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08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1

《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进一步与国际医学教育发展接轨,同时也为今后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新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完成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任务,而且还要能够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因此卫生服务模式也从个体治疗服务向着群体、预防、医疗、保健综合服务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满足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必须在占医学生绝大多数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出既懂防又懂治,防治结合的新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要实现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向注重能力型人才培养转变,从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从专科医生培养向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全科型医生培养转变[2]

为了解目前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2010年5~8月,笔者对我校在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22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其中16家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针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回收率99.8%;针对临床医生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89.7%。本文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围绕《标准》提出的要求,就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体系中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主要部分组成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体系,长期以来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学校的管理者、专业课程设置者(教学管理部门)、知识传授的施教者(教师)对前两部分知识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对预防医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教师对预防医学教学研究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公共卫生类师资分配上未能将优质资源留给临床医学专业,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和临床医生认为老师教学整体水平一般或较差;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陈旧、经费投入不足;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更新不能与时俱进,调查显示有56.8%的学生、50.3%的医生对所使用的教材不满意,认为质量一般或较差(表1);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学时不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知识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这一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第一,组织安排教学任务的高等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类课程的“轻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态度;第二,由于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工作内容多为诊断和治疗,因此,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讲没有太大用处,甚至可有可无的现象普遍存在。以上因素导致学生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类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教学内容欠科学,教学方法较陈旧

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材主要选用两个版本,一部为《卫生学》,另一部为《预防医学》。两部教材均为规划教材,均沿用预防医学专业学科体系,将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统计学等压缩打包形成“卫生专业的大拼盘”,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我校选用前者,独立设置卫生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等预防医学类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和临床医生认为统计学与流行病学难学(表2),概念较多,内容抽象难懂,各种公式繁多而复杂难记;但对于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有所帮助(表3、4);近一半学生和临床医生都认为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工作联系不多,存在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表5),并认为有待加强的教学环节是社区实践(表6)。教学方法上目前仍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属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四)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

调查显示有51.9%的医学生和40.5%的临床医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知识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太远(表7)。2003年我国大陆暴发流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在疫情刚刚开始蔓延时,患者中医护人员所占比例曾高达33%[3],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过去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地反思。随后我国相继发生了2005年禽流感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09年“甲型n1H1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与“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临床医务人员通常是第一个接触病患的,他们的应对措施是否正确是灾后救治、疫情防治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进行革新。

二、《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要求

《标准》参照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充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为我国医学教育提高水平、保障质量明确了方向。它强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培养,促使高等医学院校重新认识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开展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探讨。

《标准》第一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出的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在10项“知识目标”中有5项涉及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知识教育,即:①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②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③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④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⑤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在“技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能够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能够对患者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标准》在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指出,医学院校制定的教育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协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指出“公共卫生课程通常指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有关内容。”

三、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改革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思考

(一)调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水平的医学院校逐步开展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医学教育,普通研究生教育也在稳步发展;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标准的提高,省市级综合医院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将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作为目前医学教育的主体———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将以县区级医院、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为主,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成为满足基层医疗单位需要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师必须是防治合一,并且具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指导患者自我保健和战胜疾病的能力。这就要求完善和调整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医学类知识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使其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加强预防医学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

(二)调整我校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基础。《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并界定了公共卫生课程应涵盖的学科范围和知识内容。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卫生学》或《预防医学》涵盖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去除陈旧过时、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和充实与临床实践工作有关联的预防研究新进展,比如在环境卫生与健康中精减部分理论内容,增加与当前主要环境问题相关的内容。目前我校单独开设《流行病学》、《统计学》课程,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改进及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也显示大部分实习生和临床医生认为《流行病学》、《统计学》对其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要调动公共卫生学院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任务重,必修课程门数多,学时多,不适宜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知识增开课程或增加大量学时,可以考虑为临床专业学生开设“健康教育”、“社会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热点事件”、“家庭装潢与健康”等选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最后,要让预防医学意识在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强化,使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如果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从群体和预防角度出发,以预防、治疗、康复有机统一的整体观组织教学内容,也可以改变学生对预防医学不全面的看法。

