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问题解决教学法十篇问题解决教学法十篇

问题解决教学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30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1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G182.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58-02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知识到能力整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情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它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情景中,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认知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思想原则,对指导中学地理教学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巧妙运用“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操作进行探讨。

一、巧妙设置“问题教学”的教学环节

“问题解决”式的教学,就是按照“产生问题――分析探究――得出方法,具体运用”这一认识探究过程来组织教学。下面以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第二小节“地球的公转”为例从课前、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后几个环节设置的妙处具体地进行探讨说明。

1、产生问题(课前):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地理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欲望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妙在让学生初步感受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

地球的运动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内容。而地球运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果简单地从理论上给学生解释,就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学生必须从己感知的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出发,通过分析这些地理现象从而认识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为此,在上课前几天布置学生进行观察,并创设如下问题情景:在同一天中,选择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段,观察三个时段日影的长短和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上述三个时段太阳光照射的强度是否有差异,太阳照射强度和日影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2、分析探究(课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巧妙设置教学环节,通过以下几个教学步骤,主动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

①深入情境,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此环节通过情境的升华,刺激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而提出问题,明确探索目标。“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在课前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太阳照射强度和日影长短的关系,这时给他们进一步提出:“一年中不时间的太阳照射强度和日影长短是不是一样呢”,“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照射强度和日影长度又是怎么样呢”。教师由此揭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四季的变化现象的五带的划分。

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主探索。根据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尝试等探究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老师提出“四季的变化”和“五带划分”的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探究。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11页图1.19地球公转示意。让学生思考: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有什么差别;在生活中,一年的春、夏、秋、四季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一年中不同季节昼夜长短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接着教师进一步担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温度高低之间存在着什么样是关系?引导学生观察课本12页图1.20,看看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气候有什么差异。学生开始分析、讨论。

③交流合作,完善结论。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交流合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共同研讨中进行分析和比较,选出最佳方案,完善问题的结论。这样,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相互补充和验证扩展,深化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完善问题的结论。

“四季的变化”和“五带划分”学生交流完善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在公转过程中它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就使得地球在公转的不同轨道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同样,由于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热量和昼夜长短情况不同,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3、得出方法,具体运用(课后):运用结论,拓展创新。

这个环节主要是练习,教师要设计好练习题,组织学生将探索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感受地理的价值,领会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学习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划分”,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反映“四季的变化”和“五带划分”的呢?如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地草木的枯荣花开情况,收集不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的景观照片等,进而印证相关结论。课后拓展也可以与乡土地理相结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更好体现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

二、实施问题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必须有概括性和新颖性,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

2、巧妙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效地实施问题教学法就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积极、和谐、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拘束感,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同时教师要有威信,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良好威望影响全班,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学生投入学习思考活动中。

3、问题设置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问题设计的效益,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人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4、问题设置的依据性。

要以《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正确设计问题,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又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5、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性。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解决问题这一说法。解决问题的说法由以前的应用题发展而来,原来的应用题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已知量和未知量,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求出未知量。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则更好地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解决问题教学概述

解决问题,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界定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广义上指通过思考设计某种程序或行动使其从当前的状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状态,狭义上则指通过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了将解决问题分为四个过程的理论: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施设计和回顾与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循这一理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在教学中着重突出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策略,以此训练学生将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

二、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够

教学成功与否,教师的教学能力十分关键。教师的能力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计划、组织、适应、创造等能力。由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只是中专师范专业毕业,存在自身基础知识薄弱,对教育资料和课程教材掌握不够扎实,数学教学能力较差等问题。

2.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虽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还是实行应试教育,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力好坏的标准,导致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够,在教学中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依然脱离生活实际。如:小李和小王看同一本名著,小李从前往后看用了5个小时,小王从后往前看用了6个小时看完,问两人若同时看需要几个小时看完?这个问题明显脱离生活实际,没有人看书是从后往前看的,可见这一问题设计得不合理。

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某市小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教学效果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兴趣,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听讲后依然没有弄懂。

