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8:34

资源环境分析篇1

从上总结出:经济竞争的根源之一在于资源稀缺性。只有占有资源才能给人带来利润,因此,竞争就成为占有稀缺资源的唯一动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和传统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共享性特质,它不会在使用中消耗,而是在不断的应用中再生和增值,用者越多,创造的社会价值越多。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法则被智力资源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代替;企业边界开始向外寻找更有利的扩张方向,协作取代竞争而成为黄金法则。企业只保留决策、指挥、开发、研究、创新等核心功能,而把加工、生产、销售等过程扩散出去,企业的边界模糊了。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协作取代竞争,企业虚拟运作取代传统企业边界。这样,由资源稀缺导致的过度竞争,就让位于资源共享性的合作。合作成为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和谐成为企业的一个新的准则。

参考文献:

[1]马洁.构建环境导向企业管理体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2]秦远建,王金武.如何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汽车工业研究,2005.10.

[3]郑春建,邹宜民.某部门与员工绩效考核及其注意点,现代管理科学,2005.10.

[4]吴鸿章.论绩效考核体系,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

资源环境分析篇2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环境分析

一、人力资源战略概述

从不同的角度,人力资源战略有不同的定义。简单的说,人力资源战略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手段。而企业战略的作用在于阐明一个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下的总体方向。

如果从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出发,人力资源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根据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目标,从而制定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进而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实现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目标的过程。”

二、环境分析介绍

(一)环境分析的意义

环境分析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第一步。进行环境分析不仅要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并获取有可能对企业未来绩效发生影响的内外部变化信息,它为人力资源战略的分析、决策提供了依据。对人力资源战略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找出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二)环境分析的内容

1.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以及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四大组成部分。

2.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因素。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环境要素,把握这些要素的相关性,以提高人力资源战略的针对性、配套性和可行性。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人员状况、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三、贵州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酿酒行业的政策是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十二五”对酿酒业的规划将完善产业结构放在首位。由此可见,白酒行业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受到的重视和优待逐步消减,这与近年来我国白酒行业的过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此国家政策也对茅台集团造成了相应影响,促使其尝试进行多种经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造成了影响。同时,近期“禁酒令”的出台,使得酿酒产业较大受到冲击。茅台酒更是被定性为奢侈品,在销量、价格上都大打折扣。在政策的影响下,茅台集团的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也将影响其人力资源战略。

2.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发展时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茅台酒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期而言是利于贵州茅台集团的发展的。

然而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短期内经济不景气。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居民消费减少,也减少了对茅台酒的消费需求。所以总的来说,茅台酒的市场需求呈稳步上升趋势,而现阶段稍有回落。

3.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从长期经济发展和茅台自身特点来看,茅台集团的人力资源供求大致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因为茅台酒的酿造需要独特的气候、水质等条件,决定了其不能够通过异地建厂等方式扩大生产,导致了茅台集团的员工需求较为稳定,同时我国酿酒、管理、营销等行业人才的供给也相对稳定。平衡的人力资源供求,是影响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4.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酿酒科技取得了进步,酿酒、管理、营销等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而且质量逐步提升。这对于茅台集团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很有帮助。

同时,由于茅台酒的不可复制性,使得企业的人员需求相对稳定,因而茅台集团更多追求的是人才在质上的提升而非量上的增加。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企业战略。在“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使命和“健康永远,国酒永恒”的愿景引领下,根据公司长短期发展方向,茅台集团建立了以白酒产业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国酒茅台”旅游公司为辅的企业战略,并建立完善了战略管理体系。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也将受到其影响,并在此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2.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为例,其显著特点是突出酿酒及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将技术部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贵州茅台集团独特的组织结构,对其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3.企业的人员状况。贵州茅台集团的管理层人员以本科学历居多,此外还有部分为高中以及硕士学历。在年龄结构上,由于酿酒需要经验的积累,故其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年轻血液。同时,其技术性职位设置详细,专业人士占大部分。

4.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截止2013年半年报的数据,贵州茅台总资产大约397亿,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为132.6亿,扣除营业成本、税费等净利润大概为73.49亿元,其净资产收益率大概为25.13%。雄厚的资本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使得其能够加大人力资源投资,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计划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人力资源战略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而环境分析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中应考虑并分析的首要因素组成。

参考文献:

资源环境分析篇3

abstract:inthispaper,theeconomic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modelpopulationinChengdu2000-2008economic,environmentalcapacitytocarryoutanempiricalanalysisofthestatusquo,andonthisbasisanumberofrecommendationsputforward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人口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

Keywords:population;economiccapacity;resourcescapacity

作者简介:臧旭升,山东潍坊人,1982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刘雪飞(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12-0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人口承载力从生存角度讲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和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土地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产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本文拟采用人口与经济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模型。具体介绍如下:

在某地区内,pp表示实际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则:eS=经济发展指数/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占有指标;Re表示自然资源人口容量,则:Re=自然资源拥有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当r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不足。

三、成都市人口与经济、环境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

(一)对成都市资源、经济承载力的计算

我们依据2001-2008年成都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对成都市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计量(详见表一)。

分析表明:2000-2008年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均小于1,这说明成都市经济具有强大的发展态势,经济人口承载力比较富余,但同时我们看到除2000年外,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逐年增大,人口经济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以粮食计算的资源承载力指数(r)均大于1,并且随着年份呈逐年增大的趋势,2000年资源超载19.91万人,到2008年资源超载人口则达到435.82万人,据预测随着人口的增加,将继续呈现出加大的趋势。(见表一)

(二)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1、结果表明成都市资源、经济承载力均呈下降态势。资源承载力超载表现得尤为明显,经济承载力虽呈富余状态,但富余空间越来越小,说明随着人口增长,成都市经济、环境承载力愈小,成都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2、粮食资源承载力超载而经济承载力富余,说明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这与成都市努力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凸显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随着人口增加这种优势将逐渐消失,因此应该在继续控制人口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3、在上述承载力指数变动曲线中,经济承载力指数变动平稳,而资源承载力指数曲线变动幅度比较大,原因在于粮食生产受不定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四、对策建议

(一)要坚持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虽然近几年来生育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人口基数大造成的每年出生人口数仍比较大,总体人口数量仍然不断扩大,这势必对资源需求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抓好人口数量的控制问题。

(二)继续坚持深化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的发展,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地提高人口的承载能力。二要以中心城镇为重点,发挥城镇在区域人口承载中的增长极作用,通过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

(三)切实保护现有资源,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长期规划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资源,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成都市统计年鉴2001-2008.

