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8:54

品德教育教案篇1

一是一些学校和思品课教师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一些学校认为思想品德是中考科目,因而陷入了重视分数,轻视德育的误区;一些思品课教师把思想政治课看做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学是为了应试,上课时只注重帮学生找答案、背答案,重分数而轻思想品德教育、轻能力提高,甚至以练习、考试代替讲课,不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陷入了思想品德课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怪圈。

二是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当前,在高中以中考分数高低作为录取学生的体制下,不少学生把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纯粹的知识理论课,学习这些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只是被动地抄答案、背答案、甚至陷入题海,不懂得把理论知识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再加上思品课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观臆断,造成学生反感、排斥心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结果适得其反,这就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

三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一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现象,为上好理论而上课,而不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解决自身在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因此,有的学生感觉上课乏味,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只知死记硬背,不能把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理论知识转化不了自己的观点,不能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这种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导向等问题。

可见,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使学生既能从思想品德课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呢?

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学校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认识到,单纯为了追求分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观念和以分数的高低去评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的做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思想,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坚持思想品德课的方向性、教育性,发挥其作为德育工作主要阵地的作用。当然。我们的高中招生体制也应该进行一些改革,不然追求分数的观念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促使学生从错误认识转变到正确认识上来。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不但要从思想品德课中学习到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从而乐于去学习,乐于去实践。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活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从“封闭”型教学走向“开放”型教学。“封闭”型的教学只注重课堂教育。忽视社会的实际需要,忽视各方面的教育因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开放”型教学重视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本质上说就是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通过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因素的作用。最终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把知识转化为觉悟和观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三,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同时。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一方面,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运用了大量的材料。从内容来看,既有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比较,也有我国与外国的比较:既讲正面的事例,也讲反面的例子;既讲我们的优势,也讲我们的不足与困难,内容非常丰富。因此,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现行的教材也有明显的不足。从时间上看,教材的材料、事例有陈旧性,无法反映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从空间上看,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思品教师要在教学中大胆处理教材,有时应将教材的例子作为课前或课后的阅读材料,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如有位教师在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神州吟》第四集《漫长的跑道》,使学生看到新中国60年来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然后看第五集《不平衡的舞台》,使学生看到广大农村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学生看完录像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的基本轮廓,并将教材的观点以幻灯形式投影出来。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掌握这些观点,思想教育性也更强。

品德教育教案篇2

我校是一所位于矿区半封闭式的寄宿制农村中学,现有在校生1200余人,在校寄宿的留守儿童约900人,针对留守儿童队伍的数量较大,为了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稳中有序,学生的成长健康快乐,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特出台提升留守儿童品德素养的主题教育方案!

一、存在现象:

1、性格倔强、任性、偏执,爱与同学发生摩擦,感情脆弱,甚至冲动无理

2、好吃零食、讲究穿戴、好逸恶劳、责任心不强、经常铺张浪费

3、网络游戏成瘾,经常有迟到旷课等不守纪现象

4、不讲卫生乱扔纸屑果皮等、生活自理能力差、、

5、学习不用心,思想开小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困难

6、不能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自律

7、不能孝老爱亲、为家人分忧

二、教育主题:

1、文明礼仪、遵纪守法

2、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感恩励志、孝老爱亲

4、爱心奉献、诚实守信

5、自尊自爱、放飞梦想

三、活动规则:

1、每周活动两次,每期30人,时间2小时。

品德教育教案篇3

幼儿德育至关重要。幼儿的品德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乃至民族精神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人的素质培养要从小开始。因此,从小向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意义重大。然而,资料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幼儿德育效果不容乐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文献检索发现,对于幼儿德育效果的研究还很不足,因此,我们把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将教师一周内对样本幼儿(指在品德方面存在问题或者不具备某种品德的幼儿)的品德教育过程和样本幼儿一周内的品德行为表现作为观察分析的重点。另外,访谈样本幼儿的家长,了解样本幼儿在家庭中的品德表现。访谈教师,了解教师一周内德育的准备等情况。

三、幼儿园德育低效性的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德育的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数据分析显示,幼儿园德育低效性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场合集中于课堂

