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理学的要素十篇法理学的要素十篇

法理学的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02

法理学的要素篇1

1.纸质

学期初,学校会统一发放点名册,教师可以在电脑房的教师讲台上放一本纸质点名册,便于上课时记录学生的情况。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的电脑房建在实验楼或科技楼,而且在新高考模式下,初中、高中选考走班,用点名册记录学生的考勤情况是很必要的。重要的维修情况最好记录在册,不仅能显示机房的状况,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工作痕迹,规范记录能做到有案可查。教学日志(上机记录)本也可以准备一份。电脑房使用频率高,学生众多是电脑房的一个特点,教学日志是教育督导所要求的规范办学细节。

2.耗材

纽扣电池会让电脑的时间保持正确,如果电脑时间不正确,一些依赖时间的程序就会不正常。另外,如果纽扣电池失效,电脑开机后会停留在进入系统之前。因此,对于使用达几年的电脑房,准备一些纽扣电池并经常更换是必要的。

目前,电脑硬件故障很多是由主机电源、内存引起的,当一台电脑开机后风扇不转时,不妨替换一下主机箱的电源,因此主机电源是一个常用的易耗品。学生在使用鼠标的过程中,由于力度等因素,鼠标按键会不灵便。在鼠标垫上印刷一些机房纪律守则也能起到教育作用。

对电脑房中耳机的管理非常重要,要让电脑房真正成为能听声音、处理音视频的电脑房,耳机是必备的。耳机上可调的因素很多,如音量旋钮等,因此十分易坏,基本上每两年要更换一次。如果耳机数量不够或某台电脑的耳机音量不够,学生会调换座位,甚至私自拔插其他电脑的耳机。可取的做法是,上课(口语课等)需要耳麦时,就到橱柜里取出耳机,插到机箱的插孔处,课上好后,让学生分组整理耳机并放归原位。另外,耳机的数量要多于学生电脑的数量5到10只。不需要使用耳机的课,可以不让学生使用耳机,否则耳机会成为学生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的工具。

3.装饰

安全制度和纪律要求、学生成果、标语、宣传语是现代化标准学校的要求。对于学生成果,如制作出的课表、简历表、电脑小报、漫画、三维图等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打印输出,并粘贴到墙壁或放在过道上的透明袋子里,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学生的学习可以体现,成果也可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可和评价。

4.教材

常规做法是,学生从教室里拿着书本到电脑房上课,上好课后,接着将书本带到教室里。目前,创客教育方兴未艾,创客教材也多了起来,用大标号订书机将多种教材钉成一叠,然后放到指定位置,需要时取出来,用好后放回去,显得比较整洁。

5.桌凳

很多普通教室的桌椅考虑到了放书、放脚、挂物、学生身高等因素。电脑房里的桌凳要注意的细节更多。键盘拖斗不卡手、电线网线不(绊脚)、学生进出方便(空间不窄小)、适合学生身高(桌凳高低)、网线电线插座合理(便于维护且安全)、小组学习的课桌摆放等都要细致考虑。

6.卫生

电脑房的卫生和普通教室的卫生一样,需要定期打扫清理。电脑房里有很多带电设备,管理不到位时,学生常在电脑桌的角角落落藏垃圾,打扫和维护需要费一番心思,所以,准备一个垃圾桶是必要的。为了安全,打扫清洁时,要断电操作。如果桌子能挪动,打扫起来就比较干净彻底。对于显示器上的灰尘、键盘上的污垢,要配备专用清洁液和毛刷等工具进行定期消毒清洁。

7.硬件

电脑数量应当多于班级学生人数,否则会出现学生争抢电脑的局面。另外,由于电脑会出现故障或上不了网,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备用几台进行应急。电脑的性能要达到最佳性价比,要适合教材中的软件安装需求。要想得心应手地使用电脑房,还要对电脑房各组电脑在交换机端口上的连线拓扑结构进行了解。

电脑房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的其他任务,如学考选考报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核对、督导评测、机器人程序辅导、安全测评等,时常要安装软件,要想快速装好一间多达50余台学生电脑的电脑房,千兆交换机是基础,“网络同传”等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板书”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常规,电脑房里应当配备传统的无尘板书黑板,还应当根据电脑房的网络特点,安装上手写板和手写笔进行手写,激光电子教鞭也可以根据需要配备。在开展创客实验或机器人教学等课时,实物展台能将教师或某同学的操作展示到大屏幕上,进而让学生学习,因此实物展台也是很重要的电教设备。电子白板投影机和教室里的一样,也要定期清理通风口处挡灰网上的灰尘。此外,电脑房要符合机房建设装备标准,空调、通风、采光、安全等都需要认真考虑。

