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素质的作用十篇心理素质的作用十篇

心理素质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45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1

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以来,护理人员在做康复指导的过程中结合病人的病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知识,解除病人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焦虑和忧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把预防疾病、卫生知识传授给病人及家属,通过我们自身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启发、诱导、暗示影响病人,鼓励病人战胜疾病。

心理护理有利于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护理工作不断向整体护理发展,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它要求护士不仅要严格遵循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还要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情格特征和生活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对病人要有同情心,态度要热情和善,要用我们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每个病人交谈,从中发现病人的心理障碍,帮助病人解除躯体疾病的同时要解决心理问题,对每个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要按照护理程序,全面系统地护理,同时必须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中,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心理护理有利于孕妇自然分娩,减少并发症。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体健康和患病的相互转化中,我们除了注意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外,还要特别强调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人们所处社会环境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的护理不仅关注病人躯体上的疾病,还要探讨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医院实行助产士(“一对一”陪产)丈夫全程陪伴的服务模式,产妇从入待产室开始到分娩后观察、送出,均由一名助产士负责陪产,丈夫陪护在产妇身边,这样就使产妇有安全感、信任感,情绪放松,促进了产程顺利进展,减少了滞产、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剖宫产率由原来的57%减少到48%。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护理效果,已被广大护理人员重视,积极开展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

心理护理对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心理护理对护士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护士应热爱、忠诚于护理事业、工作严谨认真、身体健康、仪表端庄、技术精益求精。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指护士要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反应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护士对病人要进行全面、系统、周密的观察。从病人的言行、行为和情绪的微小变化中去现他的内心的活动和对疾病提心,及时帮助病人病人解决问题。

良好而准确的记忆力是完成护理任务的主要条件,护理工作繁琐紧张,如果对各项工作不认真就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同时护士在做各种操作时要善于发现病人反应,一边操作,一边与病人交谈、交流,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

护士在工作上还要养成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所以良好的语言是治疗身心疾病不可缺少的良药,而不良的语言可以给病人以伤害性刺激。因此护士必须加强语言修养,掌握语言交流技巧,提高对病人心理护理的能力。护士在工作中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护士的情绪对做好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护士的情绪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把个人的烦恼发泄到病人身上,要培养自已的自制力,保持情绪稳定,要有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乐观积极情绪,唤起病人对生活的热爱,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在和病人交谈时要含蓄一些,不要过于活跃。

护士应具备全学科的理论知识: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病人及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要求护士掌握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这样在与病人交谈中才能掌握病人的心理反应,发现护理问题,才能及时地讲解、解决病人的反应问题。不致于面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失去病人的信任。因此要求护士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识,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心理护理对护士职业道德的要求:随着护理学的迅速发展,要求护士不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更要有高尚道德感。高水平的护理质量和满意的医疗效果,往往是良好的护理道德在实践工作中的体现。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爱护病人,帮助病人化解各种心理障碍,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了解掌握不同病人的不同性格和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情感和交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安慰,使心理护理有的放矢。

心理护理对护士在科研方面的要求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声乐学习;演唱;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64-02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因此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人们身体活动的意识方向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对于声乐学习与演唱来说,心理素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不能够被忽视的。演唱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心理学与声乐、歌唱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促进表演者积极情绪的发挥。

一、歌唱中的心理素质因素及其重要性

(一)意志力与歌唱。意志力是指一个人想要达到某种目的与效果,需要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的的某种意志品质。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需要意志力发挥作用。众所周知,在进行正式演唱之前需要进行声乐的练习与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习者克服外界的诱惑而专心致志进行练习。意志力属于心理素质的一部分,是受人的心理活动支配的,是在心理活动的影响下完成的。意志力是内部心理素质的转化,从而对歌唱者的行动进行支配与调节。单从外部因素看,意志力与歌唱并无关系,但实际上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

(二)演唱者自身感觉、情感与歌唱。所谓的感觉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范畴,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这种感觉的存在。在声乐训练中,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需要教师指导以外,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要求演唱者找到演唱的感觉。演唱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找到对整首歌感情上的总体把握,是欢愉的,还是悲愤的;是高昂的,还是激进的,这些都需要演唱者在平时的训练中,正确地将自身的感觉与整首歌的感情定位,这样演唱起来才不会有一种错乱的感觉。演唱者自身的感觉很重要,它能够影响整首歌的演唱是否成功,效果是否最佳,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演唱者对自身感觉进行准确把控。

