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16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1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意义

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世界潮流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创造性地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深刻论述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根据“三个代表”要求,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要尽快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从一切工作的着眼点的战略高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一方面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手段和强劲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从现在开始,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从而把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一起,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证明,人们在个性、需求、才能发展方面的各种问题,是只靠经济发展远不能解决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上,而且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提高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的特点,就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我们在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还必须牢记经济建设仅仅是手段,它是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社会需要服务的,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要着眼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2.概括出“两个历史过程”的内在关系,揭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诸环节的辩证统一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澄清了以往的模糊认识,明确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是包含关系,不是从属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党必须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既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研究人的发展规律,更要研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两个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开发人的潜能的统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曾经反复强调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把提高素质与开发潜能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要“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提高素质与发挥潜能的统一,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两个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发展的统一。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指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外在发展要求。同时又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们道德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潜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在发展要求,这种内在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又是人类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现代文明标志。物质生活的发展是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精神生活的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的精神动力并引导物质生活发展的方向。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

3.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总体上确定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标准。

人的全面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综合体现,它反映出人的潜力潜能的充分挖掘和发挥以及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充分施展和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一致的。社会文化的进步包括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科学教育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是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人,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基本标志。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指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还指出“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见,这不仅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整体概念,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是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过程。我们党要真正地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长期地切实地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把如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和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在实践中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三、结束语

江总书记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不仅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指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又是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也是先重点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再解决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五大发展新理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今天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科学理念。

[关键词]

发展新理念;经济新常态;四个全面;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100190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为国务院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阐明党和国家战略意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建议》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并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谋篇布局。

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新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不只是因为它“新”,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是因为它“深”,具有重大理论贡献。这里讲的“深”,不是深奥的“深”,而是深刻的“深”。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刻性和理论贡献,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切入讨论。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政治经济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一经济学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奥秘,为无产阶级觉悟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在其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中,阐述了建设未来理想社会的许多重要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又是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重点针对的是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重点论述的是革命问题。同样的道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也是先重点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进一步解决建设问题。当然,这一主题的转换,从认识到实践都来之不易。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当我们把全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转换。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联系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还要联系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重点是研究怎样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研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其中一个基础问题、关键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今天,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任务,就是全面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做的全部工作,在经济理论上,就是探索以发展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邓小平在1984年评价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时候说过,“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p83)。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直到十以来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在经济工作实践和经济理论上,无论是工作重点战略转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与经济全球化,还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新理念,做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这篇重头文章。

为此,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这个过程大体有四个阶段。

1.主题转化,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开始转移。这个过程,从“行”到“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才从根本上统一了思想。2.体制变革,促进发展。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开始,我们决定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重大举措,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当然,这一体制转变的艰巨性,不亚于甚至超过了重心转换。3.发展再认识。首先是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建设,进一步意识到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今天的发展不能破坏生态,要绸缪子孙后代。所以,在十六大以后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4.新常态新发展。即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今天首先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破解经济新常态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大难题,以人民为主体,由科技创新开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发展新理念是“全面小康”与现代化相衔接的发展理念,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是立足国内与全球视野相统筹的发展理念,是全面和重点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今天形成这样的发展新理念,是全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不懈探索的结果,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展示了今天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2](p48)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的现实意义,概括之,它是我们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先导。

首先,发展新理念指明了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的根本路径,展示了中国在创新驱动下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GDp总量是3645亿元,人均227美元。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为63.6万亿元,折合10.3万亿美元,人均7590美元。从1978年到2010年GDp年均增长9.98%,持续三十多年高速增长,这两年开始减速,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实际上,这两年东部下行偏多,中西部还有增长的。东部有下行,也有较快增长的,比如深圳。还有重庆,有两位数增长。这些省市保持增长的经验就是比较自觉比较早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速度问题,实际上是结构调整问题。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这12个字来描述新常态,强调对于经济新常态要“适应、把握、引领”。这六个字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适应它、把握它、引领它,就有一个怎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就有一个树立什么样发展理念的问题。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其理论贡献和新的亮点是突出用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利用劳动力红利的发展阶段已经走到尽头,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也需要原创性科技成果支撑,与此同时,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蓄势待发,创新驱动的阶段正在到来,这是一幅全新的发展图景。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是新阶段新发展的重要亮点,不仅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而且将创造大量新的发展业态。坚持对内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开放发展推进“一带一路”,通过协调发展实施“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这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思路。而且,“十三五”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第一次在全球视野下制定规划,第一次把“一带一路”这样的战略写进规划中。坚持人民为主体的共享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把发展、民生、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当然,一个社会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比如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减少六亿多贫困人口,成绩巨大,但按照中国贫困线标准2300元测算,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可能还剩一两千万贫困人口,到那时就由政府兜底全包下来。因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是要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经济新常态下工作主动权。这一发展新理念,指明了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和我们努力的方向。

