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13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1

现在流行“下半场”

互联网下半场,o2o下半场,网红电商下半场,共享出行下半场,金融技术下半场,手机直播下半场,网络视频下半场……总之,你能想到的所有网络概念,都可以加上“下半场”这个后缀,甚至连电子商务都进入了下半场,名字顺势改成了“新零售”。已经在场上拼杀了十几年的互联网巨头,不曾回到休息室喘口气,马不停蹄地直接进入下半场,不免有点心疼他们。

下半场本来是美团Ceo王兴在公司内部提出的一个概念,核心意思是,就像中国经济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吃光了人口红利,于是“新常态”就成为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吃了二十几年,也吃光了,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不得不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追求纵深和创新,这就是互联网的下半场。

后来在乌镇的互联网大会上,王兴再次公开阐述了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这一次不但得到一众互联网大佬的响应,这个概念还被正式纳入新华社的官方话语,“下半场”开始在媒体上泛滥。

下半场的寿命有几年?

不过下半场这个词带来了两个问题,其一,它有着太生硬的时间起止点。如果以1995年邮电部宣布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服务为起点,到2016年为止,互联网上半场一共进行了21年,那么请问,下半场将进行多少年?互联网要打加时赛吗?

我一直以为,像互联网这么了不起的变革,我们终其一生恐怕也只能经历一个极短暂的片段,如果拿足球比赛来类比,顶天了也就开场哨后踢了5分钟球吧。就像1834年开始的电力革命,至今已近两百年,仍然不能说终场哨已经吹响,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惦记着用电力车替代汽油车呢?不曾想,互联网的上半场竟这么快就踢完了。

而且,既然是下半场,那也不应该比上半场更长,所以,互联网只剩21年寿命了?

其二,所谓的人口红利,从一个角度说,它是个中国故事,它指的是规模化的、廉价的、熟练的劳动力,这个故事本来就是不可持续的。从了一个角度说,人口红利不过是任何一种新技术从进入市场,到被普遍接受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跟上半场、下半场扯不上关系。

飞利浦推出了电动牙刷,用户数每个季度都在增加,你可以称之为电动牙刷的人口红利,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市场普及的过程。还举电力的例子,如果从电力照明普遍进入家庭开始算,电力的人口红利也早早地就没有了,但电力真正的革命却发生在照明之外,它带来的红利远非人口红利可以概括,从中获益的绝大多数也并非做电灯泡的企业。即使是做灯泡的,感叹人口红利不在的,也一定不是Ge、欧司朗这样的不断以新技术引领照明行业的企业。

我以同样的态度看待互联网。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互联网巨大潜能的冰山一角,它根本不会把中国网民达到7亿当成一个阶段性目标,甚至当成半场结束的标志。网民数量只是一个角度,是互联网创业者很容易关心、关注、并被它左右的一个角度。但互联网是一种注定重写一切规则的力量,正像电力作为一种力量,并不以多少个家庭亮起电灯为目标。

即便是人口红利,用户增长停滞或放缓的,也主要是那些已在特定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巨头,而对大多数用户数很有限的产品和服务来说,所有尚未成为其用户的人,不都是它们的人口红利吗?但是所有的创业者应该都很清楚,无论网民数量是否增长,无论有没有人口红利,获得用户并持续留住用户,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存在一个容易获得用户的上半场。这跟制造业曾经普遍受益于廉价劳动力这种人口红利,完全不具可比性。

下半场是中国的特例吗?

造一个概念来简化复杂的世界,如果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这是好的,比方说,黑洞;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回避复杂,则是偷校比方说,互联网下半场。因为我们被局限于一个井口大的世界里,便误以为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相,并据此做出各种偷懒的论断。搞笑的是,这种偷懒还被视为勤于思考。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2

关键词:人口红利经济发展政策制度

中国1978年以后,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堪称“中国奇迹”。同时,中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多数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现代人口转变过程,可称为“人口奇迹”(车士义,2011)。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是否相关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学者(Bloom,蔡昉等)进行研究,两者关系关乎中国如何制定未来人口政策以及如何继续保持经济持久增长。因此研究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把握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原理,对于中国维持经济发展、保障公民利益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人口红利概念

首先界定人口红利概念。“人口红利”(demographicdividend)由Bloom和williamson(1998)首次提出,指在生育率快速下降时期,人口增长率下降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中的少儿比重大幅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显著上升)所带来的利益。1998年,联合国人口基金委员会在《世界人口现状(1998)》中正式使用“人口红利”一词,使人口红利这一概念逐渐为学界认同和使用。一般来讲,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换过程中,少儿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人口占比扩大,引来劳动力供给增多,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在此基础上,mason和Lee(2004)将人口红利又细分为两种: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第一人口红利指由于出生率下降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高和劳动供给增加,从而人口总体负担相对较轻所推动的经济增长,又称“成分效应”;第二人口红利指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期变化,“理性人”会重新安排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和储蓄,在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人口转变阶段,这种理的结果表现为高水平国民储蓄率和资本供给,因而推动经济增长,又称“行为效应”。

2.中国的人口红利

中国的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否产生了积极效果,众多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蔡昉和王德文(1999、2004)认为人口红利对1982--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在1/4强。王丰等(2006)认为1982--2000年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5%。王金营和杨磊(2010)认为我国劳动负担比与经济增长呈现明显负相关,劳动负担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将提高1.06个百分点,在过去的30年里劳动负担降低累计带来的经济增长占总增长的27.23%。这些学者证实了中国的人口转变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对于这一时期的具体范围,根据文中人口红利的定义,结合中国年龄结构(见图1),该数据来自世界银行(2010),本文认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人口机会窗口”期,即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若中国能充分发挥人口转型优势,这一时期将在2015年到2020年之间结束。这一结论同Choudhry(2010)的研究结论相似。

3.中国人口红利最大化的措施

中国正享受人口红利,但仍需要注意人口红利若没有得到有效的结构设计和制度保障(车士义等,2011),就可能出现拉丁美洲悲剧。Canning(2007)认为高通货膨胀、政治不稳定、对抗性的劳动关系、进口导向的贸易政策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因素使拉丁美洲国家丧失了开发宝贵“人口视窗”的机会。为了能够最大化中国的人口红利,需要:

第一,大力促进就业,保证劳动力充分参与到经济发展中。中国获得人口红利需要劳动力充分参与。但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就业压力。车士义(2009)建议实施促进就业措施,包括提供岗位信息、培训服务、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

第二,扩大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医疗等投入。mason和Lee(2004)指出中国为了实现人口红利最大化,必须为第二人口红利的实现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教育完善人力资本,通过医疗保障人力资本。

第三,改革中国户籍制度,加快人口的自由流动。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体,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严重阻碍了人口红利的最大化,特别是中国的户籍制度。这些制度限制了中国城市与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进而无法形成劳动力竞争优势。都阳(2007)也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安排不合理。这些事实的存在需要中国政府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积极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人口红利最大化设计出良好制度。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良好发展。二元经济体系和廉价的劳动力诱导出中国产生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对经济长期发展无益。李魁(2010)认为实现人口红利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协调,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只有将先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建立起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才能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车士义,陈卫,郭琳.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J].人口与经济.2011,(3).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3

