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队伍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03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1

关键词: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内涵式发展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卫生人才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医疗服务的内涵式发展,依赖于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开局之年。面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任务,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医疗服务内涵式发展,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一、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推动医疗服务内涵式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命线,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1.为了解决我国医患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得到改善,效能明显提高,为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卫生保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前进步伐没有赶上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医患之间矛盾突显,呈日益紧张之势。诚然,矛盾的产生有各种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才能持续繁荣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战线必须自觉承担起队伍建设、质量提高、服务群众的崇高使命。

2.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医疗科技竞争、服务便捷的浪潮。科技的飞速进步,使国际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间的卫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医疗服务间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比拼更加广泛,医药科技大国的技术垄断,与他们的整体卫生人才素质、医疗质量的现实差距,都促使我们必须注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注重医药科技创新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医疗卫生的国际化水平。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明确战略思路,加快向医疗卫生技术服务强国的赶超步伐,为人民健康、国家强盛提供强大的卫生人才支撑。

3.为了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使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人才流动频繁,要求发挥吸引力,搭好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同时,新的科技革命又拓展医学领域,加速不同医学领域交叉融合,区域化、网络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求人才队伍建设要有新变化。知识创造爆发性增长,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对人才建设贯穿每个个体终身。这些新趋势为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新命题,能不能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新跨越。

4.为了解决医疗卫生服务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政策环境亟待完善,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这些林林总总问题的破题,关键还是要把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加强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二、以卫生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卫生人才培养是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医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标准,也是从另一侧面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要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中心地位,着力提高卫生人才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大医精诚”的卫生人才。

1.要为卫生人才安守医疗卫生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办法,突出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一线倾斜。要完善医疗卫生高级专家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疗卫生人才,引导广大医疗卫生人才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服务好人民群众。

2.要深化卫生人才聘任制度改革。现在有的卫生机构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卫生机构人才之间的交流。鼓励医师多地点执业,促进在更大范围内利用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3.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卫生人才培养。要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必须加强医院科技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起点、高水平、高素质的中青年学术技术队伍。中青年卫生人才是医疗机构的未来,要作为卫生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医药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医学伦理学、医学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卫生高层次人才。目前入选“”卫生人才越来越多,要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构筑相互衔接配套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

4.要建设以良好医技医德为主要内涵的文化环境。医疗机构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医疗服务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医院精神,外化为医技医德医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医疗服务氛围。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激励和引领医疗卫生内涵式发展。

5.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当前卫生学术风气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现象,需要从文化和制度层面入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要将诚信教育列入职业培训,为提升科学道德水准打牢基础。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2

以乡村医生为主体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政策、农村卫生的现状和发达国家解决农村卫生的经验看,农村卫生工作都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农村卫生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因此农村卫生工作有效供给的增加,更多依靠于政府。为此我们建议:

优化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为解决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后继乏人和分布不均等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补充进入机制。农村没有医务工作者,非法行医现象就会出现,危害极大,必须尽快补充农村医务人员,用合格的医生占领农村医疗阵地。农村卫生服务队伍的补充不能靠调派或短期支援等权宜行为,只有定向培养本地农村青年才是根本的解决途径。应由政府牵头,制定相关政策和培养计划,并探索适合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政府可对定向医学学生实行贷学金利息优惠或减免,并使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农村有就业机会。

落实待遇保障稳定队伍落实好规范乡村医生待遇的措施。村集体可从政府拨付各村的公用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乡医补贴,以稳定农村卫生服务队伍。镇政府和村委会采取措施对愿意投身到边远农村开展医疗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提供行医场所,给予必要补贴,保障农民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的一种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等的控制与治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村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救治急症病人,同时负责对下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而村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向其周围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工作。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即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强而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政策支持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基础,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同样大大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和医疗队伍的发展;三是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农村居民的大力配合,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达到一个比较广的覆盖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1.政府投入不到位,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乡镇卫生院房屋和配套设施都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仍存在诸多问题,运转困难,主要表现为:首先设施技术水平落后,部份乡镇卫生院由于资金压力无法引进一些新型医疗设备,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需求;其次,村卫生室业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村卫生室建设的力度,但仍存在几个村周围仅有一个卫生室的现象,同时相当一部分的村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计,卫生事业发展于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人才队伍水平和结构不合理

   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赤脚医生;二是各地卫生院校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从比例看前者居多,其主要问题表现在非科班出身,医术不精,责任心不强,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广泛的医疗需求。部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仍相对偏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另外,由于农村交通、生活条件和待遇等问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性并不高,很多卫生机构出现“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局面,技术骨干呈现入少出多的情况,人才流失严重。

