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十篇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15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1

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按照熊比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从一般意义上审视,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人才,即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与意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及活跃的灵感,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

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除应具备坚实的园林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精神外,还应具有热爱祖国的激情,勇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敬业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与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协调能力强,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一、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转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播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园林专业的学生多数存在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现象。高职园林专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教学为重点、以学生学会掌握储存现有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要做到两个树立”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的园林专业人才。

(二)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强选修课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要改变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式或整合式课程体系转变,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要求,寻求专业内部知识与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促进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保证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要构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纵向序列和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课程的横向序列,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等为依托,以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与园林专业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课程形态。理论知识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实践课要充分注重技能培养,既要设置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应用写作、园林制图等课程,也要设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施工养护、园林工程预决算等课程。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高职园林专业教育应设置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现信息化、综合化与动态化的特点,鼓励和号召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与科学概念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园林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接受新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最新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增加选修课的灵活性,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个性是创新的重要基础,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的发现、培养。在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应针对学生的特长和特点因材施教,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可加大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与灵活性,鼓励学生选修园林专业相关课程以外的跨学科课程,如经济、管理、法规、文学、艺术等,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通过提高选修课比例,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课程,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下乡活动,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必须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创新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实施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园林苗圃学的育苗实验,可将实验课时合理地安排在长达1年的整个育苗周期里,从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直到生产出合格苗木,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应构建一个中心,三个技能”的培养体系:一个中心”就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三个技能”就是第一学年培养基本技能,包括公益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第二学年培养专业技能,包括教学实习、科研技能训练、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等;第三学年培养综合技能,包括园林植物认知与养护综合实训、园林设计与施工综合实训、岗前培训、毕业生产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要培养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采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讲评式、案例式、现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获取、探索知识的本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活动个性化发展、实现开放式教学的需要。因此,应积极鼓励教师采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向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变。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与教师素质有直接关系。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与良好的综合素质。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除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等之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即要具备双师”素质,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不断提高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熟悉一线工作、注重技术应用成为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因此,高职园林专业师资队伍中应有具备园林工程实际经历,对园林工程一线情况非常熟悉,能将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上来的双师型”教师。要建设好教师队伍,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1)注重选拔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积极引进或对外聘请高学历、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和兼职教师,强化师资队伍。(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职业实践培训指导,组织安排教师定期到风景区、公园、绿化队、园林花木公司、大型园林绿地施工现场等一线岗位进行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参与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轮流选派骨干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园林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取得相应资格;积极鼓励和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竞争,对外承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或技术咨询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可以培养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

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联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高职教育应依托行业办学,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除建立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各类实验室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一般教学如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等课程的实习之外,还应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在生产管理、园林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电子信息;培养optimizingthe

theexplorationofappliedinnovativetalentstrainingScheme

――anexampleofYuLinnormalUniversity

ninGwei-Lian

(GuangXiYuLinnormalUniversity541000)

【abstract】Basedontheordinaryuniversitiesofappliedinnovativetalentstraininggoal,andcombinedwiththetalentscultivationoftheelectronicinforma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ofYuLinnormalUniversity,wediscussethetrainingschemeand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whicharetoenhancetheinnovativeabilityofstudentsandimprovestudents’adaptabilitytopostofthefuturesociety,andestablishaneffectivewaywhichissuitableforordinaryuniversitiesinwesterntothetrainingofelectronicandinformationappliedinnovativetalents.

【Keywords】innovativetalents;trained;electronicinformation

0前言

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西部高校在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的认识和举措都不够到位,导致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质量不高。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为基础,针对其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探索有效的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为西部其它普通本科高校提供借鉴依据。

1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类型体现为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1]。因此,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应突出以“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2]。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根据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显示,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和手段滞后

电子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我校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教学中,存在以下缺点:一是课程安排不够合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很多专业课程必须以一定的基础课程为前提,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仍出现有些专业课程超前安排或与相关的基础课同时安排。工科类课程知识本就艰涩难懂,课程的不合理安排导致学生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接受专业知识的灌输,这就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难度。二是学时安排不够合理。根据现有的培养方案,在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建设中,较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1/3左右,实践教学占比例较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导致多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三是教学内容滞后。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方便备课,几年甚至更久不更新教材,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对脱离。

1.2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互相分离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过程,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而学生作为学习活拥闹魈澹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能动的学习[3]。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大一部分大学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完成课堂教学,至于学生怎么学以及学的效果怎么样是学生的事,往往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的“独角戏”。另外,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性很少,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到课堂角色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针对这种情况,虽然我校实行了“无手机课堂”,但成效并不显著。

