方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情况及我院本课程教学现状,在我院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试行,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革新,在教学各环节还需加强合理师资配合,构建专业背景全面、组织性强、教学灵活性以及协作互动力强的教师团队,同步建立适合本课程建设的教学、辅导及答疑制度。另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是现代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建立“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对重要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制作微课,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本课程的外延内渗作用,促进教学交流与监督(见图3)。在此基础上发挥本课程在课程群链中的带动作用,将调整后的教学改革方案逐步渗透到课程群的其他课程中,进而推动完善整个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华,职业教育视野下的当代建筑理论教学,[J]建筑学报,2011.11

[2]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

[3]李晓丹;金莹;吕达猛;史芳,一体化与多元化教育模式探索——以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4]吴静,室内设计专业的设计构成教学改革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6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所谓一体化,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一体化,即整合室内设计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将这两门课程的理论环节、设计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其二是指室内设计课程自身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即采用理论与实践交叉教学方式。所谓多元化则是指室内设计课程自身教学内容与手段的多元化,包括题目选择、教学手段以及组织方式的多元化。

一、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整合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构建建筑--室内一体化教学体系。即通过一定方式将建筑设计课程与室内设计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授课中课程之间的严格"界限",将这两门课程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方式如下:

1.调整理论环节。以此前学生掌握的建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空间"概念,加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理论联系。"空间"概念是联系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讲授"室内设计"理论课时,首先抓住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这两门课程共同且最重要的知识点--"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寻求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知识的融合。但是,室内设计毕竟不同于建筑设计,两者在空间的处理、尺度的把握、设计的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初始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此前积累的建筑基础知识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掌握室内基础知识。

以某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在二年级进行过别墅的建筑设计,已经积累了住宅设计的相关知识。以上述训练为基础,在讲授室内设计"方法"的理论之前,先进行住宅平面的室内布置练习:给定一个简单的矩形平面,限定功能为"住宅",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使用对象和人数,在课堂限定的2小时内进行室内布置。通过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使学生发现自身室内设计知识的不足,从而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短时间内的构思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对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2.改革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室内设计课程最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设定设计题目,学生实践来完成,包括住宅设计培训和公共建筑设计培训两部分内容。题目设定依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即从设计内容简单的、规模小的到设计内容复杂的、规模大的,小规模住宅室内设计是实践培训的起步。

第一,采用交叉循环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传统设计教学,包括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先讲授理论后进行实践环节。实施室内设计教改后,可把理论与实践环节打散,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循环教学模式。在10学时的基础理论课讲授完成之后,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讲授室内立面设计、室内天花设计、室内灯光和色彩设计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环节之后开展讨论课,让学生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通过思考、发言与交流,产生思维互动,加深对室内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第二,强化设计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课程设计的调整与改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验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的全过程,强化二者之间设计环节的联系。公共建筑设计培训部分是以"空间"为主题的室内设计,把"空间"作为设计对象,教师可将几种类型公共建筑项目进行多元化设置,由学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选择。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际调研、课内辅导、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其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室内设计,让学生重点体会同一设计项目如何实现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继续及深化的过程。

二、室内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室内设计教学的多元化包括题目设定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

1.题目设定的多元化。教师根据学生室内设计学习的不同阶段,设定由易到难的设计题目;针对学生室内设计学习的同一阶段,提供丰富多样的设计题目。建筑学专业学生室内设计的实践培训可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最初接触室内设计时,只给定一个简单矩形平面,让其自己定义使用对象及人数进行平面布置;随着学生对室内设计的进一步了解,理论课的讲授及相应的调研完成,题目的难度相应增加,进行住宅整套室内设计;在住宅设计训练完成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更为复杂的公共空间室内设计,题目锁定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学生可以在自己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中自由选择"公共空间"部分进行设计。这一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参与设计的题目多样化,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除采用板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及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之外,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突出因材施教,大力加强研讨课的力度,形成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特别是重视研讨课在教学中的恰当应用。如,在布置室内设计题目之前以及题目设计的各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机安排研讨课,一般2-3周进行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进行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在课堂展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讨论边观摩,交流调研心得以及设计构思,能够极大地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教师在研讨课中扮演总导演的角色,把握课堂研讨内容,对一些争论激烈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并对所讨论的内容作概括总结。

3.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在室内设计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独立设计与团队设计相结合等组织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课堂作业---矩形住宅平面布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两种户型的住宅室内设计及以"空间"主题的公建室内设计中,则要求学生2人一组展开设计,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交流能力课外调研以4-6人为一组进行,便于学生在团队中学习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的诞生,往往要经过众多设计师智慧的浇灌与努力的付出,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设计师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应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出发,整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知识点,采用理论、实践、讨论的交叉循环教学方式,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与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这些改革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7