8.软件

很多学校在配置好了硬件后,往往忽视了电脑房里的软件,就好比建好了一个昂贵的白坯别墅,而内部装修为零。一本教材需要什么样的软件,应当认真统计好,并在学期初在电脑房各电脑上安装设置到位,否则会影响上课。

学生在课堂上要有操作的内容(作业),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反馈(批改),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常规。否则,学生会无所事事,电脑房会成为学生玩游戏的天堂。“电子教室控制软件”会使电脑房的管理效率上升,它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学生名字电子注册、学生素材分发、学生作品作业提交、学生电脑快速重启、禁用学生U盘、结束学生的游戏进程等工作。

在电脑房里上信息技术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管理电脑房,为电脑房配备上各种需要的要素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出现问题,都会让教师处于被动地位。电脑房里的问题很多,但一定会有相应的对策,教师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深入的钻研,只有这样,上好信息技术课才会成为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

参考文献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法理学的要素篇2

关键词:法律教育素质教育关系;专业教育

一、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家兴起素质教育之风,已经有十多年了,伴随这股“劲风”,国家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在丰富学识的同时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各个关节都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得出,素质教育的四个内容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国家需要法律规范行为。高等教育的法律专业就是为了向社会上输送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起到传承中国法治社会的作用。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全球经济席卷而来,社会对法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外,还需要法律人才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秉公执法维护法制社会的建设。

根据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认真学习素质教学,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以此成为优秀的高端法律人才。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建议

高等素|教育包括四个部分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所以讨论法律专业教育与其的关系,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2.1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良药―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道德也有十分深刻的理解,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法制社会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公正执法造福社会。树立与法治社会相同的价值观、认同法律所起到的社会作用。

从这样的关系中看出,我国高等法律专业教育中,实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及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前者是依存于社会形态,后者则是针对法律专业进行。针对这两部分可通过树立道德理念、坚定法律意义、培养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等三个部分进行。

2.2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文化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对文化素质有多重定义,一是人生理上表现出的原本的特点,二是事物自身所具备的性质,三是人在进行或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而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文化素质,是指的第三种定义: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法律专业的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所具备的的能力。不同于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不仅仅是体现在专业技能,更多的还有在人文方面的素养,像是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等。通过学习这一类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通过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展现综合素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其主要的展现形式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看似独立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一般是对两者进行教育教学时,会运用到多种表现手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教学;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相互融合;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结合。不论是哪一种表现方式都可以帮助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专业知识外,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

2.3法律专业学生核心――专业素质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之下的法律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是责无旁贷的。我国非常重视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各大院校针对不同的法律类别也建立了诸多的专业,以此分门别类的进行针对性学生培养。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具有专业性以及目的职业性的特点。不论是那一个法律专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将培养专门的法律人才为目标,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施教的老师,再根据整体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细分,通过不同的课程教学以及活动教学,渗透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快速发展对法律社会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深化,作为法律社会的监督者,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加细化深入的了解法治社会。法律专业素质其主要内容,不仅仅指的是知识的积累,还有法律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看到现象,可以此进行科学分析,结合专业的法律知识,思维重建得出最终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结果。按照这样的实践过程,就要求培养法律专业素质,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2.4法律专业学生的保护伞――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因为在真实的执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挑战专业技能和逻辑思维同时,对身心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锻炼。身心的健康是法律工作顺利进行的保护伞。

因此,高等院校需要跟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和认知能力。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明确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对待事故,用坚强的意志力学会处理危险、困难的时期。

总结:法律专业实行素质教育是国家的社会形态决定的,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我国高等教育设立法律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法律人才,以此来传承法制国家的理念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平等。通过分析四部分内容,明确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日后的工作中可根据相应的方式进行法律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试论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法学家,2003,06:14-19.

[2]宋经同,文江涛.论法学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27-131.

