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2:38

航天科技汇总篇1

多年经营,稳步前进

2000年5月,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并成为北京市孵育协会创始单位;2003年9月,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获得北京创业孵育协会颁发的“2003年度持续发展能力最佳奖”;2004年10月,成立南通-北航孵化器;2004年11月,北航天汇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5年3月,北航天汇与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共同成立了“北航双高工作站”;2005年5月,与云南省昆明科技创新园共同组建“昆明-北航软件产业创新孵化中心”;2005年7月,作为创始单位与海淀园等10家孵化器共同成立了创业孵化共同体;2006年2月,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被认定为“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2006年5月,北航天汇被海淀区认定为海淀区“电子环保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废旧线路板分解、处理基地。

从1999年2006年,累计共有167家企业进入孵化器和创业园。其中成功毕业企业35家,在孵企业92家,死亡企业不到20家,除去离园企业,孵化成功率接近90%。目前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已经成为北京市孵化体系的中坚力量。

经营管理方式的特色

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是指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

1999年4月,北航孵化器成为北京市第一家企业运行机制的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北航大学科技园”,成为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的上级管理单位。2003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成立。由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负责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具体实施,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为在孵和在园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孵化器和创业园中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一部分技术成果也能够快速反馈到大学,直接形成逆向技术转移。创业园的建立和运行借助了北航天汇孵化器的企业孵化经验和孵化资源。而创业园不仅将孵化器中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统一规划管理,而且也借助其专业化的服务方向为孵化器聚集了大量的海归创业企业资源,扩大了孵化器的客户源。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园三位一体经营管理方式如下图所示:

阶段式孵化服务

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处于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必然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谓的“成长期”。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园会根据其特点提供针对性的阶段式孵化服务。目前我们能够为企业分阶段服务的内容包括: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提供从工位到楼层等不同规模的办公场地;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不同的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双高人才、软件人才培训)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方式和项目如下图所示:

投融资服务

北航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孵化器、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三位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决定了我们可以服务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客户,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的解决方案。

十年来,孵化器和创业园累计对入园企业投资24家,累计投资额超过800万元;累计为入园企业申请各级政府无偿资助类资金累计超过3000万元;累计为企业吸引各类风险投资超过4000万元。投融资解决方案见表一。

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孵化一直以来都是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北航创业园的既定的发展方向,由于孵化器和创业园运行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而软件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科技园的特色和优势,所以软件企业一直是在北航天汇之前几年企业孵化的重点。随着“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北航科技园的牵头下成立,“软件出口平台”的建设完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和越来越多的软件方面合作项目,如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软件企业就已入驻于北航科技园,与英国、爱尔兰等国家的软件出口合作交流项目等。

未来发展的方向

辐射式的跨地区发展

“十五”期间,北航天汇先后与南通市政府和昆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了“南通-北航孵化器”、“昆明-北航软件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北航天汇利用自身积累的丰富孵化经验与外地孵化园区进行合作交流,达到了共赢的目的。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这一发展思路,而且不仅着眼于国内,还将利用软件出口基地这一“平台”不断加强同国外软件行业与外孵化园区的交流与合作。

集群化发展方向

从横向的角度来讲,我们不仅将加强同在园企业的联系,同时也要帮助园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之形成多点对多点的交流。由于园内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初创中小企业,同时还有像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的大企业,我们将从两个角度进行这一工作:一是帮助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他们之间能够形成信息、知识互通的交流机制,并希望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一定的联系,使中小企业能够在与大企业的交流中学习到大企业溢出的显性、隐性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并建立商业上的联系,实现大企业、小企业、孵化器三方的三赢。

航天科技汇总篇2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相关领导、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三一重工、航天科工、正和岛等工业互联网领域龙头企业的代表级行业专家和投资人等近百位大咖齐集一堂,完全沉浸在有关工业互联网发展大势的讨论中。

在这场行业盛会中,国内领先的创业生态运营商和双创企业服务商创业公社和中关村首家工业4.0技术提供商智汇社宣布将联合创立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并同步启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孵化项目。

这是国内首个由企业发起的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预示着工业互联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红利

工业互联网是当前经济建设的大势所趋,是我国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任务和发展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实施先进制造技术“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重要任务。

不久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积极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结合,鼓励企业跨界合作,协同发展,抓好试点示范。

工业互联网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欧美强国,尤其是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大国都在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得益于政策和市场的双创利好,工业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在全国人大新闻中心组织的记者会上的“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情况”中还透露,2016年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61.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3.3%。在产业界,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后,已经聚集了300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

工业互联网迎来行业发展战略机遇期和改革红利期。面对如此机遇,拥有天然平台优势和产业资源积累的创业公社率先作为,与拥有上游研发资源和垂直孵化经验的智汇社顺应大势,联合推出创业公社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搭建平台培养创新动能

创业公社是部级众创空间、部级科技孵化器,同时又拥有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称号,是国内领先的创业生态运营商和双创企业服务商。以众创空间、产业园区为载体,汇集全球资源,联合龙头企业、投资资本和各类创新服务资源,通过空间服务、企业服务和垂直孵化,服务科技创新,打造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此次联合智汇社创建研究院是双方进一步强化智能智造产业集群优势,打造新的双创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是创业公社和智汇社为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研发创新、平台发展、应用示范和产业培育迈出的具有里程碑的一步。

未来研究院将致力于联合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投资资本,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顶级智库,为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解决方案和智力支持,为云工厂、智能工厂的实施提供“保障”为万亿产业科技升级市场发展保驾护航。

研究院工作将围绕权威产业研究报告、最新世界前沿技术分析、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优质产业项目孵化等业务展开,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并积极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言献策,推动行业内学术交流、高峰论坛的举办等。

在本次论坛上,研究院豪华团队阵容也得以曝光。首钢基金管理合伙人、创业公社联合创始人李婧宣布创业公社互联网研究院成立,智汇社Ceo刘鹏为互联网研究院执行院长;创业公社总裁助理夏艳红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首席运营官,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双创负责人黄炎,清华大学教授、微云机器人首席科学家陶霖密,北京航天航天大学教授裴忠才为名誉院长。

引领行业潮流示范

创业公社以“组合金融+全产业链服务+产业园基地”的特色化生态运营模式引领双创服务,凭借完善的创业生态圈体系,联合行业优秀企业,依托相关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及第三方合作商及创业公社面向全国的区域资源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创业服务。

智汇社作为工业4.0的加速器,业务涵盖工业、行业自动化加工产品定制,工业云工厂和智能工厂搭建、增材制造技术和减材制造技术融合、两化融合、军民融合。依赖自有的核心技术帮助企业、厂商搭建工业云工厂和智能工厂。拥有专业的高素质智能制造研究团队和强大的学术支持团队。拥有授权专利和自有研发专利百余项,可进行自主研发,旗下有1家直属工厂、生产基地。已建立产学研和盟关系数十项,部级协会理事和理事长单位4个。

双方此次发起创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是一起跨界合作,更是一次强强联合。揭牌仪式后,智汇社与航天科工、京西资本、正和岛、律巨人、一诺加速器、aa加速器、硬蛋科技、中关村创客小镇、威腾网等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也预示着,除了自有资源之外,研究院还将吸纳国内顶级研究机构的智力支持和工业互联网相关龙头企业、产业基金的大力支持。以顶级的团队和战略合作阵容,加全球资源,必将引领行业示范。

优质创业企业层出不穷

在论坛主题演讲环节,陶霖密教授和裴忠才教授分别就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等话题进行主题演讲,肯定了工业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潜力。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双创负责人黄炎结合航天科工的经验,分析了制造业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创新模式。

之后,首钢基金、京西资本总裁李婧发表了题为“硬币两面:工业4.0时资的繁荣与颠覆”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工业4.0时代资本的机遇和挑战。正和岛副总裁刘海燕发表了题为实体企业的“人工智能”焦虑和破局路径的演讲,律巨人智慧法务Ceo梁奇烽从人工智能创业与法律的角度为创业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三一重工投资总监王冠,一诺加速器联合创始人张海麒,威腾网Ceo岳炜,硬蛋科技运营总监曾凡琴,aa加速器合伙人宋星海,中关村创客小镇Cto程清鸽出席本次会议,并与嘉宾互动。

航天科技汇总篇3

如同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一样如梦如幻——2012年6月18日14时07分,两个航天器在距地球343千米的太空紧紧相拥,3个小时后,景海鹏、刘旺、刘洋像鸟儿一样,依次“飞”进了“天宫”……

圆梦“天宫”,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具备向在轨航天器运送人员和物资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叩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之后,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2003年神舟五号开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之旅,到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从神舟七号航天员在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脚印,到今天3位航天员入住“天宫”……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跨越,标记在了浩浩太空上。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古老的期盼,在这短短9年一一成为现实?