   3.制度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是在新医改实施后,虽然农村居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对重大疾病的应急和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相对薄弱,相应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体制不畅、收支不平衡以及补偿范围狭窄等问题,难以发挥医疗卫生体系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运作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大,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散程度高,卫生机构之间竞争处于无序状态,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职位缺失和错位的现象,既影响服务体系的规模和质量,又降低了医疗卫生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如处理医患纠纷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其他部门政策公益性不明显,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培训支持政策不完善等。

   4.医疗服务质量低下,医疗事故频发

   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医药监管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事故问题屡见不鲜。由于医师数量缺乏医疗人员专业水平低下,部分“医生”根本就不具备开处方的资格,或是一些医生为谋取个人利益,乱开药、拿提成、吃回扣,给患者造成更大负担,甚者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部分村卫生室未能配备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管,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情况,在对相关药品的抽检记录中,不合格率也相对较高,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投入上要突出重点,资金投入应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救治以及卫生院基本建设为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询医、求医需求;二是创新投入方式,建立既投入、又考核、能激励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措施,如根据卫生机构的服务绩效,定向拨付一定的卫生费用,或是进行相关的业务经费补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功能和效率,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举办农村卫生机构,改善农民就医条件;三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巩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基础上,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尽早进行危旧病房的改造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将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正常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改变过去“老三样”的就医条件。

   2.加强卫生人才引进,构建人才队伍长效机制

   农村需要进一步严格医疗卫生人员进入标准,构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长效机制。首先,严格人才选拔机制和用人机制,杜绝“走后门”、“关系户”现象,通过竞争机制选拨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公开招录临床专业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尽快改变镇、村医务人员队伍老化、人才匮乏的被动局面;其次,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各层次医药人员均须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试,杜绝无证上岗,在三级医疗机构中应合理配备现有的职业医师和乡村医生,尽可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便利;再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轮岗培训机制,例如政府可以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列出一块培训经费,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助,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完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编制管理政策,鼓励医学高等院校优秀毕业到基层服务、对口支援,并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后,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期取得的成果,把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乡镇、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完善对口帮扶、双向互动、定期进修制度

   农村基层医院要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大中医院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农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团队引进、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加强与医学高校科研院的对接,可以通过脱产学习、进修培养和专家带教等形式对乡镇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各基层医院可以在各个领域中选不少于1名的业务骨干外派到市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等进修,逐步形成每个主要业务科室有一个带头人。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4

总队后勤部卫生科:

5月28日以来,伊犁支队进行了“百车千人万里行”大练兵、大勘察、大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中卫勤保障工作有条不紊、保障有力,严格落实了总队《“百车千人万里行”大练兵、大勘察、大宣传活动后勤保障方案》要求,着眼于“后勤变前勤”指针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站位,统一思想

为确保此次活动后勤保障工作万无一失,支队后勤处处长付兴红多次组织召开了后勤保障协调部署会,统一认识,提高站位,切实把此次保障任务当作转制以来后勤综合保障实战练兵和总结探索。在认真总结以往大型活动卫勤保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眼当前形势,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研判,全面统筹谋划,制定了完善的后勤卫生医疗综合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研究了对策,强有力的保证了活动期间卫勤保障工作的落实见效。

二、认真谋划,充分准备

经过会议研究讨论,后勤处制定了详细的保障方案,由XX、XX组成医疗救护小组,明确了每个人的责任分工。物资方面除了按照总队方案要求携带相应物资外,支队后勤处还结合活动路线长、在外住宿时间久、环境复杂、气候多变等实际因素,认真研判分析,充分准备常用药品40余种,包含了蚊虫毒蛇叮咬、防寒防暑、常见多发病以及现场救护急救措施的药品。

三、演训结合,保障有力

为达到适应新体制新使命要求,支队后勤处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除了完成日常卫勤保障外,重点针对队伍转型后如何适应新体制新使命进行了相应卫生救护训练。活动一开始就立即按照预定方案组成3人医疗救护小组,积极开展医疗保障与演练。

(一)每到一处地方先与当地人员了解环境情况,重点摸清有无各类有毒动植物,如蚊虫蛇蚁等,随后对周边水源进行检查,经过全面了解分析后将需要注意的事项传达到每名队员

(二)在营区开设完毕后,一名卫生员监督各单位饮食卫生操作,同时结合当地气候情况提醒炊事人员做好相应饮食搭配,如在寒冷区将菜汤改为姜汤以驱寒保暖;另一名卫生员对各帐篷进行消毒。开饭后医疗小组坚持“每天一巡诊”原则,及时为生病的队员进行诊治,活动期间共诊治患病官兵10人次。较好地保障了队员们的身体健康,真正将卫勤保障工作做到了细处、落到了实处。

(三)现今我们已经转入应急管理部,面对的是各类自然灾害,任务更加繁重,情况更加复杂,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对每名队员来说救人都应该是必须掌握的技能。此次我们紧紧围绕“拉得出、跟得上、展得开、救得下”的卫勤保障要求,组织卫勤演练2次,自救互救综合训练2次,在训练中对某些不再适用于我们这支队伍的内容进行了细致调整,如去掉了以前为躲避炮火所采用的侧身匍匐搬运方式。经过现场演练全面提升了卫勤应急保障能力,将许多未发生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反复推演。