法理学的要素篇3

关键词:法律素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期望理论;归因理论

随着国家依法治国思想的深入,公民法律素养的培育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主要来源,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对弘扬法治精神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显得格外迫切。随着依法治校的深入,高校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就显得薄弱,传统的培育机制效果不佳,我们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针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较少,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将法律素养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国外大学的设立以法律为基础,所以国外研究更注重制度层面的研究;苏振芳等学者认为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跟国内的恰好相反,他们更多的是隐形教育,法律素养的培育融汇到生活中,而国内更多的是显性教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国内关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研究也不多,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方面。吴敏英、马丹(2008)指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意义:第一,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第二,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三,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是“基础”课程的根本任务。韩益凤、陈玉祥(2011)认为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法律知识认识不足认;缺乏法律认同感;缺乏相应的法律实践能力。邓辉(2008)认为高校要改善法治教育的模式,同时分析了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对自身的意义。陈毓(2009)认为高校应该从法治教育向法治教育转变,改变传统的法制宣传模式,以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为重要目的。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整个社会新思想、新科技的领先者,是由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出来的贮备人才群体。大学生法律素养主要是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大学生逐渐培养并显现出来的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侧重于法律意识在大学生内心的份量以及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通过后天长期努力而习得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大学生法律素养既有内在层面与外在层面,如法律理念、法律维护;又有感性层面与理性层面,如法律情感、法律评价;还有静态层面与动态层面,如法律期待、法律行为。大学生法律素养分为三个基本的结构,以懂法为培养素养的基本条件、用法为落实素养的核心、信仰法为奠定素养的灵魂。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发展的内在动机和外部诱因

1.内在动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侧重于在大学生内心培养法律意识以及对法律知识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后天努力学习而形成的,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是指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我们还期望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来达到我们行动的目的。目标是动机的决定力量,要高标准才有最高的成就,不过这个目标一定要是自觉提出的,而且要求具体。我们可以用期望理论来解释大学生发展法律素养的理由,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提升法律素养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培养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可以避免各种法律风险,比如降低犯罪的可能性,也就是躲避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因此,大学生采取的一切发展法律素养的行为的动机在于可以达成自己目标或避免某些风险。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就必须让大学生对自己提出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越具体越好,当然要较高的标准。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各种活动去激发大学生对自己提出目标,这个必须是自发的,并且要具体,比如,我希望以后成为企业高管、营销总监,我希望提高我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我希望提高人际交流能力等等。由于不同人价值需求不同,所以合理制定目标就显得格外重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知自我和社会,制定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将目标具体化,让学生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其次,需要将目标和大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行动能够达成他们的目标。比如邀请知名校友来和同学们交流,增强学生们努力行动的信心。如果大学生把发展法律素养的行动根本不和自己的未来目标联系起来,这样他就缺乏足够的动机,比如一个大学生认为法律应该是法律执业人员的事,他的目标就是以后在实验室做科研,这样他对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行动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无论是上法律课程,观看法制节目,参观普法基地等对他就显得作用不大。

2.外部诱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不能用驱力降低的动机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行为,外部刺激(诱因)在唤起行为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用刺激和有机体的特定的生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动机。大学生对发展法律素养产生内在需求,我们可以通过需求强度控制来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但是,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需求不了解,他们的很多行动都不是基于自身需求,而是外部的诱因。比如,宿舍同学其它同学都去参加模拟法庭的活动,某位同学对此没有任何兴趣,由于受室友影响,他也极不情愿去参加了,尽管兴致不是很高,但也收获不少法律知识。

四大学生法律素养发展模型

在内部需求和外部诱因共同作用下,大学生产生法律素养学习的动机,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会进行学习行动,通过将学习结果和期望目标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满足自我需求,如果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能获得自己满意的价值或者避免自我利益的损失,大学生们将会获得较大的满足感,这中满足感会反馈回来为下一个循环提供参考。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有关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研究较少从激励理论角度来分析,这一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帮助提供更好地决策建议。模型理论假设:

1.人性假设。本模型是基于复杂人和理性人假设。成人的教育与未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别,尽管“经济人”假设受到诸多质疑,但对人性的假设是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对自我有相当的认识,为了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或避免利益受损,他们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

2.法律素养的价值。大学生法律素养既是指静态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也是指大学生内心对法律的信仰和运用法律知识一种动态形成机制,这种法律素养主要是自己成长中逐步形成内心的需求和期望。本模型不探究法律知识、法律制度、法治精神的应然状态,接受现存的状态,基于这种基础,大学生法律素养对于大学生是有极大价值或者能够避免利益受损。

