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十篇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十篇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23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1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直接投资的特征;直接投资的动机;投资环境;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深远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投资者单独或者是共同出资,在除本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建立、扩展或收购企业以进行生产或经营,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

二战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国际投资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最突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其特征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投资者对企业所拥有的股份权与其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权是符合的,其持股权与其控制权成正比关系。如果一个企业是由一个投资者单独出资创立的,则该企业的所有权都由此出资者所持有,并且此出资者持有该企业的所有管理控制权;如果创立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出资创立的,那么对该企业管理控制权的划分按照出资额的多少来确定。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股权结构和组织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取得有效的管理控制权所需要的股份比例也是有所不同的。

2.目前国际上对于国际直接投资所需要拥有的最低股权比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国际货币资金在其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中曾指出,在被投资的企业中拥有25%或更多的股权,可以作为控制经营管理权的合理标准。许多国家的法律或有关的法规也规定了构成直接投资所需拥有的最低股权比例,以区别于不同形式的投资,但是各国的具体解释和标准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日本外汇管理法中所指的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本国投资者对境外企业进行的10%以上所有权投资、对该企业提供的贷款或出资虽不满10%,但同时通过非股权的形式与该企业保持长期持续的关系。

3.国际直接投资与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接投资有着根本的不同。直接投资是一种经营性投资,无论哪一个行业被投资者投资,取得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一直都被确定为前提条件;而国际间接投资是以取得一定利润为目的的获得境外有价证券的行为,一般不存在对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取得问题。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权。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1.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全球发展战略,取得最佳经营效果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发展战略是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扩张的一种经营战略,全球战略动机是国际投资发展到较高层次的体现。

2.为境外石油、矿产品等自然资源和林业水产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对外投资,以取得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投资一直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要开发自然资源只能在存在着自然资源的地方进行投资。

3.企业为利用境外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降低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维护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行投资。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类投资大多出于企业防御性竞争的需要,因此,它不属于进攻性的投资动机。在国际化管理中,劳动力的移动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而土地则是不会移动的,于是投资者要利用外国国家这方面的廉价资源,就必须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直接利用低成本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这一动机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之中。

三、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是指能影响国际投资活动的各种外部情况和条件的综合体。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外国投资者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各种不同类别和程度的风险中,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影响投资安全的风险。因此,境外企业对投资环境的认识和分析首先从一般的政治风险开始,然后扩展至可能影响投资和经营活动的各种外在条件。投资环境既包括政治方面、法律方面、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方面、文化方面、自然方面、地理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产生影响。

四、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深远影响

我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是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项事业,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通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有利于充分地发挥我国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优势,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各个国家的各种资源,引进其他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商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1.直接利用外资,是指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引进的外资,其具体形式有:(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3)外商独资企业;(4)中外合作开发。

2.间接利用外资,主要是指利用境外贷款和国际证券融资,其具体形式有:(1)商业银行贷款;(2)国际证券融资,包括企业境外上市和国际债券融资。

3.灵活利用外资,是在合同的基础上中外双方就一项共同进行生产或服务的事业所做的合理安排,具体的形式有:(1)补偿贸易;(2)对外加工装配,包括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

参考文献:

[1]王昆成,朱建华.国际直接投资理思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11).

[2]董梁.对西方投资实践的认识及中国投资策略的选择[J].当代财经,2002(05).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2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使国际贸易形势发生转变,针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也产生相应的变动。信息时代下,国际贸易转变了直接投资公司内部贸易结构,改变国际贸易定价机制;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也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可以提升本国经济水平,有带动性的促进母国产品出口,增强母国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增加母国外汇收入。对于信息时代下,转化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可以提升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在信息时代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之下,应用传统统计方法中以国家为单位的方式,通过其进出口额计算国际贸易的收支,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出当前国家的贸易利益,将其转化为用原产国外汇增加额来进行计算,其结果较为精确。”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间发生一定转化。

二、完善改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关系措施

1.改变角度

对于信息时代下,在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之中,其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据了统治的地位,而相对与比较成本理论而言,其已经发展成为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主线。根据传统国际贸易要素中的禀赋理论,基于占有不同优势资源、不同优势生产要素的国家,其在生产各自国家产业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可以用国家自身优势产品,有效的换取别国经济生产的优势产品,使得交换产品后各自国家彼此均获利,然后,再由各国按各自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形成产业贸易的竞争发展模式。在现代化经济全球条件之下,改进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针对实际情况,明确比较成本已经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因此,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实现贸易投资的一体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依靠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资源,大力借助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提升贸易发展水平。在信息时代下,转化贸易投资角度,有助于发挥实践指导意义;其主要表现为,若是一个国家具备越多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就能够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更多的来整合别国的产业发展资源,同时也可以减少本国产业资源被别国的贸易直接投资企业整合。对于信息时代下,在国际贸易中,可以依靠获取产业生产技术优势,以及大力生产差别化产品的形式;优化贸易管理方法来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

2.重构路径

在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研究之中,已形成了三种基于不同研究对象的贸易理论体系;一是就是以由市场机制为研究对象,可以从组织结构及协调发展之间进行国际的分工;而对于另一种,则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进行研究;同时,对于信息时代下,其第三种研究中,则是由专业化个体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进行贸易分工。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对于新兴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之中,就是通过引入交易费用以及交易效率概念,以此来解释企业生产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由于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市场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形式。在信息时代中,对于实际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国际贸易方面应该秉持降低交易成本,改进商品交易效率的原则,能够运用重构路径的发展思路,提升贸易经济水平。当在实际中,若是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远远高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生产费用之时,就可以选择进行国际直接投资,能够使跨国企业从国际贸易分工之中抽离出去,不仅可以降低贸易交易费用,提升国际直接投资经济效益。