(三)演唱者情绪与歌唱。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是指身体对个体行为成功与否,在生理反应基础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心理感受。每个人的心理感受能力是不同的,同样面对一件事情,有的人感受到的东西很多,有的人却很少,个人的感受能力不同,直接导致表现出来的行动力也是不同的。演唱者自身的情绪会对歌唱训练带来很大影响,比如说,演唱者每天都闷闷不乐,那么势必不会对作品有很好的发挥,良好的情绪能够影响演唱者积极情绪的发挥,积极的情绪会对作品有促进作用。

(四)演唱者个性与歌唱。心理学角度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具体表现。性格外向的人会对世界有更好的了解,通过了解世界来更好地接触未知。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演唱者需要通过外面的世界与艺术进行碰撞与融合,他们的个性能够影响演唱效果。性格外向的人,会更好地感知世界,这对演唱是非常有帮助的。心思比较细腻的人体会作品当中的感情会更加到位,从而对整首歌的感情把握到位。

二、歌唱中不良心理表现及其危害

(一)恐慌心理。恐慌心理的产生并不完全是由于个人的专业素质不够,这与自身很多因素都有关系。站在舞台上,由于观众的反应、舞台效果以及自身的心理素质等,都可能会产生恐慌心理。不同的演唱者所产生的恐慌心理程度是不同的,一般会出现手心出汗、声音跑调、心跳加速等,对于舞台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来说,出现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对于一些经验匮乏的演唱者来说,出现这种情况则很正常。恐慌心理的克服,需要演唱者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多加注意。

(二)缺乏自信。演唱者的自信程度与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是有关系的,与自身的个性也是分不开的。一个好的演唱者不会去在意外界的诸多因素,比如说自身的长相、家庭条件以及专业技能是否过关等,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将作品完美展现出来。缺乏自信的演唱者,首先在表演过程中就没有底气进行歌唱,不会与台下观众进行互动,每次表演完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落感,继而没有激情投入到下一次的训练中,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会毁掉一个演唱者的前程。

(三)患得患失。每一个演唱者都有自身的追求,都有想要达到的目标。对于个性比较要强的演唱者来说,他们对自身的要求都很高,每一首作品的表演都要做到完美。在平时训练中,对自身的专业要求也是颇高。这样的演唱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允许他人超过自己的,对于表演来说,也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瑕疵,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非常不利于演唱者自身进步的。

(四)忽视心理因素,单纯追求技术。有些演唱者对于声乐的要求达到了极致追求,他们愿意将更多时间花在艺术追求上。这些演唱者首先在专业课程与素质方面要求自身要做到极致,对于作品,无论是感情基调还是自身情感的升华,都掌握得非常到位,相比较于心理因素,他们会更加重视表演当中技术的体现。他们认为,只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与舞台经验,就能够将作品完美展现。实则不然,想要将一首歌完美展现出来,不仅需要坚实的基本功与丰富的舞台经验,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因素,演唱者需要将其考虑在内,作为提升自身的一部分。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3

1.时代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的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该特别强调和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它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指一个人应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健康与适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目前,我们有的学生虎背熊腰,但性格孤僻,缺乏朝气;体壮如牛,但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圆,但心胸狭窄,空虚颓废;忸怩胆小,忧郁、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已成为当前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这个问题尚未予以重视。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在一切不利的条件中,对人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刻不容缓,在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3.正确认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1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乐园;学习应该是学生的需求、乐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设重点,使教师、家长、学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负担最大的还是学生,违背心理规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加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心理上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混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

3.2社会因素;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险。但是一些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传的误导,同样冲击着身心还很幼稚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干扰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3家庭因素;放纵、溺爱的家庭,导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异常心理等,残缺家庭日益增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产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绪,造成自卑、孤僻、偏执、逆反等病态心理。走向极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