五学校视角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建议

1.强化动机。大学生法律素养学习动机的强化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大学生产生具体行动,本研究主要探讨从学校视角来强化大学生法律素养学习动机。(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大学生法律素养可以是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其它目标的手段。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多种层次的需求,引导大学生通过合理有效途径来满足自我的需求。比如开设职业规划讲座,心理学相关课程讲座,通过参加一些自我认知活动或游戏等等,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基础,采用符合人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2)提供相关诱因。比如学校举办法律知识辩论赛,为那些参赛学生提供各种培训,邀请学生参观司法机关,法庭辩论,学校通过网站、微信、校内平面媒体高调宣传这些参赛选手。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对法律素养有较高需求的学生的行动来刺激那些没有需求的同学产生学习动机。

2.创造大学生法律素养学习行动的条件。当大学生们由于自我需求或外部诱因刺激而产生学习动机时,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我们以大学生健身和运动为例,当大学生们一方面自己希望自己健美来获取他人羡慕或自我满足感,这时他产生了健身的强烈动机,另一方面,由于看到许多同学健身,自己也想加入这个行列。这时,学校做的工作就是提供健身场所,提供健身知识,提供健身奖励等等。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记住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但绝对不能树立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过程本身就要符合法治精神,一个不依法治校和缺乏法治精神的高效如果要求大学生如何提高法律素养是可笑的。学校可以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三个层次来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提供条件。比如学校的校园价值观和理念等符合法治精神;学校章程和相关制度符合相关法律,通过制度方式为法律素养培育提供条件,比如有关法律讲座和课程的设置;在物质层面,比如教室和报告厅设置体现自由和平等理念,同时创设模拟法庭等各种物理环境。

3.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奖励。当大学生通过法律素养培育活动取得成果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奖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强化大学生对成果的价值认知。如果大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结果或法律素养的提高缺乏价值,那么他们下一次就会降低学习的动机。学校通过建立学习标准,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然后进行奖励。当然奖励是多种多样的,实际上,损失的减少也是一种奖励,比如,当大学生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用法律素养学习成果成功避免了自己财务或其它合法权益的损失,学校应该尽快支持这样的行为,为这样的行为提供物质或精神奖励。

作者:洪莹莹韩志勇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吴敏英,马丹.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意义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43-47.

[3]韩益凤,陈玉祥.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浅析[J].前沿,2011(24):78-80.

[4]邓辉,朱宇.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策略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6):129-130.

[5]陈毓.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新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9(7):299-300.

法理学的要素篇4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大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0-0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中国学生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奖,却一直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2010年11月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1]。面对这些事实,我们不能不对现行的学校科学教育进行深刻反思。学校和社会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就是多搞文体活动和多学琴棋书画吗?这是误解,更是误导。其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科学素养。

一、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是伴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而系统确立起来[2]。尽管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把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已在世界各国取得共识。明确提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维度,并给出测评指标进行测度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美国J・米勒教授提出的公民科学素养概念[3]。J・米勒的科学素养模型维度概括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意识。自1979年以来,该指标体系及其测评结果一直为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所采用。第二种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提出的科学素养概念。piSa将科学素养定义为“15岁学生为了理解自然界及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界变化并有助于相关决策,而使用科学知识、识别科学问题、得出有根据的结论的能力”,该定义包含“科学方法或技能”、“科学概念与内容”及“语境”等三个维度[4]。虽然以上两种科学素养概念的维度有所不同,但是可以看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都属于科学素养教育的范畴。

二、《物理》课程在培养科学素养中的重要性

《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都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而《物理学》又是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2007年第10期青年科学《测测你的科学素养有多高》中判断16个科学观点的对错。其中有10个观点都可以在《物理》课程中找到答案,可见,《物理》课程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大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谈谈大学《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尤其是科学方法、意识和精神等方面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1.科学方法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物理学中有许多科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等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和各种工作领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普通的逻辑方法是《物理》学科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更是普遍应用于人的各种思维活动。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运用这些物理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具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意识。也就是说,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有了在未来从事各项工作的“武器”。笔者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视物理方法的介绍。①重视物理方法的提炼和总结。自然界发生的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为了降低研究的难度,在物理研究中产生了理想化方法,就有了质点、刚体、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理想模型。在讲解这些概念时重点讲解这些模型形成的必要性和这种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这是处理自然界复杂问题的常用的科学抽象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②通过物理学史的引入,加强科学方法的教学。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用归纳法获得了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力学三大定律,又用演绎的方法获得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发明了微积分。在量子力学中,从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中出现的“紫外灾难”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到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到玻尔的旧量子论,到海森伯、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再应用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整个量子理论的发展史无不体现了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循环发展模式;在提出假说阶段常常运用归纳和类比的推理方法,在验证和确立假说阶段的演绎推理方法又时时出现。介绍这些历史,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物理知识,而且让学生用物理学家的方法和思路研究这些《物理》内容,无形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方法教育。

