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27

地质环境治理篇1

1.1资金困境

2009年,国土资源部出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其中第六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投资,对已关闭或者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由于没有出台细化可操作的配套政策,且投入风险大,收益不高,因此社会资金参与关闭露采矿山治理极少。

1.2技术困境

开发利用技术落后是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因。另外,我国缺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专业队伍和人才也是环境整治进度缓慢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1.2.1开发利用技术落后

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为所谓的经济指标,许可了众多乡镇及个体矿山企业,这些小企业经济实力差、生产规模比较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再加上盲目开采,矿产资源利用率过低,很难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另外,我国大型矿山企业也没有采用分层台阶式开采、山体内部式、充填式开采、房柱式开采等先进工艺生产,也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

1.2.2矿山环境监测落后

煤、铁、石膏等地下开采矿山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极大,主要体现在地面沉降诱发地质灾害和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此类问题专业性较强。由于监管单位和矿山企业本身都没有专业设备和人才,矿山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评价体系建设往往流于形式,更不可能准确预测地下采空区和特大型坑矿可能出现的重大地质灾害。有时,即使委托地质勘探专业队伍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监理工作,但是大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实施矿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2.3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落后

矿山环境治理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技术研究,如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改进矿山环境破坏的治理技术,研究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技术,与地上景观相关的物种选择、配置和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等。目前,我国的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研究机构,目前已有200多个研究单位、近两万人从事这项工作,但仍不能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地方更是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地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般采取土地复垦、消除地灾隐患和削坡覆绿等办法,而不采取土地复垦、矿山资质灾害、地下水污染、矿区含水层和矿区地貌景观综合治理方法。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在采矿企业还有资源开采,没有闭坑、甚至没有稳沉的情况下就实施土地复垦,出现复垦又塌陷破坏的情况。有些治理项目不对污染地下水进行物理、化学处理,不对含水层顶底板进行防渗处理,就简单复垦和治理,致使原有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涌现。

1.3制度困境

法律制度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关键。法律制度不完善,就会造成监管困难、资金保障不到位等系列问题。

1.3.1法律分散不具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涉及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部门法,涉及土地复垦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部门条例,但是这些法律过于分散不具体,没有针对性。

1.3.2权责不统一

当前我国的矿山治理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有关矿山环境治理的部门之间出现职能交叉现象,这就导致了各部门都把责任推向其他部门,出现了“职能互推”的严重后果。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执法管理涉及到多个执法部门,相互责任不清,在具体执行和管理上存在推诿扯皮、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1.3.3法律约束力不强

我国法律没有赋予国土部门强制执行权,由于缺少强力司法机构支持和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在采矿企业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无力采取有效措施促使采矿权人及时治理,造成矿山闭坑时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工程不了了之。

1.3.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法律效力不高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是部门规定,没有上升为国家法律和法规,权威性不足。另外,有些规定不够全面和细致,如没有明确政府专项资金的来源;对采矿权人不申请办理闭坑手续,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或恢复治理仍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力度就偏小;对采矿权人不定期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不如实提交监测资料的,就没有处罚条款。

1.3.5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国法律规定的原则是“谁破坏、谁治理”,那么这些责任主体———排放污染、环境破坏的企业,就应该是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人。但是,大部分企业目前已没了踪影。按照公司法,已经倒闭、破产的公司已经在法律上消灭了责任主体,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只会成为一纸空文,这些企业遗留下来的环境责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承担。究竟谁来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买单?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急需明确。

1.3.6保证金制度不合理

2009年5月1日,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规定:采矿权人应当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缴存保证金,保证金的缴存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至此,保证金制度建设才全面到位。由于保证金制度刚刚起步,为了顺利推进,各地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最低水平,恢复保证金远远没有达到恢复治理费用的标准。由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出台晚、标准低、收缴困难,不足以制约采矿企业,就导致采矿企业恢复治理缺乏主动性,拒不进行恢复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1.3.7分类分级管理

目前,所有煤矿、铁矿、盐矿、石膏矿、矿泉水及大型采石企业采矿许可证均由部省发放。按照这种监管制度,部省发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认定收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审查备案在发证机关。因此,地方在对上述企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情况进行监管时,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手段。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对策

要摆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就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成熟的案例,把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充分吸收,并付诸实践、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彻底把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做好。

2.1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1.1要建立分级投入机制

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前的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分级投入机制,国家和省要拿大头。同时,国家要对资源枯竭城市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2.1.2要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进行矿山治理恢复,解决“老账”问题,就得拓展资金渠道。一是建立矿山恢复治理基金,从矿产资源采矿权价款和补偿费中拿出一定比例,集中农发资金、农重金,地方财政从矿山土地出让金中预留一定比例;二是征收矿业可持续发展金,标准不低于采矿权价款的5%,此项资金计入企业成本;三是提高恢复治理保证金标准,由地方政府征收,利息也由地方政府支配。

2.1.3要创新投融资体制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明确投资主体条件、实施单位、监管流程、验收标准、收益分配和优惠政策等,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给予投资者一定年期内拥有被恢复治理土地的利用权;如可以实施修复式开采整治,以开采余量资源的收入作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并可免交矿产资源补偿费用。

2.2鼓励新技术应用,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

2.2.1严格准入条件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将地质环境资源消耗费用、地质灾害损失费用、污染损失费用与矿山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作为是否颁发采矿许可证的重要指标。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

2.2.2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

鼓励采矿企业矿山加大对开采技术的研究投入,鼓励企业采取国内外已取得明显效果的露采矿山台阶式开采、灰岩内部开采技术,地下矿山充填式开采、房柱式开采等新技术的应用。对因采用新技术增加的成本,建议由市、县财政予以补贴,切实保护地质环境。

2.2.3组建专业治理公司

国家组建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专业公司,一方面,替代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恢复治理,资金从采矿企业缴纳的恢复治理保证金、政府征收的可持续发展金中支付,不足部分从矿山恢复治理基金和恢复治理保证金利息中拨付;另一方面,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的科学研究,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2.2.4编制技术规程

