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运动力学研究十篇运动力学研究十篇

运动力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50

运动力学研究篇1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测量手段

中图分类号:o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240-02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过程

1.运动生物力学的启蒙阶段。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注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人和动物运动的力学问题。15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列奥纳尔德・达・芬奇(LeonaardoDavid)用人的尸体研究解剖学,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力学研究人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指出人体的运动服从于力学定律,运动生物力学的雏形。

2.运动生物力学的初步形成。20世纪,德国的布拉温(Braune)和菲舍尔(Fisher)利用解剖尸体的实验方法测定人体各部分相对重量和重心位置,并开始用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人体运动。20世纪30年代,英国生理学家希尔(Hill)取青蛙的离体缝匠肌进行实验,得出著名的Hill方程,即肌肉收缩的力速方程,并由此获得诺贝尔奖,从而奠定了肌肉力学的基础。

3.运动生物力学的快速发展阶段。1972在美国宾夕法尼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生物力学会议上将运动生物力学从生物力学中划分出来。近三十年运动生物力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到达鼎盛时期。运动生物力学除了与解剖学、生理学结合较多外,与医学、康复结合也逐渐密切,研究成果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摄影测量已发展到三维高速录像(如美国pea5系统),测力系统已发展到6分量测力台(如瑞士Kistler系统)、关节肌力矩测量系统(如美国Cybex系统)等,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并互相支持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测量三大系统[1-2]。研究内容已经由为奥运战略服务向竞技体育上扩展,对人体的研究,已由对人体整体运动的研究,逐渐发展到不同环节和结构的深入研究;由对人体运动的描述性研究,发展到探讨运动时神经肌肉的控制以及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的整合。

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从研究的形式上,可分为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两大类,实验研究方法又分实验室测量法和运动测量法。从研究的领域上,可分为物理学研究方法、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系统研究方法。从研究材料的来源上可分为原始资料数据的采集整理和资料分析方法。研究运动项目主要以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方法为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辅,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手段[3]。

美国的理查德・C.尼尔森把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大致概括为如下五种:(1)研究特定的运动项目或其中的某一环节的生物力学,这种主要对于运动员、尤其是只对某一运动专项感兴趣的教练员非常有用。(2)研究多个运动项目中共同包含的运动动作(如着地、起跑等动作)的生物力学。最大好处是建立一种一般性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经典力学定律之上,或是建立在共同的神经控制模式之上。(3)被称为运动生物力学的评定方法,如从能耗观点去评价运动技术的优劣等。(4)指对某一专项运动所涉及的生理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专项特点等有关方面进行综合考虑。(5)讨论在运动中人体器官的生物力学。

中国的周里将研究的方法分为高速摄影(二维与三维)、录像、测力、肌电、肌力测试系统、同步测试、理论分析和Ct、核磁共振其他方法[4]。

三、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1.理论研究方法。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关键是建立人体运动的力学模型。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探索人体运动的规律,它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均不同于实验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人体模型,目的是揭示运动规律,核心是经典数学力学的推导运算,结论是揭示运动的内在机理。人体运动数学模型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主要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后,数学模型方法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但人体运动数学模型方法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5]。

目前运动生物力学主要是研究人体内部运动器系和表现于外部的人体整体机械运动特征。为了便于研究,运动生物力学理论方法的关键是建立人体运动的模型来描述运动。大体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人体系统仿真研究方法,其代表人物是南非的力学专家Haze;第二种方法是应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力学模型,代表人物是美国力学专家Kane。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大多数力学系统的运动都受牛顿运动定律控制,所以建立的模型都是牛顿力学系统的数学形式。但牛顿力学对于活体显然是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这已被理论或实践所证实。因而牛顿力学对肌肉、骨骼、关节系统的力学特征及在解决人体运动器系和整体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人体运动行为生物力学规律的体质方面还有相当困难。模型建构是指对数学力学分析所研究问题的模型建构。建构模型的基本标准是代表性、简单性和实效性。模型按其功能可分三个层次:描述性模型、解释性模型和预测性模型[5]。数学模型目前有(1)Hanavan的人体测量数学模型;(2)SantschiwL等的环节集合分布模型;(3)Zatsiorsky的数学模型;(4)中国人体模型;(5)邱亚君和李建设建立的人体二维转动惯量数学模型。

2.实验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的测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各种类型的测力计和先进的多功能肌力测量系统,对与运动有关的主要肌群进行定量测量,此法可简称为“实验室测量法”。另一种是在运动场上通过训练器械或反映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手段,测定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水平,此法可称为“运动测量法”。实验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方法相比较略显成熟,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检测手段上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摄影技术发展到三维立体摄影,已经能更精确反映事物的运动特征,而且许多新的现代化技术装备也被应用到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上,例如激光瞄准测试分析系统、爱捷运动图像分析系统、六维测力平台SaemS-t、四导遥测肌电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等。(2)实验室测量方法与运动场测量方法相结合[6]。

四、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未来数年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1.竞技体育技术测试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是向着适合于各个运动项目需要的、能现场及时反馈测试分析结果的仪器设备与方法和提供详细测试分析报告的仪器设备与方法两条并行的途径发展。(1)三维跟踪摄像、摄影测量方法的推广;(2)摄像、摄影精度逐步提高;(3)三维摄像、摄影测量逐步普及;(4)影像测量点识别、采集的自动化;(5)足底压力分布测试三维化;(6)运动技术测试仪器专项化、反馈快速化;(7)数学力学模型和人体运动仿真使用化等[6];以后主要是对经典力学分析、力学模型研究、运动技术最佳化、人体运动仿真、肌肉力学模型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使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进一步向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7]。

2.关于模型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取决于参数的功能,即区分敏感参数和常规参数,并且使这些参数定量化和具有可比性。关于数据采集,首先是数据采集的标准化,然后是对数据进行力学分析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模型模拟,因为模型模拟可以产生有关自变量对应变量影响的系列信息,并建立两类变量之间的数―力关系,从而为技术分析、技术控制和技术最佳化提出预测,为运动损伤、康复手段的选择提供方案[8~9]。

3.运动器系的力学负荷、负荷分布和负荷能力以及运动器官、组织和系统的材料力学是预防生物力学的基础。重力、支持力、相互作用力、介质阻力以及摩擦力可作为对运动器系的负荷。通常使用但并未充分证明是否可靠的指标有最大力、最大加速度、最大力矩、最大力梯度以及冲量、角冲量和它们的持续时间。所谓“最大”值也只是相对极限值。人体机能代偿能力的储备性决定了绝对最大值是不可计测的。近年来关于运动器械,包括鞋、服装方面的生物力学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将是一个很有吸引力且富有商业价值的领域[10]。

4.测量技术、遥测技术和肌肉动力学测量技术(包括离体或在体肌肉动力学测量过程)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实验方法与理论模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日趋增加,主要趋向是遥测无线部分数据发射与数据采集装置的小型化和测量过程及结果分析的快速化。

5.运动损伤的研究将是生物力学新的研究领域。成都体育学院周继和教授针对运动性急性损伤或慢性损伤的腕关节,采用inStRon8874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进行人体腕关节软骨盘“压缩―扭转”试验,观察其组织结构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损伤的机制,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南京体育学院钱竞光教授撰写的“股骨颈受载的计算机模拟及其骨折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颈干角在相同骨质条件、相同载荷下,其股骨颈的应力变化规律,探讨颈干角、骨密度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

随着运动竞技水平和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的提高,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方向也将从简单的对人体动作技术分析深入到对内在机理的探讨,随着医学科学和康复科学的发展骨科生物力学、临床生物力学、康复生物力学以及生物工程中的生物力学等将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国际运动生物力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郑秀瑗.现代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国防科技出版社,2002:2-4.