3.转化主体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方面的产物,在信息时代贸易中,对于很大程度上可以将跨国公司作为在国际贸易中的研究主体。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可以双向作用实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联合机制,对于跨国公司之间实施全球战略前,国际上的贸易分工中主要是以产品为发展界限的,也就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各自的集中生产具有贸易优势产业,从而形成某些、某一种的最终产业产品,最后通过国家间主题交换,使贸易产业中最终产品进行投资交换,在经济活动结束之后,对于国家企业结果双方,都可以获得比较多的贸易利益。对于信息时代下,转化贸易过程中的主体,提高国家贸易发展的整体福利,实现国际贸易直接投资,促使转化新的经济行为,能够以贸易投资经济活动为国际贸易中的主体,有助于促使提升国际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家贸易的整体经济水平。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3

摘要:河南作为一个中原地区的大省,利用外资是河南省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在引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际金融;引用外资;投资环境;现状与对策

作者简介:陶琳琳,女(1986-),满族,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209-01

作为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外资的利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资本形成难、资金短缺是中原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河南省“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中原等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一、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

(一)利用外资快速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签订项目个数2013个,比“十五”时期多了225个;五年间,全省合同利用外资累计249.4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2倍;五年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

(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平稳

“十一五”时期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都较“十五”时期平稳,相比较而言,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更加平稳。“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合同利用外资,特别是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合同利用外资低于2008年,但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19%的增长速度。

(三)利用外资的方式以独资经营为主

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利用外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各项政策更加完善和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方式逐步向独资经营转变,独资经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十一五”期间独资经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三种经营形式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7.8倍、2.6倍和2.3倍。其中,2010年以独资经营形式实现的实际利用外资为36.68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8.7%,分别比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投资股份制等经营形式实现的利用外资比重高28.1、49.3和57.4个百分点,独资经营成为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二、河南省利用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资流向结构失衡。来河南投资的外商资金主要流向了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3.9:72.4:23.7,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7成以上,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不足4%。而同期全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1.8:50.9:47.3,虽然第二产业仍是全国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但比重仅为5成,与河南明显不同的是全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较高,与第二产业比重比较接近。

(二)招商引资的方式滞后,工作着力点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多以印发招商项目册、召开信息会和参加经贸洽谈会等传统方式招商,真正把握招商引资内在规律的新型招商方式运用不够,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十五”规划项目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明显不足。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软硬环境尚不完善。从硬环境来讲,能源(水、电)、交通(铁路、航空)通讯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外商的需要;现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影响了外商投资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好,失去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机会和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从软环境来讲,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市场开放程度、科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人才状况、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法律保障、政策措施等社会综合因素尚不能满足外商直接投资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商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外商投资的发展。另外配套服务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河南省利用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策

(一)创新投资环境

各地区都要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一批跨世纪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工程,为21世纪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加强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二)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抓紧制定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

为提高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水平,必须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抓紧制定符合河南省实际、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划。制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真正明确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二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发展与提高并举的方针,以量的扩张推动质的提高,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张。三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坚持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同时,从只注重近期利益的短期行为转为注重长远利益,要着眼于21世纪,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四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适时适度地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采取多种多样利用外资形式

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与“三外”齐上的外向型带动战略是一致的。“三外”齐上的目的是推动我省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的目的是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提高我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放开国内市场,要与放宽投资形式结合起来。在创办“三资”企业中,重点发展合资企业,因为与合作企业、独资企业相比,合资企业更利于双方接受。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行业和长期出口创汇项目,大胆发展外商独资企业。应当更多地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通过允许外商建立控股公司吸引外商投资。要积极探索Bot(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外商信托投资方式、外商投资公司等各种吸引外资的方式和其他符合国际惯例、并有利于提高河南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其他新的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曾一军.河南省利用外资整体评估与比较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刘敏.河南省利用FDi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储祥银.经济合作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中国

1.引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吸引外商投资已成为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的重要体现。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其他形式的投资等,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又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亦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或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指一些国家和地区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把所有或部分必要的生产要素转移到国外,并通过对国外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控制国际交易的一种方式。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中,主要以资本、技术、管理等形式在他国设立企业等。一般来说,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同时亦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源泉之一。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不仅是出于对出口市场的保护,而且还有突破配额限制、寻求更低的成本以及将投资分散化等需要。自从上世纪起60年代,西方主要大多数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对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主要是从微观角度来探索的。当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把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对国际贸易的一种替代,由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或是接近市场和原料产地或是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等,所以跨国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利用东道国经济、技术、劳动力、政策法规等来决定对外投资的方式,以实现其经济目的。目前,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具体到我国,通过研究利用FDi效果,分析对FDi的经济效应,不但能让我们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有更为清晰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解决发展资金短缺、形成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形势良好,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约为3.5%。据统计,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7.35亿美元,增长了17.44%,总体利用外资已超过1万亿美元;2010年445244家,增长了2.53%,201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为1160.1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72%,新批设立企业家数为27712。而2012年新增外商直接投资家数和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则有所下降,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为24925家,同比下降10.0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下降到1117.1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7%。目前,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上几乎遍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根据科尔尼(atKearney)调查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连续20年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且仍然是对外国直接投资者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国家。这说明外资对我国市场投资环境仍具信心。