国家和省组织高校、科研单位技术力量和国外专家,编制《矿山环境监测指南》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规程》,以指导环境监测和恢复治理工作。

2.2.5培养专业人才

重点培训地质勘探专业队伍和矿山企业的技术人员,以便使矿山企业和地质勘探专业队伍能正常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矿山开采形成的地质环境问题。

2.3完善制度设计,提高法律约束力

2.3.1制定出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

借鉴发达国家矿山环境治理的经验,需强化立法形式管理矿山环境治理的思路,主要包括:尽快出善的矿山环境治理规程标准和在法规中体现对矿山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的鼓励。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整合《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相关内容,制定《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收益”上升为法律原则。建立矿山环境审查评价制度、矿山环境许可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和矿业可持续发展金制度。要落实各项制度,制定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标准,部省要定期开展等级评定,并向社会评定结果;恢复治理保证金由矿山所在地地方政府征收,利息可由地方政府支配;矿业可持续发展金按比例由地方政府留存;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矿山企业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立法权的省市也可以出台《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细化以上规定和标准。

2.3.2明确责任主体

首先,中央政府应承担环境遗留问题的主体责任。因为,资源低价是中央控制的,财政税收最终收归中央,区域发展不均衡是中央政府的宏观布局所导致的,另外,也只有国家财政能承担得起。具体建议是: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财政支持;应从宏观上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应提供更多的环境治理的技术支持;应完善与资源相关立法,重点进行矿产资源税费体制的改革,为矿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建立生态区域补偿制度,重点扶持资源枯竭城市。其次,地方政府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环境治理责任。虽然资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已步入财政困境,无力承担所有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但是,为避免引发更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加快城市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环境治理。具体建议是:要制定和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分期分批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排查隐患点、危险点,并落实防控措施;要对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动态监测。另外,对于虽有责任人,但因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治理费用的的原国有矿山企业,要积极协调上级配套资金,协助企业共同治理。第三,现有矿山企业要履行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对于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要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确保新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治理。

2.3.3创新监管模式

一是进行联合执法。积极发挥国土、环保、林业、农业、水利、计划、财政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到分工负责,协同作战,齐抓共管。要形成政府推动,国土、环保监督,矿山企业负责,社会各界参与,全方位治理整顿的良好管理体制。二是进行全过程管理。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贯穿勘察、基建、生产、闭坑等矿业活动的始终,改变过去的末端治理为及时治理。三是开展动态巡查。重点检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环境监测体系、保护方案执行情况、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进度、质量和效果。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的采矿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停产整顿和关闭的措施。四是实行信息化管理。积极建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动态掌握矿山信息,分析矿山现状,加强宏观管理和正确决策。

2.3.4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一是把矿山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土地与矿产管理合一的优势,以废弃矿山治理推进土地开发,在消除废弃矿山安全隐患并进行绿化后,把平整后的土地作为工业、农业或房地产开发用地,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筹措资金。二是矿山治理与矿山公园、地质公园建设相结合,发展矿山旅游经济,提升环境恢复治理经济价值。

3、结论

地质环境治理篇2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孟家湾;大柳树;露天煤矿

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0引言

宁夏中卫孟家湾大柳树地区露天煤矿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西南部。矿区紧邻定武高速、包兰铁路、沙坡头部级5a级自然保护区,黄河自西向东横穿矿区。矿区内煤炭资源较丰富,由于煤层埋深浅,易开采,交通便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该地区采矿活动频繁,且多为私挖滥采。由于多年无序开采和利用,造成了资源、植被、环境的极大破坏。

目前,矿山全部闭坑,治理的责任主体已经灭失。由于采矿活动形成的采坑及废渣等形成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了这一地区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加快实施该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步伐,提高中卫市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矿区土地资源,对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由于多年的无序开采,采矿点连片分布,废渣堆积成山。目前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采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废渣等对土地资源的占压,对黄河水质的影响,对沙坡头景区环境造成的影响。

1.1地形地貌破坏严重

各采矿点大多数分布在山体上,顺山体开采。从整体上看,遗留下的采坑相对集中连片,各采坑的采深不同,大小不一。开采活动破坏山体,同样也严重的破坏了区域地形地貌。远望矿区,大量的采坑造成山体表面坑坑点点,采坑内出露的基岩与采坑周围山体原有植被形成强烈的反差,极不协调。目前矿区内存在的采坑有6个,占地面积14hm2,采坑容量280万m3。

1.2、土地资源的占压

采矿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废渣,堆积在采坑内部及采坑周边,占压了土地。废渣连片堆放,堆积成山,堆积总方量240万m3,矿区建筑及道路也破坏和占压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占压土地总面积约29.36hm2。同时部分废渣直接堆放在了村庄上游的沟谷中,堵塞了沟道,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将会直接威胁到村民的安全。所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需要尽快将废渣等占地问题解决。废渣等占地面积见表1。

表2占压土地面积统计表

编号项目占压土地面积(m2)

1废渣281150

2简易道路10200

3临时建筑3400

合计293650m2

1.3对黄河水质造成影响

矿区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西南部,黄河自此流入宁夏境内,并自西向东横穿矿区。目前废渣大量堆积于黄河两岸山坡上,方量大、坡度陡、堆积松散,一旦遭遇大暴雨天气,松散废渣经雨水冲刷将大量进入黄河水体,污染黄河水质,影响下游地区对黄河水的利用。

1.4对沙坡头景区环境造成的影响

矿区位于沙坡头旅游景区西侧,随意堆积的废渣、凌乱的采坑与周围的风景名胜极不协调。采矿活动形成的大量废渣连片堆积,占压了大量土地,加重了该地区的土地沙化。同时废渣作为污染源,每遇大风天气,该地区便灰渣漫天飞扬,严重影响了景区空气质量。

2治理措施

根据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当地环境背景,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治理工程主要包括采坑治理、废渣占地治理、道路及建筑设施治理、绿化工程及水利设施工程。