[2]周思红.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回顾与21世纪展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77.

[3]刘海斌.从三维体育观看运动生物力学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74-75.

[4]周里.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26.

[5]赵焕彬.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6]武汉体育学院.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G],2000.

[7]卡斯达斯.第二十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论文集[C].阿根延:阿根延大学,2002.

[8]李建设.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1997,(6):77-80.

运动力学研究篇2

1教学设计理念

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在概念的掌握上,总是试图以自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来解构它,这样就会产生新旧知识的冲突,进而形成所谓的“相异构想”,形成科学概念习得的根本.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利用策略,有效转变相异构想,以纠正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实现科学概念的形成.实验教学法是迄今为止被证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以核心概念贯穿典型的力与运动的物理实验,并融入相应的教学目标,这就是笔者经多年教学总结出的有效设计,接下来将详细论加以论述.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1)力的作用产生的2个效果:形变与运动状态的改变;2)力与运动的关系.2.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物理实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培养其探索欲望和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和判断力与运动的具体关系.难点: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

4教学过程

运动力学研究篇3

关键词:皮艇;运动学;动力学;竞技能力

中图分类号:G86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22-04

1实船测试系统

实船测试系统的核心是多功能中央处理器,完成船体三轴加速度测量、多维桨力信号采集、多种信号的测量时序同步、信号本地存储、USB数据通信等功能,采用密封防水处理,便于船载安装。测试系统总重量小于0.6kg,结构紧凑,对运动员的训练感觉影响很小。其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1.1桨力传感器常见的工业传感器,要求应变计紧密粘贴在弹性材料表面。专业的皮艇桨杆采用高强度碳纤维制成,在桨力作用下会产生应变,因此桨杆可以看作工业传感器中的弹性材料。遗憾的是,不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实际操作可行性角度,都不可能在每个桨杆表面贴上应变计。因此我们采用传动机构,将桨杆的应变传递至另外一个弹性材料(应变梁)。在应变梁上贴电阻应变计检测梁的应变,从而获得对桨力的间接测量。桨力传感器实物照片如图2所示。

这种偏置型桨力传感器不需要破坏桨体结构,可快速安装到桨杆上,实现了在多个桨杆之间的轮换使用。整个传感器重量低于80g,结构紧凑,对运动员正常训练的感觉影响很小。目前,国家皮艇队的实船测试系统均装备了偏置型传感器,经过长期实船测试,其测力原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了验证。

1.2艇速测量在测试系统中,加速度传感器除了反映船体加速度信息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利用加速度的时域积分,获得船体速度。

目前皮艇速度的测量主要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其中接触式测速装置检测船体相对于水流的速度,由于传感器只能置于船体的某一个部位,因此实际上测定的是流速场某点的流速,所以传感器在水中的深度、离艇的距离和安装在艇上的位置都影响速度的测量精度。非接触式测速装置多采用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或者高速摄影方法。高精度差分GpS定位误差可控制在10cm以内,但是其数据刷新频率较低,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宏观速度,无法测量每一时刻的实时速度。高速摄影方法受摄像机视野的限制,只能测量出很短距离艇的运动速度,而且需要大量的事后处理工作[8]。

利用加速度信号的时域积分计算速度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思路,可避免上述接触式、非接触式速度测量存在的问题。但传统的加速度测量中,动态加速度信号和重力加速度信号交叉干扰,容易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利用磁倾角输出作为补偿数据源,取得了理想的测量精度,并在实际测量应用中得到成功验证。

1.3测试指标测试系统可以提供任何时刻的船体加速度、桨力信息、船体姿态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导出的参数主要包括:1)动力学信息:每桨最大力量,每桨平均力量,每桨冲量,每桨做功,每桨功率,以及上述参数在任意时间或距离内的统计信息。2)运动学信息:船速,船体加速度,位移,桨频,拉桨时间,有效拉桨时间,回桨时间,单桨位移,单桨最大最小和平均船速,以及上述参数在任意时间或距离内的统计信息。3)船体姿态信息:船体上下颠簸、左右摇摆的速度和幅度,以及上述参数在任意时间或距离内的统计信息。

有了这些基础数据,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出发,对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1.4分析方法反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最直接指标是测试成绩,因此我们以船速为因变量,以测试所得的30余项动力学、运动学指标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法,初步筛选出能够有效反映运动员专项技能的主要因素。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本文没有涉及船体姿态信息。

2专项竞技能力评估方法

下面以我国某优秀女子运动员在GaⅢ强度下,单人皮艇500m的测试数据为例,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出发,进行竞技能力评估和分析。我们将该运动员关键的动力学、运动学信息每50m做一次平均,显示在表1中,表2简单介绍了各参数的基本含义。

图3显示的是在GaⅢ训练强度下,500m测试过程中随机抽取三次划桨的桨力信号对比,结合表1和图3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高水平运动员技术动作定性,桨力信号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2)左侧拉桨时间占左侧动作周期的比例约为65%,右侧拉桨时间占右侧动作周期的比例约为68%,上述比例不随桨频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差异,说明高桨频并未牺牲拉桨时间。

3)右侧桨叶入水产生的瞬时力量峰值较左手小,说明右侧入水更加柔和,桨叶包水效果更好。

4)左右侧桨力曲线前坡均很陡峭,说明桨叶推进力作用迅速;左右侧桨力曲线后坡均很陡峭,说明桨叶出水快速,无带水现象[9]。

5)左侧桨力曲线达到顶峰后,衰减很快;相比较而言,右侧桨力曲线则平坦、饱满。

6)总的来说,该运动员右手技术动作好于左手,这一点与教练员的判断是一致的。

2.2专项身体素质分析

图4显示的是500m全程中,船速、桨频和左右侧平均桨力的变化趋势。结合表1和图4,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1)左侧最大桨力平均为220n,右侧最大桨力平均为212n,说明与左侧拉桨动作有关的肌群最大力量、最大速度力量优于右侧。

2)训练过程中,左侧最大力量衰减32.5%,右侧最大力量衰减19.6%;左侧平均力量衰减37.4%,右侧平均力量衰减19.1%。说明与右侧拉桨动作有关的肌群速度耐力优于左侧。