[2]叶忱等.江苏省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

[3]隋志坚.固原市县域人口与经济环境相对承载力分析.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2).

[4]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学刊.2006(1).

资源环境分析篇4

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有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才能使农业资源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的农业在生产时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了水源、土地资源等大量的浪费。比如现在比较关注的农作物焚烧问题,在农作物收割之后,农民在留足保证日常生活的劈材之后,对于多余的农作物秸秆就会采用就地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实农作用的秸秆有很多的作用,玉米秸秆可以加工成为饲料及有机肥料:稻草可以加工编制工艺品、培养蘑菇、和其他作物混合做成饲料等等。 

(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污染。现在的农村都会利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作用的产量,而这些物品的使用会渗透到土地和水源之中,对其造成污染。有数据表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只有20%左右会被农作物吸收,将近一半的量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自净功能缺失,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对人身体造成伤害,有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千万人死于水源污染。 

(三)影响生物多元化,生态平衡失调。随着人类发展,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土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大,而这些耕地面积都是毁林垦荒得来的。大量生态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很多原来在林中的动植物没有了栖息之地,当地的生物多样化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生态的平衡,打乱了生态系统的内部运作。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农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农业生产时存在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必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农业生产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规范。通过法律手段来达到让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模式的目标,让环境得到保护,资源持续发展。 

(二)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而法律手段只能减少农民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将经济、生态和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发展新型的农业模式,“有利可图”才能让农民更愿意使用这种生产模式,使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例如稻田养鱼模式,以辽宁试点调查为例,下面的数据能够立体的体现出稻田养鱼的经济优势: 

从表格我们就能看出水稻养鱼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优势,收入增加农民自然愿意选择这种形式。而且水稻养鱼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化。因为要养鱼,所以农田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渠,这样就增加了蓄水的能力,对防洪抗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而且鱼还会吃掉蚊子等虫子的幼虫和螺类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养鱼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相结合。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就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将农作物再利用、再循环,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现在农作物再加工的技术都很成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农作物深加工,比如将玉米压榨成油脂品,还可以将农业废物利用起来,比如稻草,稻草的用途很广,可以加工成工艺品,还可以制作成有机化肥使用到农田之中。农民不会再烧掉它们,这样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资源环境分析篇5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罗平县

中图分类号:S718.557;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024-04

abstract:ananalysisonenvironmentalbearingcapacityofwaterresources,landresources,mineralresourceswascarriedoutinLuopingCounty.themainproblemsincludinguneven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waterresources,pooroperationandmanagementofpartwaterproject,lowerwaterresources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rate;increasingpopulation,decreasingarableland,shortageoflandreserveresources,thesmalleramountofmineralseconomic,lowe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level,hugedifficultofenergyconservation,resourceshortages,outstandingecologicaldestructionissues,restrict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soon,werepointedout.Strategiestoachievesustainabledevelopmentwereproposed.

Keywords:resourcesand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icalenvironment;LuopingCounty

所谓资源环境承载力(ResourceenvironmentalBearCapacity),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从“十一五”规划就明确强调,必须将发展战略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之上。以云南省罗平县为例,其地区资源短缺,环境破坏问题严峻,所遭遇的由资源超载引发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对全县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为后续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资源环境承载力

1.1水资源承载力

罗平县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水系发育,地下水和地表水丰富,流域面积共有284.2km2。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云南省的多雨中心区之一。地表水资源由降雨和河流两部分组成。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43.9mm,河川径流总量24.748亿m3,其中,地下水径流量5.691亿m3,地表径流水总量24.748亿m3,可开发利用总量为5.479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18%。

在水能开发方面,全县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9万kw,可开发利用109万kw。现已建和在建、拟建电站共有20座,总装机容量为86.046万kw,还有22.954万kw的水能资源待开发。截至2010年底,全县建成水库、塘坝、水池、水窖等各类蓄水工程,蓄水总量5005万m3,库塘有效库容3986.53万m3。罗平县库塘蓄水量为曲靖市内最少的一个县,水利化程度仅为25%;全县人均蓄水量只有60m3,在全省名列倒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极低,水利工程分布不均匀,水利化程度山区低于坝区,山区农作物灌溉及人畜饮水十分困难,现阶段水利工程供水保障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土地资源承载力

根据2014年罗平县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全县土地总面积30.18万hm2,占全省面积的0.79%。其中:耕地7.53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26.5%;园地0.13万hm2,占0.46%;林地11.33万hm2,占40%;牧草地4.00万hm2,占13.3%;其它农用地1.13万hm2,占3.8%;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7.75万hm2,占3.7%;交通用地0.35万hm2,占1.15%;水利设施用地0.33万hm2,占1.1%;未利用地4.29万hm2,占14.4%。

根据各部门的申报及预测,2010―2015年全县各类建设用地需求为1800hm2,而现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只可能保证467hm2。为满足发展需求,罗平县土地利用应统筹安排各行业用地;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复垦,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基本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

1.3矿产资源承载力

罗平县石类岩矿藏分布最广,12个乡镇均有分布,是水泥、冶金、化工、建筑用料的优质石料。砂、页岩次之,是水泥、砖、瓦、建筑用料的优质石料。非金属矿藏分布面积约1800km2,总资源量约216亿t,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良好,极具开发潜力。煤矿全区探明资源量1.33亿t,预测资源量9.25亿t;铅锌矿探明资源21万t(金属),预测资源量30万t(金属);金矿预测资源量1t(金属);锑矿预测资源量5t(金属);硫铁矿探明资源量4524万t(矿石)。

