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十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十篇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49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1

【关键词】女大学生村官定位偏差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16-03

自“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以来,一批又一批女大学生村官来到条件艰苦的广西农村地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由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村官群体定位偏差相对突出,对她们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贡献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探讨。

一、女大学生村官定位偏差问题调研

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村官从履职之初,就在职业定位上出现了偏差,她们往往把选择当村官作为缓冲就业压力的避难所和下一步发展的跳板。笔者多次听到女大学生村官谈到,有的同事尽管已经考取了村官资格,但因为同时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工作,立即放弃了村官的机会。有女大学生村官告诉笔者:“我们的大部分人生经历,主要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大学生村官任期3年不算长,但却使我们的社会经历跃上一个台阶;如今考公务员、考研的竞争相当激烈,大家都在削尖脑袋寻求加分或者优先录取的途径,而考公务员、考研对有担任村官经历者倾斜的政策,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翻阅2013年《广西面向全国选聘大学生村官公告》相关“政策待遇”,其中有如此条文:“各级党政机关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考公务员,并保证一定的录用比例。在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逐步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聘期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的优惠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可加15分”。这些对大学生村官的倾斜政策,对于知识基础较好的女生而言,确实是个很强的助力器。

据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反映,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偏差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使她们总觉得自己是以“外人”的身份介入村务管理。这在非本地籍的女大学生村官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一些村务管理工作会议上,由于她们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正式的乡镇干部,更兼是外地人,所以对一些问题不便于提出意见,或者因为提出的意见“基本没什么作用”而干脆不提。在与其他村干部沟通时,同样也因为自己“村干部助理”身份的问题而缺乏底气,只负责把上级部门的意见传达到村里,至于村里怎么处理,只能“听支书安排”。对于村干部而言,女大学生村官涉世未深,有些想法脱离实际,对她们的意见不愿意听,再加上村干部文化基础差,或者疏于文事已有多年,对电脑等办公设备不能熟练掌握,所以干脆交由女大学生村官全盘负责村务档案管理工作,一则“人尽其用”,二则“耳根清净”。而村民对于女大学生村官平时还算客气,一旦涉及一些切身利益问题,很快就流露出“还不到你外来娃说话的份”的做法。

女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偏差必然使她们的工作实效大打折扣。她们在介入村务管理工作中,往往以“做客”的姿态对待,不能对之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笔者就已经对就任村官2年以上的男女村官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主题包括“对村官工作的满意度”、“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和“村官任上工作潜能发挥”。

我们先来看看男女大学生村官“对村官工作的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整理概况。

图1男女大学生村官对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概况(单位: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农村工作两年之后,男生村官对工作的满意度要比女大学生村官高,表示愿意继续留任的男生村官也高于女生。反之,对村官工作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的女生则高于男生,欲另寻出路的比例,女生也高于男生。这说明带有“其他想法”而参加村官工作的女生,一部分人的“其他想法”并不随着工作开展和时间推移而消退,甚至愈发强烈。

我们再来看一下“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的调查概况。

图2男女生村官对“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调查概况(单位:人)

从上图的数据和比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男女生村官都认为村官工作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有冲突,但尚能平衡”;这说明他们大部分都能正确对待“人生理想”和“现实工作”之间的关系,善于找到心理平衡点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中。

但另外一方面,选择“冲突较大”的女大学生村官的比例高于男生村官,选择“没有冲突”的女大学生村官的又低于比例又高于男生。这说明较多的女大学生村官在“人生理想”和“现实工作”问题上迟迟没有找到平衡点。曾经有一位女大学生村官就该问题对笔者做了如下“补充说明”:“如今在接受高等教育上,‘巾帼不让须眉’,尤其在哲社、经济、文学和外语等专业,更呈现‘阴盛阳衰’的情况;担任村官的女生,其文化基础与普遍高于男生,因此,想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来改变命运的想法也比男生强烈。”这一“补充说明”,恰好为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心理落差”高于男生村官做了很好的注脚。心理落差大,想法多多,顾虑重重,这必然会使部分女大学生村官无法正常发挥工作潜能。我们再来看一下“村官任上工作潜能发挥”的调查数据情况:

图3男女生村官任上工作潜能发挥的调查概况

结合调查数据和随后开展的针对性访谈,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情况:选择“充分发挥”工作潜能、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男生村官比例高于女大学生村官;选择“基本发挥”工作潜能的男女生都占了多数,但男生村官比例高于女大学生村官;选择“力不从心”的女大学生村官比例高于男生村官,这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小部分女大学生村官由于需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复习考公务员和考研,从而影响了对村官工作的投入。男女生中都有极个别“不愿发挥”潜能的,这是因为他(她)们名义上担任了村官,但家庭通过各种“背景”关系将其“庇护”起来,使其脱离烦琐的村务工作,专心复习考公务员或者考研。

从女大学生村官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她们必须经历一段较长的磨合期,方能在村务工作中左右逢源。而女大学生村官置身事外和村民村干部的不信任,显然不利于她们度过磨合期。

二、解决路径

(一)政府指导女大学生村官端正职业定位

笔者研读了近几年广西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看到了大学生村官待遇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关怀。如2013年之后广西大学生村官的聘用待遇除了落实国家“按本地乡镇录用公务公事员工资收入水平补贴津贴标准”的政策外,还根据广西实际增加了以下条款“自治区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享受大学生村官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基金,按照当地对城镇企业职工的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但是,“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非公务员身份”的规定,还是影响了社会和女大学生村官本人对“大学生村官”职位的定位,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潜力的发挥。为了改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临时性”、“过渡性”的工作定位,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机制的长效性和衔接性建设,这也是提高女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动力所在。

1.从区政府层面推进机制建设的长效性和衔接性。一是为大学生村官身份正名,有利于社会各界改变大学生村官“编制外”人员的成见。为女大学生村官放下心理包袱全心投入村务工作而奠定了政策支持。二是为大学生村官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可通过推荐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选举;到村任职一年以上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按规定程序参加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选举。对留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任职期间继续纳入大学生“村官”名额,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同时可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三是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创业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平台。

2.从市、县政府层面推进机制建设的长效性和衔接性。笔者认为,各市县还可以根据中央和区政府的有关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可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与衔接性制度,使大学生村官这一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一是制定大学生村官责任的明确规定,使之“名副其实”,具体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分管工作、拥有的职权、需要承担的责任,使之有职、有权、有责。二是仿照正式干部考核的方法制定大学生村官激励制度。在县一级管理部门,可以制定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大学生村官日常常管理细则”等有关制度规范,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来衡量和考核大学生村官,对遵守有关制度规范、纪律规定的行为要如实记录;在村一级建立村民会议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督机制。通过将大学生村官按正规干部的标准考核,使大学生村官深刻而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三是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适当分配不同的岗位,形成各司其职、扬长避短的政策。从农村建设需要的角度出发,农村最缺的是资金、技术、信息,而不是“官”,因此可以给大学生村官分配政策辅导员、科技辅导员、信息辅导员、资金融通员等职位。如此,一方面更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也利于女大学生村官正视态度,虚心接受工作任务。

