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碳物流的特征十篇低碳物流的特征十篇

低碳物流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1:13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1

[关键词]制造业;低碳物流;途径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做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必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举足轻重,一直是我国三大产业中发展最快和比重最大的产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大量行业,制造业物流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物流发展提出了需求。但制造业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高浪费、低效益一直在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其在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产品制造过程及使用处理过程中消耗掉了大量人类社会有限的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国家对碳排放控制的加强,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制造业低碳物流也必将快速发展,构建制造业低碳物流体系势在必行。

2、制造业低碳物流内涵分析

低碳物流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绿色环保,减少碳排放;二是对物流系统的优化,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从这两个基本内容出发,我们可以定义制造业低碳物流为:在制造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分销的运输、装卸、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物流过程的碳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制造业低碳物流的内涵可以用“5R”来进行概括:即研究(Research),将高效和绿色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低碳物流对策,提出具体和恰当的碳排放指标;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降低生产物流成本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及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对物流流程进行再设计,整合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循环(Recycle),重视对废旧物流设施设备、废旧包装的回收处理与二次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制造企业所处地区的低碳化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低碳宣传,树立低碳企业形象。

3、制造业低碳物流的特征

随着制造企业外部经济技术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在不同的制造企业发展阶段,其低碳物流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制造业低碳物流除具有一般企业物流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交叉性特征

制造业低碳物流的实现,需要灵活应用物流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工业工程、环境科学及生态经济学等多个知识范畴的理论和方法,并形成有效的综合与交叉,以实现对制造及分销物流系统的管理、控制和决策,其研究方法复杂,研究内容广泛,边缘性性强。这对制造企业物流相关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多目标性特征

制造业低碳物流的多目标性体现在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即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消费者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四个目标的统一。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些目标之间通常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个目标的增长将以另一个或几个目标的下降为代价,如何取得多目标之间的平衡,这是制造业低碳物流要解决关键问题。

3)多层次性特征

从物流活动不同层次的角度,制造业低碳物流可分为物流作业层次和物流管理层次,其中,物流作业层次主要包括低碳运输、低碳包装、低碳仓储、低碳配送等;物流管理层次主要从节能减排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完善物流信息系统,促进供应链物流的低碳化。而从低碳物流的管理控制主体角度,制造业低碳物流又可分为社会决策层、制造企业管理层和生产作业管理层三个层次。

4)时域性和地域性特征

时域性指的是低碳物流管理活动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内部生产物流,产成品的分销运输,直至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而地域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制造业的物流活动早就突破了地域限制,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发展趋势,相应地,对物流活动低碳化的管理也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的特性;二是指低碳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需要制造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车间或者企业所处在的供应链上企业的参与和响应,这些成员很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

4、制造企业发展低碳物流的途径

1)基于低碳物流的产品设计

一般而言,设计人员更多的是关心产品的性能,但是在满足产品本身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考虑针对物流过程中能源和材料的需求问题。如可以设计与运输车辆车厢尺寸配套的产品规格,从而提高装载的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运输效率。这种思想可以一直延续到对托盘、集装箱、装卸搬运设备的一致性。另外,应强调在产品设计时选用轻质材料,而当环境影响和碳排放不可避免时,要优先考虑形成产品标准件,及其多次重用和易于回收、易拆解的特性。

2)实施低碳绿色包装

对制造业来说,在现有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要实现低碳物流,改善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十分重要和可行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重考虑:一是对产品进行必要尺寸的有限包装,减少包装的内部空间,相反的做法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也会给运输带来麻烦;同时,环境友好的包装也可以作为产品的一个营销的创意点。二是强调包装的可回收和可重用性,尽量使用标准包装,提高标准瓶、纸箱、容器的回收率,同时使之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企业共用。如施乐公司就改变了它的包装,并在英国和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包装回收中心。

3)积极发展低碳运输

制造业低碳运输的实现,首先是要对运输线路进行优化,合理布局物流节点与运输调度,推广共同配送,从而尽量缩短运输路线和环节,提高运输满载率,减少回程空驶率;其次应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优势及各自的比较优势,在购买和更新车辆时选择耗能低、污染小的节能环保车型,如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生物能源车等;第三要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尤其是海铁联运和公铁联运,以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越性,实现高效率、高效益的供应链管理。

4)仓储环节的低碳化

制造企业在仓储环节的低碳问题并不突出,主要的碳排放集中在仓库中的装卸搬运和分拣活动,要减少这两种活动的碳排放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仓库布局,变革出入库流程的方式,减少叉车等设施的仓库内行走距离和装卸次数;另一方面应根据产品的物流特性选择合理的拣选方式,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与出入库活动衔接,以提高仓储的效率,实现仓储低碳化。必须注意的是,相比运输环节,仓储环节本身虽然并不会产生大的碳排放量,但仓储环节和运输配送环节是紧密相关的,物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中仓储环节子系统的运作会对运输和配送子系统的效率成本造成较大影响。例如,不合理的仓库选址将大大提高运输成本,不利于运输和配送环节的碳排放控制。因此,制造企业在实施低碳物流过程中,仓储环节的低碳化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并从物流系统整体的角度来优化控制。

5)建立有效的低碳物流评价体系

通过低碳物流绩效评价,不仅可以分析出影响低碳物流系统整体效率的瓶颈,为降低整体运作成本、提升客户价值提供依据,而且评价体系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目标导向与约束,可以使企业各个层面的物流经营活动自觉向环保和低碳方向发展。比如在生产车间建立有关的评价指标用于考核物流效率,引导车间物流的低碳化改进。另外,从企业外部来看,也可以通过建立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来激励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重视环境问题。如对供应商进行低碳评价与分级,通过环保导向的采购政策来影响其环境行为和获利能力,实现供应链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双赢的目的。

6)合理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效率优化至关重要。目前,通过条形码、eDi、GiS、GpS等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在制造企业已较为普及,下一步应重点推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与低碳物流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其关键技术诸如物体标识及标识追踪、无线定位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有效实现物流的智能调度管理、整合物流核心业务流程,加强物流管理的合理化,降低物流消耗,从根本上减少人为的交通运输行为及其碳排量,以至直接减少生产流程所需的人力和设备投入,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流通费用。

7)强化基于低碳物流的企业内部和外部供应链管理

从内部供应链来看,为实现低碳物流,制造企业应通过重新设计旧有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物流业务流程,减少生产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外部供应链的重建是更重要的方面,对企业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到下游分销、消费环节,都应该进行以降低碳排放为目标进行供应链优化。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由于上游供应商在环境上的改善和成本上的节约能够通过供应链传递到下游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整个链条的物流效率。另外,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将部分或全部供应链物流外包给第四方物流,充分利用专业物流公司的规模效益及管理、技术优势,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能使制造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5、结语

尽管在整个社会环境中低碳物流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认可,但是从组织战略的高度上看,调动整个生产物流链上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仍是较难实现的,在一定范围内,整个供应链上成员的目标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不仅需要恰当平衡各方面的利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流程创新,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下,制造业物流的低碳化已成为一种必然,我国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提高效益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使之融入到整个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有效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霍顿.全球变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53-70.

[2]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1):24-25.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2

   关键词:碳关税;碳税;隐含碳

  abstract:howabouttherelationshipaboutcarbontariffandcarbontax,moreover,whateffectwilltheproblemofembodiedcarbonininternationaltradegivethem.thisessaywilldrawupsomesuggestionsaboutthemonthebasisofscholar’sresearchandcurrentsituations.

   keywords:carbontarif;fcarbontax;hiddencarbon

   一、“碳关税”出台的背景与争议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a),其第三篇减少全球变暖污染是关于“碳关税”的专门条款,此举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自此,“碳关税”这一课题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热点.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议发达国家推崇征收碳关税的原因有二,一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二是为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而发展中国家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是其在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理由是:发达国家采取“两头堵”政策:一方面控制发展中国家对其急需的钢铁、煤炭、石油等高碳产品的出口税,另一方面在其国内对进口到本国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另外,美国至今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更没有履行相关减排指标.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以“总排放量”作为承担减排责任的基础,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以“人均排放量、历史排放量”作为基础。发达国家倡导“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中国家是支持的,但这种模式要从各国现有的科技水平、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出发。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并且其人均排放量是我国人均排放量的四倍以上[1]。此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能仅仅以绝对量来衡量,更科学的方法是要看能源消费弹性,即一国gdp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法律分析1.碳关税征收虽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合法。应该承认的是碳关税的征收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其合法性又如何呢?现实中,“碳关税”不仅与wto的基本规则不符,也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所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具体理由如下:(1)碳关税不是在针对产品征税。其课税的客体,是“碳”,但其不是一项可以进口的产品。(2)碳关税的征收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母国给予缔约国的待遇不得低于任何第三国。但是,由于碳关税的计量标准是碳的排放量,而每个产品由于其所用原料、原料产地、加工技术均不同,都会造成碳的排放量不一致,这就使同一类型的产品遭遇到不同的待遇。(3)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了“环境保护”例外条款,即允许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或者与“保护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同时实施”。碳关税的征收初衷是为了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温变暖,即是“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但是gatt第20条第(b)项的实施除了这个必需的目的性要求外,还需要符合“必需”这一程度要求。那么征收碳关税是否满足该条的“必需”呢?不论是在gatt时期还是在wto时期,“最低贸易限制要求”一直是最基本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相称性考虑”标准[2].

