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安全意识十篇大学生安全意识十篇

大学生安全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3:43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安全意识

一、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低。从大学生自身内因来分析,他们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具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

(二)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但表现为安全意识低,而且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楼和宿舍的灭火器在哪里,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甚至在寝室中使用过“热得快”等大功率违章电器等,并在遇到安全事故时表现为不沉着、不冷静。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滞后。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深刻地认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重视或重视不够,领导机制不健全,在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时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因素

(一)社会历史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必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大学生才会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如安全意识中的智力因素,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认识、总结、积累所得。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大学生的安全认识水平越高,就无形中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历史事实也证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安全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经济条件,即大学生生活的物质基础所在。物质财富一直是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的象征,也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经济水平决定着安全意识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可能超出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条件。但当大学生的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大学生就会自发地对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风险高的工作可能就会很慎重。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较落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受到制约。

(三)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由于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的差异,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等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比较深刻、透彻,安全意识相对来说要强一些。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应从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安全防范意识、校规校纪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意识、交际交友安全意识等。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二)教育应突出重点,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对重点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要因生制宜进行区别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意识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等场所,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中除了要将相关知识传达至学生,更要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

(三)教育形式应多样。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安全知识教育形式单一,除安全知识讲座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和内容,安全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多元化。这跟高校大力倡导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是极不相称的。学校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充分融入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安全手抄报比赛、安全板报、安全网站、安全短信等。学校还应当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3]彭智勇.学生安全事故案例选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周阿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措施

高职大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本课题组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的交通安全、用火安全、财物安全及体育锻炼与实验实训安全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为了使问卷调查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了自习教室、图书馆、学生寝室及食堂四个地点分别随机发放问卷,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6份。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确存在较多问题,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教育,提高高职大学的安全意识刻不容缓。

一、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自认为有较强安全意识的只有14.5%,自认为安全意识差的占13.4%,认为自己安全意识一般的占51.7%,自认为稍有安全意识的占20.4%,由此可知,缺乏较强安全意识的学生占85.5%,可以认为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不强。

1.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问卷调查表明:从不遵守交通规则与偶尔遵守交通规则的学生比例高达30.6%,横过马路打电话或听mp3行为的学生比例高达67.2%。这些统计数据都表明有相当多的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册学生上万名,有3000名以上的学生是交通事故高危学生,加强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2.用火安全意识。火灾给学生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具有防火的基本安全知识,但对出现火灾后如何灭火的技能比较欠缺。有54.3%的学生不会使用灭火器,57.5%的学生表示曾在寝室使用过大功率的电器,认为只要小心点就可以使用,停电时用蜡烛照明的占49.8%,这表明目前学生对安全用火的意识及灭火知识技能缺乏。

3.财物安全。高职大学生财物受到侵害是发案最多的安全案件,主要形式是被盗、被骗,偶有被抢案件发生。调查结果表明,明确表示经常有被盗经历的学生占4.4%,偶尔有财物被盗经历的学生占22.6%,没有被盗财物经历的学生所占比例为73%,这说明有近30%的学生曾经有财物被盗的经历。学生财物被盗的案件发生与学生对本人财物的妥善保管安全意识不强有重要关系。对陌生人上门推销产品高职学生表示完全接受的占4.3%、偶尔接受的占19.4%、无所谓态度的占37.1%,有39.2%表示反感,这说明对陌生人上门推销没有足够警惕性的学生高达60.8%;当学生本人财物被盗被骗后选择报案的只占23.6%,这说明当自己财物受损后如何处置不清楚或不愿作出正确处置。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加强对高职学生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物的意识、知识及方法教育刻不容缓。

4.体育锻炼与实验实训安全。高职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有时会发生受伤的事故,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没有做好运动前的热身预备活动导致运动受伤。对“做运动前你是否会先做热身运动?”问卷调查结果回答“每次都做”的比例占28.3%、“偶尔做”的比例54%、“从不做”的比例占17.7%。这说明有高达70%以上的高职学生运动前有不做热身运动的行为,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受伤就不难解释了。

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并不多,但若发生事故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对学生、教师、学校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深入,高职大学生实验、实训课时大幅度地增加,教育部也提出了高职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要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的要求。由于实践课时数的大幅增加,学生在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也相应增加,但在“每次实验实训前对安全注意事项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的情况是:每次实验实训前都学习安全注意事项的学生比例只占48.3%,偶尔学习的占43.5%,从来不学的占8.2%。这表明5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实训前没有被进行安全教育,从来没有学过的比例高达8.2%。所以不但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安全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安全意识,确保高职大学生在实验实习实训中的安全。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措施

1.安全教育进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大学生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会根据行业调研进行修订与调整,调整与修订的内容主要集中专业课程的结构、教学环节的调整,对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没有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长期忽视了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高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教材,并从经费、课时、师资上给予保证,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另外,可将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素质的培养融入各门专业课的教学之中,特别是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更要加强对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2.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及保障体系。除了《高职大学生安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发挥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学校还须建立安全教育体系,从新生入校到毕业,三年期间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各院系及宣传部等各部门要分工协作,安排好各时间段的安全教育内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如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实习实训前的安全教育,节假日的安全教育。另外,在规范安全管理的同时抓好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学生处统筹好学生管理中重点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及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等,保卫处要在消防安全、学生财产安全方面开设讲座,用真实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宣传部门要对学生安全教育制定全校的计划,保障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宣传按计划有序进行。

3.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法保证效果。安全教育的方法是确保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要求学生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如按照案件和事故发生规律及时进行安全教育。针对案件事故按照“安全-麻痹-量变-暴发-警惕-严控-安全”的运行规律经常进行安全防范教育[2]。还需结合学校日常管理进行学生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如针对新生入学进行增强安全意识、传授安全实用知识教育,针对开学、放假前和周末以及节假日等时段,学生忙于开学准备、复习考试、外出游玩等容易疏于安全防范或滋生事端的时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宿舍安全以及社会交往安全等方面教育。还可以借助特殊的日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可借助每年11月9号消防日大力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举行安全形势报告会,增强学生安全保护意识,看安全教育电影,举行安全知识竞赛等都是安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通过各种会议进行安全教育,如在举行升国旗仪式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适当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将高职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入到对其综合素质的考核中,设立安全意识专项奖并与学生的奖学金直接挂钩。凡由于安全意识不强导致自己或他人损失的,根据情况在综合考核中予以扣分,因安全意识强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学生在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具体分值在综合考核方案中进行确定。通过这个手段来引导高职大学生重视安全意识。对因为安全意识强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学生要颁发荣誉证书及给予物质奖励,树立榜样并进行大力宣传,号召全体同学向获奖同学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广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玉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3):46-48.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44-01

