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十篇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十篇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39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1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水质;养殖

中图分类号X52;S9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0-0255-02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大量的残饵和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沉积于池底,导致养殖水体溶氧水平降低、氨氮和亚硝态氮水平提高以及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1]。同时,大量抗生素的滥用使许多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加,严重破坏了养殖水体中正常微生物区系的平衡,给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微生态制剂(probioties)也叫活菌制剂(bigone)或生菌剂,是指运用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无害的益生菌或益生菌的促生长物质,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制剂。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是从畜牧养殖业微生态制剂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生态制剂以其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成本低、效果显著、不污染环境等优点,逐渐得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认可[2-4]。用于水产养殖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em菌等,该文拟选取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em菌作为试验对象,探明其短时间内对养殖水质的影响效果,进而在养殖生产中选择合适的产品来应对水质恶化问题。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菌种

选择生产上常用的迈本清(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噬菌1号(主要成分为乳酸菌)、水产生命素(主要成分为光合细菌)、em原露共4种微生态制剂产品,按生产厂家推荐用量使用。其中,迈本清、噬菌1号、水产生命素泼洒后养殖水体含菌量为6.6×107CFU/mL;em原露(活菌数不少于1.0×108CFU/mL)内含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醋酸菌、双歧杆菌和放线菌,泼洒后养殖水体含菌量为1.5×1010CFU/mL。

1.2试验设计

以室内水族箱最大限度模拟河蟹的养殖池塘,于规格为150cm×50cm×60cm的水族箱底部铺设5cm厚的蟹塘底泥,箱内移植伊乐藻、金鱼藻以及浮萍等水草,水草占水面的60%,每只水族箱放养河蟹各4只,试验期间白天不开启增氧设施,晚间开启,使用加热棒维持水温介于20~25℃。期间,按照河蟹养殖的标准正常投喂河蟹颗粒饲料,投放微生态制剂之后停止投喂。

1.3指标测定

投放微生态制剂时,采样检测实时的水质指标,之后,每日9:00、16:00各采样1次,连续检测3d。

检测的水质指标为:溶氧(Do)、酸碱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其中溶氧、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指标数据由哈希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检测仪(Quanta)现场测得,氨氮、亚硝态氮指标数据于实验室采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重氮偶合比色法测得。

2结果与分析

2.1溶氧

试验期间,4种微生态制剂均能提升水体的溶氧水平(图1)。从试验开始到试验结束,投入光合细菌的试验组溶氧增幅较明显(14.33%),其他3个试验组溶氧增幅效果较微弱(芽孢杆菌:10.40%,乳酸菌:7.01%,em菌:6.82%),其中光合细菌、em菌对水体溶氧的提升作用时间较短,而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作用时间较长。

2.2酸碱度

试验期间,4个试验组的酸碱度均呈上升趋势(图2)。从试验结果来看,芽孢杆菌对试验水体酸碱度的提升幅度较小,其他3个试验组的提升幅度较大。此外,光合细菌和em菌作用时间较短,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作用时间较长,且水体酸碱度变化不稳定。

2.3氧化还原电位

试验期间,4个试验组的氧化还原电位均呈下降趋势(图3)。光合细菌、em菌试验组变化波动较小(12.28%,16.53%),作用时间较短,芽孢杆菌、乳酸菌试验组变化反复较剧烈,但变化幅度较大(54.36%,49.81%)。

2.4氨氮

试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em菌对降解水体的氨氮水平均有明显效果,芽孢杆菌、乳酸菌同化氨氮的能力极微(图4)。4个试验组的氨氮浓度变化明显,芽孢杆菌、乳酸菌分别下降8.20%、2.70%,光合细菌、em菌分别上升38.20%、37.39%。此外,光合细菌、em菌的作用时间较短,在第3次监测后这2个试验组基本趋向稳定。

2.5亚硝态氮

芽孢杆菌、乳酸菌降解亚硝态氮能力较强,光合细菌、em菌不能同化亚硝态氮(图5)。试验结束,光合细菌的亚硝态氮水平升高9.45%,芽孢杆菌、乳酸菌、em菌分别下降11.25%、8.30%、5.70%。

3讨论

3.1养殖用水现状

随着养殖集约化强度的提高,水体污染压力也越来越大。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①残饵。在养殖过程中,超过50%的投入饵料未被养殖水产品摄食,残留下来的饵料向水体释放大量营养盐。此外,残饵在降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氧,造成水体缺氧。②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随着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养殖规模、密度愈来愈高,随之而来的养殖水产品产生的代谢产物大大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给养殖水体带来极大负担。③用药不当。养殖过程中,使用违禁药品或未按使用要求滥用药。④人为带入的外源污染。

3.2微生态制剂对水质的影响

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关键在于其组成的不同有益菌菌株,有益菌菌株在酶的作用下可以将氨氮、亚硝酸盐或者多余的磷酸盐、硫化物等污染物通过自身生化反应,同化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物质,降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比如光合细菌,其作用机理表现为:在有光的条件下,光合细菌的菌体能利用光能以硫化氢和有机物作为氢供体,以二氧化碳或有机物作为碳源而生长发育;在有氧无光的条件下,光合细菌的菌体可以通过有氧呼吸,使有机物氧化,并从中获取能量。

3.3微生态制剂的选择

根据试验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em菌制剂属于复合型微生态制剂,在多个水质指标的调控中都有不错效果;芽孢杆菌制剂、乳酸菌制剂对降解亚硝态氮有明显效果;光合细菌制剂能较快地降低水体氨氮水平,能明显提高水体的溶氧水平。在日常养殖生产中,参考试验过程中各微生态制剂对水质的调控效果,认为em菌制剂适合长期使用以稳定养殖水体;芽孢杆菌制剂、乳酸菌制剂适合在水体出现高水平亚硝态氮的时候使用,以降低亚硝态氮对养殖水产品的毒害;光合细菌制剂适宜在水体氨氮水平较高时使用,且光合细菌降解氨氮的作用时间较短,较适合应急之用。此外,光合细菌能明显提高水体的溶氧水平。

4参考文献

[1]empaRanZaeJm.problemsaffectingnitrificationincornmercialRaSwithfixed-bedbiofihersforsalmonidsinChile[J].aquacuhuralenginee-ring,2009,41(2):91-96.

[2]陈谦,张新雄,赵海,等.用于水产养殖的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18(3):524-530.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2

关键词脱氮硫杆菌;自养反硝化;水产养殖;分子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S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4-0252-03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对我国渔业经济的贡献很大。随着高密度、规模化的水产养殖的蓬勃发展,养殖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养殖环境污染不容忽视。一些传统的通过投加化学物质来控制养殖环境中的硫化物以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收效甚微,且可引来诸如蓄积残留等更多的环境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在养殖水体中使用生物降解转化方法来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以达到健康养殖的目标。因脱氮硫杆菌具有脱氮和脱硫的双重特殊性质,同时又是严格自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所以近年来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1养殖水体中的主要有害物质及控制

1.1亚硝酸盐

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总氮和总磷一直被认为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而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养殖过程中引起鱼类疾病的关键环境因子,尤其是亚硝酸盐浓度的超标(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不完全),是近年来鱼病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养殖中发现,鱼类易患“棕血病”,这是因为亚硝酸通过鱼类鳃和体表进入到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血液成棕色。作为强氧化剂,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扰乱氮排泄,降低氧合血红蛋白水平使各组织缺氧,低浓度时可使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1];我国淡水渔业用水标准规定,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0.2mg/L以下,集约化养殖技术能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水体中亚硝态氮的控制[2]。目前用生物降解转化法降低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含量是颇为有效的方法。

1.2硫化物

养殖水体中,大量残饵、死藻、养殖生物排泄物等沉到水底增加了底部有机物含量,从而增加了硫化物的含量。硫化物作为重要污染物之一,同时也是监测养殖水环境的重要化学指标,对鱼虾类的生长危害较为严重,毒性很大。水体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H2S、HS-、S2-,以及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和酸可溶性金属硫化物[3]。硫化物可与养殖生物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生硫血红蛋白,降低了机体中血液的携氧能力。同时,硫化物对养殖生物的鳃组织具有很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使组织产生凝血性坏死,引起生物呼吸困难,血液、肾中硫代硫酸盐水平增加,大于2mg/L可致养殖生物死亡。故我国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其在水质中含量不得超过0.2mg/L。管越强等[4]发现日本沼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硫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免疫系统对硫化物有一定的耐受力,而当硫化物浓度过高时,沼虾的免疫能力降低,对机体抗氧化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余静等[5]以过氧化物酶(poD)和酚氧化酶(ppo)作为指标,研究了硫化氢胁迫对罗氏沼虾的影响,结果发现poD和ppo酶在低浓度硫化氢处理下的活性显著提高,可能是对虾体内免疫系统应激反应的表现,当硫化氢浓度超过耐受范围后,细胞就会造成严重损伤,poD和ppo酶活力降低,这与管越强试验研究结果相似。

1.3养殖水体中主要有害物质的控制

目前控制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和硫化物的方法很多,水培植物(如浮床栽培空心菜[6]、凤眼莲、水花生、莴苣等)异养反硝化、自养反硝化、异养和自养相结合的方法等均有报导。不足的是水培植物的脱氮效率很低,谭洪新等[7]在研究水栽培蔬菜对养鱼废水的水质净化效果时发现,水培蔬菜对硝氮的去除率只有3.7%;吴伟等[8]通过在池塘水体中栽种以轮叶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为主的水生植物,并添加活菌含量大于108g/L微生物制剂,构建了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研究该系统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效果。研究表明,当水体中添加的微生物质量浓度为1.0mg/L时,适宜的水生植物覆盖率为40%,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是一种良好的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生物净化系统。而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相结合净化水体,效果虽然较为显著,但水生植物的栽培占面积较大,依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故利用高效的具有反硝化脱硫功能的微生物净化养殖水质、控制亚硝酸盐和硫化物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水产养殖需要保持充足的溶氧量,所以厌氧反硝化菌脱氮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具有一定溶氧量的养殖水体更有利于好养或兼性反硝化菌发挥作用。好养或兼性反硝化菌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成气态氮,且可将氨在好氧条件下直接转化成气态产物。