随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在提高。以2012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例,其特点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结构分布进一步调整。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38.4亿美元,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6%。农林牧渔业实际利用外资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7%。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488.7亿美元,同比下降6.2%,占全国总量的43.7%。不仅如此,FDi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分布也进一步优化,尤其是零售行业和金融行业所占的比重继续上升,分别比2011年增加和0.82和0.1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同比下降10.25%。如图1所示。第二,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看,地区分布格局更为合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部地区引进外资规模达到92.9亿美元,同比增速提高18.5%,明显高于全国,高于全国水平2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部和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规模分别为925.1、99.2亿美元,同比增速下降了4.2%、14.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水平0.5、10.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2012年中部地区优势明显,发展强劲,吸引外资能力不断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继续优化。如图2所示。第三,对我国投资的主要国家投资份额持续增长。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12年其对我国的实际投资金额分别为31.3亿美元、73.8亿美元,同比增长4.5%、16.3%。与此同时,欧盟对我国投资的整体规模为61.1亿美元,增速同比降低3.8%,欧盟各地区对我国投资则发生了分化,。如图3所示。

图1我国东中西地区利用FDi金额比重

图2我国各产业利用FDi金额比重

图3我国主要FDi来源地投资金额比重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都已经取得很大进步,这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分不开的。同时,我国吸收各种形式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也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FDi与GDp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图1: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趋势图

由上图可直观地看出,从1985年19.56亿元逐步上升,到1992年增长速度大幅上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由1991年的43.66亿美元达到1992年的110.07亿美元,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这种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1998年,经过1999年、2000年的短暂下滑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201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60.1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9.72%,再创历史新高,201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却出现下降,同比下降3.7%。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此期间也不断保持高速增长。图1中直观地表明了FDi增长与GDp增长之间总体趋势具有一致性,然而FDi与GDp之间具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如何?是FDi促进了GDp增长呢?还是GDp的增长导致了FDi规模的不断扩大呢?本文将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3.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为了更加明确地验证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用的指标是GDp与FDi,选取1985-2012年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通过利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来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即GDp与FDi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动态关系以及相互影响程度等。本文主要选取FDi与GDp指标经过了对数化处理,以消除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分别表示为LnGDp和LnFDi,其相应的差分序列为LnFDi和LnFDi。

3.1.aDF检验

表1:变量值的aDF检验输出结果

变量aDF统计值1%临界值5%临界值检验形式结论

LnGDp-0.646369-3.752946-2.998064c,t,1非平稳

LnFDi-1.833549-3.752946-2.998064c,t,1非平稳

LnGDp-2.867995-3.752946-2.638752c,0,1平稳

LnFDi-3.403059-3.752946-2.998064c,0,1平稳

由表1输出的结果可以看出,LnGDp和LnFDi的aDF统计值均小于其在1%及5%水平下临界值,由此可知LnGDp和LnFDi皆是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对上述时间序列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而应将其先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LnGDp和LnFDi序列均是平稳的。

3.2.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序列变量非平稳,不能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所以要对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主要有Johansen协整检验和e-G两步法,一般来说,Johansen检验主要检验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而e-G两步法则多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此,对于LnGDp和LnFDi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使用e-G两步法进行分析。器主要步骤是,首先利用传统方法对序列LnGDp和LnFDi模拟回归分析,并得到回归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而后据此来判断变量序列之间的是否存在协整。通过回归分析,得到LnGDp和LnFDi之间的协整方程和残差平稳性检验结果,具体如下所示:

LnGDp=6.766159+0.799396LnFDi

(0.294382)(0.052773)

(15.14782)(22.98429)

R2=0.905309D.w=2.173

表2:残差序列的aDF检验输出结果

aDF统计量-1.6063521%临界值-2.458329

5%临界值-1.742468

10%临界值-1.523426

在协整方程中,括号内分别为标准差和t统计量。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明确的看出,在10%水平下,临界临界值下-1.523426大于残差统计量的值-1.606352,所以,残差序列可以认定为是平稳的,同时也说明LnGDp和LnFDi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当FDi变动1个单位时,GDp增长0.799396个单位,协整向量为6.766159,误差修正项为:

eCm=LnGDp6.766159-0.799396LnFDi。

由于已经确定了协整向量,下面我们可以建立VeCm模型,并对其进行估计,具体如下方程所示:LnGDp=0.162955*LnFDi-0.148732*eCm(-1)+0.123800

(0.040430)(0.028992)(0.011882)

(4.030593)(-4.431029)(10.41886)

方程结果表明,eC(-1)的系数表示现在值受过去值的影响程度。由上式可知,系数为-0.148732,这符合误差修正模型的反向修正原则,从系数的t值4.431029可以看出,系数比较显著,这说明当前的增长受前期的误差修正项的影响很大。解释变量LnFDi的系数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短期动态影响,即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弹性为0.162955。

3.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5

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投资模式不断创新,通过合资、新建、并购等模式建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投资区域不断扩大,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五大洲都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行业分布不断拓展;投资主体也由单一的国有企业逐渐转变为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企业、中央企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格局。针对最新出现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核心技术;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04-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出国门,走上跨国经营之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投资合作地区分布越来越广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到2008年底,中国的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但出于政治因素、较低廉的成本、避免贸易壁垒等因素,发展中国家依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以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和非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分别达到90%和81.4%。

1.2投资模式出现多样化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国际化发展的经验相对缺乏。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开辟东道国市场,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国外销售、跨国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

1.3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9月8日联合《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共同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1.4行业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为66亿美元,占全部总量的24.9%;商务服务业56.1亿美元,占21.2%;交通运输仓储业40.7亿美元,占15.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投资。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其中商务服务业投资为305.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5.9%,批发零售业占17.2%。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1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应加大投入,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2.2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利用国际优秀人才来逐步培养本国的管理人员,跟上全球化的步伐。

2.3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北京全聚德烤鸭,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4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因此,注重品牌意识就是注重中国企业自身的形象,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东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05.

[2]李福胜.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研究[J].拉美经济研究,2006.

