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审计的主体十篇财务审计的主体十篇

财务审计的主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58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1

[关键词]村级财务审计;集体经济;财务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8.236

1村级财务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审计执行主体比较复杂

审计主体是构成审计行为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国家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和专职审计人员;民间审计的主体是民间审计组织及其专职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主体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通过对当前村级财务审计的调查情况来看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有政府部门还有社会审计机构。村级财务审计主体复杂化趋势必然会造成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缺失,容易造成多个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扯皮的情况发生。

1.2审计目标不够明确

对于独立审计来说,审计的目标就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村级财务审计的目标是村级财务审计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它体现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基本职能。只有明确了审计目标才能决定审计范围,从而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然而,由于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性,加上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还比较落后,这使得村级财务审计相比三大审计来说还是很滞后的,不仅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而且由于性质特殊,在具体目标的界定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就是审计目标不够明确。

1.3审计范围内容比较模糊

审计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审计范围的不清晰。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就是要对村一级的财务进行审计。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法人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其财务状况要比企业复杂得多。许多村办有村级企业,这些村级企业以农业(包含林、牧、副、渔)为主,同时还有其他产业存在,部分村还有工业、商业、服务业、施工建筑业等。这些行业都有自己的财务成果和经济利益关系,进行独立核算。

村级财务核算层次多,业务范围涉及面广泛的特点使得村级财务审计在明确审计范围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哪些应该纳入到村级财务审计的范围之内,哪些不适合纳入到审计范围之内,这些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定。

1.4审计授权(委托)关系不够明晰

委托关系的不明晰是当前一些村在进行村级财务审计时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独立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都有明确的审计委托人及被审计单位。而村级财务审计的委托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做法。大部分地区对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的机构都属于政府部门,这些审计机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国家审计机构派出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其委托人就成了政府部门,但是村级财务审计具有特殊性,它并不属于国家审计的范畴,这种委托关系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另外,一些有条件的村由村委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本来社会审计独立性比较强,但是由于委托人是村委会其独立性也大打折扣。这种委托关系的错位使得最有发言权的农民群众无法真正了解村务状况,其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

2村级财务审计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

2.1审计缺乏制度化保障

制度化、规范化问题是当前影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力度和质量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混乱,会计资料不全,会计信息失真,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没有审计制度和规范或不严格按照审计制度和规范来审计,可能会影响干群关系,甚至严重阻碍新农村的发展。

2.2审计缺乏法律依据

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审计业务的开展必须要有法可依,而法律法规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审计的权威性及审计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但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村级财务审计法律,《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在县(市)以下设立派出机构,而农业部出台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规定“全国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的指导机构,是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这容易导致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审计机关争权、多头监管的问题。

2.3审计性质模糊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机构,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任何隶属或利害关系,并且不属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或者社会审计的范畴,甚至有人将它列为第四种审计。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审计性质模糊的问题使其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

2.4审计独立性差

有些地区乡镇经管站既负责乡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又履行着审计的监督职责,这显然违背了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因此其得出的审计结论也可能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2.5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

村级财务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它对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取什么样的计方法和手段将会影响着审计的质量及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由于我国的村级财务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上受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限制,审计多局限于传统审计方法,像统计抽样、内控制度测试和风险评估、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方法几乎无法使用。在我国村级财务审计实务中究竟该怎么运用先进审计方法,还需不断实践和摸索。

3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村级财务审计

3.1加强村级财务审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中央已经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新农村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版块,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当前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引起的党群、干群矛盾已经严重阻碍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要解决当前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强村级财务审计。

3.2加强村级财务审计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农村与城市还是存在区别的。某些时候是以剥夺农民的利益来支撑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可以有效地规范农村分配关系,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腾飞、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3.3加强村级财务审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保障

农民是“三农”的主体,也是“三农”建设的关键。新农村的建设要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让农民得到切实的好处,各项支农资金正常运作需要什么来保证?很显然只有通过构造合理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是真正为农民谋利的举措。

因此,加强村级财务审计,保证支农资金的有效合法使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华.审计理论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6.

[2]桂建平.乡镇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广东省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农村审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2

 

村级财务会计审计是农村集体财产和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形式,审计三方关系人的信任对称对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青海省X市D区村级财务审计的调研,了解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现状,分析产生信任不对称的原因,并提出强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对称的对策,以确保村级财务审计规范、有效运行,保持村级财务审计公信力。

 

1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

 

村级财务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形成的。起初在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时期,村级集体经济的生产关系比较简单,社内的财务收支、收益分配、财产管理活动的监督主要依靠内部村民民主监督小组、财务相互审查的方式进行,还包括上级部门组织的带有审计性质的财务清查或清理整顿。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出现不良现象,如一些地方放松对集体资产管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村级集体资金被部分人员私自挪用、挥霍浪费和长期拖欠。通过国家1980年和1986年进行的两次全国性财务清查,农村集体财务有所好转,但由于缺乏经常性的审计,一些地方农村财务前清后乱。鉴于此情况,1986年以后,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为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和财务活动实行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逐步建立专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审计人员。这对改善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维护集体资产安全,提高集体经济效益,密切党、干、群关系发挥积极作用。1992年农业部颁布《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条例规定》,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各省市也按照规定陆续与之相应的集体经济审计法规、条例和审计办法,以便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提供依据和标准,加快村级审计的步伐。十八大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都表明村级财务审计逐步发展,与各方发挥监督作用密切相关。

 

2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现状

 

村级财务审计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和良好运行起到重要作用,从全国来看,村级财务审计由于主体模糊,发展缓慢,其中也存在一些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问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青海省X市D区5个行政村的村民进行调研,包括村级财务管理、村级财务审计、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三个方面。调研中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其中男性75人,占51.7%,女性70人,占48.3%。在调研中发现,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对村干部管理集体经济活动的信任不对称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76%的填写者认为村干部在村级经济管理和决策方面,存在“一支笔”现象,村民认为村干部并未完全履行自身责任,未遵守竞选干部时的承诺。如某村一位村民指出,其所在村的村长在选举时向村民保证,一定会把村里的公路修好,直至他离任公路并未完全修好。另外,换届时对村干部没有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村民对村干部的任期行政效果并不十分满意。另外,村干部在村中贫困户选择方面未做到公平公正,存在滥用职权为亲近的村民谋福利现象,不能使真正贫困的家庭享受国家政策。通过村民对村干部管理村级活动的评价,70%的受访者对村干部信任不对称。

