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主要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42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1

主要应用:

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2、计算机辅助教学。

3、计算机动画。

4、管理和办公自动化。

5、国土信息和自然资源显示与绘制。

6、科学计算可视化。

7、计算机游戏。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2

1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被使用的范围和领域愈加广泛。企业内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计算机硬件设备、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以及系统软件。计算机硬件设备、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以及系统软件三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构成部分,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主要由信息输入及输出设备、存储记忆设备、运算及监控设备等部分组成;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主要包含支持软件和多种类的软件数据包;系统软件由一些高级的操作系统构成,例如各种类型的高级语言通信支持软件、信息数据资料库、复杂的编写翻译程序等[1]。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以及系统软件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具有协调性的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是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主要特点,同时还能够对大量的信息数据做出实时分析和处理。

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原则

为加强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重视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质量标准以及指定前提条件,进而凸显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设计原则的条理化和科学化,严格要求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行性构建。

第一,时间标准,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对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上,利用时间标准的比率明确规定系统运行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满足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时间累计的要求。让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在规定时间范围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整体运行速率,保证其功能和性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指标,在时间概念上证明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

第二,指定前提条件,在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的环境中,提供支持计算机应用系统运行的条件,例如硬件及软件设备的支持、操作系统的支持以及高级语言通信软件支持。在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上,指定前提条件可以解释为在理想状态条件下对数据信息的要求和支持。利用先进的支持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让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适应现代网络发展环境,更加高效地完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扩充和兼容性能,为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提供有力的指定条件支持。

第三,功能要求,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与系统的操作功能、任务完成的效果息息相关,不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任务需要不同的子模块操作功能与之配合,因此,在测试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工作中对系统的任务及功能要有充分的认知,并有效掌握系统任务及功能的操作技术。利用对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功能的科学理解和熟练操作,不断提高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使用价值[2]。

3系统可靠性测试的技术应用

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测试技术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可能生成一系列技术难题,只有及时检测并处理这些技术难题,才能够保证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完整性。

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环节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第一点,查找系统内部漏洞,影响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包括静态条件和动态条件,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硬件设施和基础软件归属于静态条件,即不变条件;动态条件包括输入分布等,又称变化条件。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能够优先查找系统内部漏洞,通过修复系统内部漏洞实现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提高。

第二点,验证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否符合用户的使用标准,通过对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中出现的漏洞和缺陷进行分析,能够验证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否符合用户的使用标准。

第三点,预测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质量和水准,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的充分利用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收集,通过对收集而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能够科学预测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质量和水准,从而估测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在接下来一段时期的运行状况,并提出计算机应用系统优化方案,强化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

4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方案

随着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在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中普及率的提升,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方案的提出更是突出了其发展的进步性和系统性[3]。可靠性测试遵循黑盒测试原理,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包括硬件设备、信息数据资料库以及网络基础等主要部分,遵循黑盒测试原理的可靠性测试需要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测试操作。

4.1可靠性测试技术之双机热备份。双机热备份利用硬件、软件的有机结合生成高容错率方案,双机热备份软件能够实时备份由子服务器收集的数据,双机热备份的显著特征是数据共享性以及数据存储安全性,备用主机能够随时替代当前主机的运作,保证运作的连续性。

测试方法:在计算机应用主机正常运作时,发起挂起命令,查看备用机是否可以替代主机工作;在主机正常运作时中断网络,查看备用机是否可以替代主机工作。

4.2可靠性测试技术之oracieRaC可靠性测试。oracieRaC可靠性测试利用一台以上的同构计算机设备实现存储共享,其主要功能是信息数据库处理。

测试方法:在计算机应用主机正常运作时,发起挂起命令,查看备用机是否可以替代主机工作;在主机正常运作时中断网络,查看备用机是否可以替代主机工作。

4.3可靠性测试技术之高可用性集群的可靠性测试。高可用性集群的可靠性测试是一种利用服务器的集群性缩减服务中断时间的技术,主型、从型以及主从型是高可用性集群三大主要类型。