2.1采坑治理

矿区内大小不一的采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严重。采坑占地面积约14hm2,平均采深约20m,全部为掏采坑,开采面近乎直立。如果全部采取山体放坡措施治理,恢复地形地貌,其工程量大,对整个矿区的地形地貌也会产生更大改变。考虑到矿区内堆积有大量的废渣,还有部分临时建筑,将临时建筑拆除后同废渣一起回填采坑,消除采坑边缘陡坎即可,这样既治理了采坑又治理了废渣,一举两得。回填后覆土,方法简单易行,安全隐患少。回填方量约240万m3,建筑物拆除7000m3。在治理后的山坡上覆盖0.3m厚的土层,覆土方量约4.2万m3,覆土后即可以转变为可耕种土地,也可播散草籽进行绿化。

2.2废渣占地治理

矿区内废渣堆积如山,占压大量土地资源,破坏大面积的植被。对临时建筑拆除后连同废渣就近填入采坑。废渣清理后,在地势平缓地带覆土可以将土地整理为耕地,建成可耕种土地区。这样的治理方法简单,运距小,成本少,操作性强。废渣清理后,进行覆土平整,以便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覆土面积约28hm2,厚度约0.3m,覆土方量约8.4万m3。

2.3道路及建筑设施治理工程

矿区采矿点较多,分布范围大,通往各个矿点的道路错综复杂,均为砂土、砂砾石铺垫的简易矿山道路,道路宽3~5m,矿区内建筑凌乱的分布在山体上。各采矿点停止活动后,道路及建筑设施也随之废弃,存在占压土地、破坏植被的问题。对于道路的治理主要为覆土,覆土方量约3060m3。建筑设施的治理,主要是拆除回填采坑,原地覆土整平,覆土方量1020m3,以便后续工程的进行,

2.4绿化工程

矿区内气候干旱,年降雨量小,平均日照时间长,山体上土层较薄,土壤质量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山顶上基岩大部出露,山体表面植被本来就稀疏,各采矿点对植被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加剧了局部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环境恶劣。

分析矿区地形、坡向及周边环境,考虑到地区天气及降水,结合矿区及周边地区生长植物的种类,该地区的绿化主要以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为主。在定武高速两侧种植树木,设置宽50m,长2.8km的生态防护林区,考虑到当地的优势植被及种植习惯,选择种植的树种主要为沙枣,株行距5×5m。生态防护林区及可耕种土地区外的地区可以播撒草籽,提高植被覆盖率,绿化面积约8km2。

2.5水利设施工程

矿区内绿化及耕种地灌溉用水可以利用泵站引黄河水。孟家湾矿区可以直接利用废弃泵站引水,大柳树矿区需在黄河边平缓地带新建2座泵站。同时在两个矿区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3座50m3蓄水池。通过泵站将水引致蓄水池,供水管线自蓄水池引出,由高至低向地势低洼地带铺设,利用地形高差使水从高到低自流灌溉。连接供水管网的主管的规格为Φ=315mmpVC-U管,支管的规格为Φ=125mmpe管。

各级管道布置形式多呈梳型布置和“非”字形布置。为了利于管网系统的防冻和排沙减淤,在管网系统干管最低处或末端、或最低分干管、支管的末端设置排水阀和排水管,自然排出。

3效益分析

3.1环境效益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经过治理,通过大面积的种草,提高地区绿化率,可以增加0.28km2生态防护林,8km2绿化面积,使地质环境条件得到大幅改善。恢复矿区的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定武高速两侧的景观,与美丽的沙坡头景区相呼应,使旅游景区周边的景观得到提升,促进旅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大大提升中卫市的对外整体形象

3.2社会效益

矿区及周边地区耕地面积有限,长期以来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及土地的整理,能够充分挖掘废弃矿山用地的潜力,可以新增耕地面积1.43km2,在探索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社会效益显著。

3.3经济效益

矿区经治理后,新增耕地面积1.43km2(约2145亩)。参考周围农耕地种植经验,该地区适合种植经果林,因此,可选择在新增耕地种植中卫市的优势果种——大枣。根据调查,当地大枣种植年平均亩产收入接近4000元,新增耕地全部种植枣树,每年产生约80万元的经济收入,对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作用,经济效益明显。

4结论

通过宁夏中卫孟家湾大柳树地区露天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该地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地形地貌、土地资源、黄河水质及沙坡头景区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对该地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宜从采坑治理、废渣占地治理、道路及建筑设施治理工程、绿化工程、水利设施工程五个方面进行治理。通过治理可产生积极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

地质环境治理篇3

从前文讲述的地质灾害的种类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是因为岩石层等受到破坏等一系列地质环境的改变而造成的。但是反过来讲,正因为地质灾害不断的发生,才使得地质环境不断的发生变换,所以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了活跃期,地壳活动频繁,地质环境的改变必然会连带地质灾害的频发。强降雨的不断发生会形成较强的地表径流,导致地表松散堆积,最终形成泥石流。而且随着雨水的不断下渗,岩土体的含水也会日渐饱和,随着自重的不断增加,自身的应力状态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久而久之软弱结构面将失去平衡,最终伴随的将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当然,这些灾害都是很严重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不可预期其后果。当然,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必然引发地壳活动的不断改变,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地质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只有在保证地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当地质环境相对稳定的时候,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将降低。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就要保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目前正处于全球地质灾害频发的年代,全世界都在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努力,都在为改善地质环境做多方探讨,其实,这是一个趋势,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做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减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既然地质环境跟地质灾害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解决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可以为地质环境的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关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重视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规划工作。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在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首先自己应该心里有数,要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有所预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因地制宜,做出合理的规划,找出最好的防治方法。工作人员应准确划分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对于易发区做重点安排,要准确区分出轻重缓急,做出最有效的防治方案和防治部署。

2.加大地质灾害监测力度与预报强度。由于地质环境不断变化,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检测力度,尽量让有情况在自己的预料之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于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控。尤其是在重点防治区,更要加强预报力度,并对周围的人群做相应的工作,让他们知道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必要时刻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3.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对于像滑坡这样的灾害,我们可以采用排水措施,组建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样可以促进岩体稳定,达到有效抑制滑坡现象的目的;总之,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状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一样的问题。同时,要学会总结,没发生一次情况,就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措施,力争同样的问题不会重复发生。