四、反思总结、查找不足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切实以此为契机研究探索了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如何做好任务中卫勤保障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真正提高了跨区、境救援行动卫勤保障能力,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为支队的卫勤保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卫勤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演训不够全面。如今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森林火灾,但是还需要面对其他自然灾害,对于药材品量的需求变化、对可能遇到的灾害环境考虑、对于适用于广大指战员的医疗急救技术有哪些缺乏细化研究与探索。

(二)技术力量薄弱,医务人员数量少、业务能力不够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卫生工作的要求;基层卫生人员素质能力还跟不上当前工作要求,卫生干部进修学习较少,业务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卫生员,虽经总队、支队两级培训,但部分卫生员还没有单独处理伤病员的能力。

(三)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医疗硬件设施与官兵日常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支队目前卫生车已临近报废年限,不在出动车辆范围内,医疗设备携带不便,医疗用品置于装备车上存在取用不便易损坏等问题,导致一些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处理。

五、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抓好在职自学,促进医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继续抓好卫生队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医疗设施和库室建设,不断拓宽为兵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三)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对任务中卫勤保障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让大练兵落在实处,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旺盛的精力,昂扬的精神,扎实的作风,锐意进取,科学统筹,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全身心投入支队各项卫生工作中,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支队平时和任务中的卫勤保障工作。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5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明确乡村医生职责,改善乡村医生执业条件,完善补偿和保障政策,强化管理和指导,健全培养培训制度,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体目标是:

年,完善村卫生室设置规划,规划设置的村卫生室全面建成,配备相应人员;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门诊统筹;村卫生室新农合和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基本建成;30%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执业(助理)医师。

2013年,全面完成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实施,合理用药率达100%;乡村一体化管理率100%;建成基于健康档案的信息系统,实现与新农合、药品监管的互联互通;80%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执业(助理)医师。

2015年,提升乡村一体化管理水平,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执业(助理)医师,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乡村医生职责,改善乡村医生执业条件

1.明确乡村医生职责。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2.合理规划设置村卫生室。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结合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居民需求以及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设置规划。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服务人口较多或服务面积较大的行政村酌情增设。全面实施政府投入或村民委员会投入,着力推进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实现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资产的统一管理。

3.加强村卫生室设施设备建设。各地要为村卫生室建设通过划拨方式提供土地,减免各种规费,采取政府投入及村集体支持、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速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重视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将村卫生室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管理范围,配备必要的信息设备,实施县、乡、村卫生机构宽带联网。根据村卫生室功能定位设计有关软件,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行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加快建立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对乡村医生服务行为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及绩效考核。

(二)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

1统一人员管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原则上按照服务人口1‰-12‰比例配备。乡村医生必须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医生可在辖区内各村卫生室之间合理调配。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凭证执业,定岗定职,严禁并坚决打击不具备执业资格人员非法行医。

2统一业务管理。乡村卫生机构应根据功能定位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积极构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服务机制。合理划分乡村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把劳务密集型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主要交给村卫生室承担。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室日常服务的监管,督促村卫生室严格执行处方管理、抗生素使用、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处置等医疗服务规范,并按规定做好各项工作记录。镇卫生院要组建由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全科)医师、护理人员等组成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实行辖区分片责任包干,指导村卫生室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3统一药械管理。加强村卫生室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建立规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村卫生室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由镇卫生院统一配备,严禁村卫生室从其他渠道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用药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指导乡村医生认真执行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4统一财务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范村卫生室医疗服务项目,在省定医疗服务价格范围内,制定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要规范村卫生室资产和收支管理,村卫生室的经常性收支纳入镇卫生院统一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统一绩效考核。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和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办发〔〕10号),建立乡村医生基本信息电子档案,规范开展乡村医生年度考核。以村卫生室执业人员的服务年限、岗位职责、学历水平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考虑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岗位责任和群众满意度等制定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实施细则。镇卫生院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每季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开展1次绩效考核,公示考核结果,并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执业人员动态调整和收入分配的依据。

(三)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合理补偿机制

1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政策,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基本药物由镇卫生院负责供应。

2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拨付相应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各地要在村卫生室全面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合理制定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以及新农合支付标准和办法,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支付比例不低于在镇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积极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方式,引导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改善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村卫生室运行经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3实施乡村医生定额补偿。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为保证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不降低,各地要综合考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情况,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偿。定额补偿标准按照服务人口数量或核定后的乡村医生人数制定,补助水平与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衔接,具体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结合实际制定。要根据村卫生室执业人员的服务年限、岗位职责、学历水平等因素合理制定补助分配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市级以上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的乡村医生应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