测试方法:测试集群中的节点故障,保证其它节点连续接管服务器业务,模拟服务器正常运作环境下关闭、服务器异常关闭、网络环境异常是验证集群可靠性的主要测试方法。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3

关键词:自控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12-0000-01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快速发展,给人类的各项目工作带来了便利,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引擎。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实用性、灵活性、更新快及复杂性等特性。然而,对于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非常薄弱,计算机课程少,学习课程紧张、各项活动众多等现象,在这几年有限时间内,如何培养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技能和应用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在不影响其专业课程的情况下,必须利用空闲时间去自主学习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

一、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面临的问题

(一)开设计算机课程少:在全国来说,现实情况下,语言类专业课程规划只有一两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在信息时代下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是当前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普通存在的思想困惑,想去参加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但途径有限。

(二)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对高职院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2.5年,最后半年就要走上社会实习;对本科院校的语言类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3.5年,最后半年也要走上社会实习。在校期间,有本专业的各项课程和各项目活动,所剩下的课余时间非常有限。

(三)自控能力不强: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间,喜欢玩和追求新鲜事物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性,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总之,随着物联网、智慧地球、智慧农业、云计算、BiGData、微信等计算机应新用技术出现,给我们带来发展的巨大机遇。在校的大学生如果不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不给自己设定下目标。不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那以后,很难适应我们人类所处的信息时代,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二、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的现状

(一)开设计算机课程少的现状:语言类专业有其自身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这是不争的现实,是语言类专业人生培养设计的合理所在,这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常规课程规划的合理性。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少,也是其合理性所在。由于人类所处的计算机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进入各行各业,成为生产力,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很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个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在校学习时间有限的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时间非常紧,本专业课程多,强度大。还有各项目活动也会占用一定时间,所以给学生自身剩下的课余时间不多,在这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还要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外的其它知识,可想而知,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

(三)自控能力不强的现状:对在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生,都要面临这个年龄段的基本特性:正处于青春时间,喜欢玩和追求新鲜事物,自控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不同于初高中时期要老师经常监管,现处于自主能力状况。要通过自己的个人自控能力去面对大学生活,要去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在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要加强自控能力去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自主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科学技术技能所面临的现状和困惑,主要还得看自身是否有意力去面对,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去不断学习。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和不断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会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也同时也得以提高。

三、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的实现

对于在校语言类大学生实践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的实现,课堂上已经无法满足了,只能通过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

(一)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合理安排自己的各个事项,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做到最大化。只有不断自主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

(二)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计算机相关知识,如:网络、电子图书馆、智能手机等等。或参加计算机相关方面的技能比赛,为赛带练,不断促进,通过大量的动手去实践完成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动性。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操作技能。

(三)多练多做。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性,在有了一定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或通过模仿,不断分析,到最后完成自己的任务和项目,以及达到创新。从易到难,借助多种平台去实践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要面对困难不要轻言放弃。总一天,你会成为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手。

总之,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极快,因此,对于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必须学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冲击。同时,对于走上社会的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以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手段,结合语言类专业结构性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水平。为以后人生道路不断更上一层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泽华,王继兴,梁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4

关键词:三层架构体系;计算机系统软件;开发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功能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三层架构体系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推广应用起来。三层架构体系其实就是把复杂的商业逻辑从传统的计算机双层结构应用体系模型,通过在传统的计算机双层结构体系中加入中间层的方式构成三层架构体系。在三层架构体系中新加入的中间层在三层架构体系中也叫组件层,除了组件层外,三层架构体系还包含客户端以及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这三层架构体系是在同一台机器中放置着。这种在传统双层结构应用模型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计算机三层架构体系不仅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模式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可用性以及稳定性、兼容性特征也有很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三层架构体系分析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中,三层架构体系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可以借助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进行三层架构体系的部署以及开发设计,比如 Framework就是进行三层架构体系开发设计的一个很好的开发平台,应用也相对较为广泛。在进行计算机三层架构体系的软件系统开发设计中,进行三层架构体系开发设计可以直接使用net平台进行三层架构体系的构建部署,不仅快速并且十分的便利。在三层架构体系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三层架构体系计算机软件系统实现数据库访问功能的重要基础就是通过net数据供应器进行实现的。一般情况下,三层架构体系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设计过程中,对于三层架构体系系统结构中的显示层一般是放置在显示页面中,而对于三层架构体系系统结构中的数据库以及逻辑层是通过组件实现的,已构成三层架构体系系统中三层架构。一般情况下,比如在计算机2.0软件系统中,所谓的三层架构体系就是指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库访问层。

