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十篇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十篇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58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1

城乡规划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城乡规划的方针和政策,组织领导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维护城乡规划的法治和秩序,制止违反规划的行为,保证城乡规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城乡规划的综合效益。城乡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下达建设用地范围和面积,建筑设计方案的审定,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等。在进行规划管理各项活动中,都将产生大量的具有工作查考和保存价值的规划管理档案。规划管理档案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依法实施管理的真实记录。

由于城乡规划管理是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城乡规划管理活动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城乡规划管理档案。如在建设用地管理工作中,涉及建筑用地的申请,审批工程选址、施工放线等,都要有有关的批准文件,工程设计图纸等文件材料作为工作凭证。可以说在整个规划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都与规划管理档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规划管理档案是进行规划管理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没有规划管理档案或规划管理档案不完整、不准确,都将给规划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可以说,规划管理档案是规划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规划管理工作成果最终实现形式。

规划管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规划前期管理档案资料和规划后期管理档案资料。规划前期管理档案资料主要有:建设单位(个人)建房申请书、基建计划批准文件、建设(定点、用地、工程)规划申请表、建房用地申请书、建房踏勘报告书、征用土地批准书、征用土地协议书、规划用地红线图、征用土地红线图、建设用地(工程)规划审批单存根、建设工程红线图,以及其它有关工程建设的文件材料。只有当这些材料齐全完备,才能说明该工程是一个合法的建设工程。在这些材料中,土地征用红线图、规划用地红线图、工程建设红线图、征用土地协议书、规划(用地)建房申请书,以及建设用地(工程)规划审批单存根,是规划管理档案的核心部分,其日后档案的查考利用的重心也就在这部分。

从以上可以看出,规划管理档案与工程竣工档案具有明显的区别。工程竣工档案主要反映工程的施工情况,诸如隐蔽工程记录、各种原材料的试拉试压报告、工程质量的验收与评定等,主要反映了工程建设的技术性和质量可靠性。而规划管理档案则是集中记录了建设单位(个人)在工程建设前期所办理的各种手续和所做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反映了建设工程的政策性和合法性。规划管理档案作为城建档案的主体之一,从某种意义讲,它比工程竣工档案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规划后期管理档案资料主要是指对违法违章的查处。如超面积、违反规划红线的工程建设,其内容主要有立案审批表、调查笔录、送达证、停工通知书、复工通知书、行政案件讨论记录、行政处罚决定书存根、结案审查表以及补办“一书两证”等文件材料。

城市规划管理档案形成于城市规划管理各项活动中,涉及的部门和单位也不同,因此,应区分不同情况,要将城市规划管理文件材料的收集与归档纳入日常工作管理和有关制度规定之中。首先应建立专门的档案室,配备专(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做到人员、设备、装具的落实。其次,建立专门的文件材料归档制度,规定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保证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以项目为单位,对涉及的所有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归档。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档案法》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将城乡规划管理文件材料向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移交,以确保城乡规划管理档案的齐全、完整。

城乡规划管理档案是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和城乡规划管理人员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和查考保存价值。因此,必须对城乡规划管理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城乡规划管理档案的安全和有效利用。集中统一管理就是将各个工作部门、单位分散保管的城乡规划管理文件材料按照相关的归档制度统一交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档案室进行保管。在现阶段,集中统一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档案室保存阶段。这个阶段指城市规划管理档案从形成、保管到移交前的阶段。因为规划管理文件材料在项目规划建设期间需要经常使用,因此,在项目建成的两年之内宜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档案室保存为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实际效能。二是城乡建设档案馆保存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乡规划管理档案在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保存两年之后,要移交城市建设档案馆永久(长期)保存。这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延长城市管理档案的寿命,发挥档案的综合作用,方便各部门、各单位利用,为今后建设提供服务。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创新;城乡规划编制;统筹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和建设中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城乡规划编制在城乡规划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国各地方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创新城乡规划编制体制、方法和内容,从而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广大群众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概况

1.1城乡规划的含义

城乡规划指对在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等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具体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的城乡规划不但能加快城市化进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而且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1.2城乡规划编制的含义

城乡规划编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依法编制规划文章,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并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城乡规划编制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等特点。城市规划编制应该坚持以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1.3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部署,城乡规划编制作为城乡规划中十分关键的一环节,对我国城市发展和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不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以它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为协调我国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我国城乡规划编制的现状

2.1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的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规划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绩。一方面,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科学,编制方法不断改进,编制体系和机制日益健全,逐步形成了从全国到省、市、镇、乡、村等对应于不同行政管理层级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城乡规划编制得到实施,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城乡结构和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了城乡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2.2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尚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我国目前城乡规划编制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投入在城乡规划编制的经费偏低,导致规划体系和覆盖面不完善。②规划编制程序存在不科学。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编制的时间周期上抢进度、赶项目,忽视科学的必要时间和进度保障,对城市的研究不到位,并出现随意性规划编制,使得规划编制没有真正成为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规划依据。③规划编制水平不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时,许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知识或者业务水平的限制或者没有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规划编制水平较低,城乡规划不科学。④编制理念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各地的城乡规划编制整体和长远意识不足,城乡协调发展不均匀,城镇综合防灾能力的不高。普遍存在重眼前利益、城市规划、用地规模和发展速度,而轻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安全防护和乡村规划。⑤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上一直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布局比较重视,而缺少城市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没有坚实的城乡规划编制理论基础,导致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受限制。⑥规划编制中缺乏互动性。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和行业对城乡规划编制的配合力度不够,缺乏协调机制,比如目前我国国土和规划部门这两大用地的主管部门都有自成体系的规划编制方法,各自为政。另一方面,我国规划编制工作人员往往只考虑当地政府的意见建议,而对公众的意愿调查不充分,或者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过程普遍不足,例如许多地方只有在草案编制完成以后进行公开展示时,市民才可以对已定的规划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甚至还有的地方在规划审批通过后才进行公布。