(三)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开展pBL教学方法改革,pBL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5],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应承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索、证明、调查、分析、解释等主要的学习责任,这就对学习者的学习技能提出了要求[6-7];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以避免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的弊端;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8]。

(四)改革考试方式,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要努力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可以根据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进行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结合临床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开展考试理论的培训,提高命题、考试的质量。要尝试建立学生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不仅要有传统的终结性评定———期终考试,也要探索建立形成性评定考核方式。形成性评定不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和完善教师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2

【关键词】大型医院;医疗服务;检验科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8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546-02

1大型医院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评价标准依据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给医患双方均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于患者以及医者来说,医院感染监测在我们就诊过程中,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础和依据。全球对医院感染事业的高度关注,如美国将医院感染归为治疗不良合并症,我国是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国家之一,同一科室不同专业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不同,在医院感染的人群中,如内科以血液疾病组和肾病组最高,婴幼儿及大于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是主要对象,在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方面,通过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监测,约有10%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部位与年龄大小有关。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所有感染途径中,有很多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进行传播的,目前,我国仍采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方式。

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实验室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不重视,检验人员防护意识不到位,医院感染培训工作不得力,消毒灭菌工作不得当,废弃物处理不彻底,医院感染监测不经常。具体地说,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逐年增多,缺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安全管理措施,医院领导存在重诊疗、轻预防的思想,检验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不穿隔离衣,检验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培训,没有严格的消毒隔离观念。检验科的废弃物处理是比较严格的,但却不知道检验科应在医院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验室没有通风设备或通风设备不足,特别缺乏对突发事件下的消毒和监测管理制度,没有制定定期室内清扫和消毒制度,使检验人员的手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没有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工作,工作结束后未及时洗手及手的消毒,实验室的标本有时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相当薄弱。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率使得其检验评价标准更具有必要性,这样,在医院机构中,检验科在临床诊疗过程作用越来越大,要求所有医院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评价标准,研究的方法具体为:文献资料搜集法是研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框架;德尔菲法,是被广泛使用的专家函询调查法,以确立大型医院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所有评价标准,成为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并通过专家给出的权重排序,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统计分析法运用计算对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来做定量分析。

大型医院指评定三级甲等医院或以上医院,医院管理按照医院工作特点和客观规律,医院质量又称医学服务质量,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医院各项工作质量,提高病人对医疗技术、服务、效果满意程度,对医疗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的鉴定,对加速医院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医疗质量评价多以医院或科室为单位。医院感染指发生在医院的一切感染,广义概念包括所有的发生于医院内的感染,医院感染狭义指住院病人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管理是指在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产生的感染进行处理,对监测资料进行定期整理分析,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采取防治对策和措施,检验科是指医院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所有科室。

2评价标准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医疗质量关系到病人和家属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建大型医院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评价标准体系,要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增强检验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自觉性,并做好预防医院感染工作。

构建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评价标准,促进检验科乃至整个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坚持保障检验人员、病人及家属健康为前提,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直接依据。包括检验人员在内的所有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健康,充分体现为病人服务和促进医院建设发展,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并通过预防医院感染保证检验科人员健康;客观性原则要求必须采取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程序上应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全面的收集资料,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还要从专家工作的地域等方面来考虑;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遵循科学的方法。制订的指标要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可接受性原则要求构建标准体系要切合实际,构建的标准体系要难易适度,构建的标准体系要体现公平,要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见,通过主观努力以后又能够达到,使大型医院都能在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构建的标准体系尽量做到条目简明,能客观的应用于评价实践,最后一级标准应该是可测量的,标准体系中的各个指标权重要科学合理,找出评价的主要因素,通过一定的测量手段获得信息、取得结论。

评价标准的主要研究方法基于德尔菲法。用定性的方法评价研究对象,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征得专家的意见,匿名是德尔菲法极其重要的特点,多次有控制的反馈,咨询专家的统计回答。始终围绕着预测的组织者,根据各评价标准对实际评价目标,显示各项标准在实际存在中的重要程度,对咨询专家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

