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审计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33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1

    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

    1.检查会计凭证管理内控制度。所有会计业务是否都取得或填制了原始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复核、稽核是否符合《会计法》和上级有关会计制度的要求;记账凭证的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合法,要素是否齐全完整;凭证的传递、交接有无漏洞,是否及时有效;费用开支的审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责任是否明确有效。

    2.检查货币资金管理内控制度。钱、账是否由不同人员分管,是否符合相互制约的原则;银行账户的设置、使用及核算是否合规、合法;现金、支票、有价证券、结算票据、印鉴的管理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有无漏洞,执行是否有效;货币资金收支有无审批制度,控制是否有效;货币资金有无定期盘点制度,出现差错或出现长、短款时处理是否及时并符合规定。

    3.检查往来账目管理内控制度。往来账目的设置和使用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资金借入、借出有无审批制度,执行是否有效,财务处理是否附有批件;债权、债务是否定期核对、清理、清偿,制度执行是否有效;呆账、死账的清查、处理是否合规、合法。

    4.检查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固定资产的购建、使用、调拨、出租、出借、投资、闲置、报废、定期检测、盘点等财务处理是否附有主管机关的审批凭据,附件是否合规、合法,手续是否齐全完备;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器材物资的采购、入库、发出、盘盈、盘亏、处理积压和报废等的财务处理是否都附有主管业务部门的审批凭据,附件是否合规、合法,手续是否齐全;在产品、产成品入库、发出、盘点、定期检测、处理积压和报废等财务处理,是否附有主管部门的审批凭据,附件是否合规、合法,手续是否齐全完备;固定资产、材料、产成品等管理部门是否有账目,是否与财务部门的账目定期核对并及时调整处理,调整处理是否合规、合法。

    5.检查成本管理内控制度。成本费用的收集、分配是否合规、合法;产品成本的收集、计算、分配、会计核算是否合规、合法;专项费用(如折旧、养老保险、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等)的计提和分配是否合规、合法。

    6.检查销售及利润管理内控制度。产品销售的会计核算是否合规、合法;税金的会计核算是否合规、合法;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的归集、核算是否合规、合法;利润的会计核算是否合规、合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审计工作中发现,大部分单位能够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制度比较健全,但有相当一部分制度得不到落实,执行效果不佳。

    (一)财务内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记账凭证上填制、审核、记账、主管人员印鉴不全;原始凭证要素不全,如购货发票缺少品种、数量、单价,住宿费、餐费发票缺少日期等。凭证传递不及时,由于部分管理人员不及时将有关凭证向相关岗位交接,当期的生产成本(费用)和销售收入跨期入账的现象时有发生。

    2.不相容岗位职责划分不清。《会计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和收入、费用、债权和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有的单位以精简人员为理由,让出纳人员兼管报销,单位的财务专用印鉴也由出纳一人保管,严重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这种做法不但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差错,而且为职业犯罪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往来账目管理混乱。有的单位将往来科目当作万能科目,实行经营责任制后,部分经营责任人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将潜盈、潜亏以各种名目长期挂入往来科目不作处理;外投外借资金挂往来科目,有的外投资金由于对方倒闭、破产,已完全不可能收回,但仍然挂在往来科目中核算;债权债务中有的明细科目几年都没有任何变化,也不作相应调整和处理。以上做法导致债权债务严重不实。

    4.物资采购、管理不善,账账、账实不符。有的单位物资采购管理不严,不管生产实际用量而大批采购、重复采购,造成了物资的积压浪费,加重了管理成本、资金成本;有的单位材料入库、出库手续不全,材料管理部门长期不与财务部门对账。我们在审计中发现某油田的一个二级厂处材料出库已达一年之久,总金额500多万元,但该单位领导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容财务人员长期不作账务处理,不但造成了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而且造成了该单位业绩良好的假象。

    5.成本费用管理不严。乱挤乱摊成本现象比较严重,如将应列入资本性支出的固定资产、各种赞助款、捐赠款列入生产成本,应由管理费用、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承担的费用也列入生产成本;费用分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分配方法不合理,有的单位机构发生了变化,但仍延用以前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分配方法,有的单位分配方法前后不一致,甚至不是同一个会计人员做账,就运用不同的分配方法。

    (二)财务内部控制本身具有局限性。

    不论内控制度设想多么周到,执行多彻底,也只能对管理者提供合理的担保,不能提供绝对担保。

    1.财务内部控制不能避免串通作弊的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可以避免单独个人作弊的行为,但不能防止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合伙作弊的行为。

    2.财务内部控制不能有效防止人为差错。因为内部控制不能防止工作人员粗心大意、精力分散、理解错误、判断错误,歪曲、曲解指令等。

    3.财务内部控制不能有效防止管理越权行为及滥用职权。

    4.财务内部控制更新跟不上经营管理变化,过去的控制措施对新出现的业务无能为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审计;促进作用;完善措施

会计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审计能够有效对企业财务收支、经营状况进行管理、监督,分析企业财务管理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检查企业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进而展开审核、分析,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从实质上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呈现出企业经营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进而保障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长足发展。会计审计通过审核企业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等有关资料,分析会计部门的运作状况,减少会计管理问题,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保障企业财务安全性。可见,会计审核与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会计审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财务管理质量

会计审计工作通过审核企业财务报表、会计账簿等内容,保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精准性、真实性,进而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性,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有效依据。通过会计审计得出企业财务信息,能够被企业财务管理所利用,进而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推动企业发展。

(二)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

充分发挥会计审核与监督作用,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与约束,提出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为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指导意见,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保障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精准性、完整性、进而提高企业财务报表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依据,保障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会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会计审计的监督、核查作用,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与企业发展相矛盾的地方,通过分析财务审计表报信息,针对性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此外,完善、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能够对企业资产使用状况展开有效监督,保障企业资金流的合理性与真实性,避免损害企业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的行为发生。

(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通过展开会计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负面因素。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如果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势必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提高了企业经营风险。会计审计工作主要的针对对象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如果审计中出现财务问题、财务风险,即可在短时间内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弥补企业财务管理缺陷,减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与经济效益。

二、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任何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会计审计工作同样如此。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会计审计工作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无法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打好基础,提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高会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保障会计审计人员的基础知识。众所周知,会计审计工作具备技术性强、专业性高等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必须要保障会计人际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实践经验,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由于审计工作直接关乎着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保障审计人员“硬实力”的基础上,必须也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软实力”,即道德素养,保障在审计工作中的公正性,避免以权谋私,做到一切以企业经济利益出发。加强培训、考试工作。为了保障会计审计人员能够跟上时展步伐,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至关重要,进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优胜劣汰”岗位制度,对于多次不合格成员要给予淘汰或换岗,保障会计审计工作质量。

(二)完善会计审计规章制度

会计审计规章制度是会计审计工作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企业必须要明确审计规章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权限与责任,并归纳到考核依据中,进而加强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为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提供有效借鉴依据。

