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09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1

教师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效果成正相关,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自己的。下面分析学校因素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第一,教师的角色冲突在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很多,因此,容易引起角色错误及冲突,从而导致心理困惑。教师的角色冲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教师没有选择教材的自,二是教师有维持课堂纪律的责任,但教师没有足够的权威做到这些。因此教师压力不断增加,角色负荷过重。既然是教师,就应起表率作用,所以,他们必须以典范化的形象去影响青少年学生,时刻做到自律,自控。然而,教师毕竟也是普通人,不断地在普通和典范间进行角色转换,压抑了正常的喜怒哀乐,造成心理负荷过重,直接危害心理健康。

第二,学校一些管理方式不当近年来学校系统实行了规范化管理,这种规范化管理,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少益处,但却使教师的自由空间越来越窄。传统的教师职责,依赖于良心,职业操守,职业责任,如今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有的学校绩效直接和论文量,课题量挂钩,教师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有的感觉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心理失衡。

第三,学校个别领导对教师工作评价有失公平,公正。不公开,不透明。致使教师在职称评聘,晋升工资,评选优秀方面意见纷纷。这无疑打击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第四,有的学校为了赢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不顾教师反对,大搞形式主义,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浪费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耗费了教师的精力体力,甚至不惜靠普遍降低教师绩效的方式,来搞形象工程,教师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

第五,学校领导没有和教师进行换位思考。学校领导不深入教师中间,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他们的后顾之忧没充分理解,更有甚者,面对教师的具体困难视而不见,没给教师以充分的尊重。

规章制度不经过教师讨论,违背教师意愿,致使教师怨声载道,又无能为力。

第六,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可自己又缺乏教育子女的基本知识,致使子女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于是把所有的教育任务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这势必给教师造成了心理压力。

面对教师堪忧的心理素质,作为学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优化学校环境。

学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消除给教师造成压力感的因素,使教师处在愉悦的氛围中。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校园设施,卫生绿化等。人文环境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激励机制,目标任务等。

第二领导要切实转变理念,树立民主观念,切实地尊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和模式,多给教师以自主性,多采取激励机制,关注教师的后顾之忧,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

第三,建立各种奖惩制度。学校要以奖励为主,不要动辄以惩罚。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实行科学规范,客观,准确的考核与评价。做到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制度公开透明化,必要的要进行公示。

第四,密切人际关系。学校领导和管理者要善于改善干群关系,加强自身修养,深入教师之中,以普通职工身份,和教师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等,以取得教师的心理认同。其次。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给教师提供交往交流平台和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互动交流。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注意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帮助教师消除交往中的消极因素,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种人际冲突和矛盾。

第五,开展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积极向上的娱乐,是缓解教师心理紧张焦虑的重要途径。教师劳动强度大,业余生活单调。学校要建立社团组织,经常开展社团活动,引导教师健康休闲,发展教师高雅情趣,优化教师心理素质。此外,还应设立教师心理宣泄渠道,使教师的不良情绪能及时获得必要的疏导,校内没有心理咨询师的,还要从校外定期聘请心理辅导专家来校接待教师,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努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己形成合力,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只有教师心理素质提高了,才能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骆伯巍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大出版社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2

【关键词】人为因素;空管;飞行安全

人为因素可以分为好几个方面,生理因素,疲劳;心理因素,如空间定向障碍,错忘漏;药理因素,如患病治疗时使用的药物,药物有治疗作用,也有各种副作用,毒性反应等;病理因素,带病工作,觉得是小病而坚持或者故意隐瞒病情;还有社会因素,如自杀,破坏情绪。

自从人类于1903年有了第一架飞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飞机的不断改进世界民航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进入20世纪50年后,大量的飞机被投入到了干线运输中,而飞机的事故率也不断的增加。在世界范围内造成飞行事故空勤机组、空中交通管制、机务维修机场保障的差错由人为原因造成的飞机事故率可高达90%以上。

从血的教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飞行事故,航空地面事故,还是其它事故或事故征候,除少数由于天气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大多数都是人为差错埋下的祸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优良心理素质在保障航空器安全飞行、避免飞行冲突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1.1在工作环境中,环境对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的影响