3)在国家女子皮艇队中,该运动员左侧拉桨最大力量居第3位,右侧拉桨最大力量居第4位,左侧拉桨平均力量居第2位,右侧拉桨平均力量居第6位。

4)该运动员左侧拉桨动作相关肌群的速度耐力是相对薄弱环节,在日常训练中应加以重视。

2.3竞速结构分析

图5显示的是500m全程速度图,其中蓝色线条反映了船速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图4、图5和表1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起航后,经过5.9s时间、17.3m距离,一个动作周期的平均船速即达到全程平均船速;起航阶段共计9桨,起航平均桨频为99.3。说明该运动员的起航是成功的。

2)21m处,桨频达到最高峰120;此后桨频呈马鞍型分布,21~150m区间内桨频逐步下降,150~380m区间内桨频保持在112左右,380~500m区间内桨频上升至114左右。根据张沪等人的研究,国际大赛中优秀运动员绝大多数采用这种桨频结构[10]。

3)起航后,经过10.5s时间、38m的距离,船速达到高峰;船速高峰稳定维持至35.6s、160m;自此以后,船速稳步下降。

4)该运动员在后120m提高了桨频进行冲刺,但是由于桨力的稳步衰减,尤其是左侧桨力衰减严重,导致冲刺阶段速度无法得到提升,反而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

2.4动力保护问题流畅一直是水上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所谓不流畅,指运动员完成划船动作时,表现为划得紧、动作僵、不连贯,给人感觉好像总是断断续续,流畅性不够,实效性差[2]。这是基于多年现场工作经验的一种很通俗的描述形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流畅也就是每一个划桨周期中,船速的波动大,给人的视觉造成了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

单桨周期内船速差(最高船速-最低船速)是衡量一个运动员动力保护能力的重要指标,用VDF表示。可以想象,船体的平均船速也会影响该指标,平均船速越高,则VDF相应越大。因此更为合理的指标应该是VDF/V_B,其中V_B表示平均船速。

在研究VDF和VDF/V_B的时候,需要排除起航阶段,因为这时候船体自静止开始加速,每一桨速度差不能反映真实的动力保护水平。

通过比较,该运动员的VDF数值在国家女子皮艇队中处于倒数第三位,VDF/V_B数值处于倒数第一位,这说明该运动员动力保护做得好。

2.5桨力效率评估水流对桨叶的作用力(桨力)大部分成为推进船体的动力,少部分则用于维持船体的平衡。因此,我们定义桨力效率为:运动员桨力有多大程度转化为对船体的有效推力。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一种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的桨力效率评估方法,考察自至时间段内,人船桨系统在阻力和桨力共同作用下的能量转换情况:

划船效果将动力学信息(桨力)和运动学信息(船速)直接联系起来,不仅表达了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完善程度,也表征了某个运动员是否适合皮艇项目。换句话说,体重大、力量大的运动员成绩往往并不优于体重轻、力量弱的运动员。

3结论

皮艇项目对于力量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结合实船运动学动力学信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可发现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对于教练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桨力信号特征分析、专项身体素质分析、竞速结构分析、动力保护问题、桨力效率评估、划船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皮艇竞技能力评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所论述的技术指标和评估方法,对于划艇项目和赛艇项目也具有参考价值。

在将来的工作中,拟综合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动力学、运动学和船体姿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各代表性指标及其权重,试图建立皮艇专项竞技能力的评价标准体系,为日常训练和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卫星.2004年中国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点与实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5-8.

[2]崔大林.皮划艇项目科学化训练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585-1591.

[3]刘爱杰.雅典奥运会我国皮划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核心启迪[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4.

[4]曹景伟,刘爱杰,袁守龙,等.皮划艇项目短期内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的系统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1-10.

[5]曹景伟.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周学军,薛冰.我国皮划艇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误区和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2):104-106.

[7]葛新发.赛艇水动力性能和运动员机能的评定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8]艾康伟,何申杰.赛艇、皮划艇GpS测速仪的研制[J].体育科学,1999,2(2):12-15.

[9]叶国雄,等.划船运动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9-183.

[10]张沪,王亚华,曹晓霞.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比赛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74-79.

[11]a.Dudhia.BasicphysicsofRowing..

运动力学研究篇4

摘要如何有效防控中学生的视力下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改善中学生的视力问题。本研究从体育运动的视角入手,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文献,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揭示学生视力与体育运动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为中学生身体健康和视力的改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运动视力综述

一、前言

对于视力影响因素,之前研究认为有很多因素,尽管得出一些结论,但是依然无力改变青少年视力下降的趋势。学生视力下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可能是我们对视力不良的防控手段存在缺陷。因此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视力下降的趋势,必须在视力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近些年的研究指出,视力和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户外活动有关,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资料显示,中学生视力下降的比例非常高,最近一次民体质检测的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体质状况出现持续下滑的状态,中学生视力不良率为70%左右,而且中学生视力不良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学生视力持续下降,不仅给学生健康带来危害,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甚至影响国家安全。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治已被列为当前学校卫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近些年的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多数呈下降趋势。尽管中小学生的一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虽然有了不同程度提高,但是否有效遏制,还需要继续观察。

二、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视力影响的文献综述

视力直接标志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健康状况。它作为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视力的好坏由视网膜分辨影像能力的大小来判定。对中学生视力的研究,最具有权威性的是最近几次全国体质检测报告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学生的视力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趋势逐年下降。

对学生视力现状的调查,李力萍在《大学生视力调查分析》中对1324名学生的研究发现,视力低下率变得毕业时比入学时增高许多。视力低下,以重度为主。女生入学和毕业时的视力低下高于男生,城市学生视力低下率明显高于乡村学生。女生入学和毕业时的视力低下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喜爱静,看书时间多,参加课外活动少,而男生好动,课外活动较多有关,所以女生视力低下者明显多于男生。而文科学生视力低下高于理科学生,这可能与文科理论性较强,用于学习看书时间较多,而理科教材科学性较强,具有较多的实验课,能调节大脑机能等有关。

关于体育与大学生视力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体育活动频率、活动内容以及体育成绩与大学生视力影响方面。其中,有学者的研究指出,视力不良即使在眼镜矫正后对体育成绩也有负面影响。其中视力不良学生的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这几项运动平均成绩都低于正常视力学生。

李欣等在《体育锻练对大学生视力影响调查分析》中指出经过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视力较人学时均有所改善。参加健美操运动的学生和乒乓球爱好者室内上课时间较长且场地光线不好,而在运动场的时间较少,所以视力得到改善的学生数量较少,经常参加篮球、太极拳运动的学生在室外运动场运动的时间较多且空气新鲜,视力下降的发展趋势得到控制。做眼保健操和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视力下降可起到更好的延缓保护作用。

郭德敬在《不同体育活动频率影响学生近视率的调查研究》中研究发现,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视力正常的比例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入学和毕业的正常视力的变化的差异性较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越长,视力越好。由于体育锻炼一方面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另一方面经常在阳光下,绿色的草地上活动,对视力的康复有所促进。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对视力改善有影响。篮球等运动能增强眼肌的灵活性,增加睫状肌的弹性,增强晶状体的调节功能,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经过有针对性地积极性防治和训练,视力可望恢复和改善。体育运动对轻度、中度近视的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重度近视的康复无明显效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重度近视没有加深的趋向。

三、结论

我国目前关于体育运动与视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但可以确定,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学生视力不良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参加体育活动较少的同学视力还会有加深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等.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9):6-9.