(三)提高会计审计能力

在信息时代下,想要加强会计审计工作质量,就必须要保障会计审计的时代性,不断提高审计能力,保障审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针对会计电算化模式,会计审计工作必须要以会计电算化审计作为重点工作,转变审计工作方法与审计重点,保障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会计审计工作质量,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坤.分析会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200.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3

大数据时代,企业积极探索和建设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大数据审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分析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采集、大数据清洗和大数据存储等大数据审计数据预处理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实施流程框架,阐述了大数据审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实施大数据审计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财务共享服务;大数据;大数据审计;云会计;预处理

一、引言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手段开始得到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重点关注。大数据审计是以企业业务为审计对象,围绕业务收集、处理和审计业务相关大数据的一种审计手段,从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最经济地使用资源。大数据拥有数据规模大、数据种类多、数据处理速度快、数据价值密度低的4V特点,这使得大数据审计相较于传统审计手段拥有很多不同之处。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也使得财务共享服务模式(FSSC)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得到很多大型集团企业的积极关注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即通过对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流程进行评估,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将企业日常的、共同的、分散的、大量的、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从集团分公司剥离出来,交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进行统一处理的模式,其本质是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整体上优化企业的作业流程。在该模式下,企业财务数据被集中在云会计平台上,集团下属分子公司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选择相应服务,提高业务的动态性、敏感性和可靠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是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理的财务流程所反映的企业业务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手段,需要在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业务流程数据的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疑点,获取审计证据并以此得出审计结果,最终完成审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对审计产生了诸多影响。程平(2013)等认为云会计将对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和审计人员等因素产生影响,并基于影响分析的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大数据、云计算对审计产生的影响间接促进了大数据审计的诞生与发展,丁璐(2015)等以地税征管审计为例,从审计数据的取得、组织方式以及审计数据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顾洪菲(2015)从数据量、数据结构、数据处理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大数据对审计数据分析的影响,并从分析学和使用者的角度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许金叶(2013)等以物联网建设为应用背景,对大数据审计的目标、审计的依据、审计对象以及企业三层审计制度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研究,大多数文献都是基于传统财务核算模式对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或大数据审计进行研究,鲜有文献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方面的探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目前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关注与积极应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实施大数据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鉴于此,本文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进行研究,结合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预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流程。

二、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审计大数据预处理

(一)审计中的大数据流向大数据审计的基础是企业经营业务产生的大数据,在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之前必须明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流向。由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建立了统一处理企业财务数据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并实现了企业下属分子公司eRp、SCm和CRm等系统的无缝衔接,使得整个审计过程中大数据的流向和传统财务核算模式有了很大区别,具体流向如图1所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流向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进行大数据审计时所面临的问题:(1)数据采集工作量大。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企业下属分子公司的数据存储在各自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在进行审计时其数据由各个分子公司流向审计数据仓库,导致数据采集工作量很大。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审计人员只需要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采集财务数据,通过eRp等其他业务系统采集业务数据,极大地减少了数据采集工作量。(2)数据清洗工作量大。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企业下属分子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没有实现无缝衔接,可能存在数据接口不同等问题,在采集和业务相关的数据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清洗工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会计业务得以标准化,可以与图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流向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实现无缝衔接,能够有效减少数据清洗工作量。(3)无法有效利用外部数据。传统财务核算模式下,外部数据的采集难度大,分子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在实现集成前很难从庞大的外部数据中获取到对审计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无法有效利用外部数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为企业有效利用外部数据创造了条件,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外部数据采集机制,极大地降低外部数据的采集成本。

(二)大数据预处理在明确大数据流向的基础上可以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含大数据采集、大数据清洗和大数据存储三个步骤。1.大数据采集财务共享下的大数据采集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大数据来源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包括共享财务数据、业务财务数据以及战略财务数据,不仅有预算管理、费用报销以及资产核算等资金管理数据,还有全面预算、投融资和经营分析等战略管理数据。第二个大数据来源为企业的其他业务系统,如eRp、SCm和CRm等系统。这部分大数据主要是来自企业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以及销售管理等业务流程的业务数据。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数据得以标准化,企业的eRp、SCm和CRm等系统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实现系统无缝衔接,使得大数据的采集变得更加容易。第三个大数据来源为企业外部数据,和企业业务相关的外部数据能够从另外一个维度反映出企业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2.大数据清清洗数据清洗是为了检测、剔除和改正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一致,以提高数据质量。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实现了财务数据录入的标准化,可以极大地减少数据清洗工作量,但为了更好地利用外部数据,数据清洗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大数据预处理流程。3.大数据存储采集到的大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后,应当予以集中管理和分级存储,建立审计数据仓库,以方便审计人员进行大数据审计时寻找或形成审计证据。

三、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大数据审计实施流程

(一)大数据审计的流程框架审计人员完成对大数据预处理后,就可以开始形成审计疑点并收集审计证据以完成审计目标。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流程分为制定审计目标、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设计审计程序、执行审计程序和出具审计结果六个步骤,其流程框架如图2所示。

(二)大数据审计的实施流程

1.制定审计目标大数据审计是一种审计手段而非审计业务,在不同审计业务当中,大数据审计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审计目标。从审计对象来看,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可以用于对企业业务的审计,也可以用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的信息系统审计。从审计人员来看,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可以用于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可以用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的社会审计。在进行业务审计时,大数据审计应当更加侧重于反映该业务的业务流程和资金流动是否正常,资源是否得到合理运用;在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时,大数据审计应当侧重于证实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云会计aiS是否能够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并最经济地使用资源;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大数据审计应当侧重于反映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否能够向管理层提供财务决策支持;在进行社会审计时,大数据审计应当侧重于反映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是否向投资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2.风险评估财务共享模式下大数据审计的审计风险不仅与重要性程度负相关,还与大数据预处理的流程与结果是否满足一定的处理规则有着密切联系。一旦大数据的预处理过程不符合相关规定或处理结果不满足审计要求,那么审计风险就会增加。同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的可信性对审计风险也有关系,云会计aiS的可信性过低不仅会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也会极大地增加审计风险。为了控制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对大数据预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同时通过第三方专家获得对被审计业务所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与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可信性评估结果。在考虑审计业务自身重要性程度的基础上,结合第三方专家给出的财务共享服务系统的评估结果,最终得出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并根据风险的种类和指标对风险进行评估定性。

3.制定审计计划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大数据审计的审计计划应当规划出包括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和审计人力资源在内的审计日程表,特别是大数据审计中大数据预处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和人力应当在审计日程表中得到体现。其中,大数据审计的审计范围和传统审计手段相比变得更大,经过大数据预处理后形成的审计数据仓库中存储的各类数据,包括企业的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只要与审计业务相关,审计人员都可以在其中选取审计证据,而不是只注重数据与业务的因果关系。

