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18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宁夏金融业金融人才

“十二五”期间强调的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将充分发挥信贷的引导作用以及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肩负起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使命。宁夏金融业在“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西北金融高地”的目的的指引下,为宁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宁夏金融业发展现状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宁夏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宁夏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民生的大力改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宁夏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和范围也迅速扩大。与过去相比,金融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实力不断增强

截至2010年底,宁夏全区金融机构法人单位共190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318家,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1095家,证券及期货公司分支机构24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共127家,其他金融机构营业网点72家。金融从业人员3.33万人,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为3.75%,高于全国0.57%。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86.66亿元,比年初增加519.03亿元,同比多增47.98亿元。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19.89亿元,比年初增加491.37亿元,同比少增23.89亿元。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98.70亿元,增长25.1%。上市公司12家,总股本31.74亿股,总市值535.67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1469.08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2.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3%。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严重“贫血”,农民和农村微型企业贷款难是困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针对此种情况,宁夏金融办在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宁夏实情,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方案。截至2010年末,宁夏小额贷款公司达72家,覆盖了各市、县(区)小额贷款公司的布点数量和实际到位资金领先全国其他省区;“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达770个,资金回流农村的载体明显增多。

(三)金融业跨越式发展后劲充足

宁夏坚持以金融促消费,以金融促就业,以金融反贫困,有效开展对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积极开展伊斯兰金融试点,积极试办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打造实力较强的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物流调剂中心和村级互助资金等新型金融组织。

二、宁夏金融业展现状对金融人才的要求

宁夏金融业的发展特点对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金融业发展需要熟练业务操作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

随着宁夏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金融机构的进入及营业网点的扩张,将产生大量金融人才需求。各家金融机构都比较偏爱于具备较高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扎实的金融、法律、财务和企业管理知识、过硬的金融业务技能,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但能够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同时还能胜任客户经理、服务营销、理财、会计、结算等业务;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有一定的后续发展能力,有着良好发展空间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熟悉农村产业结构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宁夏积极践行“以金融反贫困,以金融促发展”的战略构想,通过组建宁夏银行、重组黄河银行、成立小贷公司等一系列举措,将金融、经济、农村、发展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为农村、为农业、为农民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但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员构成参差不齐,人员素质偏低,平均文化结构和业务水平较为薄弱,金融专业人员相对偏少,从业人员很少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普遍缺乏既懂政策法规又掌握金融、计算机、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人才及熟练银行柜台操作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农村金融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金融业跨越式发展需要具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随着宁夏金融业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深入,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将随之加大。一方面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研发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外来的金融机构必定会分截一些客户源,营销人员必须提高营销能力,提升金融现代化服务的质量,来吸引客户。这就要求金融人业人员要具备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掌握有一定的金融服务技巧和营销手段,了解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规律和运作模式,熟练制定营销策略,组织实施和开发市场,拓展和维护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具有较强的公营销、沟通协调和团队管理能力。

三、总结

宁夏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就要求宁夏区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在办学中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培养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熟练进行金融业务操作,即具较好的职业操守,又掌握较强营销手段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从而在人才的建设上推动宁夏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已经从方方面面对人们的金融生活构成了影响。本文以银行业为例,分析了其在移动金融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发展措施,为银行业在移动金融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一、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

1、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的机遇

1)与同行业进行竞争的机会。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国内的银行业移动金融产品推出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倾向,也就是大部分银行的移动金融产品都是类似的,包含了银行的账户管理、资产的增值服务以及公共缴费等几方面的业务,移动金融产品的发展差距不大。因此,每家银行都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成为移动金融产品发展的翘楚。

2)互联网发展方面的巨大机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中国迎来了4G发展时代,这就使得智能终端技术实现了伟大突破,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金融生活以及移动金融服务。从2014年的易观智库的相关信息数据来看,2013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井喷阶段,总体交易额不断实现突破,增长率达到了800%,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移动商务的不断发展,移动金融需求日渐迫切,给银行业提供了绝佳的转型机会。

2、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网点布局方面的问题。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不多,由于实际的资金实力使得其网点数量相对较少,实际的移动金融产品推广力度和营销力度并不强,并且还有一部分的分支结构并不是全功能性的网点,缺乏移动金融产品的推广能力。

2)营销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营销的角度来看,部分银行的推广渠道非常狭窄,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实际的营销以及分销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虽然有的银行在各大流行网络客户端设立了官方交流窗口,但是由于渠道层次性较浅,实际的营销力度并不强。

3)创新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的实际创新能力相对较差,比如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实际上仍然处于小范围宣传的阶段,使得金融产品并未深入推广,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

4)人才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的经营发展来看,银行业缺乏高素质的移动金融开发专业人员以及移动金融推广管理工作人员,并且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银行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外界的市场竞争存在着相矛盾的问题。

3、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银行业不断加大对移动金融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广力度,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移动金融产品创新与电信运营商的金融产品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看,金融行业实现了巨大改革,民营资本进入到银行发展中,加入到移动金融发展行业之中,使得移动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他的非银行机构,诸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推出多样化的移动金融产品,并且营销渠道不断拓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力图实现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因此银行业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1、转变银行的交易模式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点时间的积累和酝酿,正向着科学、理性、高速的方向发展和变化。当前环境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技术服务方面,它基本可以完成pC互联网的全部功能,它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网络使用渠道,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搜集网络信息,更直接了解金融行业的变化动态。移动金融的主要优势在于信息获取的快捷性与交互性,那些以地理位置、本地化、服务类商业模式为代表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被改变,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模式让商品的范围更广泛,市场的潜力也更加巨大。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了市民购物重心的转移,此时,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商网络的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网上金融业务的本地化发展很有可能会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与方向。