3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评价标准的研究步骤

查找有关医院感染和流行病学等资料,初步拟定的评价标准体系,进行一级指标的拟定,二级标准的拟定,三级指标的拟定。

进行预调查,预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把关,选择的专家都具有长期的工作经验,选择的专家都具有长期的工作经验,事先确定咨询专家条件,咨询专家必须深入了解研究的内容,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从事过有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专题研究,在国内检验医学或医院感染专业工作10年以上,对各检验科执行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检查。尊重医院检验科的现实,以促进检验人员更重视预防医院感染工作。

参考文献

[1]艾彪,张渊,艾明华,等医院感染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1)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3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20-02

公共卫生服务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是一种以低成本换取高服务的模式,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在发达国家,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政府的作用(比如政公共卫生管理论文策干预)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是不可替代的。许多国家对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中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以督促各级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1)在我国,由于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部分行政决策者受经济利益驱动,更重视一些可以短期收益的项目,削弱了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和行政干预力度。

即便在一些城市,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政府对于公共卫生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因此,尽快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都应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概念,建立相匹配的体制,以解决广大人们群众长久的健康生活难题。

(2)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一下几个主要问题

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癌症、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杀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仍不完善,正确指挥、协调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保障;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差,农村卫生工作仍未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因此,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在以上各个方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预防医学,是指以环境、人群、健康三个基点为模式,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等理论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规律;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制定疾病的防制对策,并通过实施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4)预防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它的对象包括了个体和群体;重点在于那些健康以及无任何症状的个体,以公共卫生管理论文预防为主;重视临床医学的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之中,理论实际相结合;注重环境、健康和人群三者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临床与预防医学的整合是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将基础和临床医学相结合,提出新的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依据,能够有效的推进疾病早期防治,提高疾病防治的科学性和效果,促进新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这种发展方向完全适应了时展的要求,可以成为加强社区疾病防控等预防措施的有效途径。

(5)自“非典”事件过后,公共卫生安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学者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内容进行了深思和讨论,有的学者认为公共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则认为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的仍坚持认为两者是一回事。但我们要清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并非同一概念,尽管两者的目标是保证人民健康,工作对象均为群体,在工作内容上有难以分割的部分,但两者的本质、角度和主体工作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4

【关键词】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初探

2009年新一轮“医改”在我国全满展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全面实施,这势必对公共卫生工作员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1]。为了培养适应我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本研究特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者进行了调查,为相关高校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1资料来源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此次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本次调研单位以县级疾控中心为主(115人),此外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者。

2结果

2.1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

表1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表1可看出,基层工作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中56.52%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其次是没有以就业为目标,学非所用占26.09%。有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建议多以就业为目标选择课程,且还应增加实践学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促进学生在进入就业单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2.2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问题上,71人认为边讲边练易于学生接受,占44.1%,调查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较好的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动手实践,尽可能增加实践操作机会更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在未来实习及工作中能尽快适应工作,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其中有53人认为现行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较好,占32.9%;35人认为课堂少讲理论多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占21.7%;2人认为课堂更应注重自由探索,占1.2%。

2.3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有78人(占48.45%)认为注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能够达到就业后岗位要求;46人认为一般重视,占28.57%;只有29人认为非常重视,占18.01%;其中8人认为不重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占4.97%。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岗位要求,但是在局部还应改进、优化。

3讨论及建议

3.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次调研有近57%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因此在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的提升,切实提高学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2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精简文化基础课所占课时,提高专业课程比例。以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为方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开展间隙教学、模拟演练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2]。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5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综合评价;专家咨询;层次分析

传统的预防医学在校教育过程只能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平台,但对其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相对较差[1-3]。毕业实习是预防专业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接触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的起始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实习多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第二阶段在校内预防医学各专业科室进行课题实习,以此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对预防医学的毕业实习设置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对专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更不利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因而,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结合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应用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对实习质量进行定量评价进而为实习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专家的选择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人员、预防医学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教师作为本研究的专家进行调查,专家应符合如下要求:①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研究或教学工作;②曾参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培养工作;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经过筛选,最终共有41名专家参与此次调查。

