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教育模式十篇职业教育模式十篇

职业教育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17

职业教育模式篇1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德育观念

(一)树立高职德育的特色观

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注重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择业观教育,尤其要把职业观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预演、模仿企业人、职业人、社会人的过程中,为实现充分就业作好非智力方面的思想准备。要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德育特色,还要以就业为导向选择、设计德育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德育评价,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就业导向特色的高职德育模式。

(二)树立高职德育的人本观

传统的高职教育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单纯地理解或定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或削弱德育,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以就业为导向,造就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高职德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把德育融人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角度说,如果德育缺失,培养出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自制力和意志薄弱,敬业爱岗意识不强,就难以被企业接纳而实现就业,即使是暂时就业,也终究会被企业排斥。

(三)树立高职德育的实践观

高职德育的实践观是由德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首先,从道德运行过程来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还要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必须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它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l。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课程实习、模拟实训、毕业设计、企业见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既是形成职业技能的主要教学过程,也是进行德育实践、形成道德品质与行为的德育过程。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极地自我发展。

(四)树立高职德育的开放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德育也应是一种开放的德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高职德育培养的目标不只是好学生,更应该是好员工、好公民,应以开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要求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因而德育内容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不同的专业其德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从横向上看,高职德育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到工厂(实习基地)、到社会都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就决定了其德育素质的形成,除校内影响外,还直接受家庭、工厂、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德育素质的好坏,也会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工厂、社会的德育状况与德育建设。

二、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德育内容

(一)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基础工程

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是高职德育的基本任务。具有爱国心、民族责任感,具备现代文明意识,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现代人才最起码的人格品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们应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规则,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二)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特色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能力上的综合反映,良好的择业观念必须是:顺应时代要求;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具有宽泛性和可调试性。加强x,l-~生择业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别。无论是何种类型企业,无论是沿海企业还是内地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肌体不可分割的细胞;无论何种就业形式,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职德育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结合起来,使之具备更加实际、富有弹性和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择业意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之所在。首先,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规守时、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学会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针x,j-性。第三,高职德育应当把培育学生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热爱科学、献身事业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作为必修内容。

(四)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重要补充

高职生既带着高考失败的阴影,又面临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磨难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高职德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德育途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两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两课”教学不能遵循旧的模式,必须彻底摒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突出引导和启发,

突出案例教学,在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其他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蕴涵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管教管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强化高职德育实践

高职教育中课程的实验、课程实习、校内实训、毕业设计及企业见习、企业实习等,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的基地。传统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案例的讲授,只是在观念上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德性”与涵养,却忽视了道德实践,没能形成“德行”。高职院校应把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道德行为。如在学校或企业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职业要求,对学生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制,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三)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

首先,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根据联合办学或订单式办学企业的文化来改造校园文化,在办学理念上凸显以就业为导向,在产品定位上满足企业的要求,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引进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其次,第二课堂的开展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主题,多开展企业与学校互动的活动,如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举办企业招聘现场会,成立就业指导协会等。新晨

四、以就业为导向丰富德育评价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空间可以拓展到企业,企业员-1-和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也成为学生德育评价的主体,从而形成了由学校教师(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管理者等)、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员工、同学、家长及学生本人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

(二)评价内容综合化

德育评价应从认识、实践、心理3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查,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既要关心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既要根据在校期间表现,又要看实习期间的表现,特别是高职德育的评价更要看学生在实践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突出其实践性。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德育考核具体可分为理论与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课前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创新;实践考核应重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中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情况、日常行为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评价过程中尽可能让所有的评价主体都能参与,努力把德育教学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使这些层面相互补充、相互贯通,体现德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

一、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技能考核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考核结合起来,使实习成绩成为技能成绩与职业道德考核成绩的综合。

职业教育模式篇2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整体滑坡,这其中有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但长期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益不高,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农村职业院校为寻求新的发展,采取了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来改变目前的困境。在全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三大转变,切实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校乡、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中外7种全新的联合办学模式,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一、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办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由双方共同确定:企业负责承担部分办学经费,并负责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校企联合,企业为学校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生命力的源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学制,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致富带头人。依托县农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县、乡农村职成学校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从而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开办不同的培训班,如农业技术培训、农村管理干部培训、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为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人力资源的优化提供服务。安徽省泾县高级职业中学,从1996年起,与泾县太园、云岭等乡镇实行联合办学,派专业课教师下到各行政村任科技副村长,实施“111工程”,做到一个教师扶持10个农户,带动100个农户共同致富。学校根据乡镇经济规划,提出“一村一品、一片一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总体要求,学校给每位挂职教师分任务。教师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送科技下乡。学校立足本地办学,服务经济建设,知名度大了,口碑好了,为学校招生、就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校县联合

校县联合模式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院校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根据县里对人才的需求,职校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培训或学历教育。贵州省道真职业高中与县交通局、人民武装部、县委组织部、县劳动局、烟草公司等单位联合办学,面向在职于部、农民、复员军人、下岗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先后培训学员一万余名,提高了人员素质,为复员军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利保证。新疆昌吉畜牧学院就是由大型畜牧龙头企业的董事长任理事长、州畜牧局长任院长、学校参股的新体制实体。昌吉畜牧学院的建立是办学体制的一次创新,它构建了一个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教、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它第一次把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了起来,让政府、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十一家龙头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愿望,使“订单教育”变成了现实。企业在联合办学中有了发言权,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企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学生而言,通过订单办学这种全新模式,一脚跨进校门,就等于另一只脚跨进了企业,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确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就业问题。如今,学院先后与昌吉市、福海县等签订了全方位合作协议,为“科教兴县”、“人才兴县”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四、校会联合

校会联合是指学校、专业协会、农户互动的办学模式。即由职业学校牵头,以专业教师和毕业生为主体,组织专业协会,再通过专业协会把农户组织起来,参加科技培训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把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紧密地置于专业协会和农户的互动之中,使职业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农服务。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由农职学校牵头组建成的农村各类专业协会遍布各乡镇。例如,宁安兰岗职成学校的西瓜协会、讷河职成学校的马铃薯协会,已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当地农民也因此脱贫致富。

