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6:46

语言教育教案篇1

一、充分认识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义

1、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是保证社会高效运转和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条件,符合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党的*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2、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对于规范学校教学活动,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4、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应用规范化语言文字水平的过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过程。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是提高全体教职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贯彻政策法规。

各校要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常规管理、纳入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建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负责学校的示范校创建工作。

2、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各校要在学校设置长期性的醒目的宣传标语、标牌;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内的宣传栏和各班教室的板报,宣传普及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介绍规范语言文字的相关知识,创设规范语言文字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在学生中成立规范语言文字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坚持开展活动。①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利用编发宣传材料、广播、推普宣传周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外宣传推广普通话、用规范字的重要性。②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对学校附近的社会用字进行检查和监督。③利用业余时间,

对校内用字(包括各种指示牌、标志牌、标语、学校公文、校刊、教案、考试试卷和其他印刷物、电子屏、自制教学软件、教师板书、作业批改、书写评语等等)进行检查监督。对不规范用字、错别字等提出修改意见。

3、落实管理,强化监督检查

认真按照“三纳入一渗透”(把提高师生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本课程体系之中,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之中)的模式,将用语用字目标管理切实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坚持把语言文字达标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评优和学生评优的重要条件,作为聘任教师必备的资格条件。积极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充分利用小网站,开辟专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介绍普通话规范知识,汉字规范知识;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及有关要求和安排等等。

规范档案管理。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文件、资料、计划、总结以及相关的教案、作业、检查记录等等,要全部及时入档,并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加强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考核,面向全体教师继续开设“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知识讲座,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

4、强化培训,提高普及程度。

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和汉字书写教学。学校所有课程必须使用普通话授课,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教学语言。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强化口语教学和写字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分辨其识字范围内的规范字和不规范字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书写汉字,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确保毕业前98%以上的学生普通话水平达到新课程标准对说、读的要求。

凡是一九五四年一月一日以后出生的教职工,必须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其中,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非语文教师和职员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不达标或未参加培训测试的教职工,首先参加培训,然后再进行测试。学校鼓励教职工参加更高等级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年6月底以前,确保我区学校适龄教师100%参加培训和测试且达标。

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学校的所有集体活动、各种集会、公务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交流沟通,全部使用普通话。并通过教师和学生向社会、家庭辐射渗透,带动影响社会、家庭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普通话口语实践活动,活动组织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活泼生动,以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能力和兴趣。积极开展推普周宣传活动。

5、净化环境,规范校园用字。

全面检查学校的公文材料、校刊、印章、名称牌、标志牌、指示牌、标语、电子屏幕、橱窗等用字是否规范并建立健全长期检查机制。

全面检查各班教室(墙报等)、教师课上(板书)、课下(批改作业、评语)、学生试卷及其他印刷物、自制教学软件、网络等用字是否规范并建立健全长期检查机制。

确保校园内用语用字规范化。

三、总体要求

1、落实任务明确职责

各校都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工作,大力提高校园语言文明程度。创建工作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行动、通力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全面工作由校长负总责,各相关人员负责各部门的具体工作。

语言教育教案篇2

一、中职《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运用“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开展中职《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首先,《幼儿语言教育》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特点决定了要在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方法。2012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其中“倾听与表达”的子目标有:(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2)愿意讲并能讲清楚。“阅读与书写准备”的子目标有:(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2)具有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也是教与学的的工具,因此,幼儿语言教育目标自然而然就具有浓厚的实践性、操作性。为了实现这些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幼儿语言教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相应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如《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张明红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以下举例都来自该教材)教材的前部分内容讲述了“幼儿语言教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活动”等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将“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和文学教育活动”等实践性内容单独成章,并附加大量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以加强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可见,《幼儿语言教育》在内容上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幼儿语言教育》在目标、内容都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其次,中职学校设置《幼儿语言教育》的课程目标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幼儿语言教育》是中职学校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该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织与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具体包括:(1)了解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基本理论知识;(2)培养设计可行性高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的能力;(3)具有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4)能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评析,具有评价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因此,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学生进入幼儿园工作前,不仅要对幼儿语言教育理论知识有一个总体、清晰的认识,更要具备在幼儿园工作中所需的组织与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这些能力仅凭教师在课堂进行书本讲授,是难以成就的。中职专业教师在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时,在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实一体化”。

再次,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中职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不长,学习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激发。他们喜欢“易懂、有趣、实用”的知识,喜欢操作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讨厌逻辑性强、理论难度大的专业知识,讨厌教师的“满堂灌”。因此,在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时,教师应在了解中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该课程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多设计实践性、操作性教学阶段或教学环节,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织和实施幼儿语言教育的专业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在中职《幼儿语言教育》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理实一体化”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运用

运用“理实一体化”方法设置中职《幼儿语言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在设置中职《幼儿语言教育》的课程目标时,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实践技能目标,力求在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目标和实践技能目标的结合。在设置《幼儿语言教育》的总目标时,既要考虑学生对有关幼儿语言教育理论的掌握,也要考虑学生的设计、组织、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技能的培养。在设置《幼儿语言教育》某一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学生对该章节的具体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考虑学生对某些具体操作技能的掌握。

(二)“理实一体化”在理论性内容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语言教育》包含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幼儿语言教育概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教育、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等内容。“理实一体化”方法运用到这些教学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幼儿语言教育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让学生理解、体验和践行幼儿语言教育理论。

理论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并回归实践。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学习。“理实一体化”运用到理论性内容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流程如下:(1)演示法。运用ppt课件、视频、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以图片、动漫、视频等直观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的脉络,从而初步理解抽象的幼儿言语教育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并给予必要的解释。(2)案例法。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案例讨论方式,为学生架起“理论与生活实践的桥梁”。(3)活动示范法。教师利用教材的“活动示范”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三)“理实一体化”在实践性内容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语言教育》包含了诸如“幼儿讲述活动”“幼儿谈话活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和“幼儿文学教育活动”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幼儿语言教育》实践性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幼儿语言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具体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教学中理解、体验和组织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组织、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将“理实一体化”方法运用在《幼儿语言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可遵循以下步骤与方法:(1)自主学习法。教师通过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相关理论。同时,对组织和实施幼儿教育活动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师也要给予必要说明。(2)活动示范法。以某类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为主题,教师扮演幼儿园教师,学生扮演幼儿园幼儿,共同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理解组织开展幼儿语言教育的活动流程及注意事项。(3)案例评析法。教师播放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实录和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播放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评析,增进学生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分析评价能力。(4)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方案。教师布置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主题,指导学生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学生所设计的方案加以修改、讲评。(5)模拟课堂教学。学生以自己设计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为模本,自己扮演幼儿教师,其他同学扮演幼儿园幼儿,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模拟活动。其间,采用微摄录的方式,对学生组织的模拟活动进行摄录。(6)学生教学视频评析。回放学生开展模拟课堂教学的视频,师生共同加以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实际操作过程的优缺点。(7)完善活动设计与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与方案。