3创新我国城乡规划编制的建议

3.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各级政府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①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注重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给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②规划编制过程要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和合理布局的理念,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协调发展,注重重点地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单纯地注重城市建设与发展转向到更好地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③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城市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坚决杜绝以往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一条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

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仍然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城乡规划编制项目资金,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城乡规划覆盖面,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规划编制滞后的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另外,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并科学制定城乡规划编制的相关标准和准则,比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和《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规划管理条例制度。

3.3加强规划研究,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由于我国地广,各地实际情况复杂,为了学科编制城乡规划,各地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人员一方面应该根据当地具体实情,并深入基层做详细调查,切实关注民意,充分尊重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坚决杜绝规划编制工作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城乡规划编制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规划编制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城乡规划的调研和考察,促进各国以及各地区的规划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整体水平,加快推进我国城乡规划进程和发展。

3.4规划编制的方法和内容等技术层面要不断的开拓创新

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上一直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布局比较重视,而缺少城市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导致我国城乡规划发展滞后。对针对我国对城乡规划编制的传统理念的缺陷,我国各地政府应该加强转变规划编制重点。从目前的注重城市规模、布局等实体规划转变到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上来,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理论探索、方法创新和综合研究,从而增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科学的规划编制打下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我国规划编制水平,真正体现出我国规划编制的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

3.5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我国各地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树立起全局意识,调动城市规划编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建立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并建立健全以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加快各地方城市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韩晓东.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J].小城镇建设,2002,(10).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3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关系区域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先导性的公共政策。直辖以来,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规划覆盖面显著扩大,规划水平显著提升,规划管理和监督显著强化,规划实施总体良好,规划意识大大提高,重视规划、关注规划、服从规划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在城乡规划引导下,全市城镇化快步推进,城镇体系趋向合理、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逐步完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山城、江城特色更加凸现,直辖市形象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规划实施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人才短缺、投入机制不完善,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等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十一五”期间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好中央宏观调控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乡新格局,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内容;进一步打好“直辖牌”,推动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新兴直辖市城市形象,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任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清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新要求、肩负的新使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建立城乡规划保障机制和地方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要素资源支撑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积极科学推进城镇化,走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单纯注重城镇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

——坚持以人为本,从单纯注重人的物质需求向逐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转变,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镇功能,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实际的城乡规划体系、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使规划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形成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近期建设规划为重点,详细规划为基础,各类专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较为完善、适当超前、符合**实际的规划编制体系;

——形成“集中统一、城乡一体、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

——形成方式多样、主体明确、措施有力的城乡规划监督体系;

——形成组织领导有力、法规政策较完备、人才队伍较合理、投入机制稳定的城乡规划保障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城乡规划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区县(自治县、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远郊区县(自治县、市)都应设立规划委员会。要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议事规则,提高运作效率。发挥规划委员会对城乡规划重大问题、城乡发展重大政策的宏观决策咨询作用,统筹协调区县(自治县、市)各类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民主水平。要优化组成结构,充实专业力量。规划委员会组成人员,原则上专家及社会人士比例不低于1/3。

(五)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各项涉及城乡空间利用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统一规划管理,严禁擅自肢解、下放规划管理权限。积极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考虑全市域城乡空间和环境容量,合理安排城乡产业布局、村镇居民布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城乡规划分级管理。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要按照职责规定,做好本区域各类城乡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

(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完善市规划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充分履行主城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尚未健全和完善政府序列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要在今年年底前健全和完善。其他城镇化进程较快、规划工作任务较重的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单独设立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对主城区的镇(乡)规划工作,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远郊区县(自治县、市)的特大镇(乡)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要明确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和工作人员,其他镇(乡)要配备专兼职规划管理工作人员。

三、依法严格规划管理,大力加强城乡规划调控力度

(七)坚持把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批准的城乡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

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下位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未批准或未纳入建设用地的区域,不得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获批准的,不得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或提供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项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议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八)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调整程序。严格各类城乡规划的法定分级审批制度,严禁越级、越权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规范城乡规划调整的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强制性内容管理。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区县(自治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等强制性内容需要进行调整的,调整方案必须组织论证,进行公示,调整成果须按法定程序重新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非强制性内容的调整,成果要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九)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实行规划许可制度,不得以政府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形式取代。实行投资审批制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实行投资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时,须附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供应土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任何建设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工建设;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的内容;竣工后未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土地、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

(十)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实行目标责任书制度,市人民政府每年与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城乡规划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完善年度报告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每年必须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市监察部门认真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对严重违反城乡规划的案件,要公开曝光、严肃查处。要制定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措施,建立城乡规划监督检查长效机制。要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建立违法案件举报制度,增强全民参与意识与监督意识。

推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市人民政府向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实施、调整城乡规划,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重大项目选址、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执行等情况进行督察,纠正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督察报告。

(十一)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查处机制。实行违法建设属地管理责任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制止、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的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要积极协助开展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预警网络,畅通群众举报、媒体监督渠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针对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建设,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治理。要依法、从重查处随意侵占绿地、破坏生态环境及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城市安全等违法建设行为。

建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违法建设查处机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的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土地、建设、市政、环保等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纠正、查处有关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确定的职能职责,严格查处未进入规划审批程序的乱搭乱建行为;房屋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要积极配合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四、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十二)健全**特色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坚持发展规划与保护规划并重,深化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建制镇规划以及村镇规划编制,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要突出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安全、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等内容,重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注重规划动态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的有序进行。

(十三)推进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编制。按照构建“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主体,其他小城镇拱卫的现代化城镇体系”的总体要求,加快市域内中西部、渝东北和渝东南三大城镇发展区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与周边省市协调合作,结合成渝经济带、川渝黔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推进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根据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强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优化各类城镇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十四)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实施维护。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主城区分区规划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今年年底前,完成区县(自治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反馈评价和动态维护机制。