(二)舆论界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村官定位和成长

舆论对人们观念的导向作用是相当强的,新闻媒体应从以下方面对女大学生村官进行正面宣传:

1.客观、恰如其分地报导女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注重培树典型,充分挖掘大学生村官服务边疆的先进事迹,激发女大学生村官的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接受笔者调查的女大学生村官和家长很多都希望相关报导应该更客观、更恰如其分,避免过度渲染。因为服务农村是一项任重道远、艰苦卓绝的工作,需要端正态度埋头苦干方能做出成效。媒体的过度渲染,一则容易让社会产生女生村官到农村去镀金添彩、“作秀”的误解,二则因为女生村官涉世未深,骤然将她们置于聚光灯之下,不利于她们正确地面对现实。

2.唤起社会对女大学生村官服务边疆的支持、了解和尊重。女生参加村官工作,会招致周边人异样的眼光。毕竟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中,读大学本来就是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途径。学业有成之后担任大学生村官,再加上女大学生村官比男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顾虑,亲朋好友难免有所担忧。为此,新闻媒体要向村民、村干部和社会各界正面宣传和解读大学生村官计划和优惠政策,使大家放弃陈腐的择业观,认识到服务农村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女生本人成长的重要性。

3.牵手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大学生村官网”等网站进行资助,在网站中专门开辟“女大学生村官”专题页面,关注女大学生村官的学习成长。此外,社会团体还可以关心女生村官的婚恋问题,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毕竟婚恋问题长期拖延对女大学生村官而言并非好事,甚至会影响其安心工作。

4.引导农村社会理解和包容女大学生村官。尽管男女平等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大潮,但是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对男女平等内涵的了解还须进一步深入。很多村干部和村民都拘泥地认为男女平就是指男性女性“都从事同样的工作,或者在同样的工作上取得一样的成就”。事实上,由于生理等方面原因的制约,男女自古以来在分工上就各有侧重。正视与包涵这一性别分工现象才体现了男女平等和社会进步。女大学生村官敢于接受种种挑战而承担一直由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繁重的村务管理工作,这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她们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会暂时有不成熟的表现,村民不应将其作为“笑柄”,更不能因此而将她们的工作“局限化”,而应对她们多加理解和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她们的成长成材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女大学生村官从自我角度调整职业定位偏差

从女生村官角度而言,调整职业定位偏差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增强奉献精神。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效。部分女生村官工作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主要原因还是在态度方面。消沉的态度使她们不愿面对工作、不主动学习技能以适应农村管理的需要。为此,女大学生村官任前就要树立“扎根农村、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学会能吃苦耐劳,扎根农村、奉献社会,如此方能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女大学生村官只有走进社会、融入农村,方能更好地了解社会,促进自身地成长。

2.做好任职前的思想准备。在履职之前,女生村官要更新就业观念,从而更好地从主观角度调整女生村官的职业定位偏差。因为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适龄青年人口基数的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会逐年增加。大学生应与时俱进,转变就业观念。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脱离生我们养我们的那块土地,而是为了更好地扎根于土地之中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是实现自我价值有效途径。

3.做好职业规划。女大学生村官在履职之初,就要自主做好“职业规划”:要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善于自身的潜力,巩固特长,尽快找到在农村工作的切入点;要主动接受相关部门培训乃至心理辅导,消除“弱势群体”的自我定位,优化事业发展路线。

4.主动适应农村社会。在当前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女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背景都将是“五花八门”。为此,女生村官要树立起创新意识,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要认真解读农村政策法规、基层管理、风俗文化,并培养和提高农、林、水、牧等涉农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自己能够很好的融入农村。

关注和改变女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定位偏差问题,促进她们健康成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和女大学生村官本人都勇敢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向林峰.浅谈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自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6)

[2]李小慧.大学生村官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3]张静.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KorabikK.womenholduphalfthesky:thestatusofmanagerialwomeninChina[m].advancesinChineseindustrialStudies,1992

[5]贺享雍.如何当好现代村官[m].成都:四川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项目(KY2015LX572)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合宪性;完善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社会背景

大学生返村任职的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背景:从供给的角度上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容乐观,对就业新渠道的开辟有着迫切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上来看,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两者相结合,促进了大学生返村任职的现象产生。

自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陆续进行大规模的扩招,从而促使了我国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毕业人数由2002年的140余万人猛增到了2009年的6000余万人“这在一个方面为我国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另一个方面大量的大学生毕业随之而面临的就是就业难题”。《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看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是559万人,在毕业的半年以后大学生的就业率是86%,也就意味着这一年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数量有80-90万人,再加上往年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生,这个数量就更多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就业岗位更是急剧减少,大学生就业现状十分严峻,开辟更多新的就业渠道。

2004年以来,中央前后五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诸多支农惠农的措施,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我国农村经的的发展和建设,在这样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实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有显著提升,农村呈现着欣荣发展的态势。但是,农村的快速发展显然是由于受到了国家政策性的优惠而来的,想要真正改善和解决三农问题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村自身的发展能力。所以农村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即所谓“培育新型农民”。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所必须的人才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多渠道、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到村里担任村官,争取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

总的来说,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补充农村人才,缓解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利用村官的形式把有着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大学生输送到农村基层进行锻炼,不但支援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农村发展补充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同时也缓解了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压力。这样一来,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不但能在基层工作中得到锻炼,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工作能力,增加自己的才干。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摸索,村官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些拥有了大学生村官的地方由于得到了知识的提升和补充,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道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身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所以,鉴于以往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和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的现状,中组部决定将村官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并在全国鼓励和广招大学生返村任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和特长,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带领和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加快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总体上来讲,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政策初衷很好,而且也在实践的工作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考量

农村基于1998年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而发展成为村民自治体,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利。就目的来讲,《村组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能够保障农村的村民自治,让村民能够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性质角度来讲,第二条规定:“村委会是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性群众自治组织,开展和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自治内容的角度来讲,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村委会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业和事务,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并向政府反映农民的意愿和建议”;从自治主体的角度来讲,第十一条规定:“村委会主任和副主任以及委员都是直接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直接指定或者是更换村委会的成员”。乡镇对村庄的权力和义务主要体现在指导和帮助上,这从一定意义上弱化了政府主导的现代化农村模式。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其可能存在违法的缺陷:从全国选聘到各地任职的大学生中,有很多都不是该地的村民,所以其在事实上可能存在着一些违法的嫌疑。