2脱氮硫杆菌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2.1脱氮硫杆菌的生长特性

1904年,Beijerinck首先分离得到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denitrificans),其属于硫杆菌属;具有代表性的硫杆菌属有排硫杆菌(thiobacillusthioparus)、氧化硫杆菌(thiobac-illusthiooxidans)、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denitrificans)和新型硫杆菌(thiobacillusnovellus)。脱氮硫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底泥、淡水和海洋沉积物、矿山排水、工厂、污水处理池和消化池;对温度和pH值的变化敏感,最适生长条件pH值为6.5~8.0,最适温度28~30℃。脱氮硫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化能自养细菌,电镜观察,菌细胞短杆状、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具有单根极生鞭毛,无芽孢,菌体大小约为0.3~0.8μm×0.8~3.0μm。能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以硫代硫酸盐和S2-作为能源、以Co2作为碳源进行生长,厌氧条件下可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还原为n2。该菌生长缓慢,无明显的稳定期且稳定期持续时间较短,随后进入衰亡期[9-10]。

2.2脱氮硫杆菌反硝化原理

脱氮硫杆菌能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以硫代硫酸盐和S2-作为能源、以Co2作为碳源进行生长,厌氧(兼性厌氧)条件下可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还原为n2。正因为脱氮硫杆菌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对鱼类有害的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均可被氧化为无毒的物质,同时减低了水体中的生物消耗量和化学耗氧量。其反硝化过程如下:脱氮硫杆菌胞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和5-磷酸核酮糖激酶,可通过卡尔文循环途径来固定Co2。脱氮硫杆菌以还原态硫作为电子供体,同时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为n2,完成自养反硝化过程[11]。厌氧条件下,脱氮硫杆菌氧化硫的反硝化过程具体如下:

1.1S+0.4Co2+no3-+0.76H2o+0.08nH4+0.08C5H7o2n+0.5n2+1.1So42-+1.28H+(1)

0.844S2o32-+no3-+0.347Co2+0.434H2o+0.086nH4++0.086HCo3-0.086C5H7o2n+0.5n2+1.689So42-+0.697H+(2)

0.421H2S+0.421HS-+0.346Co2+0.086nH4++0.086HCo3-+no3-0.086C5H7o2n+0.5n2+0.842So42-+0.434H2o+0.262H+(3)

从no3-还原到n2,经一系列连续的4步反应完成:no3-no2-non2on2,分别由以下酶进行催化: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一氧化氮还原酶、一氧化二氮还原酶。通常细菌能否用于脱硫工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于细菌产生的硫是积累在细胞内还是在细胞外。如果积累在细胞内,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含硫细胞。这样硫的分离就比较困难,为此必须选择在细胞外形成硫的细菌,而脱氮硫杆菌即是具有这种特征的细菌。脱氮硫杆菌的优点:一是严格自养,不需要投放有机物作为碳源,节省开支,同时也不会引入额外的有机物,避免水体的二次污染;二是产生极少量的污泥,能将污泥处理量降低到最小[12];三是不仅能在厌氧条件下生长,还可以利用硫化物。

3脱氮硫杆菌的应用研究

鉴于脱氮硫杆菌具有脱氮和脱硫的特殊性质,近年来对脱氮硫杆菌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脱氮硫杆菌是典型的硫自养反硝化菌,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防腐应用、油田废水处理领域。作为微生物腐蚀的主要菌种之一的硫酸盐还原菌(SRB),脱氮硫杆菌能够与SRB共存,以氮源反硝化作用,抑制腐蚀性产物硫化物的产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SRB的生长,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汪梅芳等[13]利用静态挂片以及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脱氮硫杆菌对碳钢微生物的腐蚀影响,研究发现t.denitrificans的胞外高聚物增加了生物膜的致密性,阻碍了电荷传递过程,也降低了SRB的腐蚀。秦双等[14]将脱氮硫杆菌经培养活化后用于抑制老化油储油罐污水及油田废水中微生物腐蚀及脱除硫化物,发现加入tD生物制剂后,污水中FeS的去除率可达42.85%;污水中无机硫化物的总量去除率可达91.05%。脱氮硫杆菌的加入降低了污水中腐蚀性硫化物的含量,进而减缓油水界面层对基体材料的腐蚀破坏,同时降低界面附近SRB的生长及活性硫化物的产生,从而抑制了恶臭污染物硫化亚铁对环境的危害。

近年来,利用脱氮硫杆菌来处理地下水和饮用水这一自养反硝化工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Koenig等[15]在1997年进行了用脱氮硫杆菌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污水,在填充不同粒径硫磺的固定床反应器系统来处理硝酸盐浓度高达400mg/L的污水,为以后高浓度硝酸盐污水处理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张承中等[16]利用脱氮硫杆菌接种至生物滴滤塔用于净化硫化氢气体浓度高达2000~3000mg/m3,对硫化氢的脱除率高达92%,为工业化应用中处理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提供了依据。

同时脱氮硫杆菌在矿体地下水以及矿体围岩地下水中活动性强,而在一般岩石或松散沉积物的地下水中活动较弱。因此,脱氮硫杆菌可以作为指示性微生物,作为矿化的直接指标。

4脱氮硫杆菌筛选驯化以及分子生态学水平上的研究

因脱氮硫杆菌生长缓慢,对温度以及盐度的耐受性不强等限制了其应用,对于养殖水体而言,从养殖水体污泥中有效的筛选、培养和驯化脱氮硫杆菌,因温度、pH值等是脱氮硫杆菌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可通过建立温度、pH值梯度进行稳定性驯化培养。采用添加特殊指示剂的培养基对脱氮硫杆菌也可以进行初步筛选,通过反硝化过程碱度变化,相应指示剂颜色变化,即可在筛选平板上出现特殊颜色的菌落。牛建敏等[17]从湖水、底泥、土壤、厌氧污泥等不同环境中采集菌种从培养、分离得到10种脱氮硫杆菌菌株,不同环境中脱氮硫杆菌在生理生化上存在差异,通过比较它们的硝酸盐氮去除速率,以期获得活性更强以及工程应用价值最大的菌株。同时,深入探讨脱氮硫杆菌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利用基因重组、基因改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从而提高其生物脱氮的效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养殖水体单靠脱氮硫杆菌单一菌株想达到高效率的脱氮除硫效果,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如若将脱氮硫杆菌与其他具有不同净水功能的微生物菌株复合使用,根据治理对象的不同以及各种菌生理功能的差异,进行组合并采用多种工艺手段,以期达到治理大面积养殖水域的目的。目前,养殖水体中微生态制剂所涉及的微生物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18-20]。如养殖水体净化有关研究[21],从富营养化的养殖水体中分离筛选得到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污染物治理菌株,如硫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生物絮凝菌等,经优化配伍成性能优良的复合功能菌,因它们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的有用物质及分泌物质成为相互或各自的生长基质,形成一种共生增殖关系,从而达到有效净化养殖水体的目的。徐军祥等[22]首先从高盐高硫废水中活性污泥中获取脱氮硫杆菌,在不同浓度梯度下进行耐盐能力稳定性驯化培养,以获得耐盐脱氮硫杆菌,并与硝化菌混合培养形成复合菌剂,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原理投加至废水。结果发现投加复合菌能加快CoD降解速度,增强耐负荷冲击能力,提高CoD、nH3-n和硫代硫酸盐(tHS)的去除率。所谓的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即是为了提高原系统的废水处理能力,向原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驯化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产生的复合菌,以去除某一种或多种有害物质的方法。该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研究。

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在养殖水质的控制上应用广泛,其优点包括在污废水脱氮治理中能够长期保持活性;可重复使用,节省投资;易于固液分离;有利于屏蔽或减少土著微生物、毒性物质及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可使含氮污水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23]。因此,尝试将脱氮硫杆菌固定化投放到养殖废水中以便高效利用也是未来研究工作中所要努力的方向。也有研究将脱氮硫杆菌与形成絮凝体的异养细菌一起培养使脱氮硫杆菌得到固定化,从而形成性能良好的絮凝物以除去H2S。

据统计,目前人们能够培养的微生物不足环境微生物总量的3%。近些年来,分子微生态学和现代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推动着养殖水体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通过分子生态学技术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如RLp技术用于研究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用DGGe技术研究反硝化微生物基因多样性,车轩等[24]pCR-DGGe技术从总Dna中扩增出目标16SrDn断,再对扩增的16SrDna进行DGGe分析,对凝胶染色并进行条带统计分析和切胶测序,使用序列数据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其中,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环境反硝化微生物种群的定量研究。因为硫杆菌属种类较多,种间差异不大,因而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如运用16SrDna分析来鉴定脱氮硫杆菌,是更具优势的也是较普遍的一种方法。