结语

地质环境治理篇4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

1我市矿业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矿业经济发展迅速:新发现矿产地5处,新增铁矿资源储量516.3万吨,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7108万吨;2007年,矿业采选业总产值15.75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99亿元,年递增15%;矿业总产值338.8亿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当年价),比2005年增加179.4亿元,年递增45%;实现利税34.55亿元,利润16.3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和3.6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消耗,这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矿业企业抓住机遇,不断加快开采进度。这也就随之给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虽然因地质环境保护问题造成的事故较少,但地质环境问题却不容忽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不论对于矿业企业自身安全生产,还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都是负责任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

近些年,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7年,全市矿山年排放废水348.97万吨,处理253.39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72.6%;尾砂(粉煤灰)年排放65.2万吨,年处理利用量9万吨,处理利用率13.8%;废石年排放量94.49万吨,年处理利用量40.69万吨,处理利用率43%;矿山恢复治理面积达到82.2公顷。但是必须指出,未来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截止2007年底,全市矿山历年累计积存尾砂288.43万吨,废石1121.95万吨,累计破坏土地面积2337.73公顷(占全市面积的0.74%)。矿山的生产活动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将有所增加,导致采空和疏干塌陷、泥石流、滑坡、崩塌、地下水均衡破坏、矿坑突水等。2011年我市共发生三起地质灾害。因此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我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3.1注重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凡是地质灾害,都与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对影响范围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最小,达到防灾减灾的根本目的。

3.2注重综合治理、有效防护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治理方式,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只有各种措施配置合理,才能根治灾害。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4.1加强已闭坑矿山土地分类管理

遵循“区域开展、重点突破、解剖典型、控制一般”的原则,依靠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填表调查,对典型矿山进行实地调查与核查,查明全市矿山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重点查清闭坑矿山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提出矿山土地用途转换方向和治理恢复意见,为矿山环境开发式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建立矿山土地转换使用制度与模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投资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加速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进程。

①宜“建”矿山土地:凡是适宜转换为建设用地的矿山土地资源,可由地方政府投资进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综合治理,经申请和备案,可按建设用地出让管理规定要求进行招拍挂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

②宜“农”矿山土地:凡是适宜转换为农业和果业用地的矿山土地资源,可采用多方式、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和环境综合治理,经申请和备案,当地政府可采用协议、承包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③宜“林”矿山土地:凡是适宜转换为林业用地的矿山土地资源,可采用多方式、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综合治理,经申请和备案,当地政府可采用协议、承包等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4.2 加快矿山废弃物处理

矿山废渣、废石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废弃物的堆积造成矿山周边占压土地、植被破坏,影响了原有地貌环境。开采矿山会造成采坑区,现许多矿山通过废弃矿石与砂石配比进行回填,不仅减少了运输别的材料回填带来的巨大资金成本,而且也直接处理了废弃矿物,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节省了废弃物处理成本。

4.3 加大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由于传统矿山开采很少进行矿坑回填,造成地质塌陷等情况极易发生。同时由于矿山开采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疏松,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难。

从治理技术上讲,矿山地质治理首先要从水治理开始,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通过树木种植、草皮移植等方式恢复矿山植被,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积极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我市正在进行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有分宜县双林镇废弃煤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渝水区因资源枯竭关闭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渝水区下村镇航桥村岩溶地面塌陷勘探项目,总投资1000多万元。

4.4 加速实施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开展矿山环境现状调查,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影响程度,制定分期治理方案。建立并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提高矿山准入门槛,禁止大矿小开,一矿多开,提高资源利用率。新建矿山应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并按规定存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属采矿权人所有,实行专款专用,在矿山环境治理完成后,经验收合格,返还全部保证金及利息。目前,省发证矿山基本全部实施保证金制度,市县发证矿山正在逐步实施。

4.5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题目,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职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5结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通过长时期地监控与治理,进行有效地引导,才能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而且,还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开发,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切实实施,才能最终有效加强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矿山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江发.浅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地质环境治理篇5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074-02

1引言

我国的传统工业发展依赖于资源开发,煤炭、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占据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繁荣,在当下经济发展中仍具有深远影响。矿山地质生产开采在人类技术不断发展中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在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略了工业化带给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威胁。发展初期受到科学发展条件的限制,没有科学环保的开发利用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单薄,都给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带来了困扰和阻碍。可见,矿山地质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关系着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发展,认清当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总体现状并将治理对策落实到实际治理工作中,在综合治理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2矿山环境问题特点分析

2.1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开采将有用的矿产资源从地质层剥离,相应地,在地形中也会发生变化,空缺的地下空间尤其是山区地形中,地面、山坡等周围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山体地形的稳定性,人为的工程开发没有复原地形或是保持地形稳定的过程,开采完之后,因为自然灾害诱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是普遍的山区开采带来的破坏。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是极大的。地表地形的破坏修复需要很长的过程,多是依靠自然改变任之改变[1]。

2.2矿产资源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中对环境保护缺乏认识以及落后的开采技术都会破坏矿产资源。一些乡镇企业在开采上没有利用科学的开采技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对矿山保护和利用的认识淡薄,这样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再回收效率也会降低。矿产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大量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开采,加快了资源枯竭的速度,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将是更加严峻的发展危机。

2.3土地、水资源破坏

矿山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地形,随之相带来地表资源的破坏,地质开采除了在地质灾害破坏之外,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水资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都会因为矿山开采受到影响,一些缺水地区情况会更加严重。在地下水过度使用导致水位下降,供水困难的情况下,还会对地面水文造成破坏,河流、水质等相关问题威胁着人民生命安全。一些矿山开采区本身取水条件有限,对水质的处理落后,经历地质灾害的破坏是更大的打击,土地流失、土地污染等问题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开采是另一种形式的土地破坏,地表土地资源没有得到科学环保的规划处理,在地质灾害破坏下更是雪上加霜,矿产加工过程中占用的土地资源也会在后期处理中带来很多问题,农田污染、废水排放污染等危害人民生产、生活的因素长期在矿山开采中破坏稳定的自然环境[2]。