1、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农村按照居民所在地所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是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的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都由该地村民进行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村委会的基层管理和关系都由相关法律进行规定。从规定上我们可以得出,依照我们《宪法》的规定和设置,村委会是一级的农村基础自治组织。不同于乡镇人民政府的是,村委会不属于政府组织的构架,同时,也不会像乡镇组织一样享受政府的财政拨款等,是一个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村民集体事项管理的群众性和基础性的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本质是群众性和自治性。所以所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够按照单一的招录公务员的模式来进行村委会主任、书记的职务。按照以往的常规,村委会的主任、书记或是委员等需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应该从本村当中进行选举。从村委会的自治性可以看出,村委会是农村一级的自治性组织,不受到相关调整和控制的约束。村委会事务实现以自我管理为主、政府指导和帮助为辅的模式。然而选聘大学生到各个村庄进行任职的做法其实已经突破了村委自治的需求。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村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等相关职位,都是由该地村民进行直接选举产生。其他组织或者是个人不能指定、委派或者是撤换村委会成员,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村委会的主任或是副主任都会是当地的村民,而且需要得到村民的投票支持才能够正式担任。因为一般本地村民会更加熟悉本村实际情况,对本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更加高昂的热情,更加具有带动村民致富的动力。村委会也是一个实现村民自治,便于管理本村基本事务的组织,所以是建立在本地村民为基础的条件上的。从目前的媒体报道中看出,到各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该地本地的村民,而将大学生选任到村委会担当主任应该充分征求村委会以及村民的意见。从实证考察上来讲,由于地区语言、习俗的差异等原因,异地大学生任职村官存在着语言沟通不便、工作开展不顺畅等问题,并且,异地大学生对本村村民和村庄的实际情况不熟悉。也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建设热情。另外,有一部分大学生将三年一任的村官只是作为了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和过渡,以此来为自己以后考公务员等加分等。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思考

从前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有违《宪法》和《村民委员会自治法》之嫌。中组部和各省组织部面向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初衷是良好的,而具体的大学生村官选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大学生生活的城市化倾向和农村生活环境严重脱节,大学生村官在高校所学的知识与农村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此,培养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必须要从高校这个源头抓起。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选拔上应重视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励志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国家村官战略的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建功立业,消除他们的功利思想。二是开展农村形势教育。帮助有志当村官的大学生尽快熟悉农村情况,增强在农村工作的信心。三是开展农村实践教育。建立大学生村官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在校时就有意组织他们开展对农村现状、相关政策、农民特点等方面的学习、讨论、交流,为他们今后在农村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大学生村官选聘的过程中,要在法律的框架和视域下合理的选择相关人才,从而更好、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既然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在选聘中所选大学生村官多为外地人,那么可以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以便于更好的为农村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进而推动新农村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大学生村官招聘条件的设置上,在招录的对象中可以尽量多以本地村民为选录对象。如此一来不仅绕开了其违法的可能性,同时,本地大学生村民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对家乡背景和现状也更加熟悉,对发展和改善家乡的欲望更加强烈,在平日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加容易获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由此一来,加快和促进新农村发展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二是要充分保障大学生村官参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能进行人为的设置加分项目,因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它考生情绪和积极性。在到各地任职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将其作为自己人身的一个跳板和过渡,没有充分做到心系农村、一心管理和建设农村工作。三是在进行大学生村官招聘的过程中,可以把群众测评纳入到选聘的环节内。大学生到地方任职时,需要充分征求本地群众以及本地村委会的意见,这关系到大学生村官今后工作开展的顺畅性。如果一个大学生存在着过于内向或是品行有问题的情况,那么将难以在任职村官工作的过程中树立威信,得不到村民的支持那么自然就难以实现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增加村民以及村委会对大学生村官任职前的考察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但有利于优秀大学生村官人才的选聘、充分保障其今后工作开展的顺畅性,最终为推进农村建设助一臂之力。(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

本文为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2012043)

参考文献:

[1]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年1月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

自2008年开始,“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湖南全省范围内实施已有五年时间,此前分别在省内个别地区也有少量的选聘。本文以郴州市北湖区、桂阳县、桂东县为研究对象,剖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具体实践中的现实境况。本文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形式,访谈调查对象主要为大学生村官及其市、区(县)、乡镇(办事处)三级主管人员,同时走访了大学生村官所在村干部及村民,调查地区涵盖21个乡镇,15个行政村。

一、选聘概况

郴州市是湖南省最早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的地区。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郴州市连续三年合计选聘123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在这三年间选聘对象均为高校应届毕业生,选拔考试项目主要以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笔试主考《公共知识》、《作文》两门并按一定比例确定分值排名面试。这三年间的选聘实践为2008年及以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郴州的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2008年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开展以来,郴州市共聘任796名大学生村官,目前有在岗大学生村官459人。通过各种渠道流动大学生村官337人。

郴州市大学生村官选聘生来源于近50个专业,主要集中在法学、英语等10个高校招生规模大的专业(如下图)。

湖南在选聘大学生村官中要求“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共党员比例应分别达到80%以上”。从郴州2009至2012年选聘765名选聘的高校毕业生信息分布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选聘生所占比重连续四年递增,党员(含预备党员)选聘生比重维持在50%至65%之间(如下图)。

从2012年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年后异动(指除流向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研究生、自主创业和服务期满自主择业以外的流动方式)较多,任职二年正常流动较多(如下图)

二、工作生活现状

根据调查了解,38位大学生村官任职村多为乡镇府所在地村,22位任职在政府所在地村,占比57.89%。在工作内容上,长期服务村级事务的有10位,有创业项目的4位。其余大学生村官由乡镇安排了具体事务,偶尔参与村级事务,在村级事务中主要包括整理村里资料档案整理、远程教育工作、会议记录、写总结报告以及与村干部处理其他具体村务等。从进村的次数来看,70%的大学生村官一周到本村从事村务工作不超过2次。在部分大学生村官任职村中,只有村干部和部分村支部党员了解他们,其他村民对其了解甚少。

从大学生村官居住地分布来看,38位大学生村官中,32位居住在政府宿舍,占比84.21%,6位居住在村里或其附近地,占比15.79%。在21个乡镇中,政府提供食堂就餐的有18个,占比85.71%,其中免费就餐的3个,在食堂日就餐费用10元以内的16个,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在乡镇就餐条件比较满意。

在业余时间安排上,73.68%的大学生村官为公务员考试准备,有10%的大学生村官以走入任职村与村民交流为主要安排。通过对大学生村官所任职村村民的调查,所有走访的15个村有2位大学生村官为70%以上的村民所认识,其余行政村村民认识本村大学生村官的比例达到20%的仅为3个,更多的大学生村官为绝大多数村民所不认识,也有少部分村民表示虽然大学生村官在本村服务2年,但自己对此从不知晓。

大学生村官中的成绩突出,主要表现在能为群众接纳认可。桂阳县一个乡镇府所在地的村,村民4000多人,村支部党员101人,在该村任职两年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竞选成为该村支部副书记。该大学生村官熟悉各家基本情况,也时常与村民有人情上的往来,深受村民欢迎。受到群众的认可,在上级政府因新能源工程项目征地遇到障碍时,该大学生村官能有效地解释政策并得到村民的信服。从走访的部分乡镇干部看来,安排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政府事务才真正能锻炼他们,原因是大学生村官迟早要离开任职村而转入公务员队伍,乡镇基层中工作能对其日后进入公务员岗位提供较好的锻炼。

