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十篇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17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1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关于香河县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

──实际利用外资1113万美元,同比增长432.5%;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662元和9623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8.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

(一)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升级园区平台。开发区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平台正常运营,研究制定平台公司考核、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平台公司开发建设积极性,对低效企业逐家进行洽谈,引导其出售、转股、出租和技改投入等方式嫁接改造。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绿地未来科技城等10个项目成功争列省重点,数量居全市第一;中冶烟气净化设备等16个项目成功争列市重点,争取用地指标267亩。汇天威3D打印设备项目竣工投产,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稻香村食品生产基地、爱晚智能辅具研发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工具研发制造、工业喷涂机器人系统集成2个外资项目和燃气能源站、健康特色小镇、科技创新谷、机器人精密检测研发及生产4个内资项目成功在廊坊“5·18”经贸洽谈会上签约,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萨克森、东方电子、精兰办公等4家企业产品被评为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上半年全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1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待批,积极推进3D打印产业园卢秉恒院士工作站建设,提升香河华北致冷设备有限公司周远院士工作站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中信国安孵化器、香河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小镇初具规模。河北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河北省特色小镇创建类和培育类名单(2018)》,廊坊市入围创建类和培育类特色小镇分别有6个和2个,我县机器人小镇入围创建类,健康小镇入围培育类,数量居全市前列。同时,市委改革办对全市特色小镇培育情况进行了督查,我县督查档次为优秀。机器人小镇和健康小镇在各自领域均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我县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已初具规模。

(二)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省、市“双创双服”活动动员大会后,我县立即结合实际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把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及时印发了《关于成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建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制的通知》及《关于2018年在全县开展“双创双服”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快速推进我县“双创双服”活动工作开展,建立县“双创双服”微信工作群,便于工作的及时开展;请县四大班子领导按照《县四大班子领导包联方案》及时深入所包联企业项目开展走访调研工作,确保精准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县活动办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工作信息,建立工作简报、情况通报等制度,上半年印发简报34期,其中第27期《香河县坚持“三突出”推动“双创双服”扎实开展》被市活动办采纳印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切实服务发展、服务民生,通过在组织领导、提升效能和精准帮扶等领域“多点发力”,全面落实“规定动作”、积极开展“自选动作”,“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三)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完善规划体系。城乡总体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待《通州区及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批准后修改完善,同步修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平香线南延、大辛路养护改造正在加快推进,密涿高速梁家务互通连接线(香河段)已完成招标工作,市场路、永明路、新开大街、新华大街路面改造工程,淑阳大街西延及永盛路中段新建正在抓紧办理前期手续。新建改造各类管网4.3公里,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完成选址及立项手续。五一公园提升改造、n3路游园新建工程已完成,永通路两侧绿化已进场施工。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积极推进河北止务、赵庄城中村改造,河北止务已签订拆迁改造协议271户,赵庄村完成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制定,完成石油公司家属院、南台居民区和药材公司居民区旧城改造项目审核及安平镇二街村3栋回迁楼审批。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上半年共清理垃圾杂物13.9万立方米,拆违2.7万平方米,硬化道路12.8万平方米,新建供水管网33公里,绿化美化5.76万平方米。以蒋辛屯、安头屯、刘宋为重点,围绕潮白河流域申报市级示范区,申报市级精品创建村街10个。

(四)加强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回头看”和深度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散乱污”十项管控措施,建立“双备案”制度,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上半年,全县1055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取缔完成,318家VoCs企业已完成治理并通过验收,全县优良天数达111天,占总天数的6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05,环京组排名第一,同比下降17.8%。大力推进造林绿化。重点实施廊道绿化、森林郊野公园建设等工程,完成春季植树1.21万亩,超额完成全年造林任务,密涿高速景观绿化工程已完成绿化335亩,与12家公司签订管护协议,对香五路两侧、潮白河滨河公园及城区绿化进行管护,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和成效。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制定《香河县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长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成所有河渠“一河一档”建立,并启动了“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已清理河渠垃圾11.98万立方米,封堵非法排污口23个,东干渠黑臭水体改造已完成,五一渠黑臭水体治理即将竣工。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产业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8.6公里河道清淤、2公里岸坡防护及安运桥南北两侧约2.6万平方米景观工程。按照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标准,分别完成北运河、潮白河湿地公园专项设计方案,正在结合“两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价款推进建设。

(五)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

推进城区教育扩容提质行动,城内第五小学已投入使用,县直第三幼儿园和原十三中平房改造工程已竣工,对城区周边农村小学校舍进行改造,提升城区及周边办学水平,确保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金子塔、睿子国学2家幼儿园已通过普惠性幼儿园审批,制定教师招聘计划,适时启动教师招聘工作。制定《香河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先行启动县医院与渠口中心卫生院“医共体”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3个,签约居民13.1万。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已全部到位并投入运行,全程实行2元统一票制,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印发《关于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和危房改造、大病救治等多个专项方案,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全部严格落实到位。制定《香河县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利剑除患”、“消防攻坚系列”、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虽然我县上半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持续负增长;二是受环保、规划调整、前期手续繁琐、缺少用地规模和指标等因素影响,一些重点工作推进缓慢。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服务是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坚持把服务落在建项目、促发展的最实处,大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服务促项目建设开花结果。创新招商机制,全力引进重大项目。依托区位及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等方式,通过举办推介会、专题招商会,广泛开展“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招商活动,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对已落地未开工项目,积极落实开工条件,在行政审批、要件办理等方面提高效率,尽可能压缩审批时限,特别是以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县、全省盘活存量用地试点县为契机,用好政策,积极争取,在符合“1+3”规划的前提下,对已经审批的1500亩国有土地抓紧组织出让,破解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制约,全力推动绿地科技未来城、稻香村食品项目等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积极开展“双创双服”活动,深入企业调研,对全县规上企业全面摸底,加强对规上企业数据上报调度力度,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转负为正。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对技术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的“散乱污”企业摸排清退,使其腾出土地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企业跟踪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加快传统产业兼并重组、技改升级,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系,对确需错峰停限产的工业企业,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搞“一刀切”,对列入升级改造的企业,抓紧对污染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达到环保要求后立即复工。

(三)以深化改革为突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设立行政审批局改革的意见》(香办字〔2018〕12号),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放大“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效应,本着应进必进的原则,力争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划转到位。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减并工商、税务、刻章、社保等流程,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行并推广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实施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改革。加快“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做好照后减证工作,各类证照能减尽减、能合则合,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各类许可,加快向产品认证转变,全面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工作制度,推行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功能,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探索实施单一窗口、综合受理、部门协同的机制,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实现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集中监管。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排队预约、事项受理、审批(审查)结果和审批证照等信息,推动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无缝衔接,全面实现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结合“双创双服”活动,服务创新主体,建强平台载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创客融通创新,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四)以城乡统筹为抓手,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美丽庭院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人居环境样板村,争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实施镇村公路升级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继续加大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依托五百户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头屯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重点板块,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抓紧修订全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小街小巷维修改造,加大环卫保洁力度,消除城乡结合部等脏乱差死角死面,加快推进城区供水、供热、燃气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及公园游园改造等关系民生民计工程建设,营造宜居生活环境。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逐一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进一步精细化城市管理。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节能工作,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继续做好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巩固创建文明成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继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统筹抓好散煤、扬尘、工业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以北运河、潮白河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增建公园绿地,加强生态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构建与副中心联动一体等生态环境体系。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2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党建为统领,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团队建设有突破,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专业建设成绩较突出。

近三年来主要工作:

1.完成“2014年山西省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建设及验收工作,主持课题“基于三新教学理念,校企四共信息技术技能人才”,荣获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2019年;

2.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做好信息技术专业群顶层设计,完成“山西省职业院校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2019年;

3.作为项目主要实施人,完成“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试点”及“山西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申报工作。2018年我院与昆山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建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修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2018级现代学徒制班教学工作正在按计划实施,有关教学资源校企双师共同制定中。2018年9月起;

4.在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领导下,作为主要负责人,承办“山西省第十三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技能大赛,我院以“技术精湛、组织严密、周到服务”组委会肯定、同行好评。我院本赛项荣获团体“一等奖”。2019年11月;

5.成功申报1+X制度证书试点2项,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2019年12月;

6.积极相应山西省大数据战略,探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我省破解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201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23条“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发展数字经济。百度(山西)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已列入山西省2019年大数据领域重点推进。2019年12月2日,省委书记楼阳生深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调研时指出,建设数字山西,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希望百度加强与山西企业的合作,拓宽应用服务领域,为建设数字山西、打造数字政府作贡献。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人文环境,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2019年,信息工程系抓住机遇与山西威尔达安迪科技有限公司在百度数据标注领域开展合作,在2018级云计算、大数据部分学生实施引企入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7.贯彻“网络强国”战略,落实山西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在5G领域,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企业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0-0048-03

【作者简介】颜梓,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128)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我国工业化飞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职业教育在此期间承担技能型人才输出的大任。职业学校通过改革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制度,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需要。“企业课堂”是在此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是一种在全新的高职教育机制下运行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搬到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教学活动,将专业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科学设计和组织专业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1]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得到学校和企业双方导师的指导,完成学习任务。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诉求

(一)利益共同体

通过调研发现:学校需要企业,企业也需要学校,但利益点有偏差。学校希望企业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环境,还希望企业全程参与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而实际情况是,学与用脱节,用人单位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差、服务意识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学生的“三差”评价导致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只希望学校提供具有一定素质和熟练技能的学生顶岗实习,与校方的合作愿景大相径庭。于是,怎样调动企业积极全面地参与校企合作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资源共同体

在校企合作难以获得新的突破的情况下,企业课堂顺势而生。企业课堂成为校企合作获得突破的载体,通过企业课堂,校企双方围绕共同培养实用性人才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建设校企利益共享机制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在综合考虑彼此发展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建设企业课堂,有利于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利益共享、互利双赢为合作目标,深化合作层次,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员工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层面开展全面合作。

(三)愿景共同体

应运而生的企业课堂承载着校企双方的美好愿景,双方共建“四个平台”:1.学习平台:通过企业课堂,发挥专业示范作用,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2.培训平台:企业课堂是第三年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教师下企业理论培训基地,是学生、企业员工、教师相互学习的基地。3.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设立企业课堂,是企业生产性实习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平台,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4.新课程研发平台:在校企师资整合的前提下,通过企业课堂这一平台,发挥双方人才优势,结合行业需要,对于反复滚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岗位新任务,研发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案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内容

(一)共研实施方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2]依据这一意见,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出台本专业校企共建企业课堂方案,提交学校成立的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讨论。领导小组在征求各专业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专业部的方案,拟定学校企业课堂建设总体方案,报校长会议讨论,最后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决定方案的实施。根据建设方案,以校企合作理事会和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为首选对象,确定各专业企业课堂教学点。校企双方签订共建企业课堂协议,根据协议,企业课堂设在企业的工作区内,面积不得少于45m2,学校按照教学要求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所有的教学设施、设备均由学校提供。

(二)共拟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根据协议,拟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培养方案,构建企业课堂课程体系,尤其注重把校企文化互动列入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参照岗位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保持同步。[3]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一般为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理论课,只有少量的文化基础课。在企业课堂完成的课程,是针对岗位需要设定的教材及教学内容。

(三)共建师资队伍

企业课堂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师和文化导师由学校专业部派出,企业一线实践指导师由企业派出,教学过程体现“双教”过程。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除了引进企业中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专家、技术骨干之外,还鼓励理论课教师不定期到对口企业参加顶岗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等,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企业派出的师资要全程参与所担任技能课程的教研教改,学校派出的师资要下企业顶岗锻炼,实现师资互通,资源共享。