三、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现实情境的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移植到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关于比例的教学中,可以将两杯用奶粉按不同比例冲的牛奶给学生品尝,当学生品尝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一杯浓、一杯淡的情况,从而引出比例这一概念。教师再将冲泡的正确比例告诉学生,并提出问题:一杯150克的开水应该放入多少奶粉?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比例这一概念,并学会了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增加活动教学的内容。活动教学指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的、有趣的、具有应用效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教学中,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丰富性。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与认知方式,增加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2]路海东.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D].东北师大心理系,2004.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应用

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高校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存在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等现象,与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明显不够。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的是,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必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延展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性较差,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成效,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急需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概述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含义

所谓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就是指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再对问题起因及其解决办法加以探索的一种教学。从根本上看,就是高校历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合作讨论为基本前提,同时,以教材作为所探讨问题的基本内容,再对其加以引导,为学生营建一个能够进行自由讨论、合理质疑、积极探究和自由表达的良好环境。在利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已经不再扮演知识传送器的角色,而学生也再不是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的接收器,正因为如此,知识也不再被看成是无生命的、固定的,或者是独立于我们存在之外的第三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与学生之间因为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运用而有了畅通交流的渠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想碰撞、心灵对接、合作探讨和意见交换等,实现共同拥有知识的目的。对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而言,其更强调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在这样一种你我交融中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的。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特点

首先,问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此处所说的问题,并不是指将问题看成是评价学习的一种工具,而是将其看成是理解知识、主动思考和进行创造性运用的一种工具,其核心就是问题本身。其次,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实施过程当中,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优秀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主动为学生提供诸如文献资料、参考书,以及活动场所等问题探究所需要的材料。该方法非常注重学生价值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素质的培养。对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而言,其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最后,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两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开放性和交互性。当然,开放性并不是指教师要放任自流,而是指教师应该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既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又要使其能够有效有序,所以,这就给高校的历史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所面临的挑战也就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并分享的一个交互过程。在整个交互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积极鼓励所有置身其中的学生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当然,也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不同观点的分享过程当中,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效能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指教师现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方法等提出一些他们不能马上就解决的问题,以在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强烈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再将学生引入至和问题相关的一些情境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刺激他们去积极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历史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备针对性和层次性,同时,也还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开放性。口头回答和讨论是问题展现的两种形式。在口头回答这一过程中,历史教师的问答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让学生们乐在其中。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精心设计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来供学生们讨论,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同时,也要注意组织探究,不能将讨论探究的时间变成个别学生的沉默或者闲谈时间,在讨论过程中,任何学生都不能成为局外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探究讨论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就问题情境创设而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所以,并不是只是在历史课堂上提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让学生来质疑和思考就可以了。问题的创设不仅要生动有趣,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启迪性,只有这样,才富有探究价值。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教师既可以利用对比设问,又可以利用故事或者漫画来设立问题情境,同时,还可以用小说、评论,以及诗文等史料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二)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其实就是一个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弄清事物特性、因果关系、规律和价值等,直到所有的疑难都化解,所有的真知都得到验证为止。组织好课堂探究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还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辨和磨练,进而形成自己的求知和思考行为模式。思考探究的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组甚至是几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设计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组5-7人,结合自己手上所查阅到的资料,按照上述问题安排来进行讨论,找出每个大知识点里面包含了哪些小的知识点,哪些又是自己认为的较为重要的内容,哪些是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让你想到了什么等等,只要是小组成员能够想到的感受,都可以表达出来,然后再由小组记录员记录下来,讨论结束之后,由小组长代表小组成员发言,表达本组成员的看法。在陈述过程中,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者疑问的,可以当场提出,小组中的任何成员都可以对他人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如此课堂氛围就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们也都真正参与到了学习过程当中,课堂效果也就会有所提升。