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对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生活将大有裨益。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

1.大学生校园安全现状调查

据调查统计,2012年上半年,省内高校发生学生校园伤害的典型案件多达10余起。这些案件的诱因多是小矛盾、小纠纷和情感问题。2012年6月1日,高校笔记本电脑系列盗窃案犯罪嫌疑人牛某、李某某等人在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公寓作案时,被保卫干部和学生合力抓获。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仅2012年3、4月份就在省内高校学生公寓做案10余起。主要盗窃目标为学生公寓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笔记本电脑“裸本”。这起案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

2.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教育的动因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迈入大学校园后:(一)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为考取好的大学,可以说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二)集体生活经验和准备不足。由于在家习惯与父母、亲属等熟悉的人相处,习惯于自己熟悉、独立的生活空间和环境。进入大学后要过集体生活,要与不同性格、习惯的同学和睦相处,需要磨合,中间免不了矛盾纠纷,但自身又缺乏处理矛盾纠纷的经验,需要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的平台。(三)内心孤独感增强。进入大学后,新生面临的陌生环境,心理孤独感、陌生感突然增强。部分学生变得敏感、脆弱。如遇考试压力、情感困惑时,不能正确处理,甚而产生心理问题。(四)自我实现的需求变得强烈。面对大学校园的宽松管理和多年“供给制”生活,自我价值实现,回报社会、家人的愿望变得强烈。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往往会四处受挫,甚至上当受骗。(五)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在处理问题时,经常会我行我素,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标准且不考虑后果,社会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当自己触犯法律时也全然不知。

3.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教育方式的选择和切入点

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教育方式的选择。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系统教育,也可以是专项教育;可以是座谈,也可以是授课等等。但面对人数众多的受众面,个性鲜明的群体,阅历单纯的大学生,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将《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和专项安全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和尝试。《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的内容应该系统、全面、成体系式的设置。

4.大学生《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内容的编排

(一)拟定渐进式的《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目标。一是通过《讲座》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安全防范知识;二是通过《讲座》在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三是通过《讲座》在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培养安全防范意识的过程中,启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意识的养成教育。(二)在全面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讲稿相关内容。立足西安科技大学雁塔、临潼两校区安防工作实际,全面组织安全隐患调研工作。组织保卫干部仔细筛选资料、精心挑选典型案件、并多次广泛征求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历时两个月完成了《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讲稿的编写工作。(三)《讲座》(初级版)讲稿内容的编排、注重层次结构和教育性、实用性。在《讲座》讲稿的编写过程中,为求讲稿能够图文并茂和形象生动,专门制作了ppt讲稿。《讲座》(初级版)紧紧围绕在学生中间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这一主线;立足校园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火灾事故预防和国家安全知识四个方面;从“学习”、“借鉴”和“从自身做起”三个方面逐次展开讲座内容。(四)《讲座》(巩固版)讲稿在“初级版”讲稿的基础上,补充跟进,重在完善内容,意在全面、透彻的教育意义。《讲座》(巩固版)在“初级版”的基础上调整增加“近期校园警情提示”和“法律知识普及宣传”两大板块。在学生中间全面巩固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进一步提高校园安全防范意识。

5.《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保障措施

(一)好的《讲座》内容必须要有良好的实施保障机制。为保证《讲座》质量,在《讲座》开始前首先由从事10多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任保卫处处长的陈春林老师进行了范讲,参讲干部和一线辅导员老师到场听讲。(二)力求《讲座》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具有普遍的实践教育意义。《讲座》同期向听讲学生发放了“校园安全问卷调查表”,听取学生对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讲座内容上予以补充和完善。(三)落实《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工作责任和讲求工作效率。在《讲座》过程中所有参讲人,必须将自己的姓名、职务、分管工作和联系方式公布给广大学生,接受学生的监督、接受学生的困难求助、接受学生对《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的意见和建议。

6.大学生《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成效检验

《大学生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活动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各学院的广泛欢迎,在学工部和各学院的通力协助下,2011年开展《讲座》49场,其中在2011级新生中开展《讲座》19场。2012年开展《讲座》27场。累计培训学生28000人(次)。《讲座》过程中共收集学生电话、短信、书面等反馈信息100余条。这些信息为《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向纵深层次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12月,学生在校外公交车站发现有人实施盗窃,迅速报告《讲座》主讲老师,师生合力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追回学生被盗手机3部。

7.结束语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不仅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防范于未然,是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4

关键词:女大学生安全防范安全意识具体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速发展时期,各种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中一些不安全因素,对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37.85万人,比上年增加16.45万人;在校生2625.30万人,比上年增加77.60万人。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女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女大学生正逐步形成一个较大的群体,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高等学校得以稳定成长的重要基础。是以,加强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前提,也是时展的新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防范意识研究大多针对安全防范意识和全体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缺乏对女大学生的针对性。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对全国部分女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意识方面的问卷调查,探索女大学生安全防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得出从家庭、学校、个人和社会四个方面综合提高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的结论。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主要从现状、原因和措施三方面出发选取并确定调查内容。问卷调查的题目设计主要包括:在现状调查方面,涉及女大学生人身安全(食品、交通、社交、消防)和女大学生财产安全(线上和线下);在原因和措施方面,主要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四个方面展开,共计47道题的容量,广泛调查了女大生安全防范意识方面的问题,尤其在措施方面,问卷题目包含学校为女大学生提供的安全教育形式、女大学生希望掌握的自我防卫知识及家庭对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做法等。在分析方法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处理,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研究对象。