 

2.2对审计人员的信任不对称

 

在回答村级财务审计方面的问题时,有81%的填写者对村级财务审计了解很少,有些甚至没听说过,不清楚自己所在村落有无财务审计。仅有3%的填写者知道村级财务审计,在谈到村级财务审计执行方时,只知道是由省、市、县执行审计。从调研反映出,大部分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不了解,不知道审计是对村干部行政的一种有效监督形式,更谈不上对审计人员、村级财务审计报告的信任。鉴于此,在发放问卷过程中,调研者向村民解释村级财务审计相关的知识,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了解之后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会信任村级财务审计。

 

3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原因

 

3.1集体利益受益不均衡

 

基层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和受益,如基础医疗、教育等,同一地区不同村庄的农民享受待遇不同,通过相互的比较,增加因受益不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感,对村级财务、村干部管理绩效、审计监督产生低信任感。另外,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各村按照人口数及征地面积给予补偿,补偿标准前后存在差异,农民从长远生计考虑,现有失地补偿不能满足生活需求,这与当前物价高涨、生活成本加大的现实形成矛盾,加剧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

 

3.2财务透明化程度低

 

调研中了解到,村委会都按照农业部监察部印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村务公开,但是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仍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选择性公开与村级财务相关的信息,多数是政策指令、文件,较少涉及村级财务收支明细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拨款使用途径。某村2015年详细公布第三季度财务公开收支明细信息,但时间在11月中旬,滞后了45天左右,村民未能及时了解财务信息。因此,财务信息公开缺乏时效性,村级的财务信息公开与定期及时仍有一定的距离,不排除村干部为了上级检查而象征性公开的可能。信息公开形式单一,有时不能及时回应村民反馈信息,民主决策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3审计被认可程度不高

 

从调研中看出,西北部地区大多数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对审计专业知识的理解。虽然村干部的文化水平高一些,但村干部认为审计部门就是来找自己工作中的毛病,往往消极对待审计人员,导致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完成。村干部只是肤浅地从表层原因理解审计,并未认识到审计是评价和监督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达到为民着想、为民解忧、为民办事的目的。农经站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是兼职,有些在岗人员未经审计培训即上岗,对审计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缺乏必要审计程序。

 

3.4审计信息不对称

 

在村民自治组织内部,村民有权自我管理,但不能事事都参与,一部分权力需要委托村干部行使。村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为了保护集体权益和集体经济发展,委托农经站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情况审计。基于相互之间存在的契约关系、经济责任关系,村级财务审计应运而生。村民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未完全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有些村干部按照益于自身的方式管理村级财务活动,而审计机构发表的村级财务审计报告不能及时向村民公开,村民无法了解本组织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审计结果,不能有效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另外,村级财务审计立法工作滞后、村级财务审计机构不健全,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导致村委会与审计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对等关系。审计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财产所有者、受托经营者和受托监督人相互之间的关系错位,从而导致审计信任不对称。

 

3.5审计主体缺乏独立性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除了完成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包括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外,还安排人员从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这种审计模式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值得商榷,并且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时容易受相关政府部门的干扰。而上级政府组织审计人员对其管辖的村落进行审计工作,类似于内部清查,不能起到审计外部监督作用。即目前常见的审计主体无法保持审计的实质独立,审计人员没有司法权,无权处理涉事责任人,审计问责机制有待完善。

 

4强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对称的对策

 

4.1明确村级立法,完善村级财务审计制度

 

农村市场经济要想走向成熟,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监督。建议在法律上规定由县级审计机关成立审计分局,配合农经站进行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并能赋予一定司法裁决权,强化法治建设,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为弱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关系提供法律保障。无论地区、民族、家族、职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主体地位平等。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以法治保证基层社会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自治,符合宪法的精神,也符合国家投入,基层受益、满意的宗旨,以及低成本高效率建设基层政权的目的。制定符合村级特点的财务审计条例,和相关的审计取证、报告办法,如《农村财务审计专项制度》、《农村财务审计程序》、《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2坚持民主理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

 

根据芮国强,宋典(2012)对江苏市民政府信任实证研究的结果,即政府信息公开会积极影响社会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因此村级财务公开也可以强化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的信任程度。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审计结果不仅要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向村民公开、向村民负责,同时公开的内容也要让村民看得懂,以便能够有能力监督。完善民主理财制度,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公开活动进行监督,审计人员入村审计与村级民主理财相结合。农村财务公开内容全面、完整,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村干部薪酬、村里招待费、大额债权债务信息等,采取多种渠道及时公开。对在外务工的村民代表采用邮寄方式公布,费用可从村集体资金总额中扣除,使其及时了解本村财务状况。(下转p159)

 

    4.3确保沟通顺畅,认可村级财务审计

 

村级财务审计的三方关系中,村民、村干部、审计人员应该建立沟通渠道,使各方对村级财务审计透彻理解。村民和村干部之间形成委托关系,在此关系中,村民应广泛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程度,以便顺利接受村级财务审计知识;村干部应做到凭证、账簿等真实,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审计接受度,及时与村民沟通,扩大审计知识宣传范围。村级财务审计人员也应具备相应资格证书,保持职业态度,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确保外部监督到位。审计三方关系人之间相互信任对称,最终构建和谐的村级财务审计关系。

 

4.4引入民间审计,提高审计独立性

 

在提高村级财务审计独立性的问题上,许多学者(王金凤等,2012)提出由国家审计机关主管农村财务审计,在国家审计机关下,设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中心,并下设审计和责任追究部门,二者相互牵制提高独立性。另外,在当前审计模式基础上,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陶媛婷,2015),构建体外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体系,使村级财务审计实现外部独立的再监督职能,以平衡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关系。

 

4.5创新审计方法,完善审计技术

 

目前村级财务审计主要任务是差错纠弊,审计方法简单,需要把现代审计理念引入到村级财务审计中,除财务收支审计外,还需要加强绩效审计,注重事前和事中审计,并采取分析性复核程序,防范审计风险。刘家义审计长指出:“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逐步建立覆盖市、县、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各村实行电算化会计记账,开展计算机审计,提高村级财务审计质量,加快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把村级财务审计推向现代化审计。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3