三、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在高校历史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出现满堂问答的情况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核心就在于提问,那么,到底一堂课应该提多少个问题才算合适呢?少量精心设计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都会比一大堆只需进行是否判断的问题要有营养得多,也更容易促进学生的学习。满堂的“问答式”虽然能够使课堂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加热闹,学生的参与性看起来也还比较高,但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机械地回答问题,学生到底能够有多少思考,这是广大高校历史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技巧,切记不要东问西问,以避免满堂问答的情况出现。

(二)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高校的历史教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关注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单元与单元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甚至是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都应当被考虑进去。并且,一定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出发,要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保持大致一致,由此逐渐发展至学生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要始终坚持由简入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结束语

在学生思考和探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瓶颈,这个时候,教师的分析和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给学生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思考路标,用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假设,通过交流和讨论,那些无效的假设自然就会被淘汰掉,但是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当进入到假设求证阶段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将引导和提示的重点放至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自觉认知这一状态之上,在问题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追问,以使学生探索兴趣得以长久保持下去。作为历史教师,要始终保持这样一种信念,要相信任何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出正确完整的答案,所以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只有这样,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效能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才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瑶.浅析问答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邓杰.问题教学法及课堂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2,8:105-107.

[4]高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12:97-98.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4

问题一:重数学知识技能学习,轻数学文化教育。片面强调知识技能掌握,片面强调大量的习题训练,片面强调对考试分数的争取,这种“教育”把数学曲解为习题,把学生当作解题机器,学习是为了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格是变态的,在学生眼中,学数学是痛苦的、枯燥的,数学文化至多被当作“调味剂”。这样培养的学生必然是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缺乏文化的民族是不会站在世界之巅的。

问题二:重数学解题技能训练教学,轻概念形成教学。不重视章节起始课的教学、概念教学,以解题教学代替概念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概念教学常常是分析定义的几个要点、归纳几项注意,然后就是题型的归类训练、变式训练,在概念的背景引入上着墨不多,对概念本质特征的揭示不够,而是让学生多做几道题,重视结论,或重视结论的思维过程,忽视概念的背景特征、生成过程。

2教学形式层面的问题

问题:课堂上问的多代替思维量大,问的难代替思维深。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新模式的学习探索中,有时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问题不断,学生发言积极而热烈。课后练习与作业反馈并不好。有时问题一提,课堂肃然,学生木然,探究问题过难,探究学习受挫。

3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

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高中知识则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如果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存在着知识的脱节,学习高中知识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根据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学来看,我发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存在着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3.1部分应用知识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多项式相乘方面仅指一次式相乘,会影响到今后二项式定理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反证法:课标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词的证明题,需要用反证法。

3.2知识衔接方面。例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会影响到今后学习数列的有关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根式的运算明显淡化,如不加强根式运算,以后求圆锥曲线标准方程会受到影响;初中没有“轨迹”概念,高中讲解析几何时会讲到,学生对有关求轨迹的问题很困惑,有无从下手之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初中新课标不作要求,在高中教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应用时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数图象交点问题时也常用到,这无疑是一个障碍。

4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我从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5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5.1了解、重视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而且还是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数学文化教育不单是传播数学知识,还传播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和文化。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5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应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对此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这样处理: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而后提出问题,自然热情高涨,上课积极性高,又能提高分析能力。

二、分析关系,寻求策略

在新教材中,没有数量关系和线段图的教学内容,数量关系成为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因为缺乏对情境的提炼和概括。然而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创设情境,处理好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的关系,不要因为教学改革而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分析、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交流算法,优化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每种方法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可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4.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

三、巩固内化,形成技能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对比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如教学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后,先请学生回顾整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等,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4、45页的第2、5题,求平均温度和平均路程,使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