3.4个体因素;学生特别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个头高低,长相好坏是造成他们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异性,出现幼稚和盲目的早恋意识,学习和升学的竞争,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容易导致焦虑、悲观、抑郁、冷漠、孤僻、恐惧、偏执等异常心理。

4.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针对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即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

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自我表达、放松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系学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⑥自我心理休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4.2心理行为矫正;这是面向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属矫正范畴。①学习适应,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②情绪问题。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如抑郁、恐惧、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强迫症等。

5.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5.1科学性原则;心理品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管武断的做法。

5.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5.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谈心,个别辅导。

5.4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应用性的需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长与发展。

6.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6.1优化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同样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及至知识才能的形成,无不受到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所以学校应力图优化校园环境,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6.2加强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可以通过系统传授、专业讲座、办报刊专栏,组织讨论等,介绍心理学,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标准有所了解普及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健全心理卫生教育的系统工程,使这项教育真正得到社会领导重视,家长支持。

6.3注重教学活动的心理卫生;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注意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改进教育方法,合理使用评价手段,防止因过多使用否定性评价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4

【关键词】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钢琴演奏者

一、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

音乐是作为艺术活动存在于声波的震动中并在一定的时空中得以展现出来,以及能够通过欣赏者的听觉器官而使其引起各种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的一门艺术。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构建,一方面,属于心理学上关于心理素质研究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音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的特殊本质,其是通过艺术化表演者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来完成的,是由音乐艺术活动表现形态的性质决定的。演奏者音乐表演的心理素质构建的研究包括表演者的基本心理素质构成、表演者最核心的心理素质是什么,以及表演者心理素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由此,演奏者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是指,以演奏表演艺术活动中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与表达为中心的一种具有与音乐表演心理能力、人格特质以及心理健康等多种音乐表演心理品质的动态组合,同时又具有可教育性和可培养的特性。

二、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的理论依据

1.情感表现理论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音乐情感语言理论的倡导者在理解整个音乐作为艺术的本质时认为,任何一种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所塑造的“人生体验报告”,而艺术家总是要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来表达其对生活和世界的主观感受。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音乐就是人类表达情感体验的语言,而人类的情感体验在音乐中的存在方式问题就成了音乐存在方式中的本质性问题。到19世纪后期对音乐中“音”本体论的发展时期,从演奏者的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角度来分析,演奏者首先对应于音乐技能的展现而获得的心理素质结构,并以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为中心,形成了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的情感表现理论。

2.有效活动素质理论

提到心理素质的构建,心理学家的第一种理论是将其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主要方面;第二种理论是依据演奏主体的意志和行为活动的内容将心理素质分为意向、智能、身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等;第三种理论是有效活动素质理论,其是以一个有效的活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将素质分为影响主体活动倾向和目的方面的素质、影响主体活动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的素质,以及影响主体对活动过程进行调节控制的素质。有效活动素质中能够影响音乐表演的主体活动倾向和目的的素质,主要包括演奏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心理素质,而其中能够影响音乐表演主体活动社会效果的方面主要是指心理适应性素质,而能够影响音乐表演中演奏主体对其活动过程进行调控的素质则主要取决于个性方面的素质。

3.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因素的相互作用理论

西南大学教授张大均等人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并借鉴了列昂捷夫关于人的研究不同水平的划分,以及借鉴了维果茨基的心理机能理论,提出了心理素质构建中的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的相互作用理论,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来探讨构建人的心理素质结构,这对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该理论强调行为因素对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结构中的活动具有指向功能,并提出适应性因素体现了音乐表演艺术的角色特性,包括艺术角色、社会角色和专业角色三个方面。此外,对于心理机能发展水平方面提出的观点,对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结构的不同层次划分具有指导意义,同时该理论强调生理因素的基础作用,直接有助于构建音乐表演技能的情感表达和体验的心理素质。

三、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对钢琴演奏者的作用表现

1.展示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构建的再现性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其本质在于艺术再现性。因为演奏者必须以音乐表演的物质材料(即音乐作品)、表演的环境以及演奏者自身为基础和目的而进行的艺术活动。演奏者必须建立在对音乐作品以及自身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而其演奏的目的是指对音乐演奏的表演构建,通过演奏者在一定的音乐情境中对音乐作品准确和恰当地表达和再现。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进行赋予音乐作品活的生命和再创造的行为,其并非是对作品原生态的制造,而是演奏者在表演中对主体气质、性格和意志等心理因素的集中体现。正如瓦尔特所说,只有伟大的个性才能明白揭示伟大的创造。因此,钢琴演奏者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存在,首先在于指向艺术再现性。