换言之,以政府为中介的土地财政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构建起“世界工厂”规模宏大的复制与生产链条。土地红利为各级政府贡献滚滚财源,人口红利则以低于世界的竞争成本赢取巨额外汇。

这是一个浅显易知的事实——地产泡沫实质是政府与民争利,刻意压制劳力成本难逃涸泽而渔之嫌。此刻环顾四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老龄化社会即刻到来。所谓的转型期,并非是执政者借以推行政纲的空洞概念,在此等价格要素发生巨变时,大到国家财政,小到企业单元,都需有一整套的因应策略。

近年来表现不俗的中国清洁能源产业,也是在红利支撑下赢得世界瞩目,除去当下中国制造业惯性的廉价人力,其最突出的红利来自政策。

水电、核能、风电、光伏乃至生物质能,都经历或等待政策的垂青。然而,政策红利最大的变量在于,随着核心决策者的更替,其个人喜好和工作经验,以及由之而来不同的团队班子,往往使得政策红利有着较大的目标迁移。

尽管有国家公布的新兴战略产业这个大方向作保,但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却无法预知行业能否在漫长的周期中始终赢得决策者青睐。由是,为保护自身利益,争夺有限的政策红利,各行业竞相展开形式多样的游说与公关,以期能影响舆论,进而上达天听。

问题在于,清洁能源产业界习以为常的政策红利,也已行至瓶颈时段。减税补贴、免费土地、简化审批、劳工配送,这些地方政府信手拈来的招商手段,在面对愈发膨胀的产业时,已越来越力不从心。一方面土地财政已至极境,另一方面行业参与者芜杂难辨。层层堆积起来,国家层面的战略扶植政策,可腾挪的空间便日趋逼仄。

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风电和光伏行业,则更受国际产业大背景的影响。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概念,已从华尔街重重跌落。有迹象表明,漠视的态度已蔓延至香港——上市愈发艰难,融资只求底价。我们的国际同行认为,中国企业享受政府补贴,在欧美腹地低价倾销。基于这种认知,除去在股市投下不信任票之外,欧美同行还裹挟政府,双反调查便因之而生。中国式的政策红利,确实已到审视时刻。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4

近几年,功能性饮料在国内市场的涨幅不低于30%,因此也吸引了传统饮料巨头纷纷抢滩登陆。2012年3月,娃哈哈推出了新的功能饮料“启力”,据媒体报道,截至6月底“启力”已实现2000万罐的销量。虽然销售高歌猛进,但市场仍存隐忧,比如“启力”的口感与主要竞品相比并无超越;全面出击式的卖点诉求难以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清晰的品类定位与功能联想;主打产品概念之一“提神不伤身”值得商榷等。

目前,功能饮料在国内市场的成长已接近30年头,形成了(红)牛脉(动)领军、众宝(健力宝、宝矿力、葡萄适等)相随、群牛(以虎力士、冰牛为代表的红牛模仿跟随产品)尾随的倒金字塔型市场格局。而推动国内功能性饮料高速增长的力量主要有三个:其一,大量的城市亚健康人群、富贵病人群以及特定需求人群(如开车提神),是功能性饮料高成长的核心驱动力;其二,一系列和体育、运动相关的盛事、活动使运动性功能饮料的市场边界迅速扩大;其三,由于拥有核心配方与功能附加值,功能性饮料比普通饮料拥有更大的定价空间,厂商也有更大的能量进行市场培育与推广。

影响功能饮料长销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在“国产”功能性饮料中也出现了不少红极一时的产品,分析这些案例的成败,我们发现决定功能性饮料生命周期有三大“命门”。

第一,清晰的品类战略。重创意,轻品类的“他+她-”饮料从2004年3月份上市到5月底,曾创造回款5亿元的神话。然而到2005年上半年,“他+她-”饮料高层却已在总结产品迅速衰落的原因:销售团队的成长未能跟上急剧扩张的市场步伐;对总经销商模式的过分依赖导致对渠道的无力和失控。

“他+她-”失败的根源在于战略问题。在产品功能层面,“他+她-”将品类定位为“营养素水”。但营养素水到底是什么水?在当时10个人或许会有10个答案。在产品规划中,“他”和“她”虽然根据性别重新定位了产品,但产品功能并无突破,“他+她-”的品类形象也因此更显模糊。我们一再强调品类,是因为饮料尤其是功能性饮料的购买都存在着“情境触发”。比如剧烈运动后极度干渴,第一个想喝的饮料品类很可能是“可乐”,因为可乐“畅快解渴”;夏天吃火锅,消费者第一个想到的饮料品类可能是凉茶,因为凉茶可以“预防上火”。“他+她-”?模糊的品类印象让消费者无法在大脑中对产品归类,其“情境触发”可能更容易引导恋爱中的男女一起购买。如此一来,产品将沦为“小众”,难以持续“快消”。

第二,愉悦的产品口感。功能性饮料不是简单的“矿物质加水”,市场上能够长销的功能性饮料基本上都有接近普通饮料的口感。前几年,国内有些知名饮料企业推出的功能性饮料竟然不做严格的口感测试,最后不得不为盲目自信埋单。

第三,聚焦的功能概念。红牛的“困了累了喝红牛”这一卖点坚持了八年之久,这在概念迭出、崇拜流行的功能性饮料市场颇为不易。而娃哈哈的“启力”在同一载体(公交站牌)中出现的广告语就有五条之多,其主要功能卖点就有四个:标本兼顾(由内而外增强免疫力)、提神、不伤身(包括不含防腐剂)、七大营养。在这样一个信息传播极度过剩的时代,只有化掌为拳,才能集中力量“打疼”目标消费者。

应避免的概念诉求误区

在打造产品的具体概念时,很多厂商都在尝试对功能概念进行差异化表达,或是在产品的其他方面寻求差异化。如农夫“尖叫”的尖嘴瓶型设计,提高了产品的趣味性与可玩性,无意间吸引了大批6~12岁消费群体的追捧。在产品概念打造上,致力于做长线的产品应该回避以下概念诉求误区:

生搬硬造,自造概念。今年流行XXX,今年就喝XXX。类似这些不注重与消费者互动、平等沟通,强推硬灌的产品概念越来越被消费者无视,甚至反感。

投机心理,盲目跟风。在去年成都春季糖酒会上,有一款借力“给力”概念的功能饮料。“给力”无疑是2010到2011年度最“给力”的热词,但是“给力”更适合做产品的副品牌或促销主题,而非产品主打概念,因为依附于流行文化的产品生命力是不确定的。

过度细分,自我设限。有一款即冲型五谷膳食纤维饮料的产品概念是:“我的健康早餐!”这好比切蛋糕,先把不吃早餐的人群切走,在早餐人群中又把习惯在外就餐的切走,最后的消费人群集中于在家自己动手或办公室自带早餐的人群。然而,接下来还要面对豆浆、牛奶、牛奶与果汁复合饮料、燕麦片等早餐主流品类的竞争。最终产品能够分到多少蛋糕,令人担忧。