四、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6

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以物理问题为中心,将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索引,展示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系统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学生带进问题中,和学生一起思考,一同分析,一并找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放法。即课堂教学问题化,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意识习惯,从而尽快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是必要和重要的。学生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有意诱发的,也可以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表达。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讲述物理史化,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趣味性的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笔者给学生讲述阿基米德鉴别纯金王冠是否掺假的故事-----“叙拉古城国文见阿基米德在国外留学多年,也不问其学识深浅,一见面就给他出了个难题。阿基米德想:反正明天上早朝时就要没命了,今晚沐浴一下,死也死得干净。”到这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兴起大增,便接着讲:“于是阿基米德走进浴池,一脚迈进去,哗的涌出了很多水,看到水溢出,阿基米德大脑灵光一现。”学生的热情洋溢在脸上,我趁机提出问题:“阿基米德清楚了脚伸进水里时,脚与从浴池中溢出的水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吗?”学生们很自然的回答:“伸进水中的脚和溢出水的体积是相等的。”这故事让学生兴致高昂,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很容易使学生理解“V排”的内涵。在浮力练习题中,我发现学生在解决“V排”的问题上都处理的很好。

再如,牛顿在林间散步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到了牛顿的头上,这时牛顿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后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有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参加活动,教堂穹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的摆动。伽利略被吊灯的节奏吸引住了,他仔细观察,发现每往返一次的时间完全相同。于是提出问题:假如吊灯摆得更高一些,每次摆动的时间还一样吗?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我们要培养学生喜欢观察、喜欢分析、喜欢提问的习惯,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专家指出:没有实验探究的课不是一节好的物理课!进一步突出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我们要用好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开发教材外的实验内容,积极创设实验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如,在学气压强时,我用事先装满热水的广口瓶和剥了皮的熟鸡蛋做魔术。老师迅速倒掉瓶中的热水,立即用鸡蛋堵住瓶口,嘴里念了几句咒语,然后鸡蛋就慢慢进入了瓶中,老师又用没装热水的广口瓶和鸡蛋重复刚才的恶魔,但鸡蛋不能进入瓶中。对比两次实验,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产生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做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后,一同学提出:“老师,杯子里的水少一点纸片会不会掉下来?”于是我们又做了实验,结果发现水再少实验也会成功。同学们都很惊讶!他又问“那为什么这么少的水也会成功?”对他提出的问题只能一一做解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题地位。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因此我们力求教学贴近生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情境中提出物理探究的问题。如:打雷时总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坐在装有茶色玻璃的汽车内的人,能看到车外的各种东西,但车外的人却不容易看见车内的人是为什么?人触及高压电线会触电死亡,而鸟儿落在高压电线上却安然无恙,又是为什么?能源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家庭生活中如何节约电等等。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时,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在吃麻辣烫(鸳鸯锅)时,为什么相同的炉火、相同的时间,麻辣锅先开而三鲜锅晚开?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纳闷摇头,有的思考回顾。两天后答案出来了:麻辣锅的表明覆盖着一层麻辣油,减弱下面水的汽化,而三鲜锅上面并无这一层覆盖层,此时水不断汽化吸热,所以晚开,

四、解决问题实现最终目标

提出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因重视提出问题而轻视了问题的解决.

例如:学生学习了质量和密度之后,紧接着学习力的知识,到这时候学生容易把“质量”和“重力”相混淆,甚至在练习本上写1kg=9.8牛顿,为了克服这种副迁移现象,我在进行“重力”一课的后期通过问答方式让学生分辨“质量”和“重力”(重量),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关问题,(1)“质量”和“重力”分别表示什么?(2)物体在太空存在失重现象,那么物体在太空也存在“失质”现象吗?为什么?(3)两者的测量工具和单位一样吗?有什么不同?(4)“重力”和“质量”是什么关系?能反过来说质量跟物体受到的重力成正比吗?这时教师要采取“拆大变小”方法,把大问题拆分为一系列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小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突破难点。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7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强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3充分应用软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财会教学;教育问题;解决途径

近年来,中国已经进行了改革,而相关的院校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在这种背景下,中职院校也开始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者之间的教学安排,只有在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际操作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果只有实操训练,而没有理论指导,那将变成重复性的工作,学生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有将近1000万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但是其就业状况并不能与企业岗位匹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等学校没有适当地安排实践和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