[2]李力萍.1324名大学生视力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9.69(12):382-386.

[3]张玉娥.山东省大学生视力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1999.10(3):221.

[4]李欣,丁维维,喻祝仙.体育锻练对大学生视力影响调查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5(18).

[5]郭德敬,高建国.不同体育活动频率影响大学生近视率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6):145-146

[6]孙天瑜.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初探和解决措施[J].科教导刊.2011.18(2):180

[7]孙倩莱,刘爱忠.学生缺乏体力活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1.16(9):222-24

[8]孙萍.高校学生体育教育与兴趣培养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9]刘元兵,刘茂华.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在管理类课程中的组织实践[J].职业时空.2010(11).

[10]刘海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67-71.

[11]薛玉佩.欧盟国家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举措及其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运动力学研究篇5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

Researchonmorphologicalchangesofendplatesindiaphragmofexperimentalautoimmunemyastheniagravisrats

【abstract】aim:tostudythe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endplateondiaphragminexperimentalautoimmunemyastheniagravisanimalmodelbylightmicroscopyandelectronmicroscopy.metHoDS:passivelytransferredmyastheniagravisanimalmodelwaspreparedbyinjectionofacetylcholinereceptormonoclonalantibodymab35,andtheultrastructureoftheendplateswasstudiedbyacetylcholinesterasehistochemicaltechnique.ReSULtS:myastheniasymptomswereinducedintheexperimentalgroup.theendplatesofdiaphragmshowedultrastructuralchangessimilartothoseofmyastheniagravispatientsbutnochangewasfoundinthenumberoftheendplates.nochangeswereobservedin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itissuggestedthattheultrastructuralchangesoftheendplatesondiaphragmmayresultinthedyspneainexperimentalautoimmunemyastheniagravis.

【Keywords】myastheniagravis;acetylcholinesterase;receptors,cholinergic;motorendplate;ultrastucture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大鼠膈肌运动终板的光镜及电镜结构变化.方法:被动转移乙酰胆碱受体单抗mab35建立SD大鼠获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用乙酰胆碱酯酶法显示膈肌运动终板,并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实验组大鼠注射mab35后出现明显肌无力症状,其膈肌运动终板数量基本不变,但出现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相似的超微结构变化,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膈肌出现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改变,是重症肌无力被动转移模型大鼠呼吸衰竭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胆碱能;运动神经肌肉终板;超微结构

0引言

重症肌无力(mG)是运动终板处最常见的疾病,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性免疫疾病,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该病死亡率高,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常在几个小时内发展至死亡.膈肌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我们试图对重症肌无力模型大鼠膈肌运动终板的光镜和电镜结构进行研究,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机制提供更多的形态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SD大鼠10只,雌性,体质量(200±5)g,鼠龄10~12wk,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乙酰胆碱受体单抗mab35杂交瘤细胞株(atCC公司);乙酰胆碱碘化物(FLUKa公司).

12方法

121重症肌无力被动转移模型的建立参照文献[1]的方法制备乙酰胆碱受体单抗mab35,将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只,实验组按照文献[2]的方法建立重症肌无力被动转移模型:各只按025mg/kgip含mab35的Ringers液1mL(140mmol/LnaCl,54mmol/LKCl,1mmol/LCaCl2,24mmol/LnaHCo3,pH74),对照组各只仅注射Ringers液1mL.

122症状评估每6h观察动物毛色、步态、摄食情况,并测量其呼吸频率及肌力.肌力根据国际标准以它们抓握、悬吊和行走的情况予以分级[3]:0级,肌力完全正常;1级,3~5次抓握和悬吊实验后肌力减弱;2级,后肢不完全瘫痪;3级,后肢瘫痪不能站立;4级,垂死状态;5级,死亡.

123乙酰胆碱酯酶(aChe)法显示膈肌运动终板42h后各组大鼠经常规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迅速取下膈肌,制备40μm厚连续冰冻切片,按照文献[4]的方法行胆碱酯酶染色,切片置于乙酰胆碱酯酶孵育液1h后蒸馏水洗,以不加底物的孵育液作阴性对照,脱水透明封片.在10倍目镜4倍物镜下每只动物随机选取1个视野统计运动终板数量,以各组5个视野的均值分别代表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终板数量,用SpSS软件行t检验作统计学分析.

124透射电镜观察运动终板的超微结构大鼠灌注固定后在含25g/L戊二醛的后固定液中固定2h,比照相邻切片上运动终板多的区域取材,按常规电镜脱水、包埋程序制成500nm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和枸橼酸铅双重电子染色,以Jem2000eX电镜行透射电镜观察.

2结果

21动物模型症状观察实验组SD大鼠在注射后8h开始出现活动减少,毛皱,精神差,动作笨拙,行动迟缓,行走困难不稳、对刺激反应迟缓,肌张力低,体质量逐渐下降,注射新斯的明可在短时间内改善症状.24h始症状迅速加重,呼吸频率增快可达140次/min以上.随着肌无力程度的加重,呼吸节律由浅快逐渐发展至深慢呼吸,呼吸困难不断加重,类似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至36h有约1/3死于呼吸衰竭,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Fig1表示实验组大鼠各时间点症状变化情况(分级标准见前材料与方法),可见随着时间推移实验组肌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对照组肌力完全正常为0级故未标出.

图1实验组SD大鼠各时间点症状变化曲线 略

图2胆碱酯酶染色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膈肌运动终板的光镜与电镜结构

22膈肌运动终板的光镜观察经胆碱酯酶染色后,膈肌上的运动终板清晰可见,镜下为棕褐色椭圆形或扁平小圈,分布在膈肌区域,一条肌纤维上只有一个运动终板.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终板数量每视野分别为(994±96),(1032±127),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后p=06470,两组运动终板数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ig1).

23运动终板的电镜观察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膈肌运动终板突触后膜变平坦,突触皱折分级减少短缩,突触间隙增宽,证实了重症肌无力被动转移模型大鼠膈肌运动终板处发生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Fig2).

3讨论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典型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的骨骼肌无力;低频重复电刺激肌电波幅递减;对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免疫学改变是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增高;主要病理改变集中在运动终板,表现为突触后膜的皱摺减少变平坦,其上乙酰胆碱受体减少.近年来研究表明部分mG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神经naChR与肌naChR存在着极高的同源性[5],已证实aChRab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naChR交叉结合[6],因此mG被认为是一种由aChRab攻击肌naChR和神经naChR的泛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不同个体血中aChRab可能与不同肌naChR抗原决定簇结合,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肌组织提取的naChR与血中aChRab反应也存在着差异性,此外,不同部位的骨骼肌功能不同,其运动终板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对于临床mG患者后期最常出现的呼吸衰竭究竟是呼吸肌运动终板发生了病理变化,还是由于aChRab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节处的神经naChR结合造成神经性呼吸抑制,对此尚无研究.为此,本研究采用既能与肌naChRalpha1亚型结合也能与神经naChRalpha3、5亚型结合的乙酰胆碱受体单抗mab35[7]建立重症肌无力被动转移模型,以观察其膈肌的运动终板有无病理改变.