4.设计审计程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手段,其审计程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数据分析、建立中间表和形成审计疑点。(1)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审计流程中最为重要的步骤,目的是找出审计疑点,并围绕审计疑点收集审计证据。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与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的无缝衔接情况需要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稽核、结算管理、凭证制证、电子影响和档案归档等业务操作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以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大数据预处理的结果在该步骤得到运用,审计人员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大数据挖掘。大数据挖掘是排除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问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对审计数据仓库中的大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目的是在大数据中找到或形成审计疑点。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大数据审计中的数据挖掘一方面是指找到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另一方面是在审计数据库中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的财务数据和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中的业务数据结合起来,建立起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业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形成审计疑点,发现业务当中存在的问题。多维分析。在大数据分析过程中还经常使用多维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在审计数据仓库中形成多维的数据集合体,让审计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数据进行汇总、关联、聚类和分类等分析。在这种方法下能够更加容易发现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审计疑点,然后以数据集合体为基础形成审计证据。SQL查询。SQL查询是目前数据审计中最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大数据审计中也能得到广泛运用。通过SQL语句可以完成模糊查询或多表之间的交叉查询,从而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形成审计疑点。(2)建立中间表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了能够为形成审计疑点提供帮助的数据,下一步就应当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疑点,收集审计证据以达成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中间表是为了形成审计疑点而诞生的中间产物,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分析模型对数据标准表进行处理后形成的步骤表。根据勾稽关系或业务数据的复杂性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形成审计疑点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级或多级中间表,这些中间表是审计疑点形成过程的体现,也是审计人员查证审计疑点时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获得审计疑点和可信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建立中间表,并通过多级中间表的处理最终形成审计疑点。在建立中间表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投影”和“级联”的方法。(3)形成审计疑点审计疑点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中间表比对核查后找到的企业业务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数据。审计人员在形成审计疑点之后,需要收集审计证据对审计疑点进行查证,并根据查证的结果得出最后的审计结果。对审计疑点的查证主要是对相关数据的真实性的检查。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审计人员对审计疑点的查证不需要函证,能够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企业eRp、SCm和CRm等其他业务系统以及外部数据直接进行,可缩短审计时间,增加审计效率。

5.执行审计程序按照设计好的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对大数据的获取、清洗和存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结合第三方专家或机构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和其他业务系统的综合测评,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会计aiS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对接带来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相结合的优势形成审计疑点,寻找审计证据并得出审计结果。对在大数据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反馈,同时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复核和评估。

6.出具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汇总通过实施大数据审计得到审计结果,并结合大数据审计所处审计业务的业务背景和最初制定的审计目标得出最后的审计意见,然后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提出管理建议,在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后取得其对管理建议的相关回复,最后出具审计报告。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4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财务管理水平

一、前言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是保证企业财务、经济、管理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经济正常运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改变对经责审计的错误认识(如认为经责审计就是专查财务或者与财务管理不相干等),做到经责审计常态化与财务管理规范化相融通。

二、从经济责任审计看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特点,通常是指对企事单位的经营承包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其一,双重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之一,这在审计的对象和目的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独特的审计模式,不仅是针对事,而且又针对人,同时还兼顾审计监督和干部监督。显而易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而且同时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考核和监管,从而又间接的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其二,明确企业经济责任人在其工作期内的经济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目标,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考核其任职的领导干部室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其工作的部门和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要尤其重视,认真学习财务管理相关知识,重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和相关建议报告,真正达到财务管理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和作用,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法、用财有效”的目的,确保企业经济活动规范运行,促进企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落实经济责任审计,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完善制度,规范收支行为

要高度重视财务部门管理工作,要以相关法律为依据、相关道德为准绳,企业所有会计人员必须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不断加强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的学习、会计职业道德和相关财务制度的建设。同时要在加强学习和建设的基础之上,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保证会计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和制度的执行力度。此外,还要做好企业年度预算工作,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机制。根据企业各部门的发展要求,要在年初由财务部门牵头,企业负责人领导,其他相关部门参加,按照相关法律要求,本着“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企业本年度的预算,并按照法律规定的相关程序到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备案报批工作。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的各项开支,都要经过审批,尤其是金额比较巨大的开支必须要按预算执行。

(二)强化企业收入管理机制

按照法律要求,企业不得设立自己的小金库,不得设立账外账;企业各项收入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统一格式开具统一的票据,出纳工作人员不能由会计人员出任,同时稽核工作不得由企业的出纳人员出任,会计档案保管和收支费用以及债权债务的登记工作不得由企业的出纳人员担任;企业所有的部门和员工都不得收取款项,所有的收入必须有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的核算和管理,并进行统一的复核和稽查。因此企业的所有原始凭证或原始记录,必须由专人进行审批,做到应收则收、应收不漏,并做好相关凭证的保管和归档,以便备查。

(三)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按照相关法律要求,企业的各项收入要及时存入银行,对于现金的管理工作,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做好财务部门领导的工作,监督好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的工作,对于现金要做好日清月结,账账、账实相符工作;及时上交财政专户,不得坐支现金。企业负责人、财务部门相关领导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现金库存、账实相符情况进行抽查、核对;财务印章必须由专门的员工进行保管,需要盖章的工作都要经过严格的把关,做到支票与印鉴相分开的管理,发现相关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领导上报。同时还要加强现金支出的管理工作,现金支出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并加强整个过程的监督工作。企业日常所有的经济支出必须要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企业日常所有的经济支出必须要做到事前申请、事中控制、事后审核,否则不予报销。5000元以上的非正常开支,由企业负责人领导各部门负责人集体研究决定。

(四)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企业负责人应该协同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组织,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保证专(兼)职审计人员,应依据财经法律法规、财务制度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每年制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明确重点审计内容和时间安排,坚持把财务管理督导与内部审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突出重点,有效规范经济管理行为,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提出财务管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确保企业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规范经济管理行为。

四、结语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必要基础。因此,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这不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业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也应该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本文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几项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5

关键词非财务信息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

审计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目的。艺术就表现在你选择的方法是不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它不仅仅体现了审计人员对财务信息的掌握,更表现在审计人员对非财务信息的把握上。

1非财务信息的内涵及外延

财务信息是指以货币形式的数据资料为主,结合其他资料,用来表明企业资金运动的状况及其特征的经济信息。相对于财务信息而言,非财务信息是指以非财务资料形式出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信息资料。一般而言,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信息内容大都可以认定为非财务信息,它客观存在于经济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与财务信息相比,非财务信息具有以下特点:①空间上的广泛性。非财务信息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也可以来自企业外部,而财务信息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的交流变得更为通畅,获取非财务信息的途径也进一步得到扩展;②时间上的延续性。非财务信息可能与企业过去事项有关,也可能与现在甚至将来的事项有关,而财务信息一般只与企业过去事项有关;③非货币性。非财务信息一般不以货币形式出现,而且大多是一种定性地描述;④真实性。由于非财务信息多而杂,外部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企业刻意去修饰它的可能性比财务信息要小。特别是外部的财务信息,就更加真实可信,一般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