1财会专业的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中,大专院校遵循理论教学的模式,忽略了实践教学。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方面安排的时间,要多于实操性演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中职学生走进工作单位后,只能局限于书本的理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形式,这不仅仅需要解决基本的理论知识问题,而且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实际操作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否则进入各个行业后,一些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基本的操作和业务流程的要求,例如,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整体性的观点,不能理解账户之间的勾稽关系等。这些基础知识,在财会专业教学中,都被割裂开来,进行模块化的学习,但是企业的具体业务并不能像教材一样进行规范化处理,导致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2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需求分析

2.1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任何科目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进行自我驱动,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方法的能力。自主学习符合现代社会的信息发展规律。现在社会知识迅速更新,进入社会后许多教科书中的知识已经过时,特别是财会专业的法律法规。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自主学习能力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掌握学习方法,,即学习的客观条件;第二是自我学习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当中职学生真正想学习时,才能够展现出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观察能力

对于会计专业,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数据,因此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观察的关键是要有目标,通过数据的表现来分析财务数据背后的勾稽关系。例如,在财务管理的案例分析学习中,学生需要确定哪些要素是重要的,哪些要素是次要要素,哪些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哪些要素起辅助作用等。培养观察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中职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财务管理指标,才能反映出其背后的联系。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基础知识的巩固入手,以长期训练和有意识的观察为主要方式。

2.3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是指在看事物和处理问题时结合各种条件,并通过各种条件的有机结合,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的能力。财会领域处理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涉及知识的许多方面,包括审计,会计,税法,企业战略等。现实中遇到的情况也是复杂多样的,不仅可能有国内的会计准则、法律制度,还可能涉及到国外的会计准则、审计规范等,处理这些问题时,需要具备整体意识,正确运用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财会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在各种税务、会计口径下协调,最终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3中职财会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3.1中职学校生源情况堪忧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不断增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受到了生源质量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门槛越来越低。被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甚至没有毕业,基础知识薄弱,整体素质大大降低。同时,这些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基本上还没有接触到社会经济生活,对于企业中的具体财务处理也没有了解,这些对于财会专业的中职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

3.2理论教学重于动手操作

教学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获得应掌握的能力。对于财会专业来说,账本和报表不足以满足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强实操学习。在很多的中职院校中,由于没有配备会计电算化等现代化的财务软件,使得学生只能从教材中学习基本的账务处理流程。然而这种手工账的处理模式,已经被企业所淘汰,大部分企业都实施的是会计信息的电算化管理。这一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注意。3.3课程考核不规范在基本职业会计课程和主修课程的评估中,依旧以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为主,期末测试题也只是教材知识点的还原,大部分是文字记忆题、选择题以及会计分录题等形式。能够检测中职学生分析财会问题的综合性运用题目较少。而中职学生往往通过考试之前进行临时的记忆背诵,来实现通过考试的目的,这样一来,达不到评价学生对于会计实务掌握能力的目的。此外,教师的教学考核中,中职院校也通常是以课时和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来评判,这就导致很多教育工作者会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而减少实训的时间。

3.4实训操作流于形式

在对于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财务管理基本指标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教育内容安排实务操作,例如eRp沙盘模拟,凭证填制训练、审计底稿编制、企业增值税的流转过程、以及财务软件的使用等。这些实操训练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这能够让中职学生将抽象的财会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更好的结合现代企业当中的大会计、大财务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在实训过程中,加入财务信息的共享和业财融合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会计整体观念,不仅需要增强其业务处理能力,还能够加强会计管理能力。

4解决财会教学问题的措施

4.1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实施技能实践体系

会计专业就像爬楼梯。如果学生无法跟上一个环节,则可能对未来的课程产生重大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中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把实际和理论结合到位,学生将不知道该操作和操作本身的意义。因此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非常有帮助。会计专业应反映相应的岗位能力,专业知识不可忽视。核心课程必须和实践相互相应,为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职位环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职场的压力和竞争。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实践为教学基础,使学生能够在最有利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多参与一些校企结合的实习,将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并利用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确保在学生的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教学。从练习会计的基本技能开始,到在学校进行全面的模拟实习,再到高级职位实习。通过全面的培训和实习,掌握职业学生的特殊会计技能,并利用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2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