过分承诺,过犹不及。功能性饮料的功能宣传要把握一个“度”。说得太虚,难以取信消费者也难以支撑产品的高价值;说得太实在,功能性饮料毕竟不是药,即使是药品,效果也要考虑个体差异。最好的策略是“虚实结合”。有一款主打醒酒概念的葛根功能饮料,主要诉求是“酒后难受,喝XXX”。这样的诉求一方面会直面醒酒药剂、保健品的竞争;另一方面人为拔高了消费者对饮料的功能期望值,一旦产品力稍有欠缺,对定位于做长线的产品必定有害无益。

为功能饮料注入长销基因

要想把功能性饮料做成长线产品,就必须从源头为其注入长销基因。首先,我们对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的七大环节进行梳理与总结。

1.品类定位:无论采取跟随、对立还是创新战略,都要将品类建立在雄厚、牢固的消费基础上。

2.品牌卡位:分析品类尚存的市场机会,通过抢占品类主流心智,实现品牌在消费者大脑“品类阶梯”中的优先排序。

3.真诚可靠的产品概念:在国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出的大背景下,取信消费者比取悦消费者更难,务实、真诚的产品概念与功能利益承诺显得尤为珍贵。

4.建立严格的口感测试、质量保障与应急机制。产品口感欠佳,尤其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在“自媒体”病毒式传播时代,往往会酿成信任危机的燎原大火。

5.打造成熟稳健的招商与销售团队,同步打造团队深度分销与终端决胜的能力。

6.基于自身资源与能力构造渠道体系: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注重分销渠道的建设,康师傅的“渠道精耕”与可口可乐的“101”模式注重公司直控终端。而直控终端将成为功能性饮料的主流渠道模式。

7.坚持聚焦产品核心卖点与产品主打概念,集中力量培育并启动消费市场。

一般来说,中小饮料企业的能力与资源很难全面照顾到以上七个环节。事实上,只要在前四个环节下足工夫,再根据自身的招商能力、销售队伍、渠道资源、推广预算等,对特定市场区域或特殊渠道集中力量进行定向突破,逐步扩大根据地市场,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5

关键词:新闻标题 名词选择 大众化 建构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跨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话语也会随之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当今社会,“新闻话语成了社会交际的主流话语”。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都会相应地产生不同于以往的话语和表达。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新闻话语与社会共变,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修辞上。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是新闻话语修辞的重要体现。

名词选择的大众化的表现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通过媒介传播的真实信息。可以说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我们所生存的客观世界,认知语法学家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客观世界的结构分为两种基本的概念实体:事物和关系。概念实体是指任何一种心理单位。事物是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稳定性的概念实体,而关系则是两个或更多实体之间概念的连接。事物被编码为名词在语言中出现,而关系则被编码为动词、形容词、介词或连词。名词的主要功能是指称性,社会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现象,反映在语言里就是用名词指称,在科技语篇里人们会倾向于创造新名词来概括反映,而在新闻语篇里人们倾向于“旧瓶装新酒”,选择大众日常使用的“旧词”赋予新义来表达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表现出大众化视角的词语选择。尤其是近年来,大众化的口语词在新闻语篇中的使用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多见于开放的网络媒体新闻语言中,而且也频现于传统的报纸新闻语言中。具体说来,这种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大众熟悉的名词,表达专业性、行业性的新现象。新闻的价值在于“新”。新奇的现象,新鲜的事件,能够吸引人注意,具有传播价值,但人们在认知上相应也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各专业各行业出现的新闻,由于其专业性和行业性较强,即使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普通人认知时也会有一些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既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又能使读者轻松解读呢?――选择大众化词汇。譬如,新闻标题使用隐喻的思维方式,采用大众熟悉的名词表达新现象、新事物。举例说明:

(1)给承诺套上法律的“紧箍咒”(《文汇报》2005年10月31日)

(2)布什为伊拉克政策抹口红(《文汇报》2005年12月2日)

(3)如何掌握求职“破墙术”(《文汇报》2005年11月2日)

(4)澳科学家发现控制食欲的“开关”(《光明日报》2007年11月9日)

“紧箍咒”一词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的传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此用来表达法律的内容。“抹口红”本指女性美化容貌的行为,在此用来表达政治事件,此处喻指布什的演讲。当下社会“求职”困难,这是人人皆知的,但对于攻克“求职”难关的方法,人们并不是都熟悉,用常用词“破墙术”隐喻。“开关”是一个极其常用的词,通俗易懂,在例(4)里用来表示深奥的科学概念,指“一种可调控人类食欲的蛋白质”。

用大众理解的具有意象的词语,表达抽象的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产生是对世界认知的结果,是以认知为基础的”。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人们首先认识的是自己能够感知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然后再通过人们的联想。把已知事物与一些相关的新认识的、抽象概念的事物相联系,进而找到它们的相关点,从而达到对抽象概念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新闻在报道抽象观念时,选择大众理解的意象词语表达,使人们借助对具体的、可以直接理解的事物的经验,来认识更复杂的概念和抽象的事物。意象是人们熟知的语言符号。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意象”是人类对事物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的表征,这种表征不是丰富的形象,而是删除具体细节的有组织的结构。因而,具体事物在形成意象时,所凸显的往往都是人们对该事物感知最深刻的一面,具有群体认知度高的特征。意象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例如:

(5)(引)16女子联手成立女子维权中心

(主1“秦香莲”结盟找负心汉(《生活报》2004年2月18日)

(6)上百家无证小煤矿为何敢带“病”生产(《文汇报》2005年11月5日)

(7)(引)11层居民楼夜间坍塌

(主)土耳其“豆腐渣”活埋上百人(《新晚报》2004年2月4日)

(8)“回家的感觉真好”(《人民日报》1997年7月21日)

上面例子中的“秦香莲”、“病”、“豆腐渣”、“回家”都是带有一定意象的词语,而且也是大众所熟知理解的。它们不是专指某人某事某现象,而是舍弃了具体的细节,凸显的是人们对该事物感知最深刻的一面,大众容易理解接受。例(5)中“秦香莲”凸显的是那些在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妇女。“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人”的词语。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在例(6)里则表达生产上的安全隐患。例(7)用“豆腐渣”凸显建筑质量的不合格。例(8)用“回家”来表达香港的回归,用人回家的感受来演说香港回归的现象。

方言词语的使用。汉语方言是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报纸作为公开发行的刊物,相关部门有明确的法规,要求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汉民族共同语。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以前。各种报纸都很好地遵守着这一规定。但90年代以来,一些报纸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报纸,对方言词的使用明显增多,指称具有地域特色事物的方言名词更是多见。例如:

(9)《爱情伊妹儿》成影视香饽饽(《华西都市报》2002年1月11日)

(10)“阿拉”最喜欢到海南旅游(《海南日报》2010年5月6日)

(11)布什语录怎一个“噱”字了得(《文汇报》2005年12月31日)