其次,发展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决胜之策,展示了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也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的郑重的政治承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是冲刺阶段、决胜阶段。与此同时,当前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即“短板”,包括在多年发展中累积的农村贫困、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保护不力、民生欠账较多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针对的、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这一发展新理念,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发展的大趋势。

最后,发展新理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展示了中国充满自信奔向现代化的大趋势。发展新理念,不仅能指导我们解决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指导我们制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而且能指导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是连接两个“一百年”,即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并为第二个“一百年”打下坚实基础的发展纲要。事实上,这次编制“十三五”规划的任务,不仅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要为这以后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十以来,励精图治,谋篇布局,先是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在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新理念。这五大发展新理念,是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展示了中国充满信心奔向现代化的大趋势。

当然,深入理解发展新理念的现实意义,必须仔细研究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势和任务、经验和问题。

(一)机遇和挑战。当前面临的形势,是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在进入一个重大的调整阶段,即经济新常态的阶段。这与世界经济出现的根本性调整有关,一方面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另一方面各个国家都在谋求新的增长动力、新的经济格局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此刻,国内国际两方面结合起来,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新的机遇。这个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才能够形成新的强大的发展动力。挑战也很明显,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更大的是结构调整的难度。如果结构不能调整,还按照原来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来谋划“十三五”,那么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甚至新能源产能也过剩,这是没有出路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即转变思路、转变增长方式。既然机遇和挑战并存,就要求我们在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出路、形成新的发展理念。

(二)形势和任务。总体来讲,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是好的。尽管我国GDp增长速度从过去两位数降到现在7%上下,但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这个7%是在一个庞大的基数上即10万亿美元总量基础上的增长。尽管经济下行但就业率持续三年上升,2015年三季度就业人口达1000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为5.22%,这意味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因此,既要看到问题,又要看到向好的趋势。任务很明确,就是通过“十三五”这五年的努力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国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是很重要的指标,是对人民群众一个庄严郑重的承诺。然而,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实现两个翻番,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尤其是生态的发展。人民群众应是在“绿水青山”下谋求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的环境里面。这个任务很艰巨,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有基础来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在这样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面对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要求等问题,我们党形成了五大发展新理念。

(三)经验和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努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尤其是最近三年多来,我们认识到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五大领域、六十多个方面的改革决策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一些重要决策,这都是我们在发展中形成的重要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未来的五年,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是弥足珍贵的。能看到问题并始终保持清醒,这是我们党的优点。对于现在的问题,我们党是很清醒的。这个清醒,体现在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上面,更体现在对问题的认识上面。从确定“全面小康”目标开始,党就强调要解决三个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以来的努力,破解三个不平衡的难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没有最后彻底全面地解决。农民问题、社会建设问题、环境问题、民生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解决。怎么能够弘扬经验、破解问题、补上短板,是编制“十三五”规划时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难题。而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因此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

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

(一)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党的十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3](p15)五大发展新理念的主题词是“发展”,时代新要求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一个高标准的科学发展理念,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来考察这一发展新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第一步,在十报告中,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总的目标提了出来。第二步,十后,秉持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一手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手抓反腐败斗争,“老虎”、“苍蝇”一起打,全面从严治党。第三步,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总目标,并做了战略部署。第四步,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个环节,对于建设一个法治中国做了精心部署。现在到了第五步,形成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来实现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这个轨迹是一个圆圈,从确定“全面小康”目标开始,然后从严治党,全面改革,全面法治,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提出发展新理念,向“全面小康”目标冲刺。这就好比打仗,目标确定后,整顿组织队伍,形成攻击力,完善保障体系,最后发起攻击。在这么一个从确定目标到实现目标的历史轨迹和逻辑运演圆圈中,可以看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决胜阶段的决胜之策,就是发展,就是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因此,这一发展新理念无疑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