1.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结合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基本日常工作内容,拟定了32项评价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各评价指标间的递阶层次结构,本研究共形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阶结构,其中目标层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综合评价,准则层为评价体系中一、二级指标,方案层为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指标体系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

1.3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评价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查专家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各三级指标重要程度的评分(5分制),计算各项指标重要性的算术均数(各专家对某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均值),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以下一层次各指标重要性算术均数的平均值表示。以专家积极系数(以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表示)和专家权威程度为评价咨询结果可靠性指标。其中,专家权威程度(Cr)以专家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的算术均数表示。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判断的依据的赋值标准,见表1。对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情况的熟悉程度分为“很不熟悉、不太熟悉、一般、熟悉、很熟悉”,其赋值分别为0.2、0.4、0.6、0.8和1。

1.4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根据专家给出的重要性评分计算出各指标的算术均数,对同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比较,以两个指标重要度算术均数的差值结合九级标度法定义二者间相互重要程度,构建判断矩阵,采用和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值,计算方法如文献所述[5-6]。权重值以百分制表示。

2结果

2.1咨询专的家基本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41份,回收率91.11%。符合本研究要求的41位专家的平均年龄42.49岁,平均工作年限18.20年,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20人(48.78%),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5人(36.59%),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家人数为27人(65.85%),从事预防医学教学工作的12人(29.27%),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管理工作的2人(4.88%)。

2.2专家咨询结果可靠性评价专家积极系数为91.11%,专家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系数分别为0.73和0.93,专家权威程度(Cr)为0.83。

2.3指标体系的权重本研究构建的三级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在4个一级指标中,“专业技能”权重值最高;8个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高的前三位指标依次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和“相关学科知识”;在全部31个三级指标中,“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文写作能力”、“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权重顺位居于前三。

3讨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用于评价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三级指标体系。为了评价该体系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专家积极系数和专家权威程度等指标。根据结果提示,本研究中专家参与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较高,说明所选择的指标具有可靠性[7-8],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适合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二级指标中,“专业技能”及其所属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监督监测”在同层次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这或许也该指标中所包含的三级指标数量较多有关,但另一方面,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监测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所开展的主要日常工作,也是预防医学学生在未来最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方向。因此,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单位或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应更接近公共卫生领域的实际工作。同时,专业实习作为学生从学校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在实习单位接受专业技能培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既要提高实习单位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在全部三级指标中,“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文写作能力”和“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权重顺位分列前三位。由此可见,基本知识和技能仍然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此外,医学教育也应重视学生书面和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可靠性较好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重的顺位分析结果提示,在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综合能力以及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艳.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13-214.

[2]郑莉.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C].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g研讨会,2016.

[3]李芳健,唐杰,周志衡,等.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8):133-136.

[4]白国强.地方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探索[J].知识文库,2016,3(6):176,178.

[5]孙胤羚.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刘荫.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5.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6

[关键词]预防医学人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部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

[3]赵福生.从包头市卫生防疫队伍现状看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任务.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7,13(4):251-254.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7