——把梦想写在太空,靠的是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是改革开放托起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跨越。

综合国力的稳步增长,推进了科技实力的不断跃升,把中国载人航天的一幅幅蓝图变成了现实:京郊田野,矗立起现代化的航天城;大漠深处,崛起世界一流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浩瀚太空,构筑起陆、海、天基一体化的载人航天测控网……而中国航天的每一次梦圆,又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国际通用的评估,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会产生7~12元的回报。我国1100多种新材料中的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

——把梦想写在太空,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有优势。

就在中国航天员入住“天宫”的这一刻,从渤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漂泊在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布设在各国的地面测控站,直至遨游在太空的“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有多少台雷达和跟踪测量装备同时启动?又有多少数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汇集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神舟牵动神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凝聚力空前进发,汇聚成助力神舟一次次飞天的强大力量。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把齿轮啮合般的协作精神加注到了托举神舟的火箭之中。无论杨利伟、费俊龙,还是翟志刚、聂海胜、刘伯明,每一位飞上太空的航天员在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几乎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载我们飞天的是神舟,助推神舟的是整个神州的力量!

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载人航天包括系统,直接参与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工程的单位多达3∞0多个。数十万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凝结在长征运载火箭20多万个零部件上,凝结在了神舟飞船、天宫一号一个个元器件上……

——把梦想写在太空,靠的是中华民族勇攀高峰、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勇气。

1961年人类首次飞上太空,5年之后又实现了两个航天器的第一次交会对接。在航天领域,中国无疑是后来者。

在自力更生中起步,依靠自主创新发展。面对太空,激发起有着千年飞天梦想的中华民族无限的创造力。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到国际先进的基于ip技术的“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更加精准的迭代制导手段,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一系列“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无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晶。

梦想有多远,就能飞多远;创造力有多强,赶超的步伐就有多快。

飞向九天、漫步太空、入住“天宫”……正是靠着勇攀高峰的创新勇气,中国航天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也正是靠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不仅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之路,而且锻造出了群星璀璨的人才方阵。

天高纵飞,海阔任游。就在神九航天员飞向“天宫”的前一天,中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6671米,又一次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神舟”飞天,“蛟龙”潜海,中华民族用勇攀高峰的崭新成就向世人昭示:今天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只能生产鞋子、袜子、打火机的“世界工厂”,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航天科技汇总篇4

关键词:航天期刊文化影响历史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Z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16-03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航天文化作为一个企业文化既包含生产文化又包含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企业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历史传承、人际关系模式、科技成就、工艺流程、产品特征以及未来规划等诸多方面。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2]。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航天文化是随着航天事业的诞生而形成,伴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航天人在艰苦创业、科学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特殊的企业文化。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航天文化吸取时代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

航天期刊是航天文化记载、传播的载体。长期以来,航天期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一个综合方阵。它从科学研究、学术探讨、宏观决策、发展规划、系统管理、技术创新、军民融合、市场开发、科普宣传、情报交流、国际合作、企业文化等众多侧面把航天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固化在纸张和文字里,形成了一种珍贵的文化档案。因此,航天期刊是了解航天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窗口。

1科技期刊的文化历史渊源

1.1生产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伴而生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发现生产与精神文化是相伴而生的。远古的人们在求生存的捕猎活动中,发明了各种简单工具。在生产分工、相互合作及交流中,逐步形成了语言,提炼和总结出了种种知识和经验并传播、传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铜器。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工具的使用和社会分工进一步实现,促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甲骨文、金文随之出现并逐步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文明程度得以大大提高。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农耕农作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电子和信息时代的先后到来,使人类的想象力像插上翅膀一样,在大自然中矫健地翱翔。理论的系统化、学科的多样化,知识的普及化、组织的社会化为期刊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学术思想的争鸣、交流和对文献与记载的需求也促进了期刊的应运而生。

1.2期刊的出现是学科文化发展的标志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科学交流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和要求[3]。图书的不便之处在于它不能及时地发表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因为出版一本著作往往是在实验者积累了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虑的。科学著作的出版除了费时长以外,耗资巨大、效果有限。而当时通行的学术通信方式虽然比较及时,但它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这样,就使得许多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发表而湮没。因此,需要有一种新型出版物媒介来完成科学交流的使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应运而生。1665年1月法国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期刊《学者周刊》;紧随其后,1665年3月英国出版了《哲学汇刊》[4]。不久,在意大利、德国、荷兰、丹麦等国也相继出现了一批科学期刊。到17世纪末,大约有30多种各学科期刊在欧洲各地出版发行。在中国,18世纪末,乾隆年间,随着苏州地区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使得那里人流密集,各种讲学活跃。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我国最早的期刊——《吴医汇讲》也随之而生,对当时江南一带中医学术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5]。1900年,一本以化学学科为主的期刊——《亚泉杂志》在上海出版[6]。同样,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它紧跟世界化学界的动态,致力于国人化学基本知识的“扫盲”,积极介绍化学前沿发现,为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航天文化对航天期刊发展的影响

2.1给与航天期刊深厚的底蕴

航天科技汇总篇5

关键词:范畴体系构建 DDC《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e1分类表 类目映射

分类号:G254.12

1、项目背景及《英文超级科技词表》逻辑结构

《英文超级科技词表》(以下简称《英表》)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的主要研制内容之一。目标是建设覆盖理、工、农、医四大领域的、面向英文科技文献信息组织与检索的一部大型综合词表。该项目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牵头,多家情报机构分工协作,计划三年内完成。

《英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叙词表,从逻辑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包含4层结构的知识组织系统,自下而上依次为:词汇素材、基础词库、概念网络、范畴体系,如图1所示:

词汇素材层是按照素材采集标准筛选出的各类词汇集,包括相关专业的叙词表、专业词典、术语集、文献关键词等,叙词表是其核心构成部分。基础词库是将不同来源异构的词汇集按一定规范进行描述,并采用统一格式进行存储而形成的词汇元数据仓储。对基础词库中的词汇进行同义词归并,形成以概念为单位的同义词群,概念继承各同义词原有关系,由此形成相互关联的概念网络。《英表》对概念间关系不做梳理,因此形成的概念网络实际上是一个无序网络,没有清晰的等级结构。

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英表》知识体系的等级结构,《英表》在概念网络层上设置了范畴体系。范畴体系为概念提供了分类框架,概念在统一的分类框架下归属到相关类目,按学科特征得以聚集,并借助范畴体系的等级结构由一般到具体层层展开。范畴体系是对《英表》主题概念进行组织的工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概念网络在宏观知识结构表达上的不足。

