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43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1

一、把握儿童心理的倾向性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关键,倾向性是求异思维规律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母用心良苦,培养孩子的目的明确,孟母善于了解儿童的喜好心理。知道在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势必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之积极主动地观察事物,开发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计算1/2+1/2=1的同时,个别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2×2也等于1,他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再进行类似实验时,学生那种惊奇的表情荡然无存,证明主动性的特殊作用,教者应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巧妙地设置问题,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向,以教者为主导,以儿童思维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主要矛盾,恰当利用儿童的思维形式,引导他们自觉地领会分析的方法技巧,用自己设想的方法去进行,如在计算1至100连续自然数之和的过程中,不直接传授简捷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动笔算一算,到一定时刻,教者点化:“是不是想一想别的办法”他们会从计算中领悟到出现的新现象,1+2=3而加数中也有一个3,3+3=6加数中又有6……,导出求若干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之和乘以自然数的个数除以2”的结论。尝试到发现的喜悦,训练他们创新的意识,即使是出现了错误也不能硬性阻止,在错误中寻找机会,激发掌握正确知识的积极性,一步步突破问题中设置的障碍,使之倾心于解决问题,从曲折的道路中尝试到乐趣。其间,教者应有能力“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教者的位置,在儿童自身意识中是“似有似无”,思维的主动权把握在儿童本身,培养他们对探求新知识规律的激情。

二、提高儿童思维的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求异性,而求异思维需要有规律地进行,缺乏逻辑思维势必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该教给他们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突破一般规律,“在教学中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教学始终”掌握基本技能,却不能单纯地把教者本人的思维过程灌输给学生,形成学生机械的跟着一个思维模式进行思维活动,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新异思维。应教给儿童思维的方法,主动体会思维规律,形成自己的“创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圆周长与直径关系形成了?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操作。直径扩大同时周长也变大,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试验中发现“?仔”这个新生事物,同时启发用语言加以描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推导出圆周长公式,教者及时纠正不符合逻辑的思维,但避其简捷的归一成“应该怎么办”为“怎样才能更准确些”,启发内部动因。另外,恰当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使其自觉、积极、热情地进行逻辑训练,如:自制风筝活动,教者引导准备必要的材料,而怎么能让风筝飞上天,是个新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试验,由于各种因素往往导致失败,他们会自觉地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从平衡问题到风速、风向问题到角度、绳长问题等等,在失去解决矛盾信心的时刻教者及时点拨、参与活动,最终,学生领会了原理,找出了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突破难点,教者同时把他们思维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总结,防止分化现象的产生。

三、培养儿童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从整体入手,以熟悉牵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思维可以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其主要特征:能迅速接近问题的核心,并使之快速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训练中,采取循序渐进,逐渐把握知识的跨度,由浅入深地进行越级训练的方法,在教学及练习中,灵活运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的“与一对一个别教学方法等效的群体教学方法”增强群体思维自觉性的训练。使任何能力类型的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得到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跳跃性缩短智力差异,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儿童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对智力因素较高的学生,放手自学,使其直接介入新问题,达到自我完善,探索纵深的知识领域。对智力发展一般的儿童,也以自学为主,领会所学内容的全部,提出问题,以求思维横向发展。对部分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以旧知识做迁移,达到直觉判断的目的。教者对这三种层次的自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点化形式,分类精讲。在组织练习中,有意将题型分为三组,一组为尝试题型,二组为变化题型,三组为综合题型,使之具有梯度,达到跃级训练的目的。悟出思维规律,形成直觉思维习惯,引起模仿,从整体入手进行跳跃分析求证,将繁化简,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不按由因导果等逻辑步骤进行,思维发生“卡壳”时避开具体问题,寻求“似曾相识”的知识结构,改换题型,将问题化简,直接抓住其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内部纵向思维引渡到相似本质的横向思维,最终运用逻辑性解决问题,儿童在平行于具体问题的已知领域,迅速整理已有知识,对难点进行直观设想,爆发出“灵感”火花,迅速做出解决核心问题的直觉判断。

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是异性思维的思想基础,教师应该保护儿童的创新意识,善于启发运用联想的中介作用,产生相似的表象,创造出新生事物,如一题多解等,启发儿童广开思路,培养多思的心理能力,达到入迷的程度,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在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下,由有联系的其他事物联想到核心问题。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特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21世纪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儿童经历的是创造性思维初步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占主体地位的基础教育,就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保护和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使命。