1.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虽然国家政府对卫生监督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而且还有的卫生监督队伍也比较庞大,但是我国的卫生监管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我国卫生标准体系也没有进行较好的完善,没有达到一个防治兼顾并且全面发展的卫生标准体系标准。但是我国在公共卫生建设的政策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2],使得公共卫生发展的方向得到明确,而且我国也加快了对公共卫生的法制建设,并且还建立了专门的卫生检验检疫网络。1.2我国预防医学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预防医学主要含括流行病学、食品卫生、社会医学、环境与健康以及健康教育等多个部分[3]。目前在乡镇卫生院人才紧缺,而且技术力量薄弱,设备也比较简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镇预防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伴随着现今医学模式的变化,流行病的适用范围正在不断提高,目前,流行病的范围已经包括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以及健康等相关科学,这使得流行病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变得更加成熟,目前,流行病学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以及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可以被称之为“公共卫生之母”。在19世纪末,中国特有的中医药理论结合了国外的营养学从而成立了现今的中国的现代营养学[4]。而且在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世界的营养学家开始研究微观的营养学理论,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达到了亚细胞的水平,相信随着营养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营养学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2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公共卫生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而且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所以在实施过程之中没有稳定的管理机制。我国现今所面临的公共卫生管理挑战就是没有相关的人才来完成规定的工作要求[5]。主要缺点在于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设备非常简陋,而且不能够保证器材的数量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另外没有较好的检验能力,达不到当地政府所要求的水平。目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是重大疾病,重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卫生应急理论指导体系,而且国家在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研究资金,从而导致了没有完善的卫生应急督导评估体系,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卫生应急的发展[6]。另外卫生监督的所属任务也经常调换,使得在一些公共卫生管理方面没有严格的界限。影响公共卫生管理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足够的卫生监督人员,尤其是具备高水平的人才,因为只有高水平的人才能够胜任公共卫生的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将公共卫生标准定位成一个舒适的健康保护水平,这是我国人民现今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家经费的短缺也使得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另外在制定公共卫生标准过程较长[7],需要较多部门密切合作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公共卫生管理策略的制定。2.2预防医学方面目前,世界上传染性疾病依旧保持在一个发病率较高的水平,这使得世界上各个国家都积极加大对于预防医学的研究。在不断大幅度进步的社会大背景下,传染病变得越来越多。在高科技时代会产生一些新的传染性疾病,而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将会导致人们的身心健康遭受严重的影响[8]。现今社会在不断进行改革,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社会竞争持续加剧,在生活工作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已承受不住原有的界限,以至于人们的精神问题不断增多,所以要加快开展关于精神疾病的研究。另外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如何使得老年人无较大疾病是现阶段我国医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较难进行解决。

3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8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新思路,更好地服务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方法]对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仍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改善。[结论]须建立健全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加快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及时反馈预防医学档案信息,提高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时期;预防医学;档案管理;思考

英文标题:Filemanagementpreventivemedicinenewthoughts

预防医学档案是人类社会医疗群体在疾病预防控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录像等各种形式的有保存价值的真实记录,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原始凭证,是重要的医学科技信息资源。新时期,尤其是SaRS、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传播以来,如何加强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开发利用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服务,是值得档案管理员思考的新课题。

1新时期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现状

近几年随着预防医学事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疾控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1.1预防医学档案种类繁多、归档复杂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已经涉及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多层次、多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因此预防医学档案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包括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监测数据、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各种疫情报告及疫情统计资料;实验室原始记录、检测报告、质量控制及效果评价资料;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免疫规划方案、专题调查、工作总结、接种率报表、免疫效果监测资料等。因此,预防医学档案名目种类繁多,收集、整理、归档较为复杂。

1.2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要求

目前预防医学工作已经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儿童计划免疫系统、流感网络实验室等工作全部由计算机管理,预防医学工作形成的档案已经由纸质载体转变为数字载体,过去传统的手工收集纸质文件不再适应工作需要,互联网或数码设备直接收集电子文件成为了档案管理员的一项日常工作。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与工作实际脱轨,迫切需要启用新的管理模式。惟有使用计算机进行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才能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因此,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新时期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思考

2.1建立健全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全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精神组建成立,前身是卫生防疫站,承担着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疫情报告等与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全稳定息息相关的重要工作,这些工作形成的预防医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建立建全档案管理体系,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制度、工作手册时明确中心档案室和各业务科室档案收集、整理、归档范围以及各自的职责,各业务科室确定一名兼职档案员负责收集本科室业务工作形成的预防医学档案移交到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室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归档中心所有预防医学档案。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才能保持预防医学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才能保证预防医学档案记录完整、整理规范、归档及时。再次,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员要经常主动地与业务科室沟通交流,及时给予档案业务指导,提高其参与档案工作的积极性。

2.2加快预防医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添置和改善档案管理所需的硬件设施。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经济适用、功能齐全、安全保密原则添置档案管理工作专用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数码设备,夯实预防医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其次,要在专用计算机上安装档案管理软件,将预防医学档案按照业务科室分类,设定最佳查询方式,以保证准确、迅速、全面地查找档案,实现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快速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再次要构建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局域网并接入互联网,各业务科室与中心档案室建立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局域网,电子文档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查询都通过局域网完成。实现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以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