就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而言,目前罗平县的矿产资源年开发利用总量得到有效调控。罗平县预期2015年煤碳生产总量达到800万t,现有的煤炭资源储量可以支撑今后长远的经济发展。而罗平县铅锌矿相关产业发展预期2015年发展生产能力达到12万t/a锌电产业,建设30万t铬铁项目以及产能达6万t以上的硅锰合金产业等,以上这些产业发展将超出罗平县铅锌矿资源承载力,需要向外拓展矿产资源供给。

1.4环境承载力

工业污染源是罗平县水污染的最主要方面。2014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8万t,这些废水有小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直接造成地表水污染,在河道渗透地段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10375t,氮氧化物2189t,烟尘排放量884t,粉尘11054t,这些固体废弃物、废弃尾矿、工业废气等都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农业污染源主要是化肥、农药,2012年农业氨氮排放量93t,CoD排放量2306t,还排放农业总氮270t,总磷32t,这些成分大部分都残留在土壤和水分中造成污染。2014年罗平县城镇生活污水排放435万t,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及各乡镇,这些生活污水也有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南盘江,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2014年,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罗平县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Ⅱ级标准。由于罗平县的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这种高耗能经济结构对大气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罗平县总二氧化硫排放量2600t;CoD925t。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等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超标,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荷和压力。

2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资源和环境问题

2.1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工业布局局限性大

罗平县境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局部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繁。罗平县是云南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广大的石漠化区域水利资源缺乏,水利工程也非常欠缺,其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时时面临着缺水的威胁。

2)部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不佳,效益发挥不充分

罗平县已建水利工程由水务局下属罗平坝子灌区管理处和12个乡(镇)水务所进行管理。截至2014年,全县完成了对23座中小型水库和3000余件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改革工作,落实了工程管护主体,规范了管理使用,使这些工程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工程效益。但是,另有小部分已参与改革的工程和其它未进行改革的工程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不顺、产权不明、责权不清、无管理主体、无管护经费的现象,致使工程持续运行能力较弱,许多工程都是带病运行,工程效益没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目前罗平县水利工程已经建设了水库、塘坝、水池、水窖等各类蓄水工程,蓄水总量5005万m3。但从全县范围来看,水资源控制利用程度低,水利工程分布不均匀,水利化程度山区低于坝区,山区农作物灌溉及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水利工程供水保障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县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水量短缺现象严重。据预测,2015年最大缺水量达7929万m3;2020年最大缺水量达9288万m3。

总之,罗平县水资源承载力较低,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考虑水资源承载力。

2.2土地资源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根据罗平县土地变更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县耕地面积比规划初期的75586hm2减少了1507hm2,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及自然灾害损毁部分耕地。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工矿、城市建设、交通用地的增加,罗平县人均耕地仍然会下降。

2)耕地质量相对较差,利用不充分,生产率低

罗平县耕地总体质量相对较差,2/3耕地是中低产田。全县旱地多、水地少,梯田、坡地多,平川、沟川地少,中低产田多,高产田少。中南部河川盆地耕地多,质量较好,效益不错。北部山地几乎全是旱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质量差,广种薄收的现象大量存在。

3)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不断扩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罗平县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规划控制指标满足不了建设用地数量增加的需求,招商引资提出的优惠条件与建设用地的严格控制差距较大,耕地保护与建设项目所需用地矛盾重重,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整理难度大。

2.3矿产资源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矿产经济总量较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罗平县矿产经济无论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与周边的工业发达县市相比,经济总量都不大,矿产工业经济的潜力和后劲不足,导致工业经济发展不稳定。由于总量少,矿产企业间的配合度、配合能力不太强,这也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罗平全县的矿产工业企业基本属于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导致市场占有率低,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就较弱,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融资能力、发展能力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2)科技水平低,节能减排难度大

罗平县矿产工业企业基本上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属资源型和原材料型工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基本没有自己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产品竞争力弱。而且罗平县的矿产工业大多数为采掘、冶金和化工等耗能工业占主导,对电力的依赖性较强,环境压力、生态压力大。

3)资源短缺成为矿产经济发展的瓶颈

基础生产要素供应的全面紧张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而且呈上升趋势,这将严重影响罗平县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电力供应、铁路运输和土地供应已成为工业发展的“瓶颈”。

2.4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1)矿产资源开采使生态环境破坏

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土地和植被严重破坏,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塌陷,以及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no2等造成空气污染。

2)矿产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罗平全县工业企业技术含量较低,配套污染治理设施不齐全,污染治理达标水平不高,工矿企业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罗平县资源开发型的经济结构和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等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致使污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以煤炭采选为基础的产业链延伸逐渐扩展到电力、化工、冶铸等下游产业,造成了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空气污染、河流和地下水污染、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土壤的酸碱度失衡、生态破坏等综合性的生态问题。

3)城市面临的综合性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总量的迅猛增加,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负担加大,对生态环境容量造成严峻考验。例如,城市综合区的烟尘废气排放,汽车拥有量迅猛增加带来的汽车尾气污染、交通噪声污染,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施工噪声污染、粉尘污染,餐饮业带来的油烟污染,居民生活中的大量生活垃圾排放等都成为制约城市生态、影响城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功能区划滞后,商业、饮食服务行业布局混乱,个体经营者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污染整治难以到位;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废水处理设施简单,医疗废水不能实现达标排放,医疗垃圾处置达不到环保要求。

此外,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总的来看,单纯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必须强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通过对罗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和评价,笔者认为,如果要实现罗平县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和选择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和省对罗平县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的要求,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快发展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发展限制开发区域,强制保护禁止开发区域。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使片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

3)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罗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Z].

[2]罗平县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报告(2011―2015年)[R].

[3]罗平县“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专项规划(2011―2015年)[Z].