脱氮硫杆菌作为氮素循环的重要微生物,其分子生态学上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因此提出了脱氮硫杆菌专一性pCR引物和探针,已经成为微生物生态学的迫切要求。赵阳国等[25]研究设计了脱氮硫杆菌在种级水平的专一性pCR引物/探针。脱氮硫杆菌专一性引物/探针的提出,将为不同生态环境中该种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结构动态以及实时定量等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工具。RobertS运用外源Dna探针从质粒库中分离出来2种转录脱氮硫杆菌1,5-二磷酸核酮糖的基因,并运用限制性酶分析2种基因的长度大小。此次研究也为脱氮硫杆菌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脱氮硫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目前对自养反硝化菌脱氮硫杆菌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饮用水、地下水、废水处理、防腐应用,而对养殖水处理的研究报道则较少。因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节省空间、节约水资源、高产、高回报效益的优点的,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的支撑技术力量,该体系为工业化水产养殖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模式。鉴于自养反硝化菌的诸多优点,有研究试着将脱氮硫杆菌运用到循环水养殖系统。自养反硝化过程会消耗一定的碱度,并且RaS系统水是循环使用的,所以长期下去可能有硫酸根的积累,而随着硫酸根浓度的升高反过来又会抑制脱氮速率。车轩[26]综述了在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运用脱氮硫杆菌除硝酸盐的可行性,他提出将产生碱度的异养反硝化与自养反硝化进行集成,具有极大的潜力。将二者集成的脱氮方法具有两大优势:一方面碳源的消耗远远低于完全异养反硝化脱氮;另一方面使硫酸盐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在养殖水处理的实际应用中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有研究采用硫酸盐还原菌、脱氮硫杆菌和异养反硝化菌在生物滴滤塔中的填料表面进行挂膜,进行同步脱除So2和no试验,通过不同菌种的协同作用,So2气体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7.6%,而no气体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51.4%。

而Sora运用mSC(modifiedspentcaustic)即改良的废碱液投加到以硫为电子供体自养反硝化过程中去以补充消耗的碱度,使反硝化进程能持续的进行;同时SC的应用证实了污水脱氮的高效性,即CoD/n的比值较低。若CoD和tn含量过高的话,还要考虑到SC的添加剂量问题。

6小结

自养反硝化技术对养殖水体净化的应用方面较小。有关耐盐、耐高低温的脱氮硫杆菌菌株的筛选驯化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脱氮硫杆菌尤其是分子水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硫自养反硝化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研究及中试阶段,如果考虑将脱氮硫杆菌等反硝化细菌应用于河流、湖泊、鱼虾等养殖水体或自然水体中,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是否稳定将有待探讨,目前相关研究已经证明脱氮硫杆菌对养殖水体生物无害,但是否影响水体中其他有益微生物的生态位,还有待探讨未来致力于脱氮硫杆菌上的研究还很多,任务更繁重。

7参考文献

[1]张亚娟,王超,刘存歧,等.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对日本沼虾酚氧化酶活力及血蓝蛋白含量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0,29(1):31-34.

[2]吴美仙,李科,张萍华.反硝化细菌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4):468-471.

[3]吕研.水体中硫化物的毒性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水产,2008(4):20-21.

[4]管越强,裴素蕊,李泽健.急性硫化物胁迫对日本沼虾免疫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1,32(6):89-94.

[5]余静,许燕,王芳.硫化氢对罗氏沼虾4种组织中poD,ppo酶活力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0(5):546-550.

[6]宋超,陈家长,戈贤平,等.浮床栽培空心菜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氮和磷的控制[J].中国农科通报,2011,27(23):70-75.

[7]谭洪新,罗国芝.水栽培蔬菜对养鱼废水的水质净化效果[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10(4):293-297.

[8]吴伟,瞿建宏,王小娟,等.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对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5):108-112.

[9]张忠智,鲁莽,魏小芳,等.脱氮硫杆菌的生态特性及其应用[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2):52-54.

[10]车轩,罗国芝,谭洪新,等.脱氮硫杆菌的分离鉴定和反硝化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10):2931-2937.

[11]SoRa,JaeCHeULY,LmGYUB,etal.microbialcommunitystructureanddynamicsinamixotropHicnitrogenremovalprocessusingrecycledspentcausticunderdifferentloadingconditions[J].Bioresourcetechnology,2011,102(15):7265-7271.

[12]任延丽,靖元孝.反硝化细菌在污水处理作用中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2):88-92.

[13]汪梅芳,刘宏芳,龚亚辉,等.脱氮硫杆菌对碳钢微生物腐蚀的影响[J].材料保护,2003,36(4):23-31.

[14]秦双,任斐,王玮,等.恶臭腐蚀性硫化物的微生物治理研究[J].腐蚀研究,2010,24(12):1-9.

[15]KoeninGa,刘玲花.脱氮硫杆菌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污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7,18(5):51-54.

[16]张承中,邢怡,郭明菲,等.脱氮硫杆菌接种生物滴滤塔净化H2S气体研究[J].环境工程,2008,26(2):33-35.

[17]牛建敏,李睿华.不同环境中脱氮硫杆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去除硝酸盐的研究[J].环境工程,2009(27):226-229.

[18]付保荣,曹向宇,冷阳,等.光合细菌对水产养殖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8,27(2):102-106.

[19]李卫芬,张小平,宋文辉,等.芽孢杆菌对草鱼养殖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1,38(4):22-26.

[20]吴伟,余晓丽.固定化微生物对养殖水体中nH4+-n和no2--n的转化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2001,7(2):158-162.

[21]冯春晖,于岚,郑先强,等.养殖水体复合功能菌的分离及其性能[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5):30-32.

[22]徐军祥,姚秀清,杨翔华,等.耐盐复合菌剂生物强化处理高盐高硫废水[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6):467-471.

[23]肖晶晶,郭萍,霍炜洁,等.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2):97-102.

[24]车轩.脱氮硫杆菌的反硝化特性和自养反硝化工艺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08.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3

为了提高海水养殖鱼类品质、规范养殖生产、减少养殖自身污染、保障鱼类食用安全和出口质量,本文作者开展了出口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的病害调查研究。对浙江省台州海域8个养殖区域(其中玉环5个、温岭2个、乐清1个)进行周年实地调查,及时取样,实验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相关县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每年提供的数据等获取流行病学资料,按流行病学统计方法进行资料分析和处理。结果显示,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仍是危害养殖生产的最常见、影响最大、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病害。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以鲈鱼、美国红鱼、黑鲷、真鲷等主要品种为调查实验对象。分4个不同季节对8个养殖区域随机抽样检测分析。

1.2常规检测方法

肉眼观察:主要观察鱼类外观症状如长短、粗细、体形,体表及鳍条有否破溃、附着物、缺损、充出血、肿块;鳃盖有否肿大,肛门是否红肿等。解剖检查:将鱼置于白搪瓷盘中从排泄孔处解剖,检查各脏器;打开鳃盖,检查鳃部。显微镜检查:体表刮取少量粘液置于载玻片上,加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水封片于显微镜下镜检;用剪刀剪取部分鳃丝做成水封片镜检;剪开肠管,刮取前中后肠壁上的粘液和内容物做成水封片镜检;剪取少量后。肾组织做成水封片镜检。细菌培养纯化和药物敏感试验:在无菌状态下剪取病鳗体组织,接种于选择性细菌培养基上(如糊精品红培养基、rs培养基、aoa培养基),适当温度下培养并纯化,用于药物敏感试验。

1.3快速检测手段

1.3.1血清学凝集反应在一定的电解质存在下,抗原吸附其相应抗体而发生凝集块的过程。多种凝集技术已应用于鱼类的细菌病诊断。凝集反应的灵敏度虽然低一些,但速度快,几小时即可获得结果,不仅适用于实验室,也可用于养殖场实地诊断。以(yoshimizupokimura,1985)协同凝集反应技术为例:①配制抗体致敏葡萄球菌(sensitizelstaphylococuil);②取病鱼肝、肾或病灶组织,加49滴pbs液,匀浆;③经4000r/min离心后,取上清液;④在玻片上加1滴组织上清液,1滴抗体致敏的葡萄球菌悬液,混匀后置于湿盒内反应30-90min;⑤肉眼或低倍显微镜检查结果,凝集反应阳性则表示组织内含有抗体相应的病原。

1.3.2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采用荧光色素标记免疫球蛋白,抗体与荧光色素经化学偶合后,仍然保持其免疫学反应特性,荧光标记的抗体,能鉴定组织涂片的病原体,不需从病鱼中分离病原。以rogers1981年鉴别e.ictaluri为例,简述其方法:①从病鱼肝、肾或病灶取一小块组织,在玻片上涂片,晾干,60℃微热固定;②加几滴免抗e.ictaluri血清于玻片上,于室温5min,最好放置在一避光潮湿的容器内;③用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④加几滴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免igg放置5min;⑤用pbs冲洗、晾干;⑥加1滴封闭液,覆上盖玻片,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如在涂片的不同部位,显现苹果绿颜色荧光即表示存在e.ictaluri病原。

1.3.3免疫酶标吸附试验(elisa)方法与荧光标记抗体诊断法类似,采用酶标记抗体作为示踪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多采用13cm×8cm的96孔微量酶标板,它可检测鱼体组织内的病原体,亦可检测其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水平,以推断鱼体是否感染过病原菌。以adams等(1990)诊断a.salmonicida为例,简述该方法:①加100μ1抗a.salmonicida血清缓冲液(每毫升缓冲液含5μg免疫球蛋白)到板孔内,塑料薄膜密封后放置过夜;②取出病鱼的肝脏,肾或病灶组织,加8倍磷酸缓冲液匀浆,取上清液;⑧加100μ10.25%酪蛋白封闭液到各孔,置1h;④倒去封闭液用吐温磷酸缓冲液冲洗2次;⑤加100μl组织上清液(含病原菌抗原)到检测孔,设阳性与阴性对照,亦可稀释抗原作抗原定量分析,薄膜密封后置lh;⑥倒去孔内溶液,用pbstween溶液冲洗3次;⑦加100μ1酶标记的抗a.salmonicida免疫球蛋白缓冲液(1:1000稀释在磷酸缓冲液),薄膜密封后在室温下置1h;⑧倒去孔内溶液,用pbstween溶液冲洗3次;⑨加100μ1显色液置2060min或显示合适的颜色为止,加100μ10.4m01/1naoh停止显色,比较检测孔和对照孔,记录结果即可。