2、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重点的兴起和普及不仅带动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类网络软件的应用,同时也让普通市民与网络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对于更多青年人来说,移动网络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节奏更快、获取信息的方式更简单快速,让他们的金融需求向多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来看,电子商业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机遇时期,其具有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通过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银行业能提前抢占更多的市场机会,并借助电子商业平台来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此时,他们的工作中心与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在新市场环境的竞争中,他们也更容易打开新的局面。

3、提升客户质量,有效増强市场竞争力

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沟通创造了便利,也为数据信息的获取奠定了基础。在数据基础上进行管理,不仅能更好区分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将全行上下的员工集中起来,让他们真正以客户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升客户的活跃程度与贡献程度。同时,银行还要积极开展金融安全教育活动,在高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u盾、工银电子密码器等产品的使用价值,因为这不仅能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也能增加潜在的客户群体,让新增客户中的查询客户比例增长,以此实现网银应用群体数量的增加。另外,加强对客户及潜在客户的教育还能进一步提高客户的质量,让他们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对象中的高端客户,以此实现高端客户群体的扩大。此时,电子银行的交易群体得到扩张,整体交易额也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

综上所述,移动时代背景下,银行如果不能重视移动金融领域的发展,忽视市场发展方向,就必然会面对失败。因此,银行业在发展中必须时刻注意市场动态,抓住此次移动金融的发展浪潮,进一步拉开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汪丽萍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蔚赵春,凌鸿.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上海金融,2013(9):28-32.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生产诱发系数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20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和命脉,可以说,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金融,它能够良好地促进货币资金的高效流通及运用,并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循环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探讨云南省金融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重点研究并预测了相关行业发展及对金融需求变化的情况。

一、金融业在云南省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金融业是其他各产业部门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其自身的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整个经济的运行情况;同时,货币资金作为金融业重要的资源和调节工具,是连接和融通整个经济的血脉。金融连接着各产业部门和每个经济活动个体,是一个地区管理调控各产业发展运行的重要媒介和工具。金融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各产业部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从图1可知,金融业总量在最近7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当年产生的增加值占整个省的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7年的3.56%提高到2014年的6.69%,这说明金融业在云南省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

二、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依存度相对较低

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直接消耗数量的影响关系。一般记为(i,j=1,2,…n),表示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公式为:a■=■(i,j=1,2,…,n)

从其定义和计算方法可知,其取值范围介于0≤a■

从2012年云南省各产业的投入产出结构来看,云南省其他各产业部门对金融业直接依存程度较高,各产业部门每单位的产值需要消耗金融业的总量为0.9444。在42部门中,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房地产、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这三个产业对金融业的依存度最显著,其生产一单位的产值对金融业直接消耗的产品量为0.1111、0.0769、0.0749,而农业、废品废料等三个产业对金融产品的直接依存最小,其他36个产业部门对金融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直接依赖关系。这反映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房地产、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这三个产业部门对金融业的直接依存情况最为显著,而农业、废品废料等三个产业对金融业的直接依存情况最小。

同时亦可看出,云南省金融业对其他各行业部门的直接依赖程度相对较低,金融业每单位的产值需要消耗其他各行业部门的产品量只有0.3683。在42部门中,金融业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值,对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业、住宿和餐饮业直接消耗的产品量为0.0668、0.0569、0.0439、0.0334;对燃气生产和供应、农业等9个行业部门直接消耗的的产品量基本为零;而对其他29个行业部门有着不同程度的直接依赖关系。由此可见,云南省金融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业自身等四个行业部门的直接依存情况相对较显著,对燃气生产和供应、农业等9个行业部门的直接依存情况较小。从产业性质上来看,金融业对第三产业中一些服务性质的行业部门直接依赖程度较大,对农业的直接依存程度相对最小。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云南省金融业对其他各产业部门的直接拉动作用,小于其他产业部门对其的拉动作用。

云南省金融业在最近几年已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但另一方面,金融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直接依存度仍然较低,其发展更加需要与其产业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衔接和融合;同时,要充分发挥最终消费和调出对云南省金融业的诱发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内需和出口,促进云南省金融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4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全球碳金融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的参与主体也日益增加。世界银行报告表示,2011年碳市场总值增长11%,达1760亿美元,交易量则达到了103亿吨二氧化碳。尽管2012年第一季度,世界碳交易量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但碳市场总值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21%.2012年第一季度世界碳市场总值降至142亿欧元,比2011年最后3个月减少约21%,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1%。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在2009年6月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全球碳交易将在2020年达到3.5万亿美元交易额,超过石油期货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国外碳金融市场由于起步较早,市场机制已逐渐成熟,民众的环保意识较高等原因,市场迅猛发展,已经走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前面。

国际碳金融市场整体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但从市场结构上看,碳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清洁发展机制。其中欧盟排放市场占的比例最大。此外,碳金融的金融衍生品发展也十分迅速,特别是情节发展机制的二级市场,主要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有期货、期权和掉期等,其中碳期权交易合约是以碳期权合约作为基础资产。而,情节发展机制项目供需双方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英国、瑞士、中国和印度等国家。

我国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任务,但我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排放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是全球CDm项目注册认证最多的国家。

1998年,我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2002年批准了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这代表我国不必为了强制的减排义务而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但不好的是我国只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参与到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去。《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对中国在低碳经济方面的政策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极致转变为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清洁发展机制,即CDm,是指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种“双赢”的合作方式,既能使发达国家以较低成本履行减排义务,也能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成本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实行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日本,许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均已成为了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也已经渗透到了该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

随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日本,许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均已成为了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也已经渗透到了该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

随着碳金融市场黄金期的来临,我国CDm项目发展将有可能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在这一渐进过程中,仍有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

CDm和碳金融是在《京都议定书》签订以后,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进入我国的,在我国的传播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同时,由于碳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以及项目开发、交易等还不熟悉,除了少数商业银行外,很多金融机构都没有尝试。