一、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儿童时期处于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一时期的思维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但由于知识经验较为贫乏,思路所受的约束很少,他们的创造力却空前的活跃。小学阶段儿童的创造非常常见,不仅在语言上往往能出其不意,来个“童言无忌”,令成人大吃一惊,比如:《两小儿辩日》中孩童对于太阳大小延伸出的讨论,连圣贤孔子都哑口无言;在行为上更是常有惊人之举,全然的“离经叛道”,令人瞠目,例如:童年的爱迪生模仿母鸡孵鸡蛋,这种行为在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却反映出了爱迪生极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其未来的创造发明起了很好的奠基作用。这一时期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具有以下特征:

1.简单原始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直观动作和具体的形象思维。儿童最常采取的探索方式极其原始,往往就是到处摸到处看,把东西直接拆开等,这种创造性探索方式反映出儿童创造性思维仅仅源于好奇的本能驱动,是原始自然的。

2.广泛开阔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覆盖面很广,他们在生活中几乎是处处留心,缺乏知识经验使得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切都非常好奇,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在他们参加的所有生活活动领域中,无论是吃饭、说话,还是玩耍,几乎处处都能找到创造性思维的影子。

3.灵活流畅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还有着灵活流畅的特点。他们在进行创造时不像成人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而是灵活多变、迅速流畅,具有很高的效率。儿童少有受到成人社会条条框框的约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以灵活机动、畅通无阻地进行自由的创造。

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学校、家长等各方面因素的配合,具体该如何开发创造性思维,各国科学家的研究也见仁见智。单从小学语文课堂角度出发,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开展科学高质的创新教育

要在语文课堂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更不可少。教师要多读育儿方面的书刊,不断充电,在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摒弃自己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坚持科学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真正适合的教育方法,一味地套用教育理论“公式教育”只会毁了孩子,将孩子打造成没有个性的平庸之辈,这在相当程度上会阻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拓展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1)合理使用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被视为“创造力”的天敌,但在教学中,标准答案却也辅助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本身是具有灵活性的,答案也并非一个。合理地使用标准答案,首先要审核标准答案是否正确,然后在作业和课堂提问中鼓励孩子进一步思索,最后与标准答案比较,判断创新尺度,让孩子感受到创造的成就与快乐。

(2)给孩子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地传授不仅作用有限,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比如,自由造句、通过想象说话等,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自己领悟探索,提出新的问题,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3)教学设备中体现创新

长年面对同样的黑板讲台,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沉闷厌倦。陶行知先生把母鸡带到课堂上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设备中推陈出新,进行自己的创造。比如,黑板的磁铁可以用卡通图案,家里的玩具用品可以改装成为新颖的教具,甚至可以让孩子来改造教室环境,激发其创造性。这些新奇的教具会把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带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3.开展大量的思维训练

(1)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任何思维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思维的前提,是进行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观察是否深刻,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否。在语文课堂中,最能锻炼孩子观察力的就是作文教学。苏州小荷作文大赛多次运用实景观察、当场写作等新题材来考核孩子的作文水平。这些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写作,一些普通的事物,哪怕一幅画、一个人、一支笔,都能在不同学生的观察下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2)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是一种非逻辑的,以

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它常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且,发散思维是创造的起点,它没有一定规范,没有一定方向,也不墨守成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特征,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教师要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事多写”,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没有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很多独特的想法就是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讨论、情境对话、辩论、续编故事等活动来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创造。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能的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在生活中处处留意他们智慧的闪光点,时时鼓励他们的探索与创

造。为了孩子的未来、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毕义星.创造性教学能力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小学生创造开发实验与研究”课题组.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实验与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青年专项课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程良道,但汉礼.创造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3

一、改善师生关系,诱发创新意识

让数学课堂充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气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1)相信学生都有创造潜能,用全新的标准衡量学生。只有我们肯定学生潜能开发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该能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中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小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能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一年级小学生能注视图文并茂的投影,在教师循循善诱下,自由想象,把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独立地编出各种不同的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发。表面上“分数”低的学生能力不一定就差,所谓“差生”并非“智力低下”,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显然衡量学生成绩的尺度,不仅是考试等级,还有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2)鼓励学生敢于各抒己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一言堂”、“家长制”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更不利于灵感的触动。作为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既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同学、教材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判。因此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纠正,对不完善的提议要引导补充。有位教师出示是非题:“自然数和0就是整数。”有学生看到教材中指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当即判对。此时,教师“冷处理”,首先表扬他自觉阅读课本的习惯,然后启发说,“书上这样讲自有道理,大家再想想,看谁能说出理由来!”通过激烈的争辩,有学生顿悟:“整数是不是不只包括0和所有的自然数?”这样,就很自然地超越教材原有知识范围,为以后的学习作了有意孕伏。