   而征收碳关税是与该标准参照因素不相称的,因为征收碳关税对世界贸易秩序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其“碳减排”目标可以通过对本国产品直接征收碳税实现.

   2.碳税征收的必要性。碳关税的征收存在瑕疵,但气温变暖,环境恶化的警钟长鸣,对“碳”征税不失为一种良策。法国、加拿大亦在酝酿相关政策.

   既然是势必发生的问题,我国就应寻求积极的对策.

   二、碳税征收标准之考量(一)由谁纳税对于纳税主体而言,问题的关键即是———向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征收,还是向消费者征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模式,由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纳税,就会造成“碳泄露”,即一国可以对能源密集型或者碳排放密集型产品进行离岸制造和生产,以人为达到本国的“碳减排”目的,但由于其他国家相关产品的供应量增加,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国际碳排放控制的努力无效,也就是“产品隐含碳”问题。此问题可以从中美贸易中得以体现,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高达10%左右的碳排放量是由于为美国消费者生产高碳密集型产品所导致的.

   为了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清晰明了的展现各国实际消费的“碳”排放权,由“最终消费者”纳税的模式便应运而生,在此种模式下,碳排放计算目前有三种方法:(1)全程分析法。此种分析方法是指在评价一类货物的全部生命阶段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原料的开采及提取,货物的生产制造、运输及销售、使用和维修、回收利用、最终的处置。(2)碳足迹。2009年6月4日,《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2050:2008)及使用指南》中文版,在pas2050:2008中将产品碳足迹定义为是一个用来描述特定活动或实体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土地公顷”作为单位,计算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和间接占用的碳排放权的面积。其可以用来分析以下四类数据:一是关于所拥有的资源与已消耗的对比的数据;二是特定人群对外来资源的依靠程度的数据;三是特定团体自我解决自身废物的处理能力数据;四是自然的生产能力与特定人群对资源的需求度的对比数据。(3)hybird全程分析法。tery在2008年研发了hybird全程分析法,此法可用于对类似于个人消费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此法是一个从下而上的过程,要对所需数据进行现场收集再在此基础上计算隐含碳的相关数据.

   (二)课税基础是什么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之下,利用碳或者二氧化碳作为课税基础是较为合理的,因为它可以直接与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是其具体的征收范围到底多大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第一种类型是“碳排放税”,即征“在国家内耗费的能源”,只对燃料征税,不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第二种类型税收是“碳消费税”。这种方式将对卖到家庭中消费的能源或者生产产品,也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

   这两类课税基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对待在国际贸易流通中对产品的态度。根据各自定义,碳消费税的课税对象包括在外国生产本国消费的产品;碳排放税是只对在本国消耗的能源征税不包括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流通。在碳消费税的税收系统中,生产过程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进口产品将被征税以至于国内的类似领域的生产将不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中国之对策(一)碳税征收建议我国是碳密集能源消费大国,通过开征碳税使此类能源和产品价格上扬,促使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或清洁能源,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以表明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是,我国目前的税制体制中已有能源税、消费税和环境税,这就引发出第一个问题,即我国是在此三种税制外另立门户,还是对其加以改革.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应对环境税进行改革。因为,能源税和碳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税收,二者的计税标准和征收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碳税的征收依据是含碳产品的碳排放量而不是能源的数量,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能源税则没有此设置初衷.

   第二个问题即是纳税主体为谁,我国《环境法》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但是,具体到碳税,这一原则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应该由最终消费者纳税而不是生产者。理由有二:(1)市场

讲求供需平衡,只要对消费者征收碳税,消费者在价格的导引下便会放弃对该类产品的购买,进而使生产者进行技术革新,减少产品含碳量,同时加强消费者的绿色环保理念;(2)国际贸易中存在“碳泄露”问题,发达国家将大量的碳排放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但这些真正的消费者并不在我国境内,为了使这些产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公平地位,纳税人应该是外国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此外,如何对碳税收入再分配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专款专用还是与其他税收收入一起由国家财政机构统筹分配,笔者建议专款专用,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紧迫性,为了全方位的减少碳排放,我们还应从根源上治理,建立类似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绿色基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绿色植物的栽培,以及碳密集产品的回收利用上.

   (二)发展低碳经济1.确立产品“低碳标签”制度,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鉴于产品标签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每一产品的标签上标明各个产品的碳排量,一方面可以为发展“低碳消费”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会对生产商开展“低碳生产”加以监督。另外,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3],目前社会大众对什么是“低碳产品”还是很模糊的,需要政府指引,同时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的建立会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尽快实现碳减排目标.

   2.低碳绿色理念法律化。“态度决定一切”,低碳经济模式的顺利构建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支撑,更加需要理念的指引。为此,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的环保积极作用,转变传统家庭消费观念;二要在政府采购层面、企事业运作层面真切的将“低碳”“绿色”“节能”作为指向标,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贸易、低碳技术、低碳消费成为社会考核指标;三要通过修宪或修改环保法,将“低碳”环保理念法律化,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性能更好的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鼓励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跨国投资虽然internet使人与人的交流变的方便快捷,偌大的地球被世人亲切的称为“地球村”,但是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并没有因为internet的出现而缩小,距离依然如故,西方学者称之为“foodmiles”.

   正是因为foodmiles的存在,就离不开运输,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就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因为绝大多数的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依然是高碳密集型的化石燃料。同时,国际贸易中我国在产品隐含碳这一问题上的弱势,也可以在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之后大大缓解,不会因为外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而使该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淘汰.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3

关键词:旅游业;低碳化;研究进展;低碳旅游

一、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2035年以前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同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断地出现。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各国、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理念也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启示。各国政府正大力推进以节能、减排、降耗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以节能减排为特征的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新途径。

二、国外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

(一)旅游业碳排放量测量研究

碳排放的测量是为了给行业低碳化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谢园方等在对GhislainDuboi、paulpeet、Sabineperch-nielse、murraypatterson、等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后,总结出国外的碳排放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碳排放税三个方面,应用于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自下而上”研究法。

(二)旅游业能源结构调整研究

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以控制与降低碳强度。StefanGossling、SusanneBecken等学者指出旅游业的能源结构对全球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已立案并投入资金研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源等替代性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应用于旅游业的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与生产活动中。

(三)旅游业减排经济手段评估研究

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之一,研究显示交通部门征收燃料碳税对旅游业交通部门的低碳化起到不同的效果。RichardSJtol使用国际旅游流仿真模型研究得出航空燃料征收碳税对中等距离的航班的影响很小,而对高排放的长途航班与短途航班的影响稍大。Karenmayora等研究指出如果用碳税代替登机税的话,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航空业的碳排放会不增反降。因此,碳税方案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ChengFLee等在灰色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以预测碳税实施效果。

(四)减排技术研究

低碳技术的应用标准是技术发展成熟度、研发成本与应用潜力,各国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各有侧重。如日本是光伏发电技术领先于世界;欧盟的发展重点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及二氧化碳捕集运送与贮存方面;美国的发展重点是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照明技术等方面。

(五)公民低碳意识普及研究

公民低碳意识的普及是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的关键。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等先后指出旅游者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负有一定的责任,需要对其在旅游交通、住宿、游玩等选择行为上做出引导,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三、我国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现状

(一)低碳旅游特征研究

旅游企业生产及旅游者消费活动的低碳化,以及关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是低碳旅游的两个重要特征。因此,低碳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需对旅游活动过程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

(二)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低碳旅游的理论基础绝大部分是依托在生态足迹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脱钩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之上,这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保障。刘嘉龙在旅游区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低碳运行与生态可循环模型。侯文亮等使用一个“塔形”图,说明了低碳旅游、低碳旅游者、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景区的关系。

(三)减排技术研究

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的技术体制将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刘啸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碳源排放量的测算研究,能够推动减排技术的研究。张德英、蒋清文、刘武琼等提出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决策树法等碳源排放量测算的研究方法。

(四)景区低碳化发展

景区自然资源的脆弱性,交通工具、游玩活动项目对化石能源高依赖性,使得近年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李德山、黄文胜、汪宇明、刘通、张海霞、汪应洛等提出景区低碳化发展的具体内容。一是编制低碳建设专项规划,发挥低碳旅游规划理念。二是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方面分析景区的整体效益,构建景区低碳GDp评价体系。三是生产过程注意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注重对低碳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四是倡导低碳生产与消费,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五是建立碳补偿机制,对碳补偿行为进行引导。六是景区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相互交流与分享减排技术与管理经验。

(五)酒店业低碳化发展

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来源包括能源消耗、垃圾释放和制冷剂泄露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耗量和排放系数,酒店规模对碳足迹的影响受到了环境温度等其他因素的扰动。因此,在酒店建筑、酒店用品、服务过程、生产管理过程中做到节能、循环是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