(十五)加快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要求,建立、健全近期建设规划与区县(自治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限相适应的滚动编制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内容作出具体的空间安排。区县(自治县、市)近期建设规划成果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时全面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审批和报备案工作。

(十六)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出让、土地开发、实施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定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批准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域,必须加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是要认真做好重点开发建设区、重点保护地区、重要地段和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编制,逐步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成区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注意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2007年年底前,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完成规划区内全部近期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七)加强建制镇规划编制。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建制镇规划编制步伐。合理确定建制镇规模,强化以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市政环卫为主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规划。建制镇规划编制要注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紧凑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2007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中心镇规划的修编,2010年前完成全市一般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工作。

(十八)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按照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2007年6月底前完成各区县(自治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优化镇(乡)、村空间布局,统筹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有序引导公共财政投入。遵循《**市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评审基本要求》、《**市村级规划编制导则》提出的原则,认真总结“千百工程”村级规划编制经验,2010年前完成全市村级规划编制工作。

(十九)强化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设计是塑造城镇独特风貌景观的重要手段。要爱护和珍惜**特殊的山水自然风貌,传承巴渝文化,努力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综合品质。要规范城市设计编制管理,完善城市设计实施机制,加快重点地区设计导则制定。认真开展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地段城市设计及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小城镇和农村村落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指导。“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区县(自治县、市)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编制。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生态保护、绿地系统、基础设施、灾害防治、城镇安全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文物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并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加强城镇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积极有序引导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各类专项规划的综合协调,切实履行好审查职责。

五、创新规划编制机制,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二十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市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阳光规划”,坚持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机构和人员、办事结果、办事纪律和监督投诉渠道公开,扩大公众的规划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公众参与规划,重大规划和重要地区规划方案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各类重要城乡规划成果经政府批准后必须予以公布,确保决策之前有咨询、决策之中有公示、决策之后有公布。

(二十二)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开放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重要规划的编制要严格实行方案公开征集制度。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行业管理,严格规划编制资质审查,完善规划编制成果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规划编制技术责任追究制度。

(二十三)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市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数字**”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城乡规划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规划管理信息资源整合、集成、统计、分析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新技术运用和规划决策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规划决策和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二十四)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照《测绘法》和《**市测绘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测绘管理体制,将本地区的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地方财政预算。针对不同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适用功能,制定相应的覆盖和更新策略。2010年前,要实现1:1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全市域,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城镇规划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建制镇以上规划建成区,并建立多元多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

六、强化保障,促进城乡规划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人民政府是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城乡规划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对城乡规划工作负总责,对领导、监管不力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区县(自治县、市)、镇(乡)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城乡规划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规划水平。公务员培训要注意安排城乡规划知识的内容。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向社会各界普及城乡规划知识,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二十六)强化分工协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城乡规划工作,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强化协调、形成合力。要自觉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自觉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共同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批准的各类规划,保证各类规划的落实。

(二十七)健全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完善《**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政府规章,尽快建立涵盖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全过程,适应**市情的地方性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制定各类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与规划法规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十八)加强规划研究。坚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拓宽规划视野。围绕国家和全市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加强推进“和谐**”建设、三大经济区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三峡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全面进步、生态敏感区保护控制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宏观研究,提出科学的城乡空间布局新思路。近期要针对规划政策、规划方法、法规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多角度、多层面、宽领域开展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许可管理、实施监督、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及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城乡规划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哲学思想;城乡规划;运用

[中图分类号]B-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7―0021―02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和经济化的时代,追求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创设和谐美好的居住环境是当今时展的趋势,也是当前城乡规划师展开规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城乡规划设计具有综合性、超前性等特点。因此在城乡规划中引入哲学思想,对于从真正意义上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城乡规划相关概述

就城乡规划编制的内容而言,不仅涵盖城镇区域,还包含乡村区域。但是城乡规划区域主要以县域体系规划作为基础,将重点放在构建城市规划体系部分,并将城市、乡镇、村庄进行有机统一,制定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全面性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有效构建对于构建和谐化社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协调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就城乡规划管理而言,主要以“三规融合”原则作为指导方针和基础内容。

所谓“三规”是指对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对城市和乡村总体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城市和乡村如何有效划分和利用土地资源规划等,从而构建和谐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建设信息化的城乡共享服务平台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人们社会责任意识得以不断提高的外在表现。在构建信息化的城乡共享服务平台时,人们需要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城乡整体发展目标与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进行有效衔接,并做好基础性设施建设,为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重点问题重点分析的政治眼光分析城乡战略目标的重难点,将城乡管理与城乡建设作为城乡规划体系的重点项目,并力求最大限度地将“三规融合”原则落实到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的每个环节。

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城乡发展实际现状制定多元化的规划发展计划,比如“阳光规划”,组织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这项计划中,并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以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作为这项计划实施的主要依据,进而为广大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提供制度保障。通过这种形式组织公众参与城乡规划体系中,可以将城乡规划编制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给公众,也可以让公众参与谈论时感受城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服务质量。

(二)城乡规划指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管理体系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通过不断指导促使城乡统筹体系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城乡统筹发展为城乡规划发展指明原则,可以调解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协调的区域人口与产业比例,从而促进城乡的协调性发展。城乡统筹规划内容主要围绕城乡基础性设施、城乡规划发展体系、产业比例而展开,并通过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实施手段将这些方面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城乡统筹发展体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前,我国除了贫富悬殊这项矛盾之外,还有人口不协调、老龄化严重、土地资源不协调等。因此,将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进行有机统一,不仅可以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帮助,还可以实效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为构建城乡和谐统一的发展体系打下基础。

二、哲学与城乡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简析

在西方学术史中,哲学可以作为分析问题和思考人生的原理,无论是解析问题还是思考人生,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是人有条理、系统地认识世界的一种思考艺术。