(四)共定保障制度

目前学校酒店专业的企业课堂设在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酒店,导游专业设在岭南印象园,外语专业设在白云宾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设在松园宾馆。校企双方成立共管小组,专业部派出专人直接参与企业课堂的管理,制订《企业课堂教学管理章程》,该章程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教学设施管理、企业课堂班主任工作职责、企业课堂教师工作职责。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规范教学奠定了基础。企业也派出专人直接参与管理,协助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反思

自2013年以来,学校通过企业课堂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按照“课程开发理论学习(在学校由专家指导完成)―企业生产实践(在企业由师傅引导完成)―课程开发实施(师傅与教师合作完成)”的实施流程,四个专业部先期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来带动全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引人深思。

(一)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空间发展上,由课堂延伸到企业

一花引来百花香,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建立,引来很多企业领导观摩学习,企业课堂作为校企联姻的新产物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和肯定。目前,除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外,还有白云湖畔酒店、岭南印象园、张家界大峡谷、白云宾馆、云莱斯堡酒店、松园宾馆、广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等纷纷主动加入,与学校四专业部签订协议,建立企业课堂。

企业课堂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内容之一,师生参与整个课堂的管理。南沙大酒店和白云湖畔、白云宾馆等企业课堂,基本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上课时间的安排、学生的联络、课堂信息的等事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这种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的做法,在企业影响广泛,尤其是企业员工可以到课堂观摩,为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开辟了阵地。

(二)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能力发展上,锻炼了校企双方的师资

学校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吸引力差,原因大多为缺乏利益结合点,兼职教师无法获得校企合作带来的成果和好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工作中,通过企业课堂等个人发展诱导机制,满足了企业一线专家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指出,“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外,还应有特殊的素养要求,如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市场经济素养。[5]企业课堂根据相关要求,要求企业资深人员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机会,与企业签订了教师互聘合作协议,同时,学校安排了30名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有效促进了“校企互通、双向流动”。校企双方发力共建个人发展的诱导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双方师资相互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双方师资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学课时的获利,增强了教学工作对企业专家的吸引力,形成了兼职教师的培养机制。同时,企业专家也向学校教师学到了教研教改的路径和过程,提高了企业专家的专业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种校企师资高度融合后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和在企业受训的员工。

(三)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规范发展上,校企合作编写了“专业教学标准”

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团队,深入企业、学校,采用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一方面调查企业对酒店专业和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调研,了解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规划、教学质量和师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归纳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的要求和专业建设的问题,学校数易其稿拟订了《全国中职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全国中职教育旅游外语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教育部审核并推广。

(四)现代职业院校“企业课堂”模式在信息发展上,校企合作开发了“工作岗位培训资源库”

学校与南沙大酒店企业课堂的任课教师合作开发了酒店工作岗位培训要点信息资源库。此前,南沙大酒店针对各个岗位能力出台了培训要点,在此基础上,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常驻酒店,协助开发酒店专业岗位知识要点库。该要点库成为酒店专业实训信息资源,在旅游职教年会上得到推广。2014年6月7日,“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汇报展示会暨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在南沙大酒店召开,此次会议把南沙大酒店岗位知识要点库作为全国酒店专业职业教育实习教学标准进行推广。南沙大酒店杨结总经理,就实习教学、岗位实训要点的研究形成做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嘉宾参观了学校和南沙大酒店合作建设的企业课堂,国家旅游局魏洪涛司长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认为此次会议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其成果值得好好总结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张严心.关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经济视角,2009(11).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4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侯卫东官场笔记

过去的五年,我们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进步。

——经济发展健康运行。采取一系列重大有效举措,沉着应对经济下行的严峻考验,确保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降转升,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收窄43.2个百分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畜牧产业和林业经济发展提速。

——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50%以上。第一、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第二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31.8:46.4:21.8调整到38:20:42。一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接续产业不断壮大。累计建设投资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80个。龙煤天泰10万吨芳烃、三聚华本LnG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实现了现代煤化工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建龙钢铁、新时代水泥完成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2014年以来,市政府完成重大改革任务179项。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下大气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商事登记制度、财政预算体制、公共资源交易体制、行政执法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认真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龙江丝路带”建设,以对俄为重点的对外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全面推动滨水北城、南市区建设改造,主城区实现新的拓展。扎实推进“三供三治”,启动实施“一创两建”,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5300多个。改造棚户区住宅7.6万户、农村泥草房4万户。新建一、二级公路132公里,农村公路193公里,城区道路190.4公里,全市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安邦河治理持续推动。寒葱沟水库开始供水。市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建成运行。行政村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农村饮水安全基本实现。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102所;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138所;“两基”教育获国务院嘉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市县(区)博物馆、文体中心、休闲广场等一批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平安双鸭山”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群众诉求及时有效解决,形势持续好转;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1年增加了5336元、4059元。全市累计新增就业1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实现了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乡居民社保覆盖面、保障标准和各类救助水平逐年提升。3.6万人实现脱贫。全市用于民生支出441.1亿元,年均增长11.6%。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也是困难突出、矛盾凸显、挑战增多的一年,更是我们在困境中团结拼搏、在艰难中奋力前行的一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着力应对挑战、解决矛盾、化解风险,着力开拓进取、创新担当、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2亿元,同比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6亿元,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亿元,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7亿元,增长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100元、12820元,分别增长4%和5%。

(一)狠抓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城市转型为目标,以做好“三篇大文章”、做实“四头四尾”为方向,科学谋划储备项目,加快项目落地生成,产业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引进增量,全市招引产业项目123个,到位资金108亿元。投资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复工126个,完成投资63.97亿元。龙煤天泰10万吨芳烃、三聚华本LnG试生产,宝清万里润达粮食仓储及深加工一期、岭东长山万源矿泉水等项目竣工投产,集贤北大仓现代农业产业园、神华宝清2×60万千瓦电厂、新时代水泥废渣综合利用、建龙干熄焦等项目加快建设。盘活存量,引进黑龙江威克特、深圳高锋科技等企业,盘活启动了集贤金谷特优食用酒精、友谊麦芽厂等停产半停产企业22户。创新机制,建立了产业项目谋划生成机制,成立了14个重点产业项目策划生成领导小组,谋划生成储备项目102个。跟踪线索,初步建立起重点招商项目储备库、ppp项目库和企业家数据库,通过各类招商活动,生成项目线索120多个。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高度重视创新驱动的核心推动作用,把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入和应用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电商产业蓬勃发展。成立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创办运营了电商创业园、运营中心和四达颐高电商园,孵化电商企业52个,四达颐高、“六六鸭”微商连锁、尚农电子商务等一批新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电商、微商创业群体快速壮大,全市组团(域内外)2000人以上大型电商、微商群近300个,从事电商、微商行业人员达到万人以上。与新华网和深圳报业集团合作,启动了市综合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各县区开始启动电商园区建设。宝清县与阿里巴巴合作“村淘”项目落地,集贤县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功举办东北地区首届双鸭山微商峰会暨微商品牌产品推介对接会。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本地产品进入全国市场。全市小件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11.6%,居全省前列。科技创新务实推进。实施了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与哈工大、黑大、省农科院、大连化物所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达成科技成果转化意向65项,成功转化18项。新增科技型企业30家。金融业稳健发展。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各项贷款余额突破830亿元;存贷比102.2%,居全省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积极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建立了创业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小微企业和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产业发展基金。旅游产业充满活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的特色旅游项目和精品线路陆续推出,与上海景域集团、深旅集团、中促旅、中旅联盟等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黑土湿地之都”品牌进一步叫响。预计全年旅游收入实现22.5亿元,同比增长31.9%。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通过优化农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创新经营主体等措施,有效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优化种植业结构。全市调减玉米76万亩,水稻、大豆、杂粮分别调增15.8万亩、54.9万亩和2.4万亩。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落实“三减”示范面积31.2万亩,认证绿色有机面积133.8万亩、绿色农产品品牌25个。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400万亩,标准化栽培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8%。加快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的行政村占比达到70%,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0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07个,实施农田水利工程10项,农机总动力达到190万千瓦。着力发展畜牧业。新建和扩建投资500万元以上大型畜牧产业项目7个,预计畜牧业增加值实现57.8亿元,同比增长2%。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林果、山野菜、林下养殖等林业产业稳步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出现好势头,四个区均新建了食用菌产业园,岭东花菇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建成棚室337栋。加大优质农产品外销力度,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农产品“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取得喜人成果。

(四)加大改革力度,汇聚发展活力。全年完成重点改革任务128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55项精减到115项,全省最少;审批时限由29个工作日压缩到6个工作日,全省最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建立了电子政务平台,市县同步开通了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建设了市民服务中心;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登记注册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到2个工作日;整合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土地招拍挂等职能,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质监、食药、农产品等检验检测机构,建立了市检验检测中心;基本理顺了区级食品药品和市场监管关系。顺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建立运行;建立起债务风险管控机制;“营改增”税制改革圆满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稳步推进。创新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厘清工作职责,盖章事项由90项精简到8项;建设了城市统一公共应急平台,将87个热线整合梳理后全部并入110指挥中心统一接办。

(五)务实推进双深合作,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双深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两市组织商务代表团开展了9次互访洽谈,在农产品销售和深加工、粮食仓储、旅游市场开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以及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深粮集团投资的深粮中信粮食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深圳黑土地公司投资的惠远无抗冷鲜猪肉产业化项目已在饶河县完成选址,与深农集团合作组建的黑龙江省海吉星农产品销售公司已组建完成,与深圳贝特瑞公司签订了石墨产业园建设合作协议,与深圳报业集团合作启动建设了双鸭山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深圳南山区在我市投资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气膜冰上体育运动中心,填补了我市空白。我市6家企业在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在深农产品销售成效突出。在深圳成功举办了双鸭山优质农产品推介会,与深圳盈盛集团合作建设的深圳市双鸭山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正式挂牌,并签订10万吨大米、20万吨玉米销售合同。我市大米、红小豆、胡萝卜等绿色农产品通过农迈天下、海吉星商城采购中心、深圳绿膳谷体验馆等进入深圳市场,倍受市民青睐,双鸭山农产品已在深圳具有很高知名度,大米在深圳打出了“北田”、“冷泥”和“田地冰米”等品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成功举办了“双鸭山经贸合作企业家恳谈会”,400多名客商和中央、省级媒体来双参会,形成了一批合作成果,进一步扩大了双鸭山的对外影响力;着力推进对俄经贸合作,饶河中俄互市贸易区投入运营;预计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1.3亿美元。

