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十篇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十篇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03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1

关键词:气候;影响;办法

一、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

1、究进展

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最早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等多个国际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起并开展的,研究计划包括世界气候计划(wCp)、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GeweX)等。美国是较早组织气候变化与水之间关系讨论会的国家。随后多项研究和报告出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项目是wHo与Unep共同组建的ipCC,其专门就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进行评估,旨在为政府决策者提供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依据,目前ipCC已4次非常重要的评估报告(分别为1991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气候变暖及其对水资源、农业、生态和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虽已得到全球公认,但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国际环境、政治、经济、能源、贸易等诸多问题,在落实《里约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方面,各国分歧仍然严重。

2、方法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目前都是基于气候变化而引起流域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预测径流流量变化趋势以及对区域供水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评价气候变化时无法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准确预测值,只能得到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种气候变化模式就称作“情景”DD种基于假设基础上获得的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的描述。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时先定义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再建立水文水资源模型,将气候变化情景作为条件输入到水文水资源模型中,经过模拟运算得到区域水文循环的过程及水文分量,以此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气候变化情景可采用任意设置情景、长系列历史资料分析、大气环流模式3种方法生成。水文水资源模型可依据经验统计、概念分析、流域水文分布等方式建模。已公布的气候变化情景与水文水资源模型数量众多,但多属孤立、静态模型,存在气候模型与水文模型耦合性不足问题,且集中于气候变化对径流平均变化影响上,故应改进水文模型,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研究方向上加强对供用水系统、土壤水分、农业灌溉用水、水环境、航运等方面影响的研究。

二、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产生的影响

水文循环是气候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基础,虽然水文循环可以对气候系统进行反馈,但它也会受其制约。如果气候产生了变化,那么水循环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因为流域水循环基本上都是受日照、降水、气温、风相、相对湿度等这些影响,而这些因素都属于气候条件,而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是降水,毕竟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水循环的开始。除了这些直接影响的因素以外,气候因子可以通过气温、日照、风相和相对湿度对路面蒸散发过程造成影响,从而间接的对水循环造成影响。所以,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基础。

1、降水产生的影响

从20世纪全球的降水资料分析,虽然在20世纪的陆地降水增加了2%,但是在北半球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却减少了2%,而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沙漠地区降水更少。从我国范围来看,我国近百年来的降雨量变化不大,看不出很大区别,但是如果从50年来看,我国很多地区降雨量都减少了,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四川地区、青藏地区、黄淮海平原等,除了这些区域,还有我国的黄河、海河流域的降水量在五十年间减少了50~120mm,虽然如此,我国其它地区的降雨量却有所增加,例如西部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下游、东南丘陵以及东北地区的降水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华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由其明显,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降水量也在逐渐增加。

2、流产生的影响

以往5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大河流的实测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下降最多的是海河流域,相比1980年前的径流量,总共减少了40%~70%,并且地下水位也下降了。黄河下游花园口在22出现了不同情况的断流,就连主要支流也发生过断流,黄河的年径流量也在快速减少。淮河的递减率达到26.95%,而下降趋势最小的是珠江,十年来的递减率才为0.96%。径流对于降水的变化比对气温变化更敏感,但是河流径流量的下降不完全是因为气候变化而造成的,人类的活动也是影响河流径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散发的影响

蒸散发是地表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实际蒸散发的测定工作较为困难,所以只能用蒸发皿蒸发量来最为参考指标。根据我国总共664个气象站在96年~00年口径20cm的蒸发皿资料显示:在96年~2000年期间,我国的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下降趋势,80年代~90年代的年蒸发皿蒸发量比60年~79年减少了99.8mm,下降幅度达5.8%.黄河流域在80年代~90年代的年蒸发皿蒸发量比60年代~70年代减少了136mm,下降幅度达到7.5%。

4、水位变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温室效应的出现,冰帽、冰川、冰盖慢慢发生融化现象,因此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根据材料表示,全球在1961年~2003年期间,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为1.8±0.5mm/年,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仪在此期间测量的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速度为3.1±0.7mm/年。通过这些数据可知,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不但会导致土地盐渍化和淡水盐化,也会导致沿海地区发生海啸灾难。

三、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不利影响的对策及措施

1、造林,涵养水源

树木的好处有许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据调查林地比农田拥有更强的蓄水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洪水的强度,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土壤蓄水量可以通过转换来增加枯水季节的地表径流量和水资源,同时也能改善生态环境,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2、科研工作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却是严重匮乏,而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有两个方法。第一是加大对人工降雨的研究,尽可能低的降低人工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就是进行调水,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匮乏地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个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缺水状况。

3、水的利用率

在诸多用水的部分中,数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最为厉害。在农业用水方面,我们有必要加强农业的水利建设,研究并推广抗旱和节水技术,从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双管齐下来达到科学用水的目的。在工业用水方面,我们应该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政策,对那些污染水的企业进行大量的罚款,同时对那些在用水方面表现好的公司给予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他们科学用水。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2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方案优化

一、气候变化与全球水文水资源的联系

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现象。目前来说,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并不乐观,这几年来,全球的气候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文水资源的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全球形势的变化对于我国的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水文水资源系统的有效运作,确保其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关系的有效协调,对着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认识和预测。

气候的变暖促进了全球的平均海平面水平的提升,其主要的影响环节有冰川面积的缩减、积雪覆盖面积的缩短消退。通过近期ipCC相关气候评估报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事实。在过去五十年的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全球温度以十年为周期,进行相关温度的提升,其相对于前一百年的时间温度的变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气候变暖的趋势越演越烈。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冰冰洋海冰的快速减少,促进了陆冰的减少,导致了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温度的升高,促进了海水的不断扩张,这一环节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平面上升的加剧。在此过程中,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也影响着降水环节的稳定运行,促进其大气中的水容量的增多,提高其暴雨的发生几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洪涝灾害及其干旱面积的扩展。

二、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的长远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导致水文水资源的变化的发生。为了保证我们日常生活的稳定运行,我们要提高对这些变化的重视。气候变化对于降水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其全球气候的变暖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将水量的变化,这些变化相比于前一世纪的降水变化水平,有了明显的差异性。高纬度地区的全年降水量不断的得到提升,其中纬度的南极、北部地区,及其热带的冬季、亚洲东南部的夏季降水量发生大量的增加,中美洲的一些区域及其非洲的南部区域的降水量都是比较小的。随着蒸发量的加大以及温度的升高导致降水量的变化,极端降水时间发生的频率会不断增加,同时恶化程度也会增加,尤其表现为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风险会不断加大。全球气候的变暖也会影响水质与水量,从ipCC2007年气候评估报告中显示,气温升高1℃,缺水人口将达到4亿~17亿,而升高2℃,缺水人口将达到20亿,地表温度在升高7~9°F,则全球将会有1/5的人面临洪水灾害,而11亿~32亿人将会缺水,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一直到21世纪末期,全球将会出现2/3陆地要面临干旱。