《辞海》对哲学的释义,是关乎世界观的一门艺术和学科,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观根本观点进行分析与探讨的理论基础,是对自然知识的总结与概括。就哲学派别而言,主要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最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哲学家或者研究学者对哲学思想或者哲学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不仅将人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纳入了哲学体系中,还将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融入了哲学体系。如此一来,将会吸引更多哲学家或者科学研究家们关注中国现实问题,为进一步促使哲学走向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城乡规划与哲学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城乡规划的最终目的。城乡规划反应了人地需求的供需矛盾。无论是区域经济还是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矛盾问题是城乡规划的根本问题,无论是借助哲学思想分析城乡规划的根本矛盾还是其他思想分析城乡规划的根本矛盾,都需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和各方组织利益角度进行全面化、系统化分析与探讨。

三、当代城乡规划中的几个哲学思想

(一)两点论和问题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城乡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对社会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都是进一步导致我国社会矛盾更加冲突化和尖锐化的因素。阶层分化日益突出、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化,要想确保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化,不仅要站在历史角度分析城乡规划中的根本矛盾问题,还需要站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角度讨论城乡规划的市场条件。在面临各种矛盾与冲突条件下,运用两点论的哲学思想把握城乡规划内容、城乡规划目标、城乡规划原则等,抓住问题的根源和关键要素,既要分析城乡规划的主要矛盾,又要分析城乡规划的次要矛盾。既要分析城乡规划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分析城乡规划中矛盾的次要方面,力求最大限度地将城乡规划中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和处理。

(二)底线思维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再此文中的“预”是指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和预防性措施,从而在遇到问题或者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这是古人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底线思维的概括与总结。就城乡规划与城乡建设而言,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为支撑,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有关部门要对城乡建设工作给予支持,进而为城乡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对于城乡规划者而言,其肩负的任务较为沉重,在实际工作者应该保持一个公平、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并借助底线思维评估和预测城乡规划的风险因素,努力将风险因素带来的经济损失控制到最小化。

(三)系统思维

城乡规划和城乡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城镇和乡村等各个建设项目。就城镇与乡村内容结构而言,较为复杂且多变。其项目系统具有开放性好、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时序性等,因此城市规划管理者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系统结构以及特征,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对城乡规划项目和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考察城乡规划,简化对城乡规划的认知。

四、国家领导讲话中对城乡规划的哲学思维

(一)

对于两点论哲学思想的看法:我们无论是在想事情还是在做事情,都需要从事物的对立角度分析问题,并借助辩证统一方法论证事情的两面性,要讲究两点论和平衡点。关于问题导向,他认为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全面性分析城乡规划中的哲学思想,并借用哲学思想研究和剖析城乡规划中的根本矛盾与冲突问题。并在研究与分析过程中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的主要矛盾作为导向原则,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主要矛盾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孙政才同志

孙政才对于两点论哲学思想的看法:我们在借助哲学思想探讨城乡规划与城乡建设中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时,既要注重区域的内部规划,又要强调五大功能布局。尤其是大的区域布局,要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处理我国对外开放问题。关于问题导向,城乡建设中,既有生态发展问题的存在,又有阶层矛盾问题的存在,因此在借用哲学思想分析城乡规划问题时,要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幸福感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五、哲学思维对我市城乡规划的启示

(一)以“两点论”把握整体问题

传统的城乡规划主要以物质规划和工程规划两大模块作为基础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乡规划工作不只是局限在物质规划和工程规划这两大模块方面,而是向社会规划和环境规划方面延伸与发展。因此,就城市规划者人员而言,不仅需要学习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体系,还需要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强调景观元素的合理搭配与设计,比如绿化设计、广告标牌设计、人行道和路灯设计等等。这就需要通过两点论思想掌控全局。无论是山水的设置还是绿化带的设置,都需要注重平衡性和整体性。无论是文物古建筑物的修建还是整体环境的营造,需要抓住城乡规划与城乡建设中的主次矛盾,在整体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寻求平衡发展,在平衡中打造城乡的个性特色。这样既能够凸显城市的独特优势,又可以塑造一个历史韵味浓重、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城市。

(二)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城乡规划工作

城乡合理规划的空间主要以城镇乡三级体系为基础,借助“三集中”形式将城乡发展模式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在规划城镇乡三级体系时,需要将城镇经济区域与农村经济区域用科学手段将其划分。就农村经济区域而言,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造与发展的过程中保留其原始风貌,发展品牌特色产业。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中的关键问题是劳动力的转移。城乡规划要想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城镇区域需要对农村区域的劳动力合理整顿和安排,从而为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打下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均等是城乡规划的又一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确定重点,在编制城镇以及新农村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制度时,需要重点分析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政府和党还要加强对城镇和新农村地区基础性设施建设的经济投入,为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需要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需要把加强区域基础性设施这项内容纳入制度中,为构建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和基础设施信息化共享提供制度保障。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根据现代消费市场建立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城乡基础设施,从而使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乡规划体系中,进一步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使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的全过程、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管理水平提升有规划依托,实现流畅高效管理的目的。

(三)以底线思维展开城乡规划工作

城乡规划工作关乎的工作部门较多、涉及的内容较广、专业性较强、风险因素较多。随着技术的进步,底线思维可以确保我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分析风险因素的根源,进而探索适合城市发展的道路,在稳中求胜。

就行政工作而言,行政工作中很容易滋生腐败思想。因此在行政过程中,必须警钟长鸣,防止一切贪污腐化工作,确保城乡规划工作的健康、有序展开。

就工作底线而言,城乡规划中,规划管理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以公平、公正审核规划工作和建设工作,运用底线思维进行把关。

结束语

哲学思想引入城乡规划工作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国家政府、规划者和民众的积极配合,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时而化,因势而变,突出主线,把握底线。唯如此,规划工作者才能在日渐繁杂的工作中,真正体现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前瞻性,提高政府行政质量和城镇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刚.周易思想对城乡规划理念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4,(12):38-44.