1.3.4pcr,快速检测技术dna链扩增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八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极具应用潜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病原的检测和疾病诊断。其原理是根据已知的病原微生物核酸序列设计出一对特异引物,在含有dna聚合酶和底物条件下进行dna体外扩增反应,由于使用了耐热dna聚合酶,扩增反应可以反复进行,通过20-30个循环可将被检测对象扩增数百万倍。通过电泳或其他方法观察、分析,即可判断结果。pollard等(1990)设计了一对20bp的寡核苷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酸引物,用来检测嗜水气单胞菌aer基因。样品经过pcr扩增后,仅对产β溶血毒素的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特异反应,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维隆气单胞菌等不含aer基因的气单胞菌,均为阴性反应,检测结果:准确率为100%,敏感度为1ng,真可谓灵敏、准确。

2 结果与分析

从全年4季节随机抽样的4个不同品种的检测结果分析,夏季养殖鱼类均被检出有细菌,弧菌、发光杆菌、巴斯德菌等为主的病原细菌易引发病害的发生或爆发,应引起高度重视。春冬季节基本未被检出细菌,依据病害调查该时期亦不是病害的高发时期。然而,有检出异尖线虫,美国红鱼和真鲷的检出率最高,异尖线虫数量亦是最多,这将影响鱼类出口的检疫,应引起特别重

视。

2.1主要病原体分析及药物试验报告

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本研究周期主要检出异尖线虫和细菌2类病原体。

2.1.1寄生虫类异尖线虫

危害和影响:

①由于寄生吸收鱼体的营养而致养殖鱼类发病、死亡,严重时可并发细菌性疾病而造成大面积的病害,影响鱼类成活率及经济效益。

②影响养殖鱼类的商品外观和品质,尤其是出口养殖鱼类,严重时影响出口销售,且一旦大量发现可能增加出口检疫程序,从而影响出口创汇。

③喜食生鲜海鱼和烹调不当的消费者食用后造成寄生虫感染而出现各种症状,如胃肠不适、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严重时可并发其他疾病。

因目前还未有药物可直接杀死鱼类体内的异尖线虫,故应从环境治理和切断病原体入手,同时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

预防措施:

①合理布局,改善环境。从检出鱼来源分析,主要是养殖年份较长和养殖密度较高的海区。因此要着重对养殖渔排进行改造和布局的调整,以力求改善养殖环境,减少寄生虫滋生的温床,即减少渔排数量、增大网箱规格、加大渔排间距、实行海区轮养等。

②合理选用饲料品种。饲料种类直接影响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寄生虫的感染率。因此最好的投喂饲料首选为质量较好的配合饲料,在目前还没有质量完好的且养殖单位没有完全接受配合饲料的情况下,宜选用新鲜的小鱼虾,以选用非肉食

性的鲐鲣鱼(即青鲇鱼)为佳,而肉食性的小杂鱼(尤其是近海捕捞的白姑鱼、龙头鱼等)相对寄生的寄生虫多些。

③严格处理,切除病原。除配合饲料外,投喂的饲料应进行适当的处理,尤其是病害流行季节,以减少病原的传播。常用的杀灭方法有:一是将饲料鱼进行冷冻处理,即在-20℃的温度下冷冻24h或-4℃冷冻5d以上,可杀死寄生虫;二是将饲料用消毒剂或杀虫剂进行浸泡或喷洒。也可采用熟化的方法。

④防治结合,消灭病害。根据寄生虫发病的流行季节,每年在发病前的半个月至一个月按照寄生虫预防和防治方法,每隔10-15d对养殖鱼类进行预防,减少寄生虫病爆发的可能性,同时在发病期进行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综合防治。

⑤严格检疫,谨慎出口。养殖鱼类出口前尤其是在发病或流行季节,要仔细检查养殖鱼类是否患有寄生虫病或其他疾病,一旦发现应进行及时治疗,痊愈后方可出口。以免对方在检疫或使用时发现寄生虫而采取的制裁。

2.1.2细菌本研究周期检出的细菌种类有溶藻弧菌,可信度99.4%;美人鱼发光杆菌,可信度96.2%;侵肺巴斯德菌,可信度46.2%;人苍白杆菌,可信度36.2%。可见,溶藻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可信度较高,尤其是溶藻弧菌。溶藻弧菌等弧菌属细菌都是海水养殖环境中的常见菌群,也是海水养殖中最主要的条件致病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实试验菌株有致病性,反映养殖水环境中的常见菌群尤其是弧菌一旦进入鱼体会引起感染发病。

2.1.3作者选取溶藻孤茵为代表进行了药物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药敏实验:用纸片法对溶藻弧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见表1。在所试的20种化学疗剂中,有12种对病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另外8种对病原菌无抑制作用。有效药物中以复方新诺敏、磺胺+tmp、庆大霉素等3种药物的抑菌作用较强,可以作为防治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弧菌病的药物。妥布霉素、多粘菌素等次之,而以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四环素、磺胺甲基异嗯唑等对此病原菌无抑菌作用或不明显,提示病原菌对其可能具有抗性,不适合作为鱼类弧菌病的防治药物。

mic和mbc值测定:从药敏实验所得结果中选择了3种抗菌能力较好的药物采用两倍稀释法对溶藻弧菌作mic、mbc值测定,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药物对溶藻弧菌的mic值和mbc值各不相同,其中以复方新诺敏的作用效果最明显,分别为1.96μg/cm3和3.92μg/cm3。

表2试验药物对溶藻弧菌的mic值及mbc值

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溶藻弧菌对复方新诺敏、磺胺+tmp、庆大霉素等3种药物较为敏感,可作为预防和治疗鱼类弧菌性疾病的药物。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择抑菌作用较强的这3种抗菌药物进行了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的mic值最小,磺胺+tmp次之,庆大霉素最高。这与药敏实验的结果一致。在实际应用中,可参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中选取最佳药物,迅速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4

(1.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1;2.福建新闽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8)

摘要:以鲫鱼苗为研究对象,考察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生长的影响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将复合微生态制剂以不同添加量加入各实验水箱中,测定养殖过程中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并计算最终的存活率和平均增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最佳添加量为5~10mg/L,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说明本复合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提高鲫鱼苗的生长性能,同时可对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鲫鱼苗;生长性能;净化水体

中图分类号:S963.7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水体中排泄物、有害藻类及病原菌大量繁殖,使养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在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严重损害了水产动物的健康,导致了动物中的药物残留和水体环境的生态失衡等问题[1]。因此,如何减少水体污染是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饲料添加剂,在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预防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其他添加剂不可替代的作用[2-3]。目前微生态制剂在国内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6]。特别在水产养殖中,微生态制剂能快速降低水体中有机物,有效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化学物质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善水体环境,并且有助于提高水生动物的存活率和生产效率,降低饵料系数,增强机体免疫力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率[7-8]。

本实验采用一种由多种益生菌在固态基质上发酵后制备的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该制剂中含有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与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本实验考察了其对鲫鱼苗的生长性能和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CoD)和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复合微生态制剂,本实验室制备,产品主要成分(每克含量):地衣芽孢杆菌2.0×109,酵母菌1.5×108,嗜酸乳杆菌1.2×107,乳酸含量2.1%。

1.2试验动物分组与管理

选择体长为(5.0±0.5)cm的鲫鱼苗300尾,平均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试验鱼置于室内玻璃水箱(100cm×50cm×50cm)中,每箱放养20尾,水源采用水产养殖池塘养殖用水。实验组1~4为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组,添加量分别为:1、2.5、5、10mg/L。试验用气泵增氧,饲养周期为28d,每天投喂2次,时间为8:00和16:00,温度控制在20℃左右。

1.3样品采集和水体分析

每周取养殖水体进行分析检测:氨氮的检测采用奈氏试剂比色法,亚硝酸盐的测定采用对氨基苯磺酸及α-萘胺比色法,CoD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法,硫化物的测定采用碘量法。试验结束时,统计所有鱼数量,计算存活率;并从每箱随机取10尾鱼进行称重,并用生物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2结果

2.1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

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动植物尸体及排泄物和剩余饵料的积累及腐败,氨氮主要侵袭粘膜,特别是鱼鳃表皮和肠黏膜,其次是神经系统,使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肝肾系统遭受破坏[9]。本实验每周取水,测定在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实验组2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都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都有所上升,饲养到28d时,对照组水体中的氨氮值比初始增加了44.89%,实验组1比初始增加了25.95%,实验组2比初始增加了5.49%(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但其氨氮含量的增幅低于对照组。而当添加量为5~10mg/L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当饲养28d后,实验组3和实验组4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均低于初始值,分别降低了19.32%和20.08%(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添加量为5~10mg/L时,可较好地对水体中的氨氮起到降解作用。

2.2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水体中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就能使鱼类中毒,鱼类容易形成类似缺氧症状。这主要是由于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从而造成血液输送氧能力的下降[8]。每周取水测定在养殖过程中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的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1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初始增加了78.12%和48.96%(p<0.05,差异显著)。而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在2.5mg/L以上时,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其中添加10mg/L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实验组4效果最好,降低了38.54%(实验组2、3、4与对照池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可见,本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的降解能力较强,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2.5~10mg/L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3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CoD含量的影响

CoD是表示水体中还原性物质量的指标,CoD值越大,表示水体受污染越严重,CoD的超标会使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升,从而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法测定了养殖过程中水体的CoD值,结果如图3所示。