2.对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构建的调控性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存在的调控性,主要体现在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艺术形态下所具有的情感体验的持续过程、情感转换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情感表达强度和情感表象色彩的心理调节和控制。从时间维度上而言,钢琴演奏表演中对情感体验的持续和转换过程是从表演主体对时间感觉的“虚幻时间表象”上体现出来的,这一过程是演奏者通过对声音运动形态中所形成的张力来体验和感觉音响的延续和进行,并最终表现出自我的情感体验。从空间维度上来说,钢琴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体现在从声音在虚幻空间的深度变化、距离改变,或是声音的色彩丰富性上的强度和表现色彩上。演奏者具有对声音强弱的调控,并通过演奏者听觉联想来造成心理幻觉和心理扫描来完成。但是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维度的调控,都与演奏者的生理调控紧密相连,从而使艺术虚幻的感觉性与作品真实客观性之间的距离,成为演奏者心理素质构建调控因素存在的必然。

3.体现钢琴演奏者心理素质构建的适应性

音乐存在的行为、形态和意识三要素,成为演奏者在音乐表演中心理素质结构存在和构建的适应性因素的依据。首先,钢琴演奏者音乐表演行为的存在,为演奏者的心理素质结构在表演前的心理准备过程、表演中的心理展现过程以及表演后的心理反省,提供了较为专业化的心理适应性。其不仅包括操作行为上的专业技术即演奏技能的适应,也包括对艺术表现即动作体态等的适应,而且还包括演奏者主体参与行为中的文化适应。因为演奏主体的参与行为只有在符合一定的认可规范前提下,才能被广泛接受,从而体现出演奏者表演的价值所在。其次,音乐表演形态的存在为演奏者音乐表演的心理素质结构在音响形态和表演态势上,提供了艺术化的心理适应性。由于音乐表演中的声音不仅作为声波的物质运动被听觉器官感知,其还是音乐心理情感意象的外化存在方式,同时音乐表演中的艺术化态势是运用创造性的韵律感和美感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升华了的情感,并体现了审美文化的特异性。最后,演奏者的心理素质结构存在的适应性还表现在对立美活动和审美活动中提供一定职业化的心理适应性,其表现主要体现在演奏者在专业与业余、成功与失败等多种维度上来定位自己的角色,这是演奏者音乐表演行为存在的前提。因此,钢琴演奏者的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结构的存在和构建应体现在艺术性、职业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的心理适应性。

四、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对钢琴演奏者的意义

基于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理论,对钢琴演奏者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分为演奏者表演情感素质的构建、演奏者表演认知素质的构建、演奏者表演个性素质的构建,以及演奏者表演角色适应性的构建。其中,演奏者表演情感素质的构建是整个心理素质构建的核心,体现在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情感体验又包括对情感的感知、记忆、想象、直觉,以及情感体验的敏捷性和强度等方面的素质。而情感表达的心理素质则包括情感表达的选择性、匹配性、协调性、感染性,以及深刻性和情感迁移的泛化性。演奏者表演认知素质是心理素质中的基础素质,其体现在对作品的认知、对情境的认知,以及对演奏者自我的认知等方面。演奏者表演个性素质也是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中的关键,其决定其他心理素质能否顺利实现,包括心理调节控制素质、表演者心理动力素质,以及心理坚持性素质。演奏者表演角色适应性素质,主要表现在音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态和特定的文化现象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特征得以实现的这一过程中,包括表演者艺术角色的适应、对职业角色的适应,以及对其专业角色的适应。钢琴演奏者只有将音乐表演心理素质构建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目的地形成一种聚合型的心理素质结构,从而实现完美的艺术展现。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的构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

[3]于润祥.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5

关键词团体辅导小学生班队干部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100-01

一、团体辅导及其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催化”,即发挥团体内的助力,减少其阻力,在团体中运用自我表露、反馈、尝试、澄清等策略,促进成员的自我成长。