五、校站、所联合

农村职成学校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横联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站、水利站、农机站、畜牧站等为农服务站点,上挂专业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科技项目的开发和实用技术推广,使产学研结合起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这种范式有效地解决了科研院所的实验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也使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孵化科研项目过程中,找到了自身为农服务的位置。黑龙江省采用校站、所联合模式,2003年开展推广种植业科研成果120项,畜牧业科研成果105项。

六、校校联合

职校与其他学校间的联合办学。有职校一职校间的联合,有职校一大专院校间的联合,也有职校一普教一大专院校的联合等多种形式。可以是本省本市学校的联合,也可以是跨省市学校的联合。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在发挥本校优势的同时借鉴他校的长处和优势,共同办学,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职院与县(市)所属普通初中、高中、职业高中联办,按照分层次教育理念,把那些适合锻造成职业技术人才的学生选拔出来,第一年放在县、乡(镇)办中学,作为学院的预备班,教授文化基础课,第二、三年整体转入学院,学习专业技术课。通过这种方式,走一条技能性人才成才之路,使广大农村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进入企业,进入城镇,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层次转移,也为农村教育改革闯出一条全新之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昌吉市第三中学、乌苏市红星镇中学等数十个县市普通中学开展了联合办学,在校生达500多人。河北省易县职教中心与天津市涉外工业学校、天津市轻工业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天津市的两所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完备,办学水平较高,但生源不足;易县职教中心地处太行深山,经济欠发达,由于毕业生就业难,影响了学校办学。三校联合后,不但使分别地处城市、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走出了办学困境,三资企业有了可靠的技术工人来源,同时搭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桥梁,开通了城市就业的直通车。城乡职业教育的结合,激活了城市职业学校,也激活了农村职业学校,是值得提倡的一举多得的好经验。

职业教育模式篇3

课程结构是指各层次、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姜大源教授特别强调课程结构,认为过去课程改革缺乏“结构”的观念,而结构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传统的学科课程是知识的内在关系结构,而职教课程应该是知识与行动的产生结构,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建构知识与行动的产生结构。

2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特性

2.1相对的独立性: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这就要求其课程结构不是按学科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确定相关课程结构讲求相对独立。

2.2课程的跳跃性: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必须摆脱传统普通专业教育学科型的课程结构模式,突出实用性,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条块分割的界限,把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等融合到课程建设中去。跳跃性的课程结构是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最显著的特色。

2.3课程间的平行性: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是由多个平行的课程模块组成的,彼此之间不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别,是平行的、并列的关系。

2.4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必然重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这是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动手操作的实验、模拟试验、实习、设计、实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也讲求理论性,但其理论知识的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3选择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出发点

课程作为沟通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其结构不可能来自课程本身,而只能来自外部世界。采取什么课程结构,取决于人们对课程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

就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其课程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即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与前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后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工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不同的能力不仅来自不同的知识,而且来自不同的知识结构。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就必须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课程排序不应该按照学科体系,而是工作过程。

职教教学论认为: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即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确定职业实际工作任务,归并成教学工作任务,最终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它是一个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最终到学习情景的过程。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程序性知识为辅,职教课程应该通过工作过程进行结构化,通过工作过程来整合知识和技能。

4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选择的现实因素

4.1学生的文化基础:近几年来,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扩招,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普遍文化基础课差,学习习惯差,在基础教育阶段班集体中是经常受批评的群体。

4.2学生学习的时间: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职业学校普遍实行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传统学制,学习期限的长短、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大多为二到三年,在这二到三年时间内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发展职业实践能力,所以相对而言学习时间比较短。

4.3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的功能就是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服务,最终目标就在于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和更健康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4.4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走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和劳动力市场化步伐加快,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出口看,对口升学、本地就业、外出就业、创业等并存,就业和自谋职业并存。同时,各行业专业就业需求也存在不平衡,非专业对口就业和创业逐年增多,这与现行的教学机制产生了无法回避的矛盾,而且呈加剧趋势;另一方面,非对口就业增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声誉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姜大源.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与课程观[J].课程·教材·教法,1997,(8):11-15

[3]张家祥等.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职业教育模式篇4

【关键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78-02

发达国家历来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及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固然重要,但提高最广大的劳动大军的素质在我国目前更为值得关注,因为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知识经济就丧失了最宽厚的基础,传统产业就丧失了提升时最坚实的支撑。面对新时代,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观念与职业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多种多样的变化。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但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地位,而且加强了教育、培训、社会、就业四大领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涌现出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体制、规模、层次、效益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依旧面临着众多障碍和困惑,政策不配套、认识不到位、办学不规范、特色不显著、投入无保证等因素,依然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是目标,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模式是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受到一定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有由单一类型的院校独立承担的分立竞争型模式,也有分布于不同类型本科院校之中的弥散选择型模式。这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专门的高职院校在生源、就业、师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均表现出与传统大学不同的特点,是与传统大学分工不同的高等教育系统;而分布于不同类型本科院校之中的高职教育与学术教育混合在一起,这使高职教育并非一个单一的教育层次,成为学术教育通向工作岗位的一个出口。

分立竞争型定位模式普遍存在于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弥散选择型模式却是以美国最具代表,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知识价值观不一样。美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是实用主义价值观,他们所坚持的大学理念是学术知识和实用知识并没用明确的界限,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支撑。因此大学应该足够大,并把各种不同知识领域的人才集中到一起,使之具有多种功能,既要重视学术,又要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欧洲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却认为普遍知识是真正的知识,是大学应该教授的高尚知识,而专业职业知识是不能称之为知识的具体知识,不应该在大学教授。因此,在美国的大学里什么都能教,职业性教育能够相对平等地进入大学,而欧洲的大学则只教传统科目,职业性科目不能进入大学。正是基于这一点,欧洲的高等院校都受到类型的严格限制,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之间经常都会发生地位之争。但是美国却淡化了学校类型的概念,这使新兴的高等院校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非常模糊,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没有明确对立,但在学分互认、升学体系等方面没有完整的衔接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使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很难往前走。