[关键词]课程体系办学特色白皮书合理配置师资队伍

(一)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

以往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是这样的:按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具体要求,仅以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其他课程由各系自行开设、自行上课。各院系教师的优势是具有专业背景,组织教学针对性强,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很有发言权。这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规范、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已逐渐趋于理性、科学,正确界定了计算机教育的作用、地位、边界和内容。这就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了基础性、普及性,同时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认识,计算机课程体系也趋于科学和成熟。同时随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起点不断提高,课程设置更应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故原来制定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市场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方面,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虽然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是以计算机为中心,但是很多情况下却离不开计算机,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开展工作。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无论那一类专业都会开发出本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都需要一大批既懂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又懂领域业务的技术人才。所以我们的学生仅有一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远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也非常清楚当今社会的形势,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渠道很有限。除了开出的指定课程外,学生只能通过其它途径修读其它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其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等也发生根本变化,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出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定位、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做了分析和规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将1996年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层次模式归纳为四个领域、三个层次和六门核心课程,也即《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包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个最关键议题:基本目标、内容组织及结构描述、课程设置。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应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来制定;用4×3的矩阵描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层次,为后面典型课程内容的表述提供了十分简洁的途径;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分为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和应用系统开发四个领域,认知层次分为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三个层次;确定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C++、JaVa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access、VisualFoxpro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并推出了“1+x”课程设置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等措施,使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规范与科学化,这为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依据。故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模式等等都需要做出重大改革和创新。首先必须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重新定位,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创新人才;对于教学理念,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应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科选择相应的核心课程进行组织教学;对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应把计算机教学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六门核心基础课程,应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担任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如CaD、Cam、计算机仿真等,由各系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三是其它的计算机专业或计算机应用的选修课(使学生具有更多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只有打破传统,因应时展要求,不断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转贴于

(二)教研室和实验室的整合

随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改革,与之配套的教研室及实验室也应作相应的整合。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教研室仅对应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对于计算机语言基础和技术基础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还是分散在各院系中各自独立进行,至于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研室可能挂靠了其它教研室,造成实验室建设小而全,利用率不高,受益面不广。这些都不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不利于组织教学和教学研究。评估体系指出“建设与改革同步,确保基础,建出亮点,突出特色,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并根据此原则进行建设,只有对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分配,打破原有的教研室管实验室的格局,实现实验室由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使实验室资源与新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相匹配,才能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促进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对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成功的关键,故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由于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定位提高了,各方面要求都作相应的提高,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教学体系的需要。特别是从事第二层次教学的教师,要把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应是集理论、技术和技能于一身,既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方面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是目前较紧缺的热门人才,稳定和发展计算机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为了建设好一支强有力师资队伍,我们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1.有组织、有计划的将青年教师送出去锻炼和培养。将青年教师送到重点大学深造或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实践。这不仅能拓展展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能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能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2.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的教学保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院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本课程的教学。只要明确目标,相信会拥有了一支素质高、结构相对合理、以老带新的师资队伍。

3.成立科研小组,提高科研水平。目前计算机教研室教师的科研往往各自为战,规模小、力量弱,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方向。教研室应将全体教师组织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小组。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迫使我院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同时对我院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鸿.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1).

[2]马志欣.关于我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05,(5).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8

关键词:手绘课程目标

1.课程开设背景

手绘效果图表现是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通过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手头表达能力和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设计方案的快速表现与展示。作为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要求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现实状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课程教学标准与教学计划,实施本专业的课程教学。

手绘效果图课程开设对师资、实训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师资是课程开设的根本,主讲教师必须精通室内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且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以便在课程实施中能结合企业的实习要求来设计课程教学。手绘效果图是动手能力较强的技能课程,教学单位应配备相应的实训教室。教室需配设专业资料库、手绘桌台、拷贝台、电脑、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能较好满足手绘效果图表现的实训教学。

2.课程性质与作用

2.1手绘效果图课程地位

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是对针装饰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完成前期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目标前提下开设,以保证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和室内设计基础知识。特别对于专题设计课程,是一个必须的前置课程,专题设计中涉及到的方案草图、方案推敲定稿都必须运用到图纸手头表达技能。

在课程任务实施的过程,开课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进行手绘效果图课程内容设计。做到教学内容与其它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这种衔接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具体课程所学技能知识的承接作用;二是课程开设的时段应与其它专业课程吻合;三是课程设置应该符合正确的职业认知进程。