2.3及时反馈预防医学档案信息

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不但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而且会给社会经济和稳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处置疫情所形成的文字、照片、光盘等档案信息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是独一无二的珍贵的预防医学档案。它为当前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应对疫情积累经验;为预防医学科学研究提供原始数据,具有重要的参考利用价值。一旦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各业务科室专业人员都全力以赴处理疫情,这时预防医学档案管理员就应当全程主动收集档案资料,利用计算机、复印机等设备备份电子、纸质资料,做到疫情处理工作进展到哪一步,相关档案资料收集到哪一步;疫情处理工作结束时,档案收集工作也跟着完成。档案管理员还要根据收集到的最新资料及时更新数据,并对数据做出统计分析,标引出有价值的信息,编研出疫情处理的综合资料,提供疫情的最新动态,为领导的科学决策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2.4提高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代预防医学事业在蓬勃发展,预防医学工作者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档案管理员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以良好的专业技能服务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在职学习、业务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成为既懂档案知识又懂预防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成为单位的档案知识宣传员,通过会议、专栏、图片展览等方式提高单位领导和全体职工的档案意识,使档案工作深入人心。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9

1预防医学考试现状及弊端

1.1考试方式

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考核以提问、作业、实验报告为主,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以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等题型为主,占总成绩的70%。

1.2弊端

1.2.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平时考核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如平时作业,教师主要布置一些需要记忆、归纳及简单应用性的内容;实验操作主要开展一些验证性实验,很少有思考性、创新性内容。期末考试以记忆性、理解性知识为主,应用性、创新性知识为辅。很多学生考前突击就能应付。

1.2.2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片面预防医学主要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试题很少涉及开放式问题。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最后的成绩确定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1.2.3缺乏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结束即课程结束,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期末考试结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寒暑假,考试结果在下一学期开学初公布。教师没有讲评时间,考试试卷按照学院要求封存。对于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缺少考试反馈这一必要环节,学生将带着残缺的知识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

1.2.4考试主体单一

主要是任课教师命题,缺少卫生部门人员参与。考试主体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现有考试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能力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预防医学考试改革与实践

2.1改革考试维度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综合评价体系,课程结束前对每位学生进行课程综合评价。根据课程特点,科学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课程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突出能力本位。采用“352”模式,即知识占30%、能力占50%、素质占20%。

2.2改革考试模式

建立由多种基本考试方式构成、进行多次测试、综合评价的考试模式。知识评价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方式;能力评价采用平时实操考核和期末综合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素质评价采用平时表现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观察、面谈方式评价学生,主要采用多次过程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能力培养、学习态度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平时作业、出勤、小组表现、团队合作、实验实训占总成绩的50%,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改革平时作业内容。改变过去名词解释、判断、问答等形式的作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模块结束后布置难度相当、数量适中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总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五一”“十一”长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进行社区诊断、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能力。如2009年“十一”长假组织2009级护理、助产、临床医学专业30个班学生开展调研,调查当地居民碘盐摄入、甲状腺肿大情况,分析碘盐与甲状腺肿大间的关系,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专家的结论。学生调研前,认真设计调查表,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后统一调查表,并在离校前开展了预调查,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通过这次调研,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了解了目前居民的真实摄碘水平;明确了碘盐摄入不足或碘盐过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关系;系统地将解剖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及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2)改革实验课授课与考试方式。原有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实验情况与成绩没有关系。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将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改变原有实验课授课模式,将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改变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阐述实验目的,讲授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充分研究现有实验,整合部分实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将漂白粉中有效氯测定、水中余氯测定、水中需氯量测定3项实验整合为一项实验———水中加氯量测定,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想知道加氯量,必须知道需氯量;加氯量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余氯量判断;任何氯化消毒剂在使用前都要保证有效氯在一定范围。因此,3项实验整合成一项实验,学时不变,但效果却大大增强,学生课前思考、课中协作、课后分析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预防医学的主要目标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17-02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以及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双重疾病负担、伤害与职业危害、国民营养与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卫生公平性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艾滋病的蔓延、SaRS的暴发、致病性禽流感、含毒食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乃至危机频发,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已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要较好地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因果链条的第一环就是高素质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2009年底,由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央编办联合下发的卫人发[2009]131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等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扩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高校,担负着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重大责任。所以探讨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适应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预防医学人才,是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一、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由于过去教育体系的束缚,我国现阶段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中还存在不合理因素,如缺乏明确、具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风格院校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和完善等,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中,一直沿袭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在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也是一样,课程体系以传统五大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这种定位下,结合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实际,船山学院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探索高素质通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是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办学的重要考量,很有必要。也唯有结合船山学院实际,依托母体学校特色与优势,利用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课程众多的资源优势,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设计、改革,形成新的具有船山学院特色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承载起维护人类群体健康的历史使命。