2.重视介绍物理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科学意识就是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学生只有知道了科学的应用,才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科学的意识。《物理》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所以在教学中就要多介绍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最新的应用。例如,在电磁感应部分,除了介绍常见的涡流加热和制动、微波加热、电子感应加速器外,再介绍机场安检处的金属探测器(或棒)以及交通部门的交通探测器、银行卡信息的存储和读取原理等;介绍这些实用知识不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会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

3.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授课中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多提出问题,多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创新意识。适当增加物理学史,让物理学家们的不怕困难、无私奉献,敢于质疑以及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感染学生。

总之,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理解自然界现象并能作出决断以及辨识真伪的能力,同时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eB/oL].

[2]李雁冰.科学探究、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14-18.

法理学的要素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全面的、有竞争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制订、评价素质的唯一标准。如果素质教育不是人才的准备,不利于人才的最终形成,那它就不是素质教育或起码是不科学、不完善或不好的素质教育。完全的素质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心理和身体素质教育等。

思想素质中的思想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素质教育是指使学生逐步具有这种思想而不是逐步认识,即指逐步学会运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文化、道德现象,识别各种社会思潮,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就能具有正确的思维力,即智慧的内核。所以思想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的根本和关键,也是全面素质教育首要的内在规定性。不把思想素质教育当成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或思想素质教育的不成功,则很难完成人才培养这一最终目标。

要做好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要懂得思想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一般说来“合格人才”的思想素质要求是他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其方法论解决问题,所以“具有”和“运用”就是大学思想素质教育的关键,而不能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单纯认识。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马克思哲学思想,并用之进行思想素质教学。当教师采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辩证方法时则会自然避免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奉为教条,采取大学生普遍抵触的正面灌输的机械教育法,而是自觉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就无法不接受这种优秀的思想,并随之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共产主义道德理想。

目前,高校思想教育的方式基本是正面灌输,这正是高校思想素质的误区,它会使使思想素质无法真正实现。要开展好思想素质教育就要用正确的教学法,要研究学生心理,要用哲学方法本身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否则会造成学生反感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课程理论的编撰者以及这些理论课程的传授者以唯物证法指导其工作,不把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则学生就无法回避辩证法,就会用马列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看待、分析问题,逐渐让马克思哲学成为他们的思想方式。当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其他素质的教育就更好开展,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内在的动力。

专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一般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要改变应试教育,抛弃机械记忆,废止专业教育。其实大学的专业教育是不能全面弱化的,而应该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熟练地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要求加强实践考核,在实战的考核中检验实践中辩证法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创造性。专业教育要考虑专业课程设置和考试两方面问题。课程设置要选择少而精、实用性强的理论。这样学生会通过实践掌握理论并精于实践,并会发展实践,发展理论。以前专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过于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真正认识实践是理论的发展,没有认识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可能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才能化为行动,改造世界,才能指导实践,有效地发展世界。同样道理,专业考试就应真正考察其理论的运用与发展,即检验学生在某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及实践的发展。这样考试不但能促进理论学习,完成理论学习检验,更主要的是检验实际能力的培养,即人才应有的实践能力。为了培养不只是“技术工匠”,创造性人才,考试的内容不但有技术实践,更有实践的发展。

开展好高校专业素质教育,需要各专业教育者给专业正确界定,确定所需专业理论,确定专业考试之标准,这就会使学生能学到最实用的理论与掌握最先进的实践,并不断努力去发展实践。还有,考试的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学习,并改进教法,最终促使这一目标实现。所以考试应是阶段性、长程的。

心理素质会伴随着思想素质的完善而加强。因为具有马列主义哲学思想、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远大崇高的理想,就会正确对待客观环境,就会正确分析面临的问题,也就会有强的心理承受力、健康的心理及为事业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与勇气。教育者要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当他们遇到问题时,鼓励他们用马列哲学解决问题。