4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部门关于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意见,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且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退职乡村医生,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妥善解决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四)健全培养培训制度,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

1开展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统一制定乡村医生年度培训计划,强化乡村医生“三基”训练。采取务实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镇卫生院要通过业务讲座、临床带教、例会等形式,积极做好乡村医生培训工作。依托农村卫生信息网络,大力开展乡村医生实用技能在线培训,促进适宜技术在村卫生室推广应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

2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年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完成农村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编制,明确队伍建设目标,政策措施,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根据乡村医生队伍发展需要,做好免费定向培养工作,及时为村卫生室补充服务人员。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管理,鼓励城市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各地要结合探索建立全科医生团队和推进签约服务模式,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

3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鼓励在岗乡村医生参加规范的学历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报名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进行统筹安排,预留一定数量的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以及村卫生室新补充符合执业资格条件的人员。要适应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建立镇卫生院编制总量管理、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政府管理目标和责任考核指标,完善配套政策,确保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加大督促指导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市将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村卫生室建设有关指标纳入医改年度考核内容,适时通报考核结果。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6

关键词:科研医院发展

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院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而高水平的临床医疗技术,是竞争中取胜的根本。科研创新因其在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医疗技术促进上的作用,正成为维持和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是医院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推动学科发展,培育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有效的科研管理,良好的科研平台,完善的科研体系,及健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科研的根本途径。本文就如何提高医院的科技实力,加快医院的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1、加强医院科研管理

良好的管理是提高科研的基础,只有建立一个积极有序的科研体系,才能根本提高科研水平,可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如可通过医院层面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体系,通过完善课题申报管理、成果专利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平台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有关科研的制度保障。管理部门应建立长远的规划,有的放矢,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各学科协调快速发展,规范科研环境,通过具体奖罚措施,促进各科室科研能动性,调动临床工作者科研积极性,从而协调医院整体科研发展。在强化管理效能的同时,加强科研服务,整合科研资源,公开、公正、透明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及时、准确的科研信息,并为医务工作者科研活动提供专业服务。

2、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

良好的科研平台,是提高科研水平有力的支撑。首先,应加强院校合作,可设立专门人员沟通管理,了解政府及高校科研政策,加强院校沟通合作,通过高等院校较完备的实验设备,充沛的科研人才、技术及资源,以申报并完成高级别的科研课题,提高科研水平。其次,整合医院科研资源,可构建共享平台,与院外共建联合基地,强化信息管理,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研环境,如加强医院科研设备管理,使既有设备得到高效利用。建立健全医院科研设备的采购及管理使用制度,充分利用有限经费。完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应全面、规范收集科研资料,由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妥善管理,充分发挥科研材料对科研的再促进作用,加大对医学数据库,医学期刊收录管理投入,创造良好的信息获取平台。再次,构建良好的科研学术气氛,通过高层次的国内外科研学术交流,拓展视野,引进新的理念技术,拓宽科研合作渠道,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对涉及多科室项目,可成立跨科室联合科研小组,协作攻关[1]。

3、加大科研投入,健全科研激励及考评体系

提高科研水平,科研投入是保证,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医院应多渠道争取更多的资金,协助争取高级别的课题,如通过院内投入、合作引入院外资金等多元手段,设立科学研究基金,锻炼培育年轻人才,加快学科带头人成长的步伐,促使医院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2]。同时应完善科研资金的妥善管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实施科研激励竞争制度,可通过推行科研分级管理制度,采取个体化、有目标、分层次的动态管理方式进行实施与管理,从而促进医院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于此同时,建立科研项目的评估与考核是非常必要的,评估是为了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更好的项目中,以了解项目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使项目取得好的成效。

4、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完善优秀的人才队伍,是提高科研的关键。培养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可有效地承担高水平的科研任务,推动学科建设,通过产生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以带动、促进医院学科的发展。医院应制定和完善学科发展规划及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首先,应推广科研工作竞争机制,密切科研与医务工作者自身联系,如职务、工资等待遇;其次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这对带动学科科研水平,培育科研人才,加强学术科研梯度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加强临床优秀科研人员管理,这对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有显著作用,特别是对医疗水平高、科研水平高、有管理水平,承担高水平项目、有高水平成果产出的优秀医疗和科研综合人才。应制定人才培养措施,设置优质岗位,创造良好的医疗和科研资源环境,使人才的特长有所发展,在不断提高医疗和学术水平中体现其价值,在社会和个人事业发展中留住人才[4]。医院拥有丰富的临床病例,应发挥临床优势,充分挖掘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科研能力,通过传帮带,切实提高他们的科研意识,培育他们的科研水平。

科研尤其临床科研的特点是源于临床,针对性较强。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总结和发现规律,可提升对疾病认识,发现新的治疗手段,因此科研可有效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使医院形成优势特色学科,获得独有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并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科研的发展,也对中青年骨干、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科研工作的开展能促使他们认真考虑本学科的发展方向,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参与各类学术讲座等科研活动,加强与院内外的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

总之,医院应树立科技强院的战略思想,以科研为依托,促进学科建设,从而带动人才培养,应积极结合本单位具体实际,完善科研及学科管理体制,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有效的考核及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强化医院各级人员的科研意识,培养结构合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终使医院可持续发展得到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吉德平,李雪,胡卫健.加强医院科研管理提高临床科研水平[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3(13):26~28.