(二)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与一般的项目投资不同,由于CDm项目往往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就意味着在CDm项目完成之前,对该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将缺乏流动性。而往往针对CDm项目的贷款金额较高,商业银行也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除此之外,开发CDm项目涉及的还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以及CDm特有的风险和周期风险等。而在项目的可行性,能源效率贷款更专业,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足。

(三)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CDm机制下的碳排放额是一种虚拟的商品,交易规则又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可见一斑,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拥有这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足以承接此类项目。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分析、评估、规避各类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主要是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从全国范围来看,即使两种常见的业务,发展还很不充分,国内银行持有观望态度,缺乏热情,与碳金融业务是单一的,低水平的,集中在相对低附加值环节。只能满足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需求和一些投资者要求。

因此,各商业银行首先要提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认知度,在开展绿色贷款和融资服务的过程中,应拓展碳金融业务领域,积极推出碳金融产品,提供碳交易中介服务。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碳交易中逐步构建并完善我国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现状与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金融全球化也进一步发展,在金融业中,不单单需要面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还需要应对外资银行的压力。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也进一步让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受到冲击,传统的存贷差“坐等获利”的局面已然不再存在。顺应时代与市场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服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金融模式,依据其发展的特征,可以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1]。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与时间,并且还强化了互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联系。随着第三方支付与网络信贷逐步受到关注,互联网金融正不断飞快发展。商业银行属于自负盈亏的赢利机构,追求利润是其本质目标,集团规模大的客户能够在银行收入不变的状态下降低银行运营风险以及成本,因而商业银行通常在客户选择中会优先选择贡献度较大的大中型客户,从而使得中小型客户的产品服务中存在不足。而中小企业本身由于信用等级不高,因而融资困难,依据阿里巴巴调研数据,有89%以上的企业有着融资需求,其中无抵押贷款需求有53.7%,而中小企业占据了大多数,在难以取得商业银行融资的情况下,就需要民间金融进行融资,因而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模式、p2p网络贷款平台、众筹模式以及大数据金融模式等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冲击

(一)对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首先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表现在对支付中介的冲击上。第一,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因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单靠现金交易难以满足经济生活中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同时开放贷款业务,从而以其信用创造功能降低了经济生活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再一次促进了支付功能的发展,从之前的1%市场份额到目前已经发展到20%以上,改变了银行独占支付的局面。第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降低了人们对于银行网点的以来程度。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应用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商业银行的柜台,而支付宝、财付通等出现更是促进了快捷支付的发展,随着微信的出现,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直线上升,以阿里巴巴以及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3]。

(二)分流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市场需求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还表现在分流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市场需求上。随着2013年阿里巴巴与天弘基金达成合作开始,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不了的银行存款业务也成为了其优势,随后更多产品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4]。活期存款以及短期存款的收益都高于银行利率,活期存款的短期收益更是银行利息的十倍以上,因而导致大量的资金转出银行,转入互联网金融中的各种产品中,根据统计,仅2013年一年就有高达100亿的活期帐户转出资金,对于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

(一)服务创新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银行倒逼央行保护政策的方式难以持久奏效,因而需要从商业银行自身着手,应对互联网金融浪潮。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创新服务,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产品。在服务业中,客户是中心,以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是基本要求。商业银行需要狠抓改革措施,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例如建设银行提出的善融商务,以自身结算优势进一步开拓电子商务平台,招商银行推出的“微信银行”则是实现手机银行业务功能的产品。

(二)开拓互联网领域业务

提高征信手段,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传统的征信手段单一,商业银行需要在此基础上开拓心的手段,例如信用债券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传统的征信模式标准太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在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尝试开展新的融资征信模式。例如可以由人民银行、银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多家银行成立信息共享平台,专门负责企业数据收集,例如税务发票系统信息的共享等,按照一定的规则统一平定,从而展现出企业的活动状态,从而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水平。

(三)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需要抓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搭建互联网在线融资平台,采用一站式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一站式服务就是只要客户有需要,进入某一处站点之后,可以将其所有的需求全部解决。一站式服务原本是欧美国家的商业服务概念,应用到我国商业银行中,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对于提高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鹤.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与应对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6.

[2]赵燕.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127-129.

[3]林雪.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2014,10:21-28.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字: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对策

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开放迫切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外资银行抢占中国个人零售业务迫在眉睫,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在发展策略、科技应用、产品创新、营销管理、市场分析、人才培训等方面比我国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要加快创新个人金融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开发收益性强,能满足市场消费主体需求的金融服务项目,否则很有可能失去市场份额。因此,找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竞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金融业务类型日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收入大幅增加,银行的存款利率多次下降,保险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的形成并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居民对于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他们不满足于仅将资金存放在银行,而是希望银行能为其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实现资金增值。鉴于此,我国拥有十分巨大的个人金融业务市场需求,于是国家大力支持金融市场、保险市场等快速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经营模式也显现混业经营的雏形。我国的商业银行为居民提供的理财服务也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储蓄业务,还涉及到消费信贷,外汇买卖,银保、银期、银证、银基一体化等业务。短短几年间,个人理财、个人支票、信息咨询、投资顾问等新业务也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新业务的产生,是商业银行服务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也是商业银行自动化和电子水平提高的结果。