该研究于2015年5月份,在全国范围内以随机抽样方式对全国12所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包括陕西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涵盖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12大类学科,共发放问卷1040份,收回问卷1030份,有效问卷960份,问卷有效率为92.2%,该颖境浞痔逑至说鞑榈拇表性和广泛性。

二、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现状

(一)人身安全防范意识。

在人身安全方面,对于“购买食品时,对于生产年月和保质期限,您会?”这一问题,只有1.04%的女大学生选择自己每次都会查看;82.7%的女大学生选择很少查看,甚至从不查看。对于“出租车或者司机的信息,您会?”这个问题,只有11.2%的女大学生选择每次都会留意,41.1%的女大学生选择很少留意甚至从不留意。对于“关于闯红灯,您?”,只有29.2%的学生选择了从不闯红灯,5.31%的学生选择了经常闯红灯;对于“在与男性网友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他邀请您见面,您会?”这一问题,只有0.93%的学生表现出了从不答应与其见面的倾向,2.81%的女大学生很少答应与其见面。

(二)财产安全防范意识。

在财产安全方面,有18.3%的女大学生离开宿舍时,会把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锁在柜子里;80.9%的女大学生在返校时总是或者经常随身携带学费、生活费等现金;47.6%的女大学生在网络上购物时,每次或者经常查看该网站是否正轨可靠。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当前女大学生社会阅历简单,对于安全意识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仍旧按照自身的行为习惯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缺乏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行为。

三、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潜在危险识别意识薄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父权制度下,女性从小就被置于与男性不同的文化与知识领域,接受与男性不同的社会角色观念,这些观点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内化为个体的意识,即女孩一直是社会弱势群体,是被保护的对象,这就造成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女孩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只停留在口头表达层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问卷调查中,只有5.3%的女大学生选择家长经常对其进行安全教育,3.8%的女大学生认为其家长的安全行为习惯非常好。这种现象实际上导致她们缺少对外界危险的警惕性,即对常规危险的辨别能力较强,对潜在危险的辨别能力较弱。

(二)学校安全教育脱离实际,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当下社会大环境下,基础教育片面强调分数,忽视对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方面的教育,即使有此类教育,也大多流于形式,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19.5%的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对安全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但是59.2%的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效果一般。同时,45.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比较差甚至非常差,78.9%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校外人员进入学校的管理一般,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学校的安全教育制度需要完善,同时教育内容要更加联系实际。

(三)个人自我认知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

当前女大学生群体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类群体的特点是思想自由、行为开放且独立性强,对自身认识不足,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她们容易轻信他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辨别潜在危险的存在,容易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

(四)社会环境复杂,转型期存在负面因素。

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一些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对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女大学生们提出了挑战。以此来看,社会环境因素对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有大的影响。

四、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策略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摆脱“女性群体是弱者”的固有想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时展潮流。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安全教育,适当观看法制节目,让孩子适当了解社会的另一面,增强“防人之心”,同时了解孩子对此类事件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及时纠正,进而提高其面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性。家长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安全教育讲座,从专业层面深化对安全防范意识的理解,引起孩子的共鸣。其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遵守交通规则,遵循道德要求,做合格公民,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再次,要构建更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让身心仍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机会和空间做出自己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二)学校方面。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注重贴近现实生活。

从现状可以看出,当前,学校安全防范意识大多流于形式,所以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将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设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课程,构建体系,让学生切实学到实用的、全面的安全防范知识。具体措施如下:①更新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改善教育方法,使用视频教学、模拟教学、专题讲座等更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将安全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上的重要作用。②理论联系实际,在高校建立安全教育教研室,加大对相关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积极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方面的学术交流,建立起完善的日常行为规范。将安全教育纳入学分体系,对其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其次,加强安全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校应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火灾演练、地震疏导演练、盗抢演练等,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使高等学校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贴近现实生活。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女大学生们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群体,新环境下,高校在安全管理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管理观念,更多地从学生出发,针对女大学生专门制定一套合适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女生宿舍安全管理条例》、《女生运动安全管理办法》等,使处理女大学生安全问题有章可循。其次,从高校目前正在实施的安全管理活动中对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教育,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力量,包括后勤部门、保卫处、学生处等,在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开展安全筛查活动,深入女大学生宿舍进行宣传,及时纠正女大学生在宿舍不重视贵重物品的不良习惯。再次,以人为本,让女大学生亲身参与高校的治安管理,通过自身的切身体验,更加深刻地明白学习安全防范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3.加强高校女性安保队伍建设,全面关注女大学生的发展。

男女平等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女大学生比例逐渐提高,尤其是在师范类院校,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这就需要高校面对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问题时要特殊对待。由于女性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状态,因此某些女大学生在遭受侵害时由于各种私人原因,选择隐瞒,甚至逃避。针对这种现象,高校要适当设置女性安保人员,从女性视角关怀受到伤害的女大学生,或者从女性角度出发,建立更适合对女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的制度。同时逐步提高女性安保队伍的素质,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和考核,使其具备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等能力,并主动传授安全防范知识和技巧,全面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个人方面。

综观近期女大学生安全事件可以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女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足引起的。例如:不能正确分辨出黑车;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暴露贵重物品等。由此可见,女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出门在外,慎重选择交通工具,随时保持电话畅通,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显露自己的贵重物品,不随意答应与男网友的见面要求,保持一颗警惕的心。其次,女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培养自身应急反应能力,遇到危害时,要保持镇定,积极寻求求救方法。再次,越来越多的现实案例表明,女大学生面临侵害时,或者受到侵害后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因此,女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四)社会方面。

在众多高校安全事件中,网络事件占很大一部分,其中受害最多的是女大学生,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联手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综合整治,保证公共空间安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风向,通过宣传教育,发展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适合女大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同时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附近的摊贩进行规范化处理,整顿违法违规现象,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为女大学生构建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学校各部门要联合起来形成一道防线,对女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全面排查,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保护女大学生的安全。学校、社会应建立起“两位一体”的安全防范机制,通过社会和学校的密切合作,收集女大学生的安全信息,为女大学生建立安全成长档案袋,及时反馈其安全信息,做到快、稳、准。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说中,安全需求在五种基本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女大学生作为高等学校中的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存在劣势,因此需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进行安全防护,避免其遭受不正当的侵害,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田菊.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的专业选择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5