(六)旅游交通业低碳化研究

旅游交通业碳排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因此,调整交通业能源结构、创新交通布局模式、倡导公共交通是交通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渠道。王润等提出了t0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模式,倡导空间的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蔡萌指出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道路改造等途径,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路紫等提出建立连接景点之间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减少私人交通工具使用率。

(七)低碳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低碳理念培育研究

旅游者与当地社区居民的消费、生活观念与行为的发展是旅游地的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路紫等提出设计合适的碳计算器,让游客了解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量及影响,引导游客旅游消费活动的碳补偿活动;利用宣传手册向游客普及低碳旅游的知识,利用名人效应推广低碳旅游理念。林震等提出依靠政府引导作用,进而通过市场调节,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最终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从而在全社会树立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氛围。

四、讨论与展望

国外的研究重点是对旅游部门生产活动过程中碳排放的测定,主要集中于交通、住宿部门,而对景区、旅游者碳足迹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节能、开发新能源、技术支持、城市低碳化发展、碳补偿等方面,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业低碳化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第一,理论基础薄弱。第二,发展路径选择较少,出现各个旅游地具体实施措施类同的情况。第三,研究地域范围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第四,关于发展低碳旅游的经济效应理论模型以及实证研究不足。

随着旅游业低碳化的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缺乏新能源、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的人力与资金支持,低碳软环境营造力度弱,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旅游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设施的能源结构调整成本高等难点问题。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未来研究可能在以下方面形成热点:

第一,旅游业减排目标研究。可以借鉴已有的碳排放研究方法,如过程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物质流分析法等,对我国旅游业的碳足迹做出分析,并进行碳减排测算,从而分析旅游业的碳减排潜力,制定出旅游业碳减排目标。

第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研究。我国政府先后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需要更进一步从景区、交通、酒店、餐饮等角度出发,研究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非商品能源激励措施和力度。

第三,减排经济手段研究。旅游业的碳税实施需要通过碳税方案的预测,以确定实施何种碳税方案,或确定碳税手段在旅游业的可行性。

第四,减排技术与能源结构研究。借鉴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再利用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已经应用的低碳技术,加大旅游业低碳技术研发力度。以改善依靠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耗结构,控制与降低碳排放量。

第五,合作模式研究。增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地区、企业、旅游组织之间开展经验、能力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第六,人口规模控制研究。Yoichikaya、michaelDalton指出人口规模是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子,人口越多,碳排放量越大。因此,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对景区接待、住宿接待、交通工具使用的人口数量控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培华.旅游业节能家减排与低碳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谢园方,赵媛.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0(5).

3、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ChrisFrampton.energyuseassociatedwithdifferenttravelchoices[J].tourismmanagement,2003(24).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6、,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分析[J].旅游学刊,2010(3).

7、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2).

8、路紫,蒋清文,刘武琼.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低碳旅游经济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

9、林震,费衍慧.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0(16).

10、刘啸.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旅游低碳化策略[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4

【关键词】油泉子油田沉积低渗透

油泉子油田属于青海油田,其位置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从构造上讲,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凹陷的断阶部位,其西南部与油油砂山构造相连,北部与南翼山构造相邻,其主要是以窄长的向斜相接,油泉子油田的西北部也是同咸水泉、干柴沟构造以向斜相隔;在油气的东南部是开特米里克、盐山构造,东南部的主要构造为平缓向斜构造。油泉子油田主要的生油层位为油砂山组,但是油砂山组的储层类型很多样,储层的厚度变化较大,储层空间分布较复杂,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探讨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对油泉子油田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沉积作用、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和溶解作用是储层形成的主要作用。本文主要从物源、粒度和碳酸盐含量和泥质含量论述沉积作用对低渗透储层形成的影响

沉积作用、胶结作用、压实作用和溶解作用都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形成,但是沉积作用是其主要的作用。沉积作用从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的规模、储层厚度、储层的空间分布,还控制着储层岩石的微观特征,这些微观特征主要体现在岩石颗粒成分、颗粒分选、颗粒间胶结物的成分和类型、充填物的类型和含量等特征上。这些特征直接控制着成岩作用的方式、成岩强度和进程,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重要的内因。

1沉积物源

沉积物源就是沉积物搬运的原始地方,物源的类型决定了其特定的矿物组合方式,物源的类型是储层物性特点重要指标。通常的目岩的类型有花岗片麻岩、火山岩、沉积岩和花岗岩等岩石,母岩的硬度和稳定性越高,其形成的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较高,物性较好,石英是较稳点岩石,所以母岩为石英的储集层的物性都较好,火山岩中因为含有可塑性矿物成分,其变形较大,故沉积后较差,而其他的沉积物形成的储集层都是介于这两种之间。油泉子油田油砂山储层因为离物源区较远,没有碎屑物质的注入,这样导致沉积的粒度较细,这样也决定了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的储层物性较差。

2储层粒度

沉积物的粒度是体现储层特征重要的指标,分析油泉子油田的粒度中值主要分布在12m-23m之间得到了粒度中值和渗透率的关系(图2),从图上可以得到,储集层的粒度大小与储层渗透性呈正比相关,并且如果储层的粒度越小,渗透率降低越快。储层层的岩石颗粒越小,在岩石沉积过程中,储层岩石容易形成致密排列,这样就直接减小储集层的孔隙和孔道的储集体积,直接降低岩石的渗透力。岩石的粒度越小,岩石的比表面增加,也增加岩石对流体的吸附。因此储集层的沉积物粒度大小是影响储层的渗透性的因素之一。

3碳酸盐含量

通过岩石实验,可以得到碳酸岩含量变大对应的储层的渗透率变小,渗透率与碳酸盐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图3),碳酸盐的含量越大,会导致储层的结构复杂,相应的孔隙度降低,渗透性也变差。通过对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岩石组分分析,储层层的酸盐含量分布在6.1%-91.5%之间,其平均值较高为50%,这种高碳酸盐含量直接影响储层渗透率。因此,碳酸盐含量直接影响着油泉子油田低渗透储层的形成。

4泥质含量

泥岩主要是在储集岩石的孔隙内充填,充填到储集空间的泥岩对储层渗透性的控制作用明显,泥岩的充填使孔隙结构更加复杂,由泥岩的填充,孔隙的半径变小,孔隙的连通性变差,同时增加了内表面,这样必然增加流体流动阻力,使得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相关困难。通过取井岩芯实验,得到了泥质含量与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关系,泥质含量的变化直接会引起渗透率的变化,并且变化很大,而当泥质含量超过40%时,储集层的渗透能力为0(图4)。这样也表明泥质含量是低渗透储层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5

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能源短缺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引起了全球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地,同时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集中地。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日益成为世界各城市应对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低碳环保城市规划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则与低碳城市建设密切相关。同时,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必然在建立低碳城市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可以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阶段的不同,各国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经济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因此,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规划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国内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进展,归纳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最后指出目前国内低碳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见图: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1、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目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低碳经济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问题,贫穷落后与限制发展不符合低碳发展的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作为基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由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不断减少的发展过程而实现的可持续型经济形态,同期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低碳化转型,是中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低碳城市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是工商业高度发展的产物,聚集着全球绝大部分的生产与生活等活动。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过程、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一类开放型人工生态系统,其组成包括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温室气体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互交织、密切相关,仅占地球表而积的2%的城市消耗了全球能源的7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80%左右,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全球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的首要措施。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及其外沿区域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并重,实现城市结构与功能、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全而低碳化,在保证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碳排放量的可持续型城市形态。

二、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进展

1、技术层而

目前,对新能源及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实践较多,如太阳能、生物能及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等。但是这些大多是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的低碳技术。

2、建筑物节能的应用

建筑的能耗已占据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据此,有的学者主张在城市详细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改变小区地面和建筑物顶层建筑材料等方法来改变“城市的小气候”。某生态城在小区规划中,将屋顶草坪和植物作为城区的大然隔热层,这样可以增强建筑物的隔热保温能力,降低建筑能耗,同时又可以不征用土地而扩大绿地面积,美化环境。据研究,这样的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3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的学者主张从建设的形式设计出发来控制建筑使用中的能耗,如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绿色大厦”和空中花园生物圈,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而且也可以营造出多元的城市环境。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建筑节能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加强生活及公共建筑中的节能措施。此外,规划还可以增加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的利用设施,以实现建筑物内的资源及能源的循环利用。

3、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

在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式,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产业发展仍然是城市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建立低碳产业体系、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已经被公认是实现低碳城市的基木模式之一。低碳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具有的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结构或产业体系,某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时,设计了循环生态农业和绿色海洋农业、循环经济型工业和循环型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体系。在《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师提出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产业减碳策略。南通根据目前的产业基础,重点从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方面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杭州则通过发展都市型工业、推动知识型产业发展及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建立了低碳产业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低碳产业体系是低碳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

4、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规划由概念层而推进到可操作层而的关键所在。2009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外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其中探索性地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评价体系框架。该指标体系共包括居住环境、土地利用和交通出行3个准则层、10个具体指标,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值。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方面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范围较广,其中涉及到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有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而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