【关键词】会计审核;财务管理;促进作用

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基础性的存在,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经济以及财务状况。由此可见财务管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速度,对财务管理在企业日常运作中作用的位置以及作用的部门、作用的具体体现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以及相关数据的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全面的研究。确定现今企业中财务管理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进一步确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而言的不可或缺性,进一步确定本文的研究价值。

一、财务管理

市场变化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变换风云,市场竞争与日俱增,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法则是管理好自身的经济,对于经济的流通方式、富余经济的处理以及对于经济的流通方向等都需要随时把握以及随时了解,为面对以及处理突发事件做好准备,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奠定基础,为企业在市场中逆流而上提供支持,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式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发展的垫脚石,是企业运作的放大镜,也是企业生产规划的参照。财务管理简单的来说是对企业运行过程中有关财务的部分进行监管以及进行把握,给予相应的建议以及相应的控制,财务管理需要参与企业的任一运行内容以及企业的任一部门,通过全程全面整体的财务管理,以及保存处理相应的信息,实现企业规范化运行以及企业有序化发展,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性以及企业的合作意识,使得企业的内部更为稳固以及企业内部竞争良性化发展,同时能够通过财务管理体现的部门人员工作能力信息作为基础来进行人员的调配使得企业人员配置往最优化方向发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现代社会的环境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加,使得市场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以及对于财务管理的性质定义出现相应的变化,该环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财务管理无法及时的进行改进,进而出现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使得财务管理的应用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财务管理的作用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出现的漏洞越来越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无法起到实际的保护作用,对于企业存在的潜在财务问题无法第一时间发现,导致企业蒙受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对于企业在严苛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不仅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起到相应的负面影响,财务管理效果薄弱化以及财务管理作用单一化对于企业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企业要想在该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则需要进行及时的改进,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探究,找出合适本企业的改进方案,进行实际的改进,通过改进的结果判断改进的效果,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与时代接轨,使得财务管理的效果得以体现,进而让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

二、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从字面上理解是相关人员对会计进展过程进行审核,主要进行内容是审核,审核包括对会计工作的强制性监督也包括对会计工作的进一步核算,主要目的是准确化会计工作结果,通过相应的核算杜绝会计中出现的不恰当行为以及不合理数据,防止出现资金流动不明的现象以及企业资金总数量与现实不符的情况,使得企业的会计整体规范化以及企业会计相应的保持半透明状态,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状态保持合法化以及科学合理化,使得企业的发展前景更为明朗,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际的保证核算的准确性以及有相应的参照对比,一般需要进行项目运行中的审核以及项目运行结束后的审核,对于经济的控制起到实际的效果以及对于经济的控制更为有效科学。会计审计是由财务部门主导进行的,会计部门对此不具备相应的限制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会计审计监督会计工作,通过对会计审计在企业中发展以及运行效果体现分析确定会计审计能够实际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以及保证企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其主要作用是强化财务管理,发展财务管理,由此可见,会计审计对于财务管理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存在形式。

三、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主要是会计审计是财务管理发展和进一步操作的基础部分之一,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促进作用是体现在多方面的,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相应的探究,包括产品生产、产品推销、产品销售以及产品运输等,只有全面的结合相关因素进行探究才能够确实的得出科学合理的结果,确实的证明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在此探究过程中也能够深化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而言的重要性以及会计审计对于财务管理的实际促进效果。通过对企业运行过程中两者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影响,具体的促进效果得出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审计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提高;会计审计能够促进财务管理的质量提高;会计审计能够促进财务管理控制效果的提高;会计审计能够促进财务管理风险预估质量提高等。

(一)会计审计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人员能力提高

会计审计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合理化企业的发展,正规化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杜绝出现不合法的行为和内容,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能力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操作,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一般都是由在企业中占据一定地位以及具备一定控制权利的工作人员,其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较为显著。会计审计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实际的意识到企业的具体运行以及相关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企业的了解更深入以及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对会计审计的结果进行利用,做出一定科学的决策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的提出,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在此过程中逐渐发展自己,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确实的发展。并且能够在此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行相应的改进,达到自身职能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结果,进而使得会计审计的质量进一步提升,进而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的发展,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相应的促进效果。

(二)会计审计能够促进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

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起到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具体体现是会计审计的进展受到财务管理的影响,会计审计的结果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对会计审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审计的质量提高的同时,财务管理所传授的压力以及财务管理被迫进行相应的改进,财务管理的质量在快速不断的改进之下突破性提高,对于企业而言促进企业内部协调化的发展。

(三)会计审计能够促进财务管理控制效果的提高

会计审计过程中能够实际的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发展潜在的风险,根据会计审计的结果能够实际的确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以及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改进,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在此过程中为实际的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进一步加大财务管理的控制权,使得财务管理能够全面的进行相应的调控,使得财务的运行安全性合理性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会计审计能够促进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促进财务管理的效果体现以及财务管理对于财务的相应控制权,使得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进一步协调化发展,使得财务管理的效果全面体现,进而使得企业能够规避财务上的风险,减少损失的出现以及使得企业能够稳定的快速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四)会计审计能够促进财务管理风险预估质量提高

会计审计是对企业特定项目以及经营活动中的会计进行监督核算的工作,是在具体的财务上进行的,具有真实性以及实用性,财务管理通过对会计审计的结果以及会计审计所涵盖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全面的探究,在通过比对以及相应的动态分析来实现以及掌握会计审计中存在问题的部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际的判断以及经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风险出现的概率以及风险的强弱,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准备以及操作,通过相应的措施实施使得风险能够降低甚至于能够避免,并且能够从容的应对出现的风险,将企业蒙受的损失降至最低,使得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使得企业能够在把握机遇的同时避免风险。

四、会计审计发展的研究

会计审计在企业发展中较为迅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换而不断的改进,会计审计的发展能够实际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速度不断扩大,细微改变的会计审计已然无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无法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全面的探究。