资源环境分析篇6

我国石油资源供需的国际环境分析

全球石油资源状况

根据《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1年。就全球而言,世界石油产量增幅远远高于石油需求增长,其中前者为3.8%,后者为2.1%。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在近5年一直保持了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1409亿吨上升到2005年的1750亿吨,增长了近300亿吨,但其增长速度波动较大,在2002年出现0.3%的低增长后,2003年和2004年分别保持了17.6%和4.4%的高增长率。但2005年增长率又严重下降,仅为0.9%。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在2001-2004年保持了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149万亿立方米上升到2004年的172万亿立方米,增长了近30万亿立方米,特别是2004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增长率高达10.3%。但在2005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出现了负增长,减少至171万亿立方米,减少了1万亿立方米,增长速度为-0.5%。

全球石油资源分布特点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据现有统计,全球石油可采储量的38%分布于中东地区;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地区;欧洲地区最少,不足4%。此外,全球有待发现的经济可采石油资源,也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所占比例约为30.5%;其次分布在前苏联、北美、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均在10%以上;而亚太和欧洲地区分别占5.5%和3.9%。未来20年世界石油资源增长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4个地区。

未来全球石油供应对中东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目前,世界石油出口总量22.9亿吨,其中中东为9.5亿吨,俄罗斯3亿吨,分别占到世界出口总量的41.5%和13.1%。但俄罗斯国内需求旺盛,石油出口增长的空间有限。预计到2020年,中东地区石油的出口量将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目前美国、欧洲、亚太地区,是全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区,石油消费总量占世界的75%左右,石油净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84%,而原油年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

全球石油资源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油气杂志》的评估,虽然2004年世界原油和天然气储量较上年变化甚微,但相应于全球对油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世界原油产量不断攀升,其中俄罗斯的原油产量继续以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世界石油实际产量为35.5亿吨,比上年的34.25亿吨增长了3.6%,保持了上年世界石油产量4%的增长势头。

从地区来看,石油产量涨幅最大的地区是非洲,达8.2%。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的产量居非洲前几位,已非常接近欧佩克给定的产量限额。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石油产量增长了7.7%,中东地区的产量增幅达到6.5%。西半球国家和亚太地区的石油产量基本与上年持平,西欧国家的石油产量下降了6.3%。

石油产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伊朗和中国。其中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产量分别增长了8.6%和3.2%,俄罗斯产量增幅较大,超过沙特阿拉伯居各国之首。中国石油产量比上年增长了2.1%,仍居世界第5位。美国由于墨西哥湾飓风的影响,虽然石油产量下降了5%,为2.7亿吨,但仍居世界第3位。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石油储量在未来30年左右有翻番的可能。近年来,国际油价走势出乎预料,连续3年在高位震荡。究其原因,主要是突发事件或周期性因素影响短期供求关系,而不是总的供应不足引起的。就未来20-30年石油供应形势看,资源不会成为全球石油供应的限制因素。未来石油供应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成本和价格及受此影响的石油投资。

全球石油资源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

1985-2004年的20年间,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迅速,增速达到了4%,直接带动了石油需求。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情况是,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总量达到8240万桶,较2003年增长260万桶,其增幅高达3.3%,是自1976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在石油消费增长当中,欧洲石油消费呈缓慢下降趋势。北美地区呈缓慢上升趋势,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加快,石油消费激增,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66%,2004年,十大石油消费国当中有4个在亚太地区,其中中国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日本第三,印度第六,韩国第七。

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未来20年内,世界石油消费将以1.98%的速度增长,高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2020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将达到51.83亿吨,比2000年增加13亿吨。到2020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将从现在的10亿吨增加到15亿吨左右,原油年产量将下降到3亿吨左右,石油净进口量将超过12亿吨,亚太地区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我国石油资源供需的国内环境分析

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其对石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1993年中国成为成品油的净进口国,1996年又变成原油的净进口国。统计显示,1996年至2004年间中国原油每年净进口量已从2000多万吨增加到1.17亿吨,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6.31%。

从中国石油消费情况来看,81%的石油应用于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材料及制成品行业上。进一步反映出原油及其制成品在中国化工等基础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这些油料的充分保证,这些行业将不可能有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也将受到重大影响。

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2000年石油的消费比重为25%,虽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40%左右,但石油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也远远大于煤炭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随着对原油及其制品这些重要工业原料消费需求的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中国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对原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因此,未来随着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和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进口石油资源的安全性亟待解决。

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保证石油供应的安全和供应是否具有合理的价格,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

我国石油资源状况及发展潜力

据统计,2004年,中国生产原油1.75亿吨,预计今年原油产量达1.8亿吨,为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与上年持平;石油估算探明储量约25亿吨,仍居世界第12位;天然气估算探明储量为1.5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21位,比上年上升一位。

我国石油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150亿吨,现已探明的65.1亿吨,有待探明84.9亿吨。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我国人均占有石油可采资源12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6%。

综合分析我国资源情况和勘探潜力,预计在未来15到20年内,我国年均新增石油可采储量仍可保持在1.4到1.8亿吨左右,大体保持目前的储量增长水平。从全球和我国历次油气评价结果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勘探投入的增加,勘探认识的深化,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将不断增长。

我国石油资源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发电及运输行业的油品需求量激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第三大石油消费国。200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

近10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而国内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为1.7%。这种供求矛盾使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2004年对外依存度迅速达到42%,给我国经济的安全运行施加了新的压力。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加快,中国石油消费量仍将继续快速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作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所必须承担的潜在成本。2004年以来,在国际原油价格创高的情况下,中国原油进口量仍然大幅增加。全年原油进口量突破1.17亿吨,增幅达34.8%,其中45.4%来自中东,28.7%来自非洲。

我国石油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2.3亿吨增长到2000年的5.2-5.5亿吨;天然气消费量将由目前的245亿立方米增长到2020年的2000-2200亿立方米。据估计,受国内石油资源的限制,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2-2.4亿吨,2020年将增加到3.2-3.6亿吨。2010年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到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0%左右。

对我国石油资源战略的建议

建议一:转变能源发展战略。从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转向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

建议二: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加强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强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议三:限制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高油耗产业,鼓励国内高油耗企业“走出去”。

建议四:一是要积极而有步骤地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和能源合作体系,积极开展石油外交。

建议五:研究加强与产油国全方位合作的总体战略,并针对产油国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双边合作或多边合作方案,提出一批合作项目。

建议六:一是建立形式多样、配置合理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安全需要,并建立油田储备和产能储备制度;建立安全预警应对机制,按照石油短缺达到进口量的程度建立相应的预警应对方案。