1.3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以我校为例,虽然针对相应课程设置有实验、上机操作、课程设计等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比重相对较轻[4]。并且受理论基础弱的影响,校内实训课程多为验证性课程,缺少与企业工程实际问题相挂钩的创新性实践培养,不利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

1.4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

根据我校实际,我校虽与当地企业玉柴工业园共同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习训练基地,与玉林市好邦医疗器械公司共建共管“玉林师范学院好邦创新创业学院”,但是因为学校自身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科研能力较弱,所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对企业产品的开发、技术攻关的帮助都不是很大,因此企业真正参与到我校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企业来说缺乏利益的驱动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法规保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表现浅层次的合作。

2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性”、“创新性”

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首先应从培养方案抓起。首先,应根据实际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就业岗位需求对教学活动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有效提高普通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5]。一是,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如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同时增加专业必修课程的比例;二是,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可以适当增加嵌入式原理及应用、信息论基础等专业课程;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6]。

其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习训练基地这一平台,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引导,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2建设一支高质量师资队伍

为加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从已有的青年教师中选派部分教师到知名院校或相关企业进行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后担任相应学科的实训教师;另一方面,学校以专职或兼职的方式选聘具有实战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创建一支较强大的校内实训基地师资队伍。

2.3深化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

一方面,针对校企合作的现状,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出相应的促进和规范校企合作的具体的措施来推动校企双方的合作以达到双赢的局面。例如,对承担了校企合作教育任务的企业,可根据学生数量和消耗企业的材料费用实行税收减免的政策和特殊的财政补贴,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檠校和企业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

另一方面,学校应更加积极主动的增加与企业间的交流。学校可以建立教师到企业学习和交流的机制,教师以企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参加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研发、设备改造和生产管理,借此获取和积累教师的工程意识和经验,以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部分实践教学工作中,共同组织教学,培养适合适岗的专门人才,同时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习训练基地的作用,让更多学生进入到实践基地中去锻炼学习。

总之,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要随着社会需要而不断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支武,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167-170,189.

[2]王岩红,李登辉.培养电子信息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4(35).

[3]王彦等编.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3.

[4]涂荣军,等.地方高校信息科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6):62-65.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45-01

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科院校必须进一步积极优化专业结构,积极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下面主要围绕高校应用型本科才人培养教学中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类型,制定科学培养方案上进行一些探索: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我国“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人才培养定位不仅是学校办学定位的逻辑起点,甚至可以说学校办学定位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设计框架,关系到后续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从教学计划变为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而应反映出教育理念的升华,抛弃过去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狭隘的教学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轴心的教学观。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成立培养方案制定委员会

为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效率,也更具针对性,学院要求各教学单位每个专业均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委员会要吸收社会、企业人士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所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需要。

培养方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整个课程教学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与可接受点,制约着课程教学的程度高低、内容组织、方法运用及教学的有效性。

三、突出实践教学重点

根据国外对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强调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而实践教学便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观、师生观,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为明确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积极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性大型比赛,通过每年校内一系列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增设专业选修课程及成立课下兴趣组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应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注重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培养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规划大学学习生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各专业必须开设专业导论课,由专业教授授课,同时聘请业界知名人士讲授部分课程内容。此外,设置实习课程,让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以后,他们会对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有更多的思考,有利于结合自身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选择上会更加理性。

五、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包含3个项目,即“优秀学术人才”、“优秀创业人才”和“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首先,重在培养方向的多样,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涵盖众多,这三方面培养计划分别是针对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学科,分别有着宽阔的职业出路,未来的发展路径多样化。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创新。这一计划采取“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如参加学术计划的学生要参加论文写作讨论班,以研究最新论文、尝试写小论文,最终发展出毕业论文为主要环节;参加创业计划的学生要参加真实的创业项目,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参加领导力计划的学生要深入到政府等机构做调研,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业能力和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8-9页.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69-03

一、引言

针对信管专业,研究如何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此,在不断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从实践教学入手,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以适应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1―7]。进行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和“eRp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提出了具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联合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信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在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充实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了“信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8―10]”。(3)进行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设计了“关联课程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及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11―12]。(4)进行eRp实践教学改革,设计了“eRp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eRp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本内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我校自身实际,及时调整思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力度,并在校企联合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在分析了能力类型及获得途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基本方向、办学定位和就业方向等,从信管专业人才对口的岗位任务出发,分析了胜任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设计了能力培养的支撑课程,并重点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设计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从“基础技能”“系统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三个层次来培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创新实践教学新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管理实习、学年论文、大学生创业基础、中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实施分类、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底层为基础技能培养层,由各课程的课程实验组成,各课程实验包含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安排选做实验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中间层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层,由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等组成,每个学生都要接受专门训练和实训,强化应用型能力;上层为科技创新训练层,是为部分优秀学生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完成自己拟定的课题,参加部级、省级专业竞赛,如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三)关联课程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