总体看来,非财务信息可分为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和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及其生成的相关记录。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环境、监控、风险评估、信息交流和控制活动5个部分。其中控制环境是基础,反映了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关于控制对公司重要性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以增强,也可以削弱特定控制的有有效性。对于审计师来说,首先应该了解董事会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权和责任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员工诚实性和道德;员工胜任能力等相关内容,因为这些都是企业控制环境的要素。内部控制结构的其他四个要素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审计人员主要应了解实物的控制和职责的分离,因为它们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公允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宏观国民经济环境。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趋势、政治因素、自然灾害因素等;②行业情况。主要指国家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公司处于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发展趋势是衰退、稳定还是增长,对产品的需求趋势如何,行业的经营特点,是否季节性经营还是周期性经营,行业对哪些影响因素敏感,本年发生了哪些影响因素等;③企业的商业经营环境。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的实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筹资环境,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是否单一,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的影响;④其他因素。如是否更换审计师、律师,是否存在所有权之争,是否与主管单位,母公司有关联交易等。很明显,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大多与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关,因为存在业绩压力的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比正常的企业要大的多。

2非财物信息在审计中的应用

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审计实践中人们对非财务信息的认识和运用经历了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这与审计模式的演变是平行发展的。审计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因而人们对非财务信息的认识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并且随着审计模式的演变,非财务信息在审计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

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埋头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信息载体,还没有认识到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因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出审计结论需要大量的审计证据,且加大了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犹如瞎子摸象,既无效率又无效果。当企业规模不大,经济业务简单的情况下,这种审计模式基本能适应需要,但在经济业务规模扩大,内容更趋复杂的情况下,账项基础审计这种忽视非财务信息、成本高、效率低的审计模式必然被淘汰。

20世纪40年代,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审计人员可以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调整实质性审计程序,因而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在这个审计阶段,非财务信息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因为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就需要依靠了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内部控制评价在审计中的运用,使审计人员摆脱利用财务信息鉴证财务信息的束缚,第一次从非财务信息的角度来印证财务信息的,是对非财务信息认识的新阶段,使审计模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审计方式的一次革命。

制度基础审计时代,审计以验证财务报表真实公允为主要目标,理论上认为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责任,是内部控制应解决的问题,不是审计人员的职责。但20世纪60~70年代后,随着审计诉讼的增加,法院的判决使这种审计无过错的观点再也不能成为审计人员的挡箭牌,特别是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ContinentalVending和Hochfelder两案法官都认为独立审计人员有责任揭露重大欺诈舞弊,这也促使独立审计人员不得不把揭弊查错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基础审计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制度基础审计可以发现员工的舞弊行为,但对高级主管人员串通舞弊,最好的内部控制也会失去作用,审计也就不可能揭示这种错弊的风险,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欺诈舞弊案的增加以及针对审计人员的诉讼证明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审计目标,促使审计人员更广泛的收集审计证据,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且企业外部的非财务的信息更是被独立审计人员所重视,风险基础审计在审计实践中孕育而出。

风险基础审计并不是对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完全否定,它包含了前述两种模式的优点并予以发展,从制度基础审计的内部控制环境体系中扩展开来,将企业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入手,更多的考虑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全方位了解影响企业的因素,评估企业风险。虽然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大部分是一种间接的证据,但由于这些证据是管理当局无法控制的,所以它往往比直接的内部财务信息更具说服力,与直接证据相互印证,对审计师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风险基础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比制度基础审计更宽广,也更符合现代审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以风险基础审计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

综上所述,审计人员对非财务信息的认识大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不重视,甚至根本不予考虑,审计人员的目光仅局限于财务信息的平面;在制度基础审计时代,审计人员开始关注来自企业内部的非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逐步从财务信息的平面中解放出来,处于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构成的二维空间;在风险基础审计时代,审计人员更加关注来自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由于外部的财务信息的相对真实性,它更加全面、公允,使审计效率更高,审计效果更好。

3获得非财务信息的途径

既然非财务信息如此重要,那么独立审计人员怎样才能获得这些非财务信息呢。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非财务信息:3.1间接法

间接法是指从侧面了解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信息主要来源于证券分析资料、政府管理部门文件或者行业分析资料。我们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从互联网上往往能获得非常有用的非财务信息。例如蓝田股份的鱼塘产出奇高,我们虽不是养殖专家,但通过分析蓝田公司与邻近的武昌鱼和洞庭水殖等其他公司的资料,我们就会对蓝田股份的业绩产生怀疑。有时通过互联网,审计人员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信息,如西部的一家医药上市公司,母公司的产品大部分都通过电子商务公司对外销售,可是在互联网上却查不到它的交易平台,而在公司的网站上却可以发现电子商务公司因为是高新技术企业而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作为审计人员就不得不在这里打上一个问号,该公司是否通过价格转移在避税呢?并且据此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如果我们直接从财务信息入手,费时费力不说,及有可能还会遗漏这个问题。

3.2直接法

直接法主要是对有关场所和人员的调查、询问。包括对经营场所,生产场所,仓库等地的现场调查以及对高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库管员、统计员、业务员、律师的询问。

现场调查和询问是获取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的生产记录和制度是比会计报表更可信的资料,我们在现场调查和询问中应该始终坚持谨慎的态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带着疑问去。如在某知名饮料企业申报上市过程中,审计专家一开始并没有审查会计资料,而是首先到生产车间调查,发现资料中的某种产品根本就没有开工生产,从而怀疑该公司上报资料可能有问题,进而对整个资料产生怀疑,顺藤摸瓜,结果查出问题,上市资格取消。又如黎明股份公司的造假,主要通过虚开发票、虚构交易来制造虚假会计利润,从财务信息角度来看,它的程序是完整的,记录也是完备的,审计人员很难从报表和凭证上查出它的问题,但经过现场的调查和询问就能够很快发现问题,因为虚构假的财务信息容易,虚构假的非财务信息就不太可能了。