基于女大学生频频失联的新闻事件,针对湖北高校的在校女大学生开展自身安全意识调查。旨在揭示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现状,剖析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女大学生;防侵害;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失联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9102

1问题的提出

近段时间以来,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在媒体频频曝光。基于此,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课题组针对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情况开展调查。调查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2月,采集湖北省数十所高校女生个人样本500份,有效回收问卷478份,回收率达到95.6%。通过本次调查,对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进行摸底,剖析女大学生失联与侵害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2湖北省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现状

2.1近三成半的女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侵害包括摸脸、搭肩、搂腰、讲黄色段子、猥亵触摸身体的敏感部位等及实质性。340%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非男朋友的异性摸脸、搭肩、搂腰等敏感,且在与异性聊天、聚会过程中,被迫听过黄色段子或强迫发生性关系。更有甚者,部分女生在儿时被迫受到熟人、邻居、家里亲戚朋友不同程度的侵害。

2.2热心肠的女生更容易上当受骗

女大学生是否容易上当受骗与她的性格有一定的关联。调查显示,9.3%的女大学生认为生人求助多半是骗子伎俩,完全不理会求助的人;64.2%的女大学生则是会先打量一番再做决定,但绝不会透露个人信息;10.3%的女大学生则表示自己是热心肠的人,遇到定会全力帮助;14.4%的女大学生则较谨慎,选择联系他人一同帮助,或交给警察处理。由此看来,自我评价为热心肠的女生更容易轻信他人,有时会被坏人的谎言所欺骗,从而上当受骗。

2.3安全隐患多发生在路途中

近两成的女生单独乘坐出租车或黑车忽略查看车内的环境,尤其是大一大二等低年级的女生。调查显示,仅11.9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记住车牌号,并告知父母或朋友;25.20%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不留意,直接上车。这反映出我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外出乘坐车辆时,很少关注乘车安全隐患,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2.4近两成的女生轻信网友

近两成的女生在网络安全意识上没有较好的认识,还是会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38.70%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太乱,不可轻易相信陌生人,并绝对保密个人信息;46.50%的被调查者认为虽然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但也有值得相信的陌生人,不过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不会完全透露个人信息;10.30%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交友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把网络作为信息获取的媒介;2.7%的被调查者则觉得网络交友安全可靠,个人信息什么的都可告知陌生网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省女大学生在网络交际中并没有太强的防范意识。

2.5玩手机导致女生对公共环境的警惕性降低

五成的女生在公共场合会因为使用手机而忽略身边环境。我省女大学生整体的公共安全意识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7.10%的被调查者对公共场所环境的关注度不高,不在意身边环境,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手机上;53.50%的被调查者在公共场合会因为使用手机而忽略周边环境,只是偶尔会注意路况;30.90%的被调查者则表示会非常留意身边环境,从不边走边玩手机;4.5%的被调查者则会直接忽略身边环境。对此,女大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树立危机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从而增强自己的人身安全意识。

3湖北省女大学生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3.1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弱

女大学生热心助人、同情弱小,社会经验缺乏等特点往往给坏人以可乘之机。容易上当受骗女大学生虽然理论知识较丰富,但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有些骗子利用女大学生具有热心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特点经常谎称自己的钱包在公交车上或在火车站等小偷经常光顾的场所被偷而赢得女大学生的同情来获得取钱财。此种情况甚至发生在校园的自习教室及图书馆里,如学校周边的一些社会闲杂人员或小偷经常进入教室或图书馆内关注一些内向或不擅于交际的女生,然后瞅准机会进行搭讪,获得女大学生信任后再进行行骗。

3.2面对危险,心理素质弱,处理能力差

大部分的女大学生都有遇到侵害时的理性措施,如假装妥协,巧妙周旋,但是不能代表真正危险到来时的第一反应。所以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人在危险到来之际,拥有不同的反应。拥有内向和文静内敛性格的女大学生明显多的会有为确保安全委屈妥协的选择。她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性格各不相同,但是应该培养理性和机智的头脑是基本,遇到危险险中求胜是关键,勇气和胆量也是女生应该具备的品质。

3.3抱有侥幸心理,不自觉将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女大学生自身性格比较独立,很注重保护隐私,但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外出时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反而会滋生安全隐患,不利于保证自身安全。

3.4父母羞于对子女讲述防侵害知识,导致女大学生安全意识欠缺

父母在教育中羞于对子女讲述防侵害知识,将生理知识全部交给学校。而学校向来重视文化教育,对卫生与健康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女生失去了掌握应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造成了女孩长大后社会阅历缺乏,辨别能力差,传统思想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成为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4对策与建议

4.1建立女大学生健康网,为其提供交流预警平台

网站设有生活栏目和医疗栏目两大主要板块,涉及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小常识,并协助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帮助女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服务人群主要面对在校女学生。这种采用网站加论坛和在线咨询的形式,能够更方便更广泛的去宣传安全知识,并采用非实名制注册用户,有效的避免了“不敢”、“羞愧”受害者不敢维护自身权利心理。

4.2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安全防范基本技能

学校、家长应加强自我保护的相关教育。出行时应多名同学结伴而行;避免独立夜间行走,选择行人多,有路灯的道路;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和裙子,防止产生性诱惑;外出不穿行动不便的高跟鞋;不要随意搭乘陌生人的机动车、人力车、自行车,个人乘车时就记住车牌号码等告知其他同学;遇到不怀好意的男人时应及时责斥表现出自信,刚强;碰到坏人时应高声呼救,保持冷静,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自卫反抗,采取周旋、拖延时间的办法等待救援;如若遭遇不幸,不要丧失信心,应鼓起勇气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尽量记住犯罪分子特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协助破案;若遇到抢劫时要胆大,勇敢机智,也要冷静,以保全生命安全为原则。