2.4生物多样性损失

环境问题在自然环境下包括了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植物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自然界的整体稳定都会受到影响,森林、河流、动物等在矿山周围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环境都会因为地质破坏相继受到影响。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3.1合理规划环境治理,转变发展理念

经历了资源开采的盲目性发展阶段,在综合治理后续问题的过程中,应认清当前矿山地质开采的现状,合理规划环境治理工作,从整体上掌握环境治理的局势,同时思想指导上,与时代社会发展相协调。当下和谐社会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转变发展理念,积极做好思想理念上的学习工作,传统发展观的不足之处和落后观念应在新时期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得到及时纠正。当下倡导科学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吸收科学、先进发展理念和思想理论,为环境治理提供精神支持和理论指导。

3.2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管理体系

矿山开采在现阶段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进行合理的指导开发,是矿山开采问题不断积累并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从管理上提高效率,找出问题的所在,及时解决并预防后续此类问题的发生。矿上地质环境治理管理工作与政府、社会相关工作配合,在提高治理工作的落实效率的同时,严格落实治理的执行力度,将环境治理工作做到位。

3.3加快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在矿山开采中,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但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或与实际情况有偏差等问题,都是现阶段环境治理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法律法规在当今社会法制中的约束力是必须树立的,在环境治理工作中更是如此,应在健全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中,结合实际发展的重要问题,真正做到法律法规的有效服务于环境治理工作[3]。

3.4推动环境治理联动工作

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长期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措施可以撼动的,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涉及财政、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农业等多部门的工作配合,联动机制下更具有有效力。国土资源部门主导在与其他部门做好配合工作的同时,合作办公建立长期有效的治理体系,贯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结语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也将会有深远的影响,分析F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现状,在做好多方努力配合治理工作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规范化、产业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政府政策的落实,在环境治理工作中明确治理理念,树立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资源节约、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进程中提供更完善的发展研究理论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方雨Q.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与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5).

地质环境治理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自然环境日益恶化问题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工作。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就是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而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也开始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目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客观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治理。

1.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在我国一般来说矿产资源开发区都处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或者处在滑坡、泥石流等原生态灾害高发的山地区。矿产开发产生了一系列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由两方面造成,一方面是当地原生态地质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是人为开发矿产资源所造成的,当前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是影响和改变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矿山地质环境有两面性,较大的地质环境容量和良好的地质环境质量对于矿产开发是有利的,而脆弱的地质环境则制约着矿山资源正常开采。由于我国多数企业不合理的工程开采,使得目前矿山系统十分脆弱,经常会发生各类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开发与原生态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原生态矿山地质环境因开采强度而产生复杂的变化,一旦矿山地质环境超出了矿山环境的所能承受范围,就会引发地质灾害的爆发以及累积性的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也会大面积的威胁到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当前就如何实现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以及保证地质环境脆弱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是我们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2.破坏矿山地质环境所引发的环境问题

2.1地表环境开采沉陷问题

随着矿产资源被开采出去后,在矿山内部便会形成采空区,随着采空区面积的加大,内部岩层会在大面积状态下弯曲断裂,这使得采空区岩层和地表之间产生连续的弯曲变形,随之出现塌陷。地表环境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塌陷会造成地表大面积积水,这会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以至于粮食绝产,地表农耕地成为洼地。沉陷情况的出现还会造成地表或者地下建筑的损坏,也会导致建筑地基产生不均匀塌陷,以至于建筑物开裂或倒塌。

2.2对于水资源的污染破坏

随着矿山地质环境遭到破坏,矿山地下水位也会随之下降甚至干枯,主要是由于在采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不仅水资源使用过量而且在这其中还有大量的浪费,所以会导致地下水位平衡系统受到破坏,以至于水资源枯竭或者地区河流断流,还有就是在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中所产生的有害矿物质下渗到地下,引发地下水污染。

2.3矿山开采后的垃圾污染

随着对矿山的开采,相应会从产生很多废渣和垃圾,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垃圾和废渣会越来越多,进而会导致滑坡、突涌等事故,危害当地人民正常生活,而且矿山固体废弃物中经常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长时间的堆放以及在自然环境作用下会与空气进行氧化作用从而分解,有害金属元素随着雨水而进行流散,导致污染水体,破坏当地耕地土壤,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粮食质量。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方法

3.1进行科学划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等级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保护应该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基于国家实行矿产资源整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分区管理、分类管理。首先要弄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再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主要采用的原则是“分类指导,分级处理,分区推进”。对矿山地质环境展开科学的分类,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模式,对于不同的矿种和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间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相应治理方式。

3.2建立相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措施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矿山开发一直忽略对其的保护与治理,以至于现在留下很多遗留问题,以至于现在保护治理工作进展起来困难很大,虽然政府多次对于不合格企业进行相应整顿,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新的地质环境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加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治理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矿产种类进行差别化管理,并相应定制不同的政策管理办法以及技术标准,以便于更好地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这也有利于更好的保护环境和矿产资源。

3.3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理论研究

为了更好地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与保护,要求我们对于不同类型的矿产、不同开采方式以及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不同的操作,进行相应细致的科学研究,此外对于矿山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类型以及影响控制因素也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对于山地矿山泥石流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和重金属元素污染等环境污染研究,通过以上这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相应部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理论依据以及实际指导。

4.结语

总之,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的管理,积极的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防止和避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最终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重要,但又十分艰巨的工作。这不但需要国家相关机构的努力,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支持。也只有真正做到合理科学的开采矿山资源,在遇到环境问题时能够积极稳妥的处理,才能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巨大财富。

参考文献:

[1]周蕾,刘慧林,刘志尧,成湘伟.矿山开发过程中地质灾害的产生及其与防晒措施[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8(2).