三、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仅仅依靠节能、低碳的技术手段远远不足以解决城市低碳化发展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要实现建设低碳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的低碳城市规划必须摸清低碳城市的演化机理,从城市结构低碳化、功能低碳化、能量流低碳化、物质流低碳化等4个方面入手,在城市规划中全而贯彻低碳经济理念。

1、城市系统结构低碳化

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一旦城市规划的城市空间结构、物质环境确立之后,它所决定的交通形式将很难大幅改变,这就是城市规划的锁定效应。另一方面,城市结构主要分为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低碳化理念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而空间结构不仅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结构。因此,城市空间结构需受到重点关注,以期通过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优化城市经济社会结构。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并不能改变由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所带来的交通出行及其相应的能耗与排放,而城市交通所需要消耗的能源及碳排放相对较高,再加上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国情,如果不采取战略性的低碳城市规划策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化发展都将受到制约。因此,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和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在于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为低碳城市发展助力。

城市结构低碳化规划需要通过调整城市扩大方式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探究城市发展的密度、形态与低碳目标实现的关系。分析城市在形态结构,特别是土地利用中的低碳化调控方法,通过城市结构、功能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来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形态上合理的城市结构需要有合理的交通结构体系支撑,因此城市的交通系统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之一。

2、城市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不但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改变。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经济功能上升到主导地位,通常认为包括产业结构在内的城市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城市的功能(主要是经济功能)及其性质。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要求下,城市作为聚集中心,其功能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功能区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也是城市空间类专项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低碳功能分区需要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将城市中各种要素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低碳经济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与否不仅关系到城市的低碳化转型,更关系到城市的持续发展。在推进低碳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的城市化、低碳化的发展程度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不同,因此也应该有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对于不同的城市主体功能区,应规划不同的、适合各自特点的低碳发展主导模式。如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政策体系,优化城市规模,走集约发展等,都是低碳城市规划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并开展的内容。

3、城市系统能量流低碳化

与城市低碳化相关最密切的就是城市的能量流动。能量在城市系统中呈现单向流动性,较低的能量利用效率,将会对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产生负而影响。能流分析正是用来评估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它对环境一经济系统中能量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通过能量统计,对能源的初级输入、能源转换、最终能源使用、能源输出等过程进行结算。在能流分析中,分析的对象主要包括生物质(燃料)、化石燃料、能源产品、电力等。通过能流分析,跟踪城市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评估与这些流动相关的城市系统变化,从而分析低碳化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是低碳城市规划中的重点之一。

城市的能流低碳化规划技术,需要综合研究城市的能源代谢机制和城市能源系统的运行规律,全方位和多层次地辨识城市系统能量流动及行为特征,从能流角度研究城市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居活动等方面的时空演变规律。规划需要结合城市重点节能环节,根据工业、交通、商业、生活等不同类别的用能单位,分析城市碳减排效率及潜力。进而结合城市节能目标责任,从城市能源安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通过城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节能等环节的低碳化转型来影响城市能量流动的变化,分析重点节能减碳环节,以期在城市层而实现从能量源头到最终消费整体过程的低碳化。

4、城市系统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系统角度看,城市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城市系统初始投入的物质几乎完全依赖系统之外,而其终端的废物流主体上也向系统外输出。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阻滞与耗竭,是城市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如果从物质循环的角度考虑,低碳城市的特征之一应该是物质流效率较高,城市碳输入、碳消耗和碳输出都较低的城市。

城市系统物质流分析的基木思想是将城市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基于物质守恒定律,研究城市系统中物质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输入、输出关系,城市物质代谢分析可通过系统解析和度量城市系统的物质通量、分布及其机制,研究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城市低碳化规划可以通过分析城市中物质流动与资源消耗,揭示不同城市系统的物质代谢特征以及规律,分析城市系统运行机制及互动规律,研究其中多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剖析其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核心机理,从而确物质代谢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用低碳理念加以优化,推动低碳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结构改变。

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途径,努力做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6

关键词:不同植被;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S153.6+1;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56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09

abstract:Soilcarbon(C),nitrogen(n)andphosphorus(p)stoichiometryisacriticalindicatorofbiogeochemicalcouplinginterrestrialecosystem.taking3vegetationtypes(cypress,tangerinetreesandvegetable)soilinDianjunYichangcommandofHubeiprovinceastheresearchobject,soilcarbon,nitrogenandphosphorusanditsecologicalchemometricswerestudied,andtherelationshipandinfluenceofdifferentvegetationonsoilcarbon,nitrogenandphosphoruswerediscussed.theresultsshowedthatalthoughthecontentssoilorganicC(oC)andtotalnitrogen(tn)ofcypresssite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vegetablesiteandcitrustreesite,whichwerenotsignificantdifference,totalphosphorus(tp)followedtheorder:Vegetablesite>citrustreesite>cypresssite.althoughsoilC/nhadnosignificantdiffenceamongthreevegetationcover,C/pfollowedascypresssite>citrustreesite>vegetablesite,thetrendofn/pwassimilartooCandtn.itwassuggestedthatsoilCandnremainedcoupledwhereasCandp,nandpbecomedecoupled.thecorrelationanalysisshowedtherelationshipbetweensoilC/p,n/pandoCwashigherthanthosebetweensoilC/p,n/pandtn,tp,indicatingthatC/pandn/pweremainlyaffectedbysoilorganiccarbon.

Keywords:differentvegetation;C/n;C/p;n/p;stoichiometry

土壤碳氮磷是地球化学养分循环的核心,驱动着土壤内其他养分元素的循环和转化,在元素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同时土壤碳氮磷又是目前全球变化中碳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热点[3]。有研究表明土壤碳氮磷相互之间紧密联系[4],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学能够反映土壤内部碳氮磷循环,因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偶联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指示作用[5-7]。目前,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了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区土壤[8]、桂西北不同森林类型土壤[9]、祁连山北坡亚高山草地退耕还林草混合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2]等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但是很少有研究报道三峡库区不同植被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三峡库区由于复杂的地形条件和自然地质条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水土侵蚀严重,导致土壤退化,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生变化。而植被的存在能够截获和储藏水分[10],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营养物质,所以植被覆盖是决定水土流失和改善土壤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然而不同的植被覆盖对土壤质量影响不同。这是由于不同植被的凋落物的质和量、根的分泌物以及营养吸收不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碳氮磷的循环[11]。本研究选择三峡库区的3种植被类型(柏树地、橘树地和菜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全量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三峡库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三峡库区宜昌市点军区退耕还林区内。采集点为同一座山,山顶为次生柏树林,山麓为橘树林,山下平地为菜地。该区位于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年平均降水量992.1~1404.1mm。雨水充沛,雨季多发生在6~7月,雨热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3.1~18.0℃。

1.2方法

选择柏树地、橘树地和菜地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每个样地选取3个样方,柏树地和橘树地的样方为10m×10m,菜地的样方为1m×1m。在每个样地的样方内用土钻随机取0~10cm土层的土样,按“S”形布设取样点5个,混合为一个样,捡去枯枝落叶,自然风干,用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测定。

土壤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氧化-稀释热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磷采用HClo4-H2So4法测定。

试验数据的处理比较用turkey’s-b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用SpSS11.5软件进行pearson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碳氮磷含量特征

不同植被覆盖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如图1所示。柏树地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橘树地和菜地,菜地与橘树地无显著差异。菜地的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其次是橘树地,柏树地最低。这是因为柏树地从无耕犁过,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大量的凋落物进入土壤中,而在菜地和橘树地,有机残体的减少如地上植物或者菜地的地下根系每年都被收获等,导致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相对较低[12]。柏树地位于坡顶,土壤中的磷随着雨水径流冲刷到坡地,且柏树地从未施用磷肥,所以全磷含量最低;橘树地虽然也施用磷肥,但是橘树地位于坡中,雨水的径流也会冲刷磷,降低其全磷含量;菜地在平地,农民为了提高其产量,长期以来施用磷肥,所以磷肥含量最高。全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菜地>橘树地>柏树地,磷成为柏树生长发育和重要生态过程的限制因子。

2.2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评价土壤养分状况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9]。Cleveland等[13]综述了全世界48篇文献的186个表土的观测数据。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间土壤碳氮磷比存在差异,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相似性比差异性更显著,土壤碳氮磷比值有显著的稳定性,三者的比值为186∶13∶1。本研究中,土壤碳氮比(C/n)为6.45~7.18(图2),表明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的土壤碳氮比低于中国土壤碳氮比的平均值范围(10~12)[14],土壤矿化作用较强。虽然土壤碳氮含量在不同植被覆盖下有差异,但是土壤碳氮比却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三峡库区土壤碳氮比存在相对的一致性,不受植被变化的影响。此研究结果与tian等[5]、Cleveland等[13]和王维奇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具有内稳态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碳氮元素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表1),而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几乎是同步的[13]。同时由于碳氮是细胞的结构性成分,积累和消耗过程存在相对固定的比值[16]。