三、气候变化与我国水文水资源的联系

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随着人们对于全球变暖危害性认识的提升,我国的相关机构对于气候变化与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气候变化对于我国的降水分布及其强度特点具备一定的影响。其西部降水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西北降雨量不断的增加,其西南地区的降雨量逐渐的减少。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区域性变化也比较大。其南方地区及其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增多量普遍高于北部地区。在降水频率方面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降水频率也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的降水频率逐渐的得到降低,西部地区的降水量不断得到增加。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并不代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增加,因为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蒸发量的增加会减少地表径流,其中降水的大量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会浪费很多可利用水资源,而作为人类可利用水主体的河流径流受到实际降水量与蒸发量和渗透量的差值的影响。其次是气候的变化使我国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冰川退化,明显体现在西北山区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我国以冰川为主要补给的河川径流也在不断减少。再次气候的变化不仅能够影响降水的强度与频率,影响水循环系统,同时也会影响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并可能引发水灾害以外的其他自然灾害。

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管理方式的优化

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对水文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深化,以保证日常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稳定运行。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于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目前来说,其气候的变化导致一系列的水灾害的发生,这证明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性,我们要进行对干旱、洪涝及其水资源短缺情况的有效分析,确保其水文水资源的工作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我国的相关管理人员、机构提高对水资源和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确保其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系统的健全,以促进其现实经济的稳定运行。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当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入手,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增加供水能力;再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统一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结语

我们要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的关系进行有效剖析,分析两者的相关环节联系,以促进我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3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建议

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人口激增、废气排放、土地遭到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污染、有毒废料污染等情况都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而当全球气候发生了变化后,反过来又对水文与水资源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需要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合理的对策来应对。

1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

1.1对水文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的表现,全球气温的升高使得一些干旱或是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也有所提升,这样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但是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讲,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增加。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气温的整体提升,这样会影响到水资源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无法保障水文水资源的质量,进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1.2对供水方面的影响

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对水资源的需求,而全球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区域降水量不平衡的情况发生,进而引起水资源蒸发总量升高,影响了水资源的正常供给状态,更多地使用自然供给方式,减少人工供给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地区的降雨量并没有产生很大变化,如果降低了供给量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会直接对供水方面产生影响。

1.3对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很多情况变化,比如:海平面上升、径流减小、降水分布情况不均匀等,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与此同时,人口总量的升高会对水资源的利用产生直接影响,加剧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南北方人口分布不均匀,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比如:北方人口较多,但是实际水资源的占有量却很少,导致北方干旱缺水情况严重;而南方则水资源较为丰富,甚至一些地区由于降水量的增加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水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的难度将会增加。

2降低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建议

2.1强化水资源的供需和管理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供需管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供需管理系统,并定期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及其承载力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我国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和需求处在更加稳定的状态。比如:针对我国北方、西北方降水量较少、容易干旱的地区,可以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来进行水资源供给,以缓解干旱的情况发生。此外,为了加强水文与水资源的管理,需要对天气情况进行全方面了解,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以便做好预防措施和水资源管理应对措施,避免气象灾害导致降雨量突增而影响了水文水资源的整体管理。

2.2加强节水、高效利用

加强节水、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节约用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水资源的总量和质量,降低污水排放量,降低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够节约成本,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意识,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呼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节约用水,并进行多渠道开源节流,如:再生水、非传统水源甚至是海水等,都可以将其作为水资源供应。此外,为了节约用水,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涵养水源,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来避免水资源流失过快,最大程度上提高土壤的含水量,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还可以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2.3加强体制改革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相关人员应当要不断探索水资源变化的实际情况,改善当前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效。在加强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互动性,以便在对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高效化完成,避免出现管理工作的时滞性。此外,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严格的法律条例来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统一、全面的管理,同时也能够对水资源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降低水文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全球变化对水文与水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除了上述内容,相关科研人员应当要加大力度展开研究,给予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工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促进水文水资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效利用。

2.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文中已经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极端干旱、频繁降水等情况发生。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保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能够尊重自然,尊重与水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比如:强化沙漠地带的储水工程建设,有效缓解沙漠化加剧的情况发生;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避免降雨量突增而影响了水资源的总量,造成洪涝灾害。此外,应当要充分调节人类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抗旱、防洪、减灾的理念,做到未雨绸。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干旱、洪涝的情况发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预警急救系统,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保证水资源的调度能够满足人类发展与自然的正常发展。如图1所示,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4

1.1材料来源

本试验由宁夏大学农学院与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共同完成;气候资料来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包括宁夏中部干旱带同心县、盐池县、中卫市、中宁县、灵武市、青铜峡市、吴忠市7县(市)10个代表性气象台站(同心、盐池、中卫、中宁、兴仁、韦州、麻黄山、灵武、青铜峡、吴忠)36年间(1975-2010年)的逐旬气温、降水资料。

1.2计算方法

目前,国际上计算草地生产潜力的气候模型很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miami模型[3]、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2]等。这些模型均采用气温、降水、湿度、辐射、气压、Co2浓度等气象资料,对草地生产潜力进行估算。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属经验统计模型,考虑的气候要素较为简单,且反映了影响牧草生长发育的气温、降水和蒸散等关键因子特点。本研究采用这2种模型计算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地的气候生产潜力,作为天然草地自然植被生产力。

1.2.1miami模型[3]温度、水分是制约作物生长的重要气候因子,它们单独或复合地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为分析温度、降水分别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选择miami模型来分别计算气温和降水的草地生产力[3]。(mm);Yt和YR表示根据气温和降水量计算的草地生产潜力,这里分别称为温度生产潜力和降水生产潜力(kg•hm-2•a-1)。

1.2.2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2]该模型依据蒸腾、蒸发量与气温、降水和植被之间的关系,来计算草地生产潜力。此模型考虑了气温和降水对草地生产力的共同作用,对草地生产潜力的估算也更为准确。