〔2〕〔6〕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08):34-39.

〔3〕李芳.以哲学思维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02):13-16.

〔4〕官卫华.城乡统筹视野下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重构――南京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12,(03):85-95.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乡镇建设;城乡规划;现状;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乡规划概况

(一)城乡规划的含义

城乡规划指对在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等,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属性。具体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的城乡规划不但能加快城市化进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而且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城乡规划的重要性

乡镇建设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该类型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城乡建设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城乡规划不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以它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为协调我国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乡镇区域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工作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建设以及城乡规划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排名在世界上不断上升,但人口多、底子薄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切城乡规划的编制,包括规划中指标选用、建设标准的确定、分期建设目标的拟定,均宜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符合国情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各地自然、区域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城乡规划不能简单地采用统一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和综合性,及战略性的工作,涉及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与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需要根据现代化建设整体的要求,立足于当前,面向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并进行综合的布局。同时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和长远、需要和可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进行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的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即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城乡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

目前,城镇建设的规划仍然受困于很多不良政策口号的困局中,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与政府的号召,很多区域都在搞城镇建设,但是大多数的城镇建设规划,都只停留在喊口号,简单做规划或者城镇范围之内扯横幅的层面上,还有些区域则只是拆几栋违章的建筑或建几条商业街等表面功夫上,城镇建设的规划根本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实施。这说明当地政府对其建设规划不重视,同时城镇建设的规划面临着资金难和技术难,以及落实难等困境,很难能够落实到位。另外,城镇建设的规划缺乏前瞻性与科学性,所以,规划要先于建设,要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进行城镇建设。但是,当前各城镇在其制定规划时,较随意,没能够考虑到城镇规划科学性与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造成了很多问题的规划都处于“空白”状态,如规划没能充分的考虑城镇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老城更新模式的研究不够,对城镇建设用地的缺乏动态追踪,造成了城镇建设中的程序违法、布局不合理等,严重制约了城镇的建设发展。

三、乡镇建设中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完善

(一)在完善城乡规划体制体系方面,要构建发展战略研究,指导人口、用地、产业发展模式,然后进一步确定城镇的规模、用地空间布局、公服设施和市政设施的技术路径。而乡镇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衔接起来。同时,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应该通过公共政策分区的思路覆盖行政全域,以提高城乡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在多部门协作与多规衔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现阶段的信息技术以及空间管理、分析技术,为建立规划的信息动态共享平台,保证城乡的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提供了可能。动态共享平台能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科学的管理,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进行结合,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在城乡统筹规划方面要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将建设的重点和城市以及城镇的规划与土地利用的规划进行结合,注重公众参与,吸收公众意见,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加强乡镇建设以及城乡规划的措施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统筹乡镇建设城乡规划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切实以科学发观为指导思想。首先,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注重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给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次,规划编制过程要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和合理布局的理念,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协调发展,注重、重点地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单纯地注重城市建设与发展转向到更好地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最后,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当地环境和生态保护,严格控制乡镇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坚决杜绝以往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一条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健全的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仍然需要建立完善健全的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城乡规划编制项目资金,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城乡规划覆盖面,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规划编制滞后的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另外,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并科学制定城乡规划编制的相关标准和准则。

(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新型乡镇注重把握国家和省的政策向,运用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打破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传统规划格局,适度扩大了新型乡镇发展规模和空间,坚持园区发展规划与镇区规划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新型乡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为把新型乡镇规划建设成为产业发达、民生殷实,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管理民主、文明和谐,区域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乡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在规划系统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结合规划工作实际,坚持以提高思想认识为主线,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手段,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的,探索和总结推进规划工作科学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要进一步优化整合内部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加速内部运行,缩短审批时限,做到政策不截留,差错不发生,时间不耽搁,提高工作效率。

(四)城镇规划建设,需要把环境保护放在乡镇建设的首位,规划中要体现出“保护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要严格的贯彻其环保精神,任何凌驾于环境之上的规划都要坚决予以取缔,环境保护是千秋大业,是绝不容忽视的头等大事,要保证城镇规划建设不损害环境。此外,必须树立牢固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和珍贵名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建筑,绝不能随意拆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规划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各级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时,需要树立起全局意识,调动整个城乡规划编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建立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并建立健全以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加快乡镇建设的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李果.城乡规划与建设应突出的重点[J].城市建筑,2013,22:29.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规划;问题;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我国将城乡统筹规划作为规划工作重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城乡统筹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城乡规划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缺乏统筹性则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城乡统筹视野下城乡规划改革与创新问题,这已经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必须从当前城乡规划缺乏统筹性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城乡规划改革,使城乡规划更加适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城乡统筹视野下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统筹规划缺乏法律保障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将城市与农村结合起来,但并没有对城乡统筹规划做出具体的规定,而作为一种“新兴”规划模式,城乡统筹规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法律和制度,还没有一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城乡统筹规划做出具体的规定,这就使得各地在开展城乡统筹规划方面,更多的是属于研究性质,还没有上升到具体规划层面。由于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缺乏法律保障,这就使得各地尽管编制了城乡统筹规划,但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导致我国各地城乡统筹规划在内容和方法以及深度和成果方面缺乏“统一性”,势必会对我国整体的城乡统筹规划造成重要的影响。

(二)城乡统筹规划缺乏衔接机制

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因而城乡统筹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城乡统筹规划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规划,因而必须做好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的衔接工作。但从目前我国城乡统筹规划情况来看,由于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制约,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当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三大部门规划的衔接仍然不紧密,甚至鲜有衔接,以致规划的统筹协调流于形式。这主要是由于这些规划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编制,因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无论是目标、重点还是标准、措施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无法衔接到位。