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包括独特的教育理念、独特的能力培养体系、独特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以及独特的学分制体系等。

1.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我们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理解职业能力能力培养的问题上存在问题。对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考虑得太狭窄,把职业能力仅仅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这种认知是非常狭隘的。职业能力应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劳动者具有搜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这样才能增强劳动者的适应性和应变性,旨在为个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职业能力观,职业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

2.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育模式

我们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仍然沿用了本科学历教育的许多做法,虽然我们现在一直在谈“工学结合”,但实际执行情况其实是非常不彻底的,许多学校的做法其实是不伦不类。我们的许多人提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就直接否定学术课程,甚至把许多专业基础课程都要扔掉,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就是应该只与职业内容有关。其实,这种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面是很狭窄的,这种职业教育不能是学生理解宽广的产业和生计知识,无法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一旦科技进步,旧的工作岗位很容易被取代,劳动者很容易陷入结构性失业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应融学术与职业内容为一体,设置出能培养学生宽厚的学术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的综合性课程,此外,我主张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开设创业课程,鼓励资助就业,使受教育者能以较宽厚的基础和实力去迎接未来多变且多元的劳动市场。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重点可放到教育模式的改革上去。德国执行的现代学徒制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一般需把2/3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收生产技能的培训,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德国的低失业率和高经济成就同其发达的现代学徒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们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最缺少的其实就是企业的支持与帮助。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最难推动的就是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职业资格的认定工作。与企业的合作困难重重,绝大多数企业认为教育和企业没有关系,对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活动不感兴趣、不支持、不配合。学生企业实习实训教学工作往往很难落实,许多院校不得不想办法自己建实训中心,可由于资金的问题、实训室管理的问题等,许多企业需要的技能难以在实训室实现,实训室常常是形同虚设,时间长了,自然被淘汰了。而职业资格认定的事,由于缺乏统一领导,许多资格证都能打着国家认定的旗号,使学校和学生都无所适从。

职业教育模式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规模化办学现状必要性理论思想

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化办学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化办学目前主要是设立职业教育集团和职业教育城(园区)。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进程可简要分成“自主活动”和“政府主导”两个阶段。“自主活动”阶段始于20世纪8o年代末9o年代初。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院校集合型”的职业教育集团、“资源集约型”的职业教育集团、“校企集合型”的职业教育集团。上述集合体职教模式的优势和绩效各有特点,它是我国“政府主导”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由“自主活动”上升为“政府主导”的办学行为。据中国职教学会统计,至2009年,由“政府主导”已建和在建的职教集团和职业教育城数量达到325个。

目前,由“政府主导”建立的职教集团,数量在逐步增加。从其运作实践看,不乏成功的案例,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化办学的必要性

1.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内在诉求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职教模式,从90年代起,尽管有较大变革,但职教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体制、招生制度、毕业生就业等,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进一步深化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职教办学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2.职业教育数量猛增的严峻挑战

2l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了前所未闻的突变,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据教育部统计,中等职业教育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扩招100万,2007年再扩招60万。招生规模已达81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为49∶51,占据了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也在扩大,2007年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的一半;各种形式的培训1.5亿人次。迅速增长的职教招生人数,急切呼唤着“质”与“量”统一的规模化办学模式的出现。

3.有效利用资源增强教育效果的迫切愿望

21世纪以来,我国职教综合实力尽管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而言,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核心问题是:社会上还存在鄙薄和忽视职教的倾向;职教投入和生均资源严重不足;职教管理体制陈旧,统筹力度不够;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教机制还没有形成。因此,现行职教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郑州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96所,在校生18万人,每校平均不到2000人。更有不少学校每年招生不足100人,办学效益低下,甚至是浪费资源。同时由于学校多,规模小,各校之间抢生源的无序竞争愈演愈烈,使一些学校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争生源上,从而影响了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只有规模上去了,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资源利用率,才能够增强教育效果。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探讨、实践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之路。

三、职教规模化办学的理论思考

1.职教规模化的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内涵。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联合相关的行业企业,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双赢、共同发展为目的,以资产联结或契约合同为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而构建的多法人联合体。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则是具有职业教育集团特征的多法人联合体的办学行为。

2.职教规模化的城市化办学的理论思考。

职业教育城市化即职教城是以城校融合、校企融合、校居融合为理念,把职业教育作为主元素的城市化规划建设思路,它不仅仅是若干职教院校的组合,而是把职业学校、住宅、商业服务、企业的要素统筹考虑,规划设计的现代化的宜教、宜居、宜企、宜游的城市。城校融合是城市以职教为品牌,职教以城市为依托相互依托,互为促进;校企融合是学校和企业紧密的校企合作,企业是独立的法人,同时又可以是学校的实习工厂,进而探索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校居融合是统筹考虑进入学校的教职工居住问题,设立教师居住小区,统一解决教职工的居住问题,避免每个学校都建成前校后居,政府成本价售房给教职工。对进驻职教城的职业学校要求达到一定的规模,或由几所学校整合为上规模的学校。整个职教城集中设立若干体育中心满足各学校的学生体育锻炼场所,设立若干个后勤服务集团专门服务学生的食宿。这样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和训练,实现职教城学校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规模化效益。

3.职教规模化的城市化办学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职教规模化的城市化办学的思路从理论上讲是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运作得好,它可以充分发挥各要素之间的功能,达到资源共享、提升效益的目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协调各要素之间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关键是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这三个要素。他们既是城市化办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又是城市化化办学的责任者和利益奋斗者。其中,政府主导是城市化办学的核心动力。职业院校的加入是城市化办学的直接动力,行业企业参与是职教城市化办学的关键动力。

(1)政府的定位。政府作为关键要素,它的战略定位关系到职教城建设结果。政府应该定位于由职教城的建设来提升原有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即提升城市的品牌价值,而不是通过职教城的建设从中获得多少资金收益。唯有这样的定位才能协调院校、企业、商业服务、地产住宅之间的关系,才能吸引优质学校入驻,才能调动企业投入的积极性。