在走访的所有大学生村官中,有30位被安排了乡镇(办事处)党政办公室工作,工作内容主要为接待和日常性的政务咨询工作。这些大学生村官也需随同乡镇干部下乡或者单独入村进行综治维稳及调查工作。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虽然受主要乡镇主要干部的联系帮带,但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受任何其他干部的安排或者指派具体工作,这在调查问卷显示有60%表现对乡镇其他干部的工作安排表现出疲于奔命。对大学生村官在乡镇里的工作,乡镇主要干部则认为将其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便于其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有利于培养他们实际工作能力。对于乡镇的安排,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服从,一个方面是因为在乡镇工作环境相对较为优越,工作和生活更为方便,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自己单独驻村将失去乡镇补贴,同时也担心如果不服从乡镇安排将会在年终考核上很难获得满意的结果。

三、管理机制

市级以下各级主管部门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级有关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纷纷出台了各类制度办法。虽然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但各地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仍具有现实作用。

在任职和待遇安排上。大学生村官的任职主要采取个人志愿与组织统一调配相结合的办法,分配到县,安排到村。聘任职务根据是否为中共正式党员而安排为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待遇上,2008年至2011年湖南大学生村官在参加公务员考试享受放宽报名条件、笔试加分等优惠政策,2011年湖南取消公务员考试加分的优惠政策,代之为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大学生村官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工作和生活补贴,“分别为每年中央财政补贴1万元,省财政配套补贴3000元,市财政补贴2000元,县区财政补贴不低于2000元,另中央财政按照人均2000元一次性发放安置费。”部分乡镇对大学生村官有其他少量的补贴。

在管理模式上,形成了县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办跟踪管理,乡(镇)党委日常管理,村支两委直接管理三级联管模式。具体为“县委组织部、基层党建办负责全面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动态、思想动态及考核考评工作;乡镇党委主要负责做好大学生村官的使用和培养工作,帮组大学生村官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困难,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村支两委对选聘生工作负有直接管理,为选聘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妥善安排选聘生的生活等”。

在具体管理制度安排上,各地出台了明确的细则和办法,比如作为大学生村官主管部门的桂阳县委基层办具体制定了“结对帮扶制度、挂职锻炼制度、工作月报制度、请销假制度、交流汇报制度、评议考核制度”,这些制度明确具体,包含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管理的诸多内容并有详细的考核标准。针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和行为的管理制度较多,然而制度的效力不强,制定具体制度的县级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村官只是尽跟踪管理职能,日常管理在乡镇党委,乡镇在管理上比照乡镇新进公务员管理办法实施管理与县级主管部门管理目标和办法上有较大差别。在管理执行上,大学生村官更侧重于服从乡镇党委的管理安排,因为只有该级管理是对其考评影响力大。这样,在管理制度上的双重性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大学生村官依赖并服务于乡镇,进而游离于行政村之外而失去大学生村官的本职宗旨。

在考核奖惩上,主要由县市区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每年对选聘生考核一次,考核主要比照公务员相关规定,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是对其一年工作的评定也能对其工作的约束。

四、小结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基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通过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架起了一座农村和高校人才流动的桥梁,让基层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各类关于大学生村官选聘、任职管理、流动退出等制度办法,通过多年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具体实践中不可否认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制度上的问题,有些是管理方法的问题。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本,统筹兼顾,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贡献,才能达到该计划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培生等.郴州拓宽大学生村官成才路[n].湖南日报,2013-4-24

[2]郴州市委组织部等.关于印发《郴州市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郴组发[2008]5号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4

谷里街道三项措施帮助大学生“村官”度过“调适期”

2008年,谷里街道接收4名省聘大学生“村官”,其中3名为苏北人。针对他们在语言、风俗、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谷里街道多措并举让他们尽快度过“调适期”。一是全面落实待遇,让大学生“村官”生活上早安心。树立“服务好、跟踪好、引导好、管理好”的理念,实施“五有”关爱工程,确保他们有一个单人房间、一台电视机、一张办公桌、一套生活必需品,有供他们用餐的食堂,确保他们的工资和各项补贴完全按照街道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核定,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搭建锻炼平台,让大学生“村官”能力上早适岗。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优势和特长,组织他们参与政策宣传、科技普及、信息调研等工作,不断开拓眼界、提升工作水平。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省级生态社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拆迁、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使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的能力。三是加强沟通交流,让大学生“村官”思想上早稳定。街道党政领导数次深入社区,看望大学生“村官”,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举办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关心、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答疑解惑、解决现实需求,引导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5

谷里街道三项措施帮助大学生“村官”度过“调适期”

2008年,谷里街道接收4名省聘大学生“村官”,其中3名为苏北人。针对他们在语言、风俗、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谷里街道多措并举让他们尽快度过“调适期”。一是全面落实待遇,让大学生“村官”生活上早安心。树立“服务好、跟踪好、引导好、管理好”的理念,实施“五有”关爱工程,确保他们有一个单人房间、一台电视机、一张办公桌、一套生活必需品,有供他们用餐的食堂,确保他们的工资和各项补贴完全按照街道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核定,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搭建锻炼平台,让大学生“村官”能力上早适岗。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优势和特长,组织他们参与政策宣传、科技普及、信息调研等工作,不断开拓眼界、提升工作水平。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省级生态社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拆迁、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使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的能力。三是加强沟通交流,让大学生“村官”思想上早稳定。街道党政领导数次深入社区,看望大学生“村官”,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举办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关心、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答疑解惑、解决现实需求,引导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6

大学生村官既要流得动,为各行各业培养接班人,又要让一部分人能够留得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实持续的推动力量。在流得动问题上,要处理好一元趋向与多元导向的关系。

一要细化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相关政策。要坚持竞争择优、好中选优,在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方面设置一定的门槛,加大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所占的比重,强化实干导向。二要重点建立“扎根”机制。在关注“流得动”问题的同时,当前要把着眼点更多放在“留得下”上。要加强落后地区农村的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建功立业平台。三要探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横向流动。由于选聘时一般不限户籍,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在异地工作,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双向选择,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原籍流动,或者向社区、发达地区农村流动。流向发达地区农村的可以采取联手共建模式帮助曾任职的欠发达村,实现村官系统内的横向流动与内循环。

分类培养是大学生村官管理部门在综合大学生村官性格特质、专业特长和社会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基础上,依据“适应需求,科学定位,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大学生村官划分为“基层干部型”“创业富民型”和“培养提高型”等不同类型的一种培养模式。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培养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县级、乡镇、村(社)要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成为骨干。

一是把那些职业感觉良好、村务工作能力强、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归入“基层干部型”。二是把市场信息灵通、经营头脑灵活、管理经验丰富、有自主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创业致富型”。三是把不适应农村环境、进入基层工作状态慢、有继续深造学习意向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培养提高型”。在实行“三级帮带”指导开展工作的同时,帮助解决生活难题,鼓励其继续学习深造。