水体中CoD含量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水体中的CoD含量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养殖到28d后,CoD含量分别8.21mg/L和7?82mg/L;而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2.5~10mg/L时均能降低水体中CoD含量,虽然实验组2在养殖20d后期水体中的CoD含量有上升,但仍比对照组降低了35.36%;而实验组3和4则能显著降低CoD含量,分别比初始降低了14?20%和28.52%,也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59?76%和67.03%(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当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含量在5~10mg/L时能有效地降低CoD的含量。

2.4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硫化物是水质恶化最重要的污染指标之一,硫化物是高密度、大量投饵的掠夺性养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和弱化水体自净能力的产物[10],本实验考察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4所示。

养殖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对照组的养殖水体中,硫化物的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养殖28d时,水体中的硫化物达到0.42mg/L,比初始提高了31.25%。而添加了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实验组,水体中的硫化物均比初始有显著降低,当添加量为1mg/L时,养殖后期水体中的硫化物略有上升,但仍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3?2%;当添加为2.5~10mg/L时,则随着养殖过程而逐渐降低,当养殖到28d时,比初始降低了56.25%~61.46%(各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添加剂当复合微生态制添加量为2.5~10mg/L时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硫化物。

2.5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饲养生长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束时,统计各养殖水箱中所有鱼数量,计算存活率;并从每箱随机取10尾鱼进行称重,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实验组的鱼苗存活率均比对照组提高,当添加量高于5mg/L时,均未有鱼苗死亡。从平均重量上来看,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鱼苗的平均重量均比对照组提高,当添加量为10mg/L时,比对照组提高了3.25%(p<0.05,差异显著)。可见,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加有助于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5~10mg/L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微生态学和动物营养组学的深入研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活性菌体为主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以其对提高水生动物生产性能、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存活率、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以及无污染、无残留、安全可靠的优越性愈来愈受到重视。

目前,微生态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水产养殖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常用的微生态制剂主要由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一种或者几种组合在一起,而单一一类菌只能对水体的某一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王彦波等研究中以鲫鱼为对象,单独添加光合细菌能有效地降解水体中氨氮含量,而单独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显著同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而二者的复合制剂无论降低氨氮、亚硝酸盐还是CoD均优于单独制剂[8]。温茹淑等将1%由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与乳酸杆菌等组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投喂草鱼,结果表明能有效促进草鱼的生长与提高消化能力[11]。本实验采用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用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和嗜酸乳杆菌接种于固态基质发酵成生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虽然未加入光合细菌,但其发酵产品中不仅含有活性菌体,而且含有大量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在鲫鱼苗的饲养中能够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并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4结论

本实验以鲫鱼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生长的影响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最佳添加量为5~10mg/L,当添加量为10mg/L时,平均重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25%,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0?08%、38.54%、28.52%和61.46%,对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施大林,吕惠敏,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4,14(4):63-64.

[2]海存秀.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52-55.

[3]孙瑞峰,陈沈.高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作用及在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5):265-267

[4]李军.动物微生态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9(3):274-275

[5]曹国文,曾代勤,戴荣国,等.畜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J].饲料工业,2009,30(10):10-12

[6]石军,陈安国,张云刚.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饲料博览,2002(2):38-41

[7]付天玺,魏开建,许国焕.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和应用概况[J].水利渔业,2007,27(3):102-104

[8]王彦波,周绪霞,许梓荣.微生态制剂养鱼对水质影响的研究[J].饲料研究,2004(4):6-8

[9]张进风,李瑞伟,刘杰风,等.淡水养殖水体氨氦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渔业,2009(6):41-44

[10]张文革.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硫化物的控制[J].河北渔业,2011(4):50-52

[11]温茹淑,郑清梅,刘兴隆,等.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草鱼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80–3881

applicationofaprobioticscomplex

onthecultureofCrucianCarp

LiYongning1,ZHUHongyang1,wUKun2,LianJianyun2

(1.FujianHealthCollege,Fuzhou,Fujian350101,China;2.FujianXinminkeBiology

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Co.,Ltd,Fuzhou,Fujian350008,China)

abstract:inthestudy,theeffectsoncrucianfrygrowthandwaterpurificationof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wereresearched.Differentconcentrations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feedingtrialswereconductedtoestimatethecontentchangesofammonianitrogen,nitrite,CoDandsulfide.thesurvivalandweightgainswerealsomeasured.theresultsshowthat,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contentchangesofammonianitrogen,nitrite,CoDandsulfide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in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feedinggroupswiththeoptimallevelof5~10mg/L.themicrobialecologicalagentsinthestudywerehelpfultoimprovegrowthperformanceofcrucianfryandefficientlypurifyaquaticwater.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5

为确保霸力360°系列消毒剂产品的杀毒和临床应用效果,沈阳中亚兽药业有限公司科研中心选用了大肠杆菌(8099)进行体外杀菌试验。

1试验用菌

消毒剂指标菌分别为大肠杆菌(8099)。

2霸力360°系列消毒剂产品(见表1)

3中和剂的配制

3.1中和剂Ⅰ

用于中和二氯异氰尿酸钠粉、速洁、安晶、佳晶、口蹄灭、中亚喷达康等消毒剂。无水磷酸氢二钠2.83克、磷酸二氢钾1.36克、胰蛋白胨10克、牛肉粉3克、葡萄糖2克、硫代硫酸钠5克、卵磷脂3克、甘氨酸3克、吐温-8030毫升。将各成分加入到1升蒸馏水中,待完全溶解后,调pH至7.2~7.4,于121℃压力蒸气灭菌20分钟,冰箱保存备用。

3.2中和剂Ⅱ

用于中和复合酚。卵磷脂30克、吐温8030毫升,将各成分加入到1升蒸馏水中,待完全溶解后,调pH至7.2~7.4,于121℃压力蒸气灭菌20分钟,冰箱保存备用。

4细菌悬液的制备

取大肠杆菌菌株加入生理盐水混匀后,取少量菌种接种于5毫升LB培养液中,37℃水浴18~24小时,为第1代培养物;取第1代培养物接种于营养琼脂中,37℃培养18~24小时,为第2代培养物。在营养琼脂平板转接4次后,作为试验用;检测试验用菌悬液浓度为大肠杆菌(1×108cfu/mL)。

5消毒效果验证

5.1消毒剂稀释

见表1。

5.2体外杀菌

将培养后的菌液原液稀释107倍后,取1毫升接种于琼脂平板,做倒置培养,24小时后记录平板菌落数,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得菌液原液浓度(约1×108cfu/mL)。

每个试管中加入4.5毫升中和剂;另取试管,每管加入0.5毫升菌液,再加入0.5毫升液体培养基,20℃水浴5分钟,加入4毫升稀释好的消毒剂(对照组为pBS),作用15分钟后吸取0.5毫升加入装有4.5毫升中和剂的试管中,混合作用10分钟。取0.5毫升接种于琼脂平板,做倒置培养,24小时后记录平板菌落数。

6杀菌率的计算方法

杀菌率=[1-(平板菌落数÷105)]×100%

注:①菌液原浓度为108cfu/mL,经消毒剂、中和剂和涂平板三步骤时,分别各被稀释10倍,涂于每个琼脂平板的细菌数量约105个。②杀菌率>99%,视为合格;杀菌率99%视为不合格。

7结果

7.1卫保

7.2速洁

7.3复合酚

7.4二氯异氰尿酸钠粉

7.5安晶

7.6中亚喷达康

7.7佳晶

7.8口蹄灭

8讨论

在实验室条件下验证消毒剂的杀菌效果时,当细菌和消毒剂的混合液移入琼脂平板时,无法避免带有部分残余消毒剂,导致残留于琼脂平板上继续发挥杀菌作用,进而导致对消毒剂杀菌效果的过高评价。因此本研究中,在测定消毒剂的杀菌率时,必须除去残余消毒剂的影响,本研究所选用的中和剂能有效中和消毒剂,且不影响细菌生长。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6

1 分类

光合细菌一直是全世界生物学者研究生物产氢、生物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的良好生物模型。光合细菌研究较早,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新的种类不断被发现,使得原有的分类变得较为混乱,因此光合细菌的分类研究也在不断的更新和细化。总的来说,依据1974年的《伯杰鉴定手册》,按照光合作用中是否有氧气产生,将光合细菌分为两类,即分为产氧光合细菌和不产氧光合细菌。其中产氧光合细菌的主要代表为蓝细菌。不产氧光合细菌是一个形态上、生理和系统上多样化的类群例。近年来,不产氧光合细菌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在2007年国际微生物系统与进化学杂志上报道了19个光合细菌的新种,有的还定为新模式种[4-5],我国近8年报道4个新种[6-9]。不产氧光合细菌主要可以分为7大类群,分别为色杆菌(Chromatiaceae)、外硫红螺菌(ectothiorhodospiraceae)、紫色非硫细菌(purple nonsulfur bacteria)、绿色硫细菌(Greensulfur bacteria)、多细胞丝状绿细菌(muhicellularfilamentous green bacteria)、螺旋杆菌(Helico-bacteraceae)、含细菌叶绿素的专性好氧菌[10]。

2 培养方法

光合细菌分布广泛,一般可从其分布的水体、淤泥和土壤中富集、分离、纯化得到。培养基成分一般含有C、n、p、mg、Ca、na和微量元素[11]。光合细菌通常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光照度为800~1500lx,温度30℃。生产上光合细菌的培养主要有2种方法:三级培养法和工厂化大规模培养。