在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中,一般情况下在对于三层架构体系的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中,对于系统结构中的三层架构的划分一般是按照系统的业务应用情况进行划分的,即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表现层以及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中的三层架构的划分中主要是按照高内聚以及低耦合的架构划分思想进行架构划分的。

1.1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表现层。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中,三层架构中的表现层也就是计算机应用程序中的实现的客户端,一般情况下,计算机软件系统三层架构中的表现层是显示给计算机软件系统用户的界面。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对于计算机用户的服务主要是计算机web客户端以及计算机windows客户端,除此之外,计算机系统中的计算机用户服务也可以是一些其他的平台应用程序。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计算机客户端部分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对于计算机用户请求的接受以及实现,并且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功能实现对于计算机数据的返回,以为计算机的客户端系统部分提供计算机软件系统或者应用程序中的访问功能。1.2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业务逻辑层。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三层架构中的业务逻辑层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层的操作。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业务逻辑层对于数据层的操作功能就是指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或者整合,以实现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数据访问层结构的基础存储逻辑的组合。一般情况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业务逻辑层对于计算机应用系统中数据层的组合是具有一定业务规则的。1.3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数据访问层。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数据访问层主要是负责对于计算机系统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操作,也就是说通过对于计算机原始数据的操作实现对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结构中的业务逻辑层以及表示层进行数据服务的提供以及实现。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访问层结构运行功能的实现是直接通过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的增添以及删改、更新等操作进行的。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对于开发设计中需要重复应用的一些数据信息等,可以通过抽象分离等方法,以便在不同的系统结构开发设计中进行应用,以方便进行计算机三层架构体系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

2三层架构体系的应用

对于三层架构体系在计算机软件以及应用程序开发中的应用,主要结合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述。如下图1所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中使用的就是三层架构体系设计模式进行系统的设计开发。在下图所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系统主要就是由数据访问层以及业务逻辑层、表现层三层架构组成。

在上示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系统中的数据访问层的开发设计完全是依照三层架构体系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的开发设计思想进行开发设计的,在进行上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的数据访问层的开发设计时主要使用的是工厂设计模式进行设计应用的,通过SQLHelper实现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库访问。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访问层的开发设计中,对于需要重复应用的设计部分,使用的是抽离方法并根据实际结构部分情况进行设计应用。业务逻辑层是整个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核心业务结构部分,计算机软件系统中业务逻辑层的数据访问实现是通过数据访问层进行的。在上示计算机软件系统中,业务逻辑层对于计算机系统数据访问层的数据业务的调用是通过计算机接口实现的。上示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表现层的开发设计模式主要是应用视图-控制器的模式进行开发设计的,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也可以为计算机软件系统表现层中的视图提供常用的控件,具有很大的便利性。

3结束语

总之,应用三层架构体系进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不仅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可用性以及稳定性、兼容性特征也有很大的提高,在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中的应用也非常的广泛。

参考文献: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5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www.133229.Com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

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6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平台课程;知识结构;应用技能