(六)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以“一创两建”为载体,着力在设施配套、环境整治、老区改造、生态建设等方面补短板,城乡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交通网络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通过抢抓机遇,竭力争取,我市被列为牡佳客专主线路主要节点站,七星峰隧道控制性工程全面开工,标志着我市将迈进高铁时代。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依饶公路双鸭山至集贤段、饶盖公路方盛至夹信子段等国省道改造项目竣工通车。惠及民生的城市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取得重要进展。西环路竣工通车;完成市政干道改建和市政设施维修项目50个,改造主城区背街巷道1280条;改造主城区老旧小区24个、老旧供热管网34.6公里,实施供热分户改造109栋,受益群众2万余户;寒葱沟水库至净水厂12公里管道复线竣工,实现了主城区24小时供水,彻底结束了饮用矿井疏干水和分时分片供水的历史。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突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全市空气质量达标325天,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淘汰关闭污染企业141家、规范整顿企业356家;污水处理二期投入使用。我市被评为全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七)切实强化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增加民生投入,全市用于民生领域支出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大力发展均衡教育。投入2.2亿元支持义务教育事业;新增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6所,改造薄弱学校63所,新建和续建学校、公办幼儿园14所;宝清县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督导评估验收;四个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建设达标验收。积极推动卫生体制改革及遗留问题解决。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价销售,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启动建设了市精神病防治院、传染病医院遗留工程;化解纠纷,筹措资金,启动并加快市新人民医院续建步伐。加快文体事业发展。举办了首届“中国·双鸭山黑土湿地”摄影大赛和深圳赴双采风文化交流等活动,开展大型群众性文化演出活动90余场;启动了全民上冰雪活动,举办了国际冬泳大赛,冰上体育运动中心和青山滑雪场投入使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采沉区棚改工程完成21325套建设任务,货币化安置10301套;煤矿棚改工程竣工住宅5041套;改造农村泥草房6345户。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放救助资金4.03亿元;城乡低保救助标准比上年提高6%,临时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强安全稳定。妥善应对和处置“3·10”事件,积极维护了大局稳定;合理解决群众诉求,通过会办督办等方式化解矛盾,总量大幅下降;狠抓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83%;大力推进“平安双鸭山”建设,各类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27.1%。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战胜了45年以来乌苏里江饶河段最大洪水,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支持双矿改革发展,促进企业脱困转型。大力开展帮扶救助。深入开展“两进一送”活动,制定了6个专项帮扶方案,124个部门的党员干部与双矿困难职工对接,全力保障双矿困难职工基本生活;建立了双矿困难职工帮扶救助长效机制,9719户15271人纳入救助范围。近两年支持双矿援企稳岗补贴共计1.7亿元。妥善接收安置分流人员。专门成立6个工作推进组和15个国有企业接收分流人员,顺利完成了第一批3500名双矿职工组织化分流工作,转岗人员全部重新上岗;第二批转岗分流工作启动得早,抓得实,成立6个再就业服务中心承接推进,千方百计挖掘和开发就业岗位7727个,目前第二批分流人员4783人已全部转岗到位。顺利完成“两供一业”移交。在完成资产清查、应急维修、政策衔接的基础上,6个独立工矿区和3个职能区协议移交部分在去年12月27日全部实现移交,矿区7万多户居民的供暖、供水和物业管理得到有效保障。积极帮助双矿总医院解决土地证、房产证等遗留问题,保障了晋商联盟收购双矿总医院顺利进行。此外,区域协作力度加大。支持森工转型取得新进展,县场共建取得新成果。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提升行政效能。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着力强学习、转作风、提效能、严法纪,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明显提升。着力提升政府专业化水平,建立了政府系统常态化学习制度,创办了“双鸭山发展讲坛”,举办了9期专业知识讲座。同时,每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增加了政策解读内容。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答复率100%。加强法治双鸭山建设,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工作。规范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15个重点领域全面公开。实施了公务用车改革。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市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减少16.7%。严格落实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进一步加大了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企业投诉事项查处力度,查处破坏发展环境案件73件,化解涉企执行积案253件。

法制建设、行政监察、市场监管、防灾减灾、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国防动员、统计监测、文史档案等各项工作及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政府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紧紧依靠市委的正确领导,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紧密团结全市上下、凝聚各方,形成谋发展、促振兴的强大合力;我们高度聚焦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根本、打基础、谋长远,紧紧抓住项目建设、改革创新、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大事要事,以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的率先突破带动整体工作跃升;我们敢于直面突出矛盾和棘手问题,不畏难、不回避、不推诿,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持续发力,有效解决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充分发扬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尽职尽责、开拓进取、埋头苦干,努力开创出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创新作为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双鸭山市经济社会取得的每一个成果,城市面貌发生的每一处变化,百姓生活得到的每一点实惠,无不饱含着方方面面的关心与支持,无不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双鸭山发展贡献出智慧和力量的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参与双鸭山发展建设的驻双中省直单位、驻双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致以诚挚的问候!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把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市脱困转型、振兴发展的攻坚时期,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看,我市经济实现了筑底回升,企稳向好趋势明显,但支撑较快增长的基础还不牢靠,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压力很大。从转型发展的要求看,结构性、资源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根本破解,传统产业偏大、接续替代产业弱小,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艰巨。从发展驱动力看,缺乏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不足。从发展“量”和“质”上看,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效益不高。以上不利因素是我们的工作差距,但也是我们的工作着力方向和潜力。考虑到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有利条件和优势不可多得。一是有政治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振兴高度重视、深切关心,特别是对我省的两次重要讲话,为龙江振兴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为煤城脱困转型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有政策优势。中央着眼于顶层设计,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推动东北振兴发展,特别是有一些政策相当于为煤城脱困转型“量身定制”。三是有基础优势。我市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空间广阔,后发优势明显。四是有氛围优势。全市“上下同欲”、干劲十足,老百姓对实现小康目标的追求更加强烈,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实现脱困转型的热情不断凝聚,全市人民共克时艰、发奋图强的新动能正在形成。这些有利条件和优势,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抓转型、建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也进而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按照市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今后五年双鸭山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持续贯彻落实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城市脱困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四大产业区”建设为切入点,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持续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健康平稳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活力幸福秀美文明双鸭山而奋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38:20:42调整为25:30:45。煤与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8:62调整到35:65。非公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0.9%提高到5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必须加快构建新的产业体系。这是发展的支撑所在。做强资源性产业。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煤头化尾”、“煤头电尾”项目,推动煤炭深度开发、高端转化增值,把我市建设成部级煤化工基地和我省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高起点谋划建设石墨、玄武岩等精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富硒食品,充分释放新资源潜能,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做优农业产业。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抓好粮食深加工特别是要强力推进玉米深加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把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打得更响,逐步解决量大链短、附加值低、种强销弱、供求失衡、增收困难的问题,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提质增效上取得重大成果。做大新兴产业。以黑土湿地为主打品牌,在“中国·黑土湿地之都湿地旅游带”和“乌苏里江·界江风情旅游带”相结合上做大文章,加快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把我市打造成全国黑土湿地旅游和界江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电商微商产业、“互联网+”产业、健康养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引进科技成果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联盟,引进一批科技成果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在双实现产业化,实现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有效对接,加快补齐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弱的短板。抓创新企业培育。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力求培育出若干创新型领军企业。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户、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抓创新平台建设。把创新平台打造成集聚创新要素、生成创新动力、构筑创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这是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力转变政府职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市场监管改革,大力推进市、县(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政资、政事、政企分开。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非政府公共部门改革。深化国资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引导企业加快形成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完成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供需关系新的动态平衡。统筹推进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各领域改革。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融入“龙江丝路带”建设,构建以双深合作为基础,以对俄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转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必须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这是发展的重要依托。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全市“一盘棋”,以“五个统筹”为指导,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完成四个区和集贤县、友谊县一体化规划。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以规划引领城市科学建设、科学发展、科学管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牡佳客专建成运营,饶河沿边铁路尽快建成,集当公路双鸭山至宝山段、双鸭山至宝清高速公路、双鸭山至饶河一级路改造建成通车,推动佳木斯机场、饶河机场、宝清机场建成通航,形成现代化、立体化的大交通体系,从根本上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完成中心站立交桥、建设路立交桥、云峰山隧道。实现四个区和集贤县公交一体化。力争大叶沟水库、“三江联通”工程配建水库——常胜水库建成蓄水,结束城市缺水的历史。实现市区和县城24小时供水,完成主城区天然气置换,城镇清洁取暖、供排水普及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建设生态文明。完成安邦河全流域治理,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建龙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成运营,四个区和集贤县、友谊县垃圾实现统一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必须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这是发展的目的所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到2020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明显上升。改善居住条件。全面完成煤矿棚改、采沉区棚改和宝山区采沉区综合治理任务,使4.45万户棚户区居民搬入新居。实现行政区与矿区统筹协调发展。完成独立工矿区“两供一业”改造,并把“两供一业”改造与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相结合,与采沉区综合治理相结合,与行政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相结合,与未来产业发展承载相结合,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使矿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全面完成农村泥草(危)房改造,乡镇、村屯主街路硬化率达到100%。乡镇和中心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居民饮水合格率达到100%。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提升社会事业发展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建设活力幸福秀美文明双鸭山,目标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这既是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要求,更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在前进的道路上,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合力攻坚、奋发作为,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重创新、聚动能,就一定能够在转型发展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够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2017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脱困转型、振兴发展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一次全会精神,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奋力创造脱困转型、振兴发展新业绩,稳步推进活力幸福秀美文明双鸭山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综合考虑,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6%,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指标。上述目标是在客观把握我市经济企稳向好实际、综合分析省内同类城市发展趋势和我市预期增长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既体现了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又满足了我市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客观需要,既积极稳妥,又鼓舞人心,也有利于激发各方面工作潜力和动能。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努力做到“七个寻求新突破、一个确保”:

(一)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寻求新突破。一是扩大增量,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确保龙煤天泰10万吨芳烃、集贤三聚华本LnG、集贤北大仓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贤中纺粮食储运及深加工等45个项目竣工投产,力争神华宝清2×60万千瓦电厂首台机组实现并网发电。加快集贤华本20万吨费托合成油、宝清宝兴原有机果蔬产业园等40个项目建设。推进双矿2×35万千瓦低热值煤热电、宝清万里润达200万吨粮食深加工、尖山双紫缘1.2万吨紫苏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饶河百利10万吨矿泉水等65个项目开工。加快经开区60万吨煤制烯烃、40万吨煤制乙二醇、山东阜丰300万吨玉米深加工等21个项目前期工作。全年建设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5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亿元以上项目43个;完成投资70亿元。谋划储备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50个。同时,继续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深入做好项目策划生成工作,强化项目论证和包装,拿出一批市场对接成功率高的成熟项目。要进一步完善客商数据库和招商项目数据库建设,搭建招商引资信息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提高招商引资的现代化水平。要创新招商方式,更多地采取专项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机构招商等新的、有效的、务实的招商方式,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激活存量,充分发挥规上工业在稳增长促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存量企业是我们重要的家底,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依托。要针对全市规上工业存在的问题,制定扭亏增盈、企稳向好的实施方案,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对存在困难的企业要结对帮扶,一企一策,精准施策,从供需两端发力,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供需对接、要素配置等各类重点难点问题,尽快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企稳回升、焕发新的生机。对于启动无望的停产企业,要加大引联力度,通过嫁接重组、技术改造等办法,加快把闲置的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力争集贤威克特30万吨生物饲料加工、友谊龙粮30万吨粮食仓储及玉米特强粉深加工等盘活存量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必保盘活停产企业10户以上。三是强化载体,加快市经开区建设步伐。要进一步理顺经开区建设管理体制,完善内设机构,全面强化项目招商、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服务和融资职能。以市经开区为引领,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共享园区模式,推动集约化、规模化、链式协同发展。明确并落实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今年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上有新的突破。市经开区力争落户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四是扩量提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增长至少要达到7%以上。这就要拿出真办法、硬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民营经济扩量增速、提档升级、创新发展。全年新增小微企业200户、规上企业10户以上,推动20户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聚势发力,推动区域一体发展上水平。按照要事共商、发展共谋、成果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市矿、地方与农垦系统、地方与森工系统“区域一体发展”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双方在做好“三篇大文章”、做实“四头四尾”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创造转型发展新成果。全力支持双矿打好改革脱困攻坚战,持续抓好双矿困难职工救助工作,完成第二批双矿分流人员转岗安置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二)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寻求新突破。要在以下七个有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方向上下足功夫。一是畜牧产业。以“两牛一猪”为重点,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加快把我市打造成高品质畜产品基地。在饶河引进建设深圳黑土地6000头丹麦种猪繁育、饲养及无抗冷鲜肉加工产业链项目,在尖山建设谷实农牧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在集贤建设青岛康宏利1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在宝清建设中顺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加强与广东温氏、深圳金新农、北京大北农、台湾嘉一香等企业洽谈、协商,尽快引进在我市落户。二是林业产业。以林中种植、养殖和林产品加工为重点,打造绿色林产品基地。开工宝清万亩富硒人参产业园,加快集贤5万亩蓝靛果繁育种植加工,全市新增果林3000亩,新增挂袋木耳100万袋,新增中草药1.2万亩。林业产值增长16%。同时,大力推动四方台满源、尖山瑞丰、宝山坤德食用菌基地加快建设,完成岭东双瑞花菇基地建设,加快岭东双瑞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三是电子商务产业。按照“模式升级、发展增速、产业壮大”的思路,打造一批本地电商平台、一批年销售额超百万的电商企业和电商团队,推动电商产业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效益。与新华网合作建成黑龙江省电商基地总部、与深圳报业集团合作建成双鸭山市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与中国农科院信息化所合作建成智慧农业平台、与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合作建成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等本地电商平台,有效地促进双鸭山本地平台拓展与升级。四是旅游产业。实施“两带”牵动,叫响“中国·黑土湿地之都”和“乌苏里江·界江风情”品牌,推动旅游产业提升层次、加快发展。继续推动与上海景域集团、中促旅、中旅联盟等企业务实合作,力求引入资金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加快乌苏里江国家湿地公园二期、赫哲族民俗文化风情旅游小镇、大顶子山旅游综合开发、宝清梨树山庄旅游综合开发等景区建设,全市旅游收入增长30%以上。五是冰雪产业。制定冰雪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冰雪产业与体育产业、教育普及和文化活动相结合,谋划实施一批中高端冰雪产业项目,谋划举办一批冰雪活动和冰雪赛事,把“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扩大青山滑雪场、冰雪乐园的市场运营能力,组建市冰球队、速滑队,充分利用市冰上体育运动中心,承载和推动专业性和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健康发展。六是健康养老产业。突出天然氧吧、绿色食品、中医药养生特色,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注重利用闲置资产,重点发展规模较大、功能配套、医养结合、绿色生态的养老产业项目,完成集星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宝山安康养老、尖山福泽康年、宝清阳光老年公寓等项目投入使用。七是现代服务业。推动银行创新信贷模式和产品,支持保险证券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金融、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上寻求新突破。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玉米、强大豆、增水稻、杂粮和果菜,扩大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实施农业“三减”耕作模式,提高农产品品质。玉米、水稻、大豆种植比例由上年的62.7:20.4:16.9调整为59.7:22.8:17.5,农业“三减”面积达到60万亩。二是扩大绿色有机食品基地。以42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现基地农产品检测和质量跟踪追溯全覆盖,以此为带动,将全市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扩大到135万亩。狠抓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和农民通过产权股权重组、合约使用、授权许可等方式整合绿色食品品牌,树立统一品牌形象,打造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今年,重点以“宝清富硒大米”、“饶河大米”、“宝清红小豆”、“宝清大白板”、“太保胡萝卜”等地理标志品牌为依托,加快推进品牌整合,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创建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三是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叶沟水库和常胜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完成饶河小佳河近期治理二期、集贤柳树河堤防、寒葱沟水库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及水毁修复等工程。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20个村屯、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实施节水增粮行动工程,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完成集贤县兴安乡和饶河县西丰镇6355公顷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各类农机具2000台套,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四是强化农产品市场营销。鼓励农业合作社、农民、中介机构参加各类展会。引导和鼓励农业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自建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搞好订单销售。农产品线上交易额增长25%。五是深化农业改革。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规范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落实“三权分置”办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0万亩,达到253万亩以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确保年内完成全部确权任务。选择试点村,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新模式。