(三)城乡统筹规划缺乏有效实施

由于目前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城乡统筹规划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而普遍还没有建立城乡统筹规划实施的运行体系,既缺少相关的配套法规,又缺少土地、财税、人口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特别是由于城乡统筹规划涉及到城市与农村资源的统筹配置问题,这就使得目前以城市为主的发展模式,很难将有效的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因而城乡规划还缺乏平等性,使得城乡统筹规划在解决城乡发展矛盾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并没有太大的进展,比如在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方面,一些地方将城乡统筹规划作为整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法宝”,而不是真正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进行规划,甚至出现了一些农村“强拆”问题,不仅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而且也与城乡统筹发展相背离。

二、城乡统筹视野下城乡规划的改革对策

(一)完善城乡统筹规划法律体系

党的十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要求,表明我国已经将“依法治国”上升到战略高度,城乡统筹规划也必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将城乡统筹规划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中。这就需要我国高度重视城乡统筹规划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将城乡统筹纳入到城乡统筹规划法当中,明确城乡统筹规划的思路、目标、原则、保障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应当出台《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条例》,对城乡统筹规划进行进一步的安排和部署,提高城乡统筹规划法律位阶,为更好的实施城乡统筹规划奠定法律基础。

(二)创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思路

城乡统筹规划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而且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而必须按照“以城促乡、以工哺农”的目标,进一步创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思路。城乡统筹规划必须建立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因而必须将“促进城乡融合、维护公平正义、确保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重要发展思路,通过城乡统筹规划,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有利于优化城乡资源要素科学配置、有利于促进城乡互动发展、有利于保持城乡与农村发展特色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规划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

(三)明确城乡统筹规划基本原则

城乡统筹规划,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城市与农村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城乡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因而必须明确三个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即将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城乡统筹规划的重要原则,通过合理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二是必须坚持保护农民利益原则,将维护公平正义落实到城乡统筹规划当中,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生存权、发展权;三是必须坚持多方利益协作原则,按照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将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城乡统筹发展当中,并通过科学的城乡规划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

(四)建立城乡统筹规划运行机制

为了解决城乡统筹规划缺乏协调性和衔接性的问题,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利于城乡统筹规划的运行机制,比如浙江省的县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两规衔接”、成都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三规合一”以及重庆市的“四规合一”等等,对于建立城乡统筹规划运行机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要想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各地必须探索建立符合自身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在政策层面、体制层面、机制层面进行创新,形成协调有序、沟通顺畅、形成合力的“多规合一”运行机制,确保城乡统筹规划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不断深入实施,特别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加强对我国城乡规划的改革与创新显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这就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规划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识,着眼于保障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积极研究城乡规划改革和创新的有效措施,推动城乡规划更加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使城乡规划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我国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规划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江等.城乡统筹视野下城乡规划的改革研究[J].建设科技,2014(Z1).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改进策略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为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提供了依据,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软实力方面,相关部门有时候一味的注重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硬件问题,往往会忽视城乡规划建设的软实力,这些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统筹的归纳和总结,期望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策略,从而促进城乡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良好的城乡规划建设才能有助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规划建设没有“因地制宜”。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照自身的基本特点,提出切实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虽然说,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随着设施的投资加大,相应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逐渐升高,这样一来最终必将导致东西部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

其次,城乡规划建设必须从全局出发,把所有主客观因素都考虑在内。城乡规划建设是一件关乎生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规划,以全局出发。对于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全面性考虑欠缺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注重个别地区的片面性发展,虽然当时能见到效益,但是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对于长远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城乡规划建设一味的强调城乡规划建设的唯一性,而忽略了长久的发展,导致多元化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再者,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一些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由于进行民意调查太复杂,而且过程比较繁琐,因此就主观臆断,选择性的忽略民意调查的重要性,这样的城乡规划建设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没有按照群众的需求实现,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没有按照群众的意愿进行,无法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甚至造成怨声载道的局面。

最后,没有彻底的考虑基础设施的设施。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为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提供了依据,城乡规划建设利益逐渐由单一化的利益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但就现阶段而言,城乡规划建筑过程中,没有考虑基础设施的设置,只是一味的进行主题的建设,这样造成的局面就是城乡规划建设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在考虑主体设施的同时,适当的考虑基础设施的设置。

三、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进策略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为了有效的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效率,我们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实现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

第一,坚持城乡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一原则必须经过紧身的考虑和分析,必须基于某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考量,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这样虽然道理漫长,但是未来是非常光明的,这样经过一些比较繁琐的考察工作,得到的结果是此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得以快速健全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是如此,我们不要知识一味的注重当前的利益,必须以长久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因此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对城乡规划建设进行统筹的安排分析,从而尽可能的适应科学发展管的要求。并且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从而尽可能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以最有序、规范的姿态发展。

第三,城乡规划建设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要自始至终坚持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意识到民意调查的重要性,切实为人民服务。这样通过对娱乐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始终贯彻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使城乡建设有过去的单一化发展向现在的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实现工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样提高城乡的经济竞争力,而且要注重城乡的文化建设,注重城乡的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对城乡的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城乡规划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城乡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使城乡规划建设逐渐向现代会、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因此,对于城乡规划建设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进行全面思考,“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城乡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这样通过城乡规划建设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才能实现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必将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赖宇骄.基于城乡统筹的成都地区城镇化实践模式与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崔立烨.都市区内县(市)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从实践来看,城乡规划与两型社会的本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对于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而言,实际上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统计数值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主要是针对城乡规划中的关键性内容和目标所构建的一个整体框架,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和结构性。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分析