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同一个教学班关联性强的几门课程开设在同一学期,关联课程开课的几位教师共同设计一套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学生、教师共享各课程的实践课时,来完成该实践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使实践课时得到充分地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3]。

配合该项改革设计了“关联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方案”及“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参与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课程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概论、大型数据库系统4门课程。

改革前各课程的综合实验题目彼此无相互联系,由各任课老师指定或学生自选,任课老师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没有沟通和协调,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个学生在4门课中可能涉及到多个综合实验题目,使综合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分散了学生精力,造成过多的重复劳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综合设计的目标。

榱耸凳┮陨细母铮项目组对参与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4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减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在设计理论教学环节时,特别注意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在实践环节设计时,项目组将4门关联课程捆绑在一起,设计、制定了一套统一的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关联课程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方案》,并分别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教学实践。方案中各课程共享4门课程的实践课时,来完成该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具体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后4门课的综合实验题目为同一个题目,在其执行过程中,4门课程以“关联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方案”和“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共享实践课时,各课程有自己的实验侧重点;同时,关联课程任课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和协调,针对性很强地解决设计过程中各自环节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实验效果。由于学生在4门课中只涉及一个综合实验题目,因此,有足够的实践课时来保证综合实验设计的完成,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13]。

(四)eRp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对eRp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平台建设方案。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与金蝶、Sap等多家企业共建了eRp实验室。eRp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平台,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实践课程应定位在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层面上,因此,课程实践环节不能简单定位在验证性实验上,而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培养体系。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eRp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体系设计了“利用miS知识分析eRp的体系结构”“eRp流程掌握”“eRp软件二次开发”“eRp大学生创业大赛”和“校企合作eRp人才培养”共5个方面,来支持eRp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同时,设计了eRp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四个模块:eRp沙盘推演、创业创新训练、经营之道和eRp系统实战。通过四个模块对学生进行基础能力训练,创业创新能力训练,应用创新能力训练和应用创新能力强化训练。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1.提出的信管专业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减少实践内容的重复和交叉,使实践课时得到充分地保证,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2.提出的信管类专业eRp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思路,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找到了着力点。

3.关联课程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案例,阐明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接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信息系统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4.eRp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作为宗旨,在具体教学环节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核心作用。

四、应用情况

截止2015年,该项目已经进行了多轮成果应用实践,受益学生达4000多人。

(一)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情况

支持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方案得到了实施,效果良好。在学生的课程设计实战演练中,无论文档书写的规范性,还是系统开发的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截止目前,该项目已经进行了13轮,完成了2003级―2012级的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受益学生达4000多人,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肯定。

(二)eRp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情况

在信管专业全面应用eRp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受益学生2000多人,取得了显著效果。eRp实践教学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普遍反映,不仅学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而且学到了传统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及效果

信管专业分别与西安软件园、用友、金蝶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许多学生经此途径顺利就业。近3年来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被企业直接录用的学生达100多人,且受到企业好评。

五、结论

项目成果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列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eRp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分别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种大赛中获奖50余项,如获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金奖及“全国十强精英团队”,连续三年获该大赛陕西赛区第1名;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省级特等奖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4个、全国总决赛三等奖4个;获“挑战杯”网络虚拟大赛一等奖1项;“互联网+”大赛省级三等奖等。该研究对我国西部乃至全国信管专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献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02):186-189.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03):82-83.

[3]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08:65-70.

[4]刘震,黄巧云,刘凡,冯永平,谭文峰,戴珂.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36-140.

[5]罗三桂.自主创新视阈下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征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05):13-15.

[6]眭平.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08):89-92.

[7]许劲松,朱蓉蓉,洪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原则・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6):3-5.

[8]徐爱,高树风,赵鹤芹.经管类专业eRp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2):185-188.

[9]陈支武,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8):167-170,189.

[10]陈支武,张德容.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70-73.

[11]建闽,萧蓓蕾.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102-106.

[12]康萍,王健等.信息管理类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26-127.