(3)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为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是将圆分成16等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又均分成2份,再折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这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将圆折拼成平行四边行后同样能推出圆面积公式:s=ah,s=c/2r=r2,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更简捷。这时又有同学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圆折成三角形、梯形后也能推导出来。这样的教学气氛很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因而在平时作业、成绩考查时,对作答能与众不同、另辟蹊径、体现创意的,都应适时给予特别加分,以资奖赏。

二、巧设探索情境,赋予尝试乐趣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学生思维的时空,激发兴趣。

(1)设置情境触发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巧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考先生:“只要你报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判断出来后,学生好奇心就转化成求知欲,迫切想了解其中奥妙纷纷问老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对又快呢?”这就激活了学生质疑的思维火花。

(2)启导学生自主试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多样的探索尝试,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增加一份创造的信心,体验一下成功的愉悦,驱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在学生“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不得”时,教师任举一数,将各位数字交换位置,如:246-264-462-426-642-624,请学生亲自检验一下变换后的数还能被3整除吗?其它的数,请学生各自再找一两个数变换各位数字的位置,看调换数位后的数是否仍能被3整除。通过学生独自思维,合理推测,得以验证,其中算理就不难而知。

(3)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本无法培养。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如能针对学生好动心理,把教具变成学具,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探究各种形体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身教重于言传,发展创新能力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4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并突破传统固有的思考模式,全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美术教育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延伸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出,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流畅性、独创性特点的全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一笔一划的教授儿童如何去画,而是就一固定主题引导儿童去进行自主的创作,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教师临场演示绘画,然后让儿童进行直观地模仿,主要强调儿童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要领和绘画技巧。在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之下,儿童所能创作的方向较为固定,创作思维被大幅度限制。实际上,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主要是依赖于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感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要求儿童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想要全面提升儿童的美术绘画的能力,不能过度的偏向某一方面,而是需要同步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平,达到全面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儿童主要是注意绘画对象的“形”,所以在绘画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也是物象的形态。例如就长颈鹿这个主题来完成绘画,儿童往往会根据观察和自身记忆的“长颈鹿具有很长的脖子”这个特征将其呈现在纸上。然而,片面的观察使得儿童对长颈鹿的斑纹、眼睛、外形、色彩等的观察不够到位,对长颈鹿的喝水、散步等生活习性不够了解。儿童通过绘画而产生的最终形象只会表现出脖子长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特征没有具体的表现,造就导致了作品完成之后的各种“四不像”。教师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的对绘画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在观察当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儿童动力和兴趣

兴趣在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最好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只有本身对美术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自主自觉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全面的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积极性、绘画动力等。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绘画教学内容,设计和增加一些富有意义、有趣、好玩的美术活动和游戏,并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儿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求知欲得到提升。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会使儿童能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在完成美术课堂的学习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和游戏当中,使儿童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术绘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例如在引导儿童对外星人进行绘画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就外星人的外形进行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放飞想象的前提下绘画出来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引导儿童的探索求异

儿童本身是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这更有利于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绘画的过程当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将观念、知识、理论等基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为同一问题寻找出全新的、不同的、求异的答案或是设想。在美术绘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主导之下,儿童就同一创作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彻底的放飞儿童的想象,以便于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探索精神的束缚。鼓励儿童用自身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来分析美术绘画问题并解决美术绘画问题,为儿童拓展更宽广的美术绘画视角。教师也可以安排儿童对比较有动态效果的“老鼠偷东西”这一类的主题进行绘画,而儿童由于对这个绘画对象的了解,在不同思考方向的引导之下,将会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老鼠偷东西过程当中的搬运、偷吃等不同形态的动作,有效的利用这一绘画主题能充分的激发儿童的幻想、求异、创新等思维,并在不断的绘画练习当中得到培养和加深。

四、结束语

如今,在儿童的美术教育过程当中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不仅被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引导美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师应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在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儿童就,就同一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再将对理解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结构用自己特有的独特绘画方法呈现在画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性的绘画作品。这种基于儿童的情感进行的美术绘画创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对儿童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以达到有效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思妤.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08:199.