土壤氮磷比(n/p)为2.09~4.82(图2),小于tian等[5]的氮磷比5和Cleveland等[13]的碳磷比13.1。这说明三峡库区土壤仍然受到氮素的限制。且本研究中,柏树地土壤氮磷比显著高于菜地和橘树地,橘树地与菜地无显著差异。此结果一方面说明橘树地和菜地比柏树地土壤更易受到氮的限制,另一方面说明土壤氮磷比的空间异质性,这与tian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土壤碳磷比(C/p)为13.49~33.19(图2),小于tian等[5]的中国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105和Cleveland等[13]全球的碳磷比186,表明三峡库区土壤微生物有机磷存在净矿化现象。本研究中柏树地土壤碳磷比(C/p)最高,其次是橘树地,菜地最低。碳氮磷比是土壤有机质或其他成分中碳氮磷总质量的比值,是衡量土壤有机质组成和营养平衡的重要指标[17]。本研究结果表明,C/p可能比C/n和n/p与不同植被覆盖具有更高的同步性。C/p比C/n和n/p对植被变化可能具有更优的生态指示功能。

2.3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1可知,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有机碳、全氮与全磷无显著的相关性,意味着全磷并未与有机碳及其全氮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碳磷比及其氮磷比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全磷含量与碳磷比及氮磷比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土壤碳磷比、氮磷比与有机碳的相关性大于全氮和全磷,表明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主要受到有机碳的影响。

3小结与讨论

柏树地由于受外界扰动少,凋落物归还量大于橘树地和菜地,导致其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大于橘树地和菜地,但全磷含量显著小于橘树地和菜地,这是由于柏树地从未施肥,又处于坡顶,雨水的径流冲刷降低了土壤全磷的含量。橘树地与菜地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菜地土壤全磷含量显著大于橘树地。3种植被的土壤碳氮比之间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意味着土壤碳氮比不受植被变化的影响,具有内稳态特征;氮磷比的变化趋势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一致,而土壤碳磷比是柏树地>橘树地>菜地。碳磷比、氮磷比与有机碳的相关性大于全氮和全磷,表明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主要受碳的影响。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7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概念特征原理生态城市

在全球环境气候恶化的前提下,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因此,低碳城市的规划既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低碳城市的概念

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

2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的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2.1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等。

2.2高效性

城市作为一种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低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2.3循环性

“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

(2)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3)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

(4)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

(5)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2.4和谐性

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3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指导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对于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1良性循环原理

良性循环原理的核心是指低碳城市要充分考虑各系统关系及城市与区域关系,从未实现城市发展的趋优性。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系统性原理

城市环境已经属于自然环境加人工环境的环境系统,城市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然性、人工性、开放性、相依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从而决定其必须考虑系统的良性运转。

一方面,规划建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建设,而且还应注重人的环境素质的培养,致力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和长远的发展框架建设等。另一方面,规划建设需要完善城市低碳生态系统功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应当运用生态学的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理论,从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系统功能的角度着手,进行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组织实施。低碳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实现低碳生态系统与外界协调平衡的必要条件,而从低碳系统的角度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系统高效、循环的“自运营”,减轻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区域的生态的负担,将城市建设成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人居系统。

(2)区域性原理

城市的发展是在一定区域背景下展开的,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区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低碳城市是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体。城市要实现有机的生态发展,区域原理可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

首先,必须在城市和区域之间构筑有机、紧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联系网络,形成复合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使水资源、市政、教育、医疗等资源能与城乡共同使用,使资源在城市和区域农村间复合循环利用,同时协调城乡基础设施投资,保证城乡更大范围的支持和覆盖;整合城乡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使城市与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共生体。其次,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要注意区域差别。

3.2生态调控原理

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锋军,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的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3.3层次原理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具有复杂的结构。实现低碳城市需要区别各层次的共性和差异,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层次原理的特征之一是通过改善纵向状态促使途径趋适。低碳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和协调多部门利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战略部署,必须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和施工等层面都贯彻低碳化、生态化的基本概念,并使层次之间关系协调、层次递进。

当前,我国与人居环境发展密切相关的国情包括:①资源短缺;②人多地少;③经济贫穷。资源短缺、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国的建设只能走资源、土地节约的道路;经济贫穷决定了我国不能停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中国的经济及大多数城市的70%以上的能源来自煤碳,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走向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生态空间受到蚕食和冲击。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潮,中国城市环境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实情,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经济,立即动手开发新能源,遏制污染,发展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4结语

总之,促进城市良性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战略。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仅仅需要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更需要城市居民对于低碳城市生活的真正领悟,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进步才能建设成真正的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8

关键词:城乡贸易农业物流低碳流通

引言

农业资料供给、产品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共同构成了农业物流,与商品化物流类似,农业物流按环节划分也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三种基本模式。政府官方文件中对于低碳经济的提及首先见诸于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首先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及气候变化的威胁。众多学者在随后的社会环境发展研究中又对低碳经济概念进行了补充,界定了其核心内涵,即以制度创新和结构化设计为主导,减少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碳排放量,逐步建设具备低碳排放能力的经济产业结构体系。

低碳环境下的城乡贸易流通要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优化,对于流通形式的低碳经济,生产、物流、分配以及最终消费环节都构成低碳建设。我国城乡农贸市场上同时出现的“菜贵伤农”和“菜贱伤农”畸形发展现象不仅反映出农产品增产增收不同步的市场环境,事实上也包含了城市菜价不稳定、农产品价格波动过高的发展态势。

我国目前的城乡贸易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逐步跃进,农村市场日益构成社会商贸流通系统的重要核心,以农业资源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和日用品市场为参与主体的农业多元化市场结构已发展成为较为稳定的互补体系,国家层面对于三农建设的重视及日益迫切的农村、城市商贸物资流通体系统筹形势都使得农业现代化的去管制化经营成为必要步骤。一般来讲,以经营主体的划分为依据,我国城乡贸易物流运作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模式,具体来讲:

(一)农业产品批发中心主体物流运营模式

农业产品批发中心在规模、辐射范围和功能等方面区别于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一般按所处地理区域分为城市和乡村农产品批发中心,前者主要包含农产品零售商、批发商、公司客户以及最终消费者,后者则主要以农产品供应个体户和农产品批发商作为主要联结对象。

农业产品批发中心主体物流运营模式在农业物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由于其内部又可以细分为副食品市场、蔬菜瓜果市场、粮油市场、水产品市场以及肉禽蛋类市场等,所以这种模式不仅主要依靠批发,而且也具备辅助零售、市场管理、物流配置、税收工商以及产品监测等市场能力。在此种模式下,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及供给情况可以得到基本反映,以信息双边不对称而造成的农场品批发商单边获利成为常态现象,农产品批发中心信息平台的建设往往缺乏透明性,信息更新不及时,在线交易难度较大,消息闭塞的个体农户和终端消费群体不可避免的面临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品批发中心建设从网点数量来看已经近于饱和,而网点质量则相对成熟市场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粗犷型经营较为常见,市场细分化程度不够精深,功能完备度低,服务管理水平欠缺。

(二)农业产品物流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

农业产品物流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以农产品物流的领军企业作为物流运营核心,物流企业间接进行农产品销售,将城市居民最终消费和农村居民的生产进行有机结合,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下分工专业化的集中体现。

在此种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下,主体物流企业以信息化平台搭建为依托,在物流服务、流通速率、在线交易和产品价格等方面给予平台用户使用支持,尤其以农户集体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农业产品物流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突出较为清晰的组织结构,是农户、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商各自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良好凭借。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跨地区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还有待规划建设和完善,发达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是服务城乡农产品贸易流通的基础,我国的农业物流企业建设和发展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物流企业在管理水准、服务专业化程度、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以及共享数据等方面都不健全,需要后续的补充发展和探索构建。

(三)农业产品加工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

农业产品加工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以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物流中心,将个体农户、农产品做市商、零售商等进行统一联结,目前部分发展较为具备前瞻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出现自建工贸一体化的商贸网点形式,加工外销贸易网点的拓展甚至延伸至海外。

以加工企业作为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实际涉及面相对狭窄,且以农产品的深层加工为主,加工潜力小的初级农产品涉入较少,较为常见的如浙江地区的“金华火腿”和“临安核桃”、四川地区的丝绵深加工等,加工企业以地区领头企业作为主导,规模大、加工深、费用低、吸引力强是其重要特征,个体农户、产品做市商等在其中实现接触。由于加工企业在服务能力、配送运输、辐射拓展和商品跨区域统筹调配等方面的局限,其信息平台中展示的产品信息、技术支持和专业加工等信息也不具备大众推广的性质和功能。

(四)农业产品流通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

农产品流通企业包括农产品连锁和配送中心,实现初级产品提供、生产加工和终端消费的连接,在合作方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即大多以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村专业化合作社作为合作对象,其目的是稳定货源。

由于分散化责任承包制存在的先天缺点,为了配合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个体农户、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也通常通过集团化方式迎合这种规模化合作样式,以主动适应流通企业对农业产品诸多方面的高标准要求。高标准带来的额外好处是相对于加工企业主体物流模式的高效率和低风险,因为实力较强的流通企业如上海联华等通常布局广泛,直供合同的签立更是以合作社为出发而将城乡进行了承接,因此具备单一流向,一旦“农村-城市”的单向流通局面被打开,农村巨大市场支撑的城乡双向互动还会具备更大发展潜力。