(二)个人金融业务开发潜力巨大

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使得居民的货币收入越来越多,居民个人财富不断积累,而货币贬值速度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面向个人和家庭的金融服务呈现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促使商业银行个人金融各类业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居民对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需求量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银行更多的个人金融产品服务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这为银行不断进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提供了内需动力,也为商业银行根据经济发展要求适时拓展个人金融业务,丰富金融产品类型,增强银行盈利能力提供了支持。商业银行传统个人存贷款业务发展的空间渐趋狭窄,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很难获取较高的利润回报率。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内外同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目前应先从传统的个人金融中间业务开始,积极为客户提供、咨询、结算、清算、汇兑、担保、私人理财等业务,并通过对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进行梳理、丰富和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产品创新能力差。业务创新水平低且重复,一味求新却不适合客户需求,提供交易和保值的产品虽多,但缺少能够增值的产品,不能为个人金融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个人金融产品种类贫乏,缺少创新产品,如,国外银行为他国居民提供的旅行支票,就是为了方便外出旅行者,使其不必携带大量现金的金融工具,但这项个人金融业务,在国内个人金融市场上还处于一片空白。另外,受到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所限制,国内银行业现有的理财概念还比较狭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其次,针对中高收入者应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因为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客户就是这类中高端收入阶层人群。具体应包括现金管理、投资计划、保险计划、退休计划、税务计划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个人金融服务。但部分银行仅仅是提出这样的服务理念,而缺乏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作为支撑,上述全方位金融服务也就难以实现,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有待进一步丰富。

(二)业务人员素质尚需提高

个人金融业务是新兴的金融业务,其金融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金融知识基础,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丰富的金融服务经验,现代的金融管理理念。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个人业务专业人才的不足与拓展业务的迫切性之间形成了十分突出的矛盾。因此业务的开拓与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银行没有系统地培养个人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专业的理论体系、经营理念和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机制,缺乏一个能支持这一业务发展的专家集团和一支能拼善战的营销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有些银行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寥寥无几,既懂政策法规又掌握金融、外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只有拥有高素质员工的银行才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以服务水平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客户经理远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提并论。外资银行客户经理是一群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服务队伍,其服务水平和质量都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学习。

(三)技术手段落后,网络体系不健全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还比较低,电脑信息网络的应用我国金融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由于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性得不到很好保障,不断涌现出恶性的网络金融事故使得我国银行和居民对于较为先进的网络金融服务存在忧虑和抵触心理。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电子化服务还很不完善,电脑网络的联网程度偏低,一些先进的atm、poS机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电话银行没有得以普遍使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刚刚起步。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许多商业银行尚未建成强大的网络安全体系,因此开展网络银行还存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安全问题。其次,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中90%以上仍由柜台人工办理,在银行经常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许多简单的完全可由机器处理或客户自助的方式解决的存取款业务,往往大家都会选择到柜台办理。一方面造成银行业务处理速度慢,办事效率低;另一方面增加了柜台压力和劳动成本,耽搁办理其它业务。此外,我国的银行卡技术应用水平在整体上也较落后,在处理全国联网交易时,各商业银行自己所发行的银行卡会出现不稳定、出错率高、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完全把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在进行信息分析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挖掘系统,对于客户的需求掌握不全面,也就无法进行深入的客户的细分和差别式的服务,尤其是针对重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开发不能得以实质性地展开。能提供还是较低水平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个人金融业务并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国外商业银行全方位的、高层次的金融服务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应加强技术支持,健全网络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金融产品开发创新,促进消费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业务,需要与时俱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银行提高产品和服务,改进品种适应市场竞争。如,以银行卡为载体,使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和功能完美融合,简化使用银行卡程序,便于客户管理,实现一卡多用。借助多功能银行卡来推动个人消费、外汇、基金、证券、债券、保险、消费信贷等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我国金融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相比依然不相适应。商业银行应该在优先完备和发展已有产品的前提下,不断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金融产品创新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专注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不可脱离市场凭直觉行事。第二,开发与仿制并行。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与无专利性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若要长期维持其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必须具备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第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多种多样,单个银行不可能包揽一切,更不可能样样领先。商业银行要突出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这就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开发理财产品。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不断更新换代,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市场先机。

(二)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业务人员专业素质

随着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杰出的决策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是确保个人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尽早培养或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业务技术精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壮大个人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索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从现有的人员选择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学习和创新精神的人员分配到个人金融业务位置上,结合“送出去,请进来”方式,对他们进行个人业务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为个人业务的开拓奠定基础。由于个人金融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培养方复合型人才尤其重要。制备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抓住个人金融业务高端市场的关键。除培养复合型人才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培育一批专业型的个人金融人才。针对某一领域或某项业务非常专业的人才,比如熟悉证券的证券分析师和理财师,熟悉房地产的评估人员等等。

(三)运用高新技术加快网络化进程

由于个人金融业务多,金额小,业务量大,成本高的人工处理的特点,银行网络电子化水平决定了未来的市场份额多少。科技在保证产品正常运行、改进产品功能、提升产品层次、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支撑水平,迅速提高个人金融业务综合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快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大集中,实现柜面业务账务核算的集中处理、客户信息和账务数据共享、各类业务要素参数化、后台监管集中化。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使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自动转存、约期转存、实时汇兑等业务更便捷、更通畅、更稳定。二是以建立网上银行为目标,完善个人客户服务体系。要以电子货币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建立以产品的多元化,渠道整合化,智能服务化为主要特点的电子服务系统,加大自助化服务设备的投入,将现有的网点服务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虚拟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扩大科技在业务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要依靠互联网、数据库等技术,构建纵向网络贯通、横向信息共享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个人业务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李修平.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5):58.

[2]满玉华,董雪梅,马兴梅.个人金融业务-中国银行业的战略选择[J].现代商业,2010(20):6-7.

[3]刘翔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51-52.