地质环境治理篇7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矿区地质环境概述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地表塌陷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固体堆积物

1.3.1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对大气的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新晨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地质环境治理篇8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47-01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下的矿山开采不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结合,造成了一系列因肆意开采、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开发技术落后等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会引发接连的矿业地质灾害,给广大人民生活带来影响,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引发塌陷危险

矿山开发活动还可以引发地质灾害,使地面遭受塌陷危险。首先,地面塌陷对道路和铁路的具有较大破坏作用。其次,地面塌陷对桥涵的影响和破坏。随着采煤的塌陷,受到影响的桥梁或涵洞由于下沉的速度较慢和随沉随治理的观念盛行没有得到及时重视,将随着井田的进一步开发呈现大面积积水甚至全部变成水域的现象。再次,地面塌陷对河流堤坝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最后,地面塌陷对村庄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1.2引发地质灾害

在矿山资源开发时,能诱发很多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矿山开发,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现象。矿业开采,特别是露天矿业开采,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使得坡体原有平衡被打破,导致山体倾斜,岩土变形,直接诱发崩塌和滑坡;矿山开采中的矿渣随意堆放,不及时处理,给山体造成了超负荷,导致滑坡现象;矿业开采中的残渣遇雨水等暴风雨天气,形成泥石流。

1.3地貌景观影响

主要表现在植被稀少,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等。石漠化在喀斯特脆弱地貌环境下,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开采矿业或过分强调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土层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的岩石景观。此种情况也在露天开采中容易出现,由随意堆放的矿渣等构成,破坏了生态环境。

1.4土地资源影响

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主要体现在土地占用和地面塌陷上。土地占用主要是工业场地和矸石堆放占地。此外,随着矿业开发活动的加剧,对矿区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将持续,受影响和破坏的土地范围增大,矿业开采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地资源中,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了危害和污染。

1.5水体环境影响

矿业开采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水源。由于矿业开采中的不妥善处理残渣和污水废水,造成污水经雨水冲洗后流放到周围的农田、土地中,再进一步污染农作物,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此外,有些矿业开采中直接排出废水污水,渗入地表,直接污染了地下水源和土地质量。含水层造成影响。此外,矿业开采中对矿井的不合理开采容易影响到含水层水质水位等,对于浅部含水层及民用井、煤系地层及上下覆含水层、地下水水位及水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6大气环境污染

采石场中,尘土飞扬,乱堆乱放的废石废渣经狂风一吹,漫天飞舞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

1.7噪音污染

矿业开采中,机器声巨大,振动分贝较高,形成了噪音污染,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2如何恢复治理矿山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矿山开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也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矿山环境的恶化是每一个矿业工作者和公民关心的问题。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恢复治理矿山环境,并在以后进行矿山开采时,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开采,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应根据情况,合理分区

矿业工作者应根据矿产资源开发计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以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对矿山环境合理分区,方便对症下药。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土地治理再利用为中心的原则。其次,要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总体影响程度作出综合结论,明确分清区内相似、区间相异情况,进行环境分区。再次,根据各个分区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例如:根据各片区的特点分成矿区南、北、中等区,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其进行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明确各片区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分析其地质环境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2针对症状,改善矿区环境

针对不同分区的环境恶化形式和地理环境特征,采取不同的改善矿区环境方式。

(1)改善矿区生活质量,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石头、泥土、灰尘等容易造成地质灾害,给矿区人员或周围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对于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区,有效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2)充分发挥覆土和矸石作用,增加耕地面积和减少危害。矿山开采后,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塌陷现象,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还对矿区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针对此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覆土重新回填进坑洼处,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还合理解决了覆土的安置情况。对采矿后产生的矸石等固体废物进行综合治理,防止其造成的地质灾害影响,又避免了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3)及时修复因地面塌陷造成的交通道路、坝体沉陷、渗漏现象。矿山开采后,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坝体沉陷,地下水层渗漏等现象,对矿山周围的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4)充分利用已有矿井排水处理工程,发挥矿井排水、选矿排水等的有效作用。利用排水处理工程进行妥善排水,并对生活废水集中处理,保证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不受污染,也是保护矿区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5)绿化环境,保护植被。矿山的开采不仅产生了较多的废石废渣,造成了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不仅危害人类自身,还破坏了植被,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矿山工作者应该注意绿化环境,加强植被修复和保护,使得矿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功成于千秋万代。

2.3治理与恢复并行,有效保护矿区环境

我们除了对矿区环境进行治理,还要对环境矿区环境进行保护和监督,促使矿业开采继续为经济发展服务,且不至于危害生态环境。

采取监测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功能,防止边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合理处理废石废渣合理,选择好堆放位置,使它不危害含水层和发生地质灾害。保护植被,加强植树造林工程,减少恶劣环境造成的地质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例如,建立塌陷区地面变形观测等,完善矿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治理篇9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1.矿区概况

东川铜矿区位于云南省滇东北,昆明市东川区境内。矿区地处乌蒙山区小江流域,地形地貌为侵蚀溶蚀高中山峡谷,地形切割深,起伏大,山坡陡峻。矿区总体地势西高东低,植被稀疏,在矿区主要以低矮的灌木和零星的树林为主,覆盖率仅15%左右。汤丹矿区与落雪、因民、烂泥坪矿之间有三级公路相连,交通较为方便。

1.1地层岩性

汤丹铜矿为一碳酸盐氧化铜矿床,属Ⅱ勘探类型。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南北向的小江断层和东西向的宝九断层交汇处的西北侧,黄草岭向斜的南翼。区内出露的与矿床有关的地层为元古界昆阳群(ptKn),由上至下的顺序为:黑山组(ptKnH):厚度大于1000m,为灰色、黑色薄层碳泥质板岩夹泥质白云岩,中上部夹有凝交岩或凝灰岩。落雪组(ptKnL):为本区主要含矿层位,分三段,上段为青灰色中厚层、厚层至块状白云岩,厚200~300m。中段为黄色、灰色厚层至块状白云岩,厚30~100m。下段为黄白色薄层至中厚层泥砂质白云岩,厚0~30m。