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与治疗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共同起作用,许多人在参与团体辅导过程中能够得到成长、改善适应和加快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在耐挫能力、适应性、自信、个性、注意力、思维、学习能力有显著性的提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意识地通过活动让参与其中的学生,亲身体验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正确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如: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学习能力、情绪管理等。

1.提高班队干部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指团队成员以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同于团队的共同目标,并以协同配合的互动方式,努力追求团队共同目标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2.提高班队干部沟通与交流能力。沟通与交流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广泛的社会关系,在诸多困扰班队干部工作的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最令人烦恼的问题。培养班队干部的沟通意识和方法,使班队干部通过彼此真诚的沟通,增强自身的主动交往意识,掌握交往的的基本礼节,学会在工作中表扬与批评的技巧,学会认识并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体察别人的心理活动,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表达自己,如何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如何增加交往自信心等。

3.通过思维拓展提高班队干部的学习能力。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班队干部也是一样。学习是班队干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优秀的班队干部,你必须要学习成绩优秀,这样才能在同学中间树立威信,班队干部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都是普通同学的典范。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所以,学生只有懂得“会学”才能实现“学会”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4.使班队干部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认识个性”团队辅导,让班队干部自我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同学的交流实践中,不仅能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情感,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自我能力的尝试和训练,学会表达观点和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增强自信心。

5.帮助改善和调节班队干部的情绪。“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针对性的改善学生的情绪体验,如抑郁、孤独、焦虑、恐惧等。在班队干部中由于自身学习及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等,有抑郁表现的学生经常消极地看待自己,感到自己被命运所左右、人生没有价值、没有学习的兴趣等,在团队心理辅导过程中,团队班队干部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自觉、自愿的交流各自心理的秘密,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宣泄压抑的情感。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6

关键词:学风建设;心理素质;作用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在深入改革,很多大学也频频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上大学的资格。不过由于当前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很多大学生能感受到很强的压力,不仅在学业、就业以及感情上都能感受到前所有为的压力,同时在同周边环境相处中,也能时时感受到压力,这就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的学生甚至不堪重负,选择在网上逃避现实,最终导致学业荒废,严重的耗费了时间。针对这些问题,就很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努力提升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说,一个高校是否拥有良好的学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看高校学生面对压力的处理能力。

一、学风建设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能起到促进作用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每个高校都在做的事情,良好的学风建设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帮助很大,能有效改善高校学生的学习气氛和健康积极的人生观,能够帮助那些整天躲在寝室足不出户的”宅男“积极走进社会,良好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学风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努力进取以及奋发图强的精神有很大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在经历了九年寒窗苦读,终于走到大学,很多学生就认为可以暂时放下紧张的学习,好好享受下人生。但是大学是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的场所。因此高校学风建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并帮助学生建立充足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就能很快发现高校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得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大学生上大学最重要的目的是继续接受教育,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大学生学风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狐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动力和方向。通过帮助学生树立目标,鼓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从而逐渐走向人生巅峰,使得大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使命感。学风建设还体现在能够通过兴趣吸引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并通过相互鼓励、相互竞争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大学,就会发现到处都是”高手“,就是难免使得有些学生优越感荡然无存,甚至变得自卑孤僻。而大学生学风建设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育中,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和鼓励,并积极培养学生之间成立兴趣小组,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来达到学业的提升。由于大学生处于年轻气盛、不服输的阶段,通过志同道合的同学的鼓励和激励,能够很快刺激学生奋发图强、迎面赶上。而且通过学习小组能够较好的加强学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在人际沟通中加强自身的社交能力,并逐渐完善自身的性格。

(四)减少学生考试压力

由于当前大学考试十分频繁,这对很多偏科的学生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在考英语四、六级中,很多学生就会出现考前抑郁症,很多学生担心考试过不了,会影响学位。这种焦躁、不安的情绪会一段时间伴随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考试正常发挥。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学风建设就要积极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在日常学习中的不断的演练和知识巩固,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在考试前,就达到了”城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良好心态。