统计表明,五位教师一周内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配比例中,课堂场合占比80%以上。综合五位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德育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德育场合。我们认为,把幼儿德育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之间,忽视课堂之外极为广阔的德育场所和更为丰富的课外德育时间,客观上造成了课堂上的德育活动与丰富生动的幼儿日常生活两者之间的隔离与对立,使教师当堂的德育成效难以顺利地迁移到幼儿更为自然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不了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德育方式集中于说教

调查发现,五位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方式中,“说教”一项就占90%以上。这一数据表明,教师们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德育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德育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著名心理学家皮阿杰和柯尔伯格都强调活动和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仅仅采用口头说教的方式是不能培养出儿童品德的。皮阿杰认为,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逐步理解他人的观点,才能逐步摆脱权威的束缚,通过相互协作,逐步实现自律性道德。皮阿杰认为,只有形成了自律性道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柯尔伯格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是作为没有相互交流作答小组的一员,是绝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儿童只有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才能从自我中心逐步向考虑别人的感情、观点、动机转化,这正是道德发展的关键。观察表明,教师们不去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发展其品德,仅仅局限于口头上说教,是造成教师们德育教育效果不良的操作层面上的原因。

(三)德育花费时间不够

调查表明,由于教师用于样本幼儿的德育时间太少,仅占教师一周工作时间的万分之七,而教师平均花在每位样本幼儿身上的德育时间占其工作总时间的比例为万分之一点六。由此可见,在一周时间内,教师们几乎没有花时间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根据学校德育原理,学生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它要求教师要把幼儿德育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而实际观察和统计分析表明,教师在一周实际内对每位样本幼儿仅仅花费13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这对于品德养成期中的幼儿来讲无论如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时仅仅浅尝辄止,这是教师们德育效果不良的原因之一。

(四)德育环节缺失

分析发现,五位教师在德育各项工作环节中,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平均共占74.6%,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两项均比合计为5.4%,家园联系环节均比为零。上述数据表明,一周之内,教师们仅仅重视备课和上课环节,非常轻视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环节,普遍忽视家园联系工作环节。课前不对幼儿品德状况进行调查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课后不去追踪教育使德育工作缺乏连贯性,忽视家园联系则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一致性。这种模式违背了德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规律,容易导致德育活动陷于盲目和被动。这应该是造成被访教师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五)德育缺乏针对性

实地观察和调查表明,教师们的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么来自于上级领导的安排,要么来自于书上内容的摘抄,都不是针对本班级幼儿自身的品德实际状况来制定的。因此,教师教育计划中的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

调查发现,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之前都没有调查本班幼儿是否在该项德目方面有问题,有多少幼儿有问题,是哪些幼儿有问题。这些方面教师都不太清楚。当问及他们上述问题时,教师都是泛泛而谈,一般根据他们平时的经验进行回答。回答结果显示,五位教师虽然都承认班级幼儿存在某些品德问题,但是她们都不能确定存在具体问题的幼儿有多少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是哪些幼儿存在品德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的德育教育活动建立在对幼儿不太了解的基础上,这就为后面教师德育的盲目性埋下了伏笔。

调查中还发现,在几个案例中,没有一个老师针对样本幼儿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样本幼儿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

观察表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教育。他们大都面对整个班级的幼儿泛泛而谈,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品德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根据样本幼儿在品德结构上的差异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举措。他们往往采取统一的说教模式对待品德结构上有差异的幼儿。

观察发现,所有接受观察的教师都没有在课后对样本幼儿进行追踪教育。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没有发现一位教师对样本幼儿采取比较系统的追踪教育,他们一般都是上完课就结束了当天的德育教育活动。

实际研究发现,家园联系缺乏,同步教育缺失。一方面,在每天家长接送幼儿时,没有发现教师就一周品德教育问题同家长进行过沟通与交流,也没有发现教师与样本幼儿家长进行过专门的沟通与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样本幼儿家长的调查可以发现,教师没有就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问题请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家园同步教育。