(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寻求新突破。这是我市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提高“放”的含金量、协同度,推进“扩权强区”、“扩权强县”,确保接得住、管得好。动态调整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中介服务清单,着手建立负面清单。明确和简化审批及公共服务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全覆盖。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将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资产交易、政府采购等纳入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调整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职能和内设机构,强化发展职能和服务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从控编减编做起,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大力度向前推进。抓好从事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三权合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二是推进以对俄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发挥饶河口岸作用,完成饶河口岸查验设施、综合海关监管库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完善口岸整体功能。做大中俄互市贸易区。强化市政府对口岸的统筹管理能力和外贸服务功能。立足我市地理区位优势,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推进宝山“爱喜爱”宠物食品出口基地建设、四方台昊天胡萝卜出口基地建设,完成饶河萨沙绿色蔬菜出口基地和岭东双瑞花菇出口基地建设。重启中俄国际文化物流经贸产业园建设,完善四达中俄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大力发展对俄物流产业,加大对俄贸易量,提高对俄经贸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扩大以双深合作为重点的对外交流合作。确保深粮中信粮食仓储深加工项目竣工投产,推动与深圳贝特瑞公司签约的新材料(石墨)产业园、与深农黑龙江海吉星公司签约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市经开区落地实施,完成1.8万亩的黑龙江海吉星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华润集团啤酒生产和双鸭山和富支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各类项目的推进力度,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大双深合作力度,把握住难得的机遇,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和伙伴,力争引进一些战略投资者和科技创新型项目,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引模式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双深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持续迈进。同时,在双深合作中,我们还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学习方法、培养锻炼干部。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市对外开放整体上层次、上水平。

(五)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寻求新突破。突出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是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引成果、引技术、引人才并举,加快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发展联盟,推动高校院所在我市建立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工业化试生产基地,推动省内外科技成果在双产业化。今年每个县区至少要与10个高校院所建立创新发展联盟,形成常态化、规范化、有实质内容的合作机制。全年力争引进科技成果50项,实现产业化20项;新增科技型企业15户。要依托创新发展联盟,策划生成有科技含量、有供给优势、有国内市场总需求空间的项目40个以上。以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完成集交流展示、示范引领、平台服务、电子商务、创新孵化、培训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双鸭山“双创”孵化中心,并整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职能和科技成果转化职能于一体,把中心建设成新型经济业态综合性产业园区。每个县区都要建设完成电子商务创业园区等平台,并完善网络化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大学生、城镇转移就业职工、农民、专业技术人员、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运用新模式、适应新业态、进入新领域创新创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之势。实现城镇居民成功创业2000人,农民成功创业3000人,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三是建设智慧城市,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通过顶层设计,打通信息“隔离墙”、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高度重视并整体规划全市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制定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和“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重点在智慧政务、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农业、智慧医疗及“互联网+”的若干领域进行整体规划,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今年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要选择几个重点领域进行实质推动。我们要经过强力推动和统筹整合,力争使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和“互联网+”行动实现创新发展。

(六)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寻求新突破。以“一创两建”为牵动,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以完善功能、便民利民、提升品位为方向,筹措资金33.7亿元,推进实施“六大工程”,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良好基础。一是城区道桥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城市南环路、建设路立交桥,启动建设中心站立交桥,完成北外环路建设,做好云峰山隧道前期工作。同时,要打通主城区“瓶颈路”和“断头路”,消除所有道路“疮疤”,主城区和各县区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全面完成背街巷道综合整治。二是老旧小区修缮改造工程。老旧小区修缮改造,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我们下决心拿出1亿元,把主城区剩余的73个小区579栋住宅楼全部改造完毕,让近10万名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重大改善。同时,要改造主城区老旧供热管网50公里以上。启动独立工矿区“两供一业”综合改造。启动推进城市天然气置换工作。三是城市供排水工程。完成主城区58座供水二次加压泵站改造,取消主城区供水二次加压费,切实降低老百姓用水负担。完成7.75公里老旧小区供水支线管网改造和4.14公里供水管网优化工程。完成窑地路、马鞍山路供水改造工程,启动向阳排水明渠改造工程。四是园林绿化工程。完成云峰山公园建设,对益寿山公园进行修缮,把云峰山公园和益寿山公园连成一个整体,为市民打造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休闲锻炼场所。同时,要加快北秀公园维修改造,实施重点街道、广场、节点的绿化美化亮化。五是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完成第三十二中学、第二中学、第四中学、马鞍山小学、铁西小学等5所中小学校。建设完成市精神病防治院、市传染病医院,加快建设市老年人精神病福利院,开工新建市图书馆,建设完成市图书馆南市区分馆。加快市人民医院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调试进度,力争5月份投入使用,让已久的医疗设施尽快为民众所用。六是环境保护工程。全面系统规划安邦河水系的保护治理,用生态化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污染问题,开工建设安邦河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启动安邦河上游水系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工程前期工作。马蹄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对域内所有河流推行“河长制”,启动保护母亲河——安邦河行动,动员全社会保护母亲河。完成双鸭山主峰山体修复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北城区垃圾转运站及配套设施。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建龙公司干熄焦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取缔小锅炉、淘汰黄标车的目标任务。加快公厕改造速度。在实施“六大工程”的同时,加快推进全市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集当公路双鸭山至宝山段、同哈公路友谊至集贤段,加快双鸭山至宝清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力保障牡佳客专途经双鸭山段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完成高铁站和客运中心建设的前期准备。积极推进佳木斯机场迁建,宝清、饶河机场前期工作。

(七)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寻求新突破。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全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持“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压实压靠责任,强力推进,确保饶河县摘掉国贫县帽子,完成全市最后1440人的脱贫任务。二是加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竣工煤矿棚改住宅4571户。全面完成27768户采沉棚改任务。全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启动宝山区采沉区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光明小区二期工程。改造农村泥草(危)房4867户。三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合理适度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水平,做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实施前准备工作,确保改革举措及时落地。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调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将大病医疗保险调整为大额医疗保险,扩大医疗保险普惠面。继续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合理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四是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在新建5所中小学的同时,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所,支持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推动四个区和集贤、友谊、饶河三个县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国家均衡教育验收标准,全市全面完成均衡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支持职教集团改革发展。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践探索。五是抓好医药卫生工作。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并完善医联体和分级诊疗模式,全面执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降低就医负担。推进医药物流体系建设,支持药品集中配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0%,40家公立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建设指导标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六是加快文体事业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6个社区“三室”建设。推动文化艺术机构和中小学对接,实现艺术教育、艺术辅导、艺术欣赏进课堂。推动艺术创作生动反映双鸭山市在脱困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风尚、新典型、新面貌。继续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全民健身综合馆。推进“三大球”和冰雪运动项目进入全市所有学校。

(八)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安全生产、社会稳定事关改革发展大局,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必须紧抓不放、长抓不懈。一是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把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落靠,强化属地管理。实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层级责任清单、现场检查事项清单和隐患排查整改清单,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抓好煤矿安全生产,严厉“打非治违”,严格整改隐患,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加大非煤矿山、危化品生产运输企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食品药品、消防、森林防火、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二是推进“平安双鸭山”建设。完成市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建设,提升社会安全、应急处置、民生求助水平。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公安系统“六大建设工程”任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打防控体系,实现治安、刑事案件发案双下降,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三是加强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强化首接首办责任。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全力把矛盾化解在初始状态、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减少存量、严控增量。加大积案化解力度,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确保稳定、社会稳定。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推进活力幸福秀美文明双鸭山建设,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是大目标、硬任务。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主动适应新形势、谋划新举措、施展新作为,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水平和实效。

(一)着力建设专业化政府。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建设专业化政府,既是建设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推动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政府系统广大干部要把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特别要加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学习和研究,努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要继续办好“双鸭山发展讲坛”,巩固好政府系统专业知识专题学习制度,使学习专业知识成为一种常态、一种自觉、一种风气,不断提升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干工作、搞建设、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使我们的能力和水平能够适应带领全市人民抓转型、建小康的工作需要。

(二)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必须强化法治观念,认真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五年规划,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做到权责法定、依法行权。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必经程序,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有效防范决策和行政法律风险。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监督,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大力规范执法行为,使公平文明执法成为执法的价值取向。坚持依法治政与以德治政相结合,以德治促法治。在城市建设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物等方面提出地方立法建议,强化依法治市。推动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强化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抓好“七五”普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

(三)着力建设诚信政府。建设诚信政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从根本上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通过与大公国际集团合作,启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各级政府要把建立政府诚信体系摆在重要位置,把政府运行的各个环节置于诚信规范约束之下。要使守信践诺成为政府的忠诚品格,切实强化契约精神,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按政策办事,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决不做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事情。要把创造公平宽松环境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除特殊情况外,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开展涉企检查,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零干扰”,使政府权力部门与企业的关系真正能够做到“需要你时你在身边,不需要你时你在天边”。要优化政商关系,在“清”的基础上,真心亲商安商富商,让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价值创造者在双鸭山这片土地上安心投资、舒心发展。