(二)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连接线。说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领导艺术,学会统筹兼顾,而且还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原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处于中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应该围绕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无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因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每一个“全面”都是围绕“第一要务”展开的。我们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这“五位一体”不是五元论或多元论,而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意义上的“五位一体”。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忘记“中心”,甚至偏离“第一要务”的错误倾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理念,把“发展”作为“五位一体”之“体”突出出来,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归位于“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和克服忘记“中心”,甚至偏离“第一要务”的错误倾向,而且能够以发展为“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党中央治国理政“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各个组成部分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党的十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3](p15)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地推进。

(三)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基础。通过五大发展新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使之成为一个战略布局,需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部的三对关系。

1.协调处理好“1”和“3”的关系。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4]因此,“四个全面”实际上是“1”加“3”个全面。即无论是改革、依法治国、治党,都要服务于“全面小康”。当然,“全面小康”也不能偏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要求。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实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第一对关系。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改革、法治、治党的关系。

2.协调处理好“2”与“2”的关系。这对关系就是“全面小康”、全面改革和全面法治、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即解决“搞活”与“治乱”的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把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出来。生机和活力激发出来,中国就活跃起来了。但是,在“活”的同时一些腐朽的东西也出来了,鱼龙混杂,乱象频发,乃至败象显现。事实上,进入21世纪前后,党就意识到这些问题,意识到搞活不能搞乱,也意识到治乱不能治死。现在,我们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解这个难题,就是既搞活又治乱。“四个全面”,前两个“全面”侧重于搞活,后两个“全面”侧重于治乱,努力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

3.协调处理好“3”和“1”的关系。这对关系就是“全面小康”、全面改革、全面法治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所有问题最后都要聚焦于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对“全面小康”的领导地位,坚持在全面改革中、全面法治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祛除队伍里的“病灶”和不健康因素。由于以前有些人违背党的宗旨、离开党的规矩,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十后不容许这样做,因此出现了在搞活的时候“乱作为”,在治乱的时候“不作为”的现象。这种现象影响了我们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同时也影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里,除了“1”和“3”的关系,“2”和“2”的关系,关键就是“3”和“1”的关系。处理好这对关系,实际上就是要破解“乱作为”与“不作为”两个陷阱。我们不应该“乱作为”,不能“乱作为”,也不应该“不作为”,而应该有“大作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去作为,对于防治和抵御“乱作为”、“不作为”,破解“难作为”,做到“大作为”至关重要。总之,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3

(一)坚持第一要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和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无论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还是统筹兼顾,最终都要落实到发展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从客观上对财务管理工作、测绘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研究探索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立足测绘事业的长远发展,努力破解财务管理中的难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我想只要测绘事业发展了,财务管理工作到位了,解决问题的路子也就宽了。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的利益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财务处作为局宏观调控部门,一收一支决定着全局的活动范围,对于促进测绘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充分调动全局职工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我们的工作。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要求,对于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作风;都是思想不够解放的具体体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只顾眼前利益、不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等等,都是与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不相符的。我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测绘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推动测绘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抓重点与抓全面、抓应急与抓经常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始终保持财务队伍的清正廉洁、严谨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考虑财务的实际承受能力,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4