[4]曾庆海.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0(20):14.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引言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整体金融业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银行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开发与涌现出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2013年,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率先推出了网络理财产品“余额宝”,吸引了金融业界的眼球,也聚集了一大批网络金融理财用户。在此契机下,各商业银行也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与创新,结合金融市场现状和银行自身特点,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成立专门的创新部门,建立健全了研发创新机制与管理体系,完善技术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

第一,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发力,市场上一度推出了上百种金融理财产品,一时间百花争艳,百家争鸣。表明上看,金融市场风生水起,波澜壮阔,产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事实上市场主导类产品都是那几种具有较强筹资功能、常用的结算类以及类业务产品。对利益和利润的追逐仍旧是商业银行的本质,金融产品离不开高收益,众多的产品性质都是趋同的,结构都是高度相似的,只是命名方式不同,实质上区别并不大,同质化的产品也催生了银行之间的过度竞争,阻滞了银行的创新,并极有可能推动行业之间的价格战,降低金融产品的收益,也不利于金融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对现代金融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第二,缺乏创新技术与创新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水平有所提升,但仍然处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初级阶段。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而且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只注重数量扩张,不注重质量提升,没有从根本上进行产品创新,这也是限制我国其他行业进行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这种处于“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层次不仅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发展,而且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改革开放多年以来,技术性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一直是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新型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其中技术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产品是由人来创造的,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产品的人必须是素质高、专业性强而且经验丰富的人才。

第三,缺少金融产品运转效益化的观念

企业的运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而想要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就需要大量的金融产品作为强有力的基础与保障,但是,我国由于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国有制计划经济,传统经济理念的影响至今仍对我国的国有制经济有着一定的思想束缚。商业银行属于国有制经济的一部分,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又无法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瓶颈。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当中许多的银行都在盲目的扩大金融产品的收入来源,拢入大量的金融产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多种渠道的扩大金融产品量。另外,商业银行将金融产品随意的借贷出去,许多的地方分行都在强调着高利益作为第一发展要义,而在实际情况中却相反,他们没有改变原有的金融产品管理办法,更没有针对无限制的支出做出一定得方案调整,仍采用原有的模式。由于商业银行的效益利益观念十分薄弱,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调控运作方面效率十分低下,在改进方面也十分的困难,无法改变金融产品运转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更无法提高效益。

三、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系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目标、健全的组织管理体制、切实有效的营销手段等特征的金融创新机制,从而保证金融创新收益的最大化。其次,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基础环境,营造一种公平合理、良性竞争的金融发展环境,从而促使金融市场实现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产品交易的载体,不仅要具有高效运行的市场效率,而且对市场拓展要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市场主体和金融产品。

第二,开发自主创新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要想在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开发自主创新金融产品,首先要了解金融市场的需求。我国大部分居民偏好储蓄,对创新金融产品通常持保留态度,缺乏先进的投资和消费观念,属于保守型投资顾客。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向民众普及金融知识的义务,从观念上改变保守型投资群体的投资意识,从而为金融产品的推广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对客户群进行分类。根据客户由于年龄、职业素质、金融知识等的不同,将客户进行分类,再根据不同类别的客户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再次,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这个研发过程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进行借鉴,但切忌不能“生搬硬套”。最后,要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增强自主创新金融产品的研发。除了对国外先进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进行学习借鉴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自主创新产品研发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充分调动创新产品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创新层次

金融产品的创新必须有一个基点,这个基点就是对当前经济、金融乃至市场发展的准确判断,找准金融市场动向与客户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自身特点开发出保证利益最大化的金融产品。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高端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推动了金融产品逐步向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也使得金融产品的开发、应用、购买、使用都更为简洁和高效,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同时也降低了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本。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技术与金融产品的融合交汇,利用现代科技加快产品开发步伐,提高产品创新质量,挖掘产品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强化科技创新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商业性金融三农金融金融深化风险管理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历史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相对增速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面向“三农问题”建立有效合理的制度和措施,从宏观上既可以稀释去年我国经济危机形势下投放的过多货币量,缓解城市区域性通货膨胀问题,又可以改善民生,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实现全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有着重大的意义。金融服务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商业性金融作为金融资源市场化的代表,拥有更为雄厚的货币、人力资本、机构制度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合理调度和使用商业金融资源将对满足农村贷款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mishkin(1978)等人强调了金融中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认为金融中介可以形成信息获取与监督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解决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的市场失灵。allen&Santomero(1997)等人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吸引资金进行高质量的资产转换,可以带动储蓄和投资双方的价值增值。商业性金融的发展影响了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强金融资源在农村的商业化运作,利用利率工具进行市场选择,一方面可以使农村资源获得更高的配置效率,加快农村高科技新兴产业增长,带动农村经济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商业性金融运用城市成熟的运作经验,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同业竞争中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质的大幅提升,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是改善农村投资环境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融资、创业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农业风险提供保险和为外来务工者等微观主体提供汇兑清算等中间业务服务。农村龙头企业是连接传统农业和资本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重要纽带,一个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最新的市场和科技的信息,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2006-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对部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年均增速达到22.61%。至2009年,部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与农行保持业务往来的有598家,占比为67%,体现了很好的金融支农资金优势。在中间业务方面,针对农民工在城乡间的频繁流动,商业银行运用其大范围网点优势在汇兑方面保障了农民务工者资金的结算和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大,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汇兑结算业务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保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自由的转移和输出。

二、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面临的问题

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国有银行商业化引起宏观上的金融供需失衡、市场化不充分、监管不完善和微观上的金融产品服务稀缺、金融排斥等现象。

农业的弱势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性使得金融机构运作风险加大,资金在农村中的收益相对于城市偏低。在国有银行商业化后,其商业性质(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必将引导资金流向比较利益较高的城市地区。风险和收益的双重制约使得商业银行如抽水机般将农村资金的不断抽向城市地区,加深了城乡二元经济差距。我国目前提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要求生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必然会加大对资金的需求,大量的资金流出必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1990-2006年我国农村储蓄不断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抽出资金,平均资金抽出占存款比达36%,抽出资金额从1990年的747.9亿元增至2006年的17213.9亿元,去除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增幅高达1026%。2007年后在支农政策的强调下占比虽有所减少但总量依然上升,这为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三农的再贷款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引导资金从城市回流农村是目前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资料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0-2002年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农村存款余额加总计算,2003年以后加入商业银行农村存贷额统计。