本研究中SD大鼠ipmab35后成功建立了mG被动转移模型,其临床症状、药理学特点都与mG患者相似,模型大鼠随着症状不断加重出现了呼吸频率和节律的变化,与临床患者发生mG危象时呼吸衰竭相似.同时,本研究两组膈肌的运动终板数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实验组膈肌发生了与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相似的超微结构变化,表现为突触后膜变平坦,突触皱折分级减少短缩,突触间隙增宽,进一步说明了mG模型大鼠的呼吸衰竭与呼吸肌运动终板发生了病理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为mG发生呼吸衰竭的原因提供了有力的形态学证据.

此外,本研究中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定位运动终板,比传统的氯化金浸染法和银染法易于操作,也比用alpha银环蛇毒免疫组化定位简便快捷,能同时用于光镜观察和超微结构研究,也为今后有关运动终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伯泉.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实验技术[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5-22.

[2]poulasK,tsouloufist,tzartosSJ.treatmentofpassivelytransferredexperimentalautoimmunemyastheniagravisusingpapain[J].Clinexpimmunol,2000;120:363-368.

[3]Christadossp,poussinm,DengC.Shortanalyticalreview:animalmodelsofmyastheniagravis[J].Clinimmunol,2000;94(2):75-87.

[4]张琪,顾晓明.神经端侧缝合术后肌肉的组织学变化[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15(5):332-334.ZhangQ,GuXm.Histologicalobservationoftargetmuscleafterendtosideneurorrhaphy[J].JpractStomatol,1999;15(5):332-334.

[5]李柱一,游国雄,鞠躬,等.中枢神经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6;17(增刊):1-7.LiZY,YouGX,JuG,etal.theresearchevolvementoncentralnervousnicotinicacetylcholinereceptor[J].JFourthmilmedUniv,1996;17(Suppl):1-7.

[6]李柱一,邱晓飞.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猴神经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之间的免疫结合反应[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6):1466-1468.LiZY,QiuXF.theimmunoreactionbetweenaChRabandneuronalnicotinicaChRonmonkey[J].JFourthmilmedUniv,2001;22(16):1466-1468.

[7]tzartosSJ,RandDe,einarsonBL,etal.mappingofsurfacestructuresofelectrophorusacetylcholinereceptorusingmonoclonalantibodies[J].JBiolChem,1981;256:8635-864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0485)

1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710038,

运动力学研究篇6

关键词:健美操选修课运动能力终身体育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长,健美操运动以其独特的健身效果受到大众的喜爱,健美运动引入高校课堂后,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健美操课程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知识、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培养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可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入全面掌握健美操运动知识、技术、技能,为毕业后参与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并阅读相关的专著。这些资料和专著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及方法理论。

1.2逻辑分析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归纳等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论证有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健美操选修课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意义

2.1.1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学校除了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说,健美操教学也是如此。健美操运动项目从起源与发展,其功能与特征在内容、教法训练、手段、编排、规则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运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指导训练,在训练手段、教法、音乐、编排、套路创编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健美操运动项目技术水平。人们也在不断学习,对健美操运动项目原有知识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再认识。

2.1.2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是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的保证

根据现代教育论观点,学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其意义是在限定的教育阶段里,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因此,健美操课也应该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不仅要传授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不断适应健美操运动项目的发展变化,学会更新知识、技术、音乐编排、动作创编、锻炼手段,逐渐使之成为“终身锻炼”的项目。

2.2关于运动能力的概念与内容

运动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具备顺利完成所从事体育运动项目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体育运动的认识能力,包括运动的观察、判断、分析和评价能力;运动知识归纳和综合能力;运动知识运用能力;运动创造思维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运动练习;训练、竞赛的组织能力;运动的社会交际能力;运动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运动的科学研究能力[2]。

2.3健美操教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3.1培养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思维环境

有关研究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适宜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育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从思想上保护和支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精神。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其语言和行为往往独特和偏离常规,对这些学生的言行不要简单采取压制批评的方法,使其丧失“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应创设一个尊重独创性、鼓励性、多样性的宽松环境,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对一些技术动作、创编动作套路、音乐编排等问题,组织学生对些进行讨论、答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学术讨论宽松氛围。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进取、求新、求异、求精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2.3.2给学生留有了发展自己个性和发展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空间

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讲解、示范及组织、练习减少到适应的程度,要减少大量的集体重复性练习活动,每堂课留有相当部分时间,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自我支配时间,进行独立和小组性的学习,通过独立或互帮互学去发展自己兴趣和特殊才能。

2.3.3帮助和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运用运动知识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应注意对大学生高素质的创造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说,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设计和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等。健美操教学同样重视学生运用运动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帮助和培养了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示范讲解能力。正确优美的技术动作示范,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其他学生看了跃跃欲试,增强直观感觉。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体育骨干技术示范的指导和训练,同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对一分组或对镜练习,通过自我示范和互相示范,深入对动作的结构、内容、教法进一步了解,在演示过程中提高学生动作技术示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分组互练时,教会学生利用生动形象的简练语言,对健美操动作的方向、路线、发力部位、用力顺序、身体姿势和速度、节奏的变化等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其次,培养了学生对动作的创编设计与套路练习的能力。创编设计动作与套路的能力是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动作及音乐自编设计动作套路,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编动作套路,是学生运用运动知识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首先教会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各种基本动作,掌握多个健美操套路,具备较好的舞蹈、技巧等基本素质,具有一定创编理论知识。教师指导学生编排套路过程中,根据健美操动作套路编排原则与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自行设计动作套路,不断提高学生健美操创编设计动作与套路的能力。[3]

2.3.4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加强健美操运动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人的知识结构对人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认识问题的高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健美操运动意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a.培养和发挥学生创编动作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空间,如给学生音乐,让学生任意表演,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反应能力,启发和帮助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力,培养优美的姿态。同时,要求学生编排动作敢于创新,突破旧的框架,大胆创造一些有难度的动作,或改变已有的动作成为另一个新的动作,连接的过渡动作巧而流畅。B.培养学生对动作的表现力。动作表现力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反映人在做动作时所表现的表情、情绪、激情等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做动作的表现力,如通过风格各异的舞蹈,节奏明快的音乐等,激发学生表演的激情、节奏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动作表现力[4]。

2.3.5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大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在系统讲授的前提下,对易懂易做的动作要一带而过,难度大的动作让学生预习讨论,使学生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通过自查、自练、自测、自评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健美操教学所要求掌握更深层次。为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健美操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

2.3.6促进了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和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懂得了更多的保健知识,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对自己、对健美操都有了更深的体会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健美操选修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明确了目的性,进一步巩固了健美操基础知识和技能,使技术动作更加规范、更熟练、更“有感觉”,动作更协调灵活,更易学习新的动作,更自信。