科学文化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标。专业素质教育只是解决了业务实践能力本身,而人才需要更广泛的知识,以助其在专业上有创新和突破,并且使之有广泛的适应性。没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能成为人才的,“惟有识则能知所从,从所奋,知所决……”。识是创作力的基础与根源,无识的创造只能是空想,会枯竭。“思而不学则惘”是孔子对此早有的定论。“创意”只有在发现许多不同事物的关联性时才能产生。没有知识,创造力是无从谈起的。因此,人文学科和理工科两方面知识的共同教育就是高校文化素质及人才培养必不可缺的了。为此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如跨专业、学科、院校选择,虽有一定效果,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根本不能满足人才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人才需要大量知识,远不是选几门课程能满足的。因此,自学能力是重要的。思想素质教育建立的学习理论在这里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起了最大作用。掌握了科学方法论的学生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并会在思想和心理素质基础上,乐学、勤学及学有所成的。

人才的养成要求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了解种种知识,做到多看、多理解、多记忆,当然须用辩证法去看、去理解、去记忆了。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开出合理书目,提出学习要求,并给予一定的学习指导,制定合适的考试标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写总结、评论不失为有效的考核方法。

法理学的要素篇6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色色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

[1] [2] [3] 

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将法律伦理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中,并设置法律伦理课程。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法学教学过程中和开设专门的法律伦理课程是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融于法律职业教育中,体现在法律教育的各个环节。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学理论教学、忽视职业伦理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依赖于一般德育教育的做法。将法律伦理教育贯穿于全部法律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采取课堂讨论、诊所式教学、法庭辩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伦理视角对法律教学中的争论问题加以探讨和研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法律伦理素养。不仅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认知能力,还应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伦理行为能力。因为司法伦理素养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更多的是训练出来的。未来的法学教育必须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增进法学教育的实务化和伦理化取向。另一方面,应当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意识加以强化。通过专门、系统的课程讲解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掌握在将来职业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并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上的调整,从实践中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提高法律职业人素质预防司法腐败。

法理学的要素篇7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教改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10-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企业制胜的核心之一是人才的竞争。一个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首先获得高质量的一流人才。因此,客观、可靠而有效地甄别人才就成为竞争中的一个关键,这就需要有科学的人员素质测评技术。掌握人员测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成为了现代企事业组织管理人员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1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特点

1.1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从该含义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人员素质测评核心与关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测什么”和“如何测”进行展开教学。对于“测什么”内容的讲述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构建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找出测的内容。而“如何测”则是围绕使用哪些方法与工具进行测评展开。从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中也很好的体现了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备的一项技术。

2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特点

2.1实践性强

在《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有相关案例教学部分,需要学生根据企业目前的状况及测评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设计相应的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测评方法进行测评。课程学习中始终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让学生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2操作性强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应用主要围绕三种测评方法展开,即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而这三种测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掌握其使用的的基本程序和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同时还需要保证测评的信度与效度问题。因此,只有掌握了这三种素质测评方法的操作要领,才可以真正的把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很好的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

2.3应用性广

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基本技术,是企业一项基础性工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实践中的作用日趋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它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人员素质测评贯穿其中,无论是在招聘环节,还是在培训环节与绩效考环节等,它都是联系前后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依据。

3情景模拟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的基本理论,而且还要学会具体的关于素质测评方法的实践操作技能,尤其是面试、心理测验、评价中心技术的操作方法。

3.1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性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人员素质测评》课程运用中最主要的优点,全员参与主要体现在面试、甄选、绩效考核等环节。如在模拟面试中,学生将扮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角色,这就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相关理论,制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根据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对扮演应聘者角色的学生进行素质测评。通过双重角色的担任,让学生一方面能够充分掌握企业对员工进行测评时,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掌握应对面试的技巧。

3.2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在使用模拟教学法教学,学生是主体,整个过程的实施都由学生掌控,而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是教练,对学生的一些进行指导与引导。从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制定,到人员素质测评方法的选择,再到对整个测评信度与效度的评估等,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学形式的革新,目的仍然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在《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进行模拟测评,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专业素养,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

4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围绕理论知识设置合理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充分掌握面试、评价中心技术及心理测验等测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4.1理论知识讲授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

为了解除学生学习纯理论知识的枯燥,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把教学知识点融入相关案例中,以案例为主线结合特定案例(事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2专业技能知识培养方面,采取角色扮演等方式

法理学的要素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

素质教育是90年代提出来的教育概念,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过去的“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育。素质教育则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自从这个教育概念提出后,现在已成为时代的口号,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