技能知识的承接,要求开课教师对本专业有着较深程度的掌握了解,在具体知识结构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与前置、后置课程的知识逻辑体系,对前置课程知识要有应用和总结体现。后置课程知识也应该在手绘效果图表现学习中得以提前预习,避免前后知识学习的脱节。课程开设的时段选择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方法设计。要求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理论,结合专业课程实际进行具体课程内容设计,从而保证课程内容的结构、顺序、教法、学法等都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

2.2手绘效果图课程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手绘表现充当着设计师表达方案的一个重要媒介作用,前期的方案构思与交流,必须通过手绘草图的形式来进行。方案完成后的招投标也可以运用手绘表现图来进行,具体到与甲方的业务洽谈,手绘效果图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可以让甲方更直观地了解方案的具体真实效果。

课程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一阶段的学习训练,掌握室内设计方案快速表现的手绘技法。教师以室内设计效果快速表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传授、技法训练等环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如何运用绘画手段等知识,表现室内设计艺术特有的审美效果,并在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审美品位。

3.课程目标:

3.1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室内设计手绘表现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在课程的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手绘表现方法的教学,并把此方面的教学内容作为整个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大量的实际训练任务来加以突破。在掌握方法程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透视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根据平面图能够自由选取不同的角度来绘制表现。如果再次基础上,在实际训练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对绘图工具的潜能加以探索,利用不同的工具和进行技法的创新,将会让自己的手绘表现能力产生质的飞跃。此已经达到学习的高级阶段,不作强求,只是对于个别基础较好的学生作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朝着自己的兴趣方向纵深发展。

3.2知识目标

手绘效果图技能的提升,离不开相关理论知识地学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室内设计基础知识,因为室内效果图表现离不开设计基础知识,只有和设计结合起来,效果图表现才有了实际的意义。否则一味追求画面效果和技法,最终只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中,而专业的主要任务却难以完成,实在是违背效果图表现技法学习初衷。室内效果图表现最重要的理论是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知识。处理好透视关系是画好效果的最基本前提,画面的空间感、视角、构图甚至于画面氛围都与透视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好透视,在理解的前提下运用透视,可以让效果图表现更为得心应手。

3.3素质目标

室内设计是一门跨学科专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和严谨认真的工作学习态度,方能真正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从业者必须一丝不苟地对待专业的每一个细节,方能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胜一筹。此外,在实际的专业实践中,必须还要靠整个团队合作分工来完成整个项目,单单凭借个人的力量是绝不可能胜任的。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必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加以渗透。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作业互评、学习互助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本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目标。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起着建议与协助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总的来说均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以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工作任务为课程资源。教师将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和处理项目中所遇到的困难。共同达成“项目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设计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室内设计人才,从事设计、制图、业务联络、施工管理等工作。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校后会从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开始学习,他们的学习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制图课程、设计课程、工程管理课程。这几类课程的学习基本集中在前两年,其目的是为顺利完成大三的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三年的课程中以完成全套室内设计项目为总目标进行学习,其中始终贯穿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前两年的课程中,将项目拆分成为若干个子项目,选取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践。大三的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则要求学生能完成整套的室内设计,这是对三年来学习成果的总体体现,使学生其毕业后能顺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2.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确立与课程内容相符又切实可行的项目作为师生的共同目标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以CaD室内装饰制图课程为例,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室内制图规范和室内设计基础知识后,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如何运用CaD软件,来表达设计意图,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因此,在课程开始老师会给学生布置本课程具体的项目任务:根据给出的一套家装原始平面框架图,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从平面布置图开始到天棚图、立面图、详图的绘制,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整套规范的室内装饰图纸。

2.2成立小组,组织分工

在有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根据课程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3~4人为一组,并选定小组负责人。组员间相互协调,辅助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小组项目计划、分配任务,并在计划内逐步完成项目。在学习的同时,可锻炼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和执行能力。

2.3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是决定项目教学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督促学生或者小组负责人逐步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及时恰当地对项目的进程进行指导,以避免错误和困难影响任务的完成。同时小组项目负责人,按照制定好的项目计划有条不紊地组织学员开展项目实践,随时向教师反映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2.4项目评估与总结

对项目的完成进行总结,这一阶段可以有几种形式,例如,学生间相互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教师评估。应以学生和小组间相互评估为主,首先由老师根据本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向学生明确项目具体评估内容以及评估标准。这样的评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教师的评估是对学生表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是对学生和小组相互评估的补充,应建立在前两种评估的基础之上,重点在于是否达到项目目标,且应强调学生能力、强调实践过程。