1.2.3草地气候生产潜力采用公式(1)~(3)估算某地植被生产力时,需根据Liebig定律取三者中较低者做标准值(Y),Y为草地气候生产潜力。、1.2.4气候生产潜力变异系数指标气候生产潜力变异系数V指气候生产潜力偏离其平均值的程度,是均方差与数学期望的比值。它描述了逐年气候生产潜力分散的程度如何,是比较均匀地分散在平均值周围,还是高度集中在某个范围内。变异系数小,说明气候生产潜力稳定性好。

2结果与分析

2.1宁夏中部干旱带气候变化分析

2.1.1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宁夏中部干旱带近36年来年平均气温的逐年变化曲线、线性趋势和36年平均值线如图1所示。从年平均气温线性趋势看,近36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相一致。根据趋势线方程,每10年增温约0.55℃,且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特别是近17年(1990-2006年),升温最为明显。从1990年以来,除1992年、1993年、1995年和1996年的平均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年份的全部高于多年平均值,其中1998年达10.05℃,为历史最高,较历年平均值偏高1.33℃。而在1990年以前,大部分年份年平均值低于多年平均值,其中最低值出现在1976年,为7.40℃。

2.1.2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10个气象站年降水量的平均值,绘制研究区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2),结果显示,1975-2010年间,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的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36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43.4mm,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985年,为378.6mm;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为112.9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4倍,年际变化很大。总的来看,近36年来,宁夏中部干旱带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5.7mm。

2.2草地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2.2.1草地气候生产潜力计算宁夏中部干旱带各区域年降水量为195~278mm,降水区域分配不238均,年降水量最大的是盐池县和同心县,为265~278mm;最小年降水量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西北部不足200mm。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干旱带东北部温度最低,中部次之,西南最高。根据Liebig定律,用温度、降水、蒸散量决定的草地生产潜力中较低者做标准值(Y),从表1可看出,由温度决定的草地生产潜力相对较高,而降水跟蒸散量决定草地生产潜力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降水是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区域气候生产力较大,地区分异明显,地理分布与降水量分布是一致的:盐池县和同心县的气候生产潜力较大,青铜峡、中宁和中卫一带的气候生产力较小。根据公式(7)计算出的各区域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异系数,温度和降水的不稳定是引起气候生产潜力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盐池县的气候生产潜力稳定性较好,青铜峡和中宁的气候生产潜力稳定性较差。

2.2.2气候生产潜力的年内变化以多年平均值为基础,可以看出宁夏中部干旱带月降水量均小于蒸散量,可用蒸散量和降水量的差值反映自然条件下草地的水分供应情况(图3)。从3月起,蒸散差明显持续增加,8月达到最高峰,而后开始下降。6-9月蒸降差值较大,此时正是夏季,是牧草的主要生长期,降水也是一年中最丰富的时段,但气温也达到一年中的高峰期,植物蒸腾及土壤蒸发旺盛,草地水分供需矛盾加剧,因而蒸降差值较大。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的气候生产潜力随季节变化如图4所示,气候生产潜力在全年中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变化,在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牧草生长逐渐旺盛,气候生产潜力由小到大;夏季牧草生长最为旺盛,气候生产潜力约占全年的76%;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降水逐渐减少,其值由大到小。水热条件较好的是4-10月,即植物生长的主要季节,牧草生产潜力较大,尤其是夏季,而冬季牧草停止生长,其气候生产潜力为0。

2.2.3草地生产潜力的年际变化用宁夏中部干旱带1975-2006年共32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根据miami模型[5]和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4],分别求得由气温和降水所确定的草地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由年实际蒸散量所确定的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结果如图5所示。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气温生产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12936.91kg•hm-2•a-1;草地降水生产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4457.2kg•hm-2•a-1,只相当于气温生产潜力的34.45%,说明在自然气候条件中植物生长所要求的水分供应相对于热量供应明显不足。因此,年降水量多少就成为决定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地生产力的主导因子;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5474.24kg•hm-2•a-1。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除气温生产潜力表现出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外,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都表现出一定的线性减小趋势,线性趋势倾向率分别为48.54,-9.86和-8.13kg•hm-2•a-1。其中气候生产潜力总是和温度、降水生产潜力中相对较少的一项变化趋势相一致。32年中气候生产潜力的极大峰值出现在1985年,达到7499.53kg•hm-2•a-1,较多年平均值高37.0%,其次为1978年。2005年的气候生产潜力最低,为2668.56kg•hm-2•a-1,较多年平均值少48.6%,其次为1980年。通过将草地气候生产潜力与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建立统计模型,得到二元一次回归方程为:Ye=4229.3+58.68t+18.64R,(R=0.993,p<0.01),式中:Ye为气候生产潜力(kg•hm-2•a-1);t为年平均气温(℃);R为年平均降水量(mm)。根据草地气候生产潜力预测模型,可以预测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地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植物量。

2.3草地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3.1温度变化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影响假定年降水量不变(保持32年平均水平),年平均气温升高1℃,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百分率为0.71%~1.37%(表2)。说明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在现有降水量条件下,温度升高有利于增加植物生产力,但增加幅度不大。其中盐池地区的气候生产力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变化幅度大于1.37%。假定年降水量不变,年平均气温降低1℃时,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百分率为-0.79%~-1.49%(表2),略有减小,不过变化幅度依然较小。

2.3.2降水变化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影响假定年平均气温不变(保持32年平均水平),在降水量减少20%时,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生产力的变化百分率为-16.30%~-19.12%。气候生产力明显减小,绝大多数地区减少18%以上,干旱带西北部减少最为明显,青铜峡地区变化幅度最大,减少19.12%;盐池县的变化幅度最小为16.30%。由此可知,当温度不变,降水减少20%时,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影响很大;假定年平均气温不变(保持32年平均水平),降水量增加20%时,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生产力的变化百分率为13.71%~17.31%。绝大多数地区草地气候生产力增加幅度大于16%。降水增加时,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幅度比降水减少时的变化幅度要小,因此,降水减少比降水增大时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更大,而且降水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温度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前面分析了在气温或降水有一项不变的特定情况下,另一项变化对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影响,只是说明温度与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程度。但实际中,各要素之间的变化不是确定的,而是一个综合的影响过程。