(一)会计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审计对于企业的运行有间接的促进效果,即直接促进财务管理的发展,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随着现代市场对于会计审计的真实度、实用性、效率性以及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出现的问题是会计审计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逐渐的显现出来,为使得企业的发展处于稳定的状态,则需要对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改进的方向,进而使得会计审计的发展更为顺利以及发展方向进一步确定。1.会计审计的方式落后会计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会计审计方式落后,具体体现是会计的信息书面化,会计审计过程中方式单一化,具体体现是通过对存在的信息进行逐一的比对,这样比对的效果较为不理想,主要是比对的准确定无法保证,并且在比对的效率较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无法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由于工作量较大出现略读的现象,即对于感觉上相似的数据以及对于感觉上没问题的数据一扫而过,不进行详细的比对,对于风险的预估准确性及时性降低,无法进一步提高以及发展财务管理,使得企业内部的运作存在各种漏洞,随着漏洞的进一步叠加出现岌岌可危的现象,对于企业的生存造成较大的影响。2.会计审计的制度不完善会计审计相关制度的不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会计审计的管理制度、会计审计的规范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的相关奖罚制度较为不完整以及存在过多的模糊性,使得会计审计的进展没有受到全面的限制以及没有受到相应的管理,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会计审计的进行缺乏规范性以及会计审计的效果逐渐确实,会计审计的价值以及会计审计的作用体现逐渐减弱,对于企业的整体性的保持造成极大的影响,企业的支柱之一财务管理受到严重的冲击,使得企业无法发展甚至于出现综合竞争力倒退的现象。3.会计审计的人员素质较低会计审计过程中一大问题是审计人员综合水平较低,素质不均,能力参差不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各企业所招收的会计审计人员年龄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与现展理念相近程度不同,能力经验不同,这一问题导致的结果是会计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难以进展,无法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效果,会计审计人员的能力差别大,会计审计人员之间存在的分歧多导致的直接影响是会计审计的运行效率低,会计审计的结果的误差大以及会计审计结果存在的问题多,使得会计审计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提升。

(二)会计审计发展的策略1.会计审计的计算机化发展

会计审计效率提高以及会计审计精确度提升的主要方式是进行会计审计方式的改进,主要包括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用,在此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操作是进行相应程序的设置,进行相应表格的制作,将会计审计的结果进行全面的输入,利用特定的程序进行比对,这样能够实际的提高会计审计的效率以及提高会计审计的准确性,并且使得比较的结果一目了然,根据相应的程序发现其中存在的数据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确定存在的风险,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得存在的问题全面的体现出来。2.会计审计的制度发展会计审计制度的发展方向是对会计审计过程中规范制度进行相应的限定,即会计审计的结果必须符合实际,会计审核的进展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会计审计的结果必须一目了然等,对于会计审计管理制度的限定是会计审计过程进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管理以及监督,会计审计的奖罚制度限定是根据会计审计过程中人员的审计结果的应用效果来判定会计审计人员所需要受到的奖励以及处罚。3.会计审计人员培训会计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的主要方向是会计审计的主要内容,现代化操作步骤,会计审计的价值意义,会计审计与企业的关系,会计审计的现代化技术,会计审计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培训有一定成果之后,进行实践培训,主要是让专业会计审计人员进行操作演示,并且在会计审计人员练习以及实践训练过程中给予指导,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包括理论与实践,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人员的职位安排,并且进行定期的考核,人员的优化配置。

结束语: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4

笔者认为,在村级财务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村级财务审计都应该有相适应的模式,目前阶段,让注册会计师服务于村级财务审计,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一、村级财务审计目前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目前的审计模式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级财务的运行,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1983年,国家审计开始初期,属于探索阶段,各项资源匮乏,仅仅涉及了国有企事业单位审计和政府预算审计,还未有条件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更不用说村级财务审计。现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在开始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外在环境变化,其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解决,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审计难以进一步推动,也阻碍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一)村级财务审计缺乏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法规

目前,全国人大及国务院未对村级财务审计设立专门的法律,村级财务审计的权威性不强,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大。在村级财务审计中,除了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外,还缺乏相关制度法规,如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规范、处理处罚制度等。当负责村级财务审计的部门向司法机关报送审计出的问题时,会被司法机关判定为法律效力不足而不认可,也没有相对应的制度法规去约束,给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隐患。

(二)村级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差

审计监督最本质的特征是审计的独立性,它使得审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目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比较混乱,多种模式并存,主要模式为乡镇经管站直接负责,其次是审计部门从经管站独立出来。两种方式的独立性均很差,经管站模式既充当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了独立性原则,而第二种方式虽摆脱了经管站的束缚,但其业务上受上级经管站的指导,并受乡镇政府领导。

(三)村级财务审计内容和形式单一,审计方法落后

1983年,我国审计制度正式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实践中现有多种审计形式,例如合同审计、资产负债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内容也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将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过渡,审计方法也同时有了发展。但目前村级财务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审计的内容和形式还未跟上村级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审计方法局限于查处问题为主的财经法纪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而评价和鉴证为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开展较少。审计事项多为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涉及较少。审计方法多为传统的全面查账,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较少,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统计抽样和风险评估等未能掌握运用。

(四)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审计源于委托理论,委托双方在活动中会产生利益追求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审计的作用在于解决此现象。在村级集体经济中,村民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人,审计作为村民了解村级财务的渠道,承担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村级审计机构并不对村民负责,而是作为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仅对乡镇政府负责,这并未解决委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村民无法了解村级财务情况,无权看到村级财务审计结论,使受托监督人、受托经营者和财产所有者之间关系错位,长此以往,因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层矛盾不断加剧。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与发展亦步亦趋,而注册会计师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也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村级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与村级财务的公开有重要关系,公开可信赖的村级财务信息需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机制上才可以,而体外监督性质的审计则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强,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有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拓展村级财务审计范围,要求注册会计师参与其中。国外和我国沿海地区等,业务范围较广,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了审计业务范围,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盈利途径。村级财务审计在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注册会计师高效的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只是时间问题。

当前村级财务审计的主流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审计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方法、审计策略的总和,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何时着手和如何着手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较混乱,多模式并存。主流审计模式存在促进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服务了村级财务管理,但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审计力量不够强大,无法胜任多元素的村级财务审计任务,审计独立性不强等问题。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

注册会计师人员众多。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295家,注册会计师99045人。与当前村级财务审计模式下专业工作人员相比较,注册会计师的力量要大得多。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5

关键词农村财务审计;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F23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4-0350-02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村级经济中的违纪违规问题日渐增多,农村财务审计跟不上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农民因村级财务问题上访甚至集体越级上访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对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1]。