建议七: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资源环境分析篇7

关键词:环境资源经济学国际资源利用

近些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都对全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环境的污染对城市的经济影响相当大。人们将面对的难题是:不管是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还是资源的慢慢消耗,都是有限的。过度的滥用和破坏,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会成为破坏人类生存的条件。快速增长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经对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中国在工业发展中对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和开发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为显著。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资源、环境、污染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也高于亚洲其它国家,从而也使得我国资源各要素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的21%,其中国土面积和海洋面积就占了世界的2・7%,耕地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7%其中草地就占世界总面积的12・4%、森林占世界总面积的16・55%,水资源占世界总面积的6・6%,煤炭占世界总量的12%,石油占世界的5・4%等。中国的资源丰富不等,在现阶段在世界上能超过一亿人口的十个国家里,除了矿产和耕地资源外,我国在矿产、森林、水、大气环境方面的破坏和污染是尤为突出。

到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乡镇企业也得到更快发展,以及农业不合理的开发等等,导致了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这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经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遭到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2002年第一次发部环境质量指数时,中国位居129位,在球142个国家中中国排名倒数14,在2005年1月27日,在瑞士达沃斯对外正式该评估世界环境质量“环境可持续指数”中国位居133位,仍然排在全球倒数第14位。这就说明了,中国的环境恶化还是很严重的,并且给整个中国的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资源中的空气、水、草原、森林等,都是属于人们共同拥有的,人们同时都可以免费的使用,但是过度的开发的滥用是会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的,同时这些资源也是有限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政府的失灵和政府的失灵。资源的需求与供给是相对于资源的丰富和短缺而言的,而供求关系又总是随着价格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着的,价格对于资源又具有一定的调作用的。近代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在市场制度的依托下发展起来的,因些市场制度的有效性已经全全被近代的经济证明了。

在人类不断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环境已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环境资源的投入必需要先实现经济的增长。但环境又具有不可再生性,环境一旦被破坏要想再恢复原样,成本是相当高的,而且有些环境破坏后根本就不可以恢复。环境的过度开采和滥用,它的经济学本质就在于,环境资源成的使用成本是具有高度的外部性,如果经济个体在制度默许其免费低价利用环境资源,而导致环境的破坏,那么从实际意义来说是允许公共资源免费或低价提供经济个体获益。如果能有一种制度使使用环境的个体或企业支付环境成本费,那么破坏环境现象将归结为“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问题。也因此在有关部门的价格体制和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上,都保留着计划经济的因素。中国的快速发展正面对着资源的短缺,怎么应对这一问题的出现,也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提供了资源保障,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资源的短缺要利用国际资源市场

经济全球化我我国对外开放市场提供了很广阔的平台,对一个国家而言,合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技术,弥补本国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开始征收环境税,并且将环境税作为优先使用环境的政策工具。环境税是一个全新的税种,它凭借其力对一些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并按照对其不合理的利用、开发破坏或污染环境资源的轻重程度征收的一种税收。对我国来说就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对大客户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提高排污的收费,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是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发展,并大大降低环境成本。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抓住发展机遇,对提升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全一体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合理的利用国际资源开发市场是有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历史经济规律的。21世纪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现在只有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扬长避短,充分的利用新的经济带来的机遇,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那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袁铁成.最新世界环境指数达沃斯出炉,中国位居第133位[n].中国青年报,2005-01-28

[2]曹文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2008.14

[3]李惠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资源环境分析篇8

关键词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社会学;范式;wta;wtp

中图分类号C91;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5-0144-04

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中,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和接受补偿意愿(willingnesstoaccept,wta)是两个重要参数。支付意愿是指人们为了得到资源或环境舒适性而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接受补偿意愿是指人们要求自愿放弃本可体验到的改进时获得的最小货币量[1]。wtp和wta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的理论和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不同技术路径获得wtp和wta数值。但是即使评估同一对象,wta值通常较大幅度地高于wtp值。30多年来的研究认为:越是不容易被替代的物品,wta值与wtp值的比值越大[2~5]。Horoeitz和mcConnell的研究指出,wta与wtp的比值大于7[6]。影响wtp和wta的比值的因素很多,包括收入效应、替换效应、交易费用、不确定性、要素禀赋等[5]。获取wtp与wta的过程不仅涉及技术手段,还涉及社会的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利益调整,因此具有社会性。由于wtp和wta存在可能比较大的差异,又涉及到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的若干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做了案例分析。此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1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的社会学范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环境资源评估与赔偿,可以发现以下四个相关命题:第一,为什么要为发展某类产业而开展有关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例如,某区域为了发展工业或房地产业,从而必然导致在该区域的某一或某些地块开展相关评估。该命题的答案除了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战略需求以外,也可能涉及到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第二,为什么要选择某一(区域的)人群而不是另一(区域的)人群展开赔偿工作?其中除了技术的原因以外,还可能涉及社会公平问题。第三,确定wtp和wta的涉及社会多主体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可能导致差异悬殊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社会公平、社会冲突、社会控制等内容。如果本命题解决不当,则易与第一个命题和第二个命题引发的矛盾叠加,并冲突性地爆发,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第四,确定环境资源赔偿数额以后,实际支付的过程也可能涉及到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其中,第三个命题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图1是整个支付(赔偿)过程的社会学范式。如图所示,提供赔偿者和接受赔偿者之间可能直接联系,也可能通过中间人联系。由于在复杂赔偿与接受赔偿过程中,一般都有中间人存在,因此本文只讨论有中间人存在的过程,没有中间人存在的过程可参考有中间人存在的过程。

无论是提供赔偿者、接受赔偿者、还是中间人,都与作为背景的社会发生联系。因此,赔偿数值的确定以及实施实际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2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范式中,三者的行为主体可能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环境与资源评估与赔偿领域,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提供赔偿者为政府或企业,中间人是政府或企业,接受赔偿者为个人。这样,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的问题有:

(1)由于赔偿接受者可能存在自身的限制因素,赔偿提供者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借助中间人的寻租行为,提出低于甚至远低于wta的wtp数额。接受者因为信息不完全,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接受了赔偿者提出的数额,但会留下隐患;也可能直接产生冲突。在接受者是个体或无组织的群体时,这样的行为可能引发小范围的,相对容易控制的社会矛盾。一旦接受者群体是他组织或自组织化的,那么,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产生社会冲突。