城乡贸易物流的低碳经济原则和物流模式搭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统一的分配筹划和个体配合,城乡贸易物流网络是通过一个个分散的点而连接的,点分布的合理性决定网络功能发挥的效率性和经济性,政府层面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可以为城市和乡村都建立有效物流指引,个体企业在运营层面发挥的配合作用也可以间接促进城乡贸易流通从“农村-城市”的单向模式向“农村-城市-农村”的双向模式转变,使得广大农村市场需求得到满足,降低流通成本,企业的“居间”作用得到发挥。城乡贸易流通的低碳衔接在实现农产品流通成本下降的同时,也具备了长远融合城乡贸易市场的潜在作用。

(一)城乡贸易物流的低碳经济原则

1.农业物流模式中的低碳原则。农业物流发展中的低碳建设主要是在农产品流动中的合理规划、协调统筹等环节进行物流资源的控制、整合以及共享,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避免重复工作量,降低物流运送环节的碳排放量,达到绿色经济目的。在城乡贸易物流的管理运作角度考虑,城市和乡村分割时间较长,统一的规划经营欠缺,农业资源供应链上的参与成员分散化和小型化经营特点突出,以公共、公信、公开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度不足,进而导致供应链上的单位间连贯性较低,农产品囤积滞留较多,为此,一个综合化的网络服务体系有待构建,要满足农户飞速发展的生产销售需求,在服务内容上可以由单一的仓储和运输转变到集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化物流服务集合,辐射全国,支持国际物流,只有完善低碳条件下的农产品流通和城乡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才能有效调控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进而实现城乡贸易健康发展。

2.农业物流模式中的经济原则。在强调低碳的同时也突出经济性原则,意味着农业物流网络规划、农业物流源头控制以及全过程的增长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护。我国目前的城乡贸易物流模式存在分散化、碎片化、资源集中度不高等弊端,规模经济效应难以达成,并且成本费用高昂,据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社会物资流通总额达到13.6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4.37万亿元人民币,每年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费用增长就达到两位数水平,如表1所示。农产品价值实现的个体间串联成完整价值链的难度较高,衔接性差,与现代农业大一统的格局已经不再互相适应。要实现城乡贸易物流的规模经济效应,就要在整合农业资源和布局物流网络的同时,沟通城乡商品和服务,搭建顺畅的要素资源流动渠道,将规模化经营作为长远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利益极大、成本极小、绿色健康、资源整合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物流模式的搭建

1.企业主体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企业主体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以核心企业为主导,构建推拉结合的双向城乡物流模式,其中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企业、农户和市民满意度、政府和民间利益共存作为物流搭建基准,即建设新农业产业化物流。从“农村推动城市”到“城市拉动农村”的供应链物流是对传统城乡物流高成本、低效率、高排放、低利润特征的改革与完善,低碳化物流系统建设的关键即在于此。以企业为主体的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横跨工、农、商三个产业,连接主体多元化,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交织,是综合统筹谋划农产品、农业信息和农业资金技术支持的、以竞争和合作共存的复合型产业链体系。

2.政府主导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政府主导的城乡贸易物流系统注重农业物流的节点建设,加强节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其物流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现在农业物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为网格化系统,其决定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成本分摊,构建现代城乡商贸物资流通系统就要从城乡大局出发推动农业经济进步,在政策和国家农业发展战略高度发展现代化农业物流,重布局、抓结构、分区域、多优化、城乡一体,做到工农业统分结合。此外,政府要依靠行政权力建立农业物流节点低碳标准,避免农业价值链的重复建设,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于“政府指导、市场参考、自由经济、协商共赢”的十六字方针。

新型低碳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的特征

(一)企业主体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特征

1.农户和市民满意作为城乡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的动力支撑。农户和市民分别处于农业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属于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市场,前者以农户满意为低碳目标下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的推动方,标的推动物为农业日用品和农业资源等,个体农户或组织作为推动人;后者以市民满意作为目标,拉动市民菜篮子工程,解决农业产品从田间走进千家万户的问题,这样的一推一拉就形成了企业的协同运作机制。

2.现代物流模式向农村地区发展延伸。以低碳双向城乡物流作为骨架的新型城乡贸易流通体系将居民个体与农业市场进行联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产销一体,政府、企业、市民与农民共享低碳物流体系由低成本、高效率带来的网络化生产营销一体化成果,以供应链企业节点作为“做市商”,在城乡之间以协议方式交换农副产品和农村物资、农村日用品等,将“城乡物资中介”的角色发挥到位。

3.企业主体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不是静态的发展系统,动态发展是城乡贸易流通系统的突出特点。在“农村-城市”低碳物流价值链系统上,成员间维持动态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由此来避免过于古板和机械的物流供应链所带来的活力不足和效率低下问题。低碳城乡贸易流通还要在产品和上下游和同质产品间产生延伸,即农产品分工、规模化产业经营和产业链拓展,开采新价值源。

4.企业平台充分发挥居间人的作用,使得城乡贸易物资流通的经济性和低碳性得到兼容并包。企业平台发挥作用兼顾内部及外部物流网络,企业内部物流网络实现管理节点信息共享,外部物流网络使得农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得以通畅,企业内外节点之间建立起来的信息充分流动的物流关系网络以因地制宜式的物流效率取代了不明就里的物流模式照搬,这种企业内外网络建设的好处使得城乡贸易市场成交量数倍放大。

5.农业粮食系统购销储运中心的建设发展。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粮食购销储运中心的自身素质和经营环境都难以达到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因此,要想实现粮食购销储运中心向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的转变,必须从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设施方面,要加快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对已建成的粮食仓储设施如浅圆仓等要及时进行技术设施的配套;在软件开发方面,购销储运中心本身要注重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物流技术,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操作经验,例如在粮食储藏方面运用成熟的物理及生态储粮方法、硅藻土杀虫剂以及气控储粮方法等。

(二)政府主导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特征

1.已有流通渠道基础上的农业物流吸引。政府主导下,在统一筹谋规划的多层次区域性物流园区内,农业产品和物流基地应与工业、小商品、服务业物流基地共容,以现阶段我国城乡贸易流通中存在的线路设施基础差、运输工具转移能力弱、地区间联系程度松散等问题来看,以现代城乡流通体系客观要求为指引的、旨在解决城乡要素资源流通不顺畅的大网络物流系统还有待建设加强,协调运力、建设流通基础设施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

2.以发展农业合作经济为指向的专业化合作社建设。低碳城乡物流网络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农业物资,网络成员的共同参与不可缺少,成员之间的工作是具有互补性质的,农产品做市商、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共同作用的同时也拥有各自的供应链条,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业合作社规模经济可以整合这些各自为政的价值链,农业合作社统一购买农业物资,统一销售农产品,缩短了物流系统的运作频率和单向事件发生概率,低碳贸易流通在节碳源头上得到遏制。

3.低碳城乡贸易流通体系运作依赖于公共农作物信息平台。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及时的分配承载城乡间商品,实现农资供应的实时跟踪,标准化作业模式下的信息收集传输、业务管理、查询、技术合作、农业咨询等也可以集成化呈现,统一的政府公信力平台实现了一点对多点服务,中间环节费用得以节约,而集体摊销平台营运费用也实现了降低农户负担的效果,农户参与城乡双向物流平台的热情也得到提高。

4.政府主导性城乡物流网络是区别于传统农户自发物流模式的增值型物流体系。这种体系下具备物流资源共享、个体反应迅速、引入市场机制、搜寻成本最低的特点,将分散化的农业资源以信息技术整合,整合后的资源系统反过来倒逼城乡贸易物流布局的合理性及透明开放程度,是“十二五”经济发展期间政府职能转型在物流业的重要体现,城乡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保证国家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5.国家层面积极的政策导向构成农业物流合法地位基础。目前我国专业从事农业物流的龙头企业很少,要发展农业物流,必须要经过国家来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农村物流的组织行为,鼓励城乡物流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建立农业物流体系为政策工作的重点,研究制定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办法是促进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结论

低碳经济是新世纪下世界各国基于环境保护因素考虑而共同建立的发展价值观,作为世界上的主要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碳价值观树立不可或缺,而作为下一个阶段以“搞活城乡贸易、以城带农、以农促城”的城乡间经济发展战略来说,城乡间物资流通环节如何去繁入简、优化整合发展低碳模式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迫切需求,作为城乡间贸易主体的农业企业、个体农户、物流单位以及政府决策部门都要引起充分重视,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平稳运行和绿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中强.基于制造业视角的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揽接能力研究[J].管理世界,2012(9)

2.曲福田.城乡统筹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J].管理世界,2011(6)

3.董天菊.发展农业物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物流技术,2012(11)

4.王建增.基于低碳经济视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5.俞菊生.上海都市现代农产品市场渠道拓展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

6.黄捷.论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3(11)

7.王殿安.我国农产品低碳物流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3(6)

8.张立国.低碳物流园区的界定、特征与运作策略[J].商业时代,2012(1)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9