2、《英表》范畴体系的功能定位及构建原则

范畴表是叙词表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范畴体系的构建在叙词表编制工作中意义重大。在叙词表构建之初,范畴体系可起到控制词汇采集的学科范围和各学科词量基本均衡的作用;在叙词表构建过程中,范畴体系可将相关同汇聚集到一起,方便词间关系的发现和构建;叙词表构建完成后,范畴体系起到组织词表概念的作用,能反映叙词表知识体系的宏观结构,是词汇的主要索引方式之一。

一般情况下,构建范畴体系不是从零开始,可以根据拟构建叙词表的学科特征选择已有的分类体系,根据拟构建叙词表的功能定位以及词汇学科分布情况对分类体系进行调整。

《英表》范畴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英语语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构建的分类体系要能匹配英语语言地区人们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理解。同时nStL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用户,《英表》构建不可能完全脱离国内用户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因此也需要考虑国内用户对学科体系的理解,尽可能靠近国内用户熟悉的分类体系。

基于上述考虑,《英表》范畴体系的构建思路是:选择一部英语地区主流的分类表作为主干范畴表,主干范畴表要能覆盖理、工、农、医几大部类。以此为基础,根据《英表》学科规划和词汇分类的具体需求,参考其他分类体系对主干范畴表进行局部调整,形成指导《英表》词汇采集、类分与导航的范畴体系。由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综合分类法,而e1分类表是工程技术领域影响最大的词汇分类体系,因此在研究中将以这两部分类法作为主要的参考分类体系。

3、主干表选择及其结构特征

3.1 主干表选择

《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DecimalClassification,以下简称DDC)、《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LCC)是英语地区影响很大的综合分类法,这两部分类法都有专设的维护机构持续进行维护和修订,是选择主干范畴表的主要考虑对象。

DDC和LCC在类目体系和类号体制上有着较大区别:①DDC是一部通用分类法,系统性较强。而LCC是为满足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的要求而编撰的,并非通用分类法。LCC各分册由各学科专家分别进行编制和修订,没有统一的编制规则,缺乏明确的分类理论指导,系统性较差。②DDC是十进制分类体系,各级类目基本按层累制方式编号,类目体系等级分明,易于理解和使用。LCC是列举式分类体系,类目编号是一种完全的序数制,基本不能反映类目的从属关系。从类号体制看,《中图法》和DDC也更为接近。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更倾向于采用DDC作为《英表》主干范畴表。

3.2 DDC的结构特征与局限

在DDC中,工程技术主要对应一级大类“6teeh-nology(技术)”(为了阐述方便,下文只列类名的中文译称),其二级类中除“62工程”外,工程技术相关学科类目还包括"64家政与家政管理”、“66化学工程”、“67制造”、“68特殊用途产品的制造”、“69建筑与施工”。62中的“621应用物理学”、“629其他各种工程”所界定的学科范围从类名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将这两个类目进一步展开,621下包含了电子、电工、通信、计算机、动力、机械等学科类目,629下包含了交通工具、铁路、公路、航空航天、自动控制等学科类目(见图2):

展开“66化学工程”(见图3),发现66中包含了饮料技术、食品技术、冶金、石油、天然气,与《中图法》和e1分类表对“化学工程”的界定有较大区别。“67制造”、“68特定用途产品的制造”中大部分类目和《中图法》“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下的相关类目对应关系较好(见图4、图5)。

通过对DDC“6技术”大类逐级展开,并与《中图法》(t、u、V、x)及e1分类表进行对比分析,能比较清晰地观察到DDC类目体系的结构特征。

《中图法》工程技术相关部分(t、u、V、x)和e1分类表在DDC中基本都有对应类目,d王就是说,DDC能基本覆盖《中图法》工程技术部分和e1分类表类目。

虽然DDC基本能覆盖《中图法》工程技术相关学科领域,但两个分类体系对类目的划分还是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①DDC“624土木工程”在《中图法》中没有直接对应类目,在《中图法》中土木工程分散在建筑、交通、水利中。②《中图法》“tU建筑科学”在DDC中区分为工程和艺术两部分,建筑的结构、材料、施工等内容归人“69建筑与施工”,属工程范畴;区域

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园林等归入“71城市及景观艺术”和“72建筑学”中,属艺术范畴。③交通运输的界定有较大区别。《中图法》“u交通运输”在DDC中被区分为若干部分。水陆空运输及车站、码头、机场的运营管理等内容主要分布在385-388,属社会科学范畴;机车、铁路、公路、船舶、汽车等属工程范畴,涉及类目625、623.8、629.2和629.3。

DDC类号体制限制了各级的类目总量,为容纳更多新兴学科,在前三级类目中出现了一些学科界定不清晰的类目,比如“621应用物理学”、“67制造”、“68特定用途产品的制造”,“629其他各种工程”等。这些类目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一些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也位列其中。类号体制的限制使得DDC学科层级较深,需要层层展开才能逐渐明了,类目导航效果不佳。图6对比了DDC和《中图法》中工程技术主要学科门类所处的层级。可看出DDC中大部分工程技术基本学科的层级都在三级以上,电子技术、电信、计算机、自动化、核技术这些学科在DDC中已经到了第5级。

4、基于DDC构建《英文超级科技词表》范畴体系

4.1 基于DDC进行类目体系重构的思路

为改善DDC导航效果,需要对DDC类目结构进行一些调整。DDC前三级类目一般不用于文献分类,仅用于类目导航,因此调整DDC上层类目的构成,重构DDC类目导航体系原则上是可行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提升类级突出显示一批隐藏较深的基本学科门类;对类名界定不清的类目或包含学科门类过于庞杂的类目进行分拆和重组;删除或隐藏一些不必要的类目;根据需要新增类目以便归拢重组的各相关类目。

对分类法的改造须谨慎,分类法有其内在的分类思想,立类依据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对平衡的体系,过度改造可能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更多问题。因此,在DDC类目体系重构过程中,应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在不影响导航效果的前提下,对DDC中学科界定清晰的类目等同采用。对类名界定不清或学科构成过于庞杂的类目进行拆分时要尽量保证DDC三级以下类目的完整性,避免过度分拆。

・提升DDC学科门类的级位时需要参考《中图法》和e1分类表。对于在DDC中构成过于简单的类目不宜提升为工程基本大类。

・尽量集中DDC类目体系中类号靠近的相关类目,避免过度分拆。

・参考《中图法》与e1分类表对DDC相关类目进行归拢,但要避免归拢DDC中与《中图法》或e1分类表没有主要对应类目的过于分散的类目。

・归拢相关类目时尽量避免跨大类合并。考虑到《英表》范畴体系构建过程中理、工、农、医需要分工与协作,为保证几大部类相对完整,避免类目体系过多交叉,应尽量避免在理、工、农、医几大部类间跨部类归并。

DDC类目体系重构分两个阶段,首先是确定《英表》基本学科门类及其主要构成,然后对各学科细分类目进行梳理,完善类目参见体系。

4.2 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的确定

4.2.1 从DDC前三级类目中直接提取工程技术基本学科从DDC前三级类目中提取学科界定相对清晰的类目作为首批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共9个,分别为:“622矿业工程”、“623军事工程及船舶工程”、“624土木工程”、“625铁路与道路工程”、“627水利工程”、“628卫生与市政工程环境保护工程”、“64家政与家政管理”、“66化学工业”、“69建筑与施32”。

“64家政与家政管理”在《中图法》中对应“tS97生活服务技术”。《中图法》第5版中将tS的类名由原来的“tS轻工业、手工业”更改为“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并对“tS97生活服务技术”的类目作了较大改动,这一类目在《中图法》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按照不影响导航效果时尽量保持DDC原有结构体系的原则,将其入选为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66化学工程”由于包含《中图法》和e1分类表中的多个学科门类,将对其进行分析,确定进一步的拆分方案(参见本文4.2.5)。