(四)着力建设廉洁政府。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从严治政、廉洁从政。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要始终把政府廉洁建设的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做到廉洁建设与政府工作同步研究、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始终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观”,为民用权、依法行权、廉洁治权。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弛而不息纠正“”。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切实加强对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政府投资项目、公共资源交易、资本运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洁风险防控,织密扎紧制度的笼子。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做到有案必查、有贪必肃。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通信工程企业需求校企合作

一、概述

进入4G时代后,通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通信行业急需大量人才。但目前从现状来看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通信企业为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而烦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普遍偏低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高职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严重偏差呢?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是其根本原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这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落实到实处。

二、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过强,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未能实现教学实践环节与通信企业的工作任务的相似性和匹配性。目前,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更多的还是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实践动手机会较少,不能保证高职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锻炼,不能满足企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2、缺乏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整体教师队伍的结果来说,既要有本校专职教师,又要有企业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专职专业教师既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即具备教师/工程师的“双师型”素质。而实际学校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很欠缺,老师们缺乏出去深造、交流的机会,主要通过书本网络等获取信息,与实际不能很好地结合。这对于我们这个技术不断更新的通信行业来说,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通信专业设备价格较高,实验设备很难满足实训需求。据了解,仅一套DtaS分析软件价格就高达10万,其他硬件设备价格也都不菲,仅靠学校的力量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通信实验室基本难以实现,更何况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可能跟上通信企业的快速发展步伐。

三、通信类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对于通信类企业而言,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

1、现在的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高要求,从思想素质到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大等特点决定了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品质。

2、现在的通信企业面临着日趋白热化的残酷竞争,为了减员增效,提高人才的利用率,不愿意承担培训人才的任务,即企业不养“闲人”,所以企业就千方百计地寻找可以直接上岗的人才,那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该能在众多的高学历应聘者中让你脱颖而出。对于通信企业,他们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通信工程的施工与概预算能力及通信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维护能力。

四、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1、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方向和企业需求相背离、通信设备投入大、实训基地难以实现是摆在所有通信类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如何应对?校企合作应该是最好的办法。依托通信行业和企业的优势,寻求共同的利益驱动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合作机制,为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条件。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应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建立多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社会服务、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多途径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另外,明确校外企业到校兼职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任职条件、管理规范。采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的通信专业建设和教育做出贡献。

3、实施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设计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改革,提高教学水平,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实际教学中,采取“讲、学、练”相结合,通过具体习题案例的学习操作,体现“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开设实践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共同研究完成,企业兼职教师提供实际运用中的一些技术方法,对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地技术指导,让学生融入其中,感觉自己就是一名真正的工作人员,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践。

五、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通信技术具有科学性、更新快等特点,要求职业教育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因此高职通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应灵活多变并时刻注意通信行业发展动态,体现出其优势。

参考文献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6

进入4G时代后,通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通信行业急需大量人才。但目前从现状来看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通信企业为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而烦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普遍偏低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高职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严重偏差呢?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是其根本原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这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落实到实处。

二、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过强,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未能实现教学实践环节与通信企业的工作任务的相似性和匹配性。目前,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更多的还是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实践动手机会较少,不能保证高职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锻炼,不能满足企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2、缺乏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整体教师队伍的结果来说,既要有本校专职教师,又要有企业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专职专业教师既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即具备教师/工程师的“双师型”素质。而实际学校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很欠缺,老师们缺乏出去深造、交流的机会,主要通过书本网络等获取信息,与实际不能很好地结合。这对于我们这个技术不断更新的通信行业来说,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通信专业设备价格较高,实验设备很难满足实训需求。据了解,仅一套DtaS分析软件价格就高达10万,其他硬件设备价格也都不菲,仅靠学校的力量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通信实验室基本难以实现,更何况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可能跟上通信企业的快速发展步伐。

三、通信类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对于通信类企业而言,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

1、现在的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高要求,从思想素质到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大等特点决定了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品质。

2、现在的通信企业面临着日趋白热化的残酷竞争,为了减员增效,提高人才的利用率,不愿意承担培训人才的任务,即企业不养“闲人”,所以企业就千方百计地寻找可以直接上岗的人才,那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该能在众多的高学历应聘者中让你脱颖而出。对于通信企业,他们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通信工程的施工与概预算能力及通信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维护能力。

四、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1、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方向和企业需求相背离、通信设备投入大、实训基地难以实现是摆在所有通信类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如何应对?校企合作应该是最好的办法。依托通信行业和企业的优势,寻求共同的利益驱动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合作机制,为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条件。

2、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应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建立多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社会服务、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多途径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另外,明确校外企业到校兼职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任职条件、管理规范。采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的通信专业建设和教育做出贡献。

3、实施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设计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改革,提高教学水平,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实际教学中,采取“讲、学、练”相结合,通过具体习题案例的学习操作,体现“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开设实践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共同研究完成,企业兼职教师提供实际运用中的一些技术方法,对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地技术指导,让学生融入其中,感觉自己就是一名真正的工作人员,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践。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7

青神县人民政府县长徐琳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主要工作

过去五年,是青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依靠全县人民,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抢抓新机遇,有效应对新挑战,圆满完成了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抓改革促创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预计2016年,全县GDp实现70亿元,是2011年的1.64倍,年均增速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是2011年的2.54倍,年均增速2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亿元,是2011年的2.6倍,年均增速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92元,是2011年的1.87倍,年均增速13.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6元,是2011年的2.11倍,年均增速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9亿元,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速13.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15.2:59.8:25优化为13.1:55.4:31.5。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从2010年的第104位上升到2015的第88位,排名上升16位。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连续获得全市目标综合考核一等奖。

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被省政府列入扩权强县试点县。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开展省级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试点,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成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不动产登记局。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2544”①战略,发展个体工商户3590户,民营企业843户;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户,部级创新型示范企业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申请专利346件。大力推进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截止2015年底发展网店2000余家,网上零售额突破3亿元。成立青神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引进德阳银行入驻,青神县农村信用联社成功改制组建青神农商银行,2015年全县余额存贷比较2011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调结构提质效,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围绕打造顶天立地的机械之都目标,建设全国最大实木机械、小型制冷压缩机、标准传动件和航空地面物流分拣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累计投入9亿元,完成工业开发区“三纵四横”骨干道路、污水处理厂一期等基础设施建设。四川丹甫、德恩机械、四川民众分别实现并购重组,德恩精工、德鑫航空成功挂牌“新三板”。累计投资133亿元,实施青城机械木工生产线等千万元以上技改扩建项目193个,新培育规上企业12户,规上企业达52户,其中亿元企业31户。连续举办四届“百名企业家走进青神”活动,累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16亿元。

现代农业扩面增效。发展以?崭涛?鞯嫉奶厣?┮挡?担?ǔ?ldquo;四大产业环线”②。培育家庭农场380家,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71家。开展复兴水库扩容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岷江堤防、思蒙河堤防整治,特色产业区域内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灌站建设、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全覆盖。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全省现代林业重点县等,白果乡被农业部认定为“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竹产业快速发展。《青神竹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获省政府批复,青神竹编被列入全省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完成竹编产业园区规划编制。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0.3万亩,竹产业产值16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和部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成功申报“青神竹编”原产地证明商标,青神竹编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生产工艺技术规程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建成国际竹艺博览馆、竹林湿地、竹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等项目。围绕“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共圆中国梦”主题,成功举办眉山建区设市以来首个部级国际性会节——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33个国家和地区、4个国际组织、20个省(市、自治区)、60余家中外媒体共1000多名嘉宾参会参展,开幕式、首届四川省国际竹制品交易博览会、竹产业招商推介会、国际竹艺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在我县举行,青神县荣获“国际竹编之都”“竹编艺术传承国际范例奖”,南城镇兰沟村荣获“中国竹编第一村”,青神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文化旅游不断繁荣。以推进岷江旅游经济带建设为统揽,大力打造“东坡初恋地·国际竹艺城”品牌,编制《青神县旅游发展规划》《中岩风景区总体规划》《岷江旅游经济带规划》。江湾神木园、国际竹艺城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中岩寺摩崖造像成功申报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瑞峰端午龙舟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城镇、瑞峰镇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完成青神文化形象宣传“六个一”③工程,红色西山景区一期建成投用,连续举办东坡初恋地旅游文化节、?崭搪糜挝幕?诘然峤诨疃??012年以来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实现每年25%双增长。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夯基础优环境,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

城镇品质大幅提升。按照“半城山水半城竹”的城市发展定位,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4—2030)、乡镇“六规”等规划编制。财富中心综合体建成投用,城市之星、中岩广场综合体项目深入推进,实施城市道路整治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道路黑化率达80%。推进西龙镇、黑龙镇部级重点镇和省级试点镇建设,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3个。实施“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2016年森林覆盖率46.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累计新增水域面积9.25平方公里,新(改)建中岩公园、麒麟广场等公园8个。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1.95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695万人,预计2016年城镇化率达39.38%,比2011年提高7.38个百分点。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四城同创”④,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国家验收,河坝子镇等8个乡镇通过部级生态乡镇验收,青城镇建华社区等20个村(社区)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社区)。新(改)建乡镇污水处理站12个、旅游厕所13个,新建公共停车位1100个。

交通区位优势凸显。按照“规划先行、水陆并进”总体思路,围绕创建四川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示范县,编制《青神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成功争取1条国道、3条省道纳入国、省规划。累计投资40亿元,完成成绵乐客运专线(青神段)及其附属工程建设,汉阳航电枢纽工程在岷江中游八个梯级中率先建成发电,眉青快速通道、锦绣大道建成通车,启动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岷东大道(青神段)、岷江二桥、成乐高速(青神段)扩容等项目前期工作,新建、整治农村公路150公里。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强保障促和谐,民生福祉跃上新台阶

民生保障不断完善。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抓实“四个精准”⑤,围绕“五大举措”⑥,实施“五个一批”⑦脱贫计划,开展“十个专项”⑧脱贫行动,完成26个市级贫困村摘帽,17992名贫困群众脱贫。完成“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累计投入16.74亿元,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项目659项。持续开展“双千”培训,累计培训竹编、机械产业工人10521人,青神县农民工服务之家被评为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经验全国推广。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5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7508户、农村危房改造1448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63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实现应保尽保。凤阳、建华、建川、文林社区成功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落实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经验全国交流。引进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青神校区)并建成招生,县实验幼儿园整体搬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认定。成功创建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全面完成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标准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青神首家数字影院和民办图书馆。完善电力、天然气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经验全国推广,推进四川省首批“宽带乡村”试点县建设。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荣获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第十届四川省双拥先进县、全省敬老模范县。全力支持群团工作,保密、民宗、档案、气象、邮政、外事台侨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社会治理不断夯实。狠抓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高清天网卡口和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成功创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2015年公安工作社会化评价全省第六、全市第一。“六五”普法工作通过验收,文林社区成功创建省级法治示范社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6年被市政府表彰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先进集体,汉阳镇、罗波乡、高台乡、南城镇成功创建四川省安全社区。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精服务增效能,政府建设树立新形象

依法行政从严落实。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完成“三张清单”⑨编制并严格执行,落实“一进两监管”⑩,规范交易项目和建设配套制度。坚持县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累计办理人大代表批评建议意见144件、政协委员提案270件,代表、委员满意或基本满意率达100%。

行政效能全面提高。在全省率先推行县长(副县长)、局长政务服务中心挂牌驻班制,建立“三个中心”?,落实县乡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制度,开展“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建立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深化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全面公开政府11类基本信息和20类重点政务信息。

作风建设持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市委“六个坚持”、县委“十条规定”,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大力整治“庸懒散浮拖”,持续用力正风肃纪,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打造清廉政府。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五年的艰辛努力,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全县人民、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和参与青神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投资不足、消费乏力,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社会新矛盾、新问题增多,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依法行政、行政效能有待提高。对此,我们要直面问题,敢于担当,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重点工作