(四)“理实一体化”在课程考核中的运用

“理实一体化”运用到《幼儿语言教育》课程考核,就是要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起来。理论考核考察学生对幼儿语言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考核考察学生组织、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两者的比重分别为:理论考核占40%,实践考核占60%。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总分数就是该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考核方式为:理论考核为试题测试;实践考核可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为主题,设计一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方案》,并依据其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模拟活动,将其摄制为视频。学生制作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方案》和活动视频是确定其实践考核成绩的依据。

三、在《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注意事项

在《幼儿语言教育》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能。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组织和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经验与技能。在中职学校担任幼儿语言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到幼儿园进行幼儿语言教育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幼儿语言教育技能与经验,从而熟悉幼儿语言教育的流程与方法,具备组织开展各类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制作、教学案例的展示、教学视频的制作都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担任《幼儿语言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为顺利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教学准备条件。

其次,教学课时的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要在《幼儿语言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足够的课时保障,这主要基于几点:一是《幼儿语言教育》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二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开展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学生广泛参与,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三是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教学也不可一味追求进度。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务管理部门应保障该课程教学有足够的课时。

语言教育教案篇3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实践型培养模式;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24―07

收稿日期:2013-01-05

作者简介:李卫国(1964-),男,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汉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机制、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崔希亮指出,教师、教材和教学法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国内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本问题,其中,教师问题是核心。

迄今为止,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培养模式,培养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种是“应用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来培养汉语教学师资。

在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培养理念、培养方式、预期目标、实施方案等方面。吕必松(1989)、张德鑫(2001)等在讨论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时,虽有不同侧重,但他们均认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了解和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

应用型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正处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规划和试点实施阶段,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这一培养模式刚一实施,学界就开展了学理分析和数据验证,例如,徐彩华、程伟民(2007)通过对比定量研究,对应用型培养模式中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而,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例如,陈红梅(2010)指出,应用型培养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特色不鲜明的缺陷,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这两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仍满足不了当前海内外汉语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所以,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汉语教学规模的高速扩大对师资的大量需求与事实上师资培养产能较低之间的不相适应。为了突破这一制约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稳定、顺利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整合海内外汉语教学资源,提高师资培养效能,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这既是学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紧紧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性强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的规定,对在不同环境下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描述;立足于学科建设讨论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构建以影像和文字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

二、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海内外汉语教学规模的快速拓展,引发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也难以靠宣传、动员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只有将外部的人才需求问题放到学科内部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全面考察和解决当前师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形势下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研究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可能性,方能使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无疑,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科建设问题的审视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反思和解决学科内部问题的过程。

(一)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只有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国际汉语教学性质和新的教师角色定位,需要新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支撑。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转折点,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有关部委,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该《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是为了培养胜任汉语这一第二语言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的设置,是通过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培养效能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汉语师资的培养方向已经从理论研究型阶段转移到实际应用型阶段。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可以称作“应用型”培养模式。

上述《方案》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专业的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构建是以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应用性特点为基础的。

目前,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描述的纲领性文件,是2007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借鉴了teSoL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研究的新成果,吸取了以往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实践的经验,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和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标准和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该《标准》采取模块建构的方法,以五大模块统领十个一级标准,一级标准中共包括五十四个二级标准(简示如表1)。

《标准》仅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静态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轻重次序如何却付之阙如。有的学者曾尝试采用对比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此加以说明,例如,徐彩华、程伟民的研究显示,新手教师首先必须学习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技巧和教学法;其次必须学习语言本体知识和语法知识。江新、郝丽霞将新手和熟手国际汉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频率最高的是一般教学知识和语言教学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事实上,国际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学知识,包括一般的教学知识和有关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观念等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和获得。

从总体来看,以《标准》为基础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用型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能,缩短了汉语教师培养周期,但其师资培养效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培养周期仍然较长,无法兼顾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其次,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面面俱到,形成了简单的“汉语+外语+教育类课程”的学科“拼盘”,课程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再次,应用型培养模式,既没有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培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没有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方式。以课堂为主的汉语教学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定位是,教师应是由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升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转化的指导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一核心定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对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不变。在此基础上观察,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标准》中的规定和对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探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析过度、综合不足之弊。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未理清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更未对其间的运作过程进行说明。《标准》中各模块所描述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均等的,没有轻重、多少的差别。事实上,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些知识和能力既有先后顺序,也有轻重多少的差异,并不是均等的;在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中,也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的研究,例如,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般教育教学知识是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是处于较高层级的知识,或者说是属于基础性的知识,不应将其与语言知识、语言教学知识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教学工作、投身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主线,就是通过语言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教师的素质、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文化和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围绕这一主线,并与这一主线加以整合,这种关系类似于圆心和弧面的关系,而非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因此,不结合语言项目训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抽象的、无应用价值的,仅有语言项目训练而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训练是贫乏的,甚至是无法进行的。

(二)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整合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换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更应掌握能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实践性知识,即掌握与课堂情景相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隐含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更多情况下,实践性知识要与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情景性的、个体化的知识,它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完善。

鉴于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实践在师资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我提出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由于案例展示的是真实的教学情景,具有整体性特点,同一个案例可以适用于说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弥补当前应用型培养模式之不足。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反思理性”,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并训练学生成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因此,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既具有起于实践,最终又落实于实践的特征,又具有兼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培养理念。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目标的实用性、案例的真实性、定位的明确性、文化的兼容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我们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是具有反思意识的跨文化实践者,也就是说,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既应掌握汉语本体性知识、中华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技巧,又应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培养模式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实践性,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全面的、系统的、真实的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为枢纽,以专题的方式将汉语国际教育可能涉及的教、学等各方面的训练项目全面展示出来,说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应的运作方式。

(一)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标准》所涵盖的五大模块的分类标准,对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分类;如何以案例为核心,将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整合起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搜集海内外不同层次、阶段、课程、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案例,以及汉语教学交流的影像和文字资料,按照案例所展现的情景和所在的区域、国别加以整理分类,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以《标准》规定的五大模块为主轴,将案例库分为五个一级子库,即“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库、“文化与交际”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库、“教学方法”库和“教师综合素质”库,加强国内高校与海外孔子学院的联系,创建服务于教学和研究的案例库网络系统,为实施“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搭建平台。

其次,参照《标准》规定的一级和二级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深入、仔细比对和研究案例中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和交流情景中,是否准确地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技能。采取任课教师自评与其他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逐一细化,并从语言、文化、教学和技术四个维度加以记录,建立二级子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立,尤其是二级子库的建立应逐一厘定国际汉语教师各类知识和能力所占的比重及其具体细目。但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标准》中各模块及其下设一级、二级标准的价值和作用不是均等的,所以,收集到的案例不可能也没必要照单全收。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充分体现案例的典型性,二级子库的建立应围绕实际教学中涉及较多的项目进行编排,并根据初、中、高三个教学阶段之间的差异作出必要的遴选。