计算机科技是信息社会的基石,广泛应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受到各行各业关注,尤其在石油石化领域倍受重视。计算机应用是模拟人工问题求解过程,并发挥其高效率、高精度和高存储等特点对问题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加工、管理和等。发挥计算机作用的关键是计算机应用系统,其基础是以计算机硬件为平台,利用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结合问题求解方法,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发。各专业许多成果需要以计算机为载体进行推广,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军,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和知识推广工作,急需充实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掌握研发技能。目前,该专业研究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计算机知识结构不足

我校肩负着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计算机应用技能是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且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普遍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应用知识缺乏。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阶段,各高校推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以基本知识和办公软件为内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层次以计算机高级语言为内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问题求解基本过程;第三层次以石油主干专业应用软件为内容,让学生利用应用软件系统解决专业问题。可以看出,计算机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是计算机?怎么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缺少计算机应用知识和研发技能的教学。

2.课程重复设置或孤立。过程型计算机语言的编程以变量及其访问为核心,通过顺序、分支、循环结构控制程序的走向。不同过程型语言尽管语法、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不同,但具有相同语义和算法,因此,再开设过程型计算机语言课程时,并没有进一步涉及问题的形式化表示、数据管理、功能分析与设计等内容,也就不能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尽管本科阶段也开设Java、C++、网站建设等选修课程,但也只介绍了基本概念、语法、语义。这些程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也有交叉,在知识结构上,没能形成递进提升。

3.教学内容不适用。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其重点在计算机本学科内容,如《计算理论》《计算复杂性》《分布计算与并行计算》等,大部分不适合于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选修。即使部分计算机应用类和开发类课程,如《人工智能原理》、《高级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等,有部分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选修,也由于缺少前导课程基础,有许多编码实现的实验也难于完成,因此,这类课程学习也难于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与实践

1.重视课程建设,明确教学目标。针对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现状,以问题描述与形式化表示、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以及应用系统研发为核心,丰富和完善计算机应用系统研发相关技术基础,使他们掌握计算机应用研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经典处理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以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为契机,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主要涉及:①问题形式化方法;②数据表示及其处理算法;③数据管理与运算;④信息系统访问及操作;⑤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及软件开发技术与集成技术。

2.理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对石油行业的调研,我们总结出石油企业计算机应用主要应用包括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交互三大领域。数据处理主要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地震数据反演等,其核心是数学建模和智能建模及其参数优化;数据管理主要用于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和油田信息化建设等,其核心基于应用领域的数据模式及其关联关系和业务流程,借助于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管理;数据交互主要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其核心是计算机网络结构和协议(机-机交互),数据可视化(人-机交互)。从计算机学科应用角度,综合考虑石油主干学科应用特点,优化筛选计算机应用知识构成主要教学内容。同时,理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确保计算机知识的连贯和提升,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3.联系实际应用,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核心,重视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理论、方法,确保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研发实践中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联系生产实际,强化计算机应用实践,增进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的应用性,达到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目的。在数据处理教学中,以“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分段线性逼近数学建模”为例,解决地震反演问题;在数据管理教学中,以“海相油气地质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为例,解决油气勘探数据(包括知识)管理问题;在数据交互教学中,以“地震数据可视化研究”为例,结合图形系统平台,解决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问题。基于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一案例都可成为完整的系统,涉及到需求分析、问题形式化、逻辑分析、功能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等研发过程,最终形成软件工程思想。通过“问题提出-实际案例-理论学习”和“理论学习-实际案例-问题解决”,形成“实际案例和应用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显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培养,达到深入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目的。

4.发挥教师经验,确保教学质量。由教授牵头负责,组织副教授和博士构成教学团队承担课程建设和教学任务。在科研上,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科研工作,富有计算机研发经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讲解深入透彻。在教学上,团队成员承担计算机教学工作,并且多门课程通过学校合格课程评估,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讲解、消化、理解。多年来,团队成员一直参与教改工作,并发表教改文章总结教学经验,编写教材和讲义,取得一系列教改成果。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科研经历,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教学质量。