[13]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02):5-9.

informationmanagementprofessionalpracticeteachingandtheapplicationofinnovativetalentsCultivationResearchandpractice

KanGping,JianGmeng-li,XinGXi-rong,tianXi-qun

(X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Xi'an,Shaanxi710100,China)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学分制;按类招生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57-02

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笔者依据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原则,建立了按类招生、按类培养并在学分制下强调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该方案增加了培养分析和方案调整两大环节,另一方面,在秉承“育人为本、知行统一”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形成了学分制下的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体制。

培养方案设计

本培养方案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为核心,即将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合并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统一制定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前五学期的培养计划,构建统一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基础课程学习,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从第六学期开始,学生经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在导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实现专业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整个培养方案的实施,则主要采用全面的学分制,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在学习期间选专业、选教师、选课程、选进程,提高培养方案的灵活度和个体适应度,优秀的本科生可提前毕业,并在按类招生、按类培养和学分制思想的基础上,将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部分。

理论教学包含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类型,必修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包含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通过开设符合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岗位适用性的课程,更加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强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而专业课则体现分专业培养的思想和学生的专业志向,实施因材施教,强化个性化培养。选修则采用选修专业基础课、院级任选课、校级任选课的办法,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面,深化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针对选修课中学生择课的盲目性,在校级和院级选修课中规定文、理类课程比例,专业与非专业选课比例,保证选课的成功率和开出率。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集体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相对应,它们在按类招生和学分制所构建的体制平台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保证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支撑,也为学生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决策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保障。另外,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教学分为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四种类型,确保实验教学至少有一个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并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验证创新思维提供实验环境。课程设计则主要采用分析、设计、实现的方案,让学生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各专业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毕业设计环节主要分为应用型和科研依托型两种类型,题目“双向选择”,答辩采用全盲答辩方式。应用型是毕业设计的主体,通过应用型毕业设计的实施,可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面向具体应用的设计能力、应用实施能力;而科研依托型毕业设计虽然在整个毕业设计中占有较少比例,但它为具有较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展示和学习环境,充实完善了学分制下个性化培养方案。集体实践环节则从基本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两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竞赛,并促进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学术科研成果,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科研创新积累经验。

第二课堂则以实现教与学交流互动为目标,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沟通机制。在第二课堂中,通过推动教与学共同参与,采用调研、观察、探讨、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培养方案动态优化

为了确保培养方案的正确性和实用性,我们制定了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流程,该流程包含如图1所示的培养分析、按类招生、学习跟踪、专业培养、绩效反馈、方案调整六个环节,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为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依据。在培养方案制定流程中,培养分析为按类招生提供需求信息,专业培养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化,绩效反馈则从个性培养中归纳普适的良好培养模式,为方案调整提供支撑,而学习追踪则保证掌握学生的学习成长状态,及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指引。六环节的具体内容如下:(1)培养分析主要是对当年生源结构进行分析,并研讨当前企事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2)按类招生则是将联系紧密的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加以组合,形成招生大类,确定大类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学习跟踪则是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状况跟踪服务管理平台,记录学生各阶段的选课、成绩、特长、性格、家庭环境等众多成长因素,构建分类模式,按个人状况对学生分类,给学生提供培养建议,进而确定按类培养后的专业志向和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成长指引;(4)专业培养是指经过按类培养后,在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大体方向后确定个人专业志向,并在专业培养中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绩效反馈则是回馈优秀毕业生及校友成功人士阶段性成果,建立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互动机制,从绩效反馈中提炼适应市场需求的个体培养模式,为现有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撑;(6)方案调整则是根据学习跟踪和绩效反馈成果,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新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更新、完善现有培养方案。

为了给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撑环境,借助学院在mBa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广泛合作关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分析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并优化生源的知识结构和地域结构,为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师资管理体制上,实施聘约制,通过竞聘上岗强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打破部分高级教师对本科教学的惰性心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教师进修、培训、交流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人才,为新型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在教学体制中,进一步巩固本科评估优秀成果,集成专家认可的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学分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实现本科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和弹性化培养,尤其是在教学体制改革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尝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启发式教学,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建立科技竞赛和课外学术活动的长效机制,在联合研发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环节,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上,实现由单一金工实习向大工程综合训练的转型,成立工程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以“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基本技能,分层综合训练,鼓励创新实践,充分体现大工程思想”为建设指导思想,构建由工程技术认知训练、工程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组成的三层次工程训练体系和全面开放的运行机制。拓宽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渠道,与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建立良好的院企合作关系和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在实验中心建设上,完善和改造实验仪器设备,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到实验环境建设与管理软件购置,建设企业管理模拟、eRp、会计、数据挖掘等实验室。在学生管理上,实现学生导师制,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辅导员一起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成长环境。

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为核心,在学分制下强调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实用型培养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拓宽基础,因材施教,在确保较强的专业选择灵活度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管理领域开展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韦永恒.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17):27-28.

[2]王磊.关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9-70.

[3]周文贵,孙晓琴,杨础.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77-78.

[4]周西安,吴麟麟.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7,(1):165-167.