1农村财务审计现状

1.1农经机构

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农经站34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10个,乡镇机构23个。共有农村经营管理干部320人,其中乡镇站工作人员28人。有中专以上学历195人,中级职称195人,高级职称28人。

1.2财务审计主要模式

近年来,周口市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村级财务清理整顿、村级财务年度审计、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较大规模的清财整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财务管理。但农村财务仍然是“边清边乱”,管理混乱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周口市各级农经部门作为农村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一直高度重视农村财务的规范管理工作,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在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农村财务监督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近年来逐步推行了“村账乡(镇)管”、“会计委派”、“会计”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2-3]。目前农村财务审计主要对乡镇农村财务核算中心进行审计,必要时再进入村进行财务审计。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财务审计队伍力量薄弱

一是农村财务审计人员数量不足,机构不健全。乡级基本无专职的审计人员,全市有4882个村,203个乡镇街道,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只有太康县保留有乡级农经站,农经人员是太康县农业局编制,其他乡镇没有农经机构。有些乡镇虽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在岗人员只有3人左右,肩负着涉农的所有工作,尽管农村财务审计也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但因目前农村经济呈多元化发展的势头迅猛,涉农工作任务繁重,使农村审计工作仅仅是有重点的对部分村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无法开展常规性农村财务收支审计。二是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有规范的操作程序,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审计专业知识,以前农经工作人员对村级财务监督偏重于财务检查和清理,现在要进行财务审计,业务知识存在一定差距[4]。

2.2审计主体职能偏差

周口市、县的农经机构较分散,农经机构分为产业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农经站3套牌子,虽然全市有农经人员320人,分成3个机构以后,各自负责各自的农经业务,从事农村财务审计的人员则少之又少。审计过程中往往只停留于查清事实,对被审单位特别是对非党员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很难进行有效处理。

2.3村级财务管理较混乱

周口市村级财务虽然已全面实行乡镇委托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但一些村级财务仍然存在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财务工作职责不分,有关会计资料分散在村长、书记、会计手里。有的村无出纳日记账,无村集体资产台账、档案,村干部人人都有现金控制权,村集体收入谁收谁支。有的用款单位的支出仅凭自制的领款单作为项目支出,大量的白条使资金真正用于项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有的村受换届选举的影响,使用自己信得过的人管理村级财务,频繁更换村级财务人员,让不懂账的人管账,造成会计核算不准确。

3农村财务审计的对策

3.1健全农村审计组织体系

一是完善农村财务审计机构,强化农村审计的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县、乡镇2级村级财务审计组织,明确县级农村审计部门的职责,统一规范其部门归属。各乡镇建立相应的农村财务审计小组,对本乡镇的村级财务开展经常性的3年一轮审。二是要提高农村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人员,逐步提高农村审计队伍的专职化程度,通过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5]。

3.2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是搞好农村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面的规章,要以国家和各级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修订村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制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重点项目招投标、村级债权债务、农村财务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

3.3把握农村财务审计的重点

一是从村级收入来源入手,审查村级各项经济收入是否纳入中心统一核算,有无截留、挪用和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审查各村是否建立健全支出的预算和审批制度,各项支出的内容是否真实、合法,支出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6]。二是围绕村干部监督,搞好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做到干部离任必审、干部调整必审、任职3年必审、村级换届必审,逐步实现审计的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立体式监督转变,做到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踪到哪里。三是围绕村集体资产出租和转让、征地补偿金发放、村公益事业兴建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各项事件的执行情况。

3.4审计与民主监督相结合

要把检查、审计结果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公开,及时帮助被审计单位纠正错账,梳理问题,健全制度,帮助被审计单位搞好民主理财,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的作用,逐步推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4参考文献

[1]徐岩松,吴绍华,郭申.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98,400.

[2]黄清娟.如何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0(18):94.

[3]王艳华.如何搞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86-87.

[4]田淑洁.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J].商品与质量,2011(S7):119.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6

1当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现实状况

1.1乡镇经管站或其内设审计部门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5月农业部第11号令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以及一些省区制定的本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来设置的。这是当前农村采取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审计模式。根据该条令的第四条规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建立审计机构的,由其负责合作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未建立审计机构的,由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计机构(以下简称乡镇经管站)负责其审计工作。这种模式下,乡镇经管站在完成日常经管工作的同时,每年要安排一些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而且审计人员通常不设专职,一般由经管人员兼任,或者在经管站内下设审计站,安排专人从事审计工作,但其专设的审计站与经管站合署办公,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因此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讲是经管系统的内部审计,它受上级农业经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

1.2乡镇政府内单独设置审计机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设置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它作为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直接受乡镇政府领导,与乡镇经管站等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审计人员一般为专职人员,人员配备也相对稳定。乡镇审计机构负责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单位进行审计,从本质上它是乡镇政府的内部审计。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实践中受到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等实际因素的限制,使得其在实际中很少见。

1.3农村民主理财小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民主理财制度。村民理财小组对村民委员会的收支账目进行审查监督并对村民会议负责。所谓农村民主理财小组,就是在各村建立成员3至5人,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的,对本村财务管理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的组织。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重要财务事项,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民主理财小组能够对村两委在村集体财务经营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实践中,由于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是由村长或书记指定,并非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因此,在对农村财务进行监督的过程中,民主理财小组并没有起到实际的监督效果。

2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探讨

李玉平(1997)认为,我国农村审计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对农村经济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服务。农村政府审计由国家审计机关在各乡镇设的办事处或县审计局设的乡镇审计股实施,审计范围包括乡镇政府各部门,国家在乡镇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农村内部审计由乡镇政府设立的审计机构负责,由乡镇政府领导,审计范围是乡镇办的企事业单位,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注会审计由县或乡镇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因委托单位而异。蒋育燕(1999)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初探》一文中认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具有自己特色,它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机构,这与内部审计相同,但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任何隶属或利害关系,处于第三者地位,这一点又与内部审计完全不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大部分是属于政府部门,审计的工作人员是代表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一点与国家审计相同,但是他们明显不是现有国家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机关工作人员。