4.3加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部分女大学生遭到不幸是由于害怕而将事情隐瞒,不对学校和公安机关报告,这不仅给自身以后的安全带来隐患,也纵容了不法分子,会有更多的女孩受到伤害。当自身的安全受到侵害时,应当迅速的告知公安机关,积极主动协助他们侦破案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减少损失,也为他人的安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应主动的学法、知法、懂法,在日常生活中不侵害他人的权益,产生矛盾冲突时,用合法正当的方式来解决。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是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措施。

4.4学校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

学校教育应对安全教育不断完善并加以重视。安全教育包括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技能教育、法制教育及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知法、用法、守法。可以采用的形式如开始法学课程、法律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坚持教学与实际结合,提高教育效果。最后是安全知识教育与安全技能培训。采用安全课程学习以及事故案例分析、事故摸拟、技能演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切实的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其中包括自然灾害时的保护技能、火灾交通事故中的保护技能,遭遇侵害时的自我保护技能,网络安全维护知识等。

参考文献

[1]苏文渤,蒋海波.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8).

[2]椰永华,田文涛.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

[3]许福源.安全教育第一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10).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6

1、大学生失联事件频频发生

2014年全国多地发生多起女大学生失联、囚禁、遇害事件。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在失联半个月后被确认遭抢劫并杀害、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四天,并惨遭殴打、。这一例例的侵害事件不仅令人对受害者感到怜悯,对犯罪嫌疑人的恶劣行径感到愤慨,更在社会及高校引发了一场对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大讨论,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担忧。

2、大学生对公共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

公共危机的祸因主要有六种,分别是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等。公共性危机的实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难免就会遭遇公共性危机。当前大学生对公共性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意识,缺乏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掌握的应急知识与求生技能较为薄弱。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根本不懂得我国公共危机发生的情况,对身边潜藏的危机普遍缺乏警惕。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参加过类似危机事件的应急办法培训,具备基本的应急常识和处理技能。危机来临时,不能保证学生顺利脱离危险。

3、大学生对各种诈骗行为的甄别能力差

诈骗是危害公民财产安全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发展,诈骗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升级。诈骗的技术含量也在日益增强。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行骗之外,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同时,花样繁多的骗人行为也已走进了大学校园。针对学生特点的校园诈骗案件频频被曝光。如:每年秋季奖助学金评比期间常见的电话诈骗,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受骗,学生参加各类培训受骗等等。诈骗的形式手段无论怎么变化,目的都是一样,为了掘取钱财,但大学生对此类骗术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常常因为贪图骗子承诺的利益而收到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的原因

1、思想过于单纯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大学生活的无忧无虑、丰富多彩,与社会实践的脱离使得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过于单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们很少有人主动思考隐藏的危机,对发生的事情也缺乏必要的思索,思想的单纯导致了面对危机事件时表现出的茫然不知所措、无以应对;对于骗局很难甄别,容易走进圈套。

2、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教育体制重基础理论培养这一模式已经存在数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以求适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情商教育的缺陷一直未曾有着彻底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危机时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各种危机、骗局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3、安全问题认识与防范意识不足

目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的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寝室的安全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看,学生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影响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倘若大多学生选择通宵上网、暴力游戏、等消极的娱乐方式,那在学生中间出现打架斗殴、对网络交友的疏于防范等等则在所难免。寝室内私拉电线、随处吸烟、违规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等已经成为火灾等人为公共危机的直接源头。学生对于安全隐患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更谈不上防范与技术性的处理。

4、缺乏适当的教育机制

安全教育应当作为一项基础教育长期开展,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安全教育还处在宣传阶段,还未形成具有全局规划的、目标发展的层次,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应当作为学生工作的常态化来抓,还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可做可不做。虽然近年来,结合国家文件要求,各高校也相应出来了一些具体的政策要求,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等,但在开展效果上并不明显。在根本上并未解决当前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教育体制缺乏适当的安全教育策略与实施办法。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移动新媒体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其对教学效果的积极效用非常明显。目前,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方法还是集中在主题班会、各种管理规定的解读、实践活动等等。但是取得的效果略见一斑。归其原因,由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层次不齐,自觉意识存在差异,价值观念不同等等,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被动之处。为此,我们想要更好的在学生中间进行安全教育,就必须寻找适合学生自身需要,能够对其产生心理满足的方式途径。移动新媒体就应对被视为一个重要手段。将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公共危机发生与处理办法、宿舍安全隐患、人际交往陷阱、网络电信诈骗等系列知识作为专题通过网络平台、手机通讯平台予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宣传的范围与幅度。其次,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将典型案列产生的后果利用新媒体给学生做生动、深刻的展示,使其在心理上真正承认并乐于接受这项教育。

2、加强学生危机应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针对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危机应对技能缺乏问题,学校可以根据个案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模式,设计制定标准作业程序,安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摸仿情境,加以演练。后通过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的总结让老师、学生都能亲身参与,进而强化自身的危机感。在实际操作中也能检验出学生对危机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3、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7

大学生群体十分特殊,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热情,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正是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研究证实,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在中国,青年人中间大学生群体是文化水平比较高同时政治素质又比较好的群体,这个重要人群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是中国未来走向和国家前途命运极为关切的影响因素。通过近几年对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滚动调查,笔者发现有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关注中心从政治转向了经济和人文等方面,不再把政治放在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改革开放后,青年人中间价值观念的“去中心化”现象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很大影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受此影响大学生对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更加关心,改变了原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理念,出现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并重的现象。而此时他们还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没有定型的群体,在这种冲击和变动中有人停滞不前,有人无所适从没有方向感,因此引起了政治信仰缺失。再加上80、90后大学生崇尚个性特立独行,求新求变中甚至还有点叛逆和愤世嫉俗。大学生从自身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氛围中认识到自己正享受着国家发展的成绩,但是个别同学因为自己所接触到的社会问题而对现行的社会制度有些失望和灰心,造成政治信仰的弱化。还有个别同学因为教育和就业问题,而对国家的治理方案产生怀疑。甚至有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暴力影片,对政治有排斥心理。第二,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态度不积极。思政课仍然是学生政治方面知识的基础来源。大学生认为我们有必要上思政课,但是思政课程也需要改进,老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政课不能再一味的读读课本教条,这样很难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量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政治现象和信息呈现在民众面前,大学生早期接受的很多政治教育元素与现实之间因为一些负面因素而使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大学校园与社会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一样的距离,这使得身在校园的大学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也会有一些偏差,这也将影响到他们的政治信仰。现象、贫富差距问题、社会风气低俗等问题也会让激情满怀的大学生很难冷静、客观的对待社会问题,一些信仰问题也随之而来。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中西文化的冲突,容易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减弱