1.2矿山面临治理的形势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剧增,长期以来矿山的开采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破坏地表环境。塌陷造成地表积水,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造成了极大危害,近年来我国通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对矿山地质进行环境保护,但是其约束力明显还是不够。从其看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还需加强。

2.治理方案

2.1治理范围

治理范围,主要为黄水箐泥石流沟,马柱硐露天采场地中的危岩,坡面泥石流以及土地石漠化等。治理中所采取的措施有清理危岩、拦挡坝、导流堤,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整地、覆土、开发河滩地、种植果树等。治理方案通过专家咨询、评审,进行了部分优化调整,在黄水箐泥石流沟的现状物源较多的山毛驴支沟物源区增设了5座谷坊坝,并在山毛驴支沟沟口增设了一座拦挡坝,对黄水箐泥石流沟原设计的拦挡坝、导流堤进行了一定调整。

2.2黄水箐泥石流沟

2.2.1黄水箐泥石流沟概述

地形条件:整个流域内,25°以上的斜坡占95%左右,支沟纵坡一般在15~20%的有8条,而主沟纵坡在8~12%之间,从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目前黄水箐泥石流沟灾害主要以山毛驴支沟为主,黄水箐主沟上段在近年来实行了大面积封山育林,物源量相对较小,仅在沟内停积了少量泥石流堆积,治理中考虑到沟谷现状,结合资金情况,以黄水箐泥石流沟山毛驴支沟下段——山毛驴支沟为主,该段流域面积约3.4Km2,主沟道为黄水箐下段,长1.7Km,平均纵坡降87‰,切割深度约23m,沟谷底为Q42sdf含块石,厚度1m~2m不等,部分地段为基岩出露,岸坡为基岩地层,谷坡坡度约在40°~45°。沟口为泥石流堆积扇,为Q42sdf含块石碎石土,宽120m~220m。面积约22000m2,下段人工治理后形成了“地上悬河”,两侧是人工河堤,河床搞出地面0.5m~3.5m。山毛驴支沟源头地区为主要物源,由于长期人类开采,地表,植被已全面破坏仅有零星草丛,地形坡度在28°~46°,泥石流固体松散物储量约150×104m3。

发展趋势:由于堆积于沟床上的固体松散物源丰富,泥石流将长期处于高频旺盛阶段,堆积区的停淤场也将被淤满,其造成的危害也将越来越大。

2.2.2流体特征

从泥石流残留物特征分析,结合目击者对泥石流过程及堆积特征的描述,综合确定黄水箐泥石流沟属沟谷型旺盛期高频稀性泥石流沟,据资料其固体物质比重为Gs=2.48t/m3,通过计算,泥石流容重为pc=1.4t/m3。

2.2.3设计暴雨

据当地气象资料,最大日暴雨量值为169.2mm,采用年统计一日最大降雨量推求24小时降雨量,考虑其泥石流流区域面积较小,可假设降雨在流域内为均匀性,取点面暴雨折减系数为1,不考虑高程效应,变异系Cv=0.34,Cs=3.5。以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

2.2.4设计洪峰流量

采用云南省水文手册法,铁二院公式,水文研究所法等三种公式计算。计算结果详见下表,

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表

注:设计计算时采用铁二院法。

2.2.5泥石流计算

采用配方法计算和形态调查法雨洪修正法分别计算对比,以配方法计算结果作为理论设计值,结果见下表。

2.3马柱硐露天采场

马柱硐露天采场位于汤丹镇镇政府所在地的西侧斜坡上,已于1995年8月闭场,由于露场的剥离和弃渣的不规范堆放,现已形成近15ha的斜坡,在斜坡上分布有多处危岩以及近50万m3的弃渣;同时,由于下部洞采的采空区产生塌陷,地表有局部形成地裂缝、塌陷坑。在雨季暴雨或连续降雨作用下,产生坡面型泥石流和滚石,正威胁着汤丹镇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危害着汤丹矿区至滥泥坪矿区的唯一的一条矿区公路安全运营。

2.4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由于长期的采治铜矿,过渡的代薪炼铜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从而造成陡坡耕作,使其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现状植被覆盖率仅15%左右,形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随着水土流失加剧以及矿山的弃渣为泥石流提供充足的物源,另一方面泥石流又把位于河谷底部的良田冲毁,形成了地质灾害越频发而又越是陡坡耕作的恶性循环。

2.5治理方案

矿山环境治理,是一个地质学、力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必需以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为基础,不同地质、水文环境条件,不同岩性,不同矿种,不同规模,不同开采方式,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不同,治理保护的措施和方案也不同。

由于传统矿山开采很少进行矿坑回填,造成地质塌陷等情况极易发生。按照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快慢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突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另一类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沙漠化、荒漠化、地面沉降等。由于矿山开采对于矿山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松散,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的不稳固,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尾矿以及粉尘污染大气环境、破坏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耕地、森林草原,诱发地质灾害,形成地表塌陷与裂缝、滑坡与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等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民生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难有起色。

针对这样的情况,矿山地质治理首先要从水资源治理开始,加快矿山矿物制备过程中水处理设备的投入,将污水进行处理后再行排放。同时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通过树木种植、草皮移植等方式恢复矿山植被,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具体在治理中,在结合黄水箐泥石流沟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等特点的基础上,本着治理设计的安全、长期性和经济适用性、施工可行性等各方面因素,决定采取“拦挡、排洪、固床稳定加生物措施的综合治理方案”对泥石流进行治理设计。对马柱硐露天采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采取了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方案,主要为长期开展,水土保持,封山植树造林,同时对危岩进行清理;覆土植树、植草及种植果树。

3.结语

由于历史原因,矿山生态遗留问题一般较多,治理的范围比较广、资金投入大,治理工程难度与技术要求高,工程量大,不可预见因素多又难以控制,因而从另一方面加大了资金缺口,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发生了重大灾害后才去治理,应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全过程的管理,因此矿山生态环境整治问题现状令人担忧,日趋严重,出现许多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亟待切实解决。更考虑到恢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废弃矿石与砂石的合理配比进行回填,一方面减少了回填使用材料带来的资金与物质浪费,另一方面也对废弃矿物有了很好的处理,应采取预防、控制、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而制定不同的保护与治理的技术,以利于更好地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更好地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环境的生态恢复是我们最终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速,曹晓娟.滇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04).