四、幼儿园品德教育低效性的应对策略

综合上文分析,目前幼儿园的德育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环节要充实到位

幼儿园德育目标的制订要依据幼儿品德的实际特点,教师课前要认真调查本班幼儿的实际品德状况,摸清本班幼儿在品德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制订本班德育教育目标。教师要根据样本幼儿的情况制订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品德结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特别要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施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追踪教育,还要会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

(二)德育必须加强针对性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品德结构缺陷的样本幼儿,分别制订和实施不同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对待存在品德认知缺陷的样本幼儿,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要侧重于采取认知冲突训练等方法加强品德认知教育;对待缺乏品德情感体验能力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侧重于采取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等方法增强样本幼儿对该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对待存在品德行为问题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侧重于采用榜样示范和行为强化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掌握该种品德行为的正确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待品德认识、情感、行为方面都存在问题的幼儿,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德育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

(三)德育场合的突破

在德育场合方面,教师必须突破“课堂中心模式”的局限,充分挖掘其他德育教育空间的教育价值,比如重视利用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场合进行德育,重视幼儿生活场合的德育,重视户外活动场合中的德育,重视家园联系场合的德育,重视幼儿园与社区联系的场合等等。教师只有把德育工作跟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把德育工作深入到幼儿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才可能得到切实保证。

(四)德育时间的确保

上文分析表明,提高幼儿德育的效果,必须保证足够的德育时间,将德育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做到课堂集中教育和课后分散教育的有机结合。当然,具体花费多少时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因幼儿的实际品德发展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安排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多少、教师采取的德育方法与手段的差异、教师本人工作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五)德育方式多样化

在德育方式方面,教师要勇于突破“说教中心模式”的局限。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容易引发幼儿讨论的含有正反对比的德育情境,组织有助于幼儿道德判断力发展的问题讨论,以发展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促进幼儿品德认知的自我构建;教师应该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来增强他们对某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移情训练进一步增强幼儿对这种品德的切身感受;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供幼儿模仿,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品德行为方式;同时,针对样本幼儿制订专门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对他们的品德行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强化,以巩固他们的品德行为。

(六)扎扎实实做好家园联系

首先,教师从课前调查幼儿的品德状况时就应该同幼儿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为教师制订后续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提供切实可靠的保证。其次,教师在制订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时应该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育计划和方案的针对性。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以及课后对样本幼儿实施德育教育以及跟踪教育之后,教师一方面需要及时了解自己采取的德育措施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同家长联系征得家长的配合以便形成家园同步德育,这都要求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

品德教育教案篇4

[关键词]台湾;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

品德教育是指能促进社会、个人责任及良好品格特质、道德价值的教育。[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研讨会”特别指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会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至此品德教育成为多国致力推动的重要焦点。为适应国际与社会品德教育的发展需要,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颁布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并着手规划、组织相关品德教育活动,如:请各县市及学校通过民主方式,以既有共同校训与德育纲目为基础,转化当代新价值与思潮,选定其品德核心价值并制定具体行为准则,进而融入学校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以及校园文化等,以发展具有特色且意义重大的品德教育校园文化。新北市乃台湾人口最多的县市,其首创的《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在台湾品德教育的推行具有代表意义,对大陆品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背景

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致力于品德教育推动,借以彰显其核心价值并达成教育目标。如美国多年来推动“新品德教育”,强调当代核心价值,且以多元创新教学模式予以推广;英国于近年增订“价值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等课程,以培养良善公民为目标;而临近的新加坡与日本,始终以正式课程彰显其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视;澳大利亚重视学生核心能力与就业力培养,并强调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不可或缺,这些均凸显了品德教育的世界趋势。[2]品德的提升成为了诸多国家积极投入的重点方向之一。台湾的教育部门于2013年以“培育优质创新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愿景,把“振兴师道典范,深化品德教育”作为十大施政重点之一,创新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模式,发展多样化的品德教育实施方式。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制定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鼓励各县市及各学校积极投入促进品德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的构建与实践。有鉴于此,台湾新北市政府不但制定了“知爱行善———品德教育新北县促进方案”,而且成立了“品德教育推动小组”,以落实各项品德教育基础。新北市政府借助多方资源协助推动品德教育,期望引导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教养的学子,形塑友善校园文化。其品德教育的实施活动主要包括:建立品德资源网、编印品德教育手册、购置品德教育书籍、拍摄品德教育教学影片、提供教师作为教学使用或补充的教材等。[3]为了推动品德教育,新北市政府更是从核心价值的选定开始,推广“尊重、责任、公德、诚信、感恩、合作、关怀、助人、正义、反省、自主、孝悌”等十二个品德核心价值的品德教育,编订《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将其落实到教学和生活中,借此强化亲、师、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优良正向的自我价值与能力。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借由品德小文的阅读和分享,促进亲师沟通。透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辅以价值澄清的课程引导,提升学生品德涵养,激发正向积极的人生观,达成品德教育的目标。