赔偿接受者也有可能利用所拥有或使用的环境资源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或中间人的寻租行为,提出高于wtp的wta数额,从而引发矛盾。

这种情况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为敏感的一种关系。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利益分化及其利益重组,冲击着各阶层的价值观念,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秩序,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稳定[7],加大了社会控制的复杂性。个人、政府或企业在确定wtp的数值时,受利益动机的驱使。由于政府在社会控制中具有引导和调控作用,在对环境资源与环境服务的支付意愿中,政府如果作为利益主体一方,在社会控制的引导和协调中就可能受自身利益影响,经济理性优先于政治理性;接受赔偿者作为另一利益主体,同样是经济理性的。这样,双方很可能无法达成纳什均衡,两者的关系难以用良性的社会控制来协调。

(2)可能导致行为变迁。中央政府或较高级别的地方政府可能承担着赔偿者的职责,他们通过下级行政部门的作用,和接受赔偿者之间建立间接的联系。在赔偿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同时起作用,两者相互渗透和补充,也可能产生摩擦[8]。

(3)政府在制定赔偿政策时,未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导致行为的结果和期望不符合。Knetsch指出,wta和wtp相差太大将会影响环境政策,一般情况下,人们用wta来衡量特定的福利,但政策分析者却以wtp作为衡量利益的工具,如果他们没有认识到wta和wtp经常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对交易中的数量或利润的预测将存在严重的失误[3]。例如,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由于政策持续时效不确定性带来的农民的不安心理[9,10]。

(4)个人缺乏公共需求信息或物质和符号激励。由于个人信息局限,往往没有认识到环境服务提供的利益,或者缺乏激励,导致具有环境正外部性的产品供给不足[11]。

3相关案例分析

(1)C镇征地案[12]:1997年初,C镇政府向县市申请征用土地,兴建C镇东区果菜市场,但是,本来批准的2.83hm2土地,镇政府却增加到6hm2。在拆迁过程中,政府甚至殴打拘留拒绝拆迁的居民。2002年记者再次来到C镇,在这片土地上除了不少新楼房外,仍大部分闲置未用,没有市场的影子。调查了解到,政府根本无力建设果菜市场。当时决定的开发办法是:由镇政府招商引资,等地皮卖出和市场盈利后,政府与开发商三七分成。当时决定的征地补偿是每亩4万元,平均售价每亩88万元。从盈亏平衡分析,镇政府和开发商卖地0.27hm2,就可得392万元。所以,哪怕全部征地闲置掉90%,镇政府和开发商也可得到数百万元的毛利。况且,闲置土地将来还可以再卖。

周其仁教授从产权的角度研究了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这一案例要害不在于人们赢利动机或“贪婪”,而在于显示了由于产权界定缺损和市场机制缺位,现有征地制度与其预设的保护耕地资源目标并不一致。

从本文前及的范式来看,政府是提供赔偿者,也是中间人。可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机构缺位了,政府原本作为中间人,应该行使一定的权力,保障人们的公平利益,但中间人却以收取额外利润为目的之一。如何监督?该由谁来监督?就成为相当紧迫的问题。这时就应该考虑加强公众参与。要做到这一点,政府行为就要有公开性,让公众明了政府所制定的政策,通过公众的反馈、完善,达到和谐,避免缺位、越位的现象。同时,可以由独立的第三方承担中间人的责任,避免中间人不作为或寻租。现在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从这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江安“小康街“安置探索:从2001年10月开始,江安县由过去对征地农民实行倒迁和货币安置改为实行“小康街”用地安置。由政府将“小康街”的街面用地和安置房用地收购过来,与需要安置的农户的宅基地置换,从而保障每户被安置的农民在有法定宅基地的同时,有一间面积为47m2的铺面用地。而“小康街”的用地不实行征用,仍保留集体土地性质,对安置建房户的用地仍然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村镇房屋所有权证。这样,政府或安置建房户不支付土地征用的相关费用,减轻了农民负担,也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有利于农民再生产、再就业,使被征地拆迁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致降低。

2003年,江安县已新建“小康街”3条,安置农民50户、200多人,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开展这项工作以来,没有一户上访,也没有一户强制拆迁[13]。

这里,政府作为中间人,认真行使了责任和义务,让农户参与到赔偿/支付工作中,找到“双赢”的途径,保障了农民的生活,节省了政府的支出,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政府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互相配合,为其他地区的征地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4解决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适合一定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制度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反之亦然。当今社会,资源的相对稀缺与人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导致各种利益体之间为争夺有限资源而发生不断的冲突,若处理不当,则使社会失调。通过各种社会设置,如道德、法律、政治权力、风俗习惯等来维持秩序,实现良性的社会变迁,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政府起了重要的作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依法行政、依法监督行政,可以降低社会变迁的成本。

(2)由独立的第三方开展赔偿政策、措施或方案的经济影响评价分析。中间人作为提供赔偿者和接受赔偿者之间的媒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中间人寻租,赔偿者或接受赔偿者中必有一方受损。

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与赔偿中,可能涉及到非使用价值的问题。虽然,一般认为在决策时,应该考虑非使用价值。但是就两个问题还存在分歧,一是是否能准确地计量非使用价值,二是以谁――公众还是政府或专家――为主来决定非使用价值[14]。但是不管何种情况,都可能涉及到中间人问题,比较典型的情景是,政府既作为赔偿者,又是中间人,此时,政府就有可能缺位或通过寻租获得非使用价值,对wta或wtp数值产生影响。

可以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s,nGo)作为接受赔偿者的代言人,鼓励nGo的发展。nGo可以在政府管理缺失、不到位或者存在寻租行为时,起到补充和监督的作用。此外,nGo具有快速反应、可以满足各类群体的特殊需要、适度动员社会资源等优势[15],在参与环境事务中具有合法性[16]。

(3)接受赔偿者在一定社会控制条件下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必然趋势。公众参与不但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还可以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的帕累托优化起到积极作用[17]。公众参与策略也是解决环境冲突的主要途径[18]。当前,在实现公平合理的公众参与过程中,尚存在着如经济、传统文化、公众素质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效制度的供给不足。只有加强引导,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积极培育非政府公共组织,才能有效实现公众参与,使社会管理走向成熟与完善[19]。

(4)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的优化,使买卖双方能在公平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活动。在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中,通过评价机构的市场化,降低和避免中间人的利益倾向。同时,买家和买家也需要市场化,只由足够多的买家和卖家,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竞争,更好地体现资源的真实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弗里曼著.曾贤刚译.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Freemanam.themeasurementofenvironmentalandResourceValuestheoryandmethods[m].Beijing:pressofRenminUniversityofChina,2002:8.]