[5]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0):16-18.

[6]李建勋,李随成,张永进,等.管理决策模拟与供应链管理综合实验平台构建方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3):25-28.

作者简介:

李建勋(1977―),男,陕西乾县人,硕士,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体系结构与决策支持系统。

李随成(1963―),男,博士,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管理决策与质量管理。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规模的不断上升,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问题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学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高职学校就面临着就业难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对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由于我国人才在素质结构上的缺陷,很多学生的就业渠道相对狭窄,高职院校人才的招生与培养存在“同质化”现象,在整体上供大于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积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让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更加的高效,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点。

一、树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观念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以及教师首先实现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上的积极转变,能够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创业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整体而言,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仍旧比较严峻,所以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并赢得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点。因此,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师需要树立全面、科学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观念,并在工作实践岗位上逐渐细化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细则,多针对学生的个体素质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规划和实施自己的创业项目,这样才能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需要尽快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或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强化创业意识、发展创业思维、增长创业能力。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创业教育配套教材中的内容,组织和设计一定的创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加强对于创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创业人才培养氛围,通过社团组织等开展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创业实践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再次,高职院校要做好创业教育的社会性延伸,组织一些社会调研、创业成功案例的教学等,多让学生到创业成功的企业实习、参观或进行调研,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创业项目的设计、规划、营销等,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显然更有助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机制

基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相对“混乱”与“滞后”的现状,高职院校需要尽快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创业型人才教育管理机制,从而让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引导和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各个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制定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计划。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多针对教学的实际,组织和设计一定的团队创业实践项目,将学生专项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培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更加完善。再次,要尽快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细化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标准,建立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加快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高职院校要加快创业指导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在教师队伍内部,要鼓励教师从事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研讨活动,丰富教师的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面向学生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和指导。对于创业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多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尽快学习其他高职院校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专门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或创业实践指导教师,让学生更加近距离的聆听他们的创业经历,学习他们的创业经验,发展自身的创业综合素质等。

结语

总之,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对于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育方案的制定,更重视学生创造力、创新力等个性化素质的培养,敢于加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尝试,在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设专门的组织与管理部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素材和途径,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优质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57-01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目标与原则

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商企业及服务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客户服务工作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学生应在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产品与价格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对学生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顶岗实习、专业公司实践、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构成。

1、学生顶岗实习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学期安排可实行四学期制,第1、2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第3、4学期以工学结合及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接近5:5,进行顶岗实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分为毕业实习和第三、四学期的实习两部分。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生能够总结出推销员、营业员、市场调研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教师也可以据此引入推销员、营业员、客户服务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应用性、综合性(整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

2、专业公司实践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所有专业搭建平台,倡导“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设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管理工程系目前有东亚旅行社和齐工商贸有限公司两个专业实习,这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专业教师与专业公司负责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市场调研活动、参加企业技术活动等,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课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专业公司的实践及参与情况应体现一定的学时与学分。

3、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软件的应用。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三)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开设创新教育系列选修课、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美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先修课与后续课、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此,市场营销专业即将安排跨专业选修、跨系别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

三、对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保持“三个一致”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一致,与学院培养目标一致,与行业标准相一致。

(二)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

校企双方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项目策划,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四、小结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86-03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在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钢结构已在能源工程、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而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内容和方式的总体规划,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因此,开发制订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开发步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合理的意见。

1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服务学生长远发展需要。

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就业需求情况,关注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原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区域内知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科学创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兼顾基础知识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情境体验教学、岗位角色模拟、现场实训教学、主题教学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设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组建专业开发团队建立一个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企业丰富经历的校企联合专业开发团队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前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需要,组建由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外聘专家、骨干教师、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专业团队建立之后应该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专业开发团队成员应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开展专业市场调研专业市场调研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组织协会调研、知名骨干企业调研、同类专业高职院校调研等。搞好专业市场调研对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办学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市场调研的对象、目的及成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面向湖北省及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于建筑、交通、能源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胜任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制造安装及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对钢结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件制造与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根据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初步确定了与建筑、交通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高度融合,以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引领,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制订通过前期的专业市场调研,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后,即可开始着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改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是组建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同类专业院校专业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

第二步是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步是专业开发团队根据专家论证委员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评估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后,必须注重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和效果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3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

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一是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良好条件;

四是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跟踪评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建超.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4):39-42.

[3]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9.