[3]伊柳营.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曹林静,周政芳.新建投资与并购投资两种FDi进入模式的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选择 基准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渐把中国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国外的产业正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的产业也要“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优化产业结构,走国际化的道路意义深远。中国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综合实力的增长,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的改善,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障;大型企业集团的逐步形成为对外直接投资构筑了组织载体;成熟技术和传统产品的优势、低廉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的优势,决定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目前至关紧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

中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要遵循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又必须从中国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按照这一思路,中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基准。

一、遵循产业递进规律

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投资的产业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换,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换。最早的投资大多是为了获得廉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中间产品等,其投资产业往往是采掘业和一般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加强,投资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以谋取更高利润。全球战略的制定,又使投资方向转移到快速增长的第三产业上。这一投资的阶段性规律实际上也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变化的跃升期,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要遵循产业递进规律,在继续扩大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投资的基础上,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跨越对外直接投资的各个阶段,最终在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递进仅为一般规律,并不要求所有企业都按照这一规律决定投资方向。只要企业有充分的比较优势,同样可以在较高级的产业领域投资。一些企业为了获得先进技术,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同样是可行的。

二、发挥产业组合比较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还取决于产业内优势企业的组合状况。鉴于中国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收集相关信息成本相对增加,投资项目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因此,组建企业集团,发挥集团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方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组合优势”,是该产业内各厂商经济优势的集合。但是产业的各种优势却又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中。只有当化单个企业的分散优势为产业整体优势成为可能时,才能不断扩大中国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经济空间。

集团的组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产业内实行企业间的联合,也可以实行跨行业的企业间联合,只要组建的企业集团能通过内部化提高经营效益,对外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将大为增加。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上的国家疆界逐步模糊,不同国家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合作的可能。国内合资企业的普遍成功说明国内企业可以同国外企业合作,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时不仅强调产业内部化,还要奉行产业内部化与全球化并举战略。

三、把握区位比较优势

通过企业组合的方式能够体现产业的一定优势,但对外直接投资需要的是相对于一定区位的投资优势,即母国某产业相对于东道国同类产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区位比较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经济依据,也是使投资国与东道国双方获益的内在经济根源。当投资者结合本身产业特点合理选择和利用东道国区位要素时,就会强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比较优势或产业比较优势,使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反之,如果投资者对区位选择不当,不仅不能强化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还可能造成对外直接投资亏损或失败,使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受阻。因此,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区位选择与投资产业及投资者比较优势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产业选择”是将其“区位选择”包含在其中的,选择了不同的“区位”,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要符合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和其经济基础水平。各国对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投资产业领域都有明确的规定,哪些产业属于鼓励投资领域,哪些产业属于可以投资领域,又有哪些产业属于禁止投资或有限制投资领域。进入东道国之前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有关吸收投资的政策和法律。另外,对投资目标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市场潜力、市场容量和效益等都要有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进入目标市场的产业所占有的市场不但存在未满足的需要,而且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这应是企业选择产业的首要条件。市场有发展潜力,企业才能在满足消费者潜在和未来的需求中得到长期发展。该市场有一定的购买力,能取得一定的销售额和利润,这是企业选择产业的重要条件。因为市场上仅存在未满足的需求,不等于有现实的购买力,形成足够的销售额。如果没有购买力或购买力很低,就形成不了现实的市场。企业不能从市场的销售中获得必要的利润,就没有进入该市场的价值。

进一步看,我们前面所说的产业“组合优势”,也必须以投资的区位特征作为优势的“组合”基准。按照区位经济特征组合产业优势,是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空间的有效途径。

四、高新技术产业跟随

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企业跨国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领域。中国虽然在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上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但在某些高科技研究开发领域却具有一定比较优势,这些高新技术产业覆盖了新材料、生物与医药技术、机械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与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同时中国通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对能源、化工、机械、冶金、轻纺、食品等传统行业进行渗透与改造,大批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传统产业迅速升级。目前阶段,由于一些科技成果国内产业化条件尚比较缺乏,因此,可以考虑先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或与外国合作进行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提高中国在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并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一直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严重偏少。在目前发达国家已完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条件下,我们的企业应该在其市场的不同部分、技术的不同层次、产品的不同类型方面进行渗透型投资,利用其技术和技术人员进行生产,缩短技术获取的时间,并及时向国内相关产业传输,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同质性要求

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强调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向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相偶合。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上,而且也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已经或正在向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化。而我国却处于完成传统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工业化两个阶段的重叠进行时期。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不仅要考虑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更应该充分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而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跃迁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已由传统的低层次、粗放型平面扩张方式转变为以集约化、高度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阶段。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必须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即在建立国际生产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形成对国内粗放经济的某种扩张效应,这可以说是我国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国际生产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直接延伸。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应当是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核心问题。

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国外“资本过剩型”的直接投资,而是为了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重心应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那些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类型。在国际投资领域,广泛拓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场所,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对外投资的非选择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对于“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来说,其投资的“机会成本”通常比“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要高,即这部分资本在国内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是其转向海外投资的“代价”。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潜在投资机会日益增加,这种机会成本还会有所上升。弥补这种机会成本的主要途径,便是在国际投资领域寻找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投资方向。另外,选择直接投资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有利于为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让出一定的经济空间,从而促使本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7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国际化战略

一、2010年世界国际直接投资(FDi)概况

2010年全球FDi1.24万亿美元,但仍然比危机前的均值低15%,与已恢复至危机前水平的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形成了鲜明对比。据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UnCtaD)估计,全球FDi将于2011年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上升至1.4—1.6万亿美元,并于2013年接近2007年时的最高值。

2010年,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带来约16万亿美元的增值,约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的产值约占全球GDp的10%以上和世界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近期FDi投资政策趋势为: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促进仍然是近期投资政策的主导内容,但投资保护主义的风险有所增加。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概况