4.2.2 从三级以下的DDC类目中提取工程技术基本学科DDC部分工程技术学科隐藏在三级以下类目中,本研究将DDC分别与《中图法》和e1分类表进行映射,获取两部参考分类表的工程技术基本学科与DDC类目的对应关系,将一致性较好的学科提取出来作为第二批工程技术基本学科,学科下分类目的构成以两个参考分类体系共同对应的DDC类目为主,兼顾相邻相关类目尽量集中的原则,将邻近相关类目尽量归入同一个学科基本门类中。比如“621.37电量计算”在《中图法》“tm电工技术”中有对应类目,但在e1分类表“700电工技术”中没涉及,考虑到相邻相关类耳尽量归拢的原则,将“621.37电量计算”与621.31、621.32、621.33、621.34、621.37归入同一个基本大类――电工技术。

表1为第二批提取的工程技术基本学科门类,共11个。表中从左往右第一列为《英表》工程技术基本学科,第二列为《中图法》相应学科对应的DDC类目,第三列为e1分类表相应学科对应的DDC类目,第四列为通过分析对比确定的《英表》学科细分类目。

4.2.3DDC621的重组与“动力工程”的类目构成DDC“621应用物理学”中尚未处理的类目包括:621.1-621.2、621.4、621.5、621.6,这几个类目与两个参考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如下:

“621.1-621.2流体动力技术”:在《中图法》中主要入“tK能源与动力工程”;在e1分类表中主要入“610机械工程设备与动力”和“630流体、水力学、气动和真空”。

“621.4原动机和热力工程”:在《中图法》中主要入“tK能源与动力工程”;在e1分类表中主要入“610机械工程设备与动力”和“640热与热动力学”。

“621.5气动、真空、低温技术”:在《中图法》中拆分为“tp6射流技术(流控技术)”(气动技术入此),“tB7真空技术”和“tB6制冷工程”;在ei分类表中主要人“630流体、水力学、气动和真空”和“640热与热动力学”中。

“621.6鼓风机、送风机、泵”:在《中图法》中主要入“tH机械、仪表工业”;在e1分类表中主要人“610机械工程设备与动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DDC621中上述几个类目在e1分类表中主要归为动力工程,在《中图法》中则涉及到了动力工程、机械、自动化、通用技术多个大类。为保证DDC类目在重组中得以相对集中,本研究采纳了e1分类表的类目构成方案,将DDC的621.1-621.2、621.4、621.5、621.6几个类目归并为“动力工程”。4.2.4DDC629的重组与“汽车工程”类目的构成“629其他各种工程”因类名界定不清被分拆后尚未处理的类目包括“629.2陆用机动车和自行车”、“629.3

气垫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气垫交通工具、气垫船)”。

在《中图法》中,DDC629.2大致对应“U46汽车工程”,但“自行车”、“摩托车”等内容被归入“U48其他道路运输工具”;在口分类表中,DDC629.2对应“660汽车工程”,“自行车”、“摩托车”等在e1分类表中靠类也归入660。为避免将629.2再次拆分,保证DDC三级以下类目的完整性,本研究采纳e1分类表的处理办法,将6292独立为工程技术基本学科“汽车工程”。

在《中图法》中,DDC629.3的“气垫车”部分被归入U46,“气垫船”部分被归入“U66船舶工程”;在e1分类表中,DDC629.3,归人“670船舶工程”。为避免将629.3再次拆分,本研究仍采用e1分类表的处理方法,将629.3归入DDC“623军事工程与船舶工程”。4.2.5DDC66、67、68的重组与“化学工程”、“轻工业、手工业”类目的构成将DDC66、67、68分拆后来处理的类目分别与《中图法》、e1分类表进行比对分析,可看出这三大类日在《中图法》、e1分类表中相对集中。在e1分类表中主要对应“800化学工程总论”、“810化学工业”、“820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在《中图法》中,主要对应“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

e1分类表对DDC68覆盖较差,如图7所示:

相比之下《中图法》对DDC66、67、68的覆盖更全面(见图8)。因此本研究主要参照《中图法》对66、67、68类目进行重组。将DDC的661、662、665(除“665.5石油”、“665.7天然气及工业煤气”)、666、668和678合并为“化学工业”。将DDC的663、664、667、674、675、676、677、679和DDC68大类下除“681精密仪器及其他装置”外的其他类目(682-688)合并为“轻工业、手工业”。DDC681归入“工程技术总论及工程通用技术”(参见本文4.2.6)。

4.2.6 “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的类目构成DDC每级类目有o-9共10个号,“0”为总论或通用性类目,也包括那些不能归入其他各类的类目。由于《英表》“工程技术”范围已超出DDC“62工程”,仅用DDC620不能代表《英表》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的全部内容。另外,DDC为文献分类法,很多加“0”复分的类目只适合对文献进行形式细分,不适于词汇分类。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0”类目进行分析筛选,重组适用于《英表》词汇分类的“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大类。

“工程技术总论及通用技术”构成类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①60、600、620,下属相关类目;②621、629、67、68,由于被完全拆分,这些类目在《英表》中不保留,需对其加“0”复分类目进行筛选,归入总论及通用技术;③681,之前的处理中没归人工程技术基本学科下的孤立类目。

DDC的6个复分表中除“tableiStandardSubdivi-sions(标准复分表)”外,其余的复分表均为针对文献的形式复分表。“t1标准复分表”中除“01philosophyandtheory(原理与理论)”和“04Specialtopics(特殊主题)”外,其余均为文献的形式复分。因此,本研究对复分类目的筛选重点考虑“01”和“04”类目。

三种来源的类目汇总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看出《英表》“工程技术总论与通用技术”与《中图法》及e1分类表的总论性类目部分基本一致:原理(基础科学)――设计――材料――仪器与测量,但通用技术部分有较大差别。通用技术是集中还是分散,不同的分类法处理不完全一致,为了避免DDC类目体系过细的分拆与重组,尽量保持DDC原有类目构成,《英表》在通用技术部分不做大的调整。

4.3 工程技术基本学科细分类目的处理原则

DDC主要用于文献分类,有一些不适宜词汇分类的特征,为保证《英表》范畴体系相对简洁,在重组基本学科门类后,需要对各学科细分类目进行梳理。处理原则如下:①删除DDC弃用类目(在DDC中加方括号的类目)。②不再保留被完全分拆的类目,比如621、629、67、68。③增加类目用于聚拢相关各类。为保证《英表》范畴体系与DDC较好的对应关系,要控制新增类目数量,新增类目原则上不用于词汇分类,仅作类目导航之用。④如果所有子类被提升,则隐藏对应的父类。⑤隐藏部分用于文献分类的加“0”复分类目。比如“624.092土木工程师”。⑥列举子类不全、有明显遗漏的类目,隐藏其所有子类。如“622.188宝石勘探”下只列出“622.1887半宝石勘探”,则隐藏622.188下所有类目。⑦隐藏在同一大类中有明显重复的类目。比如DDC土木工程中“624.153基础工程材料”与“624.18材料”有明显重复,可考虑隐藏624.153及其下级各类。跨大类交叉的类目不隐藏,可作类目参照以反映概念的多学科属性。

5、结语与讨论

本文分析了基于DDC构建《英表》范畴体系的可行性及构建原则,通过DDC与《中图法》及e1分类表的对比分析,对DDC类目进行了类级提升、类目拆分和相关类归拢等处理,共提取了24个工程技术基本大类和一个总论及通用技术类目,并进一步提出了各学科细分类目的梳理原则。