桂建平(2002)提出了“乡镇审计”的概念,他认为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家共设五级人民政府,其中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已经设立了审计机关,但乡镇政府除外。按照现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体制和国有资产“分级行政管理”的方式,财政收支隶属于哪一级政府财政,则由哪一级审计机关管辖,所以应当设立乡镇审计,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府审计。乡镇审计的对象包括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所属行政村以及乡镇和村所属的企事业单位。

廖桂蓉、田文军(2003)则提出农业审计手段、方式、方法必须适应农业经济监督的需要。根据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审计资源,农业审计必须将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行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觉审计与法定审计结合起来;将专业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马子力(2004)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有可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尤其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业务市场。与农业主管部门所主导的农村审计相比,注册会计师从事农村财务审计具有其独特优势:不占用编制,不列入财政支出;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素质比较高;审计地位更加独立,更加客观公正可信。

刘罡(2004)提出国家审计机关派驻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国家审计机关派驻模式即是成立独立的乡镇审计站(所),作为县级国家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派驻到各乡镇,对乡镇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将乡村集体经济审计纳入国家审计范畴,确保乡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成效性。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模式即是将审计机构植根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熟悉组织内部情况,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强。常茂松(2007)认为,农管部门主导的农村审计存在诸多不足。的确,现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承担,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多为站(科)级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农村审计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人员无编制,均为农村经济管理员兼职,严重影响了对农村财务的监督管理,造成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不高,农村经济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王宝庆(2008)提出,在县(市)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各乡镇建立审计所,县(市)政府、市审计局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农村审计的文件和制度,此外,政府立法部门要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保障村监督委员会和审计中心的合法地位,为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审计工作奠定法律基础。从而使农村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

宋雪莲(2009)认为,农村审计的主体如由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承担,理论上是可行的。因此应在继续发挥农业经管部门熟悉农村情况、具有多年农村审计经验的前提下,逐步变直接审计为对外协调服务,即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财务工作的日常监控,另一方面代表村民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农村财务实行定期审计。在农村审计市场逐步规范后,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协调角色也发生实质性改变,应完全退出农村审计市场,由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者实施审计。最终形成重大涉农资金审计应由国家审计机关承担,农村财务审计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作为农民的代言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模式。

黄秋敏、满玉红(2009)认为,2006年度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没有将村集体经济纳入国家审计的范畴,国家审计介入村集体经济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由于目前农经站审计模式存在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独立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者间信息不对称、审计的结果处理与运用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为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规范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的程序,有必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对当前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进行整合,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的一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体系。

陈建萍、朱朝晖(2009)认为,农经站审计模式是政府在特定的背景下对农村这一特殊领域的审计采取的一种措施。作为目前农村审计主要模式的农经站审计在村集体经济不够发达、民主政治很不健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体制的所产生的独立性不强、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透明度不高等问题的存在,作者认为,体制上的问题只有从体制根源上进行改革才能根本解决。应该纠正原有的审计制度上的偏差,使其重回政府审计的轨道上来,列入政府审计的审计域。由于国外发达农业国家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不同,因此可以借鉴的国外农村财务审计的资料与经验都十分有限。

3评述

(1)农村财务审计主体比较混乱,应重新界定。在性质上农村财务审计应属于内部审计,其主体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或乡镇政府内设的审计机构,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处于第三者地位,因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由于地方法规、规章授权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农村审计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既要对政府负责又要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负责,其性质又属于政府审计范畴,同时,很多地方的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受委托开展的审计活动,并且还要收费,又具有社会审计的性质。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7

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权。审计监督是一种执法监督活动,要求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然而,对于哪些法律法规能够成为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处理处罚的执法依据,还存在不同认识,尤其是对于已规定了有关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常有人质疑审计机关是否还具有执法主体资格,能否依据其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修订后的《审计法》增加这款规定,实际上已经明确上述,这对于进一步澄清认识,解决审计法律适用的实际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明确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

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审计决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是依法审计的必然要求。由于《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主要是关于审计机关的组织形式、审计人员、审计监督职责范围、审计权限手段、审计程序及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具有组织法和程序法的性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各类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作出全面的、列举式的规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上述各类违规行为的具体审计处理处罚种类和幅度作出具体规定。我国关于调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关系的法律规范分散于财政、税务、海关、、投资、物价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中,这些法律规范分别规定了一些不同的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比如《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法》、《证券法》、《保险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等。这些法律规范对被审计单位均有效力,均应成为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需要对查出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定性和处理处罚时,必须适用或者依照这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法律规范,在这些法律规范只规定违规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未规定相应处理处罚措施的情况下,还可以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五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因此,只有在《审计法》中通过对审计监督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指引性的规定,才能明确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

明确审计机关作出处理处罚的执法主体资格

在我国许多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规范中,都明确规定了某个管理部门为其中某类经济活动的主管部门,并且规定由该主管部门对违规的单位作出处理处罚,但往往没有将审计机关明确为共同的执法主体。例如《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并规定对违反《会计法》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如何进行处理处罚。因此,有人会质疑:审计机关是否有资格依据这些已明确了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作出处理处罚?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审计机关与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各级行政机关要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监督机关,专司综合性经济监督职能,而财政、税务、海关、金融、投资、物价等主管部门,在履行各自专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都具有某一特定的监督职能,这种监督职能一般是结合自身的管理职能来履行的。审计机关不但要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还要监督对这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负有监管职责的主管部门,对主管部门所管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承担着再监督的职责。由此可见,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的监督,与有关主管部门在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方面的职能是重合的,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审计机关与有关主管部门都应当成为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执法主体。在这些法律规范中之所以要规定相关主管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是为了明确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责任者,避免在主管职责上出现交叉重叠或者空缺。但作为专门监督机关的审计机关,对各类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均具有监督职责,确实难以将其执法主体资格在每个相关法规中加以明确,如果不在《审计法》中概括性地明确审计机关适用审计法规之外的其他有关法律规范的执法主体资格,审计执法就容易受到质疑,这与行政机关职权法定原则不相符,也不适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在《审计法》第三条中增加这一款规定,在明确了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的同时,也明确了审计机关作出处理处罚审计决定的执法主体资格,规定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并不意味着已明确有关主管部门有权处理处罚的事项,不再属于审计机关的法定职权范围,而恰恰表明,凡是属于审计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也就是违反国家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审计机关都有权依据相关法律规范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