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取向,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其价值取向以强调自由和竞争、张扬个性,崇尚人权等为特点。这两种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但如果一方处于劣势或没有做好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应对,则容易导致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渐弱,给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容易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失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手段、新阵地。无限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打破了国家的界限,使互联网上各种文化思潮并存、激荡。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利用其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网络作为向我国大学生渗透其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大肆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作用,容易造成人们意识形态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迷茫。因此,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已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增加了高校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失控。

(三)在多元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烈冲突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采用各种方式对他国实施文化渗透,企图同化、消解他国的文化传统,从意识形态上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综合实力处于弱势的不发达国家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即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本民族的文化,甚至否定自己一切的态度或思想倾向。由于我国经历了备受欺凌的近代历史的发展阶段,建国后又有“”的挫折和失误,另外改革开放后人们在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中,发现原有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人们为中国的落后而痛苦,也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空前规模的反思和批判,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民族虚无主义是基于一种错误的、偏激的、割裂历史的文化反思,是对本国、本民族缺点的放大和对本民族传统的完全抛弃,以及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不加分析的过度美化和采纳,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进而威胁到高校乃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新路径

(一)以多元整合的态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导向与灵魂。同时,当今中国文化渐趋多元,就会有多种其他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虽然有些敌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挑战,但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补充。因此,要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兼容并蓄、多元整合的文化态度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大放异彩。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我们需要具有宽容和对话的精神,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采取理论灌输、政治宣传、组织谈话、领导谈心等方式,注重形式,未能很好联系高校师生的现实生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价值取向的迷茫和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因此,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改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而言,在教育内容上应做到信仰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在教育沟通上,不回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发展中的问题,采用正面教育与反面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机制。这样,大学生在对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存在差异的意识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与鉴别的基础上,能够自主选择个人所应确立的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就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本文来自于《黑河学刊》杂志。《黑河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播,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宣传和讲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还是大学生“四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讲解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课程。当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专职队伍是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其次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关注社会实践,关心学生、认识社会,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现实洞察力,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把理论成果的精髓和实质传达到每一个理论关注者的眼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聘用要严格把素质和质量关、考核贯穿于上岗前和上岗后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并定期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思想和业务知识跟得上时代脉搏。在现今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重要转型时期,要在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把握主旋律唱响主旋律,理论战线上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是精兵、是能手。

(三)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坚定意识形态认同感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高校安全教育;安全意识

我国目前正处于多元价值观、意识流并存和相互作用时期,社会的飞速变革给人们的观念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而这些冲击所激起的波浪已经触及到高校和大学生,并影响着高校安全稳定。同时,高校的社会化教学理念、管理方式等均使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影响着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大学生人身安全,确保平安和谐校园环境,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重要方面。

一、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伤害事件、遇害事故频发。2014年,河北省多名女大学生在返校或返乡途中失联;2013年,佳木斯女大学生送装病孕妇回家被杀;2012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生在宿舍内自杀并在网上直播“自杀心情”;2011年,中南大学女大学生因拒绝求爱被割喉;2010年,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发生在校生被机动车撞死撞伤事件;2008年,上海商学院四名女大学生因违规使用电热棒引起火灾导致坠亡。

火灾事故、遇害被杀、轻生自杀、暴力威胁、网络受骗、实验事故、交通事故……严酷的事实和血淋淋的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在校大学生安全现状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刻不容缓,消防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意识、交际安全意识、防诈骗意识、防盗意识以及防暴意识等必要的安全意识必须让广大学生牢牢掌握,并知行合一。

二、加大宣传普及教育,突出重点加强教育

1.加大宣传普及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1)将安全意识培养和教育纳入课堂

学校应开设安全教育课,并在必要时应引入学分机制。加大对安全意识的普及性教育,从课堂学习的角度,通过消防、网络、心理健康、交际、交通、防盗、防骗、防暴、防人身伤害等一系列安全相关知识的培养,让学生们将安全意识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化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时时紧绷安全弦,刻刻牢记安全常识。

(2)多措并举营造校园安全氛围

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具备安全意识,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将安全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因此,努力营造安全氛围是安全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悬挂安全条幅、制作宣传版画、利用学校媒体播放安全事故案例、发放安全手册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充满安全教育的校园中,必然会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的效果,同时,适时的安全培训或讲座、防火疏散演练、防暴演练等等,均可以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有效提高。

2.突出重点并有侧重性的加强安全教育

(1)加强重点人群安全意识教育。

一是加强经常违反校规校级学生的教育,对于这部分学生应通过日常观察、心理疏导、感化教育等方式,避免其造成后果严重的违纪行为;二是加强特殊家庭环境学生的教育,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容易因自卑或自负而产生负面情绪,易引发极端行为;三是加强自闭倾向学生的教育,引导其积极融入校园生活、参与校园活动,并结交朋友,让教育真正的入耳、入心,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2)加强重点场所安全意识教育。

实验室尤其是对于可以进行易燃易爆实验的实验室,应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人员密集型场所,如食堂、教室、操场等地,易发生盗窃等安全事故,提醒学生在公共场所提高警惕,注意财物安全;宿舍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如果不注意用火用电安全,极易发生火灾等后果严重的事故,而且偷盗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通过针对重点场所的重点防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重点时期安全意识教育。