航天科技汇总篇6

日渐风行的资产重组复牌股连续一字板炫耀在龙虎榜的舞台之时,一切的热点都显得黯然失色。做为这波行情灵魂的国企改革改革投资主线,在进行了“军工改革央企改革地方国资改革新媒体集团改革高校体制改革”首秀之后,航空发动机、电子商务、油气改革概念股成为本周硕果仅存的热点。

国企改革投资主线好戏不断,首张原油进口牌照花落广汇能源,引油改概念股再起波澜。油改概念股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发展新能源和油改等各项事项。第二,中石化旗下的销售公司本周启动第二轮财团报价,腾讯、复星、人保、太保等37家财团已经确定入围。第三,广汇能源收到《商务部关于赋予新疆广汇石油有限公司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的批复》,开启了民营其企业进口原油之路。本周市场以广汇能源、潜能恒信、仁智油服为带代表的油气改革三剑客涨停潮起,成为本周第二大热点,预测后市仍会强势上攻。此外,中国煤炭科工公司旗下的天地科技,青海国资委旗下的西宁特钢,宁波国资委旗下的宁波热电,沈阳国资委旗下的惠天热电,广东国资委旗下的贵糖股份也为国企改革投资主线带来了闪光点。

国产大飞机迎来总装时刻,飞机发动机概念股全线起飞。本周市场的第一热点就是以钢研高纳、航空动力、中航动控三剑客为龙头的发动机概念股。笔者曾在8月中撰文《中线布局大飞机产业链》中强调看好发动机概念股,其在本周的联袂涨停的驱动因素为:第一,8月24日C9型客机首架机前机身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完成交付。第二,中国重型发动机有限总公司有望9月挂牌,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特大型央企。第三,传闻国务院将于近期的批复十大科技规划中,航空发动机专项规划率先出台。

回顾本月笔者推荐的几个投资主题,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投资主线上,熊猫烟花一枝独秀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星,友阿股份、绵世股份、海虹控股上演电商补涨秀,百圆裤业、长江投资首现高位跌停板,宣告互联网金融和电商概念股炒作基本完结,建议投资者短线回避风险为主。在新传媒集团投资主线上,继上周大涨之后中视传媒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人民网、新华传媒、浙报传媒三大龙头呈现震荡整理为主,预计下周以稳步上升为主基调。发动机概念股作为本周的第一热点,相信中线值得期待,好戏会在后头。总之一句话,回避互联网金融和电商,看好新传媒集团和发动机概念股。

展望中线投资,笔者看好深海空间站投资主线。深海空间站代表了海洋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继法俄日美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入深潜技术的国家,随着国务院十大科技投资规划的公布,深海空间站概念股中线值得布局,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中船重工集团旗下的2家上市公司中国重工和风帆股份,以及海工装备概念股的龙头品种。

航天科技汇总篇7

民航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民航业作为强周期行业,其下游主要需求商务、贸易、旅游受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且航空运输是一个准金融行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宏观经济变化导致的汇率、利率、航油价格波动都会对民航业盈利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民用航空业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运送旅客和货物的交通方式,已经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民航业;宏观经济;联系

0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不断改革,我国民航业在航空运输、机队规模、通用航空、航线布局以及运输保障等方面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2005年以后,我国航空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民航总局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通航机场共有183个,共完成旅客运输量3189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货邮运输量541.60万吨,同比下降2%;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6.1%,全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航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保障。

航空运输是一个强周期行业,我国航空运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值约为1.8,航空运输业的波动程度比经济周期大得多,宏观经济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民航业发展。而另一方面,研究发现世界上许多机场特别是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周边,都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并且产生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优势资源,以机场为纽带,形成了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的“临空经济区”,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美国教授卡萨达的“第五波理论”对此现象做了分析。他认为,影响世界经济的第一个冲击波是由海运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一些海港周围出现世界级大型商业中心城市,比如,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西班牙巴塞罗那,葡萄牙里斯本,荷兰鹿特丹,法国马赛,日本的横滨、神户等。第二个冲击波是由天然运河引起的,水运成为欧洲和美国工业革命的推动力量,比如,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德国汉堡的易北河、美国纽约的哈得逊河、意大利罗马的台伯河、希腊雅典的伊利索斯河、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涅瓦河、俄罗斯莫斯科的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等。第三个冲击波是由铁路引起的,一些内陆城市成为内地商品生产、交易、配送中心,比如,美国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等。第四个冲击波是由公路引起的,发达国家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建立了大型购物商城、商业中心、工业园区、企业总部。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由空运引发的第五个冲击波的影响当中,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适应了国际贸易距离长、空间范围广、时效要求高等要求,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及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迅速崛起的重要依托。

近日,英国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创造的克强指数因其能精确地反映经济现状而广为流传,它是三种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同样的,民航业与中国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其发展状况也是反应中国经济的重要晴雨表。

1宏观经济变化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

1.1国内外经济增速变化对民航业的显著影响

1.1.1国内经济增长变化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

民航产业的发展与国内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非常强的正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民航国内航线的旅客运输量对GDp的弹性为1.9倍,中国民航国内航线的货邮运输量对GDp的弹性为l.6倍。通过对近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展计划司《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旅客和货邮运输增长量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的GDp数据对比分析可知,近几年国内经济增速与民航业增速数据之间高度相关,其弹性比历史平均值要高。

1.1.2世界经济增长变化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不断出现衰退,这种衰退直接导致了对航空需求的下降。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我国民航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特别是国际航线民航运输需求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民航业“对外依存度”明显高于GDp的“对外依存度”,民航业对全球经济和航空需求减速更加敏感,从近几年国际航线旅客量与货运量的增速变化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世界经济的变化对民航业的巨大冲击。

由于缺乏确切世界经济增长数据,无法对国际航线近年变化做定性分析,但从图中可以看到,在08年和09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11年和12年欧债危机时,中国民航业的国际航线旅客量和货运量增速下滑明显,甚至出现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罕见的衰退。

1.2经济增长影响民航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2.1航空燃油价格因素

燃油成本在航空公司的总成本中一直占很大比重,甚至一度高达40%,油价的变动对民航业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机票包含的燃油附加费跟随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可以抵消部分油价对民航业成本的影响,但无法完全覆盖增加的所有成本。此外,燃油附加费的提高会导致消费者因乘坐飞机成本增加而减少出行次数或转向铁路、公路等替代交通工具。

一般来说,油价与宏观经济呈负相关,可以作为民航业抵御宏观经济变化的稳定器,可以起到对冲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各国央行为提升经济而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经济依旧低迷而油价却回到100美元/每桶左右的高位,这种滞涨的经济环境,对民航业的冲击最大。石油的套期保值也因金融危机时东航、南航的巨额损失被证明依然存在相当风险,无法有效抵御油价变动。因此,宏观经济变化导致的油价波动对民航业有着较大的影响。

1.2.2汇率因素

国内航空公司大都以美元计价购买飞机和航空燃油,实行以美元为主要负债结构的资本状况。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有利于航空公司降低成本,获得汇兑收益。近年来,我国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政治社会稳定,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处在升值通道。预计人民币近几年仍将保持3%左右的速度升值。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通过汇率的升值利好民航业,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

1.2.3利率因素

目前,民航业总体资产负债率约70%,航空公司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80%。利率变化导致的偿债支出增减对民航业的利润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利率与宏观经济呈负相关,经济持续向好时利率升高,而经济低迷时利率进入降息通道。因此,利率变化能有效降低民航业增长的波动。