空中交通管制室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每个管制人员的配合也对飞行安全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的情绪也会相互影响。在工作过程中人文环境对飞行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单就工作中交流而言其范围就很广泛,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在工作过程中交流对象主要包括:与单一飞行员之间的交流;与其他飞机的交流;与管制员之间的交流;与周边管制室之间的交流;与机场地面人员的交流等。存在有交流就必然会有交流障碍,所以交流障碍是干扰或阻碍交流以及削弱交流的一切事件。一旦交流被阻碍或者削弱就达不到交流的真正效果,必然会影响到飞行的安全性和操作的严谨性。是影响飞行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的理解,人的心理就其产生的过程来说,都是物质生理变化过程的产物,就其产生的内容源泉来讲都是客观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企业文化、公司的规章制度、群体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和习惯、社会潜规则等人文环境因素,都会对空中交通管制员产生影响。

1.2工作超时、工作期间流量负荷大增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

当管制员在执行管制任务过程中,长时间应付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下进行了长时间管制,影响最大的是与管制员直接有关系的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管制人员因此会变的容易激动、感觉迟钝和闷闷不乐,进而损害管制人员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厌倦心理,心理常常不能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所有的这些都对飞行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增大了人为发生失误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的。人类的疲劳又可分为心理性疲劳和生理性疲劳。心理疲劳是因为过度的脑力劳动和情绪等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理能量耗竭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生理疲劳则是指由过度的体力劳动和环境物化因素所引起的体力衰竭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然而,疲劳的主要症状又可概括如下:意识缺失、运动技能下降、强烈的疲倦感、视觉下降、反应时间慢、短时记忆障碍、注意力管状集中、易于被非重要事情分心或者不能转移注意力、错误率增高、心境异常、语言减少、兴趣降低、睡眠紊乱。根据上述疲劳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难看出疲劳对管制员的身心的影响以及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1.3管制中情绪对管制员心理的影响

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了各种情绪,管制员在管制工作中易产生以下几种情绪:

1.3.1骄傲自满情绪

个别管制员对自己的管制技术水平客观的评价,往往容易产生盲目乐观的思想。“过分自信”对管制安全的危害在航空界早有共识,发生的不安全事故最多。

1.3.2松懈麻痹情绪

习以为常的刺激会使人脑处于抑制状态,微不足道的刺激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种忽视在管制工作中就是极其可怕的麻痹情绪。个别管制员存在陆空通话中相互用语随便,而且不规范。有时管制员对飞行员发出的有关改变飞行高度、航向、速度、高度表拨正值等重要指令,不去听复诵的正确与否等,因而容易造成飞行冲突。

1.3.3急躁情绪

由于某些意外的因素出现,自己预想的模式与客观实际差距很大,因此容易产生急躁情绪。

1.3.4恐惧情绪

作为管制员,当遇到航空器出现故障且险情时,既要胆大又要沉着冷静。比如,飞机在飞行中出现特殊情况时,如飞机出现机械故障,遭遇劫机等,飞行员向管制员通报情况,管制员不应该产生恐惧情绪,而应沉着冷静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1.3.5过度紧张情绪

人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当认识到事物重要性会自然的表现出积极态度的紧张情绪,管制工作是高智力及高紧张的职业,适度的紧张情绪是管制员在工作中的普遍现象。正是这种适度紧张情绪才使管制员能动员自身智慧、精力、体力去完成复杂的管制工作,然而紧张过度就会干扰心理过程的协调性,对管制指挥十分不利。

因此,如果管制员在管制工作中带有以下几种情绪,就会使自己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迟缓,“过分自信”等,从而影响到飞行安全。由此可见,具有以上几种消极情绪的管制员,必须加强自身的综合心理素质,从而最终消除这些不利行安全的心理因素。

2.提高管制员心理素质的方法及对策

上面已经对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对飞行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从根本上降低心理素质对飞行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做的最有效的措施既是从根本上提高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2.1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身体是承受艰苦工作和精神压力的物质基础。如果身体的状况有所不同,也会造成管制员对待挫折的态度有所不同。当管制员疲劳过度,患有疾病时就会出现血压不正常、心脏功能不全,在管制工作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就会出现心理紧张,甚至更严重时会出现昏厥现象,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听力、视力等各项身体机能达不到工作要求,而强制去进行管制工作时,就不能把管制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迅速、准确的传至中枢神经,也不能让管制人员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判断,这样就会发生飞行事故。所以,只有管制员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管制工作中,精力充沛,能够从容不迫的应付工作中各种异常的情况和心理上的压力,才不会感动疲劳和紧张。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身体是一切的根本。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不会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缺一不可。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2.2搞好特情处置“预防”心理教育

管制员对飞行事故的心理都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航线运输飞行事故,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因此,从保证飞行安全的角度上,一定要搞好预防心理教育。有条件的管制中心,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聘请心理咨询医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管制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强化自我意识,提高飞行安全。