(12)汗水打湿山城“棒棒军”(《工人日报》2009年8月5日)

(13)集体无厘头时代(《潇湘晨报》2010年4月11日)

“香饽饽”是陕西等地的方言词汇,“阿拉”、“噱”是吴方言词,“棒棒军”是四川方言词。“无厘头”是粤语词。这些方言词表现出各地的人文情趣,带有浓厚的乡情,迎合了各地域的受众需求。方言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可直接进入读者的记忆系统而不必让读者将作品信息理解之后再转换成自己惯用的语言储进大脑,新闻标题使用方言词容易被读者选择和接受。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方言昕起来亲切入耳,用方言表达新闻能够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名词大众化选择的功能

满足大众认知容易性的需求。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从语言表达上看,总体功能体现出大众认知的容易性。具体来说就是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利于传播。不论采用大众熟悉的名词,还是用具有大众理解的意象的词语,或是方言词语。都是利用语言中已有的现成的词语,表达社会生活中或者具体的新现象、或者抽象的观念,而语言中已有的现成的词语的所指(语义)和能指(语音)都是大众熟悉的,大众熟悉的名词表达了大众熟知的经验,人们认知理解比较容易。用此来表达新的事物现象以及观念,容易理解记忆。根据信息、交际理论的观点。人们能否很好地理解某话语取决于交际负荷的大小。所谓交际负荷,通俗地说,就是在交际系统中话语未知信息的量。未知信息的大小与交际负荷成正比。要使人们很好地理解新闻标题,实现新闻的传播功能,就应尽其所能降低交际负荷,即减少标题中未知信息的量。标题中包含的未知信息量减少了,解读的进程就会加速。利用已知的名词来表达未知的事物能够减少未知信息的量,使人们迅速、快捷地解读标题,理解所谈论的事物,掌握、获得新信息。

使用大众熟知的名词词表达、理解新现象新观念,其实质是隐喻的思维方式。隐喻不仅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国内外隐喻研究认为,隐喻实质上是一种借助于相似性的替代过程,就本质而言是联想式的。隐喻是用乙类事物来解读、感知甲类事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倾向于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未知的和抽象的事物。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运用中,是语言的常态。人们在各种交流活动中,表达的概念越抽象,描述的事理越复杂,越需要借助隐喻。”比如:布什为伊拉克政策抹口红。“口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抹口红”的明显功能――“美化”也是大众熟悉、共知的,在“布什为伊拉克政策抹口红”的解读里,人们会用日常对“抹口红”的经验来理解这句话中的“抹口红”,“美化”的功能得以凸显,于是读者会自然解读话语的意思――布什的演讲美化其伊拉克政策。这里涉及复杂抽象的政治问题,采用隐喻的表达,布什的演讲“美化”其伊拉克政策,而日常词语“抹口红”又是表达“美化”的典型意象,二者之间共同享有“美化”的相似点,所以能够联想代替,形成隐喻。同时“为伊拉克政策”与“抹口红”超常搭配给人以新奇感,标题运用隐喻形成文字的超常搭配,给受众以意外刺激。能够吸引读者。

建构社会大众文化的功能。“在社会意义上,话语是建构性的,建构社会主体,建构社会关系,建构知识和信仰体系。”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体现了新闻话语由精英走向大众的倾向,并由此参与大众文化的建构。新闻话语的大众倾向源于现代社会。当今社会的现代性,从文艺发展的角度看,现代性也是不断从精英走向大众。由“雅”文化向“俗”文化转变的“民主化”、“世俗化”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使用中的变化是更加宽泛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播者选择大众化的语言形式,传播者的大众化身份也得以表达。因为“一个言谈者的身份是在他所选择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中得到‘表达”’。所以用人们熟知的语言形式――“大众化的词语”表现的新闻的意义和价值,观众更能理解文本意义生产者的原初意义,实现较少损耗的解码与信息还原,强化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自己人效应”。

权力是广义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福柯的话语理论向人们揭示,话语乃权力的产物。在话语的实践中潜隐着权力的运作,因此,话语蕴涵着权力,话语显现、释放并行使着权力,话语即权力。新闻话语的大众化,费尔克拉夫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一个深层的变化:权力正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换,新闻媒体处于一个市场背景下招徕读者、观众或听众的竞争中,通过最大化地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以出售他们的商品。大众化的语言是人们熟知的、常见的语言,具有化繁杂为简单、化晦涩为明晰的效果,可以减轻公众在接受、理解及运用全新知识时所花费的精力,有利于加强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或“亲和”。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能使新闻媒体在出售他们的商品――新闻时,赢得较多的公众。

结语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6

下面就近10年来,保健品行业有争议的几个市场,来切入“真市场”和“假市场”这个话题。

“亚健康”是“假市场”,免疫力是“真市场”。

亚健康市场最初是海尔采力主打得市场,看似一个极具前景的市场,13亿中国人,有几个人能说自己完全健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就遇到购买“亚健康”的结局。因为“亚健康”这个概念诉求极其乏力空洞,不仅用书面难以解释,用一大堆的表格测试也难以讲清楚,折腾半天也不能让消费者明白“亚健康”到底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罗列的大堆症状也不能让消费信服。所以海尔采力最终黯然收场。

而后起之秀,黄金搭档,21金维他,中脉蜂灵,却依靠“维生素有助于免疫力”“抵抗力,好身体”等概念并借助“非典”的契机迅速崛起。

其实笔者看来,“亚健康”所对应就是免疫力,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下,其后果就是免疫力差,往上一步是健康,往下一步是疾病,这个时候增强免疫力才是关键。与其滔滔不绝的宣传亚健康,不如一语中的的诉求免疫力。

即使时隔海尔采力近10年后的今天,也无人敢涉足诉求“亚健康”所谓蓝海市场,因为看上去很美,做下去很难!

更年期是“假市场”,抗衰老是“真市场”。

更年期市场曾经在太太口服液的姐妹产品静心口服液的引领下火热一阵,大豆异黄酮,雌激素、延更丹更是此起彼伏。然而,时隔今天,更年期已被异化为“骂人”的代名词,等同于“脾气大,易怒,暴燥”的女性。

没有女人大肆宣称自己进入更年期,连年龄都遮遮掩掩的女性,害怕的其实不是更年期,而是衰老。而曾经风风火火的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如今已成为边缘产品,静心口服液依靠保健品一贯的送礼市场还在支撑。更年期市场就这样未老先衰,走向了低谷。

回想脑白金最初也做过更年期市场,见没有回声马上调转枪头,用“年轻态”“延缓衰老”“返老还童”等概念炒作,快速切入“延缓衰老”概念,同时利用“睡眠”“润肠”等功效支撑。待到概念蜜月期过后,转入礼品市场,成功实现了产品转型。时到如今,脑白金依然诉求“越活越年轻”“年轻态健康品”等抗衰老概念,占据着保健品销售的第一阵营。

降血脂是“假市场”,心脑健康是“真市场”。

中国有2/3的保健品的批准功效是“调节血脂”,但真敢啃这个硬骨头的企业也就两三家,其余的不是在观望,就是在偷换概念。

自从2003年汉林清脂兵败上海后,关于降血脂市场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但这期间,心脑保健市场却风声水起。上海昂立的“昂立心邦”,金日集团的“金日心源素”,华信药业的“雪源康”,都在华东市场收获着心脑市场的果实。

中国人向来注重治病而不好预防。与其大费口舌的教育消费者如何降血脂,降血脂的好处,还不如告诉怎样让心脑更轻松,更健康!