1.2.4下游行业需求因素

(1)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世界经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本、资源、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进行优化配置,有助于扩大全球经济规模,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民用航空业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全球性运输网络,全球每年40%(按价值算)的跨区出口商品经由航空运输。宏观经济的增长会提高百姓的收入与商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国内外贸易量。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贸易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因此,作为公共交通行业的民航业,其发展与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2)旅游

我国旅游业近年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其快速发展将为民航业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受我国总体经济形势平稳发展及消费结构升级因素的影响,旅游业未来几年仍将继续处于较快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民航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发达国家为促进经济复苏,不断加大旅游开放程度。日、韩相继降低了对中国游客签证的年收入要求,美国在2008年开放对华个人旅游的基础上,又延长了部分签证时限。欧盟在2008年把旅游签证区域从15个国家扩大到25个国家基础上,又统一了旅游签证政策,使赴欧旅游更加便捷。这些政策有效提升国内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上的业务量。

1.2.5高铁因素

近几年,我国高铁技术和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将使我国进入高速铁路时代。目前京沪、武广、沪宁、沪杭等高铁线路都已相继开通,京哈、沪深线2013年也将通车。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随着高铁时代到来,我国中长途客运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国内航空公司面临的挑战将是巨大和持久的。目前,武广高铁对民航的影响已十分凸显,广州―武汉线航班量、客流量、平均票价下降均超过20%;京沪高铁开通初期,京沪航空客流减少约10%。到2015年全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时,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几乎全被高铁覆盖,60%以上的民航市场会受到冲击。

但民航与高铁既有竞争又有促进的关系,在短途运输上,高铁对民航客流影响较大,但在长途和国际航线上,并没有大的影响。高铁的运营,对民航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流程,尤其是实现更加快捷服务方面,会有很大的促进,发挥空铁联运的协同效应。东航“空铁通”产品上线后,实现上海铁路局管辖内的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主要城市的高铁、动车组列车与东航航班的双向联运。民航与高铁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这样一种竞合状态,相互竞争、共同成长。

2民航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1带动民航相关产业加速发展

航空服务与运输行业对于机场所在地区相关产业的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这些年来已经日益彰显。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27个省(区、市)的51个城市先后提出临空经济区的规划与设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航空经济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成都、郑州、重庆、杭州、深圳等地则进入相对快速发展阶段。上述地区的机场周边及邻近区域,已成为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域,形成了航空核心产业、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引致产业等类型的航空经济区。如天津市,自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落户天津后,产业链上下游数百家航空制造企业落户天津机场周边,天津市规划了专门用于发展航空制造业的11平方公里航空经济区。从2006年到2011年年底,天津航空航天工业总产值从2.2亿元快速上升至227.7亿元,增长了104倍。目前,天津市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运载火箭、通信卫星、空间站为代表的“三机一箭一星一站”航空航天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2.2带动产业实现升级

据牛津经济预测(oeF)调查,70%的企业认为航空运输使他们能够在更大范围的市场进行销售和投资,30%的企业认为航空运输带来的市场潜力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但是这些年来,他们在优化陆路交通的同时一直在致力于发展民航业。因为产业升级之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时效产品主要依托的是航空业。201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统筹谋划建立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截至2012年年底,区内龙头企业富士康生产的苹果手机占全球苹果手机的70%,73家富士康配套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上百家富士康协理厂商落户,并带动了100多个产业、400多个配套企业入驻。此外,新增其他产业注册企业500余家,个体工商户新增1.03万余家。2012年,区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80亿元,同比增长60%;区内进出口总额完成294亿美元,占郑州市当年进出口总额的80%,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55%。

2.3带动边远地区发展

近年来,由于机场的修建,许多不知名的县城,如北部边陲小县黑龙江漠河、西南极边小城云南腾冲等,旅游知名度大增。航空的发展,可以带旺人气,汇集资源,提高当地声望,为政治、文化和经贸往来提供必要的支撑。而今,国内许多机场真正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中去,成为地方拓展外向型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

2.4加强对外合作

一条跑道,带来一个地区开放发展的希望;一条航线,打开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一个机场,拉近了一个区域与世界的距离。从2006年的1条东盟定期航线发展到2012年的12条,经过6年的努力,广西机场管理集团让航空成为广西与东盟国家政治、经贸、文化交流的主通道。现如今,广西基本形成了以东盟为重点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今天,漫步在广西首府南宁街头,5个东盟国家的总领事馆,东盟10国在南宁的商务联络部,坐落在青秀山风景区内的泰国友谊园……这些随处可见的“东盟印记”,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东盟国家离这里一点都不遥远。广西的事例生动而有力地告诉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在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趋势的今天,航空可以成就一个地区成为开放高地的梦想,民航让区域与世界紧紧相连。

航天科技汇总篇8

海航通信运营总裁殷建在会上表示,海航通信作为刚开始起步的互联通信运营商,同时作为海航集团全资子公司,可以较好地借助海航集团拥有的航空、旅游、实业、资本、物流、科技六大业务板块的优质资源进行发展。

打破信息孤岛

值得注意的是,这六大业务板块之间各自独立,成为信息孤岛,海航通信在成立一年以来,完成了这六座信息孤岛的连接并加以整合,形成了“云通信平台、支付平台、大数据平台”这三大平台发展思路。

殷建表示,云通信平台将是海航后期工作的重点,随着现在用户需求越来越寻求多样化,通信与互联网界限越来越模糊,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VR等技术的兴起,云通信平台的建立将突破传统运营商长期以来大规模、标准化的管道式服务,架构互联网通信,实现通信业务的多样化,达到人机通信。

创造1+1>2合作模式

殷建表示,未来海航通信将采取线上先下同步发展的营销模式,在保留天猫、酷铺等传统分销渠道的同时探索搭建场景渠道,依托与海航集团掌握的机场等资源,实现活动、广告的打包销售,摆脱传统的割裂式渠道,让用户在一个场景下完成需求消费。

航天科技汇总篇9

“714”工程启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1966年3月底4月初,国防科工委主持召开了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议,召集航天科学家、学者,经过20多天的讨论研究,提出了中国研制宇宙飞船的发展规划。在听取专门汇报后指出:我国在卫星研制的同时,宇宙飞船的研制工作也应该逐步开展起来。

1967年7月,中科院和七机部联合办公,对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的途径和步骤作专题研究。

1968年4月,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专门负责航天医学的综合研究工作。

1970年7月14日,我国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刚刚80余天,就圈阅了我国建造载人飞船的报告。载人飞船工程以批复报告的7月14日为代号,对外称之为“714”工程。“714”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全面展开。

“714”工程启动后,除一个个技术难关亟待攻克外,最紧迫的莫过于航天员的选拔和培养。空军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了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任务,并成立了专家组。专家们参考和借鉴美苏的一些经验,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标准。

10月,这支专家选拔队伍乘坐空军派出的专机出发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跑遍了、、、四大空军的十多个飞行部队,蹲点考察百余处。

通过政治思想、飞行技术的审查和最初的体检,在大约1840名歼击机飞行员中,摸底后有215名符合初选条件,进行再次筛选,初选合格者还有88名,然后开始更加严格的复选。复选要进行详尽的临床医学和航天适应性检查。复选地点设在北京,由空军总医院、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与初选组共同组成复选组,下设处理日常工作和各项目检查安排的办公室、负责飞行员审查和政治思想的政工组、临床医学检查组、航天特殊因素项目检查的特殊因素耐力检查组、保证飞行员生活和医学监督的医务保障组。复选的队伍相对庞大,从空军机关、空军总医院的医务人员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上百人。