改革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应为学生即将进入的行业做准备,并根据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创建一批优秀的人才。会计专业不是在就业后将所学知识的生搬硬套,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学生需要知道在发生问题时如何解决。他们应该向学生解释一些公司实践中发生的情况,以便学生有能力应对他们认为是教育成功的问题。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融合知识和实践,积极适应社会的步伐,努力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步伐,只有经过创新和改革,才能发现学生的经营和实践能力。实践得到改善,这是建立大学的重要意义。例如:案例分析是财会专业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中职院校雪中对于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对企业中存在的隐患进行了解。案例分析所给出的条件是复杂的,其中既包含了有效条件还包含了无效条件,甚至存在隐含条件。学生们要想把这个案例分析透彻,就需要较高的观察能力,见微知著,抓住关键条件来解决问题。

4.3理实一体化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企业现在需要高度专业和高素质的学生。所谓的较强的专业素养是指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基础知识透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在这里中职院校可以模拟一套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解的专业培训课程。主要是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学生自己做出相应变化的原因。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系统性创新培训计划。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责任感,教导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例如:《审计抽样》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是问题指导法进行学法指导。先举出一个例子:某集团计划制作一款零食产品,但是不知道多少的容量最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那公司应该怎样进行市场调研出现了问题就要去解决,学生们提出要进行抽样调查。教师可以继续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应该如何处理进行提问,要让学生们不断参与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让他们从实际角度思考所学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5结语

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大学教育更加普及,但间接性的导致了对于中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压力增加,也对招生生源的把控有所下降,中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与往期相比在目前用工市场中急剧下降,在这种愈发严重的挑战下,中职院校的就读师生,必须要具有更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在供求不等的劳务市场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所以中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必须要坚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保障可以培养出符合用工单位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阴淑云;;刍议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考试周刊;2018年48期.

[2]徐利红;智能时代高职院校会计的发展方向[J];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01期.

[3]陈亚娟;苏志浩;会计职业的转变引领本科教育的转型[J];时代经贸;2017年30期.

[4]郝爽;基于高校拔尖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7年14期.

[5]徐丽军;潘玥;杨轩宁;孙雪莲;;会计人力资源能力结构分析[J];商业会计;2017年02期.

[6]许曼;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6年29期.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9

物理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畏惧物理课,把上物理课当做是一种折磨,这个让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都是有些问题的,那么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

一、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成以下两个方面:1、很多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的课,教师都让没有做到透彻地讲解,只是简单地强调,重复课上学习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性的记忆,更多的教师喜欢题海战术,让学生不停地做题目,借此来加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这样,如果这个知识点长时间的不复习,学生还是会很快的遗忘的。这样简单的重复,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2、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它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这个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然后根据实验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会牢牢地记住,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图方便或者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就跳过实验的环节,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看起来是节约了时间,其实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样做往往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来,物理学就是相对比较难学、枯燥的学科,唯一让学生感兴趣的就是实验环节,如果再取消实验环节,那么学生对学习物理就没有丝毫的兴趣了。学习效果自然就不理想了,学生对物理课就会更加厌恶,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物理学科成为很多学生的一大难题。

二、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端正教学心态

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教学心态,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教师对学生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看中的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多学生都很认真地学习,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钻研物理学,但是往往却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部分用功的学生,他们只看见了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久而久之,哪些努力,刻苦的学生就会心里不平衡,同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却没有人注意,没有人在意,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感到失落,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让人发现自己的刻苦,渐渐地,他们就会放弃好好学习的念头,自甘堕落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负很大的责任,教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感觉到温暖,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不在意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好好学习的念头,才会把好好学习的念头付诸于行动。