(2)协调职教城各实体相关利益。均衡各实体的社会责任和利益分配是职教规模化的城市化办学之路能走得长远的关键。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处理好职教城中学校、体育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商住等各实体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分工。

(3)能否引来优质的学校,能否使进驻的学校良好发展关键是政府能否提供优惠政策和更具优厚的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模式篇6

关键词:职业道德;社会需求;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64-01

在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人们习惯从社会道德方面对人的行为规范对职业道德下定义和结论,强调职业道德是在职场的一种行动秩序而没有过多注重学生的心理建设和品格建设。事实上,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课程中,他们更迫切需要的是培养学生以灵活的能力应对多变的职场和提高职业道德的素质,培养他们对待职业的正确价值观和态度。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确保我们的专业技能过关,我们还要需要好好规划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同时也是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初步探索与运用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初步探索

为适应我国高职院校社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将初步探索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首先需理解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概念,明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性质和意义,然后确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最后全体人员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坚持努力学习。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运用

高职院校以培养良好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响应社会主义的号召,顺应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对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对象内容模式等等各方面很好掌握主旨要领,好好运用这一方面的知识以便我们能以良好的心理职业素质面对多变的职场。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现状

这几年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人员如此大的压力下一直努力探索,积极面对,也让我们看到了对抗就业压力而做出的成绩。但是,这还远远达不到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也还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职院校设立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是以帮助他人为目标,运用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救助他人、为他人维护权益、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社会服务类型的工作。以下是我们专业经过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我们发现某些高职院校德育自身存在的各方面不足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当然学生自身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兴趣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还需要高职院校投入较多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一)职业道德教育意识不足

在某些高职院校中,意识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导致这门教育课程不被重视。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缺乏了应有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这一方面的意识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职场环境下,人们习惯从社会道德准则方面对人的行为规范下定义和结论,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对人的行为限制性,人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学生能记住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则就是达到要求了,因而学生所学习到的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是非常有限和单一的。

(三)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过于单一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投入过少,以至于这门课程内容形式都比较简单,不够多样化。某些具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和进一步完善。

三、应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现状的举措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迫切任务。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一批批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和高素质职业道德的职场人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十分紧迫,针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应对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所做出的举措。

(一)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地位

传统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首先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校把这门课程列入全体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地位,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宣传到位,全体师生达成共识。

(二)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理念

我国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一般都是采取简单直接的教育方式。职业道德教育被看作是维持社会职场秩序的形式,这种教育理念使得学生无法获得独立性和主动性,在多变的职场中无法应战。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建设,必须创新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模式。

(三)各专业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

前面提到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浅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且专业课程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我们建议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各专业课程有效巧妙地融合。

四、结论

现阶段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对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仅是提高我们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还要求提高我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素养。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值得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与尊敬,因此我们也要好好研究和探讨。让我们为社会职场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一起为此而奋斗吧!

参考文献:

[1]齐贵云.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3,(4):136-137.

[2]卢艳兰.论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理论界,2014,(2):119-120.

[3]袁力,秦斌.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8(1):33-35.

职业教育模式篇7

【关键词】CBe教学模式;生物制药;职业能力;生物药物分离

0引言

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CBe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科学体系,以某岗位的从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由于CBe式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CBe教学模式无疑是较为适合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模式。

1高职生物制药推进CBe模式的必要性

1.1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生物制药专业受普通高等教育的“课堂+书本”的学科型教育模式的影响,但此模式是不能达到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的,其缺陷主要有两方面:

1.1.1不能平衡“必需”与“够用”的矛盾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高职教育则更多应该关注知识的运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课堂教学主导实验实训。老师往往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实际要求,最终造成“必需”的内容没有讲,学生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讲了却“用不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甚至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1.1.2不能解决“灌输”和“求索”的矛盾

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通过若干互相割裂的实验实训在完成的,作为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和记忆,很难将实验内容举一反三的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灌输过程,学生很难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2CBe教学模式的特色

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为本”是高职教育的特征之一[1]。高职生物制药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锻炼学生核心技能为目标,兼顾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宽,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并重培养。而我们之所以采用CBe模式,是因为此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2.1宽基础

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生物制药的高职人才,需要同时掌握生物技术和药学基本原理.以及生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和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因此,我们广泛调研,了解周边生物制药行业对劳动力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使学生对本行业有丰富全面的认识,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

1.2.2重素质

与本科教育有所区别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因此.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教学是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强特色

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在满足“必需”和“够用”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强化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发酵过程控制、产物的分离提取精制等有完整清晰的认识。

2CBe模式下《生物药物分离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我们提出对生物制药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以《生物药物分离技术》课程为例,作简要探讨。

2.1知识理论的整合

《生物药物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药物分离技术》作为生物工程的下游加工过程,和生物制药各专业课联系密切,尤其体现在实验实训上。如《发酵工艺学》讲的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等手段生产目的产物,其终产品必须要经过生物分离过程得到。酶工程、细胞工程等的产物也要通过相关分离技术的应用,最终分离得到生化药品、酶制剂等。与此同时,《生物药物分离技术》与药学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药物制剂技术、药物生物检定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等。

生物制药教研室的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罗列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机整合,有效的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遗漏,即节约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各关键环节的印象。例如,发酵工艺学重点开展菌种保藏与复苏技术、发酵工艺技术等技能的教学与技能训练;生物药物分离技术主要完成发酵液预处理及固液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萃取与浓缩技术、层析技术、结晶与干燥技术的教学与实训;而药品生物检定技术则侧重生物药物的鉴别、检查、效价(含量)测定等基本技能的教学,各课程互有侧重,相辅相成。