1.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是所有学生共同具有的,其内容构成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会存在些许差别,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包括品德、文化、体质和能力等方面。第一,思想品德方面的。首先是思想政治品德,它是学生素质结构的主导因素,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性、目的性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民族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其次是道德素质,要具备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尽自己的努力。第二,文化科学方面的。这是作为文化人的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首先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文化、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是个人在社会生存交往的工具知识,比如语言知识、理工科知识及计算机等科技知识。第三,体质方面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身体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要具备体育锻炼方面的基本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第四,能力方面的。这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比如自我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从事非复杂性劳动的能力,以及吸收选择与生活有关的信息方面的能力等等。

1.2专业素质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需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三大领域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深入掌握,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涉猎面广。除了本学科专业基础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可选择文化艺术类课程或是对日后踏上社会岗位有帮助的的课程。第二,专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由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一般能力,包括阅读、信息资料的搜集查阅、书写、社会观察、运算等能力,这是所有大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其次,是运用专业学科知识解释或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理工科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能力,文科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等;最后,是创造能力。也即是学生在整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能力,创造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方法方面的。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方法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与少及获取的程度,工作成效及科研成果如何都跟方法有一定的联系,通过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获取正确的方法。作为大学专业素质组成部分的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即是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科研方法,三是思维方法和方法理论基础,方法作为创造欲发展的中介和手段,大学生必须得具备。

1.3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的思想、创造力上升的阶段,也是品德、信念、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力、较强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其次,要具备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再者,要具备抗挫折能力,坚强的意志,客观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成长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最后,遇事要学会沉着冷静思考,切忌冲动、情绪化,采用极端方式解决矛盾。以上这些都是良好心理素质结构所该具备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

2.1将素质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素质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融合进去,改变过去教学活动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做法,构建起以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并围绕素质培养来制定培养的规格要求和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2.2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素质培养不能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要能够有助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基础素质的形成,因此,需要设计出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科技、人文发展的新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除了基础专业课程外,可以重点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语言、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以强化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开设逻辑推理、写作、公共关系、领导科学、组织行为等类别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统计分析、人际关系处理及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3.结束语

素质教育本质上发展教育,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培养是一项多方位、多层次、开放性的工作,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以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8):16

法理学的要素篇9

abstract:asthecharacteristicsofthelearningcourseandself-developmentofcollegerin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theylacksoflawquality.thispaperanalyzedstatusoflawqualityofcollegerin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andcause,andputforwardsomesuggestiononimprovinglawqualityofcollegerin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

关键词:体育院校;法律素质;建议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University;lawquality;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06-02

1体育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全民普法活动开展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法制建设蓬勃发展,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公民生活、工作处处有法可依,不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势必寸步难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体育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完善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

同志“七・一”讲话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各项事业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要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组成。其中,法律素质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以及运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综合素质。它不仅包含知法、守法、用法等法律意识,还包括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地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它是现代法制社会对公民素质提出的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

近些年来,体育院校大学生犯罪率占当地辖区犯罪率的比例居高不下,引起社会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体育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缺乏的原因分析

笔者从事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年来,一直在为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欠缺而担忧,尤其是当学生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时更是痛心疾首。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因素后,认为造成体育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缺失和自身原因导致法律素质欠缺。

体育院校学生由于从小从事体育运动,性格活泼好动,争强好胜,遇事容易冲动,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只注重体育竞赛成绩,忽视道德品质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学习,导致他们自我约束能力低下,法律知识严重缺失,法律意识非常淡薄,还有一些学生讲究哥们义气,认为“情大于法”,从而忽视法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当他们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也想不到通过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2.1体育院校对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本来法律基础在这门课程中所占比例就小,又是在后半学期进行讲授,再加上学校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投入较少,教学课时本科为36学时,而教学内容涵盖了所有的法学基本理论和主要法律部门的主要内容。对于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知识的体育生而言,简直是索然无味,任课老师也只能点到即止。课程结束后,学生又把这些枯燥的理论交还给老师,根本起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效果。

2.2教育管理者本身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在一些体育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本身法律素质较低,有的人根本不懂法,个别人奉行权力至上、金钱至上,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制度不健全,很多不良现象没有相应的处理依据,管理主观性较大,有章不循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管理者法律素质都不能提高,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3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建议