[2]孟凡柱.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15:125-126.

[3]黄雪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25:92.

[4]梁枫宁.论儿童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J].美术大观,2015,03:166.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5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上,其对于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在策略上注重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从而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发散思维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外,也越来越关注音乐、美术等艺术特长的培养,希望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早教教育中,教师也希望学前儿童能够更早的接受全脑开发教育。在全脑开发教育中,语文、数学等的启蒙教育侧重于左脑的开发,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侧重于右脑开发,尤其是手脑并用的美术早教活动对于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启蒙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发散思维?美术教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形成?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概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根据已有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新颖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思维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发展。而且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是不匀速的,5岁左右是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发展的转折期,5岁前快速发展,然后到了高原期,5岁后发展速度减慢。但是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发展总体上来看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由学前儿童发散思维的特点可知,5岁前是启蒙和训练的关键期,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的一些活动可能会抑制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家长有意的控制孩子的一些幻想以及创造性游戏,比如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天生就是很丰富的,会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认识的事物进行猜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给它们命名,家乡不要急于普及常识武断的否定,包括孩子们会通过过家家等活动去幻想一些场景,这些都是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载体,家长要积极鼓励。现实中往往会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知识,扼杀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家长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另外,儿童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为发散思维的加工、重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

200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绘画、手工和欣赏。绘画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用纸张、笔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颜色、形状等描绘出一定的视觉图像,并能传达出儿童表达的相关思想情感。手工制作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形式多样的手工材料,通过撕、剪、贴、折等可以使用的手段制作平面的甚至立体的物体,从而锻炼并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使其对一系列动作的先后次序得到有效的规划。欣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欣赏、评价身边的大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美,培养其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感情,启蒙审美评价能力和品位。

1、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学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发散、个性、新颖。在很多层面,绘画都成为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思维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绘画我们也能发掘儿童在心理层面、行为上所表现思想,因而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通过动手的实践,将学前儿童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加工表现出来,这一活动发展了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绘画教育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优势来发挥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绘画教育通过线条、轮廓、形状、色彩等这些要素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他们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塑造每一个他们头脑中的想象,或者通过不同线条、色彩等塑造同一个想象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这种教育中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独特性、发散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勇士这种教育活动也让学前儿童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创造出不同形态、不同色彩构成的图片,作为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事物有效地对其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前儿童以其特有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塑造事物。同时绘画教学也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动手及参与过程。学前儿童从最初的关注轮廓及大致的颜色到关注细节及颜色的细微变化,都有助于他们培养思维。在绘画过程中,他们所做图画内容、形象的发展,也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师有效掌握及引导他们的思维发展都具有深刻意义。

2、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手工制作也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方面。在手工制作中,学前儿童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组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这对于每一个学前儿童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同时手工制作也能够有效锻炼学前儿童的辨认能力,使学前儿童更加关注细节和创造,充分发挥其发散思维。手工制作中最重要的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创造。在手工制作中,教师鼓励学前儿童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创造作品,包括旧材料翻新、新奇事物创造等,引导学前儿童关注身边事物,接受学前儿童独特的思想及审美。同时针对同一事物鼓励更多的解决方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仅仅能够展示锻炼自我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其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更能够鼓励学生认可自我,更加创造地认识世界。

3、学前儿童艺术欣赏教育对其发散思维的影响

艺术欣赏教育也是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儿童利用语言、文字等对相关作品进行描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认识。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通过学前儿童的理解我们能够发现学前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思维状态,对于训练他们的思维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欣赏教育,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多视角、多层面地理解相关的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针对学前儿童存在不良的思维模式也可以进行有效地引导和矫正。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术教育以其独特性在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美术教育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展示了儿童发散性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美术教育的进行,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成长。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

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其发散思维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一门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其优势的开发,在教育过程中使其真正起到作用。