[4]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8-149.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工程硕士;大学;科研单位;共同培养

引言

由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主要是定位在教学和科技研究方向上,导致当今的研究生对理论掌握的牢固,而实际的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的潮流中倍受冷落。在改革开开放的这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学校对研究生扩招现象,我们对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个事业单位都把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作为录取的对象,这样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硕士研究生就业已经由学术型慢慢地转向应用型,企事业单位更看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预示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会转变,即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下,学校为了适应这一变革,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的投资,学校建成了大量创新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这些实验室的设立,给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学生能在理论知识上得到提高,在实践的技能上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好平台,同时表明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方面的重视。但是由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实验设备的局限,而学生选题的多样性和比较前沿种,使我们的实验设备上在一定程度上显的有些欠缺。于是提出了与科研单位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方案,使研究生能在更好的实验条件下学习,这个方案的提出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1.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

1.1学术界对培养模式的认识

模式是一种软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研究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对事物具有构造能力、解释功能及预测的功能。这种模式就是社会化的模式,它超越了实物的形态,行成了某种事物的规定的形式,或使人能够模仿标准模式去做。

1.2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包含许多环节,可以说是由多种因数交互作用的效果。培养研究生包括如下几个环节:入学过程、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等多个阶段。在这些环节和因素中,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指标在于如何去选择,并利用它来形成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普通系统加以分解,可分解出三个主要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管理。由此得出:研究生这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对研究生的需要,为研究生构建出总体运行方式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其与人沟通的技能。它所讨论的是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多种因素(其中包括课程、科研、导师、培养机构、学制等)的最佳构成与结合。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受培养模式直接制约。研究生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作为一种“形式”的存在,不管如何变迁,它都是为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服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研究生教育目标,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的归宿点。

1.3对研究生培养的理解

如何定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呢?这是我们始终关注的问题,从社会经济的需求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将来主要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等学术活动的人;而应用型人才将来主要是从事技术方面的活动和各种非学术型活动,包括管理岗位和企业岗位的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前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刚改革开放时期,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因为那时博士教育还不成熟,而现在博士生连年的扩招,实际十年前的数十倍,从而成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从这些年的就业情况来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落后于博士生和本科生,主要原因是“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形态:首先从事学术研究远不如博士生的能力,而在实践技能的方面又远不如本科生熟练,从多方面考虑用人单位首选的不会是研究生,就业成了研究生一大难题。

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对于上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偏差,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在硕士层次上,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重点是要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其毕业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2.应对当今的形式提出研究生培养的方案

慢慢的人们开始对研究生教育转型有了相当深的理解和认识,但是真正的要变成一种操作方案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明确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我国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模式,只能说理论上已经形成,真正的实践层面上的操作则不是很完美。首先我国国情限制,研究生培养单位培养观念相对落后,其方式陈旧,尤其是实际过程中基本都是用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硕士和博士等各类人才,这就突出我国对人才培养方向上理解的不够深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体现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实践层面抓紧管理,以课程学习过程为出发点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

2.1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提出

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工程学院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我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如何才能更好的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服务,如何提高他们的能力,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学习“高校与科研、生产部门联合培养研究生之路的探索”,顾郁翘(青岛海洋大学研究生部)何东昌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硕士研究生将来培养方案的改革:“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在大力发展博士生教育的同时,在硕士生层次上,在一定范围内,可施行多种规格、类型的培养,如加强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种需要。”他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弊端及其这些年来对于研究生就业的压力,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近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高校与科技、生产部门共同培养研究生、共同管理、教育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改革的必要性: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我国培养出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已充实到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这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科研队伍的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基层单位、厂矿企业急需大量的高级专门型的人才来解决人才不足、知识结构老化和年龄老化的问题,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如何加速培养出主要能从事应用型的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应用型人才,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近些年来,随着各大学相继开展国际合作,其方式不断多样化,与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同培养优秀研究生,已成为一项发展应用型研究生的重要的突破口,对于我国硕士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我校研究生院提出与有关专业的科研单位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方案,此方案的提出得到各专业带头人的关注。通过这一模式实施、引导,带动着各学科以及各个专业方向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积极修订,以达到加快教学节奏、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程结构、转换教学模式。我们的共同培养研究生的项目,强调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结合。课程学习之外,共同培养研究生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我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2.2共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工作原则

(1)共同培养的目的。共同培养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层次拔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单纯的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并不是目的,通过学生交流,从而带动,促进导师,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则是更为重要的。合作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员交流作为基础,合作模式自然会水到渠成;否则所谓的合作就是无稽之谈。充分的利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高功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战略合作,着力造就能够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承担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通过科教这方面的结合,尽量促进双方进行的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科学技术方面研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搭建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重大战略课题的研究,创造出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