结论

高校健美操选修课的开设,在对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方面,不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得以发挥,而且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教育体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习的空间变大,弹形变强,使学生在各自理想的环境与氛围中能胜任不同的角色,对发展他们的个性、弘扬创新精神、提高体育素养、升华健身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知识与方法和对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为他们以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则珊主编.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2]委纯镭.大学生健美操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运动力学研究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质类型体力活动

 

2004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大学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体力活动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力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身体活动,也是指在基础代谢的水平上,身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体力活动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它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结肠癌和其他一些重要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体力活动的内涵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锻炼更加丰富,体力活动涵盖体育锻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力活动概念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体质、体力活动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对象是湖南工业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8份,有效488份(其中包括大一128人,大二126人,大三116人,大四118人)该方法主要从大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步行和静坐4个方面评价体力活动水平。大强度体力活动是指身体需要努力发挥潜能,呼吸变得非常急促,时间上必须至少持10min的活动,如搬重物、有氧训练、激烈的体育锻炼或竞赛、快速骑车等;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是指需要付出中等水平体力,呼吸较安静时更急促一些,时间上也必须至少持续10min的活动,如搬较轻的物体、匀速骑车或打双人乒乓球等;步行则是指那些至少维持10min以上的步行活动。(本实验主要采取方法)

2、SaS9.0数据统计法。数据统计采用SaS9.0统计软件处理,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论文格式范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体质基本情况身体素质,简称体质。是指人体在各种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体育论文,在中枢神经调节的基础上,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灵敏、耐力、柔韧、速度等机体能力。经调查分析大学生体质总体良好,经时间检验,不同性别得分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男生体质综合得分、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均优于女生;女生良好率、及格率则高于男生。进一步说明男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比女生好是由于体质达标优秀率较高所致。普遍而言男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率为9.5%,女生低体重发生率为24.5%。男女生各组体力活动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男生正常体重组一天中大强度活动时间、中等强度活动时间、步行时间略大于肥胖组,静坐时间比肥胖组少。女生的情况与男生相反,肥胖组女生大强度、中等强度活动反而多于体重正常组。

(二)影响体质的主要因素

1.后天条件的影响

日本著名运动生理学家石河利宽教授曾以身高为例指出:“遗传因素能不能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美国学者克莉指出:“在过去一世纪内,人类的身高体重的增长主因是由于较好的营养和疾病减少”。日本的一位研究者曾用电脑对1-3年级学生的身高增长率进行过分析,发现影响身高的先天因素仅占23%,而后天因素中的运动占20%,营养占31%,环境占16%。也就是说,人体的体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先天因素影响的,这些先天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体育锻炼和保健工作得到合理的改善。由此可见,遗传虽然是人的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条件,与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人的性格、身体机能、体形、免疫力、寿命等许多方面有着密切关系,但遗传对人的体质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的,最终人们体质的强弱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体育锻炼、营养和卫生保健等条件影响着的。

2.体育理念的确立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好坏,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变本加厉的升学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听闻部分地区初中毕业取消了体育中考体育论文,此举正好把“多余的课,多余的时间”给其他考试的文化课“加餐”,以期提高考试成绩。青少年学生在如此思想的引导下,根本不去“浪费”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时间来做那些“可有可无”、“多余”的锻炼与运动。因此,“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成长理念还没有深入青少年学生当中,潜在影响了大学生体育意识的树立。大学生的体质水平下滑,固然与中学时期注重升学率、锻炼时间少、不重视体育锻炼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缺少兴趣、锻炼时间少、锻炼效果不佳、锻炼设施短缺等因素有关。

3、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强度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如下表:

(表一)每周的运动时间统计表

 

年级

性别

0-5小时(人)

6-10小时(人)

11-15小时(人)

16-20小时(人)

21小时以上(人)

人数合计

大一

24

9

4

1

1

39

18

8

1

27

大二

9

21

6

2

38

8

14

2

1

25

大三

4

9

14

8

35

11

10

2

23

大四

18

13

3

34

20

4

1

25

人数合计

112

88

32

13

1

246

占总人数百分比

45.5%

35.8%

13%

5.3%

0.4%

运动力学研究篇8

关键词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耐力初三男子

一、前言

传统体育只教动作技术,而运动处方教学则摒除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单纯教授运动技术的弊端,教给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知识,让学生按照制定的运动处方进行实际的锻炼,让学生把所学的运动技能科学地运用于健身锻炼中。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初三男子耐力素质教学,运用运动处方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提高耐力素质教学的教学方法、为初中体育课教学和学生独立锻炼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学生体育兴趣、动机、以及课外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为本次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研究法:选定4个班级的男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实验前经测验统计,4个班男生比例、耐力素质、学生学习态度等均无显著差异。

(三)统计分析法: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与excel2003进行采集与分析。差异水平标准p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时间和对象

2011年1月-5月,选取初三年级4个班男学生为对象,其中1、2班的59名男生为实验班,3、4班的59名男生为对照班。实验班运用运动处方教学进行实验。耐力素质项目为1000米。测试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第一次测试成绩为实验前成绩,体育中考成绩为实验后成绩。对二次成绩进行校对和数理统计处理,证实实验组在施加因素下的效果。

(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根据初中生不同性别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根据科学性、实效性原则设计各单项运动处方,以提高耐力为主要内容进行配制,并根据美国库珀的理论,保证处方实施中心率在130-180次/分钟,确定运动处方的量化标准。特制定以下两个运动处方。

1.运动处方1

实施处方目的:主要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协调用力能力。

原地全蹬跳起:15次x2组、时间4分、心率120-140、间隔30秒。

原地交换脚跳:30次x2组、时间4分、心率140-170、间隔30秒。

单脚跳:20米x2组、时间6分、心率130-140、间隔30秒。

400米:2组、要求1’30、心率140-180每组间隔5分。

2.运动处方2

实施处方目的:主要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腰腹肌力量。

投掷实心球:15次x2组、运动时间10分、心率120-140、间隔30秒。

仰卧起坐:30次x2组、运动时间3分、心率120-130、间隔60秒。

立卧撑跳起:15次x2组、运动时间3分、心率130-140、间隔60秒。

600米:1组、要求1’50、心率140-180、间隔3分。

400米:1组、要求1’20、心率140-180、间隔3分。

(三)实验实施

实验班采用运动处方模式上课,对照班按传统体育课模式进行上课。

(四)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一般由每周锻炼的次数来表示。运动频率的确定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每周锻炼3次,每课时45分钟,处方教学要求:周一上处方1教学,周三上处方2教学,周五上处方3教学。

五、结果与分析

(一)1000米(秒)成对样本统计量和相关系数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为260.59:253.66;标准差为17.148:22.048;标准误为:2.232:2.870相关系数为:-0.072;Sig为:0.588;人数为:59。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为218.90:231.95;标准差为6.952:20.108;标准误为:0.905:2.618相关系数为:0.050;Sig为:0.709。