(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很多学生虽然学业很好,但是其性格却并不健全,有的甚至比较情绪化,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变得焦躁和不安,甚至还有攻击性倾向。真对这一点,高校学风建设就针对学生具体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学生不安的兴趣,并努力让学生逐渐融入到正常的大学生活中,逐渐和身边同学展开良好沟通,从自闭、孤僻中脱离出来。此外,学风建设还通过开展各项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各种兴趣,学生在参与各种大学社团中逐渐找到更多的兴趣志向,并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

(六)帮助学生避免网络的诱惑

由于当前处于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很轻易连接到网络。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甚至不能自拔。因此,就需要紧抓学风建设,对学生的上课考勤进行严格的检查,同时在学生上课时,使用科技手段屏蔽课堂信号,使得学生无法在上课时玩游戏,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沉溺度。

二、加强学生建设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长期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只有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回报。

(一)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采用各种的手段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高校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格,因此并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采用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而是要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课外活动来进行。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思想品德、”三观正“的学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影响和感染其他学生,使其能够明白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要通过积极的一对一沟通,将学生一些独特的”见解“进行合理解释和纠正,从而完成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习兴趣普遍下降。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学风建设就需要在大一时期将本专业优秀的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请进学校,并以企业的角度来讲述专业知识对于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告知学生如果不能在大学时期掌握扎实的知识体系,就无法在今后的职业生涯获得较好的发展,收入会直接体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种”现身说法“的教育,从而给学生震撼,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开展各种奖惩措施,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由于高校学生都是年轻气盛的青年,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并不会轻易服输。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就要积极开展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学习兴趣差的学生提升成绩。通过各种奖惩措施来不断激励学生,这样就能较好的利用学生的进取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提升学习动力。

(四)帮助学生树立成就感

学习是一种不断接受挫折和成就的过程,不论是多么优秀的学生,都会经历各种学习上的挫折,但是也能收获更多的成就感。但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收获更多的只是挫折感,这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学风建设就要适当的根据这些学生的长处增设不同的竞赛。例如有些学生擅长跑步,就可以通过班级比赛发扬学生的长处,并提升学生的成就感,通过不断鼓励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充足的信心和动力,进而将这种信心带入到专业学习中,再通过学习小组的努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玉玲.依据学风形成发展的心理规律抓好学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4(4)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一特殊年龄群体中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部公布的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比例是23.3%。中科院心理所调查的比例是28.8%。”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凸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实现。“据调查我国仍有70%的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深入研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体系,更有助于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形成的,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等。其中,学校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早在1998年8月13日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从那时起,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即使开展了,情况也不是很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笔者通过对交城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

虽然现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但在升学压力下,部分学校还是以学习为重,不关心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很多小学的领导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更不知道怎样进行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份由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对全省425名小学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仅8%的乡镇学校教师回答自己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的乡镇小学教师回答自己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6%的乡镇小学建立了心理档案;正在考虑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的乡镇小学仅占26%。

2.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规范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由哪个部门管理还处于模糊状态,有的由党委书记负责,有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有的由政教处管理,有的由教导处管理,有的由科研室管理,这种学校间管理的不一致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一致,很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调查的2所高中均由政教处管理,这样就局限了它的范围,无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去,这也就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应有的作用。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问津,下来视察也多是形式管理,做做样子罢了。

3.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其主要的影响源,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家庭有关,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长发育。但据对泉州地区部分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中,认为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占23%,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大约为5%,认为目前学校最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占80%。

4.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校的教师大多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他们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甚至承认从未发现过学生有心理问题。还有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每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建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建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学校要不拘泥于学习辅导,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发展性教育为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方面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把课内心理教育和课外心理教育连在一起,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和督导机制

通过对交城县小学的调查,发现初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也只是搞形式,并未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体系中。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有效地展开,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健全组织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科研组,并给予其经费支持,探索适合的课程和教材,给每个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并且要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运行。其次要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入编制度、考核制度等。最后就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3.培养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参与对子女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但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观念落后,不会教育孩子,有时甚至起反作用。因此,学校要针对家长的情况,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家长进行教育,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

4.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8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进修;区域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前言