降血脂市场与心脑市场本是一体,但说法不一样,结果也大相径庭。

随着国家对保健品行业监管的力度加大,保健品的功效的审批限制,神话般的概念炒作也许在将来难以呈现,但对某个特定产品的发展潜力,企业主及相关的策划人员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即使是看准的行业机会,如果进入的时机不对,也有可能是空欢喜一场。

那我们又如何辨别什么样的市场是真市场?什么样的切入机会是好机会呢?

一、要符合消费者的思维逻辑。

无论什么产品,什么概念,什么文字,都要顺着消费者的固有思维逻辑,而不能想,“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消费者都理解不了”。消费者认为降不降血脂不重要,但保护心脑重要;消费者认为更年期无所谓,但希望自己变得更年轻;消费者认为亚健康和自己无关,但增强免疫力可以减少感冒,可以少得疾病!……

如果你想掏消费者的腰包,那么你就顺着他们的思维吧!

二、有欲望不一定有需求。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7

人口红利概念是在特定的阶段,主要是一个国家在人口转变的过程当中,其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的比重比较大,但相反它的抚养率却比较低,这种情况下不但给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口条件,还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局面因此得到开放,使其投资力度大、储蓄能力高和增长速度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就在人口红利期,就是人口的抚养比例越来越低而劳动力却是越来越高,在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中人口红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将人口红利概念一分为二,即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第一人口红利是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提高的原因是因为出生率越来越低,还有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阶段,因为人口的总体负担逐渐降低而发生转变;第二人口红利是对于人口年龄的结构变化,人们提前预料到了并随之做出了相应的个人调整,通过提高劳动资本对应的比率,做出了对资本储蓄消费的决策,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口在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受到人口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响。总之,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途径是促进储蓄和刺激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 

2.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快速的持续发展中人口红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2.1人口红利促进储蓄与投资 

在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总体都比较年轻,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大,在保证能够实现充分的就业条件下,劳动人口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经济负担,而对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比重也没有太大的负担,这样家庭支出也不是很多,使得家庭储蓄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倘若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增加,那就可以增加其带来的储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也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家庭的规模在不断的减小,在养老方面也不会过多的依赖家庭,这样大大地促使了在年老之后更早的做好储蓄投资工作。 

2.2人口红利增加劳动力供给 

实现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劳动力,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这样在国际上劳动密集型就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非常强的竞争力,而劳动抚养比例的下降也间接地促进增加了劳动力供给。为了能够从家庭中把劳动力解放出來,更好地参与其经济发展,少儿抚养比例的降低,使家庭当中抚养下一代的人口数量有效的减少。 

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劳动的供给,它包括两点:一是婴儿潮时期出生人口不断的进入到劳动力市场中。而这个出生列队的人口已经进入到了劳动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不断的增加大大地降低了人口的抚养比例,这种影响已到达了一个巅峰阶段。倘若对于这些新增加的劳动人口劳动力市场可以吸收,那人均收入肯定也会随着提升;二是目前家庭规模也在不断的缩小,女性也就增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女性的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使其家庭规模有了明显的减少。人口负担降低了其劳动的参与率就提升了,这让有更多劳动力的家庭慢慢地从非生产性的活动向生产性的经济活动中转移。人口年龄结构的有利变动使得其劳动的投入时间大幅度的增加,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再加上充分就业,而且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也比较年轻,价格又不是很高,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创造出社会财富。 

3.其政策意见 

伴随着人口年龄的结构变化,人口红利期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慢慢的人口红利就会成为人口负债。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会到达4.8亿,占了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人口年龄结构的红利期即将结束,劳动力的供给也会随之减少,这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使我国经济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有以下几点意见: 

3.1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的提升,少儿的抚养比例在逐年下降,人口红利给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渐渐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3.2退休年龄的延长 

我国人口越来越老龄化,社会的赡养负担也越来越严重。还有我国在医疗卫生水平方面也在不断的提升,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升,欧盟委员已然计划把其退休年龄调至70岁,这样退休的年龄延长了,劳动力的供给也就大大的增加了,本来应该成为赡养人群的就变成了劳动力人群,又能够继续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份劳动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3.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不断的变化,我国已经提前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在渐渐的减少,劳动力的优势也在渐渐的减少,像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将慢慢地失去市场,所以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转变。我国劳动力不能长期依靠低成本的优势来维持,需要我们对自主创新能力不间断地进行提升,对劳动力优势进行转化,努力向劳动力技术优势靠拢,有效地对系统集成和关键的技术创新进行推进,早日将劳动密集型转变成技术密集型,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才可以不断的提升。 

3.4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现如今,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但在教育水平方面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教育力度提升其劳动生产的效率。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再单单的依靠劳动力、资源和资金,必须要发展人才,慢慢将人口红利转变成为人才红利,从中弥补人口红利的消失,同时,还可以提供持久动力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8

近期,云南红推出“老树葡萄1968”的“树龄”概念,并迅速提价,弥补了云南柔红和云南红两个成熟产品面临的利润缩水及销售人员积极性下降的问题;广东龙程酒业也以“树龄”概念推出“金蝴蝶”进口系列葡萄酒,分别划分了15年、20年、25年和30年四个树龄级别。

葡萄酒市场,概念存在的根源

葡萄酒市场为什么需要概念?我们认为:

第一,产品众多,竞争激烈,概念缔造产品个性以区别对手

目前,国内不仅存在三大品牌之间的竞争,也存在三大品牌与二、三线国产品牌之间的竞争,关税下调后,进口葡萄酒与国产酒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加剧。国内目前有近500家葡萄酒企业,但总需求量只有35万吨,三大品牌占据了56%,进口品牌占据5%,其余的二、三线品牌则在瓜分一个剩余39%的市场份额,从数据看,显然是狼多肉少,竞争激烈状况可想而知。

对消费人群的争夺成为各国、内外葡萄酒企业势力之间竞争的焦点。如何抢夺对手市场,如何固守自己市场?首先,产品必须树立自己鲜明的个性与主张,以鲜明的概念来煽动消费群。

第二,同质化严重,与葡萄酒尊贵感形成反差

国内葡萄酒而采用工业化生产,要求以相同的技术指标对生产进行控制,导致产品之间的同质化倾向严重,酿出的酒多属于大众化酒,各品牌之间产品的口感差异不够明显。但葡萄酒作为精神性消费产品,势必与消费者对高品质酒与个性化的需求倾向产生矛盾,要求企业必须打造产品的独特个性以区别与其他产品,并满足消费群的个性需求。