二、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特征

新北市于2011年率先将《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赠送给小学至初中一共7个年级的学生使用,由有意愿的学校提出申请,全县约有22万名学生使用,后经全面推广至9个年级学生。2012年,新北市第一次将《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完整编印,同时在全市初中小学生免费发送至36万册。新北市的《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是第一本由政府部门印行发送的联络簿,由学校校长、教师等教育人员设计研发,并结合学生作品,旨在提供给全新北市亲师生共同使用,透过正式、非正式及潜在课程加以实施,以多元化方式推动,达到推动品德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新北市政府结合各方资源推动《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希望透过联络簿的每日使用,能让亲师生一起来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新北市政府的品德教育是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友善校园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计划和新北市政府合作推动的。[4]“台北县1998年学年执行友善校园———学务工作计划架构”是新北市政府的品德教育执行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教育导向,分别是:品德教育、人权法治与正向管教。与此学务工作架构相配套的“执行友善校园———学生辅导计划行动方案表”共有11项品德教育行动方案,而《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设计概念恰是配合这些方案,融合了其中多项品德活动而形成新的教育媒介。

2.《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除了有一般常见的生活札记、成绩登记、家庭作业、明日测验、提醒事项、亲师联络等栏位,更有其独特性内容,如12项核心价值及品德小品文品德教育联络簿是由16位初中校长与教育人员共同研发,最大特色是依照七到九年级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分别编制,将新北市12个品德教育的核心概念以佳句格言、小故事等方式放络簿。依照学生程度选录唐诗、论语、朱子治家等格言经典文学,还有清新易懂的小故事、品德格言及英文谚语,每天还有以正向字句鼓励学生的“今日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是否恭敬师长、友爱同学、上课认真等,而不是负面的迟到、作业缺交等。让班级导师可以带领学生依据当周的品德德目,透过心得分享或写下感言,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好品德的要求,提供亲师生互动使用。品德小品的内容主要有三种形式呈现于联络簿中,包括方块文章、边条和假日内容。方块文章:通过品德小品文文字写作征文活动收集学生的文章,将小品文运用融入于家庭联络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家长的品德内涵,以培养“知善、爱善、行善”的品质。新北市品德小品方块文章的主题每天都不同,周一至周五分别是:学生文章、蒲公英希望基金会文章、生命教育、古人文章和网络笑话。边条:边条上每周一、三、五为成语;每周二、四为英语谚语。假日内容:主要分政策宣导、亲子活动与社会文章三大类。政策宣导包括升学资讯、Lovelife、好书推荐;亲子活动包括影片介绍、旅游路线、伴手礼;社会文章包括名人文章、讲座等。这些品德小品文章不但丰富了学生课外品德学习,同时也充实了品德教育资源网站,为各校教师提供品德教育课程的补充教材。

3.教师通过《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多元化的灵活运用,可以使之成为亲师沟通的重要媒介noddings从关怀伦理学的立场提出,教育是关怀者与受关怀者两者之间的关怀关系。[5]因此,学校应提供一个关怀环境,让师生之间彼此关怀,并建立信任、自律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学生每日填写家庭联络簿,抄写教师指定的作业或所需携带物品,在回家后写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生活札记,再由父母协助检查作业及督导携带所需物品,最后在联络簿上签名。这不但协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还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状况,《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成为亲师互动的簿本。教育的成功在于建立良好的亲师生沟通的基础上,要有良好的亲师生沟通管道才能促进彼此有正确的讯息传递,让学生在亲师的互相信赖下,获得最多的关爱和帮助,以利于学习。