再次,在建立案例库时,还应编制对案例库进行说明和解释的纲要文本。纲要文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细则、案例库应用指南等内容。其中,培养细则是文本的主体,它是对国际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技术等维度上应具备的结构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细化、解释。案例库应用指南是对案例库的案例所在的国家、情景、层次的类型和范围的具体描述,也是对案例主要涵盖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和研究中如何查询、运用案例库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与案例库不同的是,纲要文本应围绕案例和课堂的实际情景,系统、全面地对《标准》的条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阐述。

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是围绕直观、真实的案例编排起来的,所以,它具有相当高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实现培养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的目标。因此,这一培养模式可以兼顾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二)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

案例库内部是有序的。这首先是由于在客观上,国际汉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有序的。参照《标准》,当国际汉语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转化作为核心任务时,他们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可以表示为图1。

这一图示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观察:

方向一,自上而下观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从外到内起作用的,教师应具有并能运用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并能运用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知识。

方向二,自下而上观察:为了有效完成某一语言点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是从内到外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高,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次之,教师综合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低。

方向三,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同教学阶段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对案例的分类整理是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级别,即按照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阶段编排的。同时,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践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首先,汉语教学从初、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所涉及的语音、语法项目逐步减少,而词语用法和文化要素则逐步增加。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中级阶段是打基础的,语言材料服务于系统的语法习得,其规范性和实用性较强,课程内部前后衔接、课程之间关联密切。所涉及语言点不仅要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而且对语言点之间的转换关系也应当详细解释,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之间的变换,当句中既有宾语又有时量补语时,重动句和话题句之间的转换等就应当详细解释。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因此,在建立初、中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一级子库“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以建立三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四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为辅。

其次,汉语学习到了高级阶段,句法规则已习得完毕,转为以词语用法和篇章学习为主,所涉及的文化要素、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逐步增多,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因此,在建立高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二级子库“文化与交际”为主,以建立三级、四级子库为辅。

再次,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理论上的有序运作,以及案例库的分阶段编排,充分保证了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与语言项目训练结合起来转化为能力,例如,选取案例库中的“上星期我画了一幅竹子”这句话,就“竹子”一词来说,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句法结构时,教师仅出示竹子的图片或将竹子与熊猫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说明即可,无须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到了中级阶段,学生学习复句构造时,教师就可以加以拓展,将文化知识注入其中,对“为什么此处提及的是竹子,而不是其他植物?”“竹子作为文化符号,有什么象征意义?”等问题作出解释;在高级阶段,学生学习章法问题时,不仅可以解答句子中修饰“竹子”的量词为何没有用“根”、“个”而用了“幅”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介绍修辞中的借代手法或转喻等知识。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扩展,不能停留在只对单个文化元素的说明上,而应适当深入介绍多个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结构的层面,从竹子引出梅花、兰花、,说明“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内涵,将教材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

(三)新模式下教师的定位

任何一种师资培养模式都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预期的培养目标下,如何对教师的角色定位给予准确的描述?笔者提出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应具有反思意识,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所设定的师资培养目标和案例库的主线,将国际汉语教师定位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在案例库建设中,应着重突出“教师综合素质”库和“文化与交际”库中二级子库的建设。

首先,反思性是指国际汉语教师对教学方面的反思,教师应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教师的成长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对案例中的主要观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或多角度分析,给出详细、深入的解释,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另一方面,在案例库建设中,应重视教师所做的反思记录。在学校、合作教师和研究者等外部力量支持下,可以将国际汉语教师采用日记、课堂观摩、集体讨论和行动研究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作的反思,以及教师所建立的自身成长的档案进行收集,并将其收录到“教师综合素质”库的“反思记录”重点子库中。

其次,反思性还包括国际汉语教师对课堂内外工作中遇到的涉外交流问题进行反思,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国际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其自身就是跨文化交际者。在国内教学时,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因而,国际汉语教师必须了解多国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具有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具有鉴别和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问题的能力。仅就课堂教学而言,国际汉语教师应当理解和适应课堂上学生的文化多样性,能针对学生的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上加以调整。江新、郝丽霞的研究显示,新手与熟手教师比较明显的不同就表现在跨文化交际知识上,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运用了更多的跨文化知识。这表明,具有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是熟手教师区别于新手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时,不仅要具有异域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与国外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中的“国际”一词的含义作进一步解释:国际汉语教师是公共外交的一员,是国家外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任务。这一解释增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与交际”案例库建设中,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点二级子库来建设,通过搜集课堂内外的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其中的知识重点,采取讲解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能力训练。

(四)新模式下的教学过程

案例的采集、整理,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和解释,对国际汉语教师实施情景性课堂教育奠定了基础。实践型培养模式有四个维度,即语言维度、教学维度、文化维度和技术维度。国际汉语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结构素质与综合能力分化在这四个维度的训练和提升过程中。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描述,它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要素的整合,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是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把国际汉语教师能力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尽量为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在交际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国际汉语教师为中心的交际型学习理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本培养模式的设计符合“五阶段学习过程”理论,即符合从完全依赖、逐渐摆脱依赖、功能性独立、选择性独立到完全独立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五个阶段的认知心理,顺势利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可以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接受的是学历教育还是短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学习时,就应当逐一地、有条理地、有层次地将知识从案例中分解出来;当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时,就应当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逐渐理解理论和概念,让他们自己试着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使他们慢慢摆脱依赖的过程,模拟练习就是让他们试着走向独立,当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课件或教案的编排时,他们已进入一个较为独立的阶段。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的过程是一致的。微格教学是建立在交际型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的,系统培训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师资培训的有效模式。笔者提出的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由真实的案例触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让国际汉语教师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首先,使学员对教学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在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时,发现其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促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质的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的案例均为海内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例子,教学活动的选择原则,是看所选案例对学员的学习有多大作用、能提供什么样的真实场景,然后,以互动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并让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案例的讲解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这里的“点”指的是重点和难点,既指能够衔接、串联多个训练项目的语言点,也指能够将不同或多种知识和能力整合起来的语例,还指任课教师应关注而事实上却忽略了的教学问题等;这里的“面”,是指由“点”拓展开去,进行横向开拓的语言知识和教学项目。

(五)新模式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

由于案例库包括了海内外的真实的教学案例,因而,以此为主的培养模式应倡导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是指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则是指对中国地域文化资源的熟悉和认同。前者是教师定位的原因、基础,这已在本文中讨论过,所以,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解决地域文化资源的问题。

地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介绍中国文化,加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案例库的建设应突出区域特色。在“文化与交际”库的建设中,除了建立通用的、核心的、基本的“中国文化”二级子库之外,各高校还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建立拓展性的“中国地域文化”子库,只有这样,国际汉语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传播中华文化。

笔者以河南省为例对此稍加阐释。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的古都名城,星罗棋布的各类文物景点,繁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等,使河南成为文化大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河南省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应充分发挥河南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通过开设“河南文化”案例子库,将河南典型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体系之中。