(2)共同培养的意义。共同培养工作是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方式,是促进高层次拔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事业科学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地发展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需要,加快创新型体系的建设,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共同培养的工作原则。共同培养工作坚持突出创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的原则。着力于理念的形成、体制机制构造、培养模式的发展、教育内容的新颖和方法手段的先进等方面,不拘一格地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瞄准国内国际一流教育水平,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强势学科上进行高、精、尖的重大战略科学研究,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服务国家大局、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共同目标、加强科教结合、实现协作互惠、共同发展。致力于最大限度的挖掘研究生的潜力,激发首创的精神,提升创新的能力,把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导师责任制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为最终目的。

2.3培养质量的管理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是培养资量的管理,它的实质是运用一定的手段贯穿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目标及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培养的目标是否经济、科学:即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的形成;培养的过程是否合理:即课程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时间是否分配恰当、导师的指导是否有度、学位论文的编写是否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都需要通过质量管理的调控才能相互调整,以达到各环节的最佳组合,以保证培养的质量。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和评价包括内部和外部质量观。内部质量观高低是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进行评价和审核的;而外部质量观的高低是由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外的组织和个人来评价的。在未来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管理和评价中,从培养单位内部的自我评价为主慢慢转向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

3.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前景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建设庞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队伍。应用型人才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术操作领域或服务行业了,已经扩展到所有需要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专业实践领域。工程学院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可以以科研单位完备的实验设备为平台,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实验为验证手段,来验证理论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自从1999年以来在“深化改革,积极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招生规模从1997年的9.2万人迅速增到2004年的32.6万人,6年增长了近三倍。因此急需探索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育才又要育人,其主要的任务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延续,但存在着许多本质性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工程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突出个性化的教育。研究生培养既不同于本科生靠传授方式获取知识,又不同于科研人员主要依靠工作实践获得实践知识,而是要通过研究生阶段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论文的实践工作,最终培养独立获取知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本领。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这是比较是关键的一点。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指科研能力和品德方面的素质,还包括基本素质培养。如研究的方向的积极性和科研工作素质、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学风训练等等,这些都需要导师进行引导,通过研究生本身进行积极参与和导师进行言传身教来培养。

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核心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原始的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引导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将会植根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是导师和科研单位培养研究生及管理的首要、根本的任务。研究型大学都是以创新为主要使命的社会组织,其首要社会职能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我们创新教育,完善和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案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新时期下,科研单位相对学院的项目比较多,实践机会及其现场模拟的机会相对比较多,我们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联系实际理解知识,对创新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工程学院为了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出要大力发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创新,这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形式下,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着眼于未来,以学生的出路为学校的出路,以学生的利益为学校的利益。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批顶尖科技人才,为社会和科研单位做出突出的贡献。

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篇10

摘要:创新型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特殊性使得其对财会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在分析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需求特点和能力要素的基础上,以常州大学会计学品牌专业建设为例,探讨了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的培养途径,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新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创新型中小企业对扩大就业、增强市场活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创新型企业既不同于传统产业企业,也不同于大型企业集团,其会计、财务问题具有特殊性,如何培养适合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高层次财会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需求特点和能力要素的基础上,以常州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为例,重点探讨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财会人才培养途径。

一、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需求特点

创新型中小企业一般是指具有较健全的创新机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形成技术、品牌、制度、管理、文化等全面而持续的创新能力,并借此获取超额利润的中小规模企业。由于创新型中小企业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企业规模不大,企业会计、财务问题既不同于传统产业企业,也不同于大规模国有企业,因此对财会人才需求具有特殊性。

(一)创新型中小企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财会人才。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和文化。尽管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但是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乃至商业模式创新也是中小企业所必需的创新方式。因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新的技术和产品还没有完全得到市场的认可,此时企业会陷入融资约束、投资回报不确定、资金周转困难等多种困境。作为为企业进行融资、投资和日常资金管理的财会人才,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和方法可能难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困境,需要企业在融资、投资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创造性地解决融资约束等问题。例如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缺乏足够的实物担保以及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外部融资会遭到银行各种条款的限制,此时应借助政府政策、互助担保、供应链融资等其他创新方式解决企业的融资困境。总之,不同于传统产业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企业做好常规性的财务、会计工作,更需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特殊问题。这就需要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中小企业需要具备战略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财会人才。一直以来,受会计基本职能的影响,财会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记账、算账和报账,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行为进行会计监督。尽管这些工作是企业所必需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但其自身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不能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服务。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总是会受到企业外部环境的挑战,面临来自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客户和供应商、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国内调研数据表明,创新型中小企业有8%在第一个5年倒闭,19%可生存6―10年,只有13%运营超过10年。只有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够适应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能够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随时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动态,观察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新动向,预测消费者偏好的可能变化,评估企业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会计和财务角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另外,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应分析、预测和评估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通过各种风险管理工具转移、分散和规避企业风险。