三、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对大陆品德教育的启示

1.结合实际,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用统一的标准去塑造所有学生,没有真正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影响了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6]因此,品德教育的目标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他们对德育内容接受能力的个体性差异。筛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及社会现实问题,使品德教育能与学生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同一水平。

2.创新品德内容,关注文学作品对品德教育的价值

大陆现行的品德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传统。以亲师说教为主的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偏重认知方面或沦为纸笔测验。Brynildssen指出,品德教育的最佳方法,是让孩子接触广泛而多样的文学,以多样化的文学内容启迪孩子了解品德的真正意义,在教材中呈现多样的核心价值、文化、态度、思想,启发学生的道德观念、公民素养,以促进其品德的发展。利用品德小品、品德相关成语和英语谚语,能够把不同的品德核心价值循序渐进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借由每日阅读品德小品来提升品德。让学生从阅读相关品德的核心价值的文章、提升品德认知层面入手,理解品德核心价值,进而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表现。

3.灵活运用媒介,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互配合的品德教育体系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亲、师、生的合作,结合个人、家庭与社会,兼顾认知与行为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清楚了解并展现尊重、责任、公德、感恩等核心价值,通过在教室、校园、家庭的学习与生活情境的体验,由亲师作为学习楷模,建立起一致的价值观,并及时给予正确行为增强以及错误行为消弱的指导,再结合社区影响,让学生逐渐内化为人格特质,落实于生活中。将学校、家庭、社区串联起来,期待透过教学、实践与典范学习,让品德教育不仅在学校实施,在家庭也能延续。透过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资源三方面的结合,建构一个品德推动的紧密网络。

作者:王甜甜单位:山东协和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VeSSeLSGG,BoYDSm.publicandconstitutionalsupportforcharactereducation[J].nationalassociationofSecondarySchoolprincipals,1996,80(579):55.

[2]品德教育资源网.教育部品德教育促进方案(修订版)[eB/oL].[2013-03-12].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3]刘和然.知爱行善:品德教育在北县[J].北县教育,2009(68):4-5.

[4]台北县教育局.台北县98年度执行友善校园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计划[eB/oL].[2013-03-16].http://tpcconsult.tw.class.uschoolnet.com/.

品德教育教案篇5

【关键词】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用案例有效性

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间力量,是社会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标准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六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做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提出正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采用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实了解如何完善自我,从而培养自身的道德素质。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及其应用的重要意义

顾名思义,案例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例子的方法实施教学的对策。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将实践中真实的情境进行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策的案例,并经过学习者独立研究或互相探讨的方法来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于1870年提出的教学策略,将其应用到我国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往的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造成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脱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将课本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生活化处理,使其更加贴近学生,促进了德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其次,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单一模式,转变了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样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推动学生良好发展。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置于主要位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二、如何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学的组织运用,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编制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编制完善的、适宜学生学习的案例是保证该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案例的编制过程中也要符合如下特点。

第一,案例内容要符合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不能脱离基础。例如,在《积极进取》这一课的案例编制中就可以提出当学生自己在考试中没有取得好成绩时,该如何继续进取;第二,案例内容要满足学生的实际,不能背离学生的学习特点;第三,案例的编制要具有精炼性、启发性和引导性,要能够发挥案例运用的重要意义。

(二)运用案例教学

如何将编制出的案例进行有效应用是该教学方法顺利实施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案例的具体特点,准备好与案例有关的问题,如“从该案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在课堂具有运用过程中还要掌握好具体实施情况,把握应用的时间、方法、对策等内容,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谈论。在教学后,还要对案例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三)对学生案例分析情况进行准确测评

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是任何教学法都必须进行的步骤,它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结合实际改正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后也要进行科学的评定,对学生在接受教育后的思想素质、认识水平、态度认知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接下来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想要切实提升其教学质量,就要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其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为了切实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一定要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予以完善,做好案例编制、案例运用、案例测评等步骤,从而切实发挥其功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殿卿.案例教学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2]卢春霞.浅谈案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05:28-29.