3讨论

气候变化对天然草地生产力影响越来越为学术界关注。本研究采用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2],同时考虑温度和降水影响的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出宁夏中部干旱带草地植被生产潜力,对气温与降水变化产生的趋势响应。这也与张宪洲[12]曾指出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包含的环境因子较全面,计算结果要优于miami模型[3]的观点相一致。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反应的敏感性亦存在较大的差异。1975-2006年期间,宁夏中部干旱带气候生产潜力为2668~7499kg•hm-2•a-1,其平均值为5083kg•hm-2•a-1;而银川、兰州、西宁、大同和榆林的气候生产潜力均值分别为1995,6540,8265,10500和12795kg•hm-2•a-1。宁夏中部干旱带气候生产潜力仅仅大于银川地区,均低于比较的其他地区。宁夏中部干旱带气候生产潜力在年平均气温增加或降低1℃时,草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百分率为-0.79%~-1.49%;降水量增加或减少20%时,草地气候生产力增加或减少幅度16%~18%,由此可知,降水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要大于温度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这点与苏占胜等[7]研究年降水量与草地气候生产力的线性相关系数高达0.98的结果相一致。可见,水分条件是制约干旱带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因子,这与国内外关于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结论相一致[13]。宁夏中部干旱带属于农牧交错带,其生态平衡功能脆弱,该地区农牧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显著。基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对宁夏中部干旱带1975-2006年的逐年草地生产潜力作估算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得知草地气候生产潜力波动较大,1975-1984年气候生产力低,距平百分率为-3.19%;1985-1994年间气候生产力增加,为正距平,距平百分率为3.72%;随后有所下降,比多年平均值偏少0.44%。在这种草地气候生产潜力逐年下降的生境条件下,如果人为补植大量灌木,势必要破坏天然草地生态系统中水分平衡,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无法再支持庞大的地上生物量而出现灌木林枯萎、林间空地、单种群的荒漠植物群落侵入,致使草场质量退化,沙漠化程度加剧。

4结论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5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2-0297-01

地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它严重影响着农牧业、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的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为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石和保障。对于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要做成科学合理的分析,并针对分析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的大量生产活动,二氧化碳排量急剧增多,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的气温普遍且持续升高,总而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对南北极的影响,对自然体系的影响以及对陆地海洋生物系统都产生了影响。

1.1由于温度的上升,水的蒸发速度加快,使水的循环速度上涨,大量的降水不能的到产生充分的合理利用。除此之外,最近几年世界不同地方的雨水量和蒸发量由于气温的变化,而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的地方降水量下降了,蒸发量上升了或没变,导致干旱产生;有的地方降水量上升了,蒸发量下降了或者没变,导致涝灾发生。这些不稳定性越来越凸显,雨水的季节性变化,雨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都严重打乱了地区农业的平稳发展,是影响农业的严重问题。

1.2在气温上升的大事态下,使大陆、大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发生较五十年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干旱、洪涝、台风、海啸频繁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各地的农业发展。

1.3气温的上升也导致了南北极冰川的融化,大量的水进入海洋,是海水量增加,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和沿海城市,一些岛屿消失,人类的陆地空间较少,也导致海水倒灌,破坏了地下淡水,使土壤盐渍化。

1.4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农业有利的影响我们加以利用个,对农业有害的影响我们要努力克服,农业对气候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保障,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粮食安全。光照、热量、水资源、和土壤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气候的变化,都将对这些因素产生重要影响,而阳光是否充足、水量的多少、热量的高低这些都影响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生物系统,通过这些要素,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能力都有影响,而这些都决定这该区域的土壤肥沃性。

1.5气候的变化、延长了农作物的生长时间。气候变暖是我国的平均气温升高,热量资源增多,然后由于水资源的减少,热量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影响产质产量,以河南新密市为例,冬小麦作物在生育期内的自然降水只是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如果不采用人工灌溉,冬小麦的生长将收到灾难性的损害,最终影响作物产量。

1.6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作物的空间布局。由于气候变暖,以往一年一熟的地方可能发展成一年两熟,一年两熟的地方可能出现一年三熟。一些植物可能不适应气候的变化,发生了空间格局的改变,随着北方气温的升高,偏向温度高,喜欢水分充足的水稻开始在北方种植,玉米的培育已经向北向东扩展,小麦这种喜凉的作物也受其影响,向北退去。

1.7气候变化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新密市的冬小麦由于气温的增加而提前进入发育期,导致生长期减少,产量减少了将近四分之一。气候变化也影响着农作物的质量,由于气温的升高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使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营养品质的合成明显下降,淀粉含量升高,最终导致农作物质量变低。

1.8气候的变化对农业应对灾害能力的影响。由于气候的逐年升高,旱灾、涝灾、台风、暴雪等恶劣天气的频繁发生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以旱灾和洪涝占主导作用。气候的变化也促使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其他植物也快速的生长延伸。由于气候的变暖,害虫快速生长,且寿命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以延长,导致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大。

2由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巨大影响,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在农业领域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2.1针对农作物由于气候原因而导致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空间发生变化,在合理研究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前提下,适时改变农作物的种植制度,改良农作物种类的空间格局,加大重复种植的概率,适当调整农作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程度,比如说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变暖,可以种植水稻作物了,西北地区由于可以减少用水量比较大的农作物种植,增加土豆等需水量比较小的农作物

2.2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我们要在农业生产区,选择培育优质的农作物产品,培育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产品种子,培育能够抵抗不利环境的种子这样我们可以避免由于气候变化而出现的恶劣影响,还能够变害为利,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数量,例如,我们利用气温变暖,现在已经培育出玉米的早熟品种,产量更高。针对新密市小麦生产存在的发育过早而导致的小麦产量下降问题,培育出能够适应气候变暖的弱冬性小麦,来避免过早发育带来的危害。这些都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3增大对不利气候和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气候可能产生的水旱灾害和病虫害的威胁,一方面做好实施监测和防范措施,做出科学系统的防灾抗灾体系和保险措施。加强农一方面进行生物科学研究,控制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2.4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农业设备的投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告别传统农业仅仅靠天吃法的劣势。对于干旱比较严重的地区,推行滴灌、喷灌技术并进行灌溉设施的建设,来克服干旱带来的影响。开展坡改梯和沟坝地农田基本建设等,提高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物质基础与适应能力。

总结

针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为了确保农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要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以清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影响为基本前提,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缓解和适应气候的变化,甚至变害为利。

参考文献

[1]周义,覃志豪,包刚.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2):299-303.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6

一、从气候因子角度精准把握

气候的形成受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子综合影响。

1.气候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各气候因子联系紧密,相互渗透,共同影响气候类型的特征与成因等(如图1)。

2.影响气候的基本因子

太阳辐射(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子,不同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由此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温度带的气候类型。