从实验前:两组样本检验可以看出:Sig.(概率)=0.588>0.05,认为两组样本的相关性无显著性差异。从成绩均值比较来看,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成绩提高41.69秒,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成绩提高21.71秒,说明运动处方的教学对1000米跑的成绩提高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从标准差来看,实验组的实验前S=17.148秒,实验后S=6.952秒,对照组的实验前S=22.048秒,实验后的S=20.108秒,两者均呈缩小趋势,而实验组更为明显,说明运动处方的教学使学生的个体的差异起了显著作用,使1000米的成绩整体优化。

(二)1000米(秒)成对样本t检验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6.932;标准差:28.889;标准误:3.761;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下限:-0.596、上限:14.461;t:1.843;df:58;Sig.(双侧):0.070。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值:-13.051;标准差:20.948;标准误:2.727;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下限:-18.510、上限:-7.592;t:-4.786;df:58;Sig.(双侧):0.000。

从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来看,实验前:两组双侧检验概率值=0.070>0.05,说明实验前的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两组双侧检验概率值=0.000

运动力学研究篇9

(东北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对大学生优秀短跑运动员进行10s、30s、60s无氧能力的测定及60s测试后1分钟血乳酸值的测定实验验证.通过测试显示:优秀的短跑运动员的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能力可以通过10s、30s、60s无氧功测试和60s测试后1分钟血乳酸值来准确的反映出运动员的供能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发现:所采用的10s、30s、60s的平均功高,60s测试后1分钟的血乳酸峰值低的运动员成绩好,这与陈联勇所发表实验结论基本一致.但是,在测试中发现,此测试只能作为一项参考出现在运动训练中.

关键词:短跑;无氧功;无氧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47-03

短跑运动是一项强度大、对运动员个人素质要求极高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它不但要求运动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有很高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从运动项目特点来看,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能力的强弱,是短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多大赛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具有超强的途中跑能力和后程冲刺能力,这也使得一些黑人在短跑项目上雄霸一方,因为黑人的无氧供能能力经过后天训练后会比其他人种能更好动用体内能量.对于一些高水平运动员来说,除了要具备较好的起跑技术以外,还要具备更好的后程冲刺能力,怎样能改善运动员后程降速的问题一直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关键问题.短跑项目的对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要求是及其的高.无氧代谢是指缺氧状态下进行的物质代谢过程.newsholme和Leech(1983)指出:无氧运动能力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经由非乳酸性和乳酸性能力系统再生atp所提供的,因此在测试无氧能力时,也应针对供能系统分别测试.测定人体的非乳酸运动能力常用指标是无氧功率,无氧功率是指在最短时间内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1],机体能量转换的快慢与人体的爆发力如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等供能有关,而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及冲刺跑等供能正是短跑运动员在这三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测定人体糖酵解能力常用指标是血乳酸,血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60s无氧功测试后1分钟的血乳酸越高说明糖酵解能力越强、平均功越高说明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越好.而短跑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有较高要求.大量研究证明无氧代谢能力主要用来评价运动员的爆发力及速度耐力.本文主要是对陈联勇所研究的《对长春市高中男生优秀短跑运动员无氧功特点的研究》的一种延伸,看在发育趋于稳定的优秀大学生短跑运动员是否也存在此特点.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测试对象为高校优秀短跑运动员,男运动员11名,女运动员11名,男女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和表2.

2研究方法

2.1测试仪器

本研究采用瑞典产monark894e自行车功率仪测定无氧功;采用美国产YSi-1500型乳酸分析仪测定乳酸值.

2.2测试步骤

(1)无氧功:由受试运动员在894e功率自行车上急速蹬踏10s、30s、60s的方法测定.具体步骤如下:

①准备活动:让受试运动员在monark894e功率自行车上,在较低的运动强度下加负荷从事准备活动达5分钟,将踏板转速控制在50~60转/分,全力蹬踏4~5次,每次蹬踏时间持续4~6秒.

②休息阶段:准备活动后,受试者减负荷至最小继续做动态休息2~3分钟.

③正式测试:将受试运动员双脚在894e功率自行车的脚蹬上固定,要求受试者以70转/分钟的速度尽力快蹬;同时,测试者将负荷在短时间内调至指定负荷(运动动员净体重的7.5%),并发出“开始”口令,此时受试运动员应尽全力快速持续蹬踏10s,蹬踏结束恢复休息2~5分钟后,继续同样分别进行30s、60s的蹬踏,测试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应始终给受试者以口头鼓励.

(2)血乳酸测定:由测试者采用乳酸分析仪在运动员蹬踏60s测定后1分钟的血乳酸值.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优秀短跑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测试及分析

3.1.1男子运动员10s、30s无氧代谢能力测试及分析

从所测结果(图1、图2)可以看出,11号队员、7号队员、9号队员三名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较高,所以他们的爆发力较好;10号队员、4号队员、2号队员、8号队员、3号队员次之,上述运动员起跑能力强适合于短距离项目;其他3名队员目前平均功偏低,对于平均功相对值较低的运动员应加强无氧低乳酸的训练,即运动后心率不低于180b/min,血乳酸不超过3-4mmol/L,原理是使atp、Cp以最大代谢速率分解供能,以尽可能多的消耗Cp.从10s、30s无氧功峰值可以看出,11号队员、4号队员的无氧功峰值相对值较高,说明该2名运动员机体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高机械功率的能力较强,这对于起跑非常的有利.

3.1.2女子运动员10s、30s无氧代谢能力测试及分析

从所测结果(图3、图4)可以看出:6号队员、4号队员、8号队员、9号队员、11号队员、7号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较高,说明这6名运动员爆发力相对很好,其中6号队员的无氧功峰值相对值最高,说明她在短时间供能能力最强;10号队员、3号队员、5号队员爆发力次之,上述运动员起跑能力强、爆发力好,适合于短距离项目;1号队员和2号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和无氧功峰值相对值较小,所以爆发力较差,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加强这种爆发能力的训练.采取的训练措施可以模仿男子运动员的训练手段.

3.2优秀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及运动后血乳酸测试与分析

本研究中,利用60s无氧功率的测试与评价特点,来评价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及糖酵解供能能力.60s无氧功率的一个评价特点是平均功相对值越高、运动后1分钟的血乳酸峰值越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能力越好、同样糖酵解供能能力越强.

3.2.1男子优秀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与血乳酸测试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11号队员、8号队员、4号队员、7号队员、2号队员、3号队员、6号队员的60s平均功的相对值较高,所以他们的糖酵解能力强,速度耐力较好,1号队员、9号队员的速度耐力次之;10号队员和5号队员的这种能力较低,特别是5号队员,结合图6中可以看出,运动后的乳酸值相对其他队员高出很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磷酸原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时,能够迅速调动无氧糖酵解系统供能,产生大量乳酸,在高血乳酸堆积的情况下就很难再维持做功,因此,会使他的平均功下降,如排除机能状态不好的原因之外,说明运动员速度耐力能力差.