[2]张焕萍.科研投入—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3,12(16):223~224.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7

关键词:政工;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40

1加强医院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是医院落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要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党开展现代化建设的生命线。广大政工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实践者和参与者,政工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党的各项事业开展的成效。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是医院落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要。

1.2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是医院实现管理提升的内在需要

医疗行业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其管理幅度和管理难度相比其他行业较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标准也在日益提高。因此,医院必须坚持管理提升之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而政工工作在引导广大医疗工作者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医院实现管理提升的内在需要。

1.3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是医院党建工作创新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中央对基层党建工作不断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同时随着医院业务的不断扩大发展,医疗工作者的思想和需求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由此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过硬的政工队伍是医院党建工作创新的迫切需要。

2当前医院政工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工人员的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医院政工人员的实际成长和工作环境不理想,医院缺乏对政工人员的培养意识,仅重视对医疗业务能力的提升,而忽略政工人员的选择与使用,政工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晋升机会,降低其的工作热情。

2.2政工人员职业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今医院政工队伍里面大部分政工人员都是在临床的科室中转行,甚至是其他岗位领导兼任,其所具有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根底不扎实,队伍的职业化程度普遍较低,政治上不敏感,业务上不精通,缺乏对全局工作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无法适应形势变化对工作提出的要求和需要,影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稳步、高效地开展。

2.3政工人员的福利保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医院政工人员的薪资福利处于整个医院建构体系的最底层,尤其是相对于其他临床医疗工作者而言,其工资水平较低、待遇相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工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度,导致其工作缺乏必要的积极性,无法从整体上提升医院的政工工作水平。

3加强医院政工队伍建设的研究

3.1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培养保障

3.1.1坚持党对政工队伍建设的领导

发挥医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从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政工队伍的培养提供保障。有意识地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把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党委重点工作管理,明确工作要求,落实相应措施,切实加强对政工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并把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为政工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运作体系。

3.1.2坚持人才育成体系保障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体系是关键。要以目标为导向,不断完善政工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体系,畅通政工工作者晋升渠道,使政工工作者能通过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和业绩,在达到职位层级的任职资格要求后,获得职位层级的晋升。要推进政工人员职业化建设,强化岗位任职资格和执业资格管理,增加政工岗位信息透明度,根据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要求和任职条件,使政工工作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1.3坚持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用文化吸引人是医院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文化建设与政工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政工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支撑医院健康发展的良好“软环境”。要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抓手,引导政工工作者不断提升意识理念和价值观,转变职业行为规范,提升精神面貌。同时,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善于发现典型、总结典型、运用典型,打造先进典型的示范模型。充分利用医院的内部网站、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宣传政工工作者的成长事迹,在内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3.2加强队伍建设,搭建发展舞台

3.2.1思想建设切实际

着力加强政工队伍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出发,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研讨座谈会、外训交流等形式,帮助政工人员发现思想疑惑和矛盾。

3.2.2能力建设取实绩

一是要以提升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为重点,开展专项培训。通过开办培训班等平台,提升其综合管理能力。二是要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加强工作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以训促学、以帮促学、以练促学、以奖促学”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轮岗培训、结对互助、师带徒等活动,全面提高政工人员实际工作能力。三是要结合医院党建工作难点、疑点和热点进行研究攻关,提高政工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岗位实践为载体,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等方式,促进其快速成长。

3.2.3选人用人落实处

一是把好选用“入口关”。根据医院政工队伍变化情况,挑选优秀人才进行转岗培训,充实政工队伍的核心力量。同时,适当引进与政工工作相关专业的人员,并对优秀人员进行及时提拔使用,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二是建立积极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定期检查政工人员的工作情况,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评比,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循环。三是建立人才储备库,以科室为单位,建立政工队伍储备人才培养库,完善政工队伍储备人员培养管理模式,探索实施临时挂职锻炼方式,加速储备人员能力提升。

3.3发挥激励作用,提供资源保障

3.3.1实施目标绩效管理

对政工工作实施目标绩效进行管理。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的需要,让政工人员明确责任、制定工作目标,有效地发挥政工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绩效的弹性作用,实现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评分与薪酬奖金联挂,提高政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工作潜能。