5.设计实践课题,提高应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习题实践,把课程习题分为基础类习题和应用类习题。基础类习题以数据表示、数据存储、数据处理等基本知识为要点,达到消化、掌握基本知识,为后续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而应用类习题结合教师的研发成果经验,设计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并要求以2~3人小组形式,按研发流程实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为了减少应用类习题的难度,涉及到的习题与课程技能性的内容有一定相似性,也可在技能性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应用类习题,从需求分析开始,要求进行系统逻辑分析、功能设计、详细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界面设计)、编码实现等过程,完成相应的报告文档,体现了把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合到计算机应用技能中,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6.加强实践答疑,增强问题理解。对于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选修的研究生较多,但他们拥有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和认知能力差异较大。完成应用类习题包括“问题—方法—算法—程序”,涉及到多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遇到难处都难于完成习题。研究生学习能力较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普遍能够顺利完成基础类习题,但对应用技能掌握较难,难于很好完成应用类习题。这些学生对自己专业相关问题较为清楚,也能较好地理解处理问题的有关方法,但在方法转变为算法上不很适应,导致后续程序难于实现。通过定时安排答疑,适当调整集中答疑和分散答疑。一方面,对共性的难题进行分析、讲解;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对个性的难题进行及时辅导。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答疑非常有意义,对研究生应用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不亚于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应用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形式,并为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石油主干专业研究生的计算机公共平台课程建设中,要把完善计算机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制定专题性的应用,使研究生计算思维的形成和应用落到实处,为培养石油主干专业信息化建设的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限制了应用的广泛性,导致此类课程通用建材建设的困难。这也是后续需要努力做好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1]叶含笑,江依法.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3):56-58.

[2]李国和,袁林林.加强计算机教学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J].石油教育,1996,(12):27-29.

[3]李国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J].石油教育,1999,(5):19-21.

[4]李国和,王泽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2003,11(2):8-10.

[5]吴卫江,赵建辉,刘博.也谈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1):24-27.

[6]连远锋,王新,李莉.“因专业施教”的数据结构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6):5-7.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计算思维;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6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都需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不断加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不断增加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侧重点。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计算思维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计算思维的价值

计算思维应该是每个学生,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强调得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面对新问题时,不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而是运用计算思维,采用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剖析,以有效地实现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问题的解决。可见,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首先应该明确计算思维的重要价值和重要特点。

1.1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本身属于一种创造力和实践性都较高的人才,因此在实践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基于计算机思维进行探究式的教学,反过来这种探究式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很多计算机应用型课程而言,在计算思维的讲解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提升计算思维的培养方式,为提升计算思维的培养水平,往往需要探索性地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更加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本身属于一种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和相关的课程内容,而明确教学目标,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创设教学的条件,不断改良教学方式,进而有效地推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从而提升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探究式教学与教学质量本身就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1.2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难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而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效的融入计算机思维,能够真正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思维,鼓励和引导学生带来疑问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问题探究的能力。可见,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效地融入计算思维,本身就是对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一种提升和体现。在当前的社会中,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社会需要地不仅仅是理论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人才,更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强悍的综合性人才,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要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只有学生主动地投身到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1.3计算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计算思维培养的目的不在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水平,也不在于学生的实践掌握水平和技能,而是在于培养学生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计算思维培养的终极目标,通过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有效地融合“计算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问题,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面对求解问题,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四个层面去分析、抽象,拿出应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思路,并以团队式和工程化的方法去设计、实现和运作,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明确学生的计算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而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计算思维培养的路径

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呢?