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围绕县委“135”工作思路,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抓落实,倾情倾力惠民生,确保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建设幸福美丽青神为总体目标,力争到2021年,全县GDp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和9%以上;努力建成全国机械产业集群强县、全国竹产业强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全省文化旅游特色县和西部知名电商县。

一、推进创新发展,加快动能释放,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突出三大特色产业。突出以机械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业态。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智能制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建成以青城机械、德恩精工、德鑫航空等“6+3”企业?为重点的百亿产业园区和省级工业园区。突出以竹编产业为主的文化旅游发展业态。以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为契机,打造独具特色的竹文化体验旅游环线,大力开展文化旅游会节活动,推动全县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竹耀岷江、水韵青神”,重点打造“一带二路”?旅游产品和“三园四城”?项目,力争创建2个国家aaaa级景区。突出以?崭滩?滴?鞯南执?┮捣⒄挂堤?4罅κ凳?ldquo;东坡味道?青神?崭?rdquo;品牌战略,全力构建以?崭滩?滴??返?ldquo;50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成农业项目投入20亿元以上,新植高换?崭?万亩,建设优质茶叶基地、粮经产业基地各5万亩。

——强力推进动能转换。抢抓天府新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发展向全面创新驱动转型。深入贯彻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2544”战略,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新发展小微企业400户,个体工商户2600户,鼓励和支持四川丹甫、德恩精工和青城机械创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推进“互联网+”、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三去一降一补”?和省委、省政府“一提一创一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县域综合改革。

二、推进协调发展,激发潜在活力,深入统筹城乡均衡发展

——统筹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明确产业导向,强化区域统筹和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继续坚持工业强县,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壮大产业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鼓励通过深加工和精细管理提升价值链和附加值。坚持农旅结合,以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为引领,加快现代农业基地景区化建设,促进“四大产业环线”向旅游环线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一、二、三产相融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坚持“一带三轴双心六区”?发展布局,强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成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海绵城市技术导则编制,启动滨江新区开发建设,推进滨江大道及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滨江景观带等建设,城市之星、中岩广场商业综合体建成投用。持续推进西龙镇、黑龙镇部级重点镇和省级试点镇建设,抓好汉阳场镇部级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旅游镇打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

——统筹发展要素保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建立健全农村不动产登记动态管理机制。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力争到2021年全县余额存贷比提高5个百分点。建成220千伏牯牛山变电站,加大全县电力、天然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三、推进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着力推动发展可持续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创建部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抓手,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县”行动,稳步推进林木优质化进程,到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50%。深化“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恢复和新增水域面积10平方公里,新建滨江公园,实现“一镇一园”。

——加强绿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市委、市政府竹编产业“双百”工程实施,以青神竹编为品牌,依托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竹编专业、竹艺研发中心和竹编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加大市场营销开拓,到2020年实现竹编产业产值50亿元,从业人员10万人,力争竹编产业园区创建省级产业园区。

——加强城乡环境治理。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提升生活垃圾、污水和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能力。持续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到2021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85%,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全面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四、推进开放发展,促进合作共赢,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

——大力招强引优。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主动融入天府新区、成都平原经济区战略布局,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围绕全县机械、竹编、生态农业等重点特色产业,坚持“内育外引”和“招强引优”并举,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产业招商和补链、扩链招商。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重大招商推介活动,继续开展“百名企业家走进青神”等活动。

——强化投资驱动。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做到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强力推进岷东大道(青神段)、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等省、市重大项目。推广ppp?建设模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推动2—3家企业上市融资。

——优化交通区位。实施百亿交通大会战,全力构建“四纵三横两联一环”21的交通格局。完成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岷江二桥、虎渡溪大桥项目,加快G245、S103(岷东大道)、S401、S30722等国省干线公路网建设,启动成乐高速(青神段)扩容、季时坝航电枢纽工程、青神港区项目。力争每年完成1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构建完善的城乡交通路网。

五、推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

——全面深化脱贫攻坚。按照市委、市政府“两年基本完成,一年巩固提高”的要求,深入实施“五个一批”脱贫计划和“十个专项”扶贫行动,2016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7年巩固提升脱贫成果,2018年全面完成275户751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创建一批省、市级“四好村”23,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全面保障社会民生。完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扩建和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全力打造“学在青神”品牌,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县幼儿园整体搬迁项目。实施复兴水库扩容、城市供排水二期工程,大力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强力推进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完成棚户区改造3000户。推进城乡养老、医疗、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文化立县,推进“五馆一中心”24建设。全力支持群团组织工作,做好保密、民宗、气象、档案、邮政、外事台侨、国防动员、双拥、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

——全面创新社会治理。开展“七五”普法,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力争到2021年所有乡镇全部建成四川省安全社区,2个乡镇建成国家安全社区,2017年以县为单位启动四川省安全社区建设。深化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8

达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郭亨孝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达州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并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克难攻坚、负重前行,取得了来之不易、令人鼓舞的可喜成绩。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7.1亿元、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7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1500.1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1.7亿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16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8元、增长9.6%,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回顾过去一年,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

精准施策稳增长,经济实现止滑回升。狠抓工业稳增长,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普光净化厂缩短检修时间并持续稳产,南坝净化厂、川投燃机发电等44个项目竣工投产,75户企业升规入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狠抓服务业稳增长,着力解决漏项短项缺项问题,清理规上企业入库118户,培育“小升规”企业98户,督促外地建筑和房地产企业在达登记注册11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狠抓农业稳增长,增加值增速达4.1%。狠抓投资稳增长,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集中力量推进30个重大项目和200个重点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3亿元。狠抓消费稳增长,积极参加全省市场拓展“三大活动”〔1〕,大力开展各类促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

坚定不移调结构,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力促工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了转型升级意见和年度工作方案,重点推进了瓮福集团等18户企业转型升级,启动实施了川东电缆等40个技改项目,正原微玻纤二期、新达泵阀、曦鸿电子等项目建成投产,悦安华川汽车新厂区开工建设,安凯清洁能源汽车总装车间竣工。力促服务业提档升级,秦巴物流园区、仁和春天等项目加快建设,红星美凯龙、罗浮城市广场等项目建成运营,服务业完成投资近1000亿元;巴山大峡谷开工建设,新增国家4a级景区4个,旅游总收入140.5亿元、增长25%;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实现交易额86.5亿元、增长41%。力促现代农业发展,新建农建综合示范区21万亩、高标准农田15.5万亩、特色产业基地10.4万亩,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力促建筑业和房地产、现代金融、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等优势潜力产业发展,建筑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和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3%,农产品加工和贸易收入突破200亿元。

攻坚克难强基础,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南大梁高速全线贯通,达州新机场、巴万高速、土溪口水库开工建设,营达高速、达宣达开快速通道、6座中型水库加快建设,新改扩建国省干道52.8公里、农村公路1158公里,农网升级改造和宽带乡村工程加快实施。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建设,“五桥六路”〔2〕“七大新区”〔3〕布局展开,凤凰山隧道、金南大桥、环城路二期等加快建设,新增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双百”区域中心城市〔4〕加快形成;大力实施“缓堵保畅”和“五治”“三化”工程〔5〕,打通城区断头路7条,新建停车泊位1.1万个,中心城区pm10、pm2.5分别下降13.7%和8.9%,塔沱片区等旧城改造加快实施,徐家坝收费站改建、塔沱滨河公园、鹿鼎寨公园、莲花湖休闲步道等建成投用,重点街区和道路实现亮化美化,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市云计算中心启动实施,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统筹城镇和新村建设,大竹、渠县撤县设市顺利推进,5个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全域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宣汉南坝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小城镇,撤乡设镇14个,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55个百分点;新建幸福美丽新村300个。

千方百计增动能,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优汰劣去钢铁产能140万吨、煤炭产能105万吨,多措并举去房地产库存57万平方米,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1.26亿元,落实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10亿元。推进“4+2”重点改革〔6〕,城市公交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市区责权体制、环卫市场化管理、城市建管分离改革全面展开,行政效能、目标绩效考核不断优化。推进国企改革,34户市属停破产国企改革全面完成,10类26户国企改革激活方案启动实施。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全面完成。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争取地方政府债券179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88亿元,推广ppp引进社会资本115亿元,川环科技成功上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十个一批”〔7〕措施,组建设立了微玻纤研究院和智能制造学院,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条措施”,新登记市场主体2.4万户。

借势借力激活力,开放合作成果丰硕。大力开展制造业招商,先后举办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招商洽谈会,全年引进项目156个,到位资金668.9亿元。着眼产业发展需要,切实加强与国内外、央企省企、银政银企、校地校企等深度合作,中捷产业园、玄武岩纤维开发、磷酸盐产业园、铁山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正在深入洽谈和合作,与北京信托、成都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多项合作协议,成功获得政策性银行贷款29亿元,与清华大学开展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合作。大力发展外经外贸,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家、海关备案企业21家,合同利用外资1.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

众志成城补短板,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举全市之力打好开局之战,149个贫困村实现退出、12.77万人实现脱贫,年度目标全面完成。认真落实“六个精准”〔8〕“六个一批”〔9〕,全面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10〕,完善了脱贫攻坚规划,锁定了决胜目标。明确党政“双组长”负责制,制定实施八项超常措施,压实了工作责任。创新开展“5+1”帮扶机制〔11〕,贫困村驻村帮扶实现全覆盖。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协调127家企业结对帮扶了130个贫困村。改善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1万人,改造贫困户危房1.1万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村通村公路硬化和脱贫人口安全饮水、用电等问题得到解决。加快产业发展助农增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9.9亿元,市县共建扶贫基金11.7亿元,帮助5.8万扶持对象落实了产业项目。加强教育和医疗扶贫,减免贫困家庭学生费用3.4亿元,落实医疗“十免四补助”〔12〕6965万元。

坚持不懈惠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民生投入25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0.9%。认真办理民生实事,九项民生工程、17件民生大事全面兑现,改造棚户区及农村危房3.7万户,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覆盖516万人次,新增养老床位2560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启动了绿化达州行动,完成营造林29.6万亩,新增森林6322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31平方公里,主要河流出口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09所,主城区达州嘉祥等6所学校建成投用,通川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搬迁入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图书馆、规划馆、工青妇活动中心等建成开放;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重大传染病防治切实加强,与华西医院合作办医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市体育健儿首次夺得残奥会冠军,成功举办市第三届运动会和残运会。

持之以恒转作风,自身建设切实加强。讲政治守规矩,深入践行“三严三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委相关规定,“三公”经费下降20%;切实加强政府机关干部的教育管理,坚定地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并采纳各方意见建议,法治政府加快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13〕,取消行政许可事项34项。扎实推进“法律七进”〔14〕,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连续三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正风肃纪持续深化。

同时,我们扎实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交通战备、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文联、科协、统计、档案、保密、气象、地方志等工作,大力支持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达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达州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全市改革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部分传统产业优势减弱,新兴产业处于孕育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然存在,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化特征明显,转型发展还任重道远;贫困人口面广量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环境保护、教育医疗、食品药品监管、城市管理等与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脱贫攻坚、民生改善任务还十分艰巨;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不廉不勤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依法行政水平和政务服务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不断加以解决。

二、2017年目标任务

今年是市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做好各方面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自觉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工作取向,更加注重决胜脱贫攻坚,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振兴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全面改革创新,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全市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9.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以下要求,全力以赴争取更大业绩。

——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针对当前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等问题,我们将把稳增长作为主要矛盾,精准施策,全力以赴稳产业、稳投资、稳消费,防范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在稳的基础上,我们将着力坚持扩总量、提速度与提质量并举,以进促稳,以积极的姿态跳起摸高谋求更大发展,以较高增速在发展中、运动中求稳。全年经济工作将按明显高于预期指标来布置落实。