理解修订后《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准确理解把握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的含义。具体讲应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向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条对审计机关监督范围作出原则规定,第十六条至第二十六条对审计监督范围作了具体规定。其中第二十六条规定:“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计机关对其他、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至第二十四条又对审计监督范围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只能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如果对不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进行处理处罚,则超出了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比如:依据《审计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取证。尽管被调查的单位不仅限于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但审计机关却不能对集体、私营企业等不属于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

二是必须对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作出审计决定。对于超出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范围的事项,审计机关无权作出审计决定。比如:《法》法律责任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等问题,均属于主管部门管理的事务,不直接涉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机关就不能直接作出处理处罚,而应移送财政部门来处理。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8

[关键词]新《公司法》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制度完善

一、新《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报告是公司提供的反映公司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公司各类利益群体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的主要途径。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目标是系统、有重点地、简明扼要地向公司经营者、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潜在交易对象和政府财税部门等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必要的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为其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提供帮助。《公司法》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主要应该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审核、送交、置备、承认、公示、验证等内容。我国新《公司法》在第165条、166条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审验、送交、置备及公示制度。

二、《公司法》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缺陷

尽管新修订《公司法》在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创新,但在制度设计、指导实践操作和立法技术等方面仍存在着缺陷。具体体现在: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不明

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公司法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责任承担应该根据公司各组织机构的权责,明确加以规定。但新公司法165条只是笼统规定,而对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如何承认以及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应由谁负责,并未作明确规定,不利于明确责任、防范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二)财务会计报告的审验制度未能区分对大小公司适用的不同

新《公司法》新增规定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需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增强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但这种审验制度过分注重其价值目标的“安全性”而忽视了“效率性”,没有区分公司的类型和规模大小,没有考虑到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所带来的“效益”与公司所承担“成本”的关系。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外部监督固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但审计费用由公司承担,监督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新《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要求所有公司都必须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无疑对那些规膜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和费用。而且由于抽样审计技术的采用,审计并不一定能够发现被审计公司账目中所有的问题。因此,对于那些股东人数较少并且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实行强制审计制度并“不经济”,不利于小公司的发展。

三、完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一)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

我国新《公司法》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规定不明,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由董事会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决算方案。所谓年度决算方案,是指根据本年度预算执行结果所编制的、尚未批准的公司年度会计报告。因而可以认为我国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是由公司会计部门编制,由董事会审核制定,董事会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对公司负责。建议我国再次修订公司法时,可以明确规定: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应由董事会审核制定,并对其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性负责。

(二)明确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责任承担主体

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应该明确规定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会计师及财务负责人等主体应如何对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承担责任以及在财务会计报告由初步制定到最终承认的各个阶段应分别承担何种责任,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与经理层之间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责任承担机制。

(三)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实行豁免制度

如前所述,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强制性的全面审计制度,存在着未进行类型化区分,未考虑成本与效率关系的缺陷。从国外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法定审计模式的演变来看,全面强制审计模式曾经出现过但逐渐被各国放弃。这是由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模式的选择与公司的类型、规模、所处行业有关。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特定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及具备一定规模的有限责任公司,因其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或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或涉及潜在的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或需要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强制审计带来的“效益”高于“成本”,所以这些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模式应实行强制审计模式。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并不涉及公共利益,其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模式就可以考虑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实行财务会计报告审计的豁免制度。

因此,待条件成熟,我国也可以考虑在今后修订《公司法》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加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实行豁免的制度,具体来说:

1.小型有限责任公司的界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根据收入、资产负债表总额对公司规模进行界定的经验,我国《公司法》实行财务会计报告豁免制度的“小型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界定为工业、建筑业、电子业销售额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0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

2.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实行豁免的附加规定

(1)代表1/10以上资本的一名或若干名股东请求时,公司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

(2)对实行豁免的小型有限责任公司,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由具有中计会计师资格的会计师编制。

(3)实行豁免的小型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人,必须在其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附上声明,说明公司符合豁免的条件且未有代表1/10以上资本股东请求,并且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的人员须声明其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合法、准确性负责。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新《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目前公司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较为详细而具体的完善我国《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对策和相关立法建议:在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方面,要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制作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并对小型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实行豁免制度。

参考文献:

[1]《公司法释义》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储育明.海峡两岸公司法比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9

摘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一直都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党群、干群的稳定。

关键词农村财务制度农村审计重点质量结果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一直都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稳定。因此,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制度性、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好此项工作。

一、建立审计机构,完善财务制度。审计机构是农村财务审计的主体,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必须在县、乡两级农经部门内专门设立农村财务审计机构,适当配置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县级主要负责对乡镇农村财务审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培训,并对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专业审计知识和相关财经法规等方面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乡镇农经财务审计机构具体负责村级财务审计、村组干部离任审计、重大事项专项审计等一系列工作。同时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杜绝农村财务前审后乱、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随着村财镇管的实施和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后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农村财务应着重建立和完善以下管理制度:一是现金、存款、固定资产和物资管理制度;二是集体收入监控制度;三是费用支出审批制度;四是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五是审计监督制度;六是档案管理和会计交接制度。

二、规范审计程序,突出审计重点。为了使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审计程序,选用一定的审计方法来进行审计,以确保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农村财务审计机构要做好编制审计计划、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制订审计方案、发放审计通知书等四项工作;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农村财务审计机构要按照审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被审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其遵守情况进行检查,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实施重点、细致的检查,收集审计证据;在审计的终结阶段,农村财务审计机构要整理、评价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提出农村财务管理建议书。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对问题多、群众反映大的单位要重点审,对例行年度审计的单位则普遍审。就一个被审计单位而言,一是突出盘查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交乡代管款,看有无坐支、挪用、私设“小金库”等现象;二是突出盘点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看有无因管理不当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和财产物资变现过程中违法乱纪现象;三是突出审查收入帐目,看有无专业承包收入、租金收入等未入帐,或村组干部私分捐赠物品(或现金)、救济物资等现象;四是突出审查支出帐目,看有无超范围报支费用,超额领取干部报酬等;五是突出审核集体借款和往来款项,看有无公借私用和虚增往来欠款等。