3.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明确气候类型与大气环流的气压带和风带间的相互关系(如表1)。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相反。

4.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下垫面状况对气候的形成作用,明确海陆、洋流、地形、冰川等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比陆地的热容量大,受海洋影响的气候气温变化比较和缓、降水比较多,形成海洋性气候;而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海洋中的洋流对气候影响显著,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陆地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山地、高原因海拔高而气温低,谷地、低地因海拔低而气温高。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现出“少―多―少”的变化规律。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强,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

例1(2016年高考天津文综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2、图3分别为巴西1月和7月降水量分布图。

据图2、图3说明巴西1月和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题思路】从图2、图3的降水量分布可以直接看出,1月份巴西大部分地区降水在200mm以上,降水量多;7月份巴西大部分地区降水在100mm以下,降水量少。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南、冬季偏北;巴西领土大多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1月大部分地区受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巴西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⒖即鸢浮坎钜欤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原因: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二、从气候要素角度精准把握

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要把握对气温和降水的分析方法。

1.气温的变化特点

(1)南、北半球的气温特点

7、8月气温最高的为北半球,1、2月气温最高的为南半球;北半球最冷月在1、2月,南半球最冷月在7、8月。根据最高、最低气温对应的月份判断所在半球。

(2)不同温度带的气温特点

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全年高温;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冬季温和;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寒冷,但需注意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亚寒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20℃;寒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10℃的为苔原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为冰原气候。因此根据最冷月平均气温可以判断所处的温度带。

(3)海陆的气温特点

大陆性气候最热月,北半球为7月、南半球为1月;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北半球为1月,南半球为7月。海洋性气候最热月,北半球为8月、南半球为2月;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北半球为2月,南半球为8月。因此根据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可以区别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

2.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降水类型有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少雨型等,根据降水量多少、季节分配确定降水类型(如表2)。

3.近似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异同点

对常见的几种相似的气候类型,要把握住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如表3)。

4.综合气温和降水量分析气候类型

综合气温和降水量的资料,通过气温确定温度带,再结合降水类型判断具体气候类型(如表4)。

例2(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

材料二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5年底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受异常严重旱灾。中国于2016年3月15日开始经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以帮助缓解旱情。为致力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流域各国在不同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材料三图4为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图5为流域内三城市的气候资料图。

(1)图5中气候资料②与图4中所示城市对应的是______,其气温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这主要是因为______。

(2)湄公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依赖______,其径流变化的最显著特征是______,其中下游的最低水位通常出现在______月份。

(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不等和历时不同的干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第(1)题,从气候资料②看出夏季最高气温只有15℃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0℃以下,流域内只有昌都位于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夏季气温低,其他几个城市均位于热带,其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第(2)题,从气候资料①②看出,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全年高温,降水量大、季节变化明显、有干季和雨季,为热带季风气候;湄公河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10月至次年4月进入干季,降水补给少,河流水位不断下降,一直下降到5月雨季来临之前的4月(或3―4月)。第(3)题,沧江―湄公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在季风气候区,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进入干季;加上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干旱。

【参考答案】(1)昌都冬冷夏凉海拔高(地处高原)(2)降水(雨水)水位季节变化大4(或3~4)(3)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三、从气候分布角度精准把握

气候分布是有规律的,通过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来把握不同纬度大陆东岸、大陆内部、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可以借助气候分布模式图来增强理解和记忆(如图6)。

例3(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7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解题思路】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受河流补给的季节变化影响,与气候关系密切。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为高原山地气候区,河流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小,河流径流量小或断流,为枯水期;上游山区因海拔较高冬季积雪量较大,在春季气温回升时融化形成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出现春汛。

法国位于亚欧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因此流经法国西部的北部支流(索恩河)受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的影响,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支流受其影响,径流量冬季大、夏季小。

【参考答案】罗纳河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四、从气候特殊角度精准把握

地球上气候的分布总的来说具有地带性规律,但受到地形、海陆分布的影响又具有非地带性规律。

对于气候的特殊性注意从地形、海陆分布两方面再结合大气环流、洋流等加以分析。

1.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四处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中美洲的东北部,它们在远离赤道的回归线附近地区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四个地区都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增强了地形雨,从而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2)几内亚湾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

地处西南风的迎风坡,几内亚湾暖流增温增湿,降水多。因此,在远离赤道的几内湾北部地区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3)南美西岸的各种气候

南美西岸各种气候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带,形成了南北延伸、东西狭窄的分布特点。热带沙漠气候在安第斯山脉西侧沿海30°S附近向北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3°S,呈狭长的带状分布。

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山系的阻挡,各种气候不能向东深入,仅局限于沿海一带。安第斯山脉直逼海岸而且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加上这里盛行的东南信风是离岸风,使得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形延伸到赤道附近。

(4)南亚印度河下游的热带沙漠气候

南亚印度河下游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不同于周围的热带季风气候。北半球冬半年受东北季风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北半球夏半年由于索马里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的影响使印度河平原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很小;加上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物保护,形成沙漠。

(5)索马里半岛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东北信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离岸风西南季风使沿岸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形成寒流,降温减湿,降水稀少,从而使索马里半岛沿岸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6)非洲赤道东部和南回归线东部的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较弱,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南回归线穿过地区东西跨度小,东部容易受沿岸暖流的影响,降水增多,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7)南美南端(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沙漠气候

40°S以南安第斯山脉东侧形成温带沙漠气候,而没有形成地带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是该地地处西风带的山地背风坡,东西狭窄且东岸有寒流流经,降水少。

2.地带性气候的特殊分布

(1)北美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美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可达2000mm以上,比正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700~1000mm)多得多,接近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量;呈狭长的带状。

该地地处来自海洋的西风的迎风坡,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高大山地的抬升作用和海陆轮廓的影响,降水丰富;受山地逼近海岸影响呈狭长的带状。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原因是该地受陆地轮廓形状和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明显。

(3)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夂蚍植嫉奈扯仍诖舐轿靼侗仍诖舐蕉岸的高。是因为大陆西岸受到暖流影响显著,大陆东岸受到寒流影响显著。

3.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而在南半球没有分布。原因是南半球与北半球分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的相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海陆分布造成了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例4(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解题思路】第(1)题,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的差异形成了垂直气候带,植被也呈现垂直变化,显然气温、降水量、植被均与海拔有关;坡度大,雪不易堆积而厚度小、坡度小,雪容易堆积而厚度大,积雪厚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第(2)题,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冬季盛行西北季风,长白山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积雪容易被吹散,积雪厚度薄,使得地面下冻层厚,冻害高发。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使得雪期缩短,导致降雪期推后,降雪量减少,矮小灌木缺乏积雪覆盖,造成冻害加剧。