(一)概念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两型社会,另一方面则是指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两型社会与城乡规划指标体系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对应结合点。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源于城乡规划,而又反作用、服务于现代城乡规划工作,因此可以说其同时体现和反映出了两型社会与城乡规划内容,二者相互对应。对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而又,要从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两方面进行剖析,集约、高效地利用当前的土地、水以及能源资源,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布设生态、产业、居住以及人文景观等空间,从而创造出一个友好、宜居的生存环境,实现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实践中,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城乡规划体系编制标准、设计要求的分析与研究,可将城乡规划之内容分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城建设计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城市规划标准是一种编制准则,旨在确保规划编制及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总则、城市设计、城市用地、道路交通与市政公共设施以及环境卫生和防灾等方面的附录说明。而两型社会城市规划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源要素评价与调查、环境容量及自然生态的适宜度、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规划目标、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生态功能区划及相关土地布局、人口容量是否适宜、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园林绿地规划以及资源应用保护和市规划管理策略研究等。对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而言,它主要是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建设服务的,因此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普通的城市规划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笔者认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应当把两型社会目标内容与当前的城市规划标准一起纳入到该体系之中,从而使二者结合的更为紧密。

(二)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很多内容与现代城市用地以及市政建设规划标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恰巧可以填补二者在具体规划层面上的空白。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也建构了很多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综合指标体系所关注的多是宏观结构问题,尤其对社会经济指标研究的更为深刻,严重忽略了城乡规划建设问题,即便有这方面的研究,可操作性也比较差。而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则与之有所不同,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两型社会城市圈的规划建设提供服务,在内容、结构上与前者有所区别。在笔者看来,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还应当对城乡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以此作为基础,加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的构建。

两型社会城乡规划的目的在于两型社会建设,并与城乡规划研究领域进行有效对接,主要包括下表中的内容。由表中所列内容可以看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内容和城乡用地、共用设施建设、综合交通以及绿地规划等内容相对应,这正好填补了二者在规划领域的联系空白。

规划内容两型社会城乡规划

用地规划环境容量、生态功能区划、城乡统筹、土地恢复、公共设施、土地混合应用、以及两型社会社区规划和开发强度

综合交通规划公共交通、人行慢行系统以及可达性改善和道路体系生态化

基础设施规划流域整合、水资源节约保护、雨水收集、

污水净化、资源供应节约控制、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能源供应、环境卫生规划以及垃圾废品的收集与处理

城市建筑设计控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物建筑保护、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地方人文特色设计以及空间立体资源开发与应用

二、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选择

在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建构过程中,建议将工作重点放在城乡规划层面,应当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宏观指标适当地精简,集中力量加强物质规划指标的建设。在当前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层面上,可将社会经济领域的指标作为两型社会之基数,即战略性、概括性目标;同时,还要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个方面的指标加强重视,使之能够与城乡规划内容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进而以此来指导物质规划指标。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确保两型社会目标的落实,在设计框架时建议采用meCe法筛选指标因。对于meCe法而言,其重点是辅助探寻影响预期效益的所有关键性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这对于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方案排序和分析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上述指标体系同时兼顾了两型社会城乡建设与城乡规划方面的相关内容,因此指标体系可采用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meCe矩阵模式,作为体系架构。同时,该指标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在城乡规划领域的落实,因此指标体系采用矩阵结构方式进行架构。横向上是两型社会建设内容和目标,其中有基数指标、环境友好指标以及资源节约指标等类型,同时也包含了社会、经济、资源消耗、节约潜能、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响应和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内容;而竖向上则以城乡规划为主要内容,包含用地规划、城市建设设计、综合交通规划、公用设施规划(其中主要是给排水、电力、能源、电力以及供热、燃气和通信环卫等设施等等,

三、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构建策略

构建和完善指标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规划理念,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城乡公共资源,以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基础,建立高效的指标体系。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将资源、环境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另一方面则应当站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高度,保障人文指标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显示,由于当前国内城乡众多,而且城乡类型与产业发展水平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两型社会城乡规划领域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构建过程中,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城乡建设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在总结当前国内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规划指标体系的特殊功能,比反映、比较、监测以及预测和评价等,注重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发展,坚持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引导性、简洁性以及客观性可拓展等几个方面的原则。

对于两型社会城乡规划而言,其具体实践要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应当强化制度建设,建立空间管控标准体系,严格根据现代城乡规划体系之要求和相关标准,以空间发展目标、用地特征为主要依据,划清界限、加强规模化管理。在此过程中,还要制定一系列的管控性指标,以此来对城乡规划体系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建议国家及相关部门,制定和健全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程序,对城乡规划目标进行细化,尤其是要不断强化对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确保管控指标法律效力的实现,对城乡规划体系中的相关强制性指标进行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实践中,还要确保城乡管理机制及相关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规划分层管理、完善机制,必要时还要建立规划管委会,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与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城乡规划整体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规划方案进行编制与审议。实践中,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可以覆盖城乡规划全局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保证所制定的规划管理机制能够对城乡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并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划管理范围进行扩大,以确保管理范围与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的整体性、规范性。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规划体系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提高现代化城乡规划之效能。

(二)建议出台一系列与城乡规划体系框架构建相配套的政策

针对当前的现状,笔者建议出台城乡规划与发展管理政策,以此作为城乡规划的智力支持及政策引导,通过不断优化现代城乡规划发展体系,提高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客观实效性,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制定的城乡规划管理政策而言,应当明确目标、职责,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还要根据规划体系的具体落实和执行状况,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意见。坚持合理分层与分工明确的指导理念和原则,保证城乡规划体系的全面贯彻与执行。针对具体城乡规划工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科学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工作方针、细化实践程序;建立系统的、规范的空间发展规划模式,在宏观目标的指引下制定和细化城乡规划执行程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规划实施、执行监督实践中来,以保障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的整体效果。同时,还要创建与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相配套的管理与评估机制,切实将城乡规划研究与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程项目来抓,在全面开展管理工作时,建议采取适当的辅奖励措施,积极调动一切管理人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和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体系中应当建立分层机制,对规划分层指导进一步明确,根据城乡规划具体职能对城乡层级进行明确,规定衔接、指导关系,巩固城乡规划组织结构,开展各项规划工作。总体目标规划过程中,应当提高专业规划认知水平,在强调规划全面协调实践中,应当对专业规划加强引导,同时还要注意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各项细节性的工作,认真做到与整体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一,以紧凑型城乡建设为理念,实施节约、高效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两型社会资源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在城乡规划体系编制过程中,应当关注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紧凑型的城市是成为现代城乡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城乡规划中,应当注意与toD之间的结合模式实施,有效利用各项土地资源。在不断提高当前居民居住品质的条件下,可适当进行高容积率的开发,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同时,还要对立体开发模式进行全面创新,积极挖掘地下空间的可应用价值。比如,北京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通过对本地生态环境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生态绿色边界,即eGB,如下所示:

从实际操作来看,该生态边界即为城市开发的最后底线,其周边范围即为需要特别保护的生态建设用地。在对经济、人口以及产业和土地规模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城乡开发优先级及其建设用地之规模进行确定,并划定了城市增长边界。当城市增长边界、生态边界划定以后,在对公共服务半径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又确定了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边界,以此来调整规划用地,并将其作为日后发展规划依据。从长沙市城乡规划实践来看,其主要根据节约用地、建设节俭以及设施节能之要求,开发紧型城乡组团模式,有效协调人口密度、生态环境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强度等因素(如下图所示),因此在构建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加强空间规划与事业合理发展合理分工的现代合作模式构建。实践中可以看到,通过有效建立和落实分工合作模式,可最大程度上确保城乡规划体系的构建与落实效果,并在此各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正确指导下,发挥职能部门的自身优势。在城乡规划体系整体框架构建与落实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尤其要在规划部门统一组织下,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从而为城乡规划提供保障。

第三,既要强调总体规划之优势,又要重视各专业规划自身的职能作用。实践中,通过科学制定政策、强化规划的针对性与独特性,充分发挥各专业规划部门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效率、加大新理论的贯彻落实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领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专业规划工作的细化操作,强化对专业规划资质审核、管理机制。

结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问题已日渐突现,因此应当以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结构调整步伐。在当前两型社会建设时代背景下,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文关怀,加大对环境与资源的关注力度,使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型建设完美契合,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

参考文献:

[1]洪亮平程望杰.“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01).

[2]饶国祥.“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理念突破与实践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5).

[3]邓旋杨青.我国省域两型社会协调发展演化规律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l(18).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9

一、二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区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规划以及各类课题的研究,深感城乡结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亟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试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这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所给出的: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总结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的特点。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应用。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内容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一)根基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的,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再次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便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农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

并严格做到以下七个方面的结合:

(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参考文献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4、《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刘鲲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管理;策略

前言

城乡规划管理作为一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管理的一种类型,具体而言,是指对一个城乡的规划编制、规划许可、以及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工作,城乡规划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乡规划能否顺利实施。

1.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城乡规划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低,大多数城乡更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城乡环境质量的提高,从而导致表现在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偏低;过分追求超大马路、大广场,在城乡路网结构中,主次干道的比例偏高,支路严重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城乡交通拥堵。同时,由于城乡体制的制约使城乡和镇村各自为政,土地利用呈现散乱、无序的状态,土地开发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1.2规划编制主体多,规划区区域重叠,从总体规划到控制性详细。原则上,上级规划划定的规划区包括下级规划时,下级规划不再重新划定。但由于现行规划管理的体制尚不统一,市、区、镇各级均可设规划管理部门,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很难避免。城乡和建制镇需要编制城乡规划,集镇和村庄需要编制村镇规划,所以市、镇、集镇和村庄均在不同的侧重点编制不同的规划,再加上各类园区和历史遗留问题,产生了各个层次规划之间的矛盾。

目前在我国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2.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完善规划法规及配套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以及配套的相关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乡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这样才能够保证城乡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从而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2.2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

要使城乡规划管理遵循城乡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行为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乡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乡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乡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另外一个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有效发挥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健全城乡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乡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开发与保护并重。

2.3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好土地使用建设活动审批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乡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督促提高城乡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乡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城乡规划管理责任的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权益。

3.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对策

城乡规划管理正因为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群体性的基本特点,所以必须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高起点地提出解决城乡管理反复性大、涉及面广的有效措施。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提高城乡管理水平

城乡规划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在城乡范围内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因此,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一本质进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城乡,人的城乡,人为的城乡,为人的城乡。城乡因人而建,有了人才有了建设城乡的必要,有了人建设城乡才有意义,人创造了城乡,也创造了城乡社会,人成为城乡的主体。城乡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由人创造而且有很强的人为性,但是人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和属性,而只有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城乡环境,这个人为的环境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

3.2坚定不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持续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针对资源与环境,则应该理解为保持与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与资源基础和资源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管理中应注意,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技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3.3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城乡管理,走法制化的道路

依法行政,就是追求城乡规划管理的法治化,是城乡规划管理的方向,它要求规划管理主体依照法律管理城乡的各项公共事务,同时也包括对管理主体的法制约束。只有走法制化的道路,城乡规划管理才能跟上城乡快速发展的步伐。依法行政,强化城乡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城乡管理的法规、规章还是比较系统的,可以满足城乡管理的基本需求。但从城乡规划管理的法治化,仍要在严格执法和依法行政下功夫。一方面执法不严,管理力度不够,出现一些管理不规范的法外施恩行为,甚至人治高于法治,使法规显得苍白无力,干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序进行,给城乡环境、城乡生活、生产带来诸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执法主体和执法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3.4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实施有效的城乡规划管理。充分认识搞好城乡建设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城乡政府管理职能,把城乡规划管理摆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城乡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3.结语

城乡发展在寻求新的结构形态,而且要体现到城乡规划中去,是摆在城乡领导者和规划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主张城乡化道路以大、中城乡的发展,强调城乡的规模效应,是城乡规划管理的重点之一。城乡规划管理注重提升产业结构的引导,生态环境的保护,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走向末来的导向纲领。

参考文献:

[1]浅谈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杨光伟[J]姜峰《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