品德教育教案篇6

一、思想品德教育局限性分析

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理论不应是空洞的、死板的,而应该贴近生活,与生活相关,就目前教育教学而言,思想品德教学授课方式、教学理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本本主义”,使课堂缺乏活力,缺乏师生交流,最终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1.缺乏教学引导,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教学引导上,首先,在全校范围内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氛围,绝大部分教学仍然局限在课堂上,学生很少参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相关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导致学校把思想品德学习当做一项应付老师的差事,理论知识也是死记硬背,实际生活中更是无法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约束指导自己,违反社会公德现象时有发生。

2.教学方法陈旧。

很多学校的新课标教育教学还停留在口头上,在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随处可见,教学主体仍然是老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观念转变较慢,思维惯性的局限性,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转变。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适当的沟通,教师不能合理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仍然是老师制胜的“法宝”。其次是教学设备运用不灵活,即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设备仍然是板书和课本,往往忽略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独特功能,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将生活与理论结合起来,加之教师对学生的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对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提升道德水平。

3.评价模式存在问题。

在评价模式上,很多学校仍然以学习成绩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而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靠期末成绩“一锤定音”,导致很多老师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取得“理论教学新突破”,将学生的实际能力置之不理,导致教育教学畸形。

二、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

思想品德与其他不同,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来自于生活,又略高于生活,所以将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与新课标教学目标贴近。

1.更新教学理念,使用新型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学设备,加强教学实践。

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首先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注重加强生活中道德行为规范的交流与认识,在交流中提升,其次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与生活最为贴近,案例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如果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相结合,让学生在短片中发现不符合道德规范和学习的榜样,提升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将会达到更佳的教学成果。最后,教学实践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每完成一大章节的教学,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组成“清洁小分队”,带领学生清理操场垃圾,告诉同学们,美丽干净的环境是大家一起维持的,不应乱扔垃圾。也可以带领小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告诉小学生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社会。

2.丰富课程的教学形式。

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丰富课堂教育形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更变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环节,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及行为纠正等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可以成立几个讨论小组,对于案例中的行为展开评判,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使用漫画、图板等形式告诫自己和他人遵守社会公德。

3.改变教学评价模式。

在教学评价上,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某种矛盾,学校依然采用原有或者在原来基础上稍微变更的教学评价模式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学研究中要求教师培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导致教学畸形。应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改革,素质和成绩在教学评价中占到合适的比例,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切实注重素质,注重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的动力,同时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方向,所以学校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改革,调整教师的教学方向,同时,在教学硬件设施上,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支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品德教育教案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探析

案例教学法已经在社会各界的多个领域应用成功,它不仅从理论上传授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技能,是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一些学校的课堂教育在引进案例教学法后,收到了不错的成效,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法得以在各地、各科目的教学活动中大力推广。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案例教学法得以实施,本文将全面解析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意义,对其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及建议。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难点在于将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由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初中生一般都难以理解、无从下手,也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发散思维。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案例教学法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幻灯片、视频、图片等进行呈现。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它不是单一地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而是具有德育性的教学。所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的选取,要尽量贴近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教学“不为追星所累”中,教师可以选取追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明星风采的同时,明白它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再结合教材中的课文插图讲解,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现状分析

1.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没有实施到位

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既要求教师有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在现如今的初中教师队伍中,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往往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比较欠缺,也缺乏对此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培训,所以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明显出现短板,如案例选取太单一、对案例讲评启发不够等,以至于长久下来,教师不愿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初中学生受知识储备和个人阅历的局限,而且长期处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主动思考的能力非常欠缺,对于思考一些开放性的案例问题时,往往会无法定夺,讨论过程中也无法捕捉到案例中的知识点。所以,在思想品德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其没有实施到位。

2.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运用不当

在开展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内容及形式。案例并不完全等同于举例,不可以将其简单地定义为举一则小故事或者小寓言,这对案例教学法的科学内涵理解是不准确的。同时,案例的选取也需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并切合教学内容,盲目地引入案例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对案例的编排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套用,很多教师会直接上网搜索案例,不加以整理编排,直接在课堂上呈现,这样做会出现案例与教学内容不符、文化差异明显、事件过时等问题,一定程度上直接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1.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注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懂得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是在强调学生主观独立性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引导者,所以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者观摩公开课的方式获取案例教学法的授课方式,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汲取经验和编排设计教学方案,将案例教学法完美地融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中。例如,在开展情感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交流,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中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将这些经历和感受分享开来。又如,在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杨利伟、杨靖宇、钱学森等人的事迹,用这一类典型延伸出对社会现象、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思考。