3.3.2完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机制

以薪酬激励为核心,将薪酬分配向政工岗位进行适当倾斜。实行“质量”工资制,按照按质取酬、奖优罚劣的原则,将政工人员工资与工作质量挂钩。同时,完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机制,出台如《党建考评实施细则》、《政工工作管理考核办法》等管理规定,明确政工工作奖励和处罚标准,以刚性约束来督促政工人员提员工精神风貌和工作业绩。

3.3.3优化工作和成长环境

医院要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政工人员工作和成长的环境。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给予对政工人员支持和关心,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舆论宣传方面应该全面公正地评价政工干部的工作,充分肯定其在工作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贡献,使政工人员受到应有的尊重。对工作上有突出表现或者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政工人员可考虑破格提拔任用,从而使得政工干部的工作能够有较大的吸引力保持政工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4结语

总而言之,政工队伍作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效率。新形势下加强医院政工队伍建设,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只有从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要求、开创新局面的角度,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发挥激励作用,使广大工作人员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状态投身的工作中,为医院的发展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汪珍.浅谈新形势下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J].时代金融,2013,(29):280.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8

一、期间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新一轮医改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卫生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至年底,全区有各类公办医疗卫生机构9家(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所1家,卫生监督所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乡镇卫生院4家),民营医疗机构2家,个体诊所9家,村卫生所(室)96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294张,比年增加137张,增长87.26%;卫生技术人员266名,比年增加102名,增长62.20%;另有乡村医生124人。全区卫技人员高级职称14人,占3.7%,中级职称38人,占10.1%,初级及以下的人员324人,占86.2%。每千人均卫技人员为1.51人,比年增长62.37%,年均增长率为12.47%;每千人均床位数为1.67张,比年增长87.65%,年均增长率为17.53%,卫生资源得到较快发展。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扎实推进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设立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大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功能改造。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成筹建区医院的前期工作。逐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常设集预防、流调、消杀、救治等为一体的应急队伍5支,常设预防、流调、救治技术指导队伍各1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疫情报告体系建设,各医疗卫生单位网络直报率均达100%。

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全力以赴落实各项预防传染病的防控措施,防控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全区实现无重大传染病流行目标。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工作各项指标按时完成。计划免疫工作进一步强化,稳定在98%以上的高水平接种率。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取得新成效,达到卫生部消除碘缺乏和控制地氟病标准。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复评。健康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较为完善的健康服务网络,影响面逐年扩大,社会大卫生观念正在形成。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各项医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从实行试点以来稳步提高,达95%以上。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健全和落实各项保障机制。逐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效落实。乡镇卫生院改革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卫生信息化网络。

5、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投入资金约2000万元,新建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建筑面积3608平方米),新建罗溪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2313平方米),新建马甲中心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新建虹山卫生院综合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新建河市卫生院医技综合楼(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同时加快马甲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步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村卫生所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6、医疗质量监管不断强化。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健全行业组织,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院感管理取得新成效,各医疗单位都建成污水处理系统。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净化医疗服务市场。

7、妇幼卫生和中医药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7‰以下,全区所有孕妇住院分娩率达99.95%以上。中医工作得到较大发展,在各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和1名以上的中医执业医师;重视中医人才队伍培养,初步培养起一支适应群众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需要、技术适宜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8、卫生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以区卫生监督所为主,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管理科为辅的一体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认真开展卫生监督管理队伍业务知识、作风素质等培训,提高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提高餐饮卫生管理水平;整顿和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开展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专项检查,规范执业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大打击“两非”活动力度,确保群众就医安全;加大健康相关产品、职业病、传染病监管力度;进一步健全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机制。

9、医风医德建设取得新成绩。巩固和发展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卫生行风教育活动,将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纳入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行业良好职业道德风尚。加强卫生系统党的思想、组织、政治、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开展党建“三级联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推进创文明行业和创文明单位活动,开展青年岗位能手竞赛、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区卫生局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卫生系统另有3个单位被评为区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短缺。政府对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绝对数逐年增加,特别是年实行新医改后,卫生事业投入增长明显。-年,每年全区卫生事业费财政拨款分别是892万元、1857万元、2698万元、3213万元、5128万元,占同期一般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4.04%、6.11%、6.56%、5.61%、4.21%。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历史欠帐较多,投入资金仍显不足,全区卫生资源仍较缺乏,医疗机构布局不尽合理。目前,我区区级医院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缺少“龙头”带动作用。在部分偏远人口稀少的农村,由于经济效益不好,还没有村卫生所。全区卫生资源总体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每千人均卫技人员为1.51人,低于全市每千人3.31人水平,每千人均床位数为1.67张,低于全市每千人2.98张水平。

2、卫生技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缺乏。我区虽从各个方面加快卫技人员队伍建设,但受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引进人才受到影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卫技人员仅占4.7%,村医中92.7%为中专及以下学历,整体素质偏低。高学历毕业生招聘情况不理想,加之高素质卫技人才又出现外流,造成卫技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单位技术力量断层问题困扰着卫生医疗单位持续发展。