要从全局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有的领导干部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好是好,但"在我这个地方不适合"。甚至在个别领导干部看来,与其加大财政投入搞环保,搞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不如集中财力搞见效快的经济项目,这才算有政绩。这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在这种误导下,一些地方仍然违规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违规使用土地,对环境问题、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重视不够。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局性的问题,即使局部忽视全面协调发展,仍是有害于全局的。不注意治理局部发展带来的诸矛盾和问题,势必影响全局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统一领导干部的认识,就要求领导干部站在全局的立场上看待科学发展观,而不是强调本局部的特殊,要克服片面性,以大局为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意识形态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有的领导干部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针对的是硬的、实的、经济的、物质的发展问题,从而忽视了软的、虚的、精神的、文化的、政治的、人文的发展问题。这又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实际上科学发展观不仅解决的是硬的、实的、物质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全面解决软的、虚的、精神的、政治的、人文的发展,一定要在意识形态的建设和领导方面,全面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掌握政权强力部门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控制"枪杆子"的能力;二是发展经济的能力,即做大蛋糕的能力;三是解决好社会公平公正的能力,即分好蛋糕的能力;四是领导意识形态的能力,即掌握"笔杆子"的能力。现在看来,如何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控制力、感染力、号召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等等。目前有个别地方,领导和群众讲的是两套"语系",领导讲的话群众不爱听或听不懂,群众讲的话领导不爱听或听不懂,对群众的话语权存在领导失控的现象。有些媒体老百姓不看,但老百姓看的媒体有的又失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有流于形式的危险。甚至个别领导干部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缺损,远大的理想信念严重缺损。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把对我实现"和平演变"的企图着重放在意识形态领域,运用"软刀子杀人"。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那么在与西方对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的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争夺战中,我们将处于不利地位。这一切警示我们,必须强化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和控制权,必须彻底解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导地位某些减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缺失现象,否则,后果可以想见。

因此,在解决软的、虚的、精神的、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一定要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软实力、文化力、精神力、道德力、政治力的建设,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控制能力。

要从改革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有的领导干部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推进和深化改革。这种把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对立的观点,还是误解。其实,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偏颇,譬如人们议论较多的卫生、教育、文化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恰恰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恰恰是不按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而造成的。当前在改革问题上的某些迟疑、争论、观望和停滞,正是在改革问题上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所致。科学发展观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战略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取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加强和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21-01

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教育要肩负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物理学科作为一门既能够给学生以知识,同时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科教学的作用,在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本文就通过高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展开论述。

一、教师要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物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较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才能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就目前高中物理教师而言,教师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依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面对这一事实,为了转变目前重理论轻能力的物理教学现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通过物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首先应该让教师认识到通过物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物理学科的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继而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发展的机会。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师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然而教师不仅要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更要具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通过物理学科教学虽然能够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然而想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归纳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物理学科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很多在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对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有更加科学的认识,这就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点增加,虽然有些现象是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但是却与实际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能够通过物理知识的应用,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一个学生是否有开阔的视野,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开阔的视野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在通过物理课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穿插一些与物理课堂教学相关的,同时又能够扩展学生视野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了解到更多。

四、通过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管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还是于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是自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高中物理这门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必要。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物理学科本身学习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物理是一门在创新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学科,可以说创新是推动物理学科发展的灵魂。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的学科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很多复杂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通过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灵活的组合与应用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在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的过程中,无疑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在解决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到思维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管是在学习简单的物理概念的过程中,还是在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实际上学生进行有效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思维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学生个人也要把握好每一个进行思维的机会,使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是现代社会十分流行的一个名词,同时也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单凭个人的单打独奏,想要取得成功变得十分困难,只有有效的团队协作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物理是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学科,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呢?本人认为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6

关键词:企业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思路

一、引言

在现阶段新发展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和选择。在具体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当中,我们应该客观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和优势,做好合理的优化和改进,让全面预算管理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更好的展现,这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的。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概念的基本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顾名思义,其从全方位的角度实现了企业的预算管理,需要对不同部门和资源的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合理优化其中的资源配置,促使企业能够实现平衡、持续的发展。全面预算管理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从发展性思维的角度,分析预算执行当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和问题,提升了预算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适应效果。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上,其也结合了长期预算和短期预算的不同特点,让企业能够实现阶段性的持续发展。

三、当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当中的困境

在现阶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的体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部分企业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进行执行上,其没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的重要性和整体价值。全预算工作的开展,其涵盖了财务、业务、资产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企业的运营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了解不全面,这很容易导致其具体工作的执行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在具体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上,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另外,全面预算管理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针对于此,如何能够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中的困境和问题进行有效的应对解决,这是当前企业管理者所必须要思考和探索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执行的路径分析