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实践中,大多数事务所还停留在账项审计阶段,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基本上是走过场,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不要说风险基础审计了。我们不应该苛求他们,毕竟要掌握风险基础审计需要审计人员非常全面的素质,而在我国,民间审计只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行业,人员流动频繁,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要全面推广风险基础审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了解企业的风险点,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实现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的账项基础审计或制度基础审计是我们现实的选择。这就要求独立审计人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关注被审计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广泛收集外部的信息,认真调查企业的内部情况,了解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提高审计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审计问题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财务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就目前我国财务审计工作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即审计的内容不够全面、没有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导致企业审计工作问题重重。多数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工作,主要是财务会计审计,但是,这样所进行的审计很不全面,由于财务管理部门、审计部分这量大部门的领导,都是财务部的领导,存在重合性,因此,所进行的财务审计工作难免不遭质疑。加之部分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中缺乏财务管理,致使审计工作效率低。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独立性,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财务审计都不具备这一特点,财务审计部门由企业管理内部人员进行管理,企业领导可之间干预财务审计部门的工作,这样一来,审计不但没有独立的空间,而且缺乏了监督性,更失去公平、工作的工作理念,极不利于财务审计工作的长期发展。另外,造成财务审计工作效率低,还有一大原因,就是负责财务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严重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有些企业还聘请了兼职的财务人员负责财务各项工作,兼职人员基本上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上缺乏专业性,加上企业领导人对财务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人员没有自我提高的意识,不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导致在工作中漏洞百出,根本不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审计策略。

三、改进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完善相关机制

为了确保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财务审计部门,在审计部门工作的审计人员,时刻保持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坚持抵抗其他部门干涉审计工作。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完善财务机制,必要时可向董事会或者是监理会汇报财务部门的情况,使其认识到财务审计工作独立的必要性,将财务部和其他部门分隔开,不受其他影响,树立财务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权威地位。其次,完善财务审计体系,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要不断完善财务的内审制度,加大机制的执行力度,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与企业内部控制紧密相连,审计信息出现失真的几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所以重视内部管理机制,并使之不断完善。为了避免管理者出现短期行为,在完善业绩评价机制的同时,还需要使企业利益与人的个人利益相联系起来,企业管理者很难有机可乘。另外,还需对持股结构做调整,并建立董事制度,在管理当中增强董事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小股东的利益。

要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首先要确保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不断的完善相关机制,通过相关的体系来制约财务审计人员的行为与企业其他部门人员的行为,确保企业的利益。

(二)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使用新技术

除了要求全体财务审计人员除了具有诚信意识之外,还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这样才可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在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情况做分析,从而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审计报告。尤其是对上市的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要认真监查,判断是否具有真实性,这样可促使上市公司提高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视程度。实际上,内部控制审计与其他财务工作相比,其是一项新起的业务,很多公司不予重视,甚至是很多财务审计人员都不重视,而且多数财务审计人员对内部监控审计的了解程度有限,难以胜任此项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为审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让审计人员参与到培训中。另外,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协助注册会计师做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让财务审计人员在业务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工作技巧。财务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之后,还需要进行后续教育,提高自我水平,会计师事务所还要注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工作,使每个审计人员都拥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服务于企业。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除了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专业素质之外,还要将新技术引用到工作当中,现如今,信息技术在各大领域被灵活使用,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审计工作中,建立一个独立的审计网络平台,将企业的财务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录入平台中,不但便于管理,还可不断的进行更新,确保信息的安全性。网络技术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还可提高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有利于落实企业管理机制。

面对审计这一项业务,多数审计人员对其的认识度不够,为此,要为审计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中提高业务技能,提高专业素质,与此同时,采用网络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确保信息的安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财务审计工作关乎着企业的发展,解决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不但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完善财务审计机制,还需要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与使用新技术,这样才可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石立军.现场走访审计方法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1(12):71-71

[2]白晨阳.当前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总会计师,2010,21(09):384-365

[3]王书仁.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与转变[J].财经界,2010(23):303-304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7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思路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思路

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即对所有的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都应审计,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以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重点企业进行审计。全面审计就是要对所有属于审计范围的企业都列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如国家审计就以国有企业为重点,将全国多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列入审计范围。突出重点,就是每年围绕当年国家经济工作中心,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选择重点行业或重点地区、重点资金进行重点审计。鉴于审计对象多,审计人员少的现实情况,当前可以按照抓重点、分层次的原则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署在组织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按人事管理权限和财务隶属关系原则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将企业领导人由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作为一个层次,由审计署直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将由中央企业工委管理的国有重要企业作为一个层次,由审计署组织实施定期审计和审计调查,或由审计署商中央企业工委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除上述企业以外的一般大型企业,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层次,由审计署安排进行经常性审计或授权地方审计机关组织审计,其中对有的企业,可以交由企业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根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情况,利用内部审计的资料对企业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对有的企业,审计机关可以聘请社会审计组织参加审计,在审计机关组织下按照审计机关的统一要求和方案进行审计。在对大型企业的审计中,也可采取由审计机关组织对企业总部财务实施审计,将其二级三级单位交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按照审计机关统一要求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实行抽查;或由审计机关组织社会审计组织按照审计机关统一要求实施审计,最后,由审计机关负责汇总,在向企业提出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的同时,向组织部门提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地方国有企业的审计组织思路,也同样根据人事管理权限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分层次进行。

二、具体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

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要坚持以集团本部为核心,以总部财务收支为总揽,以重大经济决策和资金流向为主线,以企业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通过审计,查清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和企业盈亏情况,落实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工作业绩,揭示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问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确定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具体讲:

(一)以集团本部为核心。

对集团公司来说,所有的企业经营活动都应以集团整体利益为最高利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与集团本部有关联,对外的财务报表和各项经济指标都以集团本部为核心。审计时,要时刻以集团本部为核心,围绕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与总部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对集团整体利益的关注程度和效果,揭示企业内部损害集团利益的行为,为评价集团企业整体业绩提供依据。

(二)以总部财务报表为总揽。

凡是合并入总部财务报表的单位和对总部财务报表有影响的活动都属于重大事项,审计过程中,要以总部财务报表为总揽,凡报表上反映的项目要查证清楚,重要项目还要认真分析其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原因。

(三)以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

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对有关部门和利益关系人了解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有很大影响。而有关部门最关心的是企业报表反映的情况是否可信,进一步说就是企业的净资产是否真实,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审计,摸清企业家底,对报表上反映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和正确计价、正确反映进行评价,审计的过程就是剔除不良资产或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对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进行检查评价的过程,通过对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记账错误等问题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只有企业会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有关利益关系人才能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

(四)揭示企业领导人员个人重大违纪违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检查企业账目,分析企业财务收支活动,揭示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规定的行为,揭露企业弄虚作假、偷逃税款、贪污盗窃、挪用挤占等违纪问题,同时通过审计,可以发现企业领导人员、挪用私分公款、贪污贿赂、损公肥私等个人违法问题,为有关部门任用干部提供参考,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促进企业依法经营。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监督管理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确评判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宋夏云,喻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创新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8

现在我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发展,无论是企业的财务审计还是审计业务数量均有所增多,若仍使用传统的企业财务审计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求,所以企业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一定要实现创新发展,一方面使财务审计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促使财务审计创新质量的保障,使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两者间的关系得到科学处理。本文先对财务和审计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之后说明了创新型融合发展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的措施。

关键词:

财务审计;审计业务;创新

一、前言

现在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方式还是其经营环境均出现了变动,这造成内部审计工作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不仅审计内容变多同时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以及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求,所以需要对审计方法进行优化创新,并对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协调。