3项目教学法对室内设计专业的价值

项目教学法不再将教授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追求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寻找得出这一结果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由此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项目教学中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具有90%的积极性,因此,能充分培养学生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项目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学习计划、组织学习行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体学习向组织学习方式的转变,个人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有时属于小组、团队计划和目标的一部分,要依靠组员的共同协作来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存在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篇10

1.对课程体系的重建专业群的课程建设

本着以市场需求为服务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旨在培养懂专业、会操作的高端技能型设计人才,构建以艺术设计的基础设计能力、专业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能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以电脑艺术设计为课程群核心,结合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动画设计和旅游工艺品设计等专业方向的模块化、双证书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通过建立课程共享平台、实践操作训练题库以及虚拟实训等多项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生产与工艺、职业与专业等职业素质,不断深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以电脑艺术设计为重点的专业教学平台,使教学与学生的需要直接相通,为下一步顶岗实习打好基础;通过生产性实训、专业软件操作实训、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训环节,通过模块化教学把专业知识通过渗透式的方式与生产相结合。在专业群的课程构建中,根据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将专业群内课程进行模块化划分。课程共享平台既可以服务于本专业群的学生,又可以为全校学生提供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公开视频课。初期共享课程的建设应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做起,整合专业群内优秀的教学资源,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尝试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后期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注重课程资源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通过校园网上的共享平台和选课制度向专业群学生和其他校内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对实践环节的完善

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省内外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实用性、创新性的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的设计师共同研讨,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构建课程体系。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群岗位能力的培养需求,系统设计不同的项目包,以此构建实训体系,整合以电脑艺术设计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

(1)设计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军训后进行。主要是在校内实训企业和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为期一周。该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生产、设计及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具备的能力有初步认识,接受职业氛围与企业文化的熏陶。

(2)基础能力实习实训于第一和第二学期安排在基础实验室进行。主要包括基础艺术设计基础技能实训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相应设计软件操作能力等。

(3)应用能力实训于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安排各专业核心实验室进行。主要包括图文印刷设计、家庭室内装修、服装缝纫、水晶雕刻等几个岗位的实训。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同时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4)拓展能力实训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在拓展实验室进行。目的是使学生开拓专业知识视野,为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打下基础。

(5)顶岗实习主要安排在第五、六学期,时间为6个月。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制订实习计划,实习企业任命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为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提高其职业能力。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出校内实验室框架。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进一步完善电脑艺术设计群实验室,使之能够起到学生专业实训中的核心作用;使产学研基地引入的公司和工作室共同起到促进学生专业实训与企业直接对接的作用;成立实训基地工作部,为学生校外成功实习提供服务保证;校外签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

3.建立跨专业工作室创办

由不同专业负责的工作室,如旅游纪念品研发创意中心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等。工作室在运作上以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负责教学计划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实践。整合各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学期初由院部下达相应的项目课题和课程内容。项目类型分为虚拟项目和企业项目,学生在虚拟项目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使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学生在企业项目中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熟悉各个环节,体会由学校到职场的身份转变。艺术设计群内各专业工作室可以交叉选择,使得不同教学团队、不同科研项目、不同企业的优势同时被整合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可以打破原专业的视野限制,了解最新的设计资讯和前沿的科研成果,参与企业的团队合作和市场营销。在工作室的各种项目实践中,学生进行学科之间的补充与扩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些工作室中最有核心专业特点的是旅游纪念品研发创意中心,其以连云港市旅游文化为切入点,专业从事具有地方旅游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制作与市场开发,并以此为平台,带动专业群中其他专业积极参与相关专业设计的市场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电脑广告设计专业负责设计图和包装,旅游工艺品专业负责产品的加工,服装专业负责旅游工艺品的编结、扎染与刺绣。如,西游记系列工艺品的研发与销售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产品在连云港本地的旅游市场上广受欢迎,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体现。

4.其他促进就业手段

第一,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与创意创业竞赛,将竞赛主题引入课程实践项目,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体现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暑期社会实践,由专门挑选出的熟悉一线实务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在强化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奠定学生的创业基础。第三,结合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和好的创意主题,让有创业志向的学生聚集起来,利用项目经费资助学生的创业起步。第四,依托学生专业社团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社团由学生创办和领导运作,专业教师予以适当指导。目前,已有油画社团、动漫社团、微电影社团等,作品多次参与展销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第五,利用学院特色学生活动——“周末论坛”为在校生与用人企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创业成功的毕业生的创业经历;使企业有展示企业精神的平台,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企业队伍;使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有回馈母校的机会,与师弟师妹分享成功经验。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