2.案例的选取必须恰当,富有针对性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选取恰当的案例作为课堂素材,素材的选取需要具备几个特性:真实性与典型性、活泼性与生动性、主题性与价值性,社会实践性等。作为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如初中教材中的“我错在哪里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每个角色的心路转变历程,最终找出杨益刚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又如,在“青春相册”教材内容中,学生可将自己的相片汇集成相册,以幻灯片的方式翻阅,教师可从中了解处于懵懂期的初中生对于男生和女生的定义,并领略他们的风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在不断地优化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呈现诸多弊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显得尤为必要。我相信,随着案例教学法的大力推广,其高效的教学效率和独特的魅力必将成为教育改革事业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品德教育教案篇8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单纯地传授社会科学知识所代替,存在着与实际相脱离、与学校日常思想相分割的倾向,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这种现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作用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品德》课,随着年级的升高,答题技巧的不断改进,考试成绩在不断的提高,而有的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道德素养却在不断的下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其德育的优势作用呢?

一、弄清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基础

要发挥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意义,了解思想品德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到:不识字的人是文盲,不懂科学的人是科盲,文盲和科盲已严重阻碍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学习思想品德课,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废品和危险品。北京外语学院某大学生从学习尖子到校院死囚就是很好的例证。事实证明思想品德课学生不学不行了。从第一节课就激发学生懂得为“提高思想品德觉悟和道德素质”而自觉学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教师绝不采用学校既然设了这门课,又要进行考试,你就非学不可的强制态度,更不能认为第一节进行了学习意义的讲解,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学习意义的重要性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并逐步深化,要善于解答学生学习有什么用的疑问,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向往。其次,要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灵活应用

学生对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的最多的要求就是:在教学过中一定要多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多给他们提出问题和讨论的机会,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教师不能回避。比如2010年1月27日,李庄案入选南方周末和中国法学会联合组办的“2009年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在“影响性”的评语写着“李庄案的宣判将成为一个被历史借助的时刻”。李庄案的影响及意义,使其成为中国法治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今天的二审庭审过程开创了中国法治史上、确切地说是中国司法实践中的四个先例,由此更是可以验证和体现了“里程碑”的概念和价值!

1.李庄案二审开创了中国刑事审判二审阶段有多位证人出庭作证的先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很少出庭作证是“惯例”,在二审阶段出庭作证更是屈指可数。李庄案二审共有六位证人出庭作证(开庭前辨方申请了14位控方证人2位辨方证人,结果只有控方6位证人出庭)业已创下了新的记录。户县、户县论坛、户县社区、户县新闻、户等。

2.李庄案二审开创了中国警察在中国刑事审判中出庭作证的先例。看过港台剧的人或许早已清楚警察在法院出庭作证的常见镜头,但却不知在我国的法院审理过程中几乎从未出现过警察出庭作证、接受辨方律师质证的例子。李庄案二审中共有一位专案组的警察和一位看守所的医生出庭作证,同样开创了先河。

3.李庄案二审开创了被告人认罪、辩护人做无罪辩护但依然产生完美配合的庭审效果。李庄在二审开庭时认罪的确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也成了上午庭审最大的焦点,但辩护人坚持无罪辩护的思路和策略。辩护人逻辑严密、说理充分的精彩辩护,加上被告人针对诸多细节与出庭证人的有力对质相得益彰,相互间构筑了完整紧密的辩护体系,这一模式或是情景在我国刑事法庭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以上三个先例,前面两点的产生也要感谢于二审法院和合议庭的努力,不管李庄案结果如何,所有参与过李庄案庭审的人都将在这历史性的事件上留下他们自己的名字!