二、浅述财务审计

1、财务审计

一般可以把财务审计划分为两种类型,也就是由政府主导的具有行政性质的审计工作,以及由企业主导的针对企业内部的内审工作。其中政府财务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行政指令性,上级主管部门在向各个企业行政命令之后,企业需要向其提供有效的审计资料,包括企业收入、报税证明以及发票开具情况等审计资料。在收到这些资料之后上级主管部门需要求其财务审计人员基于行政部门内部登记资料以及企业的审计资料开展双向核对工作,同时制定审计报告。在完成审核工作之后,审计人员应当以审计结果为基础,来为企业出具相关的审计意见以及决定;针对企业内部开展的财务审计工作,一般需基于企业的相关规定要求来对本企业或者是其下属企业开展财务审计工作。通常可以把企业所开展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划分为季度性审计以及跨年审计两种类型,这两种财务审计办法中基本审计业务均需要审核企业的发票、资金报表以及收支证明,但跨年财务审计工作需要分析以及评定企业在去年全年的整体财务。

2、财务以及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财务以及审计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第一,工作侧重点各异。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怎样更好的理财,注重量化考核这种财务约束方法的应用推行,从而使管理者获得可靠的决策管理依据,审计工作则更重视鉴定以及评价企业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具有合法性,并对企业的资源、人事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监督;第二,监督内容存在差异。财务监督一般针对的是日常业务,控制监督相对较低的业务层次,同时需要于财务机构的各个相关业务相互连接,独立性较差,但审计监督除了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资金的运营进行检查之外,同时还需要基于审计证据来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的当前运行情况,并得出审计结论同时制定审计报告,以后企业后续的经济活动得到可靠的评价依据,所针对的经济活动层次相对较高;第三,内涵不同。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考察评价受检企业的各个经济活动与其财务收支情况,确保受检内容具有效益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而财务工作主要针对资金运动,也就是资金的筹措以及运用、分配,要求其核算以及监督行为存在较强的连续性以及系统性。财务以及审计工作的联系在于:目的相同。开展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均是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在管理阶段所出现的问题、缺点,同时使管理者获取权威性较强、可靠的审计报告,以使企业的发展获得有效、可靠的审计建议,保证其企业的管理质量,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工作内容相同。在制定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时都需要考虑到企业的规定要求和相关的法律条约,并将会计资料作为基础,严格的检查企业的各项会计资料是否具有合理性,并确保这些会计资料可以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济现状;最后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的范围有一定重叠。这两中工作均属于经济管理,同时其工作范围均会关系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

三、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的创新途径

1、注重思维方式的优化

思维方式直接关系到人的行为,尽管财务审计属于是企业的常规审计工作,若是可以将创新审计业务这一理念融入到审计环节,必然会影响到创新环节,以使审计业务得到创新。在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时,可以在确保审计重点和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对审计人员的思维、看法进行拓宽,从而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有意识的把财务审计提升至管理审计方面。另外审计人员也应当学会应用横向和逆向思维,通过多种思维方法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为此审计人员需要积极学习新型审计理念、方式,不断的优化自身素质水平。

2、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针对的是报表以及账簿,要求基于此来检查收入以及支出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存在异常等,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审计方法技术也有了人员以及技术方的保障,也就是:在进行审前调查时,逐渐侧相遇评估审计对象的风险问题,把重要程度相对较高的会计科目与这些科目所关系的相关业务相互联系起来,同时在基于审前调查的情况下科学编制审计方案。在进行审前调查时,需要把高风险的领域视作审计重点内容。为了保证审查工作的正常进行,一般需科学的划分审计时间,而各内容的审计时间需以审前调查中所制定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加以确定。在结束项目审计之后,应当专门针对于风险来编制有效的审计报告,以使风险得到科学的分析以及披露,这是与原有审计报告相区别的地方。只有提升风险意识,企业管理经营者才可以主动地关注风险,审计服务的职能也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

3、注重审计方式的创新

首先应当逐步通过日常跟踪审计方法取代集中审计手段。这是由于集中审计不能够全面覆盖到审计单位以及审计资金,同时审计的时间也有所限制,所以需要逐步由事后监督方式转向为事前和事中管控方式。使用日常跟踪审计方法主要是由于其融合了信息技术,可以在事项出现的同时或者是稍后开展审计,及时把控事项动态。通过日常跟踪审计方法的运用能够缩短审计时间,及时发现问题,并可以使审计效率得到保证。其次是通过将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以提升审计效率。通过网络审计以及审计软件的应用,可以使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操作,保证了财务审计的便利性以及工作效率。通过审计软件来进行财务审计工作,有利于财务信息系统审计的简单化、快速性以及便捷性的优势充分突显出来。这是由于财务软件程序与审计所需的数据信息属于相互分离的关系,这使得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空间以及时间上的操作自由,审计时间也可更为灵活。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还可以使繁杂的审计程序简单化,保证了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促进了审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和规范化。但在使用网络审计方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为了避免电子化会计数据出现被篡改或者是被滥用情况,需要通过路由加密设备和数据加密技术手段来管理数据,并增加备份硬盘从而防止数据信息被非法截取。为了防止出现黑客恶意攻击或者是计算机病毒侵害等安全问题发生,需要建立专门的防火墙,通过防火墙集中的管理审计系统的各个安全决策,并将该防火墙设置为唯一的检查点,要求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信息均通过该防火墙的检测。还需要针对会计系统建立专用局域网,保证该局域网具有较高的安全级别以及相对开放性,并设置使用多层加密关口,从而提升局域网防范黑客入侵的作用;在财务软件的管理上,要求使用先进、安全同时适用的审计软件,同时基于业务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来制定审计服务信息库,从而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以随时的使用和调阅审计服务信息,审计人员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库,把被审计单位的各方面信息输入到该信息库之中,便于后续的运用以及查阅,进而降低工作量。通过大数据来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大数据是现在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同时大数据已经被应用到多个行业之中。单从企业内审方面来看,只被审计企业所提供的数据量中就涉及到基层范围的微观数据以及整体层次的宏观数据,进而形成复杂同时繁多的含量数据,由此审计工作需要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了更好地应用大数据,首先需要制定大数据审计平台,要求企业内部可以基于审计活动的联合进行、优势资源的集中调配以及审计经验的内部共享等方式来制定审计分析平台,并积极的推广以及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同时结合企业的eRp以及it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方法来制定大数据平台,以使企业今后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优化传统的审计抽样手段。使用传统审计手段很难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所以大多会应用随机抽样技术,但这会造成数据信息获取量大大减少。而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可以使“样本=总体”,使所有的数据信息均得到收集、分析,有效规避了抽样审计所带来的风险。并且通过大数据审计可以由多个不同的方面开展审计工作,可以对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观察、研究,数据分析也更为细致,除了可以从全局以及整体的角度来审核审计信息,同时还可以看到在细节数据中隐藏的各个审计信息。

四、结语

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从而使审计效率得到保证,并使审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得到缓解。但需要意识到审计业务以及财务审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保持严谨、专业的态度,使其在创新的融合的过程中,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以及专业化,以提升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从而使受审企业获得专业、可靠的参考材料。

参考文献:

[1]谢冰.表内表外业务审计:金融创新对传统会计和审计的影响及其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04:101-103.