要把“飞行安全”的意识,变为管制员自身需要和自觉行动的一种外部源泉,充分利用管制员知识积累和知识深化,应用从理论到模拟机培训运用于实际情况中,成功处置飞行殊情况的愉和满足感,形成良好的循环境地。另外应充分运用模拟机训练,通过比较形象的特情处置程序与方法,管制员在特情处置中应保持训练有素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管制工作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管制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优良的特情处置方法,从而提高飞行安全意识和确保飞行安全。

2.3对管制员实施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创方法提高人的行为能力,强化作业态度和人际协作技能,充分挖掘个体和团体的潜能,是保证管制职业活动成功的一种方法。心理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且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管制员的心理训练中,有两类较为有效的方法:

2.3.1按训练目的分为

(1)心理准备性训练。主要指管制学员在从事管制之前所进行的一种职业适应性训练。如从事管制工作需要的一般心理品质训练、安全教育、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的培养、意志力训练等。

(2)动机训练。即强化个体从事管制职业的内在驱力和动力,包括对管制工作兴趣的培养、建立理性预期、挫折体验和分享成功快乐等训练内容。

(3)情绪调节训练。即通过放松、自我暗示、生物反馈等手段,达到消除过度紧张、焦虑,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

(4)能力迁移训练。指利用个体已有的某种技能来促使对执行一种新的任务技能的形式的训练过程。

(5)人际交流训练。指通过该项训练,达到管制员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形成一套交往技能。

(6)班组合作训练。主要包括:开展认知训练,达到班组人员之间的心理相容,配合协调;了解班组成员的人格性和刺激反应模式;了解对方此时或彼时最关心的是什么;了解对方在何种情况下,在什么问题上希望别人采取主动,或不希望别人插手;了解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表达。

2.3.2按训练方法分

(1)认知行为训练。即脑体一体化训练,包括手—眼协调训练、双手协调训练、眼—手—脚协同训练等。

(2)意识状态控制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评价情景要求,并做出相对应的计划;克服不良的情绪体验;反思自我的思维状态。

(3)放松训练。又称自我调整训练,是指运用一套自我暗示的套语来调整肌肉、心率、自压、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大脑兴奋性水平,从而获得稳定情绪、克服失眠和消除身心疲劳的效果。

(4)模拟训练。通过高逼真度的模拟机来训练管制员掌握从事管制工作加强的种项心理运动、认知判断、应激处理、信息管理和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技能。

管制员作为特殊行业中的特殊人员,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而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焦点,又是一名管制员走向成熟的基础。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训练;大学生;影响;研究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悲剧频发,从过去的马加爵案、清华学生泼熊案,到近年来的药家鑫案、复旦舍友投毒案等都让社会震惊,高校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不善于应对挫折而发生的自我伤害、轻生、自杀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这让我们在为这些年轻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如今,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和训练项目,那么通过这些心理素质的学习和训练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们就本校的情况来探究一下。

一、关于心理素质训练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二百名在校学生,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五十名,然后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百名设为为实验组,其他一百名设为对照组,然后进行一段时期的训练。

(二)研究方法和时间

安排实验组的一百名学生进行心理课程的学习和心理素质项目的训练,训练时间为一周两个小时,共持续十周。

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由专业教师详细讲解知识点,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探究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明确自己在社会交流中的位置和心态,通过人际交往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第三,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坚强意志,让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奋斗目标有清楚的了解,培养他们在生活中遭遇苦难、遇到挫折时的应变能力和坚强属性。第四,让学生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心情烦闷时找到有效的缓解方式,可以通过听音乐、适当发泄、找人沟通等方式进行调节,不做情绪的奴隶,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作出让自己和家人后悔的行为。

(三)研究结果

通过十周的实际操作体验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然后对前后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发现:实验组的焦躁、抑郁情绪明显比训练之前减少很多,而对照组则变动不大但是有一定增加。这表明一定的心理素质课程和相关训练,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调节情绪是有很大影响的,接受心理素质训练以后的大学生能更好的调节自己情绪,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心理素质训练对大学生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二、心理素质训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沟通能力得到提高

有学生表示,在参加完训练课程以后,学会了怎样主动与陌生人进行交流,并能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友好、和谐的气氛,这种气氛比沉默不语的尴尬氛围要舒服的多。还有的学生说,在训练过程中学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与家人进行沟通。如今许多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反而越来越不愿意与家人进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父母、自私冷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还有的学生即使想与家人沟通,却因为代沟、态度、距离等种种原因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而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了解到了父母的想法,体会到了家长的苦心,更愿意去理解父母,并且能够尝试与家人进行沟通了。