2.1 三级培养法

三级培养法就是使用3种体积级别的培养容器,分三步来进行光合细菌的扩大培养。一级培养可采用试管或200mL锥形瓶;二级培养时取10%~20%的一级培养物(V/V)加入到500~2000mL的锥形瓶;三级培养时取20%~30%的二级培养物(V/V)加入到25~50kg的塑料桶中扩大培养。

2.2 工厂化大规模培养

工厂化大规模培养即使用工业用有机废水,废渣或农副产品、动物粪便等物质作为培养基,进行大规模的发酵培养。以麦麸作培养基为例,其工艺流程包括麦麸水解、清除固体残渣、水解液中和、光合细菌接种、细菌回收、纯化,最后制成干品[12]。

3 在鱼类养殖上的应用效果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上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改善和稳定养殖水质,防治疾病及利用光合细菌菌体作为饵料原料。光合细菌中种类繁多,生态生理特性各不相同,在水产养殖上发挥的主要功能也有相应的差别和不同的侧重点。

3.1 改善水质,维持养殖水体稳定。

某些光合细菌生理特性独特,其自身的新陈代谢可以降解水中有机物,降低水体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降低水体化学需氧量,增加溶解氧量,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理化性质,防止水质恶化。紫色非硫细菌可以进行非放氧型光合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氨态氮,而红硫细菌和绿硫细菌则可以去除水体H2S。Lu等[13]光合细菌使人工大豆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降低了95.7%,大分子有机物减少了75.4%,而这些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中有79.8%具有利用价值。Yong等[14]发现一株新的光合细菌对化学需氧量的去除可超过80%。沈锦玉等[15]将光合细菌泼洒到养殖水体中,降低了养殖水体的氨氮、亚硝态氮、化学需氧量,使水体透明度明显增大,大田试验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张鹏等[16]的研究表明,在养殖水体中施用光合细菌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有机物含量。吴向华等[17]研究了施加不同质量浓度光合细菌在暗纹东方鲀(Fugu obscurus)养殖中的效果,试验表明添加光合细菌质量浓度超过50μg/L时能有效地改善养殖水环境,使化学需氧量、生化耗氧量、氨态氮、亚硝态氮浓度下降并保持在正常范围。杨绍斌[18]将由绿硫细菌和红螺细菌组成的复合光合细菌去除H2S,结果发现,当使用量为2%时去除H2S效果最好,其主要作用的是绿硫细菌,红螺细菌起辅助作用。张维柱等[19]研究了光合细菌对斑点叉尾鱼回(ietalurus punetaus)鱼苗培育水体水质因子的调控作用,发现施加光合细菌后,pH值保持稳定,溶解氧含量有所升高,比对照组高出2mg/L[19]。Hargreaves[20]利用光合细菌和藻类有效的清除水体中的氨氮、有机物,增加了水体中的溶氧量,显著减少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污染。

3.2 促进鱼类生长

光合细菌的营养价值相当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叶酸、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作为一种营养性的饲料添加剂,饲喂养殖水产动物,为养殖鱼类提供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调节鱼体肠道菌群,提高消化酶活性,增强鱼类的消化能力,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饲料消化率。光合细菌菌体含有65.45%蛋白质,7.18%脂肪,2.78%粗纤维,20.31%可溶性糖,4.28%灰分。光合细菌蛋白水解后富含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含量变化为2.5%~12.5%[21]。张梁等[22]用添加光合细菌的饲料喂养草鱼(Ctenopha-ryngoclon iclels),42d内相对生长率提高了61.7%,饵料系数下降15.0%。俞吉安等[23]研究发现,使用光合细菌后鱼的亩产可提高15%~30%,饵料系数下降20%~23%。王梦亮等[24]观察光合细菌对鲤鱼(Cyprinus carpio)肠道中5种菌群[气单胞菌(aeromona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拟杆菌(Bacteroids)]及肠道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光合细菌饲料添加剂不仅能增加鲤鱼肠道中的益生菌数量,而且能提高肠道微生态中的种群数量,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调节能力,使肠道中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68倍和2.94倍。

3.3 提高鱼体免疫能力,防治疾病

疾病频发一直是困扰鱼类养殖者的重要问题。各类疾病严重危害养殖鱼类的健康和生命,经常导致鱼类大规模死亡,产量下降,严重影响经济收益。为预防、治疗疾病,养殖户往往会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又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开发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迫在眉睫,而光合细菌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替代品。光合细菌分泌的代谢产物,可以有效地在鱼体内发挥作用,增强鱼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提高鱼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此外,光合细菌还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治病因子,达到治疗鱼类疾病的效果。使用光合细菌,可以预防鱼、虾疾病,如烂鳃病、烂口病等[25]。杨绍斌等[26]将光合细菌培养液(活菌数超过5.0×106)投入到观赏鱼鱼缸中,发现其对观赏鱼病害特别是烂尾病、水霉病防治效果显著,当使用量分别为3%和4%时可以使患水霉病和烂尾病的病鱼痊愈,用量为1%能有效预防这2种疾病。利用光合细菌可治疗鲤鱼穿孔病、金鱼绵头病、鳗鱼水霉病和赤鳍病及南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擦伤病等。将病鱼放在稀释10倍的光合细菌培养液中浸洗10~15min,再放入投施适量光合细菌的池中饲养,15d后病鱼康复[27]。

3.4 饵料生物和苗种培育

在养鱼生产中,幼鱼培育是饲养时间短、密度高、摄食量和投饵量较多、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阶段。其间,使用光合细菌可以提高鱼苗存活率和鱼苗品质。光合细菌可以被浮游动物所吞食,促进水体中桡足类、轮虫等浮游动物的生长,为幼鱼提供动物性活饵料。光合细菌还可以通过幼鱼的摄食与呼吸进入由于体内,为幼鱼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幼鱼的生长。陈万光等[28]将光合细菌用于草鱼种池塘中,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成活率较对照组高26%。南春华等[29]在鳞鲤鱼苗饲养试验中每日向水族箱内投光合细菌菌液3.3×10-6,日质量增加率提高0.15%,鱼苗成活率提高18%。王育锋等[30]用光合细菌菌液进行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团头鲂(magalobrame amblycephala)夏花的池塘育种并育成约11.8cm的大规格鱼种,发现用光合细菌的池浮游动物生物量比较照池高28.2%。

3.5 其他

除了以上功能外,光合细菌还能在水产品的养殖、加工上发挥一些其他的作用。日本成功利用光合细菌处理水产罐头的加工废水,净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处理后得到的副产物光合细菌菌体可用作养鱼饵料。徐立蒲等[31]发现,施用光合细菌4周后,可降低或消除团头鲂、草鱼和淡水白鲨(pangasiussutchi)的土腥味。

4 作用机理

4.1 调节养殖水体水质

4.1.1 去除水体多余有机物和H2S光合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和类囊体,而具有双层膜的类似叶绿体的结构,在此结构中有类似于植物叶绿素a的光合色素,即细菌叶绿素,有的还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因此光合细菌可以利用这些色素进行光合作用。不产氧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与绿色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一般没有o2产生,有时会产生H2。通过光合作用,光合细菌可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H2S等合成自身所需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这些物质的效果。(1)去除H2S光合细菌中的一类光能无机自养型有色硫细菌(绿硫菌、红硫细菌)可以利用H2S为供氢体,还原Co2,起到去除H2S的作用。其反应式为:2H2S+Co2(CH2o)(菌体)+H2o+2S(2)去除多余有机物光合细菌中的另一类光能有机异养型的红螺菌科的光合细菌可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为供氢体,还原Co2,去除水体多余有机物,防止水体有机富营养化。其反应式为:2H2a(有机物)+Co2(CH2o)(菌体)+H2o+2a水体中多余有机物减少、去除,水体CoD、BoD降低,水体中由多余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氨氮的含量也将降低。

4.1.2 水体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光合细菌中,有部分种类可以像兼性厌氧细菌一样进行脱氮作用。taniguchi等[32]报道了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能在好氧及光照厌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toshio等[33]分离得到了脱氮光合细菌,鉴定为球形红假单胞菌的一个亚种(Rhodopseudo monas sphaeroides forma sp.deni-trificans),从此,光合细菌的脱氮作用得到了肯定。这类脱氮光合细菌的脱氮作用主要依靠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一氧化二氮的还原酶等一系列还原酶,利用H+来进行还原反应。akira等[34]分离得到一株红螺菌,其含有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一氧化二氮还原酶等一系列反硝化酶。光合细菌可以利用苹果酸、琥珀酸、丙酮酸等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作为碳源的H+供体,将no-3还原为n2,并且不受光的影响[35]。这些脱氮反应酶均为周质空间中的可溶性酶,因而氮氧化物不需进入细胞就可直接在膜的外侧参加脱氮反应,反应速度快,受外界影响较小[36]。

4.2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治鱼病

4.2.1 抢夺优势地位,抑制病原菌

光合细菌在养殖水体中能够快速生长繁殖,有效地占优势地位。光合细菌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使病原菌失去碳源和能源而停止生长和繁殖,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效果,并不是杀死病原菌。

4.2.2 提高机体免疫

光合细菌体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辅酶Q、多糖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中有很多是鱼体内很多酶、激素及生物活性物的激活剂或辅酶。因此,光合细菌可以有效提高鱼体内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刘慧玲等[37]向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鱼苗的养殖水体中投入密度为4.5×104 cfu/mL的光合细菌时,鱼苗体内的组织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抗菌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也提高了6.67%。王有基等[38]报道,光合细菌制剂可以提高鲤鱼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血清溶菌酶活力。鲤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随着光合细菌制剂密度的增加和泼洒时间的延长呈增强趋势。同时,光合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会分泌许多抗病毒因子和酶类,可以有效抑制、消灭水体及鱼体中的致病因子。光合细菌细胞内含有多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物质,如细菌色素、卟啉类化合物、超氧岐化酶等,可以猝灭鱼体内超氧阴离子,提高鱼体的抗氧化能力[39]。