【参考答案】(1)C(2)D(3)C

五、能力测试

图8为某区域等降水量年较差(即某地降水量最多月和最少月之差)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影响该地降水量年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洋流

C.纬度D.海陆分布

图9是某地气温、降水、潜水水位(潜水面海拔)年内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该地降水多的季节的盛行风主要是()

a.西北季风B.东南季风

C.盛行西风D.东南信风

4.该地可能是()

a.北京B.贵阳

C.孟买D.横滨

图10、图11分别为非洲部分区域图和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分布

C.地形D.洋流

6.到内罗毕附近的天然动物园去看野生动物,一年中最适宜的时间是()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7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o.48摄氏度。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原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大量的C0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视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浓度与气温的增高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一、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专家认为,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另外,气温升高冬种面积将扩大,北方夏收和南方小春作物将增产。冬季气温升高对我国的农业意义更突出,对秋播和临冬播种的作物生育有利,小麦、油菜等作物越冬率、分蘖或分枝增加,作物生长发育较充分,有利于产量形成。我国冬种面积约占可以冬种的耕地面积的40%,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冬种面积将扩大,夏收和小春作物产量将会增长,这也是利用有利的冬季弥补不利的夏季的有效措施。

二、降水量的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关于全球变暖对全球备个地区年降水量的影响,应该这样说,全球变暖打破了以往的降水的区域分布平衡状况,使得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增加了,而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减少了,造成降水异常。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现为水分增加产量增加。小麦对降水量的反应表现出缺水和过多都影响产量。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减少使水稻减产,降水量变化对南方晚稻生产影响极大。晚稻生育期增加水分,可以改善伏旱期的水分供应,减少产量的损失;降水量不增加或减少,由于温度升高,生育期缩短,晚稻将严重减产。甘薯、高梁、谷子在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的过程中由于抗逆性较强,将起调节作用,可减少粮食产量的波动。温度、水分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还决定于水、热匹配状况,如气候变暖与变湿相匹配且同季,农作物将增产;如气候变暖、变千,水分不仅限制变暖的效果,而且会加剧不利影响,作物将减产;如气候变暖而水分无变化,在冷凉湿润地区作物将增产,在多熟种植的温暖地区对有的作物生长季有利,有的作物生长季不利。

三、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酸雨是指由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平衡时的酸度ph5.6为降水天然酸度,当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降水即称为酸雨。

降水为什么会变酸呢?这主要是空中云层吸收大气污染物并在雨滴内不断反应形成酸性物质的结果。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酸雨会伤害植物的枝叶,从而影响其发育生长,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造成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是以燃煤为主能源消耗过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污染物。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四、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02、CH4、和n02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分别增加了约30%、14%~ii5%,其结果是对气候产生正的辐射强迫,导致气候变暖。据估计,到2025年,大气中的C02含量将增加1倍,在未来的10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0-3.5:C。据统计,我国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2100~2133亿hm

,是耕地面2积的2倍多,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9%,气候变晖后,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增加,应引起植保部门的足够重视。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潜在影响有以下几点:

(1)地理范围分布扩大,气候变暖使得分布在地区边缘的昆虫有可能向区外发展。有研究表明,目前受低温限制的种,将来有可能在高纬度地区越冬,因而增加了有害生物向两极扩散的机会。

(2)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点时间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虫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有利环境条件下,某些害虫的虫口将呈指数增加,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几率增高。气候变暖后,在18~27°n(粘虫冬季繁殖气候带)、27~33°n(粘虫越冬气候带)、33~36°n(粘虫春季迁入气候带)及在36―39°n的冀东北、山东半岛、北京等地,粘虫发生世代均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殖1~2代。(.3)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温度增高,有利于条锈菌越冬,使菌源基数增大,春季气候条件适宜,将会促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加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年份,小麦条锈病将有“南下”发展的趋势。若双季稻种植区的东部向北扩展到35~36°n之间的地区时,将使早、晚稻孕穗末期至抽穗期容易处于温度较低、雨水较多的时期,遇低温的几率加大。而低温和寒露风对穗颈稻瘟病的流行十分有利,因此,双季稻种植区北移后,易造成稻瘟病北上,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和加重。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8

关键词:气候变化;旱灾风险;滑动t检验

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80-02

一、云南省干旱灾害对当地甘蔗生产的影响

(一)云南省的干旱灾害情况

云南省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是最为严重的,出现的次数也是最多的,并且持续的时间最长,影响的范围最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间,云南省出现干旱的年份就达49年之多。近年来更是有加剧之势,2004年,我国南方地区的罕见干旱,云南也在其中;2005年,云南遭遇了近50年来最大的干旱;2006年,“云南遭遇20年来最严重旱情”;2007年云南出现了大部地区的降水不足和气温偏高现象,旱情严重;“2008年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2009年,云南省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严重旱情;2010年,云南“秋冬春连旱”百年一遇。2011年,云南遭遇局部持续干旱,25县降水破历史最少记录。2012、2013年云南旱情持续加重。从多年的数据分析来看,在旱灾比较严重的年份,云南省所有的县市区几乎都在受灾范围。

(二)云南省旱灾对甘蔗生产的危害

甘蔗是一种生长周期长达三至四年的宿根作物,旱灾对甘蔗生长造成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旱灾不仅影响到当年新植蔗发芽生长情况、成活率、宿根蔗的单产和产糖率下降等,而且对来年的宿根蔗的发芽和产量均有较大的影响。云南频发的旱灾严重地影响了蔗农的生产与生活,影响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一)气象数据

1.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云南省旱灾时,气象数据选取了国家气候中心网站和云南有关的8个观测站点1951-2012年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

2.数据描述

根据云南省8个观测站点62年来的数据。通过算术平均法的计算分别得出以下结论:云南省多年来年均降水量应为975.7681毫米,其中最少2011年的为781毫米,最多为2001年的1176.875毫米。同时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趋势线为Yyear=-0.406x+988.5,降水量年均下降速率为0.406毫米。并且非常明显地看到干旱灾害从2009年开始至今一直持续。

云南省多年平均气温为15.385℃,最低年份是1971年(14.493℃),最高年份为2010年(16.61℃)。与降水量相反,年气温呈较快的上升趋势,趋势线为Yyear=0.192x+147.7,气温上升速率为1.9℃/10年。