构建区域性实践模式,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当前促进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教师专业化运作体系中,主要涵盖运作机制与策略两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该寻找一条区域性的有效途径,在提高该区域内教师心理素质及教学质量的同时,建立教师区域教师进修学校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

1、构建运作体系

首先,以课题组成员作为核心,通过区域教师进修学校建立起教师心理素质中心组,然后以点带面的对全区域内的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如图1所示:

所谓的点,就是对该课题进行参与与探讨的学校,所谓面指区域内的中小学及幼儿园。该模式是一个面向整个区域的教师心理素质及专业化提升的工作模式,运行与操作机制良性的发展,该模式下对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起着资源整合、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训练等作用。

2、以运作体系提供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自身的生理、环境及科学文化素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各种矛盾相互冲突及作用条件下的心理发展,在出现矛盾与冲突的时候,教师通过参加各种训练,对心态进行调节和规范,保持心态平和,从而发挥整体的效用。育人准则与价值取向的结合,对教师的人生感悟是一种融合,也是实现教师教育成果的源动力。从区域实践上来讲,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需要坚持三项原则:整合、趋向和训练;三个结合:自我提高与集体培训结合,在自我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训练的自动化目的;分层与分段结合,分段培训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所遇到心理问题,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及幼教四种类型,有目的的采取心理训练的模式,分层在根据入职教师岗位的时间长短划分的新教师、老教师及青年教师几个层次进行的心理训练;全区联动与基地辐射结合,主要以基地辐射为主,做到以点带面的目的。需要参与课题培训的教师完成训练活动后,回归校园与同校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沟通。一般将大型的集中培训活动设立在各个基地学校进行,活动中,吸收各基地教师前来参与,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起到宣传和辐射作用。五类活动包含:交往活动、情绪调动活动、成就动机及专业活动、教育创新活动、应对教育挫折活动;五步训练指参与活动、体验引导、示范导行、自我练习及自我创造;五种能力包含心灵感悟能力、角色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及自我表现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的,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性教师心理素质发展主要针对心理训练模式展开,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编制资料引导教师学习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五种能力,因此可以将这五种基本能力作为目标,然后设计出《教师心理素质提高培训活动课程设计》,通过对区域内基地学校的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带动其它学校教师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经过培训与时间验证,教师心理素质在进行自我培养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可以将取得效果突出的教师的收获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编制成资料。通过学习和借鉴,使其它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例如:在编制的资料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事开始称呼我为”老李”,在工作中也对我开始特别的关心和照顾等等,我开始感觉到我老了,心里边也有了痛苦、迷茫和恐惧,一想到终有一天职业生涯也要到尽头,非常苦恼。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定位,回顾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调整心态,找回自我,在工作中采用新型的工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更加的注重锻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获得成功。进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我摆脱了那样的苦恼,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的热爱,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我认为心理素质对于一个教师而言非常重要,要不断的进行强化锻炼,突破自我。

4、优化教学环境

区域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主要对基层学校起到指导的租用,但不足在于并不是是对有直接的管理效用。基层学校应该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起来,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指引下,将教师的心理素质辅导作为重点来抓,积极的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感情方面的投资也就愈显重要,经过多方的努力,为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创造成长的机会,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核,不断丰富其业余生活。构建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使教师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结语

作为教师而言,其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对其专业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要在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不断的强化其心理素质,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进行教师心理素质训练的时候,需要注意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降低,努力的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及生活方面的幸福指数,对出现心理障碍的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定期组织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培训,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梁艳荣.从专业认同角度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5).

[2]任静.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J].文教资料,2010(25).

[3]全英梅.新时期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5).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9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心理活动的积淀而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心理结构和品质。心理素质在个体的整个素质系统中起着基础与支架的作用,心理素质的优劣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状态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考试焦虑、不善于人际交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网络成瘾、个人情感问题和强迫症等问题是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这些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事业成功。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及现状表明,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是指大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使其心理心理健康的结构和品质达到良好的状态。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培养现代化建设者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把心理素质培育通过最佳途径落到实处,有必要对心理素质优化途径进行研究。综合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本文将主要从开展心理测量、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咨询机构、开通心理热线、进行网络心育等四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的有效途径,以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测量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主要途径。截止到现在较为成熟与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一般健康问卷(GHQ)等。这些量表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科学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在2013-2014学年的第二学期,我们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13级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共计发放问卷1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0份。统计分析测量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女生心理问题比男生严重,我们还发现,学生的专业情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越喜欢,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以上测量研究结果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素质优化工作,还有必要从学生进校开始大学四年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积累心理素质档案,这样便于跟踪调查和追踪教育,以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爆发之前能得到疏导和化解,未雨绸缪,防止心理问题恶化。