UnCtaD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在“世界最具吸引力投资国”中位居榜首,其次是美国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波兰分别位列第四至第六。数据显示,中国是去年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最多的国家,在全球排名中仅次于美国。

根据国际投资理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的资本投资越多,其未来发展前景越光明。根据此观点,外来直接投资可以看作资本投资的重要领域和未来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我国对内的国际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10%,对内国际直接投资在过去的30年中成为我国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也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在“引进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首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发达国家的强国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不仅要成为吸引外资的大国,同时也应成为对外投资的大国,是否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入世10年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UnCtaDwiR2011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19.3%。2010年全球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32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六,超过了英国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在未来10年,中国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来源国。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投资流量再创新高。

第二,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美元,对大洋洲、欧洲存量增幅最大。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下称存量)达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亚洲、拉丁美洲是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分别为2281.4亿美元(占总存量的71.9%)和438.8亿美元(占13.8%),大洋洲、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其中,在大洋洲的直接投资存量为86.1亿美元,是2005年末的13.2倍。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9.4%,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量所占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降至66.2%。

第三,投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行业多元而聚集度较高。至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绝大部分投资流向商务服务、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和制造六大行业,上述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第四,并购比重超四成,再投资比重上升。2010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并购领域涉及采矿、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服务和金融等行业。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当期利润再投资24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8.9%,所占流量比重由上年的28.5%上升到34.9%。

第五,对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增幅较大,对欧投资流量翻番。2010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为5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对东盟44.05亿美元,同比增长63.2%;对美国13.0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对俄罗斯5.68亿美元,同比增长63%;对日本3.38亿美元,同比增长302%。

第六,地方对外投资持续活跃,西部地区增幅最大。2010年,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84.8%,为2005年的8.6倍,创下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的记录。浙江、辽宁、山东名列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2010年,西部地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增幅高达107.1%,中部地区14.6亿美元,同比下降7.6%,其他地区1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4%。

第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七成来自中央企业和单位。

四、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根据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第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国企业要打开更大的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第二,应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环境。

第三,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减轻中国外汇顺差过大,资源消耗过大的压力。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产业重组的良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并购资产、知识产权、营销渠道的机会增多,投资成本降低,交易条件改善。境外开发资源、建设大型项目的准入条件相对降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范围扩大。

五、我国国际直接投资(FDi)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第一,现在有些企业把走出去当做一种时髦,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为了追求一种感觉而走出去,这样的走出去是不成熟的。判断一个企业走出去做投资、做并购,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些走出去后给股东带来的利益、带来的投资回报是高还是低。这应该是最核心、最主要的标准,而不是说根据哪个企业是不是走出去了、到哪个国家,特别是到美国买了什么企业、买了什么资产。更要防止以个人名声的提升作为走出去追求的目标,做到在成本、收益非常合算的前提下走出去,而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能把走出去作为政绩工程,不能以贴标签的方式达到走出去的效果。

第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主要有股权式和契约式两种,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了解当地市场的准入条件、目标国的法律监管环境、投资项目的法律设计结构和潜在风险均非常重要。对于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讲,应该有许多知识上与战略战术上的准备,而这方面的研究又恰恰是目前极为不足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只是蹒跚学步,其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相关经验上的缺失也是有目共睹,中国企业在进一步熟悉国际操作惯例、增强自身的对话能力等方面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企业真要走出去,人才的储备、教育储备,以及央企的人事管理体制都还有很大改进的余地。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了适应企业的国际化和走出去的新现实,必须要做很多调整。如果教育没有办法跟上来,势必会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事实上,海外人才已经有一个很强的资源库。怎么利用好这一资源库?一是让他们回到中国,以海归的形式进入中国企业,充实企业的战略发展和对外投资部;二是以“海鸥”的形式,利用海外的人才储备,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本土化进程中、并购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两方面都能有效地利用海外的人才储备。

第三,近年来,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是以劳动要素形成的相对优势参与国际合作,在现代产业链中,我国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部分企业主要依靠低端制造,高污染来增加产能,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发达国家贸易增加,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将难以为继。其次,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经历国际市场严酷的竞争考验,许多企业主要依靠开发和经营垄断型资源竞争,其中部分企业还主要靠政府支持在国际上竞争,还未成为真正意义的市场竞争者。再次,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技术平台服务。最后,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薄弱。而就这些问题,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加强企业创新建设,培育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因素向企业集聚,加大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在企业的建设力度。像国家重点实验室原来在高校,最近科技部专门发文,除了在高校还要在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就是把企业的创新主体向企业聚集。二是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型,形成紧密结合的创新联盟。三是建立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机制。四是扩大国际市场合作,提升科技开创和合作水平,支持有实力企业到发达国家开展投资合作。五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环境,积极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创业板的作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加大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

此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还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形成国际化的运营能力,人才是不能忽略的关键要素之一,一定要更好地利用管理人员本土化,才能真正诞生国际化的中国企业。

第四,过度强调民族品牌是一个误区。人们一讲企业国际化,大家就想到走出去,把民族品牌发扬光大,这需要正确对待。其实,企业的知识产权、技术和市场等资源非常重要。试想,中国产品要走出去占领海外市场,那就是占据了一个重点,据此就可以去收购别人的品牌。现在谷歌把摩托罗拉的手机给买下来了,谷歌买的不是摩托罗拉这个品牌,买的是摩托罗拉手机在过去二十多年来沉淀下来的数以十万计的知识产权,还有技术和市场,这也是中国企业应该做的事情。