一、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义

“低碳生产”,译自英文为lowcarbonmanufacturing/production,缩写为LCm或LCp,是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而言的。依据我国第一次(2004)、第二次(2008)经济普查结果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分析,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大中型企业聚集于工业行业的特点十分突出。分布于冶金、电力、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和化工等工业行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以其极少的数量不仅贡献着较大的经济总量,而且消耗着大量的能源、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工业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始终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全面推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促进其由传统的线性生产模式、末端治理模式等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现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以电解铝生产为例,我国目前年产电解铝产量约1300万吨,全年仅电解铝生产一项就需耗电约1950亿度,约合300兆瓦发电机组74年的发电量。如果通过加强管理、改进设计、引入先进技术节电1%,全年电解铝生产就将节电19.5亿度,依火力发电1亿度约需消耗3.39万吨标准煤计,不仅可以节省约66.11万吨标准煤,而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8.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3万吨。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从工业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并依据强制性、市场性、自愿性环境管制以及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角度,探索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机制和途径,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体系形成基于“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平衡”的思想,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探索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实现途径,有助于推广节能技术,并通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与低碳技术,促进我国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低碳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特征与实现途径

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并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生产”相比,低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应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基本特征。

(一)低能耗工业生产中的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两部分。前者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煤、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消耗和电、煤气、蒸汽等二次能源消耗;后者是指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厂房等在其取得或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两者之和称为全能耗。产品生产的全能耗示意图如图1所示。

在全面研究能源消耗、实现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问题时,应同时考虑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既要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又要千方百计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充分发挥设备、厂房的作用,使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间接能耗最低。低能耗既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又是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低碳排放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低碳排放,即努力降低或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必须是低碳排放的生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低碳生产,也就失去了低碳生产的意义。低碳排放可以分为“相对低碳排放和绝对低碳排放两个方面”。前者基于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效益原则而言,如果生产过程中单位碳要素投入带来经济利益的相对增加,即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幅度低于生产产出(可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总值或销售收入表示)的增长幅度,则可称为相对低碳排放;后者则强调一定时期内一个企业碳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然而,即使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实现了相对低碳排放,由于过度追求生产发展,碳排放总量依然可能大幅度增加,从而无法遏制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因此,低碳排放不应仅是相对低碳排放,而应以整个国际社会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为目标,在相对低碳排放基础上实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绝对低碳排放是低碳生产的基本特征。

(三)低污染“在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超过三分之二来自能源使用和工艺排放,其中约有36%来自工业;而在工业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中,钢铁、水泥、塑料、纸和铝等5种主要原料的生产排放占到了56%以上。”实现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即通过不断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会使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得到明显抑制。

然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论是降低能耗、还是减少碳排放,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做到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是持续不断地降低全能耗以及碳排放的改进过程。因此,应该基于“持续改进”以及“动态平衡”的思想,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探索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实现途径,具体包括:减少碳源排放;提高机器、设备的能源效率;减少浪费,主要指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时间、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杜绝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等;有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的有效利用、减少排队及等候时间、生产优先等。

三、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综合成本效益是指为实现低碳生产而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与取得的各项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工业企业实施低碳生产的综合成果的体现,包括经济效益(主要指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指资源、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并且可以从企业内、外部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一)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经济(或财务)效益分析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经济(或财务)效益分析主要指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低碳生产成本与收入的比较分析,通过计算为组织实施低碳生产而发生的费用增加或节约额以及资源有效利用而增加的收入额进行经济效益或财务效益分析,其结果表现为企业会计利润的增加或减少。

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实现低碳生产的财务成本包括:为组织实施低碳生产而发生的教育、培训费用,以Cj表示;低碳技术研发费用,以Cd表示;采用低碳生产新工艺、新技术而发生的设备购置或改进成本,以Cp表示;低碳运行费用,以Cr表示等。

内部财务成本C为:C=Cj+Cd+Cp+Cr。

工业企业内部微观层面实现低碳生产的财务效益或收益包括:由于水、电、汽等各种能源节约而降低的费用,以Re表示;由于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而节约的费用,以Rg表示;由于有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而节约的费用,以Rm表示;由于废弃物回收、重复利用而增加的收入,以Rw表示等。

同理,内部财务效益R表示为:R=Re+Rg+Rm+Rw。

则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经济(或财务)效益Δp=R-C。

对于通过改进工艺、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以及合理组织生产等方式实现的低碳生产而言,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财务成本与收益容易区分、便于计算分析。例如,在电解铝生产中,通过运用新型生产技术、加强综合管理水平延长电解槽的使用寿命就可以大幅降低电解槽大修费用。对于拥有172台的306ka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年产14万吨铝锭的电解铝厂而言,每次、每台槽的大修理费用大约100万元,未改进前槽生产寿命为1000个槽昼夜左右,在技术改造将其使用寿命延长至2000个槽昼夜的情况下,则每一年内可节省的修理费用为:(365/1000-365/2000)×100×172=3139(万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逐项计算,即可得出企业一定时期内实现低碳生产取得的经济效益。

对于实施低碳设计、低碳施工、低碳生产的新建企业来说,其成本效益或经济效益分析则可以通过不同模式下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对比来进行。

(二)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社会效益分析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社会效益是指实现工业企业低碳生产对社会所作出的综合贡献,是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外部效应,主要包括:各种能源、资源消耗量的减少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低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在当前能源、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两者都体现为正外部性而使外部社会成本降低。

(1)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节能、降耗情况分析。工业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而使能源、资源节约的分析可以采用技术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从多方面进行。以电解铝生产为例,按照当前铝行业普遍采用的冰晶石-氧化铝熔融盐电解法,其能源消耗主要取决于平均槽电压(V平均)电流效率(Ce),电解生成1千克原铝所耗费的电能计算公式为:

式中,a表示生产作业系统中一整套机器(1,2,....φ),代表机器的最大编号;B表示一整套产品(1,2,...,n),n代表产品类型的数量;e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所使用的能源系数;δ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所使用的剂系数;C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消耗电能系数;Sij表示在j机器生产i产品的完工时间:pj表示在j机器完工产品需求量;L表示生产设备每加工周期所需剂;e表示生产设备每加工周期所耗电能。

(2)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碳减排情况分析。工业企业可以通过绘制生产流程图、划定系统边界、确定优先顺序以及数据整理等步骤,构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低碳排放计量模型,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准确地测定与计量,它是加强碳排放限额管理和控制、实现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工业企业的碳减排情况分析主要有情景分析和蒙特卡洛分析。前者也称最大最小值测试,用以测算参数发生最好和最差情景时的碳排放水平,计量思路及过程较为简单。后者可通过附有该分析的软件包或专业的寿命周期分析(LCa)包来完成,通过确定并输入每项参数的概率密度、分布类型(如正态或对数正态)、具有可信度的输入值上限/下限以及相关系数等,经过多次重复的计算过程,可以得出不同生产状况下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全面了解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碳减排情况。

以年产14万吨的我国某电解铝厂生产情况为例,参照情景分析方法,并将电流效率(Ce)统一取值94%,开工效率按照全年不间断运转(即开工效率为100%)计,采用直流预焙槽,综参考文献:

[1]王君:《中国微小企业融资进展与前景》,《银行家》2007年第10期。

[2]潘家华、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低碳物流的特征篇10

关键词:河流;有机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X52;p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9-0028-03

abstract:Researchprogressontheriverineorganiccarbonwassummarizedinthispaper,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organiccarboncontentandsourceofdifferentrivers.watertemperature,theerosionofsoilorganicmatterandhumandisturbanceactivitieshaveasignificantimpactontheoutputfluxoforganiccarboninrivers.

Keywords:Rivers;organiccarbon;Review

1引言

河流输运的碳主要有4种赋存形式,即颗粒性有机碳(poC:particulateorganiccarbon)、溶解性有机碳(DoC:dissolvedorganiccarbon)、颗粒性无机碳(piC:particulateinorganiccarbon)和溶解性无机碳(DiC:dissolvedinorganiccarbon)。DoC和poC是河流有机碳的2种基本赋存形式,河流poC约占河流总有机碳通量的50%[1],是有机质在河流中运输的主要载体;河流水体DoC则促进了水体中微生物的繁殖[2]。研究河流水体有机碳的通量及其来源等,对于确定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具有重要意义[3]。

2河流水体有机碳含量

全球河流DoC平均含量为5~6mg/L[4],河流poC平均含量为1~5mg/L[5]。不同流域类型的河流其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表1),如印度河DoC含量是全球河流平均含量的2倍之多,而黄河属于侵蚀性河流,其poC含量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河流。