第三,消费者对葡萄酒认知模糊

目前,真正懂葡萄酒的人群不到5%,葡萄酒文化的普及的滞后阻碍了人们的购买信心,概念传播则能先入为主,引导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观念以作出购买决定。“好葡萄是中出来的”,庄园酒、年份酒概念将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推进了一大步,而葡园a区更让人们知道小气候环境对葡萄品质的微妙影响。

第四,企业发展壮大,需对消费人群进行细分,产品线进行扩展延伸。

宝洁旗下的潘婷含维生素原B5营养发根、海飞丝强调去屑止痒、飘柔强调柔顺亮泽、沙宣更强调时尚动人、润妍强调营养乌黑,各种产品有不同的概念,消费者在做购买决定的时候对号入座。华夏92、葡园a区即是对华夏长城两个价位产品的概念区分,同样张裕.卡斯特、张裕解百纳也是对张裕两个价位产品的划分。

第五,葡萄酒高端市场争夺战,高端酒必须有高价一个合适的理由。

高端市场目前已成为中外实力葡萄酒企业争夺的制高点,一分价钱一分货,好产品需要好概念,并以概念为基础进行物理和精神的全面包装,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国窖1573敢卖2000多元,在于对酒的历史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证。葡园a区借助小气候环境表明属于绝无仅有的稀缺资源。

何为概念营销?

概念即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它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而概念营销则是在产品的众多特点中找出反映产品本质特征和个性的能效诉求,并与竞争对手形成鲜明的区分,以此为基础,以带有排他性的利益点进行表现,更明确的满足特定消费群物质与心理的利益需求,同时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击。

概念有“实”和“虚”之分。“实概念”产品很多,比如风影洗发水的“去屑不伤发”、创维电视的“不闪烁”等。“实概念”可以从使用利益、工艺、原料等具体的角度出发提炼。

“虚概念”的产品同样很多,比如藏秘香格里拉青稞干红的“藏文化”、国窖1573的“历史”、金六福的“福文化”……这类概念,往往从历史、文化、情感等非具相信息提出。

概念营销为什么有威力?

概念,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成功的概念必须能够迅速吸引和打动消费者。凭什么做到这一点,因为成功的概念都是消费者需要的,是投其所好的产物,尽管这种需要往往隐藏得很深。企业必须从消费者需求点出发,在众多分散和抽象的产品利益中,挖掘并概括出产品独特和排他的个性特点,形成产品独特概念。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只是对现在的商品不满意,但更满意的东西是什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消费者并不知道。概念的提出,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深入调查,而寻找到他们隐藏的“不满”,并据此提出自己的概念。某外资品牌空调打出“杀菌”的概念,为什么会有这种概念?消费者没有听说过“杀菌”空调之前,他们绝不敢设想用空调来杀菌,这种以USp(独特的销售主张)为特色的概念,更多来自概念研发者对消费者隐藏需要的敏锐判断。

概念,可以引领一种消费潮流

概念一旦被消费者所接受,就会形成某种消费时尚,例如庄园酒、年份酒的概念导致消费者在买酒的时候首先看是否是庄园酒或哪一年份,否则则被认为是劣质或低档的。把握时尚就是把握潮流,同样善于把握概念,就能把握消费趋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消费者需求是动态的,我们必须善于把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消费者需求是有规律性的,呈现出一种规律性韵律美感,例如洗发水行业的去屑止痒-保湿-营养-负离子即是呈现出这样的韵律曲线的。因此,当我们判断葡萄酒行业的概念存在与流行趋势时,既要判断这个概念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也要分析这种韵律曲线,则能驾驭概念,始终快人一步。

圈脑运动

对夜场、餐饮终端的争夺是葡萄酒行业的一大特征,我们称之为“圈地运动”,但随着渠道竞争白热化,终端资源也变得非常稀缺,同时渠道利润也变得越来越低;

当高端葡萄酒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后,渠道将会被简化成以商超和餐饮为主,而此时,品牌成为购买的决定因素,市场真正的的争夺战场转为人的大脑,即认知空间。按照克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概念的威力在于改变人的心智模式,在传播中通过概念反复刺激人的大脑,在人脑的位格分类中占据一个最重要位置。概念在于在人们的大脑中树立了一个“最重要的”“第一个”的印象,因为人们永远都是记住那个“第一”的,他能形成人的一种潜意识,当需要作购买决定的时候就会首先想到,如脑白金就是通过广告反复刺激人的大脑“送礼就送脑白金”,而当人们要买此类产品的时候就会首先想到脑白金。

独享与壁垒,有效打击竞争对手

消费者心理,人们永远只能记住第一,而第二、第三很容易会被人遗忘,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得主是许海峰,谁还会记住第二、第三块金牌得主是谁呢,这是领先法则。

因此,谁最先提出概念,谁的广告力度大,谁的声音大,谁就会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92华夏提出后就被华夏长城独享了,其他在提92年份就没人理了;葡园a区第一个提出来,人们就认为a区是最好的,你再提某某D区,别人就觉得你是抄袭。可见,概念具有独享性和壁垒性,可以有效地打击竞争对手。

概念攻与守

概念是一把剑,既可以成为以弱胜强的出奇武器,又可以成为恃强凌弱者的打压工具,所以,概念营销存在进攻和防守。

进攻:以食用油为例,为了应对嘉里粮油在调和油市场的优势地位,鲁花花生油提出了“健康的油”为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说竞争对手的油不健康;概念提出来后,果然威胁了嘉里粮油的地位;为了应对鲁花的概念进攻,嘉里粮油为“金龙鱼”推出换代产品“金龙鱼”二代,其概念为“1:1:1”,理论是调和油三种成分比例符合1:1:1的时候,更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这个概念是鲁花花生油概念的深化,新概念推出以后,嘉里粮油也因此收复了部分失地。

防守:脑白金在入市之初就设好了三重防护措施。为了防止其他竞品分割市场,脑白金设计了“脑白金体”概念,并将“脑白金”申请为商标;为防止竞品以相同产品为由在终端拦截,脑白金的产品设计成了“口服液”+“胶囊”的组合包装,与其竞品实现差异化。丽花丝宝集团的生命元以相同的剂型,突破了脑白金剂型的壁垒,计划以“脑白金换代产品”为概念在终端拦截脑白金,却因为无法借助大众媒体宣传“脑白金换代品”的概念,始终不能被消费者接受,上市三年,亏损无数。

国内葡萄酒的概念误区

a、营销模式滞后阻碍概念传播:

概念就像剑的刃,刃不锋利,则是一把很平庸的剑;但虽然锋利但是没有剑背的厚重和用剑的速度,也无法发挥威力。同样,只有在品牌与渠道有较为完善的基础时,概念才能发挥作用。渠道问题成为阻碍葡萄酒市场发展的关键,由于产品不能顺利地铺到终端货架,使得传播不能发挥威力。尤其对于二、三线葡萄酒品牌和进口品牌,虽然也发掘了一些比较好的概念,如树龄、西域丝路文化等,但是也显不出概念应有的光芒。