2.2项目教学的开展

新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体会到行业的职业特点,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在《生物药物分离技术》的教学中,教师把项目分为综合性实验(实验)和校内模拟生产(实训)两类。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拟定不是将各门课程的实验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根据确定的岗位,分析起技能要求并以此为中心将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一个或几个大项目的形式呈现,这样设计不但涵盖生物制药下游技术的几乎所有重要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对项目过程整体的把握和学习,了解自己所学内容如何与职业岗位技能相对应,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实验,我们强化某一岗位的职业技能,教师布置项目,学生成立实验小组。先由老师介绍本项目的基础知识,然后给学生分配阶段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确定实验路线,经教师修订后让学生自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我们开展了血清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混合氨基酸、凝胶电泳分离脂蛋白等项目的教学,通过以上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强化专业生产技能,同时锻炼了团队合作、文献检索和口头表达等技能。

对于实训部分,在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我们模拟生物制药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尽可能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使该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得到培养和加强,同时进一步培养其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例如,考虑到微生物发酵仍是生物制药企业使用的主要方法,可通过L-天冬酰胺酶的生产、庆大霉素的生产等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专业技能、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形成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如柠檬酸的制备这个实训涉及到发酵工艺学的知识,同时主要涉及生物分离技术中的发酵液预处理、固液分离、初步纯化、高度纯化、直到采用结晶法制备出成品,包括了生化产品分离的整套过程。此实训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但这也是让学生将专业知识系统地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好方法,所以要鼓励学生在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的过程中勤学善思、勇于探索、不断进取。

2.3职业素质的训练

在确定项目课题时,要根据本项目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使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以学生毕业后去用人单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目标,在实践项目的教学计划中可设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厂规厂纪等知识以及制药行业涉及到的专业基本知识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4创新能力的培养

CBe模式强调在教学方式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只讲解设计思路,主要任务是负责实验方案的审查和解答学生疑问,不演示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一些必要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对现有的实验内容、步骤提出合理建议为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项目教学中,在课堂实验中尽可能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同时,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尝试将企业生产、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实训相结合,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例如,目前正在进行的或已经成熟的科研课题作为实训项目。把教师的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再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头至尾参与整个课题过程,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

2.5考核方式的改进

经过探讨,我们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来评估CBe教学模式下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对《生物药物分离技术》的掌握程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应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加大操作考核的比例。首先,在考核过程中穿插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能举一反三,正确分析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其次,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加大操作的比例。同时,评估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并适当考虑对学生专业素质,例如:着装标准、生产术语的应用等。

在考核方式上,结合项目化教学分组实施教学的方式,采用先自评,再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和实验指导老师对该生就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职业技能掌握等做出综合性评价。

最后,运用考核的双重性,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借助考核反馈的信息.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3实施CBe模式教学的效果和收获

综合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使用CBe教学模式后,学生的满意度提升了20%左右,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能很较快适应职业的需求,在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比改革前有极大的提高,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由此证明,基于CBe教学模式改革《生物药物分离技术》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CBe指导下的教学中心是学生,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课程的评价指标也着重体现学生的能力变化,这使老师成为了课程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而不仅仅是“灌输者”。这种课程中心的转移必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激励教师下临床、下实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真正产生一批理论联系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形成“教学相长”的有利局面。

3.2促进培养目标与社会接轨

其次,生物制药专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平时多学习、多积累,去企业实践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毕业后要能到相应工作岗位顶岗,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上课内容直接来自于生产生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

3.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引入了来自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一系列生产工艺与项目案例,是理论教学过程尽量和生产实践相联系,使学生产生“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生物药物分离技术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也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近年来生物制药实训教学的改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迅猛。对高职类生物制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这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生物药物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实验教学内容可以渗透到其它专业实验中。通过对生化分离工程及其它几门专业实验进行优化整合,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大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充分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之深入理解生物分离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通过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模式篇8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鄂西北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04-03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尽快构建校际、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政产学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育人的机制,实现中职教育跨越式发展。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功运行经验对其他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建的背景

2010年,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和《十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提出“十堰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基础性公益事业新目标。至此,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特色生态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培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作为加速推进十堰由农业资源大市向农业人才强市转变的重点发展目标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使经济增长模式由依靠劳动者数量型转变到依靠劳动者质量型。

农业职业教育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在这种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政策背景下,学校抢抓机遇,优先部署,明确了“以促进学校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引领全市农业科技发展为导向,按照‘引领创新、支撑产业、主导合作、深化改革、和谐发展’的方针,优化全市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新时期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指导思想。按照服务全局、回应社会、推进改革、体现创新的思路,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基本的办学模式,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不断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5月17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由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牵头与县市两级农口部门、科研院所、涉农职业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46家成员单位组建了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鄂西北模式”,为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探索新思路。

党的“十”报告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时明确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十堰市地处鄂西北,属山区农业大市,自然条件比较恶劣,集老、少、边、库、贫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特点明显,农业基础薄弱,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高素质的劳动力十分匮乏,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现有村干部、专业户、留乡青壮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十分渴望接受系统的农业专业教育,渴望掌握脱贫致富的过硬本领,但因原有涉农学校办学体制机制问题和工学矛盾,他们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我市农业行政部门、科研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涉农院校等各方面力量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不能资源共享,职责不能很好地发挥,成果得不到及时的转化利用,服务“三农”的叠加效应较弱。而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急需且又留得住的实用人才,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做工不进城”,尽快发家致富,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

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机制研究

2010年4月,十堰市农业局、教育局下发了《关于组建十堰市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这个框架性文件确立了组建职教集团的原则、方式、目标、程序和支持政策,全面启动了十堰市职教集团化改革。

模式内容十堰市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统筹,龙头带动;校际合作,校企结合;以城带乡,互利共赢”,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一统三分”发展战略提供更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具体而言,以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为龙头和基地,以龙头学校的品牌专业为纽带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集团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整体优势,集中精力搭建好四个平台。(1)搭建起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平台,共同探索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2)搭建起人才资源共享平台,让学校教师走向农技推广和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农业科技专家、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实现成员间的人才优势互补。(3)搭建起交流平台,建立集团网站,收集、整理和交流农业职教和科技信息,组织集团成员参加学术交流,共谋事业发展。(4)搭建起服务“三农”的合作平台。加强校县、校乡(镇)、校所(站)、校企、校社(协会)、校校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普及推广的实用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教育培训范畴,实现“农科教”一体化。