第一,促使员工能够对于全面预算管理形成一个正确的了解。对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来说,员工对其的全面了解,这是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企业内部应该结合于此,做好相应的宣传,让员工能够对相关概念形成一个正确的了解,并且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下,其相对于以往预算管理模式所带来好处和意义。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其和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助于促使企业实现更好的转型和发展,对企业经营发展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只有让员工们对其形成正确、客观的了解,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支持和配合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并且对于自身的价值和工作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二,构建一个全员参与的环境。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及相对于以往预算管理模式来说,更加需要全员的参与。只有实现全员、各部门的有效参与和配合,这样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上,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都应该参与到实际预算的分析和编制当中。作为预算管理部门,其应该做好衔接和配合,确保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正确性,提升不同层级信息交互的对称性,这样全面预算执行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例如,在具体预算的编制当中,其不仅要利用传统的会计预算方法对于资金、项目预算进行编制,其也涉及了销售部门等预算情况来进行整体目标预算的制定,在这一过程当中,相关参与部门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的。第三,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企业方面应该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对于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调整,结合其具体的特点,对于管理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围绕当前企业所处行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其总体发展趋势,制定一套更加科学精准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目标。企业更加关注营销预算方面的执行,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资本管理上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的不足。针对于此企业,在实际预算管理上也应该从更加全方位的角度,对于不同类别的预算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思考,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实现预算的科学编制,对预算的指标进行合理的分配,确保整体预算管理机制足够科学全面,这样才能实现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执行的有效保障和指导。第四,提升内部监督工作力度。对于企业内部工作的开展来说,提升监督工作的开展力度,这对于企业经营活动规范性的提升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企业在实际监督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应该突出审计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并且实现对于监督工作的全方位优化和改进,构建一套更加独立并且全面的监督机制,满足当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的各方面需求。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其所采取的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整改,继而实现对监督工作准确性和权威性的提升。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来说,我们应该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科学掌握,并围绕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内部管理方面的适应,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和优势,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巧云.现代企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探讨[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02):124,126.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7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和他的伙伴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现、发展并不断完善中才逐渐形成的。人的解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人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要摆脱外在事物对我们的奴役,在做事情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将这一价值理想奠基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现实基础上,探讨人的解放的实现条件,寻找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在我们当代中国,新视野下人的解放就表现在追求中国梦的实现的过程中。

关键词:人的解放;含义;科学发展观;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54-02

纵观马克思的全部思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的解放”就是其思想的宗旨。历史上,有关“人的解放”的思想有多种错误的理解,他们更多地是以偏概全的对待人的解放思想。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以辩证的科学态度来重新理解人的解放的思想。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看来,人的解放思想是随着马克思和他的伙伴们在与他们对立的思想的斗争中慢慢诞生的。

一、“人的解放”思想的提出

为了更好的批判鲍威尔等人的唯心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的解放”的思想: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是个漫长的过程,它主要经历了自然界的解放、人的解放、社会关系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这几个阶段。

首先,在很久一段时间内,因为生产力水平发展比较低,我们人类的发展是依赖自然界的。在周王朝时期提出的“敬德保民”思想就是最好的体现。当时的“德”指的就是天的至善性,故而“敬德”即就是“敬天”。自然界的解放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慢慢的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改变以往对天的崇拜,摆脱受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情况,努力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且能利用规律进行改造自然界的一系列活动。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人自身的发展受物质财富、生产力、分工及私有制和异己力量的束缚,很难实现我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解放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说到个人的全面性,通常会设想一个全面性,但实际上个人的全面性就是包含了现实和观念两个层面。哲学意义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指人类依赖一定的物质财富,逐渐挣脱旧思想、旧的体制及异己力量的束缚,举社会之全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后实现人的解放。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自身的变化发展同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是相一致的。我们每一天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而这种社会关系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我们人正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关系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时,人能在多样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全面的活动,人与人普遍相互交往,互相学习,从而不断完善自身,获得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内容丰富,主要包含4方面内容:1.“每个人”,每个人作为单独个体实现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3.人的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此外他自身能力也逐渐提高。4.人的个性不再受外在异己力量的奴役,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也实现了自己的个性。

再次,社会关系的解放主要是指,在社会关系层面上,人类摆脱束缚自身发展的旧的关系,不再受其奴役,摆脱了一切剥削压迫,拥有了自主选择权,可以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也可以选择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等。