二、设置心理课程,进行课堂引导

心理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开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介绍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2013年我们学校开设心理学课,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健全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心理素质培育课对于健全和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设立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2013年我校设立心理咨询师,咨询机构的设立,推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工作的顺利进行。两年来,我们通过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的方法,接待了近5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心理学工作者利用课间、晚上、周末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当面咨询,解除了许多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不少学生疏通了心理障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通过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明显存在心理困惑或障碍,却不去走进心理咨询室,因为他们怕被同学看到,担心受到同学们的议论。当前,无论是社会人员还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人们认为进咨询室去咨询心理问题那就代表此人心理有毛病,代表心理有问题,代表着此人不正常。但是我们坚信,随着我们对心理素质优化的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随着心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当大部分人认为进心理咨询室就像进诊所求医问药医感冒一样的时候,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就会大大凸现。因此,不管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实际,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当面咨询是有其必要性的。

四、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等特点迅速成为了一种新生的传播手段。今天,互联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于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们,互联网的使用已成为他们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结合大学生这一特点,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采用网络进行心理教育的方式,这一方式亦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它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互联网也因此成为心理素质优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有效地对其进行运用,它所发挥的作用将会是很大的。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其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我校心理咨询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人员通过发表心理文章、收发电子邮件、QQ聊天、微信互动、留言板互动留言等方式进行。两年来,我们学校通过微信网心情驿站开展心理疏导,在互联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各系的心理辅导老师都通过收发电子邮件、QQ聊天等形式与学生进行谈心,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热情、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解答,效果明显。这种通过互联网交流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在当代大学生中,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等一些消极情绪时有存在,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高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心理素质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所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是否可靠。因此,充分利用开展心理测查、设置心理课程、设立咨询机构、进行网络心育等途径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课题名称:民办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教育的教育研究.

心理素质的作用篇10

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及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每个人综合的、全面的素质显得十分重要,心理素质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即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为此,联合国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日本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校方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除了让学生进行远足徒步旅游外,还定期将学生集中到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推磨、碾米、抬水、煮饭等。进行挫折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使其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状要求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3万多名中学生进行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的表现。另一项心理测试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关心教育的人们不会忘记报纸杂志等传媒报道的有关中外中学生对比的内容,有多事例证明中国中学生在智力竞赛中优于国外中学生,而在动手创造力以及心理品质方面却显劣势,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厌学、考试恐惧、异性同学交往不良、孤独症、多动症等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怎样解决呢?思想品德进行的心理品质教育包括情教育、意志教育、挫折教育、进取心教育、自尊自信教育、性格教育、友情教育、情趣情操教育、自律教育等,涉及中学生心理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于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影响。所以说加强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有很重要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心理品质教育对素质教育整体产生的特殊作用

心理品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作为整体的素质教育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为对素质教育具体化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直接作用。

1.心理品质教育对德育的影响作用。首先,德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有区别的,部分心理品质教育不涉及德育内容,同时也应认识到心理品质教育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其次,人们逐渐认识到德育出现了心理学化的趋势,而且中学生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总是和道德问题交叉在一起的。

2.心理品质教育对智育的作用。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就学生本身来说,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它包括观察事物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因素,又称情感智商,它包括一个人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才能的正常发挥和进一步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

3.心理品质教育对素质教育中体育的作用。首先,从广义的身体健康角度理解,生理和心理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对中学生来讲,生理进入了青春发育期,生长出现了第二次高峰,体重、身高、第二性征出现了明显变化,而心理相对还不成熟。如果出现心理偏差,肯定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次,从狭义的体育活动角度理解,也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体育竞赛活动,不仅仅是技能的比赛,更是心理素质的竞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