一是新生入学期,低年级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踏入大学校门入学,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急于与外界接触但又对外界缺少防范经验和意识,加强低年级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可以有效降低高校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率,且有助于良好安全意识的形成;二是学生节假日放假和返校期,这一期间学生易脱离老师和家长的管理,又往往没有了同学的陪伴,因此,重点加强此阶段外出期间的人身安全、防诈骗、防盗、防伤害教育和提醒;三是维稳期,在易发生学生集会的重要日期和社会突发事件期间,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避免大规模集会,可以有效避免意外事故发生;三是毕业季,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的准备期,极易发生被骗财、骗物甚至其他恶性事件,因此,加强对毕业生求职期间的安全意识培养尤为重要。

三、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加强高校安全意识培养,是高校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平安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着高校安全环境的打造。同时,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又是外界环境反复强化,刺激行为主体形成安全意识的心理机制的过程,因此,通过加强宣传普及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的浸入式培养,并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时期,采取侧重方式重点教育,多措并举,让高校教育更加全面并注重实效性,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安全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姜芬芬.对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若干分析[J].时代教育.2013.13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9

关键词: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应急能力;管理策略

G647

一、前言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相当一部分人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因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危机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差,对各种安全隐患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警惕,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所以加强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应急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性。

二、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现状调查

问卷调查的题目设计主要围绕女大学生财产安全、女大学生人身安全、女大学生交往安全、女大学生网络安全、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等展开。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安全问题也具备特殊性[1]。

1.女大学生外出乘车安全意识调查

女大学生生性柔弱、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使一些诈骗、抢劫案件在她们身上发生率较高,导致近年来失联事件频发。在针对大学女生外出乘车交通工具选择的调查中,有70.62%的同学会慎重选择出行工具,不会因为便捷选择搭乘“摩的”或“野的”等无经营执照车辆;18.25%的学生会根据乘车时间考虑,偶尔考]搭车的安全因素,但防范意识不高;11.13%的学生搭车很随意,图一时方便,觉得不存在安全问题。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外出时都能考虑到自身安全问题,但是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媒体报道的那些发生在她人身上的危险或侵害,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持无所谓的态度,导致当遇到危险或不法侵害时,要么蒙在鼓里,要么不知所措。给犯罪者以可乘之机,不仅进行暴力威胁或语言恐吓,在激怒犯罪者情况下,还易转化为凶杀等恶性案件,损失的不仅是财产,更是身心的伤害,甚至于生命安全。

2.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

女生多感性,遇到弱小易同情,爱贪小便宜,知识面狭窄,不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2]。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在调查中发现83.56%的学生为了获得赠送的小礼物,会毫无防备的办会员卡或者扫描二维码,如实填写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10.82%的学生也偶尔外漏信息,但要看信息的重要性,不会涉及身份信息或者银行卡信息。5.62%的学生会很谨慎的保护个人,不泄露个人信息,不点击来路不明的网址,不随意扫描二维码。

从调查看来,大部分女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不足,遇事不慎重考虑,容易“盲目同情”从而被骗。有的骗子自称是外地人,来学校找亲人,手机证件被偷来骗人;有的骗子以亲人生病向大家行骗,诈骗份子用各种身份,或以身无分文,或银行卡被柜员机吞掉为由求助于被骗者,请被骗者资助钱财。女大学生富有同情心,很容易上当受骗。同时,还有些女生在网上交友,被网友诈骗。网络购物等作为新环境下衍生出的安全问题,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发生,他们财产安全意识淡薄,对虚拟网络缺乏警惕,爱贪小便宜,导致上当受骗[3]。

3.大学生心理安全认知意识调查

女大学生因为内心敏感,危机识别能力和应对危险能力差。随着所面对的学业、经济、择业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情感方面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感情变故等等都有可能让她们陷入心理负担变重,心理素质变差的危机。她们会因为自己能力的不足而心生自卑,行为畏缩;会因为自己家庭环境的落魄,产生自卑或者仇富的心理;会因为情感的受挫,自暴自弃或者封闭自己;会因为自视甚高,达不到既定要求,内心矛盾重重。

据调查,遇到心理问题时,52.8%的学生能够选择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找寻处理办法。45.3%选择自己处理,或者闷在心理。仅有1.9%选择向专家求助,寻求专业的意见。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找人倾诉或发泄,但仅限于家人和朋友;另一部分同学遇到困难时碍于自尊心的考虑,觉得是自己的事情,羞于启齿,不交流、不倾诉,久而久之就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女大学生危机管理策略分析与探讨

1.由安全管理向安全教育转移

目前,多数高校仍然将安全教育视为常规性的管理工作,通过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制定规则,学生工作部门组织活动进行落实、督促、检查来管理大学生的公共安全。这种以安全管理代替安全教育的理念模式,不可避免地使得高校的安全教育始终置于高校教育体系之外,停留于文件指示与领导讲话之中,安全教育应属于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修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构建课程体系,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4]。同时,将实例融入大学课堂,比如给大学基本课程提供女大学生安全事故的相应图文资料,让女大学生在上课时更具有冲击性,起到更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借助学校安全月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2.由传统安全向新型环境安全拓展

高校大多的安全教育还局限于传统安全里,诸如自然灾害、人身财产安全、遵纪守法等安全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安全的问题不仅有传统安全问题,更有在新环境下的变化,滋生出的大诸如网络安全、极端暴力事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网络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一些女大学生将它当成一种感情的寄托而不能自拔,从而产生了交友不慎、网络诈骗、沉迷网络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由此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变得更加广泛,尽快从传统安全教育向影响女大学生个体生命的非传统安全教育拓展,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通过实例与讲座相结合,将安全教育融入到女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让她们对新环境下安全问题有切实的直观体验和理性认识,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的管理模式正不断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对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落实。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和危机管理策略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最终形成高效、规范、健全的安全教育体系[5]。

参考文献:

[1]李佳陈娜.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09期.