——坚持提质增效。提质增效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达州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我们将更加注重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开放重组等方式增强传统产业动力,激活存量;千方百计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三大优势潜力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力培育税源财源,不断改善提升财政收入结构和质量。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市委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达州后发追赶的根本动力。我们将抓住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机遇,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达州全面创新和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推进有利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激发积极性创造性的改革。坚持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要速度,支持企业开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坚持发展为民。发展为民是践行共享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我们将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不折不扣完成好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抓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让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继续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各位代表!上述目标,既充分考虑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稳定市场信心和增加就业的需要,也充分考虑了宏观经济环境和现实支撑条件,既与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相衔接,又与全市“追赶进位”的要求相匹配,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面对困难不退缩,团结奋斗不懈怠,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三、2017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我市经济恢复性增长经受考验、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的一年,我们将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12335”总体部署〔15〕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681”目标任务〔16〕,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全市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系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我市稳增长调结构的重点在工业、关键在工业。我们将认真落实工业转型升级意见,细化目标、系统推进,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以上。

聚焦产业集群培育。加快促进中石油铁山坡、麻柳天然气新井勘探开发,抓好精细化工产业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建设,培育能源化工“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微玻纤、玄武岩纤维“两大纤维”及其制品,抓好安凯清洁能源汽车、悦安华川特种车“两车”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健康家电、五金工模具、节能环保装备、智能仪表等产业,培育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两个“百亿产业集群”。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培育一批“超十亿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实施重点项目落地计划,力争工业招商落地项目100个、到位资金380亿元,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00个、完成工业投资420亿元,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完成技改投资295亿元。启动建设建筑产业园,新增建筑资质企业20户,确保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助力第二产业发展。

聚焦企业和产品培育。实施“五十百千”〔17〕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推动达钢转型发展和普光净化厂满负荷生产,确保2个百亿企业不掉队;加快磷酸盐产业园建设,力促瓮福化工向五十亿级企业迈进;加强西部鞋服、川投燃机发电、正源微玻纤、川环科技、新达泵阀、金恒机械、富士电梯、乐仕达电子等企业培育,新增超十亿元企业2户;做大做强鹏翔电子、立川食品、琦云药业、达欧机械等企业,新增超亿元企业20户;加快推进“成长型”“小升规”企业发展,新培育超千万元企业250户,新增升规入统企业50户。整合优化工业存量,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支持企业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外合作等方式激发活力,推动结构、质量和效益大提升,新培育示范企业20户,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

聚焦产业园区建设。加强“1+7”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园区互动发展,提升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园区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降低园区要素成本。引导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抓好已建“标准厂房”的招商入驻,提升产业关联度和集聚度。加强对园区“围而不建、建而不产、建成而又停产多年”的项目和企业清理,倒逼项目落实落地和企业转型升级。着手推进“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达川商贸物流园区—达州经开区—达川工业园区—达州空港新区—大竹工业园区”产业带建设。大力支持园区创建国家和省级经开区、高新区。

(二)全面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服务业是我市经济、财税和就业的重要支撑,我们将继续在强基础、扩规模、上档次、提质量、创品牌、优环境上狠下功夫,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

加快重点领域发展。突出发展现代金融业,全面落实促进金融业发展“十条”意见,抓好马踏洞金融集聚区建设,推动市商业银行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新增社会融资250亿元,确保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好秦巴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联盟“三个龙头”,带动“九大体系”〔18〕建设,打造秦巴地区“无水港”。创新发展现代商贸业,抓好通川复兴、达川杨柳等商贸集聚区和仁和春天、升华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千方百计将消费留在达州。着力发展旅游业,开展“三年攻坚行动”,办好市第六届旅游业发展大会,抓好八台山—巴山大峡谷、铁山—莲花湖—凤凰山—双鱼湖等片区综合开发,新增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2个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实现旅游总收入170亿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抓好电商集聚区和示范县(区)建设,做实做大做强电商企业,重点解决“买多卖少”“异地企业注册”问题,力争交易额增长45%。支持邮政和快递业发展,加快川东北快递分拨处理中心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引导,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品牌质量。抢抓全省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19〕的契机,加强对企业创牌引导和培训,支持一批优势企业创著名商标、创星级酒店、创4a和5a级景区等品牌,鼓励其制定行业和产业标准,在做响品牌、输出服务中占据主动。继续抓好大市场、大卖场的改造提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加强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积极适应消费升级,加强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业新业态,着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

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抓好“十亿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服务业完成投资1100亿元。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和引进,新增“小升规”企业100户、限上企业30户。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土地使用、信贷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扶持力度。完善政府、企业、媒体联动的整体宣传推广机制,扩大服务业在区域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建立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机制,继续抓好漏项短项缺项问题的解决,强力推进外地在达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型连锁企业分支机构在达登记注册独立法人,防止产值漏统、税收流失。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必然选择,我们将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

夯实农业基础。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完成土地整治20.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4万亩,新增耕地指标1.8万亩。按照“四区合一”〔20〕模式,继续抓好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土溪口、白岩滩、石峡子等在建大中型水库建设,加快实施宝石桥水库等中型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万源寨子河水库,积极做好固军、李家梁、大义、斑竹沟等水库前期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调优农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围绕“米袋子”“菜篮子”农产品安全供给,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突出发展“3+6”〔21〕优势特色农业,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5万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及“红黑名单”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创建。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带动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发展加工贸易。坚持“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思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双培育工程”,推动农业种养加销组织化、信息化、品牌化。抓好知名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招商,加强在谈企业的跟踪落实,争取2-3家落地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实现突破性发展。加强对本地名优品牌企业的培育和整合,强化加工和贸易企业与基地合作,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特色品牌,创建省级以上“三品一标”〔22〕名优品牌15个。

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23〕办法,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监管运行中心。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多渠道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推广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扩大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做好第三次农业普查。

(四)统筹推进城乡基础建设。我们将抓住全域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继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促进市域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达州新机场、营达和巴万高速、达宣和达开快速通道、通川环城产业大道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市绕城高速西段、万源至八台和达渠快速通道、国道210市过境段三期等项目,启动成南达万高铁、巴达和达万铁路扩能改造、达州高铁站、八台山至巴山大峡谷和大竹至百节快速通道、渠江航道升级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争取西渝高铁过境达州。抓好能源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北外环至经开区输气管线,积极推进宣汉至万源输气管线建设,建成宣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信息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市云计算中心建设,完成“宽带乡村”工程建设。

抓好中心城区建设。围绕构建“双百”区域中心大城市,突出抓好北城滨江、马踏洞、莲花湖、三里坪、长田坝等新区开发,加快建设环城路二期、金南大道、河市大道、南北三号干道南延线,开工建设机场大道、环城路三期和柳家坝、徐家坝、野茅溪、中坝大桥,确保金南大桥、凤凰山隧道建成投用,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纵深推进缓堵保畅和“五治”“三化”工程,优化完善公交线路、站点和运力结构,新建停车泊位1万个,抓好塔沱、火车站、南坝、川鼓等片区棚改,开工建设快速通道改造、大寨子公园二期、莲花湖湿地生态修复、达川文化体育公园等工程,打造大北街片区商业示范街,建成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推进铁路沿线和主城区进出口通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统筹城镇新村建设。重点抓好县城新区开发和产业新城建设,同步完善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加快推进Ⅰ型、Ⅱ型小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大竹宜居县城、海绵城市试点。深入实施“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提升集聚吸纳能力,确保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新村建设“1+5”工程〔24〕和村落改造“5+1”工程〔25〕,建设幸福美丽新村350个,力争2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省级“四好村”、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市级“四好村”。

(五)聚力推进脱贫攻坚。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抓紧抓实,坚决确保实现通川区摘帽、308个贫困村退出、15.2万人脱贫。

着力改善基础条件。严格执行建房标准和补助政策,突出抓好3.7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3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308个贫困村通村公路实现硬化、网络实现全覆盖和15.2万脱贫群众安全饮水、用电等问题得到解决。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贫困地区,以大农产品加工和贸易解决农村产业同质化问题,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大发展。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用好“三大”扶贫基金,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加强技能培训和自力更生引导,确保符合条件的计划脱贫户发展1个增收产业或1人实现就业。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助推贫困地区农特产品走出大山。狠抓旅游扶贫,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加强金融扶贫,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和小额信贷对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

加强重点人群保障。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标准线和国家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确保低保兜底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加大教育帮扶力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15年免费教育。深入推进“健康扶贫行动”,认真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百分之百”〔26〕卫生扶贫政策,加快推动贫困地区医院软硬件达标。加大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因灾致贫返贫、因病致贫返贫、因贫辍学等问题。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严格执行八条超常措施,完善“5+1”帮扶机制,加强专项督促检查,强化县市区主体责任,确保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任务责任等落实到位。持续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贫困户动态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因户因人施策。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扶贫信息系统建设,适时监测脱贫对象、扶贫项目。完善深化第三方评估,确保真扶贫、真脱贫。

(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改革创新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重要法宝,开放合作是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重要途径,我们将认真谋划、深入推进,确保今年取得更大实效。

深化各项重点改革。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保优汰劣,继续推进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去产能;着力打通商品房与征拆安置、棚改安置的通道,力争将商品房住宅库存控制在320万平方米以内;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抓好“4+2”重点改革,推动市区责权、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公交等按照新的体制机制运行,持续优化行政效能、目标绩效考核。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市属10类26户国企基础改革工作。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认真落实国家对贫困县、少数民族待遇县、革命老区的财税支持政策。积极参与全省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大力支持大竹、渠县撤县设市和符合条件的乡撤乡设镇。密切关注统计制度改革,积极做好“新经济”〔27〕的谋划、发展和统计工作。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资源要素等各项改革,确保取得新的突破。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十个一批”举措,大力实施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力争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40亿元以上,确保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加快推进信息化改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服务业、制造业等产业互动融合,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全面落实鼓励创新创业的各项优惠措施,激发民间投资热情,确保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至61%以上。

着力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城际间互联通道建设,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开放合作大格局。加强国别交流合作,抓好中捷产业园建设,支持玮鑫首饰与俄罗斯、乌克兰合作。加强区域合作,抢抓国家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机遇,联合周边地区共同争取跨区域重大项目及政策。加强与央企省企合作,推进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在谈项目的落地建设。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引进,联合组建研发和检测中心,助推产业转型发展。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争取优惠信贷和低成本融资。加强出口企业及产品培育,抓好经开区、大竹和宣汉园区等出口基地建设。开展“制造业招商突破年”活动,用好“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渝洽会”等平台,大力实施“达商回引”工程,精心举办全球川商达州行和第二届达商大会,加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力争在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六大重点产业和建筑业招商上取得突破,确保到位资金达到750亿元、制造业招商项目占比达到50%。

(七)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既是重要民生,也是发展保障。我们将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深入实施绿化达州行动。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划定和控制生态保护红线,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建设。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抓好“沿路、沿河、沿库”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进环宝石湖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继续抓好天保二期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营造林26万亩,新增森林5000公顷。推进废弃矿山复耕和山体整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大环保考核权重,逗硬考核问责。制定并强力实施解决我市环保最直接最突出问题“三年攻坚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城乡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城市扬尘、工业废气、燃煤锅炉等专项整治,确保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75.3%。加强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开展州河、巴河、渠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污染和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确保出境断面水质持续向好。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详查,抓好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防控土壤环境风险。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支持采购绿色环保产品,扩大节能产品运用。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支持柳池工业园创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倒逼“两高”行业转型升级。倡导和鼓励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公众自觉行动。