(六)新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实践型培养模式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于学历生的培养和进修师资的培训。其中,学历生的培养主要涉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国内学生和留学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课程,以及涉及本科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

在尝试应用阶段,新的培养模式可以首先在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中实施,在听取专家、学者、师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调整,进一步扩大案例库、细化纲要文本。在培养模式的推广阶段,在我国,可以依托各校及其合作的相关院校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在海外,可以向与我国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公派到其他国家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介绍,推广新模式,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案例库对《标准》所规定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简化处理,缩短了培养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养难度,简化了培养程序,为海外本土师资的培训,尤其是为面向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互联网的汉语教师的培训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培训团队的建设及培训方式的多样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汉语教学规模快速扩展,由此引发了海内外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这使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效能成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语言教育教案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一、高中英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

1.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是基于模块教学的英语新课程体系的需要。模块作为英语新课程中教学组织内容的基本单位,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形成的,因此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即一个模块的整体内容对应的36课时需要做出相对的时间划分,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实施。

2.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是实现英语新课程目标的有效保

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因此,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提高,而是着重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符合语言教育的整体性原则。根据语言学科的特点和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整体性。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整体性表现为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言语这种个体现象的整体统一,知识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整体统一。

二、高中英语课程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应坚持的整体设计原则

根据高中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确保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运用课程资源,生成性、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中英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策略

1.就高中英语模块而言,高中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的策略是:分析模块教学的总体需求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实际特点确定模块的授课与学习目标选择教学资源选择授课与学习策略制定模块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方案评价反思教学效益。

(1)分析英语模块教学的总体需求。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必须让学生学习24个话题中的什么内容;哪些内容需要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哪些内容需要删减以及如何删减;哪些内容需要补充以及如何补充;哪些知识、技能、策略等内容是模块中的重点与难点等。

(2)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实际特点。明确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与课标中应该达到的水平差距,特别是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的差距,有利于今后学生在模块中的整体学习效果。

(3)确定模块的授课与学习目标。写出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的具体目标。

(4)选择模块教学资源与选择授课、学习策略。提前确定模块已有的教学信息量,需要补充的信息量与信息源。接着就是提前解决授课与学习的策略,教学中的媒体的运用、教法与学法的运用与优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学习活动等。

(5)制订模块教学方案。模块的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教案、学案式或导学案式与流程图式。

(6)实施教学方案与评价反思教学效益。在实施教学方案后,应及时针对模块教学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就高中英语模块中的单元课堂而言,高中英语课程课堂整体设计的策略是:必须让学生学习什么?

(1)确定单元课堂教学目标。在模块课程教学目标之下,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设计课时或课堂教学目标。即就是,语言知识认知方面;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方面;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方面。

(2)选择单元课堂教学资源与选择实施授课、学习策略。

①选择课堂教学资源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a.确定课堂教学信息量。b.明确课堂教学信息源。c.列举出实现该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的言语技能、语言材料、语法能力、师生互动与生生活动等。

②选择实施课堂授课、学习策略。a.其方法有:问答式媒体选择法与流程图媒体选择法。b.选择与实施授课、学习方法。c.确定教学结构。如,如何导入?层次上如何过渡?课中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或活动如何展开?如何结尾?

3.评价反思单元教学效果。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在学生层面来评价反思教学效果:

(1)教学效果。

(2)教学效率。

语言教育教案篇5

关键词:档案 听障儿童 听力语言康复 助听器

建立听障儿童康复档案工作,是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因为听障儿童不仅存在听力、语言上的差异,同时在致聋原因、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和相关需要。正因为有差异性,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不能采取统一模式,而应采取个别化教育,贯彻落实个别化教育的基础是必须对每个听障儿童建立档案。

1.建立听障儿童康复档案的意义

档案的建立是康复管理工作的需要,更是教育康复质量得以提高的保证。

1.1有利于教师全面正确地认识听障儿童

听障儿童听不见,导致他们心理发展缓慢。要是档案详细记载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成长进步的过程。就可以帮助每一位教师对所教的听障儿童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1.2有利于明确听障儿童的康复目标及研究目标实现的措施。

听障儿童康复的培养目标是听障儿童康复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听障儿童听力、语言、智力及个性特征各有不同。在总目标的前提下还应该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要求。档案的建立为明确具体目标提供了依据,目标实现的措施实际上就是有效的康复过程。档案提供的每一个听障儿童特点,为教师针对性研究康复措施给予了方便,有利于教师把康复规律与听障儿童实际结合起来,实现康复目标。

1.3建立档案工作是教师工作的需要

听障儿童康复工作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工作,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热情,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在档案建立过程中要求教师细致观察、详实记载、全面分析、制定计划。而制定和实施详细计划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与档案的建立、研究、利用有关。

1.4建立听障儿童康复档案是康复工作考核管理工作的需要

考核和管理,是听障儿童康复档案又是考核与管理的产物,并为考核与管理服务。因为管理是目标的管理,考核是围绕康复目标有针对性的考核,这些都来源于档案。

2.听障儿童康复档案的内容

2.1听障儿童入训前的基本情况

听障儿童基本情况的资料:听障儿童的病历(包括出生时的情况、现在的身体情况、致聋原因、时间心以及治疗情况),家庭情况(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健康情况、家庭中有无耳聋史),听障儿童的个性心理(包括了解听障儿童的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资料来源于询问、观察、填表、调查以及医院的病历。

2.2听障儿童入训前的听力、语言、学习能力情况

这是听障儿童康复档案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听障儿童康复起点的重要环节。

2.2.1收集听障儿童听力检测及听力补偿的资料、有关评估资料。

2.2.2听障儿童的语言测试资料包括:语音、词汇、理解性语言、表达性语言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语言和词汇的测试分为:模仿能力、认读能力、听辨能力。对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的测试分为:理解音节的多少,表达音节的多少。通过现场的录音,家长的密切配合,初步判断出听障儿童的语言水平。得出言语评估的资料。

2.2.3关于听障儿童学习能力的测试资料:主要是采用《希一内学习能力测试》,它通过穿珠、记颜色,辨认图、看图联想、折纸、短时视觉记忆、摆方木、完成图画等活动,让听障儿童动手、动脑,测试出听障儿童的学习能力。

2.3听障儿童康复计划和考核情况的资料

2.3.1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以一学期为准,短期计划包括月计划、周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听训和语训的内容、安排、措施。

2.3.2我们是分级分段考核。一共分三级,每级有八级,每段均有自已的康复要求,合格一段,上升一段,训练效果好的可上升多段。每个听障儿童考核的结果需存入档案。

2.4离园报告及走向的有关资料

离园报告是指听障儿童离开康复中心时的总结报告。它包括离园的原因、康复的情况及走向。原因指康复已达标、家庭原因、听障儿童本身的原因。走向指上正常小学、幼儿园、学前班、回家训练或上聋校。