第五,中国公司在海外收购的过程当中,没有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就不停地交学费。中国企业每年增长都有一个指标,如果不努力发展这个指标就完不成,为了完成这个指标,表明业绩,那就进行上市。事实上,对于一个项目如果没有很好的认识,在海外兼并收购当中,会带来一些问题,面临诸多风险。很多公司都是先看看再说,把最便宜的项目拿下,以后再做其他的项目。因此,中国公司在海外收购的过程当中,没有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就不停地交学费。对此,我们不妨汲取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德国有关部门会定期组织有着成功“走出去”经验的企业走访全国各地,推介自身的成功经验,以此帮助更多的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

第六,企业需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做好相关调研工作。而缺少调研,正是不少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海外,企业可更多借助投资中介机构的职能,以有效地获取更为准确、对称的信息。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相对规范的第三方服务体系,相关企业似乎也更愿意绕开中介,“单打独斗”。

【参考文献】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8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fdi)外资准入国民待遇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一、国际直接投资超越了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联系中更主要的载体;其二、国际直接投资超过了国际银行间贷款成为发展

(2)fdi促进了我国进口的发展:外国直接投资者在运营的初始阶段由于往往对我国市场和当地投入要素可供性了解有限,其进口可能要比后来阶段为多,从贸易平衡的角度来说,跨国直接投资对出口市场扩大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了,甚至随着进口的增多,可能出现负效应,但是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只要这种进口有利于缓解国内供给的不足,特别是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供给的不足,将会增强东道国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其经济发展。9

d)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80年代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通常表现为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一揽子转移。投资者在为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还通过引进生产技术设备等方式为东道国带来其国内所没有的设备和管理模式。现代经济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运用新技术在对自身现有的生产经营行为改造、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了东道国国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e)fdi是发展

在外资立法上,通常把外国投资活动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外资准入阶段(admissionofforeigninvestment)和外资经营阶段(operationofforeigninvestment)。12其中,外资准入阶段是先决条件,历来为各国立法所重视。13所以,要研究规范外国直接投资的法律,首先要研究的就应该是对外国直接投资准入的相关法律。

在研究外资准入的过程中,往往也会牵涉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外资待遇。外资准入与外资待遇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外资待遇是前提和基础,外资准入则是外资待遇的具体表现。14我国现行外资法纷繁复杂,但从整体上看,对外资的待遇表现为一定范围的国民待遇、优惠待遇和差别待遇三个方面。15

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权掌握在政府手中,采用行政审批的方式,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

a)三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长期以来我国对三资企业实行了内外倒歧视的“超国民待遇”,形成了我国企业界特殊的内松外紧的二元体制。16使得国内企业与三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

b)外资的准入掌握在政府手中,企业自小,对外资偏于审批管理,忽视市场手段。“筑巢引凤”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最时髦的口头禅,“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7这些提法正说明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难以替代,另一方面说明企业至今还未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在投资措施方面,虽然2000年10月和2001年3月,

如果说trims协议只是间接涉及投资准入问题的话,那么,gats则是以更加明确的方式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问题进行了规定。gats第三部分为“承担特定义务”,包括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附加承担义务。gats的市场准入从性质上看,正是一种逐步自由化的市场准入,即在wto框架下,各成员方只能分轻重缓急对各种服务贸易进行谈判,以制定逐步减少直至最后消除对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产生不利影响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强制性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可能会影响有关国家的宏观经济和发展政策的自,若外资对本国服务业市场并无积极作用,东道国可能不愿意让其进入服务市场。

五、

3、立法改革要具有长远眼光,要密切关注世界立法的动态。wto将使

5、简化采用国际通行的并购方式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手续。在过去的20多年中,跨国并购发生额大约以年均42%的速度递增,现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而我国作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国,20多年来引资方式却没有大的变化,仍然以合资、合作和独资形式为主。随着我国日益同wto联系加深,应转变我国吸引fdi的思路、与时具进,顺应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大胆采用跨国并购方式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32

六、结语

我国入世将给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会给国内带来巨

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按照我国在入世议定书中做出的各项承诺,修改并完善我国对于外国直接投资准入的相关立法,给予外国直接投资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必将为

19外经贸部国际经贸关系司与关贸总协定上海研究中心编:《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最后文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20前引刘笋:“外资准如法律管制的放松及其影响——结合wto和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9

国际投资是国际间资金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投资者为获得一定经济效益而将其资本投入国外的一种经济活动。对某一国家来说,它包括资本输入和资本输出。就国际投资的具体形式来说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伴有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投资,投资者在海外直接经营企业,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较大的控制权。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不参加企业经营管理,也不享有企业的控制权或者支配权,而仅以其特有的能提供收入的股票或者证券进行的投资。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有:(1)以参加外国企业的经营为目的而取得其股份,或者收买、兼并原有企业;(2)在外国新设享有100%股权的子公司、或者与当地投资者组建合营企业;(3)在外国新设分公司、营业所、工厂、支店,或者收买原有工厂,扩大分公司、工厂、营业所等;(4)单独或者联合投资参与东道国资源开发等等。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有:(1)在外国的证券市场上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2)在外国的债券市场上购买公司债券;(3)本国银行向外国企业提供贷款等等。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对企业有无控制权。

国际投资法是调整国际间私人直接投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国际经济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国际投资法的特征有:(1)国际投资法调整国际私人投资关系。所谓国际私人投资,从投资主体上说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少数情况下包括国家或者国际组织;从投资目的上看,是以商业性赢利为目的,而不象国家或者国际组织之间以政治或者人道为目的的贷款或者援助。(2)国际投资法调整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关系。比如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从事股票投资,依照中国的法律只能进行B股的买卖。(3)国际投资法调整的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关系既包括国内关系,又包括国际关系。它通常不仅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人与个人间投资合作关系,而且还包括外国私人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合作关系或者投资管理关系、私人投资者与其本国之间的投资保险关系、两国或者多国政府之间基于相互保护私人直接投资而达成的双边或者多边投资保护条约关系。比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投资者与中方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外国私人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石油等自然资源开发和公用基础设施建设(Bot)投资合作关系、东道国政府对外国私人投资的行政管理(工商、税收、海关等)关系、私人投资者与其本国之间的保护与保险关系(税收抵免、征收险、外汇险、战争和内乱险等)、两国政府之间由于签订的投资协议而产生的关系或者wto。