3、农村卫生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优质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边远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依然存在。乡镇卫生院受人员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影响,诊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不高,急诊抢救能力薄弱,少数医务人员诊疗不规范、安全医疗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尚未完全转变,坐等病人上门、服务不够主动热情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边远村存在村卫生所空白现象。新农合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但我区医疗服务能力有限,群众就医意识低,新农合保障水平不高,报销金额仅占三成多,绝大部分医疗费用需农民自己承担,在缓解农民看病贵方面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4、重大疾病的威胁不容忽视,传染病防治任务日益繁重。新发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对人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麻疹、流脑、乙脑、狂犬病等已经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存在死灰复燃的危险。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呈现加速流行趋势;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正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三、“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环境分析

1、保障民生成为各级共识,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病有所医。中共中央、国务院医改意见和近期改革重点实施方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2、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区,通过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等各项有效措施的落实,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区经过建区以来不懈努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3、医改的全面实施,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围绕“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目标,提出近期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加大医改投入,逐步启动各项改革措施,为卫生事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生态环境变化,社会人群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压力与日俱增。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明显,卫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5、人口结构与疾病谱变化,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新课题。至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7.56万人,非农业人口4.14万人,常住人口18.7万人,城市化水平49.3%;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68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8.95%,每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增长。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我区人口结构、疾病谱发生改变,不可避免地带来疾病传播危险、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孕产妇、婴幼儿卫生保健难度增大等诸多公共卫生难题,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社会和卫生问题,由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正逐渐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要求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6、群众健康观念和卫生服务需求增强,对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覆盖城乡居民的医保制度日益完善,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卫生医疗服务需求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对高新技术服务、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和承受能力也相应提高;社区化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推动社区卫生的更快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特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使居民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释放,医疗服务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

四、“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主要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把握新医改的政策导向,理清发展思路,探索有效途径,科学规划新时期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结合我区实际,积极落实医药卫生体制的各项措施,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享有质量比较优良、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不断增强卫生事业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1、发展指标

(1)全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2.92张;

(2)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1.7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75人。

2、健康指标

(1)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

(2)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3‰以下;

(3)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稳中有降,报告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

五、“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成马甲中心卫生院改扩建为区医院的一期、二期建设,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区域性竞争力、有专科特色、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管理模式的综合医院,即大专科小综合模式的综合医院;落实万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和业务、办公用房;完成河市卫生院的整体搬迁工作;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实现医疗设备升级换代,每千人病床数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发挥乡镇卫生院应有的作用。完成全区所有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村卫生所的覆盖服务能力。

统筹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推进卫生强区、卫生强镇(街),逐步解决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弱、群众信任度差、基层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创造条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举办民营医疗机构。

2、大力加强卫生适宜人才培养和卫生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技术人员。到2015年,大部分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的资格;2015年,全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达到或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以医疗机构管理培训为重点,加强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培训规划;深化中心城区医院对我区医疗机构的“传、帮、带”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卫生医疗服务同城化、同质化;完善医学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岗位培训制度,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和满意度评价制度,强化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改善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奖励基金机制,使基层卫生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广大卫生工作者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忠诚为人民服务。逐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

3、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工作。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配置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装备,切实增强专业队伍素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医疗急救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加强全区急救网络的内涵建设,强化院前急救工作,不断提高急救网络服务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救治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

进一步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爱国卫生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实验室功能改造升级建设,尽早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继续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甲、乙类传染病防控工作,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进一步完善落实性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政策措施,在重点人群、流动人口中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加强对农民工防治职业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职业卫生服务。加强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开展慢性病、口腔疾病、伤害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推动规范化管理。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治服务网络。进一步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全面启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范妇幼保健服务,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加大落实孕前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三级防治措施力度,加强爱婴医院管理,促进母乳喂养。加强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相关措施,努力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妇幼保健管理水平,降低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全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巩固在95%以上,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到8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高危孕产妇管理率达95%以上,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率巩固在99%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9‰以下。各项指标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创新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模式;强化监督与准入相结合,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行政许可审批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模式,建立完善长效卫生监督管理机制。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均等化提供优质公共卫生服务。财政保障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重点抓好涉及面广、影响全民健康水平的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创新工作方法,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考核指导和监督检查,推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覆盖面。

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在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上级的安排和实际,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农村改厕进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健康运行。

5、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药品零差率改革范围,全区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并全面实现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控制非基本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保证基本药物成为临床首选药物。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严格药品采购配送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和基本药物供应。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对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原则,建立并完善保障机制。

6、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继续加强基本医疗保障扩面提标工作,不断完善、巩固、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新农合筹资水平每年稳步提高,住院最高支付限额稳步提高,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增加新农合药品目录,扩大药品使用范围,稳步提高参合人员受益水平。