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结合自身的学生工作经验和相关资料对如何提高学生法律素质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3.1学校领导层重视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首先要转变观念,始终坚持“领导抓、教室带、学生学”的工作思想,坚持依法治校的方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教育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的培养上,要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把纪律和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法律观念、法律信仰,从而转化为守法、用法、护法的行为。

3.2加强体育院校法制教育改革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并积极履行自己的权利义务,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所以,体育院校必须重视法制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首先,高校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教师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使其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其次,要增大法律基础课的课时量;再次,要创新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只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的局面,采取典型案例教学方法。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案例分析,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和自觉的法律行为。

3.3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德育建设道德是对人思想和行为进行是非、善恶评价的标准,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执法的基础,也是守法的基础。规范和制约人们行为,道德主“内”,法律主“外”,抑制人的犯罪,道德“禁于前”,法律“惩于后”,所以体育院校管理者应重视道德建设,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冲击着体育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很多学生本来就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再加上家长在物质方面的过分给予,导致他们极容易受不良现象和思想的影响。所以,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学生在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时,要诚实守信,要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为代价来保全自己的利益。

3.4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疏导、咨询活动体育院校大学生大多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但是由于学习压力、社会环境压力及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出现情绪失控,从而造成行为失控。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理、心理知识,形成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此外,还要开展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走出心理阴影,形成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从而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影响。

3.5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体育院校可以在第二课堂中专门开设法律课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比赛、播放法制教育影像、开展普法活动。另外,可以聘请法律专业院校的教授学者,有一定影响力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或立法工作者来校进行专场司法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严肃性和正义性,了解触犯法律的后果,起到警戒的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3.6加强校园法制环境建设体育院校校园法制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按照法制社会的要求,规范办学和管理行为,明确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特别是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按照规章条例办事,特别是在关系到学生利益的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定、资助贫困生等问题上,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学生和教育者、管理者的违纪行为都要按学校的规章处理。

3.7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家长不应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就可以放松家庭教育,毕竟父母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子女。因此,家长在子女上学期间,也应该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及时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给子女及时的关爱和指导,纠正他们行为上的偏差,限制他们的不正当物质需要,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增强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同时,家长也应做到知法守法,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此外,学校也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络,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4结语

总之,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学校、家长都应重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方法和策略,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合格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翁铁慧主编.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南[m].北京: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7.

[2]朱曼.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

法理学的要素篇10

1.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而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师要按照社会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诸多教育影响中,对学生产生最深刻、最持久作用的则是教师本身的政思想治素质。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殊本质及规律,决定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一名合格政治教师的不容置疑的重要性。

1.1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教育是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故此,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当前我国教育战略位置出发,决定思想政治教师更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有政治理论素养。

1.2思想素质

教师思想素质是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师职业中的体现。政治教师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表现为:要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要具有良好的人格形象。

1.3职业道德方面,要求政治教师更要做到

要热爱祖国,献身教育,把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遵纪守法,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楷模;要刻苦钻研,求实创新。

2.具有精深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2.1政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政治教师作为文科老师,本身对现代教学技术了解不够,动手操作能力更不能与理科教师相比。所以,政治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逐渐掌握投影仪、幻灯机、录像机特别是计算机的操作方法,有条件的地方,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

2.2政治教师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从一般意义上讲,每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透彻理解任教学科的知识、方法,对知识的运用达到得心应手;不仅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还应当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

3.具有综合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的需要条件。教师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作为新世纪思想政治教师,除具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带根本性质能力,即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记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语表达能力、)外,还应具有以下方面能力:一是善补教材能力,即教师在正确把握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采集新信息、新知识,去补充、扩张教材,把积累的材料综合运用于教材之中。二是善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教学对象,是确定教学方法,成功教学的前提。同时,只有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才能激发学生自己思维。三是自我学习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要有教育科研能力,在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发展基础上,善于研究教学上的遇到的新问题,探索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四是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政治教师要突破单纯考虑媒体的狭隘的教育技术观念,依托网络和多媒体,树立系统的教育技术设计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设计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资源和环境以及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便迅速地、形象地、开放地、交互地呈现知识,沟通信息,形成多种形式共存的现代教学模式,做到合理组织,整体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认知主体的作用,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状况,主要包括思维、想象、意志、情感、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健康人的必备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师不可缺少的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基础,也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的前提。当前,人们处于高节奏、高效率、高技术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身心承受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冲击和动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更需要政治课教师自觉增加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搞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去影响、感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帮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落后的现状的要求。

5.具有法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