2.5随班就读跟踪调查的资料

主要是对听障儿童在普小的情况进行调查的资料。包括学校环境、教师态度、听障儿童的适应能力、学习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家长的普校教师的意见。

3.听障儿童康复档案的管理工作

3.1分类建立档案目录。以年为单位,分类进行编号,方便查找。

3.2档案一般复制两份,教师和档案室各一份,有利于防止档案流失和方便教师工作。

3.3建立档案的进出制度。为了妥善保管好听障儿童档案,一定要建立档案的进出制度,由专人负责在一定的时间内向老师和有关人员收集资料,并进行分类归档。借出档案时,要写清借物人的原因,并及时归还档案。

3.4定期研究档案内容及有关的综合资料。听障儿童档案不是一次就能完善,它需要不断地研究改进,使档案更科学。

3.5要善于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3.5.1档案是由文字叙述的、是死的;要活用它,就要充分利用档案考察教师工作,研究听障儿童康复的规律。

3.5.2要通过建立档案,促进教师平时认真观察、善于记录和完善教育康复工作。

3.5.3通过档案评估教师教学、教研工作。及时肯定教师的经验和成绩。

4.听障儿童康复档案的利用

4.1利用档案为康复研究提供依据。通过档案提供各种数据,来分析探讨一些问题,总结康复工作的规律。

4.2利用档案进行全面教育质量的管理。档案的建立是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教师是从档案的实际出发,根据听障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制定训练计划,提高听障儿童康复的质量。

4.3利用档案可以促进教师敬业精神。档案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长期、细致而又严肃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工作作风。档案工作可以培养教师的耐心、恒心、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观察听障儿童到听障儿童制定训练计划,都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档案工作的建立和管理,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听障儿童康复档案工作是一项特殊的、至关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完善,使档案工作求真、务实。要充分利用档案的建立和完善,搞好管理工作,提高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虹,姬瑞环,《档案管理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2.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2006

语言教育教案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教育;小学数学教师

随着小学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案上做出修改,同时对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也要加以调整。小学生处于初级学习阶段,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遵循其年龄段的学习和发展特征,研究出适合其学习的教学方案,同时注重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语言教育问题。

1.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小学数学教育在新课改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笔者从大量的教学案例中发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有一定的难度。其不同于语文学科,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科目,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概念的含义,把抽象的概念转变成易被理解和记忆的数学知识。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在课堂中和小学生的交流过于古板,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太规范,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时缺乏主动性,数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对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育者应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运用,才能保证高效的数学教学质量。

2.语言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高效的语言教育问题是值得数学教育者探究的。针对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就得有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关于怎样解决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解析。

(1)注重语言教育的规范性。教育的目的是传播知识,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要规范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一是,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将语言简化,明确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数学中的概念。二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声音要洪亮,吐字清晰,使学生听清楚教师的指令。同时,还要避免平翘舌的混淆,应为学生营造语言质量较高的数学课堂。

(2)注重语言教育生动性。数学课程不同于语文科目的课程安排,在小学数学都是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对小学生而言缺乏趣味性,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来赋予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生命力,以此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活跃度,要从设计有效语言教学开始。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丰富肢体语言及夸张的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3)注重语言教育艺术性。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艺术性的口语,不仅能使小学生理解数学课程中的概念,更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此外,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注意不要提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虽然数学教学非错即对,但是解题的方向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避免禁锢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要有鼓励和表扬学生的举动,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爱动,学习过程中其注意力记忆极易分散,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语言教学的应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学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中,同时还可使语言教育教学具有艺术性,鼓励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使教学更好地进行。不仅如此,有效的语言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语言教育教案篇7

关键词:英语教育教育模式教育政策

跨国语言教育机构英孚集团于2014年11月了第四版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报告(englishproficiencyindex,又称英语熟练度指标),该指标是目前覆盖面最广的全球英语能力排名。中国在上榜的61个国家及2个地区中排名37,在22个亚洲国家与地区中排名11,得分50.15,与最高分获得者丹麦相差19.15分,在五档熟练度评分等级“极高、高、中等、低、极低”中处于第四档――低熟练度。这一成绩并非孤例,从2011年3月英孚开始公布第一版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报告以来,统计国家数量从44国增至63国,参测人数从200000增至750000,而中国一直处于英语“低熟练度”国家,不仅在全球排名偏后,在亚洲也属中等。

中国的英语教育已经开展多年,虽然有进步,但步子较小、成效不大,那么,我国的英语教育模式存在哪些不足?国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建构更有效的英语教育模式?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选取了芬兰和韩国这两个国家的英语教育体系改革和英语教学模式,对其进行介绍、比较和评述,进而结合目前国际语言教育形式探索我国英语教育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研究背景

本文将主要评述芬兰和韩国(北欧国家和东亚国家)在英语教育政策上的演变,以及目前采用的英语教育模式。这两个非英语母语国家都相当重视语言教育,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英语教学模式。选择芬兰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直处于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最高等级“极高熟练度”的北欧地区国家;而选择韩国不仅因为其在外语学习背景和文化上和我国颇为相似,还因为韩国在四次全球英语能力评分测试中均被划分为“中等熟练度”,排名一直居亚洲3~5名,仅偶尔落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香港。中国、芬兰及韩国历年成绩、排名及等级见下表:

二、芬兰、韩国的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和外语教育模式

1.芬兰外语教育政策演变

(1)从双语言教育到多语言教育

1922年,芬兰将官方语言定为芬兰语和瑞典语,当时国内分别有90.7%和5.4%的人民以这两种语言为母语。二战以后政治形势改变,芬兰社会开始更多地接受欧洲和美洲价值观的影响,英语开始受到重视。英语作为选修课程进入学校始于1970年代的全国教育改革。这一次教改将早期的多样化分散的学校体制统一为综合性学校系统,教改成果成为后来芬兰教育体系的核心。[1]教改使得外语(除芬兰语和瑞典语之外的语言)从部分中学选择性教学扩展到全体中小学强制性教学,可供选择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等,其中英语逐渐成为学生的普遍性选择和中小学的常见科目。

(2)从本国语教学到外语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

1976年至1978年,芬兰语言教育部门提出了一项教改提案,建议芬兰人人都须学习瑞典语和英语,30%人口要学习德语和俄语,15%~20%人口学习法语。提案还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在两门官方语言之外再学习两门外语。这一提案为芬兰的语言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使芬兰早于其他欧洲国家20年确立语言教育目标。[2]从1980年代开始,芬兰政府颁布了数条政令以扩大外语教育的语种选择,并提升语言熟练程度。到了1990年代,芬兰高中80%的学生选择学习外语。

同时,在1980年代政令的影响下,1989年教育部下属机构建议从中小学开始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此前,芬兰学校教学语言主要为芬兰语和瑞典语。现行法律规定,在九年制综合性学校和高中学校里,可适当选择除本校教学语言之外的语言进行教学。在初、小学校和高中学校可以自愿组织一到多个教学团队以提供外语教学。[3]