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是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大学生村官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结合,既要接受乡镇和村里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完成镇村领导交给的事务,又要考虑群众的需求,对群众负责,搞好群众需要的服务。要处理好为村干部服务和为村民服务的关系,开始作为助理角色,既要协助书记、主任做好日常工作,又要着眼于宏观全局,为农民做实事、干好事。

大学生村官具有明显的基层导向,在考核上也应指向基层。有些地方在考核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采取公开述职的办法,让村民、村干部、党员全程参与,测评打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当然,考评应坚持省市指导、县级部署监督、乡镇组织实施,重点看工作实绩,看当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的评价。

从目前看,调节大学生村官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相对缺位。从欠发达地区看,有必要采取行政推动的办法。而发达地区的农村,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双向选择的方式配置大学生村官资源,形成由市场因素主导的自主流动机制。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违约;退出

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全面实施以来,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但在施行过程中,也暴漏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大学生村官“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角色,背离计划初衷的工作现状,得过且过的工作心态,以及由以上问题所导致的村官违约流失现象的出现。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良性运行,除了需要正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所遇到的问题外,还需要寻求有力的举措,建立服务期内的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施行初衷。

一、服务期未满的大学生村官违约流失

大学生村官上岗之初,一般需要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协议,聘期结束后,按照《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可以选择担任村干部、考取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5条出路有序流动。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服务期内违约,提前退出大学生村官岗位,或是隐性违约,人浮于事,得过且过。据笔者调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也代表着违约的三类大学生村官。

其一,大学生村官的“跳板”心理。这一“跳板”心理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目的具有一致性,均是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从宏观上为立志于投身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提供建功立业的平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某些大学生的“跳板”心理则是从自身考虑,借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跳板”暂时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进而进一步选择自己的职业路径。这一类大学生村官,我们称之为“身在曹营,心在汉”型,一旦机会出现,必然选择退出。

其二,尴尬的工作角色。也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要么在镇机关里打杂,要么偶尔去自己所属的村庄逛逛,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也无法融入农村。工作的身份无法获得周围的认同,总被别人看做临时的志愿者。有感于自己尴尬的工作角色,情绪上失落,就想着早一天离开大学生村官岗位,寻找更有价值的工作岗位。这一类大学生村官,我们称之为“反差失落型”。

其三,经济压力大。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许多男性大学生村官均反映生活压力大,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仅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进一步满足自己成家立业的需要,而且待遇缺乏激励机制,看不到未来。现实的生活压力,也使得这部分男性大学生村官提前离开岗位。这类大学生村官我们称之为“压力山大”型。

对于大学生村官所表现出来的违约倾向,绝大多数的当地乡镇政府则抱着鼓励、支持的态度,为大学生村官违约大开绿灯,甚至为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提供便利,设置专门的学习空间,减少或是不安排工作。这样的态度也助长了大学生村官违约现象的出现。

虽然,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但无序的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现象,将会显著的蚕食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应有之意,有损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基。因此,针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流动的主观需求,有必要建立动态的退出机制,一方面,满足部分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意愿,另一方面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

二、建立大学生村官动态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观价值取向的客观要求

前文已述,对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类型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的主观价值取向并不是为了融入农村,建设农村,而仅仅是将大学生村官作为“跳板”,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这种主观上的价值取向将在客观上导致退出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加。人的主观价值取向具有稳定性与多变性相融合的特点,人的逐利性与自私性是这一矛盾的根源。因此,通过宣传教育,大学生也许会产生投身于大学生村官事业的美好憧憬,形成相对稳定的主观价值取向,但是家庭、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也会影响这一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进而转向多变性。而客观的判断标准无法准确获知或判断大学生村官主观上的真实想法,也即无法完全杜绝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的现象。为此,必须正视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现象,建立相应的机制予以规范,实施一定的措施予以引导,尽可能的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和作用发挥。

(二)实现大学生村官设立初衷的需要

李源潮同志在给大学生村官李伟、戈新化、王红兵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所以,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初衷在于建设新农村、培养基层人次,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服务期未满即离开大学生村官岗位现象的出现,明显违背了这一初衷。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村官是通过选拨性笔试、面试聘任的,是有名额限制的,中途退出的大学生村官不仅使自己放弃了投身农村、建设农村、成长成才的机遇,更是剥夺了那些真正想投入农村、建设农村而考试不利的大学生的成长机会。一边是浪费机会,一边是渴望机会,而没有机会,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从这一层面而言,建立动态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就要及时剔除投机于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的不合格大学生村官,从而为更需要的大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初衷,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

三、实施大学生村官动态退出机制的思路

(一)合理变通合同期限,明确违约责任

当前,新入职的大学生村官均需要与当地人才中心或是乡(镇)政府签定为期3年的村官聘任合同。但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在聘期内即选择离开村官岗位,而且违约责任几乎为零,三年的聘期形同虚设,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大学生村官中途退出的问题。面对形同虚设的三年聘期,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时,有必要合理变通大学生村官的聘期。笔者认为可行的思路为第一年为基本聘任期,后两年为弹性聘任期,三年后大学生村官按照《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示的五条出路,实现有序流动。

第一年的基本聘任期中,依法明确一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内大学生村官和聘任单位均有权放弃村官或是辞退村官,而不承担任何责任。明确一个月的试用期目的在于给尚未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工作职责的大学生村官一个缓冲期,这也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根据试用期内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情况,及时开始大学生村官的第二轮补招工作,补招可以依据第一轮大学生村官选拨笔试、面试的综合得分排名,在退出名额内依次聘任新的大学生村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村官事业的大学生第二次机会,将更合适的大学生村官招进了,将不适合的大学生村官送出去。试用期过后的基本聘任期内,则要明确违约责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违约成本。两年的弹性聘任期,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志于投身农村建设,而不得志的大学生村官设立的。他们有着投身于农村建设的热情,但性格、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却不适合在农村发展,因此设立较长的两年聘任期,在弹性聘任期内,大学生村官可申请离开大学生村官队伍,而不视为违约。

(二)建立评价体系,回归“村官”本色

不可否认,许多大学生在报考大学生村官时有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跳板”思维,曲线就业的心态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报考动机。而之前成为大学生村官的毕业学生中途退出后成为公务员,进国企、进事业单位的消息又间接的强化了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出于追求就业率的考虑,大学一线工作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短暂性肤浅认识及对大学生村官身份认同的集体缺失。实质上则是大学生村官在施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本身的不完善造成的。

据笔者对连云港地区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很多大学生村官缺乏归属感,认为自己仅仅是服务期三年的匆匆过客,周围的人也多有这种想法,认为大学生村官不是“村官”,仅是短期服务的志愿者,呆不久,也呆不下,因此肆意截流大学生村官为机关各部门打杂。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不仅是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灵活变通,更重要的是以动态退出机制的建立,倒逼村官角色的回归。

在两年的弹性聘用期内,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回归,建立双管齐下的评价考核体系则是必须的。所谓双管齐下,也即是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考核和对大学生村官所在乡镇政府的评价考核。对乡镇政府的考核重点在于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引导、工作安排等,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考核则在于其服务的农村事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成效。倘若以此思路能将这两类考核落到实处,即使不能形成大学生村官人人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景象,也能看到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体验农村、服务农村的身影,从而达到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设立初衷。