航天员的选拔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就是参选的飞行员也不知道体检的真正意图。88名飞行员集中住在北京空军总医院一座封闭的小楼里,除了接受检查不准和外界接触,连与家人打电话通信都是被禁止的。多年后,当年参加选拔的方国俊回忆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特殊的体检就是在选拔将来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通知上说是为改装新型战斗机做体检。家人也不知道他到北京做什么,几个月没有消息,直到一个团的战友到总医院看病,无意中撞见了他,才知道他的去向。

前庭功能检查是最难的一关。选拔人员让小伙子们坐上用安―2飞机改装的失重飞机模拟太空中的失重飞行。飞机忽上忽下,又是盘旋又是翻滚,飞行员们不仅要经受失重的考验,还要经受起飞下降时超重考验。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一会儿身轻如燕,一会儿千钧压身,鼻塞、粘膜充血、眼睛产生黑视、耳鸣脑涨,其中滋味被当时参加体检的王德汉形容为“翻天覆地”和“翻江倒海”。虽然这些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受过多次特技飞行,有的照样会在这样的超失重交替进行的飞行中败下阵来,吐得七荤八素,面色苍白。

到所有项目检查完毕,空军总医院那座神秘的小楼里仅剩下33人了。就这33人也不是最后人选,他们还要经过众多评委参加的优中选优的最后一关定选。评委们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斟酌和综合测定,最终敲定了19名预备航天员,对外称20名。

选拔工作刚刚结束,培训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1971年4月,中央军委在一次会议上研究航天员训练问题时,认为航天员训练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空军有丰富的飞行训练经验,决定航天员训练还是由空军负责。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方案。

5月15日,空军“宇航员训练筹备组”正式成立。

按照空军领导的意图,先把领导班子配备好,包括宇航员、警卫部队和保障人员,成立一个由500人组成的单位,预计通过半年准备,在1971年11月把选出来的宇航员进行集中开始训练。

正当航天员训练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之时,1971年9月13日发生了叛逃事件,航天员选拔的有关工作戛然而止。1971年10月,这批充满雄心壮志的中国首批航天员,还没投入到真正的训练,突然接到通知:任务暂时推迟,回原单位参加工作,并要求他们以党性保证,不对任何人包括家人提及这次选拔和整个训练计划。从此,“宇航训练筹备组”也随之解散。

首批航天员的训练“胎死腹中”,叛逃事件是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难以承受。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就有颇多争议,最后由拍板定案: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好地球上的事,地球以外的事往后放一放。

首批选拔的航天员虽未跨进载人飞船,但那次选拔积累了经验,为20世纪90年代航天员的再次选拔打下了基础。

“863”计划再一次吹响

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号角

1986年3月3日,中国四位老一辈科学家杨嘉墀、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给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

3月5日,邓小平看信后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请找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随即,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科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由于四位科学家上书中央的时间和邓小平批示的时间都是在1986年3月,由此催生了这个高技术发展计划,通称为国家“863”计划。

“863”计划选取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而航天技术领域在“863”计划中位列第二,故简称为“863-2”。

航天专家论证“863-2”目标时,普遍认为:我国航天技术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形成了包括航天器系统、航天运载器系统、航天发射及回收系统和卫星运用系统等较为完善的航天工程体系,航天工程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有些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在载人航天方面仍然是空白。因此,“863-2”的目标是为适应21世纪需要,研究发展可长期使用的空间站系统及大型运载火箭,研究发展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以增强我国航天技术实力,开发空间资源和发展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

为此,在航天技术领域设立了两个主题项目:一是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二是载人空间站及其应用。

“863”计划的实施将中国中断了近20年的载人航天工程重新列入了国家计划,再一次吹响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号角。

1987年2月,“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宣告成立,两个主题项目也分别成立了专家组,并对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总体发展蓝图及具体途径进行全面论证和预先研究。

1988年10月,载人航天专家委员会召开会议,把总体发展蓝图集中到两个方案:一个是首先研制一种推力为15吨―20吨的大推力运载火箭,用来发射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另一个是首先利用我国现有的“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进行适当改进后发射一次性使用的载人飞船,作为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之后再建立空间站。最后经反复论证,得出结论:中国载人航天应该从飞船起步,这样技术难度小,经费比较低,同时有成熟的运载火箭及回收经验,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实力。

1989年7月,“863-2”专家组完成了《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综合报告》。

之后,中央专委又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问题。初步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在2002年前,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实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小型的空间实验室,解决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2年9月21日,这又是一个应该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日子。这天上午,在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专题审议我国发展载人航天问题。

会议听取了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的同志汇报载人航天论证工作的主要意见。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组组长王永志向中央领导汇报了载人飞船的具体实施方案。

党和国家领导人听后,非常兴奋,讨论也十分热烈。他们从国家荣誉、人民利益、民族振兴的高度,对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

最后,总书记说,发展载人航天,这是件大事,大家同意,我完全同意,要下决心搞。搞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

总书记还强调,要静静地、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除中央专委外,具体要有个班子,经常研究些大问题。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多方面综合些实力,静悄悄地搞。今天我们就作这样一个决策,发展我们自己的载人航天。

这次中央会议之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上马,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任务立即着手实施,中国选拔航天员的序幕也再次被拉开。

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天员

1999年11月20日,在中国航天活动的发源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顺利飞向太空。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航天员也成了世人议论的热点。

中国再次选拔航天员是先从选拔航天教练员开始的。1993年,中俄双方签署协议,中方选派两名航天员教练赴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学习,为今后中国航天员训练作准备。

根据此前中国选拔航天员的经验,经过几番严格的筛选,最后从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两人,送到俄罗斯培训。根据加加林航天中心的培训计划,培训一名航天员需要4年时间,而他们仅用了1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课程。学成回国后,这两人也加入到后来选拔的预备航天员队伍中。

在选拔航天员教练的同时,空军和国防科工委也开始了我国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

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航天员入选的基本条件和医学选拔、心理、生理选拔的具体标准。这些基本条件包括: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极强的献身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身高160―172厘米,体重55―70公斤,年龄25―35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时间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良好,无等级事故,无烟酒嗜好,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

大体说来,航天员的选拔要经过五道关口。第一关是初期基本条件选拔关。这一关选拔相对于前一次选拔更为严格,遴选的范围也更大,各军区空军都在其中。根据选拔的基本条件,各单位上报了1506人的飞行员名单,重新调查后,确定886名飞行员参加初选。初选进行了半年时间,初步确定97人合格,经过专家仔细分析评定,最后只有60名飞行员被选到北京空军总医院住院检查。

第二关是临床医学检查,标准共有100多条,包括内科、外科、精神神经科、五官科等多个类别,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过敏性鼻炎、口齿不够清晰等这些在常人看来不算什么的小毛病,也会打破想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

淘汰率最高的要属第三关――特殊功能检查,包括心理功能、特殊耐力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其中,航天环境因素耐力选拔是航天员选拔最具特色的项目。受检者在模拟太空低压缺氧的环境中,穿着特制的背心、戴上氧气面罩进入低压舱,身上布满了各种电极电线,舱内有按铃,当感到不适时,可主动按铃。在舱内还安装了摄像头和通话装置,便于外面工作人员观察。舱门关闭后,舱压从模仿5000米高空压力慢慢升至1万米高空压力,这时选拔人员会出现头痛恶心、血压下降、心率减缓等症状。此外,还有心肺功能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定位耐力检查、下体负压检查、头低位耐力检查、耳气压测定等许多项目。每一项检查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第四关是心理功能选拔关。航天员进行心理选拔是为了保证在所有候选人中选拔心理、智能均优秀的人才,使他们能在狭小、封闭和隔绝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完成驾驶飞船和科学实验任务。心理方面的检查项目也有很多,主要是心理调查、心理访谈、情景模拟测试、个性心理测试、心理能力测试等。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20名人选进入到第五关,也就是综合评审关。在这一关,选拔人员兵分几路对20名入围者进行严格的政审和家庭调查。比如,入围者的直系和旁系亲属曾经得过什么病,已经去世的死亡原因是什么,都要调查得清清楚楚。同时,入选飞行员的爱人和孩子也被接到北京,由专家对他们进行详尽的临床检查,并规定不让他们和飞行员在体检前见面。