[2]李金平,王志石.空气污染损害价值的wtp、wta对比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3):251.[LiJinping,wangZhishi.ComparativewtpandwtaResearchofairpollutionLoses[J].advanceinearthScience,2006,21(3):251.]

[3]HorowitzJK,mcConnellKe.aReviewofwta/wtpStudies[J].J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2,44:426~447.

[4]GuriaJ,LeungJ,Jonesleem,etal.thewillingnesstoacceptValueofStatisticalLifeRelativetothewillingnesstopayValue:evidenceandpolicyimplications[J].environmental&Resourceeconomics,2005,32:113.

[5]BrowntC.Lossaversionwithouttheendowmenteffect,andotherexplanationsforwtawtpDisparity[J].J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5,57:369~370.

[6]KnetschJL.Gains,Losses,andtheUSepaeconomicanalysesGuidelines:aHazardousproduct?[KG-*4][J].environmental&Resourceeconomics,2005,32:96~97.

[7]张薇.论利益分化及其社会控制[J].社会科学,2001,(4):60.[Zhangwei.interestDifferentiationandSocialControl[J].SocialSciences,2001,(4):60.]

[8]林梅.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变迁[J].学海,2002,(4):52~57.[Linmei.BehavioraltransformationinimplementationofSocialpolicies[J].JofXueHai,2002,(4):52~57.]

[9]梁益福,钱运祥.影响川西北高原地区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及相关措施[J].四川林勘设计,2005,(2):34~36.[LiangYifu,QianYunxiang.mainFactorsandmethodseffectingSurvivalRateandpreservingRateinthenorthwestplateauofSichuanprovince[J].SichuanForestryexplorationandDesign,2005,(2):34~36.]

[10]吴玲,李翠霞.环境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2):48~53.[wuLing,LiCuixia.SystematicanalysisofenvironmentalResourcesDistribution[J].ReviewofChina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2005,7(2):48~53.]

[11]alavapatiJRR,ShresthaRK,StainbackGa,etal.agroforestryDevelopment:anenvironmentaleconomicperspective[J].agroforestrySystems,2004,61:300.

[1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9~101.[ZhouQiren.propertyRightsandinstitutionaltransformation:theChineseexperiences[m].Beijing:pressofBeijingUniversity,2004:99~101.]

[13]戴世荣.江安进行征地补偿安置新探索[J].国土资源,2003,(2):38.[DaiShirong.newCompensationmethodforLandRequisitionatJianganCounty[J].LandandResources,2003,(2):38.]

[14]张茵,蔡运龙.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2005,41(2):320.[ZhangYan,CaiYunlong.Using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toValueenvironmentalResources:aReview[J].JofBeijingUniversity,2005,41(2):320.]

[15]贾西津.nGo:挡风高墙中的水泥[J].决策,2005,(8):23~24.[JiaXijin.nGo:CementinHighwall[J].Decisionmaking,2005,(8):23~24.]

[16]王蕴波.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合法性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8~120.[wangYunbo.analysisonLegalityofenGo'sparticipatingenvironmentalHarness[J].JofHarbinUniversityofCommerce:SocialScienceedition,2005,(3):118~120.]

[17]岳书敬,杨玉明.公众参与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委托关系的影响[J].软科学,2005,19(4):45~47.[YueShujing,YangYuming.analysisofinfluenceofpublicparticipationinprincipalagentmodelbetweenCentralGovernmentandLocalGovernment[J].SoftScience,2005,19(4):45~47.]

资源环境分析篇9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安全安全策略

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机技术,云计算满足了个人、企业和政府对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加强、信息存储容量不断扩大的需求而在全世界迅速发展起来。它是一种以数据信息为核心的计算服务模式,具有成本低、功能强大、效率高和操作便捷等优势。但是云计算技术却存在不容忽视的信息安全问题。云计算技术的信息安全问题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决定了该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成败。

一、云计算环境和信息安全概述

(一)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是一种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服务模式,该模式下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任意可配置的如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或服务等计算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可以被提供商迅速提供的,同时还使得管理成本最小。当前,较为常用的云计算应用有亚马逊网络服务、中国移动的“大云”、Googleappengine、iBm的“蓝云”等。

(二)信息安全概述

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实质是保证系统正常连续的运行状态,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信息系统不受外界环境或外来事物任意威胁、干扰或者破坏,保证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不发生中断,从而保证最终实现业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安全指的是用户储存在云端的数据信息的安全及隐私或保密性信息的安全。简单的来说就是要保证用户储存在云端的数据信息免于非法下载或篡改的威胁。

二、云计算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

云计算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一般表现在信息泄露、丢失和破坏、非法入侵、中断或拒绝服务、内部攻击、信息窃听等方面上。云计算服务环境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个人、行业和政府的利益。近年来不少云计算服务爆出了严重的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例如,2009年英国政府就丢失了数万人的包括社会保障号码等信息在内的个人资料;GoogleGmail邮箱在2010年爆发全球性故障,导致提供服务中断长达4个小时,2011年又发生了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被泄露数据的用户人数达到15万;2011年,亚马逊云数据服务中心大面积停机,导致多项云计算服务受到影响。索尼的服务器在同一年遭到黑客入侵,7700多万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被窃取,涉及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云计算服务带来方便和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资源安全隐患。

三、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安全的策略

如今寻求高效的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安全策略已成为业界共识。云计算涉及多方面的的资源安全性策略,包括技术、立法、管理、商业和监管等层面。本文将从提供商和用户角度出发,对技术策略展开讨论。