(三)设定流动方向,积极引导

前文已述,一年的基本聘任期是附带严格违约责任的大学生村官考察期,目的在于规避大学生的投机心理。而后两年的弹性聘任期则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种关爱。对于确实无法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大学生,与其强制性的摁住他们,将其限制在本已无缘的大学生村官事业中,不如适时的干预,积极引导他们去寻找符合自己职业取向的新工作。

其实,当前许多乡镇政府已经在开始这项工作,比如设立专门的公务员考试学习室,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等。这些措施不是不好,也不是不能做,只是进行得太早,无意中扰乱了大学生村官的志向,搅动了他们本就不安分的心。因此,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对大学生村官未来职业走向进行积极引导必不可少,但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流动方向的设定,流动岗位的选择,职业取向的干预、必须针对两年弹性聘任期内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而且这种引导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提前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为保障其基本生活,应发放一定量的离岗补贴或补发两个月工资,以淘汰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各阶段考核优秀、表现突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且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应出台政策鼓励其续聘大学生村官。并对续聘的次数和年限进行明确规定,续聘达到一定年限,考核优秀的,直接转为基层公务员”。

参考文献:

[1]崔家新.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连云港地区为例[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02).

[2]黄金辉,杨富坤,韩冬梅.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现状与优化途径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2(06).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8

1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的内涵学者们对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尚无明确的定义,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能力大体可界定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依法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科学有效地履行职能、治理农村、服务群众,积极从事农村职业活动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它包括服务职能、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自控能力。服务职能是指村官在从事农村职业活动过程中为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需要应具备的意识、技能与技巧。专业能力是指村官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创业能力是指村官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创造实际经济效益的能力。自控能力是指村官在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控制约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特殊能动性。2新公共管理理论目前对于新公共管理的认识和定义存在差异,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引用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内容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注重政府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注重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营造“顾客导向”的行政文化;政府应广泛采取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近年来,新公共管理思想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并在行政管理中开展了实践和应用。新公共管理思想倡导以顾客(服务对象)为导向,奉行顾客(服务对象)至上的价值理念,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希冀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这一思想应用到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即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把群众看作尊贵的“顾客”,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主动学习农业专业知识,提升工作专业能力;积极进行村务管理创新,不断探索创业致富之路;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把关人”。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倡导,促使大学生村官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更加重视对农民根本利益的保护,提高村官的职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2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就职业能力而言,由于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教育和培训管理存在缺失,使村官在服务职能、专业能力、创业职能、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职能缺失新公共管理强调“服务主义”,村官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农民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此种关系要求大学生村官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但目前大学生村官由于其角色转换较慢和对自己工作认识的不到位,入职动机与服务职能并未匹配。吉林市对360名村官的入职动机调查说明了此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服务农村这一思想并未受到村官的重视,因此在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未能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发挥出来,甚至通过寻找所谓的客观原因为自己工作倦怠找借口,在农民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的形象。2专业能力转化困难新公共管理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大学生村官在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但由于村官选拔的宽泛性,致使各种专业人才涌入农村一线,大学生村官中农学、法律学、医学等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分别为1.1%、4%和1.1%,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鉴于许多村官专业知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匹配性、农村工作开展的复杂性、村官们实践经验的短缺性,在短时间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成效不高,通过锻炼实践提升专业能力的可能性较小,彻底将专业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挑战巨大。3创业能力不强新公共管理思想注重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有利于公共管理主体的创新,按照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公共管理创新的载体。但包括村官在内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管理主体既掌舵又划桨,再加上村官的社会阅历和任职时间有限,使部分村官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慢慢滋生了得过且过的想法,只想在农村基层这个岗位上镀层金,根本没有考虑过要在基层有所建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宜春市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思想情况的调研结果从侧面说明此类现象严重。根据中组部调查,截至2012年6月,全国大学生村官创办致富项目仅2万多个,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6451个,这一数据无论从村官数量上,还是创业项目的稀少上,都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被动性,这无形中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村官创业支持的帮扶不够,使具有创业想法的村官由于缺乏创业资金而丧失了创业积极性,导致大学生村官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阻碍。4自控能力不足为开封市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部分村官对自己的工作并不十分满意,其成长土壤突然从象牙塔转到农村社会中,对于工作内容、面临对象等各方面存在不适应甚至抱怨。再加上外部诱惑较多等原因,忽视了自己所要担负的政治、法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责任,有些村官为了个人利益忽视百姓的利益,做出超出职权范围的事情,甚至出现了损害公共利益的腐败现象。据报道,女大学生村官辜某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利用职权帮助亲戚、朋友多丈量房屋和地面附着物,套取国家征地补偿款80余万元,并从中获取“回扣”,最终被判入狱5年,此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3提高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的对策

1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明确为村民服务的宗旨大学生村官良好的职业能力有赖于正确思想观念的确立,要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继续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三观”教育,深化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提升其自身的角色觉悟,使村官形成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为公众利益而奋斗的职业理念。提高区分善恶是非、选择正确职业道德和行为判断方式的能力,使村官形成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心系老百姓冷暖,时刻谨记自己为人民公仆的意识,最终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使自身得以成长并成才,也为我国干部队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职业能力制度化建设,形成专业能力培训体系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能力制度化建设,创业能力缺乏等不良现象都可利用制度化这一机制有效地进行遏制,促使村官遵循相应的职业能力达标要求,间接地形成非“物化”的约束力量。同时建立全面系统的大学生村官专业能力培训体系,在村官接受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的过程中,把专业能力培养作为专门的板块添加进去,将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村官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知识等涉农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提高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和认同感,进而达到增强工作自觉性和加强实际工作能力,以期能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群众。3调动创业意识主动性,强化创业能力培养力度地方政府可聘请优秀的创业教育专家针对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成果等各方面开展农村创业教育活动,全方位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思维,提高其创业意识的主动性。及时顺畅地将创业项目信息传达给村官,使其能够充分抓住有效信息,顺利开展创业活动,大力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使创业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强化对村官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充分挖掘村官们在学生时代的创业潜力,全方位调动创业思维的扩展,对于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充分指导,增强其创业实践动手能力。4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完善奖惩机制虽然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队伍建设已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是有关村官职业能力培训与提高方面,无论是职业素养的条文规范,还是通过工作实践的管理提高,把职业能力这一重要要素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期达到真正管理和提高的目的。另外为保证村官职业能力有效提高,就必须形成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村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最大程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与工作能力;对于工作上不负责任和给组织造成严重损失者,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使之引以为戒。明确的奖惩机制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真正使大学生村官承担起应担负的责任,强化为民着想的责任意识。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9

青云店,北京市大兴区的一个乡镇。

相传是古时进京赶考的秀才们经常在这里投宿,而这些秀才一旦金榜题名,便可青云直上,故名青云店。近两年,青云店迎来了一批新的“秀才”――大学生“村官”。他们也是在“赶考”,考题是“新农村”。