据调查,有五分之四的同学觉得,通过训练对自己更加了解、对别人也更加信任了,并且基本掌握了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方式。

(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但是由于如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个别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他们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的现象相当严重。心理素质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集体训练的过程中,团队精神变得尤为重要。有时候因为个人的小小失误,可能会耽误整个集体的进程;而当团体取得了小小成功时,你会觉得自己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大家的快乐而快乐,因为团队的成功而欣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经过训练以后,自己的团队意识得到了提高,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今后也很愿意去与他人进行合作。

(三)大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大学心理素质的课程,增加了个性测试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测试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属性和性格特点。

有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很久了,在心理上却并不成熟,也不能清楚、全面的了解自己。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压力、生活挫折到来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调节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适应环境。通过对于性格方面的专业学习与测试,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性格属性,在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时,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去适应,乐观面对生活。

(四)学会珍惜和知足

贪得无厌是人们的通病,得到了一些以后,还想要得到更多,实际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没有欲望的人才是最强大的。所以对于拥有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对于那些得不到的要学会适当舍弃。人生许多事情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十全十美,知足者常乐。

在所有事物中,生命是最应该珍惜的,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磨难,都不能放弃生命。然而许多大学生拿生命开玩笑,不顾朋友家人的感受,选择轻易放弃生命,这是一种愚蠢和无知的行为。大学心理素质训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健康,教会他们珍惜拥有和现在。

三、结语

实践证明,高校所进行的心理素质训练对于大学生性格、情商、人生观和行为意识都是有一定影响的,学生也很愿意去进行这些课程和项目的训练和学习,有的甚至希望这类课程能够增加。在进行了一段时期的训练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提高,拥有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一定提高,更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并且学会了珍惜和感恩。因此我们要把心理素质训练的实施继续下去,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格,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龚惠香.《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J].现代城市,2009(03)

[2]薛朝霞,梁执群,刘俊等.心理素质训练改善大学生情绪健康水平的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12)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4

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充自身的认识能力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依靠教师传授而学习知识,所以教师承担着系统地、准确地向学生传递文化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教师的学习态度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一个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师,在其讲授知识如何理解和掌握时,会将其好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掌握了好方法,养成了好习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还证明:如果教师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自己的专业,以饱满的情绪带领学生去学习,就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将自己的激情全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就会达到吸引、激发并使学生建立起持久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扩充认识能力的目的,就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将教师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榜样

学生将教师视为是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将教师树立为自己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眼中成人世界的代表,其言行举止、态度等都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好的教师榜样,给学生留下公平、正义、理智、热情、坚强、果断的印象;相反,差的教师“榜样”会导致学生心理上、行为上的缺失。我曾经教过一个上课经常迟到的学生,他的班主任也因为这件事经常找他谈话。我问他原因,他对我说:“老师自己都不守时,凭什么要求我不迟到!”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应在自身行为规范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榜样”。

三、学生在教师的行为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意志力和品格结合的体现,是一个人内在心智的反映,多是通过后天汲取、总结而形成的。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大多是因为之前的意志力不够,学习成绩不好,才到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技术,为今后的生活找到一个保障。但不能说此时他们的意志品质已完全形成、不可改变了。中职期间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的观察力在此时也是高峰,并且他们将此阶段视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因此他们会主动、自觉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时,老师就是他们最好、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好的意志品质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学生从教师的人格形象中塑造自己的气质和性格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5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教师能力;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99-01

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影响。

1、融洽师生关系。经常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学习、身体以及对课程的要求等情况,不仅可以使教学有针对性、计划性,而且能够沟通师生的感情,使教与学产生共鸣。

2、现身说教。教师上课时,仪表端庄,衣着得体,精神抖擞,榜样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

3、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现在、将来与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提高自身素质铺陈健康远大的基石。

二、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教学组织,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中学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注意;

1、集体教学要尽量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示范点的镜面、侧面、背面和听清楚理论讲解的术语及内容。

2、分组教学时,允许每个学生根据本人自身情况自定目标,鼓励学生自练互练,互帮互学。

3、个别辅导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主要以“抓两头带中间”为原则,以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树立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的信心。