2.芬兰外语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77%的芬兰人在外语方面有天赋,这一数据超过欧洲平均水平44%。英语作为芬兰的最普遍外语,会讲英语人口占总人口的63%,领先于官方语言瑞典语(41%)和传统优势外语德语(18%)。芬兰政府鼓励民众学习多门外语,且芬兰人学习外语动力强。欧洲的一项语言调查表明,排名前三的积极语言学习国家依次为瑞典(32%)、拉脱维亚(28%)和芬兰(28%)。[2]

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跨文化技能开始成为芬兰外语教学的指导性概念。芬兰的外语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外语沟通氛围,目的是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并尊重他国的文化,另一方面让他们熟练地使用语言技能。从1991年开始,芬兰的教师们采用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法,开始使用外语进行全学科的教学。因此尽管所有的外语教师都是芬兰本国人,从小学到高校,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完全使用外语教学,仅在解释语法时使用本国语。学生提问时也只可使用外语。在语言学习的早期,学生的口语训练甚至是在还未充分学习语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语言课程结束时学生接受笔试,口语测试则在学期中进行。学生的口语技能在整个学期内受到多阶段形成性评价,因此他们须积极参与课堂口语活动。[4]

3.韩国英语教育政策演变

(1)韩国英语计划和外教的输入

韩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变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在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韩国制定了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的、旨在提升国民英语水平的英语教育政策――韩国英语计划,该计划邀请英语为本族语者教师(下简称外教)进入韩国任教。政策实施当年韩国接受了59名外教,1997年激增至856人。1998年因受金融危机冲击降至274人,至2002年经济复苏重新攀升至500人。[5]

2.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变革设想

鉴于以往的研究虽对学校英语教改提出了各方面意见,但多数立足于本国的英语教育阶段性发展和改革,很少能结合国际英语教育的大趋势,现提出国际性视野下我国英语教育模式变革的一些设想。

(1)全面提升英语教师素质,形成教师终生学习观念

在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方面,语言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至关重要。因此除现有的英语教师在职培训项目以外,可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中长期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定期更新、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学理论,并可采用工作坊、公开课等形式帮助教师进行实践,以掌握多样化教育技巧运用于不同类型学生;可鼓励教师进修教育学相关学位。在培养未来的语言教师方案中,可仿照芬兰方式,实行“4+1+X”教育模式,即四年语言学习、一年教育理论及实践、一段时间海外学习生活经历。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保持竞争力。

(2)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促进个性化教学

关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区别,white做出了以下比较――typea以教师为中心“学什么”,typeB以学生为中心“怎么学”。[12]

white认为习得的过程更重于习得的主题,而typeB通过内化语言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商量确定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化教学单元为不同项目任务,每项任务中由学生提供部分教学材料。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并通过频繁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而内化并习得语言。通过轮流负责项目任务的方式,也可兼顾每个学生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以个人兴趣申请科研项目,以发挥其所长;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仿照欧美模式,另设“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单独辅导。数名英语教师可组成备课小组,共同讨论教学手段和学生类型,分享教学心得。

(3)实现教材多样化,鼓励教师编写符合教学目的的讲义、教案

个性化教学要求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编写的材难以适用。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了解到,eFL/eSp教师几乎不使用固定教材,他们的教学内容多是围绕教学目的由教师选用、学生补充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选取材料,还可积累学生提供的好素材编成适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内化语言知识的讲义、教案。可根据难易度、侧重点不同,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教学类型的讲义。学校还可举办自编讲义、教案比赛以鼓励教师的教材研究热情。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对输出性技能说、写的形成性评价

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评价比例。说、写技能强调平时的积累和使用,频率不够则无法形成知识内化。同时,提高形成性评价使得学生不再过度关注终结性考试,不再为考试而学,从而强化了平时语言训练动机。现有英语测试形式对英语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对阅读、词汇、听力和语法的强化和对口语的弱化,使得学生重听读、轻说写的功利性明显,可仿照国际性考试将口语考试项目常规化,并增加写作所占比例。

21世纪的英语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而是保证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助力。一个国家外语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积极了解国际语言教育发展形势,并结合国内的发展现状,由教师、学生和政府教育部门的相互配合做出教育模式调整。教师要拟定个人终身学习计划,努力提升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改变效率不高的教学方式。学生要摒弃为考试而学的思想,成为课堂的中心。政府教育部门应为改革提供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希望本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nevalainen.t.StudiesinVariation,ContactsandChangeinenglishVol5:nationalsurveyontheenglishlanguageinFinland:Usesmeaningsandattitudes[m].Helsinki.Varieng,2011.

[2]Korhonen.m.ForeignLanguagesinFinland’seducationalSystem[n].europe.thenewFederalist,2006.

[3]marsh.D.,nikula.t.,takala.S.,Rohiola.U.,KoivistoLanguage.t.teachertrainingandBilingualeducationinFinland[J].Fu-Berlin.Userpage,2006.

[4]KimS.whyareFinnishFluentinenglish?[n].Korea.theKoreatimes:educationabroad,2008(4).

[5]Ramirez.e.isKorea'seFLeducationFailing?[n].Korea.education.Groove,2014(3).

[6]Kanter.C.the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methodinaKoreanenglishelementarytextbook[D].Saintpaul.HamlineUniversity,2013.

[7]mcClintock.K.KoreanUniversityStudents’perceptionsof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J].tesolReview,2011(11).

[8]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

[9]沈惠忠.中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新构架:感知、实践与范式[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1).

[10]蔡基刚.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J].外语教学,2014(3).

[11]赵光慧.张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个性化、学科化、中国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6).

[12]Jambor.Z.p.FavorableteachingapproachesintheSouthKoreanSecondaryClassroom[J].US.ieS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2009.

[13]Life.J.,Falout.J.,murphey.t.eFLstudents’educationalpreferencesinKoreaandJapan[a].Stoke.a.m.JaLt2008Conerenceproceedings[C].tokyo:JaLt,2008.

[14]任庆梅.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J].外语界,2014(3).