1、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

开放性暗含着思维的发散性。在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使得这种开放性引导学生能够大胆创造,大胆体验,使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对未知的奋力探究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开放性首先表现在教学思想上的开放,教学思想的开放则是激发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教学思想的开放改变了过去教学中所要求的完美的学生,其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事物和教学。或许也正是这些“犯错”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地创造,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将自身的理解或者书本上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想法的可能,最终让学前儿童获得创造与欣赏艺术的才能。同时,教育思想上的开放也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创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不仅能够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也能激发他们更多地思考,在协作过程中不断地展示其创造性。同时这种思想上的开放也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看待事物,提升学前儿童评判性的思考,鼓励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材料使用的开放性。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学前儿童的潜能,提升其艺术探索的意识,获得艺术的乐趣。在这些在材料使用上的开放性则能够有效地变现这一点。在具体使用材料上,鼓励学前儿童能够利用他们觉得可以利用的任何东西,比如废旧报纸、塑料瓶子、树枝等,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课程设计上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美术教学空间上的开放性。传统美术教学一般将教学空间局限在教室之内,利用一些物品进行创作。确实特定的空间为学生美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想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特定的空间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开放美术教育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空间的开放性还包括时间上的开放性,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课堂教学,以分数还评定学生的能力,要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由学前儿童去探索。

2、美术教育活动上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上,也更应该凸显出其趣味性来。通过在教学中突出其趣味性,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使其能够维持对美术教学的喜爱,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同时也通过美术教学增强其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应对。兴趣的展开也是学前儿童快乐的缘起,当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其将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快乐。同时兴趣的培养也会积极促使美术教学模式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兴趣的培养,也更是实践的培养。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在这一兴趣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手工制作等。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前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幅幅他们的“杰作”展现在他们和我们面前,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动手的乐趣,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尽可能地在教育环节开展趣味性的活动及制作,真正凸显出孩子们的创造力。同时,更加关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孩子们的体验,观察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孩子们展示出自己的潜力,而不能更多地关注结果,注重在趣味性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发展。

3、关注艺术的多样性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美术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它不像数学那样存在对错,它的很多表达形式都是抽象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孩子们所创造艺术的多样性,而不能以某种标准进行衡量。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表达自身感受的结果上是没有差异的,作为教师也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正视这一问题。在孩子绘画、手工制作以及艺术欣赏方面都应该有同样的观念。同时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也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尽管强调关注艺术的多样性,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片面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也要有所引导。此外,引导的含义也在于学前儿童的认识尚在其实阶段,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这也是多样性的内在要求。

4、关注学前儿童精神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实践教育,也是学生精神层面教育的表现。在很多研究中都指出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展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些作品也正是其内心的精神的反映。在这一方面,教师就应该通过美术教育更加关注学前儿童的精神状态,不断使学前儿童的各方面得到满足,提升其内在精神品质。在美术教育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仔细的倾听学前儿童的绘画,这种倾听更多是要倾听该绘画、手工作品其背后的故事。在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之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之后,作为教师应该一赏识的眼光来进行欣赏学生的作品。尽管有些作品很简单,或者没有艺术色彩,但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学生努力的结果,都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所以要欣赏,要鼓励儿童的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肯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精神的提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说要培养出一个知名美术家,而更多地是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有思维的人。美术教学不仅仅是艺术的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所以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作者:高星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安.爱泼斯坦伊莱.特里米斯著,冯婉桢等译,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怎最佳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experienceofDevelopingChildren'sCreativityinpreschooleducation

ZHanGShuai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s,ZhoukounormalUniversity,Zhoukou,He'nan466001)

abstractthespiritofinnovationintoday'ssocietyhasbeenpaidmoreandmoreattention;therecanbenocreativitywithoutinnovativespirit.educationalandresearchinstitutionsdedicatedtoresearchconsistentcreativitypreschoolchildrendevelopproblem,thispaperdescribesthe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children'screativitybeforethecurrentschool,thefactorsaffectingchildren'screativityculturemediumfrompre-starttodiscussthecreationofpre-schooltrainingforchildrenmethodsandstrategiesforcepreschoolchildrentocultivatecreativitytoprovideadviceandinformation.

Keywordspreschooleducation;children;creativity;develop

1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现状与特点

经过各方面的研究,人们发现,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基本相似,但是会有年龄差异,在儿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散性思维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儿童的社会经验越丰富,教育训练越到位,其创造力的提高也越明显。但是也有部分存在创造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因为在成长期间,创造力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失败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压力,而出现思维受限制。

2学前教育中教育理念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

2.1不注重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育中,有着许多与儿童动手实践相关的事实与故事。爱迪生的故事是广为人知的,爱迪生小时候被学校开除,原因是因为操作化学药品,而他的母亲则不一样,她对爱迪生的化学实验全力支持,成就了后来的发明之王。而中国传统教育中,总会对儿童课堂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随便动手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今的学前教育,就应该重视儿童的动手能力,给孩子自己实践操作的机会,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