4、正确、巧妙地处理好教学中的突发和偶发事件。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和偶发事件,当这些事件发生时,教师要沉着、冷静、不惊慌,以最大的努力尽早尽快处理,不埋怨事故的受害者。不散发使学生恐慌的信息,再辅以心理疏导,做好安抚工作。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力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分析和处理学生的不良动作和错误动作以及引起产生这些动作的因素,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之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武术教学为例,其方法是:

1、分析难度动作,着重观察动作要点。

2、不同练习阶段观察重点变化的曲率。初学时,观察动作的路线、方向等。待熟悉动作后,观察动作节奏,上、下肢的协调运动等等。

3、利用正误对比进行观察。教师不仅利用正误动作对比法,让学生观察分析,同时辅以再示范——再练习——再集体练习的过程,使之巩固加深,达到定力定型动作的目的。

4、观察时,要注意启发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实行教学互动,对观察结果进行口头评论及提问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互相学习,寓教于乐。

四、教师教学语言能力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体育教育教学中语言的表达应遵循以下三点要求:

1、既要准确清晰、精练简洁,又要形象生动,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

2、规范使用口令和体育术语,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概念。

3、合理运用表扬、鼓励和批评的语言。当学生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在学生违反组织纪律时,应巧妙地进行批评教育,批评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讽刺、挖苦性语言。

五、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心理因素影响

体育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对场地布置、动作示范、控制课堂过程的能力。教师把场地布置得合理、精巧,就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再加上教师准确、轻松、优美、连贯的动作示范会使学生产生欣赏——羡慕——向往——思考——实践——再实践。

六、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学评价能起到指挥定向、激励促进、问题诊断、目标调控、经验交流的作用。因此,要求评价是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必须公正、正确。公正、正确的评价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从而对学生起到尊重、劝导、激励的作用。

2、评价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要以事实为依据,站在学生的立场和水平上进行合理评价。

3、多从正面评价。有利于强化正确的目标行为,使用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向更强、更高的目标努力。

4、方法机动灵活。灵活机动的评价方法,不但有利于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对其它学生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6

1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①采用情感量表测定患者的心理状况

情感量表有20个陈述项目,正向情感有10个条目、负向情感有10个条目,快乐感采用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之差表示(负向情感反向计分),量表用5级评定,由1~5级(由从不到总是)。测定时由护士给予统一讲解指导语,并根据患者近来各自的实际情况独立填写。②pD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测量。于护理干预6个月后,采用morisky编制的morisky-Green测评表(mG),用4个问题评定患者的服药治疗依从性[8]。根据表中4个条目为“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改善不大时,是否曾停药?”来让患者回答,由此评价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高低。4个问题均答“否”,即为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佳,4个问题中只要有1个及以上的回答“是”,即为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不佳。③透析依从性量表。根据国内外学者将透析剂量依从性定义为使用90%以上医生开立的透析剂量。漏做率≥10%为0分,漏做率<10%为1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行×列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pD患者心理素质的评分比较:训练组患者心理素质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pD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结果比较:治疗护理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pD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85.42%,对照组pD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63.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pD患者透析依从性的结果比较:治疗护理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pD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95.83%,对照组pD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75.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pD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一项长期的治疗手段。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和惰性。有文献显示,pD患者抑郁发生率达31.6%[2],而抑郁患者在生活中处于一种消极和被动状态。这些因素是造成患者透析治疗正确行为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而pD患者对透析治疗的依从性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之一。但pD患者对透析治疗依从性差在临床中普遍存在。因此,提高pD患者对透析治疗依从性成为了临床护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影响患者对pD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心理因素是导致患者pD治疗依从性不佳的重要原因。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pD患者的心理行为及其对透析治疗的依从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pD患者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可强化患者对治疗不良反应的反应,会严重影响疗效,使病情加重,降低生活质量,依从性差。而归因是个体关于行为和事件原因的知觉和判断,归因对后继的行为有强大的动力作用[9]。归因干预被看成是一种带有认知倾向的心理治疗方式,错误的归因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发展,正确的归因干预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因此,笔者应用归因训练对患者透析治疗依从性进行干预,结果显示,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心理素质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pD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95.83%,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85.42%,而对照组pD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75.61%,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百分率为6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通过归因训练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对透析治疗的正确行为的依从性,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医学实践中,患者的依从性是一个重要性的问题,患者能否治愈,不仅决定于医生的医疗水平,还决定于患者的依从性。pD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属长期治疗方法,患者易产生厌烦和惰性,导致正确行为依从性差。加强护患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加上培训和随访,使他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有所预知,提高患者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提高疗效。让患者访问康复者,提高他们在同样情形时自我效能期望。常组织肾友会,鼓励有经验患者给予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发挥角色榜样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10]。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知识水平和依从性的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是决定pD疗效的关键之一,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7