最后,思想的解放主要就是指离开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习惯性思维的限制,能够客观地重新审视问题、分析问题。根据时展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不断的更新自身观念、变革思维方式。思想解放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情。如果不能把握、遵循规律,那么解放思想的实现也就是不可能的。

二、“人的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的解放包含自然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这两个方面,是人类的崇高追求之一。从本质上看,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作为组成自然界的细胞,要实现自身发展就得摆脱自然界的束缚。此外,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实现自身发展,就得从社会限制中获得解放。概括地说来,人的解放关键包含3个方面:一是挣脱天然的牵制,不再跟风似得膜拜自然,也不再希冀征服自然,而是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人在人与自然领域中实现自由;二是改革旧的私有制,减少国家权力的限制,使得人们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获得自由;三是革新旧观念,解放人的主观世界。综上不难看出,人的解放与思想的解放、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实现都是密切可分的。衡量社会进步有很多的标准,最根本的标准可参看人的解放抵达到的实际水准。人的解放达到的水平与人的自由实现之间呈正相关,人的解放水平越高,人越自由,我们社会发展也就越好。简单的说来,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消灭异化力量,从而使人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最终获得幸福。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的社会解放思想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紧密联系起来,这使得社会解放成为历史的必然。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异化创造并且积累着消除异化的力量。我们都知道矛盾有其两面性,从此意义上说,那些社会异化力量也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在我们这个矛盾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异化”的威胁。逐步步入现代化的中国也面临着工业化带来的种种危机,我们亟需思考如何逃离“异化”威胁。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需要不断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努力实现人的解放。

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减少西方文明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努力搞好我们的“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人的解放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解放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创造更良好的环境,不断接近目标,它是一项历史性的事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气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认为‘解放’是一种思想活动是不对的,而是历史的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三、当代实现“人的解放”的手段:科学发展观

实现人的解放意义重大,在我们当今社会,要实现“人的解放”是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要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来的。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就此来说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是为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此,我们就应该革新思想,不再盲目追求利润。在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前提下,力求实现我国各个行业的最大发展。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上而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的手段。统筹兼顾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要实现社会的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体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为了谁,发展的成果归谁,是一个具有终极价值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并且不断完善自我,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最高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不难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思想解放、长期发展的产物。对于发展,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过“焚书坑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也有过“两个凡是”的大争论,但后来也有了“实践是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曾经,我们的国家也被各种各样的教条一直束缚过,但最终通过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的实践探索,我们最终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不断思想解放,我们认识到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危害及其不合理性,最终摈弃了它们。我们从中国的实际重新出发,思考探索并提出了符合国情的正确理论。其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断完善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解放的痕迹。以前否认的一些东西现在也在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可,以前大家都认为是对的一些东西,现在也在慢慢淘汰。但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还得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创新思想,并拥护支持我们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所以我们得依靠他们,帮助他们,联合起来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新思想战胜旧的思想,在新旧思想观念碰撞的过程,我们社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新思想突破重重阻碍,逐渐战胜旧思想,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科学发展观是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的,这与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不谋而合。我们国家追求“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去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马克思在谈及人的解放思想时是以“现实的人”来说的,这里的现实的人指的是具体的个体,他更多的说的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需要全体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摆脱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他们的奴役和异化。马克思的人的解放要求实现尊重人的尊严、价值、需要和发展,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最好表现。在当下,我们认识并利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利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地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使人在自然界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在社会关系中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使得人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我们个体自身权益的实现进而促进了全人类的解放。

我们都知道人是改造自然界的主体,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人学领域也是思想丰富,但人的解放思想地位毫无疑问是首要的,它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把人的解放作为他的奋斗理想,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在当代,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思想,重新审视其地位,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发展意义非凡。在“中国梦”的主题下,我们就应该脚踏实地,不忘实现人的解放的崇高理想,认清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并依此为根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争取早日真正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人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杜,1979.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8

一、要在真学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武装头脑、增强党性、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增强本领、提高能力、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要联系实际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万众一心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特别是最近全国接连发生几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事实再一次告诫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意义重大。我们贺兰县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紧密联系这一县情,带着责任学、带着使命学、带着感情学;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尤其要深入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大、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开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大讨论,认真思考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作风、机制方面的障碍,不断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规划。