二、国际投资主体――法人

法人是国际投资主体之一,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法人作为国际投资主体的法律能力、法人国籍的确定、对外国法人的承认及对其能力的限制。这三个问题是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第一个问题是要解决法人能否作为国际投资的主体,即其是否拥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是由国家的法律及法人的章程决定的。相对来说,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限制较少,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国家限制较多;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法人的国籍,由此确认内国法人和外国法人的资格以及外交保护和法律能力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了国际私法中有关冲突规范的内容,比如“属人法”,是指以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国籍、住所或居所作为连接点的系属公式。而“法人属人法”是指法人国籍所属国的法律。确定法人国籍的标准主要有成立地和住所地。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为国籍国,在我国设立的“三资企业”以我国为其国籍国。换句话说,“三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视为国际投资,而“三资企业”在国内的再投资行为将不被视为国际投资。第三个问题是对外国法人的承认及对其能力的限制。

作为一种法人组织,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是国际投资的重要主体。跨国公司是指:一个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因而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有联系关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是可以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跨国公司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产生复杂的法律关系,这里主要是要分清楚跨国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母公司和总公司的法律地位。这种分类主要是着重于研究公司的经营规模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公司的基本分类是两种:在大陆法系国家分为无限公司、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两合公司;在英美法系国家分为封闭式公司和开放式公司。以上这些称呼并不能揭示其法律性质,有的并不是公司法上的称谓。比如跨国公司,实为政治经济学或国际经济法的范畴。

如上所述,跨国公司由于其具有跨国性、战略的全球性和管理的集中性、公司内部的相互联系性,它一般是由一个母公司或者总公司以及数个子公司、分公司所组成。它不可能在一个国家登记注册,而是在不同的国家登记注册,分属不同国家的法人,具有不同的国籍,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所以说它在法律上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跨国公司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关系实质上是母公司与子公司、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法律问题。

子公司和母公司:子公司通常是指由母公司持有全部或多数股份的企业。从形式上说,子公司包括母公司在母国的子公司和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国际投资法上的子公司是指后者,是在东道国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立的。在我国一般包括有控股或者控制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子公司和母公司的关系既有相互关联的一面(比如子公司的财产的大部或者全部属于母公司所有),也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即法律人格、法律能力和法律责任的独立。比如法律责任的独立,是指作为子公司股东的母公司只是以其出资额或者股份为限,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但是将有限责任绝对化或推至极端,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又可能造成对债权人的不公平。为此,英美法首创了‘公司人格否认原则’,作为对有限责任的必要补充。所谓公司人格的否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对公司人格的彻底剥夺,即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取缔;二是指将公司的独立人格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加以否认,即否认公司在某一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具有法人人格,而由股东直接对公司的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后一种意义上的公司人格否认又被形象地概括为‘揭穿公司的面纱’。大陆法系国家也确立了类似于公司人格否认原则的‘直索责任’制度,允许在特定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直接向公司的股东提出赔偿请求。这两种原则或制度异曲同工,都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公司债权人至为周到的保护。”

三、国际投资的企业形式

1.合资经营企业(合营企业)

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为实现特定的商业目的,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一种企业形式。依照当事人(投资者)国籍的情况,可以分为国内合营企业和国际合营企业,前者的投资者都具有同样的国籍,如我国的企业联营或有限责任公司。后者至少有一个投资者具有外国国籍,这是国际投资法上所称的合营企业,如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其特征是:(1)由外国合营者和当地合营者共同举办。为了扩大引进外资,一般东道国对外国合营者的资格规定比较宽,比如我国对外国合营者的资格基本无限定;而为了加强管理,东道国对当地合营者一般有一些限定,比如我国法律就明确排除了居住国内的个人的合营资格,但对居住国外的我国公民回国投资,认可其具有合营资格。此外,由于我国存在多个法域,港、澳、台的投资者也被视为外国合营者。(2)由合营双方共同投资。合营各方的出资方式和投资比例依照东道国的法律和企业章程决定。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对此甚少规定,发展中国家一般有限定。比如我国一般要求合营者以现金、实物、设备和技术、工业产权入股,而对于外国合营者,要求是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其中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3)由合营双方共同经营管理。共同经营管理体现为对合营企业的事务,投资各方通过安排在股东大会、董事会或者总经理等机构的人员进行管理工作。(4)由合营双方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2.合作经营企业

在利用外资的实践中,许多国家除了采取股权式合营企业以外,还采取了各种非股权式或契约式合营。这种合营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的,合营各方依合同分享权益和分担风险及亏损。契约式合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组成实体的合作经营;另一类是合作经营企业。合作经营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基于合作合同进行合作,共同从事某项产品的研究、制造或销售,或者某个项目的经营。合作者之间依合同的约定投入资金、技术或设备及劳务,并依合同的约定分享权益和分担风险。合作经营企业(合作企业)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当事人为实现特定的商业目的,根据合同的约定投资和经营,并依照合同的约定分享权益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一种企业形式。如果形象地来说,合作经营由于没有组成实体,可以看成是有恋爱关系的一对朋友;合作企业组成了实体,所以可以看成是有配偶关系的一对夫妻。

3.外资企业

这是相对于合资经营企业和合作经营企业而言的一种国际投资的企业形式。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