其次,我国在经济转轨中的经验不足,市场化程度不充分,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农村出现商业银行与民间传统钱庄、当铺、高利贷等并存;金融市场不发达、信用工具少等现象。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由传统的汇兑和信贷功能逐渐向资金配置与结算、风险管理和信息提供等多元化服务转移。在某些较发达农村地区,农村生产积极性高,资金需求强烈,但缺乏相关的保险制度。如果能对相关农产品进行再贷款保险、逐步发展期货市场,相信会使农业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出现“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等现象。对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存在资金缺口大,农民从事生产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如果能将融资关系与技术产业支持链接起来,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系统性风险大,周期长等的弱势性,商业性金融在面向创业农户和中小农企时产生了一定的金融排斥问题。产生金融排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民资信状况不透明、贷款品种范围分散等因素使银行难以产生规模和范围经济;金融产品服务单一,加大了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农村外部环境较差,难以吸引金融人才向农村转移;农村资本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商业性金融将资金转移到风险更低更易获利的城市地区。前几年,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办的网点出现亏损甚至难以经营的现象,银行网点纷纷撤出农村。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存贷差距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逃避无利解决问题,商业性金融应有勇气重返农村,在政策的配合下,合理配置农村市场资源,加大力度进行金融创新和监管,充分认识和管理农业市场风险,为农村金融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多方入手,解决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入手,应加大对农补贴力度,转变政策性金融补贴方式,适度放开利率管制,加强国家信用担保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促使农村资金向城市回流。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党近年来的政策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针出台说明政府正在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支持力度。这种支持主要体现为政府直接投资、通过政策性银行放款、对农村金融贷款税减免和利率补贴等方式。但对这种方式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政府的过度投资一方面增加了财政压力,而且还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商业性金融发展,利息和税的补贴又会引发道德风险和因贷款额度僧多粥少产生的寻租行为。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在加大对农补贴力度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政府在市场中应提供更多的信息,起到中间人而不是决策者的作用;并非简单的将蛋糕扔出来喂饱少数人,而是教会更多的人如何合理吃蛋糕,完成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减少国家主导型作用,让市场自发的解决问题,让商业性金融、农民和更多微观主体参与到市场的金融制度创新,并让他们分享到更多的金融发展成果;增加国家服务型作用,在加大对商业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风险补偿的同时,还可以对金融中介等服务机构的建设进行更多投入,并发挥国家信用优势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吸引资金投入进行商业化运作。另外,国家还需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贷款者和放款者的违约行为,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农村信用环境,降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从利率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出现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政府对信用不发达的地区实行利率管制,使得利率无法市场化,过低的利率一方面是贷方出现惜贷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借方的道德风险,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实行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才能通过利率――投资杠杆解决因金融压抑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对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回归结果表明,1985-2005的25年中,农村实际贷款利率的提高正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因此解除金融压抑、促使利率上升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是符合提倡在发展中国家推行高利率政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农村金融的高风险决定了其高利率,政府在打击高利贷和不良贷款机构的同时,也要适当放开利率管制。金融资本通过商业化运作,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将利率提高到一个借贷双方都能接受的水平内,不仅会使借款方获得更高的收益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贷款方的贷款成本和违约风险,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率,使资金流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项目。提高利率,才能吸引更多的商业性金融参与到农村金融建设中,加强金融深化;才能提高农村储蓄资源利用率和现金流通量,使资金从城市向农村回流,达到“城市反哺农村”的宏观目标;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投资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二)微观层面入手,应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进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加强农村信用风险管理,与民间金融和信用合作社合作,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诱导其商业规范化经营。

由于“三农”的金融需求具有需求量小而品种繁多、季节性强、经营成本和系统性风险高等特点,宏观上提高利率虽然可以缓解市场风险,但微观上还需要各个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针对农村金融,商业性金融所作的并非规避风险,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针对“三农”金融需求的信用风险,银行可通过建立联保机构通过委托――机制进行更积极的监管,还可以对贷款人建立信用记录,通过统计调查贷款者的信用情况,有针对、有步骤的进行放款。国际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模式)就是其运作的成功典范,该模式对借款人采取“会员――联保小组――乡村中心”的层层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其内部地缘、血缘关系对放款者进行监督。另外,GB模式通过信用统计调查确立以贫困人口,特别是女性贫困人口作为主要贷款对象。在良好的机制运行下,该模式乡村银行遍布孟加拉国64个地区6.8万个村庄,还款率达到97%以上。在我国,商业性金融也有其特殊的发展模式――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对比大型商业银行具有更加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运用其地域、政策和信息优势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部分空白。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加强银行内部基础管理,引进人才,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预警能力是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针对“三农”问题的流动性风险,在某些金融发达程度不高的地区一般依靠惠农政策补贴降低风险,但如果金融市场较完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银行也可积极自主的进行金融产品的证券化试运行,发展商业票据市场,针对一些生产周期长,但收益性和稳定性较高的金融资产适当的开放其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解决银行因资金周转不足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一方面这需要成熟合理的担保机制比如国家信用或者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提供担保,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金融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和信用评级。美国在发展中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社会上的小型商业贷款非常分散且企业状况差别很大,因规模不够难以达到银行的贷款标准,也很难进入商业票据市场。针对该情况,美国进行了小型商业企业贷款证券化的金融创新,通过划分抵押贷款为特定的标准,使各种类型的抵押贷款证券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再划分其金融资产的收入标准并打包进行融资,既扩大了规模又分散了风险,这对我国未来城乡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商业性金融应当加强与民间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联系。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虽然运作机制不如商业性金融规范,但却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制度优势。在掌握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贷款服务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商业性金融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成熟的市场运作制度。两方面的优势可以互补。在合作中,商业银行为民间和合作金融提供资金服务,扮演“资金运营商”、“资金商”和“资金顾问”等角色,引导民间和合作金融规范合理的运行,提升农村金融抗风险能力,维护农村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则扮演“售货员”、“调查员”和“推销员”等角色,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了解民间资金需求状况,为农户等微观金融主体提供与之适应的多样化的特色金融服务。从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博弈论相关理论分析,商业金融可以与民间和合作金融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维持农村市场利率的稳定性可以有效规避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打击高利贷和洗钱行为,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和金融深化水平。