2、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都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认为课堂就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是课堂的统治者、独裁者。现在教师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是他们展现自我的天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的仅仅是引导者的角色。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发达国家的教学方式,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教学方式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在发达国家,首先,他们教学肯定是以学生为主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学生;其次,他们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无论学生持什么样的观点,教师不会批评的,不像中国的教学只认标准答案,一切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回答都一棍子打死,毫无回旋的余地,发达国家的教师认为事物本身就是有多面性的,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独特性,就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可以自由讨论的,学校洋溢着活泼,民主,自由的气氛。教师对学生对是采取鼓励教学的方式,而不是犯了错误就是批评,教师和学生是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最后,各式各样的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习物理时,各种实验时不可或缺的,在学习写作的时候,那么让学生进行创作是必备的环节,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事件都可以通过话剧的方式展现出来。

从发达国家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应该受到一些启发,把学生当成学生的主人,展开探究性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展开多种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了。

3、进行混合教学

问题解决教学法篇10

(一)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1.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掌握800个左右单词。在英语课堂上,七年级学生往往学习英语兴趣很高,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但是我们发现年级越高学生学习的单词量越大,他们对于英语的兴趣却越少,他们的学习都比较被动,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从而导致他们难以记忆单词。现在学生学习词汇基本都是靠背,同学们花大量时间去记,有些学生好不容易记住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又遗忘了,很多同学都在问:“我们怎么样记忆单词呢?”

2.许多学生,课后没有养成及时记忆巩固单词的习惯,把记忆单词当成可有可无的环节,在重视程度上还不够,快速遗忘词汇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同学经过反复记忆以后很快又忘记了。

(二)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部分城市从小学阶段就开设了英语课,小学的课本是没有从最基础的音标开始的。然而音标又是我们英语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对音标的准确无误的掌握,和掌握字母以及字母组合发音规律,对于初学英语的同学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初中阶段教师就要把音标的学习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英国,开始上英语课的时候,教师最先教的就是对音标的准确无误的发音,每节课都有对英标的教学,可见他们对于音标学习的重视。其次上小学对单词的记忆是不要求掌握的,所以,上小学时大部分同学认为英语学习就是简单的会听简短对话。所以一上了初中,大量的单词需要记忆,让初中学生难以适应。

2.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词汇教学,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因为我们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应该如何学习词汇的策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有意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3.听、说、读、写是掌握单词的基础,但是在初中阶段,教师要依据要求,告诉学生,哪些要求四会,哪些单词只要求能听懂,不需要记忆。不能简单地根据单词表一一讲解单词,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词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正是由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失去了他们对于英语学习最初的热情,解决好学生学习英语单词这一难题,成为教师能否上好英语课的关键,也成为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掌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规律,循序渐进才能在英语课堂上游刃有余。

(一)抓好语音,强调诵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音标。一个单词首先要会读,读会之后才能根据音标来拼写。每个单词都有音标注释。七年级开始学习音标的时候,每堂课前可以花2分钟认真读音标。在七年级的课堂上,我采用了老教师教给我的办法,用七年级一年的时间来完整地学习音标。在教授完音标的准确发音之后,让同学每节课都花点时间跟着录音磁带读单词,每位同学都一一到教师处过关认读音标,音标正确无误读完之后,再开始把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用文字的方式打印出来,让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份,七年级下期的任务就是把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过关,这样扎实掌握了音标,可以让同学们在八年级认读单词时,能够轻松地拼读新单词,更容易记忆。

(二)掌握记忆方法,科学记忆

记忆单词不可能一天记忆很多个。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我们要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安排,比如让学生每天记忆10个单词。重视词汇教与学,是学好英语的关键。除了教师要采用多种词汇教学方法外,还应该要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每天应该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听写,做到学生每天都应该记忆一定数量的单词,对每位同学的听写检查,做一个详细的表格,针对学生的听写情况,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听写得差的要进行帮助和跟踪。

(三)利用多种方式呈现单词

我们的单词教学可以利用歌曲、图片、幻灯片、实物等,还可以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你单词呈现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单词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单词的记忆。

(四)运用好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