值得关注的是,旱灾的发生不仅与降水有关,还与高温等有关。在降水量减少的同时,如果气温也升高,那么土壤的水分蒸发量也就增加,就很有可能发生干旱事件。譬如在云南省旱灾严重的2010年,降水量只有958毫米,仅高于降水里最少的2011年,当年平均气温却高达16.6℃,为历年来最高。

(二)甘蔗数据

1.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选择云南省甘蔗总产量,甘蔗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旱灾受灾面积,机耕面积等数据作为研究云南省甘蔗产量影响的因素的指标。1978-2012年云南省甘蔗生产的相关数据来源于1978-2012年的《云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2.数据描述

云南省甘蔗总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2003年后由于受干旱影响播种面积出现下降;从而使甘蔗单产波动很大。

三、云南省气候变化对甘蔗旱灾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研究假设

一是假设云南干旱的发生仅受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且受降水量的影响最大。二是国家气候中心涉及到云南省的8个气候观测站点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能在整体上反映云南省气候变化的一般趋势。三是云南省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和气温数据能够代表云南甘蔗主产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四是假设影响甘蔗总产量的因素有:甘蔗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年降水量等,且这些因素能够完全反映甘蔗的种植条件;同时也假设降水量的减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干旱灾害对于甘蔗总产量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与旱灾发生的滑动t突变检验

1.气候变化与云南省甘蔗旱灾影响的滑动t检验分析

在分析云南省气候突变与干旱发生的关系时采用3年滑动,也就是取n1=n2=3。根据云南省甘蔗生产的特点,分别对云南省春季,夏季和全年的气候进行了检验。当降水量的滑动t值在某一年突破了临界上限(下限),即可认为包括该年在内的后(前)三年的降水量发生了突变(显著减少);同理,当气温的t值突破了临界下限(上限),则认为包括该年在内的后(前)三年气温发生了突变(显著升高)。

根据研究假设,只要有一个时段的一个气象变量发生了突变就认为发生了该年度发生了旱灾。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1下,t分布自由度为4,t值上下限分别为1.533和-1.533。对云南省春季,夏季和全年的降水量和气温分别进行了突变检验。下图为全年的滑动t检验。

云南省全年滑动t检验

2.气候变化与甘蔗旱灾影响的滑动t突变检验结果及预测

根据上表中云南省降水量和气温的3年滑动t突变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可知,从1951-2009年共有21个点发生了可能造成旱灾的气候突变,其中1951-1980年的三十年间发生气候突变的点有11处,平均2.73年/次,从1981年-2009年的29年间发生气候突变的点有10处,平均2.9年/次。可见,最近三十年来气候突变所导致的旱灾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数据的有限性,本文选取1978年后的数据对滑动t检验的突变年份与实际发生的干旱程度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除了1993年与现实不符外,其他的检验基本准确。由此,即得出结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候突变与云南省的旱灾发生具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三)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降水量对甘蔗产量的影响与预测

1.模型设定

在甘蔗的实际生产中,通常产量的绝对波动很小,但增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本文为了更好的反映甘蔗产量相对于各影响因素弹性的变化,采用了对数多元回归模型。利用1978年-2012年云南省的甘蔗生产相关数据对模型估计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依次对应的t值分别为:3.2,-0.62,-0.9,2.27,0.68,-1.61

其中,R2=0.9864,调整后的R2=0.9840。由此可以认为甘蔗生产的总体线性关系显著成立。但多个参数未通过t检验,因此判断变量间可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方差扩大因子法来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方差扩大因子表示如下。

ViF=1/(1-R2)

式中,Ri2是把Xi作为因变量,其余自变量作为Xi的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所得的决定系数,亦即Xi与其他自变量间的复相关系数,一般用来度量多重共线性的严重程度。

经过第一次回归,用剔出法将ViF最大的lnx3去掉,再次回归,并检验多重共线性,再次用剔出法将ViF最大的lnx2去掉,再次回归并检验多重共线性,发现调整后的自变量间已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3.变量平稳性检验和残差分析

当时间序列出现非平稳时,即使两个序列互相独立,用传统的回归方法及显著性检验仍可能会显示出两者在统计上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即出现所谓的“虚假回归”现象,故需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将各变量数据读入eviewS6.0,逐个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各序列都是稳定的。

重新拟合模型得出。

lnY=0.0046+1.1133lnX1-0.0251lnX4+0.0203lnX5

R2=0.7339,调整后的R2=0.7063,F=26.654,Dw=1.4454。

由R2的值可以说明云南省的甘蔗产量有73.39%可以用甘蔗播种面积,甘蔗施肥量以及云南省的降水量这三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四、结论

(一)近年来云南省旱灾呈现加重趋势

由前面滑动t检验法的相关分析,云南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气候突变导致体的旱灾的频率从1951年-1980年的平均4.14年/次增加到1981年-2009年的平均3.22年/次。这种突变也就是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的上升,这两个因素都是干旱灾害发生的关键因素。

(二)降水量的多少对甘蔗产量的影响很大

通过对相关因素的重新拟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甘蔗播种面积对甘蔗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化肥施用量、年降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并且可以得出,年降水量每减少1毫米,云南省的甘蔗产量将会减少0.2225万吨。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基于气候变化的水稻旱灾风险及其保险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1.

[2]林小春,高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变化已成为安全威胁[eB/oL].新华网,2007-12-10.

[3]彭贵芬,刘瑜.云南各量级雨日的气候特征及变化[J].高原气象,2009,(1).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9

水稻气候产量特征依据产量和气候要素的特点和时间尺度,将作物的单产划分为两部分,即时间趋势产量(主要受长期要素如耕作技术、管理标准影响)和气候产量(主要受短期气候要素的影响),其表达式为[3]Yai=Yti+YCi,(1)Yai为单位面积作物的实际产量,Yti为产量的时间趋势项即趋势产量,YCi为产量的波动项(气候产量),i为年份。气候产量YCi用来分析作物产量随时间波动的影响,可表达为YCi=Yai-Yti。计算汉中市逐年水稻气候产量(图2),可以看出,1970—1993年气候产量多为正值,说明气象条件对形成产量有利,为正影响;1993年后负值年份明显增多,正负影响交替出现,气象条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变得复杂。尤其是1981年、1994年影响分别达到-1540.5kg/hm2和-1986kg/hm2。