地质环境治理篇10

[关键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4-30-2

0前言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储量也比较丰富,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不断加快,导致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造成目前我国矿业地质环境面临的不容乐观形势的原因有很多:在矿业起步阶段开采无节制、无规划、无管理,开采设备简陋,安全和环保意识差等。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治理与恢复力度,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理念,但形势依然严峻。广西作为全国的矿业大省之一,矿山地质环境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根据广西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研究科学合理的治理恢复措施,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起很大作用。

1广西矿产地质环境现状

1.1地质灾害较多

由于大多数矿山在露天开采时并不按照开采设计方案设计进行台阶式开采,导致露天采场出现稳定性不好的高陡边坡,而且几乎没有支挡防护措施,这样就比较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地下开采矿山方面,废石场内随意堆积着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石,这是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暴雨,由于没有阻拦和排导工程,极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同时地面会因为采矿过程中的抽排地下水而造成地面坍塌、沉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1.2含水层破坏

在采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抽排地下水,这必将导致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的破坏,水位下降、水量减少的现象就会出现在矿山周围,甚至还可能导致井泉干涸、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1.3地形地貌景观面目全非

露天采矿会直接破坏地貌景观,这种高速、大规模破坏自然景观的生产活动,也使得很多深坑和高陡危险边坡的出现,严重破坏了原有地形地貌景观和植被。大新锰矿矿区就是典型的代表。

1.4土地资源被破坏

广西拥有丰富锰矿、铝土矿、非金属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这些矿产大部分都需要露天开采,这就不仅导致矿山周边地质环境被破坏,也使得矿山周边的土地资源因为压站或者挖损而受到很大波及。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人类活动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矿山地质灾害,所以,要从人出发,提高矿山管理者、职工和矿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这样能有效的保证其生命财产安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治理矿山环境过程中要首先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有效实现防灾减灾。

2.2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在治理前,要深入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破坏程度、灾害形式以及危害程度,做出初步的分析,对问题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采取相应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此时要统筹全局,对环境问题危害大小、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分配,有针对性的去治理。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措施

3.1崩塌、滑坡的治理

露天采场边坡以及废渣堆放边坡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发地,防治工程有支挡工程、加固工程、削坡工程、压脚工程,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还应配合排水工程、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等不是很重要的工程进行治理。其中,最常用的是挡土墙支挡;边坡常用的加固措施是锚索、锚杆、灌浆;露天采场边坡常用削坡工程来保证稳定性,这些适用于南宁盆地、白色盆地等地区。

3.2泥石流防治

造成泥石流有三个因素: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和水源条件。三大因素共同影响泥石流的形成,缺一不可。泥石流形成的松散碎屑物质是地质条件的重要体现,主要物源就是矿山生产排放的废弃渣石。所以要想消除这方面的安全就必须先消除物源,即清除废石、废渣、废土等极易造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松散物质。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地形条件就是高坡、陡坡,所以要做好支挡工程,如果物源清理麻烦或者成本较高时,可以修建拦渣墙、拦砂坝等永久性阻挡工程来进行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丰富的水源,广西的降水状况决定着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所以在雨季,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对此要消除水源条件的影响,修建排水和排导工程,组织地表水汇集到废渣厂、废石场。另外植被恢复工程对着三个条件都有改善作用,所以,可以通过覆土种草、坑栽植树等措施来恢复植被,减少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

3.3地面沉陷、坍塌、裂缝的防治

在矿山开采时,极易引发地面沉陷、地面坍塌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这是由于大量抽排地下水、采空区面积较大、开采矿体埋深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对此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防治,防渗帷幕工程措施可以防治因长期抽排地下水而造成的地面坍塌,将坍塌地带的地下水位进行有效地控制。对于稳定的地面塌陷带,可以通过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其中要注意的是填土材料、回填高度、回填顺序等工序。对于地下大面积采空区导致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预防和控制灾害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废石回填采空区、优化矿山开采设计、顶板管理等,而已经稳定的地带,治理措施有注浆加固、土地平整和排水工程等。

3.4地下水污染防治

有色金属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里面有很多有害物质,其有害元素的浓度远远超过居民生活饮用水标准。如果将这些废水直接排放,将会严重污染地下水源,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较大的损伤。常用的防治措施是修建沉淀池,对废水进行全方位治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

3.5含水层破坏的防治

采用防渗帷幕工程可以对含水层底板结构的破坏进行治理,这种措施封堵了含水层顶层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使地下水流失得到抑制。帷幕拦截工程可以对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进行治理,减少含水层地下水的溢出,减少疏干排水量。对于水质恶化的治理也可以采用帷幕工程,封堵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防止受污染的含水层污染供水含水层。

3.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

可以从边坡治理、场地整治和井口整治三方面来对地形景观破坏进行治理恢复。加固边坡、削坡和护坡等工程可以治理边坡,在这个环节还常常需要部署排水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场地整治类措施包括土地平整工程、防排水工程和制备恢复工程。井口整治工程较为简单,只是对废弃井筒进行封堵即可。

3.7土地资源破坏防治

在开采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废石废渣大面积的压占土地以及土地被挖损的现象,使得原有的土地失去耕种的作用。而避免这种现象的主要切入点是整体规划时进行合理的设计,尽量避免对农田有影响,尽量少占用土地资源,而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土地,要进行恢复治理。

4结束语

本文对广西矿区的现有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恢复和治理方案,由此可见应根据不同的破坏因素,综合其他方面的影响因子来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同时要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在开采过程中就要注意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先破坏后治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只有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才能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艾井石.煤矿机电事故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

[2]侯瑞.论减少煤矿机电事故发生的可行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