5 发展方向

5.1 加强基础研究,选育优质菌种,开发新菌种

光合细菌种类繁多,许多种类的特性还缺乏了解,具体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应加强光合细菌的基础理论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展对优质菌株的选育和应用,向工程菌领域发展,加强新菌种的开发。

5.2 寻找复配

不同光合细菌对物质的优先利用顺序不同,所以导致不同种类光合细菌对不同的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不同,因此寻求光合细菌的种间复配十分重要。部分光能异养菌不能利用水环境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糖),这些物质必须先由一般异养菌(如枯草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硫化菌等)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如氨基酸、低级脂肪酸、小分子糖等)后才能被光能异养菌分解利用,因此寻求光合细菌与其他异养益生菌之间的复配势在必行。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7

摘要:本文对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抗生素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措施,旨在研究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情况,实现水产养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抗生素;水产养殖;应用

抗生素是一种从微生物中提取或者由化学方式制成的某种产物,能够杀灭和抑制一些特异性的微生物的生长,如细菌、病毒等。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广,能够实现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水产品的健康生长。但是抗生素也存在许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合理应用抗生素显得非常有必要。

1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越性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能够有效的防治疾病。抗生素的使用能够杀灭水产养殖中容易导致疾病的微生物,防止水产中的动物感染疾病,受到感染,影响水产养殖的整体水平,同时抗生素在暴发性疾病的控制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抗生素能够加快水生动物的生长。水生动物在吸收了抗生素之后,能够有效的降低肠道中微生物产氨量,同时改善水产动物的消化系统,让动物能够快速的吸收营养,促进其成长。

(3)抗生素能够减少养分的使用。通过合理的应用,抗生素能够降低部分动物对营养的需要,节约了养分,减少成本投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2抗生素存在的问题

抗生素如果使用的不合理或者过量抗药性发生变化、微生物系统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水产品残留药物等。

(1)抗生素虽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是不宜长时间和过量使用,否则水产生物中的菌群会发生异变,形成抗性菌,并将抗性因子传递给其他的细菌,最后细菌都具有抗性成分,而抗生素的作用则无法正常发挥,失去了原本的效用。

(2)水产生物中存在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有一部分是有益的,能够帮助水生动物成长,但是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会将这部分有益微生物一起杀灭,影响整体的生态平衡;

(3)水产养殖中抗生素在被水生动物吸收后,药物也一起被吸收,虽然在排泄时,大多数药物被排出体外,但是仍然在动物体内残留了部分的药物,经过多次的积累,即使经过高温也未必能够消除其影响,人在食用后,一些残留的抗生素药物会引发人体的耐药性,降低抵抗力。

3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3.1规范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是“在发挥药效的前提下尽量少用”,用量和次数都要严格控制好,从实际出发,根据水产养殖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添加,把握好尺度。抗生素用量太大,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且增加了养殖的成本;用量太少则无法发挥抗生素的作用,浪费抗生素。因此要规范抗生素的使用,按照要求和规定加入抗生素,发挥其最大作用。

3.2注重水生动物的自我免疫力

抗生素并非唯一控制水生动物疾病的方法,水生动物自身具备一定的自我免疫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病菌的侵害。在养殖过程中要加以重视,确保动物自身的免疫功能没有受到影响,各项机能正常,才能够将抗生素的作用效果发挥到最佳。此外在水产养殖中加入免疫刺激剂到饲料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能力。

3.3休药期严格禁止使用药物

由于药物在动物体内有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再加上各种水生动物的种类差异,药效的差异等,药物在动物体内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所以对每一种药物都会设定一个休药期,如果动物的休药期没有结束,则不能够进行捕获和售卖。这也是为了防止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太高,引起食用水产品的消费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并且为了进一步实现对药物残留的控制,往往需要对药物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测,确定其符合食用标准之后,才能够上市。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加入抗生素能够发挥其良好的抗菌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水生动物体内残留的药物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规范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合理用量,重视水生动物自身免疫能力,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国,等.乳酸菌代替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J].中国水产,2014,(7):66-68.

[2]王敏,等.5种典型滨海养殖水体中多种类抗生素的残留特性[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5):934-939.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8

2012年淮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光合细菌菌株、枯草芽孢杆菌和浓缩em菌群对水质改良作用实验,分别进行了不同养殖水体、养殖动物的水质改良效果对比,测定了养殖池水中的亚硝酸盐、溶解氧、氨氮、H2S、pH、CoD等的变化情况。

一、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1.试验场地和时间

两组试验分别于2012年7月至10月在凤台县城北湖渔场和淮南市大通区蔡城塘渔场进行。

2.试验材料

2.1试验试剂

3.试验方法

3.1试验处理

实验一:对照1号池为空白对照;对照2号池只施用常规消毒剂;试验3号池只施用twYB-1使其在水中的浓度达到0.4mg/L;试验4号池施用的twYB-1(芽孢杆菌)与光合细菌使其在水中的浓度均达到0.4mg/L。定期测定养殖池塘水7d内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H2S、pH、CoD及水温7个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twYB-1及twYB-1与光合细菌复配对四大家鱼混养池水质的净化效果。

实验二:试验用药前先测量各池水质,选择一个池塘作为空白对照池塘,不做任何处理,其余7个池塘使用毒消净按照1包/亩*米进行消毒,三天后按照确定的浓度使用药物。试验使用的药物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3.2检测指标

混养池水质测定项目包括:温度、盐度、pH、亚硝酸盐、溶解氧、氨氮、H2S、CoD。

试验期间,分别于每天早上9点和10点依次定点取对照池和试验池的次表层水样检测。

二、试验结果

1.水温

试验期间对水温实施同步监测,实验一在全过程中各池塘的平均水温为25℃,其变化范围为20℃~29℃;实验二的水温变化范围在20℃~27℃之间。

2.溶解氧

实验一各池塘溶解氧的平均值为2.99mg/L,变化范围在0.865~6.485mg/L之间,如图2。溶解氧的变化较大,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适时开增氧机,减小对实验的影响。实验二中溶解氧变化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3.氨氮

实验一中,twYB-1(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联合使用对水体氨氮的降解效果明显好于单用twYB-1如图3。通过实验二的对比证明了光合细菌是否比twYB-1更利于降解氨氮。实验二的结果可知,水体氨氮的降解作用大小为:光合细菌>twYB-1。

实验二同时进行了光合细菌与其他微生态制剂对氨氮降解作用的比较;光合细菌与其他的光合细菌产品对氨氮降解作用的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微生态制剂都有降解氨氮的作用,卓越光合细菌与某所提供的光合细菌相比,卓越光合细菌降解氨氮的作用比某所提供的光合细菌的明显。如图4-9。

4.亚硝酸盐

实验一中,twYB-1和光合细菌联合使用对亚硝酸盐降解效果不明显,其中呈现出波浪式变化趋势。

实验二可知,硝化素、em菌和某所光合细菌对水体亚盐都用一定的降解作用,其中硝化素作用最为明显;卓越光合细菌一直呈现低浓度的上升趋势,如图10。

5.H2S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twYB-1(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联合使用对H2S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如图11。

6.CoD

实验一的结果显示:twYB-1(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联合使用使CoD略呈上升趋势,如图12。

三、分析及讨论

实验一在实验池中分别泼洒:twYB-1(0.4mg/L)、twYB-1(0.4mg/L)+光合细菌(0.4mg/L)后,定期测定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溶解氧、CoD、氨氮、H2S、pH等水化学指标。

实验二在实验池中分别泼洒卓越光合细菌与twYB-1(芽孢杆菌)、某厂生产的利生素、硝化素、某所光合细菌、em菌,测定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溶解氧、氨氮、温度等水质指标。

每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生存的范围。在适宜环境下,该微生物能够大量生长繁殖,分解消耗水体有毒有害物质。水温在25℃左右变化,对细菌的生长有较大影响。所以水体有毒有害物质的变化趋势从侧面反映该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实验一中twYB-1(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联合使用对亚硝酸盐降解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不完全,而氨氮在光合细菌与twYB-1的作用下转换为亚硝酸盐造成亚硝酸盐的量降低不明显。与水体本身亚盐浓度较低有关。在使用后的第5天,试验组亚盐全部上升,这可能是水温下降,致使菌类活动力下降,作用效果不明显,反而被水体自身的亚盐上升所掩盖。

实验二的试验环境为:池塘水温20℃;盐度18.9~24.5‰。在这种环境下,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受一定的限制,各种微生物的适应能力可能会直接影响试验结果。在试验周期内,用药后第4天开始大风降温,水温在20℃以下会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产生较大影响。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9