(三)创新型中小企业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管理型财会人才。大型企业的财会岗位分工比较明细,每个岗位负责企业会计、财务某一方面的核算和管理,因此需要的是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的财会人才。而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来说,一是组织结构不像大型企业那样相对固定,创新型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灵活,趋于扁平化;二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岗位设置比较综合,除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之外,一名财会人员可以兼任多个岗位。因此,创新型中小企业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管理型财会人才。所谓管理型财会人才是指充分利用企业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具有战略思维和价值创造理念,参与企业战略规划、风险控制和财务协调,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复合型财会人才。管理型财会人才不仅能够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还需要运用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预测,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不仅能解决企业中常见的财会问题和管理问题,而且能够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解决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复杂难题;不仅需要为企业融资投资进行决策,还需要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方案;不仅需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财务冲突,而且需要从战略高度全面把握企业的资金活动,从整体角度进行资金配置和安排,保证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总之,创新型中小企业需要能力综合全面的复合型财会人才。

二、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的培养途径――以常州大学为例

常州大学地处我国区域经济发达、创新活力强的苏南地区,常州市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学校位于常州科教城核心区域,紧邻常州国家科技园,创新型中小企业众多。常州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会计学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C合能力强的高水平财务会计人才。作为会计学专业特色之一,常州大学申报2015年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工程获得立项。目前品牌专业建设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打造培养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高水平财会人才的专业特色。为此,常州大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高层次财会人才,也是常州大学经过多年探索,培养适合于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贯彻“跟进式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调整课程体系。当前,常州大学以“跟进式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双需求跟进”的财会人才培养理念。所谓“双需求跟进”,一是跟进区域经济发展对财会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跟进学生成才的自身需求。在此基础上,常州大学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财务会计人才。因此,常州大学会计学专业每年一方面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和预测创新型中小企业对财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新的动向;另一方面面向在校学生进行学生成才需求的调查,了解和把握在校学生成才的愿望和需求。根据以上“双需求”的调研分析报告,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课程体系的方案。召开由企业财务总监、校外同行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探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例如近年来常州大学会计学专业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在培养方案中添加“课程与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达成情况关系矩阵”,以明确每门课程在传授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和素养达成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应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课程体系中添加了“创业基础”“创新管理”“创新型中小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

(二)依托区域优势,搭建“创新型教学平台”。创新创业管理是常州大学商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近年来会计学专业加强与政府、企业联合,通过建立研究基地和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搭建教学平台。例如本专业依托区域优势和借力学院学科专长,建成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中心”,与常州市各部门共建大w生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常州市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创新创业与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常州大学龙城创新俱乐部等多个人才培养平台,与科教城内数十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以上这些借助校外资源搭建的人才培养平台为培养创新型中小企业“综合型”财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大大激发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战略管理意识,为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展现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三)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推行“三三三”教学设计。所谓“三三三”是指课程教学内容三分之一为理论教学、三分之一为案例教学、三分之一为实践教学。常州大学会计学专业选择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务筹划等课程推行“三三三”教学设计。案例教学部分,要求这些课程尽量吸收苏南本地区创新型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建设本课程案例库;实践教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学校“创业与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中心”进行实习。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理论授课,又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案例式教学,还有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实践证明,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既满足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又强化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传统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会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考核方式上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关注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采用基础知识考核、案例分析、小作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考核。多样化考核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知识在什么地方应用以及如何应用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教师科研专长,科研反哺教学。一直以来,教学与科研在地方本科高校是一对矛盾体,“不重视教学”“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普遍。发挥教师科研专长、将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常州大学培养创新型中小企业财会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常州大学会计学专业教师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热点问题、创新型中小企业关注的焦点难题,与政府、企业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例如“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与转型研究”“江苏高科技企业研发融资约束及环节对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保障战略”“创新型中小企业信贷投向及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等课题研究不仅深化了高校教师与社会实践的深度合作,同时也逐渐摸索出了常州大学会计学专业“跨界培养专业人才”的特色模式。教师一方面通过课题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高财会人才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过多年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双模式’‘三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协同创新视角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商科人才跨界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工科院校复合型经管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成果也获得了省、市和校级教学成果奖,为建设江苏省会计学品牌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

参考文献:

[1]王文华等.谈管理型财会人才能力框架及培养模式[J].财会月刊,2015,(20).

[2]王文华等.管理型会计人才定位及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3,(8).

[3]王永利等.工科高校文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

[4]孙玉甫.应用型本科财会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16,(14).

[5]刘艳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6]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