[2]赵保卿,李娜.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内部审计外包内容决策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1:37-45+69.

[3]严素芬.浅谈科研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与业务创新[J].中国总会计师,2013,10:94-95.

[4]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局上海分局课题组,周志方,顾红英,许大庆,施玲红,黄慧君,苗峥嵘,鲍婕,彭黎明,吴丽雯.以增值型审计为目标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4,02:74-81.

[5]中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014,03:4-10.

[6]张建明.内部审计趋势与走向探析[J].新会计,2014,12:30-31.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9

从微观层面分析,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衡量经营者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对企业自身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内部,一方面,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会对员工的健康状况造成直接影响,

企业必须为此支付一笔数额可观的保健费用;另一方面,不良的工作环境还会造成员工劳动情绪不佳,降低工作效率。以上两点均会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在企业外部,一方面,企业必须达到政府

对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强制性治理要求,为此,企业必须耗费大量资金建立污水、废气处理系统或委托污水、废气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有可能遭到周边居民的起

诉,一旦败诉,企业就必须付出巨额的赔偿费用。由此可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个现代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经营风险,都应当对环境问题加以重视,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作为一种

审计监督体制,可以为企业的环境管理状况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环境财务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合规性审计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三大分支。其中,环境财务审计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

要领域。对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而言,审计模式的选择意义重大,审计模式为企业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组织和部署勾画了整体框架,为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确定了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还决定了环境财务

审计工作的审计基本方式和工作方向,是决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职能发挥效果的基本保障。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及缺陷

目前,理论界关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采用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与企业环境治理信息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为审计起点

,主要采取“逆查”的方式,追踪到导致这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过程,最终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绩效性与合规性的考核与评价。二是采用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在

环境治理方面与环境保护方面所暴露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流程,发现薄弱环节,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方法。三是采用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以企

业中涉及环境治理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的项目为审计起点,检查分析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对项目是否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作出判断,一旦找到实施过程存在的偏差,就寻

找产生偏差的因素,进而实现对这些项目的改进。上述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虽然都实现了对审计起点的确定,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均未对各自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不利

于审计体系的构建。where、whenandHow(从何处做、何时去做、如何做)应是运作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的三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仅仅解决了以什么为出发点的问题,均未提及何时

去做、如何做的问题,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其次,均未对不同的审计领域加以区分。鉴于不同的审计领域应实施不同的审计模式,这种不对审计领域加以区分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展

的。再次,均未对所包含的审计要素加以明确界定。起点、目标、依据、内容、方法与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审计模式必须包含的基本要素,若不对各要素的内涵加以明确说明,将无法保证各审计模式的顺

利运行。最后,实践应用性较差。审计运作模式不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真正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才是构建审计运作模式的最终目标,但由于上述三种导向型的模式未对审计要素进行明确界定,也未形

成一个完整的审计体系,因而对环境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强。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新体系构建

鉴于财务导向的审计模式、问题导向的审计模式与项目导向的审计模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我国可以构建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整个企业环境财务审计体系的

核心,通过对审计内容、审计依据的深入分析,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最终通过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

(一)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目标导向的审计模式的核心,它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乃至审计报告都会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目标依然是监督受托责任的执行。具体而言

,该审计目标是通过检查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对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认定,为企业内部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环境保护控制

体系提供保证,确保环境资源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企业管理者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环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以及环境财务报告责任。其中,环

境行为责任的控制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在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严密的控制系统对环境资源管理进行控制;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应当为受托环境资源的完整性

提供保证,防止舞弊的发生;环境财务报告责任,是指管理者应对企业环境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相关环境资产、负债及其环境会计事项处理的公允性负责。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就是通过

对管理者上述三种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审查,评价和揭示企业管理者环境保全、环保控制与环境财务报告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

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为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及其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能够对企业管理者的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加以说明的会计信息及其他相关资

料、能够反映企业的环境财务收支信息及对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账务记录。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容

目标导向的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与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其中,环境保护资金财务审计,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与

使用状况。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重点是导致在财务报表中隐藏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此外,还应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恰当确认和如实反映了由于环境隐患带来的或有

环境负债与其他应计环境负债,以及对环境管理费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估计。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是对作为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保护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与审核。根据内部控制理论,

环境保护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控制程序、制度与政策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管理者的环保理念与对环保目标的追求在这个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对该控制系统的审计监督,可以实现对环

保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有效性的考核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找到改进提升的方法,最终完成对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依据

作为衡量与判断环境财务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得出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衡量标准的环境财务审计依据,其内容囊括了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

核算准则。

1.环境法律法规。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加大了重视,截止到目前,已相继出台了14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8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34项环境保护法规。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上百项全国性环境

保护规章与上千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由于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

2.国家出台的环境标准。

法律法规虽然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但却只能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而不能为企业的环境治理与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的具体执行提供方方面面可供参照的标准。为此,我国环境保护部先

后出台了近300项环境标准,这些标准可归为三类: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上标准为审计人员实施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核算标准。

根据日本等较早实施环境财务审计国家的经验来看,会计核算标准不仅为企业内部的环境会计核算提供了指导,也为环境财务审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审计依据。令人遗憾的是,截止到目前,我国尚未建

立一套统一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标准,各个企业做出的环境报告格式均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因此,财政部应联合审计署、环境保护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实用

性强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

(五)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方法

作为环境审计之一的环境财务审计,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应同时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与专门的审计方法。其中,经常采用的传统审计方法主要有:查阅法,即查阅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始资料,以

获得相关审计证据。抽查法,这种方法较多适用于审计人员面临较多与环境财务有关的经济项目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应在对这些项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抽样比例,以对整个项目

总体进行抽查。在抽查过程中,应对环境管理失控、环境制度不健全的环节加以特别重视。实地测量法,为对审计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保证,审计人员在对企业与环境财务信息相关的原

始资料进行查阅之后,还应实施进一步的实地测量。重新计算法,为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财务收支计算的过程与结果是否存在故意采用不适用的计算方法以歪曲计算结果的行为,或者无意间造成计算

错误的现象,审计人员应对有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财务收支进行重新计算。除了上述方法,适用于环境财务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还有实地盘查法、观察法等。环境财务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领域,它有

很多与传统审计不同的专门审计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为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从环境资源消耗量与环境资源浪费量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其中,环境资源消耗量是指企业为实现经