(注:此项目属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为:aHSK07-08D31)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2]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李喜梅.《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朱忠明.《金融风险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巩云华.《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6]陈贺.《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网,2010

[7]《中国农业银行年度报告》[R].中国农业银行网,2008

[8]梁彦君、辛立秋.《国外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黑龙江金融,2008

[9]甘勇.《农村商业性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求索,2007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9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政府的包容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互联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总体上呈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更多元、更繁荣。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均在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有的还申领了银行牌照,创建了纯线上的互联网银行新业态;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在传统电子银行业务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推出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创新业务,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旭日初升的新行业,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肥沃土壤。互联网金融的市场更加繁荣。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迅速延展至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p2p、众筹等多种新业态,未来还将更加百花齐放。

更规范、更健康。为鼓励金融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明确监管责任,规范市场秩序,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7月18日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互联网金融,遵循服务好实体经济、服从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总体目标,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互联网行业管理,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和合格投资者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反洗钱和防范金融犯罪,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以及监管协调与数据统计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更普惠、更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普惠金融,使金融服务以操作简单、体验便捷的方式服务于普罗大众。如全流程在线的网络贷款改造了传统信贷的模式,使消费者和经营者更方便地获取信贷服务。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断跨界融合,共同拓展电商、支付、p2p、征信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良好格局。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为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潮流,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大资源投入,在强化传统电子银行优势的基础上,多维度、多层次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强化传统电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传统电子银行业务仍然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抓手,包括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内容。

国内最早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是商业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业务。网银由于其灵活、便捷等特点,受到用户的好评,迅速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传统网银更多是作为银行柜面服务和产品销售的线上延伸,服务于商业银行原有客户,不具备获客的功能。因此,各商业银行纷纷对网络银行进行升级改造,从原有封闭形态向开放的生态圈模式转变。一是积极打造应用场景,增强电子银行的获客能力;二是借鉴互联网思维,简化电子银行的操作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开发专门针对性产品,打造多层次产品线。例如,推出专属渠道的理财产品,丰富电子银行产品线。移动金融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一。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是商业银行积极拓展移动金融的主要目的。在具体做法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推出手机银行客户端,将传统网上银行移动化,打造“移动银行”;二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定制app,融合各类娱乐、消费、金融等服务,积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三是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nFC-Sim卡”模式的近场移动支付;四是以移动社交平台基础推出微信银行,实现网点查询、转账支付、交易提醒、无卡取现等功能;五是在客户业务办理流程中加入智能元素,如移动营销paD的使用,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体验。

民生银行将发展手机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重点布局领域之一。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围绕客户需求和自身业务特点,围绕小微金融的客户需求特点进行创新。为方便客户,民生银行在手机银行中开发了公私账户集中管理、大额汇款、乐收银账户管理、小微贷款、回单验证等特色功能。同时还提供在线打车、交通罚款缴纳、微信微博分享、主题换肤等增值服务,这些功能使民生手机银行的便民服务和交互功能持续增强。截至2014年12月末,民生手机银行客户数超过1300万户,年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位居同业前列。

搭建开放平台积极获客。从2012年开始,五大行就先后进军电商行业,工商银行“融e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交通银行“交博汇”、农业银行“e管家”等平台陆续上线。银行热衷于发展电商业务,重点不在于从商品交易中获利,而是在客户的交易过程中嵌入银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大量客户的购物行为发生在电商平台上,如果商业银行搭建电商平台,便能掌握并充分运用这些交易数据,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在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中,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体现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和行为模式,是商业银行未来开发相关金融产品的基础和实现差异化经营的保证。商业银行搭建电商平台,能够较好地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掌控客户交易信息,为后续大数据融资等各项业务创新奠定基础。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搭建直销银行平台是较为可行的平台发展策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末,已有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包商银行等2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自己的直销银行。在已经上线运营的直销银行中,均将货币基金理财作为主打产品,体现了互联网理财注重简单、安全、便捷的特点。从总体上来看,推出直销银行的商业银行大部分属网点数量有限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这类商业银行通过直销银行平台开展金融服务,能够摆脱网点数量不足的限制,扩大服务的地域覆盖范围。

开展互联网融资业务。各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线上融资服务。一是通过推出网络贷款业务,实现全流程的线上审贷、放款,大大缩短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具有代表性的银行网络贷款产品有浦发银行“网贷通”、建设银行“快贷”等。二是搭建p2p平台。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较强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和信誉保障,建立p2p平台来撮合投融资双方的交易,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具有代表性的有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该平台2013年10月上线以来,聚集的小企业、小微企业客户迅速增长,获客效果突出。

商业银行积极抓住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需求,通过深入开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提高融资的便捷性,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一是与第三方合作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代表性的有中信银行与海尔“日日顺”平台合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1号店”合作,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便捷融资和支付服务;二是商业银行自主开发相关产品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有招商银行专门面向物流和电商行业推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银行业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在金融领域有着深厚的经营积淀。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种类齐全,产品线广泛,风险控制能力也经历了历史的检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具有如下优势。