二要带着问题学。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县一些单位和部门工作当中确实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我们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检查本地区、本部门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和差距,以科学发展观为坐标,反思我们在发展中走过的路程,分析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明确、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只有把学习和实践并举,把学习和应用相连,带着问题来学习,来求证,把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带着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学,带着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学,才能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突破。

三要进入工作学。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分管工作,学中干,干中学,边学边干,举一反三,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握精髓,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必须立足贺兰实际,突出重点任务,抓住活动载体,在谋发展、抓经济、促和谐上下功夫,真正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谋求发展、推进跨越的过程,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过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成为转变作风、落实工作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把握才能更准确,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解才能更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更自觉更坚定。

二、要在真信上见行动

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唯物论观点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也是走好人生之路、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方向盘”。值得高度注意的是,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意识有所动摇,逐渐弱化。党员干部如果对党的理论学习不够、理解不深,甚至产生怀疑和动摇,对党忠诚就失去了根基。因此,强化忠诚意识,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当前特别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就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就会真正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的旗帜。

一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坚信不疑。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对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都有新的飞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对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它不是一般的方针政策,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不是管一时的,而是管长远的;不是管一般的,而是管根本的;不是管局部的,而是管全局的,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离开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要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地位坚信不疑。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所展示的理论魅力和实践魅力表明,它是真正顺应时代大势、合乎人心的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确立起来,就是要把它作为一面旗帜举起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间自觉用这面旗帜来统一思想和意志、凝聚智慧和力量、激发创造热情和活力,形成一种和衷共济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局面。我们要求的发展,也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三要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坚信不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时代所需,形势所迫,民意所盼,党心所向。同志也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结论,更充分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举目之纲、解题之法,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有用的法宝。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统筹,善于协调,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能力。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要在真用上出成果

科学发展观高瞻远瞩,统领全局,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必须长期依靠的“指南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最终要把学习效果体现在干好实际工作上,真情对待群众,激情推进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与好的比细节,敢与优的比绩效,敢与快的比速度,敢与强的比干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我们要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造福一方百姓。要大力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本质要求,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增强理论武装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感召力和影响力,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能为全体党员所掌握,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9

[关键词]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要求全党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

从精神实质上看,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以及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一定意义讲,就是认识、把握和运用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结构看,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从实践要求看,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最新认识。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城乡统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内外协调,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意识、全面发展意识、协调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切实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变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使命的根本手段,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我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吸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新实践,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为先导的。正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得以不断创新、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汲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与发展。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抓住机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应对挑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做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领导方法,自觉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坚持解放思想领导干部要做表率,做到在深化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科学认识中不断解放思想,在认清目标、明确任务中不断解放思想,在对比先进、查找差距中不断解放思想;做到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解决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大力营造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倡导和支持广大党员和干部开动脑筋去思考,放开手脚去探索,使大家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全党同志做到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越来越兴旺。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拓展并越走越宽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越举越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七大系统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在前进中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面临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靠党带领全国人民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靠党带领全国人民来坚持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党用自身的先进性来引领、用过硬的执政本领来推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篇10

目前,全市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努力做好改革创新工作,积极推进____烟草的发展。这次讨论学习对单位的发展以及对我本人自身的理论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非常及时的。对于我们更好的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必将为单位全面完成20__年各项任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____烟草在____的带领下,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照上级的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与全市、全省、全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来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认真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活动,切实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找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破解企业发展的难题。我认为,解放思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找差距,实现思想上的新突破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是否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新的思想观念、工作理念。纵观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大突破、大发展。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深刻的认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讨论时深刻认识,在理解上准确把握,在工作上,能够结合企业实际,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同时,要结合企业实际,不断的解放思想,认真地反思我们的工作,深入查找企业在发展思路上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要强化敢于大胆的试,大胆闯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先突破企业发展的思想上瓶颈,全面解放思想,寻找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新企业发展的理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大讨论为契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单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科学的决策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企业的发展的各项工作,要以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科学决策科学发展。把企业发展作为是第一要务,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管理理念上要不断更新,在工作思路上要不断拓展。在工作效果上追求高效,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不断的转变,加快自身发展。

三、强化工作作风建设,求真务实,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