语言教育教案篇8

[关键词]国家战略高度美国外语教育启示

[作者简介]魏纪东(1962-),男,河南遂平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二语习得;董礼扬(1986-),女,河南固始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河南新郑45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RSt中耗散结构的阈限:辞格的负熵流创生及其语篇建模”(项目编号:11YJa740096)和2010年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元修辞结构理论”(项目编号:JYRC1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92-02

21世纪,美国的外语教学依据时代要求进行了新的调整、革新和发展。本文拟选取考察近年来美国外语教育的发展状况,以期对我国的外语教学起到借鉴、补遗和促进作用。

一、美国外语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外语政策:以体制化方略突显全球化意识

2013年3月14日,美国众议院拨款分组委员会就国内外相关议案举行听证会,决定继续支持欧亚和北非等海外的“关键语言教师培养方案”(tCLp),“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青年项目”(nSLi-Y),“关键语言奖学金项目”(CLS),以及针对美国汉语和阿拉伯语教师的“暑期语言强化”项目。美国自1999年制定5C标准即《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后,2004年6月美国国防部在“全国语言大会”上的《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书》,2005年2月参议院确立2005年为“语言学习年”,同年11月又将2006年定为“国外学习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2006年的“全球领导战略教育”报告,2007年4月国会通过的《为有意义地促进一流的技术、教育与科学创造机会法》等,此类方针、政策的制定说明美国的外语全球战略意识已形成制度化且已深入人心。

(二)培养目标:国家战略高度的外语人才计划

在2005年语言政策峰会中“语言教育行为蓝图”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其目的是建立全国人才库,开发和实施K-12年级的评估计划,制定长期的语言规划和资助战略计划。2006年1月5日,布什“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该计划有三大目标:一是2007年分别在5个州培养师生400名,到2011年在其他州各培养师生3000名。二是政府投入1320万元资金扩大国家旗舰语言行动,旨在到2009年能培养出精通俄语、阿拉伯语、印度语和中亚语言的高级口译人才2000名;到2008年使得通过提供吉尔曼奖学金资助而出国学习外语的大学生增至200人;帮助约275名大学生学习各种重要语言等。三是为外语教师提供更多教学资源,并增加教学人数。

(三)师资建设:全面系统严格的教师培养步骤

包括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质量认证体系。职前认证方面,2002年美国外语教育协会颁布《外语教师培养课程标准》,包括语言学、文化、文学等六项核心标准。入职标准方面,2002年美国先后颁布了《入职外语教师许可标准》《外语教师上岗许可标准》。在职标准方面,1987年“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成立,并于1989年编制了《教师专业教学知能标准》,以此为基础,于2001年制定了《优秀外语(非英语)教师标准》,用于专门认证优秀外语教师。此外,美国《外语教师准备计划标准》和aCtFL于2005年制定的44种外语口语水平测试标准及次年颁布的外语教师的认证标准皆系统全面地规范了考核合格外语教师的认证标准。

二、启示与借鉴

(一)树立全球化外语教育战略意识

美国历来将外语教学与其国家战略意义上的全球化意识紧密结合起来。针对进入21世纪的新形势,美国在1996年推出了“外语教育方案国家标准”(nSFLep)。近十年来,这一直是全国K-16年级学生的教育标准。相比之下,我国的外语教学也必须站在国家的高度树立全球化意识,并将其融入各项方针、政策和实际教学中。

(二)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外语教育法规与目标

美国以《高等教育机会法案》“保罗・西蒙留学基金法案”《国家外语协调法案》《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书》《为有意义地促进一流的技术、教育与科学创造机会法》《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等制度和法规的形式确立其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相对而言,我们也应以国家战略为定位,将国内经济建设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结合起来,建立各行业、各层次、各语种所需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立高级人才全国服务库

我国应通过建立高级人才全国服务库,以便有效地使精通重要语言的人才更好地为各级政府、语言人才库、或是新兴的语言教师库服务,或分配到各地各级学校。借鉴美国的做法,我国政府应提供大力财政支持,建立起人才全国服务库,为各行各业及时提供急需的外语人才。

(四)规范外语教师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

语言教育教案篇9

【关键词】物联网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微课

物联网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而两者沟通的桥梁则是计算机语言,物联网涉及的程序控制都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因此需要在使用端设计相应的软件来供人们操作使用[1]。而C语言又是应用最广泛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说是其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C语言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C语言是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开在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是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语言的普及。

C语言在物联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传感技术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技术的核心即传感器,它是负责实现物联网中物与物、物与人信息交互的必要组成部分。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则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控制等要求,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形象的来说,传感器就像人的五官一样,可以用来感知环境的变化,获取信息。目前,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科技和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中,例如我们常看见的自动门、烟雾报警器、数码相机、电子秤、水位报警器等等,都是采用了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相应的控制。而传感器的应用,则少不了C语言的作用。基于嵌入式C语言的编程实现的解析器,应用于传感器的识别上。物联网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用获取的数据通过C语言编辑的程序进行决策,通过改变对象的行为对数据进行控制和反馈。例如根据光线的强弱调整路灯的亮度、根据车辆的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间隔等。

通过分析C语言在当今前言技术物联网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C语言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知道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处和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C语言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工科类专业入门级计算机语言课,其前期知识铺垫只有计算机基础,但是却涉及很多概念,语法结构也较复杂枯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传统的C语言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一般以语法知识为主线组织教学,侧重于C语言语法知识的传授,缺少对算法设计的练习,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遇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建立起程序模型,更不会转化为C语言程序代码了[2]。本文结合所任教的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部分家长也认为只要学生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既可,对学生能学到多少技能知识不报太大希望。这种形式下,课堂上能听懂和编写程序的同学不多,很多同学都是机械式地记笔记,死记硬背地记程序代码,根本不去思考算法设计和程序代码的编写,无论是讲授理论还是学生自己上机实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都是被动式学习。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当下,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急需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突出德育教育特性的教学模式

3.1结合生活实例,引入生活哲理,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和生活化,让学生能通过知识迁移学习和理解C语言中的语法知识,并且师生间可以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结合社会和生活中的实例,经过统筹规划,重新组织安排,设计出学生能够理解的案列,再组织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和分析案列,对结果进行推理,然后想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和手段[3]。在讨论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看一些生活案例中涉及到的生活哲理,这些哲理故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还会加深他们对教学案例的印象。起到很好的知识迁移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的职业素养得到提高,让学生养成较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编程规范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德育素养。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事例,以精选出的程序实例为中心,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实例讲述上,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案,从主观上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从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4]。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从而避免了枯燥、繁杂的理论说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帮助。

3.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插入适当的生活教育片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与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它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一个个的任务为教学载体呈现给学生来实践,更具有协作性、互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把任务当作传授知识的主线[6]。

比如在讲解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时,就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来进行。首先通过引入生活中都熟悉的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人们要根据信号灯给出的信号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动作。告诉学生C语言中的选择结构就是根据条件去执行相应的语句,语句的执行顺序会根据选择条件来变化。在C语言程序中也可以完成这样的判断操作,使用的就是if语句。if语句的功能就像判断路口信号灯一样,根据不同的条件判断是否进行操作。通过交通信号灯引入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时在这个环节引入电动车闯红灯交通事故频发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使学生加强交通安全意识,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把日常生活教育也渗透进去。

接下来,在讲解if语句的三种结构和功能时,就可以通过三个任务的交通信号灯案例来开展:首先定义一个变量s表示交通信号灯的符号。s==1;表示绿灯亮;s==1;表示红灯亮;其他情况表示黄灯亮。