初秋季节,记者乘车从北京市区出发,沿104国道向位于北京东南方向的大兴区驶去,穿过南六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秋的景色,绿野田畴,杨树如荫。青云店镇紧靠104国道沿线,一字儿摆开。

刚进村,身穿白色短袖衬衣、戴着眼镜的刘波(化名)老远便等在路边。他就是青云店镇里的大学生“村官”,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个典型的“80后”大学生。

待遇并不是第一“动力”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其实,北京市从2006年就已开始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2006年和2007年共有5041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2008年的选聘工作已经结束,北京市将实现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目标。

在青云店镇政府的奥运安保指挥部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另外两位大学生“村官”,分别是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蔡大朋和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李智。他们和刘波三人,都是北京市2006年招聘的第一批“村官”。不过,他们现在主要是在镇里,负责安保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由于正是奥运会期间,虽然是远郊区,但这里的安保工作压力一点也不亚于城区。

近两年,大学生“村官”在高校里备受追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错的待遇。按北京市的标准,大学生村官全部上“五险”,本科生第一年工资为2000元,研究生为2500元。他们待遇甚至要比刚入职的国家机关公务员还要好一些。此外,他们还可享受研究生、公务员考试加分及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外地大学生可转为北京市户口等优惠政策。因为这一系列优厚条件,大学生争做“村官”的动机备受争议。

记者问他们,当初为什么会想到来做“村官”时,三人倒非常坦然。“不可否认,‘村官’的待遇是吸引我来这了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全部。”刘波坦言,刚毕业时面对考研失利,公务员考试也没能取得理想成绩的情况下,“村官“确实是他走出困境的一个“捷径”。但他还有自己的想法。刘波的老家在山西农村,是地道的农村孩子,大学期间学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天然的责任感使他非常关注农村问题。采访中,他不断强调,农村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腹地。在农村工作,不能仅仅是做好手头的活儿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利用这个机会,铺下身子去研究农村、感知农村、亲近农村。只有对农村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对国家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也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深厚的底蕴。看得出,这是个有远大抱负的青年,或许也正因为这样的思想认识,促使他最终下决心来到农村。

对于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蔡大朋来说,他的专业似乎是与眼下的工作最不对口的。很难想像一个体育专业的学生会来报考村官。“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村了解很少,来做‘村官’就是想多多体验、锻炼一下。”当人们热火朝天的讨论大学生是如何功利性的追捧“村官”时,蔡大朋对于自己选择的解释却很率真。当然,他也不隐瞒较好的待遇也是他来这儿的原因之一。相比前两人,李智的情况最特殊。他本身就是北京人,没有所谓“外地户口”的困扰。可能在外人看来,在选择“村官”这一工作上,他的目的最为“单纯”。李智自己也说,家人之所以同意他来这儿,也是想让他多锻炼一下。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也承认,待遇是自己选择“村官”的原因之一。

不管社会如何争议,大学生“村官”还是走马上任了。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而对于刘波们来说,其中的艰辛绝不是一份优厚的待遇或是当初满腔热情到农村来接受锻炼的想法可以概括的。毕竟,在这里不是练把式而是需要“真刀真抢”地干。

新时期的“上山下乡”

大学生是最有激情的群体,而且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但不管是40多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潮,还是如今的大学生下乡当“村官”,青年学生在对农村基层工作的认识上,都不可避免的带有理想化色彩。

同样,刘波他们来青云店之前,也是带着雄心壮志的,或许还有改变一方乡土面貌的激情。但这一切都在来到青云店后的工作中,被一点点改变。或许,理想的高度看似降低了,但他们却在基础层面上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回想刚来时的情况,他们都感觉很不适应。虽然是北京,但作为远郊区的农村,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公共服务设施很不完备,精神文化生活更是非常匮乏。“我们那会儿甚至不能上网,平时除了上班,基本上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这对于刚走出学校的他们来说,简直无法忍受。更让他们不适应的是,由于思想、年龄上的差距,使得他们和村干部们的沟通很不顺畅。

最不甘心的还是具体工作。“我刚来时竟让我连着抄了三天的报表,感觉很不对劲。”蔡大朋笑着说,“自己是受了大学教育的人,但做的事情连高中生也能做,这让我有些无法接受”。蔡大朋的话或许正反映出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心结。虽然名曰“村官”,但他们实际的工作职位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目前,其实很多大学生“村官”从事的还是接电话、端茶送水、整理材料、写报告、送材料、网络信息化等“小事情”。但正所谓小事儿做好了就是大事儿。在认识到这一点后,许多大学生“村官”开始脚踏实地的投入到了琐碎的农村工作中。

去年7月份,刘波被抽调到镇里参与了党支部换届和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收尾工作。就是将选举期间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数据进行系统整理,最后通过网络上报。同时整理选举期间的各项档案并移交档案室。对他来说,这项工作没有太大难度,需要的是认真和耐心。刘波没有抱怨,他告诉自己要尽力做好每个细节。同时,村里的工作他也没搁下,帮助村干部整理好了村党支部的档案材料,按照要求进行了补档、归类、装订等。此外,李智、蔡大朋也参与了青云店镇劳动力普查、区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村委会、党支部换届选举等工作,均圆满完成了任务

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也并非没有难度。从某种程度上看,一旦碰到某些困难,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空白,因为以前的生活根本接触不到。

蔡大朋所在的垡上村,曾经办了一个养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要办执照,村干部便委派他去办理相应的手续。“由于我是第一次接触工商、园林等行政部门,对他们的手续办理程序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而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对办事程序进行解释,我只能通过材料了解。”但即使这样,蔡大朋在填写农村专业合作社申请表时,还是因为没完全弄懂导致填写错误,遭到了工作人员的“训斥”。另外,他在办理野生动物畜养繁殖许可证时也因为不了解导致携带证件不齐全,多次被退回。为此,他不知跑了多少趟工商所,工作人员的冷眼也没少挨。“那时感觉真的很委屈,但现在想想,确实得到了很多锻炼”。蔡大朋此刻回忆起来已很平静。

他们三个人,虽然分属不同的村子,但因为工作被同时借调到了镇政府。所以,私下里的关系很不错。他们说起共同难忘的事情大概就是“新农保”政策的宣传了。今年三月份,他们在青云店镇开展的“政策讲堂进万家”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骨干作用。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进村讲解,发放宣传材料,他们走遍了全镇49个村,共发放宣传手册2万册,使直接参与活动的村干部、党员、社员代表及普通群众达到2781人。对青云店镇普及此项政策作出了很大努力。

回顾过去的两年,他们坦言,相比脚下这方土地,他们自己的改变更多。无论是在对待这份工作的期待上,还是在具体工作的磨砺中,他们都务实了很多,不再像刚毕业时那样单纯有着一腔热血。相反,他们对脚踏实地有了更真切的体验,看待问题也更加理性而成熟,少了许多棱角,多了几许包容。采访中,青云店镇村官办公室冯主任对他们的一致评价是:工作努力、踏实;有知识、能出谋划策;能和群众融合。