2.1以计算思维为核心,不断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凸显计算思维的重要性,明确计算思维的价值和核心地位,有效地发挥计算思维的重要功能,将计算思维与课程教学改革有效结合起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需要依据计算思维的培养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依据计算思维来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要本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程的改革,应该侧重于在计算思维的培养中,有效地结合一些学生身边的现实案例,从现实案例入手来进行针对性的计算思维培养与教学。在案例运用和讲解的过程中,要将讲解的重点放在分析问题与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来架构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区别,不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和督促,在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求解实际问题时,教师适时地抛给学生一些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和求知的欲望,积极运用计算思维来搭设简易的计算机应用程序,进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如在讲解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的课程时,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讲解设计方法或者程序内容的教学方式,改为教授学生“思想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架构简易程序,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2以计算思维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为提升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计算思维的重要价值,不断地加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型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增设一些上机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上机演练,积极地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实践检验,将所学的程序,通过上机的形式来自主的编写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与否。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布置一些简单的程序题目,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分组或者合作的方式,针对实际问题来编写相应的程序,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成果展示,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来扩散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2.3以计算思维为基准,鼓励多元化的计算思维

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能计算机相关程序是固定的,但计算思维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思维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积极的发散思维,积极地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有效地扩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对于学生的程序设计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秉持一种包容的态度,正确审阅学生的计算思维,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来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总结

计算思维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计算思维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应该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和重点,加强教学课程改革,不断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不断丰富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误区措施

现阶段社会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并且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并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技校也抓住了这股趋势,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但是技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和误区,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技校应该要不断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深化和改革,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就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展开分析,对提高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误区

1.教材教学上存在的误区

第一,在教材内容上技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为主要的教学实践参考,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微软开发的软件和系统展开的,但是微软系统和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例如,windowsXp、windows7、windows8、windows10,但是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主要是针对比较旧的windowsXp系统展开的(最新也还是windows7),所以导致在教学实施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二,在教学模式上,虽然技校的基本计算机硬件设施已经趋于完善,但是教学模式依然呈现“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计算机知识,对学生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就是重复教学,技校的学生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word排版等,但是在技校接受教育的时候,依然重复设置这些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升级和优化,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失去兴趣。

2.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上的误区

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积极性,盲目地采用对学生进行视觉冲击的教学方法,虽然短期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其次,技校学生展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只是单纯的完成学习任务,很少用学到的计算机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

3.计算机教师知识结构与“互联网+教育”不符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以及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现阶段技校互联网+教育技术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的技术范围浅薄,融入的程度不足,学生并不能在接受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互联网技术。当前技校的计算机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互联网+教育要求,大部分教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互联网形式,不能及时有效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所以对推动互联网+教育的技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提高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技校学生心理的发展依然不够成熟,活泼好动是这部分学生的天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电脑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计算机知识,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生自主的研究和探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可以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所以技校计算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归还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在自主的实践操作中掌握计算机技能。

2.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

技校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应该主要以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基础,学习实用性的计算机知识,所以教师在知识理论讲解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组织的通俗性,不能阐述太多的专业术语,否则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仅没有听懂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也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以太网”,教师可以描述成“以为主操作系统的网络”,“交换机”,教师可以描述为“网络设备,用于处理不同网络间的通信与数据交换”等。

3.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教材内容的设计很多时候并不严谨,很多教材的内容没有按照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进行设置,所以技校计算机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例如,刚开始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进行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软件设计等的学习。

4.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例如,在计算机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中等学生分为一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小组,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体现计算机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5.将“互联网+”融入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专业课程的时候,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与计算机应用之间的关系,设置云端课程。例如,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云盘,学生可以在网络覆盖的情况下,直接登录云盘实现教学资源的浏览、下载等,逐步实现线下教学,云端储存、终端共享的“云教学模式”。其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时候,增加设置云储存、云服务器维护等知识内容,增加学生关于云端设备系统研究和开发的知识技能,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技校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保持吻合。

三、小结

综上所述,实现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技校应该克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误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将“互联网+”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提高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亚静.谈技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10(31).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9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常见故障;维修

近年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同样医院计算机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院的自动化、信息化发展,为了确保医院计算机的正常、安全运行,对于医院计算机的各种常见故障,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管理,使其在医院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医院计算机常见故障

(1)人为故障。人为故障是医院计算机最常见的一种故障,这主要是由于医院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的操作使用错误或者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不熟练,随意敲打或者点击,导致计算机出现运行故障影响其正常使用。