二、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以《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六个基本要求)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依据,培养学生自觉建立、强化和维护公共卫生专业价值(专业精神);学习和正确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医学基础);牢固树立群体观念,深刻理解生态健康模式,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群体健康);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有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动员卫生相关资源的意识;正确收集和分析各类卫生相关信息,并能在实践中合理运用(信息管理);以及批判性评价现有知识、技术和信息,在职业活动中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探索出一条培养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环境下的高素质通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可行途径,对指导与提高独立学院的现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公共卫生教育六个基本要求为依据,突出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紧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步伐,主动利用南华大学“核-医-环保”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破二级学科壁垒,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有机整合相关课程,构建新课程体系,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求,新增加《公共卫生写作》、《健康管理》、《卫生应急与处置》等选修课程,加强人文、管理和科研训练。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突出培养和提高船山学院预防医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急应变等现场工作能力。

2.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公共卫生技能培养。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性医院一直是本科公共卫生类学生应急能力强化、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与省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机构广泛合作,邀请一线实践部门的专家上讲台讲课,同时选派青年教师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环节的条件建设,将毕业论文专题实习环节与基地实践相结合。

3.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创建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公共卫生意识和现场融入与实际工作能力。①开展互动式、观摩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电教设施,引导同学观看教学录像片、观摩片或应急视频,并就有关内容和同学互动,边看边讨论,提高同学学习热情。②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开设专题讲座。学院与实习单位一道,经常性地开展案例讨论。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建立互动教学平台。建设已有的《预防医学实验方法与实践技能》、《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等公共卫生相关的精品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更好地实现师生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

4.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质量管理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调动“教”与“学”的两方面积极性。在学生学习质量管理方面强调对学习全过程的考查,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包括:①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试方法。②成绩考核:采取多段式、多种方法结合进行考核评分。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强调评估、反馈和帮扶相结合,以评促教。克服只重视评估过程与结果,忽视反馈和帮助提高的现象。学校目前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管理者评价等四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包括期末网上评价、积极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充分发挥好学生信息员的定期信息反馈平台的作用,及时处理反馈信息。每种评价均要求评价者课后和教师沟通,及时指出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母体学校南华大学拥有的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芙蓉学者”特聘岗位等优势平台的作用,培养、引进和用好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知名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自身培养孕育学科人才梯队;加强现有教学团队的建设。分阶段将年轻老师派送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教学基地访问和实践,打造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和梯队。还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考评机制,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办学形式,发展尚有不成熟地方,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也不例外。船山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每年招收40人左右,规模相对较小并且稳定,在特色化发展道路中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针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所开展的创新与探索需要通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反过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也一定会推动船山学院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瑞泉,丘钦英,钟鑫琪.浅谈SaRS给公共卫生教育带来的思考与启示[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6):67-68.

[2]关于加强卫生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卫人发[2009]131号文件[Z].

[3]卫秦芝,万成松,郑莉,等.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6(3):274-275.

[4]《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暨中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系会议[C].浙江杭州.2006,7,1-4.

[5]李乐,龙鼎新,何淑雅,等.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2-1,84.

[6]李乐.大预防观背景下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38-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