(一)提供商角度

(1)确保安全的外部硬件环境

对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和干扰系统和设备的行为进行阻止。服务提供商应当建立相应的数据容灾体系,例如对数据进行冗余保存、备份保存和异地保存等策略防止由于物理层破坏而带来的数据丢失、破坏和泄露问题,做好随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切换准备。如果某处系统意外停止工作,另一系统可以及时取代停机系统而进入工作状态,从而可以维持云计算不间断服务。

(2)确保云计算应用程序的安全

云计算服务应用程序主要包括三种模式SaaS、paaS和iaaS。SaaS服务模式下,安全问题集中在服务提供商,用户直接从服务提供商那里接收服务应用程序,用户只具有简单的访问和操作权限,所以应用程序和组件的安全性要在开发阶段得到保证。而paaS服务模式下,安全问题集中在客户端,针对该模式服务需要通过浏览器访问的特点,要保证访问平台和网络程序的安全。为此,使用用户授权和单点登录就是最好的方法。另外paaS允许开发者在平台上开发应用,所以必须解决提供商的开发接口的运行安全,采取用户授权和单点登录后,接口可以免于外部攻击。企业用户一般采用iaaS,且提供资源池内的公共服务组件,但在处理数据时不会隔离不同的用户信息,因而一个用户受到攻击后所有的服务器都跟着受到攻击。为此,可以采取对数据分区进行隔离的对策。

(二)用户角度

(1)采取数据加密与解密的存储和传输对策

数据加密和解密是对数据信息进行保护的一种最可靠有效的方法。在传输或储存的时候对信息进行加密,只有知道秘钥才能打开对应的信息,所以有效的防止了信息泄露和破坏。

(2)采取数据备份和分地保存

用户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对于重要的信息和资料要备份保存和分地保存。云计算服务下如果数据发生损坏或丢失,可利用备份信息恢复数据。

云计算的信息资源安全对其发展和使用至关重要。云计算的信息资源安全可靠的保障需要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用户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服务商需要在技术上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这是解决安全隐患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用户自身也要有安全防患的意识,主动采取风险规避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献辉.试论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安全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27).

[2]佟得天,刘旭东等.云计算信息安全分析与实践[J].运营创新论坛,2013:(2).

资源环境分析篇10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若干问题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农业、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所产生的问题也在逐渐的增多,尤其是过快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水资源在各个方面的利用都有了新的需求,其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从而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水资源问题逐渐成为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发展经济建设的首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文章主要针对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保护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的不足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通过文章的简要叙述可以为水资源的有效改善做出一定的贡献。

1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研究的若干问题

1.1认识不到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水资源与水环境是一个问题,只是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但是往往在认识上,人们却将两者区分对待。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人们不仅仅要考虑其在工农业等方面的用水情况,还要考虑其居民用水的实际情况,这就忽视了在生态用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水资源进行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们也只是注重地下水的开采使用,并没有考虑到地下水的补给问题,这就导致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讲,则必须改变人们的这种错误认识,在长远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来加强其认识,打破原有的认识局限,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2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在管理上,许多地方政府仍存在着以往的认知态度,通常情况下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处理原则。但是某些企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都只注重其经济效益,而忽视其治理的重要性。甚至,不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废水和废气的排放,这就使得恶性循环的现象比较严重,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难以治理的局面。大大降低了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的功能,使得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局面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严格的管控机制而造成的,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制定合理的管控机制,完善对其制度的加强与管理。

2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2.1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

水资源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划目的,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各阶层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我国水资源在利用开发过程中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在整体上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等几个方面:一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统为单位,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统一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则充分发挥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有效利用,节约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建设,发挥水利工程在水资源利用及保护等方面的效用。合理统筹水资源,针对城市供水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现象及问题,制定特殊的管理方案,使其水资源需求状态与水资源的开发现状保持一致,合理的规划设计不仅仅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改善原有的供水不足等问题,所以,在未来水资源利用及保护等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2.2在工业方面加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

人类社会消耗水资源的重要方面就是工业用水,在工业当中的诸多领域都需要利用大量的水资源,甚至是有些生产领域还把水资源作为基本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工业使用后所造成的水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给水资源的循环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对水资源在工业领域中的有效运用给有效的解决,对工业领域当中的用水总量给予适当的减少和控制。

2.3在生活领域要把节约用水作为其生存前提

生活用水作为水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往往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甚至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如比较常见的就是水龙头、洗衣机及坐便器等生活用水存在的浪费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往往不能够真实反映出实际的用水情况,而且人们对于这种浪费现象不能给予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提升节约用水,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维修等方面,还要安装水表,从而真正意义上起到计量用水的效用,通过计费的方式来加强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2.4运用科学灌溉的方法推动农业生产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当中,对农业灌溉经常采用漫灌的方法,这样的灌溉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还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具体的灌溉中应采取相应的节约用水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对传统的灌溉方式进行改变,可以在实际的灌溉当中采用喷灌或者滴灌的方法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政府在农业节约用水方面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针对节约灌溉加大推行力度,如果仅仅依靠农民自身很难实现将传统的灌溉方式向现代化灌溉方式转变,政府要在相关的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创新,可以对于那些耗水量较大的作物给予适当的减少生产,而对于那些低耗水量的作物可以适当的加大生产,对社会粮食需求进行确定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具有附加值高的农作物种植,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实际效益的目的。

2.5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废水(中水)利用

水体污染使可用水资源量大大减少,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防污治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水污染防治应当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不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等有关法律法规,控制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限制污染严重企业来衡投资,积极争取绿色环保、节能的企业,提高工业产业层次。其次,从单纯的工业、生活点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统一的综合治理。不可忽视农村农药及生活废水污染的治理,系统的指导农业用药,加强废弃农药物品管理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态化系统。再次,加快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并保证正常运营。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同时,实行废水资源化利用。城市景观用水、市政用水等首选中水,加快家庭中水利用建设,做好相关内容宣传。

3结束语

综上所示,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可被替代和忽视的。所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也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不仅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为后代其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有效控制与管理的,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将水资源利用及保护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加以完善与管理。同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积极探索科学的开发途径,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和基础。

参考文献

[1]相楠.天津市再生水利用及其环境经济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2]魏玲玲.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3]舒瑞琴.基于wpi模型的重庆市水资源安全研究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4.