济财富的增加所消耗的环境数量,并对所消耗的环境数量进行货币估值。企业所消耗的环境数量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减少、空气质量的破坏、水资源的消耗、林木资源的丧失等。由于资源消耗量是指资

源消耗量的大小,资源浪费量是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两者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还应对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进行考察。造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浪

费,这里的资源浪费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源的非有效消耗,即虽然消耗了资源,但该部分资源未能造福人类,也未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效用;二是资源的非补偿性消耗,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来环

境的破坏,但如果消耗的环境资源被高效地利用了,那么人类所获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足以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进行修复,以还原环境功能,但如果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将只能形成一笔无法还

原的环境“坏账”,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六)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是环境财务审计的最后环节,相较于传统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对以下内容加以特别说明:一是企业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资金来源的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来

源、资金数量、资金到位时间以及资金利用进程;二是企业与环境保护事项相关的资产、负债及费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是由环境隐患所引起的或有负债的评估;四是在企业会计报告中对有关环境财

务信息披露的情况等。

四、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转轨时期,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应再仅仅强调传统的“快”,还应努力做到“好”,因此,必须对企业的环境问题加以特别重视。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

对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与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目标导向的审计运作新模式,以审计目标作为该模式的核心,同时,笔者还对该模式中的审计对象、审计

企业财务审计重点篇10

12.[财务管理]对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4]所谓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年度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以及组织政府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可见,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质量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搞好这项工作需要审计机关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查深查透,务求实效。……

13.[财务管理]我国独立审计欺诈的法律风险研究[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4]一、审计欺诈的法律风险及其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审计欺诈又称审计舞弊,是指审计师(注:本文所称审计师包括注册会计师及其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串通,对明知有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意见的行为。审计欺诈的主要特点:一是故意,审计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明知财务报表有重大错误的情况下,仍然签发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二是合谋,审计师与被审计……

14.[财务管理]环境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初探[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环境审计准则是指对审计主体进行环境审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这里的环境审计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情况的财务审计,对有关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环境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的合规性审计,对有关组织的环境管理责任及其工作成果进行的绩效审计。环境审计准则属于审计准则的范畴,是现有审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国家环境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准则和内部环境审计准则。&nbs……

15.[财务管理]审计工作底稿的证据作用[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8]2号),将会计师事务所的“直接责任人”列为民事赔偿案件的被告,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作为认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可用于为注册会计师辩护以减轻、免除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主要证据来源审计工作底稿,是极其重要的书证。……

16.[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3]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对风险的识别。主要包括:(1)合同管理风险。合同是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协议,但企业往往没有严格执行合同签订及其运作模式,造成合同管理风险。(2)担保风险。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常面临为甲方贷款提供担保的局面。施工方为其甲方提供了担保,却忽视签订切实可行的反担保合同。当甲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如期……

17.[财务管理]刍谈审计疑点的查证技巧[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审计疑点是指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背常规、常理的各种现象。审计疑点的发现、追查或排除,是审计师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正确掌握运用审计疑点的查证技巧,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一、审计疑点的特征1.性质的异常性。这是审计疑点的最基本特征。审计师要确认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审计疑点,主要是根据相关政……

18.[财务管理]评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及其借鉴[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2]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的主要内容及其框架进入新世纪后,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特大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案例,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为了恢复资本市场的信心,重新把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塑造为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干净”的窗口,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继aiCpa于2002年10月了舞弊审计新准则SaSno.99《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

19.[财务管理]出具审计报告应注意的九类专门事项[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近年来,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往往存在对企业发生的一些影响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重要事项的职业判断问题。注册会计师或屈从于客户压力或出于谨慎的考虑,往往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以此达到既迎合客户要求,又不承担法律责任的目的。一些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不准,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用词晦涩,难以理解和使用。这其中既有注册会计师执业方面的问题,也有审计准则方面的问题……

20.[财务管理]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整体构想[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我国审计准则建设取得很大成绩财政部非常重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建设工作,十分支持中注协在推进审计准则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中注协成立后不久,就着手进行执业规则的建设。从1991年到1993年,先后了《注册会计师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试行)》等7个执业规则。这些执业规则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正规化、法制化和专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21.[财务管理]对银行账户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3]账户管理主要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变造或过期的营业执照、身份证等证明文件骗取银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并利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诈骗、敲诈勒索、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为了从源头上防范利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存款人、银行的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存款人有义务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开户证明文件。开户银行对存款人提交的开户申请资料及开户申请书填写的事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认真……

22.[财务管理]浅析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审计的影响[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3]一、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手工会计中,审计线索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这些资料都反映在书面上,审计人员利用这些资料就能够从原始凭证开始,通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追踪到会计报表,或者对报表之间、报表与账簿之间的会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审查,通过这些可见的审计线索检查证、账、表数……

23.[财务管理]我国电算化会计与电算化审计的比较分析[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4]我国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尽管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由于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对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的概念、存在问题及特点等有关方面作以下比较分析。一、概念比较我国最早在1979年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随后借鉴……

24.[财务管理]浅议手工审计与电算化审计的差异[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手工审计,即传统审计,称为“手工”是针对“电算化”而言。通常我们所说的电算化审计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二是利用电脑进行审计。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以及两者所用工具的差异,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审计线索在手工会计中,由原始凭……

25.[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理论框架(上)[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时代到来,网络与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企业与企业外部组织或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审计师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是企业信息系统网络所构成的复杂审计环境。企业经营及商务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会计审计环境的同步创新,而传统的审计理论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现代会计……

26.[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理论框架(下)[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1]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报告会计研究表明,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的宽泛程度和报告频率,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些信息披露同样需要审计鉴证其公允和诚信。现行审计的对象是年度财务报表,而且仅限于财务信息的审计。可以预见,未来的审计对象不仅包括被审计企业的财务信息,也将包括非财务信息。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实时审计报告模式应该披露或报告被审计企业的财务状况……

27.[财务管理]当前应重点关注内部审计六大特性[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2]审计特性是指审计工作的基本性质与特征,如审计地位的独立性、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过程的公正性等。审计特性决定了审计职能的内涵所在,而审计的职能、目的又贯穿在审计活动的全过程,最终规定了审计对象、审计依据的特征和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具体运用,制约着对审计结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审计证据。审计特性是在审计活动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随着审计环境的变迁和审计实践的发展,……

28.[财务管理]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新发展[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0]为了提高独立审计师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2008年12月28日了新修订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iSa),以下简称“新准则”;修订前的准则简称“原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并将自2008年12月31日起执行。新准则的主要变化经过对新、旧审计报……

29.[财务管理]六项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四种背景[企业人][2008年9月24日][2]日前,中注协6个审计准则的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修订)》、《审计工作底稿(修订)》、《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修订)》、《与治理层的沟通(修订)》、《计划审计工作(修订)》和《比较信息》。目前,我国审计准则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由于审计环境变化很大,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审计准则体系的步伐,以满足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要,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