2.2苛求儿童的各种行为

很多儿童的家长和教师都声称要塑造孩子规范的行为举止,因此,对儿童的一举一动都要加以控制,要求儿童跟成人一样有着优秀的自控能力,不允许儿童外出与同龄孩子玩耍等等。这些教育观念违背了儿童的天性,摧残了儿童的好奇心、好动性、爱玩性等。成功的教育应该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心理的差异,保护并合理利用儿童的这些天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2.3学前儿童教育与生活偏离

传统的学前教育不注重教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性,教育与生活实践是严重脱轨的,把对儿童的教育只限制在书本知识小小的范围内,儿童接触不到大自然,接触不到生活。这样的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学前教育应该带领儿童接触大自然,帮助儿童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儿童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2.4过分强调儿童行为规范

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因为儿童爱动的天性,不容易受管束,所以学前教育的起步就是教育儿童老实听话,养成孩子听父母,听老师话的习惯,并且教育儿童课堂上不能随便发出声音,不能随便乱动,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管理学生,却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的流程,如果儿童只有听话的能力,而不能自己发现问题,那就失去了创造的起点。

3学前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3.1学前教育的自由与民主

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正确的教育方法。学前教育应该给儿童创造自由民主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能力。

在自由民主的条件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儿童也不例外,在没有压力和束缚的环境中,才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激发。目前,国家大力宣扬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离不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培养有创造力的儿童,就是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前期准备,响应这国家的号召。培养创新能力,就要从儿童开始,从学前教育开始。必须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学前教育中重视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给儿童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3.2转变学前教育教学观念

在学前教育中,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下转第231页)(上接第190页)给儿童独立自主的氛围,适时启发儿童的创造天性,为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做好准备。

3.2.1教育“六大解放”的贯彻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对学前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六大解放”就是要注重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空间以及时间,让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求儿童能进行自主的思考与创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知识与思想灌输给儿童,填鸭式教育让儿童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思考与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而解放儿童头脑,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养成儿童观察创造的能力。让儿童充分地接触大自然,在生活中注重观察,亲身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吸引儿童动手创造的兴趣;解放儿童的嘴巴,强调的是培养儿童问问题的习惯。对于这个时间,儿童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好奇的天性,引导儿童多提问,只有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解放儿童的双手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求儿童能对问题与想法付出实践,自己动手去操作,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解放儿童的空间,就要给儿童创造力发挥的空间,给儿童更广阔的天地,让儿童融入到生活中,走进大自然,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只有给儿童创造力发挥的空间,才可以使儿童的手、脑、眼、嘴得到充分解放;解放时间顾名思义,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创造,而不是匆忙穿梭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完全没有时间去发现生活的问题与乐趣。

3.2.2学前教育注重启发儿童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给学生创造问题的环境,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带领儿童进行问题的解决,给学生创造挑战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促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必要时候可以给儿童提供帮助,避免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巨大阻碍而失去信心。

4结束语

总之,学前教育对挖掘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采用创新的方法来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程友伟.培养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时代精神[J].中国教师,2012(11).

[2]刘璐璐.美术教育与学龄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5).

[3]宋京芸.在集体音乐创编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J].儿童音乐,2013(2).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7

一、当前少年儿童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由于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受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的影响及社会、学校、家庭经常以单向思维的标准来要求少年儿童,使他们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因此,创新意识在少年儿童的思维当中严重缺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成人操纵:父母受教育的程度高低、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在不同程度上使少年儿童受到影响,他们所说和所做,完全是按照成人的意思而行,自己对问题完全不明。

2、纯属装饰:在社会方面少年儿童有机会参与一些事物,但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为了什么去做?自己鲜有选择权或根本没有选择权。

3、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少年儿童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只要读好书就行了,从而使少儿从小就养成按部就班思维定势,恪守中庸之道桎梏着少儿活跃的思维。

二、培养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对策措施。

(一)创设有利于创新意识产生的适宜环境。应给予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使之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应该明确,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目的不是主要看少年儿童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们的能力、情感、思维是否得到发展,做到全面、准确、科学、手段多样。不要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介手段,造成对成绩差同学的压抑,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下降。才能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成人对少年儿童的指指点点,恰恰是对他们创造潜能的抹杀。因此,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应给他们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新意识的产生提供机会,把学到的技法和知识用来创造自己的美。