品德教育教案篇9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生命;挫折;合作;责任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高效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获得良好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价值,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将情感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获得良好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进行论述,以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一、生命教育的开展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生命意识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实际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生命教育,以确保学生在思考生命、感悟生命中情感教育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教学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生命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借助网络对“放弃生命”的现象进行思考,然后,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对案例进行分析,以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中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同时,也确保情感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挫折教育的开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的挫折意识越来越差,遇到事情一直采取的是逃避、退缩方式,或者是依赖家长克服困难,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对学生开展挫折教育,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到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独立克服困难,主动迎击困难的精神,同时,促使学生获得健全发展。

例如,在教学《挫而不折积极进取》时,我选择的是案例分析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的案例,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最后,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张海迪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断臂钢琴王子刘伟”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而且与学生抗挫折精神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也能展现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教育。

三、合作教育的开展

合作教育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所以,在情感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人交流,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使学生愿意走进集体,愿意在合作交流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竞争不忘合作》时,我选择的是“问题探究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竞争的现象?(2)思考:竞争与合作之间是什么关系?(3)你认为竞争与合作能够共同存在吗?(4)“鼓励竞争,崇尚合作”你认为两者矛盾吗?……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以及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解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同时,对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实现以及情感态度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四、责任教育的开展

责任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情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情感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要组织学生在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

例如,在教学《面对责任的选择》时,我引导学生以“责任与能力”为辩论主题进行激烈的辩论活动,组织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以“责任>能力”和“能力>责任”两个观点进行辩论,以帮助学生理解责任对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同时,也为高质量品德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素质教育下,我们要从多种教学内容入手,有效地将情感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进而在展现课程价值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品德教育教案篇10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鲜活的教学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使课堂接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生活化课堂,对学生而言充满着诱惑,有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和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在对案例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自主生成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交流与分享对案例的理解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育德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创设了各类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例如奉献、诚信、尊师、孝老、遵纪、守法等。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自主探究,形成觉悟,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的设计

1.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

第一,教学案例要具有思想性。即要让教学案例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

第二,教学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即教学案例要紧跟时代性节奏与步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过时的、落后的教学案例缺乏良好的教育性。

第三,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即要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各类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第四,教学案例要具有可信性。即教学案例的信息真实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弄虚作假、吹牛撒谎。

2.教学案例素材的来源

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很多,教材、教参中可直接选用,文献资源中可查找,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上可选择。特别是当今处于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特别发达,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今日说法等,提供的素材既典型,又生动,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当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泥沙俱在,良莠不齐,因此,在查找素材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识别虚假信息,不能让谣言进入课堂,让虚假信息编辑的教学案例,会对学生认为教师为了说明教材道理,骗自己,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3.教学案例呈现的形式

教学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视频、音频、图表、表格、漫画等,可以根据素材本身的属性,根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制作,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机加以呈现。每种形式有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需要加以合理设计,相时呈现,才能使教学案例的功效发挥最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1.教学案例的展示与呈现

基于教学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的出场方式是必经的、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何种方式出场,事关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能否激发学生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所需要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可以教师朗读或学生朗读,视频或音频提醒学生注意观看或聆听,图表、表格、漫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景中,才会变得有效。因此,教学案例的展示,实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事关教学问题的解决。

2.教学案例的阅读与分析

教学案例的信息点一般比较丰富,阅读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标、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情况,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学案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有目的地从教学案例中寻找、发现、分析相关信息,提高教学案例阅读和分析的效率。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案例信息进行解读、分析和推理,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案例的讨论与交流奠定基础。

3.教学案例的讨论与交流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个体经过思考与分析不能解决或不能够完全解决的,必须要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解决。讨论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经验分享的过程,也是合作探究、深入研究的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案例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讨论的进度、问题解决的程度。同时,教师要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当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差或陷入瓶颈时,为了使讨论能够继续或深入,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绝不能出放任不管或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群体的潜能才能得发展,合作精神才能得到培养。交流是讨论之后,小组在全班展示小组交流成果的过程。小组代表对本组讨论的情况对全班进行小结性发言,这一环节,可能会出现小组之间意见不一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充分说明小组意见的时间和机会,甚至可以开展小组间的辩论,目的是问题越辩越清楚。交流过程中,教师不得“打压”某一方,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的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也必须做好调控,防止辩论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