三、紧扣相关环节,确保审计质量。农村财务审计不能仅局限于就帐查帐,要放宽视野,既要查核相关帐证,又要询问农村财务人员、走访群众代表,既要公布本单位收支情况,又要公布内、外部债权债务情况,既要做到帐内审计与帐外审计相结合,又要做到专业人员审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这样的审计才能比较客观、真实、全面。具体在农村财务审计中要做到:一是紧扣民主理财。通过民主理财来发现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农村财务审计的途径不断完善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二是紧扣财务公开,通过财务公开来审查被审单位有无另设帐外帐,各项财务收支项目是否真实可靠;三是紧扣干部交接,将村组干部的离任审计与日常审计相结合,审查干部离任前有无突击用钱和越权审批现象等。

四、公开审计结果,做好跟踪检查。农村财务审计结束后,应及时将审计报告报送给县级农村财务审计机构和乡镇党委、政府,同时将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送达被审单位或有关责任人员,并通过群众代表大会或村务公开栏将审计结果向群众公布,使农村财务管理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引导被审计村主要领导自觉地执行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农村财务审计机构在公开审计结果三个月以后,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纠正问题的复查,如被审计单位没有按照要求整改到位,应进行严肃处理,并责令限期整改,直到整改到位群众满意为止,以此推进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离任审计的问题、思路及评价.农村财务会计.2011(8).

财务审计的主体篇10

近年来,农村财务经过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财务公开、乡镇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和农村综合招投标中心,实行农村财务委托“双代管”等多种程序和手段,规范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使其更趋规范和透明。但也有一些少数个别村民主理财流于形式局限于村干部“近亲”理财、“亲信”理财,财务公开走过场,“双代管”运作不规范等多种主客观因素,致使村级财务管理处于松散无序状态。村级资产资源管理混乱,有限的资金大量流失。由于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使得农村财务问题久久不能解决,导致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正因为农村集体资产对支撑社会公益事业、稳定农村基层政权具有特殊的作用,随着农村集体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作用也将会不断加强。因此,客观上存在着对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使用的审计监督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指出:“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村级财务公开在推进村级民主监督、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审计后公开的村级财务将杜绝数字失真、流于形式的现象。财务公开对于“给村民一个明白,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的作用已成为村干部和村民的共识,对村级财务状况做鉴定性服务的审计要求也随之出现。针对这种情况,农村财务需要一支专业审计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从而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设。

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现状

一是农村审计工作组织机构不适应。乡镇综合改革后,乡镇农经部门被合到乡镇财政所,县级农经局,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乡镇一级农经干部取得审计资格证及少。同时取得审计资格的乡镇农经干部均是兼职审计,充当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近年来实行了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双代管”,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一直由乡镇农经干部兼职,同时乡镇农经干部又承担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这种组织机构的不适应,不可能使审计结果取信于民,从法律的角度上说也是行不通的。为确保审计机构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应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根据审计的独立性这一审计监督本质特征,审计的主体应当是“独立”于被审计一方之外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二是农村审计工作条件不适应。一是审计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得不到保证。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主力军是乡镇农经员,但是乡镇农经员从事审计工作是兼职的。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乡镇农经员不可能象专业审计机构一样把主要精力花在审计工作上,审计工作的时间就会显得很仓促,而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又比较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审计对象是村一级,相对来说比较偏远,交通极为不便,给审计工作特别是调查取证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村集体经济审计是免费服务的。到目前为止,国家财政部门还没有将审计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审计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在审计实践中,因为没有经费,不得不尽量压缩时间,这也必然会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三是农村审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点多且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应该具备较全面的财会知识和相关制度和法规,而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协调、交往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乡镇一级由农经员担任的审计工作是兼职的,并且从事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起步时间晚,开展的审计工作时间短,虽说已经过专业培训,但审计专业水平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大多数审计人员缺乏协调、交往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四是审计立法滞后。农村审计目前尚无全国性条例,仅有少数省市出台了地方性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条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结果所出现的村级财务严重问题,因为缺少专门的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而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如村的主要干部铺张浪费使用集体公款,而支出单据所应具备的经手人、审批以及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等应有的手续却具备。因为没有明确的具体法律依据,村里又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给单据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的定性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五是审计处理难。首先是现行审计体制及其它一些人为的因素。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处理决定的权利,使得查出问题与处理决定之间产生脱节,很难将查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处理;在有关部门处理问题时,由于难免存在一些人为因素,使得问题被搁置下来得不到解决处理;其次是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处理阶段比前期工作难度更大。因为如果不及时把查出的问题予以纠正和处理,就会使群众感到审计只是一种形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查出的问题牵涉到很多方面,很难面面俱到,三是社会不正之风带来的阻碍影响了问题的处理。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改善对策

根据当前我国村级财务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现状,加快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应尽快解决解决审计机构与人员问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落实到位。

首先是要建立职能定位明确的工作机构和审计队伍。乡镇专职审计机构不完整、不健全。随之村级经济中的违纪违规问题日渐增多,有的还非常严重,在基层设立完整的、健全的专职审计机构十分必要。但是,由于乡镇审计受其地位未定(我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和发展尚未成熟等因素制约,致使乡镇审计发展滞后,特别是对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有限,力度较低。主要体现在部分乡镇尚未设立专职的审计机构、未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较少、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因此,尽快确立乡镇审计地位,充分发挥乡镇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变得日益重要和突出。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农经部门和财政所进行了实质合并。过去由乡镇农经部门负责的村级财务审计职能相应合并到财政所。为充分发挥财政所对村组财务审计的职能,可依托财政所成立由3—5人的事业编制,由财政保证供养的审计站。主要职能是负责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村(组)集体的财务审计工作;对村(组)财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对新一届各村(组)理财小组组成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指导理财小组运行情况。

其次是要改善审计工作条件,保证审计工作开展。要改善农村审计工作条件,除了进行村级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外,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审计,提高对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认识,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财政部门要在经费上保证农村审计工作正常开展。

其三是要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应从加强基层业务培训着手,由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提出审计培训计划,有计划地组织乡镇农经干部进行中短期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突出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村审计队伍。通过考试考核等方法选拔具有审计、会计专业的审计人才,建立持证上岗和定期考核制度,淘汰素质低和工作不力的审计人员;加强审计人员政策法律及业务培训,使审计人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技能得到提高,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报告要真实、可靠、严密,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反驳,真正体现农村审计工作水平。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让社会各界了解、认可、支持农村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