硫化物的变化池塘水硫化物的质量浓度波动于0.010~0.049mg/L,平均为0.027mg/L,最高值出现在3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图略﹚。在整个检测周期,刺参养殖池塘水硫化物的质量浓度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要求﹙<0.2mg/L﹚[10]。营养盐的变化池塘水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在0.023~0.051mg/L变化,平均为0.038mg/L,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10月。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图略﹚。池塘水中氨氮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在0.002~0.156mg/L,平均为0.096mg/L﹙图1d﹚。氨氮质量浓度随着刺参养殖进程而变化,刺参夏眠结束后排氨量升高,并且开始投饵,因而自10月起水中氨氮质量浓度呈现上升趋势,直到12月出现最高值。此后进入冬季封冰期,水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投饵停止,刺参排氨量降低,氨氮质量浓度下降,在3月出现最低值。4月开始投饵后,氨氮质量浓度又迅速上升。池塘水总氮质量浓度在1.941~3.813mg/L变化,平均为3.056mg/L,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11月﹙图1d﹚。总氮质量浓度除2011年11月份较低外,其他月份都高于2.5mg/L。池塘水活性磷质量浓度波动于0.024~0.047mg/L之间,平均为0.034mg/L,最高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11月﹙图略﹚。活性磷质量浓度较低,变化范围较小。池塘水中总磷的质量浓度波动于0.031~0.111mg/L,平均为0.060mg/L,最高值出现在5月,最低值出现在10月﹙图略﹚。总氮与总磷质量浓度的平均值之比为50.9:1。2.1.7CoD的变化池塘水CoD的质量浓度在6.17~47.73mg/L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3月﹙图略﹚。CoD的变化趋势与水温相同,与溶解氧相反,说明刺参养殖池塘CoD的升高也是溶解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异养菌数量的变化刺参养殖池塘水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见图2。由图2可知异养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91×103~2.71×104菌落形成单位﹙CFU﹚/mL,平均为1.31×104﹙CFU﹚/mL。异养菌数量在冬季明显低于其他季节,最低值出现在12月,最高值出现在5月。5月是刺参生长的旺季,养殖池塘开始投喂人工饵料,随之残饵和排泄物也开始增加,此时池塘内营养较为丰富,为异养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营养条件。同时,5月海水温度的升高也为异养菌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弧菌数量的变化弧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2.92×10~4.50×103﹙CFU﹚/mL,平均为1.18×103﹙CFU﹚/mL。在11月出现最高值,4月出现次高值,10月出现最低值﹙图略﹚。弧菌数量比异养菌数量变化幅度大,其变化趋势与异养菌不同步。从变化趋势可看出,刺参养殖池塘全年内弧菌数量是变化不定的。弧菌数量占异养菌总数的比例在11月和4月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22.92%和21.60%,其他月份一直保持较低的比值。刺参养殖池塘水各理化指标和细菌数量相关性分析养殖池塘水中各理化指标和细菌数量相关性分析见表1。将各理化指标和细菌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o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H值与氨氮及Co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溶解氧与Co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异养菌呈显著负相关﹙p<0.05﹚;活性磷与硫化物、亚硝酸盐及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亚硝酸盐与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弧菌与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刺参养殖池塘水理化指标变化的特点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养殖池塘水温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CoD呈极显著正相关。从变化趋势也可看出,随着春季水温的升高,池塘pH值和溶解氧逐渐降低,溶解氧质量浓度在4月份开始低于5mg/L,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要求﹙>5mg/L﹚[10]。与此同时刺参池塘开始投饵,CoD质量浓度明显升高,5~7月份CoD质量浓度居高不下,在44.67~47.73mg/L范围内波动。由此可见,在刺参的春季生长期和夏眠期,应考虑提高溶解氧,降低CoD,否则刺参长期处于低氧的环境,其活力、生长速率和抗逆能力均会降低。对于水产养殖水体,氮的循环非常重要,一方面氮是鱼类等养殖对象重要的营养成分,另一方面氮表现形式中的氨和亚硝酸盐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鱼类产生明显的毒性影响,并且氮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11]。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水中氨和亚硝酸盐的质量浓度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但是总氮质量浓度一直呈升高的趋势,可见氮的输入大于输出,氮在刺参养殖池塘中不断积累。研究发现,刺参池塘里的浒苔在高温季节会迅速繁殖,它们在底层缠绕刺参,阻止其活动摄食,导致部分刺参缺氧死亡。某一营养盐元素质量浓度过高或营养结构失调,可引起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变化或富营养化,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甚至引发赤潮、绿潮等极端生态现象[12]。刺参养殖池塘水中n和p的比值为50.9:1,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质,此种高氮低磷的营养盐结构会导致喜氮的浒苔大量繁殖[13],这可能是刺参养殖池塘浒苔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刺参养殖池塘水细菌数量变化的特点在养殖池塘中,异养菌是环境中的主要分解者,能降解生物无法利用的有机物。郭平等[14]和晏荣军等[15]报道异养菌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水温越高细菌繁殖越快。相关性分析显示异养菌数量与水温虽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刺参池塘各种理化因子均与细菌数量有密切关系,而水温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非决定性因素。异养菌的数量与溶解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细菌的繁殖耗氧是刺参池塘溶解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弧菌是一类主要致病菌,是引起养殖生物发病的主要原因[7,16]。研究发现刺参养殖池塘的弧菌数量在全年内是动态的,与异养菌变化不同步,这与其他报道相一致[17]。吴建平等[18]报道弧菌与部分环境因子存在相关性,且相关性较为复杂。倪纯治等[19]认为水体弧菌数量与总菌量的比值越高,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研究结果表明,弧菌与异养菌比值在4月份和11月份较大,这也与刺参在春季和秋季发病率高相吻合,这期间更应重视刺参弧菌病的防治工作。刺参养殖池塘水质的不稳定性与海洋、湖泊等自然水体相比较,养殖池塘属于半人为控制的小生态系统,系统内部群落结构简单,养殖密度高,决定了养殖系统的相对不稳定性[20]。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水质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各理化指标之间以及和细菌数量之间关系复杂,细菌数量波动范围较大,外界影响因素稍有变化,都会导致池塘各指标的连锁反应。刺参作为底栖动物,趋避不良条件的能力较弱,在不稳定的水质条件下,刺参受到不断变化的环境胁迫,会长期处于“应激”的状态,不仅影响其生长,而且抗病能力也会减弱。随着养殖的进行,环境不断恶化,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使刺参发病。因此,在刺参养殖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养殖的具体情况,包括放养密度、投饵、防病及改善环境等进行综合评估,尽可能为刺参的健康生长提供稳定的外界环境。

作者:迟爽曾勇赵振军崔龙波单位:烟台大学

水产养殖中各种菌的作用篇10

一、池塘环境

1.池塘消毒。池塘是水产养殖动物栖息的场所,也是病原体滋生的场所。池塘环境是否清洁,直接影响到鱼类等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可在价格合适的时候上市。

1.1干塘清塘,加固塘基。在冬季捕鱼后,将塘水排干,挖去一层污泥,然后让阳光曝晒,可达到清除虫害的目的。若因生产需要养过冬鱼类,未能做到冬季捕完后干塘,可用排污机将塘堤埂披上的杂草清除,以减少昆虫等产卵的场所。同时加固塘基,预防渗漏。

1.2药剂清塘,杀毒消菌。生石灰清塘在池塘修整后,选择晴天进行生石灰清塘,将干粉均匀干撒到塘底或池底及塘基上,再故入4-6厘米清水,次日用长柄耙将池底淤泥和石灰浆调匀,发挥生石灰的杀毒作用。有些鱼类池塘,若清塘清池前无法排水,或原池水排出后又无法补入新水,可以进行带水清塘。

1.3净化水质。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利用质量平衡原理进行设计。该原理是:“在某个单元中,某一物质的累积量,等于该物质的进流量减去出流量,再加上增生量。”利用该原理,可以准确地分析出被养殖水产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比如氨氮、溶氧、亚硝酸氮、弧菌数、生菌数以及BoD等)下,可以放养的水产品数量,并以容许放养的最低量作为实际设计放养量,(1)光合细菌艋水质。光合细菌投入池塘中,能迅速消除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酸等有机物质,平衡酸碱度,改善池水质量。投放光合细菌要注意:多菌种混合比单菌种投喂好有机物腐败程度越高、污染越严重的池底投放效果越好,可与麦饭石、沸石等合用,效果更佳不能与消毒剂合用,以免被杀死。(2)净水活菌净化水质。净水活菌是由多种化能异样菌组成,具有改善水质的功能,它们克服了光合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大分子有机物、不能分解生物尸体及残饵粪便等不足,兼有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的作用。不仅能净化水质,还为单胞藻的繁殖提供了大量营养。而且鱼类的肉质鲜美,市场价格高。

二、调整放养密度。

实行轮捕轮放和轮养:1.是鱼类实行轮捕轮放,改变过去年底一次干塘起捕的习性,常年根据市场鱼价适时起水销售,卖个好价。可一次放足,捕大销售。也可多次放养大规格鱼种,捕大补小。时刻保持水体有足够多的载鱼量,常年保持均衡上市,根据鱼价波动情况,灵活上市,提高效益。2.是各种鱼、虾等轮养。这样不仅可根据市场灵活地选择水产养殖品种,还可减轻池底质恶化程度,减少病害传播机会。如有的养殖户同一口池塘上半年养南美白对虾,下半年养鲤鱼,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减少了病害的发生,效果好,值得借鉴。

三、池塘养鱼的管理

1.经常巡塘,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

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前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的程度如何;日间可结合投铒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严重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及时制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

2.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用时防除病害。

3.掌握池塘注排水,保持适当水量、防涝抗旱、防止逃鱼。根据情况,10~15d注水1次,以补充蒸发消耗,使鱼类有充裕舒适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4.科学投饵,科学投饵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投饵的时间和数量。以往根据“两头精、中间青,粪肥施两头,化肥施其中”的投饵施肥原则。但在其它条件正常情况下,吃食鱼平均生长速度和相对增重率和温度正相关,且饵料系数在低温时偏高。因此在6-8月鱼体增重黄金时期不能全靠青料,而必须辅助投饵,更新观念、肥料需求量预算和分配。在一定条件下,投喂饵肥料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池塘养鱼的产量,大力推行种草养鱼,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资源。建立稳定的精饲料和肥料供应渠道。

5.其它措施。合理使用增氧机,投饵等渔业机械,搞好维修保养和用电。注意市场行情,及时安排出塘,有条件的地方可搞好轮捕轮放。做好池塘日记记录和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