四、国际投资争议的解决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篇10

[关键词]FDi出口外贸竞争力提升

一、FDi与外贸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

根据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就会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不会对母国的出口产生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蒙代尔(1957)提出过替代论,投资对贸易的替代关系在“关税引致投资”的实践中能得到实证。邓宁(1958)对在英国制造业领域投资的美国公司的作用研究表明:外商投资企业提高了东道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格拉汉姆和克鲁格曼(1993)也提出外国投资对东道国出口有显著的带动作用。

丁文丽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总量的影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改善了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FDi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与初级产品出口额的相关程度。FDi主要促进了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较小,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我国工业制成品制造业。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尚存很大作用空间。FDi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相关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对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二、山东省利用FDi现状

据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广东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23.64亿美元,江苏95.01亿美元,山东88.8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位,总体来说还不错,但就山东省2006年21700亿元的GDp总量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05年山东经济的增长率(15.2%)超越了江苏(14.5%),但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来看,江苏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上年增长8.66%,而山东仅增长3.1%。这说明山东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从而利用FDi促进出口,进一步提升外贸竞争力。

从结构上看,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失衡。目前外商对山东省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而对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且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和一般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而这些产业正是山东省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激烈的产业。如下表:

表2005年山东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06整理)

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主要投向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与厂商经营的目标相关。厂商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农业开发投资大,回收期长,利润率低,风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又面临着较大风险,这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追求的短期盈利目标不符。并且山东的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成本比较低,比较适合制造业的发展。加之山东省政府又实施了“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外资对制造业的投入。二是与山东省目前的投资环境相关。我国目前的投资环境主要是制造业投资较容易,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产业的投资较困难。与交通运输这样的产业相比,制造业所需投资较少,能耗低,交通运输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要求较高,而且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大多投向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方向来看,外资的大举进入不仅对优化山东省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还加剧了省内过剩产业的过度竞争。这在无形中就限制了FDi对出口的促进作用,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三、发挥FDi对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东省在利用FDi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总量不足、增长速度缓慢、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反而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等,制约了FDi对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所以,制定科学有效的外资引进政策,引导外资投向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产业部门,有效利用FDi以提升外贸竞争力,是目前山东省政府的当务之急。

1.改变引资政策,引导外资流向

在目前山东省劳动力资源禀赋占优势的情况下,外商投资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是合理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总出口额中占较大比重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重点是能否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劳动密集型出口项目中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在引资政策制定上,应积极引导外资进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门,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领域。改变原来主要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方法,创造内外资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2.发展配套产业,扩大利用跨国公司投资

跨国公司资本雄厚,技术实力强,在国际贸易、投资、生产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目前的重点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而往往把许多利润率低的产品加工环节和工序外包出去,东道国是否具备相应的配套生产能力是跨国公司区位选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山东省应注重创造这方面的条件,积极发展当地的配套产业以吸引跨国公司。通过赫尔希曼所说的“产业关联效应”,带动经济和出口的增长。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分依赖外资,致使山东制造业只是外国资本所决定的全球垂直分工的一部分或自身缺乏创新,陷入技术模仿和技术依赖的陷阱;防止跨国公司在当地拥有技术垄断之后,把资源和资本从一些产业中转移出去或用汇回利润和价格转移等手段,减少山东省的资本存量。

3.创新引资形式,区域联合行动

目前山东省主要的招商引资方式是“行政推动”。在山东省政府提出“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构造日韩产业协作区”的宏观经济战略以后,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本地区的招商引资策略,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向日、韩派出浩浩荡荡的招商大军。各个城市争项目、抢外商,甚至在外商面前互相贬低、打击对方,这种恶性竞争直接导致我省整体形象下滑,损害了整个区域的对外合作利益。因此,必须对招商引资进行合理的引导,创新引资形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应进行区域联动,由各自为政的招商转变为“区域联动招商”,将各个城市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各个城市的领导人能暂时放下地方利益,摒弃地方保护主义,站在整体利益的高度上来对待这个问题。当然省政府也应该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改变城市招商引资的评价标准,促进区域联动招商。

4.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目前山东省吸收FDi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引进外资或引进多少外资,而在于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外资,使外资确实有力地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结合山东利用FDi对外贸竞争力提升的制约,要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首先要转换利用外资的政策目标。应该从利用资金为主转向利用技术、知识等先进要素为主,从形式上看,就是从仅仅吸收股权投资转向股权与非股权安排等多种形式。当然,由于山东省各个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资金短缺仍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吸收资金投入仍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山东省可以借鉴日本20世纪50~60年代的经验,当时日本国内资金很不富裕,资金缺口一直很大,但即便如此,日本利用外资政策始终把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和非股权安排方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资金合作和股权投资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从而有利于培育国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其次可以提高外资进入的资金和技术堡垒。也可与国际著名公司合资、合作并利用国际著名品牌。

5.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引资效率

首先要建立规范的外商投资信息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能否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取决于能否获取充分可靠的信息。如果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投资市场,以及为该市场服务的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形成市场服务体系,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帮助外商全面了解山东省利用外资的政策、各地投资环境和市场情况,肯定有利于海外投资者进入山东。山东省政府应着手建立这种市场服务体系,广泛搜集并集中储存海外投资方的投资意向和合作要求的有关信息,方便国内引资方有目的地寻找合作伙伴。省内一些重点建设项目或基础设施项目的招商引资,也可以通过市场服务体系实行招标方式来选择海外投资者,从而保证找到最佳的投资合作者。目前采取的由政府各部门依据投资的不同类型、不同限额等进行行政审批的办法,不能够避免投资分布不平衡造成的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以及各地各行业的条块分割,从而造成投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一方面要完善产业指导目录,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服务于产业政策的统一的市场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引资效果,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要努力提高涉外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协调好税务、商检、海关、金融、电力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涉外法律、法规,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迎新:论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财贸经济,2003(1):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