(八)着力推进民生社会建设。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将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九项民生工程,着力办好全市17件民生大事和中心城区10大民生实事,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例不低于70%。坚持就业优先,妥善安置转业军人和去产能企业职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加强重要商品和农产品价格监管,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加强社保基金征缴和管理。大力发展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达川、大竹通过国家认定。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有效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做大地方教育总量。推进达一中、达州中学等示范中学改革创新,打造一批秦巴区域名校。加快西南职教园区建设,推进城区中职学校搬迁入园,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支持与省内外大学联合创办高职院校。推进四川文理学院转型发展应用型大学和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支持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发展。深入实施健康达州行动,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抓好与华西医院合作办医,提升达州医疗水准。大力发展体育健身运动,着力增强人民体质。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和“1223”巴文化保护工程〔28〕,支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档案馆、工青妇活动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建设。鼓励文艺创作,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认真做好民族、宗教、统计、气象、保密、档案、地方志、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增强村(社区)自治功能,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发挥人民团体作用,支持参与社会治理。深化“法治”达州建设,推进依法治市“十大行动”,广泛开展“七五”普法,做好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司法基层基础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务、商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依法分类处理诉求,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以更为浩大的声势和更加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防灾减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网络和危机管理,提高舆情引导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平安达州”建设,加快城市“天网”工程和农村“雪亮”工程〔29〕建设,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做好双拥共建、人民防空等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始终坚持敬重人民、敬畏法纪,始终坚持科学理政、依法行政、民主施政、高效治政、廉洁从政,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定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30〕,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始终与市委同心同德、同向发力,切实把市委的决策部署到位、执行到位、落实到位,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严格依法行政。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和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推进政务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加强与派的联系,重视司法、舆论和公众监督,广泛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

提升行政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清单管理推动减权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31〕监管全覆盖,重点在政府运行效率、行权平台规范运行、公共资源交易场外、政务服务前置事项上下功夫,让市场和社会活而有序。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大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网上与实体政务大厅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证明和手续,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敢于担当担责。严格落实工作岗位责任制、督查问责制和第三方绩效评价,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确保政府工作掷地有声、落地生根。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干事创业激情,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广大干部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坚持直面矛盾敢于担当,优化服务主动担当,依法依规善于担当,认真负责真情担当,以担当担责精神应对新挑战、争创新业绩。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把中央和省、市委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各项规定贯彻到政府工作各环节。完善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机制,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扎紧制度笼子。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巩固“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成果,让人民群众从政府工作中感受到清风正气。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承载新的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推进同步全面小康和幸福美丽达州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指“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三大活动,帮助企业拓展省内、国内、国外三个市场。

2.五桥六路:“五桥”指柳家坝大桥、徐家坝大桥、野茅溪大桥、金南大桥、中坝大桥;“六路”指凤凰山隧道及西延线、金南大道、河市大道、机场大道、南北三号干道、环城路二期。

3.七大新区:指北城滨江、马踏洞、莲花湖、三里坪、翠屏山、长田坝、河市七大新区。

4.“双百”区域中心城市:到2018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1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100万人。

5.“五治”“三化”工程:指治脏、治乱、治尘、治噪、治水和亮化、绿化、美化。

6.“4+2”重点改革:指市区责权体制、城市公交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城市建设体制改革和行政效能、目标绩效考核优化。

7.科技创新“十个一批”:创建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一批对外合作项目、应用一批专利项目、支持一批创新创业项目、研发一批工业新产品、选育推广一批农业新品种、打造一批服务业信息化新模式。

8.六个精准: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9.六个一批: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扶贫搬迁安置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教育资助解困一批。

10.“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11.“5+1”帮扶机制:每个贫困村1名联系领导、1个帮扶单位、1个驻村工作组、1名“第一书记”、1名驻村农技员和1名法律顾问。

12.十免四补助:免收诊疗费和院内会诊费,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抗结核一线药物治疗,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妇幼健康、巡回医疗服务,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医保个人缴费,免费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对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符合治疗救助条件的晚期血吸虫病人、重症大骨节病贫困患者以及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的0-6岁贫困残疾儿童给予对症治疗补助。

13.“放管服”改革: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14.法律七进:指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

15.“12335”总体部署:“1”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即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两个定位,“3”即坚持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工作取向,“3”即实施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开放合作三大战略,“5”即构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城乡一体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五大新格局。

16.“681”目标任务:指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6大目标、8大重点任务和政府自身建设。

17.“五十百千”:指到2020年打造百亿企业5个、十亿企业10个、制造业亿元企业100个、千万元小微企业1000个。

18.九大体系:指物流综合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物流信息网络、第三方物流、现代物流仓储服务、金融保险、城乡配送、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和物流行业协会等九大体系。

19.服务业“三百工程”:指建设重大项目100个、培育重点企业100个、打造重点品牌100个。

20.四区合一:指田区、业区、景区、社区“四区合一”。

21.“3+6”:指粮食、油料、生猪3个大宗农产品和蜀宣花牛、特色家禽、茶叶、果蔬、中药材、油用牡丹6大特色产业。

22.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3.三权分置: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民的承包权、土地的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

24.“1+5”工程:以新村建设为龙头,统筹推进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工程。

25.“5+1”工程: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和整治环境。

26.八个百分之百:指精准识别的医疗扶持、全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保险、六项补充医保扶持、分级诊疗、控制医疗费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就医社会公示“八个百分之百”。

27.新经济:指新产品、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不仅包括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等,一产中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等。

28.“1223”巴文化保护工程:指1条大河(渠江)、2个遗址(罗家坝、城坝遗址)、2条古道(荔枝古道、米仓道)、3座古山城(渠县礼义城、大竹黄城寨、通川铁山观)保护工程。

29.“雪亮”工程:指天网工程走进农村,通过广电网络实现让农村百姓在家通过电视就能看到视频监控的目标,形成警力虽有限、民力却无限、群防群治的多方共建局面。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西部高校;理工类;实训基地;合作模式

以实训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就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一、校企合作指导思想及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就是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沟通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学生实际能力、创新精神、就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行业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促进企业技术与文化创新的运用与快速发展,并为进一步推动项目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制定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打下基础。加强与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度,以建设实训基地为纽带,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用专业项目来推进相关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及就业以及资源共享,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制度机制。

人才培养、科研工作更适应一线市场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科研、人才培养优势为企业的发展、科技进步提供人力、智力支持。“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共同发展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调整,以培养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高水平职业人才”,在相关领域替代性产品的研发、引进专业技术的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突破、基础研究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我国有广阔的人才需求,各地产业发展也是如日中天。以动漫专业为例,动漫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国内各种相关的基地快速建设并投入使用,系列高峰论坛、动漫展会等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未来几年,动漫产业人才缺口超过一百万人,给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高的就业机会。由于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资金扶持,相信未来10年将会是中国创意产业的黄金十年。在上海、广州及福州等地已初步形成以网络游戏、动画、手机游戏、单机游戏和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北京正在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动漫产业中心,而动漫产品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动漫应用方面的如儿童音像、图书市场,童装、玩具、文具等加起来将有超过1000亿元的产值,这些行业的发展与销售都要依赖动漫产业的带动。研究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管理或专业人才,是高校目前研究的重大攻关课题。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整合大量的社会资源,解决校内一系列的技术和教学师资及设备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充分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原来以授课为中心的教学教学模式,转变以专业生产和实训并就业为核心,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专业课程方面的实训室及实训基地,以实训带动教学。

三、校企合作的总体原则

为更好地掌握专业技术和软件,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针对性的实训为学生提供未来就业方向准确定位,推出校内综合实训模式和校企合作解决方案势在必行。方案的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合作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作为校企合作的前提,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实现教育兴国,产业报国,积极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并结合学校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规划调整,积极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并为企业开展员工专业培训,提供发展思路。

二是校企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利用产业合作伙伴扩就业渠道和就业范围,把公司先进的技术理念通过实训过程,培养灌输到学生心中,以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三是校企齐抓共管。校企双方以“六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统一考评为标准,共同参与,双方利益、责任高度统一。

四是校企双方定期互动交流。通过校企双方的互动交流,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校进行专业技能讲座。企业技术人员通过在校学习,进一步增长理论知识,并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即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在企业学到了一线实践知识和技能,又能根据学生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实训方案。

四、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校企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授课、培训,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企业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室,承接生产任务,优先提供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等,并进行相关专业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

放眼国内整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结合企业需求,重点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技能等,加强与业内企业沟通,就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就业质量及就业率提升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尤其需要加快研究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实训中发现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制定新的教学管理及课程体系打好基础。

五、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几种成功模式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目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订单班合作。此种模式具体的有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企业订单班等。通过深入沟通交流,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实习实训标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在学校完成后,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学生毕业后即就业,又同时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学校在招生前与拟就业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在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企业在员工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招生即招工、实习带动就业的目的。

二是工学交替。具体的操作模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同时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或每个月实施轮换。根据目前的用工需求,企业向学校提供岗位订单,共同规划与实施。

三是边教学边见习。采取上午授课、下午上岗的办法到企业对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学习;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让学生了解产品工艺、生产技能、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理念、职业道德素养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并实地参与相关工作、动手制作产品,亲自参与产品管理,以便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是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参与管理,在合作教育培养的基地上,使学生成为所需要的合格职业者。前二年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采用学生自荐、学校推荐与企业选拔的形式,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五是教、产、学、研结合。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加强研发合作力度,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健康发展之路。

六是共建校外基地。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在实训中选拔优秀人才,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及实习教学需求,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企业,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接触专业实践,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

七是校企合作经营。学校借助企业生产线的设备或资金投入及专业技术方面的指导,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育成本;学生提前接触生产过程,在学校即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合作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习实训设备、场地,建成校内实训基地,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大利润;基本上体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八是职工培训基地,主要是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及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根据企业培训特点及方向,建立校内外职工培训基地。

九是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市场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开设专业需求,聘请校内外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及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向。

最后,建议定期举办工生联谊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入职心理和技能准备。由学校或企业负责每年举办校企员工、学生联谊会活动,组织企业专家、员工来校,聘请行业专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

六、制定长效机制、措施保障

学校可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职责,建立合作考核指标及奖惩措施,为使校企合作能够深入实施,真正让学生受益,必须制定相应的长效制度及措施。在长效机制方面,可采用“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如“合作挂牌”、“签订协议”,制度上墙、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主要负责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作为企业,主要负责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学校逐步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百度文库,(http://wenku.),2012-07-29

[2]农类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探究,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贺文华,2012-09-20

[3]探索校企合作发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江苏高教,张排房,2012-11-05

[4]技工院校软件“蓝领”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曾萍等,2013-04-30

[5]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学理论,黄新民等,2011-09-30

[6]从国外产学研模式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形式,物流工程与管理,熊文杰,2013-07-15

双百企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篇10

云南处于我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的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钻石十年”的开启,云南与周边各国互联互通日益密切。2013年底,国务院批准了《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2014年下半年,中越国际铁路昆明至河口段全线投入运营、中泰铁路合作获得实质性进展,云南作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交通枢纽的独特优势愈发突出,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沿边开放格局中的发展远景鼓舞人心。

光阴荏苒,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落地已一周年。一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一行三局”引领下,全省金融机构围绕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的十大任务,结合云南实际先行先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破冰启动,人民币与缅币特许兑换业务正式开展,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等业务取得重大突破。沿边金融综合改革正以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云南经济金融发展迈向新的高度,成为拉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4年7月15日,省委书记、省长莅临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调研时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当前,全国各地的区域性金融改革可谓百舸争流,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省金融系统要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以更坚定的决心、更高超的智慧、更大的力度将沿边金融综合改革推向深入。要进一步强化调查研究,在掌握情况、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敢于突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找准推进改革的关键点、着力点和突破口。要密切关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走向,认真研究吸收,主动学习借鉴。要加强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汇报,进一步争取政策细化支持。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用活、用好、用足试验区各项政策,先行先试,积极拓展各类创新业务。要主动发挥我省沿边开放区位优势,不断扩大与周边国家金融部门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要继续推进各项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密切关注市场反馈,不断提高政策实施成效。要大力弘扬解放思想的作风,弘扬开拓创新的意识,把云南的沿边金融综合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推动全省金融工作适应新常态、取得新进展、呈现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