留下还是离开

其实,早在大学生“村官”这个称谓产生的同时,就一直有担忧与之相伴,那就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留下来?而如果选择离开,会不会面对舆论的压力?虽然还有一年的时间合约才能到期。但他们不能不开始考虑一年之后的去留问题。记者问起他们的打算时,他们有片刻的沉默。

刘波,这个始终非常关心农村问题的青年,对记者平静地袒露了想继续深造,考公务员的想法。在他看来,村级事务的锻炼虽然让他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要想根本改变农村的面貌,还得需要更高层次上的运筹。所以,他不会过多的顾及别人的看法。在“村官”这个职位上,他做到了尽职尽责。

相对于刘波的“曲线执着”,蔡大朋和李智的选择可能更清晰明确。他们表示,合约期满后,可能不会继续这样的行政工作。蔡大朋想找个与体育专业对口的工作,像体育健身教练之类。李智也想从事与自己的电信专业接近的工作。他们更多的把“村官”看作了人生的一段经历,一段真切的锻炼、磨砺过他们的过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调适中适应了这份工作,尽全力去保证它的完美。也许,结果并非尽善尽美,但他们毕竟做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其实,忧虑没有必要,谴责也无从谈起。随着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相关政策的完善,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一项工作,留下或者离开,与觉悟或道德无关。而面对丰厚的薪金、北京户口、考研加分等有关部门为大学生“村官”们开出的优厚条件,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农村的区域劣势通过政策优势进行调整呢?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不再只是奉献,而是一份真正的职业。

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篇1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人才战略

大学生“村官”,是到农村(含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解决农民和大学生两大社会群体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方案,以构建农村新秩序为工作中心,为大学生“村官”的稳定性、长效性和职业化为目标,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新秩序等多重目标需求,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官”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对于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一政策的完善不仅需要从政策自身入手,同时也需要对政策实施的环境等一并入手,内外兼修、内外并重,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

1995年江苏省丰县实施的“雏鹰工程”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1999年,海南省也开始了局部试点,同年,浙江省宁波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公开招考“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地区。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成功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政策,200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也开始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此外,个别地区也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对完善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方案。2005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8年4月,中组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都是为使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村社会科学发展的火种,进而吸引无数青年才俊投身于建设农村的浪潮中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进步,建立政治民主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农村新秩序所作的努力。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大学生“村官”为本的工作理念不尽完善

现有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性文件的相关规定缺乏对大学生“村官”本身的需求的重视。一是大学生“村官”享有的社保项目不健全且社保水平偏低。二是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普遍偏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常常不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上涨而提高。三是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不熟悉,现行的政策仅仅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干预,缺少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情感干预,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农村社会。四是大学生“村官”大多数是进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办公室工作,参与农村具体事务的机会很少。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规划不够合理

目前,对大学生“村官”需求的预测工作处于缺位状态,选聘数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008年出台的《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2010年出台的《关于下达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明确2008年至2012年选聘名额由10万增至20万,2010年计划新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但在大学生“村官”的招录和使用过程中,没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位设置,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不符合农村实际需要,造成了一些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对毕业生的专业没有限制,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当大学生“村官”选聘到岗后,在工作岗位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时,一部分并未按最初预想那样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成为了“全能”干部、“打杂”干部,有的甚至成为了村干部的专职助理。未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大学生“村官”岗前、在职及职业发展培训体系,缺乏在培训组织、培训需求、培训预算、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村官”任职后,各级部门忽视了跟踪培养、在岗管理,出现了重前期考核,轻日常管理的普遍现象。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是大学生报考“村官”时动机复杂,一部分是出于社会竞争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各项优惠政策等的引力下做出的选择。

二是大学生对“村官”自己定位不明确,不少人过度看重自身身份,有的认为自己没有编制,身份尴尬,妄自菲薄,而有的则认为自己是大学生,通过了层层选拔到村任职,轻视农村工作和农民,有优越感。

三是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关注今后出路,一部分将入村任职当做就业的“跳板”,一有机会就想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如果任期满了还未考走就续聘,走一步看一步,也有一部分想投身基层,但对政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心生疑虑,有明显的不确定感,也有部分“村官”对今后的出路期望过高,认为不管工作成果如何今后政府都会特殊照顾。

四是大学生“村官”素质参差不齐,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经验匮乏,没有或缺少社会工作经验,较难融入基层发挥其作用。

三、对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见建议

(一)把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重要的国家人才战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关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而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更是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完善这一政策时,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政策,坚持以用为本,制定着眼长远的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到岗后,认真研究大学生“村官”队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深刻把握这支队伍成长的规律性,有条不紊的发展这支队伍,在管理这支队伍时,将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对大学生“村官”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给位子、压担子、树靶子、搭梯子。其次,要提高政策引导信号的精准度,对于措辞不明确,政策方向的引导信号不精准,偏笼统、抽象,不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进行补充、细化和明确。再是,强化政策执行力,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协调制度,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岗前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离岗就业等重要环节,做好配合和协调工作。强化责任,将选聘、培养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当地党政机关工作的年度考核挂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提升“村官”岗位的吸引力以及“村官”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营造适合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国家优秀的战略人才,重点培养。

(二)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运行机制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既需要中央层面政策的不断创新和及时修正,也需要确保政策在地方的细化、分解和落实。首先,应从法律层面消除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尴尬,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用法律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其次,将大学生“村官”纳入系统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设岗选聘时要适当参考大学生“村官”对所任职地区的选择,也要让当地群众享有选择“村官”的部分权力,参考双方的意愿,从而缩短双方磨合期,尽快产生信任感。此外,构建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高标准、严要求,提高准入门槛,从偏重考试的简单选聘转变为考试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岗位管理体系,建立大学生“村官”个人信息系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监管、考核、离岗等程序,以免发生、缺岗、脱岗等现象。完善基层干部传帮带制度,为大学生“村官”传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和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

(三)健全保障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的配套措施

第一,鼓励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按学校招生计划适当调整加分幅度。报考在职研究生、本科双学位的大学生“村官”均可适用此项政策。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将中央及各地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适用于大学生“村官”。中央及各地出台的有关“三农”的扶持政策,要明确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和当地农民同等享受。在离岗就业培训、社保办理、人事档案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对离岗择业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倾斜性照顾。

第二,与高校联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专门的师资力量做好课程研究、规划和设计,并在农业高校或下设涉农学院(系)的普通院校开设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选修课。或将大学生“村官”选聘报名阶段从大学毕业生向前推移,实施大学生“村官”双学位项目,组织有意向的大学生到农村实地了解情况,感受农村生活,也可以在所设岗地区的县、乡镇、村等设置大学生实习、见习岗位,期满后,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标准化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可直接录用为服务地的大学生“村官”。加大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就业指导和宣传动员,引导大学生“奉献自身、投身基层、建设基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抱负、造福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