(2)病毒故障。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系统中非常常见,一旦医院计算机感染病毒,不仅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而且很多计算机病毒能够快速蔓延,使得医院计算机系统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为黑客提供攻击机会,造成医院数据信息的流失,给医院和患者造成较大损失。

(3)软硬件故障。医院计算机的软硬件故障发生率较高,软件故障主要是医院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系统程序发生变化,或者工作人员不熟悉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操作使用,造成软件系统死机或者运行故障。硬件故障主要是计算机的各机械部件发生损坏,医院计算机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散热不良,容易造成内部零件烧坏,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2医院计算机的有效维修策略

(1)健全维修管理制度。计算机的正常、安全运行对于保障医院各项业务和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医院计算机维修质量,应积极健全相关维修管理制度,医院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计算机的日常管理和故障维护。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检查,严禁非医院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严禁工作人员随意通过医院计算机上传或者下载各种非授权资料,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日常的计算机操作使用,降低医院计算机故障发生率,并且医院计算机应远离各种危险源,消除安全隐患。

(2)维护运行环境。医院计算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若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周围环境温度较高,会不利于计算机自身的散热和降温,很容易造成计算机发生运行故障,影响其正常使用,所以医院计算机运行场所在春秋两季应增加室内通风,夏冬两季利用空调取暖设备,为计算机运行提供良好的湿度和温度环境。同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清洁,打扫干净计算机上覆盖的灰尘,系统、全面地对计算机外部和内部进行清理,保持医院计算机的干净整洁,避免发生运行故障。

(3)计算机故障诊断。医院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密切关注计算机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计算机故障征兆,一旦计算机发生运行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请专业维修人员对计算机故障进行诊断维修。通常情况下,对于医院计算机故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仔细观察医院计算机的内部和外部部件情况,观察主机、系统芯片等是否存在裂痕、变色或者出现烧焦痕迹,若这些都正常,再利用万用表检查计算机内部是否存在故障状况,还要注意计算机各个部位散发出的气味,若存在刺激性或者烧焦气味,要快速判断计算机故障部位。同时,认真听计算机的电源风扇、声音设置系统等,听是否存在异常声响,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处理,最后通过触摸计算机的硬盘、显示器、各个接口等部位,检查其温度是否正常,检查这些部位是否出现松动,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进行管理维护。

(4)计算机病毒查杀。为了保障医院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必须重视计算机病毒查杀,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从多方面进行病毒防护。一方面,在医院计算机系统中安装专业的安全防护软件,如图1所示,设置防火墙,实时监测计算机系统运行状态,加强病毒查杀;另一方面,结合医院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需求,积极应用现代化的安全技术,如,数字认证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提高医院计算机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严禁医院工作人员使用不安全的U盘或者硬盘插入计算机,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体检,一旦发现计算机病毒,将该计算机从整个系统中隔离或者断开,将病毒清理干净以后再投入使用。

(5)规范故障维修步骤。为了提高医院计算机故障诊断准确性和维修效率,应积极规范计算机故障诊断和维修步骤,严禁盲目地处理医院计算机故障问题,尽量遵循标准的处理步骤:首先,仔细分析医院计算机故障原因,科学判断故障位置,有针对性地维修计算机故障;其次,对计算机从外到内进行仔细检查,先修复计算机软件系统然后处理计算机硬件故障,先检查计算机机箱情况,然后再拆开机箱检查其内部情况;再次,对于医院计算机故障情况,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结合医院计算机故障的轻重缓急,先处理大故障,再处理小问题,提高医院计算机维修质量。最后,强化维修人员的安全意识,在计算机故障维修过程中注意安全,切断计算机电源然后再开始维修。