现行的考试制度,为保证其效度和信度,内容只能以客观题为主,而客观题所能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命题难度来说,限时闭卷的统一书面考试,即使是主观题,也是容易考查学生的知识,而较难考查学生的素质。所以,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的学业测试中,可以增列少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给他们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二)注重少年儿童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鼓励独立性。好奇是一种对自己还不了解的周围事物能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想把它说清楚的心理倾向。应培养少儿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因此要正确加以引导,使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实践,尤其是做到克服习惯性思维,让他们大胆质疑和不迷信权威。要注重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的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都应给予鼓励和嘉奖。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自信心就是信任自己,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是人的一大精神支柱,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认为可达到的成就。对于他们所提的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应鼓励他们正视并反思错误,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引导其勇敢地面对挫折尝试新的探索,战胜自卑、树立自信、激发自身的内驱力,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3、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要鼓励少年儿童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发明创造潜能,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一些初浅的见解。

一、当前少年儿童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由于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受身心发展的不成熟的影响及社会、学校、家庭经常以单向思维的标准来要求少年儿童,使他们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因此,创新意识在少年儿童的思维当中严重缺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成人操纵:父母受教育的程度高低、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在不同程度上使少年儿童受到影响,他们所说和所做,完全是按照成人的意思而行,自己对问题完全不明。

2、纯属装饰:在社会方面少年儿童有机会参与一些事物,但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为了什么去做?自己鲜有选择权或根本没有选择权。

3、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少年儿童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只要读好书就行了,从而使少儿从小就养成按部就班思维定势,恪守中庸之道桎梏着少儿活跃的思维。

二、培养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对策措施。

(一)创设有利于创新意识产生的适宜环境。应给予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使之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应该明确,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目的不是主要看少年儿童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们的能力、情感、思维是否得到发展,做到全面、准确、科学、手段多样。不要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介手段,造成对成绩差同学的压抑,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下降。才能够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成人对少年儿童的指指点点,恰恰是对他们创造潜能的抹杀。因此,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应给他们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新意识的产生提供机会,把学到的技法和知识用来创造自己的美。

现行的考试制度,为保证其效度和信度,内容只能以客观题为主,而客观题所能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命题难度来说,限时闭卷的统一书面考试,即使是主观题,也是容易考查学生的知识,而较难考查学生的素质。所以,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的学业测试中,可以增列少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给他们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二)注重少年儿童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鼓励独立性。好奇是一种对自己还不了解的周围事物能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想把它说清楚的心理倾向。应培养少儿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因此要正确加以引导,使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实践,尤其是做到克服习惯性思维,让他们大胆质疑和不迷信权威。要注重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的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都应给予鼓励和嘉奖。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自信心就是信任自己,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是人的一大精神支柱,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认为可达到的成就。对于他们所提的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应鼓励他们正视并反思错误,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引导其勇敢地面对挫折尝试新的探索,战胜自卑、树立自信、激发自身的内驱力,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3、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要鼓励少年儿童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

4、给少年儿童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榜样。通过给少儿介绍或引导阅读名人传记,像爱迪生、居里夫人、鲁迅先生、爱因斯坦等。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像“神舟六号”飞船成功飞天,我国太空技术走在世界的先进行列等…,使少年儿童领略到创新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5、培养少年儿童思考问题的习惯。要鼓励少年儿童主动发现问题,对平常事物多观察。其次,鼓励少年儿童评价与反思,要求他们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对照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

(三)开设培养创新的课程,教授创新思维的策略。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新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和形态扩散等。

2、推测与假设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他们深入探索、灵活应对。比如让他们听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局,或读文章的标题,去猜测文中的具体内容,还可以让他们进行各种假设、想象等。

3、自我设计训练。在活动中要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让其利用这些材料工具,实际动手去制作。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四)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少年儿童探究兴趣。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少年儿童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因此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营造一种愉悦的探索氛围。首先,可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等,引发少年儿童的认识冲突,从而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其次,根据少年儿童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调动少年儿童形象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再次,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要鼓励少年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地多提出各种假设。第四,问题要有价值。问题价值的体现主要在于能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从情感角度说,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少年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认知角度说,问题设计要有利于训练少年儿童思维、培养能力和实践能力。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8

一、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得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及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奇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

(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的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见。

(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应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儿童的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