从图6中看到9号队员、1号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一般的情况下,乳酸相对较高,说明糖酵解能力和速度耐力能力都一般,因此,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能力及速度耐力,就要加大最大乳酸负荷训练.与此同时,消除运动员的疲劳感就要在atp-Cp系统和糖酵解供能能力上加强训练[2-3].而3号队员、4号队员、6号队员、11号队员、7号队员、2号队员、8号队员、在平均功相对值较好且相近的情况下,3号队员、4号队员、6号队员的乳酸水平相对于11号队员、7号队员、2号队员、8号队员要低,可以说明乳酸低的运动员体内对乳酸的弥散酵解能力强,出现这中现象可能原因是做功肌群肌肉末梢的状况较好,携氧能力强,所谓肌肉末梢状况就是指运动员体内肌肉线粒体数量、毛细血管数量以及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只有以上条件处于好的状态,肌乳酸就会被及时弥散,就会出现平均功高但血乳酸低的现象.而5号队员和10号队员的速度耐力水平比较差,其中5号队员有可能存在机能状态不好的情况(具体可以参考图5的分析).

3.2.2女子优秀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与血乳酸测试分析

从所测结果(图7)可以看出3号队员、4号队员、6号队员、8号队员、10号队员、11号队员的糖酵解供能能力强,速度耐力好,其中6号队员的速度耐力能力和爆发力最好,特别突出,而且4号队员、11号队员的无氧功峰值又明显优秀于其他队员,说明她们的爆发力水平高;9号队员、5号队员、1号队员、2号队员次之,上述运动员速度耐力能力强,适合于200米和400米项目;7号队员的无氧功峰值的相对值不错,但平均无氧功较差较低,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进一步加强有氧百分利用率的训练.

从所测试结果(图8)中可以看出:11号队员、8号队员、10号队员、6号队员、3号队员、2号队员、4号队员的糖酵解能力较好,速度能力强;9号队员、5号队员次之,1号队员速度耐力较差,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7号队员的平均功相对值和1分钟后血乳酸的值都很低,说明她速度耐力能力差,可能因为机能状态不好导致的结果.

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与运动成绩能够反映出其一个阶段的训练效果和运动员自身机能水平的变化,田野在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中提出:判断训练效果和运动员糖酵解供能能力是否提高可以通过运动员在一段时间训练后的运动成绩是否有所提高且血乳酸值也升高;相反,如果乳酸值没有变化而运动成绩有所提高,那么说明该运动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可是有时在经过一段训练后反而会出现运动成绩下降,但是血乳酸浓度升高或持续在原有水平,说明训练水平差或运动员技能水平下降[4].

4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优秀的短跑运动员无氧能力的验证实验发现,10s、30s、60s无氧功测试和60s测试后1分钟血乳酸值确实能准确的反映出运动员的供能能力.另外,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能力也可以通过10s、30s、60s无氧功测试和60s测试后1分钟血乳酸值来准确的反映出来.通过实验验证发现:所采用的10s、30s、60s的平均功高,60s测试后1分钟的血乳酸峰值低的运动员成绩好,这与陈联勇所发表实验结论基本一致,区域成年的优秀短跑运动员也适用于此测试方法.但是,在测试中发现,此测试只能作为一项参考出现在运动训练中.

5建议

在制订短跑运动员训练计划前教练员一定要对运动员的无氧功及60s运动后1分钟的血乳酸进行测试,这些数据会很好的反映出运动员的目前状况,这样在制订训练计划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7-277.

(2)KarlSKB,mcCullaghJa,Bonena.trainingintensity-Dependentandtissue-SpecificincreasesinLactateUptakeandmCt-1inHeartandmuscle[J].Japplphysiol,1998,84(3):987.

运动力学研究篇10

[关键词]拓展运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阶段,学生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为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薄弱,造成了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格上的缺陷,如任性懒惰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意识等在社会交往中,过于重视自我感受和索取,而很少顾及他人利益,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而且自我认知能力不足,难以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缺乏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弥补现行的高等教育方式方法在这方面的欠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已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自尊心与认同的矛盾突出大学生是时代的宠儿,青年人中的佼佼者,不仅受到社会的赞誉和同辈群体的羡慕,还备受家长与亲友的宠爱,因而造成大学生拥有极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然而,在进入大学后,竞争挑战更为激烈,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旦自己在生活学业工作社交等方面显露出不足,而又得不到老师同学甚至是家人的理解时,往往陷入情绪自我难以自拔,走向自闭或自卑。

2.社会角色意识淡,人际交往障碍多。升学前,学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中学教育中,造成了他们人际沟通能力的不足,致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防卫自我保护心理较强,且情绪控制力较低,易引发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冲突,甚至是直接的行为对抗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建立和团队精神培养方面的欠缺,不仅会影响其人格的完善,还会影响到未来的事业发展。

3.理想与现实差距明显。首先,大学生急切希望融入社会,但大学生活的相对封闭性推迟了与社会接触的时间,拉大了与会的距离,使其远离了具体的社会现实生活;其次,大学生虽然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但由于教育体制多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方案,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当代大学生难以准确地认识环境与自我,过分追求个人价值而很少考虑社会价值与责任第三,随着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外贸出口(就业密集型产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造成了新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发展又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心理比较脆弱,克制力较差,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务实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家长期望和自身强烈的成就欲,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无法调整自我,易造成其社会化障碍,进而影响到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拓展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

目前,拓展运动已在我国少数高校的体育课堂开展起来,对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深层次的心理施加影响,建立和谐的团队,促进对世界观的正确认识有关研究显示,拓展运动对培养大学生人际技能团队合作能力与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领导潜能都有明显作用可见,拓展运动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作用。

1.挖掘自身潜能,提高自我效能。大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个体在体力智力和心理的全方位训练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对心理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拓展运动的每个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表现在对心理的考验上,需要每个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并超越极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克服心理惰性,直面困难,磨炼自己的毅力在克服困难并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后,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通过拓展训练,有助于大学生开发自我潜能,迎接社会挑战,并以务实的精神,正视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差距,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2.模拟社会角色,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情感体验的高峰期,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需要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场所和机会的存在拓展运动以其独特的体验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情感环境,营造了一个逼真的全方位感受的机会使学生的真实自我能够在较小的时空范围内,实现与社会环境和其他个体情感自我的交流学生通过模拟角色实践,加强角色学习和整合,理解角色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应承担的责任,自觉培养服务意识,以适应社会的价值与道德体系,使自己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减少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同时,在拓展训练在模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完全开放的,训练产生的影响也最易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因此,拓展运动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团队精神。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创新思维领导潜能团队合作技能与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目标,也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外的有关调查表明,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又是成功的核心影响因素,而拓展运动的主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团队精神拓展运动以丰富多彩的训练内容,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等系统的训练环节,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学会倾听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感受意见,学习与他人共同寻求妥善地解决问题,在交流与协作中开启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一系列复杂而艰巨的具体拓展训练,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个体认知能力,发展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技巧随着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增强,以及问题的建设性解决,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理解与尊重,形成合作性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模拟的挫折环境下,认识群体的作用,增强对团队的参与意识责任心和归宿感,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形成发展性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社会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