深入开展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重大疾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补充补偿统筹工作。积极探索实行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农合“一站式”服务,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开展重大疾病救助,积极探索重大疾病救助、慈善援助新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选择若干个疗效好、预后佳、治疗费用高的重大病种进行救助,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提高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简化参合农民到区外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审批程序。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落实新农合统筹区域外就医即时结报相关规定。实现到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提高医疗保障经办能力和服务质量,方便城乡居民参保。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管好用好新农合保障基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益。

7、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全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基层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全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依托政务外网,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连续保存、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并与省、市级平台互联互通。以国家标准的社会保障卡为基础,统一全区医疗机构就诊卡,做到一卡通用。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开展居民健康信息实时查询服务,促进居民积极参与个人健康管理,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强化卫生服务监管,以信息化、网络化促进卫生服务现代化。加快发展医疗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会诊系统和会诊制度。

8、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完善基础医疗和护理管理规范,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落实护士配备标准,规范护士执业行为。严格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强化医院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改善患者就诊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就医。加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管理,确保血液安全。

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打击非法行医和无序竞争,规范医疗广告,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服务安全。实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开展对医疗机构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完善医疗机构服务评价标准和办法,建立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执业行为、医院管理等综合考核制度。

9、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重要作用。坚持中西医、中西药并重,实现中西医药协调发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贯彻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促进中药现代化及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培养、引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人才,全面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

10、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宣传,倡导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积极开展以公共场所和流动人群为重点的普及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单位创建活动。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健康教育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降低人群吸烟率。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卫生工作全面负责,把卫生改革与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德政工程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着力提高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能力和水平,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卫生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持续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推进改革发展。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稳步推进各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事业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体制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强化科技兴医,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9

乡村医生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提升乡村医生服务水平、搞好基层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近几年,__县以医改为契机,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保障、强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乡村医生管理模式探讨如下:

__县位于江西省西部,__市北部。东临本省宜春市,南与__经济开发区、湘东区山水相连,西与湖南省醴陵接界,北与浏阳市相依;全县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25千米,总面积721.11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全县辖10个乡镇,154个行政村;全县设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9个,乡镇防疫保健站9个,民营医疗机构1个,村卫生室(所)380所,注册乡村医生723人,其中具备执业助理医生及执业医生资格的有109人,年满60岁已享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的对象185人,未注册为乡村医生的村级保健员212人,本县自筹解决村级保健员养老保障112人,全县每千人拥有乡村医生1.48人。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和《诊所基本标准》,对村卫生所及个体诊所开展全面复核清理工作,将相关信息统一录入“江西省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业行为,严抓消毒隔离、杜绝感染事故,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净化医疗市场,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完善监管体系,举办乡村医生协会、强化行业自律等方面规范了乡村医生的执业行为,并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建工作,及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工作,为创造优质服务提供了平台。

1.合理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建议省、市加大对乡村医生队伍的投入,提高乡村医生工作待遇。一是要提高乡村医生各项补助标准,尤其是乡村医生补助及基药零差率销售补助,保证乡村医生收入不低于乡镇卫生院同等工作人员收入水平,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充分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二是制定优秀乡村医生奖励办法,对扎根农村并在农村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乡医可加大奖励力度。三是积极落实农村边远地区乡医津贴补助制度。向边远、偏远的山区和艰苦地区倾斜,距城区和乡镇中心越远、交通越不便利的地方,津贴补助额度应越高,对于村级保健员予以政策倾斜。

2.提升乡村医生业务水平。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是搞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一是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适宜技术推广,增强基层服务的实用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对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在免费短期培训的基础上多提供脱产进修培训的机会,并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补助,提高乡村医生参训率和培训质量。四是根据双向自愿选择,返聘农村退休医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鼓励老医师以老带新,提高乡村医生综合服务水平。

3.提振乡村医生队伍活力。理顺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机制,逐步解决所积累的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一是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在具备执业资质的前提下实施人员互动、同工同酬。二是合理设置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单独开设针对乡村医生的考试和认证体系。三是把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机构,降低报销门坎,其报销比例应不低于乡镇卫生院,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要注重解决药物配送不全、价格偏高和原下架非基本药物的处置问题。四是适当拓宽进入乡村医生队伍渠道,比如出台允许确有一技之长人员、符合2004年注册条件人员补注册及中专以上医学相关专业毕业人员可以进入乡村医生队伍等政策,以提振乡村医生队伍的活力。

4.增强村卫生所的承载能力。我县目前95%以上的村卫生所均是以家庭式方式举办的,场所在乡村医生家里,人员均是自家人,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由村委会无偿提供土地,国家投资建设公立的村卫生所,整合全村乡村医生资源,集体办公,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

5.引入乡村医生激励机制。建议根据乡村医生的从业年限、是否取得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及当地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拉开乡村医生补助档次,激励乡村医生更好地搞好服务。

医疗保障队伍建设篇10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