组建方式在组建方式上,职教集团以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依托,吸纳有意为农业职业教育做贡献的涉农学校和研究院所、农口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在全省范围内联合组建,与十堰市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组成公益性农科教联合体,实现了中职教育集教育教学、科研、培训、就业齐头并进的全方位发展新局面。

组织管理理事会或董事会是十堰市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组织架构。为了加强集团内的组织机构建设,十堰市职教集团制定有关的集团章程,并设立理事会和秘书处作为管理机构。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凡自愿遵守职教集团章程,愿意履行章程规定的义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教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均可加入集团;集团成员单位的原隶属关系不变、产权性质不变、教职工身份不变。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等。理事长由龙头学校的一把手担任,副理事长、理事由成员学校的一把手担任。职教集团定期召开理事会,研究、安排集团工作。理事会作为集团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和修改集团章程;制定集团年度工作方案;审议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审议通过集团理事会或理事提出的议案。秘书处设在职教集团的牵头学校,负责职教集团的统筹协调管理等日常工作。

政策支持为了推动职教集团化进程,十堰市农业职教集团在十堰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十堰市职教集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政府统筹,龙头学校负责统筹、协调、督导职教集团工作的“政、校联盟共管机制”,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职教集团的发展。如扩大职教集团相应的统筹权和管理权;允许职业教育集团自主制定集团内各层次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自主选用教材,自主开发课程;积极鼓励、优先支持集团开展多方合作办学,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特色

发挥集团优势,建设“两库一基地一网络”,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依托集团,重点建设好“两库一基地一网络”。一是选聘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农技专家以及基层的能工巧匠、乡土人才组成农业教育师资库;二是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制定“菜单式”教学模块,建立教学模块库,并组织编写“种、养、加”实用学习教材;三是内外联动,依托集团建立一批紧密结合型的“种、养、加”实训基地;四是学校与各县市区组织、农业、林业、畜牧、劳动等部门协同合作,广泛吸纳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人员、返乡农民工、闲置人员、再就业创业人员、乡镇基层组织干部、企事业单位待就职人员以及致力于服务三农的大学生等多层次人才,形成覆盖全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办学功能学校依托集团,开展多元发展、集团带动的“三个工程、一个基地”人才培养,按照着力“三个突破”、增强“六个能力”的办学思路,拓展办学功能。三个工程即“双带头人培养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一基地指以集团学校为基地,涉及“创业培训”、“星火计划”、“退耕还林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多元化办学模式;牢牢把握“三个突破”,即着力突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影响学校快速发展的学生生源不足的瓶颈,着力突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大公益性、共性技术。“六个能力”包括自主创业能力,政、产、学、研四结合能力,决策咨询能力,科研协作能力,科研服务能力和院所管理能力。依靠集团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一体、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送教上门、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学分制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实施“双带头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知法规、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1)“位点下移、送教上门”。把学校办在农民家门口,学校与各县市区组织部联合开展“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在县市区设分校,在乡镇、专业村、农业企业、合作社(协会)设教学点。(2)“工学结合、动态教学”。采取学分制管理、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培养模式,采用“农闲时集中授课,农忙时现场教学、巡回指导”等教学方式,既有深入浅出、生动直观的多媒体理论教学,也有田间地头手把手的现场指导,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3)“学习教材本土化、教学计划菜单化”。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和产业特点,组织专家、专业教师编写简明实用的乡土教材;依据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4)“评价体系多元化”。重视学员以前的学习经历,将专项技能培训、操作成果、工作实效、生产经营成果等纳入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员。(5)“学员实施全免费”。学校免收农民学员全部学费,免费发放教材;同时,送教下乡,免除了学员路途奔波和误工损失,保证了学习时间。

校企联盟,产教结合,实现校企双赢职教集团把学校育人和企业用工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校企之间的资源有机融合。同时,注重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有效地推进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1)产学研结合,建设基地,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由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建立实训基地,采取通过项目引进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吸引资金,通过租赁利用社会资金,通过合同制聚集社会资源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实现集团内成员单位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提高了职业院校办学效益,又使企业赢得了社会经济效益。(2)实行“订单教育”。各职教集团密切与行业、企业及劳动、人事等部门的联系,千方百计搭建就业平台,全方位实施“订单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3)扩大“工学交替”规模,开展“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职教集团还大力推行“学习一顶岗实习一再学习”、工学交替、前校后厂等模式。

校际联盟,资源共享,推进集团内成员学校教学一体化职教集团搭建了职业学校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良好平台。成员学校相互影响,由单纯竞争转向既竞争又合作;成员学校通过明确责任与权利,整合和调动优势资源,加以自由的组合和实施,开展专门的教育服务,由“单体作战”转向“集团作战”;更为重要的是,在政府指导下,城市学校带动农村学校、示范性职业学校带动普通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带动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职教集团把教学作为校际合作的重点,加强教学交流、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在教学方面初步实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培养规格、学计划、学大纲、材使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有效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带动了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过程中,职教集团实现了职校在师资、专业设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打破校际间的教学封闭状态,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教研交流,提高各成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十堰市走出一条具有鄂西北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新路。这种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来组建多元合作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在新形势下依靠企业把职教做大做强的全新探索,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通过职教集团化办学,十堰市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城乡、校际、校企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提供平台的同时,又促进了职业学校在招生、就业、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等多方面实现“全覆盖”,提升了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的发展空间,带动了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有鄂西北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职教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匡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8(6):63-68.

[2]李坤,杨柳.职业教育集团产生的必然性与发展的组建模式[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83-88.

[3]卢崇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43-46.

[4]徐丽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体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3-45.

[5]彭新宇,邹群峰.浅论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42-46.

[6]贾建国.农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分析――制度互补性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62-66.