(6)显示器故障维修。医院计算机显示器的故障发生率较高,一旦显示器发生运行故障,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对于显示器的常见故障,应及时进行维护管理:其一,显示器图像显示颜色异常,显示器画面发绿或者发红,这主要是由于显示器接口线触针插歪或者断裂,应及时更换信号线,若显示器边角位置的颜色发生异常,主要是由于显示器被磁化,这时利用显示器消磁按钮对显示器进行全面检测,若计算机显示器在日常使用中频繁发生磁化现象,维修管理人员应重点检查计算机周围是否设置有喇叭,应及时将喇叭和显示器保持一段安全距离;其二,对于显示器画面闪烁,造成显示器画面闪烁的原因有很多:内部开关电源漏电、主板和显卡连接接触不良、屏幕受到喇叭和模拟电源干扰影响,通过分析画面闪烁的具体原因,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其三,红屏和黑屏,显示器出现红屏主要是由于显示器老化或者使用时间较长,这时应及时更换显示器,显示器黑屏主要是显卡或者显示器自身故障,维护管理人员要仔细检查显卡是否发生老化或者破损,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打开计算机电源,若开关发生动作声音,说明开关电源正常,若显示器指示灯亮,手触摸显示器有声音,可判断显示器正常,要全面消除显卡故障隐患。

3结束语

医院计算机作为一种重要设备,结合其常见故障,仔细分析计算机故障原因,从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维修管理,及时消除计算机故障或者异常问题,实现医院计算机的正常、安全运行。

作者:翟育文单位: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志洪.计算机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824-826.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篇10

关键词:行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行动学习法是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瑞文斯在1940年发明的,并且将行动学习法运用到煤矿业的组织培训。行动学习法即通过实践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来增强自己的技能。行动学习法也称为干中学,学习者通过实际情况来辅助学习,或者让学习者参与实际问题,那么就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我国企业接触行动学习是在2010年后,较西方先进国家落后半个多世纪,我国利用行动学习法主要是用于经理人教育培训,行动学习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观念,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将书本中的知识弄清楚就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行动学习法主要讲究有的放矢,针对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行动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而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将详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应用的必要性以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并使得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来处理工作与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为国家提供有较高适应能力的人才,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各行各业都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来辅助生产,因为计算机技术能够使得企业得到更好的管理[1]。而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工作中的事物,但是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而是一味的讲解理论,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会使得学生厌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如果加以实践的话便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必然会使用计算机,那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行动学习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今企业办公过程中都会使用计算机,因为通过计算机的运用会使得企业的办公效率以及管理效率更加快,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会踏入社会中的各个企业中,掌握计算机技术会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到浅层的理论知识,根本没有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那么毕业后就无法胜任企业的要求,而行动学习法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1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现今的学生对于计算机都不是很陌生,但是并没有掌握较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听教师讲解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实际操作时间[2],那么学生在毕业之后还是不会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实际操作。但是行动学习法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行动学习法主张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那么学生不仅可以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2.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讲解的都是理论知识,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学生的计算机成绩并不是很好,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行动学习法可以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这样就可以缓解学生理论学习的乏味,学生通过实践课程更好的理解了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操作中提高了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2.3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行动学习法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是纯理论,学生之间的水平相差不多,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3]。但是行动学习法可以使得几个具有不同经验的学生组成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国遇到难题就共同商议,那么这些学生都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而且还使得学生之间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加强,对于毕业后融入企业大集体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企业也讲究团队协作能力。

3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设计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全面,教学设计不仅重视理论而且注重教师的直接经验,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具有计划性。

3.1行动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行动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实际问题来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计算机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可以获得较多的学习经验[4]。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让学生具有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这就要改变教师在以往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教师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行动学习法则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能作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使得学生去实际操作并解决相关的计算机问题。

3.2行动学习教学设计原则

行动学习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没有有效的结合起来。行动学习法就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不仅可以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巩固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另外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要具有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未来的工作岗位相挂钩[5]。行动学习法还有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要通过行动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只有不断的加强行动学习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才能够使得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巍;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0-15

[2]陈宁宁;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06-01

[3]刘文敏;浅论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课教学中的应用[J];华章;201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