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

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要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9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很早便意识到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密切关联。他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到:“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人类至少经过50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之精华,然而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也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就曾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作。”因此,色彩、线条、形状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日常的思维意识并不重要,而尊重学生对于世界的独特认知与审美,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营造空间,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真正的本质诉求。儿童美术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儿童美术感知与思维的构造者,而非灌输者。这种构造并不是传统教育意义上对于受教对象的辖制,而是一种“自主”空间的搭建。在搭建的过程中,教师应弱化陈旧教育方式中的“标准化”美术技巧,而倾力于激发、引导孩儿童的个性表达,注重发挥儿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他们的认知世界中,所有事物都具有生命,儿童往往都会将它们拟人化。在儿童的绘画创作中可以看到能够“行走”的楼房、“微笑”的茶壶、“古怪脾气”的狂风、“乐于释放能量”的烈日等等……与以往限定描绘对象和运用材质的美术创作方式不同,在“主题性创作”中,美术教师只需在创作之前限定创作主题。比如,要求以“变化”为题目进行创作。在开始前让儿童尽情发挥想象,直至创作出自认为可以称之为“变化”的画面,并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冰块的融化”“人的成长与衰老”“城市的千变万化”“一年四季的更替”都可以成为想象的对象,同时无需限定创作的材料与形式,鼓励学生发现并运用一切可用的创作媒介。

可以说,教师对于儿童创作的介入越少,就越能彰显出“美术”自身对于孩子的包容度,从而极大地发挥他们的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还有“通感”教育。通感教育指在美术教育中与音乐、戏剧、文学、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性。比如通过聆听各种音乐从而感受不同的节奏和情境;或根据戏剧和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创作,经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再加工,将其诉诸于不同形式美术创作的表达中来,是各种艺术形式启发下的多元化创作。由此看来,美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肢体语言等,并在相互置换与混合的基础上挖掘他们的审美直觉本能。通过这种互动游戏式的美术教育历程,可以将孩子的创造禀赋最大化地进行发掘。儿童时期的美术活动,正是经由逐渐感知、了解客观世界过程中将其对象化的视觉方式,这种图像的营造正是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儿童在探索过程中的绘画作品可能是幼稚、粗糙和不完美的,但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满足,情绪得到了宣泄,心智得到了发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超过了艺术本身,个性与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展。

因此,造就适合于其自身特点的美术创作空间,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我们应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储备,通过开放性的教育模式让儿童在早期的生活体验中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作者:蒋思妤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篇10

发散性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放射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思维宽阔,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有两大特点,首先就是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认识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其次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目前,美术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的陈旧做法了,而是给予同一主题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创造出不同的画面和故事情节,这样就更注重学生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这一故事情节的创造。这种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儿童进行绘画创作主要是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所以观察能力在美术教育的培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儿童一般靠记忆画画,他们喜欢画他们记住的形、知道的形和看到的形,并不懂根据客观物象去画。既然说绘画教育依靠视觉,那么就要经常引导儿童注意观察物象的特征,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就如我们引导学生画长颈鹿,他们记忆中的长颈鹿往往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很长,而落实到画面上可能也只有这一个特征。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观察长颈鹿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对其色彩、外形、眼睛、斑纹、也包括动态引导中散步、喝水等这些细节进行观察之后再创作,那么学生创作的长颈鹿将是生动自然的,并且不同的学生会画出不同表情、动态、造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独自思考,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在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儿童会对新鲜、好玩的事情产生兴趣,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儿童会有探索这一事物的激情,引发他的创造欲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安排课程就要是好玩的,是儿童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又充满好奇的。就如孩子们在画外星人的时候,外星人的造型大胆夸张,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除此以外让儿童画自己熟悉又带厚重情感的题材也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画《老鼠偷东西》,孩子们可以画出不同的场景,有正在吃的,有搬运的等。可见,兴趣可以导致积极的幻想性创造。

三、提倡学生探索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鼓励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创作,从而突破以往认识事物的固定模式,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找到新的观察事物的角度。

比如在《为海洋妈妈画宝宝》这一课中,课程需要创造一些海洋宝宝,学生们描绘自己将要创作的海洋宝宝各有不同,海洋宝宝在海洋中的故事也是生动有趣。在作画过程中,孩子们边画边讲为什么要这样画,状态是处于积极兴奋的。在最后的观赏讲评中,大家积极发言,而设计的鱼的外形完全打破了以往自己心中三角形的鱼。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形象上引导学生突破记忆中认识的鱼的形象,创造出神态笨拙,色彩大胆的鱼,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四、多鼓励学生、促进创新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儿童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而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一事物学习的激情,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论是家长和教师都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评价看待儿童的绘画作品,否则会使儿童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