气候要素与水稻气候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作物单产主要受土壤类型、品种、农业投入、环境气象因子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类型、品种、农业投入在一定区域内相对较稳定。大量研究表明[4-10],一定区域内,年际间单位面积产量的波动主要是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因此在研究气象条件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时,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的影响。汉中市水稻种植模式为一季稻,4月播种,9月成熟收获,影响作物生长进程的主要气象因子是4—9月的光、温、水条件,而4—9月分别对应的物候期为:4月为幼苗期,5月为分蘖期,6月为分蘖期,7月为孕穗期,8月为抽穗灌浆期,9月为收获期。选取1971—2010年汉中盆地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水稻全生育期4—9月的月气温、月降水量、月日照时数、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侯因素。

光照与水稻气候产量的相关性水稻属于热带喜光植物,汉中市水稻在4月上旬到中旬播种,9月中旬到下旬成熟收获,这一阶段光照总体充足,但有年际、月际变化。分析气候产量与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各月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发现4、8、9月及4—9月总日照时数与气候产量呈正相关,5、6、7月日照时数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回归分析可得方程YC=42.03-0.31S5-0.05S6-0.41S7+0.53S8+0.08S9,(2)式中S5、S6、S7、S8、S9分别为5、6、7、8、9月日照时数。5、6、7月日照时数每增加1h,每公顷气候产量将分别减少4.65、0.75、6.15kg;8、9月日照时数每增加1h,每公顷气候产量将分别增加7.95、0.4kg,且8月日照增产效应较明显。说明水稻抽穗—灌浆期光照充足利于增产。

降水与水稻产气候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各时段降水量与水稻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4、5、6、7、9月降水量和4—9月总降水量与气候产量均呈正相关,8月降水量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5月、8月降水与气候产量相关显著,且8月降水对水稻气候产量的影响极其显著。回归方程为YC=-19.724+0.41R5+0.01R6+0.14R7-0.25R8,(3)式中R5、R6、R7、R8分别为5、6、7、8月降水量,5、6、7月降水量各增加1mm,气候产量每公顷分别增加6.15、0.15、2.1kg,并且有5月降水量对水稻增产贡献最大,即说明水稻分蘖和移栽需水量大,降水充足利于水稻分蘖、移栽成活和苗期营养生长积累干物质。而8月降水量增加1mm,气候产量每公顷减产3.75kg,即说明水稻抽穗扬花、结实灌浆期降水天气对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温度与水稻气候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各时段气温与水稻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所有时段的气温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YC=487.5-8.81t5-4.03t6-9.04t7,(4)式中t5、t6、t7分别为5、6、7月气温,5、6、7月温度每升高1oC,每公顷气候产量分别减少132.15、60.45、135.6kg,说明营养生长期温度增高,发育期提前,对营养积累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旱涝灾害对气候产量的影响汉中市水稻主要生长期在5—9月,旱涝灾害对其正常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将逐年的旱、涝程度与气候产量做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2461、-0.2549,均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即旱、涝程度越重,产量减产越严重。经普查气候减产每公顷300kg以上的年份有1976、1981、1994、1995、2001和2003年,都发生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尤其是1981年和1994年,特涝特旱年水稻减产特别严重。

气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气候产量是光、温、水气候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光照、降水或者温度影响的结果。选择与气候产量相关性较强的7、8月日照时数、5、8月降水量,5、7月温度做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C=167.33-0.31S7+0.23S8+0.33R5-0.18R8-6.44t5-1.11t7。(5)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6289,明显高于单独用日照、降水和气温的回归效果。方程表明:增温对产量的影响是减产,5月降水增加可增产,8月降水减少、光照增加可增产。

结论与讨论

气候变化对降水量的影响篇10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温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气温升高将缓解本地区农业生产光照有余,热量不足的矛盾,积温增加,延长作物的生长季,减轻霜冻对作物的危害。同时,气候变暖扩大了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的种植北界北推、上界升高。气候变暖对蔬菜生产十分有利,有利于保护地栽培,缩短蔬菜淡季的时间,丰富人们的菜篮子。但是,随着气温的上升,将大大增加土壤的蒸发量,加重干旱程度。同时,暖冬可造成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将增加来年的虫口密度,增加病原菌的繁殖能力,使农作物受害的几率增多,危害期延长,会加重农业病虫害的危害程度【3】。

2.降水量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气象与环境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干旱发生频次增加。海拉尔地区干旱化趋势在近10年不断加剧,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是干旱产生的主要因素。春季(4~5月)干旱,土壤墒情差,影响农作物播种与出苗。生长季(6~8月)降雨量影响农作物产量,造成农业减产。2001年,夏季降水量为最少年,发生了春夏连旱【4】;2004年入春以来,气温偏低,光照不足,3~5月,海拉尔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接近,但阶段气温偏低,尤其进入5月中旬,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低2.6℃,5月下旬比历年同期低0.4℃。5月份日照217.8小时,比历年同期少80.8小时,减少27%。低温和日照严重不足,致使海拉尔区设施蔬菜及马铃薯等大田作物播种延后半个月左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影响了作物产量。5月26日、6月2日大风,致使海拉尔区189个大棚被刮坏,6360亩油菜、6230亩小麦田种籽被刮出,两次风灾共造成经济损失308.18万元【5】。

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根据气象与环境监测资料分析表明,近60年来,海拉尔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尤其20年来气温升高明显;平均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未来水分亏缺状况会加剧,尤其是生长季的降蒸差会更大,水分亏缺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引起的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状况。若本地的水热变化不同步,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很可能由于水分的缺乏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所以,海拉尔农业发展面临一些瓶颈: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抗灾能力不强;二是极端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多,越来越重,防灾避灾压力大;三是土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四是免耕播种、座水种、地膜覆盖、喷灌等旱作节水技术等增产效果显著,推广势在必行,但又因投入不足,推广面积还不大。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海拉尔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时调整作物种植比例和最佳适应性布局,减少粮食生产的风险,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就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科学规划,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以及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提出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1.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减缓干旱化趋势,增加农业抗旱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后,要适当增加玉米等抗旱作物种植面积;采用免耕播种等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候灾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选育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引进、培育并大力推广良种和高新技术,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以增强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业抗灾减灾的有力保障。从长远考虑,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

4.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气候变暖和干旱将使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节水滴灌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优化整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5.建立及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通过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做好先进生产技术综合配套的应用,加快良种、精量播种、节水滴灌、测土配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确保粮食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

6.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中长期预测和预报。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的多发性、异常性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成为当务之急。各地政府部门应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合理安排粮食生产;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