B、概念使用的技术含量低:

近年庄园酒,年份酒概念已经被葡萄酒企业被用烂了,就像台球、保龄球传到中国后就成为市井的流行了。今天市场上看到的庄园酒、年份酒商标居然可以随意制定。概念成为一种时髦跟风,一个噱头,而不是作为一种核心价值和竞争手段,简直“没有技术含量”。金六福在确立了以“福文化”作为其核心概念以后,在整个营销活动中都贯穿了“福文化”核心,不仅对销售人员、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灌输品牌核心价值,而且在产品开发上推出金六福星级系列、福星系列、为幸福干杯系列,在推广上根据各阶段性主题活动推出不同主题性口号,如“好日子离不开金六福酒”、“喝金六福酒,运气就这么好”、“喝了金六福,年年都有福”、“金六福,中国人的福酒”、“奥运福·金六福”等等。

可见,我们在寻找到一个好的概念后,必须对其进行加工,进行锐化处理,转化成消费者能理解的语言,同时建立起概念理论体系,概念要在名称、包装、广告与推广上体现,达到一种共振效应,否则是乏力的。许多葡萄酒概念没在系列的营销环节中给予体现,造成概念模糊,软弱无力,只是在行业内炒作,但传达给消费者却很弱。

C、广告量有较少:

概念正如锋利的剑刃,但没有重量和速度,就不能销铁如泥,发挥出威力。重力加速度就在于传播的力度和爆发力,这是和企业整体营销计划相辅相成的。然而,目前除了几个大葡萄酒企业外,针对消费者的广告非常有限,就算是零星见到也如弱柳拂风,毫无爆发力,使得概念的传递无法根植到消费者的心中,改变其心智模式。

概念,葡萄酒强势品牌与模式创新企业的专利

概念的最终胜利者最终属于那些声音大、网络强、策略好的品牌。对于一些渠道与实力相对较弱的二、三线品牌,由于产品铺货率低且渠道单一(只攻某一渠道),概念就像空舞大刀,却砍不到肉,造成资源的浪费。某些强势品牌与经销商合作由来已久,品牌家喻户晓,产品在各种渠道上拥有较为忠实的客户。强势品牌面临的问题是巩固现有市场份额,依靠产品开发进攻各细分市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此时,概念就像疱丁手中的利刃,游刃有余。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9

[关键词]房地产城镇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刚性需求

现阶段,受房地产市场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房地产经济呈现出持续走热的态势。这一现象同时也影响到了“房地产经济学”这一学术领域,将人口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也已经扩展到了房地产经济学领域,例如吴老二、刘婧(2007)的《人口迁移与房地产价格――以广东省为例》和王嘉慧(2007)的《谈人口因素对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以威海市为例》。

社会学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合流已是国内外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已不言而喻。同时,市场营销学也强调“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把人口因素作为市场细分的一个变量。因此,笔者试图探究人口因素(包括城镇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等)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

一、城镇人口数量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值;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即迁入人口减去迁出人口的净值。这两方面的变化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人口的自然增长并非对房地产产生现实的需求,而是二三十年后的潜在需求,因为新生婴儿既无购买住房的能力,也没购买住房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生婴儿的增多会导致家庭的抚育成本增高,家庭的可随意支配收入减少,对住房的消费也随之减少。人口的机械增长则对房地产产生现实的需求,这些迁入人口绝大多数是靠购买住房来解决居住问题的。

数据来源: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局2004年、2005年、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笔者为了验证上述想法,收集了北京市1987年到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将城镇人口数量与商品房需求之间的关系近似地表示为方程(1)所示:

Q=a0+b0p(1)

其中Q表示房地产需求,用商品房销售面积来衡量,p表示城镇人口数量,a0表示其它影响因素。根据数据资料用eXCLe进行回归分析,R2=0.8793049,说明城镇人口数量与商品房销售面积高度相关,当α=0.05时,F=131.1361291>Fα=4.49,说明城镇人口数量与商品房销售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为Q=3.6376p-2481.8。

另外,将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销售面积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R2=0.242364245,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销售面积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可见,城镇人口数量与房地产需求之间存在如此高的相关性,而影响城镇人口数量的其中一个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房地产需求的相关性却如此之低。由此推断,影响城镇人口数量的另一个因素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率,也即城市化的速度在显著影响着房地产的需求。

笔者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全国城乡人口比重的数据,以此来近似计算乡村人口城镇化速率,进而预测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对房市的影响。如果假设在所有年份城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都相等,那么可以近似地把某年乡村人口城镇化速率看作前一年到这一年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值。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资料计算整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1年到1995年,一直保持在略高于0.5%的水平;1996年到2003年,一直维持在接近于1.5%的水平。笔者由此推断,乡村人口城镇化率在一段时间呈现出一定的“惯性”。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在1.23%左右的水平,城市化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内还将推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二、人口结构

从年龄亚文化群来看,由于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在行为方式和消费需求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总体人口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从而使得房地产刚性需求的主体缩小。然而,其中还有一种现象在改变这种需求的结构,那就是家庭人口结构由“金字塔”型向“倒金字塔”型的转变。在“金字塔”型的家庭人口结构下,家庭人口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不断分解为一个个“核心家庭”,所需房屋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长,这就是传统的“分家”模式。在“倒金字塔”的家庭人口结构下,人口数量自上而下逐层减少。例如现在城市中的部分“三口之家”住进了上百平米的商品房中,若干年后随着儿子的娶媳或者女儿的出嫁,如此大面积的房屋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必然会产生部分“闲置”,而房屋的结构和设施却未必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因此在老年型社会就会产生大量的对诸如老年公寓之类的房屋的需求。

佛朗哥・莫迪利亚尼对经济学领域的巨大贡献――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预测人们在他们的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高时进行储蓄,而在其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低时进行负储蓄。一个人的储蓄随着青年、成年、壮年、老年经理一个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一个家庭的形成也随着家庭的形成、扩展和解体经历一个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因此随着人口的老化,老年家庭的增多,全社会储蓄总额有减少之势。预计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将到达全部人口的22%,劳动年龄的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人口红利”带来了中国的高储蓄率和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前者的高位增长,为现阶段以住房、汽车为主的耐用品消费积蓄了充足的消费势能;而后者的不断提高,为建筑业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能。然而人口结构达到“拐点”,即抚养比率由下降转为上升后,就进入了“人口负债”期。中国的年龄结构存在着两个高峰,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出生的人口,一个是80年代末出生的人口。特别是前者,再经过二三十年,他们即将步入老龄阶段,那时中国的人口结构将发生一个大的转变。况且,中国在50年前大力提倡生育,而在30年前又采取了有力的计划生育措施,使得人口结构的转变从一个自发的过程转变为自觉的过程。因此这一转变一旦到来就不是循序渐进,而是极其迅猛的。高储蓄将逐步用于社会抚育成本,社会劳动生产率也会因为宏观劳动力的减少而减速增长,房地产的需求也将显著减少。