一、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品味学生的作文,我们可以洞察他们的内心秘密,感受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与再认识。要写好作文,往往要经历“体验――反思――选材――谋篇――表达”这几个阶段。对初中生谋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是注重作文结构和行文技巧的训练。教学中我发现,平时作文课一布置作文,学生往往不是考虑“为什么写”的问题,而是在“怎样写”方面下工夫。作文时,很多学生脑袋一片空白,只能惘然四顾,为完成作文便胡编乱造、旧料翻新,及至成文后纵观整篇文章,内容空洞无物,没有心理体验,缺乏真情实感。学生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应来思考,势必影响写作欲望。他们对“怎样写”无所适从,对“为什么写”更是理不清头绪,最终不了了之。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他们的作文创新能力和写作技巧,应该先让学生有物可描、有事可述。所有这些,就要在宏观世界中多些体验、多些积累,作文时才能为己所用,从而解决“怎样写”这个棘手难题。

经验告诉我,指导学生作文,选材时要选亲身经历过的人、事、物来写,写人,离不开事;记事,又事在人为。行文时将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那些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材料,有所侧重地反映出真、善、美的社会生活,因为这些人所共赏的心理反映,更能为读者所接受,从而自然而然地解决“为什么写”这个问题。

至于学生,特别是那些待进生,一布置作文,便来一番胡编乱造,或炒一炒旧饭应付了事,这样的作文自然显得陈腐落俗。这是学生不能或不愿发现生活、发现美,导致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作文时记忆表象空乏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学生深入生活,引导他们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素材的积累。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呢?我的做法是,放手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方方面面褒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培养他们以独到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能提高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和分辨能力,这是我得以成功的秘诀。

二、中外名著,悟人生冷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让学生选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多分析其主题思想,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既可提高欣赏作品的审美能力,又培养了自己的行为品质。

学习写作,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即怎样观察社会生活,捕捉写作素材,及时发现和挖掘具现实意义的第一手材料,并体验其特色。读名家名篇,要做到:(1)善于判断,明辨是非,对生活有独到的观察能力和捕捉能力;(2)别出心裁,匠心独运,多些情感体验,富于创造性思维。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洞察和捕捉生活点滴和世态人情,为己著文所用。读好作品,要有选择地将精读与浏览相结合:精读,能捕捉精华;浏览,可扩大阅读范围。

我非常注重读写结合。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朱自清用特写的笔法,再现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动作,体现了父爱的伟大。稍一点拨,学生很快就领悟出平凡小事可以挖掘出不平凡的主题。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8

关键词:驾驶员,心理素质,道路安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道路的建设也日新月异,车辆增多,交通发达,为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严重局面和复杂情况面前,客观上迫切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思想素质很强的驾驶员队伍。但伴随而来的道路交通多样化、复杂化,也给驾驶员的心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在涉及行车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在人的因素中,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优化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消除消极的心理行为,对预防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驾驶员心理素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1.驾驶员的侥幸心理。在行车过程中,任意妄为会形成侥幸和紧张心理。有的驾驶员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按照操作要求驾驶车辆,遇到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或已经预感到可能发生的问题,不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而是靠碰“运气”。明知超速超载、车辆带“病”上路、无证驾驶等严重违章行为的危害,但是由于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技术高超而又未必能被交警查到,只要运气好就可万事大吉,因而强化了他们的侥幸心理,对违章驾驶根本不予重视,但他们却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驾驶车辆,行车中心理一直处在复杂、多变、波动的状态之下,深怕被查处或发生事故,遇到险情时很难全神贯注,沉稳操作,不是惊慌失措,就是反应迟缓,影响行车安全。

2.驾驶员的心理情绪。在行车中遇到各种情况会引起驾驶员恐慌和焦躁心理。驾驶员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行车时,驾驶员要受到外界的,人为的和出乎意料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使驾驶员心理发生变化。如车内环境变化会引起驾驶员情绪不稳定;道路平坦会诱发驾驶员驾驶单调形成道路催眠;弯曲道路由于车辆连续转弯产生厌烦心情;车辆拥挤和堵车会使驾驶员产生急躁情绪;遇交通事故会使驾驶员产生恐慌心理。由于各类心理的重复出现会诱发驾驶员心理反映的严重改变,出现急躁、松懈、麻痹、骄傲、自卑、精神过分紧张心理,这些心理在驾驶员面对实际或想象中的危险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这种不合理的情感支配下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有的驾驶员沉不住气,心浮气躁,干事举止失措,不顾前因后果,开赌气车、拼命车,具有这种心理往往使驾驶员的手和眼不能敏捷地配合,达到眼明手快,导致驾驶操作容易失误,影响行车安全。