①任务一:仅对绿灯做出操作,不考虑其他情况编写程序,可通过单分支结构if语句来实现。

②任务二:完善信号灯既有绿灯又有红灯的操作。可用两个if语句来实现红灯停绿灯行的程序功能;只需要在原来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程序语句既可,if(s==0)printf(“红灯亮,请等待。\n”);

③任务三:完善信号灯有红绿黄三种情况下的功能。可用多分支结构if…elseif语句来实现红灯停绿灯行和黄灯等待的程序功能。在这个任务中,如果有的同学照猫画虎地,继续在原有程序基础上添加elseprintf(“黄灯亮,请准备通行。\n”);程序编译没有错误,也能运行出来,但是在输入不同的值时,会发现程序存在问题。输入1时,会有两个输出结果。这时候通过修改程序语句,就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elseif语句的用法了。

通过逐渐完善三个交通信号灯的任务,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掌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想,把单调的语法规则融入到生活实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后,再用数学中的分段函数作为任务,让学生自己去编写选择结构程序实现分段函数,通过任务驱动,强化了知识运用能力。

3.3采用微课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C语言不只是语法和规则比较繁杂,而且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还没弄懂所学的知识点,就要上机操作,于是上机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在观望,为了应付老师检查,他们就等个别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编写好程序代码后,利用群共享或者用手机传送程序代码照片,照本宣科地抄一遍,根本不去思考如何完成。

将一些经典案例制作成微课,并给学生共享后,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学生可以打开微课自行研究学习。小而精是碎片视频的特色,每个视频的时长约在10-15分钟以内。视频虽小,却是一个个独立的完整的知识点。小课程的教学过程十分完整,有引入,有生动的教学过程,有小结。重在逐个击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优秀学生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到厌倦和盲目,目标明确,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让知识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完成掌握。学生在榜样的带领下,自然比老师灌输的效果要强得多[7]。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教师事先将要讲授的核心内容录制成微视频,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课程任务,让学生课前学习。在课堂中结合知识的实际应用,大家一起研讨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小组学习成果和相关经验,解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讲课,口头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也会得到提高[8]。这种教学模式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进入社会后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就很难在业务上有所提高。

总结:本文首先分析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突出了该门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所任教的技工院校当前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突出德育教学为特色的三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微课教学法。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法,把C语言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加深理解和运用。案例中穿插一些哲理故事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布置任务,能让学生逐渐地体会和掌握所学内容,同样在这中间可以选取相关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微课教学法除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孟洁,王玲风,卢小华.物联网课程体系中的C语言教学模式建设分析[J].通讯世界,2016(5):264-265.

[2]张墩利.网络技术特色的机电专业C语言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25):46.

[3]甄华.C语言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探讨[J].技术论2015(8)坛,55-59.

[4]徐东,祁薇,刘海见.《C语言循环结构》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4(6):154-156.

[5]张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软件导刊,2014(12):196-197.

[6]李丽亚,刘海静《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电子制作,2015(4):112-113.

语言教育教案篇10

(一)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现代汉语知识掌握和学习情况调查

由于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课题组还特意对小学语文教师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国培项目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成员对现任100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1)您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吗?a.不知道B.知道,但没有研读C.知道,并认真研读过有91人选择答案B,只有6人选择答案C。

(2)动词、形容词能够作主语吗?a.不能B.能C.能,但词性变为名词有76人选择答案C,14人选择答案B。

(3)请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给“我们到张家界游玩,那里瑰丽而神奇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音。在做这个题目时,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均询问了课题组成员《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最后只有16人的答案完全正确。

(1)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关注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政策,

(2)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经常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及时更新;

(3)题主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能够规范使用拼音规则。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代汉语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培训,提高语言素养。同时,课题组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情况的调查,学生反映:一是现代汉语学习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难学;二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实用性不强;三是现代汉语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二)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现代汉语教材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现代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10所高校均没有专用教材,使用的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

(三)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任课教师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了现代汉语教师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一类是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兼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这类教师大多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但比例不大;二类是非语言学专业教师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比例较大。高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尽管现代汉语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还较为薄弱,其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造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不够重视现代汉语课程

大多数高校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把现代汉语课程列入了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进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依然是教育学、教材教法等,课时分配和师资力量优先保证这些核心课程,而现代汉语基本上边缘化了。甚至有管理者认为,现代汉语是我们汉族人的母语,学生能说能写,开不开设关系不很大。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现代汉语课程资源配置较弱,如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是2个学分;只要是学中文的老师,都能教现代汉语。学分少,师资力量配置弱,必然会削弱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现代汉语作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和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是拼音、识字、辨析词语、写作等,用到最多的知识依然是现代汉语里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要知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先要有一桶水啊,试想想,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弄不懂主谓宾等,怎么能够来教学生写汉字、压缩或扩展句子呢?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将之纳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并积极做好相关评价工作,致力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学生不够重视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小学一般淡化现代汉语知识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练习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提高理性认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尽管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较为明确,但由于现代汉语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教学中不好操作,所以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人文性熏陶,基本上淡化语言教学,或者说,需要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语文教师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教用来解决问题的语言文字知识,譬如,“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在数学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缺少主语的病句,中小学教师可能联系句子谈一谈主语的特征等内容,但一般不会详细地讲解句法成分系统,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理论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教师觉得教语言知识比较麻烦,中小学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很重视,更不会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来钻研语言理论知识了。这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系统学习了语文,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现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学生一般不能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来分析语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新生的问卷调查中,需要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来。也就是说,中小学淡化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教学,只是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学生缺乏语言理论的指导,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进入大学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虽然觉得现代汉语知识很重要,但因为现代汉语是母语,学生能读能写,凭经验和语感能发现和解决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问题,觉得完全能够应付小学语文教学,所以没有必要再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理论了,加之现代汉语理论比较抽象、枯燥,学校对现代汉语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大。

(三)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给现代汉语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材相同。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要求上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课程虽然是两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教学目标、课时分配以及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一样,如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一般是5-8个学分,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一般是2个学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人才,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等,培养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不一样。如果两者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相同,就可能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必然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知识传授按照全、满、深、透的标准实施;教学手段通常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授课,那些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很难进入课堂。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年代,思想非常活跃,求新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呆板、枯燥的课堂肯定对他们没有一点吸引力,如果学生事先没有了解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重要性,就不会积极主动地钻研语言学理论知识了。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积极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

三、解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学好现代汉语,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理论对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建设

一是高校可将现代汉语课程列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资源配置中向之倾斜。二是适当提高现代汉语在课程体系中学分比例,可提高到3-4个学分,确保现代汉语课程有较为充足的课时。三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增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环节,即组织学生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听课,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知识来进行教学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四是鼓励现代汉语教师进行教改教研工作,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专业、敬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队伍,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水平。所以现代汉语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使现代汉语师资队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说任教现代汉语的教师最好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老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是做好现代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汉语教师到小学课堂跟班听课,参加小学语文教改教研活动,参加相关语言培训班的学习等,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对接。再次,鼓励现代汉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例子引进到课堂中来,建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