客户基础和服务体系。商业银行同样拥有规模不小的客户资源,多年来积累了一定量的客户数据,并建立了科学、成熟的客户分层服务与经营体系,对客户的金融需求比较了解。商业银行具有较完善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服务体系。在线下,分布广泛的银行网点在建立客户信任、提高服务体验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实现将客户从线下引流到线上的最佳载体;在线上,已经构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丰富的电子渠道体系,浦发银行已有近90%的交易通过电子渠道完成,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也称之为o2o)的服务模式方面,具有更为有利的基础条件。

金融专业能力。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金融的专业化能力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金融全牌照优势,建立了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拥有良好的经营传统和稳健文化。这都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的先进工具,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商业信誉和品牌。经过多年经营积累,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和品牌形象,并且始终都致力于打造金融的“百年老店”,重视对客户服务的价值传承,有利于快速建立客户信任和认同。

相对于互联网企业,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弱项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变化转身相对较慢。

创新需要兼顾存量业务的稳定运行。互联网企业做金融,业务范围相对单一,没有历史包袱,而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包括公司、个人、同业、金融市场等在内的成百上千项业务,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更大,因此在创新决策上更审慎,业务创新实现的速度上相对偏慢。

管理模式影响决策效率。互联网企业的更多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强调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建立快速响应的机制。商业银行所建立的“总――分――支”分级管理,同级横向部门之间的公文流转机制,在确保执行力、防范经营风险方面具有显著的保障作用,但也导致决策链条相对较长,灵活性相对缺乏。

企业责任不同导致的经营理念差异。商业银行做为经营性企业,需要以实现盈利为目标,但作为支撑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还同时具有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保障民生、促进金融普惠的社会职责,企业发展需要与股东的经济效益、民众的服务效益、社会的示范效益等因素相结合考量,决定了商业银行要把稳健经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互联网企业则强调以风险投资、高薪、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以扩大市场盈利为主要导向。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思考

商业银行具有特许经营、资本雄厚、客户资源丰富、风控体系完善、物理网点广泛等可利用的传统优势,完全可以在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再造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从自身组织结构的顶层设计开始,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重构,建立便捷、快速、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新形象。一是以业务电子化、网络化为手段重构服务体系,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加强沟通效率;二是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减少用户申请到审批的各项中间环节。

第二,整合相应资源,打造平台经济。整合内外部资源,面向客户需求,打造产品、服务、场景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可以选择搭建网上商城,或者与电商、物流等拥有一定客户资源的企业合作,实现客户流量的导入。在服务方面,打通物理网点、自助设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不同服务渠道,形成渠道优势。在产品方面,除实现线下产品线上化外,更加大力开发推出面向互联网客户的金融产品,形成一站式、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品销售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类商业场景,打造融合生产、消费、生活、投资、娱乐等全方位的平台,增强用户与商业银行的粘性。

金融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金融;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问题

(一)供需矛盾

如今,我国农村的金融供不应求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需要贷款进行生产及经营的农户或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受限。同时,由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非盈利性特征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本质相冲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功能也被严重削弱,更加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农信社贷款困难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金融需求种类的增加,推动了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贷款业务也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推进。但农村居民贷款困难、专业合作社贷款门槛高、农村经济产业需担保公司才接受贷款等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村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三)商业银行支持力弱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支持泡沫经济的情况,即支持被泡沫化的房地产业,而只有少部分的贷款用来支持能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9%,并且能接纳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创造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是在所有中小企业中,80%的企业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

(四)政府融资平台方面不够成熟

着重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已成为当展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政府融资平台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1.融资平台的政府担保并不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应;

2.融资的模式过于简单,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基本来源于银行;

3.政府融资平台太多,同时也太过于分散,这便增加了负债、不良贷款问题的概率。

(五)民间贷款公司的发展存在障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高,城镇中小企业很难跨入银行贷款门槛,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向民间贷款公司进行融资,致使民间贷款公司利率越来越高。这种高利率模式的发展,使得部分中小企业会无法偿还贷款时,企业则面临资金链断裂、破产,最终民间贷款公司陷入追债困境。

二、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划分为四类、九种,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是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民间借贷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最为普遍。农信社是当今唯一直接面向农户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其贷款也正在从农村小户贷款向大型乡镇企业贷款的方向转变。

(一)农村信用社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发展。

1.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1)农信社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经营、消费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2)对中小型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政府不断加大信用社对当地企业发展力度,为当地实力企业提供贷款,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工业现代化进程。

2.支持“三农”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扮演着是整个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作用。

(二)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农信社提供融资渠道,并且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将大批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三农”重点工程等领域。

三、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农信社成立担保基金、构建信用体系

国家每年向农户发放大量补助,而政府可将此补助累计成立担保基金。如将100元放置农信社,那么农信社则可放大5陪贷款给农户。这样,既满足农户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农信社信贷部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信社可建立针对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良好的农户降低信贷门槛。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可建立真正属于农民的金融机构,此类金融机构是完全由农民自己组织并管理的新型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可向新型信用社发放贷款,新型信用社则向农民提供比较小型的金融服务。由于新型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是当地农民,所以他们对贷款者知根知底,进而根据贷款者实际情况做出贷款决策。

2.组建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模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之间的界限。建立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一方面加大了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另一方面稳固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3.建立与中小型企业相匹配的中小型银行。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大部分民间贷款机构因法律控制而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准则去运行。建立正规的中小型银行可以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提供便利条件,有助于中小型企业在城镇中的不断壮大,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设立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构建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并且大大减少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能让投资者更容易参与到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中。

(三)金融机构转型

1.金融产品创新。为相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需求,金融机构应该限制重污染、高消耗等破坏环境的产业的贷款额度,应该支持更多绿色环保产品的创新。

2.惠普金融创新。目前,我国的金融社会化程度的资源配置还未达到最理想状态。当今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给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富人提供服务产品,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则可以为大部分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城镇中小型企业、农民以及收入低的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