职业教育模式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创新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各具特点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重1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也初步提出了一些适合国情的高职教学模式。为了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典型的高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和创新研究,对于深化高职教学改革,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深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内外高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模式概述

1.CBe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主要流行于北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运用CBe教学模式。

CBe教学模式的原理:(1)任何学生如果给予高水平的指导都可以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内容;(2)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学习环境不充分,而不是学生本身的差异,大多数学生,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那么在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动力等方面都会很相似。(3)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而不是重视教。(4)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指导的方式、方法和指导质量。

CBe模式的内涵:CBe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

GBe模式的特点:(1)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CBe中的能力系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方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一般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职业分析工作,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的确定是由采自企业的专家和专门课程设计的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完成。(2)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因此,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原定课程。(3)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负责按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各项能力提供学习资源,编出模块式的“学习包”一“学习指南”,集中建立起学习信息室。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学习指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4)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严格的科学管理。课程可以长短不一,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毕业时间也不一致,易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由于学生入学水平,学习方式不同,而且相当程度的个别化,这就要求有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发挥设备的作用。

CBe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CCCLp)引人中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

2.“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这种“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都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话,那么,“双元制”教学模式则可以说是这一“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

“双元制”模式的内涵:“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双元制”模式的“双元”特性主要表现在:(1)职业培训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的,并以企业培训为主。(2)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它受《职业教育法》约束;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或《职业义务教育法》。(3)受训者兼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受训者根据他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里接受培训,他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根据{学校法},受训者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课教学,他是学校的学生。(4)教学文件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规章及培训大纲对学徒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对学生进行文化及理论知识的传授。(5)培训者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里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师资称为培训师傅,在职业学校里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师资称为职校教师。(6)职业教育经费采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镇政府负担。

“双元制·模式的特点:(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投入工作。(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人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目的是在上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双元制”教学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引入中国。当时主要在中等技术学校中进行试点,经过20年来“双元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我国的实践表明,“双元制”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3.meS模式

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美加等国的“模块培训”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开发出来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旨在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技术工人培训上效率低下的状况。

meS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meS的开发完全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之上,是运用“三论”思想的典型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meS模式的内涵: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Function),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tasks),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modularUnit简称mU)。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Learningelement简称Le)。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meS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meS有自己专用的教材形式——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表示某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对职业分析确定出来的各模块,meS把每个模块再进行实际操作步骤划分,根据完成每个操作步骤的需要,从认知(Cognitive)、动作(psychomotor)及态度(affective)几个方面确定出完成该步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然后对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完善和规范,以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编写一个小册子的方式,开发出meS培训的专用教材——学习单元。每个模块的培训,就由完成组成该模块的若干个学习单元来实现。

meS模式的特点:(1)缩短了培训与就业的距离。meS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的培训模式,建立起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培训新模式。这就使培训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2)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meS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动机最强烈的时候,选修最感兴趣和最为需要的内容,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效果就越好。(3)有利于保持学习热情。meS中的每个模块都比较短小,又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有助于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获得成功而满怀热情地奋斗。(4)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它可以通过增删模块或单元来摒弃陈旧的内容和增添新的内容,从而保证了培训内容总体上的时代性和先进性。(5)具有评估反馈系统,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有快速反应的能力。

meS模式于1987年通过国际劳工组织引人我国。对于该模式,国家没有采取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而是鼓励有关单位自行采用。十几年来,我国在推广运用meS模式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4.国内高职教学模式

从文献资料和有关报道来看,国内探索的高职教学模式大概有:“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以及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等。在这些模式中,我们认为“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简称:五阶段职教模式)较为科学、系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下面主要对该模式进行介绍。

“五阶段职教模式”是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力本位高职教学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具有周期循环提高的特点,我们称之为“五阶段周期循环职教模式”。

“五阶段模式”的理论基础: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

“五阶段模式”的内涵:

第一阶段:市场调查分析阶段。此阶段的工作分为两项:一是市场调查,主要研究国家特别是本地区的有关政策,调查人才市场需求,正确作出专业设置的决定;二是专业开办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根据人才需求,决定培养方式、学制等,并进行经济分析,决定是否开设此专业。

第二阶段:职业分析阶段。经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了开设的专业,就需要研究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原则,应用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方法,进行培养目标专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分析。各个专业从现场聘请优秀第一线人员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某职业和岗位所需的能力领域(areaofcompetencies)和技能(skills),并最终形成一份职业能力图表。

第三阶段:教学环境开发阶段。由教学环境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教学环境开发小组。(1)开发教学软环境。①技能分析,对职业能力图表中的全部技能进行分析,列出每一个技能的全部操作步骤与活动内容: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考核评价标准;用到的设备、工具、材料与人员及安全须知。②技能组合分析,通过技能分析将相近的便于一起教学的技能组合在一起,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形成课程体系。③教学进程计划开发,按教学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将各个课程和技能按学期排列。④技能整合学习指导书的开发,为了使相关的一组技能形成能力,针对这一组技能开发一份学习指导书。(2)开发教学硬环境。包括①教室的设计;②实训、实验场所的设计;③资料室的设计;④实习基地的建立。

第四阶段: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入学水平测试。②制定学习计划。③实施学习计划。④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教学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增设市场、教学开发与评估和学生就业咨询等部门;②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③教学设施设备和工具等要存取使用方便,便于指导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④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制度。

第五阶段:教学评价与改进。教学评价是职教模式周期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评价必须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证模式的顺利运行和周期提高。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培训目标评价、教学环境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的评价等。

“五阶段模式”的特点:(1)以市场为导向。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3)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4)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

总之,“五阶段职教模式”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在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均较CBe、meS等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得到职教专家的高度评价。

另外,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虽然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看,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大多数教师和管理者对“三段式”轻车熟路,加之国家对高职教学尚无规范性要求,对高职人才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教学“革命”,因此,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旧模式。

(二)对上述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国外的CBe、双元制、meS等高职教学模式较为成熟,且这些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成长土壤和适应环境,但是,由于它们建立在职业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之上,因此具有很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1)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2)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3)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5)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国内的“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等,除“五阶段模式”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和“产教结合模式”在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各个环节的衔接、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存在许多问题,尚处在探索阶段。下面将CBe、meS、“双元制”、“五阶段模式”和“三段式模式”等进行列表分析比较:

二高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教学模式是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其评价体系等的特定组合形式,即教学模式是由一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发生变化,必将导致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应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从诸要素的特定组合形式来研究高职教学模式。要求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在内容、结构和指导思想诸方面有所创新。

(一)课程观的创新

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问题课程论、个性课程论等各种课程观,都有其特长和一定的适用条件,实践中也不是单一的课程观的使用,高职的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更应朝着·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因此,吸取各种课程观的长处,形成一种“多元整合”课程观,可能是适应多元、多变的现代化和高技术时代的一种上策。

(二)课程结构的创新

课程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体现在课程计划方案中的专业定向结构,它反映了在一定的学制年限内,学生所面对的专业范围的变化和专业方向的选择;第二层次是指课程中不同性质(常以文件、技术基础和专业课为区分方式)和不同教学内容要素(通常以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个性为区分方式)的各科目在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空间维度)的排列组合结构;第三层次是指一门或若干门相关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某种方式和准则的编排结构(如·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中的内容结构)。高职课程结构应努力实现综合化和模块化。高技术要求学生能够跨学科地掌握宽广的知识面,而单学科的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时数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更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而且还割断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了学科课程的特长,又能克服原有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的“刚性”结构的弊端,符合高技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模块化也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使多功能地、高效地、更灵活地适应高技术发展多种要求,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要素所组成,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三者的选择和组合就有个价值取向问题。

1.在知识领域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关系。那种认为“高职只需强化理论知识”的观点是不确切的。必须在知识的价值取向上将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并重。高职教育中应防止轻视经验知识的绝对价值;当然,也不能产生相反的倾向。第二,在知识的选择上,要适当加强基础知识。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适当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理论的与经验的)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的适应性。第三,要加快知识更新。第四,要扩大知识面。

2.在技能领域

由于社会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各类教育对技能都有新的要求,只是在性质和水平上不一致。技能不只有水平(熟练程度)的差别,还有类别的区分,因而,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各类技能的价值是不同的。技能可分为:再造性技能(应用程序或算法:对一个已知的“问题”类型应用某种已知的程序或算法。如减法、造句。);创造性技能(应用理论和策略:解决·新问题”、“发现”一种新程序,如证明定理、写作等。);动作技能(身体动作与感知等:感知动作技能、重复性或自动化的动作,如打字、跑步。);智力技能(决策、问题解决等:“策略”技能或“计划”技能,如文件页面设计、踢足球)。

对于高层次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来说,智力技能的价值显然要高于动作技能;在高技术、:高服务、高管理的环境中,其“价值化”更会不断提高,因而,在高职教学模式中,对于技能的选择,必须从正常的方向加以创新。在智力技能方面,高职应提高创造性智力技能的比重,而削减再造性智力技能的训练时间,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更多地从事“如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技能的训练,使高职的实践教学有正确的方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要改变只需按固定程式完成的模式,而要选择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

在动作技能方面,高职人才应有一定动作技能的基础,但不宜片面追求熟练的再造性技能训练,因为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必需。如果是在技能型人才基础上培养技术型人才,更要重视创造性动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中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

(四)其他方面的创新

高职教学模式的创新,除重点考虑以上几方面外,还应注意以下内容:(1)高职教学模式的构建应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2)教学模式中应注意优化专业设置;(3)整个教学模式的教学软、硬环境要有利于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1.

职业教育模式篇10

关键词:民办职业教育;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护理教育作为我国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进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体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相比公立护理学校,民办护理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的尝试对护理教育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10-11]。有的对护理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②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③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④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⑤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民办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根据医院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用“校院对接、能力本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构建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2.1知识培养板块

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理学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由学校和医院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临床护理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行业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能力要求。以医院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形成教学课堂与临床医院的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够实现“进校有门、毕业有岗”。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职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大类课程,并突出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使护理专业实训课比例达到60%以上。以“适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针对护理专业就业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制定出本专业的技能体系标准,确定学习领域的重点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依据以“校院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重点课程,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课件、教案、习题,规范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方向选取基础护理学作为核心课程建设,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市场的要求,联合医院技能训练指导方案、护士资格考试指导用书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及训练项目。特色课程的建设首先由专业骨干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论证,设立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实训案例。然后由专业组骨干教师参与教学单元的系统设计,在设计中将体现“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开发出系统的学习指导书。

2.2技能培养板块

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同时强调以护理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建立“带教教师-班学-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理学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理学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其次,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理学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人文素养培养板块

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适当采取邀请医院专家和优秀护士进行讲座、护理学生临床实习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护士人文素质修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导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护理伦理与法规,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心理学,每门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1:1、以2学分计入总学分。

3“三位一体”民办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取得以下成效: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参照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医学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临床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职业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岗、证、课”一体的融通。构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的、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有机融合。②确立“三位一体职教观”,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将学校与社会、行业、医院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医院”和“社会”三种教育主体的不同作用,并实现“学校”、“医院”和“社会”的三方共建、共享、共赢,促使职业教育向人性化、多元化、开放性发展。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9):2442-2443.

[2]张佩,王若维,杨庆爱,等.民办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115-116.

[3]谭美春,房春娟,刘欢.民办院校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559,355.

[4]任力威.辽宁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5]刘雨晴,陈晓莉,花芸.概念式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实施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12):938-942.

[6]朱林美.运用新理论深化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261-262.

[7]姜安丽.21世纪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策略[J].护理杂志,2005,21(6):1-3.

[8]代雨,何玲梅,王俊峰.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2017(2):37.

[9]李娜,周猛,曲晨菲,等.民办院校高等护理职业教育改革思路[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7):265-266.

[10]赵瑛.民办院校《内科护理学》和《健康评估》课程整合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3):105.

[11]李蕊.民办高校高职护理专业(美容方向)电子教案的制作与应用[J].电子制作,2014(8):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