河流水体DoC的含量与水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细菌降解等密切相关,其含量直接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流域地表水体的影响和污染程度等[7-8]。吴红宝等[9]对脱甲河水体DoC的研究表明脱甲河DoC浓度范围为0.46~9.54mg/L,并呈现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的变化趋势。王俊博[10]等对九龙江干流(西溪和北溪)水体中DoC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溪春季和夏季DoC含量范围分别为1.66~11.79mg/L和1.72~5.91mg/L,表现为春季高于夏季含量的时空变化,而北溪春季和夏季DoC含量范围分别为1.26~4.56mg/L和1.46~8.49mg/L,呈现出春季低于夏季的变化趋势。黄奇波等[11]研究表明桂江流域内岩溶出露面积大,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造成水体中DoC相对偏高,河流水体DoC含量为0.68~2.16mg/L。魏秀国[12]等研究表明西江马口断面水体DoC含量介于0.98~4.17mg/L,且季节性变化幅度小。

不同类型的河流其水体poC含量也不相同,并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规律。张金流等[13]研究表明塘西河下游水体中poC浓度变化范围为0.33~1.51mg/L,呈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变化趋势。王婧等[14]研究表明金水河水体poC含量呈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季节性变化格局,并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强而呈递增的趋势,最高含量可达到9.883±3.45mg/L。张胜华等[15]对五华河进行了一个完整水文年的月周期性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五华河径流中poC平均含量为0.77mg/L,且汛期含量高于枯水期。茅昌平等[16]Τそ干流夏季和冬季水体悬浮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干流水体中poC含量在0.4%~1.3%,冬季含量在0.7%~2.2%,降水带来的大量粗颗粒矿物对悬浮物有机碳的稀释是造成夏季水体poC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3河流水体有机碳来源

河流水体有机碳的来源主要包括内源和外源2个部分,土壤有机质的侵蚀、陆生植物残体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的有机物等是外源有机碳的主要来源;而内源有机碳主要源于河流中植物叶绿体经光合作用所产生的颗粒物、poC降解、细菌及其分泌物等[17]。研究中常采用河流水体有机质的碳氮比值(C/n)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辨析河流有机碳的来源。当C/n12时,则指示陆源有机碳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此外,有研究表明河流内源有机质δ13C为-22‰~-19‰,混合来源有机质δ13C为

-22‰~-16‰[18]。侯青叶等[19]对乌裕尔河丰、枯水期poC含量及其δ13C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体poC主要来源于未受玉米残体及根系输入影响的深层土壤,并利用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出丰水期各支流对不同干流采样点水体poC的贡献率。谭慧娟等[20]通过分析金水河流域河岸带土壤、植物以及河流中藻类poC的C/n比值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对河流水体poC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贡献比例进行研究,表明金水河流域水体p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质、C3植物和藻类,水体poC的来源及其贡献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叶琳琳等[4]以太湖流域西北部的2条入湖河流(殷村港和陈东港)为研究对象,表明2条入湖河流中溶解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外源输入和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释放。

4河流水体有机碳通量及控制因素

4.1河流水体有机碳通量的计算河流有机碳通量主要来自对流域土壤有机质的侵蚀[3],记录着人类活动对流域地表自然状态的改变[21]。一般可采用河流径流量与有机碳质量浓度之积来估算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如孔凡婷等[3]采用公式(1)、(2)估算出大沽河流域一个完整水文年水体DoC的输出通量。张连凯等[4]根据两季河流径流量在全年中所占比例(即F=F'/p,p为采样季流量占全年的百分比)估算出珠江流域河流有机碳的年输出通量。

式中,F'为采样季的碳通量,Ci为物质的质量浓度,Qi为河流径流量,1/n为采样频次。

4.2河流水体有机碳通量的控制因素水温、叶绿素a浓度、细菌的降解作用、光化学氧化作用以及颗粒态有机物的共沉淀均会引起DoC浓度的变化[22-23]。张连凯等[4]指出流域化学侵蚀对水体中DoC含量有重要影响,降水量、气温及水文过程的变化也都会引起DoC含量的变化。Ludwig等[5]认为河流的DoC通量与径流深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比,而与流域的地形呈反比;陶澍等[24]根据实测流量和水体DoC含量计算出伊春河水体DoC的月输出通量,进而估算出1993年伊春河全年输出通量为7113t,并指出夏季出现大量降水,DoC含量与流量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夏季输出通量对全年的贡献比例最大,高达90%;魏秀国[25]指出河流在流经城镇、工业区等过程中会有大量含溶解有机物的人类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汇入,使水体中的DoC浓度大幅度升高,进而影响到河流水体中DoC的通量。张连凯等[4]对珠江流域河流碳的输出通量及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表明水体DoC的质量浓度随雨季的到来而升高,根据河流有机碳的径流量和质量浓度计算出珠江流域poC和DoC的入海通量分别为2.50×1012、1.13×1012g・a-1。孔凡亭等[3]对大沽河流域DoC的输出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大沽河一个完整水文年度DoC的输出通量约为1.6×105gC/km2/yr,这与大沽河流域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流域人口密度大、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等)密切相关。

国内外也有学者对河流水体poC通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Balakrishna等[26]对印度戈达瓦里河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和迁移过程研究发现戈达瓦里河poC的输出通量为756×109g・yr-1,在迁移过程中22%的poC由于有机物的氧化、坝后有机物截留和河道淤积而损失,同时表明土壤侵蚀和森林砍伐的加剧是造成戈达瓦里河有机碳产出的重要原因;茅昌平等[16]估算出长江一年的颗粒有机碳通量为1.46mt/a;谭慧娟等[20]指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及人为干扰程度都能对河流水体poC的含量产生较大影响。

5结语

河流有机碳的成分及来源较为复杂,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7]。认识了解河流水体有机碳的组成、含量、来源及贡献比例、控制因素等,有助于加深对河流水体有机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为进一步开展河流水体有机碳循环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GaoQZ,taoZ,YaoGR,etal.apreliminarystudyontheisotopeoftheriverineparticulateorganiccarbonusingamSintheZengjiangRiver,southernChina[J].QuaternarySciences,2004,24(4):474-475.

[2]叶琳琳,吴晓东,孔繁翔,等.太湖入湖河流溶解性有机碳来源及碳水化合物生物可利用性[J].环境科学,2015(3):914-921.

[3]孔凡亭.大沽河溶解性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和通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

[4]张连凯,覃小群,杨慧,等.珠江流域河流碳输出通量及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2013,34(8):3025-3034.

[5]Luwigw,probstJL,KempeS.predictingtheoceanicinputoforganiccarbonbycontinentalerosion[J].GlobalBiogeochemicalCycles,1996,10(2):161-175

[6]永领.河流有机碳循环研究综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3):344-351.

[7]BadeDL,CarpenterSR,ColeJJ,etal.Sourcesandfatesofdissolvedorganiccarboninlakesasdeterminedbywhole-lakecarbonisotopeadditions[J].Biogeochemistry,2007,84(2):115-129.

[8]商荣宁,王作华,张传松,等.冬季黄东海溶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2,30(1):94-101.

[9]吴红宝,秦晓波,吕成文,等.脱甲河流域水体溶解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35(10):1968-1976.

[10]王骏博.溶解有机碳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及其在九龙江的应用[D].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

[11]黄奇波,覃小群,唐萍萍,等.桂江流域河流有机碳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4(2):148-153.

[12]魏秀国,李宁利,沈承德,等.西江水体有机碳含量变化及悬浮物碳同位素的意义[J].地理科学,2011,31(2):166-171.

[13]张金流,鲍祥,姚尧,等.塘西河颗粒有机碳浓度季节变化及其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39(2):201-205.

[14]王婧,袁洁,谭香,等.汉江上游金水河悬浮物及水体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J].生态学报,2015,35(22):7338-7346.

[15]张胜华,高全洲,陶贞,等.粤东五华河悬浮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输出通量[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3):143-148.

[16]茅昌平,季峻峰,罗郧,等.长江干流颗粒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季节性输送特征[J].地学前缘,2011,18(6):161-168.

[17]高全洲,陶贞.河流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及性质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1000-1002.

[18]Louchouamp,Lucottem,Farellan.Historicalandgeographicalvariationsofsourcesandtransportofterrigenousorganicmatterwithinalarge-scalecoastalenvironment[J].organicGeochemistry,1999,30(7):675-699.

[19]侯青叶,杨忠芳,余涛,等.乌裕尔河流域颗粒有机碳的来源:碳同位素证据[J].地学前缘,2011,18(6):150-160.

[20]谭慧娟,夏晓玲,吴川,等.基于碳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金水河颗粒有机碳来源辨析[J].生态学报,2014,34(19):5445-5452.

[21]林晶.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2]GoblerCJ,Sa?udo-wilhelmySa.Cyclingofcolloidalorganiccarbonandnitrogenduringanestuarinephytoplanktonbloom[J].Limnologyandoceanography,2003,48(6):2314-2320.

[23]minoreC,SimjouwJp,mulhollandmR.Seasonalvariationsindissolvedorganiccarbonconcentrationsandcharacteristicsinashallowcoastalbay[J].marineChemistry,2006,101(3C4):166-179.

[24]陶澍,梁涛.伊春河河水溶解态有机碳含量和输出通量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1997(3):254-261.

[25]魏秀国.河流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7,16(3):1063-1067.

[26]BalakrishnaK,probstJaniccarbontransportandC/nratiovariationsinalargetropicalriver:Godavariasacasestudy,india[J].Biogeochemistry,2005,73(3):457-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