3.驾驶员的心理压力。在新形势下,竞争日益激烈会使驾驶员产生逆反和利益所求心理。据交通部门近几年的事故统计,由于交通行业的无序竞争,家庭负担的压力,使驾驶员在长期紧张生活中造成了心理扭曲,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尤其对暂时失败者,由于主观利益愿望与客观之间出现差距,则可能造成驾驶员背着思想包袱或带情绪行车,这样他们有可能对安全于不顾,带着极大的逆反和利益所求心理驾驶车辆,在这种逆反对抗心理的作用下,有意与同行争雄斗气,甚至会强行超车会车,以寻求精神安慰和心理平衡,影响行车安全。

4.驾驶员的疲劳心理。长时间行车会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当驾驶员在执行行车任务的过程中,长时间应付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会自然表现出积极的适度紧张情绪,心理素质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正是在这种适度紧张的心理下进行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车辆时,影响最大的是与驾驶员直接有关系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活动能力,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在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下行车,首先会使驾驶员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各种异常情况,其次是四肢酸懒,哈欠连天,动作的准确率明显下降,行动迟缓,手脚不听使唤,再次是情绪低沉,烦躁不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厌倦心理,心理情绪常常不能在正常状态下运行,影响行车安全。

二、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1.驾驶员必须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影响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受社会上各种不正确的人际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不能正确的把握是非标准;有的人心胸狭窄,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对待各种利益的调整。因此,驾驶员应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顽强的意志力,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素质,凡是要从大局出发,思前想后,消除心理上的逆反心理,有一种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安全责任感,真正做到,车行万里路,时刻保平安的思想素质。

2.驾驶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帮助纠正驾驶员不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信念、习惯,约束行为,可以调整个人和社会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驾驶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爱驾驶工作,明确自己的责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在日常行车中,以交通法规为准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坚决不做违反交通法规、违反安全制度的事情,自觉维护交通秩序,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不开赌气车、不开英雄车、不开带病车,发生矛盾主动礼让,出现意外尽量忍耐,坚持文明行车。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9

关键词心理素质拓展大学新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

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将传统的户外素质拓展训练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在各种自然和人工设施中所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实现。笔者所在的南阳理工学院为范本,每年为做好我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新生开学后的10月到11月份期间,各个系院都会组织大一新生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系列活动。主要的活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素质知识拓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心理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心理适应、健康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此项活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实施。

2心理健康素质测评

对全体新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素质测评。通过心理测评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此项活动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牵头,学生处和各教学院共同组织实施。

3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运动

各教学院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通过趣味运动会、团体训练等形式,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素质提升实践,增强心理素质。活动项目由各教学院自主设计、实施,实施的项目一般有无敌风火轮、动力火车、同舟共济、龙珠接力、潮起潮落、不倒森林、三人同心、袋鼠跳越,信任背摔、孤岛求生、心有千千结等。

通过连续多年的实践发现,心理素质拓展系列活动深受广大新生的欢迎,已经成为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新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增强大学新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很多大学新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感到生疏,充满戒备之心,很多学生对新的学校集体生活不适应,缺乏互助合作精神,这对于适应新环境非常不利。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有一定的目标,目标的完成需要每个团队成员参与进来,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信任和理解,共同体验分享成功和失败,快乐与痛苦。在集体互动时,感受团队中集体的力量,在集体完成任务的刹那,体会通过努力协作共同完成一件任务的喜悦,牢记团队的作用。很多新生都说经过素质拓展运动会后班级的气氛大大改善,在互动合作、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促进了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了解。

3.2增强大学新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和紧张情绪,顺利完成目标之后,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受挫能力。有的项目在于挑战人的心理极限,帮助克服个体原先可能害怕和逃避的事物,比如信任背摔,刚开始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很多新生因为感到害怕不敢往下倒,大家通过营造一个安全、信任的氛围,加上周围人的鼓励,促使个体不断去尝试,让个体获得领悟,最终克服了内心的不安和不自信,相信自己,相信他人,鼓起勇气顺利完成任务。