三、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

笔者斗胆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分为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套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弹性需求指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购买房屋的需求,这类需求通常受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会存在着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刚性需求指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产生的购买房屋的需求,包括人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身份转换而产生的需求,通常不受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时间上的身份转换指人由未成年人变为成年人,并且随着结婚时代的到来,由父母眼中的“孩子”变为妻子(丈夫)眼中的丈夫(妻子)。中国传统的“分家”观念和过去一个时代家庭人口的“金字塔”结构,使得这种需求格外强烈。然而随着家庭人口结构朝“4-2-1”的“倒金字塔”结构发展,这种需求可能会有所减弱。

空间上的身份转换指人由一地迁出而迁往另一地。在当前中国,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在城市中购房生存。

刚性需求的产生,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带有中国文化根源的特殊性。众所周知,“房地产”的概念与“家”的概念密切相关。如果把“家”的概念分为三种,分别用英文表示成“family”、“home”、“house”。“family”,家庭,指家的组织概念;“home”,广义上的“家”,指家的精神概念;“house”指家的实体概念,与我们所说的“房地产”较为相近。在农耕文明中,由于人类的集体劳作和对土地、房屋的依附性,重视“家”的组织概念和实体概念,即“family”和“house”,这使得中国人有着较强的家庭责任感和对房屋的刚性需求。农业文明中形成的“务实”的观念,经常忽略家的精神概念“home”,即“家”对人的精神抚慰功能。而在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中,由于人们的住所较为频繁地变动,情况则反之。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部分人士已经表现出对“家”的精神概念的追求,希望“family”的温馨和“house”的舒适能够抹去工作的疲劳和烦恼。

四、结论与建议

1.人口结构与城市化推动房地产发展

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乡村人口的城镇化是推动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两台“马力发动机”,正如笔者前文所述的房地产刚性需求的两个方面:时间上的身份转换和空间上的身份转换。虽然从短期来看,人口的这两方面变化还将推动房地产业发展。但从中长期来看,乡村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已较前一时期有所减缓,并且不可能永无止境地发展下去;随着若干年后“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全社会储蓄率的降低会带来房地产价格的降低。因此,国民应该理性看待房市,警惕长期盲目投资房地产的行为。

2.经济适用房

房地产市场顽固的刚性需求似乎不受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国家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只能影响它的弹性需求。这也许就是现阶段利用金融和财政政策来调控房价未取到实质性效果的原因。“经济”的本意就是经世济民,为了满足普通市民对于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政府也许应该加大力度建设经济适用房,把房地产需求的“基”给稳住。

3.舒适型用房

随着人们对“家”的精神概念的追求,住宅将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这就对房地产项目的建材、结构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房地产开发商还应该在物业服务和社区文化等方面多下功夫,提供房屋核心产品以外的精神文化附加值。

参考文献:

[1]王永德王杜春: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2]王嘉慧:谈人口因素对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以威海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7):236~237

[3]申斯:房产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0~51

[4]伊志宏:消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人口红利的概念篇10

一、教学设计要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数学教学要使得每个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学生从数学中学习到生活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尽量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如在讲解《概率》这一章时,如果一开始就讲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会听不懂或不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艰难的运算过程,容易产生烦躁和厌学的。为避免这种心理的产生,笔者在讲课时,引入了乡下赶集时常见的情境:

街头有人席地设摊,白布上醒目地写着:“抽签有奖销售”,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从摊主小布口袋中的20个小球(其中有l0个红球,10个白球)中摸出l0个,除摸得5红5白这种情况外,其他各种情况均可马上获得奖金(或实物)。奖金设置如下:摸得10红或10白者奖50元;摸得9红1白或9白1红者奖25元;摸得8红2自或8白2红者奖5元;摸得7红3白或7白3红者奖1.5元;摸得6红4白或6白4红者奖0.5元。但摸得5红5白者必须用6元钱向摊主购买两双袜子。

提问:这种免费抽签的有奖销售,你会去摸吗?笔者还准备了一个箱子,里面装有10个红色的乒乓球和10个白色的乒乓球,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就把“现实中的学生”置于“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这个学习情境中,然后再引入新课题‘概率”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学生乐在其中,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并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功用。

二、教学设计要新颖化

一个新颖的教学设计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其保持高度的兴趣,进而有效地改善其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在数学的百花园中,趣味题比比皆是,如我国古代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问题”,国外的“牛顿九树阵”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将这些趣味题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讲解《排列组合》这一章时,先设计一个阿凡提的故事作为引入:“阿凡提的几个穷朋友在一饭馆里吃饭,常遭到老板的嘲笑和戏弄,阿凡提帮他们出了个主意。一天,阿凡提带领他们又来吃饭,把钱袋摇得叮当响。饭毕,阿凡提跟老板说:我们以后天天都在你这里吃饭,每天这样付饭钱太麻烦了,我们就一段时间结一次帐,等我们这十个人又按照今天的位置坐时,再结帐,我们付双倍的钱。阿凡提是当地的名人,绝对不会赖帐,又听说是付双倍的钱,老板满口答应。可许多天过去了,还不见他们付钱。同学们,算算看,老板什么时候会拿到饭钱呢?”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习得新知识。

三、教学设计要兴趣化

中职提倡“抬头教学”,要让学生自信地抬着头,兴趣盎然地听课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兴趣是关键。心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足以使工作具有趣味,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去营造轻松、愉快和融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笔者讲授“独立重复试验模型”时,针对的都是男生班级,由于男生对篮球很感兴趣,于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以2007年4月26日至5月6日“火箭VS爵士”的篮球赛为切入点,让学生欣赏一小段有关赛事的片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列出七场比赛中姚明的罚球情况数据表:给出表格后,以6人为一组,把全班学生分成9组,让每组学生利用学过的“概率统计定义”估算:姚明罚球命中的概率是多少?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很快算出姚明罚球命中率p=0.9。再在这命中率基础上采用“问题教学法”,由浅入深提出六个问题:

问题l:姚明第一次罚球罚中与第二次罚球罚中的概率有没有影响?罚球四次事件,概率相互之间有没有影响?问题2:姚明每次罚球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问题3:姚明罚球四次这个事件具有什么特征?问题4:姚明四罚第一次中的概率?第一次不中的概率?问题5:姚明四罚第一次中而后三次不中的概率?问题6:姚明四罚只中一次的概率?

让每组学生合作讨论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由问题1至问题3引导出“独立重复试验模型”的概念,由问题4至问题6,让学生推导出姚明n投k中的概率计算公式:,从而得出独立重复试验概率公式。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其他情况的命中率。整个设计都以姚明罚球命中率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使每组学生都能积极地探讨相关的内容,课堂教学收效显著。

四、教学设计要专业化

中职明确要求,课要为专业课服务,文化课应当与专业课衔接。教师要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大致了解专业课的内容,以便适当地安排教学进度为专业课服务。如在教模具专业班级时,他们的课程包括基础和测量等内容,涉及三角函数的知识,但时间上与数学教学存在冲突,数学要在后一个学期才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笔者调整教学进度,将三角函数的内容提前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