根据检查结果和专家评审及方方面面的综合考虑,最终决定从20名入围者当中录取12人,加上前期出国培训的2名教练员,总共有14人有幸成为预备航天员。

1997年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正式组建。从此,我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天员队伍。

千挑百选和千锤百炼

航天员队伍组建之始就是进入正规训练之时。

航天员训练中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预备航天员进入训练中心后,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严格训练。一般来说,一名职业航天员的训练时间为4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基础课程训练阶段,大约需要1年时间,主要内容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船设计原理、舱载系统等与航天技术有关的课程,天文学等与航天环境有关的课程,解剖生理学、航天医学、心理学等医学类课程,还有高等数学、力学基础、电工学、英语等一般性课程。

第二阶段,航天员专业技术训练阶段,大约20个月,是航天员训练中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包括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飞船技术训练、安全保障装备技术训练、航天飞行日常生活和工作技能训练、空间试验技术训练等。

第三阶段,航天飞行任务模拟训练阶段,约需16个月。航天员需要在太空飞船模拟舱中进行完成各种空间任务的训练。

第四阶段,发射场发射准备阶段,约需1个月。

训练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航天员的训练大多是在航天员培训中心专用设备上进行的,有些科目则必须在野外和发射场进行。另外,他们还要定期进行飞行技术训练,驾驶战鹰翱翔在天空。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又称航天特殊技能训练,主要内容包括飞机抛物线飞行的失重训练,离心机上的超重耐力训练,平行秋千和转椅上的超重耐力训练,飞行模拟器训练,各种应急训练,锻炼检查各种器官功能,艰苦程度难以想象。

航天员训练的科目之多、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只能截取几个训练的片段增加点“身临其境”的感觉。

航天员训练中心有一间3层楼高的离心机室,里面装着亚洲最大的载人离心机训练器。离心机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有一条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它的前端吊着一只椭圆形的封闭吊舱。航天员要在这里面进行50多个小时的加速度训练。

坐“电动秋千”的滋味也不好受。航天员要蒙上眼睛,在身上贴上电极传感器。随后,“电动秋千”就以15米的摆幅左右摆动。这种摆动,周期性地将人的血液一会儿送上大脑,一会儿甩到下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一下子就可能把胃液喷出来。就是这些航天员,有的一坐上就恶心呕吐,好几天没有食欲。

航天员训练中心里还设有各种各样为使航天员适应太空环境而设置的模拟舱,低压舱就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是对航天员的低压缺氧耐力、高空减压病易感性和耳气压功能进行检查、试验和锻炼,提供一种模拟太空的物理环境。进入低压舱,如同站在喜玛拉雅山巅,而且忽上忽下,接着便是胸闷、头痛、恶心等不良生理反应接踵而来。

就是睡觉也是需要训练的。这话我们感到有点耸人听闻,可对于航天员来说也是一道必须逾越的关口。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可在飞船上90分钟就环绕地球一圈,经历一个白天一个晚上,航天员的睡眠周期也必须随之改变,而且要做到随心所欲,经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就能做到这一点。

在进行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同时,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已经成功进行了4次试验性发射。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次叩响太空的大门。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在太空巡游7天后顺利返回。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被送上太空。每一次发射都不是简单的重复,都有着它特定的目的,每一次发射都意味着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克,每一次发射也意味着中国距离载人飞向太空的日子的临近。

谁将成为中华飞天第一人呢?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分列前三名。2003年10月14日晚,三名候选人进行最后测试,以决出上天人选。可是,经过多项测试,三位航天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难分伯仲。但有一项心理素质的测试,杨利伟渐渐占了上风,有幸成为驾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最终人选。

10月15日,中华民族千年企盼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5时48分,杨利伟脚步轻盈地站在塔架电梯前,充满自信地与送行的战友道别,向前来送行的首长和科技人员挥手致意,像是游子远行依依惜别家乡父老,更像他此前每一次驾驭战机飞离大地翱翔蓝天,神态自若。

6时15分,杨利伟在返回舱状态确认单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投入发射前紧张的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9时整,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郭宝新果断下达了点火的口令。

隆隆巨响震撼大地,“神箭”拖着长长的火舌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直刺蓝天,托举着“神舟”飞船向茫茫苍穹飞驰而去。

9时42分,李继耐总指挥宣布:“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指挥大厅内,顿时一片欢腾。

在热烈的掌声中,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

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太空归来,平稳着陆于内蒙古中部草原。

航天科技汇总篇10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过程,特别是几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

3、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均要搜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

2、学生: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导入。

(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上有条河”,谁来说说银河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光年?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人们对宇宙探索的艰辛的历程。(板书课题)

2.了解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情况”的了解。

(1)谈话:大家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事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情况。

3、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1)小组内汇报自己所搜集的资料

(2)组长做好纪录,相同的归纳在一起。凡搜集两条的就可得一个优,以此类推,看谁得的优多。

(3)组长先汇报本小组得优的情况,再汇报本小组搜集的资料。

(4)教师作好记载,注意将相同的资料归类。

(5)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说明大家花了很多功夫,也很有收获。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资料。

(2)学生自学课本上的资料,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可以分为几类?

(5)教师谈话: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两类资料,一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功事例,包括1961年4月11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另外的事件是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还有2005年10月17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并顺利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续写了辉煌。

另外一类是失败的例子,主要有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发生爆炸,航天员全部遇难。还有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降落时(6)提问:看到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再请同学们汇报。

(7)教师谈话:通过这段资料的学习,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大家认为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了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5、整理资料,体会收获。

(1)同学们既搜集了资料,也学习了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可以按时间发生的顺序,也可以按其他自己觉得合理的顺序进行整理。

(2)学生整理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经历是怎样的?

(4)提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教师小结。

6、布置任务。

下一节课,我们准备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要求大家带白纸、彩色笔,铅笔、钢笔、剪刀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等。

1.导入。

(1)提问:人类探索宇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谈话:通过学习“艰辛的探索”你有什么想法?

2.办一份小报

(1)谈话:上次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带一些材料,利用我们搜集的资料,以“艰辛的探索”为主题办一份科技小报,下面请组长检查同学们带材料的情况。

(2)提问:怎样才能办好一份小报?

(3)小组讨论

(4)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同组其他同学补充。

(6)教师小结:

办小报首先要确定主题,也就是说小报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然后需要哪些材料,当然大家先搜集了许多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手上的资料确定小报的主题

其次要注意排版,根据手上的资料怎样摆放美观。要搞好版面的设计。

第三粘贴,摆放好了后用胶棒将材料粘上去,材料摆放时可根据版面对材料的要求进行加工,该剪的剪,该裁的裁,最后达到美观。

第四加工,主要是对小报进行美化,可以用彩色笔等美术手段进行加工、美化。

总之,办小报就是要做到主题鲜明,有创意,版面设计新颖,构图美观。

(7)谈话:说一说你准备办一张怎样的小报

3.学生自己办报

(1)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2)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4.展示作品

(1)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几张比较好的作品和几幅有特点的作品

(2)谈话:请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的作品,先让他说一说他的设想。

(3)大家再针对这幅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再分析另外几幅作品。

5.总结交流

(1)谈话:通过办小报这项活动,你有哪些感受?

(2)提问: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