3.3培养大学新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拓展训练中想要顺利达成目标就必须创新,许多项目的完成不能用过去的思维和方式,不能固守原来的模式,而必须用一种崭新的思维解决问题。例如,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在面对不同性格的同学时,如何与他们流畅地沟通,需要同学们多思考、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带动全员的积极性。在“心有千千结”这个活动中,遇到难解的结时,就必须发挥创新意识,大胆想象,灵活的寻找办法,一点点尝试,一点点去化解,最终将问题解决。还有的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勇气、意志力、责任心及解决问题实践动手的能力,便于从容应对大学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和挑战。

3.4帮助大学新生更好认识自我

通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在新生中开展的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参加过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班级,抑郁学生的人数和程度明显低于未参加过训练的班级。这个结果足以表明:大学新生的团体心理拓展训练对于及时调整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起着极为重要可行的作用。经过素质拓展活动后大家的心理素质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抑郁倾向。大学新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可以帮助新生发现自己个性中自己不了解的部分,帮助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

4结语

总之,对新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非常有必要,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完善自我,使学生由内到外的强大起来。南阳理工学院也会继续坚持对新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尝试和改进各种训练形式,帮助大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心理素质各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传喜.基于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提升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心理素质的影响篇10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生;心理指标

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学习,以其新颖独特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个人、企业和社会的青睐。高校在注重健康第一的同时,心理素质教育也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有课程中,新兴的拓展训练课程正是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进一步探明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哪些影响,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发现,有关拓展训练课程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校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功能、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明确影响的文章却很少。此次重点选取了能直接反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焦虑、意志品质、团体凝聚力等心理指标作为研究内容,从而使人们更全面的认识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的价值,为今后拓展训练课程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与普及提供支持,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可借鉴性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上拓展训练课的大学生(180人),其中男生100人,女生8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拓展训练的专著和文献,为本文的研究设计和构想提供参考。

2.测试法

状态焦虑测试:采用《状态焦虑量表(CSa)心理问卷》;意志品质测试:采用《意志品质量表(pwQ)》;团体凝聚力测试:采用王红宇修订的群体环境问卷(GeQ)。

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记性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拓展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

拓展训练主要是考验学生在复杂情况下,能否坚持不懈克服焦虑、战胜困难,最终完成项目。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在完成任务时都是在焦虑和恐惧情况下完成的,让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良好的心态,能否克服心理焦虑和树立自信心将是决定能否成功完成任务关键。通过表1可以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数值有了显著性的降低,状态自信心有了显著性的提高。通过完成一定拓展训练任务,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数值越低,心态就会越积极,状态自信心就会增强,涌现出解决困难的很多办法。相反,过度的焦虑和恐慌将会促成无数个理由躲避困难、找借口,最终无法完成任务。拓展训练中很多项目的培训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大学生懂得积极的心态将是缓解各种焦虑的唯一方法。

(二)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能否获得成功,成为有用的人才,除了他们应具备优异的成绩、超群的智商和优秀交际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表1可知,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在自控力、顽强性、自信方面与训练前均有了显著性提高。在拓展训练自控力表现在面对高难度、惊险的动作挑战时,能从容不惧地稳定地完成预期目标。拓展训练中设定了许多看起来是很危险和困难的内容,使大学生感到压力的活动,甚至有些活动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在能力在个人或团队的协作和帮助下去完成任务,在克服了一个个难关后,体验到达到目标的喜悦而转化强烈的成功感,克服困难、顽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树立自己坚强的自信心,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

(三)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团体凝聚力有效途径

团体凝聚力主要包括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三个方面。从表1可知,拓展训练前、后大学生在团体凝聚力的四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拓展训练后,大学生在群体目标和任务上更加投入和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互信优良品格;而在群体交往目的和能力上也更一致,相互了解得也更加深刻,归属感更强,这可能是他们社交维度水平较高的原因,同时在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大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别人交往,愿意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懂得在帮助别人。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能让大学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怎样与别人交往,怎样关爱同伴、怎样取得同伴信任,对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一)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有了显著改善,拓展训练能够改变大学生状态焦虑水平。

(二)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大学生在自控力、顽强性、自信方面与训练前均有了显著性提高,拓展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

(三)拓展训练前、后大学生在团体凝聚力的群体社交吸引、群体任务吸引、群体任务一致、群体社交一致四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证实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团体凝聚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利红,常运佳.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5-417.

[2]张萍,杨丹等.我国优秀坐式排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3):56-58.

[3]张吾龙,周汇娟.拓展训练对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113-115.

[4]成守允.合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足球小群体凝聚力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