[2]韦乃学.浅析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特点[J].科技信息.2007年16期

[3]薛金侠.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其培养路径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11)

大学生安全意识篇10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挑战;现状;原因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形势日趋复杂。高等学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作为高等学校主要群体的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国家安全的捍卫者。但同时,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他们也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主要对象。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今情势对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大学生成为国家安全的保护者之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正式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国家安全观,从包括军事安全与政治、外交安全的“传统安全”到人文、生态、科技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领域。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成为国家安全斗争的另一战场,而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是和高校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

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显得更加急迫

自从有了互联网,到现在我们国家已非常普及互联网的情形下,互联网渐渐成了我们特别是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使得人类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变得更加灵活迅捷。互联网这种新的媒体以其信息的多样广泛、快速方便、平等虚拟等特点受到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

《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88.7%的上海市大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其中27.7%同时拥有手提电脑和台式电脑。同时,有近四分之三(73.0%)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根据调查结果统计,上海大学生的平均网龄约为7年(6.92),每天电脑上网平均时间约3个小时(178.65分钟),手机上网平均时间为71.46分钟。有81.0%的上海大学生表示会主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在如此众多的大学生中,笔者对某高校做的调查显示有96.92%同学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的国家安全知识。同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政府政治生活日益透明化,大大促进了政府决策的公开和民主进程。这无疑对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无形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快捷便利的平台让一些非法分子利用煽动,而影响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可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急需学会辩明网络信息真伪,不盲从,理智对待。

2.文化交融给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引导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文化涉及到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直既定社会中历代人形成的思维模式。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区域内,自身发展及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民间艺术、文化景观等)的独立性特征。

从现在国内现状来看,环顾四周,大部分人特别是年青一代用的是芯片、看的是大片、吃的是薯片,过的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和感恩节,穿的是国际品牌。我们的衣食住行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西方国家的侵蚀和影响。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文化过惯了西方的节日,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节日又该如何处理?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在青年一代人心中渐渐淡化了。西方文化的侵入了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混乱了我们的价值,也伤害了我们的生活架构。

现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高度现代化,加速着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各种价值观念快速的交融与冲突,在客观上容易造成本受着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大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分辨不清是非,产生价值取向的错误判断,最终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取向被削弱。

3.影响国家安全的方式方法多样化、隐蔽化

敌对势力对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一方面采取传统方式如间谍套取、偷窃我国传统国家安全的情报;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渠道,以隐蔽的不为大家所警惕不能引起大家注意的方式,挖掘我国情报。这类隐蔽方式越来越多,如用所谓的学术交流、参观访问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为甚者,他们已经从传统的国家安全阵地转向非传统国家安全,通过大片、署片、芯片,大肆宣扬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西化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到中国,影响着中国现代及未来的生活,现代人特别是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儿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受到西方的影响。

二、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指大学生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方面所应具备的观念的总和,是其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体现。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市的三所高校为例来论述当今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1.国家非传统安全意识缺乏

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把国家安全定义为传统安全的选项明显高于非传统安全如文化安全的选项,传统国家安全的选项均超过75%,而非传统国家安全仅为65%左右。

2.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匮乏、了解国家安全知识的途径有限

调查显示,51%的高校学生对间谍战仅仅是听说过,只有7%的学生非常了解。他们了解国家安全的主要途径为网络、电视、相关图书、报纸杂志。而他们认为目前高校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工作有58%的同学觉得一般。有73.6%的同学认为目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安全知识缺乏,45.2%的同学认为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安全意识淡薄,44.3%的同学认为相关的读物和教材少。

3.大学生意识到要保护传统的国家安全领域,但对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领域缺乏戒备

调查显示,86.1%的大学生认为应当肩负起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85%以上的同学对颠覆政府、分裂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对窃取、刺探国家秘密的行为;对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的行为等认为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而对于国家地形、气候等地理条件有37.7%的同学不能确定为国家安全范畴。有73%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平时的言谈是否泄露某些有害于国家安全的信息的可能性很小。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之原因浅析

1.价值观多元化及“趋同论”造成爱国意义淡薄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思想问题的多发展期,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他带来的人们丰衣足食的果实,另一方面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使得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造成价值取向多元化。而由于现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在表面上对我们年青一代进行宣扬,各国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国之间空距离日益缩小。“全球主义”因此产生,正如阿尔温托夫勒认为:“随着第三次浪潮对民族经济的改变,民族经济被迫放弃部分,接受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一部分高校学生认为西方两党制、三权分立、权利制衡,而科学民主,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两种制度各有所长,不能简单类比。

2.对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国家安全工作人员一直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神秘人物,为此国家安全也让人蒙上了神秘面纱,这种神秘让公众觉得遥不可及,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对于一直以读书为业、在校渡过的大学而言,这看起来似乎更是无任何瓜葛。而且在中国现今的中小学里,学生所受的教育都是传统的空有口号的爱国教育。到了大学,面对学术交流,面对外国人,面对一些新鲜事,大学生可能更会觉得新奇而有“意义”,对于涉世未深的他们来说对这些隐蔽的套取国家秘密的方式是完全没有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的。

3.制度不完善,让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我国立法落后,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等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地用在经济及人们日常的交往当中,但至今未有一个部法律完整是规定哪个是可以在互联网上的哪些是不能的。没有规定,也就没有导向,那么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在网络上活动频繁,更易受到影响,也更易造成国家安全隐患。

大学校园是一个思想活跃的地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以又处于形成期,处于这种思想活跃的环境中,一定要加以引导。调查证实,59.2%的高校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最有效的途径。那么现在的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在哪些方面存在缺失呢?

首先,课堂教育缺乏国家安全教育。目前普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讲授国家安全的课程,也没有相关的教材,更没有对高校的国家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的统一指导思想,有老师讲及国家安全的,仅仅是老师的个人行为。

其次,没有一支素质高的国家安全教育队伍。目前没有一支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及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是思想政治老师及辅导员老师,但教师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落后,还是处于传统的空洞的教育上。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有着更独立的个性,自我选择性、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接受上,存在易变性。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

最后,校园文化缺少国家安全教育。当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说风声水起、有声有色,内容丰富。校园活动展现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促进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但纵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感恩节给父母给一封感恩的信,圣诞节学生热热闹闹,外出游玩,过平安夜等等。可以说西方文明已经大学生身上打下了烙印,而我们传统的文明似乎被大学生忘记。而且,校园文化活动中一些爱国活动,也是流于形式,显得空调而无实质意义。具体到国家安全活动几乎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